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岗实习论文范文

2023-09-16

顶岗实习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顶岗实习对提高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在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顶岗实习的实效性。文章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以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综合职业能力

一、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职业学校在校学生的一种实习形式,学生在学校完成相关的课程学习后,离开学校,到专业对口的相关企业进行实习,顶替具体工作岗位,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借助这种真实的工作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并通过接受企业文化培训与管理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能力。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具备多重身份,一原则上学生还属于原来学校未毕业的学生,必须接受学校的教育与管理;二是学生在实习单位属于企业的一名员工,享受企业员工相关的权利,如薪酬等,同时必须接受企业的管理与培训。

顶岗实习是依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一种教育模式,即“2+1”教育模式:学生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这种模式现在已是我国职业教育广泛推广的一种基本实习模式,并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实施方式,具体有如下几种:一是“工学交替”模式,即在校学习期间中途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后再回学校继续接受学校教育,然后高三时再出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模式比较早的让学生接受企业的文化与工艺生产的技术培训,学生成长比较快,学习针对性比较强,效果比较明显,一些发达地区都流行采用这种模式,顺德本地的一些职校,如梁銶琚职校、陈村职校等都做得很出色,并形成了校企共育联盟。我校这几年也在这块进行了尝试,如在高二时安排汽修专业、商英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本地相关的企业进行实习一段时间,学生反映的效果不错。二是“2+1”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高三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模式社會比较普遍流行采用。有些有条件的地方,如顺德采用“2.5+0.5”模式,延长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到高三第二学期才外出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二、顶岗实习的意义

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服从学校的管理,一边接受企业的培训。可见顶岗实习集岗位实践、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于一体的综合职业教育模式,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经过多年的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现在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政、学、企”互联互动的职教平台,在我国职教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模式不仅需要学校用心经营,企业积极配合,还要求政府牵头主导。因此对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都提出了相关要求,政府必须制定出台相关的校企合作政策支持,搭建平台,明确学校和企业的权利与义务,保证双方在顶岗实习中的互联互动、互惠互利。学校必须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企业要落实好顶岗实习的政策,发挥企业在顶岗实习中独特的培养功能,通过岗位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三、我校顶岗实习中的一些探索与实效

近几年来,我校紧密围绕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搭建全方位的职业技能实践平台,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不断发展创新,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近年来,在高二时我校轮流安排了一些专业班级的学生下到当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如安排计算机专业、商英专业的学生到顺德矢崎汽车配件公司进行实习;安排汽修专业的学生到汽修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实习。在实习中,班主任进行全程跟岗管理,厂方对学生进行详细的企业文化教育、礼仪教育、岗位技能等的培训,学生通过深入企业一线进行生产实践活动。这些亲身体验对他们来说有着巨大的作用,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学到了学校难以学到的知识,如提前感受企业的文化、人才要求、专业趋势、岗位技能等等,对他们素质结构的构建和身心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正如一位参加实习同学在实习体会中写道:“以前就想着玩,不知道父母的辛苦,不懂得为将来作准备。经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在企业里是多么的不简单,上班时间经常每天超过8个小时,每天除了中午一点吃饭时间外就是不停地劳作,每个月就只有那几天休息时间而已。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也认识该为将来做好打算了。”还有一位同学写道:“以前,总认为老师所讲的是一无所用,课堂总是那么单调烦闷,知识总是那么枯燥无聊,现在才发现,原来自己真的是一无所知,看来还是老老实实多学点知识才行”。因此,实习后,许多老师发现不管同学们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感觉他们有了很大的进步,好像思想一下子成熟起来似的。

2.我校在高三时第一学期后期通过了毕业生顶岗实习推荐会,推荐高三就业班学生对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提前到岗位上去工作,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也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刚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在一线岗位上,熟悉了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体验企业文化,培养管理意识,为将来成长成才和自主创业打下良好基础。在本地厂中,有不少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他们是我校学生毕业后在一线上磨炼、成长起来的。

四、顶岗实习中所存在的一些学生问题

学生进入企业开始顶岗实习后,身处的环境与面临的压力都变了,思想也会发生变化,这对于从小在学校家庭这种相对封闭的单纯环境下长大的学生来说,第一次步入社会,难免会感到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很多中职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普遍缺乏足够的心理和思想准备,面对真正的工作环境,眼高手低,心态浮躁,怕苦怕累,消极怠工,难以适应企业的各类规章制度,因而产生了思想、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从调查情况看,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观,价值取向偏向于过度关注物质利益、眼前利益、兴趣爱好等,忽视个人成长的无形价值,因此出现了眼高手低、频繁换工、一无所成的情况。曾经听说有一名中职学生三个月里换了二十一次工作。很多学生情愿选择一些与自己所学专业毫不相关的工作,仅仅就图拥有较舒适轻松的工作环境,或者有相对高的收入,但这些工作往往毫无技术可言,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也是相对有限的。

第二,学生缺乏正确的成才观,对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成才规律所知甚少,对社会的需求、自己的特点不甚了解,忽视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与个人成长的规划。学生从小习惯了校园安逸的学习生活、舒适的家庭生活,然而一旦走出校园,走上一线工作岗位时,发现现实是枯燥、重复、劳累的,相当失望消极。比如,汽修专业的学生到了企业后,很多作为学徒工被安排到机修岗位上,负责简单工作任务,或者是后勤岗位,每天重复着脏、累、忙的工作,薪水每月才就那一千来块钱,往往很多没几天辞职了。虽然干汽修这行,只要能够多坚持一点,几年下来,很多能够成长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所以类似这种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半途而废的事情时有发生。

第三,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差。由于技能生疏,缺乏虚心好学的精神,惰性应对,导致容易出错,而且缺乏正确对待犯错的心态,因此往往选择自暴自弃的态度。相对于学校较为简单的学生关系、师生关系来说,社会的关系相对复杂很多,因此学生往往不善于处理好与师傅、管理人员、同事的关系,碰到困难时更容易封闭自我,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好。某服装专业的学生因为没有达到质量要求,被组长责骂,一气之下和几个同学一起辞工离厂。

五、提高顶岗实习有效性的策略

顶岗实习是中职生学生必经的一个历程,通过他们生活在一个不同于学校环境里,零距离真实接触社会,因而对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的职业技能、为人处事、思考方式将会随之更加成熟,这为他们今后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作为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学校应该怎样积极引导学生更加有效的适应顶岗实习阶段,处理好实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呢?

1.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提前引进企业文化

中职生刚出来社会普遍有两个“不适应”:①对企业管理方式不适应;②对工作环境不适应。其实,关键是我们要把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提前带到学校中,融进课堂去,引导他们了解了企业的管理制度、工艺流程、企业文化、岗位规范、用人要求,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做事,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的职业信仰、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引进现代企业文化,让学生接受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通過联合办学,让他们提前感受企业的管理文化,到企业车间接受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训,真正感受企业文化。

2.认真做好实习准备工作,进行系统的就业前职业指导

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岗前培训、安全教育、法律教育、心理学教育等系统性的指导,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学会积极面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会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冷静分析和处理问题。甚至邀请企业的有关人员到学校来对学生进行职前培训。

3.创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及时解决问题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和困惑,我们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最有效的办法是利用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网站留言功能、Q群即时功能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为学生排忧解难,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缩短学生心理适应期。

4.密切联系家长、企业,形成管理合力,达到共育共赢的目的

通过电话联系企业相关负责人或者直接下企业,收集学生的实习工作情况,了解企业用人信息,并及时给所在企业的学生做好相关的教育;通过密切联系家长,了解学生情况,并引导家长加强对子女安全方面的教育,关心实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5.设立定期汇报制度,及时处理问题

在学生中设立小组长,要求组长按时向班主任汇报实习情况,反应同学们动态,也可以及时布置相关的实习任务。班主任总结学生实习情况,及时向学校相关负责部门汇报。有关部门定期召开实习工作会议,通报学生实习情况,统一认识、有效管理。

