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经验应用论文范文

2024-07-15

创新经验应用论文范文第1篇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要把最好的教育给我们的孩子,那么,这“最好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重视学生创新学习的培养。

1创新学习的特征

1.1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张扬

小学数学创新学习教学模式,应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人人都有创新潜能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欲望。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他们在数学上得到主动发展。

1.2问题是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主线

小学数学创新学习教学模式,把问题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主线。教师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不断发现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型。

1.3创新学习的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

具体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受教材的局限,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从各种教育资源中选取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二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三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获得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2小学数学创新学习教学的操作程序

2.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一方面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引出学习主题,并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想探究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迫切需要探索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引导学生对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进行回忆,从而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使新知识在原有认知结构中能找出生长点。

2.2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一般包括学生自学质疑与小组合作探索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

在自学质疑中,以数学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为基本线索,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去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用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去理解教材、获取知识。同时,学生在阅读教材过程中,还应通过积极思考、质疑批判,主动提出新的问题。

2.3点拨归纳

对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进行点拨归纳,一是可以通过教师引导性的提问,让学生把当前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疏通学生的思路,促进问题的转化。二是应抓住重点、关键问题进行强化,使这些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牢固、清晰地储存起来,为今后有效地学习其他知识提供稳定的支撑点。三是对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策略进行总结、归纳,促进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发展。

2.4拓展练习

在创新学习课堂练习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练习内容。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学习成功的欢乐。

2.5归纳反思

归纳反思是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总结性环节。它是在学生自主探索和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全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其主要方式有:一是让学生对全节课的知识进行概括性的回忆和归纳,完善认知结构。二是对学习的方法进行总结,强化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是对问题探究的思路进行反思,进一步优化思维过程。四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渴求继续探究的欲望。

3创新学习教学实施策略

3.1强化合作学习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具体应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第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三是要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

3.2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具体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以真诚的师爱为基础,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视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第二,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应让学生树立自己能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同时,还应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给每个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具有成功的体验,在成功的愉悦中增强学习动力。第三,建立情感多向交流机制。

3.3采用探究性的数学学习方式

第一,抓好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通过从生活中引入学习内容、设置悬念、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质疑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熏陶下产生主动探究的内在需要。第二,加强对学生探究学习的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启发、引导,可以减少探究学习的盲目性和无效性。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是以培养数学素质为目的,而数学素质中又以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最为重要。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处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为基本出发点,特别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注重教学方式,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

创新经验应用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微时代”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新机遇,但同时又受到严峻的挑战。本文从“微时代”的相关界定及特征入手,考察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以“微时代”所展现的移动终端载体的新形式为背景,揭示“微时代”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提出“微时代”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利用措施。

【关键词】“微时代”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载体分析

当今,随着微博、微信等移动终端应用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微时代”已经形成。“微时代”是信息技术发展和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广泛普及的产物,“微时代”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观念、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它的到来对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只能在特定的场合下进行,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大,长此以往,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本文结合当前实际,分析了微时代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思想教育得以改进的措施,希望能够为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和思维养成过程提供一些参考。

一、“微时代”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1、打破时空限制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是一个集体性的活动,它需要全员共同参与,因此需要在特定的场合和时间内进行,受空间限制比较大。按照惯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大多会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进行,但是在这个时间段内并不能保证学生处于接受教育的最佳水平,这是导致其活动效率差的主要原因。网络的普及能够使学生通过微信、微博等载体接收到相关的思想教育信息,这个过程初步打破了时空的限制[1],能够达到教育资源共享的状态,同时,学生还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以评论的方式发布在相关的平台上,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

2、提高信息的时效性

在微时代内,学生能够及时接收到有关学校、社会的新闻,信息载体方便快捷,操作简单,更新速度快,时效性更强。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大多教导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这种思想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参与到时事政治事件的传播与处理中,这样才能增加他们对社会的了解程度,锻炼各项思维和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后期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微时代的发展,也给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提出了新的思考,督促他们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大多是以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灵活性较差。如今,互联网已经普及,网络公开课已经成为了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更为复杂,学生面临着多种声音的引导,这对其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为了适应如今社会的发展趋势,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得不进行变革,利用微信、微博等载体来丰富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到时事热点事件的讨论中,并在此过程中运用思想政治知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微時代”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挑战教师权威

