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范文

2024-06-19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一、新材料产业战略规划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 国家大力支持新材料产业战略规划发展。从区域经济发展层面来看, 要想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 需立足于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1]。因此, 新材料产业战略规划需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来进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切实保障新产业与传统产业间配置的科学合理性。同时, 新材料产业还需充分结合自身产业发展优势, 并依据所处区域的优势特性来建立相应的区域新材料产业园区, 这样能够对区域范围内的产业格局进行优化, 最终促使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据统计, 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新材料产业基地多达122个, 其中新型工业化基地32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90个。此类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 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区域范围内的产业总值持续升高。可见, 新材料产业战略规划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实际意义及可行性。

二、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 产业集群规模小

主要是某些地区内新材料产业集群的规模相对较小, 所具备的产品也大都属于原材料的类型, 具备高附加值的产品比例明显偏低。多数新材料企业都属于深加工企业类型, 但真正具备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普遍偏少。其中多数比较知名的新材料企业不属于真正意义层面的大型企业类型, 所具备的辐射力与带动性明显不足[2]。同时, 因深受规模化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在此基础上所匹配的或提供中间产品的集群发展模式并未成型, 产业当中分工体系水平化不足。相关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情况频繁出现, 对企业新产品研发与市场推广也造成影响, 制约新材料企业生产的扩展。

(二) 技术创新资源及能力匮乏

当前多数区域内新材料企业在核心技术研发、引进吸收及创新方面都不够强, 这些因素制约了区域范围新材料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通常在区域范围中的新材料企业, 真正具备相应创新能力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 而其他部分企业则更多采用较为简单和适用的技术为主, 所具备的附加值并不高。其所采用的核心技术类型大都是模仿或者引进的方式获取, 少有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开发。再加上产业集群规模受限, 人才引进不足, 流动受到限制, 导致新材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匮乏。

(三) 产品低端产业层次待提升

从产业链发展角度来分析, 部分区域内以深加工为主的新材料产业, 其上下游并未有效形成联动发展势态。多数仍处于产业链发展低端位置, 并且具备较高附加值。此类新材料企业要想突破这一发展困境, 就必须不断延伸产业链发展, 优化整合企业资源, 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等举措, 由此来开发新材料领域的高端产品, 最终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 整个过程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层次方面[3]。

(四) 多种类似项目涌现引发市场风险

通常区域内某项目已经或者是即将开工时, 其四周区域也将随之涌现对该领域的投资。就以新材料当中的多晶硅为例, 近年来由于多晶硅的需求量持续增大, 导致在全国范围内都开始产生一系列多晶硅项目类型。此类相似项目的不断涌现, 必然将占据大量的市场份额, 并且紧随供给量的持续增加, 所能带来的利润率则随之降低, 从而给区域范围内新材料产业发展带来严峻的市场风险。

(五) 外部因素影响产业发展

外部因素对整个新材料产业的影响较为明显, 而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以下方面内容:1、人民币升值, 当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以产品出口为主, 在关键技术和部件方面对于国际市场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因此, 人民币升值将给部分新材料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2、发达国家技术封锁, 将直接影响部分新材料产业发展规模的扩展。企业的发展必须维持自主创新的活力, 单纯依靠仿制的方式难以获得真正的技术, 此后也必将难以为继, 无法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新材料产业支持力度, 调整产业政策

1、增强规划导向, 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具体需要加强对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的深入分析, 重点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南来实现。要明确区域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 由此引导产业持续发展;2、制定优惠政策,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完善的投资、土地、税收及相应的补贴激励政策, 积极引导企业、社会及外资面向区域内新材料产业进行投资。并且针对当前符合条件的企业, 做好产品开发、进出口及国产设备使用等方面给予奖励形式的扶持;3、创新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经济效益, 具体要求应当强化区域内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以实现内部公共资源的低成本共享。同时需科学制定园区产业方向, 针对入园企业的准入标准加以规范。最后完善产业生产协作服务体系, 最终提升产业集群专业化及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 以共性、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重点应当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主, 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资源往新材料企业方向集聚。具体需大力支持新材料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给予经费支持。比如研发的实际支出费用, 可由企业纳税关系所在政府直接从企业贡献当中以部分资金给予奖励。再就需要增大新材料产业的技术投入力度, 需要做好对重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需激励新材料企业组成一种产业技术联盟, 联盟的对象包括上下游企业、高校、研究院等, 在此基础上共同打破生产和应用层面阻碍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一些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应对重点扶持中小新材料企业, 可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联合研发, 由此有效提升新材料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三) 构建完善新材料产业配套体系

