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资料精简版范文

2024-08-24

马原复习资料精简版范文第1篇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三个角度:a、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

的体系。

b、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

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 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

系不 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分别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及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意识。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实践具有客观性、

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的特有方式:一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二 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集中体现 三 实践是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普遍联系:首先,联系具有普遍性 多样性;其次,联系具有客观性 条件性;最后,联系具有系统性。

发展、新事物、旧事物: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世界的运动和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不能离开运动而存在 另一方面,运动时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偶然之中有必然,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二,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离开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回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特性。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促进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特殊性:一是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一,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二,二者相互连接,不可分割。共性离不开个性,个别总是与一般相联系 三,二者相互转化,讲究条件,矛盾普遍性的最高层次,就是矛盾存在的绝对性

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然需要,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换的规律性。

否定之否定关系: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矛盾分析法作为把握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坚持一分为二 二,坚持在矛盾的统一中把握对立,对立中把握统一 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点论、重点论: 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

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在研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时,特别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坚持重点论。这是唯物辩证法必须牢固坚守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阵地。

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属性,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联系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社会规律存在的基础 区别表现在: 1.各自存在的领域和作用不同 2.各自期作用的方式和条件不同

意识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和选择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通过对自身的反思和实践活动,指导、控制、改造人自身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要做到: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的能动性表现在: 1,主体反映的主动性 2,主体反映的目的性3,主体反映的创造性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对

客观事物生动的直观,具有直接性和表面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感谢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相互渗透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想认识不可能自发的实现,需要认识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

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 二是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思维中对感性材 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加工

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实践的基本原则

二,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包容、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军事实践的特点:1,对抗性和暴烈性 2,主客体间的双向能动性 3,多变性和不确定性 4,间断性和连续性 5,鲜明的社会历史性 军事认识的特点:1,军事认识的隐蔽性2,军事认识的不确定性 3,军事认识的时效性 4,军事认识的超长性 5,军事认识检验的残酷性 第三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的反映。它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

一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 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三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 四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的性质 3,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能有力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历史可以划分五种社会形态 : 原始社会 奴隶制社会 封建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和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基础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与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表现形式与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革命 与改革 1.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核心展开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战争的社会历史作用:1,战争的直接后果表现为残酷的破坏性 2,战争在社会历史作用中表现为二重性 3,战争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突出的进步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其表现:1,有些杰出人物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策划者和指挥者 2,有些杰出人物是社会变革和稳定发展的理论创新者 3,有些杰出人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开创者 4,有些杰出人物是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的领导者

第四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二是在少数人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劳动的二重性: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量:价值量是由生产商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上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价值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条件都必须具有正常的性质。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和两极分化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始终贯穿商品经济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而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剩余价值率:m’=m/v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剩余价值规律的地位和作用:1,剩余价值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资本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 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在生产周期决定性阶段。 第五章

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发生变化 2 ,战后经济恢复要求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克服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稳定发展,需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 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1,国有垄断资本,2, 国私共有垄断资本3,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结合4,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 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借贷资本输出,即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 第二种是生产资本输出,即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外国资本合营,或者收购外国已有的企业等。 第三种是商品资本的输出。一类是私人资本输出,一类是国家资本输出。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鲜明特点:1,是在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新阶段 2,经济全球化为各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和开拓市场提供了可能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主要原因:

1、科技革命的不断促进 2,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推动 3,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职能的显著增强 4,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 5,国境环境的相对稳定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3,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深化和上层建筑领域的种种危机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催化剂 4,无产阶级担负起了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 第六章

1、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2、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构成。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模式,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从政治方面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第七章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原复习资料精简版范文第2篇

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系统和输入已知,求输出并对动态特性进行研究,称为(

)

A.

系统综合

B.

系统辨识

C.

系统分析

D.

系统设计

2.

惯性环节和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在(

)上相等。

A.

幅频特性的斜率

B.

最小幅值

C.

相位变化率

D.

穿越频率

3.

通过测量输出量,产生一个与输出信号存在确定函数比例关系值的元件称为(

)

A.

比较元件

B.

给定元件

C.

反馈元件

D.

放大元件

4.

ω从

0

变化到

+

∞时,延迟环节频率特性极坐标图为(

)

A.

B.

半圆

C.

椭圆

D.

双曲线

5.

当忽略电动机的电枢电感后,以电动机的转速为输出变量,电枢电压为输入变量时,电动机可看作一个(

)

A.

比例环节

B.

微分环节

C.

积分环节

D.

惯性环节

6.

若系统的开环传

递函数为

,则它的开环增益为(

)

A.1

B.2

C.5

D.10

7.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

,则该系统是(

)

A.

临界阻尼系统

B.

欠阻尼系统

C.

过阻尼系统

D.

零阻尼系统

8.

若保持二阶系统的

ζ

不变,提高

ω

n

,则可以(

)

A.

提高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

B.

减少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

C.

提高上升时间和调整时间

D.

减少上升时间和超调量

9.

一阶微分环节

,当频率

时,则相频特性

为(

)

A.45°

B.-45°

C.90°

D.-90°

10.

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增益越大,其(

)

A.

振荡次数越多

B.

稳定裕量越大

C.

相位变化越小

D.

稳态误差越小

11.

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则此系统

(

)

A.

稳定

B.

临界稳定

C.

不稳定

D.

稳定性不确定。

12.

某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当

k

=

(

)时,闭环系统临界稳定。

A.10

B.20

C.30

D.40

13.

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则此系统中包含正实部特征的个数有(

)

A.0

B.1

C.2

D.3

14.

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时,则其位置误差为(

)

A.2

B.0.2

C.0.5

D.0.05

15.

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则它是一种(

)

A.

反馈校正

B.

相位超前校正

C.

相位滞后

超前校正

D.

相位滞后校正

16.

稳态误差

e

ss

与误差信号

E

(

s

)

的函数关系为(

)

A.

B.

C.

D.

17.

在对控制系统稳态精度无明确要求时,为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最方便的是(

)

A.

