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研究计划范文

2023-09-22

工商管理研究计划范文第1篇

目前, 信管专业主要存在3种模式: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工商管理模式;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为代表的技术导向模式。随着各种学科的相互交融,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和整体化的特点, 当代信息系统专业领域呈现技术与管理并重的主流趋势。这种趋势对信管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体现该专业的特色、解决人才“通”与“专”之间的矛盾是该专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本文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发展的特点以及近年来社会对于本专业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的实际需求, 结合院校与地方实际情况, 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计划的制定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设置信管专业的初衷是培养适合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 这为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然而, 信管专业自招生十多年来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出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情况, 很大程度上宽了口径, 但基础却并不厚实, 素质也不高。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于2004年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 (CISC2005) ”课题组, 该课题组对企业眼中的信管专业学生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一次调查, 如表1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占了较大比重, 因此, 首先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

另外CISC2005还对来自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一次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查。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35份。表2总结了CISC2005课题组调查的关于企业人才需求的一些数据。

调查结果显示, 从市场需求看, 本科生和硕士生的需求量比较高。对于需要信管专业毕业生的企业来说, 最多的是需要信管专业的学生去做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也有企业需要本专业的学生去做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

结合我院特点, 以及避免出现“宽口径、薄基础、低素质”的情况, 我院对信管专业建设采取技术导向模式, 专业设在信息工程系, 将本专业定位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 系统掌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与维护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能在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基层单位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专业人才。通过本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学习, 让学生系统掌握信息管理的分析、设计、开发与维护等方面专业知识与技能。积极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将国家相关职业资格培训课程, 融入特色课程体系当中, 让多数学生可获得江苏省教育厅、信息产业部组织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实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行校企联合培养的机制, 让学生能进行真实项目的实践, 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开发能力, 满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

资料来源:CISC2005课题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资料来源:CISC2005课题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 建立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2.1 确立专业核心课程

基于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的5门核心课程以及其下属信管专业的4门主干课程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本专业设置管理学、经济学、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基础、系统分析与设计、ERP、C++等基础核心课程以及网页建设与网页制作、Java程序设计、Web数据库等专业课程, 使学生在全面的知识结构基础上有一技之长。

2.2 积极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行软件水平 (资格) 考试制度。通过考试可获得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ERP工程师等证书, 帮助学生提高素质, 提升就业竞争力。

2.3 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3+1”模式就是把大学四年学习分成两个阶段, “3”就是大学前三年主要学习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 主要目的是打好基础, 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结构。“1”就是大学第四年主要学习应用性、实践性和技能性的课程, 或者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参与实习, 加大学生的实习和实践内容, 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应用能力,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2.4 增加综合性实验教学环节

信管专业是强调应用能力的专业, 学生需要有良好的动手能力, 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企业实地参观、调研、撰写报告, 企业讲座, 用友ERP供应链管理实训, 用友ERP沙盘实训, 专业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这些实践环节的设置不仅使学生加深了理论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及今后从事的工作都打下牢固的基础。

3 结语

应用性本科信息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紧密结合社会的人才需求和本课程的知识体系、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随着新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出现、就业市场的不断发展, 教学计划也要动态地进行调整,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摘要:本文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 结合院校与地方实际情况, 深入探讨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制定思路。

工商管理研究计划范文第2篇

2016基础研究计划申报指南

一、计划定位与要求

基础研究计划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应用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

(一)自然科学基金

瞄准国际学术主流和学科前沿的探索性研究,鼓励科研人员面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重点支持我省优势学科、行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人才小高地”科技创新团队。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人必须是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青年项目申请人必须是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博士,且未曾获得过我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创新团队必须是青海省人才“小高地”或其它科技创新团队。

(二)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瞄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方向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支持我省优势学科和重点领域,对我省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取得一批原始创新成果。

(三)软科学研究计划

围绕青海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科技经济结合等方面,运用全国智力资源,重点开展青海省创新体系建设和青海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政策和理论问题研究,为我省的科学发展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二、支持方向

(一)自然科学基金和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1、资源与环境科学领域

(1)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技术研究。研究土壤营养、土壤微生物和地面植被对放牧方式的响应机制。

(2)退化草地退化过程及其修复技术研究。研究高寒草地退化和修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土壤营养、矿物质元素蓄积和植被对其的响应机制;筛选适宜恢复的物种搭配和肥料配比研究。毒杂草入侵机制及防除理论基础研究。