高中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接收新知识的能力较强,这就使得受教育者比教育者更先接触到新知识,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对事件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与学生在网络上获取的信息不相符时,就会增加他们的困惑感,严重者还会怀疑教师,产生厌学情绪[2]。客观来讲,高中生大多具有叛逆心理,他们的思维有一定的偏执性,这就需要教师正确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加学生的信服感,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2、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网络具有较高的传播容量,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收到大量的信息,但同时,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垃圾信息、不良信息、色情信息较多,这不仅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还会对其日常行为的选择产生较大的影响,容易引发犯罪、暴力事件。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会不自主的点击垃圾信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受阻,教育成效不高。网络的开放性和及时性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它需要进行一定的筛选,以剔除不健康的信息,避免学生受到影响。

3、影响人际交往

微博、微信给高中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3],成为学生互相了解比彼此的一个载体,但是由于网络世界的不确定性,很多人会产生一种“逃离现实生活”的想法,他们向往虚拟世界,对陌生人毫无保留,对身边人则非常的排斥,尤其是在亲情交流这方面。网络空间既民主又宽松,长此以往,很多学生会沉迷在网络世界中,对正常的交际不感兴趣,产生道德冷漠和人际疏远的现象,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三、“微时代”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利用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看待微时代,了解微载体,通过积极地学习掌握使用微博、微信的方法,与学生成为“网络好友”,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方便制定更加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措施。其次,教师应该利用微载体传播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时事和新闻,引导学生参与到话题讨论中,并引导他们像核心价值观靠拢,学会分辨信息,理性看待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革新教育观念,合理利用微平台上的各种资源,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2、实现信息互动

互动性强是微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人们能够通过微信点赞、评论和微博转发等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获取一定的支持量,实现信息共享的目的。高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微博、微信的这项特点,根据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方式进行监管,引导他们选择积极向上的话题,完成主动接受思想熏陶的过程。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号,向学生推送一些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工作的效率。另外,对于一些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教师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提高他们思想上的重视。

3、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

客观来讲,很多高中生都具有了较强的认知能力和独立能力,其使用微博、微信的流畅程度要高于教师,但是,高中生社会经验不足,个性分明,争强好胜,思考问题上有较明显的片面性,因此情绪起伏大,容易被居心不良分子所利用,成为网络暴力的主要参与者。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高中教师应该基于学生的这项特点,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合理调动,呼唤他们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提高看问题的理智程度,避免被他人利用。高中教师应该通过一些真实性的案例,使学生了解冲动发言的后果,鼓励他们认真思考后再做评论,在提高参与性和同时,发展理性思维能力。

4、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网络的优势在于它的虚拟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顾虑,因此,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网络调研活动,鼓励学生匿名发言,设置一些调查问卷,统计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方便制定更加简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工作效率。高中生大多自我意识强烈,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十分关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鼓励他们勇于接纳自身的缺点,善于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提高自信心,克服心理上的不健康因素。另外,学校应该对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选择一些积极向上的内容供他们阅读,但是要注意内容的时效性和趣味性,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5、优化人际交往关系

高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很大原因在于人际交往关系障碍,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三个方面。首先,在亲情上,教师应该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例如加微信好友等形式,了解他们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方法和频率,然后为其制定一个完善的改进交流方法,督促家长去完成,以此来改善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其次,在友情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共同合作的情况下完成特定任务,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收获友情。最后,在爱情方面,很多学校明令禁止不允许学生谈恋爱,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收效甚微,很多学生仍然我行我素。高中教师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早恋的危害和友情的珍贵,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鼓励他们找准重心,避免被早恋所影响。

四、结束语

微时代给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机遇,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高中教师正确利用微信、微博等载体,与学生建立一个平等互动的关系,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正确的使用移动终端和网络,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丽霞.在微时代的发展中优化高中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5(22):108-109.