六、结束语

顶岗实习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基本政策,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思想和心理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顶岗实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用心研究、寻找对策、创新发展,确保成效,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虹,杨睿.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刘平兴.中职生顶岗实习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顶岗实习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实习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提升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行集中实习既是提高学生满意度的需要,也是方便学校管理和满足实习单位预期的需要。但是,实行集中实习也会面临部分学生逃避实习、学生不愿到实习基地实习、实习结束不愿返校、导致学生挂科较多和毕业论文选题困难等问题。为此,应通过合理设置实习类型与时间、实行弹性实习制度、开拓建设更多实习基地、引导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加强实习过程管理以及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和授课方式等措施以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集中实习的效果。

关键词:工商管理;集中实习;应用能力

应用性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主要特点之一,实习在其专业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每次实习时间较短或者实习地点较分散等原因,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习效果不甚理想,无论是学生、学校还是实习单位对此都不是很满意,2018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指出,实习实践是新时代本科教育五大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之一。為此,这里拟就集中实习进行探讨。所谓集中实习,是指实习时间集中在4周以上而且实习地点集中于少数几个城市的实习方式。上述提及的凡是时间少于4周或者地点不集中的实习均称之为分散实习。

1 工商管理类专业集中实习的必要性

1.1 提高学生满意度的需要

为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各大高校纷纷加大了实习环节比例,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商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践环节学分不得低于总学分15%,而实际上多数高校都超过了这一要求。以河南省为例,在当地45所高校中,有30所高校的比例在15%-30%之间,甚至有8所高校超过了30%,仅有7所高校低于国家标准。尽管如此,但是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所撰写的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来看,毕业生对于学校培养体系最不满意的就是实习环节,反映最强烈的是实习与企业的结合不够。之所以如此,与分散实习不无关系。短短1周或2周的实习时间,很难有实质性的实习内容,学生通过实习也难以有多大收获和深切的感受。久而久之,学生就认为实习不过是走过场。所以,精选实习类型,集中实习时间,有利于丰富实习内容和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1.2 方便学校管理的需要

有的分散实习在校内进行,如公益劳动,学校管理相对比较简单,通过考勤防止学生擅自离校就可以了。但多数实习都是在校外进行的,如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如果实习地点较为分散,学校管理起来就比较困难,实习检查无法取得规模效应和威慑效应。集中实习除了方便学校检查之外,也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高效的实习基地从而维持校企长期关系以开展更为广泛的产学研合作。

1.3 满足实习单位预期的需要

一般来讲,实习单位都要求至少实习4周以上。如果实习时间过短,除去办理体检、入职的时间以及岗前培训的时间,剩余真正实习的时间就很少了,对于实习单位来讲,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但为了组织一次实习,实习单位要同时与学校和总公司协调沟通,而且还需要进行岗位分析甚至是岗位调整,实习单位觉得费事,除非是临促或者遇到紧急任务,否则他们一般不愿提供短期的实习机会。

2 工商管理类专业集中实习遇到的问题

2.1 部分学生逃避实习

由于在大一和大二期间,有些实习只能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进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较强,容易给人“放羊”的感觉。等到了大三或大四安排集中实习的时候,受之前实习组织的影响,学生认为集中实习也一样是走过场从而产生逃避情绪。另外,如果把集中实习安排在考研季,在学校鼓励考研的背景下,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认为集中实习耽误了他们考研学习,从而不愿参加实习活动,如果集中实习安排在公务员考试的紧张备考期间,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此,有少部分学生甚至谎称自主联系了实习单位,返校后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实习材料,找一些社会单位掏钱盖章了事。

2.2 学生不愿到实习基地实习

一方面是因为实习单位在给学生安排工作时,考虑到是生手或者出于保密的需要,往往安排的都是些不重要的岗位和非核心的业务,而且实习单位认为,数周或者数月的实习期限,学生很难对企业做出多大的贡献,因此,实习期间的待遇一般都是比照临时工而制定的,相对于正式员工的待遇要低很多。另一方面也与学生对学校缺乏信任有关,一些学生可能认为实习单位与学校之间存在某种利益关系,实习单位支付的报酬低,是不是存在让利于学校的情况,而新闻媒体对于一些学校强制学生实习从中渔利的负面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这种不信任。另外,也与学校提供的实习基地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有关,长时间的集中实习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有的学生希望通过在自己喜欢的行业实习从而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也有学生希望趁机回到家乡实习顺便照顾父母或者寻求就业机会,如果学校提供的实习基地过于集中在某一行业或者某一城市,显然会与学生的期望存在偏差。

2.3 实习结束不按时返校

一方面是学生出于工资报酬的考量,如果实习时间不够1个月或者不够半个月,工资报酬就会损失很多,一两千元对于学生来讲可能就是不小的数目,所以学生更愿意选择向“好说话”的学校老师请假从而拖延返校的时间。另一方面则是实习单位出于工作任务的考量,如果实习单位正好赶上销售旺季,在人手短缺的情况下,可能会想方设法不让学生返校,在目前招工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也有实习单位确实希望实习的学生留下。

2.4 导致学生挂科较多

与集中实习相对应,理论课就需要集中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话周课时就要比分散实习多一些,势必会增加学生的课程负担,基础较差的同学就会感觉更吃力,挂科的情况就会增加。特别是专升本的同学,由于专升本人数较少而往往需要与普本的学生一起合班上课,一起集中实习,他们理论课集中学习的时间就更短,负担也就更重些。加之部分专升本的学生又是跨专业考进来的,如从电气或机械专科专业跨专业考取市场营销或者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他们学习起来就更加吃力,挂科的情况就会更多些。

2.5 导致毕业论文选题困难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大学毕业论文应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以便提高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能力,因此,集中实习为毕业论文写作提供了一次很好的资料搜集机会。可是,如果有多位学生在一个单位甚至在同一岗位实习,就很难保证做到一人一题。有时候即便题面意思不一样,写作过程中也没有一起讨论过,难免还会存在较大范围的重复,如某同学写的是“H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另一同学写的是“H公司的销售管理”,对于擅长定性分析的本科学生来讲,想做到这2篇论文在写作内容上不重复或者小范围重复是很难的。

3 推动工商管理类专业集中实习的对策建议

3.1 合理设置实习类型与时间

教育管理部门对于实习类型及时间安排并没有硬性规定,只是给出了指导意见,但高校一般都要求安排1周或2周的公益劳动、金工实习等短期的实习活动,这些只能采用分散实习方式。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也常常是高校规定的实习环节,二者均可以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进行。毕业实习可安排在大四下学期的前几周,为避免社会实践占用过多的理论课时间,可以将其安排在暑期,也可以将其安排在学期末毗邻假期的前几周以有利于学生利用假期延长实习时间。可以在大四上学期设置“专业实习”,时间为整个学期或者大半个学期都可以。如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专业实习为6-8个月,安阳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实习为13周。之所以安排此次实习,是为了增加实习与企业相结合的机会;之所以将其安排在这段时间,是因为这个时候社会招聘活动已经开始,可以让学生在实习之余提前获得面试的机会。除此之外,不必再专门安排认知实习、课程实习等实习类型,通过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的合理安排就可以体现。

3.2 实行弹性实习制度

针对集中实习时间与各种备考时间冲突的情况,首先,要向学生明确集中实习和各种备考的关系。集中实习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规定动作”,而各种备考是学习之余的“自选动作”。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必须优先保证集中实习的完成。只有明确了二者的关系,才能减少学生对于集中实习的抵触情绪。其次,可以考虑实行弹性实习制度。尽管从理论上来讲,集中实习应优先保证,但作为学校来讲,还是希望能够给学生提供更为充足的备考时间,毕竟就业率是大学很重要的一个考核指标。实行弹性实习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二者兼得,减少二者在时间上的冲突。所谓弹性实习制度,是指备考的学生在集中实习期间以备考为主,利用零星的时间到实习基地实习,待研究生考试或者公务员考试结束后,再利用假期到实习基地集中实习,只要累积完成实习所要求的学时数即可。弹性实习制度只适用于实行计时工资的实习基地,而且一般适用于学校当地的实习基地。安阳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自2017年9月起,便与实习基地安阳沃尔玛超市协商采用这种弹性实习制度,无论是实习基地,还是学校和学生,对于这种制度安排都比较欢迎。

