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范文

2024-06-23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实践

1 《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现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向纵深拓展,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给高等师范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是高师美术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师范生参加工作后承担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效果,也影响着持续发展的美术教师专业发展进程。近年来,诸多高师“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作了多方面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直至目前为止,该课程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没有根本改变,与当前新课程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学术性,使课程封闭于固有的理论体系中,远离小学美术新课程的教学实际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导致未来的小学美术教师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美术实践性知识与技能、创造性缺乏,教育教学缺乏创新和活力。第二,《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形式单一,过于强调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灌输与塑造,漠视了对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唤醒与发展,淡化了学习者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感悟和实践环节,而在评价上又过于关注固有知识的记忆与理解。重传递轻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重统一要求忽视个性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高师《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十分必要,必须确定课程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的地位和作用,推进《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改革,缩短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距离。

2 《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笔者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针对《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与新课程不适应的问题与症结,站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观照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改革,切实解决《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改革等问题。

2.1 教学内容多元化

《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体系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学术性,但教育教学理论相对太多,师范生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不佳。建议将此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教师职业价值教育、就业竞聘常识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与学操作技能教育构成教学内容的四个板块。职业价值教育是美术教师教育的薄弱环节。提升职业价值教育,让师范生充分认识和体验教师职业的崇高价值,陶冶对美术教师职业的健康情感,是学好该课程的重要前提。

在教育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师范毕业生对就业竞聘指导教育显得极为渴求。选择在作为美术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结点的美术教学法课程中,实施就业竞聘指导教育,既贴近师范生的实际需要,又凸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包容性定位。选用多种《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教材进行教学,教师在备课时要多参考多本教材,尽量选用教学案例多的近几年出版的教材。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组的专家和有经验的小学美术教师与教研员组成的三结合班子编写的,改变了已往从理论到理论的脱离实际的专家编写方式,既充分体现课标理念,又从教学实践中来,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科学性与实用性强。可多参考一些类似的书籍,读懂各种版本的小学美术教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论不仅要研究教学的一般原理和规律,研究教学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还要研究如何将一般的原理和规律运用于教学实践,研究如何更好地根据教学条件设计、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该课程要结合小学美术教学实际,进行科学有序的美术教学技能强化训练,如教具制作、黑板画训练等,提高师范生的美术教学操作能力。

2.2 教学形式开放式

《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形式采取开放式教学形式。(1)将往届毕业生中的优秀美术教师请进学校作成长历程汇报。在同一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榜样是最具激励性的。让师范生间接体验到教师职业的价值与成功的喜悦,催化健康的职业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从而激发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2)将优秀美术教研员请进学校,作就业竞聘指导讲座,让师范生了解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了解参加就业竞聘应有的准备工作、竞聘程序、竞聘技巧等,激发认真学习本课程的动机和求职欲望。(3)走出学校,让师范生实地观摩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和课外美术兴趣小组的组织与辅导教学,参观儿童美术作品展览展示,了解学校教育的基本情况和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常规运行机制。(4)充分运用案例教学形式。将参加过全国、省、市、区优秀美术课评比的录像,作为典型课例让师范生观摩评析,结合教学理论学习,了解美术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条件和基本教学技能等。(5)运用微型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技能训练。首先针对优秀课例中的某项教学技能进行模仿训练,如板书板画技能、学法指导技能等,然后进行教学技能综合训练。在此基础上,创造性运用教学技能训练。开展小学美术微型教学比赛,师范生自主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制作课件教具,10分钟完成微型教学,促使师范生在教学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方面有较大进步。(6)根据自身不足,进行个性化教学技能自主强化训练。强化优势,提升弱势。如运用对镜试讲、录像反馈、生生互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训练形式,提高美术教学技能。

3 《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初步效果

《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的好坏直接体现在小学美术教育实习的效果上。通过对《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师范生的小学美术教育实习效果显著,参与小学美术教学的积极性更高,驾驭小学美术课堂的能力更强,美术教学技能更强。由于教师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准教师综合能力素质,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具体落实教育部对师范院校提出的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要求的突破口之一,也符合高师专业学科综合化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绵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1—6年级教材[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20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张容舟(1973—),女,湖南益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范文第2篇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学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特制定本指南。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二、“课程思政”的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课程思政”的内容

