个体化教育工作计划范文

2023-11-21

个体化教育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城乡义务教育二元结构壁垒到2020年将基本消除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12日 01 版)

本报北京7月11日电 (记者张烁)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

一、教师编制标准统

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

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到2020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基本消除,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城乡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大班额基本消除,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乡村教师待遇稳步提高、岗位吸引力大幅增强,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意见》明确了十项改革举措,一是同步建设城镇学校,要按照城镇化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编制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确保城镇学校建设用地和足够的学位供给。二是努力办好乡村教育,合理布局学校,采取多种措施补齐乡村教育短板。三是科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提升乡村学校信息化水平和寄宿制学校管理服务水平。四是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五是统筹城乡师资配置,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完善教师招聘机制,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六是改革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实行乡村教师收入分配倾斜政策,落实并完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七是改革教育治理体系,提高政府教育治理能力,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机制和管理办法,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八是改革控辍保学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联控联保机制,落实辍学学生劝返、登记和书面报告制度,加大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完善资助政策,防止因上学不便而辍学。九是改革随迁子女就学机制,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入学政策,推动“两免一补”资金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十是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健全工作体系,促进健康成长。

个体化教育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摘要]以人为本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就是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完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立适合高职学生实际的个性化教学和学习体系,实行“分层次、分模块、分课型”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以期改革高职英语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人本主义 高职教育 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当前高职英语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以人为本的高职英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尊严、价值取向、需要、愿望、信念、意志、感受、体验,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造意识,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因此,改革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理念及模式,实行以人为本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理念与模式,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和创新。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理论依据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传统的教学只注重人的理性发展,片面地训练人的认知能力,忽视学生精神世界的知情一体性。在这样一种教学环境中,人际关系十分紧张,人的情感受到压抑,先天的自我得不到充分发展和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学习和行为中人的因素。他们认为,情绪、情感、志向、态度、价值观和人际之间的关系在学习和人格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学习是师生之间和班级集体成员之间一种人际的相互影响,在这种相互影响中,参与者均持有各自的经验、智力、情感、价值观、志向和技能,对情境产生影响,如果教师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便能引导学生发挥潜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则是人的潜能不断得到发挥的一种动态的形成过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创造最好的条件促使每个人达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帮助个体发现与他的真正的自我更相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供一种良好的促进学习和成长的气氛。因此,必须制定出适应的课程,培养作为促进者而不是权威者的优秀教师,作为实现这一教育目的最可靠的载体。

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培养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本性的发展,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教育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提供未来独立学习所需的技巧和能力。未来教育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它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公共英语是一门综合教育课程,旨在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满足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以人为本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张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下进行自主认识和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全面参与、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以人为本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对高职英语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教学效果以及课外英语学习环境等进行改革和建设,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把高职英语教学由单纯的语言技能教学向提高文化修养、拓展思维方式和培养综合能力的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创造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环境,建立适合学校公共英语教学实际的个性化教学和学习体系。由此应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一)课程设置的转变

为了促进个性化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可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完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实行多模块教学。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教学目标,可对高职英语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五大模块:必修课模块、自主学习和自我实践模块、选修课模块、辅修课模块、第二课堂模块。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

建立适合学校公共英语教学实际的个性化教学、学习体系,实行分层次、分模块、分课型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并逐步过渡到与基于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观,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实行多媒体环境下的读写大班教学、听说小班操练与学生网上和多媒体自学中心自主学习相结合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加快开发基于校园网络平台的英语多媒体教学课件,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优化基于校园网的英语学习环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英语实践环境。强调个性化教学与自主学习。并充分发挥计算机可单独反复地进行语言训练,尤其是听说训练的特点,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和辅导,使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借助计算机的帮助,较快地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三)学习方式的转变

以人为本的高职英语教学以语言学习的自主性为基础,将知识、能力、任务、策略和素质的培养融为一体,确立了以学生互动为核心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师作用的指导性和教学方式的实践性。以学生为主体,在照顾群体目标的同时,重视个体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学分制的实施、自主学习中心的建立、学习资源的网络化,努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允许英语水平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的学生根据需要达到相应的标准,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综合运用能力的加强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四)教学方法的转变

