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资源思考论文范文

2024-09-19

审计资源思考论文范文第1篇

对基层央行领导干部实施履行职责审计,是改进基层央行领导作风,提高行政能力,促进科学管理,完善内控机制建设,防范和化解风险,依法公正、高效履行央行工作职责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基层央行对开展履职审计尚无既定模式,对审计效果的运用也不够充分,对内审工作转型认识不足。笔者结合在基层央行内审几年来工作的经验,就基层央行如何开展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谈些肤浅的看法和建议。

一、基层央行履行职责审计存在问题

1.审计的目标偏离。《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办法(试行)》规定,履职审计的对象是各级行领导干部和内设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而目前的履职审计工作则从被审计行的业务层面展开,涉及的全部是业务操作情况,很多具体的业务操作与领导干部履职情况关联很少,审计对象实际上是针对业务部门负责人的履职水平和业务能力,显然偏离了审计的目标。

2.审计方法相对落后。内审人员主要采用的审计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全面审计法,即内审人员以全面审计的方式,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所有资料进行详尽、细致的审核、监督。尽管这种审计方法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被审计人履行职责的情况,但往往容易造成审计期过长、审计成本较高和审计效率低下;一种是抽样审计法,这种审计方法主要依赖审计者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经验,凭借主观判断随意抽样,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发现的问题不一定具备相应的科学性、代表性,获得的审计证据不一定能支持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公正性。如果抽样不合理,往往容易漏掉一些关键的线索和问题,造成很大的审计风险,从而影响了审计的质量。

3.审计观念缺乏创新。观念问题也就是认识问题。如果不转换审计观念,将审计的目标局限为查错纠弊,势必将履职审计与当前中心工作对立起来。现阶段基层央行内审监督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传统的合规、合法性审计上,停留在审计中发现的很多错弊,都是管理上出现了漏洞,审计的任务就是帮助被审计者建立、健全这种机制。在审计监督中,往往就事论事,测重于检查履行职责审计对象任期内的内控状况以及业务操作的合规合法性、手续的完整性等方面,而对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组织机构的工作效率等方面却很少进行审计监督和客观、公正的评估。

4.履职评价缺乏量化指标。目前,在履职审计中没有一套规范的定性定量履职审计的评价标准,内审部门无法用具体指标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真实、有效的评价,依靠过多的主观判断,制约了内审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提高履行职责审计效果的几点建议

1.转变审计观念。履职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一定时期内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了的监督检查和评价,是对领导干部管理能力综合考评的重要方法。因此,履职审计不是操作性审计,而是管理性审计,是站在管理的角度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履职效果,进而对被审计对象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2.科学运用审计方法。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审计方法,综合评判分析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做到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全面检查与抽样检查、详细检查与重点检查、手工操作与运用计算机和其他现代化工具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审计工作,逐步建立一套适合央行自身特点的科学的审计抽样方法。在涉及制度建设、内部管理和决策等方面的审计,对内控制度执行良好,内部控制有效的采用抽样审计方法,对内控制度执行较差,内部控制缺失的,可采用全面的审计方法,查找现行制度与业务发展及内控要求有疏漏或存在矛盾的地方,以及内控制度建设不到位的情况,针对内部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症结;对涉及资金业务的审计监督,要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对被审单位业务数据和有关资料进行连续性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使审计人员及时获得必要的审计线索,帮助现场审计更加科学地选择审计样本,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核实,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对磁介质存储资料的审计,要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以对储存在磁介质上数据资料进行审计,提高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的提高。

3.拓宽审计视角。认真贯彻落实总行和分行关于进一步推进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的要求,拓宽工作思路,将审计重点致力于防范风险、内控评价、改进管理效率和增加业务绩效方面,增加内部审计“免疫”和“增值”的功能和效用。一是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将风险控制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达到风险控制和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方案、现场检查和审计报告阶段,充分关注和评估审计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对审计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和新的审计线索,应适时调整为审计重点,进行跟踪检查,分析评价存在的风险,达到风险控制和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二是引入绩效审计理念,将绩效指标列入领导干部评价内容,促进基层央行少投入、多办事,厉行勤俭节约,加强内部管理,降低营运成本,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效果,改善运营效率的目标。通过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绩效审计理念指导履职审计工作开展,促进领导干部履职能力和履职效率的提高,促进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内控制度的完善,更加全面的综合监督和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履职成效,同时推动履职审计监督和审计评价工作的科学发展。

4.建立履职审计评价标准。建议上级行尽早制定一套审计评价标准,使基层央行内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改变现有的单一、简单的量化标准来检查衡量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建立以评价内容、评价范围、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为履职审计评价体系,其中,评价标准是审计人对被审计人进行评价和衡量的标尺。只有把评价领导干部标准指标化,便于操作对照,才能有效地防止审计人对被审计对象的主观推理和臆断,减少避免发表不恰当的评价意见,使履职审计工作步入新的台阶。在制定履职审计评价标准时,应根据基层央行领导干部履职岗位情况,注意层次的对应性和恰当性,正确选用与领导干部职位对应的履职业绩指标作为评判领导干部履职优劣的评价标准。在评价内容上要着重评价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效率性和效果性,通过审计评价领导干部履职效率性和效果性。一方面衡量领导干部岗位履职的行政效果,以促进央行货币政策和金融服务外部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分析影响机构部门的整体执行力的因素,提出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途径的建议,以便领导干部改进领导作风,提高行政能力,堵塞漏洞,防范和化解风险,提高领导干部履职水平,增强内审监督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客观性、公正性、有效性。

5.加强审计效果的运用。审计效果运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质量是决定审计作用发挥程度的重要因素。为促进审计效果运用,可以采取将审计报告转化为调研报告的方式,进行有益的履职审计效果转化的尝试。一般审计报告的成果利用更多体现在领导批示以示重视的层面上,更多体现在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层面上,而以调研报告形式向社会提供信息的审计项目,更能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并扩大绩效审计的应用范围。

6.提高履职能力要更新理念,实现工作转型。结合岗位优化整合,引入竞争机制,把一批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纳入内审队伍。为此,要加大基层央行内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引导内审人员在观念、知识和技能上实现转变,使内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还要熟悉金融经济、统计、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内审质量和履职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抚州市中

心支行、中国人民银行南丰县支行)

审计资源思考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文章论述网络审计产生的原因,就网络审计的定义、基本模式,网络审计的主体、对象、目标、范围、技术方法展开深入研究,分析网络审计面临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审计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电子商务模式在企业社会中的广泛运用,以此为基础的网络经济蓬勃发展。这种新的经济模型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和会计模式,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的管理经营和会计业务都发生了变革和创新,与其紧密相连的审计在网络时代也必然有了新的主题,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

