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数据范文

2024-08-1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数据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重点分析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结合当下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从欠缺信贷风险管理意识、贷款投放未做到合理规划、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有待优化、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注重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业务发展、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工作这几点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升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效率,为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针对商业银行长足发展而言,增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十分重要,其不但和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水平有关,还和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莫大关联。为此,相关部门要给予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高度重视,通过应用行之有效的策略,将其存在的积极作用在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中发挥出最大化,以期商业银行在繁杂的经济市场中站稳发展的脚跟做铺垫。以下主要内容为 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

一、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现如今,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依旧存在些许问题,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欠缺信贷风险管理意识、贷款投放未做到合理规划、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有待优化,详细内容如下:

(一)欠缺信贷风险管理意识

在新时期背景下,市场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大,银行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一些银行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忽略了信贷风险管理。在信贷风险管理中,轻视本质、重视形式的现象十分严重,严格管控贷款的拨放,但是并不深究贷款人应用这笔资金去做什么,若是贷款人不能及时还款要怎么做,欠缺行之有效的优化措施,如此便会加大信贷借款风险。另外,工作人员通过职务之便,做一些违反规定的事情,帮助贷款人弄虚作假,以获取私利,进而增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埋下安全问题[1]。

(二)贷款投放未做到合理规划

诸多商业银行贷款投放中,欠缺科学有效的规划,集中性偏高。在部分地区存在商业银行垒大户的情况,大量资金被用到电子通讯行业、房地产行业以及生产制造业等发展较好的行业中。此种集中性的投放方式,体现在地区、行业以及客户均十分集中,如若贷款人的经济发生问题,势必会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影响,另外,整个外部风险均会转到商业银行中,让行业银行的资金无法流动。如果银行的资金链断裂,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商业银行在贷款投放中,一定要展开合理规划,如果不然一定会使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加[2]。

(三)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有待优化

一些商业银行在管理信贷风险时,所采用的手段还十分陈旧,没有第一时间引入新的方法与技术,致使收集贷款人信息时,易发生信息不完整、不真实、不及时等问题,进而让风险识别所参考的信息来源途径变小,无法第一时间正确的评估风险。另外,欠缺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致使银行内审部门和业务部门无法有效对接,部门间欠缺良好的沟通。另外,商业银行的内审部门在对贷款项目展开审查工作时,易发生审查不及时或者不全面的问题,进而给贷款风险评估工作带来影响,使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得不到充分发挥[3]。

二、优化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立足上述问题,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注重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业务发展、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来优化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实现既定目标。详细内容如下:

(一)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

第一,工作人员要不断充实自己,增强相关专业知识学习,通过详细分析社会金融发展现状,易思刀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感受到自己工作的实际意义,在确保完全了解有关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再树立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第二,商业银行还需要加大对员工思想教育力度,通过思想方面来促进工作人员态度转变,要求工作人员一直将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放在第一位,如此才会确保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效性[4]。

(二)注重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业务发展

在国家经济的鼎力支持下,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有良好的发展情景,商业银行在投放资金时,一定要做好规划工作,将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当做发展的重心。在展开信贷业务时,需要加大助学贷款、大小型企业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农户生产经营贷款等贷款金额,促进小型企业长足发展,进而实现稳定社会、推动经济的目的。现如今,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新农村,商业银行也需要增加对农村用款的贷款,如此不但可以推动三农经济发展,还能那个切实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为我国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做铺垫[5]。

(三)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工作

第一,构建合理的标准,严格控制信贷风险,确认贷款人的经济来源,进而实现从根源上控制信贷风险。第二,应用计算机技术加强信贷风险控制与监测,利用大数据收集贷款人的信息,构建高科技测量模型,第一时间识别与控制信贷所产生的风险,进而减小银行信贷风险发生率。第三,运用更加灵活的手段评估信贷风险,通过动态管理的手段对信贷风险进行管理,以便第一时间发现风险,减小信贷风险带来的损失,保障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结束语

在新时期背景下,加强商業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势在必行,其时确保商业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点。现如今,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依旧存在些许问题,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欠缺信贷风险管理意识、贷款投放未做到合理规划、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有待优化。立足上述问题,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注重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业务发展、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来优化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实现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晓龙.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与风险管理创新[J].山西农经,2020(08):161-162.

[2]曲成林.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20(10):126-127.

[3]朱阳,贺宝成.完善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12):37-38.

[4]刘佳蒙.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4):156-157.

[5]崔跃缤.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监督管理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0(01):11-1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数据范文第2篇

另一方面,贷中审查偏松,有的流于形式。对借款主体还款能力的审查把关不严,对各种还款能力的证明缺乏有效识别,提供的个人收入证明与个人税单显示的收入不相匹配:有的借款人月收入数不足以偿还月还款额;还有的汽车贷款控制违反规定,首付款比例过低,造成变相零首付的事实。此外,货后跟踪检查不落实。缺乏有效贷后监控机制,对所贷款项是否真正用于购车、购车后是否及时办理抵押物的抵押登记手续、贷款满一年后车辆是否及时续保等问题落实不到位;计算机技术手段跟不上业务快速发展的步伐,信贷管理系统综合功能不全,错过贷款催收的有利时机

三担保人不履行担保责任产生赔偿风险

在汽车消费信贷中由于借款担保措施不到位、担保人不能履行担保义务、担保物贬值、损毁等也会造成风险即担保风险。一是合作汽车经销商风险。在经销商提供担保与所购车辆作为抵押的个人汽车贷款操作模式下,绝大部分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客户均由汽车经销商或运输公司向经办行推荐,银行处处受制于汽车经销商或运输公司,不利于从源头上防范风险。二是保险风险。借款人的汽车是作为烦担保抵押给保险人的,一旦借款人产生信用危机,拒绝偿还银行贷款,那么保险公司的履约保险是银行避免损失的惟一保障,而保险公司则在处理抵押物后才会履行保险义务,所以既无法保证索赔的速度,赔偿金额也难以及时落实到位,保险公司赔付率很低,形成贷款风险。三是抵押物风险。汽车贷款以车作为抵押物,随着车价贬值严重和车辆的流动性,一旦客户无力还贷、故意以汽车抵贷款或恶意逃债,银行追索将十分困难。汽车贷款还存在抵押权与法定优先权相冲突的风险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数据范文第3篇

摘要 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细胞,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和各地区,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小微企业融资却是长期难以破解的问题。商业银行在外部竞争压力和内部利润驱使之下,纷纷加大对小微金融的投入,将其视为业务转型的契机。然而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问题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尝试,使商业银行在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举步维艰。因此,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进行科学、 高效的管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拓展小微金融业务的必然选择。

本文采取理论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先是介绍了小微企业信贷风险 管理概述,包括小微企业信贷、信贷风险的概念、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类与成因、 小微企业风险特征等。然后通过光大银行 A 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案例,包括光大银行 A 分行介绍、资产结构状况,小微企业客户行业分布特点以及对小微企业信贷所采取的相关风险管理措施等。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光大银行 A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归纳出目前制约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成因,最后提出了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采取建立科学指标体系;完善信贷管理体系,优化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流程;注重人才培养,实施激励约束;加强贷款合规性调查等可行性启示与建议,以期在解决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问题上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银行作为主要的资金提供者也对小微企业信贷发展给以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总之,只要坚持稳健经营、科学发展、风险可控,按规定审贷、放贷、管贷、收贷,就一定能将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降至最低,从而达到银、政、企多赢的目标。 关键词 小微企业 信贷 风险管理 案例介绍

1 贷前小微企业资信评级体系不健全

在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很多小微企业迅速崛起,没有完善和健全的 公司管理机制,几个人或者甚至一个人就可以组建小公司,短期现金流动非常大, 很难把握好小微企业的实力。在西方商业银行的信贷过程中,其主要采用的是一 系列诸如财务比率分析、客户资信评价分析和贷后监督监控分析等规范而严格的 程序,从而使其信贷业务的风险得以降低和防范,所以说科学的资信评价方法是 银行贷前风险管理的重要一步。光大银行 A 分行在内部的资信评级中,只是根 据总行的相关文件,并没有参照相关的其它行业评级机构,对于小微企业的判断 过于武断,有些小微企业由于季节效应,短期的现金流非常大,暂时效益良好, 银行在资信评级时会有失判断。