减小增益

B.

超前校正

C.

滞后校正

D.

滞后

-

超前

18.

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奈氏曲线为(

)

A.

B.

上半圆

C.

下半圆

D.45

°弧线

19.

开环传递函数为

G

(

s

)

H

(

s

)

=

,

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

A.(-3

,∞

)

B.(0

,∞

)

C.(-

∞,

-3)

D.(-3

0)

20.

在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中,霍尔传感器是用作(

)反馈的传感器。

A.

电压

B.

电流

C.

位移

D.

速度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21.

闭环控制系统又称为

系统。

22.

一线性系统,当输入是单位脉冲函数时,其输出象函数与

相同。

23.

一阶系统当输入为单位斜坡函数时,其响应的稳态误差恒为

24.

控制系统线性化过程中,线性化的精度和系统变量的

有关。

25.

对于最小相位系统一般只要知道系统的

就可以判断其稳定性。

26.

一般讲系统的位置误差指输入是

所引起的输出位置上的误差。

27.

超前校正是由于正相移的作用,使截止频率附近的

明显上升,从而具有较大

的稳定裕度。

28.

二阶系统当共轭复数极点位于

线上时,对应的阻尼比为

0.707。

29.PID

调节中的“

P

”指的是

控制器。

30.

若要求系统的快速性好,则闭环极点应距虚轴越

_

_

越好。

,

计算题(第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41.

求图示方块图的传递函数,以

X

i

(

s

)

为输入,

X

0

(

s

)

为输出。

42.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

欲使图所示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的最大超调量为

20%

,峰值时间为

2

秒,试确定

K

K

1

值。

44.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由实验求得,并已用渐近线表示出。试求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

设系统是最小相位系统

)。

自动控制原理

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系统已给出,确定输入,使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称为(

)

A.

最优控制

B.

系统辨识

C.

系统分析

D.

最优设计

2.

与开环控制系统相比较,闭环控制系统通常对(

)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测量,通过反馈环节去影响控制信号。

A.

输出量

B.

输入量

C.

扰动量

D.

设定量

3.

在系统对输入信号的时域响应中,其调整时间的长短是与(

)指标密切相关。

A.

允许的峰值时间

B.

允许的超调量

C.

允许的上升时间

D.

允许的稳态误差

4.

主要用于产生输入信号的元件称为(

)

A.

比较元件

B.

给定元件

C.

反馈元件

D.

放大元件

5.

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

,则该环节是(

)

A.

比例环节

B.

积分环节

C.

惯性环节

D.

微分环节

6.

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

A.

B.

C.

D.

7.

引出点前移越过一个方块图单元时,应在引出线支路上(

)

A.

并联越过的方块图单元

B.

并联越过的方块图单元的倒数

C.

串联越过的方块图单元

D.

串联越过的方块图单元的倒数

8.

设一阶系统的传递

,其阶跃响应曲线在

t

=0

处的切线斜率为(

)

A.7

B.2

C.

D.

9.

时域分析的性能指标,哪个指标是反映相对稳定性的(

)

A.

上升时间

B.

峰值时间

C.

调整时间

D.

最大超调量

10.

二阶振荡环节

乃奎斯特图中与虚轴交点的频率为

(

)

A.

谐振频率

B.

截止频率

C.

最大相位频率

D.

固有频率

11.

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则此系统中包含正实部特征的个数为(

)

A.0

B.1

C.2

D.3

12.

一般为使系统有较好的稳定性

,

希望相位裕量

为(

)

A.0

15

B.15

30

C.30

60

D.60

90

13.

设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且容许误差为

5%

,则其调整时间为(

)

A.1

B.2

C.3

D.4

14.

某一系统的速度误差为零,则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可能是(

)

A.

B.

C.

D.

15.

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当输入为单位斜坡时,其加速度误差为(

)

A.0

B.0.25

C.4

D.

16.

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则它是一种(

)

A.

相位超前校正

B.

相位滞后校正

C.

相位滞后

超前校正

D.

反馈校正

17.

确定根轨迹大致走向,一般需要用(

)条件就够了。

A.

特征方程

B.

幅角条件

C.

幅值条件

D.

幅值条件

+

幅角条件

18.

某校正环节传递函数

,则其频率特性的奈氏图终点坐标为(

)

A.(0

j

0)

B.(1

j

0)

C.(1

j

1)

D.(10

j0)

19.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

A.(-2

-1)

和(

0

,∞)

B.(-

∞,

-2)

(-1

0)

C.(0

1)

(2

,∞

)

D.(-

∞,

0)

(1

2)

20.

A

B

是高阶系统的二个极点,一般当极点

A

距离虚轴比极点

B

距离虚轴大于(

)时,分析系统时可忽略极点

A。

A.5

B.4

C.3

D.2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21.

“经典控制理论”的内容是以

为基础的。

22.

控制系统线性化过程中,变量的偏移越小,则线性化的精度

23.

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

,则系统的时间常数是

24.

延迟环节不改变系统的幅频特性,仅使

发生变化。

25.

若要全面地评价系统的相对稳定性,需要同时根据相位裕量和

来做出判断。

26.

一般讲系统的加速度误差指输入是

所引起的输出位置上的误差。

27.

输入相同时,系统型次越高,稳态误差越

28.

系统主反馈回路中最常见的校正形式是

和反馈校正

29.

已知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其最大超前角所对应的频率

30.

若系统的传递函数在右半

S

平面上没有

,则该系统称作最小相位系统。

三、计算题(第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41.

根据图示系统结构图,求系统传递函数

C(s)/R(s)。

42.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

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

,试分析系统由哪些环节组成并画出系统的

Bode

图。

44.

电子心率起搏器心率控制系统结构如图所示,其中模仿心脏的传递函数相当于一个纯积分环节,要求:

(1)

,对应最佳响应,问起搏器增益

K

应取多大。

(2)

若期望心速为

60

/min

,并突然接通起搏器,问

1s

后实际心速为多少?瞬时的最大心速多大。

自动控制原理

3

1.

