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问题研究范文

2023-09-22

老龄化问题研究范文第1篇

2、十三五规划:以构建“民生国家”为主线

3、最受关注十大焦点问题

4、“十三五”规划有料如何精准找对属于自己的投资领域?

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脉络主线与实践逻辑

6、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

7、“十三五”时期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8、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9、老而不衰或将实现中国科学家破译部分衰老密码

10、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增长基本态势

11、关于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几点思考

12、“十三五”发展集成电路应注意五个问题

13、缙云县老龄事业发展研究

14、“十三五”规划下社会保障的发展前景

15、从“老有所养”到“医养结合”,保险业因势而动

16、加快养老产业发展 培育新发展增长极

17、用公益、科技、服务铸就健康产业“青山绿水”

1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

19、“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为老年人 和养老事业带来哪些变化

20、“十三五”时期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综述与展望

21、我国城市更新投融资模式研究

22、《“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日前出台为了2000万新型职业农民茁壮成长

2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单行本出版

24、苏北地区粮食生产“十二五”情况及“十三五”展望

25、“十三五”:中国直面“中等收入陷阱”

26、“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

27、“十三五”规划新看点

28、全民健身视域下农村体育开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29、“十三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资问题分析与建议

30、建立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31、朱克力 新经济,新驱动

32、建设现代金融体制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33、纵深改革补短板 全面小康倒计时

34、精准医疗将引领未来医学新时代

35、我国老年教育的历史追溯与未来展望

36、中国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

37、筑牢烟叶产业发展基础助力行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38、“十三五”时期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 关键问题

39、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路线和供需现状研究

40、抓住机遇 把握方向 不断发展壮大健身气功事业

41、增共识 聚心力 惠民生 强齐鲁

42、老龄化社会需要营造安全防灾空间

43、支持老龄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44、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奋力开创中国农村财经研究会工作新局面

45、“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挑战与改革方向

46、书记省长畅谈地方“十三五”规划重点问题

47、绘就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48、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下)

49、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调整

老龄化问题研究范文第2篇

一、老年犯罪现状分析

( 一) 老年犯罪现状

目前来看, 中国的老年犯罪将在很长时间内显现逐步上升和增加的趋势。社旗县检察院2010 年至2014 年上半年受理老年人犯罪案件共计65 件67 人, 分别占年办案量的2. 87% 、5. 40% 、5. 04% 、5. 71% 、6. 92% , 呈现出上升趋势[1]。而四川省遂宁市检察院侦查监督处统计, 2004 年至今, 108 名犯罪的老年人中, 文盲人员为39 人, 占36. 1% , 而小学和初中文化的人数分别为52 人和11 人, 各占总人数的48. 1% 和10. 2% , 三者共占当地老年犯人数的94. 4% , 居于绝对数量。针对老年人犯罪率攀升, 我国对此的研究稍稍滞后, 却秉承从宽处理, 区别对待的理念来处理老年人犯罪, 并在老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及处罚措施上做了具体规定。但是, 我国老年人犯罪管理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首要做的是提起对老年人犯罪问题的重视, 通过对此类现象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 做出合理的、有效的防范措施。否则, 中国非常有可能成为世界老年人犯罪的群体聚集地。

( 二) 老年犯罪特点

1. 老年犯罪主体特点

首先, 犯罪手段非常暴力。在法院处理的老年人犯罪案件中, 犯罪类型以敲诈勒索、诱骗等居高, 可见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的大幅下降, 在相应的犯罪手段上更倾向于间接性和隐蔽性。碰瓷事件居多, 也正是由于老年人犯罪是利用了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和对老年人的关爱。

其次, 犯罪分子大多数是中小学文化, 素质偏低。在偏远地区的农村, 老年人犯罪屡见不鲜。居高不下的犯罪率绝大多数是因为农村老年人普遍是文盲, 缺少相关的法律意识与认知, 不会尊法守法, 自身的行为也是盲目依据以前的经验或是当地的风俗习惯而为。故此, 农村老人成为了老年人犯罪的高发人群。

再者, 犯罪主体男性高于女性。从犯罪主体的性别来看, 有相关资料指出, 在对266 起老年人犯罪案件的统计中, 老年犯罪中男性人数远远高于女性犯罪人数, 其比重高达84. 6% , 老年犯罪的主体多集中在老年男性。

2. 老年犯罪客体特点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老过快, 行动不便, 力量不足, 以至于他们很难对大多数身强体壮的成年人采取暴力行为, 实施诸如抢劫、故意杀人等犯罪行为。故此, 未成年及残疾人就成为了他们实施犯罪的主要对象。其中, 强奸罪、猥亵妇女儿童等案件在在老年人犯罪中也是屡见不鲜。

3. 老年人犯罪类型多样化

根据社旗县检察院受理的老年人犯罪案类型来看, 老年人犯罪类型非常广泛。其中, 女性犯罪多集中在财产性犯罪上, 而且犯罪类型比较单一; 男性犯罪涉及财产性犯罪、职务犯罪以及强奸犯罪等众多领域。

4. 犯罪形式多为单独犯罪

一般老年人多数处在孤寂的环境中, 社交关系简单, 戒备心理非常强, 为了隐藏犯罪结果, 及时把控犯罪时机, 通常采用单独犯罪的形式。这与青年人多数是共同犯罪截然相反。

