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网络营销范文

2024-06-23

课程标准网络营销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用酒店英语;课程标准;“6t”法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高职院校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主体,高职教育课程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和职业岗位的变化设置的,其标准不可能像基础教育那样由国家统一制定。科目层面的课程标准应以院校为主体进行建设,这是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所决定的。一方面,我院位于五星级酒店星罗棋布的“长三角”地区,优势得天独厚,旅游系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企业尤其是上海的高端酒店,譬如瑞吉红塔,反映我院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整体水平欠佳。酒店服务岗位对员工语言理论知识要求不高,而对员工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对听、说的能力却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扬弃原来的教学大纲,研究新的课程标准刻不容缓。

明确课程定位

《实用酒店英语》课程的基本信息:(1)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2)课程性质:必修专业方向课。(3)课时:84课时(含实训周28课时)。(4)开设学期:第三、第四学期,每周2课时。(5)学分:5。

开设目的: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涉外酒店管理与服务人才。能使用酒店英语是酒店业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特定职业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一般开设12~13门专业课程,其中《实用酒店英语》属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细化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酒店各岗位服务英语;掌握酒店情境下的英语功能意念项目和话题项目;了解我国旅游业主要客源国的文化背景知识;熟悉“长三角”地区的景区景点和社会风俗概况;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约6 395个单词和1 200个词组。

(二)技能目标

会听 能够听懂客人语速为每分钟150词左右的讲话,包括预订、点菜,咨询、问路,陈述、要求、请求、求助,投诉、抱怨,质疑,赞美、感谢以及饭店工作中的常用指令。

会说 能够介绍饭店服务项目及设施,能对客服务,能介绍“长三角”地区的景区景点和社会风俗概况,可接受停顿、重复和少数语法错误。

会读 能够阅读信件与函电,通知、表格、便条,物品使用说明,职位描述,员工行为举止规范,有关政策、规章,酒店管理与服务方面的文章,酒店行业新闻,酒店产品广告等。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20词。

会写 具体题材包括:饭店介绍;主要特色产品介绍,如特色套房、菜肴等;所在城市及主要名胜古迹的介绍;各类信函,如客房及宴会确认函、道歉信、感谢信、邀请信、宾客来信回复等;各种告示,如维修通知、失物招领等;宾客留言及饭店内部通告、请示、报告或总结等。

会译 能进行一般难度的旅游业务和酒店业务方面的口译,能笔译一般难度的旅游函电,能够借助词典笔译难度较大的旅游资料、会展资料、酒店情况简介等。

(三)素质目标

养成一流的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劳动纪律观念;训练过硬的业务素质,磨炼健康的身心素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能力和自信心。

选取课程内容

(一)设计理念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状况,实现学科课程向工作(任务)体系课程的脱胎换骨。

以国家或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 我院实施“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术与职业、理论与应用、知与行、用脑与用手等内容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并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建立以职业功能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双证”教学模式,确保职业资格证书与技能证书制度的实现。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不追求理论知识的体系完整,而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

以市场变化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 课程的内容设计要紧密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将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课程新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和补充。

以学生为主体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同时还需要进行人文教育,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并使用饭店工作英语,也要让学生学到语言之外的许多知识,如管理、有效沟通、文化、团队合作等。

(二)设计思路

根据酒店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饭店工作英语职业资格标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组织课程内容,形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实践知识为焦点、以理论知识为背景的课程内容结构,实现课程内容从学科结构向工作结构的转变。

(三)内容选取

选取前台服务英语、客房服务英语、餐厅服务英语、商场部服务英语、会议及会展服务英语、笔头沟通、实践性教学环节等7个项目,26个主题学习情境,75个工作任务。比如,前台服务项目可分为7个学习情境和22个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整个内容体系以训练听说为主,但也不能忽视书面沟通能力的培养,为此安排了笔头沟通项目,如表2所示。

