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服装设计论文范文

2024-02-03

文学鉴赏服装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学鉴赏 教学 体验

以往文学鉴赏渠道单一,通常为读本研读,现如今,受益于科技发展,网络、影视传播,让读者对于文学鉴赏有了更直观的对比、体验通道,从而可以感受更深刻。对于文学鉴赏教学而言,必须而且完全可以依据现代科技手段来丰富和发展教学方法。这样,高校的文学鉴赏效果会更深刻。问题是,怎么样来运用这些现代科技手段展开当代文学鉴赏课程教学,这会考验高校的文学鉴赏课程设置的初衷,考验文学鉴赏老师引导、教学水平。

1 高校文学鉴赏课的教学现状

事实上,现代高校的文学鉴赏师资力量较从前有大幅度提升,教学设备也发生了根本改变。问题是,当代大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真的比以往提高了吗?答案是未必。

1.1 引导方法不当 部分高校文学鉴赏课程受大学语文课程的冷落牵连,教师无心去真正引导学生进行优秀文学作品欣赏,这是其一;其二是,部分教师惰性心理作祟,贪图安逸,不愿深入备课,查找资料,不愿探索更先进、更有效的教育教学引导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文学鉴赏的高雅殿堂;还有,教学水平不足,导致心有余力不足,自身能力欠缺,致使面对优秀作品时,根本无法解读其深刻内涵,当然也就无从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了。

1.2 学习意识不强 社会发展加速,经济发展迅猛,受利益驱使,当代大学生已经难以再如以往大学生一样,能安心于图书馆、教室欣赏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物欲横流的社会发展让大学生们无法规避金钱诱惑,现实的生存压力也让当代大学生难于甘守寂寞、清贫,活在精神世界里,追求阳春白雪已经不切实际。即使有心欣赏,也只是匆匆而过,走马观花式,或者阅读一下简本,或者阅读一下简介,或者通过影视翻拍作品来解读优秀文学作品。

2 高校文学鉴赏课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2.1 先进教学手段替代传统的字勘句酌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多媒体、远程教学等的诞生,使得教育教学手段、渠道实现了质的改变,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前所未有地丰富起来,但是,教学效果却并不一定比传统的字勘句酌式来得更有效、更直接,原因在于,一切都是快餐式教学,很容易导致阅读、欣赏、理解方面的囫囵吞枣现象,不求甚解的读者将会更多,过分依赖现代科技手段、忽略传统教学方法的趋势将会更为明显。

2.2 教学手段依旧流于简单 由于有了先进辅助教学手段,高校教师引导、教育学生学习、提高文学作品鉴赏力的动力会受到影响,会过分依赖于现代教学手段。如果高校老师一贯依赖这种手段进行教学,不利于个性化阅读欣赏作品。但是,现实中,这种教学手段正在越发地占居主导地位,因为其简单、便捷,而这恰恰恰也是其不足之处。

3 拓展高校文学鉴赏课教学手段

有效的高校文学鉴赏教学手段会加强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通过有针对性的分析、讨论,会对不同读者产生不同影响。如何让大学生通过阅读原著来领会作品内涵,因时、因势、因人不同而产生对读者有益的帮助,提升当代大学生文学鉴赏力,这是一个合格的高校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3.1 初读、精读原著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就需要学生先阅读原著,对原著有大致了解以后,然后对文学作品的主旨有基本的把握;之后再进行精度细研,品味作品创作之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由此加深理解,获得理性分析认识,这样,不但可以欣赏到作品本身魅力,更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3.2 观看影视作品,对比作者与导演之间表达差别 读完原著,读者心目中对于作品基本印象已形成,但这时也还只是其个人印象、解读,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或集体观看,要求学生观看过程中,仔细体会自我解读作品主旨与拍摄导演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此发现个人收获与社会普遍状态之间的差异。同时,可以展开观影交流、讨论,加强师生互动,同学互动,交流各自理解、看法,印证学生对于作品本身印象的正确性,印证学生对于作品所描述的社会以及当前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事判断的正确性。至此,学生鉴赏水平已经不是只阅读原著时的水平,这样的效果也非老师单纯作品讲解所能达到的。

3.3 回味片段 通过原创作品、影视作品精彩片段对比、回味,来加深鉴赏能力,要求学生写下读后感,写下影评、视评,加强不同作品呈现形式之中精华片段理解、记忆。由于每个人欣赏水平、角度、立场都不一样,而且同一个人,不同心境、时间、场合,都会对作品同一个片段有不同感受,这样,如果能随时记录下来,并时常予以整合,对于作品理解就更深刻了。这样的教学形式也才会实现根本的文学鉴赏教学所期待的效果。

4 小结

现代科技手段促进了人类进步固然可喜,但是,我们不能一味依赖这些手段,如果一味地沉缅其中,迷信现代科技,会让我们失之于简单,流之于形式,文学作品鉴赏尤其如此,期待高校文学鉴赏课程能灵活运用科技进步成果,让学生文学鉴赏水平有本质提升。

参考文献:

[1]夏曾澍,王佑江.文学鉴赏原理(教学大纲)[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84(02).