高职英语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在注重学生全面培养的同时,照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采用读写大班讲授、听说小班操练与学生课后在网上自主学习相结合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其特点为:(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大班教学以交互式阅读理论为基础,探索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具体教学措施。(2)小班听说教学,从课堂师生扮演的角色来看,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任务是课堂的中心,学生是课堂任务的实践者。(3)学生课后在网上的自主学习把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紧密有效地连接起来,成为学生提高听力和口语的重要手段。(4)高职英语必修课程以语言技能为主,包括语言基础(大班读写课程)、语言运用(小班听说课程)和自主学习(网络课堂资源等)三个部分;而英语选修课程旨在加强学生的文学、文化、商务和专门用途知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专业、市场需求等进行选择。该课程为培养学生必备的文化素养,实用外语和专业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提供了条件,为高职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五)测试体系的转变

根据新的职业教育观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多方面、多层次、多类型性,应改变过去那种一张纸、一支笔、一套试题“一锤定音”型的测评方式。实现从单纯检验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到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转变;从单纯考核学生的课程科目成绩到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转变。测评形式采取书面考试与实际运用语言相结合的方法;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和等级制相结合的力法。

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势:首先,它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化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重新发现的实践过程,找到适合自己学习英语的策略、方法和技能,从而提高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再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要有选择地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创造了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总之,人是教育的根本。创新是教育的目标,实践是创新的基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重心。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美好、积极的情感,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责编 黎 原)

个体化教育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如何选择和传递知识是教育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一定意义上决定教育的实践形态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知识观在教育经历了变迁,澄清知识教育的功用与价值,在理论层面、政策策略方面和实践层面进行反思与建构是必要的。

知识 知识教育观 建构

知识是教育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人们通过使用已有的知识来验证和调节认知的过程,通过理解与思考,分析与判断,进而解决现实问题,并推理出新的知识。通过知识教育观的检视和反思,可以澄清一些模糊的、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一、从心性培育到技能外化——知识在教育中的工具性变迁

人们对教育、对知识的认识是随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演变而变化的,是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为了完成一定历史阶段的任务而逐步深入而完善的。

古代教育主要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和人伦教化为主要呈现方式,目的在于心性和人伦道德的培育,追求人格的完善。

近代以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伴随着大炮和强权传入我国,带来颠覆性的检视与重整。教育不得不发挥救国、富国和强国的客观功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方的科学知识以“格致学”的身份进入到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之中,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艰难、被动又执着。正是因为贫穷落后、被动挨打,使得人们产生了对科学的顶礼膜拜,“科学”不仅受到科学家和思想家的无上推崇,更是成为国家的一种“意识形态”获取了权威地位,甚至于政治权力、社会经济制度与文化发展等一切社会变革和博弈领域都必须以“科学”为合法化外衣,为自身的变革与发展取得合理合法的地位。

唯科学主义对教育的影响是全面、深刻和持久的,注重知识经世致用的外在价值,忽视知识的内在蕴涵;注重科学技能的重复,忽视人文素养的培育;注重简约化、刻板化科学知识的掌握,忽视科学文化和精神的培育与创新成为历次教育改革中无法解决的本质矛盾。知识在教育中处于绝对的控制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蕴含着某些深层的功利主义逻辑,既承载着人们对物质精神的追求,却也暗含着人们价值追求中的自相矛盾。教育的工具化和功利化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一方面要成为科技革命的加速器,另一方面又要成为科技人才的孵化器,在全球性的科技教育热潮中,科学知识的习得和掌握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成为人才选拔和考核中的重要砝码。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无一不“唯科学知识之马首是瞻”,人文教育、德性心性培养倍受冷落。科学知识以其普遍性、编码性和可操作性,成为教学的权威性、程序性和标准化。在这种知识教育价值观推导下,人被“知识化”,人通过知识编码而生存,并表现为冷酷、单向度的“编码人”,人的现实性、生动性、文化性,人的自为存在、自主存在、文化存在被自动地省略和忽视。品格品性的培育,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丰盈和超越成为可有可无的牺牲品,让位于简约集成的科技知识的传递,简单重复技能的掌握,知识在教育中变得更加工具化、功利性和片面化。

