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业务学习笔记范文

2023-09-18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范文第1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人们每时每刻都在谈论着新课改。但新课程改革绝不仅只是一种流行,我们也绝不仅只是在赶时髦。我们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又是什么,新课改下的课堂是如何的等等。这些疑问都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而新课程改革下课堂的小组建设,本人觉得也是值得深究的一个问题。

新课程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得给足学生发言的空间,展示的空间。课堂上靠老师的指名学生回答,指名学生板演的方式却完全无法给每个孩子一个展示的空间,不能真正意义上的面对全体学生。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恰好能弥补这个缺陷。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讨论的机会,还能实实在在地体会探究知识的全过程。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教师为了孩子的未来,必须要转变观念,坚持新课改的理念,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新课改中小组建设非常重要。小组建设搞得好,课堂就会既轻松,效率也高。那么,如何搞好小组建设呢?我把小组建设分成几个环节。

一、建立小组

将班级的所有成员进行分组。先给学生讲原则:成员6-8人,男女搭配,优生帮差生。让学生自己先进行初步的分组,老师再全面的调节,尽量做到每个小组各方面能力均衡。然后让学生小组商量自己小组的组名及口号。这是小组内的第一次合作,实践下来,成效不错。有的组起的名字还挺棒的。比如:彩虹组,他们的口号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奋斗组的口号是与其后悔过去,不如奋斗未来;探索组的口号是我探索,我快乐,我自豪;还有阳光组、挑战组等等,他们都通过小组内所有成员的共同商议,有了自己独特的组名及富有鼓动性的口号。

二、选举组长

组长是小组的核心,一个好的组长需要一个有能力有爱心的人来担当,让学生自己独立选举,教师适时提出相应的意见。选举的组长既能挑起重担,有一定的组织力、号召力和榜样示范作用,又能清楚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也能帮助其他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集体,让他真正是老师的好助手。

三、训练组员:这是一个长期而又真正体现新课改的过程。在训练组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训练时要面向全体。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育集体的同时,必须看到集体中每一个成员及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关怀备至地教育每一个学生。”在新课程课堂中更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这就要求小组要学会分工合作。可以在小组内自行安排这次谁操作、谁记录结果、谁汇报等等。下次再交换,要每一位组员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和展示。如果某组员他不会说,那么组内其他同学就一句一句的教他说,直到他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为止。也可以将小组内的成员进行编号,编号的过程由小组长进行。在编号前,老师先告诉组长:你们商量怎样才能将每组相同号数的成员各方面能力基本均等?编号下来,每组基本上都是按各方面能力好中差排的序。由于是小组内自己编的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也同时便于老师在上课时好教学。比如,较难的题,就直接可以让各小组内1或2号的学生展示;稍难的题,让各小组内3或4号的学生展示;容易的题,让各小组内5或6号的学生展示等等。 二是训练时要做到三教。 第一,教学生会回答。作为一名老师,上课时最苦恼的事情是什么?可能学生不配合老师,不积极回答问题,应该是最大的苦恼。要尽量避免这样的苦恼,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在正式回答问题前先说:“我是这样想的„„”、“我们小组的意见是„„”等等,让学生自然地将自己所想或小组内讨论的结果清楚的表达出来。

第二、教学生会评价。新课改中评价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学生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人,从被测的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提出的口号是“把一切学生所能胜任的评价还给学生。”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评价别人回答问题正确与否,板演正确与否,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评价自己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同时还可以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让学生自评或互评。对他人的评价,教师先要教会一些语言,如:“我觉得他的回答不够完整,我还要补充„„”;“我觉得他的回答既完整,又清晰,声音也很洪亮真棒”等等。在自我评价中,可以每天利用夕会课的时间,书面和语言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第

三、教学生会倾听。善于倾听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它体现了对讲话人的尊重,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只关注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倾听能力的养成,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效力低下,违背教育面向全体的原则,不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那就要教给学生“听”的方法使学生会听。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看着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则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如果同学的发言精彩,还可给予掌声。要让学生明白听别人讲话,不是只听“热闹”,而是带着问题或目的去倾听。一边听别人的朗读或回答,一边思考问题,这样,学生倾听会更投入,思考也将更深入。可以让倾听的学生对同学的发言给予评价,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对他的观点还有什么补充吗?”带着这样的目的,学生会静心倾听,并作出评价,在倾听中学会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补充他人的不足之处。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向发言者提出问题。在认真倾听了别人观点的基础上分析、判断,互相启发,在倾听中产生思维碰撞,让课堂闪烁智慧的火花。

四、小组激励

小组激励可以结合班级文化建设进行,将各小组名称张贴在墙上,给小组制定一些奖励的措施,让小组之间相互比较,相互激励。比如,一堂课里表现得积极,合作效果好的组奖励一颗星,或者加分等等。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

五、习惯培养

这是大家都比较头痛的问题。小组成立了,桌子这样一拉,同学间的距离是拉近了,讨论积极了,但纪律也好象有点松懈了。怎样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下,又让课堂纪律保持良好状态呢?我想这也需要老师下苦功夫。我呢是这样做的,结合班级纪律的管理,和全班学生一起制定了相应的班规。这样制定出来的班规,学生也能共同遵守。

总之,新课程改革中小组建设非常重要,只有让小组中的孩子每个都能听,都能说,都能动起手来,那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课堂提问设计

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育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运用的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灵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课堂提问的设计要富有情趣

问答式的导课是老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中富有情趣的提问设计,不仅能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稳定情绪,还能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复习和巩固旧知识,更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前根据教材的情感内涵或德育渗透契机,运用感情色彩鲜明的语言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结感反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解决问题。这样的提问设计,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记忆,产生持久的效用。

