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潜力培养论文范文

2024-07-14

学生潜力培养论文范文第1篇

非常荣幸参加2017宁波发展论坛,尤其是在十九大刚刚结束以后,来讨論一下十九大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跟我们宁波发展的机遇。大家知道,十九大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里程碑的大会。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且宣示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道路,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我们目前处于中国现代史上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伟大时期。

为了抓住这个时代的机遇,我们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们面临两个百年之交,确立未来的发展,明确了从现在到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20年到2050年分两步走,要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这样一个总体的框架下,中国在未来的发展,根据我个人的分析,有三点是不变的,有三点是变化的。

一、“改革进行时”的基本判断、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以及中美合作共赢的基本态势不变

1.“中国改革永远在路上”这个基本判断没有变。

大家知道,我们改革开放之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1978年到2016年,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左右,贸易增长速度达到14.8%,这是在人类经济史上,从未有过这么高的速度,在这么长时间段上的经济发展。在这样的高速增长态势下,我们从1978年人均GDP连原非洲国家平均数三分之一都不到,到2016年人均GDP达到8100美元,变成中等偏上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七亿人摆脱了国际贫困线——也就是每天1.25美元的生活费用值,我们对全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并且,中国也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唯一一个没有出现系统性经济危机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后,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好的经济总体表现呢?

最主要,我们的改革不是简单照搬西方。我们是根据中国国情、中国实际,像十九大报告说的,走自己的道路。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有很多落后的、效益低的大型国有企业,当时我们采取了“老人老办法”,继续给大型国有企业以必要的转型期保护,经济维持了稳定。同时对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采用“新人新办法”,不仅允许准入,而且政府还积极因势利导。另外,就是搞经济特区、加工出口区、工业园区,在全国基础设施普遍不好的情况下,在这些园区里集中把基础设施搞好;在全国营商环境还不太好的情况下,我们在这些园区里面实现“一站式服务”;为了让产品快速进入国际市场,我们用招商引资的方式,把一些原来在国际经济生产价值链上生产的港资企业、外资企业招商引资到国内。由此,我们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苏联东欧采取一次性从计划经济跳到市场经济的方式,他们经济崩溃,危机不断。

当然,我们采取这种方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一方面取得全方位的亮丽成绩,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这就是在“老人老办法”中,为了保护效益稍逊的国有企业,在转型期过程中保留了一些对市场实施干预的做法。例如金融,我们是以大型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这样的金融体系是结合当时大型国有企业的需要,能够给它提供资金;并且为了保护大型国有企业运行,资金和主要的运营成本是人为地压低。这样的好处是,使这些大型企业能够在转型过程中维持稳定;但其结果是,占大多数的一般中小企业得不到资金的扶持,而且资金的价格是压低的。随着三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很多民营企业也变大,而我们那种以收入比较低人群收益补贴收入比较高的大型企业这种做法,也使得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并且,因为行政垄断,干预资金,出现了寻租行为。金融是这样,矿产资源产业上也是这样,在大型的服务业,像电信、电力产业也是这样。也就是说,为了维持转型过程中的稳定和快速发展,我们也为此付出了收入差距扩大的代价。

改革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我们还是一个低收入国家,在大型国有企业运行过程中,转型期的“老人老办法”,给予必要的保护,这是雪中送炭。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是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资金、资本已经不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的短缺。原来很多资本密集型的大型制造业,今天由于我们的资本积累,这些企业只要有好的管理就可以获得资金;这些企业原来缺乏自身生存的能力,到今天,应该已经有了自己生存的能力,这样保护补贴的性质,就由过去的雪中送炭,变成锦上添花。

2013年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后,我们深改组,推出各个领域的一千多个改革方案,但是这个改革方案的落实,需要一段时间。而一旦这些改革方案都落实了以后,是不是改革就完成了?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来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随着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进展,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基础不断提升,上层建筑也不断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基础的提升,必须不断要有相适应的调整、相适应的改革。这样,我们的经济发展才能不断地前进。

从这一点认识来讲,我们改革将会永远在路上,绝对不会说,到了哪一天我们的改革会停止。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地在路上——这是第一点认识。

2.经济增长潜力巨大的基本态势没有变

我们的改革开放持续了38年,平均每年有9.6%的增长。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他们都曾在一个阶段取得了经济快速增长,也曾经像我们一样达到每年平均8~10%的增长,但是维持的时间,一般也就是二十年,二十年以后,经济增长速度就从8%变到6%,降到5%甚至是4%。而我们现在,已经是38年了,这可以说是超常规、超快速的、超长期的发展。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潜力到底有多大?这些年来在全世界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有人认为,那些跟我们处于同样阶段的经济体,维持8%的增长速度也就二十年,我们已经38年,将近两倍了,我们还能维持高速增长吗?尤其从2010年以后,我们的增长速度节节下滑,去年增长速度为6.7%。在这种情况下,国外有不少学者认为,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从9%点多降到6%点多,降到5%点多,甚至是4%点多。国际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美国财政部部长,同时也是拿克拉克奖的,他认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常规增长速度是3%,他说中国正在向3%的速度滑去。

要分析这个看法,必须要先了解经济增长的本质。经济增长的本质,当然是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本质,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靠的是现有产业技术的创新,每个劳动力可以生产越来越多的东西,质量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高。因此,不断涌现新的附加值更高的产业,把原来附加值比较低的产业劳动力、土地资源、资本配置到附加值高的产业,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两种必要的机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一样:发达国家维持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靠的当然是提高新附加值产业不断的涌现;发展中国家或者像我们处于中等偏上国家,也是这样。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一个本质的差异:发达国家现在收入水平处于世界最高值,产业技术是处于世界最高值,他的现有产业价值也是世界最高值。在这种情况下,他要继续增长,就必须发明新技术、发明新产业,要发明新技术、新产业投入巨大,但失败的概率很大。发达国家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一百年来平均每年的收入增长2%,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大约是2%,加上人口增长的因素,发达国家过去100多年来,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大约是3%。

我们改革开放38年,是怎样以高于发达国家三倍的速度增长的呢?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有一个后来者优势,你现在用的技术比过去好,就是技术创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有差距,就代表技术有差距,把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比你好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就是技术创新;你现在的产业,只要比过去的产业附加值高,就是产业升级。发展中国家靠后来者优势,有可能比发达国家更快地发展。这个道理很简单,但真正能用这个道理的国家不多。

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0多个经济体,只有13个经济体取得了持续二十五年或更长时间人均GDP发展为7%或更高的成绩。改革开放以后的我们,是这13个经济体之一,而且我们表现是最好的,我们增长速度最高,持续时间最长。

那我们发展潜力还有多大?有人认为已经发展了三十多年了,已经没有什么潜力了。但是我认为,判断的方式不是看已经用了多少,而是你跟发达国家产业差距有多大。怎样判断你跟发达国家产业差距?当然要看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因为这代表着你的平均技术水平,你的所在产业平均附加值。从2010年公布的2008年以前世界各个经济体人均GDP指标看,在2008年的时候,我们的人均GDP是美国21%。这相当于什么水平呢?相當于日本在1951年,那时候他人均GDP也是美国的21%。相当于新加坡1967年跟美国的差距,我们台湾在1975年跟美国的差距水平,韩国在1977年跟美国的差距水平。这四个经济体,就是我谈到二次大战以后懂得利用跟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后来者优势,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日本从1951年到1971年,维持二十年,平均每年9.3%,新加坡1967年到1987年,台湾是1975年到1995年二十年的增长。这些东亚经济体,都是懂得利用后来者优势取得发展的13个经济体中的几个,他们维持了二十年,大约平均每年是8%到9%的增长。