(3)碳/氮/水循环及其耦合对典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过程与互作机制研究。典型生态系统碳汇方法学研究和碳汇的定量评估;高寒农田碳和氮形态和数量研究,固持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培肥措施对土壤碳、氮及其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4)不同生态系统植物名录、图谱编撰。开展青海典型区域不同生态系统的植物调查,植物图谱制定和照片采集、整理;研究统计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外来入侵植物名录等。

(5)养殖场粪肥储存期间氮素特征及粪肥资源化利用方面应用基础研究。

(6)干热岩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基础及关键技术研究。干热岩体原始地应力分布;井壁周围裂隙特征、模拟干热岩体三维裂隙展布特征;自然应力场深部花岗岩裂隙形成机理。

(7)青海南部火山岩锂的地球化学研究及其成矿前景评价。火山岩锂的地球化学背景、水体中锂的地球化学分布规律;地质环境与背景对锂迁移富集的影响及其成矿前景预测。

(8)柴北缘铜铅锌多金属矿石电性参数研究。典型矿石物性参数分析;探讨矿石化学组分、环境温度等因素对电性参数影响,总结不同矿石类型电性参数规律指导地质找矿。

(9)青海东昆仑中东段铜铅锌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开展成矿背景、控矿构造、围岩蚀变特征等分析;探讨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

(10)青海拉脊山地区混杂带构造事件与成矿响应。开展构造混杂带构造型式时间和空间规律;构造混杂带变质变形年代,探讨构造带及岩块就位的时-空关系。

(11)青藏高原东北部浅层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措施研究。开展黄土和盐渍土分布区域水土流失、浅层滑坡等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以及防治措施和方法研究。

(12)青海省盐田数据综合监测及预测模型研究。盐田性质差异分布特征和规律量化研究,建立盐田性质的数学预测模型,开展盐类资源评价及其形成条件和成矿远景预测应用研究。 (13)盐卤低浓度组分高效分离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盐湖卤水中含有Li、Rb、Cs、Sr、U、I、Br等低浓度组分高盐度条件下分离与提取过程工艺机理研究。

(14)盐卤资源有效利用过程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基础研究。K、Li、B、Na等盐卤资源高值化利用的高效、绿色新技术、新工艺探索。

2、能源与材料科学领域

(1)新型轻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应用基础研究。新型镁合金设计和制备、机械性能改善、热力学与动力学仿真及其相关的数值模拟研究;可冲压镁合金等制备方法研究和纳米增强镁基材料等复合方法和工艺研究。

(2)高品质特殊钢的加工与组织结构构效关系的研究。 (3)表面强化材料的优化设计与强化机制研究。 (4)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新技术、新材料与新性能设计与开发的基础研究;复合相变调温储能建筑材料相关应用基础研究。

(5)金属氧化物功能陶瓷的制备、工艺与物化性能改善、纯度与品质改良、新功能以及与结构组成相关性的应用基础研究。

(6)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高效转换、利用、储存、运行与维护等方面应用基础研究。输变电设备优化与传输机理等研究。 (7)高电压锂离子电池正负极及电解质材料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着重开展新型材料在高电压下的稳定性、电化学性能、循环以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3、生物与农业科学领域

(1)高原特色动植物资源的创新利用与育种研究。开展优质小麦、油菜、青稞、燕麦等高原特色农作物、禾本科和豆科优良牧草、沙棘、菊芋、芫根、黑果枸杞等特色植物以及高原畜、禽、鱼类的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核心种质构建、优异性状的选择、种质鉴定与新种质创制,种间杂交亲和性鉴定及染色体与分子育种体系的构建,以及天然草地牧草优质品种辐射选育等。

(2)重要基因的发掘与代谢途径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高原作物青稞和蚕豆、沙生植物沙棘和梭梭等耐盐碱抗旱基因、高原鱼类耐低氧、耐低温和耐高盐基因、藏羊抗病免疫基因和油菜发育相关基因的分离与鉴定,相关代谢途径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3)高原特色生物产品新型高效的分离、纯化方法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黑果枸杞、茶藨子、青稞、枸杞、牦牛骨胶等产品中功效成分的检测、分离与提取、加工贮藏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4)动植物病虫害有机防控相关基础研究。高原鼠害和动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机制、预测预报与安全防控技术,生物农药、兽药开发等应用基础研究。 (5)特色农产品农残重金属污染防控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6)青藏高原土著鱼类资源保护与增养殖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开展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研究,挖掘和筛选与经济性状和环境抗逆的优异基因研究,培育高原特色水产品种。

(7)名优水产品种多倍体育种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开展引进名优水产品种受精卵多倍体诱导方法探索,适用于生产、便于操作的多倍体检测方法研究;名优水产品种的发育生物学、营养代谢和调控机制研究。

