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冷漠范文

2024-09-22

伤感冷漠范文第1篇

当前“道德冷漠”行为严重刺激社会神经与公众眼球,本文从道德教育层面讨论如何抵制道德冷漠。道德教育能够营造道德氛围;道德教育能够克服无意识道德冷漠流弊;道德教育能够打造道德自我反思思维;道德教育能够重构道德行动动力。

道德教育;道德冷漠;道德氛围;道德反思

袁和静,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博士

中国当下社会道德问题已然成为社会普遍热议的焦点问题,社会无德行为和各类病态事件在社会不同领域屡屡发生,如小悦悦事件、“毒食品”事件、复旦投毒事件、厦门纵火案、各类权力腐败案件等,对政府公信力和社会风气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其中社会道德冷漠问题更引人注目,严重刺激了社会的神经系统与网民大众的眼球,正如学者龙静云所言:中国的道德状况是一幅“感动与疼痛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主流进步与问题突出并存”的复杂图景[1]。面对道德冷漠现象,有学者认为“道德教育成效的微弱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2],提升道德教育来抵制道德冷漠现象是现实所迫,尤为必要,因此,深层次讨论道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问题是本文的核心命题。

一、道德教育能够营造道德氛围

当前道德冷漠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从全社会来营造贬抑行为之恶和褒扬行为之善的社会道德氛围是现实所迫,只有良好的道德氛围与舆论环境才能形成强大的震撼力和威慑力,使坏人坏事受到集体谴责与惩罚。在道德赏罚制度、社会舆论营造、道德监督机制缺乏全方位保障的情况下,唯有通过道德教育来进一步营造道德氛围。

一方面,道德教育可以从价值观教育和理论文化建构方面塑造道德氛围。如葛晨虹教授所言:“改革开放发展中,社会精神文明和国民素质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建设和提高,但从整体看,国民素质参差不齐也是一个明显事实,民众价值观和道德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3]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商业文化和功利气息的弥漫,使物欲主义、功利主义、奢华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充斥着整个社会,从而导致社会观念与群体心态发生转变,出现道德冷漠行为。同时,市场文化不仅冲击了价值观导向,也使得理论文化出现错位和缺位现象,理论建设缺乏社会认同根基与情感支柱。因此,可以通过道德教育着重从价值观导向与理论建构方面抓起。

另一方面,道德教育可以通过隐形教育方式营造道德氛围。道德教育不在于集体灌输与外在强制学习,关键在于隐形渗透与贯彻。一般而言,道德观念与理论形态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因此,道德教育必须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扎根于社会教育之中,融入到群众生活当中,切实为大众所接受;道德教育要用简单活泼的大众话语代替深奥的理论表述,逐步增强理论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使其化为人民群众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和自愿行为,从而使道德理论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自觉行动;道德教育还要有效整合主流媒体、网络媒体以及民间传播等多种方式,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达到道德理论体系在社会领域中的春风化雨。

二、道德教育能够克服无意识

道德冷漠流弊

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与责任分散效应或无意识道德冷漠密切相关。责任分散效应主要是指,当需要帮助的紧急情境发生之时,由于有很多人在场,每个人都会认为所应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就个体而言,如果只有他一个人在场时,他可能会把责任看成百分之百,而当很多人在场时,他会认为责任是大家的,每个人都应承担一份责任,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2011年10月13日发生在广东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的小悦悦事件中,当两岁的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之后,短短7分钟内路过的18名路人都视而不见,漠然离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以责任分散理论来分析,当很多人都在场的情况下,群体的规范和内聚力变得失调,每个人的责任都被分散,大家普遍存在“我不去救,有别人去救”的心理状态,然而,当大家都认为别人会承担某种责任的时候,恰恰没人承担。由每个人所共同承担的责任已经不断被细化,甚至有的责任主体已经把本有的道德责任当做漂流瓶而任意丢弃,当社会的不道德事件刺痛民众的神经时,大家纷纷谴责社会,指责当事人,对社会道德状况表示遗憾和焦虑,然而事实却是我们共同承担的责任被不断地肢解,割裂,甚至消解,最终出现的局面就是“有罪过,但无犯过者;有犯罪,但无罪犯;有罪状,但无认罪者”[4]。虽然其现象的普遍存在带来了集体冷漠的结果,但心理学家认为该事件不能单纯归因于社会冷酷无情或者道德沦丧。