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各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应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师德风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二)政治导向

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规矩,不在课堂上传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或言论,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

(三)专业伦理

“专业伦理”教育是对未来从业人员掌握并遵守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即未来各行业的从业人员,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明确将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给予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以此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及情商能力。

(四)学习伦理

“学习伦理”是人们在学习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人伦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应遵守的法则,是基于对类、群的伦理性认识和对学习内涵、价值、内容等方面的伦理反思和构建。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应有良好的学习伦理,尊师重教、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遵守纪律,在学习过程中体悟人性、弘扬人性、完善修养,培育理性平和的心态,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

(五)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教师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理工、经济、人文、艺术等各专业门类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等有机、有意、有效地纳入整体教学布局和课程安排,做到专业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四、“课程思政”的原则

“课程思政”不是每门课都要体系化、系统化地进行德育教育活动,也不是每堂课都要机械、教条地安排思政教育内容,而是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寻找德育元素,进行非体系化、系统化的教育。应坚持如下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2.创新思维原则 3.突出重点原则 4.注重实效原则

五、“课程思政”的要求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仅应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而且也应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原则。根据“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原则,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1.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灌输应注重启发,是能动的认知、认同、内化,而非被动的注入、移植、楔入,更非填鸭式的宣传教育。渗透应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向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网络环境等方向渗透。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就是坚持春风化雨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主动将之付诸实践。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的,而是应从社会实际中寻找,从各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中去寻找,不是从理论逻辑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依据实际来修正理论逻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3.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未来的历史。“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通过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比较、中国特色与国际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

4.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二者不是一种具体、单个方法的名称,而是一种类型的方法称谓。其中,前者指的是教师组织实施的,直接对学生进行公开的道德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的总和。后者指的是引导学生在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现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在此,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5.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融洽。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共性、统一性,个体的独特体验则是事物的个性、差异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应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范文第3篇

(一)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定位不清

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法律专业教学, 大部分采用的是课堂教学, 以老师为主体, 学生为客体, 进行法学理论教学, 而且部分地区并没有开展实践教学, 缺乏这方面的教育经验, 也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所以理论跟实践结合不起来, 再加上学校的不重视,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 实践环节单一, 流于形式

一般来说, 毕业生的实习期都是毕业前一年, 学校并不会进行相应的组织, 大多是学校给出要求, 学生在寒暑假自己去找实习单位, 这种没有统一模式的实习, 并不能达到提高学生能力和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学生只是为了达到学校的要求, 自己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不能充分的利用实践教学资源, 学生混学分的现象严重, 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而且有的实践教学缺乏规范性, 很容易给学生带来错误的引导。

(三) 实践教学缺少质量监控

对于法学专业来说, 它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 这些为它的实践活动提供了难度, 举个例子:学生在进行相关的实践时, 虽然学生可以见到真正的案件处理过程, 但是这些国家检察机关都有严格的程序, 学生一般接触不到案件的处理, 只能在后台装订案卷, 帮助相关人员进行修订等, 丝毫没有自己独立处理案件的机会, 这些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的, 学生很容易对法学工作丧失兴趣。有的学校不让学生进行集中实习, 在没有老师和实习单位的监管之下, 学生可以任意更改实习时间, 达不到积累工作经验的目的, 有的学生甚至直接到实习单位盖个章, 根本没有进行实习。

二、法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 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求

要想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维护社会秩序, 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们需要培养出有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法律性人才, 这就要求从事法学教育的人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实践, 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未来的发展潮流。

法学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素质教育, 法学教育可以体现出人文关怀的主题。法学专业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众所周知, 法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很多知识, 他们需要锻炼出专业的思维能力, 他们掌握的知识面比较广, 需要更多的经验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这些都是法学专业的学生将来维护社会主义和谐安定的必备品质。所以, 法学实践教学需要改变以前的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让学生进行全面发展。

