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论文范文

2023-09-16

声乐演唱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现阶段,随着国家教育改革进程的完善发展,素质教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发展问题之一。声乐演唱作为一种艺术,对于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关于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训练与运用的有效思考,逐渐成为主要的教学问题。本文将简要分析关于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训练与运用的有效思考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通过有效的训练方法及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声乐演唱 弱音 技巧训练 运用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关于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训练与运用的有效思考,逐渐成为声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探究问题。在声乐教育教学活动中,声乐演唱作为一种艺术,需要表演者通过真挚的表演,让听众感受到词曲的动人之处。此时,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训练与运用,就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作用。在整个声乐演唱表演中,弱音演唱的难度很大,要求演唱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弱音处理技巧,才能在演唱中通过精准的咬字来表达歌曲的内容和真挚的情感。因此,在声乐教学活动中,积极地探究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训练与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弱音技巧及训练的重要性

从国际声乐比赛到综艺电视业余歌手的选秀节目来看,人们对声乐演唱的要求越来越高,弱音演唱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美声唱法对于弱音技巧的运用及处理,都非常的重视。在进行声乐演唱的过程中,要求演唱者根据曲目的特点,结合自身对于声乐曲目的情感,将所有的音高都做到能强能弱、强转弱、弱转强都可以自由的穿插进行,并确保强转弱、弱转强之间的转换能够实现柔和与自然,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为了更好的进行声乐演唱活动,重视弱音技巧及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的教学与生活中,充分重视弱音技巧及训练活动,在训练的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都是学习者必须明确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通过自身对弱音技巧的把握与运用,提高声乐表演的艺术美感。

二、弱音技巧运用概述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多的专业学者更加重视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明确弱音技巧运用的方法,提高弱音处理的有效性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弱音技巧运用的效率,在音色的变化、强弱的处理、声音的虚实、高潮的处理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训练及教学引导,更加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弱音技巧运用的理念,促使其在进行声乐演唱或者声乐表演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在表演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使之可以更加出色地完成声乐演唱的相关活动。

(一)音色的变化

在弱音技巧运用中,音色的变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都知道,在声乐演唱活动中,演唱者自身的声音特点,会对整个声乐作品产生很重要的影响。音色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表达效果及情感的宣泄。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内心情感较为欢乐、高兴的时候,其音色会表现的较为明亮;而人们的内心情感较为失落、悲伤的时候,其音色表现就会相对的暗沉。不同的声乐作品,需要不同的音色进行展示,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声乐演唱的艺术美感。因此,音色的变化是声乐演唱活动中有效表达歌曲的重要方式。

(二)强弱的处理

通常情况下,专业的演唱者在进行声乐演唱的过程中,也会非常重视如何根据声乐作品的特色及自身所具有的表演优势,有效的进行弱音强弱的处理。弱音强弱的处理,需要演唱者自身具备一定的声乐技巧及扎实的艺术基础,才能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处理弱音的强弱程度的转换,将声乐作品中的微妙情感生动的表现出来。同时,通过弱音强弱的处理,还能有效的增强声乐演唱过程的流畅性,给人们创造更美妙的艺术享受。因此,在进行声乐作品的表演过程中,强弱的处理是歌唱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声音的虚实

在声乐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声音的虚实也是弱音技巧运用的内容之一。通常情况下,声乐作品在表达的过程中,都会因为演唱者的情感变化,出现渐强渐弱、渐缓渐快的变化,进而实现一种情感向另一种情感过渡的目的。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声乐演唱的能力,在声乐专业的教学中,专业教师应适当的引入优秀作品的模仿活动,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并引导学生重视声音虚实的处理办法。因此,如何根据声乐演唱的特点,有效的通过声音虚实的转化,实现表演情感的交替,对于提高同学的声乐演唱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四)高潮的处理

在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训练与运用的有效思考中,高潮的处理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关注的重点问题。每一首声乐作品的高潮部分,主要是指声乐作品通过旋律及情感的发展,启发引导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通过高潮的处理方式,鼓励学生选择优秀的作品进行模仿及创新表演,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发现在声乐演唱中存在的问题。在声乐表演的高潮部分,演唱者应注意自身情感与声乐作品融入在一起,充分利弱音的运用技巧,完美的诠释声乐作品表达的艺术情感,鼓励学生了解高潮处理的重要性。因此,在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训练与运用中,重视高潮的处理非常关键。

三、弱音训练对声乐艺术演唱的影响

在声乐演唱中,弱音训练对声乐艺术演唱的影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而弱音训练对声乐艺术演唱的影响主要包括:弱音训练有助于歌者获取高位置;弱音训练有利于演唱中的咬字准确;弱音训练有助于嗓音的保护;弱音训练有利于提高歌者的演唱修养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如何结合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训练活动,引导学生重视弱音训练对声乐艺术演唱的影响,并积极的参与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声乐演唱教学的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重视弱音训练对声乐艺术演唱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一)弱音训练有助于歌者获取高位置