要克服由责任分散效应带来的无意识道德冷漠,道德教育必须担负起职责,教育社会和民众,每个人的责任都是至高和神圣的,责任是不能转移、无法替代的。个体存在的标准之一就是通过责任来展现,有些社会的责任是作为人而不能随意拒绝与转嫁的。诚如列维纳斯所说:“做人意味着……是我维持着他者,是我应当为他者负责……我的责任是不可转移的,无人可替代。实际上,就是说做人始于我的责任……责任是我独自负有的,是我作为人所不能拒绝的。这种责任是唯一的最高尊严。我是我的唯一标准就是:我是负责任的。”[5]所以,责任教育就成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当然道德教育或者责任教育的重担不仅靠学校,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重视,不断弥补道德教育中的空白点。唯有不断加强责任教育,才能真正克服无意识道德冷漠流弊。

三、道德教育能够打造道德

自我反思思维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最重要的莫过于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在“熟人社会”或者乡土社会,每个人“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6]。在“差序格局”状态中,伦理关系简单明确,大家以自我为中心,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亲疏有别、爱有差等的伦理秩序。而进入“陌生人社会”以后,社会交往变得复杂,人际信任降低,道德能否实现取决于个人的道德自律和道德反思。因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律条竟然成为多数人的道德信仰,使得道德资源变得稀缺,人格变得平庸。应该说,每个有道德能力的人都是道德的主体,都应该适时进行道德的自我反思,进行负责任的道德选择,首先以自我的道德责任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所做所为,而不是挥动道德的准绳去任意评论别人的行为,否则道德责任就失去了最基本的道德根基,道德冷漠的存在随之成为普遍。康德讲:“人,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没有任何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件。”[7]

道德冷漠者或者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或者是将个人与社会隔离,固守在属于自己的狭小圈子里,扭曲社会关系。法国哲学家萨特曾说过:“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被败坏了,那么他人只能是地狱。”[8]同样的,自己对于他人而言,自己也是他人的地狱,因此,道德冷漠不仅仅是对于他人和社会的袖手旁观,同时也是对于自我和人性的冷漠。别尔嘉耶夫认为:“人悬于两极:既神又兽,既高贵又卑劣,既自由又受奴役,既向上超升又堕落沉沦,既弘扬至爱和牺牲,又彰显万般的残忍和无尽的自我中心主义。”[9]为此,道德教育的目标之一,应该打造道德自我反思思维,汇聚正能量,树立新道德榜样,培养能够进行自我反思,“具有理性道德的人,对道德规则的内容、原因和内在价值具有充分的理性认识,对道德基本原则怀有理性热情,并且能够将它们自觉地运用于行为中的人”。[10]主体道德心理的形成,道德行为的践履都以道德自我反思为基础,面临道德情境,感受道德现象,形成道德印象,其中都需要道德思维的加工处理,将道德信念、道德目标、道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道德人格,通过道德判断和推理,树立道德角色,进入道德实践,落实为道德行为,杜绝道德冷漠,这便是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目标和意义所在。

四、道德教育能够重构道德行动动力

道德冷漠现象并不是现代社会的“标记”,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明恩浦曾在《中国人的特性》中,记载过旁观者对落水者见死不救、冷眼旁观甚至趁火打劫的情形。其描述的现象虽不普遍,但也折射了道德冷漠现象存在的长期性,而道德冷漠反应出的主要问题是社会成员缺乏基本的道德行动动力,面临突发情形时,不出手相救而仅充当“看客”,作为漠然的“局外人”,“贵”在不参与。市场化发展所需要的理论原则与价值规范已然无法解释和应对当今道德冷漠状况,逐步产生了信任危机与道德悲剧,更加导致社会群体缺乏基本的道德行动动力。如学者王珏所言:文化多样、利益多元的“后单位时代”集体道德行动呈现出不同于单位制度时代的道德行动逻辑,调查数据表明,单位组织集体道德行动的特征及其规律,具体表现在道德行动方向多元、道德行动动力不足及道德行动能力欠缺上。[11]

为此,道德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重构道德行动动力,改变社会集体道德行动动力不足的现状。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道德行动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行动者本身理性思考、情感认同、充分慎思的基础之上,取决于行动者的价值选择。而道德行为要合乎道德要求,行动者必须处于以下情形:“首先,他必须知道那种行为;其次,他必须是经过选择而那样做,并且是因那行为自身故而选择它的;最后,行为者必须是出于一种确定了的、稳定的质量而那样选择的。”[12]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学说为当今的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了更好地重构道德行动动力,首先,道德教育必须明确何谓“道德行为”,让社会每一个人懂得“道德行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道德行为”的选择是自愿的,发自内心的抉择;最后,选择“道德行为”的根本在于培养每个人的道德质量,如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树立道德良知,坚定道德信仰,培养道德情感,坚守道德底线,牢记道德责任,拥有道德勇气,知晓道德荣辱。唯有如此,才能重构道德行动动力,逐步抵制社会道德冷漠现象。■

参考文献:

[1]龙静云,熊富标.当前我国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及其深层原因探析[J].伦理学研究,2003(1):71-77.