[2]殷家麟.浅谈文学鉴赏[J].呼兰师专学报,1994(02).

[3]吴晓辉.文学鉴赏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08).

作者简介:付地娟(1980-),女,湖北武汉人,讲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公共基础课的教学。

文学鉴赏服装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古典诗词是描述心灵的艺术,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学习古典诗词有利于帮助高中生了解中国历史,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增强高中生的爱国情怀。意象是古典诗词的灵魂,没有意象的古典诗词是没有灵魂的,因此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中意象教学显得极其重要。高中阶段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力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意象教学;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应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诗词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且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中国人,诗词鉴赏能力是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而意象的理解和掌握對全面和完整的诗词鉴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高中生来说,良好的诗词鉴赏能力既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也是了解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重要途径。学习古典诗词不仅对学生终身有益,对提高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助力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意象,是诗歌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意象即寓“意”于“象”,这里引用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诗词中的意象具有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同象异,各具其趣;主题朦胧,意绪无穷;贯穿全诗,成为线索的作用。

如何提高高中生来对诗词中意象的理解,从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既是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了解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脉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真正的思维素养,就在于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就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使他能够看见学生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在诗词鉴赏中发挥意象教学的应用呢?

一、朗读诗词,寻找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体现在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读懂诗词就要读懂诗词中的字、词、句,找到诗词中的意象。朗读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朗读诗词可以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比如在教学《涉江采芙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该诗,并找到诗中的意象。在朗读中可以发现诗歌中的“芙蓉”(荷花)往往谐“夫容”之音,即丈夫的面容,通过这个意象引导学生了解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与爱恋,更好地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感受诗词中的意象

创设情境可以帮助高中生更好地感受诗词中的意象,从而帮助其理解学习诗词。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诗词本身的意蕴进行对比,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意象的目的。比如,在教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一副激昂慷慨情境,使学生通过“清秋”、“秋无际”、“落日”、“断鸿”等意象,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三、联系背景,理解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是创造主体对客观物像的主动创造,它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思想意识,由此在诗词鉴赏中理解意象需要联系背景,充分了解和掌握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意象、理解诗词。比如,在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首先向学生介绍苏轼写这首词时的历史背景,即此时苏轼已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两年有余,在游山玩水排遣心情时巧遇赤壁矶,其壮丽景色使作者感触颇深,进而感叹时光易逝。这种景象和思想感情在“浪”、“乱石”、“江山”等意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通过“浪淘尽”、“故垒”、“千堆雪”、“羽扇”、“纶巾”等意象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进行描绘,让学生体会词人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这些意象有助于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也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四、结合全篇,归纳诗词中的意象

诗词中往往不止一个意象,而存在有多个意象,一个意象也往往不仅仅代表一种意义,而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增加了高中生对诗词意象学习、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全诗帮助学生归纳诗词中的意象,并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比如,在鉴赏《天净沙·秋思》时,教师需要结合全曲给学生归纳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天涯”的意象,并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可以发现全曲没有一个“秋”字,却通过这些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凄凉感人的秋郊夕照图。

五、合作探究,提高对诗词中的意象学习的兴趣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更快更好地进行高中语文诗词鉴赏,从而有利于提高高中生对诗词中的意象学习的兴趣。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寻找意象、感受意象、理解意象、归纳意象,从而培养高中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语文综合能力。还有,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意象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构建高效课堂。比如,在鉴赏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寒蝉”“长亭”“兰舟”“暮霭”“残月”等意象,表演该词中故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发挥来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通过寻找意象加深自己的理解,更好地向老师和同学讲述该词故事。这样,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既可以加强高中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也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意象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全面把握诗词的意象,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与学习效果。同时高中生也要重视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这对其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传承和发扬诗词文化,使其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教育是国之大计,是时代大业,我国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从而使我国的教育系统日趋完善。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加强意象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也能更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汤静.抓住意象教学古诗——以《春江花月夜》为例[J].语文建设,2018(21):21-23.

[2]李卓元.高中古典诗词意象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8.

[3]牛爽.高中古典诗词意象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8.

[4]李才权.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策略新探[J].教学与管理,2017(31):54-56.

