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战略控制论文范文

2024-07-14

国际战略控制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加深,抵制贸易保护的呼声并没有抵制住全球贸易摩擦案件的迅速上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反倾销的对象,倾销指控的次数越来愈多,强度也逐渐增大,被倾销产品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由此,中国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应采取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牌意识、增加海外直接投资、培养专业国际商务人才、实施多元化国际营销战略、国内企业团结一致和合理利用反倾销手段,保护自己正当权益等对策。

关键词:国际贸易;反倾销;中国企业;对策

引言:倾销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经营者以低于国内市场正常价格甚至低于成本价格向另一国市场销售其产品的行为,其目的在于击败竞争对手,占领市场,因此会给进口国同类产品的生产商带来损害。反倾销是指进口当局针对他国对本国的倾销行为所采取的对抗措施。?反倾销国通常在进行反倾销时,以反倾销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滥用反倾销措施进行贸易保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口额的不断扩大,同时也使国外对华反倾销指控越来越多。

我们可以从商务部发布的相关数据看出,截至到2013年,中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全世界遭到反补贴最多的国家,同时,连续18年成为全世界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全球47%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和之前已经完结的案件基本上都是针对中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至今依然是国际贸易中的弱者以及最大受害者。面对世界各国反倾销调查的轰炸,我国的企业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完善我国的反倾销系统,建立健全反倾销体系。

一、中国遭遇反倾销的特点

(一)我国被指控倾销的次数逐渐增多。随着我国加入

WTO,国外针对我国反倾销的调查越来越多。截止去年,就有17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动了高达75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与2014年持平,其中,反倾销67起,同比增加6起,增幅为9.8%,反补贴8起,同比减少6起,降幅为42.9%。除此之外,从2009年9月到2010年6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针对我国的相关带有歧视性的措施就增加了231项,达到了407项,足足增加了一倍多,很显然,我国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中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二)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最近几年,我国被认定为倾销的产品逐渐增多,从最初的传统商品(轻工、纺织等),到最近的新兴产品(机械、电子等),累积达到4000多种商品。任何只要被西方等发达国家认定为会危害或者将会危害到本国利益和本国竞争力的产品,都会被一一贴上倾销产品的标签。更有甚者,美国制定的《特别337条款》和《超级337条款》相继把贸易保护的产品范围由一般商品扩展到劳务、投资、知识产权等,这也许只是个开始,他对于倾销产品的范围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三)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提起反倾销诉讼的主流。2015

年,在17个对华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国家(地区)中,发达国家5个(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发展中国家(地区)有11个,转型国家1个。其中,发达国家(地区)启动25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比2014年减少5起,降幅为16.7%;发展中国家(地区)启动49起,同比增加22.5%;转型国家1起,同比减少4起,降幅为80.0%。具体来看,居首位的是印度,10起,占比14.9%;其次是巴西,8起,占比11.9%;美国、欧盟和巴基斯坦并居第三,均6起,各占比9.0%。总体来说,2015年有六成以上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是由发展中国家发起的。

二、我国频遭反倾销调查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第一,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长期以来遭到了欧美各国的歧视待遇。这些国家不仅对我国实行“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对我国企业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而且在选取国际贸易中第三国参考价格上“动手脚”,理应找与我国经济水平发展相当的国家作为替代国,但是曾被选为替代国的竟是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智力、丹麦等国。这种歧视待遇使得中国商品更容易被认定为倾销。第二,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各国经济遭受巨大的打击。美国至今仍然挣扎在次贷危机带来的诸多后遗症中;欧盟则全力维持自身的生存,深陷主权债务危机中,无暇顾及其他;日本经济发展已经停滞,在“失去的十年”之后经济任然无任何起色,失业率高,经济缺乏活力;除巴西等以外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虽然从整体上看情况好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较快,但是仍然有很多国家出现了经济衰退的现象。中国虽然国内出现了很多问题,经济结构也处于转型阶段,但是从整体上仍然呈现增长的趋势,开始走上触底反弹的经济复苏上升通道,其他国家不免有“酸葡萄”心理和所谓的“劫富济贫”心理,故我国的外贸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二)内部因素。第一,出口结构不合理。从出口的产品类型和出口的主要市场来看,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而出口市场也过于集中,主要以欧美为目标市场。这种集中向某一地区出口大量且急剧增多的产品,必然会对当地的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从而成为当地市场反倾销的对象。第二,国际营销战略不当。我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由于缺乏对整个国际市场的总体把握和深入调研,做出的营销战略也不尽人意。大多企业选择通过扩大销量来增加利润,依然实行老套的“薄利多销”的营销手段,实施“价格战”,长期以来产品以低价的形式进入他国市场,不免会贴上“低价倾销”的标签。而且,我国企业不能及时掌握进口国的行情,导致没有适时调整出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这就使得产品大量且集中地汇集到进口国,无疑会增加对华反倾销的几率。第三,法律应诉不力。由于反倾销费用的昂贵以及复杂漫长的手续过程,使得大部分被诉讼企业望而止步,常常寄希望于同行业被诉讼的企业,这种“渔翁得利”的思想造成了被诉讼企业都不愿或者无力应诉的局面。同时,我国极其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规则和各国法律法规的高端人才,企业应诉无力。如此,便并诱发对华企业更多的反倾销起诉,形成恶性循环反应。

三、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措施

(一)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品牌意识。中国企业应改变长期以来以价格战为主要竞争手段为以质量取胜、以服务取胜。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后期服务,创建自己的品牌。从源头改变国外市场上我国产品原来的形象,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质量的提高必然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出口价格也会随之提高,同时,品牌形象的建立还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由于反倾销主要是针对低价产品,因此我国要尽快撕掉“低价低质”的标签,减少国外对华反倾销的诱因。

(二)增加海外直接投资。海外投资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

点:第一,绕过国外的贸易壁垒,减少被诉倾销的几率;第二,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营销手段、科学技术等;第三,转移国内剩余生产力和技术能力;第四,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构建遍布全球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网络,促进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在中国最典型的通过国外直接投资而避免反倾销的案例就是海尔在美国投资建厂。

(三)培养国际型专业商务人才。在我国,由于不少企业不了解国际贸易法规以及缺乏专业的国际贸易人才,不知道如何应对倾销诉讼,导致在已发生的对华反倾销案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选择了放弃应诉,这对于我国企业是一个大的损失。截止2013年,美国拥有的反倾销专业人员有200个,而我国仅有20个;欧盟拥有的反倾销调查官员有2000个,而我国连其十分之一都不到,其差距可想而知,这些都应该引起中国的高度重视。为了应对对华反倾销案件,中国企业必须不遗余力地培养在法律、经济和外语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素质能力和较高专业知识水平的优秀国际性人才。

(四)实施多元化国际营销战略。我国企业要改变以往的单一的货物贸易和竞争手段,向技术贸易领域发展,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避免“低价竞销”的局面。在日益竞争的国际市场上,我国企业必须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才能争取市场份额。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市场结构上,不能过度集中于某一个或几个目标市场,要市场多元化,积极开拓新兴的海外市场,不仅适当可以避免反倾销调查,还可以相应地降低由于目标市场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第二,在竞争手段上,不能单纯地使用“价格战”,要多种竞争手段并用;第三,在经营方式上,不能单纯的出口商品,要积极直接对外投资,这样既可以转移国内剩余生产力,还可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程度。