从这个角度——我们从后来者优势看,应该从2008年以后,我们还有二十年8%增长速度的潜力。

当然有人说,你有8%的增长潜力,这些年为什么一直往下滑,滑到现在6.7%、6.9%?增长潜力是从技术来看,从供给侧来看的,实际上增多少,还要看需求侧。从2008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经济进入到比较长期的疲软,例如我们出口比较多的国家有些产能过剩;当然,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转型中国家,也有自己内部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导致增长潜力不能完全发挥。我想这是主要因素。

如果从实际增长看,2008年到2016年我们实际增长平均是8.3%。从这个角度,从潜力来看,我觉得我们在未来十年左右,或者稍微更长一点,这个潜力还是有8%可以继续挖掘。从这一点来看,这个基本国情不会变。

3.中美合作共赢基本态势不会变。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被计算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我们的贸易总量是世界第一。我们的经济增长潜力巨大这个基本态势没有变。也就说,我们还是会以比发达国家更快速度的态势来发展。我相信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会不断提高,我们的经济总体规模也会不断扩大,到2035年,无论用哪一种指标,中国都会是世界第一大国。美国目前还是世界最强国,而我们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经济基础在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就有所谓“世界老大”和“老二”位置的变化。

从过去情形来看,老大和老二位置互换的时候,会发生一些矛盾。像周围一些国家的问题,如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甚至跟印度的问题,背后都有美国的煽风点火。这一点大家从报纸上看,也是非常清楚的。

对我们来讲,维持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而外部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跟美国的关系。中美之间到底能不能维持一个基本和谐稳定的态势,这也是大家关心的。

我个人的看法是,老大、老二的位置固然要变化,但是决定两国关系的最重要因素还是经济。中美之间,经济上是共赢的。如果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经济规模我们超过美国,但是我们只是规模超过美国,人均GDP水平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因为我们人口是他的四倍。按通行算法,美国现在人均GDP达到57000美元,我们是8100美元,只有他的七分之一,这样的收入水平代表了不同的劳动生产率,代表不同的产业水平。我们有优势的产业,但相对来讲,还是处于附加值比较低的。美国产业水平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在附加值高、资本技术比较密集的点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经济跟它是互补的,而不是竞争的。

从美国的角度来讲,他当然希望维持他的国际老大地位,但美国老百姓、企业,关心的是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样,一方面就要有技术的不断进步,第二方面,必须要有不断扩大的市场,能够把他生产出来的东西卖出去,才能实现它的价值。我们知道,从2008年以后,按照购买力评价,我们是世界最大市场,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世界的最高点,我们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也就是每年全世界市场扩展的30%以上在中国。从美国自己的经济利益来讲,如果没有中国这样扩张的市场,他的经济态势会很差,他的就业水平会很低。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他每四年要选举,选举要花很多钱,要选民支持。在美国,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如果要站稳董事长、总经理的位置,必须要交出一个亮丽的企业盈利成绩单,他不能没有盈利。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跟美国的发展是共赢的。

特朗普上台之前,在选举过程中将很多矛盾焦点都聚焦在中国,把美国的问题都推给中国,他提出要对中国进口产品增收关税,到现在是雷声大雨点小。他对墨西哥,说要建长城,说建就建。最主要的问题,中国的发展是符合他们利益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中美关系,在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国际影响交叉变化的过程中,矛盾是不能避免的,但只要我们保持自己的定力,继续发展我们的经济,我相信这一切都将会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当然有一天,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达到美国的水平了,我们的产业跟美国在同一个水平了,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两国这种关系能不能维持?我觉得还是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如果我们人均收入水平达到美国的水平,大家知道,美国现在人均收入水平跟欧盟国家相比,他们的产品是同一个档次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经济关系是怎样的?有竞争。在国际贸易理论上,同一收入水平国家的比较优势,是靠每个国家的专业分工专精化而达到规模经济,然后向其他国家出口。在这种情况下,欧盟跟美国最主要的经济合作方式是大家互利共赢:你生产的产品卖给我的市场,我生产的产品卖给你的市场。如果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达到美国的水平,我们经济关系的原则,就會变成分工进行合作,所以互利共赢还是不会变。

第二,如果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达到跟美国的同一水平,我们的经济规模跟美国比较会怎么样?人口是美国的四倍,经济规模就是美国的四倍,我们的实力就是美国的四倍。到那个时候,我相信美国就像拳击运动员一样,轻量级选手不敢挑战重量级选手。因此,只要我们保持定力,充分利用我们的发展,中美关系基本是稳定的,基本还是可以保持比较好的状态。

这三点,我认为无论就未来中国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过程中的中国来看,都是基本不变的国情。

二、人们需求、外部环境、国际治理等三个方面的变化及其影响

1.人们需求发生的变化

我们知道,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需求会变化。按照马斯洛理论:收入水平低的时候,要满足的是温饱;温饱解决以后,是满足安全问题;安全问题解决以后,要满足在和谐社会里生存的需求;再上一个层次,不仅要和谐,每个人要得到尊重;最后,每个人要追求自我的实现——就像王阳明讲的,追求每个人成为圣人的自我追求。

目前,我们属于收入中等偏上的国家,相信到2025年左右,我们就会进入到高收入国家,到2035年,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需求跟过去的需求就不一样了,就是十九大所讲的主要矛盾变化。我们要不断满足人民比较高层次的需求,包括环境优美,生活要有质量,食品要安全,人要得到尊重,并且在各种事务上要有更大的发言权、参与权。尤其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跟过去不同,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是一个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微信的时代。因此,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自然问题,很容易被宣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各种治理,社会治理、政治治理必须与时俱进来改善,才有可能实现人民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2.外部环境的变化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我们能不能实现8%的增长,这在宁波应该感觉得更深刻,因为宁波是一个开放性的港口城市。发达国家过去平均每年增长3%,从2008年经济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能不能恢复到3%的增长?发达国家2008年金融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的,然后到欧洲。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如果爆发金融经济危机,它内部一定有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发达国家爆发经济危机有很多内部的深层次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该要进行结构性的改革。结构性改革,在我们国内是大家都熟悉的词,在国外也是琅琅上口的词。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一直喊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去年杭州G20峰会上,也把结构性改革作为一个共识。但是我想,发达国家要进行结构性改革相当难。主要原因是什么?发达国家必须要降低一般工人的福利,金融机构必须要去杠杆进行改革,政府必须要减少财政赤字,这是发达国家面临的结构性改革,如果这些能落实到位,他们会有好处。但是,工人福利水平降低,等于收入降低;如果金融机构能去杠杆,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就会弱;政府财政赤字减少,碰到外部冲击的时候,政府利用短周期的积极财政政策能力就不够。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就远低于3%,现在只有1~2%,失业率已经处于历史高位。如果降低福利,就要减少需求;金融机构要去杠杆,就会减少信贷;政府财政赤字减少,投资就会减少——这样,失业率会更高,经济增长幅度会低。在这种情况下,哪个国家愿意呢?所以对这种结构性改革,他们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很可能陷入像日本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后到现在的经济低迷期,进入经济增长1%、2%左右的徘徊。现在大家觉得美国经济好,实际状态是怎么样呢?按照世界银行测算,2016年美国增长只有1.6%;2017年按照世界银行的预测,从1.6%增到2.1%;2018年预测美国增长速度是2.2%,还是达不到3%;2019年按照世界银行的预测,1.9%。我想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美国、欧洲、日本都是这样。

