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建筑经济论文范文

2024-07-13

课程教学建筑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变得更加具有综合性,而其中的课程教学,也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对其实行创新性的改革已十分必要。本文就以现阶段的专业教学进行论述,根据已知的问题进行实践,来探索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目前的建筑专业课程改革也成为许多此方面老师的重要课题,这对促进课程教学的创新性改革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建筑专业课程;现状;教学改革;实践

对建筑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已作为教学的一项重大任务,为了增加教学的实用性,就必须对教学在多元化的模式下进行改革。在改革教学时对其整体构思十分必要,所以我们在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中,根据外界市场、人才培養机制等,对教学进行整体定位。此外,为了使课改能够很好地进行,要注意使教学改革更加地深化。改革教学是建筑专业教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并促进了学校建筑专业的进步。

一、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中缺乏实践,教学中要注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是,现在许多教师在建筑专业教学中都以理论为主,学生也是讲什么听什么的被动式的学习。而且,在教学时,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使其理论知识远远大于实际操作能力,这在建筑教学中是非常不可取的,也是改革中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实践中蕴藏着理论,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两者相辅相成。

(二)教学内容的不完备

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动手实践是建筑专业的主要教学方式,所以就要求教学的内容具有实用性。由于动手操作的实践平台在目前的建筑专业教学中是不完备的,因此造成学生的学习不系统性。而且较旧的教学内容,不能使时代性的进步元素结合到学习中,如果不能使最新的建筑教学理念出现在教学中,就会使学习赶不上时代,而且也是学习的东西得不到很好的运用。

(三)建设师资力量

建筑专业是一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物理和数学等领域,所以建筑专业的教师有着较高专业素养。教师要在实践性强、专业知识丰富、教学技能实用的前提下实行教学。但是,当前的建筑专业教师大多都不具备较好的实践教学能力,依然遵循旧式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这是教学改革中突出强调的一大问题。

(四)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

加强各个课程之间的联系。比如《建筑材料》对各个建筑专业课程都相关,再如工程专业课《建筑识图与构造》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相关。但是大多学校的课程都各自教学,彼此之间没有什么交流联系;由于建筑方面的知识本来就繁杂,使学生遗忘速度又加快,上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到下学期几乎全都忘记了,达不到学习的效果。

(五)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设备不齐全,大大减小了学生学习中的实践能力。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也不利于很好理解理论知识,因此导致专业技能不高,使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去找一份适合的工作。

二、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及其实践

(一)以探究性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要注重实践,提高实践能力是当前建筑专业中的一大要求,学生在实践性教学中,自主的进行研究型学习,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对建筑专业的课程学习十分重要,比如在设计课程中,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对建筑结构、建筑发展进行独立思考,适当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探究性教学平台中,学生要主动的去学习课程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讲课。因此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便组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很好的进行研究性学习,这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上,开创了先例。

(二)教学与市场相结合,增加实用性教学。

建筑专业的教学要与市场相结合,这样会使教学更加的富有实用性,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际结合,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对教学的内容、课时安排也要有所计划,此外,教学时要注意实行对内容的针对性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个性以及兴趣和爱好来教学,这样对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快速适应有着重要意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与市场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中急需要做的事,在创新的同时也不能缺乏内容的实用性,即创设多样化的课程教学,对学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外界市场的需求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安排,这种教学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这不仅对改革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有着积极意义,同时也能很好的适应市场需求。

(三)完整的教学结构体系

建筑专业是非常综合性的一门学科,包含了许多个专业的知。因此,在对建筑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时,要注重对其教学的结构进行完善,因为具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结构,才能对各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要注重对各专业课程进行合理的构建与规划,从而促使专门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对教学结构进行改善的方法有校企合作,这也是教学效果提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这种形式下,有利于促进对教学模式的拓展,特别是教学的实践平台下,很好的促进了改革的进行。所以,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是基于教学改革的情况下,对其所涉及到的学科进行建设和发展等。

(四)强化师资力量

注重教学的实践能力。教学的实践是建筑专业课程中非常必须的一部分,在组织教学时,要根据课程内容,才能更好建设和完善教学平台。此外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可见,强化师资力量对课程的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建筑专业学科具有非常高的综合性,而且注重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把教学的改革与市场的需要相结合,不仅促使改革朝着深化的方向进行,也为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了目标。学校的建筑专业在不断的整改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教学改革一定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志,杨哲.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及其实践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2,04:99.

[2] 邓文静.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及其实践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1:290.

[3] 卢荣安.非建筑专业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87-90.