对于网络时代审计方面的变化,有学者做了相关的研究和探讨,并且在对网络审计的认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纵览这些研究,还是存在不足和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地方:网络审计的概念出现得比较晚,对其研究的历史也比较短,有些概念理论还不是很清晰和明确;由于涉及网络经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等多学科的领域,所以研究的领域范围存在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网络审计产生的原因

1.会计制度和会计实务创新的影响。由于会计管理软件不断走向成熟,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和业务流程重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管理思想的出现,企业局域网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财务系统从手工系统向电算化系统转变后,又经历了到网络系统的重大转变。企业经济管理环境的网络化,直接改变了传统电算化会计的运行环境,使之逐渐网络化,诞生了“网络会计”。随着会计的无纸化、电子化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诸如网络财务、网上远程会计等新概念的提出,要求建立与之适应的网上监督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网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2.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出现发展,提供了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于一体的商务交易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的交易,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快速高效的网络经济使企业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在计算机网络中高度集成,使得审计所需要的大量原始的证据资料可以从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单位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获取,为网络审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经济模式的出现发展,需要产生一种新的监督机制来维护和保障市场的正常运作,体现其公平性。这对传统的审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给传统审计带来一个变革和飞跃。网络经济使审计能摆脱传统地域观念的束缚,开拓新的审计领域,同时网络经济也使全球审计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竞争更趋激烈,从而为网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驱动力。

3.客户的需求和自身利益的驱动。现代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与被审计单位有各种利益关系的债权人、股东、管理当局和政府等的需求产生的。在网络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情况是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客户提供审计信息的审计服务在较为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下,已不能满足信息处理和使用的要求。客户要求能为其提供实时化、个性化的服务,这促使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向在线实时服务为主的方向发展。这样既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低成本性、快捷性、跨越时空性等优势,增加服务收入,减少成本费用。因此审计机构需要建立起以网络为依托的审计新模式,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经济。

三、网络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1.网络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传统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主要通过评审被审单位内控制度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此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网络审计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变化与转移,审计风险中包含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日益复杂化,风险防范与控制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网络审计的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计算机和网络经济自身的局限性。这类的风险是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经济自身的局限性所引起的。(2)管理不善或控制不严导致内部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这类的风险是由于管理不善或控制不严导致内部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所引起的。(3)“黑客”的袭击、破坏。这类风险是由于“黑客”袭击网络网站,篡改、破坏审计数据乃至整个系统所引起的。

2.网络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网络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对传统审计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网络审计是我国审计领域出现的新生事物,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实时性、廣泛性要求比传统审计更加切实可行,更加完备的新的审计法律法规和准则体系作保证。我国有关网络活动的法律法规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旧有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和准则体系已不能完全指导和规范网络审计的实践以及完全解决网络活动中出现的所有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纠纷,有些甚至还是完全空白。

3.审计人员的素质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国际审计准则第15号》关于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中规定:“在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系统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处理系统有充分的了解,以进一步对委托审计的单位做出计划,并了解电子数据处理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和需要采用的审计程序,包括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这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知识缺乏或掌握不够全面的审计人员是个巨大的挑战。现在部分审计人员虽然财会审计经验丰富,但对计算机技术、网络知识了解不多,在碰到网络审计中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经济自身的局限性所引起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时,缺少必要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控制知识,而不能准确识别和评价企业的风险与内控制度,难以对复杂的网络会计系统进行有效的评审,应付网络环境下的审计风险。

4.审计线索的问题。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通过跟踪审计线索,审核有关经济业务和收集审计证据。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审计线索的储存与处理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审计线索的电磁化,使得审计线索减少,传统的审计线索可能完全消失。各种单据、票证和账簿等都以人眼无法直接辩识的电磁信息的形式在网上传递并存储于磁性介质中。而且计算机信息系统根据确认的经济业务自动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整个过程全部按照既定程序自动完成,实现财务核算自动化,审计线索就无法像手工会计那样一步一步清楚明了。传统的审计方法,已不能满足网络审计的要求。另外,这些线索还具有被人恶意的修改删除后不留下痕迹的特点。如果系统设计时考虑不周全,审计时也许只有业务的最后处理结果而没有过程的线索。因此,网络审计要求企业网络财务系统在设计时必须留有充分的审计线索。

5.审计软件不完善。审计软件是审计人员开展具体审计工作的有效工具。但是目前我国审计软件尚处在开发阶段,在涉及审计软件与财会软件的接口问题上,网络操作系统与应用系统的兼容问题上,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再加上审计软件开发周期长,市场容量狭窄,需求又有不确定性,造成审计软件的开发难度远远大于财务软件。这就使众多的软件开发公司热衷于利润高、难度小、维护少的财务软件,而轻易不敢涉及审计软件。从事审计软件开发的公司少,审计软件的应用不普及,专业审计软件市场不完善,可以说审计软件的推广速度远远落后于财务软件的普及程度。

目前,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功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其功能越来越强,结构越来越复杂。但是软件对如何满足电算化审计要求的考虑还不够,会计软件设计的结构存在不规范之处,在保留审计痕迹方面还存在不少缺陷,整个软件市场缺乏高质量的通用审计软件来配合通用会计软件的使用,而国外的审计软件在我国由于多种原因也得不到很好的运用,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网络审计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1.做好网络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提高网络审计安全防范意识,建立起安全可靠的网络审计系统是网络审计充分发展的关键。在网络中进行审计,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保密性,构成了审计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网络审计的安全问题:一是加强管理,不相容职责的分离。从规章管理制度上加强对系统的监控。建立必要的上机操作控制和系统运行日志,对系统的用户身份、操作参数和运行状态、事故类型等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按照网络审计系统需要设置审计岗位,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系统内部人员按各自的权限范围管理和使用设备,并按操作程序办事。对网络系统职责分离情况进行审查,遵循的原则仍为不相容职责必须分离。强化内部审计制度,要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监督和控制各个工作站的日常工作,对内部控制系统薄弱的环节,加强管理与完善。侧重对数据的输入、输出,软件开发和维护及系统程序修改或管理等之间的关系处理进行审查。二是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测试。对被审计单位网络系统进行分析与评价,包括对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测试。通过测试防止来自硬件失灵、计算机“黑客”、病毒感染、具有特权职员的各种破坏行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三是安全管理體制和安全保密技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保密技术等做深入的了解,以评价其系统安全性的等级,从而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

2.加强网络审计立法建设,制定网络审计准则。网络审计立法是保障网络审计正常发展的关键性措施,现有的法律法规并不能够满足网络审计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加快网络审计立法工作的力度和进度,使人们在开展网络审计工作时有章可循。如对电子证据,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电子货币等网络经济工具的合法性及其使用规定,都需要立法来加以明确,使得网络审计工作尤其是进行合法性审计时有法可依。