世界经济发展慢,出现各种问题。比如英国脱欧,实际上是因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经济增速放缓,当地居民和移民的矛盾放大,他就想脱离欧盟。美国特朗普上台,实际上也是因为美国经济的问题。各个地方爆发的一些恐怖袭击等等,实际上也是由经济发展的问题引发的。

在国内经济发展不好的背景下,美国、欧洲特别容易把矛头转向我们,所以像我们周边的问题,他们常常会煽风点火。

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过程中,很可能面临各种外部环境。相对和平、相对稳定、相对友好的外部环境,这是我们的心理预期。当然,我们也必须保持定力,来发展我们的经济。

3.国际治理发生的变化:中国的作用越来越大。

现在的国际治理体系,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为首所制定出来的,包括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这种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治理结构,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呢?二战以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治理结构,反映的是美国的理念、发达国家理念。但同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道义上的帮助。所以,成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援助。此外,还有很多来自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双边援助。据统计,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援助达到3万亿美元,从资金数量来说并不少,但是实际的效果怎么样?二次大战后,200多个发展中经济体,只有两个从低收入进入高收入,一个是我们的台湾,一个是新加坡,到2035年,很可能中国会成为第三个进到高收入的国家。1960年时,有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到2008年,只有13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进到高收入,其中有8个是西欧国家,像希腊、西班牙,或者是石油资产性国家,另外就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这就是二战以来形成的国际框架带来的结果。与此同时,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陷入了低收入陷阱或者是中等收入陷阱。二次大戰后,发展中国家普遍摆脱殖民统治,开始追求他们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但实际上成功的不多。在和平框架下,应该是发展的好机会,但为什么成功的不多呢?因为现有国际治理框架和认识体系下,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自己经济的时候,普遍按照发达国家理论制定政策,走发达国家给他们建立的道路,而不是走自己的道路。他们认为可以直接套用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理论,这就违反了要素比较优势,没有针对自己的发展阶段来制定政策。

而第二波——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则过于忽略政府的作用,把制度看做是万能的,认为发达国家最好的制度必然对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好的,没有考虑各自发展阶段的不同。那么,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济发展不好?新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造成发展中国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么充分的市场经济,所以导致了失败。当时提出的看法,就是推行华盛顿共识。

二次大战以后,少数发展比较好的经济体,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的发展道路、转型道路基本上都是走自己的道路。二次大战后少数几个真正赶上发达国家、缩小差距的国家,首先是日本,他们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开始,当时这样的发展路径被认为是错误的,但他们却发展起来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进行转型的时候,当时很多理论,说计划经济要转型要改革,中国采取“渐进-双轨”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被认为是错误的。但现在看,少数在转型期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国家,像中国、越南、柬埔寨,都是渐进的方式,当时都被认为是错误的。实际上,在美国为首的这些国际治理体系,反映的都是以发达国家做参照系,代表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以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系,出发点很好,但是效果不一定好。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发达国家提出这些理论,好像都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但是你按照他的理论,却得不到明显的效果。

当今中国地位越来越高,在国际治理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大。中国除了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资金,还应该提供经验:我们怎么样从一个原来连非洲人均收入三分之一都达不到的国家,变成一个稳定发展的新型经济,向高收入经济体迈进的。所有理论都来自于实践。以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系理论,看起来很好,但这是以发达国家的前提、条件作为基础的,拿到发展中国家来必然会出现问题。所以我们就有这个责任,有这个义务,也有这个机会,总结中国的经验,提出怎样让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不断发展经济。

未来发展的选择是什么?发展中国家的条件跟我们一样,把我们这个理论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我想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他们的问题也会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目前为止,全世界生活在发达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15%。中国变成中高等收入经济体以后,发达国家人口将达到34%,全世界还有66%的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他们跟我们一样,会追求自己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我想,来自中国的理论,有利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他们现代化的梦想。这是未来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的第三个变。而这个变化,我相信对发展中国家会有很大的帮助。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的问题就是发展缓慢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输出我们的发展经验,这对发达国家也好,对发展中国家也好,都会是一个合作共赢新时代的到来。

宁波改革开放以后,其业绩一直在领跑。我今天上午算了一下:改革开放38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是9.6%,宁波增长13.3%,比全国高了3.7个百分点,是了不起的。宁波现在人均GDP按照人民币计算超过11万,按照美元计算已经达到1.8万美元。1.27万是高收入经济体,所以宁波已经是高收入经济体了。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是巨大的,中国经济增长还在持续。我希望宁波能够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继续领航全国的发展。

宁波过去的发展中,我觉得有各方面都做得好的许多经验。如果从共享的角度来说,宁波本来有这方面的优势;绿色也是宁波的优势;协调,宁波各种制造业非常发达;创新,“中国制造2025”示范试点城市,宁波是第一个,如果抓住“中国制造2025”示范试点城市的机遇来进行创新,我相信宁波的未来一定会维持比较好的发展水平。宁波可以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机遇,继续领航全国的发展。

谢谢各位。

学生潜力培养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在分析提速所面临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之后,阐述了中国铁路实施大提速的必要性,指出了提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增强铁路在运输市场中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我国铁路必须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提速之路,最后归纳了铁路大提速带来的巨大效益。

【关键词】铁路大提速;市场竞争;企业生存;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运输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长,铁路运输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解决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需要加快铁路建设,扩大路网规模,推进技术装备现代化,挖掘运输潜力,提高运输效率,扩大运输能力,尽最大努力减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

自1997年以来,我国铁路连续进行了六次大面积提速,基本形成了“四纵四横”的提速网络,使我国铁路提速网络总里程超过16000公里,超过6400公里的铁路开行时速160公里及以上的旅客列车,同时,部分货运列车速度也相应提高。这是中国铁路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求所做出的重要战略抉择。但是相对于7万多公里的铁路营业里程,已经提速的线路只占铁路总里程的18.1%。因此,铁路既有线提速空间依然广阔。

一、铁路实施大提速的必要性

(一)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铁路大提速

我国正处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国民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与日俱增,迫切需要铁路提供强有力的运输支持。但铁路运输目前的紧张状况对国民经济发展形成了严重的“瓶颈”制约,而且这种状况将随着经济增长显得更加突出。解决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近期必须从实际出发,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立足现有基础扩充运力,尽最大努力挖掘运输能力,提高运输效率,扩大运输能力。

(二)提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资产和实力比较雄厚,但是历史包袱沉重,设备陈旧老化,技术装备落后。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旅客的乘车环境,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