二、老年犯罪原因分析

( 一) 养老条件

我国社会养老底子薄弱, 条件较差。根据统计, 截至2012 年底, 我国80 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2273 万人, 其中失能人口数量接近3600 万, 慢性病患病者人数超出0. 97 亿, 空巢者多达0. 99 亿人[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远远超出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老年人的高龄化、空巢化导致老年人在贫困、疾病、精神关爱等方面面临着大大小小的困难。在复杂的人口老龄化情况下, 老人的困难难以得到解决, 不少人走向偏锋进行财产犯罪活动, 用来环节经济困难。

( 二) 家庭原因

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 愈来愈多的农村青年走入城市, 进而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规模也迅速扩增。在城市中, 高频的生活节奏、高流动性的人际关系导致城市家庭结构也在转变, 从而老年人独居者也日渐偏多。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 独居的环境通常会加剧老年人的孤独感, 一些老人尤其是在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下, 挫败感也不可避免徒增, 进而产生一定的心理扭曲, 诱发犯罪动机。根据不完全统计, 老年人犯罪中人群中, 因独居或只与配偶居住的空巢老人犯罪人数超出犯罪总人数的一半甚至更多。显然, “空巢”容易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 三) 法律责任

尽管, 我国已经处在社会主义法制阶段, 但是我国法制建设仍然不完善。很多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依然没有系统地接触过法律, 法律意识淡薄。在处理问题上依然沿袭采用陈旧的风俗习惯。在缺乏法律思维的情况下, 追求个人利益, 不断与他人产生冲突导致犯罪案件的发生。同时, 少数民族地区封建思想严重, 这种问题更为严重。

三、老年犯罪预防机制

( 一) 社会环境预防机制

1. 打造老年人和谐社区

从老年人犯罪的心理来看, 因为孤独感、寂寞感是诱发其犯罪的主要因素, 为了消除这种犯罪动机, 可以以家庭、社区或村镇为重要阵地为老年人提供活动交流的空间, 加强老年人与外界的人际关系互动。通常, 以社区的居委会或是村委会为单位, 这样的基层组织可以不间断的举办对老人有吸引力的老年社区活动。或者, 可组织老年人进行未成年人照顾方面的技能培训, 帮助他们解决怵于照顾及教育未成年人的烦恼等。

2. 关注家庭支持与子女义务

老年人群体最担心的问题依然是“怕生病、怕寂寞、怕不被尊重、怕不被理解”[3], 一旦他们参与了社会活动, 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获得生活乐趣, 可以避免老年群体担心的种种问题。但是, 老年人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与责任感需要得到家庭与子女的支持与帮助。在老年人有意愿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下, 做儿女的应以实际行为支持和关注, 同时也是子女孝敬父母的方式。

3. 社会大众参与公益关爱宣传

由于老年群体庞大, 他们在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时涉及的区域较广, 层面较多, 故而这样的活动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 帮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共参与环境。举个例子, 老年人退休下岗后可以在协助社区居委会调解社区矛盾、预防小区犯罪等方面发挥自己所长, 那么, 老年人原单位、政法委或者居委会可以对其发放补助、颁发奖章等形式表彰他们的贡献。

( 二) 法律约束预防机制

1. 刑罚原则精细化

尽管《刑法修正案 ( 八) 》在总则中对老年人犯罪的处罚做出了规定, 但过于笼统, 只包括较为简单的免于死刑和从轻处罚的规定, 并不能在总体上明确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原则。同时, 《刑法修正案 ( 八) 》中将免于死刑的年龄设置为75 岁, 是否应当设置刑事责任年龄上限也是颇有争议。首先, 要知道老年人智力衰退跨度最为明显的分界线发生在61 岁至65 岁组和65 岁至70 岁组之间。65 岁是一个分界点, 分界点前后的老年人对比, 他们的辨认能力明显下降, 故而应该区别对待。其次, 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不同, 每个人失去刑事责任能力的时间不同, 一旦年龄上限不易确定, 那么在量刑处罚时就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也会失去其法律的实际价值。总而言之, 针对老年人犯罪可以在刑法总则中根据年龄阶段设立刑罚处罚, 比如对60 至65岁的老年人犯罪的, 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65 至75 岁的, 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75 岁以上的, 应当从轻处罚、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 补充承担刑事责任形式

我国刑法中规定中可以看出, 刑罚是犯罪分子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但是, 单一的刑罚依然有其限制性。在不能挽回受害者的损失情况下, 为了兼顾各方利益, 同时给予老年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可以通过经济赔偿、恢复原状、赔礼道歉的方式让老年人来承担刑事责任。这样既能让犯罪人意识到错误, 也可以挽回他人的尊严与声誉。举个例子, 针对危害性较小的财产性刑事案件, 当老年人恶意破坏社区公共财产时, 可以判处其维修社区公共设施进行维修、修复社区草坪, 让他们通过劳动承担刑事责任。

3. 建立特殊处理体制

为了确保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并保障其合法的权利, 在处理老年人犯罪的问题上需要采用相对缓和的处理方式。比如, 在立案侦查阶段, 公安机关需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 此时为防止老年人因精神紧张导致不利后果可以允许其辩护人、配偶、子女等在场; 在逮捕阶段, 针对老年人行动不便, 尽量不适用手铐等刑具, 确保顾忌老年人的尊严; 法院在开庭审判阶段, 法官尽量选择在老年人身心健康状态俱佳的情况下进行审理宣判, 避免其现场昏厥设置突发死亡;