二、课堂提问设计要有针对性

新旧知识的联系有一定的指向性,学生在理解、分析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偏差。而提问有明确的导向作用,通过提问,学生就有了明确的思考方向和学习目标,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克服提问的随意性。教师在课前要对教材和学生进行仔细的研究。首先,要抓住知识的连接点,提问有价值的问题,恰当地反映知识的层次,以及部分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内在联系,保证学生思维发展的稳定性,也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体现知识固有的和谐性,承上启下,以保证学生思维发展的连续性。其次,提问还是针对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提出不同的问题,而且,教师还要给予恰如其分的引导,这样,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运用已有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久而久之,不但会缩小后进生优生之间的差距,而且能使学生养成自觉思考的习惯,营造积极主动、活泼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要注意课堂提问设计的灵活性

提问是一门艺术,一种技巧,运用的好事半功倍。因此,设计提问一定要把握时机,适时而发。如:导课时有启发式的诱导发问,解决重难点知识时的悬念式发问,解决疑难产生共鸣时的升华式发问,遇到易混知识点时辨析性发问,深化知识的探究式发问和小结时的巩固性发问等。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活跃的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课堂提问不是提出问题就等于完成了任务,更重要的是增加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才干,解决问题,从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提问后,一定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考虑,走进问题中,并从问题中解放出来,切不可机械、急躁,违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对于深度、广度、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给予及时的引导,逐层深入,以使学生的思维与教学的需要同步。

四、课堂提问的设计要面向全体

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学生知识水平的层次性,因此,提问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宜。对于基础扎实,有一定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提问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对于大多数学生,则要根据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设计与此接近的问题,注意由直观而抽象、有易而难、逐层深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主动思考,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发问能力,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总之,提问要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大多数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前准备和课堂设计,而对课后的教学反思与总结,则往往忽视了。事实上,教师在教完一节课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总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即课后小结)是非常必要的。写课后小结能帮助教师迅速接收反馈信息,找出教学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为调整教学建立可靠依据,从而促使教学过程不断优化,促进教师素质、教学水平、教研能力的不断提高。

如何写好课后小结?课后小结应主要记些什么?对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形成如下认识:

1.记成功之举。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目的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如一些形象贴切的比喻、借喻,巧妙的新课导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激活思维的提问等),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例题、习题简洁明快的解法,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板书,某种数学思想运用的过程或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原理使用的体会,教法上的创新等等,记录下来,目的是供以后教学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失败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败笔”,如失败的演示实验,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步骤复杂的解题过程,难以欠妥的例习题配置,由于某种原因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记录下来,并对这些原因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在教学应吸取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师生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一些偶发事件突然产生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突如其来,不由自主”,突然而去,若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便会稍纵即逝,令人遗憾。

如机车空气制动机自阀(俗称大闸)周围有七条管路,即总风缸管、撒砂管、列车制动管、均衡风缸管、联络缓解管、作用筒管、给风阀管,由于管路较多,学生反映不容易记忆。某次讲完该内容在引导学生小结、整理时,为书写方便,我便使用上面的七个黑体字分别代表了这七条管路。总结完,我默默地读着这七个字,突发灵感,瞬即发现了记忆口诀:大闸七管在周围,总、撒、制、均、缓、作、给。学生为此欢呼,从而把教学推向高潮。

4.记学生见解。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智慧的火花”闪烁,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值得引起思考的新思路、新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鼓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养分。

如某次讲解“机车空转保护电路”,在引导学员分析电路作用原理时,有位学员对该电路的设计提出了疑问,他认为该电路没有直接干预电路的能力,当机车轮对发生空转,保护电路只能向司机报警,若司机疏忽或操作动作缓慢,未能及时回手柄,减小机车牵引力,会导致机车轮对空转,造成机车电机及轮对、轨面的损伤,机车的空转保护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听完这位学员的见解后,我不禁为之一震,能结合自己的现场体会分析出电路设计中的某些不足,这对文化程度并不高的成人学员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他的这一发现也促使我不断的去钻研教材,探索、发现现有电路中存在的缺陷,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5.记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上有什么发现,教学组织方面有何新招,课程的重点、难点有无突破,启发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与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一部分内容时应如何进行改进,即写“再教设计”,这样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新的高度。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范文第2篇

我们知道,听课是一种经常性活动,而每一次听课对授课者或听课者都可能有多方面的收获,所以听课很难说是一种单一任务的活动。但是每一次听课总会有所侧重,否则四面出击,什么都想干,不突出重点,效果就不会太好。为此,每个听课者在听课前都应首先明确听课的目的任务,选好角度,突出重点,使每次听课有相对的针对性,解决一两个主要问题。

听课的目的不同就决定了有不同的听课类型。一般领导者常见的听课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了解检查型听课

这种听课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校教学情况。首先了解教师执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情况,了解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改革情况,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身心状态等。甚至可以看到学校后勤工作是否有漏洞,如桌椅是否齐备,无损害等。同时也是为了督促教师的教学工作。

这种听课带有“突然性”。是领导监督、督促教学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形式。 这种类型听课可不预先通知,听课后也不一定要交换意见。

另外,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问题,这种类型的听课,也可以采取蹲班跟踪听课。

二、指导帮助型听课

指导帮助型听课多数是对教学能力较差,新上岗的青年教师,或发现某些教师教学薄弱环节,领导去听课,尔后给以帮助指导,使这些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要进行指导,校长就应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教学经验,这种指导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领导要同教师一起备课,研究教材、教法、设计教案,必要时还要指导试讲。每次听课后应及时交换意见,只要可能,应连续听一段时间,直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不足有了明显的改进为止。

三、总结推广型听课

总结、推广、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是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推广性听课,目的是帮助有建树的老师总结推广他们的教学经验。这类听课,主要对象是教学有造诣的中、老年教师。

总结推广经验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单项的,一般说来,单项更容易搞得深一些。 有的总结推广型的听课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需要几个反复探讨、总结的过程才能够完美。

四、实验研究型听课

这种听课的目的在于进行教改实验,实验的课题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由学校领导提出。也可以针对教师进行单项实验提高。特别是领导对那些有志改革,敢于创新,不怕失败而乐于实验的教师,充分予以大力支持,感情鼓励。