此外,有一些有往来的小微客户也要不定期的考察,不要以为之前有过往来 就把贷前的考核程序简单化,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判断是否通过贷前考核,以及 锁定企业回款账户,因为这些小微企业的效益很不稳定,时时刻刻都会受到各种 经济环境的冲击,例如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金融危机以及国家之间的矛盾等, 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小微企业的运营发展,有些小微企业通过其它自救方式能 度过经济难关,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就会面临破产。所以光大银行 A 分行的这种 以小微企业贷前资信考核为重要的评判贷款指标并不是很完善。小微企业的贷款 程序应该严格化,因为小微企业的实力并不是被非常的认可,相关的财务信息失 真,以及小微企业的的偿债能力、竞争能力、现金流量的稳定性、管理水平和还 款意愿很难深入的了解。由于小微企业起步比较晚,光大银行 A 分行在对小微 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上并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善和可靠的评价体系,如缺乏有针对 性的风险控制制度、对小微企业的风险分析和评价不全面等,这种不完善的评价 体系忽略了一些潜在的风险,使银行在进行业务时不能及时的采取风险防范措 施,从而加大了银行的机会成本和现实风险,不利于银行的业务发展,甚至给银行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2 贷中的动态分析管理不完善

对于银行来说,在其信贷管理工作中,对贷中管理往往是不到位的,是管理 的薄弱环节。光大银行 A 分行的贷中管理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日常工作中其关 注的是小微企业贷前的风险分析,而对贷中的管理就比较宽松,由于其不重视贷 中的动态分析,从而导致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的增加。加强贷中的动态分析是银行 减少损失发生的重要环节。对小微企业贷中进行各因素的动态分析,在一定程度 上可以防范信贷风险,减少资产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在当今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 条件下,银行在进行贷款决策时,其目标客户的情况不可能一成不变,尤其是其 小微企业客户的情况,变动会更加频繁,所以加强贷中风险的动态分析是非常重 要的。

对贷款期间信贷资金的监控,主要是确保其还款能力不受影响。光大银行 A分行的信贷人员对小微企业客户的还款能力分析不到位,如对小微客户的经营状 况是否发生变化没有进行及时的跟踪的调查,没有通过全面的分析来了解贷款面 临的各种风险及其程度。笔者认为贷款期间影响小微企业客户还款能力的主要因 素如下:

第一,行业情况。小微企业顾名思义,是个较小的经济单位,其生产规模、 资产状况以及经营范围等方面都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比拟。 其具有自身积累少, 形式多元化,内部管理松散,生产销售灵活等特点,这使其极容易受到外界变化 的影响,小微企业为了适应新的外界环境,就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所以这使小 微企业在贷款期间极有可能甚至是经常性的发生某些变化,这给银行的信贷工作 带来一些意料之外的风险,甚至影响其还款能力。例如在贷款前国家可能对零售 业在税收方面采取某些优惠政策,但国家的这个政策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小微 企业的还款能力;又如由于行业竞争关系使某家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 化,且这个变化是在贷款期间发生的,这就会是该小微客户在同行中的竞争力受 到影响,从而影响其偿还能力。

第二,财务情况。由于小微企业规模小,业务量少,通常没有系统的财务管理的部门,因此也就没有可以真正用来分析财务信息的财务报表,而财务信息是光大银行 A 分行对企业经营活动分析工具的主要工具,所以光大银行 A 分行在对小微企业进行财务信息分析时不能仅局限于财务数据,还要全面考虑影响其还款能力的非财务信息。 3 贷后管理不到位

银行在实际工作中,其最薄弱的环节要属贷后管理了。然而贷后管理是控制 风险、防止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一环。 一方面贷后检查不到位,贷后检查部门 和岗位形同虚设,一些客户经理不认真对待贷后检查,不按规定对客户进行实地 检查,有时甚至为了应付检查而伪造检查数据,对小微企业的贷后检测就更不用 说能做到实地检查、按规定和频率进行检查了,贷后检查和监测的不到位,使其 真正的风险防范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从而加大了信贷风险,这已成为近年来银行 内外审计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滞后,也是阻碍光大 银行 A 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得以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对于光大银行 A 分行来说,许多建议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非常的困难,其主要表现在贷后信息收集不及时、不完整,从而导致其中存在的问题发现缓慢,甚至有时信贷逾期了报表系统中还没有真实的反映。另外,对贷后管理认识不到位,贷后管理观念滞后,也会导致不良信贷的存在。主要表现在信贷员主观上把能够正常还息的企业认定为好客户,其发生的信贷就是好信贷,而没有进行定期的对企业拜访,随时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进而放松贷后管理或盲目办理倒贷,忽视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实的偿债能力。银行激励机制存在缺陷也会导致贷后管理不善,虽然强调的是支 持小微企业的发展,但更关注的其实是贷款的收益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 “重贷轻管”的现象,由于这一现象的长期存在,导致了不良贷款的产生。综上 所述,光大银行 A 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客户自身来看。小微企业信贷需求的主体大都处于个体工商户,这 些企业由于规模小、灵活性大,容易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其抗风险能力 相对较弱。小微企业生产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小微企业收入具有较强的波动性,易 外界干扰,属于比较薄弱的企业群体,同时又是高风险的行业。

其次,从小微企业信贷具有的特征来看。小微企业信贷具有授信风险高、服 务成本大、利率较高以及较低盈利水平等特点,并且银企双方的信息存在严重不 对称,客观上提高了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操作成本,使得银行小微企业信贷 的风险加大。

最后,从光大银行 A 分行自身方面来看。趋利性是企业的本质属性,也是真正商业银行的实质内涵。以经营货币和特殊风险为主的光大银行 A 分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银行目标的,也就说其具有天然的趋利性。这种趋利性会导致银行对大企业信贷比对小微企业信贷重视,再加上小微企业自身所特有的特性,导致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增加、回报周期长。

案例分析

贷前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标准单一且缺乏科学性。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小 微企业的风险评级方面需要进行大幅度的改进,因为其通常是采用非常传统且较 为落后的比率分析法,缺乏专业化、全面化的方法。再者,光大银行 A 分行即 使采用传统的比率分析法,也会因为小微企业的数据不准确不客观而降低分析结 果的准确性,最终导致对小微企业的风险评级的误差很大。光大银行 A 分行在 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评价的过程中较多的是机械的沿用大中型企业信用评价方 法,主要是传统的比率分析及订单分析。其中,运用财务报表的数据来计算的各 个指标,进而用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主要是比率分析。诚然,这 些财务指标确实具有简单易懂易操作的优点,但是建立在对企业过去财务数据基 础上的财务指标其预测能力实在有限。虽然订单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单一 财务状况分析的缺陷,但是由于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对科学的评估方法掌握的不 够全面,限制了订单分析作用的发挥。

第二,小微企业风险、成本难控制。小微企业具有金额小,期限短,风险、成本难控制的特点,光大银行 A 分行在向小微企业提供信贷业务时,会产生相 对较大的成本压力并需要进行贷款前的业务调查。近些年,由于受国内外经济发 展变化的影响,小微企业资金链的问题日益显现。2011 年底全国小企业贷款不良率 2.02%,其中单位授信 500 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占 5.14%,远于 商业银行整体 1%的不良贷款率。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时, 必须要充分做好信贷风险防范的工作。目前光大银行 A 分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 面主要存在管理层人员过于冗余、营销和操作层面人员不足、市场拓展人员少等 的问题,从而使光大银行 A 分行在进行小微企业信贷时对小微企业市场拓展不 到位。同时又由于小微企业行业存在许多自身特有的特点,使其与银行的信贷业 务之间也产生了诸如贷款额度小、周期短、次数频繁等特点,从而使之与 A 银 行业务之间的契合更少。如果光大银行 A 分行还是采用服务大企业那样的方式 来进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而不是根据小微企业自身的特点开发出一套与之相匹 配的完整操作系统,其在进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时必然会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和压 力。