对于改造完成后的老年人, 司法机关需要及时委托居民委员会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针对老年人犯罪问题采用特殊处理手段, 一方面能够保障老年犯罪人的权利, 另一方面也可以确保此类案件顺利进入审理程序。

4. 完善老年人退休制度

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 除了家庭子女的支持外, 从制度上进行完善也是一种非常有力的手段。这点可以从老年人的离退休制度上下功夫。有些行业, 诸如医生、律师、教师等职业是越老越吃香。他们提前退休对国家而言也是一种无形的损失, 可以推延退休时间, 让老年人尽可能长地在熟知的岗位上发挥余热。特殊岗位可以延时他们的退休时间, 而针对普通岗位的老年人而言, 可以在其临近退休时对其岗位进行适当的调整, 帮助其适应退休的节奏, 减轻这些人离职后的挫败感。

四、结语

老年人犯罪是我国老龄化带来的棘手问题, 单凭立法手段是无法解决这块难题的。老年人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其犯罪现象的频繁发生是社会及法律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扭曲形态。其根源有众多方面的因素, 社会制度缺失、法律规定不完善、老年人自身要求过低等等。通过挖掘老年人犯罪问题的原因、特点, 从预防其犯罪行为上着手, 同时创建合适的社会预防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犯罪问题。

摘要:近期, 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 这同时预示着我国老龄化社会已经来临。老年人犯罪案件猛增,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 如何预防老年人犯罪已经迫在眉睫。从老年人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分析其犯罪原因并从社会环境与法制设计角度提出一些见解, 希望对预防和处理老年犯罪提供助益。

关键词:老龄化,犯罪现状,预防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应敏.论老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以近年来办理的老年人犯罪案件为样本[J].公民与法 (法学版) , 2015, 04:54

[2] 王佳.浅谈我国人口老年化进程中老年人犯罪特点及原因[J].商, 2015, 20:234-235.

老龄化问题研究范文第3篇

引言: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 各种老龄化问题层出不穷, 其中老年人居住和生活问题十分重大, 由目前我国建设形势来看, 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公共空间设计还有很大不足, 因此对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十分重要。

一.研究目的

目前我国对居住区建设研究已经有较大发展, 尤其是在生活方式和空间配置上有了较大突破, 也有了很多新的尝试, 尤其是在室外公共设施建设时, 充分考虑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使建筑体系得到一定的完善。然而, 随着时代发展, 我国老龄化人口结构模式已经不可逆, 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也极大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未富先老”的情况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但是对于居住区的建设, 显然还没有做好应对老龄化人口居住的准备。虽然目前我国已经通过政策手段和规划模式划分和建设了一批老年住宅, 但在建设过程中依然没有考虑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来对公共区域进行建设。因此, 对老年化人口公共区域设计问题十分重要, 本文通过对老年人和居住公共空间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关策略, 为适老化住宅建设提供新思路。

二.研究意义

一方面, 我国老年住宅研究方面还存在较大空白, 需要有相关方面的分析来扩充老年人居住公共空间建设体系, 另一方面, 这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一员, 有资格、有权力享受更加合理的住宅空间, 享受各种社会福利政策, 这充分体现了公民人人平等的思想。老年人在居住时, 对于公共设施的使用往往是最多的, 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公共文化的建设十分重要。同时, 我国目前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 对于居住区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情形下, 对老龄化背景下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也符合政策的提出和社会的发展。

三.目前老年人使用公共空间的具体情况分析

老年人在退休后, 往往会有很多的空闲时间, 在忙完家中各项事务之后会在住宅区附近的公共空间寻找和自己一样闲着的老年人交流和互动, 想要健身或者跑步时也会在住宅附近的公共区域寻找设施和跑道, 由此看来, 老年人使用公共区域的时间很长。

上图为老年人使用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时间分布, 由此分析:老年人主要在上午八点到十点、下午三点到五点、晚上七点到八点、这三个时间段进行室外活动的频率较高。

而老年人使用公共空间的主要目的是运动健身、娱乐以及情操陶冶。运动健身的活动主要包括慢跑、太极、练习倒立等;娱乐方式包括打牌、下棋以及赏花等。这些活动大多数都在运动场、广场以及小树林等空间范围内中进行。老年人为了陶冶情操而举行的书法、座谈会等活动则主要在老年人活动室以及老年俱乐部中进行。因此, 老年人会结合自身爱好和周边环境条件来选择具体的活动类型。

四.老年人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公共空间的整体布局

(1) 老年人对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开发的需求问题

老年人在子女都去学习和上班后, 往往会倾向选择室外活动, 因此老年人住宅周围应该有足够的公共空间建设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但是, 就目前情况看, 大部分居住区设计者和开发商只注意室内环境的建设, 将私人空间建设的很好但是忽略室外公共区域环境建设, 这样就会导致老年人活动范围减小, 长时间呆在私人空间中也容易诱发各类疾病, 老年人活动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 住宅区文化建设也无从谈起。

(2) 公共空间缺少休息区域

老年人由于本身身体状况的原因, 相对于年轻人来说比较容易累。在做完各项活动时非常容易感到疲惫, 想就近找公共设施进行休息。但是很多开发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甚至整个公共区域内几乎看不到公共座椅。长此以往, 不仅会使老年人活动减少, 也会使老年人受伤几率增加, 公共空间环境受到了较大影响, 老年人使用公共空间满意度也会降低。