二、从生活培育到生存实用——知识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误读

“随着社会进入被称为后工业的年代以及文化进入被称为后现代的年代,知识改变了地位。科学知识成为一种话语。”[1]21世纪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更是将“知识”这一概念深深地融入社会生产和生活,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应运而生。知识的确切划分就像货币一样成为“用于支付的知识”和“用于投资的知识”,科技进步的普遍范式带来无可争议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政治权力的发展,科学知识似乎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依附于权力,并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成为权力冲突的最主要赌注之一。[2]

人们把科学知识的积累当成不言而喻的事情,培育知识人往往成为人们头脑中“不证自明”的教育目的。当代社会,人们普遍以实用性作为价值评判标准而忽视了价值的自足性和超越性[3]。

在学历依然决定命运的时代,知识成为教育的图腾,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指挥棒,它不仅仅属于教育、学校和个人,更属于社会,肩负着学生的前途、家庭的幸福、教育的责任、社会的需要、文化的传承等等。这就意味着,学校在这种知识教育观的导向下,更多表现为被动的功利性,有其可为的一面,也有其不可为的方面,犹如“戴着枷锁跳舞”。[4]

我国是世界上对高考异常重视的国家之一,往往是举全国之力,全社会总动员。在高考主义的制约和影响下,功利价值成为教育的主导价值,知识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以简约化客观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刻板简约的背记为主要途径,以标准化考核为主要评价方式,以全面教育和应然价值的放弃为代价。“为了有效地培养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知识人才,教育把受教育者纳入学校教育的生产过程,用统一的教育技术、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育工艺流程,把人制造成标准化的教育商品,并且输送给大工业和经济运行模式。一切都按照事先计划好的统一程序、目标和过程控制,这就是教育工业的典型特征。”[1]在这种教育过程中,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师生精神生命枯萎,教育与文化、教育与生活分离。主要表现为:(1)文化的偏颇化与知识的局限化;(2)科学的僭越化与人文的缺失化;(3)学习的重复化与生活的脱离化;(4)教师的机械化与学生的疏离化;(5)学校的刻板化、家庭的缺位化与社会的功利化。一切为了高考,一考定终身,十几年重复题海魔训只为两天高考表现。人的即定性替代了生成性与发展性,即便日后通过自身努力继续深造,依然摆脱不了初始学历的钳制。知识的道德与审美价值内涵被忽视,教育的本质价值被践踏,学生的文化价值被漠视,学校必须牺牲艺术、体育与社会活动等非高考课程,老师和学生必须牺牲正常休息、锻炼、娱乐和师生交往,家长必须为了考试成绩而锱铢必较。知识至上,以统一模具批量生产所谓“人才”,克隆知识,贩卖文凭,无视个体的生命追求与价值,无视个体的情感与信仰,原本应该丰盈厚重的生命变得肤浅平面。

三、从价值澄清到行动选择——建构全面生成性知识教育观

树立什么样的知识教育观,是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知识在性质、形式及类型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客观、普遍和价值中立的知识观受到质疑和批判。据石中英先生研究,我们的知识观正经历由现代知识性质向后现代知识性质的转变。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思潮,作为一种具有“极其丰富、复杂的思想和理论内涵”的泛文化思潮,虽然还需要我们对之进行更深入的再认识和反思,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对现代知识的质疑和解构,对主体性的解构,对同一性的消解,对理性主义的抨击等观点为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不确定性、境域性、个体性、建构性、价值性、文化性和多样性等特征。知识是人类主体精神与创造的产物,是主体基于自己的经验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通过反思、批判,以主动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融入主体世界的生存方式。知识会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新的知识的出现而不断地被否定或抛弃,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正是基于此认识,我们应该建立与人的生存、人的价值相联系的知识观念,重建全面生成性的知识教育观,厘清知识教育的价值判断、内容选择、传递方式等方面的建构,并在理论层面、政策和策略方面和实践层面进行有效探索。