贷后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客户经理素质不齐。贷后管理成效的关键是看信贷资产管理责任人的 管理素质。该行客户经理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有的客户经理在业务知识上的 掌握非常缺乏,从而导致其对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认知和判 断,从而造成本能避免的风险损失。光大银行 A 分行部分资产业务大行存量小 企业客户均在 40 户以上,但配备的客户经理相对较少,贷后管理可能会出现管 理上不深入的现象。对此,该行 2010 年已经进行了小微企业信贷客户经理“海 选”,安排了部分网点人员充实到支行客户经理岗位,但随着业务量的上升,管 理上压力仍然较大。

第二,抵押担保方面存在风险。抵押担保是指信贷资产客户或者其他的第三 方在仍然拥有对抵押资产的所有权等的情况下将该抵押资产作为对信贷资产的 担保。关于抵押担保的弊端存在于两个方面:首先,过分强调抵押物担保无形中 就将很多需要信贷资产的小微企业拒之门外,不利于其健康快速发展;其次,银 行自身由于过分看重抵押物的价值而往往会忽视掉很多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监 管控制十分重要的风险指标,从而给小微企业信贷违约提供可能。抵押担保在实 际操作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首先,没有同时抵押房产证和土地使用权。小微企业在进行房产抵押(特别 是经营用房)时,银行往往会从简化程序增加业务量角度考虑默认单以房产证作 抵押。而正确的做法是,银行在把房产作为抵押物时,要以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 同时进行有效的抵押。

其次,抵押物价值评估报告虚假。该行将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作为信贷 决策的依据也存在问题,因为目前即使是具有正规资质的评估机构也普遍存在以 顾客需要为宗旨的问题,很容易出现虚假的价值评估报告。虽然该行在担保公司 的选择上采取非常高的标准,但是此种形式本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风险。

最后,实施抵押物追索权困难多。按照法律规定,在贷款人违约的情况下, 银行可以实施抵押物追索权,但这一追索权的实现在现实中困难重重,导致银行 的行权成本很高,更为无奈的是,银行最后的结果非常可能是即使赢了官司但仍 然要承担最后的风险损失。

启示

第一,更加关注企业资产使用率。企业营运能力,主要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 率与效益。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主要指资产的周转率或周转速度。企业的产出额 与资产占用额之间的比率就是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益。对小微企业进行营运能力的分析,可评价小微企业对资产的管理是否有效,进一步分析小微企业在资产营运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它对盈利能力分析和偿债能力分析具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第二,深入的揭示企业偿还利息能力。在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体系中加入 了现金流量比率。足够的现金流量是企业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经营活动的根本, 是衡量企业偿还债务能力的主要指标。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其本身就有着自有资 金匮乏,资本积累不多的特点,偿债比率普遍不高,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为负 数或较小,则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不强,这必将会影响到企业偿还银行贷款的能 力。

第三,加入较为系统的信贷获利分析。这种分析对小微企业更具有针对性, 其分析指标主要包括内部收益率、还贷能力指数、回收期比率及销售净利率,其 中内部收益率、还贷能力指数、回收期比率这三个指标都是针对企业信贷获得能 力的指标。内部收益率被普遍认为是项目投资的盈利率,反映了投资的使用效率, 内部收益率指标的突出优点就是在计算时不需事先给定基准折现率,避开了这一 非常有争论的问题。内部收益率是建立在折现的项目现金流基础上的,它用一个 数字就能概括出一个复杂项目的特性。通过这一简单扼要的收益率,就可以方便 地对项目进行分析评价,IRR 优越性更加显现出来。

第一,注重了对外部环境的考察。外部环境涵盖了政策支持、金融市场以及 行业前景等具体指标。显然,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一样会引致小微企业信贷风险。 所以,银行应该加强对外部环境的考察,一旦这种整体的经济形势出现大的、不 祥的征兆,银行应该立刻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预防和化解小微企业信贷风险。 第二,强调了非财务指标体系的重要性。非财务指标体系因非量化的特征, 在当下的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体系中并不是处于核心地位。但是,在其对小微企业 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中的逐渐显现,必然会逐渐成为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体系中 的核心因素。因此本文用常见的且非常重要的非财务指标来构造非财务指标体 系,强化了非财务指标体系的重要性,以改变只注重财务指标而忽视非财务指标 的错误导向。

1 完善信贷管理体系,建立全方位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

光大银行 A 分行应该进一步规范授信业务管理,有效防范和控制授信风险。 建立了以“统一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责权分明”为核心内容的信贷管理 和业务运作体制,并分别组建信贷管理部和信贷业务部,分别负责信贷风险管理 和信贷业务开拓,有力地促进了信贷风险的防范和信贷业务的发展。同时可以借 鉴国际大银行的信贷管理经验,把小微企业贷款、信用证等相关的贸易融资形式 以及消费信贷全部纳入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并以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为核 心的公司发展战略,同时引入尽职调查和风险评审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授信决策机 制,扩大风险管理的涵盖范围,有力地促进了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和信贷业务 的发展。

2 优化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流程

按照国务院“拓宽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渠道”的工作部署,光大银行 A 分行应 该将发展小微企业作为其战略重点,明确规定把小微企业贷款作为新增贷款的主 要来源,并从考核上予以支持。同时光大银行 A 分行应该结合当地小微企业信贷发展的特点,摸索建立小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可持续商业化经营模式,并将“明确边界,持续创新,规划先行,优化流程,统一管理”确定为小微企业发展的基本原则。通过小微企业信贷政策的制定,优化信贷客户和业务结构,进一步明确小微企业客户的目标市场和管理要求。同时,光大银行 A 分行还应该明确中小微企业业务总体策略和基本原则、客户分类和主要产品指引、客户评级和主要押品管理、统一授信管理、贷后管理等规定。 3注重人才培养,实施激励约束

人力资源是银行业务快速有效进行的重要支撑。光大银行 A 分行的各个信 贷业务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特别是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为了提高该银行 的各期业务效率,就必须对该行的客户经理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进行培训和强化。

第一,要实现客户经理培训的常态化。对客户经理的培训,光大银行 A 分行可以将时间定在晨会或者是利用实际工作中针对某项具体的业务进行培训,实 现培训的差异化,增强客户经理人的实践经验。

第二,要实现人才选拔和管理制度,择优录用和提升。使客户经理在各个方 面的优势都得以展现,同时把业务素质等各个方面具有较强优势的银行职员安排 在公司信贷的岗位上,并对其进行不定期的业务培训,使其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 的提升,增加对各个业务特别是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防范意识,最终提高 全行员工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要确保激励约束的实施。要想优化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不仅需要 制定科学合理的信贷资产监督管理制度,还要经办人员按质量执行制度规定的自 觉性。要想提升经办人员个自觉性,对相关部门制定科学且有针对性的考核标准 是必不可少的,这可以提高客户经理的对风险管理的自觉性,对于那些有较高自 觉性的客户经理,应该考虑增加其薪酬或者是给予晋升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工 作效率与积极性。 4加强贷款合规性调查 贷款合规性调查,顾名思义,就是对贷款的合法性、有效性的调查认定,主 要包括对贷款申请人及担保人的资格、抵押物等合法性、有效性的调查认定。为 了提高贷款的质量,光大银行 A 分行可采用双人协调调查,从而加强对贷款的 监督。首先要调查申请人、担保法人资格的合法性,可以通过对申请人的法人资 格、营业执照等情况以及担保人的授权委托人、法人公章等情况进行调查;其次 要对抵押物的合法性进行调查,审查其是否符合我国的贷款担保管理规定,同时

要以事实为基础对贷款抵押物进行的价值评估,不得高估贷款抵押资产的价值, 以减少银行贷款的坏账和风险,防止无效抵押。 5切实做好贷后分析监测和管理决策

贷后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光大银行 A 分行贷款合规、安全,贷后管 理工作是否做好,直接关系着银行贷款的质量和风险的防范。要真正做好贷后的 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强对贷款担保企业的现场走访,通过对其经营业绩、财务 状况的有效调查和分析,对其贷款抵押资产的现场核查,防止贷款企业私自转移 和处置抵押资产;其次,要对有潜在风险的客户进行跟踪调查,同时对其关联企 业和担保企业一并进行定期的调查;最后,光大银行 A 分行要加强信贷风险额 度的控制,对于风险预警的客户,应根据实际的情况决定是维持额度还是压缩额 度,还是采取其他的风险防范措施,通过客户预警跟踪管理及时采取措施并形成 决策,做到早发现早防范。此外,还要加强对企业账户资金的监控,关注企业管 理人的资金动向,尽早发现不良迹象,避免产生客户逃废债务的事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Altman, E.I., Haldeman R.G., Narayanan P., Zeta Analysis: A new Model to Identify Bankruptcy Risk of Corporation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77,(1):45-89.