实验研究这类听课对象一般应选择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骨干。要做充分准备,可由教师和领导共同讨论制定试教案,领导要抱商榷态度,同教师平等切磋讨论,然后老师试验,最后共同研究总结。因为不是实验研究,所以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领导不要指责、埋怨,关于结论最好在经过反复试验后得出。

五、学习吸收型听课

对于领导来讲无论听哪一类课,都有一个向教师学习的过程。但这种类型听课主要指领导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听某一老师的课,从而来提高自己的欠缺,或学习某一教师的专长,听课的对象根据本人的需要与兴趣。 听这类课的领导要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并要尽可能做到,课上听课,课下请教结合起来。

六、考核评比型听课

听这类课的目的是为了评定职称或评选优质课。听这咱课要按有关规定的条件,客观、公正、不还任何框框,结论力求准确。 当然上述几种类型时报听课是相对而言,在实际听课过程中,一种听课活动,有时也能完成几项任务。如有时听课既是了解情况,同时也是指导帮助教师。

学习内容:听课方式的选择

听课方式是指听课者所采用的具体听课形式与方法听课类型与听课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同的听课目的,决定了不同的听课类型,不同的听课类型又决定了要采用不同的听课方式。

一、同备课,再听课式

这种听课的方式,实验性、指导性的听课类型运用较多。

二、先打招呼,再听课式

这多是总结、了解性听课,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教师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一个阶段的教改情况。

三、“突然袭击”式

这是一种检查了解性听课,目的在于真正了解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作态度。这种听课能督促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尤其对那些学生和家长反映大,教学成绩差的老师的课,应特别采取这种听课方式。

“突然袭击”式的听课不宜经常使用。

四、重点反复式

这多是指导性听课,目的帮助教学能力较低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适应教学需要。有时也是为了培养典型教师所开展的工作。

五、指定内容式

这种方式多为检查、评估性听课,目的在考查教师的独立处理教材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

六、个人备课调讲式

这是领导把教师请来,让教师作模拟课,然后进行个别指导。这种模拟就是现在普遍开展的说课活动。

七、集体备课试讲式

集体备课试讲式,虽然对教师压力大些,但有很多好处,它可促使你主动学习和钻研, 使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上得到较快的提高;它对熟悉教材,掌握教材,运用教材,更加全面,集思广益,取人之长等大有裨益。沈阳铁路五小每学期进行14次—16次。

八、应邀式

这种方式也多为指导性听课,目的在于鼓励和保护教师探索课堂教学规律的积极性,并帮助指导他们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九、横向比较式

这种方式多为评估型听课,目的在于鉴别同年级教师教学水平,了解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经验。

十、分层次,分别指导式

在一所教师较多的大学校,由于师资水平、教学经验管爱好特长的差异,领导听课不能千篇一律地对待,可以根据青年、中年、老年教师分层听课,分别指导。

学习内容: 怎样做听课记录

一、掌握听课记录的基本要求

听课记录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而在记录本上的体现,左边是实录,右边是评点。

(一)课堂实录包括:

1、听课年、月、日、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第几课时等;

2、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多以记板书为主);

3、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

4、学习活动情况;

5、教学效果。

课堂实录记到什么程度,要根据每次听课的目的和教学内容来确定,通常有下面三种形式:

一是简录,简要记录教学步骤、方法、板书等。

二是详录,比较详细地把教学步骤都记下来。

三是记实,把教师开始讲课,师生活动,直到下课都记录下来。

(二)课堂评点

听课者对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的初步分析与评估,以及提出的建议。包括:

1、教材处理与教学思路、目标;

2、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3、课堂结构设计;

4、教学方法的选择;

5、教学手段的运用;

6、教学基本功;

7、教学思想;

8、其他。

写教学这一点可以采取两种形式:

一是间评,把师生双边活动后所产生的反馈感应,随时记录下来。

二是总评,就是对间评综合分析后所形成意见或建议记在记录本上。(有的记录本专设有意见栏)待课后与教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这里值得提出来的是,在做听课记录时许多人偏于记课堂实录,而不做评点。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记录的内容多是教者板书什么就记什么,成了讲授者的“板书”,此外别无它记。显然这种听课记录其价值是不太大的。好的听课记录应是实录与评点兼顾,特别是做好课堂评点往往比实录更重要。

二、依据听课重点,抓住记录要点

往往有这样一些情况,记录面面俱到,四面出击,多而全,结果哪方面都不深刻,所以,听课记录有的需要全面一些,有时需要突出某一个方面。记录要抓重点,对内容要选择,不宜“有言必录”,落在纸上的文字要精练,言简意赅,为了简便迅速有时用符号做标志和提示。

在记录时,有时来不及把想写的都记录下来,还可以留空位子,待有空闲时间时进行补遗。

学习内容: 一节课的评价标准

评课作为一种质量分析,首先应该有一种质量标准。这就如同一种产品的质量验收,在验收前应有质量标准一样。要评析好一节课也是这样,评课者首先要熟悉和掌握评课的一般标准。什么是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因为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不同,每次评课的目的任务不同,很难有一个通用的标准。近些年来,各地区教研、科研部门,各基层学校根据需要,结合当地或本校实际情况,区别不同学科,因地制宜地制订了许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或课堂评价量表,这些就可以作为评课的参考。下面这个评价标准是我们经过多年教研实践总结出来的,可以为大家评课提供参考。

学习内容: 评价项目与现代教学观

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的(体现目标意识)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

2、重点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抓住了关键,能以简驾繁,所教知识准确

3、教学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二、教学程序(体现主体意识)

1、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

2、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传授知识的量和训练能力的度适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4、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5、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

三、教学方法(体现训练意识)

1、精讲精练,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落实“双基”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教材、学生和教师实际

3、教学信息多项交流,反馈及时,矫正奏效

4、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四、情感教育(体现情感意识)