审计准则是审计工作应遵循的规范和尺度,是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规则。网络审计的对象、线索、方法、流程等各方面相对于传统审计都发生了变化,以往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已经不能完全适用,所以应加快建立一套符合网络审计自身发展特性的新的审计准则以指导网络审计工作。如对网络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网络审计的操作规程,制定网络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标准,网络系统内部控制准则,对网络审计时的业务约定书、管理层说明书、审计报告等各种电子文档制定准则等。

3.培养网络审计人才。目前在我国,既懂得网络信息技术,又具备会计、审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还非常缺乏。要适应网络会计、网络审计发展的需要,国家必须注重这类人才的培养和开发,这是信息时代保证企业乃至国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制胜的关键所在。针对我国网络审计人才匮乏,不能满足未来网络审计需要的情况,可以从国家、学校、审计组织三个方面来应采取措施,培养网络审计人才,改变这种局面。

4.完善网络系统,探索网络审计取证方法。网络审计取证方法针对网络审计线索困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1)完善网络系统,建立审计服务信息库。(2)注意保留审计线索。对于企业做出一些规定措施,要求各单位在会计数据文件打印输出的同时,还应以可审计的形式进行存储保留,从而为审计工作留下审计线索,以便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准确获取各种数据,实现有效的远程审计。

5.积极开发网络审计软件。网络审计是借助网络审计软件进行的,网络审计软件是进行网络审计的基本条件,只有加大对审计软件的开发,使网络审计软件系统更安全、更可靠、运行更准确、处理更及时方便,才会被广大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接受和运用。

在软件系统开发中,开发出的审计软件应具有以下功能:首先,财会软件与审计软件要能够顺利接口,进行审计整理、审计分析、审计查证,对被审计单位的网络系统进行评价,降低审计风险。其次,设计审计软件要考虑到防病毒破坏功能,防止黑客袭击、侵入、篡改数据。最后,通过审计软件的处理最终要可以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制作。在网络审计的开发方式上,可以采取审计组织机构和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的方式,既能满足审计的要求,又可以兼顾和财务软件的衔接,有利于网络审计软件的开发。

通过开发网络审计软件可大大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审计的风险,最终实现财会软件与审计软件一体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同成.网络经济时代审计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对策研究.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郎菁.对网络审计的探讨.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2(3)

3.李金花.论电子商务时代的网络审计.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4.林辛,郑晓龙.浅议信息技术时代的网络审计.经济师,2004(4)

5.文英.网络经济环境下网络审计的研究.经济师,2004(3)

6.刘丽琴.网络经济下审计新探.商场现代化,2006(10)

7.孙丽红.网络审计的十四大变化.财会月刊(综合),2006(10)

8.舒海霞.网络审计论.企业研究,2006(9)

9.喻小明.关于网络审计的思考.计算机与现代化,2000(6)

(作者单位:福建省核工业二九四大队财务科 福建福州 350007)

(责编:贾伟)

审计资源思考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山西是一个能源大省,在经济体制的组成结构中,农业的地位易于被忽视。然后在煤炭经济下行的当前形势下,山西的发展离不开“三农”问题的良好解决。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山西省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加大,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工作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已经很难适应“三农”工作发展的需要。适时引入“国家审计”的理念。国家审计是定位于推动和实现国家良治不可或缺的制度设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是其根本职能。而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作为其一个子系统,在农业领域充分发挥着预防、揭示、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促进维护农村经济社会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结合“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理念后,从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定义、山西省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基本情况来探讨创新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方法。

关键词:山西省 农业专项资金审计 国家审计

一、农业专项资金审计概述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山西是一个能源大省,在煤炭经济下行的当下,农业的发展更加关乎山西的点点面面。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不仅在政策上出台了许多利农、惠农政策,在资金上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提供了种类繁多、数额巨大的专项发展资金,这就迫切需要高效的农业专项资金审计来保驾护航。

(一)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定义

农业专项资金审计是指对农业经济领域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实施的审计监督。陈淑贵(2003)指出,农业资金作为专项资金,农业资金审计就是审计部门对农业资金的筹集、分配、运营等过程进行监督,起到保证效率和提高效果的作用。胡玲玲(2011)认为,农业审计是审计部门对农业专项资金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过程。

可以看出,我国学者针对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研究点,主要集中在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并对管理层决策提供服务,鲜有学者结合“农业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而提出农业审计应当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

(二)结合“国家治理”理念的农业专项资金审计

2011年7月,刘家义审计长提出,我国“十二五”期间的审计工作重点是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要不断总结、深化国家审计实践,不断丰富和创新国家审计理念。因此,作为我国审计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发展对国家治理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如何通过提高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水平,推动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发展而对促进农业的发展,进而完善国家治理,将成为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发展的新的方向与重点。

因此,结合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理念,笔者认为,农业专项资金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审查各部门管理、使用涉农专项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评价涉农政策的落实情况与执行效果,以辅助国家涉农政策完善、促进农业发展和国家善治的过程。

二、山西省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基本情况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纵观历史的演进,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历史性嬗变,都未能绕开“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

(一)山西省“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基本情况

山西省农业的基础地位比较薄弱,形势还比较严峻。

1.涉农政策。涉农政策体现了农业为我国社会发展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新世纪以来,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2004年开始,为贯彻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中央连续下发了“一号文件”,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从以上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支出的政策导向,即不断增加投入,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国家要求审计机关对各项“三农”支出进行严格监督,确保涉农专项资金落到实处,真正推动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和农民增收。因此,审计机关的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工作随着国家工作重点向农业的不断倾斜更加任重道远。

2.涉农资金。自2004年以来,中央持续加大农村工作力度,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逐年递增。在提出实行“三个高于”、“三个继续高于”、“三个明显高于”到“三个大幅度增加”、“确保三个优先”等政策措施的推动下,2004至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625.7亿元增加到12286.6亿元,“三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4.4%提高到19.2%。中央财政“三农”支出的规模巨大,逐年稳步上升,涉及领域繁多,环节复杂。

同样,山西省涉农专项资金数额巨大、项目繁多。根据山西省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和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山西省的财政支援农业资金在近些年有着巨大的增长,从2002年到2010年的年均增长幅度高达10%左右。因此,积极开展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工作是山西省农业专项资金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山西的发展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目前,山西省对于这些巨额农业专项资金的监督工作主要是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审计机关负责审计监督。虽然财政厅下属设有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农业处,审计厅下属设有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处和农林水审计处,但这些部门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促进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涉及到农业资金专项审计的工作比较少,且对涉农资金的审计工作重点放在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对使用资金的效益性情况关注不足,山西省农业专项资金审计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二)山西省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主要问题