3.3 开拓建设更多实习基地

近年来,一些国内甚至国际知名的大公司纷纷走进校园,通过与学校签订实习基地合同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营销策划、渠道开发与维护、零售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实习岗位,都收获了很好的实习效果。但与大公司合作,校方的讨价还价能力相对较弱,公司方提供的报酬相对低一些;与地方高校联系的往往都是大公司的分公司或者办事处,提供的实习岗位在学校当地;与地方高校合作的大公司数量有限。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无法满足,也导致毕业论文选题困难。首先,学校除了与当地公司合作之外,应在不同城市选择多个行业开拓建设更多的实习基地。当前,中小企业迫切希望招聘大学生充实其干部队伍,提供实习岗位也有利于这些企业通过提前介入而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学生,学校与之谈判时的讨价还价能力相对也强一些。其次,应将实习基地集中于少数几个城市。应将实习基地集中在学校和生源所在省的省会城市以及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学生向往的城市,这样的话,即便学生的实习单位不是同一家公司,只要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也便于学校集中检查和管理。第三,注意提高实习基地的针对性。学校可以发动老师和往届生依托社会关系寻找有意合作的公司,然后让即将实习的学生选定几家,或者在学生自主联系的实习单位中选定几家。

3.4 引导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

让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存在诸多弊端,有的公司会以自己是分公司而总公司才能盖章为借口来尽可能延长实习时间;有的公司通过高利诱惑误导学生从事传销活动、诈骗活动或者其他非法活动;一旦学生与实习单位出现了纠纷也不好解决。因此,应引导学生尽可能在实习基地进行实习。首先,应明确实习的目的,降低学生的期望值。实习与就业的目的存在本质的不同,对就业而言,工资报酬未必就是第一位要考虑的事情,对于实习来讲,更不应如此,实习是为了深化对于已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是为了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是为了积累经验与经历,是为了搜集与毕业论文相关的资料。其次,应给学生分析不同类型实习基地的利与弊,让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目的来选择。大公司提供的实习待遇可能低一些,但是其有完善的制度和流程可供学习,其品牌影响力可以提高以后就业面试时的筹码;到中小企业实习尽管会累一点,但是它可以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发挥空间。第三,打消学生的质疑和顾虑。可以将实习基地的选择过程和基本情况告知学生,让其理解学校组织实习的初衷,对实习基地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和信任;向学生展示实习基地合同以及教育部门关于学生实习的有关规定,报销学生实习期间来回的交通费用甚至对学生的伙食费给予适当的补助。通过以上措施,加强学生对于学校实习安排的信任。

3.5 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随着应用型大学建设力度的加大,实习活动经费不断增加,为学校加强实习过程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首先,应发挥实习单位的监督主体作用。出于利益考虑和工作需要,实习单位监督实习过程更有积极性。事前可将实习目的、实习要求等与实习单位进行沟通,要求其严格监督学生的实习工作,对学生工作的得与失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防止学生通过频繁跳槽等方式规避监管,可规定实习期间实习单位不能超过2家。其次,派相关老师到实习单位检查学生的实习工作。一方面显示学校对于实习工作的重视,督促实习单位加强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与实习单位当面沟通,协商解决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稳定学生情绪,也能防止部分学生谎报实习单位而逃避实习。第三,加强对实习材料的检查。实习结束后,要求校内实习指导老师认真检查学生提交的各种实习材料。除了检查规范性外,还要检查实习内容是否符合实习目的和要求,特别要留意是否存在没有实习而杜撰实习内容的情况。第四,通过网络手段加强实习过程监管。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自行设计开发了一款APP并用于实习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值得借鉴和推广。他们要求学生实习期间通过APP每天签到签退、每周提交一份周记、结束后提交实习报告,老师可以通过APP实时知道学生所处的位置、了解学生想法、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批阅学生提交的实习材料。

3.6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和授课方式

为避免出现大量挂科的现象,首先,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实行集中实习的专业,应加大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力度,适当减少每学期集中闭卷考试的课程数量,缓解每学期考试的压力。当然,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目的不是减压,只是通过考核方式和考核重點的改变,将短期内的考核压力适当分散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区间内。比如,一些课程的考核,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在假期调研,根据调研报告的质量来打分。其次,应改革课程授课方式。对于一些选修课程,可以安排在集中实习期间通过网络形式进行授课,把课程的考核与学生的实习相结合。通过授课方式的改革,也可以减少每学期理论学习和集中考试的压力。同时,对于网络讲授的课程,要切实加强管理,防止授课和考核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郑红玲,宋艳华.经管类专业学生实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6,(20):107-109.

[2]郝增宝.加强顶岗实习管理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J].成人教育,2011,31(12):94-96.

[3]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河南省教育厅.2015-2016学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R].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2016.

[5]李燕凌,胡扬名,张云英,等.培养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林人才的实践教学基地探索—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3,7(4):31-34.

顶岗实习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顶岗实习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但由于校、企、生三方的利益诉求点不同,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顶岗实习近乎“放羊”状态,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探求校、企、生三方长远利益的共同点,寻找有效的载体,构建“做中教”和“做中学”的全新的顶岗实习运行模式。顶岗实习项目化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解决了困扰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多年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顶岗实习;项目化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特定的使命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改变“黑板种田”的传统模式,走工学结合之路。工学结合的实质是合作育人。顶岗实习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合作育人的核心环节。按照教育部的指导性意见,高职教育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顶岗实习近乎“放羊”,受利益驱动,企业把实习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学生把实习当做打工,合作培养、合作育人的目的并没有完全实现。由此引发出学校对顶岗实习学生难管理,学生对顶岗实习多抱怨的问题。

解决顶岗实习存在问题的关键是在探求校、企、生三方长远利益共同点的基础上,寻找有效的载体,构建“做中教”和“做中学”的运行模式。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是国家首批示范建设重点专业,在2006—2009年三年示范建设期间,学习借鉴荷兰能力本位下的项目教学模式,学生带着项目进入企业顶岗,企业和学校联合配备教师共同指导,“旺进淡出”,实施工作过程学习化、学习过程工作化和实习就业一体化,既缓解了企业用人压力,又实现了合作育人的目的,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顶岗实习项目化解析

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非基础教育学校学生毕业前通常会安排学生进行实习,方式有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等。顶岗实习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地方在于它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2+1”教育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12个月,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就业。

顶岗实习项目化,就是把项目管理的模式运用于顶岗实习,把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企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依然在学习,学校也依然能够实施有效地教育,使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有效结合,更好地兼顾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学校的教学育人要求。“顶岗实习项目”的形式可以是工作任务、案例研究等。[1]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项目化教学模式与项目教学法有很大不同,项目化教学模式是指在能力本位思想指导下,以项目为载体整合课程,组织设计教学活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建构在专业下的项目,该项目是整合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的载体和依据。学生在校3年的时间,需要完成4-6个教学项目,考核合格后才能毕业。每个教学项目均由校企双方根据专业能力需求的分析联合设定,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组建项目小组,进行组内角色分工,撰写项目操作计划书和个人提升计划。在项目周期内通过团队合作和自身的学习在学校老师或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校内指导老师由项目导师和专业导师组成教师指导团队,项目导师负责按小组计划监督、推进项目工作,注重过程管理,注重小组团队合作精神的打造;专业导师负责解答学生项目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注重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整个过程项目操作过程学生均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完成项目,学生学习的由被动变为主动。以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项目为例

二、顶岗实习项目化模式设计

(一)项目任务设计

专业教学部与合作企业共同设计、下达项目任务。项目任务设计应与学生顶岗实习所在单位、部门或岗位的工作实际密切相关,应以解决顶岗实习企业运营管理或服务中的某一具体问题为目标。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岗位实际和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在专兼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自己选定项目。如酒店管理专业的某一学生选题为“如何提高酒店大堂吧效益”,自选项目的学生须在顶岗实习前第一个月内提交项目选题报告,经专业教学部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项目选题报告一般应包括项目名称、项目来源、研究方向、项目周期、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项目解决的实际问题、个人提升计划、项目计划书等。

