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文化范文

2024-04-20

佛教与中国文化范文第1篇

哲学:佛教哲学本身蕴含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在中国哲学史上,佛教哲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观念与命题,丰富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起过积极的作用。中国历史上有众多对中国哲学作出过贡献的佛教思想家,如僧肇、智顗、吉藏、法藏、慧能、神会、宗密等,还有如谢灵运、柳宗元、王安石、苏轼、李贽等许多卓越的思想家,他们都从佛教哲学汲取过思想资料。宋明理学主要受华严、禅宗等的影响,晚清民主思想启蒙者纷纷从中寻求思想武器:龚自珍、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很多佛教经典本身就是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如《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百喻经》。佛教尤其是禅宗思想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影响了谢灵运、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大文学家的诗歌创作。文体方面,四声的发明、律体诗的产生(沈约、周颙);唐宋以来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俗文学源自文辞酣畅、想像丰富的佛经变文。中国的建塔造像起源于佛教。它对中国传统的建筑和雕塑艺术影响深远。现在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各地著名风景点的标志。举世闻名的敦煌、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石窟更是中国雕塑、绘画艺术的宝库。佛教对晋唐以后的绘画艺术影响极大。东晋顾恺之、南朝陆探微、张僧繇、唐代阎立本、吴道子,唐王维的文人画发展到宋明写意画,与禅宗和般若学思想有关系。

◎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无法写出真正的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甚至中国历史。季羡林茶叶的盛行亦源于佛教。唐代茶圣陆羽,长期生活在寺院中,他的《茶经》就是对僧人制茶、饮茶技术的记录。此外,伴随佛教而来的还有天文、医药、音乐等内容。 二如何正确认识佛教:佛教有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自从它在印度创建以后,南传至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地,北传经中亚到中国、朝鲜、日本,又传到中国的西藏和中国西北部蒙族、蒙古人民共和国以及前苏联远东布里亚特族地区。经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了南传佛教、北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体系,并出现了许多部派、学派和宗派。首先,认识佛教在教主、教义、教徒方面的特点佛、法、僧三宝:佛教与其它宗教相比,有明显的特殊性。佛教在信仰上比较松散与自主,在教义上比较开放与自由,在组织上不严密。其次,要区分佛教发展的不同阶段与不同形态。佛教自创始起经历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大乘佛教中先后形成了中观学派、瑜伽行学派以及密教。中国佛教,是佛教的一个特殊形态。佛教传入时期的中国,已是一个具有高度发达文明的国家。中国人对佛教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批判地汲取。佛教只有适应中国的环境与条件加以改造,才能在中国民众中扎根。 中国人对外来的佛教在中国的思想土壤之上加以理解与发挥,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学派与宗派。 世界名人论佛教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只有辨证的思维才是有效的,东方的佛教徒和希腊人处在人类辨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

□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辨证思维才成熟。弗里德利希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 □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为促进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伯特兰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 □多种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

□我觉得不论是智慧还是人格佛陀都超过耶稣。

□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爱因斯坦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 ※章太炎

□佛法本来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断不是建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梁启超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谭嗣同 □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私谓释迦玄言,出过晚周诸子不可计数,程朱以下尤不足论。 ※孙中山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鲁迅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第二讲 佛教的产生

一、佛陀的时代—佛教产生的背景

乔达摩²悉达多: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释迦牟尼(前565-前486):释迦族的圣人;“吠陀文明”(雅利安人);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吠陀》信仰;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社会变动→思想上百家争鸣;沙门,六师外道

二、佛陀传记与传说 17岁:耶输陀罗、罗睺罗 29岁:出家35岁:成道(传道45年)80岁:涅槃 “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佛陀”:Buddha 觉悟者 菩提 Bodhi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anuttara-samyak-sambodhi (无上正等正觉) 佛陀的足迹

降生地:迦毗罗卫;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鹿野苑;涅槃地:拘尸那加;竹林精舍:摩揭陀国王舍城;祇园精舍:拘萨罗国舍卫城

