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论文范文

2024-07-21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论文范文第1篇

文学是一种艺术的形象, 不像一些画像、音乐能够直接诉诸欣赏者的感官, 文字的形象很难北直接感受到, 所以这种艺术的欣赏在当代大学生中并不是很受到积极的欢迎, 以至于当代大学生对文学的欣赏有着一定得误判。学生们依旧以中学的眼光来看待文学问题, 粗浅大略, 毫无目的性。不能够真正的取品位到文学的真正魅力, 无法从文学的理论深度和文学创作的方法论的角度来真正对文学进行直击灵魂的欣赏。但是如果能够真正的学会对文学进行欣赏, 使对当代大学生的本质升华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的。众所周知, 文学是一种艺术的语言, 属于生活艺术。就文学的价值而言, 文学对人生和智慧的启迪, 是整个人类史上的必不可少的灯塔,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实施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同时欣赏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带来美的享受, 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这些文学史上精华的作品, 对这些思想深邃的任务进行隔着一本本书籍的交流, 能够启迪心智,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人的综合素质, 同时又丰富校园的文化内涵。

二、培养大学生欣赏能力的方法

1、真实展现文学作品的形象

文学是艺术的语言来创作出来的, 文学的形象并不是能够直接通过人的感知能够直接感受到的一种艺术, 需要借助人类的思维来准确把握, 二文学真正的摄人心魂的魅力就隐藏在隐藏在文字之后, 所以要想当代大学生真正透过表面取探索到文学的本质, 去进一步欣赏文学, 这就需要读懂文学的语言, 并且能够真实的读懂文学作品的形象。如果当代大学生不能真正的把握文学的语言就无法深入的去欣赏文学内在的魅力, 同时就更加不可能去真正提高自己对文学的欣赏能力。身为教师, 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吧文字语言转化成艺术形象, 通过我们能够真正的去感触到的艺术形象的理解, 进而去理解文学的艺术、文学额美好。往往作用于感官的形象, 是人类最能简单最能直接所理解的形象, 所以鉴赏的第一任务, 就是应该使得学生脑海中的对文学感知的艺术形象活跃起来, 成为真正的立体化的感知形象。

2、推进欣赏课程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深入了解创作背景

文学的范围涉猎及其的广泛, 内容多样化、形式多元, 文学的范围内包含了丰富而且重要的人文资源和文化信息,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引起学生对文学兴趣的同时, 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来引领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学习。目前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学有很多专门开设的素质选修课, 如文学欣赏、中国文化概论、国学选读、诗词赏析、影视文学欣赏等, 这样对教学内容进行多层面上的深化, 不及能够优化教学的方式, 并且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同时教师在讲述文化学习的同时, 应该采用现代的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方法,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给学生展示一些令人感兴趣的视频、音乐等。并且教师应该深入和学生一起分析文学的创作背景, 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和作者当时所遭遇的环境是有很大的关联的, 所以为了使得大学生积极的去了解文学, 真正欣赏文学, 就要深入去了解文学的背景。例如对李清照《声声慢》的赏析, 该作品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作品, 她遭遇国破家亡、丈夫去世, 晚景极为凄凉, 她独自一人在异乡漂泊, 流离失所, 于是就更加怀念往昔的生活;而回忆本身就会增加人对现实的苦楚感受, 词中抒写了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和几近绝望的哀伤。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到李清照写声声慢那凄凄惨惨戚戚的哀伤和内心的凄凉, 进一步理解词人建立的内心世界, 真正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赏析。