[4] 梁宁一,张晓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电气照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通讯世界,2016,02:167-168.

作者简介:李莉(1974-),女,辽宁昌图人,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高职教育教学。

课程教学建筑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措施之一。本文以国家精品课程“地下建筑结构”为饲,阐述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以及实践教学,以期对高校土木工程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国家精品课程 土木工程 高等教育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自2003年以来已经走过近8年的历程。其总量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几乎覆盖了所有学科大类和不同学校类型,并逐步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强势学科教学资源的网络化、规范化,但究竟如何去建设一门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始终是各学科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迫切需要了解是否达到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实施办法与步骤,本文将结合自身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体会,以国家精品课程“地下建筑结构”为例,阐述如何建设土木工程专业的国家级精品课程。

1 地下建筑结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及内涵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学科专业是1952年院系调整后,以孙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老一辈教授们创立的。《地下建筑结构》一直是该学科专业的本科生主干课程,曾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活跃在我国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领域的学术和工程精英。该课程的标志性教材是1979年同济大学和其他全国兄弟院校合编的《岩石地下建筑结构》和《土层地下建筑结构》,在国内曾产生重要影响。自2000年起,同济大学地下建筑学科专业成为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一个重要方向,相应的教材也因专业建设需要急待更新和调整。

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土木工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城市向地下拓展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地下空间的开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例如城市地铁、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隧道工程、轨道交通工程、高层建筑基础、大型桥梁基础、水电和能源地下工程等,将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更新的舞台。长期以来,本学科专业一直使用早期教材,其中相当一部分教材内容陈旧,作为支撑地下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主干课程的《地下建筑结构》的课程建设明显不能适应本学科发展的需要,已制约了地下建筑学科方向的纵深发展。

为此,我们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吸纳当今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领域的最新发展理论和方法,于2000年编写了适用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需要的新讲义《地下建筑结构》,并通过连续六年的教学实践,于2005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地下建筑结构》教材(朱合华教授、张子新教授等主编、杨林德教授主审)。该教材在沿袭原有教材的主要内容基础上,做了如下的内容更新:(1)按照目前地下结构设计的理念,增加了可靠度方法、新奥法等现代设计方法;(2)摒弃了原有教材中过时的结构型式,增加了如连拱隧道等新的结构型式;(3)减少结构力学繁杂公式,强调数值计算方法的作用。

目前,《地下建筑结构》已是上海市和国家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等综合手段,首先,发挥“多”媒体的特长,利用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音乐和语音等多种信息充分刺激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使教学内容真实化、趣味化和多样化,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其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成果的评估者,将有更多的精力致力于教学方法和教学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而学生则可自控学习,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学习效果将更好。

《地下建筑结构》虽是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本科教育的主干课程,但与国外著名大学教材有一定的差别,不能满足国际化办学的需要。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建筑业与外界的交流日趋增多,并逐步与国际接轨。现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不断增加,对于国际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高校的教育改革。多年来同济大学土木类留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对地下建筑课程教学提出了国际化英文教学的要求。自2005年开始,该课程在张子新教授主持下率先开设了双语教学和全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为其自主编写的英文教材,该教材为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地下建筑结构方向唯一的英文教材,2009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从多年来开设双语课程和全英语课程的效果看,课堂教学采用双语或全英语教授,作业和考试、及课程设计等均要求应用英文作答,学生反映良好,既提高了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又获取了专业知识,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专门人才。2地下建筑结构国家精品课程的定位

同济大学的办学定位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也必然与此目标相适应。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一直是传统的强势学科,将其发展为国际一流的学科是我们的既定目标。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本专业培养具有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相关原理和知识,获得工程9币良好训练,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实践能力强,能胜任一般土木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管理,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学生质量普遍较高,一般高出当地一本分数线100分左右。本课程是土木工程的专业骨干课程之一,属设计性课程,其总体目标是培养创新意识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该课程的具体目标就是要通过对地下建筑结构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掌握岩层和土层介质中的常用地下建筑结构设计步骤和方法,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地下结构计算方法及相关的理论知识。要求达到:

(1)掌握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的荩本概念和一般原则;

(2)掌握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和常用的数值方法;

(3)掌握地下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

(4)掌握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的荷载计算、计算简图选取、内力分析、配筋构造。

该课程的重点为:地下建筑结构的荷载的确定方法,它与上部结构有本质上的差别;地下建筑结构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地下建筑结构的可靠度理论;以及地下结构计算方法与具体地下结构形式的结合;各种形式地下结构的相互作用计算与分析。