(二)项目操作设计

顶岗实习期间的项目为个人操作项目,学生应根据要求制定项目操作计划书和个人提升计划,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和思考,独立完成项目任务。

项目操作周期自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单位起至实习结束,一般为6-10个月。

项目操作一般分三个阶段:准备与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含中期评估阶段)、总结阶段。项目选题及项目计划书的制定在顶岗实习第一个月内完成。项目总结阶段一般为顶岗实习结束前一个月,学生应在总结阶段完成项目成果,做好项目答辩准备。

(三)项目指导设计

专业教学部应与合作企业共同确定项目指导教师团队。

指导教师团队应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每个班的辅导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管理,对学生思想动态、人际关系处理及工作纪律进行指导;专职指导教师任项目导师,企业兼职指导教师任专业导师。项目导师与专业导师应定期、及时进行沟通,以保证学生项目操作的顺利进行。

(四)项目成果形式

项目成果形式为项目报告。项目报告内容可多样化,可以是应用型研究论文、调研报告、实际案例分析、运营管理的改进措施或建议等。

(五)项目考核与成绩评定方式

项目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项目过程考核,与顶岗实习过程考核一体化,不再单独组织考核。项目成果考核采用成果答辩的方式考核。

1.顶岗实习成果体现

顶岗实习项目化的学习成果一般包括:

(1)顶岗实习手册(实习周记)

(2)顶岗实习成绩鉴定表

(3)顶岗实习报告(项目报告)

(4)顶岗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布置的工作和作业

2.考核方式

顶岗实习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完成。

3.成绩评定方式

总评成绩由学生自我鉴定成绩、过程考核成绩、成果考核成绩三部分组成。

(1)学生自我鉴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由学生根据顶岗实习的情况自我评定。

(2)过程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由校内外专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共同完成。

校内专职实习指导教师考核占15%,主要根据学生的顶岗实习手册(或实习周记)的填写、日常表现及出勤、项目实施过程等方面来考核;企业兼职实习指导教师考核占25%,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工作态度、工作表现、项目完成情况等方面考核。

(3)成果考核占总评成绩的50%,由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顶岗实习考核小组负责考核给定成绩。

成果考核采用项目成果集中答辩的方式完成,主要考核学生的工作业绩、项目成果。学生答辩内容应包括实习单位及实习岗位简介、个人提升分析、项目操作过程介绍及项目成果展示等方面。

(4)总评成绩采用等级制计分方式,分优秀[100,90]、良好(90,80]、中等(80,70]、及格(70,60]和不及格(60,0]五个等级。考核合格者获得学分,并获得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认定的《大学生工作经历证书》。[2]

三、顶岗实习项目化模式实施流程

为了充分发挥顶岗实习项目化模式的有效性,真正实现顶岗实习的有效管理,充分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形成学生适应和独立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迅速成长为专业所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保证顶岗实习项目化模式的顺利实施,为此将实施过程分为四个时期:准备期、实习期、总结期、考核期。顶岗实习项目化的实施主要以专业部为主体。

(一)准备期

1.遴选、确定实习单位,分配实习生

了解实习学生的情况、根据上一届学生顶岗实习项目化过程中企业的配合情况、配合程度以及通过调查问卷、学生访谈等方式获知的学生对企业的评价来遴选下一届学生实习的合作企业,做好实习的总体安排,制定顶岗实习方案并将遴选好的企业提前公布给即将实习的学生,使学生提前了解对合作企业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在顶岗实习项目化过程中对学生指导不到位的企业将不再予以合作。专业部利用大概一周的时间完成顶岗实习单位面试工作,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完成实习分配工作。

2.为每位学生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和项目导师

每个班的辅导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选派专职专业教师担任项目导师。

3.开展顶岗实习动员

顶岗实习作为一门独立的实训课程,其成绩计入学生学年成绩并获得相应学分。因此,要让充分认识顶岗实习的意义与作用、顶岗实习的模式、顶岗实习期间的注意事项等,消除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抵触情绪,做好迎接顶岗实习的各种准备,开展好顶岗实习的动员工作。

4.开展顶岗实习岗前培训

进入顶岗实习前,专业教学部和企业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旅游类专业实习对学生的实操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入职前都要集中开展2周的入职培训,上课的形式可以是集中培训也可以是业务训练的方式,如导游词的训练可以在学校集中培训、集中考核,实地导游可采用跟团踩点的方式完成,进入顶岗实习企业后由企业具体负责执行“企业运营管理认知”教学内容。

5.下达项目任务,开展项目选题

专业部与合作企业共同下达项目任务,进入顶岗实习企业后,在企业专业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岗位实际情况完成项目的选题,并在实习开始后的一个月内完成项目选题报告。经专业部审核批准后,开始实施。

(二)实习期

1.配备专业导师

学生进入实习期后,由企业根据学生实习岗位情况配备专业导师。

2.完成项目选题报告

学生在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一个月内提交项目选题报告,由项目导师进行指导,完成项目选题报告。

3.撰写实习体会(实习周记)

进入顶岗实习企业后,学生一周撰写一篇实习周记,由实习指导教师进行批阅。

4.导师跟踪指导

顶岗实习项目化模式实施过程中,导师随时指导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项目以及思想动态。实习指导教师、项目导师、专业导师分别完成导师指导记录。

5.项目操作中期指导,开展中期成绩过程评定

学生完成项目操作中期总结报告,项目导师对中期报告给出成绩。实习指导教师、项目导师、专业导师三导师根据实习过程给出中期过程成绩。

(三)总结期

1.完成顶岗实习项目报告

在实习的最后一个月内要求必须完成顶岗实习项目报告,由项目导师监督完成。

2.开展从业意向摸底工作

各班辅导员(实习指导教师)与项目导师(从业指导教师)开展从业意向摸底工作,为即将到来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准备。

(四)考核期

1.项目答辩考核

由专业教学部负责组建项目成果考核答辩评定小组,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项目成果进行考核。答辩考核环节采用学生讲解陈述、评委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项目成果进行考核。评委由校企专家、专兼职教师组成,部分成果会在学校和企业展出,充分展现顶岗实习课程化的成效。

2.给出顶岗实习成绩,录入教务管理系统

按照成绩评定管理规定即总评成绩由学生自我鉴定成绩(10%)、过程考核成绩(40%)、成果考核成绩(50%)三部分加权组成,最后给出顶岗实习成绩,录入教务管理系统。

四、顶岗实习项目化模式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顶岗实习项目的确定必须深入结合自己的实习单位和岗位实际。顶岗实习项目是个人项目,是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该项目不是凭空想象的,必须反复深入企业,需要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思考。校企结合,共同分析和研究,是确定该项目的前提。

第二,实施顶岗实习项目化模式教师角色转换是关键。顶岗实习项目化模式对教师提出了严峻挑战。首先是角色转换,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主体地位,变教授为指导,变照本宣科为实际指导。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启发、指导、监控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是教师知识结构发生改变,教师不仅要掌握书本上的理论,更要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不仅能讲清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指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不仅需要理论支撑,同时需要娴熟的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

第三,校企合作是实施顶岗实习项目化的必要条件。顶岗实习项目的选题、项目指导、项目实施等都会涉及到企业,涉及到企业的师傅,只有与企业建立紧密、深入的合作关系,才能为学生完成顶岗实习项目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四,顶岗实习学生角色也需要转换。学生是顶岗实习项目完成的主体,必须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角色,必须学会在顶岗实习过程思考、分析、发现问题才能完成顶岗实习项目。此外,传统顶岗实习是以毕业论文(答辩)为最终评价,顶岗实习项目化模式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由学校、企业、学生共同完成。顶岗实习成绩由学生自我鉴定成绩、过程考核成绩、成果考核成绩三部分组成,更注重顶岗实习过程考核,实际成果、工作业绩、展示汇报等都是顶岗实习考核的重要考核点。

参考文献:

[1] 齐洪利.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教学操作实务[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

[2] 李成,郝俊.高职旅游类专业顶岗实习课程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46-47.