(二) 完善法学教育课程体系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 要求在法学教学中, 将法律知识和社会主义理念结合起来, 让理论知识得到实践, 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 为祖国的未来发展培养出更多人才。理论教育和实践课程是进行法律教学的两大重要要素, 缺一不可, 否则教育就会出现流于形式, 没有实际作用的现象, 也就无法形成完整的法律专业教学体系。

在现在的高校教育当中, 他们的实践内容大都是相同的, 基本上都是注重理论教学, 即使有的学校改变了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教学案例, 但是学生仍然没有真正进行案例分析的经验, 由于在高校教学评估之中, 学校增加了实习学分的比重, 所以学生开始重视实习, 在课下也积极参与实习工作, 但是成果并不显著, 因为学生之间的实习只是达到了学分要求, 并没有增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校要给予相应的配合, 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 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课程可以补充理论课程中的不足, 避免学生出现手高眼低的学习结果, 保证法律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将传统的法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科学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结合, 让法律教学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让学生的能力能够充分的发展。

三、完善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想

(一)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科学设计实践教学培养方案

对于法学教学来说, 一般在进行教学时, 都会制定好教学计划, 因为法学专业的知识比较复杂而且知识比较多, 想要学会这么多的知识就要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模式, 以法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 以教育的发展规律为前提, 丰富实践教学的模式。第一, 将学生的实习时间安排进行改变。现阶段学生的实习时间跟毕业论文和学生找工作发生冲突, 学生会觉得都要毕业了, 对实习就没有那么注重, 实习也就仅仅是个形式, 要将实习时间稍微提前一点, 在学生在找工作之前就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让学生意识到实习的重要性, 增加实习的课时, 不要临时抱佛脚;学校也可以增加学生对于实习的兴趣, 增加实践教学的种类。第二,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将知识的实用性向学生展示出来, 让学生不在只学习理论知识, 而是注重操作能力, 发展法律专业人才的优势, 学校还可以将毕业实习列为学生必须要学习的课程, 将其列为专业选修课, 以强硬的手段让学生学习这个课程。

(二) 优化实践教学队伍, 切实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除了学校的教学课程和教学模式要进行改变之外, 更重要的是法律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要想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教师就要具备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 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 还要了解相关的行业发展动态,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为了提高教师的质量, 我们提出了以下三点方法:第一, 学校组织老师去进行相关培训, 让专业的团队为老师制定计划, 让教师的教学更加系统, 更加专业。第二, 支持老师进行相应的法律专业活动, 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法律流程也肯定会有所变化, 所以教师要掌握最新的法律流程, 实时更新法律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技巧, 让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第三, 让老师去进行相关的探索, 保证法律的规范化。学校也要跟法律部门进行相关的合作, 让法律专业的有实践经验的律师和法官给学生进行讲座, 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实践经验的作用。

(三) 深化实践教学研究, 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法学的实践教学跟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一样, 它注重的是学生的专业技巧的培养,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前提, 为学生的未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上述的目标, 教师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找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让教学体系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让学生参与到案件的审理当中, 教师要尽量找比较经典的案件, 让学生对案件进行分析, 体会所学的知识点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应用, 以突出课堂内容为前提,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即使只是实习内容, 也要让学生拿出最好的状态对待,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进行规范化的专业实习。

(四) 规范法学实践教学管理,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也可以进行相关的奖励制度, 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创新, 聘请专业的人才为教师和学生制定教学和学习计划, 保证法学专业的教学可以取得更有效的成果。教学计划既可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又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受到监督, 保证教学质量。保证学校、教师和学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形成有效的监控网络, 让法学的实践教学更加规范化。

摘要:当今时代的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很少注重实践过程。所以对于教学来说, 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 学习法学的学生法律实践经验几乎为零, 而且有关法学的研究也并不多, 要将法学实践跟课程理论合二为一, 完善法学实践课堂。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实现法学教学实践改革, 法学目前面临的现状, 然后对上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实践性的法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校,法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现状,意义,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进.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悉力培育造就卓越法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9) :8-11.