文学鉴赏服装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

[作者简介] 李 薇(1983—),女,陕西宝鸡人,文学硕士,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普通话教学和古代文学。

一、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的方法

(一)创新鉴赏思维

人们提升自身人文素养、艺术修养和思维品德质量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进行古代文学作品鉴赏,这为我国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有利于传承和宣扬传统文明,高校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可以对人才培养起到弱小的推动感化。因此,必须要创新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思维。

在传统的古代文学作品鉴赏中,大多是运用呆板的解读和引见方法,这不利于古代文学作品与现代社会方法的有效融合。现在的古代文学作品受到了应试教导的影响,高校开展的鉴赏更关注测验结果,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外延挖掘比较少,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作者的立场、情绪和经历,所以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必须要创新该课程的教授和教化方法,在教授和教化活动中融入新思维和新思路。通过创新鉴赏思维,学生可以得到新的常识和新的视野,并站在更宽广的角度去剖析、了解古代文学作品,接受新的教授教化理念[1]。

当然,教师也要对自身的文学作品鉴赏思维进行创新。教师要学会思考、自立开掘,自觉打破传统鉴赏形式的束缚,结合时代的思潮和自身的研究方向,形成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新目标和新思路。

(二)改变鉴赏视角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大多是结合当时的文明、风俗、美学等角度展开的,在鉴赏时可以联合社会开展抱负需求选择文学作品的鉴赏视角,将审美与实用性联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时可以将审美和实用性结合起来,将审美性作为侧重点。通过作品的讲读和分享,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才华和审美情味。古代文学作品鉴赏中也要重视其实用性,通过文学作品的外延来指导学生的抱负和生活,将古代文学作品的精髓融入到学生的抱负生活中来[2]。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还需要融合实际与实际有效性,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常识展开实际写作,就鉴赏的作品写一些读后感和不美观后感的文章。这样有利于检测其进修质量,鼓励学生发明文学作品鉴赏的新方法。

二、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的实践探索

(一)创新性思维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具备创新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有很高的需求,所以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必须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开展创新性思维训练。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需要教师和学生都重视,并将课堂和课外双重效果结合起来进行创新性探索。

1.教师的角度。传统的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大多比较枯燥乏味,课堂上只有教师一个人在鉴赏,虽然其从时代背景、题目分析、作者简介、思想内容、艺术特征等多个方面解读了文本,但是没有真正抓住作品的个性与特征,不僅不具有针对性,而且没有与实际需要联系起来。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鉴赏过程就是被动地去听,很少会有学生主动去理解、感受和体验文本,所以必须要进行传统鉴赏方法的改革,设计好课堂内容,才可以增强学生自身的修养[3]。

因此,传统的方法和模式必须要进行改革,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在课堂中融入全新的观念。比如在鉴赏庄子的《逍遥游》时,教师就可以穿插一些新奇的问题,提出“庄子所追求的这种精神上的自由,我们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吗?你自由吗?相比起庄子的超凡绝俗,追求自然,你认为孔孟周游列国,致力于实现仁政的理想,哪个更可贵?”等问题。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预留一些时间进行思考讨论,通过创设问题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体验,这才是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目的。

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还要培养自身的创新性思维,不断丰富自己的见识,并进行教学内容方法,教学理念、模式等内容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样的状态和创新性思维。这样的鉴赏过程才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教师的古代文学作品鉴赏视角和思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鉴赏过程。

2.学生的角度。在古代文学作品鉴赏中教师已经开始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并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让学生意识到具备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所以学生也要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保证鉴赏过程可以实现自主。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学生的思索和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自读、思考和讨论来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以此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二)综合性视角

目前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角度越来越多,很多研究者解读时就是从美学、文化学、心理学等视角进行的。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必须要结合其本身的特点进行,并与社会现实需求结合起来进行探索,选择多个视角进行鉴赏。

1.审美与实用结合。鉴赏古代文学作品主要鉴赏的是其所具有的审美性,其中蕴含的审美价值和的人文内涵丰富,鉴赏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因此,在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运用审美的眼光鉴赏,评价作品可以从艺术美、情感美等角度进行[4]。

比如在鉴赏陆游的《钗头凤》时,学生一定要抓住其中的音律节奏和语言美,把握其中的不同美,包括“一双红酥手”的间接形象美,“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美人、美酒、美景的境界美,更重要的是作品本身的情感美,在这样的审美过程中,学生就可感享受到这种情感。

鉴赏过程还需要与现实的应用结合起来,在鉴赏审美的同时,保证其与不同层次、不同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所以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鉴赏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渗透并涉猎中学教学情况,改变目前高职语文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对于不同专业的职业性,鉴赏过程中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其鉴赏时的思维和领略职业精神内涵,保证可以为其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一定的帮助。

2.理论与实践结合。鉴赏古代文学作品需要将传统文论与西方理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丰富其理论内容,使得作品阐述更加全面。在解读杜甫的《登高》作品时,需要结合中国的传统与西方理论,并了解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传统文论,这样才可以充分了解作者,使得作品鉴赏更加具体深刻。