(3) 建筑规模和老年人需求有较大差异

老年人在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 会使用各种场地, 无论是下棋的休闲小场地或者是进行运动健身的大操场都有需求。小型场地适合老年人分散活动, 大型场地适合老年人进行大型活动或集会。但是就目前建设情况看, 大多数设计者都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需求, 只一味地建设大操场、大广场。规模很大但是并不符合实际需求, 对于小型场地建设的忽略导致老年人几乎无法分散活动。这些问题都导致公共空间和老年人之间产生较大矛盾, 十分不利于老年人的各项活动。

2.公共空间的细部

(1) 没有结合地形

基于公共区域本身的地理状况, 建设适合老年人生活的环境是设计的基本要求, 由于很多设计者没有充分考虑地形, 盲目的建设各种假山, 层次感十分紊乱, 空间建设品质整体下跌。

(2) 绿色植物铺设缺乏科学性

由于绿色植物本身的优势, 其本身就是一种景观, 通过多样化的色彩提升老年人住宅区的居住质量。但是如果盲目的铺设植物, 没有一个合理、科学的配置方案, 不仅不会提升品质, 还会使整个公共区域看起来很乱, 缺乏整体性, 格局和视野显得十分小。如果颜色使用不当还可能误导老年人, 产生不利的影响。

五.老龄化背景下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思路

1. 根据居住区各年龄层使用频率进行设计

目前我国居住区设计理论日趋丰富和完善, 之前全民同质化的设计理念已经跟不上我国老年化的步伐, 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虽然住宅区公共空间是建设给所有人使用的, 但是大部分年轻人需要工作或者学习, 白天在住宅区室外活动的时间极少。相对而言, 老年人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在居住区周围的公共空间进行各种活动。作为公共区域主要使用人员, 设计者应该将公共空间的建设更加偏向于老年人的使用习惯。立足于居住区老年人使用公共空间的频率更高的出发点, 考虑老年人活动的实际需求, 才能使建设的公共设施能够更好的服务于老年人。

2. 根据老年人的特殊情况进行设计

老年人大多数已经退休, 休闲时间更长, 十分容易感到寂寞和无聊, 这就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针对这种情况, 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方式方面的需求。老年人居住区要注意不能有太大的噪音和太强的光线或者太热的情况出现, 这样符合老年人人体工程学的原理, 可以良好的满足老年人生理需求。对于心理需求可以建设相关活动设施以及开展活动来加强老年人对居住区的归属感、家庭感以及舒适度。而对于行为方面的需求, 设计者需要考虑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和活动方式, 对于活动氛围应该注意营造, 特别是注意台阶不能设计的太高, 同时设置必要的坡道, 防止老年人活动不便情况的出现。所以, 住宅区公共区域的建设要尽量满足老年人精神和行为方面的需求, 让老年人生活的更加舒适, 使其日常生活更加便捷。

六.老龄化背景下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分析

1.对于室内和室外进行一体化开发建设

(1) 对老年人居住舒适度的考虑

对于室内外一体化的开发, 其主要目的是满足各种老人的需求。老年人更具其自理能力, 可以分为两种:自理老人和不能自理老人。二者的身体状况很不相同, 因此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时间也大相径庭。对于自理老人, 其活动能力较强, 所以不大喜欢一直在室内而更喜欢在室外开展各项活动。对于非自理老人, 活动能力较弱, 需要人陪护, 因此更多时间呆在室内。因此设计人员要注意居住区内主要人员为自理老人还是非自理老人, 并以此来进行设计和建设。

(2) 对居住区本身结构的考虑

对居住区本身公共区域建设来说, 本来就需要进行室内外一体化建设, 这不仅是社会进步的需求, 也是普通居民对住宅区的需求。从本质上来说, 居住公共空间本身就包括室内和室外空间, 对室内外进行一体化开发就是对公共区域进行开发建设。无论是老年人还是青年人, 都需要进行室内外一体化建设, 因为居民都具有室外和室内活动的需求。所以, 必须对居住区室内外进行一体化开发。

2. 对室内公共区域开发设计

(1) 对于公共活动层的设计

在时代的发展和居民的普遍需求下, 很多为老年人设计的楼栋都会把住宅楼的第一层或者顶层作为公共活动层。这一活动层可以方便老人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与周围老人进行交流。尤其是在极端天气情况下, 老年人不方便外出, 也可在公共活动层与人交流满足心理需求, 既能加强邻里关系也能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公共活动层作为可室内可室外的设计, 能够让老年人感受到家庭般舒适的氛围, 对于一些气候敏感、容易生病的老年人十分适合。

(2) 对于公共活动室的设计

公共活动室作为室内公共区域, 可以和公共活动层以及公共设施结合, 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生活的需求而设计。公共活动层是半室内、半室外化设计, 而公共活动室是完全室内活动区域, 能够在公共层基础上对老年人实施更加全面、科学的保护, 尤其是在恶劣天气情况下, 公共活动层不能良好的庇护老年人, 活动室就变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 公共活动室还可以集合公共设施, 在活动室内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方便老年人能够在室内进行各项体育运动和娱乐活动, 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也能使公共设施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从而保护老年人身心健康。