[2]尹晨曦.论“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应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13):24-26.

[3]單荣.网络信息化时代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6,03(07):130-131.

作者简介:

张忠坡(1974-),男,教育硕士,中教高级,高中政治学科带头人,市政治学科中心组成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课堂教学,省市高中优质课一等奖,多次开设省市观摩课。

创新经验应用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把每一位数学教师推向课程改革的最前沿,因此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新课程改革的探索和研究中去。

关键词:全局意识 过程教学 思维能力 应用能力

作为课程改革主阵地的课堂教学,该如何体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花大力气进行研究。

怎样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摒弃过量的“情境教学”、“哗众取宠”、不讲实效等问题呢?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牢牢地抓住数学本质,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地开展教学创新,体现课标的教学理念,针对当前的课堂教学设计,值得我们思考和施行。

一、树立全局意识,紧扣总体目标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沟通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通过类比、联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等方式,使学生体会知识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认真学习课标,明确各章的基本思想和在数学中地位,确立知识“模块”目标,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要贯穿这些目标,能渗透这些思想,做到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

例如,在进行抛物线及标准方程的教学中,首先抓住“以数话形”,即坐标法这个本质,尽量以已知直线为坐标轴、已知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通过常规建系,证明点的轨迹是开口向上抛物线,从而解释其他三种开口情况;通过对二次函数顶点的研究,反思建系的合理性,调整和改进建系的方法,找到恰当的建系的方法。

二、设置合理情境,体验过程教学

教学设计中,要考虑怎样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又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还知识以本来面目,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经过不断反思,精心设计,才能找到数学知识螺旋式上升的台阶,搭建合理的“脚手架”。

三、利用探究学习,发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引入数学探究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乐趣,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建立数学模型,提高应用能力

课标要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背景材料,运用已有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归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过程,实际是建模的过程。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学会掌握建模的方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性,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又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最能够接受的是“身边的数学”,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多方位、多角度入手,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让应用意识转化为信念,伴随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成为终生享用的财富。

五、充分挖掘课本例题和习题,培养创新精神

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具有典型性、示范性,但例题和习题作为对新知识的应用,解答时往往只与本节的知识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知识联系,而且思考方法也比较单一,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展开,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展,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挖掘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可适时地挖掘课本中有关例题和习题,进行变式引申,营造开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追求创新的价值,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和培养。

创新经验应用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文章基于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历程的对比,分析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为高校转型发展开展整体设计、营造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以及建设“统筹协作式”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   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应用型专业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改变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教育模式为人才源源不断输出提供了支撑。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围绕当前教学培养的实际情况,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上提出了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经济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信息飞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要适应社会发展新趋势,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专业教育的契合研究势在必行。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的发展历程

(一)国外发展历程

在教育教学模式发达的国家中,美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建立要比其他国家发展早得多,但是各国的发展的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1.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展创业教育的国家,在经过六十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与发展后,成为世界上创新创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首次在教育事业中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发展极为缓慢,直到1968年才在已有的基础上发展到四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历程见表1。

2.英國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与美国相比,英国人思想较为保守,创新创业文化和创业水平不如美国,但多年来,在政府的主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下,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氛围,同时高校自身也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英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见表2。

除此之外,英国的政府组织还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基金,比如说英国王子基金、创业企业奖学金和凤凰基金,为一些企业家在关键资源方面的掌握提供了帮助,如资金、技术、网络和咨询平台,在政府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下,创新创业教育在英国奠定了好的根基。