该课程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地下结构修建在岩石介质或土层介质及水体中,其荷载模式与地面结构差异很大,也很难确定;地下结构的计算方法与地面结构相比不是很成熟,许多方面有待改进;地下结构所面临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实践性也很强,这在教学中需要学生首先建立起地下结构的工程概念,对缺乏实际工程背景的本科生

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针对上述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重点是首先让学生首先建立地下建筑结构的概念,搞清地下建筑与地面结构的区别和联系,然后通过工程参观、工程实录录像的观看、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必要的讨论课等综合方法解决。该课程非常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在实践环节的课程设计中,一般均为针对实际工程的设计题目,通过设计使学生理解地下建筑结构的概念,加深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3 地下建筑结构国家精品课程的实践教学

在实践环节中,该课程采取了如下方法:

(1)通过结合实际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地下结构兴趣,理解地下结构与介质相互作用的原理和概念;

(2)结合实际工程的录像、图片进行讲解,带领学生实际参观、分组讨论,给出具体题目实际模拟的方法进行实践性教学;

(3)结合实际的地下建筑结构,通过模型制作加深学生对地下建筑结构概念的理解。

实践环节中课程设计的内容为“地铁软土隧道结构设计”和“山岭隧道结构的断面设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一进行课程设计工作。通过对地下建筑结构工程的设计,学生应初步掌握隧道等常用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地下建筑结构计算方法及相关的理论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目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课程设计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学生较高的评价和肯定。课程设计一般安排两周的时间,采取集中教学、集中设计评解和集中讨论的方式,编写专门的课程设计指导手册,对课程设计说明书、图纸等提出符合国内和国际惯例的要求。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在地下建筑结构课程系统学习基础上,培养学生实际的计算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实践课的组织形式为教师集中讲解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学生集中进行课程设计,教师定时为学生进行指导,指导方法分为普遍问题集中解决、个别问题单独指导及分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学生与教师的联系交流也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等进行。

课程设计结束后,教师将选择不同学生的地下建筑结构设计作品进行点评,以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深入理解。

4 地下建筑结构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及评价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了传统教学方法、网络多媒体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通过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系统,使教学图、文、声并茂,并可配合师生方便、高效地进行课堂或交互式远程教育。岩石地下建筑结构和土层地下建筑结构网络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可为学生提供重大典型工程的结构设计形式、施工方法,使学生有实际融人工程实际的感觉,而避免以往的空洞和乏味,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例如,课上所提供的上海长江隧道和台湾雪山隧道的施工全过程实录,使学生对隧道结构的不同施工工艺、方法有了深入了解。

课堂上的教学适当采用了讲授和学生分组讨论学习的交互式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融入到课堂的环境中,而不是仅仅的被动听课,形成现代教学的新模式。增加学生现场和实践方面的教学,充实、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等。

此外,该课程在教学手段上,针对地下建筑结构的特点,开发和制作了不同地下建筑结构的教学模型,例如隧道开挖方法模型、基坑围护结构模型等,使学生对地下建筑结构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以利于对地下建筑的特点和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增强学生对地下结构本质特征的认识;在教学效果的考核上,采取了多种形式相结合,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近三年来《地下建筑结构》的教学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好评,校内督导组对于板书教学,建议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相结合的手段。在校外该课程也获得了很好的声誉,例如: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相关学科的教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国内相关专业的大学,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上海大学、重庆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福州大学、贵州大学、中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曾索取我们的教学大纲、教学PPT和要求等,并给予较高评价。

该课程在学生中也得到了较好的评价,近年来地下建筑结构的学生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从学生的评价结果看,总体评价为“优”,例如,2003年至2004年第二学期的学生评价汇总结果表明,在所抽查的48名学生中,回收有效问卷42份,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上课率、讲课思路和内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教材及习题等多方面进行考核,总体的评价“优”的百分比为86%;2007年至2009年第二学期对200名学生抽样调查,总体评“优”百分比为9l%,评“良”百分比为7%。校内督导组专家的评价总体均为“优”;对教学录像资料和PPT课件的评价也比较高,到目前为止国内至少已有国内其他院校5人要求有偿使用教学录像,10人次以上要求使用我们的PPT课件,我们均为对方提供了无偿使用的版权允许。

近年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建筑方向的毕业生在全国各地的岗位上总体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和肯定。同济大学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模式,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土木工程来讲,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5 结语

地下建筑结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代表性课程之一,具有自身的特色,主要体现在:

(1)具有使不同介质中(岩体和土体)的地下建筑结构教学方法一体化的自身特点,并使学生通过网络教学技术对地下建筑结构的特色和发展具有更深的理解,需要多方位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

