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2023-09-17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1 转变教学观念,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也只能采用被动倾听、记忆的学习方式, 只有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 学生才能得以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学习。如果不转变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仍然以被动接受为主, 那么学生学习的主要活动的就是背诵、记忆、机械训练, 而没有反映学生个性发展的自主探究和发现学习, 从而也就不能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中利用活动与探究或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1.1 由“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理”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理”转变

《历史新课标》明确规定:“历史课程改革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思想强调, 不仅要看“教”, 而且要看“学”。看教就是要看教师怎样从探究问题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 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探讨历史问题的机会, 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1.2 由“教师”向“学友”转变

历史教师不能以“知识的皇帝”自居, 而且, 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转变。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 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 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对教学而言, 交往意味着对话, 意味着参与, 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更是弥漫, 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 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 主体性的凸现, 个性的张显, 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 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 而是一起分享理解的醇蜜。

1.3 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

历史教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 提高教学质量。历史教师应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反思、探讨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心理等。对历史教学活动始终保持一种探索的习惯并及时加以总结。通过“思考-探索-总结-再思考-再探索-再总结”的良性循环过程, 不断总结和探索历史教学问题, 逐步形成理论性的、规律性的认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教学研究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仅意味着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的需要, 还意味着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因此, 为了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必须创造一系列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1) 明确历史知识对社会的意义是形成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 在一定的条件下, 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兴趣及兴趣倾向有特殊的影响。

(2) 创设一定的任务条件使学生面临某种实际的任务。仅对知识的社会意义的认识还不足以保证学生产生真正的学习兴趣。只有使学生为了某种具有的实际任务而进行探讨时, 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其认识兴趣。

(3) 历史知识的积累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研究证明, 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实际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时, 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必须有计划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 使学生不但获得新知识,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这样学习兴趣才能较顺利地形成、发展起来。

3 认真研究教材, 实现课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的事情, 时空相隔太远, 学生很难体会当时的人物感受, 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意义, 认识历史现象的深刻底蕴, 而且, 课堂教学中, 学生总是站在历史旁观者的角度来视听已经有了结果的人与事。因此, 即使再悲壮雄浑的历史场景再崇高伟大的历史人物也很难激起他们心中的波澜。所以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来整合资源, 激发学生的兴趣。

3.1 展示图片, 让图片诉说历史

历史图片是在历史教学中除文字以外呈现较多的一种资料, 它可以再现某些历史人物、文物、遗址等, 基于其静态无声的特点, 学生无法单从图片上感知真实的历史, 而利用多媒体整合历史图片, 可以让图片诉说历史, “活”化历史情景, 使呆板的史实重新流动起来。

3.2 创设情境, 让情境激活历史

历史教学中, 许多文字资料或理论性强或其间涉及到诸多隐含知识, 学生难以从字面上理解, 而这部分知识也往往是教学难点, 所以教师授课时应结合学情和学生认知特点,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辅以通俗的语言, 深入浅出地讲述, 使学生对抽象的文字资料产生心理体验、情感震惊, 再经内心选择到精神升华, 达到感悟历史的功效。

3.3 播放录像, 让录像再现历史

视频录像是把历史呈现给学生最为行之有效的捷径, 它可以把历史事实以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 让学生在音像资料中, 比较真实地感受当时的场景。

3.4 梳理结构, 让结构理顺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 会遇到一些信息量较大、知识关系较复杂的课文, 学生只通过阅读文本来理解很难达到整体感知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 我尝试利用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 引导学生建构示意图, 这样有利于学生用联系或发散的思维探究, 梳理信息间的关系和结构, 直观形象地表现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

总之, 那种拼时间、熬学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教师要以全新的理念和方式, 向45分钟要效率, 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改中, 希望能成为改革浪潮中的一叶小舟, 乘风破浪, 达到理想的彼岸。

摘要:新的历史课程标准, 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 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 面向全体学生, 重新整合了历史知识体系, 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新课标主要删减了一些偏、旧的知识, 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新课标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 动手实践、质疑探究、合作交流, 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摘 要】新课标语文教学的策略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更新教学理念,突破作文教学难点,探求新颖独到的作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 作文教学 策略

作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瓶颈。学生作文难,作文模式千篇一律,作文内容大而空。建立在新课标基础上的初中语文教学,旨在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切实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就值得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语文教师好好思索,勤于探讨。下面谈谈本人在初中作文教学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强化积累,厚积薄发