3. 对于室外公共区域的开发设计

(1) 针对老年人活动和休息需求进行联合设计

为保证居住区空间能够达到面状开发的目的, 应设计建设一个活动和休息结合的公共空间。其主要设计目的就是针对某一单方面功能的开发。老年人在室外活动时, 活动和休息都是十分重要的方面, 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行为, 但是二者却是一体的, 有相互弥补的关系。对于老年人而言, 活动主体和休息主体都是自己。为了保证两个需求, 设计者应该将活动和休息区进行联合设计, 尽量使活动区和休息区交错, 形成内在联系, 使得老年人能够在活动后及时进行休息, 这样可以有效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2) 对老年人步行和休息结合的需求进行设计

为了满足居住公共区域的线状开发, 应设计建设步行和休息结合的公共区域。对于单一情况的室外步行道路, 由于开发者在道路长度和路线上的设计缺陷, 老年人步行经常受到各种阻碍。而且, 在道路旁缺少休息设施会使得这种情况进一步恶化。因此, 要建设一个老年人步行和休息结合的公共空间。根据对老年人行走的距离和感到疲惫的时间进行设计, 在道路的两端设计休息区域, 保证老年人在步行感到疲惫后能够及时休息, 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走和停的氛围, 保证老年人生活的舒适、安全。

4. 结合老年人的行为空间进行建设

(1) 构建小型和大型公共活动空间

大型活动空间主要包括道路的进出口以及广场活动中心等, 其占地面积比较广, 人流量比较大。在设计这些空间是, 要针对老年人活动尺度来进行设计。对于老年人来说, 行动较为不便, 因此不能设计过大的广场, 如果是过小的广场也无法开展各类活动, 因此要选择合适的广场规模。

小型活动空间主要包括小型绿地, 单个健身器材、单个座椅等。其放置位置可以灵活多变, 具有占地面积小、覆盖区域广等优点。在结合老年人实际活动尺度, 对小型活动空间进行设计。特别注意设计时应该紧凑, 这样能够保证相对比较私密的环境, 老年人能够感受到由内而外的舒适和满足。除此之外, 还应对小型活动空间进行定时维护, 保证老年人能够使用安全、科学的设施, 提升老年人活动的便利程度。

(2) 小型和大型活动空间联合开发

大型公共空间和小型公共空间只在规模和使用途径上有区别, 二者也可联合设计。大型空间为小型空间的建设打下基础, 成为小型空间的领导, 多个小型空间能够组成大型公共空间, 二者互补建设, 能够提升老年人居住舒适度。

七.结语

本文通过对老龄化背景下居住空间进行研究, 得出了主要解决策略和方案, 希望这些策略能够在老龄化愈发严重的今天为适老型住宅的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剧, 对老年人居住区公共空间进行设计变得十分重要, 本文就目前老龄化背景下如何为老年人创建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对公共空间的适老化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老龄化,居住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 叶远志.老龄化背景下的住宅建筑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 2017, (45) :52-53.

[2] 王双双.老龄化背景下居住区本土文化景观设计研究[D].导师:徐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3] 袁文欣.老龄化背景下的居住区外环境再造研究[D].导师:杨涛.青岛大学, 2016.

[4] 王有庆, 冯瑞雪.浅谈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3, (11) :39.

老龄化问题研究范文第4篇

一、调研概况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选取了苏州老年人较多且处于不同等级的五个地铁站进行调研并发放问卷。

二、适老性评价

(一) 垂直交通评价

地铁站点内的垂直交通主要包括:无障碍电梯、手扶电梯和楼梯。调研发现大多数老人会选择手扶电梯及楼梯, 而无障碍电梯则多为年轻人所用。同时发现, 无障碍电梯并不能覆盖全部有高差的地段, 甚至一些地面无障碍电梯出口被随意停放的车辆所挡, 造成许多老年人使用不便。

(二) 水平行走评价

地铁站点内的水平行走包括:从出入口到检票处的水平距离以及在站台候车期间的水平距离。调研发现, 许多地铁站由于出口位置不同, 导致一些出口通道较为曲折, 距离较远, 行走时间较长, 对于老年人的体力较为挑战。而且站点内大厅缺乏扶手等行走借力设施, 再加上站点内地面较为光滑, 安全性缺少保障。

(三) 换乘系统评价

本次调研的换乘站均设置有无障碍电梯, 但换乘路线中多是单向自动扶梯, 加上人流多, 换乘时间短, 往往形成小范围的拥挤人潮, 不仅为老年人换乘带来不便, 甚至会产生安全问题。

(四) 导向系统评价

地铁站点内的导向系统包括:标识系统, 地图以及地铁站内的工作人员等。调研发现:标识系统分为纸质标识和电子标识。纸质标识系统主要用于指示方向和提醒危险。电子标识采用统一规定的图标或箭头, 指示站点内的各个服务设施, 出入口方向等。地铁站内标识系统较为完善, 体系也较为健全。

(五) 配套设施评价

地铁站点内的配套设施包括:卫生间、休息设施、服务台等。调研发现, 卫生间一般布置在地铁站点尽端, 单独设置的卫生间较宽敞并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进行设计;与男女厕混设的则仅多了扶手, 也较狭小, 但老年人的使用频率大于独立设置的。休憩设施多是无靠背的座椅, 虽节省空间, 但舒适度不高;而且缺乏分割, 领域感不强, 数量较少。

(六) 总体适老性评价

(注:4表示好, 3表示较好, 2表示较差, 1表示差)

总结得出上表, 可以看出广济南路站的总体评价最为不好, 换乘便利总体评价也偏低。对于安全性与可达性, 各站点总体评价都较好。装饰性由于地铁站点的区位特征, 不具特色的独墅湖邻里中心站最为不好。便利性评价总体不高, 亟待提高。