[2] 叶永禄.论法学实践教学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J].云南大学学报, 2013 (3) :116-122.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范文第4篇

[摘 要] 项目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对高职茶艺英语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茶艺英语项目化课程的内涵,阐述了高职茶艺英语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重要性,并对项目化教学在茶艺英语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 高职;茶艺英语;项目化教学

一、研究背景

“茶为国饮”,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今年G20峰会上中国茶文化惊艳世界,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之一的传统茶文化已逐渐走向国际,被世界所认知。中国茶企业也不再满足于国内发展,而是放眼国际市场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与之相适应的是企业对茶艺从业人员需求量增加的同时,也对茶艺人才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茶艺人才,传统的茶艺英语课程应顺应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高职茶艺英语教学应该注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高职茶艺英语教学现状

(一)侧重理论教学,未能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茶艺英语课程,仍然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偏重课文的翻译和专业词汇、句型的讲解,忽略对学生英语职业能力的培养。茶艺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茶叶专业必修课程,教师应从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出发,以就业为导向,结合行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把茶叶专业知识和英语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茶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本行业。

(二)教学模式和方法比较陈旧

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课堂上大部分时间以教师讲授为主,没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无法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而这些从外部灌输给大脑的知识也难以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茶艺英语课程需要从茶叶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纯理论的讲授方法已经不适用于该课程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只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通常,高职院校的茶艺英语课程主要由本校公共英语课教师担任。一般来说,公共英语课教师在英语基本功和理论知识方面有优势,但由于缺乏一线工作经验和茶叶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把专业英语当成普通英语来教学。内容的讲解只能停留在表面上,难以深入和展开,无法将英语知识与茶叶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考核方式缺乏多样性

茶艺英语是一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因此考核方式也应更多样化。以往茶艺英语的考试,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或口试为主,强调终结性和鉴定性考试的结果,忽视了过程性考核的重要性。这样会导致学生只重结果忽视过程,不注重平时的努力,使整个考核不能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无法准确地判断学生对茶艺英语应用技能的掌握程度。

三、茶艺英语项目化课程的内涵及实施的重要性

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茶艺英语项目化课程以茶艺工作岗位所需掌握的英语实务技能为核心,把实际工作中典型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作为课程内容,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资料收集、制定方案、任务实施、成果展示、评估检测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了职业知识、提高了职业能力。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单纯传授学科理论性知识没有实际工作体验,不可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掌握。

四、高职茶艺英语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实践策略

(一)课程的准备

1.创建茶艺实训室

项目化教学强调工学结合,普通教室已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因此茶艺英语项目化课程实施的前提就是要创建仿真茶艺实训室。该教室应仿照茶馆或茶楼的真实环境而建,茶室摆设主要包括茶桌、茶椅、茶具、陈列柜及各类茶叶等基本设施和物品。此外还可以选择和配置与之相应的音乐、服饰、插花、熏香、茶挂和植物等来创设幽雅清闲的品茶环境。项目化实训室有利于营造职业氛围,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

2.优化师资队伍

实施项目化教学,必须优化现有的师资队伍。就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茶艺英语课程情况来看,授课教师多为公共课英语教师。由于公共课教师对具体行业了解不够深入,且缺乏相关工作和实践经历,因而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茶艺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然而茶艺英语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势必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各高职院校应鼓励并帮助公共课英语教师到相关的茶艺馆、茶叶公司或茶文化产业园进行顶岗实践,向专业人士学习行业知识,了解茶艺工作的流程和岗位职责。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岗位需求的项目与任务。

3.精选教学内容

目前市面上出版的与茶艺英语有关的书籍,大多属于茶文化类范畴,且本科教材居多,内容多采用传统的學科知识的编排方式,未能按照工作过程来设计,从内容的难度和侧重点上看也都不太适合于高职学生使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项目化教学的需要,结合实际工作岗位任务,打破原有的教材体系,对多本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整理并编写出符合教学实际需要, 且适合于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项目化茶艺英语实训教材。或者可采用“英语教师+专业教师+行业人员”的模式,由三方人员发挥各自专长共同开发教材。但无论哪种形式,都应做到难度适中、循序渐进,在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锻炼的同时兼顾语言的掌握。