三、佛陀的面貌思想家:重理性;伦理家:重现实;哲学家:辩证思维;文学家;教育;宗教家

佛陀是一个为了追求理想——解脱大众的疾苦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彻底的人,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真理的追求者,他不安于现世安逸的生活,不愿稀里湖涂在生死中沉浮,艰苦探索,精进努力,从贵族家庭走进沙门的行列。几十年间,经过无数次艰难困苦的考验,又克服了内心中的种种矛盾,追求人生的奥秘、宇宙的真实,得出了在当时是十分独特和杰出的结论。他本人也成为历史上极少数以个人力量改变人类面貌的伟大人物之一。 第三讲佛法的基本内容(一)

一、人的本质

1、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2、人的本质:五蕴

色:物质。四大即地、水、火、风;五根即眼、耳、鼻、舌、身;五尘即色、声、香、味、触。受:领纳之义,指感觉。如六根领纳六尘所生之喜怒哀乐等感受。想:取像之义,摄取事物的相貌,知道是青黄赤白,是长短方圆等。相当于知觉、表象和概念。行:意志一类的心理活动,亦即对于外境,生起贪嗔等意念。思维是推动身心活动的力量,所以叫做行(即业)。识:了别、分别之义,指总的意识活动,对于所认识的对象,予以判断和推理。 四谛—佛教的人生观苦—痛苦集—原因灭—寂灭道—途径

1、苦谛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

2、集(原因)无明→执著、欲望→烦恼(三毒:贪瞋痴)→造业→苦

3、灭谛 nirvāna灭烦恼得解脱有余涅槃无余涅槃

4、道谛(八正道三学六度)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三学戒(Sīla) 定(Samādhi) 慧(Mati) 戒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戒:不涂饰香鬘、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具足戒:男子250条,女子348条(《四分律》)

定“定”: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生定”,“修定”)“禅”“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心绪宁静专一,深入思虑义理。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慧断惑证理。决断疑念,达于无为之空理,获得智慧解脱。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六度 Pāramitā(波罗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6

5432般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断 无法生 饶摄律 无法财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仪 畏施施

智智智

精进进 法

有法戒 施

情戒

└┬┘ └┬┘ └┬┘ └┬┘ └┬┘ └┬┘

“六度”体现了大乘佛教的伦理道德观念,它以大慈大悲,济渡众生为道德的出发点,以克制自我,救助他人为行为的准绳,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人”即以个人利益和众人利益的统一,一己的解脱和拯救人类的统一,作为社会伦理关系的基本原则,和人生解脱的最高理想。由于这些修持方法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如大慈大悲、自利利他、普渡众生、忍辱、精进等,同古代社会理想化的道德规范近似、相通,从而在历史上引发过美好善良、利国利民的动机,在先进的人们中激励过英勇奋斗、自我牺牲的热情。 无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万物无常存者。—《长阿含经》

三、缘起论

——宇宙的真实——存在的本质

1、缘起论

缘起论是关于世间万有的形成及变化原因的理论观点。 “缘起”:诸法由因缘而起。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发生存在,都是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一个事物或现象。

定义: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佛教认为:一切现象或事物都是由一定条件而产生,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中而存在的。世界就是由时间上无数的异时连续的因果关系,与空间上无数的互相依存关系织成的无限的网。 由缘起论,可以导出以下论点:无造物主无我无常

2、无常

无常: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时时在变,永远在变。 一期无常念念无常。生住异灭、生老病死、成住坏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3、无 我

无 我:一切存在都没有独立的不变的实体或主宰者,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合成的、相对的和暂时的。

人无我法无我

无造物主—无作者义、有因生义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 诸行无常 -缘起论

诸法无我灭谛(说苦的消灭-涅槃的道理)

