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翻译英译汉范文

2024-04-25

语篇翻译英译汉范文第1篇

【关键词】翻译原则 英译汉 词性转换

一、翻译原则及词类转换的含义

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也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翻译的主要标准:1.忠实。要忠实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把原文的信息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2.通畅。译文规范,明白易懂,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

词类转换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译文语言的习惯进行相关的变换,不仅是指词类的转变,而且还包含词类功能的改变和一定词序的变换,英文和中文词类没有完全对应的关系,英语单词有词性变换,中文没有,大学英语中经常出现的词类转换是名词,介词词组,形容词转译为动词。

二、词类转换的技巧分析

英文翻译过程中,不少学生都将自己束缚在原文的语法结构、句型以及字数上,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翻译情况,使得译文的词组运动不当、语序不正确,很难将原文的含义表达出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译文的上下文连续性不强、没有达到语境要求以及死译等。所以,英文翻译时需要事先比较英文和中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述习惯。其中,英语以形式为主,而中文则以含义为主。因此,在对这两种语言进行翻译时应根据语言的语言特征和逻辑性,尽量不要频繁对英文进行断句,否则将破坏英文的连贯性,还会降低文章的严谨性。除此之外,针对词类转换中出现的词性或词序变化问题,需要学生明确英文词汇间的关系。例如,英文单词词性的变化大都是通过词缀完成的,例如加前缀或后缀,从而产生不同的词性。而汉语通常都使用动词。对于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起来。

三、词类转换的类型

1.名词转换为动词。①表示直觉,感情,欲望的心里状态的形容词,如果做表语则在翻译是经常转换为动词,如confident,certain,careful,cautious,angry,sorry,ashamed,thankful,anxious,grateful,able等。例如:He is grateful for her help.译为:他很感激她的帮助。“grateful”由形容词“感激的”译为动词“感激”。②英语的构词法中,由动词转化来的名词一般有加前缀,后缀的方式。例如,-ment,-tion,-er….这时,由动词派生或者含有动词含义的名词在翻译时需要将名词转换为动词。例如:Robo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译为:机器人已经用来探索宇宙。注:如果这里的“application ”和“exploration”转化为动词后,就会使句子语句通顺。

2.名词转换为形容词。在英语中由形容词派生的名词翻译起来需要转化为形容词,否则会使语句不通顺。例如:The new design should offer greater security to cities where earthquakes often take place.译为:新的设计应该使地震频发的城市更为安全。注:这里的offer security由中的“security”翻译时由名词转化为形容词;如果字面意思译为“提供更大安全”,则不够地道,感觉很生硬。

3.形容词转换为副词。在英译汉中,通常将修饰名词的形容词译为副词。例如:You had better give them a quick glance during communication.译为:在沟通时,你最好飞快地瞥一眼他们。注:在原句中名词glance 由形容词quick修饰,需要在译文中转换为副词。

4.副词转换为形容词。在英译汉中,修饰英文动词的副词经常译为形容词。例如:We were most impressed by the fact that those patients were not in good condition.译为: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病人的身体状况不太好。

5.介词转换为动词。英语中常用介词表达动词的含义,翻译时需将介词译为动词。例如:While she is working,her feet are on the bench.译为:当她工作时,她的脚放在椅子上。注:这里 on the bench 是介词短语,需要译为“放在椅子上”的动词短语。

四、词类转换的注意事项

词类转换过程中需要注意:首先要尊重原著的意思,不能为了翻译的方便而破坏原文本意;其次要注意翻译词语和语境与文章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使读者阅读时能够清楚详尽。此外,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保证翻译的通顺和精确,这是翻译的最基本原则和要求,也是成功翻译的条件。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翻译时需要将文章中的精髓进行一定的加工,使得作品在遵循原文的基础上能够更加贴近文学本身,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同时有可以学到的新的东西,无论是翻译技巧还是翻译的内容中包含的知识。不仅考验翻译的功底也同时使得翻译有更加有意义更加长远的发展。

五、结论

英文翻译中词性转换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上文结合例句介绍的五类词性转化的方法是英译汉翻译中最常见的五种,掌握这些会有助于翻译的成功。对于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来说,把握词性转化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在此基础上,有良好的翻译思想做指导,不生搬硬套,注重意义的理解,通过上下文的贯通以及清晰的逻辑关系,会使文章翻译的更加顺畅,更容易理解,加深我们对英语原文的解读。

参考文献:

语篇翻译英译汉范文第2篇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将词和短语当作自己的原材料;词典和参考资料只发生在“字面”这一层面上。这种词对词、句对句层面上的翻译对等是不够的;对比修辞学的研究表明, 为决定对等, 段落层面和语篇层面上的话语结构具有重要性 (Hartmann, 1980) 。有时候, 同一句话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理解, 因而确定一句话的意思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判断。下面这段新闻稿中的“has a slightly better chance”就是一个例子。从字面, 可以理解为“乐观的”或“悲观的”, 即“这的确是更好”或“这只是稍好一些”。这时字层面或句层面的对等就陷入困境, 只有语篇对等才能解决问题, 即把整个语篇作为一个翻译单位。第二句话“This is not saying much”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句;This复指第一句的看法, 即“这还不算怎样”。第三句话举例一个签字者幸免于一起暗杀。第四句说人们还是有希望的。看完这四句话, 我们可以认为第一句话表示“悲观”想法, 第二句说明那种悲观想法不是没有道理, 即对赞同那种悲观想法的人做出了一个让步。第三句话通过具体证据来强化这种让步。第四句又提出了相反意见, 开始另一个段落。因此通过语篇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第一段就像是个论题, 用来引出下文的相反意见, “has a slightly better chance”的意思也明朗了。

Lebanon

For the tenth time

Give us a chance

From our Levant correspondent

signed in Damascus on December 28th, has a slightly better chance of success than the nine previous plans hopefully pressed upon that sad country since the civil war began more than a decade ago.This is not saying much.One of the signatories has already just survived an assassination attempt by disgruntled people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把握词句的意思要先把握整个语篇, 翻译不能停留在字词和句子层面的对等, 而应追求语篇高度的对等。

2 语篇对等

2.1 语篇概念

在翻译单位结构中, 语篇是结构的最高层面。语篇是一个具有连贯和衔接的单位, 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序列得到实现, 而这些序列是由各彼此相关的成分组成, 起到为某一个总体修辞目的服务的作用 (哈蒂姆、梅森, 2005:274) 。它可长可短, 短的三言两语, 长的洋洋洒洒一泻千里;关键是意义完整, 前后连贯, 自成体系。对译者来说, 识别各种语篇的界限十分重要。如果修辞目标在某一处被认为已经达到, 那么一个语篇就会被认为已经终结。一个以上的段落可以实现一个语篇, 一个以上的语篇可以组成一个段落。因此, 语篇的诸种界限并不始终与段落的界限相一致。译者若仅仅倚重于段落界限, 会阻碍对一个语篇组织方式的把握。译者应务必改变段落界限以保持与语篇结构相对应。

