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高职院校文化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21

女子高职院校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健康的班级文化不仅能够促进高職生健康成长,也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实现持续发展。本文从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出发,列出当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从中找出问题和分析原因,并尝试着提出了高职院校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探索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担负的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担子显得更加重要。班级是高职院校的一个细胞,也是高职院校开展学校教育的重要阵地。探索班级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所谓班级文化,属于群体文化范畴。它是指一个班级的全体师生在长期学习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班级文化代表着一个全体师生的精神面貌,是班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主要涵盖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班级标识、班级容貌等物质文化建设;二是班纪班规等制度文化建设;三是班风、学风、价值观等精神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又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时刻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全体教师与学生们都要积极作为、良性互动,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共同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班级文化氛围。

二、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分析

同一般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一)学生生源复杂,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欠缺;也有一部分学生对集体漠不关心,不愿意参加学校和班级的集体活动;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自己来高职院校就是为了学有一技之长,或是来混文凭。学生的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班级文化建设。

(二)教育目标不同,要突出职业性和地方性。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是为地方输送专业的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所以,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一定要突出以下两点:一是要突出职业性教育特点。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渗透职业道德、普及职业技能,营造出深厚的职业教育氛围。二是要突出为地方服务。多年来,地方为高职院校的发展、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高职院校要回馈社会、服务地方,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引导学生们为地方服务、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做贡献。

纵观我国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它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塑造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也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然而,不能否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也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班级意识、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淡化;班级活动弱化、班级制度不全等。特别提及的是当前网络文化严重冲击着班级文化建设。网络作为新时期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迅速占领了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阵地,不少学生热衷于坐在电脑前面,或是埋头摆弄手机,陶醉于网络虚拟的空间,导致对于身边的班级文化漠不关心。这个问题亟需解决。

三、加强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过于狭窄。

一是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让几十名学生都热爱集体、不损害公物、不打架骂人,就要靠班级出台一套规章制度来管理。只有把制度和规矩挺在前面,才能约束大家。制定了规章制度,就要有“章”必依 。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还要加大惩罚力度,真正做到执“章”必严, 违“章”必究。只有这样,班级才会没有杂音,步调一致,团结向上。

(二)教学质量评价过于主观化。

二是培养一批优秀的班干部。要把那些热爱学习、责任心强、关心集体的学生发展为干部。这样,学生班干部来源于同学中间,了解大家的所想、所盼、所愿,可以作同学们的代言人。通过培养,学生干部可以帮助教师和辅导员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以便让他们挤出时间集中精力用于其它工作。可以说,学生干部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班级建设的“带头羊”、“领头雁”,一定要充分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大家搞好班级文化建设。

三是开辟“多领域”文化阵地。比如,利用板报、墙体书写大量的“爱国”、“ 爱校”、“ 爱班”、“爱岗”的饱含正能量的标语和口号;或者利用班会、团会时间,结合眼下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讨论,通过辩论让大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者在互联网上建立班级网站,设置“班级管理”、“班级风采”、“我为班级发展献一策”等栏目,引导大家关心集体,为班级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是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 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或周末时间,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他们到企业下车间,或是到边远地区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来练习本领,增长阅历,以便让学生们融入社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邀请当地企业以及优秀的技术人员进教室到课堂,或者担任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裁判。通过技术人员面对面地讲解专业知识、手把手地传授生产技术,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加强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潜心钻研,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加油出力。

参考文献:

[1] 周勇,朱文青. 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 机械职业教育,2011,No.30910

[2]曹秀海,王新波. 高职院校职业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施[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No.67822

[3]夏萍. 五年制高职班级文化建设探讨和研究[D].苏州大学,2013.

作者简介:金俊美(1979.09-),女,汉族,河北省保定市,硕士研究生,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

女子高职院校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依托安全文化、校园文化、校园安全等维度作为分析平台,力求探索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形式与途径,为建设和谐校园、安全校园出谋献策。

【关键词】校园安全文化 高职院校 安全文化建设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越来越多,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所面臨的安全压力日渐增大。这不仅表现为由于师生人数增加对院校的安全管理基础设施和安全保卫队伍建设的基本需求,还表现为不断增强的外部环境不安全因素对这些院校的影响,以及高职院校师生个体面临的安全压力,同时也表现为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内部危险源的管理,创设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环境。为此,可以说,加强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

校园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全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上文已对文化与安全文化的定义结构进行详尽的阐述,由此可见,校园安全文化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使师生个体和学校整体免受侵害和破坏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就是要在校园内部营造一种安全气氛,将全体师生员工的安全需要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师生员工建设校园安全文化的精神动力,并为建设平安校园与和谐校园的目标而努力;通过建立校园内部的管理机制,利用安全文化的功能,转变师生员工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从而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科技知识与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的自救水平,提高安全文化素质,增强安全意识,并使之成为一种自觉心理,不断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保障师生员工生命安全与健康,促进校园正常生活秩序的稳定运行和学校健康、协调、持续地发展。

二、高职院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特点与现状

高职院校跟一般高等院校既有共同点,又存在自身的特点。作为教育实施和学生求知的场所,高职院校的校园与其他大学校园一样, 是人员密集、活动频繁的场所。特别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职业院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校园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大,职业院校安全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生源既有单考单招学生,又有自主招生的学生,学生来源层次多样性,安全知识和意识参差不齐;另外,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学较多,校外实习时间较长,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隐患较多,安全事故出现的机率较大;而且高职院校很多都是由成人院校专制和中专升格组建的,学校内部管理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安全管理意识、制度仍需不断提高。因此,高职院校与一般高等学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有着共同点,也有着以上自身的个性化特点,其校园安全建设不能一味追随本科院校的脚步,它应该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子,以面对更为复杂多样的安全形势。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和安全文化的三层面理论,本文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复杂的形势主要在以下方面有所体现:

首先,职院校园安全文化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校园安全文化定义的不统一性导致评价衡量标准很难统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学校在进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会出现对校园安全文化理解不同、建设内容、建设重点不同,从而导致衡量这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优劣的标准很难统一。校园安全文化内容的多层次性导致评价标准无法准确进行量化。物质层面的内容最易衡量,制度层面的内容相对较难评价,对于一项制度的评价一般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很难用客观数据来评价;而精神层面内容是最难评价的,所有的相关理念、信念、价值取向等都是在长期潜移默化中积累形成,这些只能通过行为主体的行为结果来反映,而行为结果又可能同时受到家庭文化、地域文化等其他文化意识的影响,不能简单评价为就是校园安全文化产生的结果。