(二)课程的实施

1.情景设置及课堂组织

在项目化茶艺英语课程中我们可以先虚拟设计一个整体的项目背景。例如,六福茶叶有限公司到我校招聘专职茶艺师若干名。授课班级的学生将作为此次的应聘者参加应征,面试合格者将与该公司签订临时劳务合同,并开始一个学期的实习工作。接着本门课程的项目设置就围绕着学生实习期的各项工作展开。教师可以根据授课班级的实际人数把学生平均分成若干个小组,每4~5人为一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组员按时完成指定任务,收集组员想法和问题,做好汇报等工作。分组时尽量按照“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原则进行,教师应对组合完成的任务小组进行适当调整,保证每位小组成员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能“有事想做,有事可做,有事能做”,充分发挥各自专长,从而调动每一位组员的积极性。

2.项目设计及实施

项目化茶艺英语课程建设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茶艺工作岗位,能较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茶事服务、茶艺表演和解说以及茶文化宣传等工作。这就要求把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英语知识融入茶艺的职业活动中来,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锻炼和培养相关的英语技能。在项目设计时,任课教师应该与专业课教师或行业专家一起对课程进行整体化的职业分析和探讨,寻找该行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并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项目。根据茶艺师实习期的工作这一总的项目背景,项目设计可以考虑从职位的应聘到实习工作过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具体项目设计见下表。

如上表所示,围绕茶艺实习工作可以初步设计三个项目。每个项目下分别建立若干个子项目,个别子项目还可再细分为若干个单元任务,以此作为训练学生工作能力和英语技能的载体。项目与項目之间相互联系,让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完成茶艺英语知识的构建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好每个项目和任务的情境,并提供给学生项目需要的相关材料,如参考资料、课件、网站等,帮助学生开展活动。小组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就任务进行讨论、分工,确定实施方案,并按照小组制定的步骤和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形成成果展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三)课程的评价

课程考核是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真实地反映出项目化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应采用适应能力培养、知识应用和素质养成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过程性考核包括了平时考核和项目考核,平时考核主要由课堂出勤、讨论发言、活动参与、作业完成等方面构成;项目考核则主要从任务完成情况、结果或成果的质量进行考查。终结性考核则包括了知识性考核和现场操作考核,知识性考核是通过期末的理论试卷来考查学生对茶艺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操作考核则是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上考核内容中项目考核所占的比重最大,该考核标准应立足行业需求,突出职业评价,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快地进入职业状态,体验真正的企业管理和文化。

茶艺英语项目化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突破了现有专业教材的局限性,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岗位的无缝对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高质量的就业。因此,项目化教学值得在茶艺英语教学中进行尝试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蔡晓玲.高职茶专业英语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2]李泉洁.我国茶艺英语研究现状述评[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1).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范文第5篇

摘要:探索全新的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研究型教学体系模式。研究体系的结构构成、实施过程、以及测评系统。结果表明:新的研究性教学体系教学质量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课程改革创新网上交流

高校扩招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促成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的转变。创新型国家呼唤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为了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必须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培养大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科学创新的人才素质,这是国家对高等学校现实的迫切要求[1-3]。

国家和各大专院校为实现这一目标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作出了不懈的的努力,教育经费的增加、人才的引进、精品课程、优势学科的设立、网上教学互动平台的建设、教学研究项目及成果的申报评选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美好的愿望和辛勤的工作并未达到或远未达到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学校的主体群学生的学习和成才的现状委实令人担忧。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现状如何呢?对学习的对象不做广泛深入的了解,赖于查资料、上课的积极性及兴趣不高,逃课,打瞌睡等屡见不鲜。课后不认真复习,不总结,抄袭作业,敷衍交帐、课外科研活动不感兴趣、考试作弊成风,愈演愈烈。很多学生的目标就是想办法通过考试,拿到学分,顺利毕业了事。经过如此学习过程培养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成才现状可想而知。其实,学生都是好学生,他们是经过十几年苦学,经过严格考试选拔出来的好学上进的年轻的精英。