3.日本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日本有着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忠诚感,这也就使得日本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主导、社会和大学辅助,在这一点上与英国相似。2005年日本人口步入了一个负增长的阶段,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也向其发起了挑战,也是在这一年,日本企业家的数量在60多个国家的排名中居于倒数第二的位置,这些不利因素是日本实施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战略的重要原因。日本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面的一些政策措施见下页表3。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将创新创业的思想融入其中已成为时代的热点,学生、学校和社会的目标是逐步趋同的,这是一种可持续的教育模式。从清华大学1998年举办第一届大学生商业计划大赛至今,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事业已开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并且在当前已经形成三种经典的模式,见表4。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契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尚未树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理念

多数高校仍然没有意识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的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而是过分地看重创新创业教育给其带来的功利性,这给未来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进与发展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不利影响。在未来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应当作为其必然考量的要素,在努力发展专业教育的同时,与创新创业教育不断融合,促进教育教学事业更上一个台阶。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机制尚不完善

所谓“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机制”,是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一体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原则、功能和机制等。截至目前,多数大学仍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服务性质的活动,未将其列入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体制,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且尚未具备能够促进创新创业体制机制的基础条件。可见,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机制、形式和规模上不断地改进。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课程、师资以及实践平台等条件有待建设

首先,从课程体系设计的角度来看,由于课程的数量、教师配备与硬件设施的限制,一些高校没有能力也没有实力将创新和创业教育列入到现阶段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之中。同时,学校资源也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存在资金缺乏、不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在一项调查中,一些大学只设立了高年级职业导向的职业规划课程,学生只是选修经济管理学院的一些商业课程。这种课程的设置对于深化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十分不利。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因此,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也较匮乏。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积极地培养一批有关创新创业的专业人才是必要之举,不应仅仅局限在校内进行师资选拔,还应不断吸纳校外优秀的创业型人才,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最后,由于一些高校缺乏资金投入和制度保障,对创新和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投入是不够的,学校需要加大创新创业的基地建设,或提高学校设施的利用率,建设足够的平台供学生练习。

(四)产学研模式发展还不成熟,成果的转化率并不是很高

高校、产业和科研机构三方联系并不紧密,导致高校创新成果、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很低。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新时代学生的必备因素,这样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产学研三方进一步融合,也是科教兴国战略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三、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建议

教育事业的核心目标是要不断地为人类传承知识和文明,但与此同时它还肩负着创造与传播新知识、培养人才应用性技能的任务,区域经济的腾飞也需要高校不断地培养应用型与理论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从各高校目前新创业的发展趋势来看,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有很多,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不断加强和改进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一)为高校转型发展开展整体设计

当前,伴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阶段的稳步推进,大多数的高校处在一种探索阶段,但总体方向上还是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对于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发展来说这只是一个过渡期,要大踏步朝着有利的方向不断升级,力求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高校应从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去开创高校转型升级的新途径,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积极寻求能够使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培训、配套资金预算和工作机构设置上。以制定完善的培养方案为例,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定位,首先要明确创新创业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将创新创业课程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可实行固定学分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二)基于办学优势营造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

在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高校教育发展新潮流的背景下,许多高校开始致力于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高校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办学优势,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高校教育目标要有针对性,寻求从学科特点和研究方向两个角度出发,努力实现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比如,北京信息工程大学致力于机器人的开发与利用相结合,全方位打造光机电一体化教学,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知识管理的经验相结合,并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积累、汲取实践经验,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和优秀团队。

纵观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历程,大多数高校可以依据各自学校的悠久历史以及行業背景,建成具有独特办学特色的高校。有的高校在出版印刷方面极具特色;有的高校在培养艺术人才方面具有特色。高校应该依靠自身特点和优势来建设学校,并营造与社会环境相融合的独特校园文化,将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以学促教,以教促学。因此,应将重心放在核心课程与补充课程相对接的工作上来。对于协同创新机构的设置,应从学校的实际运营情况出发,并且应当探索与之相符合的工作机制与模式。

(三)整合教育资源,建设“统筹协作式”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从全方位资源整合的角度来看,以应用型为目标的大学主要依靠校内和校外的两个资源平台。从校内角度来说,应当在建设创新创业的教育指导机构方面加大力度。比如,可以将创新创业中心与虚拟创业学院相结合。对于资金不充裕的高校,可以通过设立领导小组或工作小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各个小组相互联动,以协调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每个部门还可以建立专属于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这些组织之间可以在现有机制的基础上,与“实培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等结合起来,以实现多层次全面协调发展。