其次,职院校园安全文化缺乏系统性建设,系统性建设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质量的高低。完整的职院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应该包括培养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建设高校安全保障场所、设施、器物等物态载体,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预警机制等内容,充分兼顾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活动组织各方面。既要有防微杜渐性质的日常防备,又有快速应对的危机管理能力,既要有一般性、传统性的安全文化,又要建设从事专门工作所需的专门安全文化和应对信息时代挑战的网络安全文化。对照上面的职院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系统性要求,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或缺失的地方,如:大学生安全素质参差不齐,安全保障和预警机制不健全,安全管理水平与保障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安全管理机制存在缺陷,尚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安全制度执行难,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出现执行力不强等情况。

职院的安全文化教育缺乏可持续性发展性。在安全工作中,职院往往更多倾向于重管理、轻教育的弊病长期存在,安全文化教育普遍缺失,现状堪忧。由于职院生源的参差不齐的情况相当严重,部分学生管理难度很大,学校内外部环境的恶化也迫使职院在安全管理上更为倾向于严抓严惩,日常的工作中强度始终保持如一,对于学生违规行为采取零容忍等一系列处理措施,以避免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虽说此种说法颇有争议,但毕竟职业院校在当前学历为先的社会大环境当中认同度还不高,自身发展压力较大,这也只是无奈之举。

三、职院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途径

(一)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素质,安全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伦理道德素质。安全素质、道德素质不会自发形成,也不会自行提高,它需要靠教育和人们主动的学习,同时,也需要制度的约束。

1. 安全理念倡导。安全理念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全的指导思想、安全的宗旨。安全理念设计一般采取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办法,既要体现国家总的安全理念,又要结合高校实际,突出职院安全文化建设的特点。对决策层和管理层来说,是否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至关重要。要把安全理念渗透到高校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各要素之中。

2. 日常教育渗透。这里所说的安全日常教育渗透是指将安全教育进入学校日常教学体系。具体建设内容包括:编写或选择质量优秀并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安全教育教材;设置安全教育系列科目作为必修课,或者必修、选修相结合,并给予适当的学分;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学分中加入实践考核环节,即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时间量的安全保卫工作实践,如参与校园巡逻、大型活动安全保障、交通文明督察等等。

3. 主题活动培养。高校可结合本校实际及特色,寓教于乐,让师生在活动中获得安全知识、感受安全文化、提高安全素质。主题活动的类型可以多样化,一是普及宣传型的活动,既可以结合案例经验、先进典型作正面引导,加大宣传,也可以开辟宣传专栏图片展,利用反面教材进行警示教育;既可邀請有关专业人士到学校授课,通过集中培训考核等形式强化安全学习,也可通过主题演讲、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主题报告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安全宣传教育;既可运用校园广播、报纸、宣传栏(板报)等传统宣传平台,也可引进校园网、短信平台、电视视频等新型传播媒介,宣传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进行安全咨询服务,及时解决问题。二是参观体验型的活动,可建立校外安全教育基地,例如,在辖区消防大队建立一个安全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师生参观交流,了解消防常识、体验最新消防装备等,从而收获感性认识。另外,也可通过情景模拟小品剧来体验如何防盗、防骗等常识。三是实战演练型的活动,如组织开展消防灭火逃生演练、防恐演练、群体性突发事件演练等各类实战演练,通过相对真实的情景设计,切实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全方位提升安全文化品质

安全环境主要包括物态环境、制度环境和组织行为环境等方面。

1. 加强硬件建设,夯实安全文化的物质基础。在校园安全文化构成要素中,最直观、最外显的因素就是大学校园的硬环境和硬设施。因此,物质层面的保障是校园安全文化形成的保障。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校园内建筑物,包括教学设施和师生生活设施建设,教学设施建设如教室、自习室、图书馆、实验室内楼梯、门窗以及相关安全要求设计等,师生生活设施建设如宿舍、食堂、浴室等;二是室外活动空间设施建设,如室外活动器械、运动场、雕塑、水池、花园等;三是多功能的防火、防盗、交通安全、报警等电子信息监控严密的安全防范体系的建设;四是安全文化经费的保障,建设校园安全文化需要充足的经费作保障,尤其对于校园安全的硬设施,除了初步建设资金还需维护更新资金。目前各高校仍普遍存在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设施适应不了安全工作的需要等问题。

2. 加强组织建设,构建全员育人体系。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内容涵盖高校工作每一个部门,是为全体师生和高校和谐发展服务的,并非分管领导或职能部门一家之事,也非职能部门单独能完成的任务,必须面向师生,依靠师生,动员全校的力量发挥高校所属部门及全体师生员工群防的巨大作用。因此,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必须要有全方位多层次的组织机构作为保障。一是学校决策层层面必须完善安全工作相关领导机构。二是加强学校安全保卫职能部门的组织力量,加强队伍建设。安全保卫职能部门是安全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理所当然应是安全文化的倡导者、执行者和推动者,因此,这支队伍的素质能力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

3. 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构筑起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校园安全管理包括环境安全管理、设施安全管理、卫生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治安安全管理、活动安全管理等内容。在校园安全管理上,首先是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实现从被动型、经验性的安全观向主动型、系统型的安全观转变;二是要从事后处理的被动管理向以危险预测、应急演练、有效控制与风险评估为重点的预防管理转变。校园安全管理的关键是要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法治精神为指导,制定与法律对接、体系完备、可操作性强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规章制度的制定要明确责任,强化各项安全管理职能和责任的落实,使预防为主的原则从严、从细落实到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同时要严肃责任追究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校园内可能发生的社会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形成对策,以此为指导,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完善应急预案,深入推进风险隐患的整改工作。要健全学院内部的安全保卫工作体系,全面落实各部门的安全责任制,加强专、兼职安全保卫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安全保卫人员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鲍清芬,张晓红.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6(6):91.

[2]朱翔天.从文化的内涵浅析校园安全文化及其建设[J].安全生产与监督, 2007 (5): 42-43.

[3]邹长城.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建设[J].湖湘论坛, 2005 (2).

[4]刘蕊民.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探析[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增刊): 54-56.

[5]臧兵.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生成机理与路径选择[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58-60.