问题出在哪呢?问题出在我们的教学机制和教学模式。

现时,高等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师上课传授,学生认真听课,做笔记,下课完成作业,辅以实验课及课外科技活动,考试及各类设计。尽管部分教师想尽办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演示等等,但终究无法根治上述教学中的种种弊病。

我们的教学模式的问题何在呢?问题在于,它缺乏一种激发机制,缺乏研究探索的环境,缺乏一个学生创新学习的平台,缺乏可供教师操作的创新教学的基础,缺乏一整套创新研究型教学的体系。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机械设计课程为对象,研究激发学生兴趣的机制;研究新的教学体系的结构构成、实施过程以及测评系统。创设学生自主学习资料库、思考问题库、专题研究库、自测题库、试题库、教学模型库、虚拟试验平台、网上教学课件等教学基础设施,以构建全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扭转高等院校学生厌学教师难教,教育质量每况愈下,创新型人才匮乏的局面。

1、 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的学生兴趣激发机制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新的研究性教学体系的首要任务。心理学实验证明:一个人的最高需求层次为成功需求。新的研究性教学体系创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设计研究性的课题,并引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正确结论,使其在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精品课程网站上公布每一章节的思考题,学生预习时以此为线索,查资料、阅读参考书,在上课时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每一章节都设计了典型习题精解单元,学生可主动上讲台演示或讲解;对某些小节设计让学生自己在充分备课后上台讲课;对本学科研究前沿的目前有争议的问题,先由老师提出题目学生可作小论文,作为作业题上交,然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宣讲。如此种种,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学生学习的信念和力量。

2、 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结构及特征

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体系。这个体系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引导,问题是载体,

精品课程网站是基础环境(本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课堂交流和网上交流是平台。在教学的实施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每章节为一个教学单元,每一单元包含五个阶段:(1)预习阶段:每单元结束时和下一单元开始前,教师布置下一单元的预习重点、难点,要求学生上精品网站问题库中查阅该单元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要求学生通览教材的相关内容,辅以参考书,必要时查阅文献。(2)教师精讲阶段:对每一单元的内容,教师用2学时介绍问题的来龙去脉,精讲主要重点和难点,而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则在自测题库中由学生自己掌握。(3)课堂交流阶段:课堂上教师对预习中的重点问题提出若干讨论题,由学生即时回答,也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或学生相互回答,其形式可全班一起讨论,也可分组分题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全班课堂发言,精品课程网站的网上答疑则是重要的问题讨论补充交流平台,学生可随时上网提问,教师回答或学生一起讨论,每天都有一名教师网上值班。(4)学生展示阶段:每一单元最后安排研究成果展示,学生可宣讲小论文,可演示解答考研试题,教师评述总结。(5)归纳总结阶段:每一单元结束,学生对单元的主要内容,主要脉络,重点难点作书面总结归纳,并作为作业上交。五个阶段中(1)和(5)为学生课下进行,总时数不小于10,其余3个阶段在课堂上进行,一般学时为6-8。

此种新的研究式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学习的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厌学的问题。

3、 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的基础设施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仅需要教学大纲、讲义、多媒体课件等即可完成教学环节不同,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运行所需的基础设施则内容更丰富,信息量更大。除传统教学所需的硬件以外,在精品课程网站上创设学生自主学习资料库、思考问题库、自测题库、专题研究库、试题库、教学模型库、虚拟实验平台、网上教学课件、网上答疑平台以及机械创新实验室等教学基础设施。这些设施是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运行必不可少的基础保障。

4、 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测评系统

机械设计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每届约有15个班学习同样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考试以任课教师处理为主,辅以平时上课和交作业的情况。此种模式对于在同样的教学内容下由不同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角度来测评的学生和教师,显得缺乏公平性和合理性。新的教学体系的测评系统则由两大部分组成:(1)所有班级统一考试,由非任课老师出题,并做出标准答案,考试前对所有人严格保密,避免了考前突击和针对性的复习等弊病。批阅试卷实行流水作业,每位教师批改一题,最后由出题教师统计出总成绩,并撰写卷面成绩分析。(2)平时成绩以学生参加讨论问题、网上提问次数、章节归纳小结等情况为主,从而对学生抄袭作业形成制约。新的测评系统对学生和教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促使学生主动独立地学习,积极参加问题的研究和交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表达能力均有较大裨益。