1.语言材料的积累。语言是文章的建筑材料,要有意识地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阅读思考的好习惯。可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美词语、精彩句段,并反复阅读品析。每当教完一课后,不妨让学生写上一点感想或模仿写上一段习作片段。

2.生活感悟的积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永远是写作的源泉,走近生活,感悟生活,从而让自己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没有过在黑暗中苦苦挣扎,感受非常的生活,海伦怎能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没有自身曲折生活感悟,奥斯特洛夫斯基怎能完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生活中的细节是写作素材的宝库,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感悟自然,用心去领悟社会,方能体悟人生,体会生活哲理。

二、多种途径,培养写作兴趣

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追求独立,讲究自尊,喜好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给他们以发挥、创造、发泄、表达的机会。这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良好基础。教师在作文课堂的激趣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要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调动和保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习作准备时,尽可能创造条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习作指导时,用激励的话语去激发学生作文的欲望。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班上宣读、专栏展示优秀作文等方式让学生体验作文的快感,享受成功的乐趣。作文评语要用赏识性的语言,表达出教师的赞许、鼓励和期待。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动笔的愿望。在这种愿望驱使下,他们乐意主动地、自由地写作,不把作文当成一种苦差事。只有学生爱学和乐写,他们的作文水平才能渐渐地得以提高。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逐渐走入教师的视线,教师可以在一地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精品课尽收眼底,作为借鉴,因此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三、拓展写作空间,激发写作欲望

写作空间拓展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对写作观念的认识问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写作其实就是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常规成长或者生活行为。新课标中学生“自主写作”被作为一个核心概念提了出来。 “自主写作”强调写作是学生自己的事,是生活学习的需要,是成长和发展的必需,是生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写作”把教师从越俎代庖的支配地位上请了下来,回到自己引导、指导、帮助的本来位置上。学生一旦形成了独立写作的意识与习惯之后,我们还愁学生的作文能力不会提高吗?为写作主体正名,恢复了新课标下的写作是开放性的,有话即长,无话则短。精彩的东西往往是灵感的瞬间闪现,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写观察日记或周记,写读书笔记等来加强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长期以来,由于命题作文的束缚,学生的创造力被扼杀了,学生写作文,其实是带着镣铐去跳舞。学生真实的兴趣、爱好与其笔下的作文可谓“咫尺天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向课余生活要空间,即在课内直接地进行文学社团性质的写作指导与创作实践,读写一体化,把阅读和写作都当成对话的一种最高层次的形式。这样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生活的体验,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

四、积极参与学生的写作活动,有效指导学生作文

在新课标中,语文教师在写作中应充当什么角色呢?我们的语文老师究竟应是“第一作者”,还是“第一读者”?作文是师生在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作文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不仅仅是命题者,还应是参与者、试验者。教师只有参与到实践中,才知作文的甘苦。参与学生的写作活动主要是通过做“下水文”的方式,实现对作文的有效指导。不写作文的教师由于缺乏对写作心理的深刻体验和把握,往往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输灌,其结果往往是束缚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创造才华。教师亲自参与,亲笔作文,才能将心比心知甘苦;并且“师生同下水,相与探浅深”的共同的写作活动也能建立友谊,使学生爱作文乐作文做好文。作文教学应该成为师生间的对话,以实现人格对等上的灵魂交融以及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心智启迪,从而“创造让教师崇拜的学生”。

五、扩大阅读,丰富知识,让妙笔生花

让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扩大他们的视野。结合农村具体情况,可以读沈从文、贾平凹等作家的一些乡土气息浓厚的作品。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的,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知识。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写出好的作文便是水到渠成。

总之,新课标下的写作教学应该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主动探索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刻体验到自己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和美境界。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1 教学前学习成功者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并改进

甘肃省是最后实行课改的4个省份之一, 全国其他省先后成功试行新课标已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除了政府和学校组织的学习外, 主要在于个人的钻研与摸索。在新课改实行之前, 学习各报刊杂志及网上的相关文章, 了解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何进行合理地评价学生等等, 还可通过网络视屏来观摩优秀教师在课堂中实施新课标时的表现。而生物科目比其他科目有更多的科学史与实验, 有更多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地方, 如何运用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如何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学习, 如何通过调查研究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与生物相关的报刊杂志如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生物学教学》, 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生物学通讯》, 陕西师