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赏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西方的互文性理论,让学生知道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孤立的,其与其他文本是有很大的关联性的,所以必须要放置到当时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探讨,运用更加开放性的视角去审视,比如可以其放在唐代和整个诗歌史來上研究其地位和价值,使得作品解读具有更多的维度[5]。

当然,鉴赏时也可以结合作者、作品和读者进行,根据不同时代读者对《登高》的感受来进行补充阐释,这样作品解读才更加丰富。教师讲授理论时,还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比如在鉴赏过程中让学生就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进行作品评价,写一段短小的文艺评论。

三、结语

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时,我们运用的思维模式都与作品本身有关,是受到其特色启发进行的,这是传统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不足。因此,必须要运用恰当的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方法,并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改革,从不同视角进行鉴赏,拓宽我国古代文学鉴赏的思维模式,把握其中体现出的历史风韵,这样才可以真正鉴赏到作品的内涵,并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馨忆.论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中的创新性思维培养[J].时代教育,2017(18):85.

[2]马虹.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研究[J].牡丹,2018(9):58-59.

[3]吴冰.以鉴赏性文本探索学生视角的文本细读[J].新课程(下),2018(7):78.

[4]张泽富.《春酒》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18(14):79-80.

[5]李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1):30-33.

文学鉴赏服装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小学的文学教育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教师文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推行个性化解读,能让小学生更好地接受文学教育,从而健康地成长,因此,本文就小学文学教育的功能和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文学教育;功能;情感态度;文学素养;策略

进入21世纪之后,互联网信息技术空前快速的发展,为学生打开了更多的视窗,也带来了新奇、便捷和时尚的诸多元素,其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过,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网络中的虚拟世界也带给学生太多的诱惑,学生越来越习惯于网络上的快餐文化,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优秀文化。导致物质与精神的失衡。

文学教育有超脱物质、世俗,进行审美、情感熏陶的功效,正如郭英德所说,“文学教育,指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之间,经由文学文本的阅读、讲解与接受,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愉悦、培养语文能力,进而传授人文知识、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的一种教育行为。”显然,这具有积极意义。那么,文学教育的功能有哪些呢?文学教育的策略又有哪些呢?

一、小学文学教育的功能

小学文学教育大多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教育材料,这些作品大多流传久远,是时代的精华,包含丰富的学科知识、人文知识,以及真实感人的情感。其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文学教育对于小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方面的功能

1. 增长学生知识方面的功能

知识有直接经验的积累,也可由超越时空限制的间接经验获得。文学源自生活,是作者在自己生活的时代背景下,依照亲身情感体验,精心创作而成。因为小学语文教育大多以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为教材,所以,文学中的间接经验,能够通过教育传达给学生,使之充实思想,开拓眼界。譬如经典文学作品《少年闰土》,鲁迅回忆自己儿时与小伙伴闰土相识玩耍的场景,其中穿插了祭祀的礼仪,西瓜田的场景,雪地捕鸟的技巧等等,不由心生联想和向往,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接触不同的风俗人情。

2. 文学教育在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的功能

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是听说读写。学生在课堂上,聆听教师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范读,辨识音义,理解词义,可以在规范的语言环境中,提升言语能力。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媒介的艺术。文学语言“是经过了形式化、艺术化、形象化的语言,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作家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取材,對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形成耐人寻味的文学语言。令读者细品下来,回味无穷。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是朱自清的《匆匆》。把抽象的时间,用优美怅然的语句表达出来,用身边的事物表达时间飞逝之感,“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若让学生以此为范本,模仿着组织语言,有助于学生准确、有条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在学习文学作品过程中,认读文字,理解深层的涵义,把握文字内部联系,直到认识其本质,是对阅读理解能力的锻炼。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理解中心思想,对学生写作文时在立意上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学习文学作品在表达中心思想时运用的材料组织方式、表达方式等,可以提升学生写作的谋篇布局能力,创作出优秀的写作作品。

诚然,为更好地理解一篇作品,可能还需要知人论世,包括作者的个人经历,写作背景环境、写作缘由、写作风格等等。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阅读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筛选信息、分析文学、概括信息的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其勤思、观察、探究的意识,提高其知识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都是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文学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功能

1. 文学教育可以深化人的情感

由于应试教育等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不少青少年存在着情感空虚或偏激等问题,需要及时予以纠正。通过文学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增进他们对优秀文化的理解,丰富他们对人类美好情感的感受,可以潜移默化地优化他们的情感。

比如文言文《伯牙绝弦》中“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知音情怀;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清廉正直的决心;还有晏子使楚不屈淫威,不丧国志,有勇有谋的坚定决心……这些优秀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内涵,有利于开阔胸怀,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优化自己的情感。