1、教学民主,师生平等,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培养创新能力

2、注重学生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养

五、教学基本功(体现技能意识)

1、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洁,生动形象

2、教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

3、板书工整、美观、言简意赅,层次清楚

4、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5、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强

六、教学效果(体现效率意识)

1、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好

2、学生会学,学习生动,课堂气氛活跃

3、信息量适度,学习负担合理,短时高效

七、教学个性(体现特色意识)

1、教学有个性特点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范文第3篇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教师业务学习笔记作者:高山流水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一) 教师角色新思考

提到教师的角色,从古自今有过很多的经典的描述,既有“蜡烛、春蚕、园丁、人梯”等传统美誉,也有“导师、母亲、朋友、合作者”等崭新形象。最近,因为一些意外的事件,让我对教师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教师要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前不久,就因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不好,使得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误会,生发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平时课堂上,就因为有一些教师语言表述的不清楚、不贴切、不到位,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不尽人意,带来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缺憾;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因为部分教师说话不把握尺度、不注意分寸,使得学生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悲剧等等一些事例,都表明了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教师要完成职业使命,必须成为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二、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之人,就必须正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教育。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地复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就要通过学习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开解和辅导,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阴影,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所以说,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三、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前日,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抽搐倒地,老师吓得惊慌失措,找来的学校领导比较有经验,掐了孩子的人中,孩子慢慢恢复,原来孩子有癫痫的家史。由此联想随时可能发生的其他的一些意外,比如一个淘小子在课间不小心把脚崴了、一位同学突然出了鼻血等等,作为临场教师应该做哪些工作?随着季节的改变、天气的突变、传染病的来临等,教师又要给学生提醒些什么?这些都是每个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经常面对的一些问题,为了不让意外变成遗憾,做教师的还真要补上医疗保健这一课,要了解一些易发生的常见性的“意外”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处理办法,要掌握一些突发疾病或伤害的应急常识。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为了完成教育使命,我们的教师角色越来越多,为了把教育做好,教师到底要扮好哪些角色,还真不好一下子说清楚,也许教师应该成为一名魔法师——能解决很多问题的魔法师!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二)

40年教学的20条经验

弗莱尼

一、备课的经验

1. 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70%左右要紧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

2. 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

3.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二、上课的经验

4.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坚决守时,决不压堂。

5.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6.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7. 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8. 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三、考试的经验

9.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的、主动的、体验的、合作的进行学习。

10.要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考试。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年中都曾有获得前三名的经历,对你的教学留下美好的回忆。

11.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正有效的促进方法,是让他们深切地知道:“不进则退”。考试要让他们感受到一定压力,保持必要的张力。避免他们盲目自满,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信与自尊。

12.考试后,应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发给每位学生。要学生“趁热打铁”,修正错误,巩固正确,打好基础。当天知道作业正确与否,对于有效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四、提问的经验

13.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

14.提问与思维。“选择思维”的问题是:“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还有其它解决办法吗?”,增加思路。“前瞻思维”的问题是:“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要有预见。

15.“情感思维”的问题是:“出现这样的结果满意吗?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吗?”尝试体验;“换位思维”的问题是:“别人怎样看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设身处地。

16. 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努力做到针对性强,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从问题到问题,学无止境。

五、综合的经验

17.对学生好的言行,要及时给予肯定的回应;对学生不好的言行,及时给予否定的回应。大多数应是“肯定回应”;“否定回应”只占少数。

18. 每一学年都要调查统计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力争在自己最弱的一项上,有所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在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出“审美和立美”,艺无止境。

19. 每上一节课,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力戒偏见。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来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如坐春风。“生命和使命”,价值统一。 20.要珍惜时间。力争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培养较强的能力,学会独特的审美,发展良好的人格。知识、能力、审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

(三)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

(四)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

(五)

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

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3、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

14、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15、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16、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17、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18、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9、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0、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2009年4月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

(六)

新课改的若干理念

1、课堂生态理念:课堂应是生态环境。学生是其中最具活力的鲜活生命体。教育教学活动应是生命体之间的情感交流、生命融合、思想沟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满活力。

2、合作学习理念:每个教师与学生间都存在差异,都有潜能。承认差距,发挥潜能。

教师学生都有个人人格和尊严。在教学活动中,每个人的人格都应得到尊重,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教育教学过程应在师生间特别是学生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合作中:师师(全员)师生(全程)生生(全域)

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个体活动,更是体现一种团体精神。

3、生本教育理念:尊重每个学生,使之充满自信,抬头走路;

相信每个学生,相信他们通过努力,会发现自己的潜能;

关爱每个学生,保持其脆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导每个学生,帮助其合理设计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欣赏每个学生,为他们的每个进步而喝彩;

4、探究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带领学生探究问题、主动认知的过程。课堂教学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活动,学生是教师的探究和合作伙伴,师生一起研究解决问题。

教师应做激励学生探究的人。为学生提供咨询,平等交换意见。帮助学生发现矛盾,但并不拿出现成答案。

5、研究性学习理念:让学生获得来自研究的积极体验;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人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道德;以学生参与研究为基本形式。

6、创新思维理念:创新思维是一种独特新颖、有价值的思维,它具有深刻、广阔、跳跃、模糊、不确定性。它产生的过程往往是非理性、非线性、非逻辑性的,有时是一种直观感觉,有时是一种异想天开。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展个性,开发求异、发散思维;丰富想象力,开发形象、直觉思维;优化知识结构。

7、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科知识的综合化,注重知识、情意、能力的一体与整合。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七)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一

切记,一个学生一个世界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

一个学生不仅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而且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万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也进一步指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没有差别的世界是一个孤寂的世界,没有差别的人只是一尊没有个性的木偶。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走进他们独特的个性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以悦纳和确认,予以延伸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爱的阳光雨露,在温暖、滋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而不应事事单一,处处划一,时时统一,实行简单的一个法子、一个模样、一个答案,导致千教一法、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而"千篇一律就等于毁灭"。

教师应该用行动让学生感受到你是真心在关心他,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信,能够勇敢地正视学习,从而有勇气超越自我,不断进步,这种幸福感能够带给学生一生的积极心态与向上的勇气。

教师要像慈母一样关爱每一位孩子,无论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阳光属于每一个孩子,无论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是聪明还是智障;无论他们是相貌平平甚至丑陋,还是没有特长甚至平庸。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平等、自由、充分地参与教育的全过程,都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幸福和快乐。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八) 影响教师一生的还习惯之二

做一名阳光的教师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

什么样的教师是阳光教师?