女子高职院校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有精神层面的,也有物质层面的;既有内在的,也有外表的。从各位专家、学者们阐述的观点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应该是在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环境中形成的、体现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的、具有学校特色、文化制度、精神形态和行为方式的一种特定的群体文化。综合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一般应包括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方面,它们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环境文化的内涵

环境文化是宿舍文化的基础。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的环境文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从宿舍的选址、设计、建造都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构想。但从我国目前来看,把这些问题纳入宿舍文化内涵建设还不具备条件,也不太现实,我们只有立足现状,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做好宿舍环境文化建设。

现有的条件是什么呢?现有的条件往往就是学生宿舍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我们只能在这个基础上,按照学生的需要,想方设法如何把学生宿舍建设的对学生生活来说更加便利,对环境来说更加优美,对宿舍氛围来说更加温馨,让它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需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育人功能。

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⑴现在的高职学生,基本上都是“98后”,他们生活在一个社会财富相对比较丰富,家庭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的环境中。他们就读过的初中、高中住宿条件一般都比较好,对高校生活普遍有着一种美好的向往。走进高职院校,一旦发现宿舍环境不如人意,思想上立刻就会产生巨大的反差,会直接影响到对高校的认识,对学业的兴趣,对未来的信心。因此,高职院校的宿舍环境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宿舍的环境首先要做到整洁有序,清新优雅。这一要求主要体现在服务人员的素质、墙壁的维护、设施的放置、安装、保养与地面的保洁上,通过科学的管理和优良的服务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宿舍管理者大腦里要有环境意识,心目中要有环境标准,工作中要有施工、检查和维护制度。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目前高职院校宿舍管理队伍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难落实这一目标。因此,要改善宿舍管理队伍,提升宿舍管理人员素质,充实宿舍管理人员,健全各种规范和程序,加强检查监督,创造整洁有序,清新优雅的宿舍环境。

其次,高职院校宿舍的环境要做到设施齐全,生活便利。高职院校学生一般都是6人间宿舍,他们的行李、书籍一般都放在宿舍里,学校在床铺的摆放,书桌、柜子的配置方面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尽量让学生能各得其所。现在高职学生使用手机、空调、上网都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统一配置好空调、充电设施,统一规划好网线,有条件的学校应在宿舍区安装waifi,以免学生乱接乱牵,影响宿舍环境。学生的开水供应、洗澡设施、洗衣、晾衣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需求,高职院校也应通盘考虑。

同时,高职院校宿舍的环境要做到祥和温馨,体现育人功能。要使学生有环境意识,自己动手,共同参与,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对宿舍的空间进行布置。要养成良好的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创造祥和温馨的宿舍环境。

二、精神文化的内涵

“精神文化是指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心理素质、精神面貌、行为准则、经营哲学、审美观念等”⑵,发挥着传承、陶冶和引领作用,是宿舍文化的核心。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建设好宿舍精神文化,对于帮助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养成一种向上的清风正气,营造和谐的宿舍氛围,培育学生自觉规范的行为,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至关重要。

首先应包括传统文化,如“洒扫、应对、进退”文化。这六个字,是古人的教育,包括生活的教育、人格的教育,是中国文化三千年来一贯的传统,在古代是“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不过现在是一种“补课”,因为从多年来的实践来看,现在很多高职学生在这方面确实很欠缺,不仅意识差,而且技能也差,需要从头学。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也强调:“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台湾知名职业教育专家高震东先生曾指出,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应该学习什么,应该学习生活的技能、生存的本领、生命的意义。用传统文化充实学生头脑,对于更新学生观念,提高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应包括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制观念。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习总书记还指出,推进全民守法,必须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劳动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必须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制观念的培养作为宿舍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宿舍管理中贯穿立德树人的要求。

三、制度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宿舍居住的学生比较多,学生的来源地比较广。如何让这些价值观多元,生活习俗不同,性格各异的青年学生和谐相处?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建设有效可行的制度是规范大家文明行为习惯的保障措施。作为宿舍里的制度文化来讲,一是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建校十几年来,把宿舍管理作为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宿舍管理制度,各种规章制度汇编,应有尽有、一应俱全。但如何细化这些管理制度,如何让这些管理制度更具可操作性,还要很好的研究。二是要宣传好制度,让学生理解制定制度的目的意义,充分了解制度的内容。三是要营造制度文化,让大家自觉地尊崇制度、自觉地执行制度,维护制度。“制度建设的目的是约束人,而制度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培育人” ⑶。制度文化就是发挥制度的育人功能,讓学生在学习制度的过程中养成规矩意识,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养成规范意识,在落实制度的过程中发现差距,补足短板,让制度象春风细雨一样,润物细无声,为学生实施养成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行为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认同。高职院校学生宿舍里的行为文化就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宿舍里所表现出来的、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为学校和广大学生所认可的精神状态、行为风范和文化品位。作为文化来讲,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大家就会认可、赞同,就会被大众接纳,否则就会受到大家的鄙视和讨厌。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己个人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同学们面前,包括言谈举止,仪态仪表,行为方式,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等;二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职院校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俗话说,“一日相见好,久住难为人”,时间久了,有些不良习惯可能就暴露出来了,这就要求要加强自律。三是如何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包括宿舍环境的营造。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行为习惯与社会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各高职院校在这几个方面都下了很多功夫,作出了很多具体规定,如大学生行为规范、宿舍管理规定等,关键是我们要有遵守的自觉性,自觉地践行这些规范规定。一旦这些规定成为我们的自觉,优良的宿舍行为文化就形成了。

参考文献

[1] 倪邦文 知行合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 中国教育报2012.04.09.

[2] 世杰 十年磨一剑—中信实业银行沈阳分行企业文化建设探秘 辽宁经济2005.09.

[3] 杨关林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最终目的是育人 中国教育报 2011.11.16.