结束语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老年人不断増加, 老年人在地铁客源中的比例也不断増高。而现有苏州地铁车站公共空间适老性设计不足, 存在安全性不足, 便利性较低, 可达性较差, 换乘较困难, 导向性设计不足等问题。还需要在通过对老年人的使用评价与使用习惯研究后, 进行针对性的修改与更正来解决老年人使用问题, 提高老年人使用效率, 促进老年人地铁使用量。

摘要: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越来越多地使用地铁作为出行工具。为了使老年人也能享受安全便捷的地铁服务, 设计者需要不断完善地铁站的设计。本文对调研地铁站进行适老性评价, 并找出其缺点和不足, 旨在提高地铁站公共设施的适老性。

关键词:地铁站,适老性,无障碍

参考文献

老龄化问题研究范文第5篇

一、推出“互联网+养老村”新型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一)解决城市空巢老人养老资源不足以及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需要

由于城市少子化家庭的存在,使城市空巢老人现象普遍。致使城市老年人的养老资源不充足。农村很多年轻人进城务工,农村老人的留守现象也很普遍。基于以上现状,可以将两类老人聚集在养老村,实现养老需要。

(二)专业护理人才的短缺

城市空巢老人的和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护需要大量专业护理人才,但专业护理人员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现状。只有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能享受更专业的服务。

二、实现“互联网+养老村”模式的意义

(一)享受专业照护,实现养老需要

“互联网+养老村”模式的实现,会将一批专业的护理人才聚集在这里,同时把城市空巢老人和农村留守老人聚集在养老村,可以使很大一部分老年人享受专业的照护,安享晚年。该模式的实现让老人享受了专业服务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同时还提高了专业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城市老人享受乡村优美环境

在养老村生活,可以使老人享受乡村的宁静,尤其是城市中的老年人。可以让老人换一种生活方式,不仅可以让老人放松身心,同时也有利于身体健康。

(三)丰富老人晚年生活,实现精神上的慰藉

城市的空巢老人和农村的留守老人共同在养老村养老,可以将两类老人融合,共同交流。将二者融合,可以使其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扶持。不仅为子女减轻了负担,也为老人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

(四)为人口密集的城市减负

受经济发展的推动,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这就给原本人口密集的城市加重了负担。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这些资源的竞争都处于劣势地位。“互联网+养老村”模式,使城市空巢老人生活在宁静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就医的效率和便捷性,也给人口稠密的城市减轻了负担。

(五)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或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互联网+养老村”模式的推行,需要一大批专业的护理人才。在此方面经验丰富的年轻人可以带着自己的技术和团队回乡创业。这将强有力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互联网+养老村”模式推行的困难

(一)资金筹集困难

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的服务。可以使老人和子女进行视频沟通、网上坐诊等。这些服务的实现,都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建立,最大的难点是资金筹集问题。

(二)存在运营风险

该模式推行的目的是盈利。市场的认可度起很大作用。如果养老村入住率很低,会直接影响到经营效益。如果老人经济能力有限,可能无法及时足额缴纳费用。老年人是慢性病高发人群,容易出现突发状况。从以上情况来看,养老村的运营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专业护理人才及互联网技术人才缺乏,优秀队伍组建困难

一般级别养老院中的护理人员和家庭中雇佣的看护人员,大多是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妇女,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互联网人才属于高薪人群,一般都聚集在大中城市。相对于养老村的发展水平来看,对互联网技术人才的吸引力较弱。

(四)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认可度较低,品牌打造困难

“互联网+养老村”模式是一项新鲜事物,没有前期基础。受长期以来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老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所以,养老村想要取得大众认可,打造品牌,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五)退出机制不健全,存在风险

随着运营的成本不断上升,一旦出现特殊状况,例如个人原因或是经济出现转型,必然伴随着撤资现象的产生。此时养老村的运营权该如何进行也成为一个问题。但目前对养老市场的退出机制并没有相对明确的规定。

四、为实现“互联网+养老村”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提供政策扶持

为了实现老年人乐观养老,政府首先要给老年人吃颗定心丸,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让老人感受到即使子女不管,政府也不会放弃为国家做过贡献的上一代老年人。同时,政府也要为投入养老事业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政策支持和优惠。使其更加努力的为养老事业奉献力量。

(二)拓宽筹资渠道,多方筹资

“互联网+养老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这仅依靠单个企业和政府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可以实现持股分红,吸引企业和个人资金的注入。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便利进行众筹,向公众展示养老村的理念,让他们了解并争取资金支持。

(三)加强专业护理人才队伍建设

在养老村建立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专业护理人才的团队建设。养老村可以与高校合作,进行定向培养,以此来培养对口专业护理人才。使大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在此过程中,不能松懈,也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前沿动态和先进技术知识。同时也要定期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奖励或惩罚。只有在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都紧紧相扣,才能提高专业护理团队的质量。

(四)加大养老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养老村想要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关键。其中包括计算机和医疗器械等硬件设备的置办,还有专业医疗场所的建立。同时,城市与养老村之间交通设施的完善也很重要。使在城市居住或务工的子女能够方便快捷的到达老人身边,高度体现了人文关怀。

(五)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养老村品牌

由于“互联网+养老村”模式属于新生事物,知晓度较低,所以应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借助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优势,通过利用各种媒介,在网络上发布广告和宣传片,体现养老村的创意和理念,以及积极的响应国家号召发展养老事业。同时也要运用报纸、张贴海报等传统的传播方式,邀请名人座谈和代言也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有效方式。总之,目的是提高知名度,打造养老村品牌。