3、引领体会文学作品的艺术思想, 培养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 不仅要通过背景再现和实际体验来理解文学作品表面的含义, 而且邀深入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深邃的思想, 对作品的鉴赏既要出其外, 又要入其内, 既要又零散众多的不同角度的认识, 又要有整体的大局观念的理解。如果说前者是一种形式上的理智认识, 那么后者就是情感上的体验。只有深入的理解作者倾注于作品内的植入灵魂的深刻情感, 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出文学作品的描写的深远的韵味, 更能够真正的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真正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真正的去理解自己的学生的文学意识, 真正的去引导其对文学的赏析。例如前些年我开关于诗词鉴赏的一门素质课, 遇到了一位理工科的男同学, 其本人对诗词没有兴趣, 但是为了表示对代课教师的尊重, 还是每节课都十分认真的去听课, 在课下的交流中, 我了解到他本人是属于对文学并没有太大兴趣并且不会去主动阅读太多文学作品的学生, 逐渐在我课堂上多元化的听课过程中, 对文学不是特别排斥, 于是每次课间我会和其进行文学上的沟通, 同时对他进行了解, 我根据他学习的情况推荐一些与其学习有关的文学作品, 最后在结课之后, 我们有在网络上进行交谈, 谈到他对文学作品的欣赏, 其称目前会主动去寻找文学作品去欣赏, 来丰富自己, 提升自己。

三、总结

文学欣赏是一种在现阶段积累, 然后能够在未来对人生获益的一个学习的过程, 对于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并不只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模式并不能提高学生对于文学欣赏能力培养的兴趣。从本质上来说, 文学欣赏是主动探索并且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可以使得学生先进行入于书, 再进行出于书的过程, 适度引领学生感悟文学的灵性和美好, 在鉴赏当中进行回味和品析, 保持最为纯真的鉴赏的活力和美好。我们教师应该挖掘学生对文学欣赏能力的潜质, 并且重视学生的创作的思维, 做到引领学生对大学多元化教学所产生的兴趣, 进而培养出一部分基础知识扎实、视野开阔、综合素质强、竞争能力强的一批当代大学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进步, 要求各校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并且对于文学的欣赏能力也是目前各个单位对是否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的一种评判。基于此,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的思维, 各大学开设一些课程来提高学生文学修养。下面本文就以文学欣赏能力对学生的影响和提高学生欣赏文学能力的方法为两大主题进行展开讨论, 希望分阶段的探讨的方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产生益处。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论文范文第2篇

一、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认识, 使之充分体会音乐情感

音乐类型繁多, 要想让学生对音乐具有一定的感知审美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对于音乐的分类较为熟悉, 从学生对音乐认识方面着手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为纯音乐和有歌词的音乐, 向来学生比较乐意倾听有歌词的音乐, 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上来看, 教师应该授予学生正确认识音乐的观念。音乐教育的本质是锻炼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以期能与音乐人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以便达到陶冶情操, 深化情感的目的。因此, 教师从纯音乐中逐步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组成, 如:节奏、乐器和旋律等, 让学生在不掺杂其他外围因素的前提下不断的具备对音乐的感知审美能力, 同时对纯音乐的选择应该具有可高度审美鉴赏的特点, 帮助学生能够顺利理解曲者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的情感在音乐中淋漓尽致地达到共鸣。让学生在领会了音乐的形式和组成的前提下, 教师再将学生对音乐审美的触角引入到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领域, 让学生在传统的古典音乐中寻求一些历史典故, 从音乐中丰富中国的文化思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对于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进行一个对比, 如《高山流水》和《菊花台》进行对比, 从而冲击学生对音乐认识的层面, 为整个音乐体系的鉴赏奠定审美的基础。

二、注重音乐课题导入, 丰富学生审美角度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渗入,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当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重音乐课题导入, 全面丰富学生审美角度。好的音乐课题导入是将学生思维顺利牵扯到本节课的关键所在, 学生只有能够将思绪充分的融入到当前的音乐氛围, 才能进一步的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操, 对于塑造学生的真、善、美的性格的养成具有显著功效。首先对与课题引入的音乐要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例如:可以引入《欧洲民间音乐》一课的学习时, 教师可以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个相关的欧洲民间场景的音乐, 其画面要与此音乐尽可能表达的感情要切合, 同时画面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这样首先可以在视觉和浅听觉上可以全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应该传输学生关于欧洲国家一些音乐的文化背景, 让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音乐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此音乐的认识, 让学生能够在对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和力度上进行充分的把握, 从而呼唤起学生对歌曲的情感。再如:在学习《码头工人歌》时, 教师应该寻找一段关于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音乐背景资料, 让学生对于音乐描绘的场景具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从而学生在了解相关背景条件下能够深刻体会人们当时受的压迫和反抗斗争的情感, 不断启发学生对于音乐审美的切入点。