女子高职院校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 构建和谐宿舍文化的意义

1 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宿舍是除课堂以外,高职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学生宿舍的和谐关系到校园文化的精神风貌,因此,和谐宿舍文化的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宿舍文化建设是促进校园和谐的现实需要。

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思政教育的文化渠道是连接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纽带,宿舍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公民层面价值教育的新渠道。

3 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文明、和谐的宿舍易使宿舍成员的心理和智力水平相对平衡,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相互探讨学习,在交流中增长见识,相互提高,宿舍内浓厚的学习风气就会形成,班级就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2006年,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同一宿舍六名女生全部考取名牌大学研究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 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1 基础设施不齐,宿舍环境欠佳

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学生对宿舍周围的配套生活设施的满意度低,很满意和基本满意分别为2.1%和50%。比如食堂、超市、浴室、理发店、水果店、开水房、银行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学生生活便利。但就宿舍内部的配套设施来说,学生不是很满意。宿舍内虽有单独的卫生间,但是学校没有提供热水,目前学生洗澡还得跑到浴室去洗,很不方便,尤其是夏天。三人共用书架和衣柜的现象比较普遍,阳台空间相对狭小,洗漱高峰期间非常拥挤,宿舍内尚无空调,夏天炎热难忍。

大学生宿舍生活环境应以美观宜居、整洁大方为标准,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宿舍环境整体欠佳,男生宿舍表现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卫生清洁方面,调查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长主动打扫卫生的主动性逐渐降低,很多宿舍是非卫生大检查不打扫,打扫清洁已流于形式,男生宿舍的汗味、烟味、脚臭味以及久置未洗的脏衣服的味道很重,脏衣服乱放,被子很少叠放,甚至有些女生宿舍也有未叠放被子的现象。二是噪声污染严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大学生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基本上都有手机,一些大学生喜欢通过外放来感受音乐,并且总喜欢将音响调得很高,严重影响了其他同学的生活与休息。

2 宿管制度传统,人文关怀不够

第一,宿舍分配制度不够合理。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传统地按照院系、专业等统一安排住宿,这样有利于以院系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并有利于信息的传达。但是,现在的“9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家庭环境、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差异性较大。所以,简单的统一安排住宿会抑制他们的个性发展,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是一生的发展。

第二,过度强调“管理育人”,忽视“服务育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过多地注重管理,而忽视了对宿舍文化的建设,导致其“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较为淡漠。对宿舍的重管理、轻服务也导致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失去蓬勃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热情,普遍认为集体宿舍生活单调乏味。

3 人际关系紧张,宿舍行为失范

宿舍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一直都是各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校园悲剧(如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都源自宿舍人际关系的失调。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上,认为同宿舍成员之间关系很融洽的占大多数,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认为宿舍人际关系很融洽的占51.8%,偶尔有小摩擦的占47.1%,而觉得宿舍关系很冷淡的仅占1.1%。这说明,目前学生宿舍的人际关系在整体上表现为一种和谐状态,同学之间比较注重感情与友谊。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冲突,如同宿舍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竞争情况比较严重,在学习、入党、就业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明争暗斗的现象,学生家庭的贫富差距,这些都加剧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紧张。

4 价值追求多元,宿舍精神迷失

一是人生观、价值观模糊。当代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较强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加之受西方腐朽落后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渗透,使得他们在中西方价值观念中难以抉择,从而造成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模糊,理想信念不坚定。

二是个人本位主义严重。受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市场经济崇尚自由竞争的影响,加之“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在优越的“4-2-1”家庭中,长期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个人本位主义严重,缺乏集体主义意识。

三 和谐校园视角下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学校层面

1 环境育人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宿舍物质环境

和谐宿舍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宿舍物质环境。

一方面,注重宿舍基础设施建设。高职院校应在宿舍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改善学生宿舍环境中。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宿舍内安置热水器、空调,以满足大学生的生活需求,在宿舍周围安置一些体育器材便于学生体育锻炼。

优化宿舍物质环境,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良好的宿舍物质环境具有一种无声语言的隐形教育作用。学校应在宿舍区域内悬挂一些名言警句,在过道张贴名人画像,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

2 管理育人方面:健全宿舍管理制度,实现宿舍管理制度化

健全的制度是宿舍文化实现育人功能的外部机制。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必须实现宿舍管理制度的精细化和规范化。一是要建立宿舍管理的通报和经常教育机制。宿管制度是包括各种管理制度、条例、行为准则、评比制度、奖惩办法的总称,可以把这种制度汇编成册,大学生一进宿舍就开展宿舍文化建设的教育,并组织大家学习讨论,让大学生明确行为规范,遵守宿管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宿舍文化考核机制。学生工作主管部门可将大学生宿舍的表现进行量化,纳入学生全年的综合素质考评之中,并与年终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挂钩,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宿舍内不文明、不道德等违反和谐宿舍文化建设的现象,净化生活环境,针对学生使用网络频繁的现状,学校应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使用的监控和管理。

3 服务育人方面:落实学校现有管理制度,提高宿舍管理人员素质

新时期,高职院校宿舍管理人员深刻理解“管理”二字的内涵,在宿舍管理过程中真正做到服务至上,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切实做到服务育人。

一方面,贯彻落实学校的各项制度。目前,各高职院校关于宿舍管理的制度不少,如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党员联系寝室制度等,但是没有严格贯彻落实,以至于有些制度只是花架子。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地严格贯彻落实现有制度,真正实现宿舍管理员、辅导员、学生干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搞好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另一方面,提高宿舍管理人员素质。目前高校的公寓管理员大多年龄较大、学历较低、素质不高,与“90后”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代沟,因此常与学生发生冲突。建议通过引进高学历人才来提高整体公寓管理队伍的素质,例如每年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首先,他们的年龄与在校学生相近,而且有大学公寓生活的经验,能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更全面、更实际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提出更有效的意见。其次,聘用大学毕业生能够为大学生公寓建设队伍注入新鲜活力,带来新的思想。

(二)学生层面

在宿舍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除了做好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之外,还应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学生社团的实践作用,使学生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大学生的课余学习和休闲活动需要由相对固定、规范的组织来组织、协调,学生党团就是比较固定的、规范化的组织。学校要发挥党团组织优势,将学生党团建设带进学生宿舍,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党团活动,学生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在实际的生活与学习中会得以很好的体现,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得到了应有的发挥,从而就会带动更多的学生参加党团活动,搞好宿舍文化建设活动。

参考文献

[1]靳小平,侯振虎.论和谐校园视野下的大学生宿舍文化

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9(3):45-47.

[2]颜廷芬.山东省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调查研究[D].曲阜:曲

阜师范大学,2008.

[3]陈淑珍.高校和谐宿舍文化的构建—基于基于和谐校

园的视觉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26-127.

[4]胡海燕.大学生和谐宿舍文化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

范大学,2009.