(2)双语和全英语教学使该课程向纵身发展,有利于专业国际化的教学,有力于国际交流和国际化学生的培养;

(3)集多种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手段于一身,使本课程的教学上升一个台阶,产生了较深远的教学效果;

(4)该课程正在逐步走向全国,面向世界,培养国际学生和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本课程也有其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面,首先本课程是专业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高等数学、工程力学、岩土力学等,对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点需要一个巩固过程,有待需要与前置课程和相关内容实现铰按,对学生和教师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次地下建筑结构多媒体材料库和典型实际工程的录像有待进一步充实、完善和及时更新。

课程教学建筑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工程管理专业对学生知识层面要求较高,需要学生了解建筑行业的多种知识,因此,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提高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好的适应该专业。为此,该文主要阐述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革的措施,以期为该专业教学工作带来帮助。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 建筑结构 课程教学 改革

建筑结构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建筑结构知识是开展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在了解建筑結构的基础上,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建筑的质量。我国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学生的建筑结构知识水平不高,长此以往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构建也是非常不利的,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措施,希望能够为建筑结构教学带来帮助。

1 目前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较为陈旧,创新元素不多

建筑结构教材主要包含混凝土、钢筋、抗震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学生在其他课程中也会有所涉及,此时再重新进行学习会浪费学生的时间,而且,教材中的许多知识都已经过时,在实际建筑工作中已经很少运用,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等于浪费时间。而且,其中的创新元素较少,一些比较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没有加入到教材中,教材的作用和意义进一步降低。我国建筑行业规范一般十年修订一次,而教材的修订时间更长,这样不利于教材及时更新。

此外,在教材中作业习题的实际作用也比较差,或者与知识点存在较大的难度差异,或者较为简单,总之是与知识点的衔接较差,对学生的帮助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由此可见,在教材方面建筑结构课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1.2 教学模式落后

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应当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通过不同教学模式的运用,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当前许多教师更愿意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更加熟练和简单,能够将知识完整的传输到学生的大脑中,但是,其实际作用非常有限,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视了理论知识传授,一些实践类的知识则被忽略,学生了解知识但不会应用知识,这是最为致命的环节。而且,学校在教学模式引导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足,教学配套工作还有待提高。

1.3 缺乏实践环节或实践手段单一

建筑结构课程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安排适当的实践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全国部分院校没有开设实践类课程,有的院校即使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由于水平有限,实际作用也比较小。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是制约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学校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学到跟多的知识[1]。

2 工程管理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2.1 创新建筑结构课程内容体系

由于现有的建筑结构课程教材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当对该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适当的更新和创新。传统的课程内容体系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原理和结构占据着主要的位置,并辅以钢结构、砌体结构等,这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定的改变,而且这些知识的分散性较强,不利于学生掌握。为此,教师要创新内容体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合各个环节的关系,提高教学效果。必要时教师可以选择其他教学材料,不必以教材为主,以此为学生带来更加前沿和实用的知识[2]。

2.2 拓展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

工程管理专业不仅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而建筑结构就是培养学生技术能力的重要方面,通过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懂得施工、监理等多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能够认识和熟悉结构施工图。例如结构施工图对于学生未来投入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但是,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由于课程体系的原因,结构施工图的学习还停留在较为浅显的阶段,对学生的帮助比较少,而且,在工程管理专业中,其他课程也不会涉及到结构施工图,因此,这一方面的学习过程就会更加艰难,而且很少有制图教材介绍目前设计单位出图所使用的“平法”,而“平法”是“建筑结构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的简称。“平法”一词已被遍及全国范围,结构师、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师、预算人员和技术工人普遍采用,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日后的工作会带来非常多的麻烦,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扩展这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知识。

此外,教师还应当加强结构构造措施方面的教学,构造措施也是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知识层面,构造措施是对结构计算中未能详细考虑或难以定量计算的因素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普及这方面的知识,使其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当学生掌握好这方面的知识之后,学生的实践能力会有明显的提升。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应用到公式推导环节中,而对于知识的应用环节投入的精力较少,这样使得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降低,为此,教师在公式推导过程中,要有所取舍,适当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和联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还应当提升自身的规范意识,要向学生强调建筑结构规范的重要性和意义,对各个知识点要进行规范化总结和传授,当学生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时,要及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使用规范中关于严格程度的采用,对强制性条文尽量采用规范原文,并作明确标示[3]。

2.3 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工作,最终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满足感。鉴于建筑结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质,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研究,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通过对一些经过设计的与建筑结构知识点密切相关的课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提高信息搜索和分析能力。当然在选择探究性课题时,应当注意把握尺度,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2.4 BIM软件在教学上的优势