顶岗实习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其质量直接影响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针对顶岗实习工作在实习管理、质量监控、实习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提高顶岗实习质量为目标,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酒店管理专业“1234”实习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了对顶岗实习质量的有效监控,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学生和酒店满意度和就业率,在研究实践的基础上,也对该质量监控体系提出了反馈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职  酒店管理  顶岗实习  质量监控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13年科研课题(课题编号Y201330106);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重点教改课题(课题编号:HKYJG-2013-07)。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形式,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顶岗实习质量直接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效的顶岗实习质量监控有利于实习学生达到预定培养目标,不断提高实习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目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和质量监控工作尚缺乏系统设计研究和有效的管理信息手段支撑[1],存在监控主体缺失、监控不够全面、监控范围狭窄[2]、考核主体单一、考核形式简单、缺少过程考核[3]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为此,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愈加重视对实习质量的有效监控,以期促进学生高效完成实习任务、提升实习质量。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从2011年起,在酒店管理专业前期开展“工学交替,分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和实践,经过四年探索初步确立了“1234”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顶岗实习工作的难点,实现了对顶岗实习质量的有效监控,促进了实习管理的科学化,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工作的开展。

一、“1234”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的内涵与外延

如何实现动态性、高效性、客观性、长效性地完成高职实习质量监控一直是摆在高职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难题,杭科院旅游学院以搭平台、促结合、多管理、强保障为思考点,推广“1234”实习质量监控体系,实现对实习学生的无缝化管理与人性化监督。

(一)引入一个平台,加强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是当下教育管理不容忽视的可利用因素。学院开发使用了一个集学院、实习指导老师、实习酒店、实习学生为一体的在线毕业实践综合管理与沟通平台。该平台具有实习管理、监控、信息互动、信息统计、评价反馈、就业管理等功能,能实现信息的快速化互动和动态化的实习监控,很好地支撑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率。该平台还对不同用户设计了不同的权限和功能,达到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实习管理要求。

(二)促进两个结合,强调无缝化管理

针对顶岗实习管理的具体情况,学院以“两个结合”为中心,完善对学生实习的不间断、全覆蓋管理,即通过“ON TO OFF”(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习管理与引导就业相结合的方法,使顶岗实习监督管理工作更加务实可行。首先,对于实习管理,建立了网上实时监控与网下实地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不仅实习指导老师要按照走访率不低于80%的指标实地关心指导自己所辖学生,且学院实习领导小组还要抽查走访,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实习酒店实习指导状况、学院指导教师指导情况,多方面加强实习工作的管理。其次,重视实习与就业的结合,以实习为契机,加强职业生涯指导,引导学生更加客观的认识自我、认识工作世界,努力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三)建立三维管理队伍,实现多元化管理

构建了以学院(实习管理人员、实习指导老师)、实习酒店(酒店人资部门、帮带师傅)、学生自我管理(班党团组织、个人)三方共同参与、各负其责、运行过程沟通协调的“金三角”式实习管理模式。学院不仅挑选了责任心强、指导能力好的专任教师担任实习指导工作,还组成了教务、学生管理、心理辅导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实习管理队伍,从专业指导、心理咨询、学生管理、就业服务等方面加强服务和引导。实习酒店都精心挑选了优秀员工担任“帮带师傅”,对实习生进行一对一指导,使实习生尽快掌握岗位知识和技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实习学生中以实习酒店为单元组建了临时班委和党团支部,在学校、酒店、学生之间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服务。

(四)树立四项保障,突出专业化管理

根据管理学原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要求,学院从组织与制度、过程管理、资源与经费、科学考核等四个方面为顶岗实习提供保障,确保实习质量和定岗实习的顺利开展。

1.组织与制度保障

组织与制度保障是实习监督的灵魂。我院通过管理机构、规章制度、实习标准规范等三个方面实现组织和制度保障。首先,成立了由学院领导为组长、副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学生、对外合作、专业团队等负责人的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顶岗实习的组织协调、具体实施、对外沟通等工作,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领导。其次,制订实施了《实习实施方案》、《实习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职责》、《顶岗实习纪律安全守则》等相关制度。最后,严格制定并实施了顶岗实习标准规范,认真细致地做好实习计划管理,有效地保障顶岗实习及其管理的有序性、规范性。

2.实习过程管理保障

过程管理是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主要通过分阶段引导、实习指导、沟通管理、定期巡查等四个方面加以体现。严密的实习组织管理尤其需要对实习过程的监管。首先,考虑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和学生就业需要,对顶岗实习采取了分阶段引导、管理的方法。在实习的前6个月,学生在学院推荐的实习酒店当中挑选酒店集中实习,后6个月学生可以在学院推荐的实习酒店或自行选择符合一定标准的酒店实习。其次,学院为加强过程管理,构建了实习巡查抽查走访机制,定期对实习基地和实习学生进行走访和巡查,对学院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进行检查,加强实习工作的管理。此外,学院与实习酒店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相互反馈实习生工作、生活、思想状况,形成管理合力。

3.资源与经费保障

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经费等三个方面是实习质量的刚需保障。学院在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校外合作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得与我院合作的实习酒店和实习岗位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提高。首先,积极与知名度高、管理规范、实习生聘用与管理经验丰富、位于旅游经济文化发达城市的高星级酒店长期合作,有利于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提高实习效果。其次,学院还要求实习酒店能综合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特长、外表等因素合理分配岗位,并能安排适当轮岗和关注其职业发展。此外,学院还预留了专门的实习专向经费和就业奖励经费,有利地保障了实习管理和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4.科学考核保障

科学的考评是事关实习效果的重大问题。我院以实习酒店、实习指导老师、学生自我等三部分为考核主体,实现考评主体多元化,并赋予不同权重,确保考核结果公平公正。学院在所有合作酒店都设立了企业冠名奖学金,根据考核成绩进行颁奖。同时,考核评价还兼顾了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因素,不同考核主体采用不同考核指标,努力实习评价指标的科学化。如实习酒店主要从职业素养、顶岗能力、团队协作、社会能力、岗位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学校指导老师主要从实习表现、顶岗能力、团队协作、社会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主要从顶岗表现、岗位任务、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二、“1234”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效果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从2011年开始四年累积对500余实习学生的顶岗实习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具体成效如下:

(一)学生职业能力有明显提升

据顶岗实习前后学生职业能力比较分析发现,实习后学生专业能力平均值显著高于实习前,统计学p值为0.02(小于0.05)[4]。特别是工作效率、专业技能、人群行为知识、行业知识、服务意识等五项具体能力的提升最为明显。而实习前后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平均值差异虽不显著(p值大于0.05),但也有所提升。

(二)酒店和学生满意度均有较大提高

根据对企业的用人满意度调查结果统计,对于学生顶岗实习表现及工作质量的评价,从2011年的满意2家、比较满意7家、一般3家,提升到2014年12家满意或比较满意,学生顶岗实习表现和实习质量稳步提升;从对于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与实习管理的反馈来看,满意度从2011年的满意3家、比较满意6家、一般3家,到2014年12家满意或比较满意,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与实习管理逐步成熟。同时,实习生对顶岗实习的满意度从63%上升到87%,对于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与实习管理,学生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比值也从75%上升到91%。

(三)促进了就业工作

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显示,我院四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就业率逐年增加,学生顶岗实习后选择实习酒店作为择业对象的比例稳步提升,例如我院2014屆酒店管理专业就业率达到98%、专业对口就业率为72%、学生选择实习酒店就业比例为35%。而顶岗实习表现优秀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和顶岗实习酒店就业比例则更大。2011—2014年四届顶岗实习评价等级为优秀的毕业生中78%的人选择了在酒店就业,42%的人选择了留在原顶岗实习酒店就业,这些数据说明,顶岗实习对于学生的就业影响深远,做好实习监督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三、“1234”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的反馈与改进

经过四年的研究与实践,“1234”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虽逐步走向成熟,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合实习酒店、实习学生、实习指导老师和其他实习管理人员等多方反馈意见,现有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仍存在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