1997年以来,铁路运输收入年均增长100多亿元,但每年的赢利微乎其微。实施大面积提速调图,将进一步增强铁路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铁路的经济效益,使铁路在竞争激烈、变化迅捷的市场经济中,不断调整、掌握主动、适应挑战,为铁路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旅客货主对运输质量,特别是快捷性、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连续六次大面积的提速调图,不断提高铁路运输质量,进一步缩短了客车旅行时间,增开的夕发朝至、直达特快列车、大宗货物直达列车等,进一步适应了旅客货主高质量的运输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提速是增强铁路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运输快捷、便利、舒适的要求日益提升。通过连续六次大规模的提速,铁路在适应市场需求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全路以提速为支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了快速列车、夕发朝至列车、旅游列车、假日列车、行包专列、“五定”班列等运输新产品,较好地满足了旅客货主的需求,大大增强了铁路运输的市场竞争能力,不仅巩固扩大了铁路在中长途运输中的优势,而且在短途运输市场竞争中,也取得了一些主动。1997年提速调图后,直通客运量大幅度增长,旅客周转量持续攀升,运输收入不断创历史新高。1999年全路提前一年实现扭亏;2000年继续扩大扭亏成果,实现了盈利目标。

同时,广深准高速铁路的建成,为实施大规模提速储备了技术,积累了经验。先后在沪宁、京秦、沈山、郑武等繁忙干线及铁科院环行试验基地多次成功地进行了提速试验,取得了多项试验成果,掌握了与旅客列车时速160~200公里等级相适应的一整套技术。事实证明,提速大大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每一次大提速,铁路技术创新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技术进步的加快也为实施提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四)提速促进了铁路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铁路提速首先需要改造与行车相关的设备,需要自行投入巨大的资金。提速前,大部分线路使用的是25米或50米长的短钢轨,这既降低了旅客的舒适度,也容易对钢轨、车轮、轴承等造成损害。提速后,线路全部采用无缝钢轨,目前最长的无缝钢轨已经达到30公里。在基础线路改造中,小曲线半径线路要全部改造成大半径曲线或直线,更换的提速道岔全部为新型大号码道岔,具有电动操作、平稳、快速等特点。

二、中国铁路的特定路情决定了提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目前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三位,完成的货物发送量和客运周转量居世界第一位,货运周转量居世界第二位。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虽然只占全世界的6%,但却完成了全世界铁路工作总量的将近四分之一,运输密度为世界之最,铁路运输效率非常高。京沪、京广、京哈、京九、陇海、浙赣等六大铁路主要干线的运输能力已经饱和,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以京沪线为例,这条铁路以占全国铁路2%的营业里程,完成了全路10%的旅客周转量和将近8%的货物周转量,是世界上客货运输最繁忙的干线。

中国铁路具有世界上最高的运输强度,运输能力高度饱和,在线路上客货共线运行,不同等级列车混跑。在高强度的运输中,不同等级列车的速度、密度、重量对于运输组织、轨道结构、信号系统和牵引动力等技术和装备的要求截然不同,实施提速所面临的情况十分复杂,处理不好不仅会降低效率,还会给行车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我国铁路是客货共线,不同种类列车共线运行,客货争占线路能力的问题十分突出。实施提速,快速的客车要不断越行慢行的货车,必然造成列车密度的下降,列车速度与密度相互影响。重载列车对线路的破坏力大,而快速客车则对线路的平顺性要求很高。

列车的“重量、密度、速度”是扩能提速提效中相互关联的三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铁路进行技术装备更新的扩能改造都是遵循提高列车重量和增加行车密度的原则,对列车速度的储备能力不足。实施提速,原先的“重量、密度、速度”的匹配关系不能适用。列车速度提升的影响,不仅涉及到行车组织,而且关系到铁路各方面的基础设施,线路轨道标准、牵引动力、车辆性能、机车车辆制动能力、行车安全设施、道口防护等各个方面都必须进行提速改造。

在中国的铁路上实施提速工程,是对铁路原有运输模式的重大突破,是从“大重量、高密度、中低速度”的运输模式向“快速度、大重量、高密度”运输新模式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在中国和世界铁路发展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中国铁路大提速必然打破原有的运输模式,通过科学的管理、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高效的运输组织,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现列车速度、密度、重量最佳匹配的既有线提速挖潜改造之路。

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提速之路

(一)在高强度运输前提下提速,必须兼顾速度、密度、重量

我国铁路数量少,客货共线,运输强度居世界之首。在大量开行重载列车的情况下,又要将旅客列车时速提高到160~200公里,难度很大。快速与重载对技术装备要求不同,相互制约,甚至相悖。必须不断研究、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具有中国自己特点的技术体系和管理办法,而不能照搬照抄外国的运输模式。

(二)立足于挖潜改造,注重投入产出

由于我国铁路投资有限,提速改造不可能有大量资金投入,必须将投入产出摆在突出的位置。全路应立足于在核心部位积极采用新技术,重视发挥已有装备的潜力,一般不搞大的工程,达到以较少投入在较大范围内提高列车速度的效果。

(三)坚持自主研究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道路

为了提速,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我国迫切需要的高新技术,尽快缩小与国外铁路的差距;另一方面必须坚持自主开发,主要技术装备应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我国铁路对机车车辆及其技术装备的需求量巨大,依靠进口是难以满足需求的,实际上关键技术也很难买到。针对我国铁路提速的实际需要,铁道部积极组织自主研制,先后开发了一系列提速机车、新型内燃(电力)动车组、提速客车,以及适应提速需要的信号系统、轨道结构和安全装备,并掌握了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只有高度重视自主开发,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大幅度地提高我国铁路的技术装备水平,为我国铁路大面积提速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铁路大提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通过提速提高铁路经济效益

据统计,铁路经过6次大提速后,客车平均运行速度提高了25%,特快列车最高时速提高到了140~160公里,广州-深圳最高时速已经达到200公里。铁路经过六次大提速后,开行了“夕发朝至”列车、“城际列车”等快速列车,使距离2000公里左右的城市,一天即可到达。在提速的同时,安全正点率、服务质量也在明显提高,做到了提速与提高服务质量同步进行。提速后的铁路客流大幅度攀升。据统计,提速后客流年均增长百分之六点八,超过了公路、航空和水运的增长速度。客票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0%。铁路在与航空、公路、水运竞争中的优势越来越得以显现,增强了铁路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了铁路的经济效益,为铁路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

(二)铁路大提速使整个社会受益

铁路大提速不仅仅是列车速度的提高,同时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了管理水平,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1993年以前,人们出门80%靠坐火车,铁路是人们外出选择的主要运输工具。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客运市场逐步形成铁路、公路、民航三方竞争的局面,铁路在竞争中,市场份额逐步下降。1994年铁路客运量降至最低点。1996年,公路客运量首次超过铁路。随着京沈、京沪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全国国道主干线已建成过半,高速公路网正在形成。北京—沈阳、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广州—深圳、济南—青岛等大城市间,都可通过高速公路出行。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使运输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也给铁路运输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广大旅客货主对运输质量和服务质量,特别对快捷性和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铁路实施提速调图,进一步缩短了客车的旅行时间,开行“夕发朝至”列车、直达特快列车,增加大宗货物直达列车等,适应了旅客货主对铁路运输高质量的要求。通过五次大提速,铁路在许多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使整个社会从中受益。