第一,建立全面的、价值论、文化性的知识教育观。“在生存论的视阈中,教育无论作为社会现象还是理论品质,始终与人、与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教育以人的生命为起点,立足于人的生活,为了人的生活,指向人的可能生活。”[5]“教育不仅要让个人获得知识,而且要为知识和社会建构充分合法的主体”。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既是自然的世界,更是人的世界,是人和自然的有机统一。无论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还是人文知识,都有其丰富价值蕴含,既有实证层面的意义以成为系统不可缺少的生产力,也有批判层面的意义以直接或间接地审视价值与目标。从人的全面发展来说,教育要给人全面的知识,这是教育目的的要求,也是实现人的解放的需要。我们应该建立全面的、价值论、文化性的知识教育观,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将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起来,将知识与人之生存内在联系起来,将生存与生活联系起来。知识教育注重追求事实真理,是教人“何以为生”的教育,是唯材的教育、“成器”的教育,而价值教育是追求价值真理的教育,是教人“为何而生”的教育,是属人的教育、使人“成人”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说,价值教育是对现代知识教育的不完备性的必要的补充和完善,是对现代知识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的反拨和纠正。必须正视教育中的人的生存目的,反思和克服现代性的弊端,重构关于教育和人的阐释理论,追寻和实现人的生活意义与价值,教化人从一种自然的存在向自为存在、文化存在发展。

第二,建议科学性、多样性的知识教育选择。知识是文化的因素,同时也是文化的产物,一定的时空、理论范式、价值体系作用其中产生不同知识类型和不同知识体系,并在人类的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检视、验证、反思与批判,从而不断地发展与更新。正是这种知识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知识的生成性和丰富性,也恰是知识的价值的体现,即知识不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给人不断创造的“起点”,一种思维的能力与方式,去反思批判现有的知识,去探索与思考未知的世界。知识并不局限于科学,甚至不限于认识,科学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知识既涉及真理的指示性陈述,也涉及追求正义的规定性陈述,同时还涉及思索价值的评价性陈述,是个人和社会的主体建构过程。科学知识不应是唯一有价值的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的意义与作用在当代社会既处于被牺牲和忽视的尴尬境地,同时又因其精神性、价值性而不断强化刺激教育批判与社会反思。我们建议科学性、多样性的知识教育选择,对科学技术和知识真理进行多维度或多方面的审视,知识的价值体系不是非此即彼的价值选择,而是多元性的价值存在,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各种知识类型和体系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相互间共同作用下建构人的全面知识体系,不能以彼此的偏颇而人为地分裂、孤立和片面化知识。

第三,建立境域性、建构性的知识教育途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以社会互动和经验为基础,通过内部因素(认知)与外部因素(环境、文化、社会)的互动而创造和建构起来的。知识反映外部世界,通过文化、语言、信仰、与他人互动、直接教学以及模仿进行排列,并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建立境域性、建构性的知识教育途径,摈弃刻板、单调、重复的背诵、默写的知识教育方式,通过境域学习、建构学习来传递和发展知识的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平等的师生观,承认和尊重学习者的平等性与个别差异性,平等对话,允许和引导学习者的主体发展,鼓励并支持学习者的主动与自治,帮助学习者成为一名具有一定世界观或人生观,并具有塑造自己以及自己生活能力的自由人;建立境域性的学习观,用复杂的情境和“模糊的”问题替换剥离的、简化的问题和基本技能训练,引导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培育思维的勇气与能力;建立建构性的教学观,将学习者的个人努力置于教学的中心,充分尊重和发挥学习者在个体和社会活动中的主动性,通过分类、分析、预测与创造等自主建构和探究研讨式教学策略开发获取多元化的知识。

————————

参考文献

[1]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97.

[2] 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教育研究,2004(6).