首先,弱音训练有助于歌者获取高位置,这是声乐演唱学者及教师关注的一个教学问题。通过弱音获取高位置,能为演唱者进行高质量的声乐表演创造良好的条件。积极有效地进行弱音训练,让歌者获取高位置,使其更好的参与到声乐作品的演唱中,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声乐技巧应用能力。同时,专业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状态,制定合理的弱音训练方案,提高学生的声乐技巧应用能力及艺术的表达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重视通过弱音训练帮助歌者获取高位置,会对声乐作品的表演带来极大的帮助。

(二)弱音训练有利于演唱中的咬字准确

其次,弱音训练有利于演唱中的咬字准确,这也是弱音训练对声乐艺术演唱的影响之一。弱音训练有利于演唱中的咬字准确,避免演唱者因为情绪紧张、表演难度等问题,影响整个声乐演唱活动的流畅性。在声乐演唱活动中,弱音训练有利于演唱中的咬字准确,促使学生有效的通过气息量的控制,尽量减少用下巴、唇、舌等发声器官,提高自身练习咬字的最好状态,为提高自身的弱音控制技巧,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声乐表演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在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训练与运用中,关注弱音训练活动的成效,并提高演唱者中的咬字准确性,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弱音训练有助于嗓音的保护

再次,在声乐演唱中的弱音训练有助于对嗓音的保护。在实际生活中,声带作为人体的重要发声器官,在声音强度的影响下,很容易对声带造成损害,直接影响了声乐演唱的艺术寿命及艺术质量。弱音训练对声乐艺术演唱的影响分析中,弱音训练有助于嗓音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意识。教师在开展声乐专业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状态,通过弱音训练活动,避免喉肌过于僵硬或者用力过度,造成声音的“挤”“卡”“紧”,只有不断强化及提升学生自身弱音训练的成效,同时引导学生保护好自己的嗓音,积极的参与各种训练活动,才能提高歌唱质量和延长歌唱寿命。因此,在声乐演唱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的进行弱音训练也非常重要。

(四)弱音训练有利于提高歌者的演唱修养

在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训练与运用的有效思考中,弱音训练有利于提高歌者的演唱修养,是弱音训练对声乐艺术演唱的影响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弱音训练有利于提高歌者的演唱修养,主要是在进行相关训练活动的过程中,演唱者能够始终保持一种相对平静、乐观的状态,能够根据声乐曲调的变化,及时的调整表演的动作,准确、生动的展现自身对于声乐曲目的理解,建立良好的发展兴趣。同时,演唱者在具备良好的演唱修养后,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将极大的提高其声乐表演的质量。因此,在声乐演唱教学活动中,重视弱音训练有利于提高歌者的演唱修养这一学习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声乐教育教学活动中,关于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训练与运用的有效思考,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声乐演唱教学的质量,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声乐表演的要点,并通过不断的声乐演唱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同时,通过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在声乐表演中提高咬字准确性与清晰度,并有效的对嗓音进行保护,延长艺术生命,为观众呈现更加完美的声乐演唱表演活动。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充分重视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莹.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J].艺术研究,2016,(03):152-153.

[2]罗文凤.半声唱法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5):211.

[3]王玉景.论声乐演唱中的辩证关系和辩证方法[D].开封:河南大学,2009年.

[4]刘佳.智力因素在声乐演唱与表演中应用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年.

[5]董颖,刘大为.谈声乐演唱中的持续音唱法[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10):94-95.

[6]谭引.声乐演唱中弱声技巧的训练与运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31):191.

[7]李雪.声乐演唱的灵魂——气息[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17):136.

[8]刘微,雷恒大.谈声乐演唱中情感的培养[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05):221.

声乐演唱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声乐教学过程中,男教师在教授女生时很容易在音准、共鸣和咬字等方面出现问题,这些都源于男女生喉部器官在生理构造上的根本差异。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男教师采用假声进行示范演唱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随机选取某高校学前教育2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问卷以及教学经验总结等方法发现:(1)男教师运用假声发声示范时对女生在音准、发声效果等方面有显著效果;(2)假声示范在情感、力度以及节奏上没有明显效果;(3)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真、假声示范相互结合。

【关键词】假声示范 声乐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成都文理学院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X2016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男教师教男学生,女教师教女学生一直作为主流“规则”广泛应用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但随着相关专业的研究以及高校发展需求,人们也越来也重视“异性效应”在教学中产生的积极作用。但异性间的声乐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男女嗓音生理机能上的本质区别,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理解和模仿声音的准确性。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是学生不能很快从男教师的示范声中准确找到音高位置。此外,示范中的共鸣、咬字以及在歌曲的情感处理上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此说来,异性教学不但没从形式上带来教学优势,反而产生了诸多客观困难,让人得不偿失。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实践和对比实验等研究方法发现,男教师采用假声进行声乐演唱示范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某高校同一年级学前教育专业24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共分成四批次,每批次60人,每批次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每组30人。所有研究对象在实验前期有过1年集体声乐学习经验,且出自同一教师,每批次中的两组在进行实验前进行统一声乐测验,并根据声乐测验结果对两组同学声乐演唱能力进行均衡分配。