此外,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专业的特殊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模式,外部条件也会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稳定与高速的发展。因此,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应注重积极拓展与校外资源的交流。国家经济的高速与稳定发展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腾飞做了充分的保障。现阶段各级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推动“校地、校企、校所”协同创新,比如北京正在努力打造“一街三园”的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孵化系统,也就是所说的“中关村大学生创业一条街”。除中关村外,其他市级大学生创业园为其项目的运作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支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沃土,同时也为应用型大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在“一街三园”的实施计划下,结合“直通”人才培养项目,为人才的输出构建了桥梁。

未来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文化强国的重要指导思想下,高校教育要实现转型应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随着我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纽带功能的提升,大学教育的创新创业意识必然与应用型专业教育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这是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Z

【主要参考文献】

[1] 杰弗里·蒂蒙斯蒂蒙斯创业学丛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 Thomas A S,Mueller AL.A case for comparative entrepreneurship;assessing therelevance cultur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0,(31).

[3] Powers,J.and McDougall,P.University startup 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licensing with firms that go public:a resource based view of academic entreneur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9,20(3).

[4] 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

[5] 巩丽霞.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9).

[6] 易玄,申丹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J].创兴与创业教育,2012,(04).

[7] 冯卫梅 .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当代教育论丛,2016,(04).

[8] 彭远菊,熊昌云,崔文锐,朱春梅.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创兴与创业教育,2016,(10).

[9] 张冰,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辩[J].高教探索,2014,(03).

[10] 何瑛,戴逸驰,邵翠丽.财务管理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设计与应用[J].商业会计,2018,(18).

创新经验应用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现阶段,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们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如今,全球网络化的时代已经来临,在此大背景下的主要产物就是计算机。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当代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发展所要面临的问题,并依据实际情况对技术發展的创新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希望此次研究可以对实际操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技术 创新发展 解决方法

1 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要想发展创新计算机应用技术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技术队伍支撑,若没有专业人才的支持和操作,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就是件不可能的事。但如今,我国计算机技术在改革和创新过程中,技术人才的缺乏却是一大问题。虽然我国社会中会使用计算机,甚至懂得一些计算机知识的人不少,但真正能有创新意识的技术开发人员却有限。这些计算机技术人员不仅缺乏专业知识,在技术上也仅仅只是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同时缺乏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些都影响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另外,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也需要高校相关专业的支持。我国很多高校虽然都有开设计算机应用的学科,但在实际的授课方式、技术选择、专业规划以及教学模式上都存在一些问题。高校的计算机类学科过分突出理论教学,教师对实际操作不够重视,教学只虚于徒表。现今的教学,使高校培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无法适应实际工作需要,难以满足计算机创新要求,这也对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深入发展造成了局限性。不仅如此,我国虽然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但计算机应用技术并不普及,社会范围内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才不多。因此,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普及度不高,制约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我们必须寻找出合适的解决办法,以此推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2 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发展现状

据了解,截止到2015年我国已经有超过6000万例人口在使用计算机技术。网络发展已经进入了智能化、个人化方向。同时,互联网与线下服务业相结合,并促使物联网社会的诞生。其具体发展状况如下。

2.1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随着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得到了各种行业的广泛应用,并为之创造了相应的经济效益。互联网+技术主要指以网络技术为依托,衍生出应用于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等。互联网+计算的出现使市场经济朝着便捷、多元化方向发展。

2.2 操作系统以及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开发技术也趋于完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但现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无法满足日益进步的经济社会,必须要进行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因此,未来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必将朝着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3 计算机应用发展趋势的创新研究

3.1 缩小计算机体积,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

实现计算机体积缩小,也是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必然趋势。计算机作为现代产业操作过程中的重要工具,有效实现小型设备电器智能化是工作生产的创新目标。通过将计算机体积缩小,应用到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中,可以大大提高计算机的生产价值,并得到人们的广泛应用。