首先需要大力提升新材料企业间网络关系的形成, 促使创新体系的完善。可采用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发展的产业链发展方式, 由此来引入上下游配套项目。通过不断完善产业协作, 提升产业集中度的方式来促使新材料产业规模化发展。其次, 大力支持和鼓励新材料产业信息服务组织与网络建设。主要为区域产业集群当中新材料企业提供多种服务, 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多方面合作, 由此才能有效解决产品及技术创新难题, 从而实现科技成果的转换, 最终提升产品竞争力水平。最后, 需建设新材料企业梯队架构, 具体可分为三列梯队:第一梯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第二梯队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第三梯队的新材料企业。在此梯队划分下, 以龙头企业引领新材料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方式[4]。

(四) 构建多元服务平台, 促使新材料产业集群综合发展

1、强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 由此来提供专业化产业服务体系。技术平台的建设能够促使产业技术升级, 同时也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2、搭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 需在此基础上培育信誉良好、行为规范且服务能力强的技术转移机构。以此来加强信息交流、技术交易与评估及知识产权利用等产权转移服务;3、建设融资平台, 需在保障政府不断增大科技技术投入的同时, 大力建设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该融资体系主要包含政府、企业投入、银行贷款及社会投入等等。在条件允许情况下, 可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由此大力扶持新材料初创企业的发展。

(五) 执行品牌、产权、技术标准战略, 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具体需要激励企业应当大力培育优势驰名品牌, 不断提升高新技术新材料产品的品牌价值。重点在于强化保护知识产权, 在此基础上加速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转变。积极鼓励新材料企业与同行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起知识产权联盟, 由此实现知识产权经营水平的提升。再就需要积极推进新材料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制定, 可设立技术标准制 (修) 定专项补助资金, 对参与新材料各级标准制 (修) 定工作给予无偿资助。

四、结语

新材料战略规划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可行性和实用价值。而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深入分析新材料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产业支持、技术突破、完善产业配套、构建多元服务平台及重视产权、技术标准制定等多方面政策建议。由此才能保障新材料产业的稳步发展, 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

摘要:新材料产业发展至今, 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 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来看, 通过新材料产业战略规划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仍面临一定挑战, 主要表现为产业集群规模小、技术创新资源与能力匮乏等方面。为此, 本文首先分析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行性, 在此基础上结合面临的挑战问题提出相应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材料产业,战略规划,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 本刊编辑部.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相结合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创先锋[J].新材料产业, 2018 (02) :7.

[2] 黄文辉.深圳市新材料产业政策研究[D].南昌大学, 2017.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华亭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再强调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时下,全国上下都在践行着“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农业综合开发借鉴世界银行面向民众的项目管理模式,必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实践证明其正在履行党和政府惠农富民政策。

一、农业综合开发功不可没

自2005年我县正式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以来,先后实施了西华镇、河西乡、策底镇、神峪乡、东华镇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客观和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虽然起步晚、基础差、投入相对较少,但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县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县级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得到了市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达到了项目区群众满意、地方政府满意、上级部门满意的效果。

该项目以国家财政无偿投资为主、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参与的形式改造中低产田,其国家财政无偿投资的95%来源于中央和省上,其总投资全部用于农业、农村装备现代物质条件,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进而达到农业增

1 效、农民增收的目的。该投资稳定、渠道畅通、管理严格、项目到位的鲜明特性是其它支农项目不可比拟的。

农业综合开发重在开发、贵在“综合”,其自身优势决定了它在“三农”中的长盛不衰,赢得了农民群众的深情赞叹。①有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农业综合开发借鉴世界银行的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将其运用到项目建设和管理当中。从项目的申报、评估、审批、实施到验收等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了项目建设质量的稳定和提高;②有完善的资金投入和管理制度。中央财政在预算中专门安排资金用于中低产田改造,规定了各级财政的配套投入和项目区农民自筹投入比例。同时,实行了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和县级报账制、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审计制,杜绝了资金的挤占挪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③有一套科学的综合治理措施。一方面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相结合,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另一方面紧扣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与扶贫开发、村村通工程、农村能源工程、以工代赈项目等结合起来,整片、整村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治理,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自立项以来,我们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产业开发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精心组织,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为全县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累计完成投资3544.73万元(财政资金2849.64万元,群众投劳折资695.09万元),其中水利措施完成投资1640.24万元;农业措施完成投资1242.86万元;林业措施完成