(二)实验设计

1.实验假设:男教师采用假声示范对女生模仿演唱时的音准、共鸣和情感等方面优于真声。

2.实验模式:等组实验

3.实验变量

自变量:男教师采用真声或假声进行演唱示范

因变量:学生演唱时的音准、共鸣、情感和力度

4.基本程序

设计测验题目→录制测验音频→学生按水平分组→听辨录音→录制视频资料→整理数据→分析数据→重复深入

(三)实验结果

三、结果分析

(一)低声区真假声在示范时音准差异不明显

当男教师在低声区进行假声示范时,学生在音准方面获得4分(含)以上人数比为87.96%,以真声示范时获得4分(含)以上人数比为83.49%。虽然假声在人数比上略占优势,但优势并不显著。且本人在示范过程中发现,在低声区运用假声示范时比其他音区难度较大,效果不好。

(二)真声示范下的中、高低声区音准偏低严重

通过实验结果可得,在真假声示范后,学生在低音区的音准上差异并不明显,但到中、高声区,真声示范后的音准偏差人数越来越多,特别是在高音区,音准偏离的人数达到76.15%。

(三)真、假声示范在偏音走向上呈现各自特点

当学生在模仿教师示范演唱后发生音准偏离的情况呈现如下特点:在低音区进行假声示范时,学生多容易出现音准偏高;中声区进行假声示范时,没有明显的偏低偏高特点;高声区假声示范时,多出现音准偏低。在真声示范时,无论是在低声区或是中、高声区,学生都容易发生音准偏,且越往高音区行进,其偏离的程度越高,也就意味著音准越差。

(四)从咬字的准确度上看,真声比假声更有优势

在实验过程中,真声示范后的同学大部分能直接通过示范,基本准确的掌握示范教师的发音咬字信息;而假声示范后,较多同学都需要再次聆听一遍,或者通过询问获得具体的发音信息。由此我们初步推断,在聆听声音示范的准确程度上真声比假声更有优势。

(五)假声示范后学生反应时长较短

反应时长在此指教师在示范发声后到学生再现示范效果的时间间隔。实验过程中,真声示范后学生反应时间超过3秒以上的人数为4.58%,而假声示范时则仅有2.08%,虽然从数据上看两者间差异并不是很大,但是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们明显感受到真声示范后的学生更加难以找到和教师同样音准的音响,有时学生在尽力演唱之前产生了长时间的思考,而有的学生则在不断的调整和尝试,甚至唱完后自己也无法判断出自己的演唱是否准确。由此可见,假声示范能更加有效的缩短反应时长,使得学生在模仿示范时更加自信,从而达到音准准确。

(六)节奏、力度和情感上没有明显差异

在实验中,分别用真、假声录制两份节奏相同、力度变化相同的音频给两组同学进行听辨,结果表明无论真声或是假声示范,对节奏和力度这两项音乐要素的影响不大。试验后,又选择两首音乐情绪和情感有明显差异的歌曲让学生进行听辨,学生在歌曲情感判断上差异不大。

(七)学生普遍认为模仿真声比假声更容易

在经试验后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真声难以模仿的同学占19.83%,而认为假声难以模仿的占27.73%。总体而言,学生普遍认为真声示范比假声示范更加容易。在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统计后显示,认为产生模仿困难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自身气息不足”、“确定音高困难”和“唱不上去”三点,其中采用假声示范后的同学选择“假声声音听起来比较奇怪”这一选项也比较多,占15.12%。此外,学生选择真声示范后 “无法确定音高”的人数比占35.53%,而选择假声示范后“无法确定音高”的人数比则占27.73%,从该组数据上看,假声示范给学生带来的音准感比真声示范略有优势。

四、建議

(一)真、假声示范相结合

根据教学和实验对比发现,假声虽然在中、高声区能够提高女声演唱音准,但并不意味着假声示范多多益善。因为,假声虽然是以接近女声状态进行的示范,但毕竟其发声机理和效果都有别于纯女声歌唱状态。由此建议发声示范时在低声区以真声为主,在中、高声区可多以假声为主,在示范歌曲演唱时以真声为主,在示范某一句的音准和需要寻找共鸣等发声效果时可多以假声为主。

(二)中、高声区进行假声示范有效提高音准

根据实验研究可知,真假声在低声区进行示范时,对学生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在中、高声区时,假声示范对于改善学生音准有明显优势。由此建议男教师在对女学生提供示范时,主要集中在中、高声区,低声区采用真声示范即可。