目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各项建设工作都在积极吸收这类技术,而建筑结构课程与先进技术存在密切的联系,两者进行融合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为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增加先进技术的使用频率,例如使用BIM技术,为学生创造建筑信息模型,便于学生直观的学习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结合实际工程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在BIM软件上能够重现该工程,学习效率大幅提高,既能够巩固掌握平法基本表示方法,同时也学习了软件操作,为后续的工程计量课程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3 结语

在工程管理专业中,学生必须要掌握建筑结构方面的知识,这是实施管理工作的基础,该专业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应当将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更加系统化,整合各个环节的关系,找准教学切入点,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实践方面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秀丽.工程管理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建设育,2010(7):53-55.

[2] 袁启旺.非结构专业建筑结构教学设计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4):90-93.

[3] 胡兴福.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42):54-55.

课程教学建筑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建筑材料课程是中职土建类专业的重要课程,掌握更多建筑材料收集和甄别方法,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基础,对学生学好土建类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重点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职土建类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从而为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 键 词] 中职;土建类专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土建类专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加快土建类专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应该明确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对建筑材料课程进行深度发掘,其课程教学主要围绕社会需求、学生个性化需要和专业发展开展,基于此,在对土建类建筑材料课程进行改革的时候,就应该着重从四个方面切入。

(一)提高专业核心能力

在土建类专业教学中,建筑材料课程属于基础课程,是提高学生土建技术水平的重要保障。其教学目标是为学习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结构设计专业课程提供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并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能够合理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打下基础,从而满足社会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中職土建类专业开展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就应该对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有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获得有关建筑材料的性质与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本理论,并获得主要建筑材料试验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土建类专业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

(二)优化课程设置

基于建筑材料课程在土建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暴露出了诸多问题,重点在于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合理性。所以,必须透彻了解土建类专业中建筑材料课程的设置情况,理清土建类专业所开设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而科学设置建筑材料课程,确保学生从课程学习中有所收获。

(三)全面分析学情和教材

中职学校学生年龄小,基础偏弱,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理论深奥、关系错综复杂的知识难以理解,所以难以达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的。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专业水平,对学生适应社会岗位也会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建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建筑方式的多样化,陈旧的课程教材也会影响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岗位。基于此,在中职土建类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中,还需要全面分析学情和教材,实现对教材的优化,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审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我国复杂民生建设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

(四)重视师资团队建设

在中职土建类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中,必须重视对师资团队的建设,增加一线专家教师的参教度,让教师用丰富的实践知识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为学生进行指导,确保学生真正认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并从课程学习中全面了解方法和技能技巧,从而为土建类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障。

二、土建类专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要点

基于土建类专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在建筑材料课程实际教学改革中还是要主次分明,弄清楚教学改革的要点。

(一)对建筑材料课程准确定位

中职土建类专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要有清楚的课程定位。中职教学重在实践,主要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有较强材料性质使用意识,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使用方法、保存方法、试验步骤、试验参数及结果鉴定,熟悉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材料的应用及工程材料试验室的基本操作,培训一线专业型实用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中职土建类专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应该理论与实践并重,将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联系起来,适当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同时,在对建筑材料课程准确定位后,还要真正将课程教学落到实处。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以“教授、学习、实践”一体的方式,请一线专家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找到具体的工作情景和训练项目,明确各项任务的要求,实现课岗零距离对接。

(二)编写使用教材,重视实践应用

在中职土建类专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中,充分认识到陈旧课程教材对实现教学目标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加快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中,必须根据课程教学要求,重新编写实用性教材,提高实践知识的比重,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技巧和方法,从而为学生进入社会岗位提供充分的保障。所以,中职建筑材料课程教材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应用性。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土建类专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不仅不利于中职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岗位。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快中职土建专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明确改革思路,全面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逐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邓绍云,邱清华.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基础课程《建筑材料》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33):245-246.

[2]郁素红.对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以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9).