2 投资509.45万元;科技措施完成投资116.05;其他措施完成投资36.13万元。先后组织实施了西华镇、河西乡、策底镇、神峪乡、东华镇5个乡镇6个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项目涉及23个行政村86个合作社4575户19709人,共改造中低产田4.57万亩。主要采取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四大工程措施,对项目区水、土、田、林、路进行整治,对桥、涵、闸、路、沟、渠进行配套,消除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障碍因素。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增强产业发展后劲。项目区通过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至2009年,累计新建拦河坝6 座,维修1座,新打机电井10 眼,维修1眼,架设供电线路16公里,埋设供水管线2100米;衬砌各类灌溉渠道185条97.96公里,新修渠系建筑物1312座,埋设输水涵管2007米,疏浚排洪沟道37.7公里;新修梯田5898.28亩,修建机耕道路178条124公里,引进良种11万公斤,推广良种基地5045亩,旱作农业全膜双垄沟播玉米3564亩,机耕深翻32692亩,增施农肥25476亩,种植绿肥13290亩,高茬收割20750亩,秸秆还田18890亩,配方施肥17200亩。购臵科技仪器4台件,栽植农田防护林4433亩,生态涵养林280.2亩。2010年东华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按照黎明川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总体规划和项目建设任务,到7月底,新打机电井4眼,衬砌渠道20公里,预制U型槽23200块,修建渠系建筑物41座,开挖疏浚排洪渠道4.3公里;拓宽开通农田道路31条20.6公里,铺砂4.8万立方米,修建便桥2座,车桥3座;栽植农田防护林

3 800亩5万株;培训项目区群众400人次。

---开发催生优势产业,产业开发实现“双增”。项目建设紧扣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建基地,促进了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项目通过水利工程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措施的结合,使项目区45700亩中低产田得到有效改造,核桃、草畜、蔬菜产业稳定发展,为农民增收奠定基础,农业产业化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西华川、策底镇两个集蔬菜种植,优质中药材繁育,苗木繁育、新品种示范推广、设施养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成了河西千亩中药材繁育种植基地和神峪寇家河优质核桃示范园、神峪大棚蔬菜种植基地,东华镇黎明川高效农业示范园。加快了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项目区内农民人均收入平均比非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增加460元以上。

---走集约化经营路子,实现农企共生共赢。各项目区攻难点、建亮点,农产品生产初步形成了规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企受益日益明显。策底镇走农业集约化经营的路子,项目区田间设施配套后,吸引大公司投入百余万元建成300亩蔬菜基地,使过去两料粮食作物亩均收入1000元提高到年种植五茬蔬菜收入万余元,年创收300余万元,不仅企业收益颇丰,农户在租地和劳作等方面也有80余万元的进账,实现了农企和农户双赢。东华镇依托华砚集团公司,组织农户在项目区建设蔬菜基地及蔬菜批发市场,实行农户与企业利益联结的办法,实现了农户与农企双赢。

---提高了农民科技意识。我们坚持依靠科技推动开发,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广泛开展科技培新,

4 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开发效益。2005至2010组织实施了“优质洋芋坑种丰产栽培技术应用推广”、“大棚蔬菜栽培丰产技术”、“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优质核桃栽培技术”等11 个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涉及小麦、玉米、中药材、林果、蔬菜等多个产业。采取田间指导、座谈、交流、举办培训班、建立示范片等多种形式技术培训12889人(次),通过这些措施,改变了项目区群众传统种植观念,取得省工、省力、省能的效果,群众尝到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甜头,提升了项目区群众学科学用科技、推广优良品种、发展农业生产的热情,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升。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使山、水、田、林、路得到综合治理,全方位改善道路、交通、水利设施、居住条件、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合理配臵。通过流域治理、植树造林、农田林网和村屯绿化,提高了林草覆盖率,改善区域小气候,减少水土流失,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加快农业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水利措施的实施,提高项目区群众节约用水的意识,在节约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保护河流免受污染,防止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的发生。在实施土地治理项目中,坚持土地治理与农村水利建设、道路建设、生态建设和村容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六个项目区涉及的23个行政村进行了新农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工程,有了通达的道路网络、完善的排灌设施、优美的田园风光、崭新的乡村风貌,90%的行政村形成了新农村的雏形。同时项目区各村