4、信息、制造与工程科学领域

(1)网络信息安全及网络数据存储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物联网安全体系架构、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协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基于少数民族用户的网络行为分析以及存储和新型介质数据管理应用基础研究。

(2)藏文信息处理技术研究。手写藏文字符识别研究、藏语语音识别与合成应用基础研究;藏文舆情分析与预警数据构建方法研究。

(3)图论与组合数学、微分方程研究。结构图论和代数图论及其组合数学研究;利用数学手段研究网络安全和网络可靠性,以及化学分子图的结构性质,探讨化学图论中与结构相关的拓扑指标;利用微分方程研究新的图像分割技术和有效算法。 (4)先进装备制造应用基础研究。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特种制造、现代集成制造技术、微机械及超精密加工应用基础研究。

(5)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大岩土和工程基础研究。多年冻土地区高速公路分幅和全幅路基热效应机理研究;盐渍土地区土壤盐分、水分动态监测及变化规律研究;黄土非饱和土水特征曲面与潜蚀湿陷特性研究。

5、健康与医药科学领域

(1)高原低氧适应、缺氧耐受和高原运动生理研究。高原低氧适应及长期习服机制,高原低氧对机体生理、代谢、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影响研究;肺水肿、脑水肿、高原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常见高原病易感血浆标志物、易感基因及早期诊断手段研究;低氧损伤机制和防治,急慢性高原病发病的分子机制、易感因素、药物等干预措施研究、缺氧损伤成像分析机制研究;高原运动生理及耐受训练研究。

(2)青海地区多发病、常见病及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干预应用基础研究。包虫病发病及其他人畜共患病免疫逃避、侵移机制及综合防治研究,以及防治包虫病传统中藏药组方的筛选与效果评价;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老年常见病和其他常见地方病发病分子机制和综合治疗研究;不同民族孕产妇胎膜早破相关分子机制研究;临床微创技术应用、创新前期机制研究。

(3)中藏药应用基础研究。青海道地中藏药药效学、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藏药对青海地区多发病、常见病、重大疾病、高原低氧适应、低氧损伤及高原病的干预和防治机制研究;藏药材对照品制备及质量控制技术及标准化研究;特色高原生物资源医用保健作用研究;道地中藏药生物学功能、指纹图谱特征、药理毒理学研究。

(二)软科学研究计划

1、众创空间促进大众创新创业相关问题研究。

2、“互联网+” 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相关问题研究。

3、科技监督评估体系研究。

4、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体制机制重大问题研究。

5、青海省重点领域专利发展战略研究。

6、创业投资激励及风险补偿机制研究。

7、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8、青海省农业标准化体系研究。

9、新常态下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10、“一带一路”机遇助推我省优势产能发展研究。

11、青海省环境污染状况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12、创新集群的若干问题研究。

13、镁产业、锂产业、盐湖化工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技术难题。

三、管理处室联系方式

(一)自然科技基金、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项管理处室:政策法规与基础研究处

联系人: 俞成 赵长建

联系电话:0971-8244525

(二)软科学计划

项管理处室:政策法规与基础研究处

联系人: 吴玲娜 赵以莲

工商管理研究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秸秆燃烧利弊,资源利用

一、调查背景

作物秸秆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收获了稻谷、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以后,残留的不能食用的茎、叶等副产品。我国农作物秸秆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但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条件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改善和各类替代原料应用,导致秸秆剩余量增加,再加上秸秆资源不清、利用现状不明,分布零散、体积大、收集运输成本高,以及综合利用经济性差、产业化程度低等原因,秸秆出现了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过剩,大量秸秆资源未被利用,浪费较为严重。尤其以燃烧秸秆的做法危害性最为严重,也最为普遍。

每到收获季节,农村总见“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秸杆遍地、狼烟四起”的景象,这不仅污染了大气环境,危及公共安全,也浪费了宝贵的生物资源,更与循环经济相违背。为秸杆找一条可行的出路,切实帮助农民科学处理秸杆已成当下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的迫在眉睫之事。

据不完全统计,接近一半的秸杆毁于了焚烧,可为什么村民把这种含氮0.6%、磷0.3%、钾10%、碳45%的重要生物资源给浪费了呢?