2. 文学教育可以给人美的享受

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作家用细腻的笔触,创造出美好的形象和意境。如许地山《落花生》中,通过花生这一食物,教育孩子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不重外表,更看重为别人做实实在在的好事;再如毛泽东《七律?长征》中铁索,渡桥,雪山,乌蒙山等营造出来的不惧艰难险阻,也要勇往直前的意境,又是另一种气度非凡的美。可以说,文学作品多样性的思想可以丰富着单一生活,让人淡忘世俗,心灵得以慰藉,情感得到陶冶,获得心灵超脱,这点无论是对教学者还是对在校园埋头学习的莘莘学子来说,都是久旱里的甘露。

3. 文学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背后都蕴藏着作家的亲身经历、个性习惯、审美感悟,渗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可以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小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犹如与高尚的人对话。文学作品在学生的成长上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应重视文学教育,让小学生初步感受文学作品中人或事的喜怒哀乐和各种情感,明确对是非、美丑、善恶的初步判断力。

然后在审美欣赏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反省自身,潜移默化中完成人格和道德的初步认识。如《将心比心》,姜桂华女士用平和冲淡却句句含情的语言,选取平日生活的一件事,她的母亲在医院吊水,实习的小护士扎针几次没有找到血管,她的母亲仍然安慰小护士,“不要紧,再来一次”。最后“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理解和宽容。”更是作者对世人的号召,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给予关注和帮助。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作者厚实的文学底蕴中体会真善美,获得审美享受,获得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小学文学教育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文学素养的高低對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就当前而言,有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还嫌不足,不适应教育实际的要求。比如有的老师仅限于教学理论,纸上谈兵的局限就凸现出来;有的肢解教材,讲解知识点,没有亲自仔细地赏析优秀的文学作品,只是依照教参教辅资料,干瘪的讲读,照本宣科,未能充分发挥经典的文学教育功能。教师是文学教育的主体,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极其重要,这也是小学文学教育的策略中首先要提及的。

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呢?首先,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多读文学作品。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需要语文教师从自身做起,广泛而深刻地阅读文学作品。

又因为,教材上的课文大多从名家文集或者长篇作品中节选而来,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就是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语文教育应当通读原著,对作者的生平及其他作品、社会背景等有全方位掌握,还要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感受力和鉴赏力,这样才会对文学作品有立体地讲解,才会有方向地引导学生研读文本。

其次,语文教师还需要加强文学理论素养。理论可以指导实践,语文教师应加强文学理论的素养,了解众多文学理论,如解构主义、读者反应理论等等,还要学习语文名师的文学教育经验,采众家之长,不断丰富自身,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

除此之外,优秀的语文老师还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对作品有自己的见解,不迷信权威、不听信教辅,要敢于质疑,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二)激发审美体验,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文学是一门审美的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净化人的心灵。体验是一种在文学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命活动。审美体验综合了多种心理过程,如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等。在文学教育中激发学生审美体验,就是在教师创设情境下,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多种心理活动,置身其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学蕴含的美。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学中,有举杯对邀的促膝闲适之美;有采菊荷锄,悠然南山的闲适自在之美;有黄沙漫天,沙场点兵的豪情壮志之美;有国破山河,翘首家乡的悲壮凄凉之美……从美景到真情的感悟,获得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的享受,这是文学特有的魅力。古诗词如此,现代文亦如此。

比如《桥》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播放了洪水肆虐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洪水的可怕。在分析老汉和小伙子的人物形象时,请同学进行角色扮演,理解人物之间情感,老汉舍己为人的党员精神,老汉与小伙子之间的父子情。起初,学生的朗读达不到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我就从词语入手,“冷冷”“吼道”“沙哑地喊话”等,后来这位学生准确且生动地展示了人物当时的神态动作和语气,体会到了危急时刻的党员的奉献精神。

学生由浅层的字义段意理解,到领会作者的情感,再结合想象形成了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在上述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多种心理活动被调动,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与感悟,让他们体会到文字传达出来的作者真挚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能融入他们的内心,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鼓励个性化解读

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阅读时,想当然的为文本贴上标签,没有自己的思想,或者只是单一肤浅的理解。其实,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可以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空间。“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读者因其经历不同,文化积累差异,阅读获取感受的取向和程度也会不同,得到的审美体验也都具有个性化特点,因此,鼓励个性化解读利于发现文学作品更多的内涵。

例如《春天来了》,问及学生初次读完后有什么感受时,大多人说 “美”,但具体美在哪,得到的答案就各有不同。有人认为 “柳枝”“竹笋”“小溪”搭配的很美,还有红的,绿的等绚烂的色彩,以及那叮叮咚咚,柔软的腰身等一系列动词,让这幅春天的画面栩栩如生;还有人认为课文有几段,段落匀称。可见不同的学生所获得的阅读感受是有差别的。

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各抒己见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张扬个性的过程,符合学生展示自己以获得认同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思维的健全。但是,这种鼓励不是全盘接受一切观点。允许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解读,但不能脱离文本中最基本的意思,口若悬河,宛如空中阁楼。尤须注意的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结语

时代在更替,人们在追求更好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教育,但重视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发展强力有效适合受教育者发展的教育,依然是值得探究的课题。为更好地实现文学教育的价值,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策略的改善也都不容小觑。回到文学中,在严肃规范的语言环境下阅读,更能洞悉真善美的声音,让人生不再肤浅单薄无意义。任重道远,教育工作者们仍需努力。

参考文献:

[1] 郭英德. 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基本特点[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

[2] 朱光潜. 谈文学[M]. 合肥:安徽文学出版社,2006:1.