5 积极实施乡村建设工程和农户“五改三建”工程,特别是项目区实施沼气池、太阳灶等农村洁净能源工程,节约了能源支出,提供了优质肥料,搞好了环境卫生,带来了经济收益。另外,近几年,由于项目区环境的改善,“农家乐”“假日菜园”“休闲采摘”等项目的俏然兴起,区内劳动力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经济效益也明显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新农村建设明显推进。

---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2.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5万亩。改善除涝面积0.1万亩,增加农田防护林面积3.06亩,增加机耕面积1.67 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1.63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7.06亩,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3.76万亩,正常年新增粮食产量430.3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919万元,项目区人均增加收入467元。项目区资源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有效改善项目区群众的生活条件,提高项目区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加快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对全县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结构调整、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典型辐射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二、存在主要问题:

通过几年实践来看,目前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投向特色产业发展的资金更少。我县目前需要治理改造的土地面积有40多万亩,按照现有投入水平还需建设30年以上。如果考虑项目区新农村建设相关内

6 容配套,则需50—60年才能完成改造中低产田土这一基本任务,这与实现农村小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很大。特别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主要投向粮油主产区和以粮油生产为主的土地治理项目,而作为山区县农民奔小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靠种粮油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它不是山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山区的优势在资源,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才是实现小康的根本所在。

2、项目实施难度越来越大,部分农民积极性不高,投工投劳困难。由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一项基础性的建设、农民得到的直接经济利益不明显,有的农户甚至要损失部分利益(如土地占用、田块打破等)。加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有的甚至举家外出,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人,劳动力组织十分困难,突出表现为投工投劳组织难;占用土地补偿难;满足农民的需要难。乡(镇)村组织缺乏解决具体问题的手段,甚至对无理取闹者也无可奈何。

3、工程监理费过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不需要像修房造屋、修桥、修堤那样每个环节都需要监理工程师严格监督。比如土方开挖,清淤等建设内容是当地干部群众和工程技术人员随时都可监督的事情,没有必要将这部分建设内容纳入工程监理范围支付工程监理费。

4、县级农综办工作人员业务学习、培训机会少。外出参观考察学习机会基本没有,见不多、识不广、思维老化、创新不足、工作的新点子、新办法不多。

5、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与其地位不对等,工作协调难度大。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这样一个办事机构的名称似乎从

7 一开始就是顺应上级而立,给外界的印象是临时机构。农业综合开发原本是一个涉及农业、农机、水利、林业等诸多专业领域的利民事业,在农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但与其在政府部门中的地位严重不符,市县农发办只是一个办事机构,非常具体的土地治理项目、责任重大的产业化项目、要求严格的项目建设标准和财务资料管理要求,就靠县区农综发办来承担。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才能完成。这些同志在管理项目的同时,又承担着施工现场的指挥员、质量监督员的职责,工作战线长,任务量大,往往是白天忙于项目区施工现场的工程建设指导和质量监督,晚上加班文案工作。就目前而言,农业综合开发机构人员设臵反倒不了,但工作能力发挥参差不齐。在部门之间、乡镇之间、村社之间因工作具体、要求严格、而农发机构职级低,相当一个股室,在各项工作整体协调方面困难重重,由于各方利益关系,阻力很大。 农综工作者象拓荒牛一样奋蹄向前,在老百姓的心中留下了一座座无字丰碑,但无人挺身力荐能吃苦、能打硬仗的农发干部。其它部门一茬茬人被提拔升迁,而他们却因为奔忙在田间地头,不能为领导所识。加之检查频繁且严格,实行的是末尾淘汰退出农综行列,农发工作压力很大。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农业综合开发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产品生产能力,使农业效益日显突出;农业综合开发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铺就了农民致富路。可以说,农业综合开发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办了实实在在的事情,是党和政府的一项

8 “民心工程”,不仅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担当了大任,而且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三、措施和对策

我县自然条件和优势资源决定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必需紧紧围绕土地治理这个中心任务,把改造中低产田土与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结合起来;把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结合起来;把开发的原则规定与农民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把项目实施内容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立足利用搞开发,搞好开发促利用、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坚持土地治理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围绕这个中心任务,结合打造核桃、中药材、蔬菜、草畜产业生产基地,力争通过3—5年时间,利用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扶持兔华亭县核桃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达到既充分利用资源,又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是改进工作方法,创新投入机制。每年项目区立项和龙头企业申报面向社会公开,将申报条件、内容及具体办法采用下发文件、电视台播放、发布告示等多种形式告知社会各界、调动乡(镇)、农民、业主多方面积极性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同时把项目区建设尽量与生态家园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农技、农机示范推广等项目结合起来,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努力探索调动农民投工投劳积极性的措施和方法。在制定实施方案时结合新农村建设,把项目区人畜饮水、机耕道及通院通户道路纳入建设规划。同时探索采取以奖代补