(三)用真声示范调节咬字

咬字是歌唱的重要环节,一首歌曲中如果咬字出现问题,空有音准和良好的共鸣效果都失去了意义。因此,男教师在示范完整演唱时应以真声为主,而需要示范某一个字、词或句子的音准、声音状态时,可进行假声示范。

(四)采用假声示范引导口腔和头腔共鸣

假声示范从演唱效果上看是能够接近女声演唱效果的,而这种相似的演唱效果就包含共鸣运的相似性。一般情况下,歌唱共鸣有三大部分,即头腔、口腔和胸腔。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演唱过程中都离不开这三种共鸣腔体的运用。而男女的区别在于每一部分所占比例多少。男生运用假声进行歌唱示范实际上多在于演唱过程中带动喉咙内部肌肉模仿了女声在头腔和口腔上的共鸣,运用比较好的情况下甚至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而胸腔共鸣属于男生的优势腔体,女声在演唱时所占比例较少。需要注意的是,男生进行假声示范时虽然共鸣腔体发声了改变,但是其动力系统需要保持和真声一致。

(五)以“u”和“o”为始的假声示范

根据教学过程中采用假声示范的经验来看,以“u”和“o”母音进行假声示范对学生学的效果和教师的示范效果更加显著。从学的角度看,学生在模仿演唱带有这两个母音字母时,口腔内部近似中空,上口盖成打哈欠状,这对口腔共鸣的建立是比较好的,特别是“u”字,相较于“a、e、i”而言更容易通向头腔。而从男教师示范的角度来看,虽然这两个歌唱元音在假声示范时并不占绝对优势,但可以通过做大口腔空间,打开牙关等方法出现较好共鸣声响,由此能让学生清晰感受到共鸣位置与效果。

(六)关注教学指导语言

歌唱的学习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教师通过语言、示范等行为让歌唱器官受到科学训练的过程。歌唱器官本身是一件看不见的乐器,因此教师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就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在异性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其次,要结合恰当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再次,要注意轻松的交流氛围。当然,除此之外,还要积极的配合肢体、表情、眼神等无声的语言,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乔新建.假声漫议[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1.

[2]赵晓阳.假声男高音的鉴别与训练[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5.

[3]姚宇化.论歌唱教学中的教师语言[J].音乐天地,2008.

声乐演唱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唱歌是一种表达,一种交流,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要想把一首歌唱好除了自身条件和演唱水平之外,自信心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拥有自信心的演唱者,能够更好的表达一首歌曲,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演唱实力和水平并容易在此基础上超水平发挥,相反演唱者缺乏自信就不容易表达好一首歌曲,也会令自己的演唱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平常的声乐教学中应该注重演唱者的自信心培养,本文就对声乐教学中演唱者自信心培养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声乐教学 自信心 演唱者 培养

声乐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初学起来可能信心满满,兴趣盎然,但要想深入学习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条漫长、艰难、寂寞的探索之路;作为一名声乐教师,除了日常的声乐专业知识教学外,还应该注重演唱者的自信心培养,这种自信心既表现在对于声乐学习的自信上,表现在对于声乐演唱的自信上,演唱上的自信能提高演唱者的发挥水平,学习上的自信能提高学习者对于学习上的信心和积极性,克服声乐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因此声乐学习中要注意演唱者自信心的培养。

一、演唱者自信心培养的重要意义

帮助演唱者在声乐学习中坚持到底。声乐学习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演唱者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瓶颈,而对于演唱者来说要在声乐学习中突破自己并非易事,到了一定阶段后这种突破是细微的,一步一步向前的,声乐学习者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针对演唱者的自信心进行培养,是学习者肯定自己,认清学习状况,那些在声乐学习道路上坚持到底的人往往都是自信的人。

声乐教学中演唱者自信心的培养是因材施教的体现。自信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而获得的,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和个性有所不同,有的学习者过于自负,有的学习者却有自卑等情绪的影响,因此,对于学生的不同性格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对于有些自负的演唱者让他去一些锐气,对于一些自卑的学习者要帮助他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自信,使声乐教学以学习者为根本出发点。

声乐学习自信心的培养能帮助演唱者发挥演唱水平。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帮助演唱者正常或是超常的发挥出自己的演唱水平,声乐演唱是一种表演,一种交流活动,演唱者要通过自己的演唱和自身的状态传达一首歌曲,紧张,压抑,毫无感情的表演是无法打动别人的,而自信缺失的表现恰恰就是不敢表现自己,不敢发挥出自己在声乐学习中所学到的知识,或是不能完全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克服不自信等因素对于演唱者的影响。