(五)国内企业团结一致。在应对反倾销诉讼时,国内企业应改变“搭便车”的心理,更不能抱着不配合或无所谓的态度。因为一旦国外对我国反倾销诉讼成功,那我国同类产品将会受到重创,严重的可能完全退出该市场,这对我国企业乃至我国该行业的对外贸易都将会是巨大的冲击。因此,我国企业应该积极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全面筹集资金,共同应对反倾销诉讼,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六)合理利用反倾销,保护自己正当权益。我们只见外国对华反倾销的指控,却很少看到我国对外发起的反倾销指控。这并不是意味着外国生产商没有对华倾销的行为,只是我国缺乏对倾销的认识,不能合理利用反倾销手段。我国在税收管理和关税削减方面的改革,使市场准入难度降低,导致外国公司进军中国更加容易。为了占领市场,他们不惜大幅度降低产品价格来大肆倾销,所以,我国出口企业在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控诉的同时,还必须主动使用反倾销措施,从而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

综上所述,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还处于劣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和发达国家的不公正待遇,我国企业必须调整发展方式和应对方法,努力运用WTO等相关国际贸易规则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避免或应对国外反倾销行为时,我国企业应采取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牌意识、增加海外直接投资、培养专业国际商务人才、实施多元化国际营销战略、国内企业团结一致和合理利用反倾销手段,保护自己正当权益等针对性对策,并且,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坚持走科技创新的道路,求真务实开展各项工作,才能在市场竞争正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余峻峰.国际贸易中的倾销与反倾销问题研究[J].国际经贸,2014(27):19-20

[2] 陈福中,陈诚.东道国贸易开放度与中国面临的反倾销[J].当代经济管理,2016(1):47-54

[3] 张旭鹏.试论国际贸易中的倾销、反倾销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科技资讯,2006(6):221-223

[4] 李小平.发达国家反倾销中的贸易保护主义因素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5):32-36

[5] 邵国宝.论WTO的反倾销规则及我们的策略[J].东南亚纵横,2012(10):33-34

国际战略控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交流更加密切,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与其他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跨国贸易的纵深发展不仅丰富了国内市场,而且大大促进了出口贸易的运行。如何在复杂的世界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如何借助电子商务的广泛优势推动我国贸易又好又快地发展,打破贸易壁垒,突破贸易瓶颈,将是文章重点分析和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电子商务;贸易壁垒;国际营销;市场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1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也在发生着悄然变化,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模式,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国际贸易带来了全新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方式,并一直督促着国际贸易企业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能更好地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虽然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国际贸易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在当前条件下,国际贸易中还存在着诸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只有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创新国际贸易的策略,国际贸易才能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实现更快速的发展。

1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

11始终秉持国际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

由于地理位置、人文历史、经济发展状况等各方面因素上的差异,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说是各有所长,但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始终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争取在出色完成分工任务的同时,谋求在国际分工中应得的利益。正是这种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态度,使得我国进出口贸易得以持续发展。世界经济体是一个复杂的利益群体,在经济体中,各国都想谋得本国既得利益。作为世界中的一员,我国始终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在世界经济体中寻得自身发展的机会,为获得本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相互合作,尽职尽责,公平竞争,“各司其职,各谋其利”,力争为促进本国发展捕捉每一个的机遇。

12贯彻全球经济一体化,创设更多贸易机会

电子商务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打开大门,不仅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而且寻到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平台。同时,随着“引进来,走出去”政策的提出和落实,我国许多的企业走上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道路。宏观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以及企业积极寻求国外市场的强烈动机,助力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迈向一个新的台阶。此外,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各地区经济得以优势互补,而且在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更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13相关政策调整推动出口贸易额逐年倍增

经济学中曾体现出市场调控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市场调控,即以市场为基础的自我调控方式,包括一些价格和需求上的内部协调;另一种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即由国家政府部门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制定或调整政策,以求促进经济有序发展。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自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外经济环境也都随之发生着变化,国内与之相关的贸易政策也在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调整。例如,税收政策的调整,反垄断法的出台,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符合国际贸易产业发展规律的经济政策,并以法律的形式为国际贸易的发展保驾护航,等等措施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保障了国际贸易的有序发展。

2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从整体上看,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主要影响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国际贸易企业创造了更多更便利的条件,使其拥有了更广泛的贸易平台,同时提升了贸易信息流通的及时性;第二,电子商务的线上交流沟通方式,极大程度地避免了传统贸易方式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使得商务洽谈变得更加便捷,为贸易双方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第三,电子商务的线上支付方式,例如“网银支付”、“支付宝划账”等,都能使得买卖双方在互不见面的条件下完成相关的交易,且交易过程受到第三方风险担保,使得买卖双方的资金安全有了更有力的保障,不仅极大程度地减少了交易环节,也降低了交易风险。

3推动我国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

31创新贸易营销方式

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相关营销方面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方面,这也是其与传统贸易方式不同的地方,具体地说,首先是营销理念的创新。在国际贸易营销的过程中,要积极运用整合营销、定制营销、线上线下互动营销等先进的营销理念,并将其贯彻到实际工作当中去。其次是营销方式的创新。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营销必须得充分地发挥网络在营销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要通过互联网、自媒体平台、手机等渠道对产品的相关信息进行宣传和推广。此外,还应该在营销的过程中加强与客户甚至是竞争对手的互动,通过多元化互动的方式来吸引更多人的参与。一言以蔽之,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更加完美的购物体验,是国际贸易营销永恒不变的主题,只有如此,国际贸易营销才能得到更多客户的认可和支持。

32优化国际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对物流运输与管理方式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相比以往传统的物流运输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国际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及其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发展需求。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对当前的运输方式和物流体系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将仓储、交通和物流等各个基础环节都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才能使运输方式更能适合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在当前的电子商务环境下,互联网一体化管理体系仍然是国际贸易运输的主要管理形式,该种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运输工作的效率,降低了库存成本。因此,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仍需对运输方式进行反复创新,不断提高物流运输的速度和效率,以最大限度保证贸易商品能够及时、无损地运送到客户手里,实现物流高效化。

33实施多面市场战略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上一年度,我国出口贸易仍多以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为主要市场。但由于文化差异、地域差异及法律制度等各方面的不同,各国在出口时必须经历一系列的相互摩擦,所以频繁出现贸易纠纷和争端,造成不同程度上的损失。因此,适用多元化战略,不仅可以分散市场风险,避免企业过多地依赖某一国家的市场,还能避免因贸易环境的变化而增加出口风险。具体来讲,企业可以在巩固现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利用电子商务的无空间、地域、时间的限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并对其给予较多关注,如增加东南亚市场的出口力度,积极开发非洲、拉美或是南美洲等国家的市场,挖掘中东、俄罗斯和东欧等市场。在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的同时,使企业出口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大,继而减少因市场过度集中而可能产生的风险。

4结论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距离不再是困扰国际贸易的主要问题,国际贸易的全球化倾向变得更加明显,国际贸易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按此发展态势可以推断,当今世界所有的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卷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当中,故而国际贸易也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夏露积极应对外贸电子商务的挑战[J].湖北工学院学报,2002(3).