[2] Altman, E. I., Sabato G., Modeling Credit Risk for SMEs: Evidence from the US Market [R], Dec.27,2005. [3]Berlin, M., Mester L. J., On the Profitability of Relationship Lending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7,(6):22-60.

[4]陈浪南,谢清河.中国小额信贷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3):16-19. [5]段斌,王中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J].现代管理科 学,2008,(8):111-113. [6]胡瑞光.美国促进小微型企业发展的融资经验及启示[J],华北金融,2011, (11):40-42. [7]黄树青.四川省贫困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会及小额信贷[M].中国小额信贷十 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05-106.

[8]黄毅.中国小额信贷问题研究(上)[J].银行家,2005,(12):18-20. [9]黄毅.中国小额信贷问题研究(下)[J].银行家,2006,(01):32-36. [10]纪琼骁.麦克米伦缺欠与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J],金融研究,2003,(7): 111-118. [11]贾生华,史煌药.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因素及其管理对策[J],浙 江大学学报,2003,(2):56-63. [12]刘晓昀,叶敬忠.小额信贷的小组信贷与信贷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 2002,44(3):45-47.

[13]李炅宇,刘伟.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定价新解[J],现代商业银行,2011,(8): 80-82.

[14]李莉莉.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D].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2005,(6). [15]李文政,唐羽.国内外小额信贷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金融经济,2008,(8): 11-14.

[16]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 (1):33-35. 28 [17]沈蕾.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构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8,(8):21-23.

[18]王孟夏,邢剑深,王林.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货款风险研究[J].北方经济, 2009,(12):38-39.

[19]岳凤荣.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探析[J],现代商业,2008, (17):20-22.

[20]周磊,周嵩毅.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评价研究[J],现 代商业,2009,(26):19-20.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数据范文第4篇

内容提要

在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各种风险中,信贷风险仍是主要风险。信贷市场份额的多少,管理水平的高低,风险控制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各行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些都使得信贷风险防范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首要的战略问题。作为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的风险,其风险管理存在不足会导致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下降,同时给银行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本文就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和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两方面提出一些信贷风险的解决方案及方向。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和对策

信贷风险是指银行信贷资金发放出去后,不能按期收回,造成资金损失或支付危机的可能性,他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贯穿于贷款从发放到回收的全过程,受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因素影响。银行信贷是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主要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但由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信贷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信贷风险仍是商业银行最大、最突出的风险,尽管商业银行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对信贷风险的控制与防范,但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扔居高不下,这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较大困难,解决这个风险,不仅能缓解银行超负荷经营的矛盾,而且还可以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改善负债经营的状况。反之银行在经营中一旦疏于防范,出现大量不良信贷资产,当不良资产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出现支付困难,信用发生危机,就会引起人们的恐慌,演变成挤兑风潮,导致银行破产。为此,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做好防范工作

一、信贷风险的成因

信贷风险是由多方面原因相互作用而形成,本文由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信贷风险的成因。

(一)银行自身的原因

1、贷款制度执行不严。商业银行贷款审查不严,未能严格执行贷款制度,尤其对“知名企业”有所倾斜。

2、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商业银行普遍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没有形成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管理体系。

3、缺乏贷款风险评估机制。风险管理需要管理人员具备很高的素质和专业训练,否则很难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

4、《贷款证》登记不全、审查不严、执行不力,信贷风险管理存在制度方面的缺陷。

5、担保风险。信贷担保作为一种补偿功能,客观上可以分散信贷风险,然后担保本身就存在风险。

6、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缓慢,理论认识不够完善。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的风险意

识较为薄弱,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未完全基于市场经济规律运作。

7、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如今,我国的金融制度依然不够完整。

8、高级人才的缺失

(二)政府、企业方面的原因

1、 企业转轨变制不规范,造成资金分流及承贷主体难以落实,导致大量贷款债务“悬空”,形成了许多不良资产。

2、信用观念淡薄。在计划经济的体制影响下,需要企业的一把手认为企业和银行都是国家的,企业发生亏损,则通过向银行贷款以保持企业的继续经营,甚至不考虑企业长期负债经营和不能偿还贷款的后果。

3、企业经济效益较低,资金利用率不高。企业产品销售遇阻,使得企业流动资金不够,经营亏损,使企业难以偿还因银行贷款,不良债务大量积聚,最终形成信贷风险。

4、政府干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基于本位主义的考虑,采取行政手段获取银行贷款,促使企业扩大规模和发展速度。致使其贷款形成滞涨,难以收回。

5、国家政策的变更、经济环境的发展,对银行的信贷问题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其他原因

1、法律保障方面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够完善,使得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得不到法律的保障,贷款的担保流于形式,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信息闭塞,。商业银行对企业整体情况及关联企业缺乏信息的沟通与了解,以及商业银行之间对该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信息缺乏交流与共享。

3、利益驱动,导致商业银行之间的国度竞争和无序竞争。有的商业银行为了达到以贷引存,扩大结算量,从而放松信贷风险管理,滥发贷款,造成了很大的信贷风险。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具有长期的潜在性,由于种种原因,债务人无法按期还本付息,甚至拒绝履行债务契约。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关于银行自身在思想意识方面的对策

1、商业银行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增强风险意识。一是要牢固确立信贷风险

的指导思想,不能急功近利,只追求结果而忽略了其他外在因素。二是办事需谨慎,贷款业务的安全应是第一位,信贷人员应有计划地进行培训与考核,增强风险意识,对风险具有清醒的认知。三是要完善信贷政策。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的信贷政策来指导,从而保证本行信贷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

2、商业银行应在了解客户的基础上谨慎贷款。在贷款人来经办信贷业务之后,商业银行应对客户的经营状况,其中包括现金流量、财务状况、盈利状况和偿还能力进行调查,核对客户提供材料的准确度,制定一套符合本行的分析方法,充分对客户偿还能力及意愿进行评估,谨慎地确定贷款金额,不能盲目地听之信之。市场是瞬息万变的,需要根据市场和客户经营的整体变化、资金的流通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贷款金额,每隔一段时间就对计划进行一次调整,保持贷款的安全和流动。

(1)借款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对贷款质量有重要的影响。虚假或经过掺水的财务报表是造成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借款企业没有提交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不能保证借款企业财务报表的真是程度。注册会计师对借款企业的财务报表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后,一旦由于财务报表不实造成不良贷款,该注册会计师将负法律责任。

(2)分析借款企业的会计政策或会计处理方法,对于判断企业财务状况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借款企业本期与上期使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得出的财务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对于同样的会计原始数据,使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财务数据是不同的。借款企业可能使用某些会计处理方法得出理想的财务数据。

3、商业银行应合理使用现代化科技,对信贷信息进行全方位的了解,然后进行分析预测,对风险要有严格的防范措施。一是定期开展市场和行业调查,对各个企业的发展和还款能力进行了解,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企业分别制定相应的检查制度和防范对策;二是使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三是银行要与各个执法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可以因这些部门反馈来的关于借款企业的相关信息,及时了解和发现问题,主动转移和规避风险。只要还有信贷业务的发生,那么信贷风险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无法消除信贷风险,但是可以通过风险防范的一系列措施,控制风险的大小与范围,在经营业务的同时,可以促进金融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4、商业银行要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完善授信业务程序,进一步健全审贷分离制度。审贷分离是提高新发放贷款质量的基本保证。实行民主科学的授信决策。商业银行要对贷审工作进行严格的规范,将贷款进行合理的运用。要做到有章可循,规范运作、严格管理。而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当地的银行信贷业务的管理部门对当地的信贷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