实践性教学环节项目设计如表3所示。

提出实施建议

(一)优化教学方式

教学原则 (1)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培养的学生要能用英语对客服务。(2)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开展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任务的设计应遵循6个原则:任务应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应具有真实的意义;任务应涉及信息的接收、处理和传递过程;学生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英语;学生应通过做事情完成任务;完成任务后一般应有一个具体的成果。(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4)关注学生情感。高职学生英语基础不牢,CET-4通过率低,甚至有少数学生未能通过PRETCO-A。他们还暴露出如下弱点:浅尝辄止;遇到复杂任务容易气馁;瞄准五星级涉外酒店管理和服务岗位的理想容易动摇。但是大部分高职学生专业认同度高,表现欲强,体态语丰富。为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5)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出境研修等途径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倡导六步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六步,就是导→激→示→练→演→评。导(attract),指导入,通过播放原汁原味的音频或视频的方式吸引学生,使学生在欣赏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任务。激(interest),指通过询问感觉激趣煽情,鼓动学生。示(demonstrate),指教师示范关键词、句型和服务流程。练(cooperate),指学生合作练习。演(act),指演出、成果展示。评(comment),指学生和教师点评。也称为“6t”法。以学习总机服务英语为例,首先,播放一位优秀话务员的一段真实录音,布置任务1:听听她是谁?要求全班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完成任务1的过程中,陶醉于话务员甜美的声音、纯正的英语,仿佛看见了话务员的微笑和高雅的姿态。此时,教师可鼓动学生只要好好学习,不远的将来你完全可以成为这样的优秀的话务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教师示范时机成熟。示范后,教师应布置结对子活动(work in pair)任务2,分发不同的任务单。任务单A上面显示:你是常州大酒店总机话务员,铃声响起,应接来电。任务单B上面显示:你是下榻常州大酒店A楼的一位客人,你有要事通知住在B楼的同事,向话务员询问。学生被分配到不同的任务后,双双合作完成任务2。接着,邀请部分学生搭档到教室前面演出,最后是学生和教师点评。

(二)创新教学评价

《实用酒店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调整学习策略,逐步培养特定职业能力。评价应能使教师获得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评价应能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具体的评价方案如表4所示。

课堂表现评价采取个人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参考表如表5所示。

实践性环节表现和课后作业也要量化,其等级转化分数表分别如表6、表7所示。

(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实用酒店英语》课程资源包括实用酒店英语教材、报纸杂志、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网络资源等。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语言实验室、视听室、实训室(前厅实训室要配备广播系统和程控电话交换机等设施)和音像设备等教学设施和网络资源。除了开发本校资源以外,学校之间还可以合作开发,另外还要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教材除了包括学生课堂用书以外,还应该配有教师用书、练习册、活动册、挂图、卡片、音像带、多媒体光盘和配套读物等。所选用的教材应该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实用性。《实用酒店英语》教材要以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为编写指导思想。编写原则包括职业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原则。鼓励课程专家、教指委成员、专任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联合编写校本教材。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圣喜,贺军,李喜梅.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7).

[3]刘佳环,何静.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开发的校本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

[4]刘晓欢,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5]杨俊莲,李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0(11).

[6]周炫.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核心课程标准探析——以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作者简介:

沈小平(1967—),男,安徽岳西人,硕士,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酒店英语、旅游英语及高职教育教学理论。

课程标准网络营销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职业岗位技能标准;高职教育;课证融通

作者简介:陈晓琴(1968-)女,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船港电气化、工业控制网络。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示范性建设等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越来越引起各高职院校的重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内容改革。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型,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和研究。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标准的制订是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的保障,是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优化课程内容落到实处的保障。课程标准作为课程的质量标准,为教学主客体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和学业成就评价的依据。课程标准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对于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良性发展具有实质性的重要意义,其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实现课程改革整体性突破的切入点。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建立还比较欠缺。整体上没有国家统一的、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只有在各学校层面上的一些单一的课程标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由于其职业性,有别于基础教育。同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一定规模,课程标准的需求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二是只有当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研究取得一定成果、达到一定深度、课程改革的试点取得一定经验并需要全面推进改革的时候,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建立才具有了基础和条件。因此,对于各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实现内涵发展,制订符合自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满足职业需求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课程标准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及功能

(一)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

关于课程标准的内涵,国内外的相关机构和学者做了多种解释。本文采用崔允郭教授的观点: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它是国家(有些国家是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及的;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1]。

作为为评估学生学习而设计的课程标准,上述的阐述既适合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同样也适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职课程标准是对高职学生“学习结果”和“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的描述,它有别于教学大纲,是在一定层面上制订的对课程具有规范、指导、评价和组织的一种指导性文件。然而,高职教育由于其本质属性——职业性,与基础教育、普通本科教育课程相比又有其特殊性。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其教育课程的任务是使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创造条件。或者说是连接职业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结构与职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结构的桥梁。