3.2 提高计算机性能,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

实现计算机体积缩小化后,应将计算机的功能进一步提高。例如计算机性能中的存储功能,若提高网络存储能力,必然会推进我国社会科技进步。另外,计算机储存功能的提高,可以使计算机运行速度变快,满足了人们对电子设备水平的整体需求。

3.3 将计算机智能网络化,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

通过研究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计算机在未来一定要实现智能网络化的创新。计算机智能网络化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变成人工智能形式,人们通过人工智能深入了解网络社会,提高了人与人、人与智能计算机之间的沟通交流。

3.4 实现计算机的大众化

实现计算机的大众化也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当前社会,计算机已经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计算机的性能、价格也逐渐趋于大众化。同时,伴随着计算机体积的减少,人们携带和应用越来越方便,计算机智能发展也越来也高,以上都在表明着计算机正融入我国人们生产生活中,实现计算机的大众化指日可待。

4 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发展的解决措施

4.1 企业方面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开发队伍是计算机技术创新发展的前提。据了解,很多企业以及团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人员创新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因此,企业必须要重视起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

4.1.1 与高校建立商业合作,做好专业人才的储备

一些技术类企业应建立于高校的相关合作,做好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储备。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开发人才素质要求也要更为严格、明确。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和创新需要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和队伍。因此,企业同高校建立人才培养战略,可以为企业不断提供新鲜的人才资源。

4.1.2 加强公司内部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训

企业也要重视内部人员的能力培训。管理人员依据公司计算机应用技术使用情况、未来趋势以及创新需求等对技术人员进行特训,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

企业可以通过聘请计算机应用技术专家,举办一些知识讲座、交流会等,为技术人员解决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专业技术人才是保障计算机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只有企业重视起专业人才的培养,才能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

4.2 高校方面

建立高校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基地,完善计算机课程设置,进一步培养符合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要求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1)实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现状,了解经济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开展针对性的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和专业素质。

(2)注重培养计算机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可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可以实践的机会。还可以定期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比赛,制定相关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4.3 社会方面

在社会方面,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依靠需求带动创新发展。

计算机应用技术要朝着普及化发展,依靠大众需求带动技术创新。因此,需要在全社会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提高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人们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做到高需求、高信任。在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工作时,还要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社会调研,通过随机访问、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当下社会人群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然后依据大众需求寻求技术创新的契机,最终带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

5 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不仅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能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科技的发展。如今,要想让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变得更加普及、更加便捷,就要在多层次中把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发展的方向,将计算机的研究力度放在微型化、智能化等方面,以此提高不同行业的应用价值。希望借此研究能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娟.计算机应用技术及其创新发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0):141.

[2] 桂美坤.试析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4):58.

[3] 黄霖.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5):87-88.

创新经验应用论文范文第6篇

当然, 事理学和“物理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 任何人都要以自身或者周围环境中的事物为基准去进行的活动。由此, 事理学对事理的研究, 就必然要涉及到人的活动对象, 活动环境, 和活动方式的变换, 就必须要以人作为活动对象的事物进行研究。我们所说的“物理学”是围绕人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研究的学问。

“设计事理学”则是柳冠中先生首创的设计研究理论基础。“设计事理学”顾名思义, 设计要以“事”作为思考和研究的起点, 从人们生活方式中观察和发现问题, 并且进行归纳, 分析, 和判断事物的本质, 从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应对机制。设计从研究“物”到研究“事”的升华过程, 就叫作“设计事理学”, “设计事理学”是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的设计方法论。“设计事理学”的提出与应用, 使我国的艺术设计理论走向了新的高度, 极大的丰富了中国自己的艺术设计体系, 且在设计发展史上也占有一席之位。