如果被调量随着给定量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控制系统叫(

)

A.

恒值调节系统

B.

随动系统

C.

连续控制系统

D.

数字控制系统

2.

与开环控制系统相比较,闭环控制系统通常对(

)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测量,通过反馈环节去影响控制信号。

A.

输出量

B.

输入量

C.

扰动量

D.

设定量

3.

直接对控制对象进行操作的元件称为(

)

A.

给定元件

B.

放大元件

C.

比较元件

D.

执行元件

4.

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

,则该环节是(

)

A.

比例环节

B.

惯性环节

C.

积分环节

D.

微分环节

5.

已知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函数是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

A.

B.

C.

D.

6.

梅逊公式主要用来(

)

A.

判断稳定性

B.

计算输入误差

C.

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D.

求系统的根轨迹

7.

已知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呈现出等幅振荡,则其阻尼比可能为(

)

A.0.6

B.0.707

C.0

D.1

8.

在系统对输入信号的时域响应中,其调整时间的长短是与(

)指标密切相关。

A.

允许的稳态误差

B.

允许的超调量

C.

允许的上升时间

D.

允许的峰值时间

9.

设一阶系统的传递

,其阶跃响应曲线在

t

=0

处的切线斜率为(

)

A.7

B.2

C.

D.

10.

若系统的传递函数在右半

S

平面上没有零点和极点,则该系统称作(

)

A.

非最小相位系统

B.

最小相位系统

C.

不稳定系统

D.

振荡系统

11.

一般为使系统有较好的稳定性

,

希望相位裕量

为(

)

A.0

15

B.15

30

C.30

60

D.60

90

12.

某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当

k

=

(

)时,闭环系统临界稳定。

A.2

B.4

C.6

D.8

13.

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

A.(

-

4

∞)

B.(

-

4

0

)

C.(

-

,-

4)

D.(

0

∞)

14.

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当输入为单位斜坡时,其加速度误差为(

)

A.0

B.0.25

C.4

D.

15.

系统的传递函数

,其系统的增益和型次为

(

)

A.5

2

B.5/4

2

C.5

4

D.5/4

4

16.

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则它是一种(

)

A.

相位滞后校正

B.

相位超前校正

C.

相位滞后

超前校正

D.

反馈校正

17.

进行串联超前校正前的穿越频率

与校正后的穿越频率

的关系,通常是(

)

A.

=

B.

>

C.

<

D.

无关

18.

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则与虚轴交点处的

K

*=

(

)

A.0

B.2

C.4

D.6

19.

某校正环节传递函数

,则其频率特性的奈氏图终点坐标为(

)

A.(0

j

0)

B.(1

j

0)

C.(1

j

1)

D.(10

j0)

20.A

B

是高阶系统的二个极点,一般当极点

A

距离虚轴比极点

B

距离虚轴大于(

)时,分析系统时可忽略极点

A。

A.5

B.4

C.3

D.2

21.

对控制系统的首要要求是系统具有

22.

在驱动力矩一定的条件下,机电系统的转动惯量越小,其

越好。

23.

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

,则系统的时间常数是

24.

延迟环节不改变系统的幅频特性,仅使

发生变化。

25.

二阶系统当输入为单位斜坡函数时,其响应的稳态误差恒为

26.

反馈控制原理是

原理。

27.

已知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其最大超前角所对应的频率

28.

在扰动作用点与偏差信号之间加上

能使静态误差降为

0。

29.

超前校正主要是用于改善稳定性和

30.

一般讲系统的加速度误差指输入是

所引起的输出位置上的误差。

41.

求如下方块图的传递函数。

Δ

42.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

设单位反馈开环传递函数为

,求出闭环阻尼比为

时所对应的

K

值,并计算此

K

值下的。

44.

单位反馈开环传递函数为

(1)

试确定使系统稳定的

a

值;

(2)

使系统特征值均落在

S

平面中

这条线左边的

a

值。

自动控制原理

4

1.

系统和输入已知,求输出并对动态特性进行研究,称为(

)

A.

系统综合

B.

系统辨识

C.

系统分析

D.

系统设计

2.

开环控制系统的的特征是没有(

)

A.

执行环节

B.

给定环节

C.

反馈环节

D.

放大环节

3.

主要用来产生偏差的元件称为(

)

A.

比较元件

B.

给定元件

C.

反馈元件

D.

放大元件

4.

某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则该可看成由(

)环节串联而成。

A.

比例、延时

B.

惯性、导前

C.

惯性、延时

D.

惯性、比例

5.

已知

,其原函数的终值

(

)

A.0

B.

C.0.75

D.3

6.

在信号流图中,在支路上标明的是(

)

A.

输入

B.

引出点

C.

比较点

D.

传递函数

7

.

设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且容许误差为

2%

,则其调整时间为(

)

A.1

B.1.5

C.2

D.3

8.

惯性环节和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在(

)上相等。

A.

幅频特性的斜率

B.

最小幅值

C.

相位变化率

D.

穿越频率

9.

若保持二阶系统的

ζ

不变,提高

ω

n

,则可以(

)

A.

提高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

B.

减少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

C.

提高上升时间和调整时间

D.

减少上升时间和超调量

10.

二阶欠阻尼系统的有阻尼固有频率

ω

d

、无阻尼固有频率

ω

n

和谐振频率

ω

r

比较(

)

A.

ω

r

>

ω

d

>

ω

n

B.ω

r

>

ω

n

>

ω

d

C.ω

n

>

ω

r

>

ω

d

D.ω

n

>

ω

d

>

ω

r

11.

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则此系统中包含正实部特征的个数有(

)

A.0

B.1

C.2

D.3

12.

根据系统的特征方程

,可以判断系统为(

)

A.

稳定

B.

不稳定

C.

临界稳定

D.

稳定性不确定

13.

某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当(

)时,闭环系统稳定。

A.

B.

C.

D.

任意

T

1

2

14.