(三)提速促进了安全基础的加强

几年来,为了实施提速,全路完成了大量的提速基础工程。更换提速道岔、Ⅲ型轨枕、优质道碴,改造小半径曲线、平交道口,延展无缝线路长度,在线路两侧设封闭栅栏,推广大型养路机械,整治线桥隧病害,使线路基础得到了明显加强。购置配备新提速机车客车,更换202、206型转向架。改进检修手段,提高检修能力和水平,使移动设备的性能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推广应用一批功能先进的监控装备、检测设备,加强了对移动设备和固定设备的动态监控和检测。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了职工适应提速需要的技能。

(四)提速推动了运输改革

全路以提速为契机,积极调整生产,撤并一批行车站段,改革客车乘务制度,实现了减员增效。提速也促进了经营方式的转变,“我开车,你来坐”的封闭型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运输企业开始注重研究市场,按照市场需求来配置运力资源、调整产品结构。几年业运行图编制工作不断改进,推动了运输组织的改革,优化了运力资源的配置,挖掘了运输潜力,提高了运输效率。

(五)提速促进了观念的转变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提速的实践使干部职工进一步认识到,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是市场,而要赢得市场就必须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铁老大”形象,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旅客货主的需求。

五、结语

中国铁路提速战略的实施,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提速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运行效率之高,在中国运输生产力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铁路大提速是我国运输生产力领域的重大技术创新,是运输组织和运输管理的重大创新,是我国运输生产力领域的重大经营创新,实现了运输生产力领域的安全控制创新。中国铁路通过实施提速战略,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了铁路走向市场的步伐,焕发了铁路新的生机,展现了铁路新的形象,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运输生产力创新之路,将对我国铁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陈牛生(1971-),男,湖南岳阳人,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物流、运输管理。

学生潜力培养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通过对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现状的研究,指出高职数学传统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数学课程改革的方案,转变高职数学教育理念,从而给数学教育以合理定位,科学构建数学课程体系并加强教材建设。

[关键词]计算机潜力 高职数学 改革

一、前言

高职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抽象的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计算机必然在数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已成为数学教育现代化和数学教改的现实课题了。

二、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应用计算机

目前,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教学软件数量的增加,数学CAI也在逐步开展,计算机作为指导者,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等展示的各种信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等资料,将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电视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计算机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对于极限定义传统教学因较难展现其发现过程,从而造成学生对其不好理解。利用计算机,可以在屏幕上跨过极限理论证明的难点,尽快进入微积分的最基本的主线内容。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在这里也应注意,计算机的演示只能是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应当恰当的给予提示,结合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形成对概念的理解。

三、利用计算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也应当发生转变。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的思想,发展以问题共同解决为中心的思想,发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强调终身学习的思想。现在,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为数学的发现学习提供了可能,它的动态情境可以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在数学实验课中,可考虑把学生分成2~3个人一个小组,每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教师提供问题,学生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环境,积极思考、讨论,动手演算,解答这个问题。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小组中参加讨论,观察其进程,了解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答,对有共性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或讲解,努力在全班创设一种研究探索的学术气氛。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教师在教室里的角色更像学生的辅导者或帮助者。他们设置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刺激学生解答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

四、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与社会实践、学生的专业学习存在脱节,教学中过分强调自身的完整性、严密性,因此数学课给许多学生的印象是一门理论性强的课程,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不愿意学习数学的情绪。由于计算机本身的优势,它进入数学课堂后,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使得数学学习有了乐趣。计算机科学知识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可以说是“相互辅助”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几十年来与计算机同步发展的计算数学包括数值计算、符号演算、计算机图形学已有巨大进展,这些进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日益走入人们的生活,社会对人的数学素养的要求已经从依靠纸笔运算转换到有效地、恰当地使用技术,能帮助学生数学地深入思考问题、简化概括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在几何与代数、代数与统计和真实问题情景与相关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数学教育应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和理解更本质的方面,学会提出问题和抽象概括,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数学,应用数学。学校的数学教学应更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应用的认识,重视现实问题的解决。

五、调整、精简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有大量繁杂的运算,教学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来进行训练。目前许多软件包都能完成数学里各种各样的运算,引导学生给出解答。这样,技术使得有关数学技能、技巧方面的内容越来越不重要,这就使教师和学生可以从这些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把繁重的运算交给计算机。因此,教材中可以适当删减、调整一些教学内容。当然,并不是不要学生练习,而是掌握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即可。数学是讲授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和形本身就是一個有机的整体。而在传统的几何教学中,学生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学习欧氏几何,学习逻辑论证。我们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就是证明定理就像解四则运算难题一样,是非常难的。固然,这能很好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学生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也不仅仅是逻辑思维能力,逻辑论证方法也仅仅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一类方法。

六、增加一些教学内容

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要经过这样的过程:收集信息和数据,处理数据,得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得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我们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用到许多离散数学的知识,因此,应当将这些知识引入中学数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有些问题可以考虑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去解决,现在已经有一些软件可以使用,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完成统计里的学习任务。在数学教材中,可以适当渗透一些编程的思想。学生掌握了解决一个问题的基本方法后,可以让学生编制程序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把一个数学问题从一元推广到多元,从一维推广到多维。

七、结束语

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同时,也引发我们进行更多的思考。计算机进入数学教学,必将引发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并形成一个新的数学教育前景。广大数学教师、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成为这场革命的主角。

作者简介:

钟若丹,女,陕西省西安市人,助教,学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

学生潜力培养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近年来,乡村旅游日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热点。本文在省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的基础上,根据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应在优化旅游环境、提高游客参与性、宣传促销、创新旅游合作模式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旅游 新农村建设 河南

一、引言

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在欧洲发达地区可以追溯到19世纪工业革命地区,但乡村旅游大规模开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一)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评述。

针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国内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乡村旅游的概念内涵如何界定?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及机制是怎样的?乡村旅游如何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旅游的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正确处理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负面效应?在迄今为止的国内研究中,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内涵的研究分别从旅游主体、客体、活动形式、农业开发等角度进行了定义,较为全面。但是旅游业现在正处于转型期,随着旅游日益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的改变和体验经济的到来,乡村旅游也正在从传统模式转向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等新形态、新模式,所以如何把握好乡村旅游从传统模式向新形态、新模式的转变,将是下一时期研究的重点。

(二)省内乡村旅游的研究评述。

河南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更加关注与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成为旅游业发展中新的亮点。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共生。关于河南乡村旅游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对河南省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河南乡村旅游现状的分析和策略的研究;二是对河南乡村旅游和农村关系的研究;三是河南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及趋势研究;四是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研究。

而对如何整体规划河南全省内的乡村旅游资源,使全省的乡村旅游发展迈向一体化、市场化的问题鲜有研究。其次,乡村旅游对“三农”各方面的影响研究应进一步加深,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改变原有乡村旅游中乡村单独规划的模式,进入城乡规划一体化研究。另外,对河南乡村旅游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尤其是在生态环境的破坏方面,应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也正是本论文研究的重中之重。

二、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河南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及实例。

根据国内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分类,河南省内的乡村旅游类型可大致分为三类,见表1:

(二)发展现状。

在2004年国家公布的首批20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河南省共有12个单位入围。在2005年1月公布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河南省名列第五。河南农业高新科技园——新乡县七里营刘庄、许昌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等12家单位榜上有名。2006年,河南省政府更是抓住国家旅游局将那一年确定为“2006中国乡村主题旅游年”的契机,向省内国内市场策划推出中原乡村之旅,全面展示了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的崭新成就和亮丽风采。根据河南省假日办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7年五一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529. 3万人次,其中40%是近郊游和乡村游,达到1000万人次。

1、发展规模。

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最初的都市郊区开设农家餐馆,提供简单住宿、餐饮服务,逐步发展成为开发田园景观和农业资源,提供体验性休闲活动的。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河南省共有农户家庭或合股经营的小型 “农家乐”经营户1500余户,投资总额达1.4亿元;以企业法人和私人资本投资为主的大中型乡村休闲旅游项目近 400个,投资规模达 24145亿元。2005年,全省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 13070人,接待游客 1385万人次,营业总额达 7134亿元,有效地扩大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今年伊始,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即在全省范围内扶持100个旅游村和10000户“农家乐”开展乡村旅游,从而为农村提供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10万个。 此项工程包括“一村一色”的旅游策划、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商品开发、旅游线路编制、乡村游导游人才培训、星级“农家乐”创建等。可见,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2、地理区位。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河南乡村旅游进行了重点研究,将乡村旅游的重点设在山区,如嵩山旅游区、南太行旅游区、大别山旅游区、伏牛山旅游区。其次就是各个城市近郊。

(三)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活动项目单一,淡旺季明显。

一些果园、花木园、茶园等在旅游旺季时适时推出果品、茶叶采摘节、花卉观赏节等活动。游客往往接踵而来,经济效益良好,但是一旦过了节令,大多经营惨淡,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都存在严重的闲置浪费。

2、卫生条件未达标准,服务人员素质急待提高。

在河南开展乡村旅游的一些村落,有些农户在河边、山涧边洗菜、洗衣等,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厕所设施极其简陋。农家旅馆、饭庄等缺乏必要的消毒设施。经营人员主要以当地的农民为主,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技术培训,服务技能薄弱,服务意识淡漠、管理较为混乱。

3、旅游产品缺乏新意,缺乏深层次的开发设计。

以重渡沟景区内的农家乐为例,该地农家乐开展的都是棋牌、餐饮、卡拉OK、山野味销售等活动。一些农家乐甚至变成了农家小饭店、农家麻将馆等。可见,农家乐项目存在严重的雷同现象,缺乏体验、休闲的创新项目,满足不了游客深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整体缺乏高档次的精品,在服务模式上亦有待创新。

4、挖掘特色乡村文化内涵不足。

目前河南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乡土特色不明显,传统乡村文化所彰显的文化品位远远没有体现出来,没有对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劳作方式、乡村服饰、特色饮食民俗风情、民居建筑、乡土文艺、乡村节庆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

5、缺乏一体化规划,未形成规模效应。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从整体上来看缺乏全面科学的一体化规划,各个旅游区、旅游城市之间的联动不足,对形成规模效应、带来规模经济不利。

三、河南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一)政府主导,整体优化旅游环境。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过程中应采取市场主导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原则。借助政府力量调动更多的产业要素,可以使乡村旅游业获得协调发展。政府引导型乡村旅游开发就是将乡村景观资源和社区作为一个综合体进行开发建设,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的效率,谋求乡村地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要进一步引进外资和民间投资,优化乡村旅游环境,特别是注意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的提高努力达到城市游客可接受的尺度,把乡村旅游品牌做大做强。

(二)提高乡村旅游活动的游客参与性和教育性。

当前普遍存在的几天“住农屋、吃农饭”的农家游理念应该改变。要让游客参与到真正的农事活动中去,真正地了解甚至掌握一定的农耕知识,把“农家乐”与休假旅游和周末短期旅游相结合,现在很多城市的居民愿意租赁农民的小块土地进行耕种,体验种菜的乐趣和田园生活的享受,同是也可以在耕种的过程中对下一代进行生活知识的教育。这样,可以增加郊区农民的收入。

在项目活动的开发过程中,注重文化特色的挖掘,如:河南有很多地方戏种、表演节目(扭秧歌、踩高跷等)、地方乡村庙会、集市活动等,要让游客在参与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深刻的文化内涵的地方特色。

(三)加强营销力度,塑造产品的品牌形象。

河南乡村的传统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中蕴藏着许多独特的旅游吸引要素,这是河南乡村旅游最独特、最具发展潜力的内容,如中原古镇、花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等,要进一步加强宣传营销力度、宣传推介力度、创新宣传推介手段。利用报刊、电台、互联网、广告、旅游宣传片、交易会、旅游大篷车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充分发挥旅行社的中介作用,推广特色乡村文化旅游品牌,进行市场化运作,促进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除此之外,要看到乡村节事旅游活动对整个乡村旅游市场的巨大的带动性和影响力,策划和举办一些有地方特色和影响力的大型的旅游节事活动,塑造地区的旅游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如宝丰书会、浚县古庙会等活动。

(四)发展旅行社—营销公司—农家相结合的创新旅游模式。

具体做法是构建“公司+农民+旅行社”的运营机制。具体地说,营销公司作为联结农户和旅行社的中介机构,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农民负责组织自己社区内的村民参与表演、导游、工艺品制作、提供住宿餐饮、卫生环保工作等,并负责修缮各自的传统民居等工作,保证为游客提供更满意的、体现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当然,旅行社组织的游客只是乡村旅游游客的一部分,但是采用这种创新模式,既可以调动旅行社的积极性,也为农家保证了充足的客源,可谓“三方共赢”。

(五)将规模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乡村旅游整体规划中。

2007年开始,河南省旅游发展实行总体构架“一心、两带、五区、六板块”,“少林寺—龙门石窟”将被打造成国际化旅游精品。其中“一心”是指以郑州为核心的全局性旅游发展思路,“两带”是指以郑、汴、洛为主的沿黄河旅游发展带和京广、京珠沿线旅游发展带,“五区”即嵩山文化旅游区、南太行山山水生态旅游区、伏牛山休闲度假旅游区、桐柏—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和豫东平原文化旅游区,而“六板块”指的是豫中板块、豫西板块、豫北板块、豫东板块、豫南板块及豫西南板块六大旅游经济板块。可以借鉴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的“一心、两带、五区、六板块”的总体布局,将沿黄河一带,郑汴洛城市周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一体化整合,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太行山、嵩山四大山区的山村联动起来。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英.浅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决策咨询,2009(1).

[2]万青.乡村旅游探论.许昌学院学报.2004,23(6).

[3]王军.论我国乡村旅游的和谐发展.经济生活,2009.

[4]郑琰,刘婷.论我国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23(5).

[5]吕连琴,刘爱荣.我国乡村旅游高级化的产品设计导向.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4).