5、 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的运行结果

2008年共有六个专业15个班的机械设计课,在机电、机制(中职)、材控三个专业中作为试点,初步实行了新的研究性教学体系课程改革,而其他专业仍按传统教学模式运行。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学生基础和教师专业水平略低于其他几个专业,从试验样本上看,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的运行结果的客观性是没有问题的。

新的教学模式实行初期,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显示:思想活跃、勤于思考的学生对此感到非常兴奋乃至庆幸,终于有了一个好的发挥展示的平台,他们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每天挤出大量的时间,查资料,上精品课程网站,查问题、提问题、交流心得,上课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上台演讲展示,认真完成每单元的归纳总结。而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差一些的部分学生则感到一时无所适从,十几年被动听课做作业的习惯不灵了,不思考、不研究、抄袭作业不行了。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出现畏学厌学情绪。初期有近57%的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表示支持,26%的基本支持,17%的表示难以接受并反对。经过几轮实施以后,大部分学生逐步适应,学习主动性大幅提高,学习效果逐步显现。有位学生在网上交流时说,老师,以前我反对过,我错了,现在我觉得课程改革确实好。现在,对于实施新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专业学

生,那些赖于查资料、上课的积极性及兴趣不高,逃课,打瞌睡、课后不认真复习,不总结,抄袭作业,敷衍交帐、考试作弊等传统教学司空见惯的弊端很难见了。学期结束时,学生问卷调查表明:68%的学生支持,28%的学生基本支持,4%的学生仍未适应。大部分学生已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并感到收获颇丰。部分学生表示:非常幸运能享受到新的教学模式的培养,希望能坚持下去,并加以推广。

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通过网上交流平台就学习中的问题提问讨论的90%是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学生,他们将机械设计精品课程网站看成学习、释疑、探讨问题的最好乐园。据统计:课程改革以来(半年内),本精品课程网站访问量已达52000多人次,一学期即超过3年访问量总和的700倍,网上交流量达260多条,一学期即超过3年网上交流量总和的200多倍(改革前3年中只有一条提问)。其中,网上交流率和网上交流内容、形式及质量,超过本校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和全国同类精品课程网站水平。

2008年在所有班级中实行了考试改革,考试实行教考分离,由非任课教师出卷。试卷几乎涵盖教学大纲所有内容,题量较大,总体难度高于历届考试。统考卷面成绩结果见表1.表1 新研究型教学模式与普通教学模式考试卷面成绩分析

平均成绩 不及格率 优秀率

普通教学模式 71.63—61.8分 14.88—62.5% 9—1.1%

研究型教学模式 80.33—69.89分0—12.5% 18.52—4.48%

注:表中数据为专业均值的最高值和最低值。

从考试卷面结果看,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专业,其平均成绩高出10分左右,不及格率低20多个百分点,优秀率高出7个多百分点。出卷教师在试卷分析中作出“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三个专业平均成绩、不及格率、优秀率均好于其它专业,考虑到各专业学生本身的素质,课程改革的试行,对于提高学生内在的潜质有切实的效果。”的结论。

6、 结论

新的研究型教学体系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结果表明:该体系可促使学生主动独立地学习,积极参加问题的研究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表达能力,教学质量大幅提高。新的教学体系可从根本上扭转高等院校学生厌学教师难教,教育质量每况愈下,创新型人才匮乏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杨恩霞,

2、 应丽霞. 机械设计基础课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 黑龙江高教研究,

3、 2008(11):165-167

4、 崔梦楼,

5、 徐军. 关于研究性教学的思考[J],

6、 教育探索,

7、 2007(9):59-60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范文第6篇

一、法学实践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地方党校的教育教学以提高受教学员的思想认识、学识水平和执政能力为目的, 在法治社会的今天, 社会和部门中的领导是国家法律和政策的释义者和执行者;党校的教育教学在切实加强学员们的法律意识, 提高和丰富学员们的法律知识的教学活动中, 在法学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法学实践内容设置受限