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时,其位置误差为(

)

A.2

B.0.2

C.0.25

D.3

15.

当输入为单位斜坡且系统为单位反馈时,对于

II

型系统其稳态误差为(

)

A.0

B.0.1/

k

C.1/

k

D.

16.

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则它是一种(

)

A.

相位滞后校正

B.

相位超前校正

C.

微分调节器

D.

积分调节器

17.

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奈氏曲线为(

)

A.

B.

上半圆

C.

下半圆

D.45

°弧线

18.

在系统中串联

PD

调节器,以下那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

A.

是一种相位超前校正装置

B.

能影响系统开环幅频特性的高频段

C.

使系统的稳定性能得到改善

D.

使系统的稳态精度得到改善

19.

根轨迹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公式为(

)

A.

B.

C.

D.

20.

直流伺服电动机

测速机机组(型号为

70SZD01F24MB

)实际的机电时间常数为(

)

A.8.4

ms

B.9.4

ms

C.11.4

ms

D.12.4

ms

21.

根据采用的信号处理技术的不同,控制系统分为模拟控制系统和

22.

闭环控制系统中,真正对输出信号起控制作用的是

23.

控制系统线性化过程中,线性化的精度和系统变量的

有关。

24.

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频率特性

25.

一般开环频率特性的低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

性能。

26.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

G(s)=4/(s

2

+2s+4)

,其固有频率

n

=

27.

对单位反馈系统来讲,偏差信号和误差信号

28.PID

调节中的“

P

”指的是

控制器。

29.

二阶系统当共轭复数极点位于

45

线上时,对应的阻尼比为

30.

误差平方积分性能指标的特点是:

41.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2.

求如下方块图的传递函数。

Δ

43.

已知给定系统的传递函数

,分析系统由哪些环节组成,并画出系统的

Bode

图。

44.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l)

求使系统稳定的开环增益

k

的取值范围;

(2

)

k

=1

时的幅值裕量;

(3)

k

=1.2

,输入

x

(

t

)=1+0.06

t

时的系统的稳态误差值

e

ss。

自动控制原理

5

1.

随动系统对(

)要求较高。

A.

快速性

B.

稳定性

C.

准确性

D.

振荡次数

2.

“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以(

)为基础,研究多输入、多输出等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A.

传递函数模型

B.

状态空间模型

C.

复变函数模型

D.

线性空间模型

3.

主要用于稳定控制系统,提高性能的元件称为(

)

A.

比较元件

B.

给定元件

C.

反馈元件

D.

校正元件

4.

某环节的传递函数是

则该环节可看成由(

)环节串联而组成。

A.

比例、积分、滞后

B.

比例、惯性、微分

C.

比例、微分、滞后

D.

比例、积分、微分

5.

已知

,其原函数的终值

(

)

A.0

B.

C.0.75

D.3

6.

已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函数是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

A.

B.

C.

D.

7.

在信号流图中,在支路上标明的是(

)

A.

输入

B.

引出点

C.

比较点

D.

传递函数

8.

已知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函数是

,则系统的稳态误差是(

)

A.0.5

B.1

C.1.5

D.2

9.

若二阶系统的调整时间长,则说明(

)

A.

系统响应快

B.

系统响应慢

C.

系统的稳定性差

D.

系统的精度差

10.

某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它的对数幅频率特性

L

(

)

K

值增加而(

)

A.

上移

B.

下移

C.

左移

D.

右移

11.

设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则其频率特性幅值

A

(

)=

(

)

A.

B.

C.

D.

12.

根据系统的特征方程

,可以判断系统为(

)

A.

稳定

B.

不稳定

C.

临界稳定

D.

稳定性不确定

13.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

,其阻尼比

ζ

是(

)

A.0.5

B.1

C.2

D.4

14.

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其特征方程式的所有根均在根平面的(

)

A.

右半部分

B.

左半部分

C.

实轴上

D.

虚轴上

15.

一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该系统为(

)

A.0

型系统,开环放大系数

K

2

B.I

型系统,开环放大系数

K

2

C.I

型系统,开环放大系数

K

1

D.0

型系统,开环放大系数

K

1

16.

进行串联滞后校正后,校正前的穿越频率

与校正后的穿越频率

之间的关系,通常是(

)

A.

=

B.

>

C.

<

D.

无关

17.

在系统中串联

PD

调节器,以下那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

A.

是一种相位超前校正装置

B.

能影响系统开环幅频特性的高频段

C.

使系统的稳定性能得到改善

D.

使系统的稳态精度得到改善

18.

滞后校正装置的最大滞后相位趋近(

)

A.-45

°

B.45

°

C.-90

°

D.90

°

19.

实轴上分离点的分离角恒为(

)

A.

45

B.

60

C.

90

D.

120

20.

在电压

位置随动系统的前向通道中加入(

)校正,使系统成为

II

型系统,可以消除常值干扰力矩带来的静态误差。

A.

比例微分

B.

比例积分

C.

积分微分

D.

微分积分

21.

闭环控制系统中,真正对输出信号起控制作用的是

22.

系统的传递函数的

分布决定系统的动态特性。

23.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

G(s)=4/(s

2

+2s+4)

,其固有频率

n

=

24.

用频率法研究控制系统时,采用的图示法分为极坐标图示法和

_____

__

图示法。

25.

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频率特性

26.

乃氏图中当

ω

等于剪切频率时,相频特性距

-

π

线的相位差叫

27.

系统的稳态误差和稳态偏差相同。

28.

滞后校正是利用校正后的

作用使系统稳定的。

29.

二阶系统当共轭复数极点位于

45

线上时,对应的阻尼比为

30.

远离虚轴的闭环极点对

的影响很小。

41.

一反馈控制系统如图所示,求:当

=0.7

时,

a=

?

42.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

某单位反馈开环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1)

画出系统开环幅频

Bode

图。

(2)

计算相位裕量。

44.

求出下列系统的跟随稳态误差

和扰动稳态误差。

自动控制原理

6

1

.