[2]王树彤外贸电子商务可为出口型企业杀出一条血路[J].T时代周刊,2011(13).

[3]牟健卫康帕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4]崔权醴外贸电子商务的第三次浪潮[N].国际经贸消息,2000-12-21.

国际战略控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以A2002-2012年这10年内发表在2008、2010、2012版CSSCI检索的期刊上的关于品牌国际化的文献为研究样本,对中国品牌国际化研究的发展及其现状进行分析,从论文数量、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视角对文献进行统计研究,指出了当前中国品牌国际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最新的研究方向和未来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品牌国际化;文献统计;研究评述;CSSCI

自加入国际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发展速度迅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企业却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与之相吻合的影响力。2013年3月2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企业要立足内需,面向世界,深耕亚太,引进来要放宽领域特别是服务业,走出去要注重形成研发、品牌、营销相结合的综合优势。根据何佳讯(2004)对品牌发展阶段的划分,在经过了“品牌意识启蒙期”、“自创品牌时期”和“品牌竞争期”后,“进入品牌国际化”是中国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在当前发展阶段面临的必然选择。

对品牌国际化的文献检索发现,国内有关品牌国际化的研究文献较早的是在2000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3年。对过去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可以更好地把握前人研究的脉络,为以后的研究找到方向,提炼当前热点的研究领域,揭示知识渊源和传承,刻画学科发展的特征。

韩中和(2008)对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研究范围和视角进行了梳理,将国内品牌国际化的研究分为在战略管理理论框架内对品牌国际化的阶段或方法的探讨、在国际营销理论框架内对品牌国际化问题的探讨、运用战略品牌管理分析框架探讨国际化过程中品牌文化管理和国家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关系以及老品牌的复兴与保护等问题的探讨等三大类。但是,韩中和(2008)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研究范围的总结和梳理,对研究的方法和对象没有涉及,并且其研究主要是作者对相关文献的主观评述,对研究范围的界定也仅仅以现有理论的框架为依据。本文以文献统计为基础,通过数据化的资料更加清晰地对中国学术界近10年来(2002-2012年)品牌国际化这一主题的研究发展及其现状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当前中国品牌国际化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发现未来中国品牌国际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概念界定和数据来源

品牌国际化,又称为品牌的全球化经营,是指将同一品牌以相同的名称、包装、标识等向不同的地区、国家进行扩张和延伸的一种品牌经营策略,从而实现标准化和统一化带来的低成本运营和规模经济效益。品牌国际化是将同一品牌名(商标名)以标准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方法向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品牌价值扩张和品牌输出的长期动态营销过程,目的是获得国际化带来的利润。品牌国际化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产品的销售、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输出。品牌国际化的输出具有一个时间过程,品牌的国际化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品牌国际化根据其所进入的国家数量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其品牌国际化的程度也不同。品牌国际化需要在营销过程中因地制宜,以“全球化策略、本地化实施”的战略来适应目标国家的市场环境。品牌国际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形式是品牌随产品或服务向国际市场输出,国际贸易是其实现手段;中级形式是品牌随资本输出,对东道国进行投资,使得品牌根植于当地;高级形式是品牌的直接输出,通过品牌的特许使用而获取品牌收益。品牌国际化的标准是品牌的国际认可度,没有广泛的国际认可,就无法成为国际品牌,广泛的国际认可度不仅是企业国际化实力的体现,也是检验品牌国际化运作成效的指标。

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是对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文献的来源主要是较为权威并且具有学术性价值的期刊。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是国内被广泛认可的高水平期刊的期刊评价方式。由于CSSCI人选期刊每2年更新一次,有些之前是属于CSSCI的期刊,可能在最新一期没有入选CSSCI。因此我们以入选CSSCI的2008版、2010版和2012版三个版本的期刊作为研究样本文献的来源期刊。以“品牌国际化”为关键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有535条结果,经过对期刊来源的过滤,其中有54篇论文来自本文选定的研究样本期刊,在品牌国际化的所有文献中占10%。通过对这54篇文献在发表年份、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等几个指标进行统计并展开分析。

二、品牌国际化研究现状

(一)从数量上分析

通过对品牌国际化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发表在研究样本期刊上的论文从2002年才开始出现,正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次年,说明中国加入WTO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学者对品牌国际化问题的研究积极性,从而出现了品牌国际化问题的高水平文献。总共54篇的文献量说明中国当前品牌国际化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水平滞后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

从2002年至2012年的論文数量统计来看,在2008年以前品牌国际化文献以平均每年3-4篇稳步增加,在2008年达到最高值,2008年发表在研究样本期刊上的文献数量总共有8篇,在2008年之后又逐渐减少到平均每年4-5篇,如下图所示。很明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不仅对中国的企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且促使中国学术界更多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品牌国际化这一课题上来。早期关于品牌国际化的探讨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课题,学者们只是在品牌资产理论或国际营销理论的分析框架中对品牌国际化有所论及。然而,2008年之后品牌国际化的文献数量降到正常数量,说明当前中国对品牌国际化这一课题的研究水平不高。

(二)从研究对象上分析

在54篇样本文献中有5篇是个案研究,研究的对象包括361°、联想、海尔、浪莎袜业、格兰仕,分别从不同企业的品牌国际化的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和经验进行了剖析和研究。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纯粹的个案研究只有5篇,但是在所有样本文献中有近一半在分析和探讨的过程中借鉴或引用了企业的案例,中国品牌国际化研究的经验主义较为明显。

把个别行业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2篇,分别是体育产业和制造业。但所有的样本文献中研究的产业涉及比较广泛,包括体育品牌(3篇)、高科技产业、代工企业、烟草行业、家电行业(2篇)、饭店业、汽车产业、制造业等。除了饭店业外,其他行业均可归类为制造业。中国品牌国际化研究中服务业品牌国际化的研究还较少,这与中国目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服务业的“引进来”多于“走出去”,是导致服务业品牌国际化研究较少的直接因素。

李俊丽(2011)在研究中国李宁、鸿星尔克、匹克等民族体育品牌国际化方面取得部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361°实际情况,从注重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分销渠道建设,加大品牌传播力度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361°体育品牌国际化进程。林辉(2005)分析了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既是联想品牌国际化战略的重大成果,也是新经济时代品牌竞争环境的必然过程。对联想品牌国际化战略实施策略和联想品牌国际化的挑战进行了论述,对通过并购达到国际化的策略以及高科技企业品牌国际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黄朝晖(2006)对烟草行业各企业品牌国际化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万宝路的成功策略,提出了中国烟草行业品牌国际化的策略。李东升(2009)以格兰仕的实际案例,对中国家电行业品牌国际化的动力机制和成长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研究家电行业品牌国际化的经验积累具有一定意义。其他行业的品牌国际化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行业的特征,对未来研究产业国际化打下了基础。