[2]肖霞.从道德的功利性看“道德冷漠”的矫治[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2):33-36.

[3]葛晨虹.“道德冷漠”及社会道德问题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12(2):31-34.

[4]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1.

[5]王振林.透视后现代伦理学[J].人文杂志,2004(6):20-23.

[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7.

[7]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

[8]让·保罗·萨特.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自由选择论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9]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28-29.

[10]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邬冬星,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10.

[11]王珏.“后单位时代”集体道德行动的特征及其规律—基于社会调查的实证研究[J].道德与文明,2010(4):135-139.

[1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

责任编辑/程 曦

伤感冷漠范文第2篇

有家心理诊所接诊了不少因化妆导致心理疾病的女性患者,她们的症状是过分依赖化妆,如果没有化妆就不敢出门,对自己的容貌完全没有自信。这些女性的先天条件非常好,按常理来说,她们应该非常自信,但事实上,病情最严重的反而是那些先天条件最好,学历最高,身材最好最漂亮的。

她们时刻渴求自己保持最完美的姿态,包括仪态、容貌和举止等各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的丝毫不完美,都会引起她们严重的焦虑。实际上,这些重症者中绝大多数人即使不化妆,她们的美貌也足以令人倾倒。

患者中有位37岁的医学博士,她看上去显得很年轻,身材苗条、匀称,白皙而俊俏的脸上有着一双迷人的大眼睛,可她却总是怀疑自己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不上妆决不出门。

每天清晨,她都要花上两个小时来打扮自己,有时会因为一点点不完美而重来,宁肯上班迟到也要化妆到自己满意为止。身为医学博士,她很清楚这是一种病态心理,她无奈地说:“哪怕遇到火灾或地震,我也不会不化妆就跑出来。”

心理学家认为,这类女性患者通常对自己要求过高,她们的潜意识里一直在不懈地追求完美,但社会或生活中的某些不完美却让她们感到很失望。所以,她们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竭力想用自己的完美来弥补社会和生活中的不完美,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心理补偿”。

她们在任何一件与自己有关的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也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马虎。渐渐地,她们便会从自尊、自爱、自我要求过高转化成为自恋,以致出现化妆“上瘾”的心理障碍。

伤感冷漠范文第3篇

1 冷漠心态的行为表现

冷漠心态通常表现为:对工作不负责, 缺少集体主义精神, 人际关系冷漠, 不讲团结友爱, 意志薄弱;而且经常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不喜欢跟别人打交道, 除了自己之外不关心任何事情, 社会融合程度低。还会表现为对人怀有戒心甚至敌对情绪, 既不与他人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 甚至对他人的不幸冷眼旁观、无动于衷。

2 冷漠心态的形成原因

冷漠心态其实是一种不良性格特征的体现, 通常因受到了人欺骗、暗算等心灵创伤或因种种原因受人漠视、轻视所致。冷漠心态的产生, 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当今城市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 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 而人与人的互助互爱便越来越减少。但是冷漠心态在贫困地区好很多, 因为那里人们的生活还很艰苦, 每做一件事, 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诸如铺路、结婚、盖房子等。往往这样的大事, 就需要整个村子的人一起来帮忙。因此, 其关系非常和睦、团结,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热情, 而又和谐。居住在城里的人们, 由于机械化替代了人力, 什么都能用金钱来实现, 所以享乐主义, 拜金主义思潮广为盛行。在城里的多数人认为:只要有钱, 没有办不到事。对金钱的追求, 已经达到了极致, 甚至很多人认为:钱是万能的, 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正因为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使得人与人之间金钱利益关系突出, 才导致了冷漠心态产生和发展[2]。

3 冷漠心态的危害

作为人性的一大弱点, 冷漠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因为很多人会错误地把它当成是自己的个性。员工的冷漠心态, 它会造成其增加错失在职场中发展机会的机率, 并且会导致其心理不健康, 甚至心理障碍。员工如果对周围的人或事都表现了冷漠, 那么长期发展下去就有可能转化为性格特征。冷漠的性格, 对于员工的健康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十分不利。冷漠的员工, 冷漠对待周围一切的人和事物, 因而不能深入到集体生活中去, 不和同事交流, 这样很不利于团队的建设, 员工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 看不到挚友和知音, 他们的感情显得尤为不丰富。随之冷漠而来的, 必将是孤寂、凄凉和空虚[2]。这样冷漠心态就成了一种可怕的毒素, 使人变成对什么事情都不关心, 而最终结果, 就会脱离群体, 走向孤独, 甚至堕落。