《中外医疗》稿件要求

1、来稿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图表规范。每篇论文2000-6000字 (一般不超过8000字) , 短篇1500字以内, 直接发至电子信箱, 来稿请详细注明作者单位、地址、科室、邮编、办公电话、手机号码及E-m a i l。

2、来稿不涉及保密问题, 署名无争议, 稿件一律文责自负, 本刊有权对来稿做文字修改。本刊不退稿, 请作者自留底稿, 请勿一稿多投。

3、凡投稿后10个工作日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的作者, 请及时与本刊联系。

范大学主办的《中学生物教学》等这些杂志登载的有关教学改革成功的教学反思很多, 生物老师可通过对这些成功者的教学反思的学习武装头脑并形成自己的模式然后再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并逐步改进。

2 在教学中做好教学反思, 积累经验力求完善

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 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 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 而且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教学反思, 如教学计划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 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 目标达成是否合理, 以及上课时的具体感受, 存在的问题, 对课前预定目的和要求的实现程度, 反思后的解决办法和设想, 以及对教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的处理, 自身价值观, 道德观的悸动等, 通过反思, 解决问题, 积累经验弥补缺陷, 完善教学, 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水平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对生物教师来说更强调学生探究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因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社会实践调查时要特别注意组织好学生, 观察他们, 对自己与学生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及时记载并加以分析研究, 写下教学反思为以后教学积累经验。

3 同组内交流教学反思, 相互学习, 水涨船高

波斯纳认为,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考文德希德也曾言:“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 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 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 因此, 在实施新课改时应在同组内自觉建立一个反思教学小组。教学前反思教学小组成员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制定出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设计好教学程序, 预想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 如何解决。课堂中学生会提出那些问题, 教师如何回答。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后每个教师如都能自觉的把课堂教学实践中很独特的、精华的东西, 细心冷静的加以思考和总结, 积极与组内其他教师交流, 互相学习, 再通过专人以案例的形式, 整理在实施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处理的方法, 作为同组内共同学习的材料。其次还可通过听其他老师的课反思自己与其他教师教学的不同之处查找自己的缺陷, 自己上课时主动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 听取他们对自己教学的反思。这样可尽快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及早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这样才能在新课改的浪潮中相互竞争, 水涨船高, 最终独占鳌头, 尽显风采。

总之, 新课标对我们甘肃的教师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有关课改的理论通过对报刊杂志网络的了解已是非常熟悉了, 但毕竟没有亲自体验过, 如何在课改中取得成功, 虽然途径很多但对每个教师而言最佳途径却只有一条, 这就是需要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吸取经验教训, 在自己的教学中及时总结反思, 同时积极借鉴同行的经验, 把握成功的契机, 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最佳途径。

摘要:甘肃省即将实行新课标, 作为生物教师如何在新课标的实施中逐步适应并取得成功, 作者认为可充分利用教学反思, 在教学前学习杂志报刊网络上发表的成功者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并改进, 在教学中做好教学反思, 积累经验, 力求完善。建立反思教学小组, 教学后及时与同行们交流总结, 互相学习。从而把握成功的契机, 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成功的最佳途径。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1 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 它具有趋向性和选择性。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信号激起兴趣, 必然产生探究反响, 而此时兴趣则转化为情感。情感是心灵的窗口, 它激发学生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是思想物化的重要条件。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而这种由兴趣转化的积极性具有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他完全符合学生心理。因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十分重视兴趣、情感的激发。

每当接触一个新的物理概念以前, 都要尽量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去探究、研究的欲望。比如:学习比热一节, 现准备两种质量相同、温度相同的不同液体——水和煤油。然后用两个同样的酒精灯给他们同时加热, 过一会儿, 让学生观察放在两种液体中的温度计的示数有何不同, 然后提出:如果让水上升的温度跟煤油一样高, 怎么办?由实验提出, 如果将它们升高一样的温度如1℃, 谁吸收的热量多, 从而将比热这个较难理解的概念变得比较容易理解了。

2 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参与的水平愈高, 教学效果愈好。实验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主动地揭示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 培养其观察、思维技能, 形成物理思想和科学态度。要加强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活动, 教师的教改意识与正确引导学生的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学生要完成好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是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探求知识、寻找规律的途径。通过实验探究,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和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完成发现, 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 得出结论, 找出规律;又经过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不但可使学到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灵活, 而且可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 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 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 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 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 则会印象更加深刻, 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根据这一思想, 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将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电学的一节课《电路的连接方法》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 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

引入时通过演示窗帘被自动拉开、合拢的现象,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闭合一个电键, 只有一个窗户的窗帘被拉动, 而其它窗户的窗帘不受影响?”