[3] 韩丽霞. 文学教育的功能与境界[J]. 中国作家网文学报刊社文艺报,2011.

[4] 王金燕. 小学语文文学教育的价值和实践探索[J]. 新智慧,2020(30):29-30.

[5] 毛丽娟. 浅谈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教育价值与实践[J]. 中华少年,2018(12):75.

[6] 向洪敏,洪丹洁,杨海姣. 发掘文学因素,筑建文学课堂[A]. 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公室. 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六卷)[C]. 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公室,2018:6.

(责任编辑:汪旦旦)

文学鉴赏服装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高中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阶段和关键时期,在我国的教育教学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作为高中的基础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高中的语文教学尤为关键。文学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应用能力等具有积极的作用,更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工具。因此,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文学教育;渗透策略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包含着各个领域的各种门类知识,可以说正是渗透文学教育的最佳途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意识到此点,要想方设法将文学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给学生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应用能力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研究十分重要。

一、文学教育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刻。因此,要想促使高中学生思想意识的科学形成,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展开文学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所占的比例较小。一些高中语文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将其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这样不仅不利于文学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建立在优秀文化作品基础之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文学教育,是加深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内涵深入理解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文学综合素养的关键要素。

二、文学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虽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实践中却有一定的难度。总的来说,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社会的发展;二是学校忽视语文课程。首先,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各个领域也都在不断地向前发展,音乐、舞蹈、社科等方面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同時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学生更多地精力投入网络中去,无暇顾及语文课程,语文教育受到了大大的冲击;其次,在目前的文学教育中,学校不重视也成为文学教育渗透的一大阻碍。学校现在愈加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也经常举办课外活动、竞赛等,但是其中涉及语文的很少。学校外面的辅导班,大多开设的也是数理班,就是在学校忽视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学生也会觉得语文不重要,逐渐地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1.挖掘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高中阶段,正好作为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感的最佳阶段,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师在授课时,当讲到优美的诗句或者某一段意境很好的句子时,可以要求学生在相应的句子旁边做上标记,以便在以后再次看到课本时依旧能细细品味。同时,要给学生讲明学习谋篇课文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课前对课本进行预习,以便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文学作品中的美。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在课堂上的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发掘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应该在课后多多观察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点,找准兴趣点,从而针对其感兴趣的内容适当地加以引导,使文学渗透在实践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前面提到,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目光集中在最终的学习结果上,而忽略了语文学习的过程以及语文学习的最初目的。因此,为有效改善这种现象,需要高中语文教师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的。例如,当前我国智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的首要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扩大学生的高考中的竞争优势。而为了有效将文学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学修养以及文学阅读习惯也作为同等级的教学目标。这样就能有效确保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合理渗透。此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应充分了解并掌握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并站在学生角度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指导,从而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3.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水平提升。

虽然我国高中语文教师的学识学历基本都处于较高水平,但是由于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各种类型的考试,导致教师疏忽与对自身文学素质的培养。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自身文学素养没有达到要求,自然无法对学生进行相关指导。因此,为有效将文学教育渗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并通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进一步指导学生也形成相应的阅读习惯,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对课外文学阅读的兴趣,并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自主阅读意识。

4.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适时引入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相对故事与小说来说,单调、乏味,突兀地将文学教育引入到高中的语文教学课堂中,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丧失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就应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进而适时巧妙地将文学教育引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高中语文老师就应不断地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并不断地将文学教育引入到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以此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初导入、课中情境设置以及因材施教三方面着手,给学生营造具有浓郁气氛的文学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创作者的情感、心理,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吕飞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思考[J].文学教育(下),2017(10):117-117.

[2]王燕.解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研究[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2):49.

[3]杨学志.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路径研究[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7(12):36-37.