9 的办法修建机耕道、人行道、人畜饮水设施等引导农民积极投工投劳,发挥农综资金的牵引作用,扩大建设成果。

四是探索将部分劳动力需求大,技术含量低,施工作业容易的项目,组织项目区群众直接实施,增加农民收入。并由财政监制票据直接报账,减少中间环节,节省工程开支。

五是不断完善工艺,降低成本。从2008年开始,实施农综项目建设,全面推广机制预制件U型槽沟渠和预制件管道,降低建设成本。同时逐渐改用块石浆砌护堤、护坡,尽量减少开山取石和生态环境破坏。

四、建议

1、由于我县地处山区、土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投入不足,欠账较大,加之山高坡陡,单位面积土地治理投入成本较高。若按目前投入水平恐怕30年内也难以改变我县农业基础建设现状。希望省市农发办加大对我县特色产业发展的投入。

2、我县核桃、中药材等农特产品全国全市闻名,优势十分突出。希望市农综办将我县纳入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县,对我县特色产业基地、加工予以重点扶持,推进特色产品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山区农民主要增收来源。

3、建议市农综办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招标上采取更灵活的办法,对清淤、开挖土方、生态工程等项目,采取组织当地群众实施的办法建设,不纳入工程招标范畴,直接增加群众收入;将河堤、护堤、沟渠等技术性强的工程项目纳入公开招投标范畴。同时只将公开招标的工程量纳入监理范畴,按实支付工程监理费和委派监理人员,这样一方面可

10 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也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工程开支,节约建设资金,于国于民都有好处。

4、建议在每年科技培训费中列支一定的学习培训经费,为农发办工作人员创造一定的学习、培训和参观考察机会。以不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政策水平,为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多做贡献。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王平表示,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解放思想大胆闯,创先争优出亮点,推动原平经济社会大发展。总的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牢牢把握总量扩张、质量提升两大任务,紧紧围绕群众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三大目标,大力实施兴工强县、商贸活县、强农富民、科教兴县四大战略,突出抓好结构调整、民生改善、改革开放、环保生态、安全稳定五大重点,推动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力促全县经济发展更具活力、群众生活更加殷实、社会建设更加和谐、科教文化更加繁荣、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2012年的工作目标是: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5亿元,同比增长20.4%;地方财政收入确保实现3.8亿元、力争突破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135亿元,增长3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确保实现105亿元,同比增长31.3%。

王平说,要重点抓好八个新突破:一是围绕财政增长、经济转型,努力在兴工强县、商贸活县上实现新突破,力争地方财政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创新是发展之魂,是培植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根本。作为“国家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广元市朝天区,在新世纪新阶段,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去解决超常规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新矛盾,是必要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第一,观念创新。观念创新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突破传统的过程,就是推动发展的过程。创新发展观念,就是要以大无畏的精神,突破思维定势,突破传统做法,突破习惯势力,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要确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市场观念、开放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不仅要崇文重教,更要重工扶商,不仅要“小家碧玉”,更要“大家闺秀”,大力弘扬创新求变、敢冒风险、争创一流的精神。2005年以来,我们着力从形势教育入手,不断加大思想解放力度,先后开展了“朝天怎样抓发展”、“我为朝天发展做什么”、“党员先进性的要求怎样落实”等大讨论,强化舆论造势,引导干部群众在多向比较中,破除思维定势,破除盲目自满、无所作为、不思进取的思想,保持清醒头脑,把强烈的发展意识建立在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机遇意识之上,建立在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上。实践没有止境,观念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坚持辩证思维, 1