因此,高职课程标准必须能反映其服务对象如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社会以及学生等多方面的要求,必须得到企业的认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就业并发展将来的职业生涯。所以,高职课程标准是由社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制定,是企业标准与教育标准的融合。

(二)高职课程标准的功能

高职课程标准一方面对课程具有规范、指导、评价和组织等功能;另一方面是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随着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各高职院校面临如何从传统的学院式教学模式转型,如何建设工学结合所需要的教学情境、学习领域、师资队伍、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资源等一系列的问题,高职教育教学究竟按照怎样的标准和规范来实施,从而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这些问题将在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都需要考虑和体现的。

二、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内涵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是一项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系统性工程。在新形势下,只有实施校企合作,围绕“课证融通”构建高职课程体系,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与模式,建立课程的评价、激励与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制订课程标准的初期就应该考虑“课证融通”,将职业岗位技能的标准纳入到相应的课程标准中。所谓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是某个职业岗位针对劳动者的素质水平提出的具体要求[2]。

目前主要是通过岗位技能培训和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两个方面来体现。岗位培训与院校教育相比,从教学动机、教学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效益以及教学结果等方面都有些不同。岗位培训相对于院校教育具有更明显的职业性和定向性,解决的是劳动者岗位素质的需要,培养的是某种岗位所需要的专项能力,传授的是某个岗位规范要求的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获取的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3]。

应该说,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职业技能的要求更具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因此,我们在制订高职课程标准过程中,适当引入职业技能标准,一方面符合“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将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制度相结合,实行“双证书”教育;另一方面有利于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课程内容,搭建新的建设基础与运行平台。

三、重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的前提是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所谓课程体系即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笔者认为高职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构的依据是职业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在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其实质是对职业领域中工作任务进行剖析、选取、序化和教学化的过程,最终实现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的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的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对接。

(一)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的对接

课程体系建设的第一步是进行职业领域(岗位)典型化工作任务的剖析与研究。首先,由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团队到行业企业生产一线,以“从业人员所承担的事”为出发点,了解和跟踪目标岗位(群)的实际工作任务;然后,由专业教师团队、行业专家以及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反复论证与研讨,从众多的实际工作任务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最后,将典型工作任务与专业课程进行一一对应,形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实际工作任务不是简单的“企业的活”的集合,应该能反映从业人员职业发展历程、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而从实际工作任务中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具有挑战性,应该具有一定的标准。一般来说,典型工作任务在整个企业的工作大环境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能呈现出该职业的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检查评价)。作为专业而言,各门课程所选取的任务是相互协调的,学习性工作任务的集合是学生将来面对任务的综合能力,因此,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序化应遵循人的职业成长过程而不完全是职业工作逻辑。

(二)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的对接

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除了考虑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的融合之外,还必须制订各门课程的标准。课程内容的选取依赖于典型工作任务,来自于职业工作逻辑。因此,课程标准必须与职业技能要求相适应,课程标准的制订可以充分借鉴各行业各职业的技能标准。目前,不同的职业岗位(工种)都有相应的初级、中级、高级与技师等不同级别的培训、考核与鉴定相对应。在原有的课程大纲基础上结合职业技能标准制订出新的课程标准,并据此标准开展教学,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在学业和职业技能上均达到相关专业教学目标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毕业时经考核合格后可直接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事实上,部分高职院校已由多年的课程与证书相加的“体外循环”过渡到课证融通的“直通车”实施阶段。课程与证书融通——这一学生培养与训练的成功做法,势必将在更多的高职院校、更多专业领域里推广与采用。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对接

人才培养方案是关于人才培养的蓝图,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说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包括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进度安排、课程标准、师资分配、条件配备以及机制制度等要素。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专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与能力。这些能力只能是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练出来的,而不是老师讲会的。可见,只有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按照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组织实施教学,高职教育才能培养出满足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

四、“课证融通”课程标准的内容

(一)“课证融通”课程标准的结构

高职课程标准是对高职学生“学习结果”和“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的描述。因此,高职课程标准应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明确学生应达到的程度与水平;反映对师资以及学校、社会所提供的其他资源(如教材、实践条件等)的使用情况[4]。高职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内容标准和考核标准。课程内容标准是对课程的定位、目标与任务、内容与体系、组织与实施提出具体要求,主要包括教学基本要求、课程内容体系、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教学环节的安排、使用的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资料;课程考核标准是对课程在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等方面提出的“质”和“量”的标准,包括考核标准、考核方法、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及等级等。