(一)进一步强化过程管理

顶岗实习是一个培养职业能力素质的过程。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工作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并做出相应反应,注重引导学生对职业和岗位的认同、理解,以及职业习惯的养成,切实做到对其日常表现的全面监控;要进一步严格要求学生按时保质量地撰写实习周志,提高教师对其批改反馈的及时性;还要进一步加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能力建设,扩大指导教师走访现场指导实习生比例,并加强巡查监督管理。

(二)进一步加强沟通

安排顶岗实习时,由于生源分散、实习指导教师较少等原因,往往不能实现对实习学生的理想指导,容易出现过分依赖企业完成顶岗实习的管理、监控及评价等问题。顶岗实习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管理、质量监控及评价是在校企充分合作基础上由学校、酒店、学生共同完成的,三者应相互配合,主动加强沟通,及时掌握实习生动态并迅速做出回应与调整,从而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

(三)进一步与就业相结合

部分学生在完成顶岗实习后并不选择酒店就业或另选酒店就业。究其原因,除行业及专业认同偏差外,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部分企业不注重引导实习生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规划亦是造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因素。因而,学校和酒店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行业认同、专业认同的培养,还要合理安排实习岗位和注重实习生职业发展规划,并在顶岗实习中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突出就业因素,指导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够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坦然面对就业。

参考文献:

[1]张红.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与质量监控研究与实践[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18-23.

[2]王万刚.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探索,2013,(10):58-59.

[3]孙百鸣,袁冰滨,陈志平.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天津: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1):72-74.

[4]朱宝宏.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实效研究[J]北京:职业,2014,(30):105-106.

顶岗实习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途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存在对顶岗实习意义理解不到位、学非所用、管理不善等诸多问题,需要中职学校做好学生实习前的思想教育,建立规范的实习基地,加强对实习生的指导和管理,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培养模式和方法等。

[关    键   詞]  学前教育;顶岗实习;现状;对策

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学以致用、专业对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塑性强,大多数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吃苦耐劳、朴实厚道,但缺乏自信,文化艺术素养普遍较低。通过顶岗实习,中职学生可以明白自己的专业优势,准确地建立自己在幼儿园的角色定位,增强自信心,便于较好较早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少数纪律松散、好逸恶劳、不服管教、随意离职的“问题学生”也能及早发现和教育,防患于未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环节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增强顶岗实习的有效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对顶岗实习的意义理解不透彻

顶岗实习是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近几年,中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注重单招、综合评价和对口升学考试,各中职学校只安排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幼儿园见习或跟岗实习,能按计划完成实习任务的少之又少,管理者只追求升学率,对实习没有很好地考虑,很多时候出现任务不明确、不细化、不系统,时间不足等具体问题,对顶岗实习的重要性理解不透彻,把学生顶岗实习放在“空挡”。

(二)学校培养的幼儿教师与幼儿园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未从原中师教育的模式中走出来,课程教育大纲和幼儿园的实际需求之间有一定距离,教学管理呆板,缺乏灵活性,教师缺乏对幼儿园用人的了解,使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不能适应幼儿教育工作。当地民办幼儿园园长多次呼吁:“民办幼儿园目前办学的主要困难是教师师资匮乏,所招教师多专业不对口,迫切地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教师资源支持。”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园校合作,加强与幼儿教师的交流,让毕业的学生可以更加贴近实际的幼儿教学工作,胜任实际幼儿教育工作。为期一学期的顶岗实习显得至关重要。

(三)顶岗实习的考评制度不够完善

现有学生顶岗管理制度重结果定性考评,缺乏过程性监测,缺乏对实习生的一日常规考核、教学反思考评和实习生日常言行考评。曾经有一名家长接孩子时,在幼儿园门口碰见实习生甄老师,幼儿问“甄老师好”,她没回应,第二天这位家长很生气地去质问园长“你们老师什么素质”。类似现象应在日常考核管理中有所体现,进而计入实习生考核档案。

(四)顶岗实习直接演变成“顶岗就业”

专业顶岗实习,是学生将专业课程内容由理论到实践系统转化的过程,是学生将在校内习得的专业技术加以有效整合和强化吸纳、创新生成的过程。学生实习结束应返回学校,指导教师组织实习生梳理、反思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水平,然后再安排学生就业,而不是安排学生实习后,再无返校提升环节,直接就业完事。

二、提高顶岗实习有效性的思路和对策

(一)做好顶岗实习前的思想教育工作,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首先就是要适应幼儿园、了解幼儿园,明确幼儿园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以便将来之需。其次,培养一种岗位责任意识,从基层做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是一种职业品德。再次,积累社会经验,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中职学校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做好实习的充分准备。进行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诚信教育和遵守劳动纪律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教育,明确进入幼儿园后,仪容仪表、言行举止都要符合教师形象,实现角色转变。

(二)加强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教育管理

学校要慎重选择实习幼儿园或早教机构,务必对实习单位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幼儿园提供的食宿、周边安全保障等,了解拟实习单位的各个岗位,使学生实习时更快地适应环境。首先,要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在学生出发前应广泛听取家长的意见,争取家长同意子女外出顶岗实习。在入园前,应和实习单位签订相关实习协议,内容包括学生每月的薪资、食宿、每天工作时间、实习的起止日期、保险等,以防实习单位克扣学生工资,避免造成劳动纠纷、辞工等事件,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和契约精神。其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以幼儿安全、自身安全和遵纪守法作为重点内容,反复强调和提醒,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幼儿园的安全规程,以防止造成人为安全事故。再次,完善顶岗实习的考评制度。顶岗实习应当遵循幼儿园兼职指导教师评价与学校专业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依靠评价主体的力量,尤其是幼儿园的力量,使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督促学生做好实习工作,真正学到一技之长,让学生能紧紧围绕幼儿园的各个岗位要求,尽快融入实际工作。实习幼儿园可利用“双休日”对实习生进行奥尔夫音乐、感觉统合、蒙氏教育等课程培训。

(三)重视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强化实践教学活动

学前教育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训、实践基地作用。学生通过课程见習、实训实习和顶岗实习培养实践能力,达到“园校合作,基地共建”的目标。在开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共建工作中,学校可以为幼儿园推荐优秀学生和教师入园开展观摩课,同时可以聘请一线园长、骨干教师在中职学校兼课,将幼儿园作为教、学、研教育基地。幼儿园为学校提供相关实习岗位,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见习和实习。这样学校可以在幼儿园获取第一手课堂教学案例,与幼儿园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录制教材中相应的教学活动实况,将教育实习与教育见习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在参与、反思中不断提升教育实践能力,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文化、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也可以加强特长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实行“学前教育+特长方向”的专业培养模式,如学前教育音乐方向、学前教育舞蹈方向,使学生能在今后教学中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培养幼儿特长。中职学校要同时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指导教师队伍,选配责任心强、水平高、熟悉教育教学的教师,及时了解幼儿园的需求,拓宽顶岗实习岗位渠道。

(四)改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培养适合幼儿园需求的人才

顶岗实习是对学生专业技能跟进培养的过程,要求园校“双主体”,必须致力于人才的联合培养。要让顶岗实习的学生全面接受岗位技能目标训练。为此,中职学校要主动和幼儿园、早教机构对接,将学前教育专业培训目标与对幼儿教师实际要求挂钩;幼儿园和中职学校一起进行课程设计改革和实践;加强“园校共建”研究,结合幼儿园的需要,探索实践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实施“教、学、做”和“园校合作,学、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学校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前,要对专业学习内容进行科学的提炼,形成系统的专业技术能力实习指标,并且要将这些指标纳入实习方案中,并与幼儿园一起合理分解幼儿园主班教师、保育员岗位指标,科学设定实习岗位。按照“2+0.5+0.5”培养模式,学生在校2年学习,幼儿园顶岗实习一学期,克服自己技能薄弱环节之后,最后半年组织复习升学考试,并全面强化专业能力,实现岗位技能复合后再安置就业。这样做既不影响部分学生升学,也不担忧中职毕业生充分就业。