4 克服冷漠心态的措施和办法

4.1 对员工心理的疏导, 建立健康的就业心态

心态, 就是对待事情的一种心理态度。即当一件事情的发生时, 要会去理解或考虑它。世间的万事万物, 都可以用两种观念去看待, 一个是正面的、积极的;另一个是负面的、消极的。无论做何事都要具备正确的心态, 心态对成败与否起到主导作用。态度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一种驱动力, 好的态度会产生好的驱动力, 会得到好的结果;所以要及时对员工进行心理疏导, 创造环境, 让员工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当人在受到挫折后, 心理会失去平衡, 常以紧张的情绪反应替代理智行为。只有让紧张的情绪发泄出来, 才能恢复理智状态, 达到心理平衡。使员工的各种情绪有个正常的宣泄渠道, 有利于各个阶层群体的沟通、协调和整合[3]。

4.2 创造机会和平台, 促进员工间的交流

与人交流, 可以了解到个人的不同的喜怒哀乐。接触到的有感情的事物多了, 自身的感情也会变得丰富起来。一个情感丰富人, 就会在骨子里抵触冷漠的心态。在进行沟通时, 要注意方式和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通过良好的沟通氛围, 可以了解员工的思想, 掌握其心理和需求。对其中产生的问题集中分析, 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要重点做好解疑释惑和不良思想倾向的预防工作, 及时解除职工的思想包袱。良好的沟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换, 它使双方保持相互了解和信任, 有效的沟通可以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可以使组织紧密团结, 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4]。

4.3 抓好典型, 坚持扬优贬劣, 对冷漠表现进行及时点评教育

分层管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可以管理到每一个人。在每一个部门或单位中, 都要设立管理者, 各阶级管理者必须认真落实责任, 包括对其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进行真实的评价, 坚持扬优贬劣原则,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以公开的表扬, 肯定其的带领作用, 给其部门或单位树立榜样或模范。对其表现冷漠者同样予以关注, 不要把他丢在角落里, 那是对他的非常打击, 只会使他越走越远, 一步一步的沉落, 所以坚持扬优贬劣两手抓。

4.4 及时总结, 完善工作业务管理流程, 明晰责任

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每个部门或单位都必须有阶段性的汇报或者总结。各个部门之间分工要明确, 即责任要明确, 落实到每一个管理者身上。做到有章可循, 流程清晰互补, 避免重复, 缩小其摩擦空间, 提高总体的效率。

4.5 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 建设和谐共进的职工团队

经济是基础, 精神是保障, 政治有利于促进公平和正义。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要统筹协调发展, 一个都不能拉下。不能说先发展这个, 后发展那个, 必须得一起抓, 因为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又是互相促进的, 并不是对立的。所以要正确理解这三者的相互关系, 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 建设和谐共进的职工团队。

5 结语

在当今的社会, 冷漠心态已经越来越严重,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难题。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和书籍的阅读, 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并且提出解决的几点方法和措施, 以供类似工作者参考。虽然要杜绝员工的冷漠心态问题, 还存在很多的困难, 但是通过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 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减轻职工的心理压力, 提高职工的挫折忍耐力, 并且提升员工的个人发展空间和企业团队的凝聚力, 甚至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

摘要:在现今的社会, 职场上普遍存在一种心态冷漠的现象, 并且已经越来越严重,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冷漠心态会导致员工的心理不健康, 甚至心理障碍。这非常不利于员工的健康和工作, 甚至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团队的建设以及社会的和谐非常不利。冷漠心态的最终结果, 就会使人脱离群体, 走向孤独, 甚至堕落。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和书籍的阅读, 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方法和措施, 对减轻员工的心理压力, 提高员工的忍耐力等方面有一定帮助, 以供类似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冷漠心态,员工,职场

参考文献

[1] 郑良萍.员工职业心态的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8:1~2.

[2] 姚绍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3] 张林凤.企业待岗人员心理分析和管理方法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04:28~39.