5、建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形成于思。建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风险管理理念,是建立风险管理体制的基础,同时更要优化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关键在于风险管理理念是否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目前,改进风险管理理念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辨证关系,核心是采取差别化管理的原则。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极寻找、发展防范风险的办法,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要改变以往对风险管理的偏见,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关于银行自身在制度改进方面的对策

1、构建先进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和评价体系等内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应该是全面风险管理,这既是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也是商业银行应对未来挑战的要求。运用现代金融工程的技术,贯彻全面风险管理思想,构筑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是商业银行应对面临的严峻金融风险的挑战的重要举措。当前商业银行应加快风险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垂直化的风险管理体制,风险管理重点应该由强调审贷分离向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转变。以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往往单纯强调审贷分离而忽视了商业银行内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但巴林银行、大和银行、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事件说明: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已经不单单是授信审批的控制,而且更强调银行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从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应是风险管理战略,偏好构架过程和文化的统一,通过建立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和偏好,完善的管理架构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和良好的信贷文化,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

2、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运行的前瞻性研究。商业银行应加强宏观经济和 5

产业政策等业务培训,建立健全专门的研究机构,深入研究分析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行业的盈利能力与经济周期息息相关,商业银行应着力提高对行业、结构和区域经济调整的预 和把握能力,把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立足于商业银行自身发展与改革策略,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变化,准确把握贷款市场、行业和不同客户的发展前景,尤其要注重在经济下行背景下盈利能力的持续性。

3、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一是要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改变单一依靠贷款企业报送报表获取信息的做法,广泛收集有关行及相关企业的企业法人代表个人资料,企业的信用状况及有无违约记录,企业的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盈利能力、生产经营状况、资金营运状况、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及有无违纪记录、企业经营水平及市场发展前景等资料,并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获取足够的信息,才能对企业实行有效监测,防范信贷风险;二是发挥银行同业工会的作用,及时互通信息,共同防范企业利用银行之间的竞争,采取欺骗的行为;三是加强与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或企业法人代表)监督检查中的信息和资料,再将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及时发现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和防范机制。

4、建立信用风险评估机制及风险动态监测。依据借款人的经济实力,资产负债情况,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及管理能力、经营业绩,市场进入情况及其产品的市场均衡性和互补性等来确立企业的风险等级。除对信用优良的企业可发放部分信用贷款外,其它均采取担保、抵押贷款等方式。商业银行不仅要计量某一个“时点”上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更要随时关注风险随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如何变化,提高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适应性,切实增强对经济波动风险的预判能力。加强风险管理人员水平,研究建立对银行机构和体系的风险评价体系及模型,完善信贷资产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坚持对贷款客户的动态管理和复测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调整信用等级,实现宏观经济风险的早期预警。

5、完善银行信贷的投放和退出机制。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要将有限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商业银行应按照宏观调控方向,通过择优进入和加快退出,不断优化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促进银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信贷投向政策的研究,从未来发展趋势、行业的成熟度和成长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准确判断风险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进入一些市场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产业。新兴产 6

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规模较小,发展此类贷款要充分考虑到我国银行业特殊的经营体制背景,大部分商业银行的贷款经营模式更适用于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经营缺少经验,银行应尽陕建立具有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经营和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充分调查企业主个人资信、素质、偿债能力等,并进行有效资产抵质押等方式,在拓宽业务范围,提高经营收入的同时,有效降低贷款损失。根据行业周期和企业成长性把握银行贷款介入经营的时机。对新兴产业成长过程中蕴藏着阶段性风险,商业银行贷款投放的新兴行业对象的选择上,不仅是有增长潜力的企业,而且该企业应该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经营的阶段,具有稳定的现金流保证偿贷能力。对于国家政策和监管要求明确限制或退出的行业进行严格管控,对信贷风险较高的行业实施差别化的退出政策。对双高、产能过剩、产能潜在过剩行业,从严控制贷款投放,加紧收回前期贷款,防止企业进入衰退期引起经营收益下降,对前期投放贷款造成损失;对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客户、由盛转衰的优势企业和发展前景不大的企业实施选择性退出政策。通过贷款的有序退出和有效的进入,盘活贷款存量。

6、建立完善的风险准备制度,提高风险应对能力。风险准备金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实际是一种风险补偿方法,是商业银行从利润中提取的,用来弥补资产损失的资金,是银行风险补偿的最后手段。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应把握盈利增加的有利时机,增加风险拨备,提高拔备覆盖率和资本充足率,从而为经济下行周期补偿不良资产损失提供足够的资金,减轻银行经营压力,为银行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形成资本缓冲。

7、完善信贷制度建设。完善信贷制度建设,实施银行和企业共担信贷风险制度,从根本上降低信贷风险。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择优抉择”的原则,盘活贷款存量,优化货款增量。国有商业银行对企业出现的信贷风险要有一个认真、清醒、全面的认识,不能谈虎色变,实行一刀切。实行企业与银行信贷风险共担制度,间接地防范银行信贷风险;实行企业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自筹资本金制度;实行企业贷款预交风险保证金制度,进一步完善贷款证制度建设。

8、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净化信用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通过建立信用记录,跟踪记录社会个体信用状况,加强企业和个人的征信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信用评级和授信制度,银行根据 7

借款人所获收益是投资收益还是投机利益,确定借款人的风险等级。尽量降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为银行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外部保障环境。

(1)建立银行信贷信息网络系统,形成开放的信息共享资源,防范信贷风险。要建立信贷管理数据库和每个客户信用信息资料库以及每个客户的基本资料库,特别关注客户的组织机构和股东机构。通过了解和掌握客户及其关联组织的贷款信息和信用记录,就能避免重复抵押、连环担保、多头贷款的情况发生。 (2)建立完善的预警制度和“黑名单”制度。由人民银行牵头,在全市范围内(或全省、全国范围内)收集具有信贷风险的企业名单,将其有关资料编制成册,再分发给各金融单位,各金融单位对这些企业采取停止或严格控制发放贷款的措施,以确保金融资产的安全,被划入“黑名单”的对象是:还款逾期时间超过1年,资产负债率在90%以上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卡恶意透支的客户;借兼并、分立、破产或股份制改造等途径,逃废金融债务的借款人;有严重过失造成企业破产,导致贷款巨额损失的企业;有诈骗、转贷牟利等劣迹的借款人;用贷款进行股本权益性投资或在有价证券、期货、房地产等方面从事投机经营的。通过建立“黑名单”制度不仅可以制约多头开户企业的交叉贷款现象,减少新增贷款的风险,而且促使一些原本想逃废债的企业主动还清贷款。

9、完善经营人员激励机制,强化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要从培育内控制度入手,建立事前内控机制,强化过程监控,突出内控重点,逐步实现补救性控制向预防性控制的转变,切实防范风险,稳健经营。内部控制要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转变,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内控机制。要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对现有内控制度进行认真清理,由法规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充分研究,待讨论通过后,统一在全行发布,使预防性控制落实在各业务制度之中。同时,要规范“立法程序”,明确“立法”权限,对内控制度的评价、修改和制定都要在程序上予以明确,以增强“立法”的严肃性与统一性。建立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在风险的管理中"人才是关键! 我国商业银行同国外相比"人才相对不足"尤其是风险管理的高级人才相当匮乏"这制约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强化与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及执行效果! 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应加紧人才的引进充实风险管理的各个阶层"尤其是基层"另一方面应加紧提高现有职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与能力! 这样"既可以从源头上降低贷款风险的发生"又可以建立一 8

支优秀的清收不良资产队伍"加大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加快对不良资产的迅速处理"以活化不良资产! 事实上"事前的控制同事后的控制一样的重要! 一般来说"不良资产形成的背后都有某些不良的人#不健全的规章制度#不良的理念! 如果还用不良的人进行放贷与清收"很可能助长这些行为! 因此"要把优秀人才吸收到放贷与清收盘活队伍中来"这样"有一支优秀的队伍"再配以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良贷款产生将会更难"而其清收将会更易!