以某一个地区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多于以行业和个案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边境地区,其中包括广州、泉州、新疆、浙江、宁波、晋江等。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外向型经济(除新疆以外),对外贸易是拉动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刘洁芳(2009)在分析广州市自主品牌国际化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广州市自主品牌国际化的战略意义及其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产品、商标、人才、资本等方面提出了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方向。卢志渊(2010)提出泉州体育用品业的几家龙头企业通过广告投入、通路建设、价值链重构、资本运作等阶梯实现了由OEM升级为OBM,也改变了全球体育用品业的竞争格局。但是,与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相比,差距依然较大。所以,泉州体育用品业要想由二线OBM继续升级为一线OBM,须实施品牌国际化策略。贺华丽(2012)基于对浙江外向型民营企业品牌国际化状况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浙江企业品牌国际化的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推进浙江外向型民营企业品牌国际化的对策:一是加快国际营销人才的培养;二是提高企业的国际营销能力;三是促进品牌国际化进程中集群品牌和企业品牌互动发展。田剑英(2009)对宁波市民营企业自主品牌的国际化战略以及如何实施全球市场的品牌策略等作出了初步的研究,运用详实的数据、比较分析和调查研究的方法,提出了民营企业自主品牌国际化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得出了自主品牌国际化是实现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詹碧英(2009)对福建泉州制鞋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根据制鞋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和策略,提出了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品牌形象升级、国际体育赛事赞助、体育明星代言等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加快泉州体育品牌的国际化。

以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发展中国家、全球企业品牌国际化为研究对象的文献都归类于全球,共有5篇文献,其中《发展中国家企业品牌国际化路径分析一来自韩国的启示》、《国外品牌在中国的转化研究一基于合理性理论》、《国外品牌在中国的转化研究一基于制度理论》等较有代表性,其论文层次较高,研究的角度新颖。但是具有全球视野的品牌国际化论文在中国还较少。

大部分的样本文献都是以单一国家即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占全部样本文献的64.80%。但是,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研究范围正在变得更加广泛,以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发展中国家、全球企业品牌国际化为研究对象的5篇文献都是在近3年出现的。因此,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趋势将持续下去。

(三)从研究内容上分析

纵览目前品牌研究,可以发现其内容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品牌的静态构成,包括品牌名称、品牌设计、品牌的产品指代、品牌的科技含量、品牌的文化内涵、品牌的价值等;二是品牌的动态经营,包括品牌定位、品牌战略决策、品牌管理、品牌产品营销、品牌的延伸、品牌保护等。[2’

如表2所示,在所有的样本文献中研究内容以品牌战略占大多数,有28篇,超过了一半的论文是研究品牌国际化的战略问题。究其原因,大多数的样本文献都是以现状一问题一对策的模式进行分析的,这些论文有些主要论述了战略层面的问题,可以归类为品牌战略的研究,以现状一问题一对策这种模式进行分析的论文无法辨别出明确的研究内容,这些论文被归类到其他,共有15篇。

相對来说研究较多的是品牌营销、品牌国际化路径和品牌文化内涵这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市场渗透、市场选择、营销网络三项研究内容没有归类到品牌营销中,因为这3篇论文具有明确的研究视角和较强的理论价值。

从研究内容的覆盖面来说,目前品牌国际化中的很多内容还没有学者涉及(或者有学者涉及但是没有发表在CSSCI期刊上),比如品牌定位、品牌保护、品牌名称、品牌设计、品牌价值等在品牌国际化上的研究同样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学者的品牌国际化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视角,比如品牌比较劣势、原产地形象、品牌转化、品牌国际化能力等新的研究方向。

(四)从研究方法上分析

在所有样本文献中,使用实证分析方法的论文共有8篇,数据来源包括个人访谈记录、跨区域调查、试验法、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法。

从实证研究的数量占全部论文的14.8%来看,对比中国营销类论文的实证研究占研究总数的39%,相较于国际上相关领域高达70%以上的实证研究的现象,差距还比较大。理论探讨的论文占样本文献的大多数(超过80%以上),这其中大部分是理论价值不高的规范型、概念型以及描述型的论文,研究价值比较高的模型类论文总共有8篇,较少运用实证等科学方法对研究进行检验,因此,研究结论的适用性不广,价值不高。

三、结论与研究的不足

(一)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目前对品牌国际化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过多侧重规范型研究,对概念阐述和对现象描述的论文占大多数,缺少学术价值比较高的实证研究;2.研究范围不广,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集中于单一国家而且全部是以中国为研究对象,或者个案和行业、地区的研究,对国际上跨国公司品牌国际化的研究较少,具有全球视野的论文偏少。研究范围不广的另一个体现是研究内容的广度不够,许多品牌研究的方向还没有涉及。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品牌国际化研究在过去10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数量上积累了一批学术成果,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学者,特别是近几年,品牌国际化已经成为实业界和理论界的热点话题。另外,品牌国际化研究的学术价值不断提高,中国的学者们立足中国独特的国际营销实践活动,吸收国际学术界的研究范式,在研究水平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3年的文献中实证研究和研究范围较广的论文所占的比例正在上升,研究的视角也趋于多样化,原产地形象的研究、自主品牌比较劣势研究、品牌转化的研究等丰富了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研究视角,品牌国际化的研究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未来中国品牌国际化许多还未涉及的研究领域给中国学者提出了值得探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二)研究的不足

本文从数量上对近10年来发表在国内较高水平期刊的关于品牌国际化的文献进行了分析,从以上分析可以初步了解我国品牌国际化研究的现状和方向。由于研究能力所限,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

1.研究范围不够广泛。本文只对发表在国内CSSCI期刊上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虽然能够代表中国学者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但研究成果的价值并不由发表在何种期刊所决定,许多发表在核心期刊或者普通期刊上的文章并不代表其研究价值不高。另外,本文没有把外文期刊列入统计范围内,对国外品牌国际化研究现状没有梳理。

2.统计分析不够深入。本文在呈现品牌国际化研究概貌的基础上,由于统计样本的数量所限,没有运用相关检验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参考文献:

[1]韩中和.品牌国际化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12).

[2]舒永平.品牌傳播策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杨春方.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国国际营销研究述评[J].江苏商论,2008,(5).

[4]王分棉,林汉川.国际品牌:一个新的概念框架及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5).

[责任编辑:熊一坚]

国际战略控制论文范文第4篇

主持人:丁荣贵,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项目管理评论》主编、首席管理专家,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全球研究协调人,Project Leadership & Society(《项目领导力和社会》)副主编。

访谈嘉宾:黄京明,国家能源集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首席顾问、ERP系统部总经理,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硕士研究生,工程师,在大型企业信息化方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区分项目成功和项目管理成功

丁荣贵:要想管好项目,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成功的项目,什么是失败的项目。您看待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准则是什么?