涅槃寂静道谛(灭苦的方法-怎样涅槃)苦谛(世间之苦) 有漏皆苦 -十二缘起-

集谛(苦的原因) 第四讲佛教初传与中国佛教的特点

一、佛教初传中国

1. 佛教传入的路线 陆 路(包括南北两道):南道由敦煌越过沙漠,经鄯善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昆仑山北麓,到达于阗(今和田),再向西北前进到达莎车。北道是指由敦煌北上到伊吾(今哈密),经由吐鲁番到龟兹(今库车),然后再到疏勒(今喀什一带)。

海路:经由斯里兰卡、爪哇、马来半岛、越南到达广州。印度来华的僧人大多通过南北陆路到达内地,走海路的较少。 2. 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受《浮屠经》。(《三国志》卷三十《魏志》注引《魏略²西戎传》) 《后汉书²楚王英传》: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诏天下有死罪可用绢赎,楚王英亦奉黄绢、白纨五十匹。明帝诏曰: 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 3. 佛教传入中国的社会背景

佛教传入时期的中国,已经是具有高度发达的经济与文化的国家。 思想意识领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宗教思想:没有定型的宗教

4. 佛教立足中国,融入中国文化的原因

一、佛教的可塑性、调和性(pk 基督教)

二、汉人的开阔胸襟、善于摄取外来文化的能力(pk 南传佛教/藏传佛教) 二中国佛教的基本特点

1. 中国佛教依附于封建统治“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高僧传》卷五《道安传》)。统治阶级把教团纳入自己管辖范围僧官制度:后秦设僧正,北朝立沙门统,南朝立僧正、僧主等。唐代受祠部和鸿胪寺管辖,又设左、右僧录等僧官。 寺院经济的依附性

2. 中国佛教思想对传统意识的调和性

东晋孙绰: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内外名之耳。(《喻道论》,《弘明集》卷三) 刘宋宗炳:孔、老、如来,虽三训殊路,而习善共辙也。(《明佛论》,《弘明集》卷二) 颜之推: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积为异,深浅不同。(《归心》,《颜氏家训》卷五) 何承天:佛经者,盖九流之别家,杂以道、墨、慈悲爱施,与中国不异。大人君子仁为已任,心无忆念。且以形像彩饰,将谐常人耳目。(《全宋文》卷23) 六朝时期,僧侣谈玄习儒;儒生周流三教成为风气。 张融《遗令》:¡°死后三千买棺,无制新衣,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

3. 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格所决定, 在中国传播与发达的主要是大乘佛教

¡°自度度人°不断烦恼而得涅槃¡±→入世精神 修持简便易行→居士佛教

丰富的学术文化内容→文化发达 4. 宗派佛教的建立,是中国佛教 成熟的标志与成果

从隋代开始建立的宗派,各以一定佛典为典据,来进行独立的理论发挥。宗派佛教首先以“教相判释”(“教判”或“判教”)来组织教理体系。各宗派在¡°教相判释¡±的基础上,对佛教的基本理论如缘起理论和修持方法,提出自己的主张。 宗派佛教推动了中国佛教发达的宗教哲学和宗教学术。 法华宗 三论宗 律宗 唯识宗 华严宗 净土宗 密宗 禅 宗 中国佛教各宗派远传到三韩、日本和越南,对这些国家的佛教以至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特别是日本,传入、保存了许多宗派,又创造出一些新的宗派,相延流传至今。 中国宗派佛教的发展,丰富了佛教学术的内容,对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5. 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民众间低俗的信仰实践是其重要内容

在社会的广泛阶层,特别是在民众中,传播着以实际救济为主要内容的信仰潮流。 观音信仰(《法华经》)、净土信仰(弥陀净土、弥勒净土)、舍利信仰、经典信仰(《金刚经》、《法华经》等)、寺塔信仰

佛教这一外来宗教,移植到中国土壤之上,逐步适应了中国经济基础与各方面的需要,也逐步适应了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实际。 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随着佛典大量传译和中国僧俗研习、体会的深入,佛教思想得到了普及和发展,佛教信仰也在民众中扎下了根。这个从外国移植来的宗教在中国思想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出新的根株枝叶。水土变异,橘化为枳。佛教逐步中国化,最后形成了中国化佛教。