深刻认识变化中孕育着机遇,困境中潜藏着机遇,危难中包含着机遇,做到处变不惊、临危不乱、迎难而上;不断摆脱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从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需要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二,思路创新。思路决定出路。推进超常规发展,就要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走出狭隘空间,突破条条框框,善于从先进地区的发展思路中汲取经验,为我所用。要结合本地实际,在找准坐标定位的基础上,创新思路,创新办法,设计好具体的工作载体和抓手,做到不拘一格、不入俗套。2006年初,我们正确把握客观形势和经济规律,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完善形成了“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项目,培育支柱产业,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朝天”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农业稳区、工业富区、旅游兴区”的发展思路,确立了“4446”发展战略。围绕这一发展思路、发展战略,我们确立了两个工作重点。一是通过招商引资,抓好太阳能光伏项目,开发好铅锌矿、铝土矿、金矿等矿产,建好可再生能源基地、有色金属矿业基地,办好大巴口工业集中区;二是借助业主的资金、技术,着力培育以仔猪、蔬菜为主体的一产业,以太阳能光伏、水电、矿产为主体的二产业,以明月峡、水磨沟、曾家山旅游开发为主体的三产业。确立这样的战略重点,符合朝天实际,符合全区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思干求进的强烈愿望。此外,政策和策略是我们党的生命。一个地方要想快速发展,还必须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确定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制定政策,决不能盲目地照抄照搬。在200

5年陈家乡灾后重建、中子镇枣树村示范新村建设,2006年曾家山生态旅游集镇及生态小康村建设中,我们先后派出1000多名党员干部驻村帮建,从中探索出了一条灾后重建与高山移民搬迁相结合、示范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新路子,得到了省、市委领导的高度评价,新农村建设“曾家山模式”在全省推广。

第三,体制机制创新。工作障碍的突破,发展活力的释放,都要依靠体制机制的创新。特别是激励机制的创新,是实现超常规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分配制度等改革,以服务主体的创新创造,促进服务对象的创业创新。特别是在区(县)与乡镇的事权划分上要积极探索和完善,区直部门要更多更好地服务乡镇发展,乡镇要维护全区发展的大局。要让群众参与决策,让专家参与决策,把我们的决策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要拓展政府与社会的沟通渠道,畅通社情民意的诉求渠道,坚持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班子”领导热线制度,完善领导接待日制度,拓展领导热线制度。要更加注重实绩,注重实干,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造就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当前,我们在建立激励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坚持事业选人、目标选人,以素质论人才,以实绩论英雄。建立并实行领导干部末位淘汰制,极大地增强了干部的危机感和责任意识。按照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改进了选拔任用干部的方法,把最优秀的干部选

拔到乡镇和部门的重要岗位上,并充分发挥各级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的表率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带队伍的龙头。积极推进干部交流轮岗工作,初步形成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新机制。

第四,文化创新。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提高文化竞争力,依托朝天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文化传统、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努力把朝天建设成为全民素质优良、文明程度较高、文化特色鲜明、文化竞争力较强的文化大区。要大力加强理论武装和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好“科教兴区”战略,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科学思想、开放观念、创新精神、实干作风和文明风尚。对蜀道文化、唐文化、红军文化、民俗民间文化等遗产,加大研究开发力度,融合时代精神,做足做好“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这篇大文章,变文化传统优势、资源优势为品牌优势、竞争优势,充分展示朝天文化的巨大魅力,增强辐射力、吸引力。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努力兴建一批高水平的文化设施,聚集一批高层次的文化人才,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精品力作,举办一系列高水准的大型文化活动,创出一批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形成比较发达的文化产业,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含量,全面提升朝天的文化品位。

第五,环境创新。良好的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一个地方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推进环境创新,首先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尤其要高度重视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积极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机制、排查调处机制和工作责任制,使大量人民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管县的弊端日益暴露,而省直管县体制逐渐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热点,其核心要旨在于给予县级政府更大的自主发展权和发挥空间,从而激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缓解市管县的弊端。本文重点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完善配套的制度和体制,加强立法,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等等,只有努力克服障碍性因素,逐步破解改革过程中的各种难题,才能实现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应有成效。

关键词: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障碍因素

省直管县体制是指地方行政管理关系由以往的“省—市—县”三级管理模式转变为“省—市、省—县”二级管理模式,由省直接管理县,代替了以前市管县、市领导县的体制。为了提高政府行政效能、解决市管县体制下的弊端、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我国从1992年浙江省以强县扩权(扩大13个县部分经济管理权限)为主要内容开始探索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现如今随着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形成了浙江、海南模式的成功经验,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影响改革深入推进的障碍性因素,如何认识和化解这些深层次的障碍性因素,对于推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的障碍分析