2.2 语篇的主导性语境聚焦点

任何真正的语篇均会表现出超过一种类型以上的特征。这种多功能性 (multifunc tionality) 是规则, 而不是例外, 所以语篇任何有益的分类都必须能够包容这种多样性 (哈蒂姆、梅森, 2005:211) 。一组意图与另一组意图关联性的确立, 其途径是将这些意图与总体的语篇策略 (textual strategy) 联系起来。所以, 在交互行为的任何特定关头, 语用聚焦点是能够得到辨认的。这一聚焦点很有可能包含一组彼此关联的意图, 并且会界定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的语篇类型。这就是语篇类型 (text type) 的基础。所谓语篇类型, 就是指一种概念框架, 使得我们能够从服务于总体修辞目的的各种交际意图角度对诸种语篇进行划分 (哈蒂姆、梅森, 2005:213) 。

韦尔利克 (Werlich) (1976:19) 将语篇的类型划分建基于他自己所称的主导性的语境聚焦点 (dominant contextual focus) 。他认为语篇与某一交际情景中的各种语境因素相关。这些语篇在习惯上将人们的注意力从一类整体的因素转移到仅仅聚焦于各种具体的因素和情景。因此, 语篇可以归类, 而且通常是根据这些语篇的主导性的语境聚焦点来分类。在某一特定语篇中, 每一次起作用的, 只有一种占主要地位的修辞目的。这就是语篇的主导性语境聚焦点。其他的修辞目的很有可能也在场, 可它们实际上从属于语篇的总体功能。譬如说, 在新闻报道里, 虽然会有评判性话语, 但主导性聚焦点始终是在各种相关事件的序列上。

因此, 在追求翻译过程中的“语篇对等”时, 先要搞清语篇的多功能性, 确定语篇的主导性语境聚焦点, 保证译文语篇在主导性聚焦点上与原语篇对等。

2.3“语篇对等”实例

古诗词的翻译要考虑到诗词的音韵、意象等因素, 加上英汉两种语言上的差异, 要把古诗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实属难事。对古诗词翻译的处理也因不同语篇而异, 取决于特定语篇的主导性聚焦点。若在文学语篇中, 诗词的音韵, 意象等因素必须考虑, 若在其他语篇中就未必。譬如下文这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出现在旅游介绍的语篇中, 那么文学的修辞目的就处于附属地位, 而旅游中介绍指示性功能就占主导地位。因此, 不必十分在意诗句文学性的翻译, 只要把西湖之美说清楚就可以了, 下文两种译文都是这么处理的。

西湖一年四季都美不胜收, 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用“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诗句来赞誉西湖。

译文:As it is beautiful all the year round, the West Lake was compared by Su Dongpo, a celebrated poet of the Song Dynasty, to a beauty“who is always charming in either light of heavy makeup.”

译文:As the West Lake is beautiful

Dynasty, wrote a poem in praise of it, saying that the Lake always looks charming no matter how people try to add beauty

(孙万彪、王恩铭2004:273)

含有古诗词是汉语旅游语篇的特色, 中国读者可以从中得到艺术享受和美的熏陶;一般外国读者就难以欣赏, 反而觉得罗嗦。况且, 旅游语篇往往附有彩色照片, 外国读者可一目了然。因此翻译时对古诗词加以改译, 一带而过, 效果有时会更好。

较普通语篇而言, 文学语篇对等的把握难度相对大些。因为有时候译者根据常理对英汉两种语言上的差异把握做出的翻译未必与原文学语篇对等。譬如, 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因此汉语中缺少英语中的衔接手段。汉语“她穿上外套出去了”这个句子中有两个动作“穿外套”和“出去”, 但两个动作是连在一起说的。因为汉语重“意合”, 不需要在中间加连接词“然后”来表明两个动作的前后和连续。英语中的表述就是“She put on the coat and went out”。这里的“and”就是为符合英语习惯而加上去的衔接手段。情况并不总是这样, 有些英语语篇中也没有这些理应有的衔接手段。如果译者仅凭惯例就认为原语篇不符合语篇衔接性和连贯性, 而在翻译时给译文添加一些衔接手段, 就很可能没有做到“语篇对等”。很多语篇, 尤其是文学语篇, 有些看似是缺少“衔接”是源语作者故意造成的, 或者是源语作者的一个特定风格。

例如美国恐怖小说家与剧作家雷蒙·钱德勒 (Raymond Chandler) 小说的典型风格就是充满隐性的因果关系, 他要取得的效果就是让读者始终提取未经言表的各种假定来把握主人公—一位私家侦探的推理和动因 (Fowler, 1986:67) 。这时, 不添加看似必要的衔接手段就是保留了源语作者风格, 达到了文学语篇的对等。

Down below the water there was what looked like an under-water flooring.I couldn’t see the sense of that.I asked him.“Used to be a boat landing before the dam was raised…” (R.Chandler, (1944)

水底下有看起来像是一大块水下地板的东西。我看不出其中的奥妙。我就问他。“水库建成之前, 过去原是一个船埠头……” (雷蒙·钱德勒, (1964) 《湖中之女》)

根据英语“形合”特征, 原文在句与句, 各动作之间应该有衔接手段。按照理解应该是“I couldn't see the sense of that, so I asked him why it was there.He explained:‘Used to be…’”如果译者这样理解并在译文中也添加了衔接词, 译为“我看不出其中的奥妙, 所以问他为什么那里有这个东西。他解释说:‘过去原是……’”这样的话, 源语作者的语言风格就被抹杀了, 目标语读者就不能享有源语读者所有的文本参与性。

3 翻译实践中的谋篇布局

谋篇机制 (texture) 是语篇的一个明确特征。正是因为语篇具有这一特征, 才能保证一个语篇在语言和概念上形成一体。语篇结构的目的是为某种修辞目的服务, 而且在力争获取对等时, 译者的首要工作就是力图传递这种目的, 并做出相应的修改 (哈蒂姆、梅森, 2005:285) 。语篇对等在翻译实践中要求译者在整体上弄清语篇的多功能性, 把握语篇的主导性语境聚焦点, 然后谋篇布局, 对原语篇结构做出必要调整与修改, 从而使译文在语篇上与原文对等。下面举一段翻译理论与实践课堂上的汉英练习来说明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要做的语篇分析及结构调整。

梅园新村位于长江路东端, 是一组欧式的建筑, 尽管经历了岁月的风雨, 但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采。这里就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公原址。从1946年5月到1947年3月, 周恩来同志率领中共代表团在这里与国民党政府进行了十个多月的和平谈判, 写下了历史上光辉的一页。1961年在这里建成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1990年兴建了“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同年7月1日周恩来全身铜像落成。 (转引自2005年8月2日《现代快报》)