编辑 常超波

顶岗实习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中等职教顶岗实习教学组织管理上,校企双方育人目标的社会责任心严重淡化。顶岗实习成为专业教育的“冷带”,对学生、学校和企业都造成了不利影响。中等职教顶岗实习必须构建和运行科学的教学管理策略:校企双方“联合培养”、努力建设“岗位课程”、切实保障“双师指导”、合理安排“轮岗实习”、科学运行“考核评价”。

关键词:中等职教:顶岗实习:教学管理

作者简介:骈啸风(1958-),男,江苏省泗洪县职教中。心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职教育。戴林东。江苏省泗洪县职教中心教师。

中等职教实习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进行的仿真性技术操作实习。也称为实训:二是学生于毕业前一段时间在校外企业集中进行的生产性专业“顶岗实习”。无论是技术操作实习。还是专业顶岗实习,都属于实践教学。中等职校都应该将它们纳入整体课程计划进行认真的组织和实施。后者虽然实施场所放在校外企业,但是抓好这项工作的意义比前者还要重要,因为专业顶岗实习。是生产性实习。它是学生将专业课程内容由理论到实践系统转化的过程。是学生将在校内习得的环节性专业技术加以有效整合和强化吸纳、以至于创新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设计与管理。有利于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毕业后顺利就业、尽快适应并参与本行业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长期以来。一些中等职校把顶岗实习当作“顶岗就业”。把学生顶岗实习作为缓解教育资源不足的途径,将学生推给企业后撒手不管:而企业也把顶岗实习当作“顶岗生产”。把学生顶岗实习作为缓解劳动力紧张、降低劳动用工成本的手段。校企双方在顶岗实习组织管理中。实现育人目标的社会责任心严重淡化。从而造成以下几方面不利影响:(1)不利于学生达成素质规格。疏忽顶岗实习,实际上缩短了学生专业培养时间。不仅影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整合和提高。而且影响学生职业环境的适应和职业素质的打造。使学生在毕业前难以形成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2)不利于企业人才梯队建设。顶岗实习脱节,使学生从学校学习环境直接过渡到企业生产环境。难以有效发挥专业技术特长。往往在企业环境难以适应的状态下形成职业“恐慌症”,失去职业信念和创业信心。放弃职业理想,造成企业人才流失,实际上给企业生产发展埋下了隐患。(3)不利于职校提高办学信誉。将顶岗实习的学生全盘推给企业后。学校就终止培养。实际上导致许多技术人才成为“半成品”。没有经过顶岗实习系统训练的学生。素质规格难达标。职业环境难适应,最终都会归因于学校培养质量不过硬,从而降低中等职校办学信誉。

新课程改革虽然将“能力”的培养突出到空前的高度。但改革的视角或触角大多局限于校内课程环境,校外顶岗实习的组织和实施仍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其实,“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将学生导向工作体系”。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主张的从经验中积极地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意义。中等职教课程培养要实现“工作体系”的导向目标。不仅在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间跨度上。不可缺少顶岗实习阶段,而且在学生主体专业素质规格整合性达成上更不能失去顶岗实习的要义。因此。中等职教顶岗实习必须构建和运行科学的教学管理策略。

一、校企双方“联合培养”

顶岗实习是个特殊的教学过程。校企双方都是教学的组织管理者和培养实施者。实现“校企合作”,一直是中等职教努力追求的办学理想。由于“校企合作”难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联合培养”也难有成效。校企双方都没有认真履行培养职责和义务。在新课程改革推动下。人们更加明晰了中等职教的“就业导向”。但一些中等职校在比以往更加“尊崇”、甚至“依赖”企业的同时,将实习学生向企业一推了之。而企业则表现出“惟我独尊”。对待学生顶岗实习。许多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远远不足,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组织、指导、培养等工作版块形成空白。有的甚至让顶岗实习学生经过简单的环节性技术适应训练。就直接安排到生产岗位。对他们生产劳动要求与正式工人一视同仁。唯一不同的就是报酬、福利等待遇比不上正式工人。

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教职成[2007]4号)对校企双方在学生顶岗实习中组织和培养的义务、职责作了明确规定,为校企合作搞好顶岗实习工作明确了操作规范,也增强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外。国家已经从制度上规定企业付给实习生的报酬从税前扣除。这项措施对企业积极参与“联合培养”具有激励作用。更为主要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技术人才的“联合培养”已经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员工素质的提高及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所以。建立和运行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时机已经成熟。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应抓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共同制订实习方案。依据学校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方案和企业生产计划、培训方案,认真制订中等职校“学生顶岗实习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围绕专业生产流程技术关键环节以及实习生技术薄弱环节,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技术强化和整合培训。(2)共同分配实习任务。实习任务分为学习任务和生产任务两个部分。校企共同分解实习任务。要考虑到专业技术的基础性和创新性。在保证全体学生能得到基础性锻炼的前提下。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得以更好的发展。(3)共同履行过程管理。校企双方要共同制定实习“教案”和“学案”。全过程参与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和指导。有效引导和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向生产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转化。共同对学生实习结果给予认真鉴定和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努力建设“岗位课程”

中等职教课程改革正处于由学科模式向项目(任务)模式“转轨”和“提升”阶段。在此过程中。不但要实现观念和行为的更新。更要构建“项目”或“任务”课程框架。面向企业实践和学生主体。全面整合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思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课程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涌现出许多课改实验成功典型案例。虽然课改名称存有差异。但课改主题保持了高度统一。基于就业导向的实践应用性“项目课程”建设成为人们的热衷追求,形成了许多有特色、有价值的教学培养模式。然而。中等职教新课程改革还局限在学生校内学习,人们并未自觉认识到校外顶岗实习特点:(1)课程环境的现场性。由校内“仿真工厂”学习环境转为企业车间生产现场。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由校园企业文化吸纳转为企业文化熏陶。(2)课程性质的实用性。由校内理论与实践融合性训练转为纯技能性实践训练。由系统性的技术环节训练转为任务性的技术

整合训练。(3)课程内容的生产性。课程内容由专业知识、技术、能力“三元”要素聚焦到岗位生产技术和职业能力“二元”要素。由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转为工人职业素质培养。(4)教学方法的点拨性。实施课程由校内多种教学方法转为以现场点拨法和操作验证法为主。正因为此。顶岗实习课程建设成为一些中等职校顶岗实习教学管理的盲区。成为中等职教课程改革的“冷带”。

顶岗实习课程建设虽然也要吸取“项目”型、“任务”型等课程模式的精华。但因为当代企业大多采取流水线生产操作模式。专业技术分布比较疏散。不大可能将系统的专业技术整合于某个生产项目。从而形成“项目课程”。所以顶岗实习课程建设应以“岗位”技术为重点。建构的框架按“岗位”排序。课程名称姑且称作“岗位课程”。基于生产现场的“岗位课程”在强化专业基础技术之上。要抓住岗位技术特征。突出技术特长和技术创新的培养。“岗位课程”体系的建构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义项:(1)课程培养目标。每一个生产岗位有特定的生产目标和任务。生产流水线上的不同岗位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的“目标链”。(2)课程培养内容。除了技术、技能训练以外,还要结合岗位生产特点。融合生产纪律、职业素质、道德品质等内容。(3)课程培养结构。按照岗位技术在产品整件形成中的重要程度,岗位课程内容应当按主次层次分布,突出主要环节,兼顾其它环节。(4)课程培养方法。不同的岗位课程培养方法各有不同。应根据岗位特征创造适合的训练方法。保证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5)课程评价体系。不仅要重视实习结果的考量。而且要突出对实习过程、技能效率提高、职业素质等的综合评价。

三、切实保障“双师指导”

目前。校企双方对顶岗实习指导工作不够重视。致使实习指导成为顶岗实习的薄弱环节、甚至形成空白。学生实习处于企业单方面“生产管理”运行状态。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校专业师资不足。虽然这些年中等职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已经努力由“文化型”向“专业型”优化改善师资结构。专业教师紧缺的状况得到了一些缓解。但是专业教师队伍仍然数量缺少、质量不高,特别是专业实训、实习指导教师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许多中等职校连学生在校期间正常的教学操作实习训练都难以有足额指导教师保障。不得已只得提前将学生推向企业。撒手不管。另一方面学校指导经费不足。派出指导教师到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跟进指导,是需要提供一定经费保障的。这笔经费由谁出?校企之间很少有积极的态度:学校认为。顶岗实习已经产生了生产效益。理应由企业支付学校派出的实习指导教师生活、工作补贴等费用;而企业则认为。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和劳动报酬。自己没有理由再给学校派来的指导教师提供什么费用。因此。专业指导教师跟进学生顶岗实习。一直是中等职校教学管理的“荒芜地带”。