三、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提升联想想象能力

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 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 而联想是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生活体验或者见过的生活场景, 帮助学生与作者所表达出的感情达到共鸣。经研究表明, 要想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音乐的鉴赏能力,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音乐所具有的构成形式, 如欧美音乐、音乐主义、交响曲、合唱、浪漫曲等, 让学生能够主动去挖掘教材音乐的独特感染气质,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通过具体的曲目去培养学生对音乐场景的想象能力, 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 以便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例如, 格罗菲的《大峡谷》一曲, 教师应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作品旋律对于学生听觉上具有怎样的冲击, 学生很容易感受到音乐的旋律中充斥着电闪雷鸣、风雨漂泊的景象, 教师指导学生意识到强弱刚劲有力的对比, 对于整曲音乐的表达方式上具有怎样的作用, 通过这样对学生联想、想象方面的刺激, 并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闷雷滚动声交织而成的风声雨声, 丰富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能力。通过联想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到作品的意境所在, 使学生能够在音乐的音色、力度上不断感受作者在制作时所具有的情感, 以便使学生对音乐鉴赏具有一定的方向, 并能够充分通过想象来体会欣赏, 从而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时教师在学生对于音乐的精神美过程不要过多的干预, 让学生的情感能够自由流露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必要组成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 让学生能够在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的情况下有效陶冶情操。

总之, 音乐是美的艺术, 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 我们要立足学生, 努力寻求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应用一切美好的手段来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 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 理解美, 表现美和创造美, 塑造美的心灵的美的价格, 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开创学生美好的未来。

摘要:作为表达情感的形式, 音乐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中音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教学任务来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 陶冶情操。当前高中课时紧张, 学生思绪总是被高度绷紧,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应试教育教学体系下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缓解学生压力, 教师应该在学生音乐审美、鉴赏方面多下工夫, 帮助学生建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心态, 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论文着力于探讨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通过教学实验设计发现,该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提升学生能力,然后从激发学習兴趣、提高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这几方面介绍了该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最后总结时介绍了该教学模式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师生角色互换;学生能力;意义

伴随教育制度的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面临了很大的冲击,一些新型的教学手段开始逐渐出现在教育行业中,如师生角色互换教育模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少学校开始引入这一教学方式,这一模式不仅能把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自信心与合作意识,改善当前的教育状况。

一、师生角色互换的含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专家学者们针对教学理念和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模式,一些全新的教学方法脱颖而出,如“翻转课堂”教学法、“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等。其中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不高,过程简单,可操作性强,教学效果容易被评估,所以它成为了新概念教学的首选。从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的概念来看,就是调换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让学生成为讲台上的主导者,老师成为听课者。本论文在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变更,让学生走上讲台给其他学生上课,教师则负责指导学生,让他们成为优秀的“讲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

二、师生角色互换教学实验设计

(一)实验方法与对象

本论文通过对教学实验的分析来找出进行“师生角色互换”后学生的整体变化。本次教学实验的参与对象分别为参加计算网络应用技能竞赛的8名学生、想学习但没参加竞赛的学生以及2名带队老师。参加竞赛的8名学生主要扮演“讲师”的角色,想学习但没参加竞赛的学生的扮演“听课学生”的角色,2名带队老师主要负责指导“讲师”。

(二)实验目的

为提升参加计算网络应用技能竞赛8名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展了周期性较长的项目教学,但长时间的训练让学生变得松散不专注,影响训练的进行;而其他学习该课程的同学也存在兴趣不足,缺乏学习积极性等问题。为改善这一现状,2名带队老师尝试让参加竞赛的学生开始尝试以“老师”的身份去给没参加竞赛的同学上课,希望通过这样的角色变更,能改善竞赛学生的训练状态,加深8名学生对知识架构的理解,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本次实验,改善听课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实验步骤

本次教学实验主要经历的以下步骤:

第一、让参加竞赛的8名学生自己进行任务分配,准备相关课件(PPT);