这是报纸上的一段语篇, 所以按事件的时间序列来陈述。但这段话不是新闻, 应属介绍类语篇, 如果按照原文顺序译成英语, 就不免有些“头重脚轻”。原文是想表达梅园新村这个中国共产党办公原址在经历多年后还是保持当年风采, 所以根据这个意图及修辞目的, 译者就可以对原文进行结构上的调整与修改:先陈述梅园新村是中国共产党办公原址, 介绍其地理位置、基本建筑, 再按时间顺序陈述这么多年的变化发展, 最后说明其虽经历岁月风雨, 但依然保持风采。所以原文第一句在结构上的调整就比较大, 应把它拆开, 分置于首尾:Located in the east end of Changjiang Road, Meiyuan New Village, a European-style architectural complex is the original working place of the CPC delegation…….Although it has exposed to the elements for decades, it maintains well and is

4 结语

综上所述, 翻译不能只停留在词句层面上的对等, 而应把整个语篇当成一个翻译单位。译者应弄清语篇的多功能性, 把握语篇的主导性语境聚焦点, 在为传递这种主要修辞目的的过程中, 对原语篇结构进行调整修改来力争达到“语篇对等”。

摘要:本文从翻译对等层面出发, 提出翻译中应追求“语篇对等”, 分析了语篇的多功能性, 给出具体实例说明要在占主导性的语境聚焦点上保持语篇对等。最后通过一个课堂汉英翻译练习说明如何在翻译实践中谋篇布局, 力争达到语篇对等。

关键词:翻译,语篇对等,占主导性的语境聚焦点,谋篇布局

参考文献

[1] (英) 哈蒂姆 (Hatim, B.) , 梅森 (Mason, I.) [著], 王文斌[译].话语与译者 (Discourseand the Translator)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6.

[2] 孙万彪, 王恩铭.高级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 孙艺风.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8.

[4] Werlich, E.A Text Grammar of English[J].Heidelberg:Quelle&Meyer, 1976.

[5] Hartmann, R.R.K. (1980) ContrastiveTextology[J].Heidelberg:Julius GroosVerlag, 1980.

[6] Chandler, R.The Lady in the Lake.London:Hamish Hamilton, 1944.

语篇翻译英译汉范文第3篇

摘 要:語篇翻译指的是以语篇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以追求译语语篇与源语语篇在最大限度上的对等为目的的翻译。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应加强语篇意识,处理好整体与局部、连贯与衔接、语言与语境、取与舍的关系。

关键词:语篇意识 对等 源语语篇 译语语篇

一、关于语篇翻译

传统的翻译大多以字词、句子为单位,换句话说,译者注意的焦点在字词和句子上。历史上西方的圣经翻译和中国的佛经翻译就是基于字词的翻译。20世纪50年代中期,林语堂和赵元任等学者提出了以句子为单位的翻译思想。今天看来,无论是以字词为单位还是以句子为单位,似乎都过于片面而忽略了统辖字词和句子的语篇。他们把本应作为一个意义整体对待的语篇拆得支离破碎,译者在翻译操作中似乎只需要注意词和小句等较小的语言单位,让更大的语言单位去自行运作,等遇到难点或修改时再来顾及它们。我们不禁要问,如果译者不加以悉心处理,大的语言单位何以自行运作?交际中的语言基础不是词、句,而是语篇。语篇不是互不相干的词句的堆砌,而是语义连贯的整体。翻译即交际,翻译的单位也应为语篇。译者的最终目的是要追求译文在语篇层次上的对等,而不是字词上的对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强化语篇意识。

语篇翻译,指的是以语篇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以追求译语语篇与源语语篇在最大限度上的对等为目的的翻译。所谓最大限度的对等,就是要尽量地寻求译语与源语在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及语篇意义上的对等。(李运兴,2001)此外,在可能的情况下,还要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在形式上的对等。语篇翻译的过程是语篇再生的过程。其中译者面临双重任务:从整体上理解源语语篇的意义并构建与源语语篇整体意义对等的译语语篇。篇章是评判翻译质量的最后仲裁。

二、语篇翻译的策略

(一)语篇翻译中的整体与局部

首先,语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具有语义的完整性,结构模式的稳定性和交际功能的独立性。语篇翻译是从原文语篇理解到译语语篇再现的整体翻译过程。在语篇翻译中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译者既要确切地传达各个局部,又要确切地传达整体,但是确切地传达各个局部还并不意味着等值的传达整体,因为一个语篇并不是各个局部的机械总和,而是某种体系。语篇是一个级层体系,位于最高层的是篇章,往下依次是次篇章(或句群,有时相当于段落)、句子、词组、词直至词素。体系中的各个级层之间存在着体现关系。意义则是随语言层次的上升而产生和逐渐明确的。翻译中的每一个级层都被纳入更高的级层之中加以考虑。词语受小句的统辖,小句和句子又受句群的统辖,而句群的翻译则以整个篇章为最后的仲裁。(李运兴,2001)因此,语篇翻译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应该是整体统辖局部,局部服从整体的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强调整体并不是说可以不顾及语篇组成成分的字词句。译者不能这么做就好比建筑师不能抛开砖瓦一样。从整体出发构建译文对于译者来说,正如建筑师在实施建筑行为前要描画蓝图,在动手翻译之前译者脑子里先要有一个“虚构的译本”。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从译语中有目的地选择语言资源,将这个虚构译本转变为真实的译本。(张美芳,2002)

(二)语篇翻译中的连贯和衔接

语篇的整体意义反映在语言形式上,就是句子的结构特点及各种衔接形式。连贯和衔接是重要的语篇特征。没有连贯的语篇是非语篇。而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连贯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通过语法和词汇手段的使用表现语篇结构上的黏着性。(黄国文,1998)连贯和衔接都是语义关系,前者是语篇深层的语义或功能连接关系,后者是语篇表层的结构形式之间的语义关系。在语篇翻译的译者对此应有深刻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际衔接手段的适当转换,最终达到译语语篇的连贯。

对源语和译语连贯标准和衔接模式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是进行语际翻译的前提。英语和汉语的连贯标准和衔接模式就各有特点。总的来说,英语语篇的连贯较多的依赖语法、词汇等衔接手段,属于“形合”的语言。汉语也运用各种衔接手段实现语篇的连贯,但相对英语来说,汉语语篇的连贯更多地靠意义间的逻辑衔接来实现,是属于“意合”的语言。鉴于这两种语言的构句特点,汉语语篇衔接多用人称主语;多用主动语态句;多用无主语句及主语省略句;多用话题主语;较少注意形式规范,语篇衔接呈隐性;而英语语篇的衔接则多用非人称主语句;被动句的规范形式与主动句并重;主语一般不能省略;重形式规范,功能和形式规范一般可以达到契合,语篇衔接呈显形。例如: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that is,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Of Studies by Francis Bacon)

译文:书有可以浅尝者,有可以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王佐良译)