隋唐五代时期的宗派佛教已完全是中国佛教,它与印度佛教已大异其貌。 宗派佛教的形成,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禅宗是完全革新的中国佛教。 禅宗,又称“佛心宗”,传说的创始人是印度来华僧侣菩提达摩。实际的创始人是道信、弘忍。至弘忍弟子神秀与慧能,观点出现分歧,到慧能弟子神会,明确分立为北南二宗。后慧能一系的南宗禅法大盛,在诸宗中长期保持一枝独秀之势。 禅宗教义的核心:对平凡人的自性清净心的肯定。

人性本自清净,自性清净心就是佛心。但它被染污了,因而不能实现。所以,涅槃、佛土、菩萨等等都不须外求,繁琐的宗教教条也不必研习,真正的解脱只在求净心这种宗风标新立异,代表了佛教中的一大变革。 禅宗的发展阶段

禅宗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思想观点的变化表明理论的逐步深化,同时也与现实社会的思潮相呼应。

第一阶段以道信、弘忍及其弟子神秀为代表 第二阶段以弘忍弟子慧能及弟子神会为代表 第三阶段以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为代表 第四阶段:南宗禅分裂为“五家七宗”(晚唐到宋初) 第一阶段:以道信、弘忍及其弟子神秀为代表

弘忍(601-674)俗姓周,从道信出家,永徽三年(652),道信付法传衣,在黄梅双峰山东冯茂山另立东山寺,称¡°东山法门¡±。 神秀(606-706),俗姓李,从弘忍出家,为东山寺上座。 这一系的禅法,重在¡°修心¡±。弘忍说: 诸佛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

神秀认为心如明镜,需勤勤拂拭,清除染污,这就是¡°凝心如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这样,就廓除了一切经典教条和烦难修证,把佛性的实现变成了心性修养功夫,把彼岸的追求变成了现实的理想。

在这种理论中,平常心不是清净心,清净心是修习的目标,平常心转化为清净心要一番渐修的过程。

第二阶段以弘忍弟子慧能及其弟子神会为代表 慧能(638-713),俗姓卢。咸亨三年(672)到黄梅东山寺为踏礁行者。 南宗禅以¡°见性¡±和¡°顿悟¡±为两大纲领。¡°见性¡±就是见自性本自清净: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复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然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坛经》)

《神会语录》说:众生心即佛心,佛心即众生心。 六祖慧能悟道时,脱口而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顿悟成佛

每个人的平常心与清净心统而为一。这种自性清净心本自具足,与见闻知学无关。 因此,体道只要¡°顿悟¡±即可。不须要勤勤拂拭地渐修。《坛经》: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顿悟则无修、无作、无念。随所住处恒安乐,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一切计较思虑都是不必要的。这样又把心性修养变成了人性的自然复归。 第三个阶段,以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为代表 道一(709-788):俗姓马,受法于南岳怀让,先后在建阳佛迹岭、南康龚公山、钟陵开元寺等地说法,被尊为“马祖”;弟子知名者有百余人,称“洪州宗”。希迁(700-790),俗姓陈,端州高要人。曾受法于慧能及其弟子行思,后往南岳衡山南寺,称“石头和尚”。他与道一一主湖南,一主江西,称并世二大士。 这一时期的禅的特点:对平常心的肯定。

慧能与神会讲自性清净心,把佛心归结到凡人的心,但却仍有“悟”与“未悟”之别。 道

一、希迁及其弟子,则直指平常心就是清净心。 “平常心是道”:行住坐卧,应机接物,穿衣吃饭,莫非佛道。 因此道不用修,背离经教,呵佛骂祖。 南泉普愿:还我本来面目

百丈怀海:求佛人是,骑牛觅牛¡± 兴善惟宽: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 丹霞天然:成佛之一字,永不喜闻。