(三)关于银行和政府方面的对策

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增强政府为银行创造宽松环境的积极性,减少因行政干预而带来的信贷风险针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对国有商业银行产生的不利影响,可采取以下措施:深入改革政治体制,减少硬性行政干预。在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形势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现行的政治体制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上级机关对地方政府及干部的政绩考核,不能只看吸收资金多少,上项目大小,应主要通过资金使用效益和项目投产后的社会效益来衡量,以此奖优罚劣,促使地方政府改变思路,变对银行的硬性干预为服务指导,进而减少不当的行政干预行为。

2、加强宣传,统一认识,理顺地方政府和银行的关系。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地方经济,而银行资金也是用来支持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二者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银行应加强宣传,做好对地方政府的解释工作,互相体谅,共同支持地方经济。地方政府更要大力促使企业改革创新,增强企业自身活力和竞争实力,以保证偿还贷款本息,真正减轻银行负担,为银行创造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条件。

3、强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树立央行的监管权威。从近期看,应在《中国人民银行法》中补充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直接对人总行负责,凡涉及金融有关事宜,地方政府必须通过当地人民银行协商解决”。这样,基层人民银行可以和地方政府处在平等位置上,自主开展工作。从长远来看,中央银行应脱离政府领导,独立地运用经济手段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从根本上消除行政干预。完善央行的监管内容,除了审批、稽核等合规性检查外,还应进一步开展非现场、不定期的多样化监管,强化对最低资本金、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比例、信贷资产质量及信贷资金投向、财务、利率等诸方面的监管。

4、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加强与政府的沟通,提高政府为银行创造宽松环境的积极性,减少因政府行政干预带来的信贷风险。针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对国有商业银行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应保障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划清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界限,加强宣传,统一认识,理顺地方政府和银行的关系。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地方经济,而银行资金也是用来支持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二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划清资金,坚持商业性资金的有偿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减少和停止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不当干预,保证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也是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措施。同时,银行应加强宣传,做好对地方政府创新的解释工作,互相体谅,共同发展地方经济。地方政府更要大力促使企业改革,增强企业自身活力和竞争实力,以保证偿还贷款本息,真正减轻银行负担,为银行创造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条件。当然,银行在资金宽裕,不违背信贷政策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对地方予以信贷倾斜,扶植一些地方优势项目,促进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经济的国际化、自由化、市场一体化进程中,国际资本的流动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运行,导致资本大规模无序流动,金融风险日渐突出,主要表现为世界各地银行业的危机和动荡。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而商业银行又是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安全与稳健运行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金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四)关于银行和企业方面的对策

1、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信贷资产安全。对某些用经济手段无法解决的经济纠纷,特别是对一些破产、拍卖的企业,应严格按法律程序收回相应的信贷资产;要积极参加地方经济改革,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主动的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协作,参与企业的转制方案及协议、合同的制订,特别是要主动参与有关企业财产、资金、债权债务的清理、划转、落实和重组工作;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对不良资产以呆账准备金等形式进行合理核销;通过多方合作、整顿、重组,理顺遗留事项,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完善对企业的制度建设,实施银企共担信贷风险制度,从根本上降低信贷风险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发放对象大约为国有企业,因此搞好两者之间的 10

关系,完善对国有企业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1)积极参与企业改制,牢固确立国有商业银行在企业改制中的主导地位。根据企业转制改革过程中的不同形式,采取不同措施,加强银行的债权管理。企业在转制改革过程中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银行应根据不同的形式与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要一厂一策,一户一策,落实好贷款的清偿责任。

(2)企业转制必须重新签订借款和抵押合同。新的借款合同内容要以原借款合同为基础,要保证原有的贷款担保和财产抵押的有效性,对原来未办理担保、抵押的贷款在重新签订合同时,也要办理抵押。改制企业贷款无论由原担保人担保,还是改为其他人担保,银行都要及时同借款人、担保人重新签订合同,落实其担保责任。

(3)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资产保全机构。银行各级机构要成立支持企业改制领导小组,要有专门机构和具体人员负责做好这方面的内外部协调配合工作,配合当地政府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最大限度地保全银行信贷资产。 (4)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做好金融服务工作。只有熟悉并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改革动向,制定相应的措施、办法,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在资产评估、清产核资、项目论证、信息咨询、资金结构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对于危及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的问题,应据理力争,严格按照有关政策法规执行,确保信贷资产安全。

(5)建立健全债权管理责任制。各行行长和有关人员都要明确责任,银行资产保全责任人员及时了解掌握企业改制情况,提前介入,依法参加改制企业的资产清算工作。制止企业抵估或少报财产价值等逃债行为,要按资产转移比例分摊债权债务,并重新签订还款合同,落实银行债权。资产重组后,要跟踪调查,及时收回债权。

(6)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择优抉择”的原则,盘活贷款存量,优化贷款增量。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改制中的信贷风险要有一个认真、清醒、全面的认识,不能谈虎色变,实行一刀切。要改进服务,对优质企业要主动送贷上门,大力支持和倾斜;对转制后扭亏有望的企业,要积极推行“支、帮、促”活动,实行“一厂一策”。对资不抵债,长期亏损或扭亏无望的企业,鼓励和促进其改制,把债 11

务落实到新的经济主体,明确承贷主体。要想方设法盘活现有信贷资产,严把新增信贷资产质量关,多渠道、多方式提高资产质量,降低经营风险。

(7)实行企业与银行信贷风险共担制度,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可供选择的对策有:实行企业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自筹资本金制度。应规定凡企业新上固定资产项目,必须自筹,并存入主办银行账户,由银行监督。凡企业自筹资金未落实到位,有关部门不予立项,银行不予贷款。这样既可防止企业盲目投资上项目,扩大基建规模,造成资金短缺的半拉子工程,又能有效防止地方政府强令银行贷款的做法,使银行获得择优放款自主权,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实行企业贷款预交风险保证金制度。凡是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应扣贷款的留存银行作为风险保证金。这样做,从企业来讲,可以增进其信用意识及积极主动还款意识,提高偿债能力;从银行来讲,可以降低风险,补偿可能出现的贷款损失。进一步完善贷款证制度。贷款证是企业法人向金融机构申请借款的资格证明书。贷款证的实施,增加了企业负债的透明度,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提高贷款的科学性,优化贷款结构。

2、完善并强化内部信贷制约机制,让《贷款证》管理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商业银行须认真贯彻执行《贷款证》的管理规定,准确、完整地记录企业及其关联组织的银行负债数据、还款数据和担保情况。

(五)其他方面的对策

1、开办保险贷款业务。保险贷款即保险公司承保的贷款, 指借款人失去偿还能力, 银行确定贷款为损失类后, 所欠全部贷款本息由保险公司直接向银行偿还的贷款。

(1)办理保险贷款的前提条件保险公司开设贷款保险业务, 银行优先发放承保的贷款。保险公司与银行同为金融企业, 双方同样以服务社会经济,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但两者经营的业务是背离的, 不可预测的风险的存在是保险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而金融风险存在的危害性能够使银行业破产倒闭。因此, 两者应在政策法规允许的业务范围内, 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 积极合作开辟新业务, 共同促进发展。 (2)保险贷款运作方式

保险贷款的关系人有借款人、保险公司、银行三方。具体运作程序①借款人确定 12

采用保险货款方式向银行贷款,首先应向保险公司提出贷款保险申请, 征得保险公司同意受理后, 再向银行申请贷款②借款人向银行申请保险贷款时, 申请书中应明确已征得保险公司同意受理, 银行按照《贷款通知》的要求, 进行贷前调查、审查, 看是否符合银行贷款条件, 双方明确贷款金额、用途、期限、还款方式、保费支付等内容, 并签订贷款合同③借款人凭借款合同到保险公司进行本息投保, 具体办理保险投保的有关手续后, 再把贷款合同, 保险单一并交由银行审查④银行按照审贷分离的原则, 对贷款合同、保险单等有关手续审查后发放贷款, 贷款发放后, 银行应加强贷款管理, 做好贷款的监督使用和贷款的催收工作⑤借款人应按合同签约时限和方式归还银行本息。如不能的按期归还, 符合展期条件的可以申请展期⑥对借款人失去了偿还能力, 无法收回, 银行确定为损失类的贷款, 保险公司核实后应无条件直接向银行归还所欠本息。