文学鉴赏服装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简·爱》名著与电影赏析

姓名: 闫法轲

学校: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专业: 会计

班级: Z会计121

学号: 201204013120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一.作品综述 1.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 (Charlotte Bronte,1816-1855)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回到家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老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最终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夏洛蒂·勃朗特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恩·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著名的长篇小说《简·爱》,轰动文坛。1848年秋到1849年她的弟弟和两个妹妹相继去世。在死亡的阴影和困惑下,她坚持完成了《谢利》一书,寄托了她对妹妹艾米莉的哀思,并描写了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她另有作品《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其中《维莱特》可以看做是她个人的小说体自传,与她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这两部作品均根据其本人生活经历写成。夏洛蒂·勃朗特善于以抒情的笔法描写自然景物,作品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位天生体弱的女作家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主要情节概述:

这本小说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主要描写了简·爱的一系列遭遇以及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经历。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但是她有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小说以浓郁抒情的笔法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扎根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其最为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简·爱是个孤女,她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父母由于染上了伤寒,在一个月之中相继去世。幼小的简·爱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在红房子中去世后,简·爱过了10年倍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一次,由于反抗表哥的殴打,简被关进了红房子。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与恐惧,使她大病了一场。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从此,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了。以后,简被送进了罗沃德孤儿院。

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艰苦,院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简在孤儿院继续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孤儿院经常有孩子病死,她最好的朋友海伦在一次大的斑疹伤寒中去世了。这次斑疹伤寒也使孤儿院有了大的改善。简在新的环境下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并在这所学校任教两年。由于谭波尔儿小姐的离开,简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

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经常在外旅行,她的学生是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黛拉·瓦朗,罗切斯特是她的保护人。

一天黄昏,简外出散步,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以后她发现她的主人是个性格忧郁、喜怒无常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时好时坏。整幢房子沉郁空旷,有时还会听到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奇怪笑声。

一天,简在睡梦中被这种笑声惊醒,发现罗切斯特的房间着了火,简叫醒他并帮助他扑灭了火。

罗切斯特回来后经常举行家宴。在一次家宴上向一位名叫英格拉姆的漂亮小姐大献殷勤,简被召进客厅,却受到布兰奇母女的冷遇,她忍受屈辱,离开客厅。此时,她已经爱上了罗切斯特。其实罗切斯特也已爱上简,他只是想试探简对自己的爱情。当他向简求婚时,简答应了他。

在婚礼前夜,简·爱在朦胧中看到一个面目可憎的女人,在镜前披戴她的婚纱。 第二天,当婚礼在教堂悄然进行时,突然有人出证:罗切斯特先生15年前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原来就是那个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法律阻碍了他们的爱情,使两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简离开了罗切斯特。在寻找新的生活出路的途中,简风餐露宿,沿途乞讨,历尽磨难,最后在泽地房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并在当地一所小学校任教。

不久,简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还发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决定将财产平分。圣·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打算去印度传教。他请求简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但理由只是简·爱适合做一位传教士的妻子。简拒绝了他,并决定再看看罗切斯特。

她回到桑菲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也受伤致残(失去一只胳膊和一只眼睛)。简找到他并大受震动,最终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3.核心人物评价

简·爱——女主人公,一个性格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她并不以此自卑。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笨,显示出自立自强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有顽强的生命力,从不向命运低头,最后有了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爱德华.费尔法克斯·罗切斯特——桑菲尔德庄园主,拥有财富和强健的体魄,年轻时他过着放浪的生活,后来决心认真生活,喜欢简爱并向她求婚。晚年时由于第一任妻子的疯狂放火而失去一条胳膊,并且瞎了(后来恢复了一只眼睛的视力)。最后成为简爱的丈夫。

白茜——盖茨海德庄园的仆人,相较之下她对简爱很好,后来嫁给看门人利文,曾看望过简爱。

里德太太——简·爱的舅妈,曾违心答应丈夫收养简爱,对简·爱并不公平。儿子自杀使她中风,临死前良心发现,告诉简·爱她隐瞒了她的叔叔的来信。(已死)

里德先生——简·爱的舅舅,对简·爱比较好,但过早离世。

伊丽莎·里德——里德太太的大女儿,精明有心计,习惯把自己的一天安排得井井有条,日常生活规律如钟表般精准,因弟弟的行为和家庭的败落而痛苦,决心隐居,后当了修女,后来成为修道院院长,将所有财产都捐献给她的修道院。

乔治安娜·里德——里德太太的小女儿,貌美如花,向往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常常沉溺在她曾在伦敦度过的那个出尽风头的冬季的回忆里,后来嫁给了一个年老力衰的富豪。

约翰·里德——里德太太的儿子,暴躁、惹是生非,小时候经常欺负简·爱,长大后将家中财产挥霍一空后自杀。

海伦·布恩斯--简·爱在洛沃德慈善学校的好友,聪明好学。在罗沃德学校流行疾病时因为肺结核而死。(已死)

布罗克尔赫斯特——洛沃德慈善学校总管,虚伪且刻薄。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谭普尔小姐(玛利亚·谭波尔)——洛沃德学校教师,是简·爱的良师益友。后来嫁给了一个牧师。