1.在财政统一安排下,农业专项资金审计逐渐边缘化。由于近年来山西省农业项目成果不多,在考核的压力下,一些审计部门对农业项目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有的市、县农业审计的人员力量、素质得不到保证,优秀的审计人才不断流失;有的市、县农业项目选点甚至出现困难,在进行农业专项资金项目审计时,有个别地区甚至无法确保抽审县均有农业项目资金,影响了审计项目的实施,降低了审计质量。

2.审计内容点多面广,调配审计力量困难。山西省农业专项资金的来源包括中央财政下拨资金、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相关单位投入的自有涉农资金等,从中央、省市层层拨付到市、县、乡镇,层次、环节较多,容易造成各部门职责不清,甚至资金出现滞留、挪用、混用现象等。农业专项资金审计时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方面项目立项标准不清晰,审计安排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有人大提出以临时检查的形式出现,有政府提出开展专项审计等等。许多涉农资金在项目设置、资金分配上存在“撒胡椒面”的情况,造成一项资金投入涉及许多地区,甚至在一个县内又涉及多个村镇或农民个人等。另一方面,在人力投入和时间投入均有限的情况下,审计机关组织实施农业专项资金审计难以有效解决审计深度和审计广度的矛盾,致使部分财政涉农专项资金审计间隔期限较长,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审计监督。

3.审计过程虽然严肃认真,但审计质量和效果不高。鉴于财政安排下涉农专项资金审计的特殊性,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都能严正以待,但审计结果却反映平平。究其原因是现行的审计体制,如对同级政府或相关部门存在的专项资金审计问题,一些审计机关很难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如实反映和公正处理,财政涉农专项资金审计的作用及效益大大减弱。尤其是县级审计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情况涉及较少,对资金分配是否符合客观需要,是否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是否有利于山西省农业的发展等方面缺乏客观的分析研究。

4.先进的审计手段应用困难。山西省农业专项资金大部分用于基层农村,不仅点多面广,而且由于部分农业专项资金在基层使用环节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低下、资料收集不全,不能提供详细完整的电子数据备份,甚至根本没有电子数据,导致审计人员无法运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开展审计工作。往往越到农业审计的基层,越无法运用电子手段,只能使用手工方式的传统方法进行查阅、分析资料,审计效率低下。

三、创新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对策

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国家审计的一部分,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必须将自己融入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之中,有效地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亟需对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创新。

(一)创新对农业专项资金审计重要性的认识

新世纪以来的几个“中央一号文件”、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中央部署的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颁发及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总量的持续增加,都充分反映了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农业稳则基础牢,作为国家治理“三农”的重要工具——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就要通过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发挥好对农业经济领域的财政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与效益的审计监督。在这种背景下,山西省应该在对农业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效果分别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和绩效审计、审查相关地区是否贯彻落实农业优惠政策,把发现的问题上升到体制层面,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更好地促进山西省“三农”的发展。

(二)创新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对象

根据《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农业审计,就是“加强对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农村生产生活、关系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提高和国家粮食安全等强农惠农资金和项目审计,揭露和查处严重损害农民利益、造成财政资金流失等问题,促进农业资金整合,确保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因此,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对象应该延伸到“三农”。要实现对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对象的创新,必须从“三农”的整体层次上进行思考。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现在的对象不仅仅侧重于农业,更应该从农业、农村、农民整体入手来考察农业资金的使用对象,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了解我国“三农”问题,从体制、机制、制度及政策措施层面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这样才能够发挥农业审计国家治理的功能。

(三)创新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目标

农业专项资金审计要对农业经济领域的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实施审计监督。而现阶段的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大多仍停留在以财务收支真实合法为目标的审计模式上,局限于面向被审计单位、“就问题查问题”而不是以解决体制、机制和管理方面问题为主要目标的审计上,局限于“就农业审农业”的狭义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对象和范围上,而且没有涉及到“三农”问题中的另外两农:“农民”和“农村”。而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一部分,随着“三农”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理论的提出和完善,必须对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目标进行创新,从而服务国家治理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所以,山西省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目标应该是对“三农”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全面推进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对“三农”的绩效审计。

(四)创新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1.突出农业绩效审计重点。绩效审计在农业转账资金审计中应用广泛,而审计机关资源配置相对不足,因此要遵循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具体细则为:首先,抓好政府性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着重抓好上级重视、人民群众关注的农业专项资金,如农村社保基金、农村土地补偿资金、农业扶贫救灾资金等的绩效审计;其次,抓好国家重点投资农业项目建设资金绩效审计。随着财政体制和政府财政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重点农业建设项目资金绩效审计应重点审查建设部门预算申请与财政部门的预算批复文件,审查相关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对农业项目资金的审批与分配是否合规、合法,是否存在挪用资金等违规问题;再次,抓好农业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在涉农相关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中,要引入绩效审计理念。要以农业专项资金为主线,关注重要专项资金的投入方向和最终效益,把查处问题和促进改革提高、完善涉农资金制度结合起来,以促进提高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通过审计分析,评价领导干部对农业专项资金收支的管理、控制、监督是否健全,国有资产有无重大流失,以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2.探索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审计标准是开展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基础。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制定评价标准有一定难度。当前可以考虑:一是以国家现行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为标准;二是以社会普遍认知或约定为标准;三是参照有关标杆机构或行业的标准为标准;四是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具体事项、经过审析与职业判断得出的评价指标。对照审计标准,审计人员可以从中揭示反映农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经济性、效率性问题,发挥在权力制约和监督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优化农业专项资金的有效配置,促进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健全绩效审计报告与绩效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加大对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报告与结果的公告披露力度,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报告一定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对于被审计部门存在的问题应该明确指明,从体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好地发挥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国家善治目的。

(五)创新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方法

1.风险导向审计法。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战略观和系统观为指导思想,针对重大错弊风险评估进行的审计方法。其核心思想为: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活动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错误和违规违法。在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中的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审计项目的选择,重点考虑那些容易发生重大错误行为和违规违法行为的项目;二是审计项目中重点审计内容与领域的决策,将审计重点与主要资源配置在容易发生重大错误行为和违规违法行为的审计内容与领域,提高审计效率与效果。

2.审前征集审计项目与线索法。寻找审计项目和线索,通过审计项目和线索收集审计证据。审计路径:公告审计项目→提供审计人员联系方式→获取线索→甄别线索的价值→收集证据→查证问题。

山西省审计厅从2008年开始向社会公开征集审计项目计划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公众关注度高的近百个项目分别纳入年度审计计划,且陆续公告了审计结果。这一举措,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提高了审计的公信力和执行力,维护了人民群众对审计监督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审计机关可以充分采纳以上的方法为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征集项目和线索。