这段英语中用了七个被动语态,句子呈“主语+谓语”的形式构架,在译成汉语时,这种形式构架转成了一种语义上的“话题”和“评论”的关系。汉语中和英语中被动句最接近的“被”字句,而汉译中一个也未出现。

可见译者要生产出符合译语衔接标准的语义连贯的语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要充分了解源、译语的连贯衔接模式,尤其要了解其相异之处。其次,要尊重译语的连贯衔接标准,这对于译出符合译语规范的语篇十分重要。译者不能混淆源、译语的衔接手段,更不能将源语的衔接手段强加于译语。

(三)语篇翻译中语境与语言的选择

语篇作为使用中的语言是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按一定的格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语言整体。不言而喻,语篇具有交际功能,但其交际功能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依赖一定的语言形式来体现。同一个语言基本单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在英汉翻译中只有对语境进行多视角的认知和把握,才能正确分析和理解语篇的意义和功能。成功的语篇翻译基于对原语语篇的正确理解,而理解语篇意义的唯一途径是语境的分析。语篇翻译中的语境可以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类。

1.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指语篇中,特别是口语语篇中某些上下文无法清楚表达的意思,需要参考使用语言时所发生的事件、参与者和时空方式等因素才能贯通起来。”(胡壮麟1994:184)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情景语境可以有两种涵义,一是语篇产生时的情景,如小说写作时的社会背景;二是语篇叙述或描写所涉及的客观世界,及语篇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本文所谓情景语境即是指这后一种。

首先,对词语意义的理解必须借助具体的情境。情境有限定和明确词语意义的作用,同样的词语用不同的语境,其含义会大相径庭。

Our hosts hovered over us.Did we like the caviar?How was the Khachpuri(a kind of bread)?Why weren’t we eating more roast chicken?We were finally saved from certain crise de fio by Aleksandro,just before the shashlik arrived.

这个句群描写的是一群美国人到一家苏联人家里作客的情景,译好这一句群的关键在于将语篇与其描绘的场景联系起来,把具体的词语翻译放在特定的情境中——家庭宴会:主人热情招待;致使客人应接不暇,颇感窘迫。比较下面两种译文:

译文(一)主人在我们身边走动着。我们喜欢鱼子酱吗?面包怎么样?我们为什么不多吃些烤鸡?在烤乳羊端上来之前,我们终于被亚利山特罗从信念危机中解救出来。

译文(二)这家主人在我们身边照应着。喜欢不喜欢鱼子酱呀?面包好不好吃呀?为什么不多吃点烤鸡呀?问得我们不知如何回答才好。直到快上最后一道烤乳羊時,亚力山特罗才给我们解了围。

译文(二)之所以优与译文(一),关键在于译者将译文扣紧语篇情境,加上“问得我们不知如何回答才好”一句话,突出了情境,并针对具体情景把“We were finally saved...”译为“解了围”,而译文(一)中的“信念危机”和热情的招待让读者不知所云。

2.文化语境

语篇与其文化背景的种种关联构成其文化语境,任何语篇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生成的,也不可能脱离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存在。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文化成分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李运兴指出试图将源语文化价值体系强加在译语文化中是危险的。但是完全将源语文化排除在外也是不可取的,那么读者永远不会了解源语文化所不同于自己文化的那种特点,不同文化间就很难相互了解和沟通。(李运兴,2001)翻译操作者所能做到的只是在译语文化背景下构建起一种相应的文化语境。这种语境是引进产物,它既不是同于源语文化语境,也不是译语文化中所固有的。

(四)语篇翻译中的取与舍

作出取舍就是作出选择。有人认为,译者的具体任务就是进行一系列的选择,最终让自己选择的结果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最大限度地与原作对等。这种选择既是必须的,也是有可能的。因为语言的功能是通过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系统中不断地选择得以体现的,同时,语言系统也为人们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语言资源。取与舍与前三点策略是紧密相连的,翻译中经常发生的是:为了整体的对等而舍弃局部的对等,为了语义连贯而舍弃形式连接,为了保持语篇交际功能的对等而舍弃语言形式上的对等。如何取舍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语篇翻译强调要从宏观上把握原文的意义,译者在作出取舍时应避轻就重,舍去原文中某些表层语言形式,揭示深层语义内容;舍弃形式结构的对应以求得更大程度的语义功能对等。取与舍的尺度在于合理,在于准确传达源语语篇的整体意义。所谓“选择就是意义”,语篇语言学的理论为我们“选择合适的语言去产生合理的译文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张美芳,2002)坚持合理取舍才能求得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对等。

三、语篇翻译的优点

以语篇为翻译单位的理论依据应当追溯到语篇语言学。这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学科把语言的研究从句扩展到篇,从语篇内扩展到语篇外。该理论把语言放在实际应用中加以考察,着眼于语言的交际功能。这一发展趋势给翻译带来的变化就是译者从静态的词句视角拓展到了动态的语篇视角。语篇语言学为翻译提供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方法,使译者站在语篇的高度来审视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有利于更准确地理解原文和构建译文。首先,基于语篇为单位的翻译是译者在原文审读和译文构建过程中有了更高的自由度,不至于受到一词一句的束缚,而是把翻译的视角扩大到语篇这个大空间,这对于个别问题(比如具体词句的理解、局部的连接手段的理解等)乃至整个篇章(如语篇整体意义,译文连贯标准的体现等)的处理大有裨益。其次,以语篇作为翻译单位更有利于译者制定翻译策略。另外,由于译者是从动态的语篇视角来认识文本,翻译更能体现真实的交际意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篇翻译无疑是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上的一大进步,也应该是翻译研究与实践的方向,研究语篇翻译因此更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90-191.

[2]张美芳.黄国文.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2,(3).

[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0-11.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A].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李运兴.翻译中的语篇意识[A].刘重德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C].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20.

语篇翻译英译汉范文第4篇

摘要: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旅游、学习、工作或定居。他们在感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想品尝闻名世界的中国菜。所以,中餐菜单的英文翻译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入手,分析中餐菜单英译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中餐菜单英译的方法。

关键词: 中国菜谱文化内涵翻译

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菜肴色味形俱佳,烹饪艺术高超,早已名扬四海。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外交流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中国的饮食感兴趣。有关饮食文化的翻译无疑在饮食文化交流中扮演起了重要的角色。所以,中餐菜单的英文翻译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份中餐菜单的优秀英译,不仅可以方便客人点餐,更可以让客人在品尝中华美食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让中餐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从而成功地实现中国餐饮业走向世界。然而,目前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出版的研究寥寥可数。至今在中餐菜谱的翻译问题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世界文明的四大发祥地之一,其独具特色的烹调和饮食文化是世界饮食文化中最伟大的两大门类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突出贡献,被全球誉为“烹饪王国”。