[3] 张东娇.最后的图腾—中国高中教育价值取向与学校特色发展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 吴亚林.价值与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范国睿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徐蕾(1976-),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博士。]

【责任编辑 孙晓雯】

个体化教育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摘 要:所谓“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三段式”就是要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德育工作,从小学到初中;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内容,从管理方式到实施过程,进行整体构思和设计,形成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德育教育的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构成一体化的教育管理新格局,在“德育三段式”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得到全面升华。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德育三段式;探究与实践

一、引言

人以德立,教以德先。德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中处于首要位置和核心环节,在深化素质教育和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我校于2014年8月开始,实施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建设工程,可是,成立后是延续分部开展德育工作的传统模式,还是将中小学德育工作整合起来,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一体化管理,本文旨在探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新的问题。

二、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三段式”一体化“年段”的科学界定

1.“德育三段式”管理模式的基本架构及其划分依据

根据义务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学生年龄特征、身心特点、道德品格、认知规律和学校发展等综合因素,把九个年级分成低年段(一至四年级)、中年段(五至七年级)和高年段(八至九年级),利用一贯制的优势,打破原五四学制的分段。

2.“德育三段式”扁平管理模式中的年段主任的管理功能

打破一贯制学校中学部、小学部的界限,成立德育处,设一名德育副校长领导德育处,领导全校德育工作。基于三段的考虑,我们下移管理重心,设立年段主任一职,负责段的管理工作。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三段式”一体化管理的组织网络

建立以学校党政班子为核心的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组织管理机构,三个平台构成一个网络,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各尽其能,各负其责,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安全法制教育为蓝本,以爱读书,读好书为契机,积极推进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打造以提升学生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德育一体化教育管理特色。

(三)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三段式”一体化设计的管理目标

低年段以抓诱导、重习惯为主,并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要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年段以抓养成、重体验为主,采用实践活动的方法,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美、创造美。高年段以抓规范、重内涵为主,开展思想碰撞活动,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三段式”一体化常规的管理体系

德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实践育人是基本要义,过程体验是基本途径。学校注重以活动为载体,搭建德育平台,实现安全教育品牌化、文明礼仪教育系列化、德育体验多元化、家长学校的多彩化、健康教育专题化等。

(五)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三段式”一体化设计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德育一体化全员育人的重要举措,也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重要体现。如,在语文、数学、常识等学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实践证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六)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三段式”一体化建构的主题教育

第一,利用每月的重大节日和纪念日,采用演讲、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科学、学习英模、生命安全等方面的教育。第二,坚持周一升旗仪式制度,通过升国旗、唱国歌和国旗下的讲话等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第三,有计划地开展好每周的主题班、队会。第四,坚持常年阳光体育跑步健身活动。通过“德育一体化”一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系统、完整地接受“一体化”教育。

(七)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三段式”一体化培育的养成教育

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完善德育一体化日常管理。充分发挥学生会自主管理的作用,坚持了常规检查评比,尤其是把清洁卫生的打扫和保持作为检查评比的重点,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评比各种层次的星级班级。

(八)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三段式”一体化创建的德育队伍

确立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共建的一体化管理。由学校牵头组织学校三线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主任和居委会主任等负责人到校一起磋商德育教育大计,确定德育培训任务,研讨德育规划,制定年度计划等,学校每学期期中和期末要向全校教职工大會报告一次德育教育效果。

(九)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三段式”一体化布局的校园文化

第一,打造“仕”读书班级活动。每周一第七节课,每周三早课固定的读书时间,加强中国传统经典诵读,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进行渗透。第二,打造“仕”长廊文化。学校为各个班级设立固定文化墙,创建“作业展览”、“琴棋书画”“诗词曲赋”、“思想道德”、“励志名人”、“安全教育”、“学科园地”、“反对邪教”等众多栏目,并定期更换,形成学校独特走廊德育文化。第三,打造“仕”教学楼外的文化建设。在教学楼外悬挂各种牌匾、宣传标语、条幅和宣传板,彰显学校教育特色,激励师生不断进步。第四,打造“仕”校园广播站的宣传教育。校园广播站每天中午通过新闻、学习、音乐、体育、健康等栏目进行广播。不仅使全校师生享受了一道校园文化美餐,而且使广播站成员的许多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十)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三段式”一体化实施的评价体系

在中小学全面实施学校全员育人制、家校合作共育、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考核等制度。明确专门班子和专门人员负责工作推进落实,建立了多科室(处室)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使得中小学德、智、体、美等安全有效结合、互相促进,并形成了一批优秀案例、课例,培育德育品牌,提高社会各界、学生家长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满意度。

三、结束语:

通过德育一体化管理,使学生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不同年级受到不同德育要素的培养,在学生毕业的时候,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在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一体化管理过程中,学校应该重视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这两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实践受到教育,起到不断内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项志康.“九年一贯、联体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05期.