系统已给出,确定输入,使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称为(

)

A.

系统辨识

B.

系统分析

C.

最优设计

D.

最优控制

2

.

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指(

)的数学表达式。

A.

输入信号

B.

输出信号

C.

系统的动态特性

D.

系统的特征方程

3

.

主要用于产生输入信号的元件称为(

)

A.

比较元件

B.

给定元件

C.

反馈元件

D.

放大元件

4

.

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

,则该环节是(

)

A.

比例环节

B.

积分环节

C.

惯性环节

D.

微分环节

5

.

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

A.

B.

C.

D.

6

.

在用实验法求取系统的幅频特性时,一般是通过改变输入信号的(

)来求得输出信号的幅值。

A.

相位

B.

频率

C.

稳定裕量

D.

时间常数

7

.

设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且容许误差为

5%

,则其调整时间为(

)

A.1

B.2

C.3

D.4

8

.

若二阶系统的调整时间短,则说明(

)

A.

系统响应快

B.

系统响应慢

C.

系统的稳定性差

D.

系统的精度差

9

.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时间响应只能分析系统的瞬态响应

B.

频率特性只能分析系统的稳态响应

C.

时间响应和频率特性都能揭示系统的动态特性

D.

频率特性没有量纲

10.

二阶振荡环节

乃奎斯特图中与虚轴交点的频率为

(

)

A.

最大相位频率

B.

固有频率

C.

谐振频率

D.

截止频率

11.II

型系统对数幅频特性的低频段渐近线斜率为(

)

A.–60

(

dB/dec

)

B.–40

(

dB/dec

)

C.–20

(

dB/dec

)

D.0

(

dB/dec

)

12.

某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当

k

=

(

)时,闭环系统临界稳定。

A.0.5

B.1

C.1.5

D.2

13.

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所有根均在根平面的左半部分是系统稳定的(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以上都不是

14.

某一系统的速度误差为零,则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可能是(

)

A.

B.

C.

D.

15.

当输入为单位斜坡且系统为单位反馈时,对于

I

型系统其稳态误差

e

ss

=

(

)

A.0.1/k

B.1/k

C.0

D.

16.

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则它是一种(

)

A.

相位超前校正

B.

相位滞后校正

C.

相位滞后

超前校正

D.

反馈校正

17.

常用的比例、积分与微分控制规律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是(

)

A.PDI

B.PDI

C.IPD

D.PID

18.

主导极点的特点是(

)

A

距离虚轴很近

B.

距离实轴很近

C.

距离虚轴很远

D.

距离实轴很远

19.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

A.

(

-2

-1

)和(

0

,∞)

B.

(

-

∞,

-2

)和(

-1

0

)

C.

(

0

1

)和(

2

,∞)

D.

(

-

∞,

0

)和(

1

2

)

20.

确定根轨迹大致走向,用以下哪个条件一般就够了(

)

A.

特征方程

B.

幅角条件

C.

幅值条件

D.

幅值条件

+

幅角条件

21.

自动控制系统最基本的控制方式是

22.

控制系统线性化过程中,变量的偏移越小,则线性化的精度

23.

传递函数反映了系统内在的固有特性,与

无关。

24.

实用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具有

的性质。

25.

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其频率特性

26.

输入相同时,系统型次越高,稳态误差越

27.

系统闭环极点之和为

28.

根轨迹在平面上的分支数等于

29.

为满足机电系统的高动态特性,机械传动的各个分系统的

应远高于机电系统的设计截止频率。

30.

若系统的传递函数在右半

S

平面上没有

,则该系统称作最小相位系统。

41.

求如下方块图的传递函数。

Δ

42.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

已知某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绘制奈奎斯特曲线,判别系统的稳定性;并用劳斯判据验证其正确性。

44.

设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试绘制该系统的根轨迹,并求出使系统稳定的

K

值范围。

自动控制原理

7

1.

输入已知,确定系统,使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称为(

)

A.

滤波与预测

B.

最优控制

C.

最优设计

D.

系统分析

2.

开环控制的特征是(

)

A.

系统无执行环节

B.

系统无给定环节

C.

系统无反馈环节

D.

系统无放大环节

3.

ω从

0

变化到

+

∞时,延迟环节频率特性极坐标图为(

)

A.

B.

半圆

C.

椭圆

D.

双曲线

4.

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它的开环增益为(

)

A.10

B.2

C.1

D.5

5.

在信号流图中,只有(

)不用节点表示。

A.

输入

B.

输出

C.

比较点

D.

方块图单元

6.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

,其阻尼比

ζ

是(

)

A.0.5

B.1

C.2

D.4

7.

若二阶系统的调整时间长,则说明(

)

A.

系统响应快

B.

系统响应慢

C.

系统的稳定性差

D.

系统的精度差

8.

比例环节的频率特性相位移

(

)

A.0

°

B.-90

°

C.90

°

D.-180

°

9.

已知系统为最小相位系统,则一阶惯性环节的幅频变化范围为(

)

A.0

45°

B.0

-45°

C.0

90°

D.0

-90°

10.

为了保证系统稳定,则闭环极点都必须在(

)上。

A.

s

左半平面

B.

s

右半平面

C.

s

上半平面

D.

s

下半平面

11.

系统的特征方程

,可以判断系统为(

)

A.

稳定

B.

不稳定

C.

临界稳定

D.

稳定性不确定

12.

下列判别系统稳定性的方法中,哪一个是在频域里判别系统稳定性的判据(

)

A.

劳斯判据

B.

赫尔维茨判据

C.

奈奎斯特判据

D.

根轨迹法

13.

对于一阶、二阶系统来说,系统特征方程的系数都是正数是系统稳定的(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以上都不是

14.

系统型次越高,稳态误差越(

)

A.

越小

B.

越大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15.

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则它是一种(

)

A.

反馈校正

B.

相位超前校正

C.

相位滞后

超前校正

D.

相位滞后校正

16.