顶岗实习无论在培养时间衔接上。还是在专业素质形成上,都处于校企合作的关键期。处于其问过渡的学生。虽然参与了顶岗生产。但他们毕竟不能等同于生产者。他们的角色仍然是“蓝领”学生。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带有明显的学习体验性。生产活动处于“不成熟”状态。“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所以,应当建立教师与师傅“联手指导”机制。把它当作推进校企合作的突破口。(1)教师与师傅互动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培养。顶岗实习学生兼有“学生”和“工人”双重身份。实习指导任务应该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师傅)共同承担。校企双方要精心挑选、慎重组织实习指导队伍。齐心协力,互相配合,对学生实习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2)学校按专业类型安排实习指导教师。中等职校在“顶岗实习方案”中要明确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和任务。按专业类型、学生规模核定实习指导教师数量。实行分组包干责任制。跟进企业实习岗位,加强对学生专业理论的消化和技术能力的强化。要在教育教学培养经费中专项解决实习指导教师的有关费用。(3)企业按实习岗位安排传带徒弟师傅。企业要配合学校安排有技术特长和生产经验、素质良好的师傅。与教师一起抓好学生顶岗实习技术辅导工作。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技术发展,更要加强对学生生产纪律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加速学生生产适应过渡。由于顶岗实习可以直接成为企业技术劳动力补充和更新的“源动力”。企业也应该拨出一定的经费补充学校实习指导经费的不足。

四、合理安排“轮岗实习”

由于对顶岗实习工作的疏忽。校企双方很少对学生实习岗位的系统化分布作科学研究。对实习内容、实习范围等作科学划定。往往在实习期限内,由企业按照自己生产作业流水线的岗位分布。根据劳动力需求状况来安排学生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而且普遍情况是。学生实习岗位一旦确定。就很难变动;即使有变动,也取决于生产流水线岗位人员的波动。这种“定岗实习”机制。虽然能强化学生环节性技术能力的训练,但容易造成以下结果:(1)岗位实习内容与专业学习内容不配套。中等职校学历教育体制下的专业教育,实施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不仅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且专业课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规律性。学生在完整的课程环境当中。接受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所形成的专业技术能力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复合性(这与短期培训所形成的技术能力的零散性、环节性等特征明显不同)。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理应将学得的系统性知识、习得的复合性技能置于生产流水线上的系列岗位加以应用、检验和强化。而事实上,能够提供给学生系统化轮岗实习锻炼的机会非常少,学生难以实现全面实习。(2)学生技术技能难以得到系统化训练。在“定岗实习”条件下。学生所在岗位的环节性生产技术能力得到了强化训练。但在这种环节性技术能力强化训练过程中。容易形成技术能力“定势”。在一定程度上荒疏了其它生产岗位环节的技术能力。从而影响专业综合技能素质提升。(3)对实习学生跨单位就业造成一定影响。许多学生必然涉及到职业应聘。而应聘成功的条件就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全面的专业技术能力。仅凭环节性技能强项是很难满足企业需求的。

顶岗实习是对学生专业技能跟进培养的过程。“要求校企‘双主体’必须致力于人才的‘联合培养’,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道路上实现校企过程性、全程性、动态性的合作。”要让顶岗实习的学生全面接受岗位技能目标训练。为此,校企双方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合理分解技术指标。中等职校安排学生顶岗实习。首先要对专业学习内容进行科学的提炼,形成系统的专业技术能力实习指标。并且要将这些指标纳入实习计划或方案。为了保证实习指标的科学性。学校首先要把握专业课程结构和技术能力分布规律。了解学生技能发展状况。明确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薄弱环节。切实确定实习指标内

容。(2)科学设定实习岗位。中等职校还要主动争取企业支持。找准实习指标与生产岗位的切合点。系统设定实习岗位。先让学生按自己技术能力薄弱环节对接选择实习岗位。以达到“优先补差”目的。(3)按照岗位轮流实习。当学生通过“对接”实习克服了自己技术能力薄弱环节之后。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轮岗实习。使之专业技术能力得以全面强化。(4)实现岗位技能复合。顶岗实习结果,要让学生实现专业技术能力有效整合。在此基础上实现专业技术能力向岗位生产复合。

五、科学运行“考核评价”

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规范管理,保证顶岗实习质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尤其是专业技能评价体系。而现实当中,由于校企双方都没有扎实做好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岗位培养等工作。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也存在诸多问题:(1)缺乏系统评价。由于顶岗实习形式化,不少中等职校对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也流于简单应付。普遍做法是:实习结束后。由企业为实习学生出具一份“实习鉴定”:学生将“实习鉴定”交到学校;学校再根据“实习鉴定”。对学生实习表现作优缺点评价。对学生实习成绩作概括性评定。考察内容过于简单。评价结论失之笼统。成绩区分显得主观。(2)缺乏过程评价。传统的考核评价瞄准学生顶岗实习结果。只注重终结性定论。忽视学生顶岗实习过程技术能力发展状况。对学生顶岗实习后的发展方向更缺乏科学预测。而缺少过程的考核评价是机械的。(3)缺乏多元评价。考核评价大多依赖企业简单定论。学校对顶岗实习管理的松懈导致无法对学生实习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也很难做到校企联合。共同评价,更不可能有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实现学生自评、互评。(4)缺乏信息反馈。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有了结论就终止运行,难以发挥调整、促进、激励等信息反馈功能。考核评价结果,对学生、对教师、对企业全面封闭。

做好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建立中等职校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方案和细则。科学划定考核评价内容,合理选定考核评价指标。指标体系主要围绕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应用发展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情况来建构,将“岗位任务”、“实习过程”、“实习成果”、“技能水平”、“职业素质”等版块细化为观察点。还要确定出指标体系的权重和实习等次标准,使考核评价结果得以级别性量化体现。(2)校企共同参与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的实施同样依靠校企双方共同努力,针对考核指标和观察点。明确校企各自职责和操作分工。企业以生产标准考核学生,按员工的考核方式考核学生产品合格率、产量、出勤率、工作态度、合作态度、纪律制度遵守情况。学校则从育人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从德、智、体、能等多方面考察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现实表现。两相结合,得出结论。(3)进行过程跟踪考核评价。考核评价不宜“一锤定音”。应当体现出过程跟进的动态性。顶岗实习开始,学校就要根据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对他们技能水平、素质基础、情感态度等作出客观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学生顶岗实习发展的参照。实习过程中。校企双方可以建立日评、周评和月评制度。对学生实习中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技能和素质的发展等状况作描述性记录。还应当要求学生写好实习日记。填好实习手册。养成自我省察、自我评价的良好习惯。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或展示活动。让学生的智慧闪烁于创新设计、产品制造之中。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结合生产实习流程,抓住每一个技术环节,对学生生产技能形成情况作出中肯的评价。实习终了,选取学生最佳实习作品(产品)加以技术解析。认定学生技能等次。(4)客观进行学生实习鉴定。顶岗实习鉴定对学生来讲,在一定程度上等于是毕业鉴定,所以一定要做到切实。学校要戒除教师的个人喜恶。充分采纳企业的评价意见。吸纳学生自我评价的合理成分。根据学生实习成绩。抓住学生个性特点,作出综合性实习鉴定报告。(5)实施顶岗实习证书制度。没有证书的实习,在一定程度上等于“软实习”。易于模糊学生实习成绩的差异。所以,应当建立和运行“顶岗实习证书”制度。证书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签证颁发。证书要标明学生的实习成绩、级别等次,与“毕业证书”、“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等一起使用。使之成为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重要资质证明。

上一篇:刑法本科论文范文下一篇:护理大专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