所谓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的障碍是指不利于或是制约实行省直管县体制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概括起来,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的障碍主要包括认知性障碍、利益性障碍、体制性障碍三个方面。

1.认知性的障碍

在改革的进程中,首先遇到的障碍是关于认知性方面的障碍,各试点省份关于改革的目标、相关概念以及思想认识方面都存在偏差,从而进一步阻碍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是目标认知偏差。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各试点省份的目标仅仅停留在减少行政层级,简单地取消地级市这一管理层级,使省级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各个方面对县实行直接管理和领导,因此,在试点中普遍的做法和改革的重心全部放在权力的下放和省县关系直接对接上。

二是相关概念混淆。在试点省份,除了对改革的目标认识偏差之外,对改革相关的概念认识也出现偏差与混淆。与省直管县体制相关的概念有“强县扩权”“扩权强县”“财政省直管县”“行政省直管县”等四种概念。试点省份在改革的决定与意见等相关文件的表述中经常把这四个概念混用或者是相互替代。

三是思想认识不统一。在改革的进程中不同层级的政府和官员对于改革的共识不足,思想认识也不统一。从省级政府的层面来看,省级政府和领导普遍支持和鼓励改革,但也有相关部门担心直管县之后对管理能力和管理不到位的担忧;从地级市政府的层面来看,作为利益流出的一方,对改革被动接受,消极回应,他们在思想上普遍有抵触情绪。从县级政府的层面来看,他们积极支持和回应改革,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条件,但对于领导干部和政府官员来说,也担心升迁和工作负担的问题,因此他们处于两难的境地。

2.利益性的障碍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打破了以前的体制模式,必然会受到原有体制下的既得利益的反对和阻挠,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旧体制,同时他们也是旧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必然会改变他们的财权、事权、人事权,尤其会对地级市政府的权力和作用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增加了县域之间的冲突。

一是市县利益冲突。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试点过程中普遍出现了市县之间利益矛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市县之间的关系界定不清晰,未来市县之间的关系是此消彼长还是“平起平坐”、相互合作,关于这一规定没有明确的法律文件;其次是市县之间权限分配不清晰,在试点过程中大多数省份推行的是浙江模式,实行财政上的省直管县,而对于行政上的省直管县还在探索阶段,这样就导致财政权和行政权分配不清,权限不明,造成冲突;最后是市县之间权责不一致,在原有市管县体制中市在财政资金调度方面有较大能力,提供着有效公共产品的权利和责任,但改革后地级市在财政方面的权力变小了,责任没有减少,县的财政权变大了,责任没有相应的增加。

二是县域之间的利益冲突。从目前试点的省份来看,大多数选取的是经济发达、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的县进行试点,因此,在赋予这些县域更大的自主权以后,他们的发展劲头更快,这样就难免和其他不怎么发达的县域之间产生冲突,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方面还是资源配置方面,为了显示政绩,他们之间的竞争都会加剧。

3.体制性的障碍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虽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与改革相关的其他方面的改革与配套设施并没有与之相匹配,在试点中也存在一些体制方面的障碍,不仅包括行政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也包括角色定位与政治规范方面的问题。

一是权责配置不明确。在改革试点中出现了有时候县域的权限过大,然而,对于县级政府权限的监督却出现了“空挡”,这样就容易造成权责不匹配、滥用权力、地方保护主义和腐败等问题。相应地,市级政府的权力被削弱了,然而市级政府发挥中心辐射作用、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的责任依然存在,这样就使市级政府的积极性有所降低,这也是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权责不匹配的现象。因此,在改革中合理配置权限,明确各自的权责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角色定位不清晰。明确合理的目标是正确行动的前提。在改革试点中,一些省份的市和县角色定位不清晰,这主要是由于顶层制度设计不匹配以及相关的财税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县域公共服务与应急事件处理能力等方面的体制不匹配。

三是政治规范需要重构。一方面,一些垂直部门有扩权的趋向,权责不匹配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垂直部门为了守住既得利益,往往拒绝放权;另一方面,市级政府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作用大大降低,对县级政府的支出责任也将随之弱化,涉及跨县的抗旱抗涝、卫生防疫、科技推广、农田水利建设、环境保护等支出责任难以落实到位,从而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

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作为一个全面复杂,牵涉面广的体制调整,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的过程中必定会面临许多障碍,只有认清和理顺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进而探索和提出合理的克服障碍的对策和建议,才能进一步推进改革,充分发挥省直管县体制的积极作用,使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应有的成效。