(二)“课证融通”课程标准的关键要素

在制定课证融通课程标准过程中如何体现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融合与对接,主要落实在课程体系结构、实训(实验)装备、职业行动领域以及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四个关键要素。高职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一方面考虑要学科体系的要求,另一方面必须考虑职业岗位技能知识的要求。如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以“理论够用”为原则,更多侧重于学科体系、理论知识体系的需求。专业课程的设置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来设置。将工作过程进行分解,提取工作过程知识,也就是职业岗位能力所对应的知识与技能,由此构成课程内容。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可以参照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在教材的选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环节都可以借鉴职业(或岗位)技能培训的教学资源,将传统理论体系教材中缺失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资源吸收过来,并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新的教材和教学资源。“职业行动领域”的描述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体现工学结合的关键要素,要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来实施课程整体设计。

职业行动领域又称为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应融入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兼顾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内涵。具体做法是在进行课程整合、典型任务选取时,应积极听取教学专业委员会成员和劳动厅(局)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的意见,认真吸取社会上能工巧匠的经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做的定期邀请企事业单位直接参与学院的课程设置,使学院的课程具备浓厚的企业背景。实训(实验)装备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现阶段高职院校实训(实验)装备建设应该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只有构建理实一体的教学情境,才能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来组织和实施教学,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中做、做中学”。同样,实训(实验)装备的配备可以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所用的实训设备,也可避免教学设备与考证设备的重复建设。

五、结束语

高职教育由于其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决定了其课程标准不可能像基础教育那样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统一制订、由学校负责实施。笔者认为,随着国家级、省级示范院校示范性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示范高职院一定会在课程建设理论研究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总结出各自的课程标准研制的成果。到那时,国家就可以对高职各专业制订统一的专业总纲,而各科目课程标准应该还是以各高职院校为主体进行制订。加强校企合作,围绕“课证融通”构建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随着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不断深入,课证融通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也只有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职业岗位的变化,兼顾职业岗位技能鉴定内涵,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朱伟强.“基于课程标准”:内涵和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06(8).

[2]黄芳.高职教育职业资格证书内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4).

[3]席东梅.职业资格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

[4]刘晓欢,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杂志,2009(4).

责任编辑 夏焕堂

课程标准网络营销范文第3篇

授课对象:三年级——五年级 授课时间:每周周四第六节 课程目标:

依据《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结合地方和学校课堂教学实际,仔细斟酌和比对各种版本的教材,结合自身的专业,内化为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创建更加实效和针对性强的绘画校本课。在绘画校本课的学习中使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在绘画学习过程中,激发创作精神,加强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体现学校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加速开发和利用更广泛的校本课程。 内容及安排:

1. 吸收各班的美术爱好者和学习美术的佼佼者,以鼓励和提高学生兴趣为主,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扎实学生的美术基础。

2. 多介绍课外的美术知识来丰富学生,同时以多种形式开展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以便平时能带动其他同学去学习美术,并为班级设计板报。

3. 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大量接触美术作品,培养美术尖子生,使学生对美术较精,能够参加美术的各种比赛。

4. 对每位校本课的同学进行辅导,多参加一些比赛、和画展。 实施建议:

1.在绘画校本课程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 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2.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美术校本课程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4.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5.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评议建议: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带有浓厚情感体验的自我认识活动,它使学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将美术课程价值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促进自我发展。过去,由于对自我评价的教育作用认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比较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忽视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这种失误导致许多学生不能准确地评价自己,这不但影响了教师与他人评价对学生的教育促进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活动。因此,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最后的一个成绩不是决定一个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以结果评价学生,实际上制约了学生展示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和表现他们通过学习过程所增长的能力的机会。因此,绘画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在绘画教学活动中,我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行为及创造,及时掌握学生在感情宣泄、感知觉发展或表现技术方面的信息,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教学工作作出调整。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在学生美术作业评价的具体操作上,究竟运用哪种评价方法,那就要看哪种评价方法能更准确地获取较为丰富的有效评价信息。少采用定量评价方式,定性评价方式的;多采用课堂上的交谈评价,课后的书面评语,评语与等级结合的评价,也有互评或座谈等方式的评价。总之,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的方向。

肖兵

国画教案——菊花(中国画)