第二、学生准备充分后,让他们开始担任“讲师”,以自己的思路给其他学生讲课。带队老师参与当天的课程。在第一次课堂上,“讲师”凭借自己的实验经验,以讲解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为其他学生讲课。但由于是第一次以“讲师”的身份站上讲台,经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遇到重难点内容不懂得把握节奏;语言描述缺乏精准度;实验原理讲解不充分;面对学生多次提问就思维混乱,缺乏信心,敷衍了事。

第三、带队老师以“评课”的形式,向“讲师”反馈听课学生对本堂课的看法,听课学生认为让学生担任“讲师”这样的上课形式,他们比较认同,同时听课学生也将第一堂课中存在的不足反馈了出来,如“协议”解释不够清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配置,“讲师”在进行实验配置时解说较少等。

第四、结合听课学生的看法,带队老师让“讲师”对第一堂课进行自我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讲师”明白实验配置原因,但讲不清楚;清楚实验的具体步骤,但没法做到边做边讲;听课学生提问过多会感到紧张,缺乏控场能力;无法列举形象的例子来进行难点的讲解等。

第五、针对“讲师”在第一次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带队老师接下来几天都在听讲课的预演,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如让“讲师”要注意实验目的等的讲解;在讲重点内容等要提出问题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难点问题讲解控制速度;PPT讲解时,要结合图片,以便于理解。

第六、让“讲师”持续在实验室中给其他学生演练、排错。带队老师及时给“讲师”们开会,总结他们的训练情况,同时给予他们物质与精神奖励,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与信心。

三、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方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实验结果分析

1.听课学生的变化

在进行此次教学实验前,学生们的学习是被动的,不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该课程只是为了考试及格,缺乏主动学习的心理。在老师在进行实验时,很多学生趁机玩手机,没有认真听实验步骤,课堂上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会主动提出问题,作业完成更是敷衍了事。而从此次实验来看,面对和自己同龄的“讲师”,学生们的上课状态有了明显的变化,在“讲师”们上课期间,出现难点问题,学生会主动提出来,让“讲师”再深入解释一下;当“讲师”进行实验时,速度太快,他们会主动提醒讲师控制速度;当讲师提问时,他们会积极的回答。

在采用“师生角色”互换这一模式后,听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升,从“懒散被动”的学习状态变成了“积极主动”的心态。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的变化,让这些听课学生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期末考试时,参与听课的学习的考试成绩平均分比未参加听课学生高20分。

2.授课学生(讲师)的变化

参加竞赛的8名学生在担任“讲师”前,面对长时间枯燥泛味的训练,他们变得散漫不专注,学生对于自己的弱项也不够了解,没法及时的查漏补缺,训练成绩停滞不前。而当他们以“讲师”的身份进行训练后,在不断准备课件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对所有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形成能用自己语言表达的文档,这个操作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结构的印象,让他们的思路更清晰;在授课和实验演示过程中,面对其他学生的提问,他们的一些知识盲点或掌握不够熟练的地方就会被暴露出来,带队老师也能够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及时进行指导,“讲师”也能在课下及时进行巩固,而后续的不断演练、排错,形成了“认真的学习——充分的理解——形象的表达——更多的实验——细心地排错——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不断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在另一方面,“讲师”的第一次讲课存在很多的不足,而在老师的不断指导和鼓励下,“讲师”授课越来越顺畅,极大地增加他们的信心。听课学生在课堂上的变化,让“讲师”获得了成就感,为了更好的带动听课学生,“讲师”自身在学习上也更加的努力、刻苦,责任感也逐渐增强。最后在广东省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二)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们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当“讲师”和学生属于同一年龄或同一层次时,当然坐在下面的学生也可以站上讲台时,“授课者”与“听课者”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和谐。为了让自己也能成为讲台上的一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变得更加的浓厚。

另一方面,开展新的“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后,學生会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学生要想把课上好,就需要自主学习巩固知识点,虽然在师生角色互换中,教师会不断的鼓励学生,指导学生,但都只是其辅助作用,学生需要自己安排教学思路,自己进行讲解。如果自己不提前学习,提前将知识点搞懂,遇到其他同学提问时,会显得不知所措,授课效果自然也不好。由此看来,该教学模式可以督促学生自主学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