3.追踪资金流向审计法。按照资金流向实施审计,是最常用的审计方法。此方法适应于农业专项资金的追踪检查,通过检查资金流转的各个环节,来确定专项资金是否合法、有效地使用。追踪资金流向审计法在审计实践中具有显著的审计效果,资金流转的每个环节点都在审计人员的控制范围之内。在具体的审计业务中,审计人员往往采取抽样的系统方法来确定样本,完成样本的审计以期获取错弊存在的证据,从而决定是否放弃或扩大审计样本。审计路径:确定源头资金→确定资金流转环节点→审查流转环节资金的使用→计算资金流转的时间→审查资金流转末端的完整性→测试资金使用合规、合法和效益。

4.环境因素影响审计法。环境因素影响审计法,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时要考虑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对审计客体的影响,针对可能导致舞弊事件发生的各种概率进行判断的一种审计方法。山西省农业有区域广、跨度大和复杂性高的特点,农业专项资金审计要针对不同的农业项目,考虑被审计农业项目的不同环境,制定既符合审计目标又能够充分收集审计证据的审计计划与手段,有针对性地组织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R].工业审计与会计,2011(5)

[2] 陈云阶.涉农资金审计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审计月刊,2006(8)

[3] 李先秋.浅谈如何深化农业专项资金审计[J].审计月刊,2009(9)

[4] 王新奇,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07(11)

[5] 胡志权,徐锦婷.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研究[J].中国审计,2006(8)

[6] 约翰·格林.绩效审计[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7] 魏平英,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业审计,2005(8)

[8] 刘颖.对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思考和探索[J].商业会计,2010(12)

[9] 刘哗窦,国栋.农业与资源环保效益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2007(4)

[10] 陈淑贵.农业审计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J].广东审计,2003(3)

[11] 胡玲玲.浅议农业专项资金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J].商业会计,2011(4)

[12] 李新峰.深化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探讨[J].福建农业,2006(6)

[13] 审计署.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2/content_2076117.htm,2011.6.30

[14] 审计署办公厅.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汇编:2005-2006[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15] 张峰岩.浅议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EB/OL].http://www.iaudit.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1875,2012.4.17

[16] 《中国审计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审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山西焦煤金土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0)

(责编:贾伟)

审计资源思考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内部审计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后,审计质量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等已成为近几年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回顾国内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定义和内容的研究后,对引入质量管理方法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成果,从全面质量管理(TQM)理念、质量环(PDCA循环)、ISO 9000标准、六西格玛原理四方面进行梳理归纳。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TQM);质量环(PDCA循环);ISO 9000標准;六西格玛(6σ)

随着内部审计的变革和发展,内部审计质量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控制内部审计质量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尤其是在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1999年开始的大变革、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2年的“内部审计质量年”之后,多种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被引入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本文将归纳梳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支持和便利。

1关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含义和内容的研究

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含义和内容,国内外学者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研究成果颇丰。

1.1关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定义的研究

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04年)指出,“审计执行负责人应制定并坚持开展质量保证与质量改进项目,该项目应包含内部审计工作的所有方面,并连续监督内部审计活动的效果。设计该项目有利于增加内部审计业务的价值,改善部门的经营管理情况,并确保内部审计活动符合《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Dezoort等(2001)强调内部审计外部评估,也是对内部审计质量的一种控制。Michael P·Cangemi和Tommie Singleton(2003)指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是对有关内部审计活动进行的一种独立复核,审计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就是确保审计活动按照既定的标准执行,并设置一个质量控制方案来考核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

赵保卿(2001)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由内部审计主管部门有计划地对内部审计的各种业务开展监督、协调和综合的一种行为。乐小兰(2005)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一项自律行为。毕秀玲、薛岩(2005)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为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等各种规范要求而建立的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总称。王侨钰(2008)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为实现审计质量目标而按照既定标准进行审计质量管理的行为。谢卫华(2010)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内部审计发挥其职能作用的重要手段。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2012年的“内部审计质量年”后,2013年全面修订内部审计准则;在《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 并在《第23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做了详细规范;2014年8月,《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正式发布。

黄万晴(2012)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部门根据一定的规范或标准,运用先进的控制手段和技术方法,组织、指导、监督和检查审计项目的立项、实施、结果、报告等活动,是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控制自身活动的一种自律行为。丁敏(2014)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自我约束和全面监督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各类因素,为内部审计质量提供保障。宋佳欢(2015)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设置各种相关制度和程序,进而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水平。刘炜(2016)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依据一定的标准、采取一系列的控制程序和活动,以满足企业对内部审计机构的期望、实现企业的目标。张瑞清(2017)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一种科学的技术手段,根据一定标准和要求,对审计项目进行检查、评价和控制。丁有钢(2017)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有计划地监督和全面控制由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的各种审计活动。

1.2关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容的研究

Andrew D·Chambers等(1995)认为,应当控制与内部审计质量相关的所有业务活动,同时要综合控制影响审计质量的各类有关因素。Lawrence B·Sawyer等(1990)从监督、内部审查和外部审查三方面展开论述,强调内部审计负责人应制定评价内部审计部门工作效果的质量控制计划并持续执行。David Flint(1998)认为,应从人员方针、人员素质、审计管理和实务、检查和复核等五个方面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钱世昌(1996)指出内部审计的日常质量控制可以从政策性监督检查、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三方面进行。齐大双(2000)认为对审计质量控制具有综合性特点,不仅要有多样化的手段,还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控制;不仅要控制企业的微观财务业务,还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宏观方面的不确定性。乐小兰(2005)指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是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师,客体是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师所进行的内部审计活动。王侨钰(2008)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包含实现审计质量目标的组织结构、职责及手段、工作标准和程序等。徐启哲、刘赟(2009)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包含事前的调研和计划、事中的实施以及事后的报告和检查。谢卫华(2010)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通过采用系统性的政策和程序,监督和控制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审计技术手段、审计决策及管理水平等。付延花(2013)指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从微观、宏观两方面采取措施。王静(2016)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和项目质量控制。周恒飞(2016)强调从内部审计的准备、实施、报告、后续四阶段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动态控制。赵莅寒(2016)认为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从优化控制环境、完善主体与客体、健全标准三方面入手。

2关于运用质量管理方法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质量管理方法很多,在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国内外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中,全面质量管理(TQM)、质量环(PDCA循环)、ISO 9000标准、六西格玛(6σ)等也被引入,用于从不同视角构建或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2.1引入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是指一个企业以全体员工为根本,以质量为核心,为了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同时使企业内所有员工和社会受益,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自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在生产制造、建筑等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