[5]洪满春.“9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及其建设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6]梁静.烟台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D].烟台:鲁东大

学,2015.

[7]聊大一宿舍六姐妹全部考上研究生[EB/OL].

http://news.sina.com.cn/s/2006-05-31/07389075191s.

shtml.

女子高职院校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戏曲进校园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效的途径,非艺术类高职院校校园戏曲文化传播需要各方支持。开展这一活动,既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审美能力和素养,又能推广和普及戏曲,培养年轻的观众群体。本文通过浙江科贸职业技术学院戏曲文化建设实践和问卷调查为例,研究了高职院校戏曲文化传播的现状。

【关键词】戏曲进校园;高职院校;传播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戏曲传承发展,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日前出台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2017年,在试点基础上,有条件的省区市大中小学以及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争取实现所有学生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2018年,戏曲进校园活动蓬勃开展,戏曲教育丰富多样,争取实现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根据这一意见,戏曲进校园的主要形式包括组织观看戏曲作品,原则上以组织戏曲艺术表演团体进校园演出和组织学生走进剧场现场观看为主;开展戏曲教育活动,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创新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戏曲教育形式;加强戏曲社团建设,支持学校建立多种类型的戏曲兴趣小组、学校戏曲社团、戏曲工作坊和戏曲传承基地等。[8]

中国戏曲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它以歌舞演故事,以象征、虚拟的特性展现舞台时空,语言诗化,动作舞蹈化,具有独特的艺术品质和审美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项长期工程,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亦需要持续、有效地开展。一旦学生群体对中国戏曲产生了感情,必将成为今后推动民族文化振兴的一股强大的储备力量(仲春梅,2017)。基于全国上下如此良好的戏曲进校园文化氛围,起步较晚的我校也积极开展了戏曲文化进校园的传播活动。本文通过实践的总结和问卷调查,主要研究我校戏曲文化传播的现状和改进的思路。

一、我校戏曲文化传播基本情况

1.戏曲社团。

组建于2017年9月,目前固定成员17人。社团有校内指导教师1名,持有全国越剧社会水平考级7级证书。校外指导教师1名,业余从事越剧事业30年。每周开展两个小时社团活动,由校内外指导教师教授越剧的表演。社团成员积极参加各类演出,戏曲沙龙每学期组织观看至少两场戏曲演出,观看的剧种涉及越剧、黄梅戏、婺剧等多个剧种,观看场所主要在中国婺剧院。同时还组织前往观看其他院校戏曲协会专场演出,通过同龄人的影响,加强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和决心。

2.校级公选课《越剧与古诗词》。

通过选修课,了解越剧的基础知识,欣赏越剧中诗词歌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通俗易懂、轻松或高技巧的剧目入手,利用互联网,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展示戏曲片段,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选择学生熟悉的古诗来教学。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戏曲进校园”的意义也就无法凸显了。

3.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鼎力支持。

该院团注重年轻观众的培养,目前已经数次组织我校学生前往婺剧院观看不同剧种的演出。

虽然我校戏曲文化传播刚刚起步,但是得到校内外各方的支持,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关于我校戏曲文化传播的问卷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戏曲文化传播的现状,笔者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调查了在校生75人,收回有效问卷74份,其中戏曲选修课的学生调查了19人,戏曲社团成员调查了11人,没有参与戏曲选修课或者戏曲社团的学生调查了44人,其中2018级学生17人,2017级学生27人。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1.戏曲选修课的调查情况。

52.6%的同学认为通过戏曲选修课的学习,了解了一些戏曲的基础知识,63.2%的同学认为欣赏了一些戏曲节目也是很大的收获。选修本课程的两名女生通过学习喜欢上了戏曲。选修本课程的学生100%对任课教师满意,其中89.5%的同学对课程内容满意。

2.戏曲社团的调查情况。

72.7%参加本校戏曲社团的学生是因为自身对戏曲感兴趣,27.3%的学生是想通过社团活动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通过一年的社团活动,72.7%的戏曲社团成员参与了戏曲演出,其中54.5%的学生表示通过学习和演出喜欢上了戏曲。100%的社员对社团指导老师和社团活动的内容表示满意。他们希望今后社团活动在以下方面多多加强:学习多剧种(18.2%)、教授戏曲身段(27.3%)、增加视频观看(54.5%)、戏曲化妆和造型(90.9%)以及戏曲服装和发饰的知识(45.5%)。

3.未参与戏曲社团或戏曲选修课的普通学生调查情况。

2018级学生的情况:88.2%的学生认为观看演出是最有效的“戏曲进校园”形式,5.9%的学生认为社团或者选修课是最有效的“戏曲进校园”形式。被调查的17人中,76.5%的学生表示日常对戏曲的关注度一般,23.5%的学生表示对戏曲不感兴趣。尽管如此,平常还是有渠道能接触到戏曲,58.8%的学生通过村镇演出观看过戏曲,47.1%的学生通过电视看过戏曲节目,还有41.2%的学生通过网络观看过戏曲。对于戏曲表演名著或者流行小说等,64.7%的学生表示想看;70.6%的学生表示想看戏曲结合rap、爵士乐、现代舞等因素结合的节目;64.7%的学生表示有机会愿意体验穿戏服;64.7%的学生表示想看网游故事改编的戏曲。

2017级学生的情况:81.5%的学生认为观看演出是最有效的“戏曲进校园”形式,7.4%的学生认为选修课是最有效的“戏曲进校园”形式,還有3.7%的学生认为讲座是最有效的“戏曲进校园”形式。被调查的27人中,66.7%的学生对戏曲关注度一般,29.6%的学生表示对戏曲不感兴趣。其中,81.5%的学生通过电视观看过戏曲节目,66.7%的学生通过村镇演出观看过戏曲,还有通过课程或者讲座(3.7%)、社团演出(22.2%)、剧场观看(11.1%)、网络(22.2%)以及其他途径观看过戏曲节目。

对于戏曲表演名著或者流行小说等,74%的学生表示想看;85.2%的学生表示想看戏曲结合rap、爵士乐、现代舞等因素结合的节目;74%的学生表示有机会愿意体验穿戏服;63%的学生表示想看网游故事改编的戏曲。

三、我校戏曲进校园工作改进的建议

根据一年来的实践以及对学生的全面调查,为改进我校戏曲进校园的工作,我们建议:

1.进一步落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剧团或者民间剧团进校园演出,让全体师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优秀的戏曲表演。同时,继续组织师生进剧院观看各类戏曲演出。

2.继续通过戏曲社团、戏曲选修课等形式,进一步扩大戏曲在校园里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学生来接触和参与戏曲的学习和传播。

3.学校完善具体的戏曲进校园的制度,培养校内指导教师的戏曲知识和表演唱能力,引进更多的社会力量,如校外指导教师、戏曲演员、戏曲网络平台以及戏曲剧团的力量,全方位地推进戏曲进校园。

4.校园戏曲要走向社会。社团稳步发展之后,可以服务社区,既能锻炼学生能力,又能推广戏曲文化的传播。

5.增加普通师生的体验机会,如组织穿戏服、化戏妆、拍戏照的体验。让大多数没有近距离接触戏曲的师生能有机会接触戏曲的方方面面。此类活动可以由戏曲协会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

6.通过网络、广播等多种媒体,加强创新类戏曲文化信息在校园的传播。

四、总结

戏曲进高职校园一方面可以提高年轻人的民族文化审美能力和素养,另一方面可以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开拓路径,培养市场和忠实的观众。更长遠地来看,可以为未来戏曲人才的培养提供基础,这一代的年轻人接受了戏曲,他们会在自己的下一代培养上关注戏曲。我校戏曲文化的传播初见成效,未来需要各方的努力,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陈炫儿.高职院校普及高雅文化艺术提升校园文化内涵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7(11):254.

[2]本刊编辑部.戏曲进校园 培养学生兴趣是关键[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09):1.

[3]黄苏苏,桂晶晶.高职院校学生艺术团的建设与管理探析[J].戏剧之家,2017(24):165-166.

[4]宋欣园.在校园播撒戏曲文化的种子[J].教育家,2017(33):64.

[5]燕翔.“戏曲曲艺进校园”研究综述[J].艺术评鉴,2017(07):133-135.

[6]仲春梅.戏曲进校园的意义分析[J].戏剧之家,2017(22):48.

[7]中宣部等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新华社,http://www.scio.gov.cn/zxbd/wz/Document/1560596/1560596.htm,2017年8月9日.

女子高职院校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泛行政化”倾向严重,消解了大学精神和基本使命;内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督与制衡;治理结构过于封闭,陷入缺乏职责界限的治理困境。为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能力,促进治理结构现代化,必须从整体上把握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走向,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完善大学章程;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式治理结构体系;建立分权制衡机制,强化对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培育高职院校的大学文化,发挥文化的整合效应。

[关键词]高职院校 内部治理结构 权力结构 变革

[作者简介]赵晓妮(1979- ),女,陕西眉县人,西安外事学院,讲师,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日本产业教育。(陕西 西安 710077)

2015年10月19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不断完善治理结构,持续推进高职院校的章程建设,切实将教育教学改革与治理能力提升相结合,建立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高等职业院校治理结构。”①可见,加快治理结构改革已成为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一项重要且迫切的战略任务。从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来看,由于办学历史较短,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沿袭普通本科高校的模式,高职院校在内部权力配置、机构设立以及运行规则等方面与普通本科高校存在很多共性。②高职院校未能形成与其职业性和教育性双重办学特性相匹配的内部治理结构和体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然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正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历程较短,其内部治理结构尚未形成根深蒂固的历史“包袱”,这也为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提供了有利契机。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取得了较快的进步,特别是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模式与市场的结合日趋密切,因此,对高职院校进行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也适应了外部环境变化的现实需要。对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进行研究,并针对高职院校内部权力主体之间的权责配置进行制度设计,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经之路。③从理论上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内涵,有利于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内部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从实践中剖析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现实问题,能够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变革提供依据。在改革中不断厘清高职院校内部的政治领导权、行政管理权、决策权、学术权以及多元主体参与权之间的职责权限,对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内部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内涵梳理

高职院校治理作为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所说的“大学管理”不同,更强调高职教育各方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权责划分,并注重在权力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监督与制约的关系。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的载体,建立权力运行科学、组织架构合理的治理结构是实现高职教育善治的基础。④作为一种兼具职业性和教育性双重特性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的内部治理结构既具有普通高等院校的共性特征,也具有与自身的职业教育相匹配的独立特性。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周衍安认为,高职治理结构包含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两个方面,外部治理结构是高职院校举办者对其办学者的日常管理活动和办学绩效进行监督与控制的一系列的制度体系,内部治理结构是内部不同利益群体、高职院校与社会之间的影响力配置。⑤董仁忠认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是指在办学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基础上,关于高职院校内部的组织结构设置、权力配置以及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权责关系的制度安排。⑥曹雪明认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其内部权力关系结构的集合。⑦陈根寿、刘涛认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实现高职院校有效治理的一套完善的组织架构和权力运行准则,不仅包含保障高职院校办学和管理活动的正式制度,也包含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组织文化。⑧林春明认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是指决策权、执行权以及监督权在高职院校内部的各项分配。⑨由此可见,当前学术界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界定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学者们认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具有的共性特征,即强调高职院校内部权力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配与调解。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是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在治理层面所形成的制度化结构,并且通过高职院校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分配和制度安排以达到权力主体之间的分权制衡。根据高职院校治理运行机制和治理对象的不同,可以将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划分为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其中,高职院校外部治理结构主要是高职院校与政府主体之间的权责分配与制度安排;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是指高职院校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在权责分配上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通过对高职院校内部利益相关者进行科学的权责分配以及制度优化设计,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内部主体之间的权责范围和相互关系,以达到各方利益相关者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实现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公平与效率相契合的目标状态。要深入剖析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必须对高职内部权力构成和运行规则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权力主要有管理权力和监督权力(参与管理权力)两大方面的权力来源。⑩管理权力由三大块权力构成,分别是以高职院校党委为代表的政治权力、以校长为主导的行政权力和以专家、学者为核心的学术权力;监督权或参与管理的权力主要指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办学合作者(行业企业等)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制度章程的基础上,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直接或间接参与高职院校的内部事务管理、对办学者的管理行为进行合法监督的一种权力。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监督权力(参与管理权力)四大权力来源共同构筑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而各个权力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和运行状况会对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效率和水平产生直接影响。要在高职院校内部达到高水平的治理,就必须对高职内部各方利益主体的权力进行科学分配,实现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的合理运行。