2.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课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学生本身对知识的掌握就不是很全面,更谈不上系统的了解,再加上没有讲课的实践经验,所以站上讲台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当学生克服自己的胆怯,有条不紊的进行授课时,他们会收获到来自老师、同学和朋友的鼓励与表扬,这些鼓励与表扬会让他感到自豪,并获得自信。当一个人克服自己的恐惧,做自己曾经没有做过的事情,那他的意志会变得比以前更坚强。

同时,在本次教学实验中,不同的“讲师”所存在的问题是不同的,所以带队教师在辅导时,会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如面对基础还不牢固的学生,就让他们先查漏补缺;面对基础牢固但执行能力差的学生,就适当地降低要求,先进行力所能及的巩固,再逐渐加大难度并及时进行指导,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能力,还能让他们收获满满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新模式下的“师生角色”互换非常考验学生的合作意识,从本次教学实验来看,一共有8位学生要充当“讲师”,如果要将这一门课教好,那么这8名学生就必须先学会分工合作,如果他们缺乏合作意识,那么就无法顺利进行授课。“师生角色”互换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会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提升,帮助他们由小我变成大我。同时学生来担任“老师”,学生在备课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知识,拓宽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备课过程中通过与同学之间的相互探讨和交流,有效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以老师的身份在讲台上讲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克服自卑心理,尝试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工作自信心。

四、总结

综上所述,让学生担当老师的角色,老师从旁协助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培训学生的综合能力。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生能力;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但是它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在本文中的实验中,能够充当“老师”的都是能力优秀的学生,他们能够从容的走上讲台,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够优秀,信心十足,所以他们能够在老师稍加点拨的情况下就轻易征服听课学生,但计算机网络应用本身就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很多学生单理解理论知识就非常费力,如果强行让他们担当老师,进行实践部分的讲解,恐怖会起到反效果,因为他们无法正确的讲解知识点,无法掌握课堂进度,更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甚至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在面对同学的嘲笑可能会变得更自卑,更不自信。另外,在教学中长期实行的都是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这种模式已经习以为常,教师和学生都很难从容的进行角色互换,也很难被这新的教学模式所吸引。该教学方式要进行广泛应用,还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尽可能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同时,针对不同特征的学生要制定对应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有利于该模式的扩展。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一门学科的灵魂,反映了该学科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作为社会生活中发展的一门学科——化学。要做到服务生活,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有必要了解化学的核心素养,以便将知识传播到社会并为生活服务。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化学知识来做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事情,而不是做有害于人们生活的事情。作为学生,必须要了解专业的化学学科专业素养知识。化学处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当然,化学的核心素养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可缺少。教育部早就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而这也被社会各界称为是教育改革的灵魂。

【关键词】化学教学  核心素养  社会生活

以现代社会中的人为例,社会中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专业的化学知识来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创造假冒伪劣的产品,当然,也有正义的人用他们的专业化学知识来造福社会,这两者的区分完全由核心素质决定。

一、把握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这至少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自身的化学知识必须掌握透彻,在日常的学习中生活中努力学习,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将生活之中的事物与化学联系起来,试着用化学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课内外的衔接,不断的探索发现,培养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久而久之,你的化学水平就会有显著的上升。

教师是学生自我探索的共同研究者。某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你可以寻找老师的帮助,让老师和你一起探究。例如,生活中的雷雨现象,天空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雾天气,空气蒸发又是为何?

当你身处野外遇到问题的时候你无法用互联网访问信息,更无法到图书馆查询和阅读教科书,这是你要想起化学教师给你提出的建议。你应该亲手去实践,亲手找寻答案。否则,你将永远无法培养核心素养中的实践精神。那么,培养核心素养将成为空谈,独立探索的能力永远也不会提高。

二、化学是宏观鉴定和微观分析的过程,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而不是一味地演示实验,让学生“隔岸观火”。众所周知,化学是理论知识加实验操作的一门学科,理论知识指导着实验者一步一步进行操作,通过操作过程得出实验结果,这就是所谓的核心素养里的自主精神,要想在化学实验操作之中得当不犯错,就必须在操作前经过大量的学习和研究,根据自身的优缺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门路,进而动手操作。