黄京明:一个成功的项目,它最主要的准则是满足了项目相关方或者项目主要相关方的诉求。我们要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了解各相关方对于项目的诉求,并从项目启动一直到项目收尾的全过程中,不断动态理解和满足这种诉求。这件事说起来好像比较简单,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还是有不少要考虑的方面。每个项目相关方的参与度或者重要程度及对其意见采纳的程度都是不一样的,这些都需要项目管理人员从整体上统筹考虑。

丁荣贵:我很同意您的看法,项目成功实际就是要让项目相关方的诉求得到满足。有一个例子可能大家都知道,就是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实际上是大大超期和超预算了,但人们现在依然认为,如果没有这个项目,悉尼就没有这么典型的地标性建筑,或者更进一步说,悉尼的标志就有问题。所以,相关方的诉求也有局限性。对于一些直接诉求而言,如果放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长远的历史进程去看,它们又会不一样。这个问题您是怎么考虑和解决的?

黄京明:对于项目相关方来说,应尽可能建立和遵守项目章程,其中,应该尽可能把相关方对项目成功的准则识别出来并以相对明确的机制确立下来。换句话说,项目章程是项目管理的依据,也是项目成功与否的依据。像您刚才说的对悉尼歌剧院这种项目的评价,它其实已经超出了在项目策划期间大家能够考虑的因素了。项目章程确实涵盖不了这么广的时间跨度和受众跨度的范围。从长远来看,悉尼歌剧院是一个成功的项目,但不意味着它的项目管理是成功的。

丁荣贵:也就是说,项目成功与否要站在不同的相关方角度来看。如果站在项目经理角度来看,在规定的时间和费用之内完成了,达到质量标准了,或者说项目章程中的要求都达到了,应该就算是项目成功了,但社会对这个项目的看法可能还不一样。

黄京明:应该有广义的项目管理和狭义的项目管理的区别。我们通常说的大多是狭义的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但是定义一个项目是否成功,还得再上升到广义的项目管理,即上升到企业经营层面甚至社会运营层面,不能单纯以项目经理的视角看项目。

丁荣贵:对。项目成功和项目管理成功不一样。(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提出的“人才三角”模型就把项目经理的技能拓展到领导力、战略和商务管理技能方面。

黄京明:项目成功和项目管理成功确实是要区分的,我们在有些场合会混淆这二者。

项目成功有赖于项目经理对项目章程的理解程度

丁荣贵:您刚才谈到项目章程,我觉得这个名词是非常重要的。大家比较熟悉项目任务书、项目合同这些说法,那么项目章程和项目任务书、项目合同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黄京明:这是我学PMP认证最有收获的一点。《PMBOK 指南》花了很大篇幅讲项目启动阶段,尤其是关于项目章程的制定方面。我刚学的时候,对项目章程理解也比较片面,觉得就是项目任务书、项目计划这类东西。实际上,项目章程远超出项目任务书的内容。项目任务书只是项目要实现的工作内容的一个技术表述,而项目章程更多的是在确立项目管理体系和模式要发挥的作用,这有点像公司成立的时候要制定公司章程。公司章程要确定各股东占多少股份、相互之间的责任分配、未来的利润分配方式等。项目章程也类似,要确立项目整个存续期间的管控模式。

丁荣贵:这就像每个国家都要有一部宪法,因为它决定了国家治理的整体架构。项目章程也是一样,无论是项目启动也好,结束也罢,它的整体原则框架都在项目章程中。项目章程是项目治理层面的而不仅仅是项目管理层面的工作。您强调项目章程对一个项目的成功很重要,我很认同,没有这个,仅靠项目经理的努力,想把项目做成是很难的。

黄京明:这也是资深项目经理和资历浅的项目经理体现差距的一个地方。换句换说,对项目经理而言,他对项目章程的理解程度体现了自身的项目管理水平。

丁荣贵:项目经理对项目章程的理解程度对项目成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那么,在制定项目章程的时候,项目经理能够发挥作用吗?或者说怎么才能发挥作用呢?

黄京明:能否从零开始把项目章程制定出来是判断项目经理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成熟的项目经理能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更有效地把各方资源都调动起来,以项目团队的形式把一个项目高效做起来,这些都体现在项目章程的定义过程中。这是项目经理要去发挥自身关键价值的地方。普通的项目经理可能甚至都意识不到要做这件事,他们会单纯地从项目任务书、项目计划入手,机械地去做了。

慎重选取项目开发模式

丁荣贵:项目成功与项目本身的开发模式可能也有关系。您所在企业做的信息系统项目就有很多开发模式,开发模式对项目成功的影响有多大?您认为应该怎样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式?

黄京明:现在信息系统的开发模式有两个大的主流方向:一种是基于套装软件或者说成熟产品,再輔以一定量的开发工作,我们称之为套装软件实施模式;另一种就是完全自开发,从代码做起,这叫定制开发模式。项目应该如何选择技术路线,这就看它与产品的契合度,要结合业务特点、产品特性、成熟程度、运维的整体效果综合考虑。定制开发模式又分为瀑布式开发模式和敏捷开发模式。我不敢说敏捷开发模式就一定是全部业务的主流开发模式,瀑布式开发模式还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可以说,这两种开发模式都对企业有价值。

丁荣贵:敏捷开发模式适用什么样的场合?一家企业想推进敏捷开发模式,它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黄京明:这跟业务形态有关。如果企业业务的灵活性大,以我为主的项目占大多数,敏捷开发模式就比较适合,因为企业不需要也没法去获取所有的客户需求。此外,如果企业业务组织本身灵活性很高,业务规则变化很快,势必采用能够支持快速迭代的敏捷开发模式。

在传统企业内部或单一稳定业务领域,需求方是明确的,需求的稳定性也比较强,我还是不太建议用敏捷开发模式,瀑布式开发模式可以更好地保证质量和进度。目前,敏捷开发模式在互联网企业应用最广泛,因为这些企业基本上是以产品为中心的,需求是产品团队通过头脑风暴或者少量用户调研获取的,更多的是拼速度,以便快速抢占市场,把产品功能在用户层面直接进行验证。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其实试错成本是很高的。因此,企业在选择项目开发模式时要慎重决策,考虑自身能不能承受相应的试错成本。

丁荣贵:这些观点确实很重要。敏捷现在是很热的一个词,但是对很多企业来说,如果不考虑自己的业务特征、项目特征,盲目赶时髦,很容易得不偿失。不仅敏捷项目管理如此,泰勒制也是如此。在创新的时代,大量的企业还没有达到泰勒制的科学管理程度,泰勒制仍然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因此,到底选择哪种管理模式,企业还是要因地制宜。

切实体现PMO的价值

丁荣贵:您觉得一个项目队伍应该怎么组建才有利于项目成功?对一名项目经理而言,他选什么样的队伍才有利于把项目做成?