法学实践课程在现阶段党校的法学教育中, 课程的设置以及考核安排均受到了限制, 导致学员在法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层面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地方党校的法学教学工作中, 法学实践课程主要是在课堂中对一些案例进行讨论分析, 不仅讨论的时间比较短, 同时对案件的接触也较少, 受专题课时间的限制, 法学专题课程基本上不能与客观实际相互连接, 进而造成了法学理论与法学实践相互脱节的情况。

(二) 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脱节

目前, 社会对公民的法学知识构造的要求很高, 地方党校的法学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脱节, 导致学员仅仅能够在某种“理想的条件下”分析案件和人物关系, 遇到客观情况时, 并不能较好的应对。在法学课程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未从学员的角度出发, 列举的案例虽然比较经典, 但并不是启发性很强的案件。法学实践课程作为法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没能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体现。课堂上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交流, 仅仅是停留在教师的专题教学内容层面, 不能进行全面的分析。

二、法学实践课程的改革

与一般课程不同的是, 党校的法学实践课程在开展过程中, 必须要让学员亲身体验案件、为当事人进行辩护和分析, 才能将学习到的法律知识有效运用。法学实践课程的最重要目的, 在于让学生广泛的进行法学实践, 提高自我的法律执行能力。

(一) 明确实践课程目标

法学实践课程在改革过程中, 应在课程教学目标上做出准确定位。目前, 社会对具备法律知识人才的需求很高, 党校的学员培训要通过开展法学实践课程, 提高学员们的法律知识和能力。在基本的法学课程教学中, 法学实践课程的实施在数量上和规模上要提升。学员的日常课程安排, 应将法学实践课程的比例提升, 在讨论案件的过程中, 以时下发生的各类案件为基础, 包括经济纠纷、民事纠纷、刑事纠纷等等, 促使学员在法学的学习过程中, 能够针对性的实践。

(二) 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地方党校法学实践教学的改革, 重点在“实践”方面做出足够的努力, 建立健全法学实践教学体系, 是地方党校在法学教学改革中的重点措施。在法学专题教育中, 在法学课程的教育中要给予学生法律职业需要的复合知识结构, 同时明确本专题教学的目的、内容、实施的步骤、实现目标的方式等, 从而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章可循。教师在法学专题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注重实效的实践教学活动, 例如法庭旁听、模拟法庭、法律学术报告、专业实习等, 形成一套有利于培养创新型法律人才的法学实践教学方法体系。

(三) 加强实践管理机制

党校的法学实践课程为避免在方向的把握和执行的力度上出现差错, 在其实践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党政领导的管理机制。法学实践课程的改革, 是党校学员与教师共同完成的, 学生有提意见的权利, 教师有释义的义务。地方党校应根据法学实践课程的改革进程和改革的效果, 结合社会力量, 通过法院、检察院等机关和部门, 组织匹配第三方管理机制, 该机制可包括经验的法学教师、法官、检察官、学员代表等, 根据管理部门的意见和看法, 纠正法学实践课程的改革方向, 合理实施执行的力度, 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冲突, 力争在和谐有序的环境中促使法学实践课程得到有效开展。

三、结语

法学实践课程能促使党校学员将所学的法学知识更好的与社会案例和社会矛盾结合起来, 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学员们的法律意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是党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尝试。通过法学实践课程的教学与改革, 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学员们的执政能力, 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相信通过改革, 法学实践课程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摘要:党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党校学员的学习内容离不开法学知识的讲授, 法学实践课程是法学课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党校的法学实践课程的教学与改革意义重大。文章对党校法学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对法学实践课程教学提出了有益见解, 抛砖引玉, 希望能促进党校法学实践课程的教学与改革。

关键词:党校,法学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李晓霖.法学实训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基于中美法学实践教学发展的视角[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3:33-35.

上一篇:开班仪式领导讲话范文下一篇:课程标准网络营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