另外,在操作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例如使用仪器的正确方法,各类化学药品的作用和危害,因为化学是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也要知道一旦危险发生之后我们该如何提出应对措施,自己怎样实施解决方案等等的这一类问题都是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当你动手实践能力到了一定的时间,你会发现你的实验操作明显熟练很多,出错率也会大大降低,这就是所谓的自主能力带给你的收获。

三、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

个人的素养是所有学科中普遍贯穿的重要内容,化学学科中当然也少不了,化学对生活有着影响的深刻,如果个人修养出了问题那么危害的将是社会整体,世界上伤害力最大的武器弹药都是由化学知识通过实践制成的,同时最有效的治疗药物也是用化学制成的。那么,化学学科被何人掌握又被何人利用就是一个值得防范和探究的问题。

目前,我认为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普遍提高在校学生的个人素养,使学到化学的每个人都能以积极正常的心态认识化学、看待化学进而才能去更好的利用化学,用化学去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才是最根本的目的。所以说个人素养是核心素养体系里尤为重要的一点。

四、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是核心素养里不可忽视的一点,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由人组成,每个人都要有社会意识才能使得社会和谐,否则社会将会四分五裂,不成其为社会。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改变社会,一切都是未知的。但是学生手中掌握着化学实验,脑子里有着化学成果。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俗话说:“三观端正才是真正的人才。”要想为社会教育出真正的人才,学校这个人才大摇篮必须把好每一关,从根本出发点着手让学生在未踏入社会的时候便成为道德思想人才,到社会为人民服务自然也就不会有任何的差池。如此一来,是我们核心素养教育的最高要求。

五、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核心素养层面涉及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个人应该服从国家的号召和国家的要求,学生在做每一件事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要考虑是否已经触犯社会公德,是否违反相关规定,能否得到国家的认可。

动手能力强固然是好事,可是如果与国家、社会或者相关组织的相关规定想违背,那么动手实践就成了一种负能量,就会与我们核心素养教育相违背,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停止实践,则表示一种前进。

所以,学生在动手实验的前提就是有国家的认可,这个认可不是指一个小范围的限制,而是一种态度和精神,必须时刻的牢记在心里,总而言之,学生的动手实验要在国家组织的认可之下进行。

核心素养是每个学生必备的内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是建立在核心素养要求基础之上的,也可以说是后者是前者的前提,保证方向正确前进才是有意义的。所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课程的不断升华,化学核心素养的魅力越来越靓丽。为了我们的未来,我们一定要在学生时代做学科素养的传承人。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大学生实验能力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大学生实验能力较弱的成因,提出如何培养大学生实验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实验能力 创新

一、前言

大学生实验能力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能力,包括基本实验能力和创新性实验能力两个方面。它要求大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开始注重大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的实验能力仍较弱,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际脱节、动手操作能力欠缺、创新创造能力薄弱等。

二、大学生实验能力差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

科学实验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将来要从事科技工作的大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国的高中阶段教育长期存在着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教育教学始终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进行,实验教学长期处于附属地位,得不到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视。进入大学以后,许多学生依旧保持着高中阶段的学习习惯,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自身实验能力的锻炼。他们放在实验课上的精力很少,由于缺少预习,往往在进入实验室前都不知道实验内容,一切都依赖教师的课堂讲解,无法真正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有些甚至连仪器如何使用都没有弄明白,靠抄袭实验数据蒙混过关。

(二)实验教师的工作热情不足

很多高校在本科教学中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实验队伍的受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实验队伍的人员编制数量受到限制,一个实验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往往比较繁重,而他们的薪酬待遇却相对较低,且晋升专业技术职务难度相对较大。这些学校政策层面的限制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师的工作热情,很多教师在完成基本的实验教学工作以外,往往会将一部分精力花到与实验教学并不相关的科研上去,而对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发等投入的精力则远远不够。