4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物理课程是一门重要的科学课程,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式下,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多媒体技术正在深入课堂, 现代技术的应用必然促使素质教育的发展。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 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能动态反映概念和规律的形成, 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多媒体的大信息量, 大容量放大了课堂教学的“空间”, 延长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这样的教学,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例如, 我在组织《电流的磁场》一课的教学时, 就是以“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 根据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内容, 合理恰当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来设计课堂教学。教学环节是演示奥斯特实验和小磁针在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中的物理现象。该内容的教学通常是用小磁针来做演示实验, 但由于小磁针太小了, 可见度差, 坐在教室后半部的多数学生难以看清实验时的情形, 影响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智能培养。为此, 我在实际教学中改用投影仪演示, 把通电导线、小磁针和螺线管等实验装置通过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 以增强实验可见度, 加强实验效果, 从而能够较好的发展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让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后进行总结, 由于实验现象明显, 顺其自然得到了重要结论。

5 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 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物理小实验 (小制作)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是搞好物理实验教学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和实验技能, 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学生中的创造潜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这些小实验 (小制作) 有的侧重于操作, 有的侧重于设计, 有的侧重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一方面, 简单易做, 可以由学生自己取材, 自己动手实验,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紧密配合教材, 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筋, 从中领悟学习的物理的方法, 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 促进他们的智能融洽结合, 和谐发展。

搞好初中物理小实验 (小制作) 的教学, 教师是关键。首先, 教师应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包括实验的组织形式, 时间安排和效果检查等, 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设备不太复杂、材料容易收集, 操作比较简单的实验, 就让学生自己去做, 以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 同时也可以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其次, 对于比较复杂的实验, 特别是小制作和设计实验, 教师要给予指导, 甚至做出示范, 这些小制作要定期评比, 做得好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物理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发现物理规律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 教师应特别注意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感受物理为他们带来的乐趣。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明确地指出:“初中物理教育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这就为物理教学规定了一种必要的、也是不可忽略的教学手段, 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将起着主宰作用。

关键词:实验教学,方法,效果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1.1 密切联系生活, 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 而学生也对有用的数学感兴趣, 教师应关注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的过程中, 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所以,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1.1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己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首先, 加强数学和现实的联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其次, 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数学教学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现实中寻找学生学习的素材,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最后, 通过“议一议”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总结出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1.1.2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应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让学生弄清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 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 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

1.2 鼓励自主探索, 激发创新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题海战术”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充分发挥创造性,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公式是怎样推演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 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 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落实。

2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2.1 依据教材特点, 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 新修订或新编的中学数学教材, 在内容上的要求是基本的, 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但综合性、弹性都增大, 这对于一个班级中不一定适合于每个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 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 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 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

为此, 在教学设计时, 应对下列问题做出回答: (1) 教材内容是不是达到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 应删去或从略哪些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 (2) 哪些数学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在校内、校外和网站上可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的课程资源? (3)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这样, 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 走出教材看教材, 不仅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 而且也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

2.2 精心设计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传递一接受”的注入式教学。新课标主张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 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精心设计问题。合作探究从问题开始,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四性:一是挑战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二是思考性。问题虽与己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 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有一定距离, 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结果;三是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 但不是唯一的, 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拓展思维;四是层次性。问题能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成功体验。 (2) 讲究实效。教师在教学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一是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不用可以吗?二是如果要合作探究, 哪一个数学知识要用?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如何点拨引导?三是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结合做到优势互补?四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 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3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 主要是对其课堂教学的评价。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一看结果, 二看过程, 后者尤其重要, 尽管结果和过程是

判定一堂课的好坏, 第一, 看教师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是不是给学生留出了适当的空间参与教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获得心智的发展。为此, 有些教师尝试着将课桌的排列方式由“秧田式”变成“圆桌:式”或“马蹄形”, 便于信息的多向传递和师生间、学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有些教师采用小组讨论或个别指导;有些教师在谈话的语气上不再以权威的身份出现, 而是以朋友的姿态出现。第二, 看教师是不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了思考。学生的思考分为三个层次, 一个是探索性学习, 一个是理解性学习, 一个是记忆或操练性学习。这三种学习要有效地结合以发挥最佳效果。第三, 看教师与学生是不是开展了有效的互动, 看教师的讲课是不是有针对性, 教师的提问是不是根据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第四, 看教师是不是关注了全体学生。教师要特别关怀成绩落后的学生。

素质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 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 正如陈景润初中数学老师的一堂课, 激励了陈景润一生对科学的执著追求。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要求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本文在把握数学教学活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和评价的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指引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评价

参考文献

[1] 张锋, 沈亚贤.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3 (5) .