学生潜力培养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学校的学生即将成为未来教师的新生力量,不仅要在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上扎扎实实学习,还要在品德、行为习惯上不断改进和约束自己,为成为真正“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老师打下夯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师范学校的舞蹈老师,如何将立德树人的德育培养融入到舞蹈课堂中,如何运用舞蹈教学的方法与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教学课堂中思考和进行改革的问题,笔者将对此提出以下拙见。

关键词:立德树人   舞蹈课堂   德育培养

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德育,它能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的推动和发展。近些年来,很多学校相继发生一些恶性事件,造就现在学校对于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提高对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就师范学校而言,师范生一毕业就会走上教育岗位,他们又将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践行自己的品德行为,以及他们如何引导自己的学生很好的发展品德与行为?这些都是作为现在师范学校教师所需要思考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师范学校德育工作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未来师资队伍的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师范学校的舞蹈教育教学来说,舞蹈课堂也是需要开展学校德育培养的一部分,舞蹈老师将充分利用自身和教学方法与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让学生能在学好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接受着专业教师的德育引导。

一、舞蹈教师自身专业道德素养是开展德育引导的基础

俗话说“以人格育人格,以道德育道德”,舞蹈教师作为德育引导的一部分,在舞蹈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也是德育培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舞蹈教师来说,舞蹈教师自身专业道德素养是提升舞蹈教学质量的必然,舞蹈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等综合的素质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及行为的形成。因此,作为舞蹈教师不仅要不断的加强学习,拓宽学习空间,还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历史最前沿的科学、品德、时事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文化素养;同时,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时刻以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准则在约束自己。一位品德高尚、优秀有经验的舞蹈教师,在每一次课堂上优雅的示范,专业耐心的讲解,生动活泼的课堂构架,与学生愉快的问好与作别……都能对学生的品德行为的形成、专业知识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舞蹈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方法对学生开展德育引导

在教學课堂中,教师采用好的教学方法不仅是联系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纽带,是影响教师威信和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还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当代国内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特别是当下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融入到教学中,舞蹈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比直接要求学生这样做、那样做的方法要好得多。例如,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翻转课堂的方法分组进行学习与探索,让学生们在分组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团结互助、积极努力、乐于思考……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的品质;在舞蹈技巧课中教师采用相互操保的方法完成一些简单的技术技巧学习,在学生相互操保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规范完成技巧和操保技巧的方法,还有在操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的品德;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口传身授法进行教学,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对舞蹈知识进行掌握,同时,教师还会在教授的过程中对舞蹈作品和动作进行知识和德育的传递;在舞蹈作品赏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欣赏法、引导启发法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例如,在欣赏现代舞蹈作品《小城雨巷》时,引导学生理会编舞者把创作思路、舞美、音乐和表演完美结合的方法,体会编舞者运用舞蹈特性和现代的表达方式展示一个非常优美的意境,让学生明白编舞者对中国民族民间舞与中国文化精神相融合和对江南水乡风光的眷恋的用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并有传承和发扬我国的民间舞蹈的思考;在舞蹈课堂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重复练习,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品质。

三、舞蹈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德育引导

师范学校舞蹈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块。即:形体训练(形体姿态训练、身法韵律训练)、幼儿舞蹈表演与创编、民族民间舞表演与创编。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每种舞蹈都有其特殊的艺术特色及鲜明的风格。不同的舞蹈给人的感官享受也不同,学生在跳舞时,可以跟着音乐忘掉学习、生活的烦恼与不快,释放压力与情感。因此,舞蹈可以让人在享受艺术的同时陶冶情操与审美情趣。此外,舞蹈动作将生活与艺术结合在一起,从一个人的舞蹈动作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素质修养。在参加舞会的时候,往往要求穿着整洁大方,行为举止要端正从容,谈吐要儒雅有礼。这些要求就能够有意识提高一个人的社会修养,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由此可见,舞蹈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在进行儿童舞蹈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作品内容时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如;培养卫生习惯的作品《牙牙乐》《刷刷刷》等;培养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的作品《劳动最光荣》《劳动节拍》《爱护环境我来了》等;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作品《红星闪闪》《中国梦娃》《雷锋精神代代传》等。此外,教师在教授民间舞的教学中,也可以渗透“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例如,新疆舞教学、蒙族舞教学、藏族舞教学等过程中,都要掌握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文化等。并学习不同民族的礼仪动作,培养学生尊重民族文化,学习民族礼仪、增进民族情感的品质。同时通过民族民间舞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热爱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并能有传承与创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舞蹈教师要开展各项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

教学实践活动是在教育教学课后,有计划,有目的,有主题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开展的一项实践活动。具体实践活动内容有:以专业表演的演出活动;以参与舞蹈为团队的社团活动;以关心老人为主题的慰问演出;以关爱边远、农村孩子为主题的支教活动、以民族传承的舞蹈采风活动等等。在各项实践活动中相互帮助,积极讨论,共同完成,不仅专业知识得到成长锻炼,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得到培养,尊老爱幼的仁爱之心得到发展、优秀文化得到了解与传承……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的品德得到引导,感染和发展。

俗话说“要成才先成人”。这里的“成人”其实就是指做一个的品德高尚和行为规范的人。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并非学生品德教育、行为教育就是思想品德课的专属,在当今国家大力提倡“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的任务时,各学科教师都需要思考一下,如何将“立德树人”与自己的学科相融合、渗透?力争在各门学科中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让各门学科成为真正的“教育与教学”相结合的学科,让学生通过各学科的学习,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学生。

参考文献:

[1]陈泽榜,何家敏.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价值实现的人性探析[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04).

[2]张天华,孙傲.立德树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理与机制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

[3]杨曦.舞蹈教学改革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8,(18).

[4]李聚权.高校舞蹈教学方法的新思路与建议[J].中外企业家,2018,(19).

[5]田堉橦.高校舞蹈教学方法的发展历程研究综述[J].辽宁高职学报,2018,(10).

[6]杜艳梅.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增强舞蹈教学效果[J].艺术科技,2018,(09).

[7]苗青.浅谈立德树人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3).

[8]余树玲.浅谈“立德树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8,(21).

[9]李萍,史志杰,文濤,王小秀.核心素养助立德树人创新推进六个维度促考改课改同频共振——2018年山西省中考英语试题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2).

学生潜力培养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论文着力于探讨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通过教学实验设计发现,该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提升学生能力,然后从激发学習兴趣、提高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这几方面介绍了该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最后总结时介绍了该教学模式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师生角色互换;学生能力;意义

伴随教育制度的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面临了很大的冲击,一些新型的教学手段开始逐渐出现在教育行业中,如师生角色互换教育模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少学校开始引入这一教学方式,这一模式不仅能把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自信心与合作意识,改善当前的教育状况。

一、师生角色互换的含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专家学者们针对教学理念和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模式,一些全新的教学方法脱颖而出,如“翻转课堂”教学法、“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等。其中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不高,过程简单,可操作性强,教学效果容易被评估,所以它成为了新概念教学的首选。从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的概念来看,就是调换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让学生成为讲台上的主导者,老师成为听课者。本论文在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变更,让学生走上讲台给其他学生上课,教师则负责指导学生,让他们成为优秀的“讲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

二、师生角色互换教学实验设计

(一)实验方法与对象

本论文通过对教学实验的分析来找出进行“师生角色互换”后学生的整体变化。本次教学实验的参与对象分别为参加计算网络应用技能竞赛的8名学生、想学习但没参加竞赛的学生以及2名带队老师。参加竞赛的8名学生主要扮演“讲师”的角色,想学习但没参加竞赛的学生的扮演“听课学生”的角色,2名带队老师主要负责指导“讲师”。