(三)教学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

虽然很多高校近年来加大了对教学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但仍远远无法满足创新型实验教学的需求。很多教学实验室的设备台套数不足、更新率低、且配套不齐全,往往只能满足演示型、验证性实验项目的开设,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出率则很低。在一些作为创新型实验教学主要承担者的专业实验室,这一现象更为明显,由于紧扣学科发展前沿的关键性仪器设备的缺少或台套数严重不足,很多与之相关的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无法开出,致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无法真正得到锻炼。

(四)课外实验教学管理不完善

课外实验教学是创新性实验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是课堂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很多高校通过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科竞赛,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方式进行课外实验教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类课外实验教学方式的管理较为松懈:为提高科研训练计划的参与率,在项目的申报立项上把关不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监督不力,很多项目都是要到结题了才匆匆开始做实验,草草结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校外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一些实践基地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学生很少有机会长时间在这些实践基地接受系统的实践锻炼,很多实践活动都被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所替代。

三、提升大学生实验能力的途径

(一)纠正错误观念,提高学生对实验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教师要转变以往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观念,帮助学生纠正实验不重要的错误思想,引导学生改变旧有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对实验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在新生实验教育中就应告知学生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区别,强调实验教学在大学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一开始就将实验学习放到与理论学习同样重要的位置。各专业要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增加实验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加强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建立以能力评价为核心的考核体系,让学生意识到实验考核绝非只是上交一个实验报告这么简单。此外,可以通过参观、交流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实验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承担重要科研任务的重点实验室,与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结对、交流,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转变学生对实验的消极心态。

(二)转变教学思路,倡导“以学为主”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重新梳理“教”与“学”的关系,实验教学模式“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基本思路是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即在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为载体。

教师主要承担引导和鼓励的角色,应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可以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确保实验的可行性。

(三)注重软件建设,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实验队伍

高校管理者要转变本科教学中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逐步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加大对实验队伍建设的支持与投入。要注意实验教师数量与实验教学任务相匹配,注重实验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的优化,引进一些年轻、高学历的专业人才来充实实验队伍,同时也允许不适宜实验岗位的人员流出,保持实验队伍的适度流动性和动态稳定性。要注重人才队伍的持续性培养,鼓励和支持实验人员参加各种进修、培训和交流,让他们能及时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和管理方法。要引导和鼓励实验人员创新,对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仪器设备自研自制、实验教材编写等要在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

(四)加大硬件投入,建设设施完备、开放程度高、紧扣科技前沿的实验室

高校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保证实验仪器设备的齐备、完好和及时更新,确保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有较高的开出率。对于常规仪器,要确保与实验学生数量相配套,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操作。对于台套数较少的高精尖仪器,可进行分组教学,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仪器操作,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开放式实验室建设是提高设备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应循序渐进,逐步推行,并与实验预约系统建设同步进行,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合理安排实验时间,使仪器设备利用率达到最大化。科研反哺教学是提升实验教学水平的巨大助力,要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成教学资源投入到实验教学中,科研实验室也可向本科生开放,让学生能学到最新科学知识,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提升课外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地开展课外创新性实验学习

课外实验教学应以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同时依靠学科的科研实力,充分发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作用。应建立一整套规范化的课外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严格依规管理,牢牢把关,促使学生摈弃懈怠散漫、临阵磨枪等不良实验习惯。不能因追求科研训练计划的参与率而降低评审标准,申请项目应有一定的淘汰率。要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激发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要倚靠学科雄厚的科研实力,调动教授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鼓励教授与本科生结对,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教授的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五、结语

实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和实验环节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高大学生的实验能力需要教育者转变思路,以鼓励创新为宗旨,以高素质实验队伍建设和紧扣科技前沿的实验室建设为基础,以课堂实验教学改革为中心,以规范和提升课外实验教学为抓手,提高学生基础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滨,王芳等.大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194-195.

[2] 贾福全,权松.浅谈大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25(6):139-140.

[3] 郑桂容,孟桂菊.改革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大学生实验能力[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3):14-15.

[4] 郝利君.浅谈大学生实验能力差的成因及对策[J].新西部,2009,(06):231.

[5] 张素凤,李梅.教、学、研一体化的大学生实验教学创新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2011,(2):85-87.