[2]程核红.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模式的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个体化教育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摘 要 城乡中学体育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跟形势,逐渐实现协同发展。就现状分析,体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差异性明显,制约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对此进行深入剖析,以推进其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中学;体育资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已经被提上日程,也取得一些进步和发展,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发展水平不均衡状态也得到有效改善,但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城乡一体化进程。这其中当属城乡教育问题更为凸显,尤其是中学体育资源分配不均,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到位,都直接导致城乡中学体育资源的巨大差异性,势必会影响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无法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才能够得以有效解决。但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目前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大多数集中在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经济发展的研究上,就算有关于教育方面的研究,也很难细化到城乡中学体育资源的差异性上。

基于此,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深入剖析城乡中学体育资源发展现状,分析存在差异原因,提出有效解决方案,以推动城乡中学体育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1 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概述

随着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国家将改革发展的重点放在城乡领域协同发展上来,但由于历史、资源、人口等的影响,致使城乡之间存在严重的差异性,并且日益加大。在此形势下,如若继续放任其不管,势必要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出现。在此背景下,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并在多领域得以推广,而作为国家社会文化层面的教育问题更是首当其冲,成为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引领者,由此衍生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理念。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是针对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市资源过剩,而农村资源匮乏的现状,必须充分认识并予以改善,因为城乡资源发展的不均衡性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进程,使得农村教育资源的落后更加凸显。这些必然影响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由此也引发社会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深思,并深刻认识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必要选择。

2 中学体育资源差异性研究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实现民族伟大振兴、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不仅是教育水平的直接体现,更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必要准备。由此,中学体育教育至关重要,对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深远影响,而中学体育资源作为中学体育教育的关键要素,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的基础支撑,对于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耐性和毅力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中学体育教育是推进国家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充分认识中学体育资源的作用和地位,体育教育资源是开展体育教育、拓展体育项目、丰富体育内容的基本前提和保障。这一点在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就予以充分体现,并明确规定了“认真落实加强各项体育设施”以及“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体育资源发展目标。之后随着社会对中学体育资源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城乡体育资源差异性也被广泛关注,整合、优化城乡中学体育资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体育优质资源流向农村,合理、有效地分配和利用体育教育资源,加强体育设施、场所的规划和建设,推进城乡中学体育教育发展的步伐已然成为当前中学体育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由此可知,城乡中学体育资源差异性的有效解决,是保证学校体育教育顺利展开的基本保障。

3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中学体育资源差异性分析

体育基础设施的差异性 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备与否是学校体育教育顺利开展的物质保障,其不仅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效果,更是关系学生体育学习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发和引导,也是开发新的体育项目,丰富体育内容和改革体育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之间存在长期的不均衡性,致使城乡中学体育资源分布不均,乡村中学体育设施不健全、落后现象严重,虽然国家也在2005年和2008年相继颁布了《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实行基本标准》等相关规定,并明确规定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所必备的体育设施和场地的标准、数量,但是就目前的城乡中学体育基础设施配备情况来看,乡村还远远没有达到此标准。从相关数据统计来看,当前城市中学体育基础设施比较充足,设备先进程度较高;而相比之下,乡镇中学则远远落后,设备配备严重不足,充足率尚不足整体的15.9%,而且即使配備充足,也存在严重的设备陈旧问题,更新度不高,这也是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城乡中学体育课及体育课外活动内容的差异性 体育教学内容并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之上,其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方面的差异也充分反映出城乡体育资源的差异状况。中学体育教学基础在于学生体育基本活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如篮球、乒乓球等基础体育课程的教学情况,也能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城乡中学体育基础资源的配比情况。而体育课外活动是体育教育的向外延伸,只有具备充足的体育资源才能够得以有效开展,由此也凸显了城乡的差异性。从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来看,由于城市在体育资源上的优势,其体育课外活动内容相对较丰富,而乡镇则比较欠缺,甚至有的尚不能满足基本的体育课教学需求。