2、强化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建设。

(1)从《公司法》、《合同法》、《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方面重新具体规定,使逃废债务责任人须承担的责任得以明确和延续。 (2)加强对中介机构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

(3)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从而使企业提供的或经中介结构鉴定的财务会计报表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 (4)加强理论学习和强化经纪人职业道德建设。对企业高级经管人员和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应更加重视。

3、加强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要化解和防范信贷风险,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通过法律法规形式规范信贷行为,以明确相关的法律责任;加速市场法制化建设,对不适应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尽可能修改;加强对消费信贷的立法,从源头上遏制恶意消费行为。

4、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等大众舆论的监督作用,重树诚信理念。对逃废债企业或长时间逾期不还贷的企业,在整个金融系统进行内部通报,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进行披露。有助于重树诚信理念。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通力合作,建立企业基本情况动态信息网。通过该动态信息网及时准准确地获取和掌握企业基本情况的变化,及时把握企业的动向,并作出理性的分析判断,这样才能把信贷风险消灭 13

在萌芽之中。这样才能规避信贷风险,实现经营利润最大化

在我国金融体系中,随着金融行业的改革不断深入,城市商业银行逐渐薪露头角并迅速发展,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城市商业银行承担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的重担,也使我国金融业改革也走上了“双轨制”的道路。通过引进城市商业银行,能有效打破既有的国有银行框架,推动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改革。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银行业的改革开放,有利于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也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而对于目前国内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尽管自股份制改革以来,其在加强内部治理、外部监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其自身的定位和规模限制,可能会为了实现利润的高速发展和规模的快速扩张而疏忽了信贷基本信息的审核和内部的监管,其信贷风险比外资大银行以及国有四大银行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信贷风险防范就显得无比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洁: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09

2、李金玲: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2009

3、郑洪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经济论坛,2010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数据范文第5篇

关于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之间如何实现和谐发展、共赢进步便是众多研究学者纷纷讨论的热点。在国内众多中小微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硬件”支持来完成相应的生产,资金就好比新鲜血液一样支撑着企业的生存与成长。然而亟需资金支持的众多中小微企业与民营企业在获取融资资金的过程中,很难以从正规渠道比如银行信贷途径中获取大量的贷款资金,为了有效填补这一缺口,商业信贷便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那么面对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当企业面对需要资金时,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是存在何种的关系来满足企业与市场的需求?

一、理论基础

(一)存在优势理论

所谓存在优势理论,其指的是在整体环境中,某个体具备的条件、市场与接受度等因素而形成了自身具备的优势。为了有效提升某个体自己具备的本来优势,会通过利用诸多竞争因素来降低获利标准从而增加用户受众群。站在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二者来说,商业信贷相比于银行信贷的存在优势便是能够从更加快速、便利的放贷条件下给予给需求者足够的融资资金。而银行信贷相比于商业信贷来说,便具备了融资正本低、流程正规、受法律保护性较高的存在优势。

(二)价格歧视理论

价格歧视理论是指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一方在面对不同层次的接受者时,以提供同样等级、同样质量、相同商品或服务的行为为前提,则会在众多接受者中采取不同价格或者收费标准的方式,形成一种层次化的价格差异,这便是价格歧视。价格歧视理论在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金融业务的体现中,主要表现出对不同需求主体的“价格歧视”。比如商业信贷或者银行信贷都会根据借贷企业或用户的资质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放贷方案,比如放贷利率的高低、融资时间的长短以及总体放贷金额的多少等。

(三)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指的是在互换活动中付出的成本,其与生产成本是对应关系。交易成本在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随处可见也密不可分,并且一旦产生了互换活动便会有交易成本的产生。针对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而言,有部分学者认为选择商业信贷会降低总体交易成本,并且从采购方的角度来看能够完成相应的成本回收与生产周期的有效循环。而从银行信贷的角度来看,如果对具备借贷资格较为良好的企业而言来说能够有效降低总体交易成本,但是对部分缺乏银行借贷资格的企业来说便无法发挥成本节约的有效性。

(四)差异性理论

所谓差异性理论,是对于信贷主体而言,由于各自的借贷条件限制与标准不同,使其获得的融资对象群体也相对不同,在整个信贷市场中呈现着彼此的差异性。相对于商业信贷而言,由于其成立时间相对较短,经历的年限也相对有限,后备实力与整体规模都是中小型偏多。那么这样的外在特点与银行信贷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差异性,由于银行信贷的成立时间较久,有着深厚的市场经验与稳定的融资对象,几乎形成了稳固的发展模式与借贷关系。二者这样的不同表现,便是彼此之间的存在的差异。

二、我国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现状分析

(一)商业信贷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为商业信贷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与市场氛围,但是与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商业信贷领域的发展程度相比,我国的商业信贷仍然不够完善与成熟,也表现出较为滞后的缺点。伴随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尽管我国商业信贷与国外相差甚远,但是从自身的发展速度上来说已经较为迅速,并且也保证了每年有百分之二十的交易量是以商业信贷的方式完成的。面对国内众多企业对资金存在者广泛需求,一旦企业发生资金周转不灵、资金链条断裂,则会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转和生产。因此,诸多中小微企业或者民营企业面对亟需资金的状态下,尽管商业信贷的融资成本较高,但是由于存在银行信贷缺口的因素也不得不选择商业信贷的方式,来缓解资金需求的问题。可以说,目前商业信贷在国内金融领域有着较为宽阔的市场前景,也在逐渐转变为中国更多企业认可的融资方式与融资选择。

(二)银行信贷现状

当前我国正在处于高速成长与战略转型的发展时期,且市场内部流通的信息无法在更为平衡的状态下传递,导致市场经济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与迈进,我国银行信贷作为发展历史较为长久的融资业务形式,整个银行信贷市场的发展也待于进一步完善。从目前我国银行信贷的发展現状来看,“限制性”与“选择性”是银行信贷最大的特点。由于银行信贷不是对每个企业进行全方位开放,在放贷条件上也存在较多的条件与限制,所以一般具备良好信贷资格、发展实力的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国家重点扶持企业、与政府建立紧密合作联系的企业等,才有机会和条件获取银行信贷的资格。由于银行信贷的放贷个体数量有限,这便给诸多本来就亟需资金支持的中小微企业与民营企业带来的很大困难与窘状。所以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与民营企业纷纷选择商业信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生产与正常经营的融资途径。

三、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关系分析:替代还是互补

(一)替代性

从替代性的角度来看,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之间的替代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的融资成本不同,使二者之间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借贷企业或用户群面对这种差异时会放弃不理想一方,而选择另一方,这便在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之间形成了替代关系。而左右借贷企业或用户群选择的影响因素便是信贷资格与融资成本。关于银行信贷来说,由于其对借贷企业的资格过于限制,很多中小微企业或民营企业无法满足银行提出的硬性要求,从而无法在银行信贷的途径中获得融资资金,导致很多中小微企业与民营企业选择了商业信贷的方式来代替银行信贷的方式。那么关于商业信贷来说,由于其融资成本相对比银行信贷要高出很多,这样就会使得同样具备二者信贷资格的企业,会更加倾向于选择融资成本更低的银行信贷,这样银行信贷便替代了商业信贷。

(二)互补性

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的互补性主要是站在整体环境的角度来思考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国内金融领域整体消沉的环境下,信贷行业不景气,众多企业不会选择外贷资金而增加自己的经营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则会形成互补关系,各自弥补对方的劣势来突显优势,在相互互补的状态下良好发展,共同为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而做出努力。例如美国经济研究学者伯克利与伊博森共同提出了关于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的互补性理论,即站在企业融资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对二者的需求性与排斥性,以此来表现出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之间的互补性等关系。针对我国整体金融市场而言,借贷双方就如同市场中的甲方与乙方,各自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也来满足自身的经济缺口。那么站在这种相对宏观的视角来看,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就是“站在一条船上的蚂蚱”,他们面对的客户群体都是对融资、对信贷有需求的群体客户,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是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共同服务的对象。这样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就会共同为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做出努力,会共同促进融资市场的活跃度与灵敏度,同时也承担着共同的融资风险。可见,站在同行业的角度而言,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之间形成了鲜明的互补关系,各自弥补对方的不足与劣势,从而为整体资金融通市场而做出努力。