[2] 云德.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3 (5) .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1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初中地理是一门极具自身特点的学科, 尽管属于文科范畴,但是又稍偏向理科,因此对于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而言均具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表明,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 当前, 我国大多数的初中地理教学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视为教授中心,采用单一的“填鸭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免产生系列问题。 一方面,教师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学生死记硬背,难以融入教学过程中。 另一方面,教师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唯一标注, 不仅会错误估量学生理解程度, 而且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思索、创新能力均得不到培养,也很难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1]。

2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

2.1以新课标要求作为教学的指南

当前, 在全国范围内存在四个版本的地理教材,“一标多本”特点十分典型,且编排依据均为“新的课程标准”。 在这种情形下,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做的便是深入挖掘课程标准,从整体把握教材设计。 尽可能避免出现考试试题非课堂讲授重点,甚至未在课堂上教授等现象的发生。 我们以人教版中讲授“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例,其中此部分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作为综合开发利用的典型对象,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大河流域的自身地理优势,进行综合治理。 在这一部分讲解中,若教师过分强调田纳西河,而未将知识进行横向迁移,如采用联想教授法,类比黑龙江、黄河等区域的开发利用,并对比其之间差异,那么显然是教师未读懂、堵头“新课标要求”所致[2]。 另外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这是由地理学科独特的人文特性和较广的涵盖面(如水文、土壤植被、气候等)所决定的,因此这对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

2.2以现代教学手段辅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当前, 地理课堂教学环境与以前相比获得了极大的改进。 通过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活跃了,很多学生之前空间感、 地理方位感不强的问题也能够被部分解决。 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教学课件,以多媒体资料,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展示生动、全面的地理教授内容,不仅更好的符合了初中学生活泼、求知欲强的心理,更能够降低地理教学讲授难度。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前查阅以便预习,在课后查阅以解决疑难点并加以巩固。 以此,地理教学课本与现代教学手段便能够得到有机的结合。 如,在“西气东输”一课中,教师可以准备关于我国西部地区能源分布图,及东部资源紧俏相关资料,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能源分布的不均匀,理解西气东输重要性。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便能够被有效培养,课堂师生地位也能够很好的被置换,地理教学课堂的深度及广度也能够有效改善。

2.3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延伸

初中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但要为学生传授必要的书本知识,而且需要将该学科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件作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很多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早已与时事应用不相同步, 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力[3]。 例如 ,针对汶川地震 、日本海啸和大家切实关注的雾霾问题等,教师可以设立专题,将与上述事件相关的地理现象进行全面分析,重点突出新课标要求下的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同学在课下自主收集当地形貌、建筑及水文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加以适当分析,达到与书本结合的目的。 通过简单的地理实地调查,学生的理解及记忆能力便能够有效的提升。 有效的课堂延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便能够有效调动。

2.4形成科学的课堂教学改革观念

新课标要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模式进行初中地理教授,强调对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意识的塑造。 课堂教学的改革朝着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问题整体分析能力的角度出发。 我们认为新课标具有十分灵活的特点,不强调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学生以小组分析、讨论、 整合等形式来将书本原理、难点及重点等剖析与理解[4]。 教师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方案,主要解决学生们普遍困惑、存在异议的方面,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次、重点清晰,且时间利用率较充分。 例如,在进行初中地理“大气循环”部分讲解的过程中,针对大气运动内容抽象、学生头脑中知识点勾画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PPt制作动画,模拟大气循环,而课本上较为浅显的基本概念、理论等则留给学生自主讨论以便掌握。

3结语

新课标要求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一改传统地理教学的弊病,主张在适当保留教师课堂指导性任务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程度地提升其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在浅析传统地理教学课堂弊病的同时,阐述了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的先进性、与实践联合的紧密型以及科学的课程改革观念,以期为同行提供一定借鉴。

摘要:新课标要求下,如何更快更好地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成为了初中地理教师关注的重点。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科学思考问题方式的主要途径,其方法的合理性显著影响着初中地理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展开了系列探讨。

上一篇:生物统计学范文下一篇:看守所事迹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