城乡中学体育教师资源的差异性 体育教师是开展城乡体育教学,组织体育课外活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锻炼学生体育意志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由此,城乡体育教师资源的规模大小、专业技能高低成为评价城乡体育资源差异性的主要标准之一。根据具体分析,其具体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结构的差异性。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工作的策划者、执行者,也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其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体育教学和学习效果。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中小学每300名学生应配备体育教师一名。但当前我国农村体育教师配比是1:520,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上,与国家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而这很大程度上归根于对于体育教育的严重忽视,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体育教师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

其次,农村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技能欠缺。由于现代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多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需要不断地调节、更新、深化来适应日益变化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也要求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深化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领域,提升知识储备,改善知识结构,以不断进步的自身来适应新的教学,力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但因为领导重视的不足,农村体育教师本身缺乏兴趣和相关知识储备,造成科研和专业技能严重落后。

4 结语

城乡一体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城市与农村作为整体,整体规划、建设和发展,以促进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层面的均衡、平等发展。而在此背景下,城乡中学体育教育也必然紧跟这一发展趋势,将一体化、协同发展作为发展目标,但这首先要解决其关键影响因素——体育资源的差异性问题,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邓雁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成都市城乡中学体育资源的差异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3.

[2]邢晓博.湖北省蕲春县城乡初级中学体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3.

[3]李蓉蓉.教育公平视野下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体育资源差异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0.

个体化教育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摘要:在良好的学习气氛内,培育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知识教育 ,学生成就的骄傲和自尊 、自我尊重的内心体验,真正调动学生的力量,让学习成为了学生内在的追求,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这比较符合中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易于学生接受。那教师要由原有的传统教学观、学习观和知识观转变为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适应中职学校幼儿教育专业课堂。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组织;教学手段转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全社会对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更加重视,要培养出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热爱幼教事业、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熟练专业技能的幼教机构专业人员既已是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但是,目前在幼儿教育专业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专业理论知识偏深,教育实践环节不受重视,教材和新知识缺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实践技能差,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语言教学法课程更多的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对目前社会的真正需求无举出更好的案例或实践方法,这类型课程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又少之又少,都是以实践课程附属理论课程上的传统教学。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都开放式的教学融入了更多的是现代的教学元素,而现在的幼师生还只是知道一些以往幼儿园常用的示范讲解法、游戏法或表演法,对于如何开展和设计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更是无法把握到位。最后,专业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训练,许多学生因为害羞和怕犯错而不敢或不愿意去参加实践,各种潜力都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重视。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较严重的教学模式,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系统的集成 ,结合教学环节完成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独立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 构建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系统作为一个整体 , 通过各种教学环节的实施,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 。一体化的教学是近几年职业教育的方式 ,旨在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的结合方法 。即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展示学生的智力,对学生的成就的自豪感和自尊,自尊的内在体验 ,真正促动学生的内驱力,让学习变为了学生内在的追求,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这比较符合中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易于学生接受。那教师要由原有的传统教学观、学习观和知识观发生一定质的转变,这种转变从何而起呢?该怎么转变呢?

一、教学模式从“被动接受的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向“主动的参与式(以学员为中心)” 转变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我们来看看现代的职业教学中学,仍然发现许多教师还是利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学生的知识获取,主要是教师抛给的,而不是学生通过自己自主地学习得到的。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无法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创造的幸福。久而久之,他也就丧失了学习的愿望。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 ,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 ,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地体现。

中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基本是清一色的15—19岁的女孩子。她们活泼、开朗、热情、朝气蓬勃,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和自我意识。并且由于专业特点,她们经常需要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的文体活动,因此她们有更强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组织意识等等。参与式教学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设计和实施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备课、上课、课后,整个教学环节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体验。如把参与式教学运用于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每上一个知识模块,我都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没读懂了什么?三是你读懂的知识可以怎样运用在实践中?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方式来读书。