(三)商业信贷对银行信贷的促进作用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商业信贷的快速发展尽管对银行信贷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也会对其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商业信贷采取的融资理念是减少对企业的融资约束,在这一点上非常值得银行信贷来学习与借鉴。通过适当放宽自己的融资条件,形成良好的融资环境,从而帮助银行信贷自身实现创新发展与转型。换言之,由于商业信贷自身的利率相对较高,尽管放款时间短、放贷金额高,但与此同时较高的利率便使得商业信贷的门外客户“敬而远之”。也正是商业信贷存在高利率的缺陷,反过来促进了很多具备银行信贷资格的企业或其他主体,都会直接优选银行信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融资需求,这样便也直接促进了银行信贷的良好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环境下,很多企业都存在资金短缺、融资不通的情况,而其中以中小微企业以及民营企业更为亟需资金的支持。在这种环境与需求的推动下,银行信贷无法做到一一满足众多主体的需求,此时便需要另一个角色来供给市场需求的资金。商业信贷作为区别于银行信贷的金融业务的一种,其能够在时间短、下款快、流程少等特点的基础上满足诸多企业以及用户对资金的需求,完成一套的信贷业务。那么面对当前众多关于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在众多学者提出的意见各有所长、各持所理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围绕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之间“替代”或者“互补”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后,能够知道银行信贷与商业信贷之间存在者客观的替代关系,商业信贷能够替代银行信贷满足更多中小微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对融资资金的需求。与此同时,如果当面对金融领域整体消沉的环境下,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则会形成互补关系,各自弥补对方的劣势来突显优势,共同为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而做出努力。

(二)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银行信贷的发展视角来看,对于其发展的相关建议主要为:关于银行信贷的政策支持上,放松对银行信贷的微贷权。政府应该从政策角度上应当适当放松对银行信贷的微贷权,同时还要重视金融市场中各个角色的广泛参与,这也会让银行信貸体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尤其是在一些缺乏信贷经验的中小微企业与民营起来说会格外适用。

关于商业信贷的政策支持上,在实际的定价过程中可以推动商业信贷组织在内部成立一个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并以此建立起相应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来提高众多企业与用户在商业信贷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并能够在科学的范围内进行商业信贷。同时,加强专业商业信贷人才培养步伐,为商业信贷的良好发展增进全新动力。通过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以及选拔专业的商业信贷人才,在予以商业信贷行业资金支持中,推动其内部进行定期的信贷人才培训,聘请专业的讲师对商业信贷从业者进行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在政策环境的帮助下,促使银行信贷与商业信贷能够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国内金融信贷领域在更加规范、健康与绿色的环境中进步。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数据范文第6篇

【摘 要】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关键环节。笔者陈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建议:第一是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第二是完善信贷市场退出途径。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控制度;退出途径

1 前言

风险是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的基本属性之一。风险分析和管理活动是商业银行所从事的全部业务和管理活动中最核心的内容。我们甚至可以把银行活动比喻为一种以承担风险换取收益的游戏。而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最关键也最具挑战性的领域。随着金融市场日趋复杂、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暴露开始成倍增长,性质也更为复杂。银行业迫切需要一种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自由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贷款仍占银行总资产的绝对比重,因此商业银行面临最大的风险便是信贷风险。从令人瞠目的巨额不良资产到屡见不鲜的金融丑闻,无不根源于信贷风险问题。本论文致力于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問题

2.1 增量贷款风险不断增加

由于贷款存量结构制约,银行贷款资金在增量配置上难以做到优化和按效益原则进行。再加上体制不合理,无序竞争和规则约束不健全,贷款的增量配置扭曲,又转化为存量风险,日渐累积,形成了恶性循环。

一方面,贷款大量向交通、能源、电力、电信等垄断性行业或大项目以及集团公司、股份公司、上市公司等大企业集中,存在着风险集聚和形成新的不良贷款的可能。一旦这些家企业面临经营风险,而不得不破产时,很可能蚀空银行资本金,进而引发银行危机。

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加剧了银行增量风险。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开放,一大批有实力、有效益的外资银行己经来华抢滩设点,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越来越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优质客户流失、客户群体边缘化的危险。新增贷款质量的下降意味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不断加大。

2.2 贷款流动性较差

商业银行贷款投向过于集中。贷款集中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贷“大”,即贷款向大企业、大城市、大项目集中,大量资金集中于少量项目。二是贷“长”,就是投放贷款的期限与企业实际用款周期不匹配,这样就隐藏了贷款的短期风险,将风险暴露的时间延长。三是贷“上”,贷给上市公司或准上市公司,也使得一部分资金流入股市,离开生产领域,从而造成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总体不足,大量银行流动资金贷款被长期占用,周转缓慢。由于商业银行信贷客户大部份是国有工业客户,近年来国有工业客户整体效益不佳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3 原不良资产生成机制仍在不断催生着新的不良资产

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虽有所下降,但不良资产绝对额却在不断上升。1994年国有商业银行(原工、农、中、建)不良贷款总额5323亿,至2006年底不良贷款总额还有10557.6亿(这其中需要剔除1999年不良资产剥离的1.4万亿和中行、建行、工行上市前财务重组时的政策性剥离和核销的数据)。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增长并没有被有效遏制住,原不良资产生成机制仍旧不断地催生着新的信贷不良资产,这还不包括一部分隐性不良资产。不良资产就像一个恶性肿瘤困扰着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

3 完善我国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措施

3.1 建设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

3.1.1 授权审批与内部稽核制度的相互补充

商业银行业务授权审批制度是确保银行稳健运营、抑制风险发生与扩大的重要制度。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应做到以下三点:①设立三人信贷委员会批准制度。②坚持有限授权原则。③内部组织授权要与职责分离相结合。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稽核制度要做到:①保证内部稽核部门的独立性。对原有稽核部门进行重组,在董事会下设立总稽核部,中心分行与城市分行实行派驻制,派驻地稽核部门由上级行直接管理。②完善非现场稽核制度。只有改进稽核的手段,实现非现场稽核,才能够有效解决稽核任务与稽核力量的矛盾。在具体的操作中,一是采用制度基础稽核的方法。对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与有效性进行审查与评价,根据内部控制系统的优点与缺点确定稽核的范围。

3.1.2 规范信贷业务操作制度

规范的信贷业务操作制度一般包括贷前审查、贷中控制、贷后管理三个部分。贷前调查及贷款评审工作是防范贷款风险的第一道防线。贷中控制主要贷款审批时控制风险。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时有一个特点就是贷款审查委员会以及信贷审批人员往往由一定行政职务的行领导或部门领导担任,难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信贷业务的审批中,在这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向西方先进商业银行学习,将信贷审批工作交由专职人员担任。信贷风险防范的贷后管理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控制借款企业的“道德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3.2 完善信贷市场退出途径

首先:选择合适的信贷退出时机信贷退出时机是信贷退出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来说,信贷退出的最佳点是企业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交接处,这一时期的企业在银行的贷款形态常处于关注类,此时借款企业能够寻找到新的信贷资源,退出成本较低。其次:设立行业与区域的信贷退出机制在区域信贷资金的配置上,可以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办法进行改进。具体操作上可以将到期的固定资产全部贷款和AA级以下的流动资金贷款按一定比例上收集中到一级分行,同时改革现行的考核机制,按主要业务建立以条为主,以块为辅的效益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世清.试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国际金融研究,2003(07):25-32.

[2] 陈正.信贷资金使用环节风险及其控制[J].安徽农村金融,2005(12):35.

[3] 崔胜实.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吉林金融研究,2004(12):31-33.

[4] 何桦.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经营中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J].金融与保险,2003 (9): 73-74.

[5] 姜建清,银行信贷退出理论和实践研究[J].金融研究,2004(01).

上一篇:水质检测方法验证报告范文下一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