(二)实验目的

为提升参加计算网络应用技能竞赛8名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展了周期性较长的项目教学,但长时间的训练让学生变得松散不专注,影响训练的进行;而其他学习该课程的同学也存在兴趣不足,缺乏学习积极性等问题。为改善这一现状,2名带队老师尝试让参加竞赛的学生开始尝试以“老师”的身份去给没参加竞赛的同学上课,希望通过这样的角色变更,能改善竞赛学生的训练状态,加深8名学生对知识架构的理解,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本次实验,改善听课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实验步骤

本次教学实验主要经历的以下步骤:

第一、让参加竞赛的8名学生自己进行任务分配,准备相关课件(PPT);

第二、学生准备充分后,让他们开始担任“讲师”,以自己的思路给其他学生讲课。带队老师参与当天的课程。在第一次课堂上,“讲师”凭借自己的实验经验,以讲解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为其他学生讲课。但由于是第一次以“讲师”的身份站上讲台,经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遇到重难点内容不懂得把握节奏;语言描述缺乏精准度;实验原理讲解不充分;面对学生多次提问就思维混乱,缺乏信心,敷衍了事。

第三、带队老师以“评课”的形式,向“讲师”反馈听课学生对本堂课的看法,听课学生认为让学生担任“讲师”这样的上课形式,他们比较认同,同时听课学生也将第一堂课中存在的不足反馈了出来,如“协议”解释不够清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配置,“讲师”在进行实验配置时解说较少等。

第四、结合听课学生的看法,带队老师让“讲师”对第一堂课进行自我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讲师”明白实验配置原因,但讲不清楚;清楚实验的具体步骤,但没法做到边做边讲;听课学生提问过多会感到紧张,缺乏控场能力;无法列举形象的例子来进行难点的讲解等。

第五、针对“讲师”在第一次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带队老师接下来几天都在听讲课的预演,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如让“讲师”要注意实验目的等的讲解;在讲重点内容等要提出问题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难点问题讲解控制速度;PPT讲解时,要结合图片,以便于理解。

第六、让“讲师”持续在实验室中给其他学生演练、排错。带队老师及时给“讲师”们开会,总结他们的训练情况,同时给予他们物质与精神奖励,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与信心。

三、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方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实验结果分析

1.听课学生的变化

在进行此次教学实验前,学生们的学习是被动的,不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该课程只是为了考试及格,缺乏主动学习的心理。在老师在进行实验时,很多学生趁机玩手机,没有认真听实验步骤,课堂上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会主动提出问题,作业完成更是敷衍了事。而从此次实验来看,面对和自己同龄的“讲师”,学生们的上课状态有了明显的变化,在“讲师”们上课期间,出现难点问题,学生会主动提出来,让“讲师”再深入解释一下;当“讲师”进行实验时,速度太快,他们会主动提醒讲师控制速度;当讲师提问时,他们会积极的回答。

在采用“师生角色”互换这一模式后,听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升,从“懒散被动”的学习状态变成了“积极主动”的心态。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的变化,让这些听课学生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期末考试时,参与听课的学习的考试成绩平均分比未参加听课学生高20分。

2.授课学生(讲师)的变化

参加竞赛的8名学生在担任“讲师”前,面对长时间枯燥泛味的训练,他们变得散漫不专注,学生对于自己的弱项也不够了解,没法及时的查漏补缺,训练成绩停滞不前。而当他们以“讲师”的身份进行训练后,在不断准备课件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对所有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形成能用自己语言表达的文档,这个操作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结构的印象,让他们的思路更清晰;在授课和实验演示过程中,面对其他学生的提问,他们的一些知识盲点或掌握不够熟练的地方就会被暴露出来,带队老师也能够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及时进行指导,“讲师”也能在课下及时进行巩固,而后续的不断演练、排错,形成了“认真的学习——充分的理解——形象的表达——更多的实验——细心地排错——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不断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在另一方面,“讲师”的第一次讲课存在很多的不足,而在老师的不断指导和鼓励下,“讲师”授课越来越顺畅,极大地增加他们的信心。听课学生在课堂上的变化,让“讲师”获得了成就感,为了更好的带动听课学生,“讲师”自身在学习上也更加的努力、刻苦,责任感也逐渐增强。最后在广东省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二)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们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当“讲师”和学生属于同一年龄或同一层次时,当然坐在下面的学生也可以站上讲台时,“授课者”与“听课者”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和谐。为了让自己也能成为讲台上的一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变得更加的浓厚。

另一方面,开展新的“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后,學生会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学生要想把课上好,就需要自主学习巩固知识点,虽然在师生角色互换中,教师会不断的鼓励学生,指导学生,但都只是其辅助作用,学生需要自己安排教学思路,自己进行讲解。如果自己不提前学习,提前将知识点搞懂,遇到其他同学提问时,会显得不知所措,授课效果自然也不好。由此看来,该教学模式可以督促学生自主学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

2.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课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学生本身对知识的掌握就不是很全面,更谈不上系统的了解,再加上没有讲课的实践经验,所以站上讲台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当学生克服自己的胆怯,有条不紊的进行授课时,他们会收获到来自老师、同学和朋友的鼓励与表扬,这些鼓励与表扬会让他感到自豪,并获得自信。当一个人克服自己的恐惧,做自己曾经没有做过的事情,那他的意志会变得比以前更坚强。

同时,在本次教学实验中,不同的“讲师”所存在的问题是不同的,所以带队教师在辅导时,会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如面对基础还不牢固的学生,就让他们先查漏补缺;面对基础牢固但执行能力差的学生,就适当地降低要求,先进行力所能及的巩固,再逐渐加大难度并及时进行指导,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能力,还能让他们收获满满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新模式下的“师生角色”互换非常考验学生的合作意识,从本次教学实验来看,一共有8位学生要充当“讲师”,如果要将这一门课教好,那么这8名学生就必须先学会分工合作,如果他们缺乏合作意识,那么就无法顺利进行授课。“师生角色”互换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会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提升,帮助他们由小我变成大我。同时学生来担任“老师”,学生在备课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知识,拓宽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备课过程中通过与同学之间的相互探讨和交流,有效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以老师的身份在讲台上讲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克服自卑心理,尝试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工作自信心。

四、总结

综上所述,让学生担当老师的角色,老师从旁协助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培训学生的综合能力。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生能力;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但是它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在本文中的实验中,能够充当“老师”的都是能力优秀的学生,他们能够从容的走上讲台,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够优秀,信心十足,所以他们能够在老师稍加点拨的情况下就轻易征服听课学生,但计算机网络应用本身就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很多学生单理解理论知识就非常费力,如果强行让他们担当老师,进行实践部分的讲解,恐怖会起到反效果,因为他们无法正确的讲解知识点,无法掌握课堂进度,更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甚至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在面对同学的嘲笑可能会变得更自卑,更不自信。另外,在教学中长期实行的都是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这种模式已经习以为常,教师和学生都很难从容的进行角色互换,也很难被这新的教学模式所吸引。该教学方式要进行广泛应用,还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尽可能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同时,针对不同特征的学生要制定对应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有利于该模式的扩展。

上一篇:国际战略控制论文范文下一篇:小额信贷探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