进行串联滞后校正后,校正前的穿越频率

与校正后的穿越频率

的关系相比,通常是(

)

A.

=

B.

>

C.

<

D.

无关

17.

超前校正装置的频率特性为

,其最大超前相位角

为(

)

A.

B.

C.

D.

18.

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

A.

(

-2

,∞)

B.

(

-5

2

)

C.

(

-

∞,

-5

)

D.

(

2

,∞)

19.

在对控制系统稳态精度无明确要求时,为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最方便的是(

)

A.

减小增益

B.

超前校正

C.

滞后校正

D.

滞后

-

超前

20.PWM

功率放大器在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中的作用是(

)

A.

脉冲宽度调制

B.

幅度调制

C.

脉冲频率调制

D.

直流调制

21.

一线性系统,当输入是单位脉冲函数时,其输出象函数与

相同。

22.

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之间的比较结果称为

23.

对于最小相位系统一般只要知道系统的

就可以判断其稳定性。

24.

设一阶系统的传递

G(s)=7/(s+2)

,其阶跃响应曲线在

t=0

处的切线斜率为

25.

当输入为正弦函数时,频率特性

G(jω)

与传递函数

G(s)

的关系为

26.

机械结构动柔度的倒数称为

27.

当乃氏图逆时针从第二象限越过负实轴到第三象限去时称为

28.

二阶系统对加速度信号响应的稳态误差为

。即不能跟踪加速度信号。

29.

根轨迹法是通过

直接寻找闭环根轨迹。

30.

若要求系统的快速性好,则闭环极点应距虚轴越

越好。

41.

求如下方块图的传递函数。

42.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

已知具有局部反馈回路的控制系统方块图如图所示,求:

(1)

系统稳定时

K

f

的取值范围;

(2)

求输入为

时,系统的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

K

a

;

(3)

说明系统的局部反馈

K

f

s

对系统的稳态误差

e

ss

的影响。

44.

伺服系统的方块图如图所示,试应用根轨迹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自动控制原理

8

1.

输入与输出均已给出,确定系统的结构和参数,称为(

)

A.

最优设计

B.

系统辨识

C.

系统分析

D.

最优控制

2.

对于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输入信号进行(

)的元件又称比较器。

A.

微分

B.

相乘

C.

加减

D.

相除

3.

直接对控制对象进行操作的元件称为(

)

A.

比较元件

B.

给定元件

C.

执行元件

D.

放大元件

4.

某环节的传递函数是

则该环节可看成由(

)环节串联而组成。

A.

比例、积分、滞后

B.

比例、惯性、微分

C.

比例、微分、滞后

D.

比例、积分、微分

5.

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

A.

B.

C.

D.

6.

梅逊公式主要用来(

)

A.

判断稳定性

B.

计算输入误差

C.

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D.

求系统的根轨迹

7.

一阶系统

G

(s)=

的放大系数

K

愈小,则系统的输出响应的稳态值(

)

A.

不变

B.

不定

C.

愈小

D.

愈大

8.

二阶欠阻尼系统的性能指标中只与阻尼比有关的是

(

)

A.

上升时间

B.

峰值时间

C.

调整时间

D.

最大超调量

9.

在用实验法求取系统的幅频特性时,一般是通过改变输入信号的(

)来求得输出信号的幅值。

A.

相位

B.

频率

C.

稳定裕量

D.

时间常数

10.

设开环系统频率特性

G

(

j

ω

)=

,当

ω

=1rad/s

时,其频率特性幅值

A

(1)=

(

)

A.

B.

C.

D.

11.

一阶惯性系统

的转角频率指

(

)

A.2

B.1

C.0.5

D.0

12.

设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其中

K

>0

a

>0

,则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

)

A.

K

值的大小有关

B.

a

值的大小有关

C.

a

K

值的大小无关

D.

a

K

值的大小有关

13.

已知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呈现出等幅振荡,则其阻尼比可能为(

)

A.0.707

B.0.6

C.1

D.0

14.

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所有根均在根平面的左半部分是系统稳定的(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以上都不是

15.

以下关于系统稳态误差的概念正确的是(

)

A.

它只决定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

B.

它只决定于系统的输入和干扰

C.

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输入和干扰有关

D.

它始终为

0

16.

当输入为单位加速度且系统为单位反馈时,对于

I

型系统其稳态误差为(

)

A.0

B.0.1/

k

C.1/

k

D.

17.

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则它是一种(

)

A.

相位滞后校正

B.

相位超前校正

C.

微分调节器

D.

积分调节器

18.

在系统校正时,为降低其稳态误差优先选用(

)校正。

A.

滞后

B.

超前

C.

滞后

-

超前

D.

减小增益

19.

根轨迹上的点应满足的幅角条件为

(

)

A.-1

B.1

C.

±

(2

k

+1)

π

/2

(

k

=0,1,2,

)

D.

±

(2

k

+1)

π

(

k

=0,1,2,

)

20.

主导极点的特点是(

)

A.

距离虚轴很近

B.

距离实轴很近

C.

距离虚轴很远

D.

距离实轴很远

21.

对控制系统的首要要求是系统具有

22.

利用终值定理可在复频域中得到系统在时间域中的

23.

传递函数反映了系统内在的固有特性,与

无关。

24.

若减少二阶欠阻尼系统超调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25.

已知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其最大超前角所对应的频率

_

_

__。

26.

延迟环节不改变系统的幅频特性,仅使

发生变化

27.

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

,则系统的时间常数是

28.

在扰动作用点与偏差信号之间加上

能使静态误差降为

0。

29.

微分控制器是针对被调量的

来进行调节。

30.

超前校正主要是用于改善稳定性和

41.

系统方框图如下,求其传递函数。

Δ

42.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

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

,试分析系统由哪些环节组成并画出系统的

Bode

图。

44.

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求

:

1)

系统在单位阶跃信号输入下的稳态偏差是多少;

2)

当系统的输入信号为

,

系统的稳态输出?