从菜系上分,中国菜可分为四大菜系,即广东菜、江苏菜、山东菜和四川菜。广东菜是中国著名菜系之一,即珠江流域的粤菜(西汉时就有粤菜的记载),由广州菜、潮州菜和东江菜三大主要流派组成,是岭南饮食文化的代表。粤菜的用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长江下游的江苏菜包括淮扬、苏锡、金陵和徐海四大风味流派,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工、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黄河流域的山东菜在饮食风格上逐渐形成了济南、胶东、孔府三大风味流派,以其味道咸鲜适中、脆嫩可口、制作精细而享誉海内外。长江上游的川菜好麻辣辛香,擅调复合味,菜式朴实兼有南北之长,对长江中上游及滇、黔地区的饮食文化有较大的影响。

从名称上看,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式菜谱的名称也是多姿多彩、十分讲究的,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又有浪漫主义的写意笔调,既蕴涵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有的菜名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菜名,而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名了,有的菜名背后甚至蕴藏着一首诗、一幅画、一则神话、一个美丽的传说或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如皇帝落难饥不择食时吃的玉米稀饭“珍珠粥”,以蟹黄和燕窝象征楚汉相争的“鸿门宴”,反映抗战时期重庆人民反日情绪的名菜“轰炸东京”,反映夫妻恩爱的“过桥米线”,反映百姓对奸臣无比痛恨的“油炸桧”,以及“东坡肉”、“宋嫂鱼羹”、“麻婆豆腐”、“叫化鸡”、“桃园三结义”、“狗不理包子”等都包含了浓浓的文化意蕴。

从烹饪方式来说,据统计,中国菜的烹调方法至少有50多种,主要有Boiling(煮),Simmering(炖、煨),Stewing(煲、炖、焖),Braising(烧),Frying(油炸),Baking(烘),Roasting or Broiling(烤),Steaming(蒸),Smoking(熏),Pan-Frying(煎)等。但专家们一般认为,传统烹饪方式有三十二字诀:煎炒烹炸,爆烤熘扒,蒸烧煮炖,炝拌绘焖,腌氽煸腊,煨靠酱熏,酿塌糟涮,风卤贴淋。这些传统的烹饪方式,在保持食物本色的基础上,又能充分释放食物的色、香、味,充分表现了中国菜肴烹饪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从原料上来讲,中餐菜单中主要包含六大原料:(1)肉类。如:鱼片(sliced fish)、肉丝(shredded meat)、鸡丁(diced chicken)、虾仁(shelled shrimp)等;(2)蛋品类。如:煮鸡蛋(boiled egg)、煮荷包蛋(poached egg)、蛋清(egg white)、蛋黄(yolk)等;(3)油脂类。如:猪油(lard)、植物油(vegetable oil)、花生油(peanut oil)等;(4)蔬菜类。如:番茄(tomato)、卷心菜(cabbage)、茄子(eggplant)等;(5)瓜果类。如:黄瓜(cucumber)、草莓(strawberry)、菠萝(pineapple);(6)调味类。如:咖喱粉(curry powder)、辣粉(pepper powder)、番茄酱(ketchup)等。

二、中餐菜单英译中存在的障碍及问题

饮食文化的特殊性表现为语言的特殊性,像中国的“饺子”、“元宵”、“粽子”等词汇,严格地来说,并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三者在英文中都可以译为dumpling,但却是完全不同的食物。更重要的是,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三个重要的节日,蕴涵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例如“元宵”也可译做a rice glue ball或sweet dumpling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for the Lantern Festival)。如果缺乏一定的背景知识,译文读者根本体会不到元宵真正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中国饮食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内涵丰富,专业性又较强,要把中餐菜单中的每一种菜名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并非只是在语言层次上的转化,更是文化层次的进一步转化。但是由于人们在对菜单翻译时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许多外宾在享用中华美食时产生了误解,闹出了许多“国际笑话”。根据2006年4月10日的《半岛都市报》报道:因为来青岛旅游的外国游客日益增多,青岛很多酒店都推出了外语菜单,但是这些外语菜单却把不少外国人吓跑了,原来他们把红烧狮子头翻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童子鸡”译成了“还没有性生活的鸡”……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诸如此类问题的原因在于菜式空缺造成的词汇空缺和望文生义的错误翻译。

三、中国菜谱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1.中国菜谱的翻译原则

早在19世纪末,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先生就提出了“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的翻译标准。然而,当人们在翻译中文菜单的时候,却将此标准束之高阁。如果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将此标准作为指导思想,那么大量中文菜单错译、误译的现象也许将可避免。从“信”的角度出发,译者在翻译中文菜单时,应准确翻译出主料、配料、烹调方法等信息。这是菜单翻译的基本要求。从“达”的角度来看,译者应注重译文的理解性。严复先生提出关于“达”的要求,其实质就在于译文应该容易被读者理解。从“雅”的角度分析,译者在翻译中文菜单时,应在整体上考虑英译菜名的“美感”,包括从文化、语言等角度。“雅”不仅要求译者考虑到我国的文化因素,还要注意外国的文化。例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英语世界的忌讳。有些菜肴的原料在饮食文化相当丰富的中国不会引起食客的反感,如蛇、青蛙等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等缘故却会引起外国人的反感。

2.中国菜谱的翻译方法

2.1写实性命名菜单的翻译

所谓写实法就是它是一种如实反映菜肴原料构成、烹制方法和风味特点的命名方法。这类命名有的以原料命名,如西芹牛肉、鲜笋肉片等;有的以烹饪方法命名,如酥炸鲜蚝、花菇煨鸡等;有的以刀工命名,如片、丝、丁、柳、块等;有的以地点命名,如北京烤鸭、道口烧鸡等;有的以烹制人命名,如宋嫂鱼羹、文思豆腐等。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写实性菜名是“名副其实”,因此,译者通常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写实性菜名。具体的方法归纳如下:

(1)翻译以原料命名的中餐菜名时,可选用一种原料的名称作为菜名的主要部分,其他原料名称可用介词with连接,放在后面,如:

杏仁鸡丁Chicken Cubes with Almond

牛肉豆腐Beef with Bean curd

西红柿炒蛋Scrambled Egg with Tomato

干烧龙虾Lobster with Chili Sauce

芙蓉虾仁Shrimps with Egg White

(2)翻译以烹饪方法或刀工命名的中餐菜名时,可用表烹饪方法或刀工的单词加上原料即可,如:

红烧牛肉Braised Beef with Brown Sauce

水煮嫩鱼Tender Stewed Fish

鱼香肉丝Fried Shredded Pork with Sweet and Sour Sauce

香煎鸡块Fragrant Fried Chicken

炒鳝片Stir-fried Eel Slices

(3)翻译以人名地名命名的中餐菜名时,为了传播中华文化,译者应尽力保留原文的地名和人名。故其翻译方法也只需直接按字面翻译。如:

麻婆豆腐Ma Po Spicy Tofu

四川水饺Sichuan Boiled Dumpling

扬州炒饭Yang Chow Fried Rice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2.2写意性命名菜单的翻译

许多中餐菜肴喜欢采用借代、比喻、象征等联想手法命名,使其听起来既优美动听又富有浪漫色彩。这些菜名在译成英文时,如若照译形象,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客人听了会感到莫名其妙。所以不如舍形求意。对于这类菜名,译者在翻译时可舍去原菜名中比喻的形象,意译出原义。比如,广东人新春佳节喜欢吃一道菜,名为“发财好市”,好像吃了之后就会“发财”、“生意好”。因为“发菜”和“蚝豉”跟“发财”和“好市”谐音。因此,这道菜可译为:Black Moss Cooked with Oysters。其它菜名例如:

红烧狮子头Braised Minced Pork Balls with Brown Sauce

芙蓉鸡片Fried Chicken Slices with Egg White

八宝鸡Rice Stuffed Chicken

红烧四喜肉Braised Brisket with Brown Sauce

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要注意,即中餐菜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译者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讳的,则可省略不译。如“翡翠鱼翅”中的翡翠不过是起装饰作用的新鲜蔬菜而已。再如“红烧狮子头”,是由肉丸滚上糯米而成,因为像毛发竖立的狮子头而得名。又如“脆皮乳鸽”,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也是西方人不能接受的,所以最好将其略过。

四、结语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底蕴深厚,菜式种类繁多。在将中餐菜名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译者应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翻译。从而实现翻译原则和餐饮知识的完美结合,使中国餐饮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中国科技翻译,1999.

[2]卢魁.浅析中餐菜单英译的原则及方法.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3]单宇.食在中国——中餐菜单英译问题小议.株洲工学院学报,2001.

[4]刘凤玲.菜肴命名艺术与饮食文化.广州大学学报,2005.

[5]汤立伊.中餐菜单英译的“信、达、雅”.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

[6]李郁青.中国菜式命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江汉大学学报,2002.

语篇翻译英译汉范文第5篇

不管一部作品从被选择,到被翻译出来,到出版,要受到多少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或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决定译作样貌的还是译者。在具体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一次又一次选择的过程。这些所有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会一起促成译者翻译观的形成。而译者的翻译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会起到宏观指导的作用, 译者的翻译观会影响到翻译策略的选择和最终译作的形成。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而言,《酒国》比较特殊,莫言不仅在小说中糅合了多种文体,而且小说从三条线来叙述最后合在一起,是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小说。《酒国》是葛浩文翻译的莫言的第三本小说。莫言充分尊重译者,葛浩文也尽力翻译出作者想要说的话。目前,学者们对葛浩文已做了大量的研究,也从接受美学,目的论,认知视域,关联顺应理论和语篇分析 视角对《酒国》的英译本做了研究 。葛浩文在翻译时 ,注重传达作者的思想,译文的可读性和译文读者的可接受性。本文将通过对《酒国》的英译本的研究,窥探葛浩文的翻译观在译文中的体现。

谈到葛浩文的翻译观,就不得不提到他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的《写作生活》(The Writing Life)。在这篇文章中,葛浩文阐述了他的翻译观。文军(2007)对此文章作了归纳,将葛浩文的翻译观归纳为4点:“(1)对原语和译入语的忠实;(2)翻译即背叛;(3)翻译是重写;(4)翻译是跨文化交流活动”。接下来,将以此为线一一说明并分析其在译本《酒国》中的体现。

1忠 实

“忠实”似乎是翻译研究里永恒的话题。不管译者持什么样的翻译观,或是翻译研究者赋予“忠实”什么样的解释,“忠实”始终是译者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翻译研究者评价译文时的参考准则之一。葛浩文也不例外,他说道,“知道自己忠实服务于两方的满足感使我愉快地将好的、不好的、无关紧要的中文翻译成可读性强易于接受甚至畅销的英文书籍”(葛浩文,2002,转引自文军,2007)。由此可见,他不仅要求自己忠实于源文也要求自己忠于目标语, 而且他所谓的忠实也并不是字面上的忠实,而是意义上的忠实。例证如下:

例一:

源文:“这样丰盛……无功受禄……”

“丰盛什么呀老丁同志 ,您这是打我们的脸 ! 咱是个小矿 ,底子薄条件差,厨师水平也低……见笑见笑。”党委书记或是矿长说,“对付着吃点,咱都是干部,要响应市委的号召:勒紧腰带过日子,请您理解和原谅。”(《酒国》,P42.)

译文:"So sumptuous…more than I deserve. "

"What do you mean, sumptuous, Comrade Ding, old fellow? Are you being sarcastic? We have a small mine here,with little money and few frills, and a mediocre chef … Don’t embarrass us, please,’ said either the Party Secretary or the Mine Director. ‘Try to put up with this meager fare the best you can. As ranking cadres, we must all respond to the call of the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to cinch up our belts and make do. I hope you’ll be understanding and make allowances." (The Republic of Wine,P42)

源文这一段对话是我们在招待客人的时候常会听到的。中国人总是谦逊待人,在接待客人的时候,总是会说自己的地方不好,招待不周之类的话,而这与西方人的处事习俗并不一样。葛浩文保留了这一表达方式, 并没有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习俗而做归化处理 , 将之处理 为西方人 待客场景 中常出现 的“Makeyourself at home.”之类的对话 ,传达出了中国人的待客之道。但是,在细微之处,又作了灵活处理。例如,对“无功受禄”、“见笑”的处理。“无功受禄”,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见笑”本意指嘲笑、 取笑 , 这两个词多用作谦辞。葛浩文用“more than I deserve”和“Don’t embarrass us, please”, 虽然和中文的句法结构不一致, 但准确地表达出了对话人的意思和谦逊的态度。

例二:

源文:我不怕,我为了文学真格是刀山敢上,火海也敢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酒国》,P24)

译文:But I shall not be deterred. For sake of literature, I would willingly climb a mountain of knives or rush into a sea of flames. ‘For thou I shalt waste away, happy that the clothes hang loose on my body.’ (The Republic of Wine ,P22)

“上刀山 ,下火海”是一种傩技表演 ,通常和祭祀活动联系在一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现在,我们旅游的时候,可以在一些少数名族区域见到这种表演, 表演者赤脚踩住锋利的刀梯向上攀行,又从烧火的铁犁上划过,豪发无损。“上刀山,下火海”经常被当做豪言壮语用来表示一个人为了做某件事要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若是在此处要将“刀山,火海”的文化含义解释出来,恐怕要费一番功夫,而且会影响文章的流畅性。葛浩文在此处进行了直译 , “climb a mountain of knives or rush into a sea of flames”,就算是西方不能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也可以想象到“上刀山 ,下火海”的不易。这样 ,葛浩文既保证了语言的流畅 ,也传达出了李一斗为了文学不惜一切的决心, 保留了中国人惯用了“豪言壮语”。