课程教学建筑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针对建筑高职教育的特点,分析道路建材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需要改进的几点意见,以此来不断提高道路建材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道路建材方面的知识,为以后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道路建材;课程教学;改进

现在国内很多建筑高职院校均设有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道路建材作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为了培养学生成为毕业后能独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必要对目前道路建材课程的教学作一些改进。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过分重视道路建材方面的理论教学

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教学硬件设施及学生整体状况差别都比较大,在道路建材课程的教学安排上却基本一致,都是安排较多的时间来进行理论教学,其中概念术语和文字叙述比较多,学生普遍缺乏感性的直观的认识,表现在毕业以后在实际工程中对道路建材应用还是无从下手,虽然知道一些道路建材的性质,但不会选择和运用。理论教学内容在介绍道路建材时往往表现为平铺直叙,各个部分之间缺少联系,而在实践方面又缺少技能的训练。而对新型绿色环保建材、建筑节能建材则涉及较少。因此,在整个道路建材课程教学中,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其他建材在实际工程中如何运用的方法。

2.没有将道路工程施工特点融汇到道路建材教学中

由于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灌输一个施工全过程的概念,目前的教学现状是各门课程相互融合不够,绝大多数学生的只掌握一些有限的理论知识,对与道路工程施工特点结合的不够或缺乏认识。虽然每个建筑院系的教学计划中都有专业类课程的大量内容,如道路施工等课程,其中也有许多道路建材的知识,但由于没有认识到这些课程的知识与道路建材是紧密联系的,同时这些专业类课程一般也都是由非道路建材方面的教师讲授,而相关课程的教师彼此之间也缺乏沟通和联系,无法从整体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就无法体会到道路建材的支撑作用,不能与所学道路建材知识相结合。

3.缺乏有效的工程项目实践训练和缺少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

建筑高职院校也会安排学生到实验室进行试验或参观道路工地现场,试验一般是检验性质的试验,是验证性的。而参观又由于时间、地点的限制,很不方便,安排起来也不太容易。

现在各个建筑高职院校年轻教师比较多,很多是从大学毕业直接到学校的,从未离开过学校大门,而优秀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也没有经历过道路工程实践的锻炼,同时接受再教育的机会比较少。这样对其进行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就产生许多困惑,最终导致从书本到书本,学生学习没有兴趣。

二、改进的几点意见

1.强化对道路建材运用过程的完整认识

道路施工工程是一项严谨的活动,为了改变只重视理论教学和有限的实践训练的教学现状,必须让学生建立对道路建材如何运用的完整认识。对于道路建材课程的教学来说,可以从制定一个完整的道路工程项目如何选择道路材料着手,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调研、查阅相关资料来最终确定道路建材的选择,教师结合技术条件和详细的构造,对道路建材的选择作出讲解,再结合现行材料的发展方向,结合实际,介绍新材料的发展与运用。这样通过一个完整装饰项目道路建材选用的把握,使学生能够把各部分道路建材知识连通起来,改变以往学生对道路建材的掌握缺乏内涵的状况。

2.掌握一些其他建筑建材知识

道路建材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多掌握一些其他建筑建材知识。首先,要向学生传授一些规律性的原理和方法,如保温材料有什么共同性质,绿色环保建材有什么特点等,其次需要打破以往以道路建材理论教学为主线的设置方式,进而选择针对性更强、教学目的更明确的道路工程项目进行实践教学,有条件的建筑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运用具体道路工程项目在施工时进行材料与构造的有机教学,系统的讲解再加上道路工程项目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道路建材运用的方法。

3.关注道路建材的新技术发展

通过学校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道路建材的应用不仅要考虑形式,更要关注构造中的各种技术因素,要强调构造设计是根据道路建材的发展而发展的。各种新材料的不断出现,新的道路结构形式就会层出不穷,学生平时要善于学习新的道路建材的应用,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聘请一些道路桥梁公司的技术人员兼职教授相关技术课程,当然这一点实现起来可能有难度,也可以请他们作道路建材应用方面的讲座。

4.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

教师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既要善于把握现行道路建材的不同特点,更要不断学习新的道路建材的特点,关注道路建材学科的发展,再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经常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及时发现不足,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的特点,主要以掌握技能为主。利用道路工程项目进行道路建材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以使学生对道路建材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掌握。对于道路建材课程的授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对新的道路建材的知识要不断加以吸收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课程教学建筑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平法的普及和钢筋翻样行业的形成,土建类专业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已成为教学改革的趋势。以课程为依托,以钢筋翻样岗位为目标,就如何培养技能性人才进行了教学探索。重点阐述了课程教学模块和教学单元的设置,对教材、软件及实训基地等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建设提出了见解,并就识图与算量的关系、平法与力学结构的关系以及技能大赛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高职;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教学改革;钢筋翻样岗位

基金项目:南通职业大学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面向‘钢筋翻样’岗位的高职‘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YB-10)

作者简介:王庆华,男,南通职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施工与平法教学;佘步银,男,南通职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施工与管理教学。