二、调查与研究过程

(一)综合调查(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为主,上网查找法为辅): 1.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农民朋友对农作物秸秆处理利用的途径。 2.访问邻里,切实了解他们对于农作物秸秆处理利用问题的意见与建议以及现实中实施的困难。

3.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总结秸秆燃烧利弊、解决途径等。 4. 分析如何合理处理利用农作物秸秆,及时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

(二)实践教育:

1. 宣传合理处理利用秸秆的观念。让村民更加深刻了解秸秆的合理处理利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帮助村民寻找秸秆处理利用的方法途径。

2. 收集和统计农民对农作物秸秆处理利用的方法,找到合理利用秸秆的方法,同时反馈给相关部门。

三、主要调查与评价结果

(一)燃烧秸秆的好处

1.燃烧秸秆可以将组成植物体纤维素的碳氢氧等元素变成碳酸盐和硝酸盐等物质,使得碳氮磷氢等元素进入土壤,同时烧死寄生于秸秆的虫、卵、病菌、病毒,焚烧后的秸秆是富含钾肥的草木灰肥料,适合中性和酸性土壤,进土后的草木灰也能杀灭或抑制它们,从而为以后的生物提供相关营养元素,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烧掉秸秆,即可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工业、交通污染和事故也随之减少,大家吃农药残留超标食品就少一些,有利于身体健康和资源节约。

(二)燃烧秸秆的弊处

1.它容易形成火灾。据报道,陕西宝鸡一农户烧麦杆时大火殃及一养鸡户,致使2800只蛋鸡全部被烧死,全国各地发生过各起因燃烧秸杆而引发的火灾事故。

2.焚烧秸杆对空气形成较大污染。其产生的气体容易形成烟雾长期笼罩在天空中不易被驱散,长期呼吸能使人出现眼红、流泪、咳嗽等症状,并容易诱发各种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威胁。

3.大量烟尘产生浓雾,给交通带来隐患 4.使土壤中原有腐殖质含量减少,致使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影响产量;且增加土壤沙化程度,使农田保水性能减弱,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5.对秸杆利用率较低,导致生物资源的浪费。

综上,焚烧秸秆弊大于利,我们应该严谨对待在田间焚烧秸秆的问题,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三)焚烧秸秆的原因

1、是科技转化力度不够,秸秆处理的成本太高,秸秆的经济价值难以发挥。现实中,由于科技转化力度不够,实施成本太高,比如用秸秆做沼气原料,一个沼气池至少要花费三四千元,让农民望而却步;要么就是回收价格太低,把秸秆卖给那些养牛大户才几分钱一斤。最终导致农民一烧了之。

2、缺乏正确的引导。近年来,对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虽然提

出了不少解决的办法,但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和具体性,大多以行政手段和奖惩措施为主,没人去做秸秆利用的组织、协调和转化工作,导致禁烧工作收效不大。

3、缺乏处置技术。首先,多数农户基本不用秸秆当柴烧,只剩下“付之一炬”。其次,农民找不到秸秆“变废为宝”的途径。原有的其它小麦秸秆加工行业,如草帽、草苫等,也因替代产品的出现而基本淘汰。第

三、农作物秸秆还田推广缓慢,第四,秸秆饲料处理成本高,难度大。另外,加工食用菌基料和沤造有机肥,这些简便易行的秸秆处理方式,也都是家庭式、规模小,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4、随着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要想将机械收割后的秸秆捆扎搬运离田心有余而力不足, 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把秸秆从地里弄出来,导致农民施肥宁愿用化肥而少用秸秆,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把秸秆从地里弄出来。

5、机械收割留茬较高。由于农作物复种指数提高,特别是近几年小麦机收面积扩大,麦秸留茬过高,灭茬机械和免耕播种技术推广没有跟上,造成农民为赶农时放火焚烧秸杆和留茬。

6、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受人力、资金条件限制,秸秆禁烧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农民环保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焚烧秸秆的危害,单靠禁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秸秆处理的问题。另外,秸秆禁烧监管力度不强,执法手段也比较薄弱。

(四)解决方案

1.尽快制定地方管理条例,严禁焚烧秸杆。对农村实行禁焚,同时明确界定政府管理部门,避免部门之间相互推诿。

2.大力推广秸杆气化站的建设。秸杆气化既清洁又保护了环境,相关部门还应组织专家对已建气化站进行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

3.加强秸杆还田作业的服务体系建设。应将秸杆还田作业列入农村的考核指标,在财政上予以适当补贴。

4.制定稻麦秸杆工业利用的引导和扶持政策,比如从税收优惠到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扶持。 5.积极宣传合理处理利用秸秆的观念,加强村民的环保意识。 6加强禁烧监管力度,严格执法。

7.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秸秆是一种很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每两吨秸秆的热值就相当于一吨标准煤,而且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约达1%。在生物质的再生利用过程中,排放的CO2与生物质再生时吸收的CO2达到碳平衡,具有CO2零排放的作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1).秸秆还田

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主要是机械化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技术,它是以机械的方式将田间的农作物秸秆直接粉碎并抛洒于地表,随即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从而培肥地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秸秆饲料