葛浩文认为,一个做翻译的责任很大,要对得起作者,对得起文本,对得起读者。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对得起读者,而不是作者(引自季进,2009)。从此处可以看出,葛浩文要求自己忠实于源文本,忠实于原作者,还要顾及读者,但是当两者不能两全时,葛浩文倾向于读者的可以接受性,所以说,在翻译时,难免会为了使文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习惯而进行重写或是“背叛”源文。

2翻译即重写

由于中英语言上和文化上差异的客观存在, 所谓完全对等的译本并不存在,译者在翻译时,总是不得不做各种的妥协,用另一种语言去诠释源文。葛浩文认为“大多数作家至少应该宽容那些被赋予了将他们的作品用其他语言重写任务的男男女女们, 因为翻译的性质就是重写”(葛浩文,2002, 转引自文军,2007)。

例三:

源文:……我的老丈人还想与我争论,我学阮籍的样子,给了他一个白眼,只是我技术欠火,不能把青眼珠全部掩盖住,鲁迅也不能,是不是,些您都知道,我对您扯这些干什么?这简直是孔夫子门前念《三字经》,关云长面前耍大刀,金刚钻面前谈喝酒———言归正传———(《酒国》,P24)

译文 :When my father-in-law tried to counter my arguments, I just glared at him, like the legendary eccentric, Ruan Ji, except that I lack the power of my illustrious predecessor and was unable to mask completely the white-hot anger in my black eyes. Lu Xun couldn’t do it either, right? But you know all this already, so why am I trying to impress you? This is like reciting the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at the door of Confucius, or engaging in swordplay in front of the warrior GuanYu, or boasting about drinking to Diamond Jin…but I stray from my purpose in writing. (The Republic of Wine,P22)

源文中的阮籍、关云长、孔夫子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人物。这三人中,西方人对孔夫子可能较为熟悉,葛浩文在翻译时,将孔夫子直译出来,而对阮籍和关云长都采取了增译的方法,加上了简单的人物解释,“the legendary eccentric”、“warrior”,并且还将“关云长”译作了更为常用的“Guan Yu(关羽 )”。这样更方便让读者理解,也不影响文字的流畅。源文中“欠火”的字面意思是火候不够,指技术不够好。若按照字面意思译成“lack of fire”定会给目的语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扰。葛浩文进行了重写,将其所指意义“技术赶不上前辈”;“言归正传”指话头转回到正题上来。葛浩文也在此处也做了同样的处理,将“正题”———写作直接译出来,不违背源文的意思,也便于读者理解。葛浩文作为一位汉学家,对源文的理解自然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他是一个严谨的学者,在翻译过程中,会经常跟作者交流以求充分理解源文。但“理解和翻译往往是两码事”(葛浩文,引自季进,2009)。充分理解源文只是翻译的第一步,更难的是如何充分表达。译文总是不能充分表达源文可能会永远是翻译的一个遗憾。

3翻 译即背叛

“事实上,翻译即背叛的特征是基于翻译不可能完全对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哪个翻译能够达到与原文完全一致翻译就像读诗, 每个人在读诗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的经历和知识融合进去,有的是认同、有的是反对有的是延伸。翻译的过程必然涉及到变化”(葛浩文,2002,转引自文军,2007)。译者是有主体意识的人,虽然有翻译研究者强调译者要克制自己的风格,只能传递作者的写作风格,但译本中总是会有译者的痕迹。

例四:

源文:……他打量房间时党委书记和矿长打量他,当然他们猜不到他在寻找那股古怪味道的来源。

“穷乡僻壤,欢迎光临! ”

“条件简陋,不好意思。”

丁钩儿继续观察:圆形大餐桌分成三层,第一层摆着矮墩墩的……(《酒国》,P40)

译文:…As he was sizing up the room, the Party Secretary and Mine Director were sizing him up,unaware that he was to locate the source of that strange odor.

The circular table had three tiers … (The Republic of Wine,P40)

在该例中,葛浩文删除了以上下划线部分。其上一段是从丁钩儿的视角对宴会房间的描述,下一段也是对房间的描述,中间穿插了党委书记或是矿长说的两句客套话。葛浩文将其删除,使上下文内容更连贯, 但也不影响文中党委书记和矿长对丁钩儿的奉承态度的描写。

另外,葛浩文删除的内容中,有一些内容的删除使得小说显得更文雅了些。例如被葛浩文删除的以下内容:

“我操你二哥,我日你大爷……”(《酒国》,P4)

还嗅到一股隔夜精液的腥味。 (《酒国》,P41)

狗杂种,老子不怕你们。 (《酒国》,P40)

葛浩文的这种处理无疑是“背叛”了原文,在翻译时,融入了自己的见解,甚至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原文。

例五:

源文:但真正从饮酒中体会到美女柔情的人很少,可谓凤毛麟角。 (《酒国》,P30)

译文 : …that is as rare as phoenix feathers and unicorn horns.(The Republic of Wine,P30)

凤毛麟角指凤凰的羽毛和麒麟的角, 比喻珍贵稀罕的人或物。葛浩文增加了“as rare as”使语义明晰化,将西方人不熟悉的“麟角”替换成目的语读者熟悉的“unicorn horns”,意义与”麟角一致。葛浩文背弃源文的比喻,进行了再创造,但并没有盲目的背叛源文,虽然更换了喻体,但译文仍然和源文意义一致,使译文的可接受性更强。

4翻译是跨文化交流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悠久的文化历史, 每一种语言都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而文学作品则是各国文化的一面镜子。当翻译作品流向国外时,必定存在跨文化交流。“各国文化译者如何处理翻译问题,我们如何应付复杂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葛浩文,2002,转引自文军,2007)。“而中国文学,尤其是当代文学在西方国家的译介所处的还是一个初级阶段, 我们应该容许他们在介绍我们的作品时,考虑到原语与译语的差异后,以读者为依归,进行适时适地的调整,最大程度地吸引西方读者的兴趣”(许均,引自许方,2013)。葛浩文为了尽可能地使传递中国的文化,在翻译时采取了各种调整或是删改的翻译方法。

例六:

源文:莫言老师,我搞文学的决心已定,十匹膘肥体壮的大马也难把我拉回转。我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您不必再劝我了……(《酒国》,P53)

译文:Mo Yan, Sir, my heart is set on literature, so firmly that ten mighty horses could not turn me from my goal. My mind is made up, so you needn’t try to change it. (The Republic of Wine ,P53)

这一句话是李一斗表达对文学的决心时说的话。莫言用了两个比喻来表述,一个是“十匹马也拉不回来”,一个是歇后语“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葛浩文保留了第一个较容易被理解的比喻,而舍弃了第二个太难理解的歇后语。这也是在面对文化障碍时,译者不得已的妥协。在中国文学在别国处于边缘位置时,葛浩文只能尽可能地保留源文的表述,在忠于作者和忠于读者不能两全时,他选择了忠于读者,增强译本的可接受性。只有保证交流发生的可能,才能有进一步的文化交流。