黄京明:组建队伍,核心还是要有一个类似中心组或者说项目管理办公室(PMO)的组织。项目经理要有相应的抓手,也要有值得信赖的组长、核心专家去帮助自己分解、执行项目任务。项目经理能够亲自选取这些核心人员是最理想的。

丁荣贵:PMO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黄京明:我理解的PMO有两类——项目PMO和企业级PMO,它们是不一样的。项目PMO要深入项目管理一线,协助项目经理共同推进项目;企业级PMO更多的是在人才培养和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它对项目的问题或者价值判断并没有那么明显和直接,更多的是第三方监督。当然,这两类PMO都需要存在,只有项目PMO,企业整个管理层的制度或者知识的积累就会偏弱;当企业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对建立企业级PMO自然就有诉求。项目PMO是必不可少的,每个项目都要有,只是或大或小的问题;企业级PMO不是一个必选项,但是对有意加强整体项目管理水平的企业来说,构建一个企业级PMO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丁荣贵:若干年前,在IT行业,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CMMI)很火,这几年好像听起来不那么火了。您对CMMI是怎么理解的?它的价值究竟有多大?

黄京明:软件开发成熟度和项目管理成熟度还是不太一样的。软件开发更多地倾向研发工作,通过软件开发成熟度来确保代码开发的质量和效率。拿到相应认证的话,可以说这个团队交出来的代码质量是可靠的、足够好的。但是软件开发工作对于软件开发项目来说只是其中一部分,项目管理还要考虑其他各个方面。譬如,企业对外承接业务,不是承接纯粹的外包开发任务,还是要以项目为主。我国软件的专业化分工还不是很成熟,所以大家倾向以项目来实现交付,而不是以產品或软件实现交付。在这种环境下,最终交付的是项目,只靠一个软件开发成熟度来支撑就略有不足,这可能就是CMMI应用范围受限的一个原因。

丁荣贵:您确实回答了我的疑问, CMMI还是范围太窄了。PMI若干年前也提出组织级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Organiz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OPM3),好像这几年PMI也不是特别推它了,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黄京明:我觉得这就像我刚才说的PMO的价值,OPM3属于组织级项目管理,它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东西,而项目PMO才是雪中送炭、必不可少的。在企业发展成熟度还不够的时候,大家的关注度还没有到这个层面,强行给企业设定一定的规范,收益还不够明显。但是单个项目推行PMO的收益还是非常明显的,这是值得大家关注的重点。

发挥党建在大型项目中的关键作用

丁荣贵:企业的项目种类很多,企业的特点也不一样,用一种框架去推给所有企业是不合适的。对于综合性的、大型项目来说,总要有一些框架让大家取得共识,这一点对项目成功来说也很重要。从您个人的体会看,有什么好的方法?

黄京明:2020年,我所在的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国家能源集团”)实施了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集中管控系统建设项目(下称“一体化项目”)。因为国家能源集团的体量比较大,一体化项目规模在行业中也是近几年最大的一个,行业的关注度很高。国家能源集团整合之后,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对信息化整体建设速度要求很高,只给了项目组一年时间。于是项目组就想尽办法,把一体化项目在全集团范围内去推动,最终实现了9个月上线。

通过这个项目,项目组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第一个就是党建引领、文化聚力。在近年的大型信息化项目中,一体化项目可以说是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党建融合的工作思路。该项目覆盖国家能源集团80家二级单位,最终用户有10多万人。项目组前前后后有1 000多人,参与的关键用户达4 000多人,这是一个庞大的项目组,又有庞大的受众范围,怎么能让大家都在一个快节奏下共同工作?国家能源集团信息化管理部(下称“信息化部”)领导提出,要在项目上建设临时党支部,将党建的要求融入项目建设中。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

丁荣贵:这个我非常感兴趣。一提起党建,我们一般认为这是政治方面的工作,但是忘了还有一句话,即“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建是怎么和项目结合起来产生效果的?党支部书记和项目经理是什么关系?

黄京明:一体化项目党支部是一个临时党支部,虽然不是常设的,但也经过了国家能源集团党组的正式批准。党支部书记是一体化项目的总协调人,副书记是项目的副总协调人,分别由来自信息化部和国家能源集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两位领导担任。按照专业分工不同,项目组下设了7个中心组,包括人力资源中心组、财务中心组、电力中心组、煤炭中心组等,还有PMO。每个中心组加PMO都设党小组,中心组组长就兼任党小组组长。可以说,临时党支部的组织体系和项目组是一脉相承的。

丁荣贵:他们平时开展的工作有哪些?

黄京明:项目组成员全职加入项目组,在项目组临时党支部存续期间,这些人不参加原党支部组织的活动,只参加临时党支部组织的活动。党组织对活动的要求很严格,每个党小组每月必须组织一次活动,该活动都与项目上提出来的建设要求有关。党小组比较多的活动是学习国家能源集团领导在一些重要会议上的讲话,把这些会议讲话精神和项目建设要求结合起来,大家要大胆谈看法,党小组要提出落地的措施。

临时党支部每个月也要开会,党支部委员也是几个党小组组长兼任的,包括宣传委员、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等。在一体化项目建设期间,传统上由项目PMO或项目指导委员会要讨论的一些问题就放在临时党支部的党支部会议上来讨论。这样就把原来召开的一些项目会议转变成党支部会议和党小组会议,通过党支部会议制定决策,然后在项目组内再传达。我感觉,党组织的民主集中制形成的决策比传统项目决策的执行效率要高。

丁榮贵: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也值得其他项目,特别是大型项目借鉴。我们在谈项目管理工作的时候,往往局限在项目本身。但是如果大家没有高度统一的思想认识,如项目目标与企业战略,甚至与国家利益保持高度一致,大家的使命感可能就不强。另外,一体化项目党支部的民主集中制体现得也很充分,又和一定的政治意识关联起来,所以项目组成员的执行力很强。

黄京明:党小组会议和一体化项目确实是紧密结合的。对传统的项目管理工作而言,更多的是企业管理层和项目经理在琢磨。但是一体化项目就不一样了,整个党支部、全体党员都参与,统一了思想,大大提高了执行力。

丁荣贵:党建加强了一体化项目的魂,这也是我国近年来大型项目不断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的重要保障。

【后记】

央企不仅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领军作用,央企的管理人员也充满睿智和洞见。黄京明以他的亲身经历提出的对项目成功的看法值得我们借鉴。在对话过程中,他还介绍了国家能源集团在推进一体化项目中的很多成功经验,生动又发人深思。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刊登这些细节,请读者们关注相关报道。

国际战略控制论文范文第5篇

近几年,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和世界各个地区的之间进行合作, 这就促使我国企业不断提高自身融资能力, 以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目前, 我国企业融资风险意识较差, 在应对融资风险时缺乏可靠有效的受到, 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时会承受较大的风险,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 对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国际贸易融资的作用

国际贸易融资对我国企业有着较大的影响,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 目前我国企业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问题较多, 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目前, 结算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以往的融资方案并不能满足现阶段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 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对新算法及新理念的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对现阶段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 确保结算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 进而规避风险的出现, 实现国际贸易融资效率的大幅提升。另外, 国际贸易融资和一般的贸易融资有着较大的差别, 其服务对象和接受监管的单位不同。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促进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我国应正确认识现阶段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不足, 不断对自身发展进行革新, 进而实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