现代产品设计中, 我们总是追求更加标准化, 程序化、规范化的设计流程, 如设计目标要求我们设计一个杯子, 我们就会全方位考虑杯子的颜色, 造型, 结构, 以及它的成本, 材料是怎么样的。这样的设计程序往往是直接面对设计目标—“物”, 而没有去考虑人们在使用杯子时的情境, 如人们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去使用杯子, 人们在使用杯子时会不会关注杯子上的符号与花纹装饰设计, 以及人们会对什么样的符号产生何种的感情与青睐, 这些都是我们在设计之初需要考虑的。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在深山里探险的旅人, 在自己极度口渴与疲惫之时, 幸运的发现山洞中有水源, 水是摊在石头上的, 由于受过岁月侵蚀, 石头已不再是平整的, 而是在其中央形成一个凹陷的弧度, 而水恰巧滴落在此处, 旅人弯下腰去喝石头中的水, 那么这时, 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 石头充当了杯子的作用, 杯子也就等于石头。喝完水, 旅人觉得疲惫, 就坐在石头上休息, 此时的石头又充当椅子的作用, 椅子也就等于石头。于是同样是一块石头, 只是使用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的操作, 就让它成为不同的物体, 这主要基于的是一种使用情景的转化,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事情”。所以, 设计要面对的并不是对物本身的设计, 而是要考虑在使用情境下的各方的需求因素。曹操则是拥有大智慧的人, 当他在率领队伍去讨伐张绣时, 由于大军断绝水源, 在士卒口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 指出前方有甘酸的梅子, 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 暂解干渴之苦, 同时也鼓舞了队伍士气, 所以, 曹操的“望梅止渴”的确解决了士兵口渴的困境, 从一方面我们可以说, 曹操是一名高明的设计师, 他的高明之处在于, 他并没有设计出任何物去解决问题, 而是设计一种情境, 把人们带入到情境中去, 也同样达到了目的。

我们在做产品设计时, 总是喜欢把草图画的很“漂亮”, 线条或流畅或严谨, 而有效草图却寥寥无几, 这不仅延误了设计进程, 也会使自己陷入一个误区中, 那么, 怎样增加有效草图的比率那?这就要求我们需要考虑到“设计事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创新设计, 物与事的一个有效结合, 解决了事, 自然物就有了解决方案, 这样的设计看起来会非常饱满, 富有生命力。而不是单一的解决一个问题, 却隐藏着更大的问题。所以, 产品设计是围绕人们生活方式而设计的, 在明确了设计目标之后, 我们要尽可能的放大范围, 考虑人在使用物时的情境是怎样的, 都存在哪些方式和手段, 然后对它们进行逐一分析, 而不只是单纯的研究物本身。

产品的创新设计是对应于常规设计来说的, 它是产品设计师根据时下设计趋势所提出的一种新的设计思路, 要实现产品设计中的创新, 就需要一种较为完整, 合理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 而运用“设计事理学”的理论能够科学的引导产品设计师从只考虑“物”转为考虑“事”的设计, 从而设计出更具有创新性, 和竞争力强的产品。产品设计创新是一个较为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 需要不断探索才能得到发展, 但如果能运用到“设计事理学”的理论知识, 则会大大加快创新进程。

摘要:现如今产品设计的创新性决定着产品的竞争力, 怎样提高产品设计的创新度尤为重要。本文对什么是“事理学”进行了研究, 剖析其本质, 对于什么是“事”, 什么是“物”什么是“事物”做了很好的解释并举例说明。其次, 探讨“事理学”是如何应用在设计中的, 以及“设计事理学”意义与价值做了分析。在文章中段, 研究了“设计事理学”是怎样与产品设计进行结合的, 在产品设计中, 运用“事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创新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产品设计不应该只是设计产品本身, 而是围绕人们生活方式而设计的, 在明确了设计目标之后, 我们要尽可能的放大范围, 考虑人在使用物时的情境是怎样的, 从而完成设计。

关键词:“事理学”,“设计事理学”,产品设计,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金新政.事理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

[2] 沈杰.理解与创新.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

上一篇:监理企业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管理哲学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