圣约翰.李维斯——简爱的堂兄,英俊,有极高的信仰。向简求婚,但理由只是简·爱适合做一位传教士的妻子,成为他的助手,被拒绝,后来一个人去印度传教了。

戴安娜·李维斯和玛丽.李维斯--简爱的堂姐,聪明善良且好学,戴安娜很活泼。(圣约翰的胞妹)

爱丽丝·费尔法克斯--罗切斯特的女管家。

阿黛拉·瓦朗--罗切斯特旧情人(一个法国舞女)的女儿,沉溺于奢华的生活风,喜欢漂亮的衣服和饰物。在学校英国式教育下改变。(罗切斯特是她的监护人,简·爱的学生)

英格拉姆·布兰奇小姐——长得美丽动人的贵族小姐,罗切斯特先生的追求者,但不是为了爱,而是钱。

罗莎蒙德·奥利弗小姐——活泼美丽善良的贵族小姐,圣约翰教区内唯一一位富人奥利弗先生的女儿,她帮助圣约翰创办学校救济穷人,他们相爱却都不表达,圣约翰以她不适合成为传教士的妻子为由拒绝简爱撮合他们的好意。她最后嫁给了格兰比爵士。

简爱

是一个贫苦低微、其貌不扬、性格倔强、感情丰富、独立自尊、勇敢执着、聪慧过人的女孩,她对自己的命运、价值、地位的思考和努力把握,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的追求。从简爱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今新女性的形象:自尊、自重、自立、自强,对于自己的人格、情感、生活、判断、选择的坚定理想和执着追求。

海伦

海伦主张凡事能忍旧忍,这样自己快乐,别人也会对你好一些。我觉得海伦的这些话在我们看来是很让人不可理解的。但是她的宽容、忍让以及她那博大的胸怀,是令人钦佩的。

罗切斯特

罗切斯特先生是一个正直、善恶分明而又带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两人真心相爱了。然而在他们的婚礼上,梅森先生揭露了罗切斯特先生是个有妻之夫的秘密后,简彻底失望了,她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离开了他。然而他们最终又走到了一起。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二.作品评论

1.作品现实意义

《简·爱》创作于英国谢菲尔德(谢菲尔德是地名),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简·爱》中的简爱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这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对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简·爱》是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毋庸置疑的名著。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的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一个有尊严和寻求平等的简·爱,这个看似柔弱而内心极具刚强韧性的女子也因为这部作品而成为无数女性心中的典范。

2.个人心得

《简·爱》一反传统小说中以温柔美丽的女子做主角、以浪漫动人的爱情传奇为故事的旧格式,写出了一个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的故事。

主人公简·爱是不幸的,她自幼失去父母,唯一爱她并领养她的舅舅又过早地弃她而逝。她初涉人世,便过着寄人篱下、任人驱使的悲惨生活,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痛苦。为了逃避严酷的现实,她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她酷爱的书和大自然上。书丰富了她的感情世界,陶冶了她的性情,苦难又磨炼了她的意志,使她养成了坚毅倔强、外柔内刚的性格。

小说中,简·爱与桑菲尔德府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使简·爱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了罗切斯特时,她很清楚地意识到,横在他们之间的鸿沟。罗切斯特出身名门,十分富有,是英国上层社会的绅士,她出身卑微,不名一文,只是一个地位与佣人差不多的家庭教师,但是,她没有因此而气馁,而妄自菲薄,她勇敢地向自己、向罗切斯特承认了对他的感情。在结婚仪式上,她才知道罗切斯特已经结过婚,原配妻子尚在人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婚姻的庄严、合法、纯洁,她不顾罗切斯特的再三恳求,强忍内心的巨大伤痛,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罗切斯特,遁入无依无靠的茫茫人世。

在金钱面前,她也有不俗的表现。在获得叔叔的遗产,一夜之间由赤贫变为富有的时候,她立即就把大部分的遗产转赠给贫困的表哥、表姐。在她的心目中,亲情比金钱更为重要。

简·爱这位离经叛道的女性,虽然并不美丽,但富有挑战和抗争的个性,使她

《英美文学名著与电影赏析》期末课程考试

充满了魅力。她聪明好学,自尊自爱,尽管社会地位卑微,她决不自甘堕落。她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她为争取平等地位,为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而抗争、奋斗。从很小的时候起,她便敢于向欺压她的人反抗,哪怕因此而招致严惩,也不畏惧。她那不屈不挠,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使那些欺侮她的人胆战心惊。

在爱情方面,她从不奴颜婢膝,也不一味地迎合讨好,她鄙视那些浑身铜臭、以门第出身论人、一味追求虚荣的上流社会的庸俗之辈。她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她从来没有沦为爱情和物质的奴隶,也没有陷入感情的旋涡,而不能自拔。简·爱为维护公道、维护个人尊严,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不仅赢得了罗切斯特的尊敬,也使得简·爱这一形象具备了经久不衰的价值。

上一篇:机械课程教学方法论文范文下一篇:如何创新素描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