伤感冷漠范文第4篇

1 科技教育的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 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 事关经济振兴、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全局。”[1]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控制, 出现了选拔人才方面的单一性局面, 进而致使中小学教育都只朝着高考这个大方向前行。最终导致中小学这个科技教育普及发展的主渠道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一直以来, 我国中小学生背负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 普遍存在着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较差、创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的弊端, 对于他们来说科技教育只能停留于口头。“科技强国”的口号谁都知道, 但怎么在实际中体现, 没有人去理会。在他们眼中只有书本和考试, 科学的产生或发展与中小学生无关, 学生对科技教育采取冷漠和茫然的态度, 这些就是“科技冷漠症”的体现。

2“科技冷漠症”的原因

由于时间和信息渠道的原因, 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的很少, 仿佛又重新回到“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学生只知道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 忽略了情感、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学生的这种状况十分令人担忧,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应试教育的压迫

应试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可以说是经久不衰。这种教育方式对于人才的选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的弊端也是越来越明显, 尤其是在人才需求多样化的今天, 如何突破应试教育的瓶颈已经成为时时处处谈论的话题!近年我国一直在进行新课标的改革, 并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更好的人才选拔的方式至今还没有浮出水面, 所以“考试”中选拔人才的方式还将继续, 并且仍然是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而它的弊端势必还将继续影响着科技教育开展的质量, 如何将科技教育巧妙的融入到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是需要继续探讨的重点。

2.2 科技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今年年初, 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集美分校教研室副主任石进德对厦门市各区10所中学科技教育展开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发现, 科技教育存在的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科技教育活动形式单一, 活动内容死板、缺乏趣味性, 以及活动缺乏参与性。[2]由于科技教育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它应该是一门趣味性强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程。但是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 由于种种原因, 科学教育的开展明显出现了应付检查的现象, 科学教育的课时被缩减、开展形式单一化, 甚至是很多学校完全就没有开设科技教育课程, 这些现象的存在致使学生一听见科技教育课就思维定向的认为没有什么意义。

2.3 教师与家长的影响

由于科技教育学科在学校不受重视, 直接导致学科教师的不正规化。据调查, 超过半数的学校科技教育的教师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兼任, 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该学科的教师。如果以这种方式来发展该学科的话, 只会导致科普教育的“流产”。我国在科技教育方面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 在这方面的人才也是非常欠缺, 没有正规的科技教师的培养, 科技教育是无法发展的。另一方面, 家长反对学生参加科技教育, 只允许学生参加与考试相关学科的活动。生活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 家长的反对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千百年来的历史告诉他们, 孩子要想成才就要参加高考, 这是唯一的途径。

3 运用信息技术消除“科技冷漠症”的对策

目前, 中小学校几乎已经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 并且按国家规定各学校都配备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并且能把它创造性地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解决相应的问题。而科技教育就主要体现在它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了解科普知识, 能够利用它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如果将信息技术与科技教育课程相整合, 那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课来引导学生, 使其对科普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采取以信息技术教育为突破口和切入点, 来推动科普教育的发展。

3.1 开发科技教育的教育软件

在信息技术课中, 最受学生欢迎的莫过于游戏。这是由游戏本身的趣味性和学习对象的心理特点决定的,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游戏感兴趣这一特点, 将科普知识开发成教育软件, 应用于科技教育。这种方式就可以解决科技教育活动的单一化、乏味性的问题。另外, 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开发鲜活的教学软件, 以供科技教育教师的使用, 避免活动内容的单调性。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 听取学生的意见, 这样开发出的教育软件才会更加实用, 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具有针对性。

3.2 仿真实验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要想获取充足的科技活动时间是绝对不可能的, 也是不容许的。如何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合理有效的开展科技教育课程显得尤其重要。将信息技术开发的虚拟现实实验应用于科学教育, 将会有助于中小学生的科学学习。虚拟现实实验可以模仿出真实的环境,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般的感觉。不仅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从而做到“双赢”。

3.3 加大教育投资, 培养专业教师

教育软件的开发、仿真实验等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持, 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资源需要国家提供资金的援助, 并进行合理的规划, 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才能为教育创造更好的环境。同时规划培养相关的科技信息技术教育教师, 使其具备好良好的科学和信息素养, 这样培养出的专业科技教师才能抓住学科知识的命脉, 采取灵活多样的传授知识的手段,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引导他们不停的前进, 最终实现消除“科技冷漠症”的现象。

4 结语

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出现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路程, 到今天才颇具规模。同样, 科技教育要被人们接受、理解, 也需要一定时间。科技教育的发展应当借鉴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经验, 从而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在学校教育中兴起。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必将促进科技教育更快、更好的普及和发展。

摘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培养中小学生的科技素养是极其必要的, 然而中小学学生的“科技冷漠症”却成为科技教育有效开展的阻碍。文章从科技教育的现状剖析开始, 分析了“科技冷漠症”产生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技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科技教育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http://www.gzst.gov.cn/by/zcfg/16.htm.

[2] 中小学生感染“科技冷漠症”.http://d h s b x q.e d u d h.n e t/A r t i c l 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803.

上一篇:亲子讲座范文下一篇:说服沟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