二、声乐教学中演唱者自信心的培养

在声乐教学中培养演唱者的自信心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但最主要的还是要结合演唱者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从一些共性的方面上来说,培养演唱者的自信心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声乐演唱的兴趣培养。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这句话放在声乐教学中再合适不过,声乐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一直对学习者有很强的吸引力,一般来说,一个对于声乐有着浓厚兴趣的演唱者是有很强的自信心的,即使在声乐学习中遇到很大的困难也会积极克服,勇敢面对,相反对声乐学习兴趣不足的演唱者在遇到困难时就会消极,失去学习下去的信心和动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自信心培养的时候,首先应该进行声乐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对声乐产生兴趣,感受到声乐的美和魅力,在快乐的学习中建立自信心。

声乐演唱的基本功培养。自信的来源是源自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音乐知识积累,如果没有一定的积淀和一定的基础作为支撑,是很难有资本自信的,如没有基础却满怀自信,那种自信心也是盲目的自负,因此教师在平常的声乐教学中要注重演唱者的基本功培养,为演唱者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基本功是演唱者自信来源产生的基础,基础实力才是硬道理,对于基本功的培养必须踏踏实实,切不可抱有侥幸的心理,有时基本功的学习会显得枯燥无味,但总不至于让演唱者失去自信,一蹶不振。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声乐条件,扬长避短。每个演唱者的自身条件是不同的,一些演唱者不清楚自己的声乐条件如何,无限地放大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对于自己的优点、优势却发现不出,发掘不到,长久以往必然会造成自信心下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认清自己的声乐条件,帮助演唱者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该进行鼓励的地方要进行鼓励,该需要改进的不足要进行改进,最终达到扬长避短,事半功倍,建立自信的目的。

增加演唱的实践经验。声乐演唱者的第一次登台表演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紧张,焦虑,不自信,甚至是失误,这也是声乐学习成长的一段必须经历的过程,声乐学习最终都会要登台表演,演唱者在舞台上的自信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培养出来的,经验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一切的经验都需要靠演唱者自己去经历体验,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创造舞台计划给演唱者,让演唱者适应各种各样的演唱环境和状态,在经验的积累中不断提升自信心。

三、结语

声乐学习中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是声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信心的搭建对于声乐学习有不小的促进作用,但更大的作用是体现在教师对于学生的关心上,对于学生的爱护上,它的价值超越了知识教学本身而着眼在学生的成长上,一个有自信心的演唱者才会在在漫长的声乐学习中耐得住寂寞,坚持到底直至有所成,因此声乐教师要注重演唱者的自信心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艳.试析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在高中声乐教学中的意义[J].音乐时空,2014,(05).

[2]台慧.试论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自信心的培养[J]. 北方音乐,2012,(10).

[3]张明辉.浅议声乐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河南农业,2011,(10).

[4]徐敦广.内心听觉及自信心的培养——声乐教学的两点体会[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2,(10).

[5]武慧.声乐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5).

声乐演唱论文范文第4篇

在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 将完整的情感表达给观众是需要个人训练和演出技巧的, 在这个过程中, 最基本的呼吸、位置和共鸣就是演唱者对于歌曲情感表达的关键。可以说它们互为影响并相互制约。首先, 从吸气的动作开始, 就要结合歌曲的情景, 将呼吸融入进歌曲中, 将二者结合, 并且辅之相关的动作以及表演, 把歌曲的情感准确抒发出来。另一方面, 位置与共鸣是演唱歌曲出彩的关键, 没有高位置就不会出现很富有张力的声音, 缺乏共鸣则会声音厚度不够, 感情不足, 这两者都为歌曲情感的抒发做了铺垫。久而久之, 演唱者就会形成情感记忆, 从而能在真实演唱时更加自然的流露情感。

声乐作品往往包含多个地域, 各种形式, 区域性、民族性特征明显。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 但都代表着各个地区的文化属性。歌唱者在演唱歌曲之前, 必须依靠自己的文学素养积累, 将歌曲的背景和思想感情琢磨透彻, 从而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用真情去演唱。并且结合旋律、歌词、表情、动作、服饰等表达作品情感的同时, 也会将作品的文化内涵一并展示出来。文化内涵是指文化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在歌曲演唱中, 歌曲是文化的载体, 而通过演唱者演唱方式以及对于歌曲情感的处理, 结合当地文化背景所呈现给观众们的情感共鸣则是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在一次一次的情感共鸣中, 情感内涵更是得以升华。所以说, 情感表现有利于文化内涵更好地传递。

优美的声音是声乐作品演唱中的基础, 如果声音从一开始就不对, 也就没有办法吸引观众欣赏的欲望。

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中, 演唱者不仅仅是在唱歌词, 更是在唱“情感”。也就是说, 演唱者更是应该重视情感的表现。在演唱不同作品时, 要注意把握不同歌曲的意境, 选取不同的音色来进行演唱, 例如, 地方民歌使用当地方言演唱才更有味道;意境浑厚的歌曲, 也必须采用浑厚的声音来演唱, 这样才叫做符合歌曲的意境。所以, 演唱者在演唱作品之前一定要认真理解作品, 只有这样才能使歌曲富有感染力。歌唱者用优美的声音再结合作品真实的情感, 完美地将歌曲献给听众, 使听众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才能凸显出歌曲的活力与魅力。