二、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一) 原创新概念及风险

银行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应高度重视国际贸易工作的开展, 明确经济发展趋势, 不断对以往的融资模式进行改进, 进而保障国际贸易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有关人员在革新融资模式时应尽可能避免以往模式对自身的影响, 确保融资模式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银行应注重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 分析现有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并积极进行改进, 提高国际贸易融资模式的适用范围, 进而促进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原创性创新有着自身的特性, 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难度较大, 会导致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大量消耗, 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使得我国难以紧跟世界其他国家的脚步,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和其他国家差距越来越大。另外, 原创性创新难度较大, 相关理论知识不够完善, 我国现有人才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开展需求, 有关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 吸纳创新的概念及风险

在对国际贸易融资工作进行革新时, 有关人员应注重研究市场实际情况, 并对其他方案进行借鉴, 以实现对工作的改进。工作人员应注重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 并加强对先进理念的学习, 切实提高银行管理水平, 并总结经验及教训, 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现有各种方案进行融合, 提高国际贸易融资方案的包容性, 促进世界各个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目前, 这种方式得到了各个国家的认可, 并在实际工作中被广泛应用。但是这种方案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中需要进行大量数据的处理, 工作开展进度较慢,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贸易融资工作的开展[2]。

三、国际贸易融资创新方案

(一) 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成本控制

我国应不断健全风险管控机制, 加快工作人员工作开展的进度, 提高工作开展的质量, 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进而实现对成本的控制。而且应注重思想素质的提升, 帮助人员正确认识现阶段市场发展情况, 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 确保工作人员能够满足现阶段工作需求, 确保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 促进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

(二) 注重人才培养, 提高工作人员能力

目前, 我国相关理论不够完善, 专业人才数量并不能满足工作开展的需求, 对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我国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目前, 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 人才实际经验减少。高校应转变教学方式, 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确保人才能够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三) 信息归类, 减少工作内容

在吸纳创新工作开展过程中, 工作人员应注重对信息进行归类, 避免时间及经历的不必要浪费, 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 进而加快工作开展的进度, 降低工作开展的难度, 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促进国际贸易建设工作的高质量开展[3]。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国际贸易融资出现及风险控制在国际贸易公司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够避免公司人力及财力的浪费, 实现公司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促进公司的长久稳定发展。但是, 现阶段国际贸易公司在融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对公司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对公司的利润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新形势下, 公司应正视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从工作效率的提升、人才培养及信息归类等方面入手, 切实提高国际贸易融资水平, 进而实现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易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公司为避免资金链的断裂, 保证自身的长久稳定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积极进行融资。通过融资能够帮助国际贸易公司获取更多的资金, 保证公司内部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 进而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但是, 现阶段融资方案仍旧存在一些不足, 贸易公司在融资过程中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会对公司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甚至会影响公司的生存。国际贸易公司应不断对自身工作进行革新, 切实提高自身融资工作开展水平, 尽可能降低融资风险对自身的影响。

关键词:国家贸易,融资创新,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 孙浩钧, 罗雅浈, 蔡绮雯, 陈炽威, 何诗婷.国际金融动荡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析[J].现代营销 (信息版) , 2019 (06) :34.

[2] 朱莹莹.国际金融动荡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 2018 (12) :150-151.

国际战略控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2013年华为收入达到395亿美元,同比增长8.6%,总规模超越爱立信,成为世界第一通信设备商,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对华为的市场战略进行案例分析发现,华为的发展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两个阶段,在两个阶段都采用了“渐进式”发展战略。国内市场阶段,从农村市场起步,初步站稳脚跟开始进攻城市市场;国际市场阶段,立足国内市场,并开始拓展国际市场,最终国际市场销售额比重超过国际市场。

[关键词] 华为;市场战略;通信设备商;案例分析

1引言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成立于1987年广东深圳,是100%由员工持有的民营企业[1]。华为的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目前已经成长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等提供有竞争力的 ICT 解决方案和服务[2]。公司首席执行官(CEO)任正非,董事长孙亚芳[3]。

根据华为2013年年报,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1/3的人口。全年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2390.25亿元(394.63亿美元),同比增长8.5%。营业利润率同比增长12.2%,达291.28亿元,净利润210.03亿元,同比增长34.4%。华为销售收入首次超过爱立信的353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设备商[4]。但是据研究机构Infonetics Research调查显示,爱立信和思科排名紧随其后,竞争激烈。

华为2013财年运营商网络业务收入1665.12亿元,同比增长4.0%;企业业务收入152.63亿元,同比增长32.4%;消费者业务收入569.86亿元,同比增长17.8%。华为构筑的全球化均衡布局使公司在运营商网络、企业业务和消费者领域均获得了稳定健康的发展。

华为2013年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收入分别为840.17亿元、1550.08亿元人民币,分别占35.15%、64.85%,同比增长14.2%、5.7%。欧洲中东非洲片区、亚太、美洲分别占华为销售收入的35.4%、16.3%和13.1%,同比增长9.4%、4.2%、-1.3%。表明国内市场是华为收入的稳定市场,欧洲中东非洲片区也是华为的重要市场,亚太地区增长有限,由于受到美国安全政策的影响,华为在美洲的收入下降。

2华为内外部环境分析

从通信设备产业背景、产品结构、公司发展历程、公司治理架构四个方面介绍华为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2.1通信设备产业背景

当前,全球通信设备制造业正处在一个重大的关键节点。受制于运营商投资放缓,传统通信设备产业正陷入新一轮增长低潮,未来发展空间受限。与此同时,伴随信息通信产业融合加剧,IT 软硬件技术正全面渗透和深刻影响通信设备产业。通信设备产业面临从发展范式、产品架构、制造模式到产业生态等各方面的重大变革。2007 年以来,全球通信设备产业全面进入低速增长轨道,产业规模仅由 1347 亿美元增长至 1382 亿美元,年均增长 0.4%[5]。与此同时:近三年全球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年均增长率超过 50%,2013 年近 10 亿部,已达 PC 的 3倍,移动智能终端高速发展[6]。

我国通信设备产业和国际大环境基本一致。运营商网络市场未来拓展空间有限,企业网市场短期难以取得显著突破,但是2013 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4.23 亿部,全球份额贡献逼近 50%,移动智能终端高速发展。

2.2产品结构及未来发展

华为按照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类型将业务划分为运营商网络业务、企业业务和消费者业务。 运营商网络

 方案

 服务

 产品 企业业务  产品  业务解决方案  行业解决方案 消费者  手机  平板电脑  移动宽带

图1 华为产品业务结构

华为已经成长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继续在三大业务上发力。运营商网络业务方面:研发400G商用解决方案,率先发布骨干路由器1T路由线卡以及40T超大容量的波分样机和全光交换网络AOSN新架构。持续领跑全球LTE商用部署,已经进入了全球100多个首都城市,覆盖九大金融中心。推动欧盟5G项目,积极构建5G全球生态圈。企业业务方面:为适应云计算、BYOD、SDN、物联网、多业务以及大数据等新应用的需求,发布全球首个以业务和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敏捷网络架构及全球首款敏捷交换机S12700。消费者业务方面:旗舰机型华为Ascend P6实现了品牌利润双赢,智能手机业务获得历史性突破,进入全球TOP3,华为手机品牌知名度全球同比增长110%。