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实践迷思

1.“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并实施《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以来,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为响应教育部对高校章程建设所提出的“一校一章”的整体要求和战略部署,先后启动大学章程建设。然而,从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章程的建设情况来看,整体上要落后于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章程是规范高校组织内部活动和和调节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宪法”。11高职院校大学章程的缺失,对提升内部治理能力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大学章程缺乏科学的认识,大学章程建设较为滞后;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章程建设滞后,直接弱化了其对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性作用。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普遍存在规范性不足、严谨性较低以及较为笼统模糊等方面的问题。12就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制度而言,对学校党委和行政职责权限、学术权限独立性的划分不明确,导致党政不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交叉重叠问题严重,这也从深层次体现出我国高职院校制度建设薄弱的现实问题。

2.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泛行政化”,消解了大学精神和基本使命。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趋向较为严重,学校管理趋于行政化、行政行为偏于职权化以及教研人员边缘化等乱象丛生,严重消解了高职院校应有的学术自由、崇尚道德、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同时,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泛行政化”也极大地削弱了其应有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的基本使命。高校原本是一个集管理知识、传播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为一体的特殊学术机构,13应尊重知识、敬畏知识、崇尚文化,但由于受到行政文化的浸染,背离了大学的基本精神和发展规律。从这点来看,大学行政化、官僚化倾向在高职院校表现得极为明显。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行政化问题更加严重。14高职院校无论规模大小,其内部管理结构设置与政府机构的趋同化现象都非常突出,管理机构庞大,干部队伍庞大,行政人员冗余。高职院校内部机构的职能配置、决策管理机制、组织运转流程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与政府行政机关高度相似的外显性特征。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各项重大决定往往由以院长为代表的院长办公会做出或提请以学校党委书记为主导的党委会批准,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贯穿于整个学校管理事务中,几乎决定高职院校所有的教学管理事务和学术工作。从深层次来看,高职院校管理行政化是一种严重背离高校发展规律的“行为失范”现象。15在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活动中,行政人员惯用行政性思维或手段来解决教育教学和学术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而以校内专家教授为代表的学术委员会、广大教职工以及学生很难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高职院校内部“泛行政化”问题导致高校管理决策的效率低下,“官本位主义”在学校管理中的表现较为明显,降低了高校内部治理能力水平,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健康有序发展。

3.高职院校内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督与制衡。目前,从我国高职院校的权力分布来看,行政权力日益显现出扩大化态势,而学术权力一直处于虚位状态,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监督权力或参与权力基本处于无位状态。高职院校内部的行政权力过大,直接导致内部治理结构效率的损失。一方面,权力的高度集中,架空了高职院校的民主参与渠道,导致学校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有失科学和公允。当前高职院校的决策权高度集中于学校党委会和校务委员会,尚未形成以专家学者为代表的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联合会以及行业企业代表等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有效机制。另一方面,行政权力过大,直接弱化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和参与权力。当前,行政权力几乎主宰高职院校的所有资源,加上高职院校内部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行政管理者在高职院系教学工作中扮演着指挥者的角色,在院系教育教学成果考核中一直扮演评价者、奖惩者的角色,而且插手学校学术管理事务。高职院校内部真正的专业学术骨干、教授以及外部的行业企业专家在高职院校治理中缺乏话语权和学术主导权,行政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衡。同时,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权力分配中,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管理事务鲜有话语权。在未来一段时间,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内部各类权力的分权制衡将是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发挥高效的关键。

4.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过于封闭,陷入缺乏职责界限的治理困境。高职教育办学离不开多方社会主体的参与,尤其是行业企业的参与。因此,将行业企业等市场主体引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和治理,促进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已成为高职教育治理的基本共识。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较短,其内部治理结构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闭性,未能形成开放的社会主体参与治理机制。社会主体参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程度较低,相关利益主体缺位,未能对各方治理主体的职能权限做出清晰的界定,难免会使高职院校治理陷入缺乏职责权限的治理困境。同时,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封闭性,导致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流于形式,校企合作也难以取得预想的成效。深入分析其中的根源,主要在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以便于对高职院校相关利益主体的职能权限进行清晰的界定,导致高职院校适应开放性办学的治理结构虚位、内部治理能力和水平薄弱。尽管长期以来政府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上一直倡导产教合作、协同育人,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未能在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层面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分配进行明确、具体的规定,校企之间所承担的职责权限有着本质差别。如此一来,由于校企之间的职权划分不清,双方在权责博弈过程中形成了“校强企弱”“企强校弱”以及校企双方各具千秋等多种类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16无法在高职院校内部形成稳定、统一、有效的治理。

三、高职教育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趋向

1.做好高职院校的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完善的大学章程。制度是治理的核心载体,高职教育治理的核心是建立现代高等院校的章程。17为了更好地激发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必须从完善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入手,加快推进大学章程建设,提高高职院校的治理能力。高职院校章程是反映高职教育特点的现代大学顶层制度设计,也是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关键要素。18作为规范高职院校办学、管理和运行的总纲领,大学章程是高职院校的内部“宪法”。因此,依法科学制定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高职院校章程,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和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高职院校法治化治理的核心载体。高职院校章程建设必须遵循合法、民主原则,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彰显章程的实用性价值和可操作性价值,并结合各类高职院校的办学实际和内外部发展要求,科学分配内部治理结构和利益相关主体的权、责、利的边界。

从全球著名高校的大学章程建设情况来看,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巴黎大学等高校在其章程制定之初就明确了政府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教师权力、学生权力等权力界限,进而为各类权力主体在大学治理中各司其职提供了现实依据,并在此后的治理过程中切实以大学章程为纲予以落实。我国高职院校章程建设从顶层制度设计出发,在广泛征求各方利益主体意见的基础上,着力于厘清内外部“治理权”和“管理权”的范围和界限,19建立运行有效、管理规范的内部治理结构。对此,高职院校章程建设应明确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明确学术权力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运行机制,理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充分确保专家、教授在高职院校治理和治学中的发言权。第二,建立健全师生听证会制度,明确师生的权利义务及诉求,打通师生参与高职院校治理的通道,保障师生对学校重大改革决策以及教育教学管理的参与和监管权,充分彰显师生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第三,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科学分配党委、行政、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在高职院校治理中的职责权限,实现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之间的职责清晰和分权制衡,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教授学术自治、师生民主参与的内部治理结构。第四,科学界定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等外部主体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对高职院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明晰的权责规约,强化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要协调好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等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深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提升行业、企业等市场主体在高职院校治理中的参与度,形成社会支持和监督高职院校发展的外部治理结构和长效机制。