2 声乐演唱中的演唱技巧

在声乐演唱中的技巧是丰富多样的, 包括歌唱的呼吸、共鸣、咬字吐字发音、演唱位置、换气等等, 这些演唱技巧联系紧密, 共同融合到了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

首先最为重要的就是“呼吸”。歌曲在演唱的过程中, 需要气息的持续支持才能够保持歌曲演唱的连贯和完整, 它是声乐中最基本的部分, 有句老话说的好“谁懂呼吸谁就会唱歌”, 歌唱的呼吸艺术就是是腹部一鼓一缩, 无限循环的艺术。呼吸动作的完成在演唱过程中是分音区的, 在中低音声区的时候, 不需要特殊的动作, 而是让气息均匀、平稳、自然地呼出, 而在高声区的时候, 更多的就是呼吸的循环和持续支持, 往往都是需要紧张起来, 促进肌肉的支持力, 一来一往, 从而构成正确的歌唱呼吸。

其次就是喉咙的打开。打开喉咙是声乐演唱中的重要环节, 如果喉咙打不开则会出现声音不流畅、嗓子容易疲劳的问题, 长此以往, 形成肌肉记忆之后, 对于歌唱也是一种阻碍。那么目前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打哈欠”。利用瞌睡时打哈欠的喉头位置来发声, 将喉咙两边的肌肉往下拉, 保持吸气状态唱歌, 注意千万不要压舌根, 否则会影响音的质量。

最后就是合理运用共鸣。声乐演唱过程中发出的声音音量是有限的, 有时甚至是微小的, 所以我们就要合理运用共鸣腔体, 扩大共鸣, 从而美化声音, 使声音变得美妙动听。

声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是人类表达情感的艺术。在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 情感是歌唱者自行体会并且表演出来, 最后跟观众一起产生共鸣的, 表达情感是歌唱的生命, 也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特征。运用在歌唱的创作的情感, 用心灵演唱, 将情感与演唱技巧尽力结合, 与听众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使歌唱成为美好的享受, 由此看来, 在声乐作品演唱中, 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是十分重要的。

摘要:声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是人类表达情感的艺术。情感是影响歌唱者声音质量、表情动作和演唱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 在演唱过程中, 演唱者必须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歌曲感情完美统一, 才能收到良好的歌唱效果。情感会影响演唱过程中的很多方面, 比如声音质量、演出效果和与观众的共鸣等等, 所以歌唱者在演唱作品的过程中要重视演唱歌曲的完整性, 跟观众创造更多的互动过程, 这样才能在演唱中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富有情感的音乐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在歌唱中, 只有将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做到完美统一, 才能跟听众产生共鸣, 从而展现艺术的美。

声乐演唱论文范文第5篇

歌曲需要演员在演唱过程中表现一定的感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其实也可以认为其是一种表现情感的艺术。所以要想完美再现歌曲的思想内涵则要求演员在演唱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只有准确处理自身的情感表现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传达的意境。人们遇到各种各样的外界刺激时会有一定的情感表现,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等。作为一门表演艺术的音乐,也是演员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传达给观众的一种形式,在满足演员自身情感展现的同时也可以使观众得到一定的情感享受,可以缓解自身压力,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产生与演唱者相同的感情,也希望利用一定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共鸣。声乐艺术重在表现自身核心内容,主要利用作词作曲者的作品,在演员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将其表现为一定的音响与形象,起到吸引观众注意力,将观众引入音乐创设的情境当中,不但可以听到至善至美的歌曲而且也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二、要深入分析作品的内在含义

每一首歌都包含着一定的内容,尤其是世界著名的一些歌曲当中更包涵着丰富的情感,可以展现作者当时的心情。因此演员在看到一首歌曲后,不要先读谱,而应该先去深入研究歌词,去分析词作者创作歌曲时的社会背景与作者所处的环境、当时的思想等。只有深入理解歌词中包含的意境,才能上升到与词作者相同的感受。演唱者对歌词理解的越透彻,那么在演唱时就越能体现歌曲的感情。相反假如一味追求演唱技巧,而没有去了解歌词表现的思想感情,那么只能称其为读歌。笔者分析了我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发现,诗其实就是歌,我国历史上存在的“诗三百”,在早期都有着其一定的曲调,是能够吟唱的。