Lindsay和Michael(1994)认为,全面质量管理(TQM)对企业的内部审计产生重大影响。Raymond(1994)将全面质量管理(TQM)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结合,通过质量计划、质量实施和质量监督活动的不断循环,进而持续提高审计业务的质量,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周燕、侯翠婷(2012)认为,全过程控制影响审计质量的各种因素,采用综合的控制技术和手段进行内部审计质量全面管理,有利于促进审计结果更加准确、适用范围更加广泛。胡雪英(2013)从全体员工参与、全过程控制、多层次改善质量方法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借鉴全面质量管理(TQM)思想指导内部审计实际工作有利于促进内审质量管理更加完善。刘雪松(2013)将全面质量管理(TQM)理念运用到審计准备、实施、报告各阶段,通过控制各阶段质量关键控制点,实现紧密相连的审计程序质量控制。白冬明(2014)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TQM)与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相结合,构建内部审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郑冬冬(2014)借鉴全面质量管理(TQM)思想,指出应从制度体系、组织结构、信息方法、团队建设、成果使用五方面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袁少茹(2015)运用全面质量管理(TQM),从审计准备、实施、报告、后续审计四个方面构建内部审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2.2引入质量环(PDCA循环)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质量环又称PDCA循环,是由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的首字母组成,是管理学中使用范围较广的质量控制方法。PDCA循环具有动态性、集成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的特征,在企业的日常质量管理中有广泛的应用。

Paul C·Palmes(2009)最早尝试将PDCA循环系统地引入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薛梅(2006)将PDCA循环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结合,控制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促使各项内部审计工作都按照既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并及时改正工作中出现的质量偏差。杨鸿运(2012)借鉴PDCA循环模式,从项目、功能、组织三个角度构建具有多层次循环特点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以利于持续改进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实现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螺旋式上升。赖梅芳(2012)指出,按照PDCA循环的理念,对内部审计的审计计划、准备、实施、终结、后续各阶段都应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以利于内部审计整体质量的循环、往复、螺旋式提升。白冬明(2014)强调内部审计组织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借鉴PDCA工作循环法,以使内部审计质量和管理水平呈阶梯式上升。冯国强(2014)认为,应基于PDCA模型建立完善质量控制制度,同时促进内部审计质量复核。于玲(2015)将内部审计活动的质量控制循环体系与企业经营的质量控制循环体系相结合,并使二者相互推动,形成动态集成化、螺旋上升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以不断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于琦(2015)运用PDCA循环将内部审计工作划分为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方面,并指出四方面是紧密相连、不断循环的过程,可以促使内部审计活动符合质量标准、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效益得以提高。刘江(2017)结合内部审计业务的特点,以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阶段为主线构建了内部审计质量动态管理系统。

2.3引入ISO 9000标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ISO 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工具,它以过程管理为基础,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具有持续改进质量的功能的“始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需要,终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质量管理体系。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ISO 9000标准,很快就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各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题为《ISO 9000对内部审计影响》的研究报告(1996)中强调,ISO 9000为内部审计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及其成员、审计委员会、教育机构都应充分重视这一点,并做出持续的努力。Milena Ali

?倣 和Borut Rusjan(2008)通过案例研究证明,ISO 9001对内部审计组织完成企业目标具有积极作用,并且这种方式还可以提高效率。Alic和Rusjan(2011)设计ISO 9000定量评估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模型,用于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业绩和效率。

王金海(2007)将ISO 9000中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思想引入内部审计,严格控制内部审计活动的关键程序,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以实现内部审计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饶庆林、谭文浩(2010)引入ISO 9000标准,从准备、实施、报告三方面构建并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体系。王素云(2012)从ISO 9000视角构建内部审计质量过程管理,并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以促使内部审计管理更规范地发展。安广实、仲杨梅(2012)首先论证将ISO 9000标准引入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以其为基础构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万文钢、余天京等(2013)回顾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成果,运用ISO9000的质量管理思想,研究设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特性和评价体系。黄绪全等(2013)基于ISO 9000质量管理标准的要求,从标准体系、评价机制、持续改进机制三方面构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并将该体系应用于广西L集团公司的实践中。

2.4引入六西格玛(6σ)原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六西格玛又称六标准差、6σ(西格玛(σ)是希腊文字母,在统计学中称为标准差,用来表现数据的分散水平),它有两层含义:从统计学角度看,六西格玛是一种先进科学的质量改进方法,目标是降低缺陷数量,使产品缺陷率仅为0.00034%;从管理学角度看,六西格玛(6σ)是用于增加企业利润的一种管理战略可以,改进各方面的操作效率和效果,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期望。六西格玛(6σ)原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发展的产物,目的在于降低生产过程中产品和程序的缺陷次数,提高产品质量。

Hirth和Robert(2008)强调六西格玛(6σ)可以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加强控制内部审计质量。刘元方(2007)借鉴六西格玛(6σ),运用DMAIC程序分析确定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点并进行重点控制,逐步消除审计质量缺陷、塑造完美的审计产品。姚骏(2011)尝试论证在实施工程结算审计质量控制管理中运用六西格玛(6σ)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指出可以优化审计流程、更好地指导审计人员进行质量控制。柯金秀(2011)认为六西格玛(6σ)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是基于数理统计对质量进行检测,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进行改进,最终在运作规程、管理质量方面使业务总量达到最佳状态。邬小若、牛晓红(2014)将审计工作程序与六西格玛DMAIC方法的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五方面的基本要求相对应,将六西格玛应用于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促进审计质量的提升。

3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成果丰富,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国际内部审计大变革以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2的“内部审计质量年”之后;研究涉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涵、内容、程序、方法、质量控制体系等各个方面,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方面,质量管理中的很多理念和方法被引入并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QM)、质量环(PDCA循环)、ISO 9000标准、六西格玛(6σ)等,具体见表1。

本文认为,还可以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中尝试引入更多的质量管理方法,如质量功能展开(QFD)等,一方面有益于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和审计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充分发挥其先进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炜.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6,(5):3537.

[2]张瑞清.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初探[J].财会学习,2017,(1):132.

[3]丁有钢.浅谈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中國集体经济,2017,(1):4243.

[4]周恒飞.强化健全内部审计质量全过程控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21):120121.

[5]赵莅寒.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6,(6):84-85.