我想,那些充满青春活力、充满朝气、拥有创新精神、敢拼敢闯、拥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的教师就是阳光教师。

做阳光教师,就是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敢于创新和开拓进取,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材、教案、教参、教辅资料,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进行简单的"复制"和"粘贴",这样的教育是难以教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难以培养出具有开拓进取品质的人才,而这样的教师也注定与阳光教师和教育家型的教师无缘。

曾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年轻教师上的优质课非常棒,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得到广大教师和领导的认同,于是,上级领导打算提拔这个教师到教育局某部门工作。在提拔前,领导到该学校视察,听了一节这个教师的随堂课,由于这个女教师平时对随堂课不重视、备课不认真、上课敷衍了事,结果这次的"突然袭击"让这个教师措手不及,结果,那堂课可想而之的糟糕。于是,提拔的事就这样不了了之,而这个即将升起的新星也就陨落。这样的教师,就是"伪阳光教师",迟早会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这是我们广大年轻教师最重要的、最根本的问题。如果这个教育观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我们的教育就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方向是错的,所以,你的教育人生也是错的。

现代教师应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促进者,即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不再是自始至终絮絮叨叨讲课、传授知识的人、而是把学生组织好,由他们自主、合作学习的人;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着--"导而佛牵,牵而佛抑",甚至不一定是"主导",是指引学生以方向,由他自己去"走"(哲学上说"践行")的人;教师是学生的激励者--崇尚肯定性评价,不断给学生以激赏。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育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走下"讲台",走进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的益友、伙伴、知己,"平等中的首席",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者。因此,具有现代意识的教师,就应该充分确立学生的主角地位,要教育、培养,并放手使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主动而自主地学习,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充分表现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

做一名阳光教师,用理想教书、用心育人。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范文第4篇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教师业务学习笔记作者:高山流水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一) 教师角色新思考

提到教师的角色,从古自今有过很多的经典的描述,既有“蜡烛、春蚕、园丁、人梯”等传统美誉,也有“导师、母亲、朋友、合作者”等崭新形象。最近,因为一些意外的事件,让我对教师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教师要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前不久,就因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不好,使得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误会,生发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平时课堂上,就因为有一些教师语言表述的不清楚、不贴切、不到位,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不尽人意,带来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缺憾;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因为部分教师说话不把握尺度、不注意分寸,使得学生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悲剧等等一些事例,都表明了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教师要完成职业使命,必须成为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二、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之人,就必须正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教育。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地复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就要通过学习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开解和辅导,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阴影,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所以说,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三、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前日,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抽搐倒地,老师吓得惊慌失措,找来的学校领导比较有经验,掐了孩子的人中,孩子慢慢恢复,原来孩子有癫痫的家史。由此联想随时可能发生的其他的一些意外,比如一个淘小子在课间不小心把脚崴了、一位同学突然出了鼻血等等,作为临场教师应该做哪些工作?随着季节的改变、天气的突变、传染病的来临等,教师又要给学生提醒些什么?这些都是每个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经常面对的一些问题,为了不让意外变成遗憾,做教师的还真要补上医疗保健这一课,要了解一些易发生的常见性的“意外”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处理办法,要掌握一些突发疾病或伤害的应急常识。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为了完成教育使命,我们的教师角色越来越多,为了把教育做好,教师到底要扮好哪些角色,还真不好一下子说清楚,也许教师应该成为一名魔法师——能解决很多问题的魔法师!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二)

40年教学的20条经验

弗莱尼

一、备课的经验

1. 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70%左右要紧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

2. 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

3.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二、上课的经验

4.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坚决守时,决不压堂。

5.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6.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7. 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8. 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三、考试的经验

9.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的、主动的、体验的、合作的进行学习。

10.要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考试。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年中都曾有获得前三名的经历,对你的教学留下美好的回忆。

11.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正有效的促进方法,是让他们深切地知道:“不进则退”。考试要让他们感受到一定压力,保持必要的张力。避免他们盲目自满,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信与自尊。

12.考试后,应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发给每位学生。要学生“趁热打铁”,修正错误,巩固正确,打好基础。当天知道作业正确与否,对于有效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四、提问的经验

13.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

14.提问与思维。“选择思维”的问题是:“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还有其它解决办法吗?”,增加思路。“前瞻思维”的问题是:“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要有预见。

15.“情感思维”的问题是:“出现这样的结果满意吗?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吗?”尝试体验;“换位思维”的问题是:“别人怎样看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设身处地。

16. 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努力做到针对性强,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从问题到问题,学无止境。

五、综合的经验

17.对学生好的言行,要及时给予肯定的回应;对学生不好的言行,及时给予否定的回应。大多数应是“肯定回应”;“否定回应”只占少数。

18. 每一学年都要调查统计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力争在自己最弱的一项上,有所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在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出“审美和立美”,艺无止境。

19. 每上一节课,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力戒偏见。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来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如坐春风。“生命和使命”,价值统一。 20.要珍惜时间。力争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培养较强的能力,学会独特的审美,发展良好的人格。知识、能力、审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

(三)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

(四)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

(五)

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

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3、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

14、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15、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16、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17、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18、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9、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0、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2009年4月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

(六)