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的相关知识以前只是在建筑识图、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工程造价等课程中作为一个单元介绍,所涉及到的知识浅显,缺少连续性和系统性,这样,导致学生识图能力差,不能适应建筑行业发展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已逐步开设相关课程,形成了独立的课程体系,但是,课程标准尚不完善,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向还不是很明晰。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实用性人才,要求课程建设的目标应该和未来从事的岗位相结合,因此,本文结合钢筋翻样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对“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的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一、钢筋翻样行业的形成与发展

(一)钢筋翻样行业的形成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大量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的涌现,以及抗震标准的提高,钢筋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在设计、监理、施工整个建设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钢筋工程在土建工程造价中的比例一般都占到35%-40%左右,甚至更高。[1]行业的竞争加剧导致企业对成本控制的加强,“含钢量”一度成为衡量结构设计的优劣标志,而在工程招投标及钢筋施工过程中,都要求对钢筋用量进行准确计算。

平法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钢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的制图规则,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构成一套完整的结构设计方法。[2]平法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亦成为建筑工程师的共同语言,其实质是精简了结构设计表达,而同时对施工和造价识图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钢筋算量的前提就是必须懂得平法表示的各类构件的钢筋构造做法。

基于对成本的控制和平法的普及,钢筋翻样行业应运而生。钢筋翻样在实际应用中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预算翻样,是指在钢筋造价预算及招投标过程中,根据图纸计算钢筋含量,重在造价;另一类是施工翻样,是指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图纸做深化设计,以形成钢筋构件下料单,便于钢筋工按料单进行钢筋构件的制作,重在指导施工,对钢筋翻样的准确性要求更高。

(二)钢筋翻样岗位要求及行业发展前景

目前,钢筋翻样行业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与施工员、造价员等岗位相比,国家尚无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证书。钢筋翻样的工作绝大多数由造价员、施工员、钢筋班组长甚至钢筋劳务分包老板兼任,建筑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钢筋翻样岗位以及钢筋翻样技术员、钢筋翻样工程师这些概念。但是,随着建筑市场的专业化,建筑工程的规模化,建筑形式的复杂化,成本控制的精细化,以及建筑质量验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这一职位不仅重要而且会非常紧缺。翻样即翻译,是把平法语言翻译成简单的钢筋图形语言,准确完整是第一要义。一个优秀的钢筋翻样员可以提高钢筋施工质量,减少钢筋浪费,增加投标概率,提高决算效益,为企业创造可观的利润和价值。而合格的钢筋翻样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其岗位职责和要求包括:负责钢筋翻样单的编制和调整;负责钢筋工种技术质量交底,解决相应的施工技术问题,对钢筋班组施工进行指导、检查;负责钢筋工种操作质量和实物质量的隐蔽验收和评定,并做好有关技术质量资料的收集;负责项目钢筋目标成本计划编制与控制。其中,钢筋翻样单的编制是核心。

现代高楼大厦多数以混凝土结构为主,钢筋是一个重要的考虑指标,有了专门从事钢筋翻样的技术人员,可以更高效、更全面、更精确地计算出繁杂的钢筋数量。因此,钢筋翻样岗位正逐渐被企业所重视和认可。而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注型的人才和企业更容易获得成功,在一些地区,已经形成以钢筋翻样为主业的劳务和咨询公司。

二、课程教学模块及教学单元设计

根据钢筋翻样岗位的要求和发展,制定了“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的教学目标,即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识读结构施工图的能力、钢筋翻样能力以及钢筋工程验收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的设置以一项实际的工程为背景,以构件单元为载体,共划分为八个模块,每个模块再细分为若干个教学单元。同时,考虑到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以及工程中常用的平法表示习惯,教学内容的设置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教学模块及单元划分体现了“项目驱动法”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改思路,每个模块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子项目,而每个教学单元都是一项学生可以具体操作的工作任务。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导向和背景,工作任务层层叠进,从教师在固定教室教学逐渐转到学生在机房和实训基地学、做的主体角色,教师指导完成各个工作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完成整个项目任务。[3]

三、教学资源库及实训环境建设

教学资源库及实训环境的建设包括多项内容:教材、课程教学大纲和标准、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实训指导手册、习题和试卷、相关图集(11G101-1,2,3和12G901-1,2,3)、相关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以及相关施工规范和规程等)、电子及纸质版的建筑结构施工图纸、钢筋算量和翻样软件、施工现场视频和照片、缩尺建筑结构模型、校内外实训基地等。[4]本文重点阐述教材建设、电算软件应用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一)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应该体现教改思想和教学模块单元设计理念,满足实用技能性人才培养的目标,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材是教学资源库的核心,一本好的教材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不能直接机械套用图集和规范,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工程性也不宜过强过细,不适合入门者学习。因此,教材内容不需要面面俱到,而要提炼钢筋翻样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识图规则、钢筋构造、计算方法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内容。如果没有专门的习题册和施工图图册,多种形式的思考题是教材有益的补充。同时,应提供相对完整的工程案例,包括结构平法施工图以及相匹配的有计算过程的钢筋翻样下料单,并要求正确无误,从而起到教学示范作用。