审计资源思考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新时期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急需强化深度和广度,但目前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仍旧为单一的国家资源环境审计,一定程度上成为其制约因素之一。本文首先评述了对于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的主要观点,然后又对发达国家资源环境审计主体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我国特点尝试构建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多元化的新结构,明确各个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的职责。

关键词:资源环境审计 审计主体 审计职责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资源环境审计变得日益重要。国家审计署在今年发布的《“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再次强调了要进一步深入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对自然资源以及环境治理和保护情况进行全方位覆盖审计。作为资源环境审计的实施者,资源环境审计主体贯穿于资源环境审计活动中,是第一要素,对资源环境审计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对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主体观点综述

资源环境审计作为审计范畴内的一个分支,其主体形式同普通审计一样包三个类别: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关于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主要的争议在于哪一个审计主体应该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有以下观点:

观点一:资源环境审计应该以国家审计为主。刘箐婉(2009)认为资源环境审计的对象多为政府开展或管理的重大资源环境项目,所涉及的资金也多数由国家财政拨付,国家有义务对其进行审计监督。而且资源环境审计领域与行业跨度大,涉及面广,必须依托于国家审计的强大权威性。这种观点在目前是一种主流观点,而且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资源环境审计均采取国家审计为主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观点二:资源环境审计应该以社会审计为主。王凤等(2006)认为以社会审计作为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可以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独立性,充分发挥第三方监督作用。他认为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委托政府进行管理,若以政府再对其进行审计,效果和效率难以保证。政府应该对于资源环境审计进行回避,将其交与社会审计,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效率与效果。观点三:资源环境审计应该以内部审计为主。岳世忠(2009)认为单位内部的资源环境审计应该作为资源环境管理活动的中心,通过培养单位自身的环保意识,将资源环境审计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实施。这种观点下存在着一个客观问题,单位自身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与单位开展内部资源环境审计的成本相矛盾,单位内部依靠环保意识和政策法规的要求能否有效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值得商榷。笔者认为,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不应该局限于关注哪类审计主体占据主导地位。三种审计主体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要明确各自职责,形成多元化的资源环境审计主体新结构。事实上,国外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实践,其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已经逐步向多元化结构转变。

二、国外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状况分析

发达国家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实践的时间较早,积累了丰富经验。并且经过多年的摸索,他们各自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类:

类型一:国家审计和资源与环境保护部门作为主体。这一类型最为典型的国家是美国,其资源环境审计主要依靠美国审计总署和环境保护总局。美国审计总署设立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司,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审计。同时美国环境保护总局作为国家级权力机构,有权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资源环境审计,而且该部门每年还提供资源环境审计报告。类型二: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作为主体。该类型主要代表国家是德国,其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为国家审计机构和经济审计协会。德国联邦审计院和地方审计院分别对各自本级预算安排的资源环境资金使用状况进行审计监督,以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绩效状况。经济审计协会作为社会中介机构,从微观层面对企业水、能源、环境污染等指标进行审计。德国的两大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在微观与宏观上相互配合,弥补各自不足之处。类型三: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共为主体。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为日本。日本的资源环境审计起步时间和欧美国家相比较晚,但其发展相当迅速。日本环境审计由政府审计部门、社会审计机构和企业内部审计共同参与,且均发挥重要作用。日本政府审计部门主要对财政预算内的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状况进行审计。同时日本政府审计部门依据日本完善的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订了完善的资源环境审计实施准则。且由于日本政府严格规范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和环境报告书的要求,日本社会审计机构大力开展企业环境审计,提供第三方资源环境鉴证报告。于此同时,日本的企业为了不违反资源环境政策,积极在企业内部依靠内部审计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以上几种典型的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结构类型中,日本的三位一体共同参与的类型最值得我国借鉴。它从国家宏观到企业微观深入,从外部监督到内部监督落实,职责明确,分工合理。

三、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向多元化结构转变

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开展较晚,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资源环境审计主体方面,我国目前的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仍为单一的国家审计。我国国家审计机构开展的资源环境审计主要集中在国家财政预算下的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状况上,对于微观层面上企业的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状况还未能有效实施审计。企业由于仅需面对环保部门的检查,在资源环境内部审计方面也没有做到自查。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主体结构应该由单一国家审计主体向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多元一体的结构转变。在这种主体结构下,各个审计主体通力协作,从微观到宏观、从内部到外部,对整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状况进行监督审查。各个资源环境审计主体职责如下:

1.国家审计机构的职责。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应该包括国家财政预算下的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情况、资源环境专项资金、国际环境援助资金与项目,以及各级政府的行政、事业单位执行资源与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等。某些涉及到行政执法或者行政管理的部门,只有国家审计机构的高度权威性才能对其进行有效审计。同时,国家审计机构还应该尽快制订各级国家审计机构、社会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在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时应该遵守的准则,并且不断根据实践经验对其丰富完善。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机构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时根据准则实施,才能做到有章可循。国家审计在资源环境审计中要淡化以为实施者的角色,更多扮演起管理者的角色。

2.社会审计机构的职责。社会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在于企业,而其中中小企业更是重点。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第三方审计监督,显然社会审计能够发挥出更加突出的作用。社会审计作为第三方,更多的是提供一种鉴证服务,更具独立性。社会审计对企业实施资源环境审计重点在于企业资源环境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资源环境方面的合规性。同时社会审计常规的咨询业务在资源环境审计领域也应该开展,可以对企业资源环境管理系统的绩效水平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面对日益深入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其胜任能力会越来越强。

3.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企业内部资源环境审计提供的不是鉴证服务,而是对于企业内部资源环境管理系统的一種自我监督和评价。内部资源环境审计应该努力发挥事中监督与评价的功能,在企业运行时对其资源环境会计核算情况、资源环保合规性、绩效性进行审计。内部资源环境审计要从根源上减少或防范企业资源环境风险,并根据审计信息提出建议,起到控制作用。内部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应该是长期的、持续性的。

参考文献 :

[1]刘菁婉.关于我国环境审计主体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9(3):128-130.

[2]王凤,屈咏梅.关于环境审计主体的再认识[J].安康师专学报,2006,18(2):27-30.

[3]岳世忠. 新时期强化内部环境审计的对策[J].会计实务,2009(35):36-37.

作者简介:白恩泽(1993.12—)男,汉族,山西省山阴县,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务。

审计资源思考论文范文第6篇

军队资源节约审计通过对军事经济运行中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揭示并纠正与资源节约要求不相符合的现象和问题,挖掘资源节约潜力,提出如何从制度和机制上进一步加强资源节约的专业意见,其根本目的在于把资源节约的理念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并通过审计增强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的资源节约意识,杜绝和减少军事经济资源利用中的无谓损失和浪费现象,提高军事资源的使用效益,以最少的资源损耗形成最佳战斗力和保障力。

1 军队资源节约审计的基本定位

军队资源节约审计是以资源节约为出发点,重点关注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日常建设管理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强调从源头上厉行节约,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其目的是促进军事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经费物资使用效益,力求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军事和经济效益。军队资源节约审计主要侧重于对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考察,属于效益审计的范畴。资源节约不仅体现在对资源的节省和限制使用,而且还体现在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因此,军队资源节约审计也不只是单纯地考察军事资源利用的经济性,还要考察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果。因为提倡资源节约并不是要片面地限制和减少资源的使用,而是在完成各项事业建设任务、保障部队战斗力生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做到节约资源。否则,如果单纯减少资源的投入,限制和影响了部队的正常运转和战备、训练任务的完成,即使资源使用得再少,也是没有意义的。军队资源节约审计强调要在不影响部队建设的前提下减少资源的损失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实现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有机结合。而根据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对效益审计的定义,对被审计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进行考察和评价就是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因此,军队资源节约审计与效益审计在内容上是一致的,符合效益审计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应当属于效益审计的具体范畴。作为效益审计的一类,军队资源节约审计的关注重点是对被审计单位资源利用的效益性进行考察和评价,并从审计的角度发表改进工作的专业意见,其重点在评价而不在监督,在促进建设而不在实施惩罚,因此审计过程中可以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手段,要本着维护国家和军队利益、为被审计单位服务的理念,促进资源节约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2 开展军队资源节约审计的有利条件