如果只能理解处于某一固定时刻的歌曲那么还不能称其为完美,而应该将当前听到的音乐与之前听到的音乐联系起来,同时也可以预见到将要听到什么样的音乐。也就是说,音乐是一种存在于时间中的艺术,也可以说音乐是一本长篇小说,可以轻松记忆小说中的内容,不但是因为其讲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人们随时可以回忆之前发生的事情。存在于音乐当中的情节并不是形象具体的,有着一定的抽象性,因此要想利用倾听音乐得到具体的故事存在一定的难度。要学习分辨歌曲,音乐中可以表现故事情节内容的是旋律,它指引着倾听者的思维,假如在歌曲的开头你就不能分辨其中包含的旋律,那么在歌曲演唱过程中你也不会找到它的主线,再听下去也是徒劳。你只能感觉到音乐的存在。如果你能够分辨一支曲调那么就说明你能够沿着歌曲的演唱去想象之前发生了什么,也可以预见到将要听到什么,这说明你可以充分进入到歌曲当中,你理解了歌曲。

三、在歌唱中要善于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

在音乐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演员心态问题的重要性,沈湘先生提出在演唱过程中务必要保持稳定的情绪,不管音域、语言、情感发生哪些变化,演唱者都要保持平静的心情。喻宜宣教授在《几年来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中,将学生歌唱心理的培养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她认为,在最近这些年的实践教学中,认识到在训练学生前就需训练学生的心态。提出一个人在演唱前如果不能平静自己的心情、不能集中自己的心情,那么就不能唱好歌曲,发出的声音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人拥有强烈的演唱欲望时,在演唱歌曲前才能具备充足的自信心,才具备了唱歌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还需重视学生歌唱情绪的重要性,在学生开始训练时就将其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才能不断提高学习质量,使其在演唱过程中不断创新。

如果人处于一种消极情绪笼罩下,那么他就听不进别人的中肯意见,认为别人是看不起自己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不会积极想办法克服,不喜欢唱歌,不能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演唱过程中。也不能充分调动自身各个器官的积极性,当然更做不到整体的协调,有的学生则过于重视歌唱技巧,在演唱过程中追求声音的完美,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患得患失,对学习失去信心。假如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就会出现精神倦怠、疲劳、怀疑等精神表现,认为自己永远也学不会歌唱技巧,从而对学习音乐失去了信心。

如果歌唱者在演唱时精神饱满、热情高涨,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那么就会呈现一种高亢、明亮的声音,这种学习状态是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只有在学习音乐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情,才会有乐观的精神状态,才能希望自己演唱出优秀的歌曲。这时人的大脑也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在大脑积极的思维引导下,人的各种生理器官也会处于紧张状态,因此当人的情绪高涨时,会对自己的演唱充满着期待,在实际歌唱过程中,如果每一个学习者都能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那么学习音乐就能不断提高效果。

总之,在学习音乐过程中要意识到情绪变化对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正确认识人的情绪发展,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在学习音乐中形成健康心态,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投入到声乐学习与演唱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声乐演唱水平,早日成长为国家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摘要:音乐在讲究完美声音展现的同时也对演员的情感具有一定的要求,只有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将自身情感融入到演唱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演唱技巧,同时也可以创造有情有声的音乐作品。因此在演唱歌曲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完美的音乐而将情感置于不顾,只有在平时练习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努力提高文化艺术水平,才能在演唱歌曲时表现和谐的情感,引起观众的思想共鸣。

关键词:声乐演唱,情绪把握,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 朱璇.歌剧排练对声乐艺术硕士的价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 李艳秋.试论声乐艺术的审美异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3] 王燕丽.浅论声乐表演中的心态与情感[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S1)

声乐演唱论文范文第6篇

在演唱艺术中运用形象思维是极其重要的。如果脱离了形象思维音乐的一切手段——它的音调、节奏与音色都只不过是音响的无生命的堆砌而己。在演唱过程中, 无论是情感的体验, 还是理性的认识, 都离不开形象思维的因素。

具体的讲, 演唱者在准备一首首歌曲时, 首先对音乐作品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准确的理解和领会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细致地分析歌词内容和曲谱, 剖析得越深刻越细致, 演唱者的艺术构思就会越准确越丰满。与此同时, 演唱者已经有意识地进行了形象思维活动, 随着歌曲优美的旋律, 不知不觉地就开始了丰富的想象。

其次, 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的因素。情来自形象, 形象逼真, 情感也就生动, 形象不准确, 感情就会产生失误。歌曲中所描写的形象是客观事物的形象, 演唱时必须使主观与客观形象相吻合, 否则, 演唱者在塑造音乐形象时就会失去分寸, 若过分夸张, 就没有真实感;若不够, 就显得呆板, 缺少神韵, 感染不了听众。所以, 在唱情时必须注意感情是否真切, 是否符合声乐作品的形象要求。

以歌曲《小二黑结婚》为例, 第一乐段从首句“清粼粼的水来, 蓝莹莹的天”到“站也站不定, 坐也坐不安, 背着了我的娘, 来洗衣衫”。不到30小节的音乐就把小芹等待二黑哥开会回来的焦急心情刻画得淋离尽致。演唱者若能先把这种情绪和情境想象出来, 然后通过声音表达出来, 那么, 一个朴实、纯情的农家少女神采就形象地凸现出来了。