(二)电算软件应用

目前,建筑市场普遍采用电算软件进行钢筋翻样,其中,广联达软件市场份额占据较大,该软件处理范围广、计算结果准确、能够替代翻样人员90%以上的工作量。教学使用的软件应该选择市场成熟度高的品牌,以便学生尽早适应工作岗位。软件还具有三维显示功能,能从不同角度逼真地展现构件中的每一根钢筋位置以及每一个细部构造,这种三维仿真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软件教学安排应紧跟在每个模块的理论教学之后,以加强巩固本模块的学习;最后课程设计的安排可让学生自由上机,系统完成一个项目的钢筋翻样。随着软件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钢筋翻样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软件的熟练程度和理解深度,因此,软件电算教学应得到充分的重视。表1中软件应用课时就占到了近1/3。当然,电算和手算并不矛盾,电算是在手算的基础上程序化了,电算并不能完全替代手算。

(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带学生到施工现场观摩钢筋排布和节点构造,对提高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有极大的帮助,但考虑到学生人数的规模、施工工地的安全等因素,学生在工地也只能是走马观花,达不到深入学习的效果。如果把工地搬到校内,建立1:1实物模型,并且采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师生就可随时观摩学习。整个模型应该含有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承台基础,带悬挑的连续框架梁和次梁,多层框架柱,梁柱节点,连续板,剪力墙,带休息平台的板式楼梯等基本构件。模型的制作可以结合施工模板、脚手架、砌筑墙体、施工操作间同时建设,与其他课程共享。必须强调的是,模型要有准确性和完整性,不能错误百出成为反面教材,要选择信誉好的施工企业进行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做成样板,以达到教学示范的目的。

四、教学改革的体会与反思

(一)识图和算量不能分离

识图是算量的前提,识图的正确性决定了算量的精确性;算量是识图水到渠成的结果,是检验识图是否正确的手段,两者从教学上不能分离,两者的结合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操作,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最早脱胎于工程造价专业的计量计价课程,重在造价,钢筋计量的复杂化使之成为独立的分支。其他课程如建筑识图、建筑构造、建筑施工、建筑CAD、建筑结构等均有涉及。这些课程有的侧重构造,有的侧重施工,有的侧重绘图,有的侧重算量,因此,有必要整合资源,集中讲解,形成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平法识图教学在力学和结构方面的拓展

平法识图不是简单的建筑识图,要完全读懂它,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还应该具备完整的力学结构知识。平法是国家现行混凝土规范的缩影,其蕴含的设计思想和内容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平法识图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知晓平法的制图规则;第二个层次是知晓平法的结构构造;第三个层次是透过平法知晓力学和结构的原理,这也是读懂平法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上要求学生达到前两个层次,最后一个层次可以适当讲解,因材施教,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比如,梁柱两端都要钢筋加密,涉及到结构抗震的知识以及节点处剪力较大,箍筋抗剪的作用;梁上部钢筋在1/3处截断,涉及到连续梁弯矩分布图的结构力学知识;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置,涉及到高层建筑的抗震知识以及混凝土墙的配筋方式;基础梁纵向钢筋配置方式与楼盖梁正好相反,涉及到基础反力倒楼盖的计算模式。这些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从而带给学生一个延伸和想象的空间。

(三)技能大赛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高职技能大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竞赛活动。技能大赛与职业岗位的密切结合,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越来越受到高职学院的重视。目前,与平法相关的国家级技能大赛有:高职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大赛,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软件算量大赛等。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大赛的备战举办院级的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竞赛,从而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竞赛项目中增强自信,同时,锻炼其承受压力和挑战的心理能力,为其将来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以竞赛为契机,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准,改革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克忠.钢筋工程造价的控制[J].建筑施工,2010(32):44-45.

[2]陈青来.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罗丹霞,丁岩.高职《钢筋计算与翻样》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改革[J].四川建材,2014(40):286-287.

[4]阿迪力·买买提.中职平法识图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8):120-122.

[责任编辑 盛 艳]

上一篇:水质分析质量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内部控制工程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