[责任编辑:雷 艳]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中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时刻牵动着学生的神经。其中,职高学生正处在身心即将成型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尤其是现在随处可见又不断更新迭代的智能手机,甚至已经被很多人戏称为当代年轻人的“义肢”。而在信息时代,教师不可能又不应该完全切断职高学生与互联网和各种工具的关系,怎样避免学生受到太多负面影响,提升其自律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本文从明确网络影响,引导正视网络和实践积极应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对广大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网络环境,自我控制,选择能力,研究与研究

近些年来,我国的众多行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方面的需求,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为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人才基础。职业高中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特别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部分学生会继续深造,还有些学生则会在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而无论哪种情况,他们都需要成为兼具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实践技术的优秀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再结合当前信息时代的特殊背景,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将是这些学生能否实现自主发展并在未来漫长时光中持续成长的基础。

一、明确网络影响

为了在网络背景下有效培养职高学生的自律能力,我们首先要明白网络会给他们以及他们的自律能力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首先,从积极的一面来看,网络和手机方便了家长、学校和学生的联系,让家长和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状态和需求,对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帮助。另外,职高学生在学习上需要的信息大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有些网站还会有成套的在线教学课件,或者趣味的知识系列解读视频,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都有很大帮助。而适当的网络信息浏览乃至网络娱乐也是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放松紧绷的神经。

其次,就是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化设备的负面影响。虽然我国非常注意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但毕竟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型期的职高学生很可能通过网络及手机等设备沾染上一些不良风气,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负面情绪。有的学生还会沉浸到一时的视觉刺激等所谓的“快乐”之中,变得时刻离不开手机,对学习则逐渐失去兴趣,自律能力被破坏殆尽。造成这些负面影响的原因与职高学生自身成长规律有关,只依靠学生自己很难有效解决,教师必须发挥出作用。

二、引导正视网络

以往并非没有职高教师基于网络背景去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但之所以时常得不到很好的效果,在于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正视网络以及手机等电子通讯设备,一味强调这些事物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的自律能力必须发挥到“极致”,要尽可能地远离网络和手机。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教师自己就很难不使用手机。最后只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触,认为教师过于粗暴,脫离现实,“老土”,等等。所以,要想让学生自律,就要让他们学会正视网络,认识到网络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建立起理性的思维方式,做出有坚实基础的选择。

现在手机上其实有不少方便的应用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而且界面和操作方式也越来越有趣,应该被教师利用起来。比如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手机上的在线翻译软件来查单词;在学校组织集体活动前,带领学生在知名的原创型视频网站上寻找视频素材,作为本班要表演的节目的参考。同时,也要通过日常宣传渗透,让学生明白不正确应用网络和手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样双管齐下,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就会越来越客观,他们的自律能力建立与成长就有了事实以及切身体验作为基础。

三、实践积极应用

网络背景下学生的自律能力究竟有没有被培养起来,还是要看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刚才所具的例子,都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正确应用网络和手机。但在教师没有关注的时候,学生未必仍然能够保持一样的状态。为了强化教育效果,让学生的自律能力在他们自主地应用网络时也能发挥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进行实践应用,并通过及时分享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应用方法和效果,准确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解决,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变得越来越自律,也让网络和手机能够发挥出越来越多积极的作用。

例如,职高学生很多在毕业之后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为了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环境,也为了提升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乐趣,教师可以将本专业对应的企业作为对象,鼓励学生利用钉钉等软件建立起模拟的公司组织。今后大家产生沟通需求或其他场合都可以通过这一组织结构进行,模拟正常工作共同的方式、内容和语气等。这种类似“cosplay”的方式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此类工作应用的充分了解和实践,还能在现实应用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学生在更加正式的“工作”氛围下,也会变得更为自律。

总之,网络背景下培养职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很有必要,但也要找到问题的症结和有效的方法,不能盲目蛮干,否则很可能会因为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望大家能够提起重视,不辜负各方面对教育事业的期待。

参考文献:

[1]艾素平.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自律精神培育刍议[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

[2]王龙. 职高学生问题行为的分析与教育对策探究[J]. 知识文库, 2018(1).

上一篇:水利水电管控工程施工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师资格制度发展探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