二、教学方式从“知识传递”向“知识处理和转换”转变

在学生学习幼儿体育教学法利用了一段视频教学,观看后要学生谈谈她们的看法,一位学生谈到“我看到那个小朋友抬得那个花轿,可以锻炼小朋友的,大肌肉和小肌肉,还体现出了,团结精神,学会社会交往。可以让小朋友学中玩,玩中学。”听完这位她的描述后,其实这位学生正是幼儿教育目标,这也是我们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教学内容之一的幼儿教育活动目标设置就是“布鲁姆教学目标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从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出发,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目标:“认知学习领域”目标、“情感态度领域”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目标。”,知识都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看学生有没有认真的去梳理过,把它转化成为自己真正的知识,老师不要总是认为学生不学或不懂,而应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懂的,我来听老师的课是将我的知识更为系统化,更为专业化。

三、教学组织形式从“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教学实训室”转变

教学实训室是帮助幼师生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联系在一起,在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结构的个性特征 。在学校里建立”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实训室”、“幼儿卫生保健实训室”、“ 儿童行为观察实训室”等等的教学实训室,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请进实训室会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因为例如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实训室可以看作是幼儿园活动室的一个缩影,专业特色显著。学生可以在这个拟真的幼儿园教育情境——模拟教室里面最大程度地去参与真实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操作丰富多样的玩教具,开展幼儿园游戏及各领域教育活动的说课、试教等活动。同时还安排一定的时间将幼儿园的小朋友带到实训室,让学生与幼儿零距离接触,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认知与个性发展特点。实训室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与体验幼儿教师的工作和乐趣。又例如儿童行为观察实训室是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场所,在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书本知识,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既有利于幼师生对幼儿心理特点的把握,又能提高学生观察和科研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的良好方式。

借助这样的教学实训室,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给学生充分提供学习展示的舞台,使学生能够更快的走入工作岗位上,更快的适应,并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并在师资培训上给以支持,培养更多的专业师资。

四、教学手段的“理论教学、黑板”“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变化

首要,我们知道技校生本来的知识掌握相对来说较差,文化水平较低,如采用传统教学的教学方法,则教师理论授课很难吸引学生。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传统教学陈旧的教学方法和简单教学技术在当今世界的多层次教学、示范教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现代化已经捉襟见肘。 。如果授课方式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则可使学员按其自身水平及需求进行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和容易掌握知识。

五、教师从“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变

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点和关键,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已经成为社会的共同声音和教育 。 以往的老师只在乎自己站在讲台的40分钟学生有没有认真听,却忽略了所讲的内容是否跟上这个信息万变的社会步伐,应提到的 “双师型”幼儿园教师应该根据市场研究、市场分析、行业分析、专业和专业职位集团分析,调整和完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职业发展和革新等。 “双师型”教师则应了解并掌握所授专业对应行业的动态的应用技术,通过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实践中,应用使学生掌握工作所需的技术和专业技能;肯开始工作,经常开始,将开始操作习惯和实践训练,引导学生去“从书籍到实践,从实践到这本书”的技能提升的路径,可以教育学生,形成相关产业的专业素质, 如幼儿园环境设计与指导课程中,不是简单的教会学生会画画,剪图案,而应该知道根据目前幼儿园的需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更能适合幼儿、家长、幼儿园需求的教玩具,如制作出来的教玩具可以一物多用。

总的来说,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将理论和实践重叠在一起,要真正构建一套成熟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首先建立一体化教学的配套管理制度、评估标准和激励机制;然后是制定一体化教学计划、编写一体化教学大纲、编著一体化教材和建设一体化教学场地和设施。同时还要营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良好氛围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等等,教学者要充分的认识这点,能站在跟高处去建设和管理一体化教学。

(作者单位:广东省电子信息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2]《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和在教学中的运用举例》

[3]《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

上一篇:高三艺术班复习练习范文下一篇:个体工商户登记指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