1、了解中国画传统写意花卉的技巧特点,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并从中领会到画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和任务。美术教案-菊花(中国画)

2、学习中国画写意菊花的简单画法,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 美术教案-菊花(中国画)

教具:

1、学生用具: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两支{一支为狼毫小笔用于勾勒线条,一支为羊毫用于点、染色(如大白云)}、调色盘、水罐、一张旧报纸代替垫布、八开生宣纸。

2、教师用具:绘画工具一套、放大的菊花范画一张、分步步骤图一张、空白生宣纸1张。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练习用毛笔、宣纸作写意花卉画的技巧。

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是用笔用墨和掌握适当的水分表现不同的浓淡墨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 新课

我们在四年级时已学过用中国画的写意画法画,荸荠和樱桃、西瓜等,今天,我们学习用中国画的写意画法画菊花。(板书解题:菊花中国画)

三、讲授新课

1、启发谈话

你们知道菊花什么时候开花吗?(指名回答)

(——它是深秋时独自开放)

(——深秋之日天气已经开始变冷,为什么菊花还会开花呢?)

因为菊花不怕冷,不畏严寒,故它能在深秋独放,而正是它的这种特性,能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且不同心境的人均可从中寻觅出不同的寓意。我们可以从唐代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的两首咏菊诗中看看他是如何赞美菊花。其一:“飒飒西风满院裁,香寒蕊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借菊花不在春天开放,嗟叹生不逢时,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抒发要干一番大事的雄心壮志。其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阵阵香气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则充满革命的豪情,表达了他对起义军的胜利前景的自信。

你们看,一朵小小的菊花竞然使人们产生这么多的遐想,实属不易,今天我们就用菊花这种傲然的精神来学画菊花吧!

2、读画

菊花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到处可看到各种各样的品种,又因近代以来经过园艺家的精心培育,更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然而最常见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画的黄色小菊花。

(出示范图)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菊花,看看它们是由那几个部分构成的?(——菊叶、菊枝、菊花)。再看看菊叶有什么不同?菊花又有什么不同?菊枝呢?(——菊叶有大有小,有淡、有浓、花有全开的花、半开的花,有露出花蕊的和没有露出花蕊的,有朝上的、朝左、朝右开的花,菊枝干劲有力地衬托着叶和花)。而花是由什么形状的花瓣组成的?——由尖头椭圆形组成的。

三原色和三间色(必修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 2.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技能。 媒体使用:

电脑课件、录像片、幻灯片、三色轮、色水、色彩方块、色圈等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及其色彩特性。

难点:掌握原色与间色的色彩关系,学会用原色调合间色的调色本领。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2分钟)。 1·放录像思考问题: a.在缤纷的色彩世界中,我们经常看到的颜色有哪些? (师播放录像,生观察。) b.看了录像,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色彩确实很多。 请同学回答,刚才看到的颜色有哪些? (红、黄、蓝、橙、绿、紫„„, 2.板书课题: 画画离不开色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色彩知识---- 《三原色与三间色》。 板书课题:《三原色与三间色》 三,讲授新课:(10分钟) (一)认识三原色与三间色。 1·认识三原色: a.出示定义。

问:在这么多颜色当中,怎么样的颜色称为原色?哪几种颜色是原色?请大家先记住这么一句话: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的颜色叫原色。 b.观看电脑课件。

师:哪几种颜色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下面大家来看一组画面。听听颜色自己的声音。(师击键,播放设计制作好的电脑课件,一段拟人卡通画面)。 师:看了动画镜头,知道几种什么色在说话? (让学生回答,说出红、黄、蓝。) 师:这三种色都说了句什么? (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 c.得出定义:我们知道,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的颜色是原色,红、黄、蓝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那么,红、黄、蓝就是原色。因为是三种颜色,所以我们称它们为三原色。 2·认识三间色: a.观看幻灯,让学生观察三原色相加能否变化出别的颜色。 b.观察色轮,出示三色轮,思考三原色相加变化哪三种颜色。 问:色圈红色和黄色重叠的部分可能是什么色? 色圈黄色和蓝色重叠的部分可能是什么色? 色圈蓝色和红色重叠的部分可能是什么色? (让学生尝试后回答。) 生小结:用色块表示。红+黄=橙 黄+蓝=绿 蓝+红=紫 c.做实验:。尝试其他两色相加有什么新发现。

d.学生讨论间色定义 (只有用两种原色调合成的颜色叫间色)。

四、课堂练习(15分钟) 1·用圆、方、三角形等几何图形,自己设计排列组合,形成新图形,分别用三原色和三间色进行填色练习。

2·作业要求:

1、可自己设计图形填色。

2、调色时注意水份的掌握。

3、平涂着色。

3·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轻音乐)

课程标准网络营销范文第4篇

一、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教学时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情境,成为学习的主人。接着,教师让学生谈谈最喜欢哪段话,为什么,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由于每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积累都不相同,因此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形形色色的,同是一篇课文,原因却各异,教师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

二、珍视每个学生的意见,并适时地以幽默的话语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种开放的状态中大胆地各抒已见,张扬个性,课堂上闪现出即兴创造的火花。此时,教师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通过真诚的夸奖激励其他学生参与交流,让学生的体验有一个互动、碰撞的机会,从而丰富课堂内容,超越了课前预定的目标,得到始料未及的收获。

课程标准网络营销范文第5篇

通过暑假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本人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理论上得到了充实和提升,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来说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数学属于全体大众,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因此,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要改变使原来内涵丰厚、品位高雅的课程异化为以复制系统知识为目的的大工业生产式的流水作业的做法,不能再以课程知识的拥有者和权威自居。应将“教程”转变为“学程”,将“知识施与”转变为“教育交往”。教师作为全人格和全心灵的交往者,既不视学生为承纳知识的容器,也不被学生视作获取知识的对象和手段,应具有民主理念与生本理念。教师要从“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在课程的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人”发展的课程理念。

二、不断实践,转变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以及考试压力的影响,我们在贯彻新课程上面可能或多或少打些折扣,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只有不断实践,努力将新课程理念运用到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应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建构他们的知识,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如: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还有如: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三、注重形成过程,突出激励机制。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同时要不断的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着眼,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

学生的潜能,要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过程性与形成性,引导学生不仅求“知”,更要求“德”,不但“学好”,更要“好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要以自己其独具的眼力和襟怀来悦纳学习个体之间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要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放飞生命的灵思和才情。

四、 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问题。现行初中教材中,对于一些常用的知识和方法有许多遗留的内容,如韦达定理、分母有理化、十字相乘法以及三角形四心问题等,而这些内容是我门在高中阶段必须用到的知识点。对于这些内容应如何处理?应该安排何时补充这些内容比较合适?是放在所有新课之前单独讲授还是在讲授有关内容时穿插进来?这些都是在新高一教学中不可避免会碰到的问题。

(二)关于新教材该如何把握难度的问题。新课标实施不久,对新教材的了解和把握还有所欠缺,课程内容要求高,难点集中,习题配置较少;信息技术要求太高,师生负担较重。加上对应的参考资料比较缺乏,现存的资料对教材难度的把握不甚明确,如新旧教材中对于函数定义域和值域这块内容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对教学和考试中的难度的确定的尺度不易把握。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求,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推理论证、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方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专家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成为本次课改的亮点。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言之,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200

课程标准网络营销范文第6篇

本课程是机械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工程计算与简单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并初步具有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有机械设计的初步能力和为专业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课程各知识模块的学习和能力项目的训练,使学生在课程单项实验实训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强化学习和训练,特别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机械设计和创新能力,又培养学生工作适应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培养良好的工程技术人员职业道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课程是在学生学完《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等课程和完成认识实习、课程单项实训后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须掌握机械制图和机械CAD的基础知识,了解金属材料特性及热处理常识。具有机械制图和工程图纸识别的基本能力;该课程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专业技术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通过设计工作整体过程的岗位综合训练,将学生按课程顺序和教学环节进度分散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贯穿起来,并将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有机联系,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之前就有一个对真实机械设计工作环境的全面了解和对技能的综合训练。通过这一综合实训,让学生对前期学习成果进行一次综合、总结和提升,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和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2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2.1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工作领 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学习项目 能对不太复杂的机械设备进行改 机械设

计机械设计机械装置

开发造和设计;能根据产品功能及性能要求正确设计和选用传动系统与联接控制部件并对其试制与安装过程进行技 术指导

机械设备 设备维

护维修、产品售后服务具有机械的故障分析和排除能常用机构设计联接件设计传动件设计轴系零部件设计常用机构设计力;具有机械产品及主要部件的安装、联接件设计调试、运行管理与维护能力传动件设计 轴系零部件设计 2.2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达到如下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基于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和高职学生“理论教学以应用理论为主、突出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实际,本课程知识目标应使学生明确机械设计基础在机械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加深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1)了解本课程的应用领域;