秸秆的自然密度通常为每立方米30~50公斤,如此“蓬蓬松松”的原料很不利于运输和储存,影响其深加工或二次开发利用。因此对秸秆首先进行就地高密度压缩是解决秸秆综合利用“瓶颈”的关键,只有将秸秆高密度压缩了,才能为下一步的开发利用及流通创造有利条件。

(3).秸秆燃气

秸秆燃气,是利用生物质通过密闭缺氧,采用于溜热解法及热化学氧化法后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这种气体是一种混合燃气,含有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亦称生物质气。

四、更深层次的调查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许多农田被征用,用来建设乡镇,服务众多村民。再加上村民环保意识不断提高,长山村现今焚烧现象减少,燃烧率明显降低,以前全村秸秆燃烧率大于50%,秸秆还田的仅有8%,作为饲养食料的不足3%,随意放置丢弃在路边河道的约占13%,运回家做燃料的不足4%。 现今,全村秸秆燃烧率已经下降到10%左右,秸秆还田率超过了30%,做饲料的占到了30%左右,而做家庭燃料的占到了12%左右,丢弃不做处理的仍然有6%左右,做基料的占到了4%左右,大大提高了资源率,提高了空气质量,表明在建设文明乡村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五、调查结论

从调查中我发现,秸秆燃烧问题现阶段已经取得了初步治理的成效,但燃烧现象仍然存在,部分经济较弱的地方表现的比较严重。党和政府在这项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没有政府部门的努力付出,就不会有现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公民的法制意识得到增强,对环保也有了相当的了解和认识,焚烧现象明显降低。当然秸秆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有关方面仍需做更多的努力。

这次调查中,我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与更多的人接触,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实践的能力。

六、参考文献

[1] 《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能源白皮书,2003 [2] 《麦秸焚烧的影响与解决方法》 [3]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七、附录(问卷样本)

1、你认为燃烧秸秆是出于什么原因(多项选择) (

) A 给农田增肥,减少化肥的使用节省生产成本 B 由于煤气的大量使用导致对秸秆的使用量减少 C 收割时留下的麦茬太高,不烧没法进行夏种 D 农民想通过这种方法引起政府对他们的重视 其他:

2、不让焚烧,对于多余的秸秆(多项选择)(

) A 没有实际用途

B 烧火做饭 C 卖掉,多少有点额外收入

D秸秆还田 其他:

3、你认为焚烧秸秆有效果吗?(

)

A 有

B 没有

C 有但是污染环境

D 效果不大

4、你认为燃烧秸秆堆对自己及乡里乡亲有影响吗?(

) A 是

B 有一点影响

C 无所谓

D 别人能忍我也能

5、今年夏秋两季庄稼收割时地里的秸秆燃烧产生的烟雾和往年相比如何(

)

A 差不多

B 明显减少

C 基本没有

D 比往年更糟

6、出现目前这种局面的原因(多项选择)(

)

A农民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B 对秸秆焚烧危害的宣传力度到位 C乡里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

工商管理研究计划范文第4篇

立项时的课题名。

一般不用副标题,字数不宜过长。

二、内容摘要

要求准确、精练、简朴地概括全文内容。300字左右。

三、关键词

一般为2—5个

四、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

引言不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因此要简明扼要。内容包括:

1、提出研究的问题;

2、介绍研究的背景;

3、指出研究的目的;

4、阐明研究的假设;

5、说明研究的意义。

五、研究方法

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报告的重要部分,以实验研究法为例,其内容应包括:

1、研究的对象及其取样;

2、仪器设备的应用;

3、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

4、操作程序与方法;

5、操作性概念的界定;

6、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

六、研究结果

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要求现实与材料要统

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切忌主观臆断。

除介绍课题成果的内容外,特别要说明解决了那些教学问题?该成果怎样解决教学问题的?成果的创新点?成果的推广应用价值和效果如何?其内容:

1、研究了什么问题

2、得到什么研究结果(如图、表);

3、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

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七、分析讨论

这也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其内容:

1、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2、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本研究成果的价值;

4、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5、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八、结论

这是研究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慎重、严谨、逻辑性强。主要内容:

1、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2、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

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九、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书籍类作者名.《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年×月×版

刊物类作者名.《文章题目》[J].《刊物名》.×年第×期) 报纸类作者名《文章题目》(《报纸名》,×年×月×日)

十、附录

如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

课题研究报告格式

说明:课题研究报告没有固定模式,仅供参考。研究者根据实际情况撰写。

一、题目。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一般不用副标题,字数不宜过长。

二、摘要。要求准确、精练、简朴地概括全文内容。

三、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引言不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因此要简明扼要。内容包括:

1、提出研究的问题;

2、介绍研究的背景;

3、指出研究的目的;

4、阐明研究的假设;

5、说明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报告的重要部分,以实验研究法为例,其内容应包括:1 、研究的对象及其取样;

2、仪器设备的应用;

3、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

4、操作程序与方法;

5、操作性概念的界定;

6、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

五、研究结果及其分析。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要求现实与材料要统

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切忌主观臆断。其内容:

1、用不同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如图、表);

2、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

3、分析结果。

六、讨论(或小结)。这也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其内容:

1、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2、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本研究成果的价值;

4、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5、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七、结论。这是研究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慎重、严谨、逻辑性强。主要内容:

1、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2、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

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八、参考文献。九 、附录。如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

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一、标题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也注上“﹡”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⑴是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⑶是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目标目标的确定与后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联系。

3、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框架这一部分需说明自己对本课题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还要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等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

4、课题已经的内容与方法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直观表达,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

五、结论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今后应怎样办等。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七、报告落笔的时间: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课 题 研 究 报 告 写 作 格 式 简 介

第一部分 a引言; b慨述; c研究背景和意义; d研究方法和角常; e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二部分 a研究结果; b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 c探讨与认识; d现状与问题; e分析与讨论

第三部分 a结论; b结论与建议; c研究结论和说明; d建议和展望; e问题与对策;

一、研究报告论文撰写的意义

研究报告和论文是:

1、研究者思想发展的忠实记录

2、课题研究水平和价值高低的标志。

3、进行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推广的重要形式。(跨越时空)

4、深化原有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研究水平、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的又一次重要实践活动。

二、研究报告的类型和结构

(一)类型

1、实证性研究报告

2、文献性研究报告

3、理论性研究报告

(二)结构

题目、署名、内容提要和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注释和参考文献、附录

1、实证性研究报告:如教育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报告等。主要是用事实说明问题,材料力求具体典型,翔实可靠、格式规范。这类报告要求通过有关资料、数据及典型事例的介绍和分析,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指出问题,提出建议。这种研究报告既注重理论,又重视实践,往往跟接触性的研究方法有关。

2、文献性研究报告:主要以文献情报资料作为研究材料,以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为主,以文献的考证、分析、比较、综合为主要内容,着重研究教育领域某一方面的信息、进展、动态,以述评、综述类文章为主要表达形式。一般在教育史学、文献评论研究中用得较多。

3、理论性研究报告:狭义上的论文。以阐述对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理论认识为主要内容,重在研究对象本质及规律性认识的研究。独特的看法、创新的见解、深刻的哲理、严密的逻辑和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是其内在特点。理论性

研究报告没有实证研究过程,因此对研究者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

论文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一为论题,即真实性将被验证(论证)的命题、观点。论题的主要来源就是研究课题提出的假设及研究对假设验证的结果。论文最终是要论证论题的真实性而提出明确的论点。二为论据,即证明论题真实性的依据。论据的来源应该是研究过程所获得的信度、效度高的事实材料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材料。三为论证,即以论据证明论题的论述过程。论证是文章的结构层次、材料组织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文章思想观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与深刻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有效性和技巧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论文与实证性研究报告有区别,它一般将科研工作中最主要,最精彩和具有创造性的内容和结果加以提炼,用较简明精炼的语言加以表达,论文不包括过多的具体研究方法和过程,而更强调内容的创新和学术价值。任何研究课题的成果都可以用论文来表达。

三、写作内容和要求

(一)题目

1、题目的内容

类型、定位、作用

2、写作要求

标题要准确

标题要新颖

题式可多样

标题要简洁

(二)署 名

1、署名的方式

集体署名

个人署名

2、署名的规则

贡献大小:提出研究设想、承担研究工作、解决关键问题。

惯例

(三)内容提要和关键词

(四)前言

(三)内容提要关键词

1、内容摘要:中心内容、结构及主要论点和评述;要求重点突出,内容精练,观点明确、一般不用第一人称,以200---300字为宜。学术论文也不宜超过1000字,有关刊物要有中英文摘要。

2、关键词:必须是规范科学的名词术语,一般每篇文章有3~5个关键词(主题词)。属于支柱性概念。

(四)前言

1、内容:问题的由来;文献综述:课题的界定(概念术语的解释)及问题的陈述;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写作要求:课题阐述要清楚准确,中心突出;客观公正、科学准确评价他人的研究成果;简明扼要介绍课题研究的动机和意义。

(五)正文

1、内容:它必须对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证。

研究报告又分:

1、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2、研究的内容和假设

3、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4、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研究报告的重点部分。A. 结果的定性定量分析,B.研究结果的讨论 。

结果分析与讨论材料缺乏的原因

研究设计缺乏一种系统观,讨论问题思路狭隘

操作过程不够到位,操作措施不够落实,就产生不了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文献资料检索不够,对他人的研究研究缺乏了解,对自己结果的讨论就缺乏客观性、支持的力度

反映结果的项目指标难以确定

测量的方法与手段较难选择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要求不断提高

结果分析与讨论对研究者理论素养和洞察力要求较高

对下一步的研究提不出发展的方向。

2、写作要求

2、写作要求:

总体要求:科学性和创造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学术性和通俗性。具体要求有:

1、掌握材料要充分。

2、分析整理要科学。

3、图表使用要恰当。

4、观点材料要统一。

5、语言使用要规范。正确区分学术概念和生活概念,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6、引用论点要慎重。与已一致,佐证;他人观点中某些好思想,提练综合;带有片面性的真理,开拓思维、慎重判断;相反的权威观点,找准错误所在。(引古不引今,引洋不引中,引刊不引报,引专著不引文集)

7、内部逻辑要严密。

8、标题序号要规范。

9、讨论部分要简练。

(六)结论、

(七)注释和参考文献、

(八)附录

(六)结论

1、内容:整篇报告的概括和小结。成果概括(结论必须指出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今后研究的展望;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建议等

2、要求: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指明方向。

(七)注释和参考文献

1、内容:书籍、刊物、报纸、网络

2、要求:完整注明出处

工商管理研究计划范文第5篇

一、 试点实施的原则和目标

1. 为进一步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试点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以下简称研究计划)。

2.研究计划应适应基础研究的规律和特点,针对核心科学问题,整合与集成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思路和不同层次的项目(包括面上、重点和重大项目),形成具有统一目标的项目群,实施相对长期(6-8年)的支持,以促进学科交叉和学术争鸣,激励创新。

3. 在国家科技发展总体布局和创新体系框架下,研究计划与国家其他重大科技计划构成链条和互补关系,注意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的协调配合。

4. 借鉴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的组织经验,结合基金资助工作特点,构架研究计划的组织实施与管理模式。遴选采取上下结合原则;决策、执行与评估相对分离,适度交叉;基金资助管理与专家学术管理结合;资助管理实行跨学科联合工作方式。

二、 研究计划的立项

1. 提出《建议书》

围绕基础科学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纲要》和科学基金优先资助领域,自然科学基金委依照上下结合的原则,加强宏观指导,征求科学界的意见,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方向。明确总体目标及核心科学问题,组织成立专家组,起草并提出研究计划《建议书》。

《建议书》应包括:

(1) 建议依据(战略需求,前瞻性,国际前沿与我国优势,在国家科技发展总体布局中的位置及与国家其他重大科技计划的关系等);

(2) 科学目标与核心科学问题;

(3) 研究计划实施的初步框架;

(4) 实施的基础与前景;

(5) 研究计划学术指导专家组的建议名单;

(6) 经费需求及预算框架。

2.立项遴选

召开委务扩大会议,由委务会议成员、科学部兼职主任和委外专家(不含建议的研究计划学术指导专家组成员)确定评议标准、评审程序和遴选办法。

委务扩大会在听取研究计划起草专家组论证报告的基础上,遴选与确定立项的研究计划及其资助规划框架与经费预算。

三、 研究计划的管理体制

研究计划设立学术指导专家组、协调组和学科资助与管理联合工作组。

1. 研究计划学术指导专家组(以下简称计划专家组)负责研究计划的科学规划、实施部署与学术指导。计划专家组由 7-9人组成,每两年更换2人。主要由不承担项目的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1人组成。设组长1人,由不承担项目的专家担任。计划专家组成员年龄一般在65岁以下,累计工作时间不少于2个月/人年。专家任职期间一般不申请研究计划的项目。

2. 研究计划协调组(以下简称计划协调组)主要负责对研究计划实施的宏观管理、协调及组织评估。计划协调组主要由1位自然科学基金委委领导(以下称计划主管委领导)、相关科学部若干人、计划专家组1人组成。

学科联合工作组由有关科学部的相关人员组成(以下简称学科联合工作组),负责组织研究计划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评审与资助工作。"学科联合工作组"由计划协调组组织。研究计划的主管科学部负责学科联合工作组的协调工作。

四、 研究计划的组织实施

1. 研究计划经委务扩大会议评审确定立项后,计划专家组可对研究计划的规划框架做进一步调整,提出研究计划《实施规划书》。《实施规划书》主要包括:科学目标与核心科学问题、实施方案、经费计划。