新课改的若干理念

1、课堂生态理念:课堂应是生态环境。学生是其中最具活力的鲜活生命体。教育教学活动应是生命体之间的情感交流、生命融合、思想沟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满活力。

2、合作学习理念:每个教师与学生间都存在差异,都有潜能。承认差距,发挥潜能。

教师学生都有个人人格和尊严。在教学活动中,每个人的人格都应得到尊重,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教育教学过程应在师生间特别是学生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合作中:师师(全员)师生(全程)生生(全域)

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个体活动,更是体现一种团体精神。

3、生本教育理念:尊重每个学生,使之充满自信,抬头走路;

相信每个学生,相信他们通过努力,会发现自己的潜能;

关爱每个学生,保持其脆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导每个学生,帮助其合理设计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欣赏每个学生,为他们的每个进步而喝彩;

4、探究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带领学生探究问题、主动认知的过程。课堂教学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活动,学生是教师的探究和合作伙伴,师生一起研究解决问题。

教师应做激励学生探究的人。为学生提供咨询,平等交换意见。帮助学生发现矛盾,但并不拿出现成答案。

5、研究性学习理念:让学生获得来自研究的积极体验;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人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道德;以学生参与研究为基本形式。

6、创新思维理念:创新思维是一种独特新颖、有价值的思维,它具有深刻、广阔、跳跃、模糊、不确定性。它产生的过程往往是非理性、非线性、非逻辑性的,有时是一种直观感觉,有时是一种异想天开。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展个性,开发求异、发散思维;丰富想象力,开发形象、直觉思维;优化知识结构。

7、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科知识的综合化,注重知识、情意、能力的一体与整合。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七)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一

切记,一个学生一个世界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

一个学生不仅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而且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万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也进一步指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没有差别的世界是一个孤寂的世界,没有差别的人只是一尊没有个性的木偶。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走进他们独特的个性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以悦纳和确认,予以延伸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爱的阳光雨露,在温暖、滋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而不应事事单一,处处划一,时时统一,实行简单的一个法子、一个模样、一个答案,导致千教一法、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而"千篇一律就等于毁灭"。

教师应该用行动让学生感受到你是真心在关心他,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信,能够勇敢地正视学习,从而有勇气超越自我,不断进步,这种幸福感能够带给学生一生的积极心态与向上的勇气。

教师要像慈母一样关爱每一位孩子,无论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阳光属于每一个孩子,无论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是聪明还是智障;无论他们是相貌平平甚至丑陋,还是没有特长甚至平庸。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平等、自由、充分地参与教育的全过程,都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幸福和快乐。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八) 影响教师一生的还习惯之二

做一名阳光的教师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

什么样的教师是阳光教师?

我想,那些充满青春活力、充满朝气、拥有创新精神、敢拼敢闯、拥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的教师就是阳光教师。

做阳光教师,就是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敢于创新和开拓进取,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材、教案、教参、教辅资料,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进行简单的"复制"和"粘贴",这样的教育是难以教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难以培养出具有开拓进取品质的人才,而这样的教师也注定与阳光教师和教育家型的教师无缘。

曾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年轻教师上的优质课非常棒,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得到广大教师和领导的认同,于是,上级领导打算提拔这个教师到教育局某部门工作。在提拔前,领导到该学校视察,听了一节这个教师的随堂课,由于这个女教师平时对随堂课不重视、备课不认真、上课敷衍了事,结果这次的"突然袭击"让这个教师措手不及,结果,那堂课可想而之的糟糕。于是,提拔的事就这样不了了之,而这个即将升起的新星也就陨落。这样的教师,就是"伪阳光教师",迟早会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这是我们广大年轻教师最重要的、最根本的问题。如果这个教育观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我们的教育就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方向是错的,所以,你的教育人生也是错的。

现代教师应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促进者,即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不再是自始至终絮絮叨叨讲课、传授知识的人、而是把学生组织好,由他们自主、合作学习的人;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着--"导而佛牵,牵而佛抑",甚至不一定是"主导",是指引学生以方向,由他自己去"走"(哲学上说"践行")的人;教师是学生的激励者--崇尚肯定性评价,不断给学生以激赏。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育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走下"讲台",走进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的益友、伙伴、知己,"平等中的首席",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者。因此,具有现代意识的教师,就应该充分确立学生的主角地位,要教育、培养,并放手使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主动而自主地学习,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充分表现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

做一名阳光教师,用理想教书、用心育人。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范文第5篇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教师业务学习笔记作者:高山流水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一) 教师角色新思考

提到教师的角色,从古自今有过很多的经典的描述,既有“蜡烛、春蚕、园丁、人梯”等传统美誉,也有“导师、母亲、朋友、合作者”等崭新形象。最近,因为一些意外的事件,让我对教师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教师要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前不久,就因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不好,使得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误会,生发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平时课堂上,就因为有一些教师语言表述的不清楚、不贴切、不到位,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不尽人意,带来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缺憾;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因为部分教师说话不把握尺度、不注意分寸,使得学生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悲剧等等一些事例,都表明了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教师要完成职业使命,必须成为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二、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之人,就必须正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教育。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地复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就要通过学习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开解和辅导,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阴影,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所以说,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三、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前日,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抽搐倒地,老师吓得惊慌失措,找来的学校领导比较有经验,掐了孩子的人中,孩子慢慢恢复,原来孩子有癫痫的家史。由此联想随时可能发生的其他的一些意外,比如一个淘小子在课间不小心把脚崴了、一位同学突然出了鼻血等等,作为临场教师应该做哪些工作?随着季节的改变、天气的突变、传染病的来临等,教师又要给学生提醒些什么?这些都是每个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经常面对的一些问题,为了不让意外变成遗憾,做教师的还真要补上医疗保健这一课,要了解一些易发生的常见性的“意外”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处理办法,要掌握一些突发疾病或伤害的应急常识。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为了完成教育使命,我们的教师角色越来越多,为了把教育做好,教师到底要扮好哪些角色,还真不好一下子说清楚,也许教师应该成为一名魔法师——能解决很多问题的魔法师!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二)