(六)完善退出机制,降低风险

一旦运营者因为某种原因退出养老村的运营,将会影响养老村的正常运营和我国养老事业的向前发展。基于这种情况,国家建立完善的养老退出机制尤为重要。一方面,国家对养老事业大力支持,并颁布了很多优惠政策,以实现养老村持续运营。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市场的作用,公开竞价,转给有能力运营养老村的企业或个人。

结束语: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构建“互联网+养老村”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养老问题,并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互联网+养老村”模式,以此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几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为了使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互联网+养老村”模式顺势而生。本文依托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阐释了“互联网+养老村”模式建立的必要性,但在此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来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互联网,养老村

参考文献

[1] 刘良军.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7(03):105-109.

[2] 同春芬,汪连杰.“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服务的转型难点及优化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6(02).

[3] 金玉姬,姜美娜.浅析吉林省珲春市图鲁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15(05).

[4] 睢党臣,彭庆超.“互联网+居家养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5).

老龄化问题研究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企业生产经营建设工作。企业生产经营建设工作是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指导性工作,工会工作是企业生产经营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成分。做好基层工会建设工作的思考与探索,才可以保证国企职工的各项福利和权益。本文通过分析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工会工作的特点,介绍了工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和在发展中遇上的问题,最后详细阐述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工会的优势和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关键词:企业生产经营;工会;途径和方法;特点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企业经济发展迅速,随之带来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问题。因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速度,存在脱节现象,所以企业需要做好工会工作,保证国企职工的各项福利和权益。企业生产经营的模式需要得到创新,传统的模式不能处理好外界对它的干扰问题,做好工会工作就是要规范管理制度和流程,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工会的优势和作用的途径和方法至关重要,实现企业与职工在利益获得上的共同提升。

一、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工会工作的特点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工会工作具有显著特点,第一,工会工作的执行体为职工,获益方也是职工,工会工作对职工的需求重视程度高。在开展工会工作前,首先了解职工要求与所需利益,尽量做到满足职工需求的工作成果。职工间存在着个体的不同性,面对不同的受众职工,工会工作要做到针对性强和个性化服务。第二,工会工作具有时代性,工作方法需要不断改革,工作内容要适应社会发展。第三,我国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法发生变化,工会工作内容也要发生变化。新的企业生产经营方法基于经济结构转型,由一种结构变化为另一种[1]。企业工会工作的意义在于稳定企业团队建设,解决企业员工的需求问题和生活问题,找到发展的平衡点和制约点,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二、工会工作的現状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国的企业拥有了发展的空间。为了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稳定发展步伐,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改革至关重要,工会需要做好自我更革新工作。当前我国的企业的工会工作相关人员为发展企业经营能力不断做出努力,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企业工会工作的发展需要以社会发展为前提,企业工会工作内容包括经营管理和生产管理等,保障职工权益,具体包括权益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责任管理、经济管理等方面,在管理工作中必须结合实际需求,需要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找到管理的平衡点,发挥企业工会工作最大的影响力,稳定管理发展。现阶段的经济的理念变化、资源变化、国家政策改革和国际金融发生变化等因素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经企业工会工作,工会工作需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重点关注职工需求变化,完善自身服务体系,解决工会工作在企业发展中遇上的问题。

三、工会工作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一)工会工作相关的人员对工作不重视

工会工作相关的人员对工作不重视是新时代企业基层工作难以提升的原因之一。企业基层建设工作的发展离不开工会工作相关的人员对工作的重视。对于个别工作人员来说,他们的表率作用发挥不够突出,开展工会工作的工作积极性低,不能发挥出工会工作服务人民的作用[2]。

(二)工会管理工作不到位

针对一些企业来说,他们的企业基层工作较为完整,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中开展工会工作较为顺利,但是缺乏合理的工会管理制度,在工会管理这一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框架,管理体系设置不合理,管理职能模糊且混乱[3]。针对工会管理工作的管理团队建设来说,团队自身工会建设不够完善,团队内部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建设不够完善,团队内部人员缺乏合理科学的工会建设,主体宏观把控力差,知识体系构建的速度缓慢,导致了工会管理工作不到位问题[4]。

四、发挥工会的优势和作用的途径和策略

(一)加强监管制度实施,发展民主监督体系

为了更好发展企业基层工会工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企业基层工会工作的监管制度实施,确保企业基层工会工作能有一个严格的监管机构对它进行监督管理,能够实行民主监督机制。工会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带头作用,做到积极参与工作、按照法律要求执行维权工作、结合民情开展工作,监管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企业基层工会工作执行起来更高效,工作内容更高质量,工作速度更快。工会工作需要让工作人员做好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确保在生产过程中避免出现危险情况,指挥工作的部门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指挥工作,不能出现违章现象。所以,加强监管制度实施和发展民主监督体系是发挥工会的优势的策略,需要引起重视[5]。