2. 《实施规划书》及建议的计划专家组名单经计划协调组审核后报委务会议审查,批准研究计划实施。

《实施规划书》作为研究计划实施和评估的依据。

研究计划实施期间,计划专家组成员变动,须经计划协调组审查,并报计划主管委领导核准。

3. 计划专家组主要负责研究计划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学术指导。

主要职责是:

(1) 把握研究计划总体目标及核心科学问题,负责研究计划的总体部署与方案调整;

(2) 提出拟启动的项目计划、指南及经费建议;

(3) 组织学术研讨与交流,对在研项目给予学术指导,提出调整建议;

(4) 承担项目评审和检查、验收的学术评估。定期出版《工作报告》(含研究计划实施、进展情况及对项目执行的评估意见等),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研究计划实施期满,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交《研究工作总结报告》。

计划专家组设学术秘书2-3人,协助专家组处理日常事务.

4. 计划协调组定期(2-3年一次)组织专家对研究计划的总体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研究计划实施结束后,计划协调组组织开展研究计划的绩效评估,并向委务会议提交评估报告。由委务会议批准研究计划实施结束。评估专家由计划协调组选聘,被评估的计划专家组成员应予回避。

五. 项目资助、实施与管理

1. 学科联合工作组根据计划专家组提出的资助项目计划,结合经费安排的可行性,落实研究计划的立项计划,经计划协调组审核批准后,发布项目申请指南。研究计划项目可相当于重大、重点或面上项目,但一般以重点或面上项目为主,执行期可为3-5年。

2. 申请者应符合基金项目申请条件。申请者以及项目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主要成员,申请和承担研究计划的项数限为一项。在研的面上、重点和重大项目可提出申请纳入研究计划。研究计划的重大、重点及面上项目视同相应的基金项目,申请者和项目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主要成员均执行科学基金限项规定。

公布申请指南、受理申请、拨款及项目管理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管理办法》。项目组报送《申请书》、《报告》、《总结报告》使用与面上项目相同的表格和计算机录入程序,但需在封面注明研究计划字样及所属研究计划的名称。

3. 学科联合工作组负责项目申请的资格审查、同行评议送评及意见汇总、组织评审会等工作。

同行评议及评审工作执行自然科学基金委回避与保密的有关规定。评审工作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执行。评议表一般使用与重点项目相同的表格,根据研究计划评议工作的需要亦可另行设计。

按研究计划召开项目评审会。评审组由计划专家组专家和部分同行评议专家组成,也可先由有关学科评审组评审,再由计划专家组复议。

4. 学科联合工作组将评审结果报计划协调组审核,由计划主管委领导审查批准。学科联合工作组负责向项目主持人及其所在单位下达项目《批准通知》。

5. 项目实行课题制。资助经费按项目逐项批准、核定、拨款。项目主持人对项目组织实施、计划执行与完成、经费核算负责。

项目组应积极参加计划专家组组织的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项目主持人应按时出席计划专家组与项目主持人联席会议,汇报研究进展和项目实施情况,听取计划专家组的意见。

工商管理研究计划范文第6篇

二完小

李志波

研究的课题:《信息环境下山区农民工子女学习困难的成因及教学干预的研究》的子课题-------学困生的学习特点调查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1、通过《信息环境下山区农民工子女学习困难的成因及教学干预的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与实验,了解山区农民工子女学习困难的现实状况与形成原因,探索学困生的教育方法。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探讨,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3、向课题组提交学困生的学习特点调查情况,为教学干预提供条件。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了解山区农民工子女学习困难的成因,特点,全面提高自己在网络条件下信息收集、分析、整合、应用的能力,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探索对学困生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本学期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计划: 三月份:

(1)学习学校课题组的总计划。 (2)了解本班学困生情况。 (3)撰写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4)丰富课题研究内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向同课题组教师学习。 (5)认真准备课题组安排的课题实验课,及时反思总结。 四月份: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有关《信息环境下山区农民工子女学习困难的成因及教学干预的研究》的理论知识。

(2)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会员,及时反思总结。 五月份:

(1)继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2)继续了解学困生各种情况,及时反思总结。

(3)及时收集、整理学困生的情况,利用教学干预进行个别辅导。

(4)整理参加课题理论学习的笔记,总结各项课题活动情况,写出心得体会。 六月份:

(1)针对学困生进行教学干预,及时反思总结。 (2)将学困生情况与期初学习情况进行对比。

七月份:

(1)撰写课题小结。 (2)参加校课题小结交流。

上一篇:化学工程与工艺分类范文下一篇:舍得的哲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