自动控制原理

1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C

2

.A

3

.C

4

.A

5

.B

6

.C

7

.B

8

.B

9

.A

10.D

11.A

12.C

13.C

14.C

15.D

16.B

17.A

18.B

19.C

20.B

二、填空题

(

每空

1

,

10

)

21.

反馈控制

22.

传递函数

23.

时间常数

T

(

或常量

)

24.

偏移程度

25.

开环幅

频特性

26.

阶跃信号

27.

相位

28.

45

29.

比例

30.

三、计算题

(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

41.

解:

(

5

分)

42.

解:

(

2.5

分)

(

2.5

分)

43.

解:

(

2

分)

(

2

分)

(

2

分)

(

2

分)

(

2

分)

44.

解:

由图知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2

分)

其中

T

=

(

1

分)

由低频渐近线与横轴交点为

,得

(

2

分)

修正量

,得

(

2

分)

故所求开环传递函数为

(

3

分)

或记为

(

)

自动控制原理

2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A

2

.B

3

.D

4

.B

5

.

C

6

.A

7

.C

8

.B

9

.D

1

0.D

11.C

12.C

13.C

14.D

15.A

16.A

17.D

18.D

19.B

20.A

二、填空题

(

每空

1

,

10

)

21.

传递函数

22.

越高

23.0.5

24.

相频特性

25.

幅值裕量

26.

匀加速度

27.

28.

串联校正

29.1.25

30.

零点和极点

3)

离虚轴的闭环极点对瞬态响应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1

分)

4)

要求系统动态过程消失速度快,则应使闭环极点间的间距大,零点靠近极点。即存

5

)在偶极子;(

1

分)

5)

如有主导极点的话,可利

用主导极点来估算系统的性能指标。(

1

分)

五、计算题

(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

41.

(

5

分)

42.

解:

(

2.5

分)

(

2.5

分)

43.

解:

系统有一比例环节:

(

1.5

分)

积分环节:

(

1

分)

惯性环节:

转折频率为

1/T=10

(

1.5

分)

20Log

G(j

ω

)

40

[-20]

20

[-40]

0

0.1

1

10

ω

-20

-40

G

(

j

ω)

0

0.1

1

10

ω

-45

0

-90

0

-135

0

-180

0

直接画出叠加后的对数幅频图(

3

分)

直接画出叠加后的对数相频图(

3

分)。(若叠加图不对,但是画出了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对数幅频图各给

1

分,画出积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对数相频图各给

1.5

分)

44.

解:

(1)

传递函数

(

4

分)

(

2

分)

时,

K

=

20

,ω

n

=20

(

1

分)

(2)

由以上参数分析得到其响应公式:

C

(

1

)=

1.0

次每秒,即

60

次每分钟,

(

1

分)

时,超调量

,最大心速为

69.78

次。

(

2

分)

自动控制原理

3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B

2

.B

3

.D

4

.C

5

.A

6

.C

7

.C

8

.A

9

.B

10.B

11.C

12.C

13.C

14.A

15.B

16.C

17.B

18.D

19.D

20.A

二、填空题

(

每空

1

,

10

)

21.

稳定性

22.

加速性能

23.0.5

24.

相频特性

25.2

ζ

/

n

(

或常量

)

26.

检测偏差并纠正偏差的

27.1.25

28.

积分环节

29.

快速性

30.

静态位置误差系数

五、计算题

(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

41.

:

(

5

分)

42.

:

(

2.5

分)

(

2.5

分)

43.

:

(

2

分)

=

10

=

0.5

,得

K

=

500

(

2

分)

=

0.24

(

2

分)

=

0.16

(

2

分)

=

0.36

(

1

分)

=

0.6

(

1

分)

44.

:

(1)

得特征方程为:

(

2

分)

S

3

1

30

S

2

12

10a

S

1

(360-10a)/12

S

0

10a

:(360-10a)>0

10a>0

,从而

0<

a<36。

(

3

分)

(2)

d-1=s

代入上式,得

(

2

分)

d

3

1

9

d

2

9

10a-19

d

1

(81-10a+19)/9

d

0

10a-19

同理得到

:0.9<

a<10

(

3

分)

自动控制原理

4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C

2

.C

3

.A

4

.C

5

.C

6

.D

7

.C

8

.A

9

.B

10.D

11.C

12.B

13.B

14.B

15.A

16.D

17.B

18.D

19.D

20.D

二、填空题

(

每空

1

,

10

)

21.

数字控制系统

22.

偏差信号

23.

偏移程度

24.

25.

稳态

26.2

27.

相同

28.

比例

29.0.707

30.

重视大的误差,忽略小的误差

五、计算题

(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

41.

:

(

2.5

分)

(

2.5

分)

42.

:

(

5

分)

43.

:

系统有一比例环节

:K=10

20log10=20

(

1.5

分)

积分环节

:1/S

(

1

分)

惯性环节

:1/(S+1)

转折频率为

1/T=1

(

1.5

分)

20Log

G(j

ω

)

40

[-20]

20

[-40]

0

0.1

1

10

ω

-20

-40

G

(

j

ω)

0

0.1

1

10

ω

-45

0

-90

0

-135

0

-180

0

直接画出叠加后的对数幅频图(

3

分)

直接画出叠加后的对数相频图(

3

分)。(若叠加图不对,但是画出了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对数幅频图各给

1

分,画出积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对数相频图各给

1.5

分)

44.

:

1)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2

)

由劳斯阵列得

:0<

k

<1.5

(2

)

2)

:

(2

)

(2

)

3)

(2

)

286134801

控制工程基础

5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A

2

.B

3

.D

4

.B

5

.C

6

.B

7.D

8

.A

9

.B

10.A

11.A

12.B

13.C

14.B

15.C

16.C

17.D

18.A

19.C

20.B

二、填空题

(

每空

1

,

10

)

21.

偏差信号

22.

零极点

23.2

24.

对数坐标

25.

26.

相位裕量

27.

单位反馈

28.

幅值衰减

29.0.707

30.