40年教学的20条经验

弗莱尼

一、备课的经验

1. 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70%左右要紧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

2. 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

3.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二、上课的经验

4.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坚决守时,决不压堂。

5.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6.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7. 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8. 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三、考试的经验

9.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的、主动的、体验的、合作的进行学习。

10.要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考试。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年中都曾有获得前三名的经历,对你的教学留下美好的回忆。

11.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正有效的促进方法,是让他们深切地知道:“不进则退”。考试要让他们感受到一定压力,保持必要的张力。避免他们盲目自满,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信与自尊。

12.考试后,应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发给每位学生。要学生“趁热打铁”,修正错误,巩固正确,打好基础。当天知道作业正确与否,对于有效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四、提问的经验

13.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

14.提问与思维。“选择思维”的问题是:“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还有其它解决办法吗?”,增加思路。“前瞻思维”的问题是:“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要有预见。

15.“情感思维”的问题是:“出现这样的结果满意吗?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吗?”尝试体验;“换位思维”的问题是:“别人怎样看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设身处地。

16. 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努力做到针对性强,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从问题到问题,学无止境。

五、综合的经验

17.对学生好的言行,要及时给予肯定的回应;对学生不好的言行,及时给予否定的回应。大多数应是“肯定回应”;“否定回应”只占少数。

18. 每一学年都要调查统计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力争在自己最弱的一项上,有所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在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出“审美和立美”,艺无止境。

19. 每上一节课,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力戒偏见。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来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如坐春风。“生命和使命”,价值统一。 20.要珍惜时间。力争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培养较强的能力,学会独特的审美,发展良好的人格。知识、能力、审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

(三)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

(四)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

(五)

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

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3、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

14、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15、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16、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17、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18、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9、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0、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2009年4月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

(六)

新课改的若干理念

1、课堂生态理念:课堂应是生态环境。学生是其中最具活力的鲜活生命体。教育教学活动应是生命体之间的情感交流、生命融合、思想沟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满活力。

2、合作学习理念:每个教师与学生间都存在差异,都有潜能。承认差距,发挥潜能。

教师学生都有个人人格和尊严。在教学活动中,每个人的人格都应得到尊重,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教育教学过程应在师生间特别是学生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合作中:师师(全员)师生(全程)生生(全域)

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个体活动,更是体现一种团体精神。

3、生本教育理念:尊重每个学生,使之充满自信,抬头走路;

相信每个学生,相信他们通过努力,会发现自己的潜能;

关爱每个学生,保持其脆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导每个学生,帮助其合理设计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欣赏每个学生,为他们的每个进步而喝彩;

4、探究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带领学生探究问题、主动认知的过程。课堂教学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活动,学生是教师的探究和合作伙伴,师生一起研究解决问题。

教师应做激励学生探究的人。为学生提供咨询,平等交换意见。帮助学生发现矛盾,但并不拿出现成答案。

5、研究性学习理念:让学生获得来自研究的积极体验;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人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道德;以学生参与研究为基本形式。

6、创新思维理念:创新思维是一种独特新颖、有价值的思维,它具有深刻、广阔、跳跃、模糊、不确定性。它产生的过程往往是非理性、非线性、非逻辑性的,有时是一种直观感觉,有时是一种异想天开。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展个性,开发求异、发散思维;丰富想象力,开发形象、直觉思维;优化知识结构。

7、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科知识的综合化,注重知识、情意、能力的一体与整合。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七)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一

切记,一个学生一个世界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

一个学生不仅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而且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万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也进一步指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没有差别的世界是一个孤寂的世界,没有差别的人只是一尊没有个性的木偶。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走进他们独特的个性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以悦纳和确认,予以延伸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爱的阳光雨露,在温暖、滋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而不应事事单一,处处划一,时时统一,实行简单的一个法子、一个模样、一个答案,导致千教一法、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而"千篇一律就等于毁灭"。

教师应该用行动让学生感受到你是真心在关心他,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信,能够勇敢地正视学习,从而有勇气超越自我,不断进步,这种幸福感能够带给学生一生的积极心态与向上的勇气。

教师要像慈母一样关爱每一位孩子,无论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阳光属于每一个孩子,无论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是聪明还是智障;无论他们是相貌平平甚至丑陋,还是没有特长甚至平庸。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平等、自由、充分地参与教育的全过程,都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幸福和快乐。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八) 影响教师一生的还习惯之二

做一名阳光的教师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

什么样的教师是阳光教师?

我想,那些充满青春活力、充满朝气、拥有创新精神、敢拼敢闯、拥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的教师就是阳光教师。

做阳光教师,就是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敢于创新和开拓进取,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材、教案、教参、教辅资料,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进行简单的"复制"和"粘贴",这样的教育是难以教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难以培养出具有开拓进取品质的人才,而这样的教师也注定与阳光教师和教育家型的教师无缘。

曾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年轻教师上的优质课非常棒,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得到广大教师和领导的认同,于是,上级领导打算提拔这个教师到教育局某部门工作。在提拔前,领导到该学校视察,听了一节这个教师的随堂课,由于这个女教师平时对随堂课不重视、备课不认真、上课敷衍了事,结果这次的"突然袭击"让这个教师措手不及,结果,那堂课可想而之的糟糕。于是,提拔的事就这样不了了之,而这个即将升起的新星也就陨落。这样的教师,就是"伪阳光教师",迟早会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这是我们广大年轻教师最重要的、最根本的问题。如果这个教育观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我们的教育就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方向是错的,所以,你的教育人生也是错的。

现代教师应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促进者,即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不再是自始至终絮絮叨叨讲课、传授知识的人、而是把学生组织好,由他们自主、合作学习的人;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着--"导而佛牵,牵而佛抑",甚至不一定是"主导",是指引学生以方向,由他自己去"走"(哲学上说"践行")的人;教师是学生的激励者--崇尚肯定性评价,不断给学生以激赏。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育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走下"讲台",走进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的益友、伙伴、知己,"平等中的首席",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者。因此,具有现代意识的教师,就应该充分确立学生的主角地位,要教育、培养,并放手使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主动而自主地学习,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充分表现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

做一名阳光教师,用理想教书、用心育人。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范文第6篇

学习时间:9月5日

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第一章

1、 标准的制定基本依据:

标准是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成为整个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枢纽,它的内容要涉及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等各个具体的领域,内容要体现国家对义务增长率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2、《纲要》中提到的课程改革具体目标包括:

让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同的过程;内容要与现代社会生活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交流与合作;评价要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所以《纲要》是制定《标准》的标准,是制定《标准》的基本依据。

3、 围绕《标准》又进一步开展了哪些重要课题研究?