2.3华为发展历史沿革

时间

1987年

1992年

1995年

1997年

1999年

2000年

2005年 公司于深圳成立 开始研发并推出农村数字交换解决方案。 销售额达15亿人民币,主要来自中国农村市场。 推出无线GSM解决方案。 于1998年将市场拓展到中国主要城市。 在印度班加罗尔设立研发中心。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设立研发中心。 海外市场销售额达1亿美元。 海外合同销售额首次超过国内合同销售额。

被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十大最有影响力的公司。

根据Informa的咨询报告,华为在移动设备市场领域排名全球第三。

首次在北美大规模商用UMTS/HSPA网络,为加拿大运营商Telus和Bell建设

下一代无线网络。

建设了20个云计算数据中心。

智能手机销售量达到2000 万部。

发布HUAWEI SmartCare 解决方案。

发布5G白皮书,积极构建5G全球生态圈

持续领跑全球LTE商用部署,已经进入了全球100多个首都城市,覆盖九大

金融中心。

旗舰机型华为Ascend P6实现了品牌利润双赢,智能手机业务获得历史性突关键事件 2008年 2011年 2013年

时间

关键事件 2.4华为公司治理架构

股东会

独立审计师

人力资源委员财经委员会 董事会常务委员会 监事会 审计委员会 战略与发展委员

图2 华为公司治理架构

华为持续改善公司治理架构,面向用户市场,与用户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和伙伴关系。股东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由工会和任正非两名股东组成。董事会及其专业委员会是公司战略和经营管理的决策机构,董事会成员为董事长孙亚芳,副董事长郭平、徐直军、胡厚崑、任正非,等。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轮值CEO制度,轮值CEO在轮值期间作为公司经营管理以及危机管理的最高责任人,对公司生存发展负责。2013年的轮值CEO由郭平、胡厚凯、徐直军轮流担任。

3.华为的市场战略

华为公司的发展按照国内外市场销售额比重划分可以分成两个阶段。首先是国内发展阶段,从农村市场起步,逐步站稳脚跟后开始进攻城市市场;然后是国际化发展阶段,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最终国际市场销售额比重超过国内市场。这两个阶段华为都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渐进式战略。

3.1国内市场战略

创立初期,华为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此时,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任正非敏感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他将华为的所有资金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此次孤注一掷没有让任正非失望——华为研制出了C&C08交换机,由于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3,功能与之类似,C&C08交换机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成立

之初确立的这个自主研制技术的策略,让华为冒了极大的风险,但也最终奠定了华为适度领先的技术基础,成为华为日后傲视同业的一大资本[7]。

但是,当时国际电信巨头大部分已经进入中国,盘踞在各个省市多年,华为难以与这些拥有雄厚财力、先进技术的巨头直接竞争。而且由于国内市场迅速进入恶性竞争阶段,国际电信巨头依仗雄厚财力,也开始大幅降价,妄图将华为等国内新兴电信制造企业扼杀在摇篮里。

任正非通过对国内电信细分市场进行分析,选择了一条后来被称之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先占领国际电信巨头没有能力深入的广大农村市场,步步为营,最后占领城市。

电信设备制造是对售后服务要求很高的行业,售后服务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当时,国际电信巨头的分支机构最多只设立到省会城市以及沿海的重点城市,对于广大农村市场无暇顾及,而这正是华为这样的本土企业的优势所在。另外,由于农村市场购买力有限,即使国外产品大幅降价,也与农村市场的要求有段距离,因此,国际电信巨头基本上放弃了农村市场。

事实证明,这个战略不仅使华为避免了被国际电信巨头扼杀,更让华为获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一支精良的营销队伍,成长起来一个研发团队,积蓄了打城市战的资本。因此,在当年与华为一样代理他人产品的数千家公司,以及随后也研制出了类似的程控交换机的中国籍新兴通信设备厂商纷纷倒闭的时候,华为在广大的农村市场依然迅速发展。

从1987年创立公司到1998年将市场拓展到中国主要城市,华为用了11年完成国内市场的渐进式发展布局,最终在中国通信设备产业站稳脚跟,成为知名民族企业。

3.2国际市场战略

1997年圣诞节,任正非走访了美国IBM等一批著名高科技公司,所见所闻让他大为震撼——他第一次那么近距离,那么清晰地看到了华为与这些国际巨头的差距。任正非回到华为后不久,一场持续五年的变革大幕开启,华为进入了全面学习西方经验、反思自身,提升内部管理的阶段。这个“削足适履”的痛苦过程为华为国际化作了充分准备。

1999年,华为员工达到15000人,销售额首次突破百亿,达120亿元。已经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的华为,先后在印度班加罗尔、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美国设立研发中心,以跟踪世界先进技术走向。2000年,华为的海外市场销售额达到1亿美元,2002年海外市场销售额达5.52亿美元。华为的海外市场迅速扩大,与其采用渐进式战略密切相关。华为的国际渐进式发展战略可以分为四个步骤[8]。

第一步: 进入香港。1996 年, 华为与和记电信合作, 提供以窄带交换机为核心产品的“商业网”产品, 这次合作中华为取得了国际市场运作的经验, 和记电信在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近乎苛刻的要求, 也促使华为的产品和服务更加接近国际标准。

第二步: 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重点是市场规模大的俄罗斯和南美地区。1997年华为在俄罗斯建立了合资公司, 以本地化模式开拓市场。2001 年, 在俄罗斯市场销售额超过1 亿美元, 2003 年在独联体国家的销售额超过3 亿美元, 位居独联体市场国际大型设备供应商的前列。1997 年华为在巴西建立合资企业, 但由于南美地区经济环境持续恶化以及北美电信巨头占据稳定市场地位, 直到2003 年, 华为在南美地区的销售额还不到1 亿美元。

第三步: 全面拓展其他地区。包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 以及中东、非洲等区域市场。在泰国, 华为连续获得较大的移动智能网订单。此外, 华为在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 如沙特、南非等也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第四步: 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在西欧市场, 从2001 年开始, 以10G SDH 光网络产品进入德国为起点, 通过与当地著名代理商合作, 华为的产品成功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发达地区和国家。北美市场既是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市场, 也是华为最难攻克的堡垒,

华为先依赖低端产品打入市场, 然后再进行主流产品的销售。

3.3总结

结合华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发展历史以及Johanson 和Wiedersheim Paul( 1975) 、Johanson 和Vahlne( 1977) 提出的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 可以看出华为的市场战略模式是“渐进式”的。从竞争策略上,发挥成本优势,在国内表现为首先开拓进入农村市场,在国际表现为首先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从模式选择上,国内市场阶段,先做交换机然后向通信全领域产品发展;国际市场阶段,从出口到合资再到创立销售/研发机构, 随着华为试验性活动的增加和对当前经营活动的掌握, 其对国外市场越来越有信心, 也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

参考文献

[1] 华为.发展历

程.[EB/OL].[2014-06-09]..

[5]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通信设备产业白皮书(2014年).[EB/OL].

[2014-06-10].

.

上一篇:新课改经济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学生潜力培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