2.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式的治理结构体系。建立具有高职发展特色的内部权力结构,是高职教育适应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大势所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科层制的内部权力结构体系,其治理模式和运行逻辑崇尚行政化主导。20这种以行政化为首的封闭式治理制度存在各种弊病,引发诸如党政不分、行政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行政对学术的过度干预等问题。同时,这种行政化主导的高职院校治理权力结构不仅抑制了内部多方利益主体的参与,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外部市场力量排除在高等职业院校治理之外。然而,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与社会行业、企业以及产业发展的联系更为直接和紧密,高职教育的发展也需要社会多方主体力量的参与。开放性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坚持开放性治理是建立现代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的重要路径。21因此,要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切实打破以行政为主导的内部封闭化治理,积极汇集外力,引入市场力量参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

从这点来看,我国要深入借鉴和吸收国外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如加拿大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权力的配置上注重引入以行业企业、社会团体机构、社区学院、各类教育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其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充分体现了开放式治理的特色。22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必须走开放治理之路,在强化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一套由行业、企业、社会非政府组织团体、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校友等各方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开放式治理结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尤其要强化行业企业的参与。首先,要加快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办学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倡导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和治理,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作用。其次,提升行业指导能力,加快完善行业指导规章和政策,并通过委托授权、服务购买等多种方式鼓励行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第三,制定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教师、学生等共同组建治理共同体的支持政策,并发挥其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内部治理中的作用。

3.强化对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建立分权制衡机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面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权力结构,不同治理主体的利益诉求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在高职院校内部亟待建立一套完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并通过不断对权力的监督与制衡,以实现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合理配置,实现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有效运行。为此,需要修订、完善高职教育的制度体系和法律法规,明确划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权、所有权、政治权、行政权、决策权、学术权等的界限范围,构建规范其制衡机制。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对高职院校内部各项治理权进行科学划分的基础上,准确定位高职院校党政机构、学术委员会、教务委员会、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等各方主体的职能边界,不断强化各个主体的责任。第二,根据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要求,需要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的内部治理闭环机制,23在高职院校内部推进科学治理、民主治理、依法依章治理。在高职院校内部决策环节,需要建立由专家教授或专业化组织为主导的咨询论证机制、行业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的决策机制、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的民主决策机制。在执行阶段,需要高职院校党委对学校各项重大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把控,着重强调方向上的引领。在监督阶段,需要不断完善监督机制,逐步建立起由专业第三方组织所主导的评价机制,对于学校各项重大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与考核,并及时向学校反馈考评结果,调动全体师生的主体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学校治理和监督中来。第三,建立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要定期组织党政机关召开联席会议,对事关学校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或重要决策进行讨论和协商,以促进各方权力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第四,建立监事会议制度,确立监事代表的资格标准,探索成立由政府代表、行业企业代表、社会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等多方主体组成的监事组织机构,以负责对学校管理工作和各项事务的监督职能。

4.培育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文化,发挥大学文化的整合效应。大学文化代表一所高校的精神风貌,是高校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共识,也是一种隐形的制度。在高职院校内部建立良好的治理文化,有助于治理活动的有序开展。高职院校内部一旦形成稳定的治理结构,对外具有封闭特性,对治理过程和治理效果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24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治理文化的整合效应,通过文化制度的软约束,形成兼容并包的开放性的治理共识和治理价值认同。高职院校治理文化体系建设要科学融入合作治理、分类治理以及开放治理等治理思维和治理理念,提升治理主体的公共情怀,通过制度建设来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同时,注重培育具有高职院校发展特色的内部治理文化,发挥大学文化对于利益主体的凝聚、导向、激励、调适等功能,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学术的文化氛围,推动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

在推进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改革的同时,还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价值体系,为增强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供制度文化保障。第一,要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高职院校治理文化建设的始终。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建立在法治基础上,高职教育治理要切实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第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积极吸收现代优秀企业文化,以提升高职院校治理的自主性和社会性。现代优秀企业倡导民主法治、合作创新、追求卓越、责任为本的文化观和企业治理观。这些文化特点既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着力打造的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品质追求。只有将优秀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为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的有效治理提供合适的环境和土壤。第三,要秉承高职院校的办学传统与理念,凝练具有现代职业发展特色的治理理念、办学定位和治理目标,共同确立高职院校利益相关主体的共同治理愿景,以使命和价值观为指导,通过完善大学章程来规范高职院校内部权力运行方式,激励人们为实现高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而共同奋斗。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Z].2015-10-21.

②雷世平.我国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研究[J].职教通讯,2013(1):33.

③沈萍,陈聪诚,陈丽.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6):125.

④杨进,刘立新,李进.治理理论视域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治理结构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6):5.

⑤周衍安.公办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02.

⑥董仁忠.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7):36.

⑦曹雪明.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治理结构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6):88.

⑧陈寿根,刘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12(17):59.

⑨林春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现状与改革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34):9.

⑩李宏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与创新问题探讨[J].职教论坛,2015(19):46.

11秦虹.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4(25):21.

12胡正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独特性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5(5):91.

13李宇明.大学的使命[N].光明日报,2013-10-16.

14周旺.谈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的变革创新[J].大学教育,2012(10):10.

15周赣深,王梓林.转型与变革:中国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24.

16孙云志.“有限主导—合作共治”:高职院校治理模式的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4(Z1):67.

17翟帆.职业院校治理,规范与活力如何两全[N].中国教育报,2016-01-05.

18雷世平,姜群英.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职教通讯,2015(22):2.

19孙晓庆.基于国际比较视野的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研究[J].职教论坛,2015(23):49.

20欧阳恩剑,刘波.从管理到治理:我国高职院校权力运行模式的轨迹变迁[J].职教通讯,2015(22):6.

21查吉德.推动院校治理现代化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新常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5):5.

22李兴洲,肖珊,朱明.加拿大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特色探析[J].教育研究,2014(9):127.

23白维.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63.

24刘涛.共同治理视阈下公办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3(18):14.

上一篇:水库大坝加固工程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生宣讲团德育工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