数学科学与数学教育的发展;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最新趋势;数学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社会的数学需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调查等五项研究工作。

4、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学课程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一是强调为所有人的数学,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数学:二是强调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一般数学素养;三是强调学习最有价值的数学,用发展的眼光考量数学的教育价值。

第二次学习

学习时间:9月17日

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5、 基本理念在整个《标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标准》的基本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那就是数学课程的发展要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数学课程的中心目标是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6、《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的发展要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反映;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数学课程的内容要包括“过程”;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控索和氛围中学习数学;教师的角色要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评价应关注学习过程,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落后等八个方面。

7、《标准》中对全体的含义是怎样表述的?

《标准》中对全体的含义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首先是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总体目标所使然。

第三次学习

学习时间:9月25日

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8、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意思是什么?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是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的数学;就内容来讲,应包括基本的数的概念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的初步知识;与信息处理、数据处理有关的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应当是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的数学,它应当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以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的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9、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的含义是什么?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首先要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也包括能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对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在文化中的地位有所了解,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有多种途径,最基本的是从学生自己熟悉和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感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领悟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

10、数学课程的内容要包括过程:从学生的经验开始的数学课程要继续朝着发现数学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发展。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第四次学习

学习时间:10月9日

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11、什么是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就是强调学习数学是一个学生自己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经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以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学生应该从他们的经验出发,在教师的帮助下,动手动脑做数学,逐步发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12、《标准》确定了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标准》确定了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数学思考目标、解决问题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

13、如何根据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确定评价体系?

评价的具体内容应围绕《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而展开,形成多维度、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包括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对有关数学事实掌握情况的评价,经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评价;在数学思考的评价:包括对有关的抽象能力、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和推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解决问题的评价包括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策略、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表现的评价;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包括对原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情况,学习的习惯与态度,以及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等方面的评价。

第五次学习

学习时间:10月22日 学习内容《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1.对数学的认识

1.1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入视角度不同,对数学的认识的说法不同。没有对错之分。

课标实验稿对数学的认识,着眼与数学与人的发展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数学是理性的音乐”、“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科学的语言”已成为人所共知的名言,但数学的应用却长期得不到重视。针对这一现状,不少数学家呼吁要“要重视数学应用,还数学以本来面貌”,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是最后制胜的法宝”。 课标修改稿对数学的认识,着眼于数学的本质。这可能与课标实验稿实施后反映出的实际情况有关。

张奠宙教授《数学的本质》: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数学理性精神的体验

1.2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作用)

数学不再仅是一种工具学科,数学已经成为一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空前扩大,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

第六次学习

学习时间:11月6日 学习内容《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 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3. 课程理念

3.1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全面)

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知识体验、生活积累、思维方式、方法策略各自不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全员)

体现素质教育观念(两全)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有价值的数学——即具有基础性、发展性、现实性的知识。 必需的数学——即作为一个公民,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大众数学”理念——为所有人的数学,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数学。

3.2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3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1)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2)什么是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指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组织、指导取向。

(3)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关系:教师教的方式决定着学生学的方式。 (4)引导学生习得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5)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

(6)不同的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没有没有优劣之分,且可优势互补相互交融。 (7)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主、合作、探索流于形式。 原因:

①教师提不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② 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引导的程度把握不准(过多或过少) ③ 探究活动环节不全 探究活动的几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探究活动(启发、引导)——结果的展示、交流与评价。

建议: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课标修改稿中对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提出了如下建议: 合理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

②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时间,给最终的归纳总结留有余地。

③ 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适当的空间。既要关注学生获得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

④ 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示范的关系。

⑤合作交流的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思考。对于进行自主探索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以具体的帮助、鼓励和指导,努力使他们也能参与探索活动并积极地思考。

第七次学习

学习时间:11月18日 学习内容《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4. 关于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

关于课程目标的几个问题: (1)了解目标体系结构 (2)掌握目标陈述方式 (3)教学目标的制定 ① 相应内容:

知识技能——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主要包括观念、意识、思维、基本数学思想。

问题解决——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一些基本方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主要包括求知欲、乐趣、意志、信心、习惯、态度、世界观等。 ② 书写格式: 分项: 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

按条:1. 2.3.…………(一般不超过5条)

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隐喻性的特点,它隐于知识内部或学习活动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要经过反复体验才能领悟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首先需要从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入手,析出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第八次学习

学习时间:11月28日 学习内容《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1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1)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2)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

4.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1)合理创设情境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②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时间,给最终的归纳总结留有余地。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的能力,提高探索活动的实效。

③ 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适当的空间。既要关注学生获得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

④ 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示范的关系。 ⑤合作交流的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思考 5.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设计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经常考虑如下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如何组织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创新?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如何使他们愿意学,喜欢学,对数学感兴趣? 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如何引导学生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既能理解、尊重他人的意见,又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如何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并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如何帮助学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6.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特别关注的几个环节是: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展开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与评价等。

要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 实施“综合与实践”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使“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成为提高教师自身和学生素质的互动过程。

7.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上一篇:教师业务检查总结范文下一篇:教师校本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