2)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 创新基础知识;

3)掌握常用联接机构的工作特性,掌握机械安装、维护工艺技术规程; 4)掌握各种传动的工作原理和机构工作特点; 5)了解现代创新理念和设计创新思想; (2)技能目标

1)具有在设计过程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机械工程力学与材 料力学相关问题的能力;

2)具有机械传动系统的机构分析、设计创新和排除故障能力; 3)具有生产机械的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与维护能力; 4)能对常用机构、通用部件进行改进和优化设计;

5)能根据矿山工程实际,正确设计、选用和拆装常用矿山机械及其零 部件,并能够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设计;

6)具有一定的工装与工艺设计、工程应用的能力; 7)初步具有机械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创新的能力。 8)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9)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和交流、合作能力;

10)能自觉评价学习效果,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11)具有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 (3)态度目标

通过工程案例分析、项目驱动教学、现场体验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 1)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 2)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3)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 4)工作认真负责,培养团结协作和环境适应能力; 5)培养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6)着装整洁,符合规定,保持工作环境清洁有序,文明生产;

7)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有将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3教学组织

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使学生会干机械装置的设计工作,本课程设计了四个学习项目,在项目的教学实施中,进一步分解成十一个学习型工作任务。 教学组织表学习项 目编号

1常用机构设计1.常用机器和机构功能认 识

2.自由度与19学习项目名称学习型工作任务学时 机构运动简图 3.连杆机构设计 4.凸轮机构设计 5.其它常用机构

2 3联接件设计传动件设计1.螺纹连接1.带传动与链传动的设计 2.齿轮传动设计

4轴系零部件设计1.轴承选择及轴承组合设 计

2.轴的设计及轴毂连接 3.联轴器、离合器选择 考核

合计27017626 4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 常用机构设计4.1项目一

(1)项目概述:常用机构设计、19学时,分为5个学习型工作任务:常用机器和机构功能认识;自由度计算与机构运动简图绘制;连杆机构设计;凸轮机构设计;其它常用机构。 (2)项目的任务

1)常用机器和机构功能认识 2)自由度与机构运动简图 3)连杆机构设计 4)凸轮机构设计 5)其它常用机构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本课程学习对象、内容,增强感性认识;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与结构工艺性。

理解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设计计算准则。 掌握机器的组成及特征。

理解平面机构、运动副、自由度等基本概念。

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绘制的基本方法和自由度的计算。 掌握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了解四杆机构的类型、演化及变换,理解曲柄存在的条件。

理解四杆机构的极位夹角、行程速比系数、传动角、压力角、及死点的概念。掌握图解法设计四杆机构。

了解凸轮机构的组成、类型及应用。

理解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掌握位移曲线的绘制。 掌握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曲线的方法。 理解基圆半径、滚子半径确定的基本原则。 了解其它常用机构 2)技能目标

具有判别机械类型的能力。

具有阅读、绘制一般机构运动简图的能力

能正确判断四杆机构的类型;能用作图法按给定的运动规律设计四杆机构。 能够用反转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 3)态度目标

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 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 工作认真负责,培养团结协作和环境适应能力; 培养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着装整洁,符合规定,保持工作环境清洁有序,文明生产;

(4)项目的教学实施

以内燃机为对象引入教学内容 (5)项目教学内容

通过参观和多媒体课件展示,进行机械类别特征学习,运动简图绘制,设计内燃机的凸轮机构,曲柄滑块机构。 (6)工作方法

参观,讲授,讨论,动手设计。

(7)工作成果 设计计算文件 (8)考核评价

对设计成果进行评价并计入项目成绩 4.2项目二联接件设计 (1)项目概述

联接件设计、6学时,分为1个学习型工作任务:螺纹及螺纹联结知识,联结结构、强度计算。 (2)项目的任务 螺纹连接设计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螺纹的主要参数,螺纹的预紧、防松。 理解螺纹联接的主要类型及应用。 掌握螺纹联接强度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

能进行螺纹连接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 3)态度目标

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

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 工作认真负责,培养团结协作和环境适应能力; 培养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着装整洁,符合规定,保持工作环境清洁有序,文明生产; (4)项目的教学实施:

以减速器引入螺纹连接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 (5)项目教学内容

螺纹连接的基本知识和设计 (6)工作方法

课件演示减速器,引入螺纹连接。 (7)工作成果 设计连接结构

(8)考核评价

对设计成果进行评价并计入项目成绩 4.3项目三传动件设计

(1)项目概述:传动件设计、学时26,分为2个学习型工作任务:带传动与链传动设计;直齿轮、斜齿轮、圆锥齿轮、蜗杆蜗轮机构设计。 (2)项目的任务

1)带传动与链传动的设计 2)齿轮传动设计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v带标准规格,链传动的类型、特点、滚子链的主要参数。理解v带传动工作原理及类型。

掌握v带传动设计方法。

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和类型,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及其性质。了解齿轮的加工方法和根切现象。

了解齿轮的失效形式和齿轮常用材料及计算准则。

了解斜齿圆柱的啮合特点及强度计算。理解斜齿圆柱齿轮的受力分析。了解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

理解齿轮正确啮合条件、标准安装、标准中心距和连续传动条件。掌握渐开线直齿、斜齿圆柱齿轮几何尺寸的计算。

掌握直齿圆柱齿轮的受力分析、齿根弯曲强度计算、齿面接触强度计算、齿轮参数选择和设计方法。

了解蜗杆传动特点、类型,动强度计算及热平衡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其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理解蜗杆传的受力分析 2)技能目标

具有设计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能力 3)态度目标

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 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 工作认真负责,培养团结协作和环境适应能力;

培养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着装整洁,符合规定,保持工作环境清洁有序,文明生产; (4)项目的教学实施:

以减速器设计引入带传动和链传动设计、齿轮传动设计 (5)项目教学内容

带传动、齿轮传动的知识和设计方法 (6)工作方法

以减速器设计引入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的知识和设计方法 (7)工作成果

设计出带传动、齿轮传动 (8)考核评价

对设计成果进行评价并计入项目成绩 4.4项目四轴系零部件设计 (1)项目概述

轴系零部件设计、学时17,分为3个学习型工作任务:轴承选择及轴承组合设计;轴的设计及轴毂连接;联轴器、离合器选择。 (2)项目的任务

1)轴承选择及轴承组合设计 2)轴的设计及轴毂连接 3)联轴器、离合器选择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轴的功用及分类、轴的材料。理解轴的结构设计。掌握轴的强度计算方法。 了解滑动轴承的结构、材料及分类。

理解滚动轴承的组成、主要类型、代号及类型选择。了解解向心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

理解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掌握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

了解用联轴器与离合器的工作原理、类型及选用。掌握平键联接的设计方法。 2)技能目标

能设计轴及轴系组合 3)态度目标

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 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工作认真负责,培养团结协作和环境适应能力;培养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着装整洁,符合规定,保持工作环境清洁有序,文明生产; (4)项目的教学实施:

以减速器设计引入轴及轴系组合设计 (5)项目教学内容

轴、轴承、平键选择和轴及轴系组合设计 (6)工作方法

课件演示减速器获取信息,讲授基本知识,设计方法。 (7)工作成果 设计轴系。 (8)考核评价

对设计成果进行评价并计入项目成绩 5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项目一中安排一次参观进行现场教学,以后进行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教学。 6考核与评价考核类型 课程考核期末考试 实验成绩

作业成绩100100100权重0.70.10.2课程整体成绩100 7说明与建议

7.1课程的设计思路

(1)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任务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2)让学生在了解常用机构及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及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7.2重点、难点

项目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等概念 机构运动简图绘制 图解法设计四杆机构 1常用机构设计

图解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 难点:对虚约束的识别与处理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重点:螺纹连接的基本知识; 螺纹连接的预紧与防松; 2联结

单个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 难点:螺栓组连接的结构设计 重点:V带传动的设计。

渐开线直齿几何尺寸的计算。 直齿圆柱齿轮的受力分析、

3传动件设计齿根弯曲强度计算、齿面接触强度计算、 齿轮参数选择和设计方法。

难点:渐开线及其性质。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 轮系传动比计算

重点:轴的结构设计,轴的强度计算。 轴系零部件设计

4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难点:轴的强度计算,轴承的设计计算。

7.3建议教材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王少岩主编陈立德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王少岩主编《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陈立德主编 《机械设计基础》

上一篇: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范文下一篇:建筑识图大赛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