瞬态响应

五、计算题

(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

41.

:

(

2

分)

(

3

分)

42.

:

(

2.5

分)

(

2.5

分)

43.

:

1)

系统开环幅频

Bode

图为:

(

5

分)

2)

相位裕量

:

(

5

分)

44.

:

(

5

分)

(

5

分)

自动控制原理

6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D

2

.C

3

.B

4

.C

5

.A

6

.B

7

.C

8

.A

9

.C

10.B

11.B

12.B

13.C

14.D

15.B

16.A

17.D

18.A

19.B

20.D

二、填空

(

每空

1

,

10

)

21.

反馈控制

22.

越高

23.

输入量(或驱动函数)

24.

低通滤波

25.

26.

27.

常数

28.

闭环特征方程的阶数

29.

谐振频率

30.

零点和极点

五、计算题

(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

41.

:

(5

)

42.

:

(2.5

)

(2.5

)

43.

:

(1)G(j

ω

)=

该系统为Ⅱ型系统

ω

=0

+

时,∠

G

(

j

ω)

=

-

(1

)

a

时,∠

G

(

j

ω)

=

-

(1

)

a

时,∠

G

(

j

ω)

=

-

(1

)

两种情况下的奈奎斯特曲线如下图所示;

(3

)

由奈氏图判定:

a>0

时系统稳定;

a<0

时系统不稳定

(2

)

2)

系统的闭环特征多项式为

D

(

s

)

=s

2

+as+1

D(s)

为二阶,

a>0

D

(

s

)稳定的充要条件,与奈氏判据结论一致

(2

)

44.

:

(1)

三条根轨迹分支的起点分别为

s

1

=0,s

2

=-2,s

3

=-4

;终点为无穷远处。

(1

)

(2)

实轴上的

0

-2

-4

-

∞间的线段是根轨迹。

(1

)

(3)

渐近线的倾角分别为±

60

°,

180

°。

(1

)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σ

a

=

=-2

(1

)

(4)

分离点

:

根据公式

=0,

:s

1

=-0.85

s

2

=-3.15

因为分离点必须位于

0

-2

之间可见

s

2

不是实际的分离点,

s

1

=-0.85

才是实际分离点。

(1

)

(5)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

ω

1

=0,

K=0;

ω

2,3

=

±

2

,

K=48

(1

)

根据以上结果绘制的根轨迹如右图所示。

(2

)

所要求系统稳定的

K

值范围是

:0

(2

)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

7

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

每小题

1

分,共

20

)

1

.C

2

.C

3

.A

4

.D

5

.D

6

.A

7

.B

8

.A

9

.D

10.A

11.B

12.C

13.C

14.A

15.D

16.B

17.A

18.C

19.A

20.A

二、填空题

(

每空

1

,

10

)

21.

传递函数

22.

偏差

23.

开环幅

频特性

24.225.

s=jω

26.

动刚度

27.

正穿越

28.1/K

29.

开环传递函数

30.

五、计算题

(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

41.

解:

(5

)

42.

:

(2.5

)

(2.5

)

43.

:

1)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

)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2

)

由劳斯稳定性判据

(

)

得:

(2

)

2)

(2

)

3)

由上式可知:只要

>0

,系统的稳态误差

e

ss

就增大,说明利用局部负反馈改善系统稳定性是以牺牲系统的稳态精度为代价的。

(2

)

44.

:

1)

绘制系统根轨迹图

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将其变换成由零、极点表达的形式:

(1

)

(

其中,根轨迹增益

K

*

=2

K

K

为系统的开环增益,根据上式可绘制根轨迹图

)

(1)

根轨迹的起点、终点及分支数:

三条根轨迹分支的起点分别为

s

1

=0

s

2

=-1

s

3

=-2

;终点为无穷远处。

(1

)

(2)

实轴上的根轨迹:

实轴上的

0

-1

-2

-

∞间的线段是根轨迹。

(1

)

(3)

渐近线

:

渐近线的倾角分别为±

60

°,

180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σ

a

=

=-1

(2

)

(4)

分离点

:

根据公式

,得:

s

1

=-0.42

s

2

=-1.58

,因为分离点必须位于

0

-1

之间,可见

s

2

不是实际的分离点,

s

1

=-0.42

才是实际分离点。

(1

)

(5)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ω

1

=0,

K

*

=0;

ω

2,3

=

±

1.414,

K

*

=6

根据以上结果绘制的根轨迹如下图所示。

(2

)

2)

由根轨迹法可知系统的稳定范围是

:0<

K

*

<6。

(2

)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

8

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

每小题

1

分,共

20

)

1

.B

2

.C

3

.C

4

.D

5

.A

6

.C

7

.C

8

.D

9

.B

10.D

11.A

12.C

13.D

14.C

15.B

16.D

17.C

18.A

19.D

20.A

二、填空题

(

每空

1

,

10

)

21.

稳定性

22.

稳态值

23.

输入量

(

或驱动函数

)24.

增大阻尼比

25.1.25

26.

相频特性

27.

0.5

28.

积分环节

29.

变化速率

30.

快速性

五、计算题

(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

41.

:

(5

)

42.

:

(2.5

)

(2.5

)

43.

:

系统有一比例环节:

K=10

20log10=20

(1

)

微分环节:

转折频率

1/10=0.1

(1.5

)

惯性环节:

转折频率为

1/T=1

(1.5

)

20Log

G(j

ω

)

20

0

0.01

0.1

1

10

-20

直接画出叠加后的对数幅频图

(3

)

直接画出叠加后的对数相频图

(3

)。

(

若叠加图不对,但是画出了比例环节、微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对数幅频图各给

1

分,画出微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对数相频图各给

1.5

)

44.

:

(1)0

型系统

(2

)

(2)

(2

)

频率特性为

(1

)

幅频特性

(1

)

(1

)

相频特性

(1

)

系统的稳态输出为

(2

上一篇:描写天气变冷的语句范文下一篇:民主生活会请示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