1.明确目标,统一思想认识

首先,明确改革目标。改革不应简单的停留在减少地级市这一政府层级和放权的层面上,而应该把改革的目标放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上,合理分配各层级政府之间的权力,同时适当地引进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承担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另一方面要尽量消解行政区经济,以需求经济代替属地经济。

其次,理清相关概念。强县扩权是对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政府适当地扩大经济社会管理、立项审批、招商引资、财政税收等权力;扩权强县是对所有的县市政府进行扩权,增强县域经济的活力,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财政省直管县是将财政收入、支出责任划分、财政预算编审、财政结算等等财政管理权责在各级政府间进行调整与配置;行政省直管县是省级政府对县市政府在经济、社会、财政、人事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的体制。

最后,统一思想认识。从思想上,各级政府应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尤其对于县级政府要注重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从管理上,各级政府应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政府治理、管理能力,尤其对于省级政府而言,管理幅度的增加,管理难度的增大更应该提升干部的管理能力,县级政府要注意和省级政府做好对接工作,对干部进行定期的培训。

2.调整利益结构,理顺利益关系

对于市县利益冲突问题首先是要明确规定市县之间的关系,各个省份的省情、市情、县情都各不相同,市县之间的关系也不尽相同,但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市县之间权限分配要清晰,尤其是经济管理权限和组织人事权限,在下放审批权的同时人事权也要与之相配套;市县之间权责要一致,对于市级政府而言,减少权力的同时也要减少相应的责任,对于县级政府而言,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增加相应的责任。

3.改革体制,创新机制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最终还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的功能性变革,进一步向市场和社会放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一是健全人事管理机制。要强化县级政府干部的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提升县级政府干部的决策与执行能力,同时要提高省市县政府间干部交流的幅度与频度。在人岗匹配、权责一致的原则下,合理调整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适当的增加县级政府干部的人员编制,以应对人员少而事务多的局面。

二是创新绩效考核机制。良好的绩效考核机制会激励政府工作人员积极地投入工作,提高行政效率,近年来,目标管理法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考核方法,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省级政府和县级政府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以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结果,重点考量县级政府发展县域经济、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三是完善公共权力监督机制。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下放权力,然而,现阶段却出现一些有权无责的现象,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应该健全行政问责制度和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在下放权力的同时,对相关权限进行监督,保障下放的权力切实服务于人民,为人民谋利益。

诚然,纵观历史,放眼世界,少有哪个国家的重大改革是一蹴而就的,在关乎国家发展前途的重要历史进程的改革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与困难。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之路也定会充满各种风险与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充分结合各地实际,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逐步破解改革过程中的各种难题,从而实现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应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占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实践创新[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

[2]张占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省直管县改革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

[3]谭玲,潘新华.陕西省省直管县体制下城镇化发展的财政支持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4(1).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范文第6篇

一、继续解放思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思想保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工作。”客观事物不断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随之发展变化。实践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实践活动具有永恒前进性。相对于实践发展,我们的思想观念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否则,曾经正确的思想、方法也会变成僵化的东西,造成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脱节。解放思想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各项工作中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更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创造性地工作。为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推动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继续解放思想是工作实践的需要

近30年来,我省一直走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前列,创造出许多思想解放、理论创新的成果。思想先行,一直是我省抓住机遇、用足政策、加快发展的“法宝”。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而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思维方法。只有当其真正成为我们的思想路线,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体现在工作实践的全过程,才能正确指导工作,切实推进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湛江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在各个时期的工作部署,在实践中贯彻解放思想,在贯彻中落实解放思想,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在湛江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的总结讲话中,市委书记徐少华针对如何切入实际提出了“六问”。一问是否弄通弄懂了科学发展的真正含义?科学发展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第一要义是什么?核心是什么?基本要求是什么?根本方法是什么?二问如何冲破自身的禁锢?三问靠什么激活湛江的优势?四问如何闯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五问民生在我们心中装有多大比重?六问如何保持持之以恒、长期奋斗的精神风貌?一个个问号,又是一个个号角,湛江市吹响了思想大解放的“进军号”,通过“六问”和后来的讨论和思考,问出湛江领导干部精神振奋,问出湛江今后改革创方向,问出湛江振兴发展的新局面。这是解放思想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全力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我们要思考好,领会好,落实好。

三、继续解放思想推动工作创新发展

上一篇:土地转让协议个人范文下一篇:体格测量工作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