2.1 建设“节约型军营”为开展军队资源节约审计营造了良好氛围

厉行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军营”,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军队建设的重点工作,为贯彻落实国家、军队关于资源节约工作的部署,各级单位广泛动员起来,“下最大决心、花最大气力抓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务求资源节约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首先,随着建设“节约型军营”活动的深入开展,广大官兵的勤俭办事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得到增强,为开展资源节约审计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次,各级要求加强对资源使用的管理为资源节约审计发挥作用提供了平台。建立和完善资源管理制度是规范资源节约行为、保证节约效果的前提,通过开展资源节约审计,能够发现资源管理制度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从而有利于从源头和机制上拿出具体措施和办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预防损失浪费、促进节流增效的长效机制。再次,各单位制定的资源节约指标是开展资源节约审计的重要依据。资源节约指标是对资源节约成果的量化,各级应当严格按照指标要求抓好落实,否则就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通过开展资源节约审计,对节约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可以督促各级按照既定的指标和计划落实到位,防止执行过程中变形走样和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

2.2 相关法规文件的颁布为开展军队资源节约审计提供了现实依据

总后勤部《关于大力加强军队资源节约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军队资源节约工作要走在全社会前列,对军队资源节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2010年前军队资源节约工作实施计划》更进一步对军队资源节约工作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全军部队各级党委、首长和机关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做好军队资源节约工作、加快建设节约型军营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要求全军部队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统一思想认识,各军区、各总部、各军兵种先后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传达贯彻军委的指示精神,并对机关和部队单位的资源节约工作进行专题动员部署,提出具体要求和行动计划。军委、总部在部署全军资源节约工作时,把审计作为促进和落实资源节约工作的重要力量和手段,赋予了审计部门具体职责,提出了明确要求。军队各级审计部门应当认真贯彻落实军委、总部首长的指示精神,紧密依靠本单位党委、首长的正确领导,结合实际,科学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创新资源节约审计方式方法,在“节约型军营” 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3 常规审计的工作经验为开展军队资源节约审计奠定了实践基础

虽然资源节约审计是一项新的审计活动,但对资源节约问题的关注却早已在不少常规审计项目中得到了体现。如在预算审计中,就要对经费的投向投量是否合理,预算编制是否厉行节约、讲求效益进行审查,从宏观上加强对经费分配使用的监管,从而确保使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最能发挥效益的项目上;在物资采购审计中,就要对大项物资是否通过集中采购降低成本进行审查,在物资使用管理审计中,就要对物资管理制度是否严格落实,有无贪污盗窃、损失浪费等现象进行审查,从微观上关注物资的使用效益;在基本建设审计中,就要对投资决策是否科学,立项论证是否充分等进行审查,考察基本建设投资是否体现成本效益原则,是否为单位建设所必需,是否超越单位财力可能,等等。这些常规审计的开展,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资源节约审计的部分内容,为探索资源节约审计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开展军队资源节约审计的主要内容

3.1 重大经济决策

审计部门在开展对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过程中要全面调查了解情况,对决策的科学合理性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第一,审查决策过程是否贯彻节约理念。主要关注经济决策作出的过程中是否把资源节约作为重要的指标来加以考虑,并对最终的决策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关注决策程序是否规范、合理,决策项目是否经过充分论证,是否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是否经过党委集体研究,是否进行投资成本和效益分析等,有无随意决策、个人决断、主观臆断等现象。第二,审查决策结果是否体现资源节约要求。主要从预算编制入手,评价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效益性;要对重大决策项目的执行效果进行效益性评估,以推广成功经验或尽可能地降低损失、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2 经费使用管理

经费是军事资源存在的最初形式,国家在军事领域的投入主要是通过经费划拨实现的,经费的分配使用是军事资源转化的第一道关口,其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战斗力的生成。对经费使用管理过程的审查和评价是资源节约审计的重要内容。主要审查消耗性开支是否厉行节约;审查有偿服务活动的开展是否体现成本效益原则;审查资金账户管理是否安全可靠。

3.3 大宗物资采购

大宗物资采购是各级经费开支的重要方面,也是资源节约的重点。通过合理确定采购方式、科学拟定采购需求、慎重选择物资品种规格、严密采购组织、努力控制采购价格,不仅可以大量地节约经费,而且有利于降低能耗和提高物资的使用效益。主要审查物资集中采购方式落实情况;审查物资性能达标及节能环保情况;审查采购合同订立是否有损军队利益。

3.4 工程建设管理

工程建设领域是推行资源节约的重心,军委和总部多次重申要严格控制新建楼堂馆所项目,大力推广节能材料、节能器具的使用,加快节约型军营建设步伐。针对当前部分单位在工程建设中不顾实际需要一味贪大求全,外观设计追求新、大、高,内部超标准搞豪华型装修和多功能建设,造成建筑资源的闲置浪费的实际,审计要重点审查建筑设计施工是否符合经济节能要求,审查工程结(决)算是否合规合理,审查废旧建筑材料和设施设备是否回收利用,对工程建设管理全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尽可能地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做到节能高效。

3.5 实物资产管理

随着军费投入的逐年加大,军队存量资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实物资产在军队资产中占有很大比例,其管理使用效益的高低对资源节约工作的开展关系重大。开展资源节约审计,应重点审查实物资产库存管理是否保质保量,审查实物资产使用管理是否节约高效,审查实物资产报废处理是否合规,以最大限度提高提高实物资产使用效益。

3.6 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节能减排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军队所开展的资源节约工作也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提出的,对军队单位的能源消耗情况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作出评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是开展资源节约审计的重要职责。开展资源节约审计,应重点审查能源资源节约情况,审查环保政策落实情况,审查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参考文献

[1]解放军审计署.加强军队资源节约审计工作的意见[S].[2005]审综字第188号,2005-11-9.

[2]马胜利,刘东进,郝立中.应把资源节约理念融入经常性审计中[N].中国审计报,2009-9-7(8).

[3]许良虎,姬香莲.浅谈审计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J].商业时代,2007(27).

上一篇:高职会计英语论文范文下一篇:药品质量监督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