这是一个由理性认识进入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激发情感体验的创作思维过程。这个创作思维活动, 使演唱者脑子里有情有物, 有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音乐艺术形象。在这个创作思维过程中, 情感体验得到了升华, 激发了演唱者的灵感。此时, 演唱者已经完全沉浸在歌曲的意境之中, 声情并茂的歌声促使听众与演唱者发生了心灵感应般的情绪感染, 所谓感情随歌而动, 情绪随歌而起, 听众也从中真正欣赏到了歌唱的艺术, 获得了心理、情感上不同程度的满足。

归其原因, 正是因为歌曲内容和旋律给演唱者显示了一个鲜明生动的情感形象, 从而激发了演唱者的联想、想象、情感体验等情感反应。联想和想象属于形象思维, 而在艺术中, 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就是想象, 因为, 演唱者在演绎声乐作品的过程中, 进行了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 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 从而“以情带声”淋漓尽致的发挥了歌唱的艺术魅力, 把音乐形象塑造的鲜明生动、丰满感人。所以说, 在歌唱艺术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是极其重要的。

2 通过音乐的表象培养直觉能力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 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知觉的范围很广, 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感受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旋律、音程、和声、调式和曲式等, 用已具备的欣赏经验去联想、想象、体会、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表现形式对提高直觉能力有根大帮助, 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音乐的表象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对各种音乐要素, 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的表象积累;二是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表象积累, 演唱者之所以能够进行一次创作, 和他有着丰富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有很重要的关系。加强音乐体验、感悟和积累, 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潜移默化和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客观的角度讲, 人是无法观察自身器官的内部的构造状态。但是, 人在歌唱发声时, 又必须调整和操纵这些器官的活动, 机械地操纵、控制, 主动进行生理上的调整, 将给歌唱发声制造许多麻烦和障碍, 有的生理操纵是根本无效的, 唱出来的声音往往不尽人意。歌唱者应该明白:良好的声音效果, 永远是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有机的密切配合的产物。如沈湘教授指出的那样:“歌唱发声不是力气活, 光凭劲足唱不好的”。声乐教师应该通过教学的语言, 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某些“表象”, 然后经过“联想”这一心理过程, 去观察、调整自身的乐器。

沈湘教授在声乐课时曾经讲过:“人的歌唱器官是个‘小瓶儿’扣‘大瓶儿’的感觉, 软口盖上方的鼻咽腔, 像个倒悬的‘小圆瓶’, 瓶口朝下, 口咽腔像个‘槽’, 声带像‘啤酒瓶’的盖, 从声带往下就像个‘大啤酒瓶’, 横膈膜就是‘瓶底’”。沈先生的提示, 恰恰运用了心理学的方法, 将“瓶子”、“槽”、“问号”通过“表象与联想”, 使学生建立形状相似的歌唱空间。只要学生能随教师语言的启发, 形成“表象与联想”的心理活动, 这种呼吸与共鸣相连的空间就会出现。

3 培养联想、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好的声音也需要想象力。作曲家创作音乐作品的过程, 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 在他头脑中最先出现他感兴趣的形象, 然后通过他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运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技巧最终创作而成。

什么是“联想”呢?心理学家说“回忆常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件事, 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 都是联想。”在联想的心理活动中“接近联想”和“相似联想”对声乐学习最有帮助。

当我们演唱一首音乐作品时, 也必然要沿着作曲家为我们创作的音乐形象出发, 去探寻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尽管很遗憾, 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我们往往不能, 有时甚是不可能再回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 但对音乐的情感感受却可能会是十分强烈而相似的。

听了琵琶曲《十面埋伏》似看到古战场上两军鏖战时的活动画面, 这是“闻乐而思”后的形态动态;观看了芭蕾舞《天鹅之死》, 内心泛起阵阵怜悯之波澜, 这是同情心促使的情态, 同时也说明编舞者福金, 这许多都是艺术想象下产生的, 因此, 在艺术专业人才的培育中, 要着重培养想象力, 方法则是开动脑子, 又动用形象思维, 想得深透些, 想得广阔些, 想得生动些, 想得切题些, 想得奇妙些。应该说想象是一切艺术表演及创作的灵魂, 也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契机。没有想象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 人类也不会进步。

摘要:在歌唱教学中运用创造想象与形象思维这点石成金的科学方法, 激起学生对作品的情趣感知, 叩击情感, 打动心灵, 调动其理解、体验等心理能力, 培育学生健全歌曲演唱的审美心理结构, 使学生在歌曲演唱过程中孕育、体验, 创造歌声美, 不但能演唱教授过的歌曲, 更能具备驾驭歌曲, 继续开拓思维, 再创更新、更美的歌声的能力。

关键词:形象思维,重要性,象力

参考文献

[1] 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3.

[2] 周小燕.声乐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10.

上一篇:国际贸易术语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会行政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