(二)完善帮扶救助机制

国有企业存在人员流失现象,因为企业间对优秀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人工成本增加,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降低。为了帮助企业留住人才,需要完善企业的帮扶救助机制,完善企业的人才管理机制[6]。企业的工会就是企业完善留人机制的地方,工会建设有利于确保国企职工的各项福利和权益,增加职工的归属感。完善工会的帮扶救助机制,具体来说是完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离职帮扶政策、退休优惠政策、困难帮扶救助机制等,构建一个具有多种途径和多种层次的机制,突出工会的服务功能,为职工服务,满足职工需求。工会给职工提供的福利有优化食堂建设福利、优化培训建设福利、优化日常服务福利等,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工会能给职工带来舒适的环境服务和健康的饮食服务等。工会应该要做到及时了解职工需求和主动为职工提供服务这两项工作,针对海外项目来说,推行一系列的海外计划,例如爱心工程计划、安心项目计划等,帮助海外职工及时获取工会的帮扶。

(三)强化企业基层工会工作职工的思想建设,做好激励工作

为了更好发展企业基层工会工作,相关部门人员应该加强企业基层工会工作的思想意识建设和工会建设,从个人角度出发,改善企业党建风气和思想作风[7]。强化企业基层工会工作相关人员的思想建设,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严格规范考核体系,将绩效、业务执行量和业务处理量等纳入考核内容,对于考核通过标准严格规范,不可出现浑水摸鱼、蒙混过关现象。同时,对考核结果进行奖励和处罚,将考核成绩优秀的工作人员纳入奖励队伍,对他们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将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工作人员纳入处罚队伍,对他们进行经济方面处罚的同时批评教育他们。第二,做好激励工作,为了工会工作环境更加积极向上,做好激励工作至关重要。在工会工作的实践环节,为了激励职工完成工作,以目标为导向做好激励工作,充分利用好优秀榜样的示范作用,表扬优秀人才为企业发展做出的成就与贡献,增加优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使命感,提高整个团队素质。第三,强化企业基层工会工作相关人员的思想建设,可以通过组织内部交流的方式进行。组织内部相关人员对于组织发展有建设性意见可以积极提出,广泛交流,收集多方意见,才可以了更好发展企业基层工会工作。为了更好优化企业基层工会工作,在交流过程中应该做到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不能只靠一个人发言[8]。

(四)将企业基层工会工作结合实际,妥善落实下去

将企业基层工会工作结合实际,妥善落实下去,不能把工作悬于表面,做表面工作。对于企业员工来说,他们希望企业基层工会工作更符合实际,更贴近民生。在企业基层工会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面对实际问题时,应该要能提出解决方案,不要把基层工会工作变得浮夸化,应该发挥他实际的价值。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应该是要能解决民生问題的,解决人民生活中所遇的实际问题,当职工在实际生活中遭受磨难与需要帮助的时候,企业基层工会工作可以让职工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归属感。将企业基层工会工作结合实际,妥善落实下去。可以保证工会工作高效实施。工会工作的质量关系着基层企业的工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五)基层工会工作组织成员选拔途径多元化

为了发展基层工会工作,基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组织成员选拔途径应该更加多元化,不仅可以从社区选拔,还可以从流动人口中选拔。加强的工会工作的有效治理,建立起流动的政策,更好的解决流动化人口结构对社会治理造成不好的影响和人口流动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工会工作成为沟通企业与人员的重要纽带性建设环节。基层组织成员选拔途径多元化有助于工会工作高效实施,有助于创新企业工作模式,有利于建立起高效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深入了解群众需求,满足群众利益。

(六)在新媒体时代下推进工会工作,搭建新媒体平台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发展基层工会工作应该要结合新媒体技术,创新基层工会工作管理工作方法。第一,创新基层工会工作的发展平台,结合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推进工会工作开展。提高相关负责人对互联网技术应用重视程度,提高工会工作开展技术含量。第二,为了落实工会工作,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己使用新媒体平台的能力,创新基层工作开展方式,使得开展的模式丰富多样,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最后,开展工会工作需要合理应用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顺应时代发展,当技术发生变革时,应该要在第一时间学习最新的技术,为搭建新媒体平台做出贡献。在新媒体时代下推进形态工作,有利于工会工作的工作人员高效完成工作,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五、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基层工会工作也在快速发展,无论是工会工作的框架结构还是体系构造都在不断完善中。发挥好工会工作的优势需要强调工会工作的民主监督环节,建立起高效的帮扶救助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建设。在新媒体时代下推进工会工作,需要搭建新媒体平台,将企业基层工会工作结合实际妥善落实下去。所以,加强监管制度实施和发展民主监督体系是发挥工会的优势的策略,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弋国强.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如何发挥工会的优势和作用探析[J].华东科技(综合),2018.

[2]史炜.在企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如何发挥工会组织的职责和职能作用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4,000(002):54-54.

[3]田叶红.浅谈如何充分发挥工会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职能作用[J].大陆桥视野,2012(16):95-96.

[4]王玥.浅析基层工会如何在安全生产监督工作中发挥作用——以苏州轨道交通运营分公司工会工作为例[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9(9).

[5]胡娟.浅析如何在国有企业中发挥团青工作优势[J].青年时代,2019,000(004):75-76.

[6]胡政文.浅议如何推动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生产经营中心[J].活力,2019,000(006):37-37.

[7]吴异焓.党建工作如何更好地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J].管理观察,2018,000(016):33-34.

[8]李巧琳,周颖,赵霞,等.企业生产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做好分析化验工作[J].中国金属通报,2019.

作者简介:

秦勇(1973.06)男,湖北荆门人,本科,经济师,中央党校,研究方向:企业职工的凝聚力,职工与企业的关系。

上一篇:第一次亲密的接触范文下一篇:企业营销策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