5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葛浩文在《酒国》的翻译中,仍然是以忠实于源文为准则的,在具体操作中总是灵活处理,尽可能的传达源文的思想和原作的风格。他在《酒国》的英译本The Republic of Wine的译者记中写道 ,“虽然不能完全地 ,始终如一地忠实于源文,但我尽可能地忠实于莫言的的原文。我只希望译本所带来的 乐趣和阅 读体验能 够超过丢 失的东西 ” ( 葛浩文 ,2000)。 (I have, as far as possible, remained faithful to MoYan’s original, not entirely consistent, text. I can only hopethat the enjoyment and understanding gained from this translation outstrip the losses.) 葛浩文的翻译观宏观地指导了他在具体翻译《酒国》时,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使《酒国》的英译本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同时,尽可能地传达原作的风格,传递中国的文化。

摘要:葛浩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其作品的英译者葛浩文也随之被挖掘出来。葛浩文,作为汉学家和翻译家,有他自己的独到的翻译观,本文将通过对《酒国》的英译本的研究,窥探葛浩文的翻译观在译文中的体现。

语篇翻译英译汉范文第6篇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宣传我国国家建设、发展政策的一次重大会议, 是各国了解中国发展现状的重要途径, 十九大报告翻译研究有重要意义。十九大文本的翻译涉及到对语言文字的掌握, 文化背景的理解, 翻译理论和策略的运用。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始于2001年, 于2006年8月在“翻译全球文化:走向跨学科的理论构建” (Traslating Global Cultures:Towards Interdiscriplinary (Re) Construction) 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生态翻译学研究同时涉及“生态学”与“翻译学”, 最终以翻译学为落脚点和归宿, 对翻译活动系统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生态翻译学从宏观角度对理论学说进行论述, 也从微观层面对翻译行为进行描述和解释。原生态依归是对微观文本进行处理的一种翻译策略 (原生态既可以指原语又可以是译语生态) 。依归于原语生态指的是译者要高度地适应原语翻译生态环境, 属高度地异化处理, 优点是更准确地传达原文含义。依归于译语生态指的是译者要高度地适应译语翻译生态环境, 属于高度的归化处理 (目的是致力于将原语生态环境下的行为模式转换为译语生态环境下的行为模式) , 更好地照顾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无论是依归于原语生态环境还是译语生态环境, 都是译者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做出的适应性选择。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十九大报告英译本翻译策略的适应性选择

在翻译活动中, 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是准确传达话语内涵, 平衡语意和文化内涵, 减少理解误差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看, 译者要面对双语生态的制约 (源语生态和目标语生态) , 努力保持源语与目标语意义的平衡, 译者可择善而从——为求存而择优, 从语言、文化、交际的原生态出发, 采用高度依归的策略来处理文本。

(一) 依归于原语生态的适应性选择

原语生态是指原语翻译生态环境, 保持并高度适应、服务依归于原语生态, 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原语的内涵, 达到交际意图。高度适应依归于原语生态包括语言形式、句子结构、修辞、作者的思路或思想感情、文化背景等层面。

例1: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例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十九大官方译法“照镜子、正衣冠”—examining ourselves in the mirror, tidying our attire;“群众路线”—mass line;“三严三实”—Three Stricts and Three Earnests;“百花齐放、百家争鸣”—letting a hundred flowers bloom and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均属依归于原语生态的翻译策略。以上词句或有其历史背景 (群众路线) 或有其隐含意义 (照镜子、正衣冠) 或明显带有中国特色 (三严三实) , 不容易找到达意又地道的英语表达, 所以很难避免在翻译的过程中使用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 或许刚开始外文读者不适应这种表达, 但当这些词汇成为中国某种常态表述, 外文读者对这些“中式英语”也能欣然接受了。

例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

近年来政治口号和政策术语的“数字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也越来越追求语言用词的对仗和工整。具体采用依归于原语生态还是译语生态, 取决于这些口号的宣传效果。例如“五位一体”, 十九大官方译文中是: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 采用了依归于原语生态的翻译策略, 而在十八大译文中则翻译为overall plan (总体计划) , 并加以解释:for promoting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gress, 这是因为十八大报告中“五位一体”术语刚刚被提出, 传播度还不够, 若在十九大中还采用此类译法则显得累赘。“四个全面”译为: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也采用了依归于原语生态的翻译策略。

(二) 依归于译语生态的适应性选择

译语生态即译语生态翻译环境, 保持并高度适应、服务依归于译语生态环境, 可使译文更靠近目标语读者, 增加译文的可读性, 更好地照顾目标语读者的表达习惯。

为了使原作的基因和血液在译文里依然保持流淌, 保持原文特有的滋味, 译者可采用高度依归策略处理文本以适应译语翻译生态环境。

例4: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越来越多的生活化接地气的语言出现在领导人口头讲话及会议中, 甚至在重要的政治文件中。“牛鼻子”是接地气的中国特色词语, 用来指“事物的主要矛盾或关键影响”。

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不同, 同一词汇在本民族文化中可能有非常丰富的联想意义, 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仅仅有其指示意义, 翻译要跨过这种“文化障碍”, 译文舍弃原文中“牛鼻子”的表层含义, 将原文隐藏的内容和信息用依归于译语生态的翻译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变通, 解释性意译整体译为We will relieve Beijing of functions nonessential to its role as the capitaland use this effort to driv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直观达意且符合目标语的文化和表达习惯。

例5: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天宫、蛟龙、天眼、悟空”译为“Tiangong-2 space lab, the commissioning of the deep-sea manned submersible Jiaolong and of the 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 (FAST) Tianyan, the launch of the dark matter probe satellite Wukong”运用依归译语生态的翻译策略, 采用音译加释义的方法, 即能使外文读者很容易理解原文的意思, 又不失中国文化特色与原文的汁味, 增加了译文的色彩和味道, 同时拉近了与外文读者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差距并能使世界各国对我国的科技发展更好地了解。

四、结语

由于所处生态翻译环境不同, 依归于原语生态或译语生态都是译者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求存而择优而做出的适应性选择, 二者没有优劣之分。

无论使用哪种翻译策略都是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意图达到好的交际效果和文化之间的交流。

摘要:本文基于十九大报告中出现的中国特色词句, 以生态翻译学中的“依归”翻译策略, 从词汇、句子等层面对十九大报告英译文本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与探究, 旨在为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同类文本的英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十九大,生态翻译学,特色词汇,依归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党的十九大报告双语全文[1].中国日报英语点津网[2017-11-6].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19thcpcnationalcon gress/2017-11/06/content_34188086.htm.

[2]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中国翻译, 2010 (4) :62-67.

上一篇:一米阳光的温暖范文下一篇:延期办理中证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