佛陀说法不过是用黄叶代钱止小儿啼,佛经则如眼中金屑,虽宝终为病。 平常心就是佛心,每个人都要自作主人公,作唯我独尊、不受外惑的人。 禅发展到这一阶段,又把心性修养功夫变成了任运随缘的生活。 第四阶段:南宗禅分裂为“五家七宗”(晚唐到宋初)

自弘忍开创的禅宗,发展到中唐时期思想最为活跃、最有创造性。当时的禅风具有开放性、民众性、哲理性与实践性的特色。但到了晚唐,禅风又有所转变,这即是禅的贵族化与形式化。

时代的衰败,使许多官僚士大夫不得已而遁入禅门;而当时凋敝的形势,又没有孕育新鲜有生机的思想意识的可能。这样禅就走向它的反面,建立起一套独特的言句形式,而法系上的斗争愈演愈烈,遂形成了“五家七宗”。 “五家七宗”:南岳系的沩仰宗和临济宗;青原系的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 沩仰宗的创始人是沩山灵佑(771-851)和仰山慧寂(814-890),此宗活动在今湖南、江西。 临济宗的创始人是临济义玄(?-867),此宗主要活跃于今河北,以镇州(今河北正定县)为中心。

曹洞宗的创始人是洞山良价(807-869)和曹山本寂(840-901),此宗主要活动在今江西。 云门宗的创始人是云门文偃(864-949),此宗主要活动在今岭南一带。 法眼宗创始人是法眼文益(885-959),主要活动在今江苏、浙江一带。 到了北宋时期,临济宗又分立为杨岐、黄龙二派。杨岐派的创始人是杨岐方会(992-1046);黄龙派的创始人是黄龙慧南(1002-1069)。到南宋,只临济、曹洞二宗传承较盛,其余各宗皆先后衰微。

到了后期,禅不再注重思想的创造,而转化为说“公案”,斗“机锋”的文字禅。 禅宿为接引学人常引用一些话头来截断常识情解,这些前辈故事成了参悟对象,如官吏断案一样要以测量学人水平,所以叫做“公案”。

禅师与弟子间互相测试、启发、对问,又用一些问题进行勘问答辩,对答中显示各自禅解的高超,此之谓“机锋”。

五家七宗各自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的公式,如临济宗的“四料简”、“四照用”,曹洞宗的“五位君臣”,云门宗的“三种句”和“一字关”等等。

这样,形式上最为活泼自由的禅变成僵化的教条。禅风的这种转变,是禅宗衰落的表现。 禅宗之禅已不仅是一种修持方法,而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哲学理论,进而融化到生活中,成为一种生活哲理。这种理论不但大大改变了中国佛教,而且大大改变了中国传统哲学、文学和艺术,影响了并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佛教的寺院殿堂 寺院建构的演变 殿堂配置与塑像 佛 塔

佛教的寺院殿堂是供奉佛和菩萨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人居住和修持的场所,历来为佛教活动的中心。从文化和景观的视角来说,佛寺殿堂作为荟萃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的琳琅满目的综合艺术馆,既是古代文化活动中心之一,也是人们休憩游览的胜地。它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神奇的联想,也为诗人和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佛教寺院不仅和宗教、文化、艺术、教育相联系,还和农业生产、商业经济、以及社会福利事业相联系,具有多种社会功能。

二、殿堂布置:寺院典型结构 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

殿是供奉佛像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地方, 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的地方。

主要建筑位于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置在东西两侧。

寺院的主要建筑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楼)。东西配殿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

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南北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寮、香积厨、斋堂、库房(办公室)、客堂(接待室)等。旅宿区常设在右侧(西侧),主要是云水堂(旦过寮)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体现了追求对称的美学法则,是造型艺术的杰作,它与佛教雕塑、绘画融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了佛教艺术的繁荣。 佛教与中国艺术 一佛教雕塑 早期佛教雕塑

早期佛教认为释迦佛的形象是不可描述的,一切艺术手法都不可能具体表现其风貌。所以直到印度阿育王(前273—前232年)时200多年中,印度佛教艺术中始终没有释迦佛的形象,表现佛前生(本生)和今世生平的绘画和浮雕都用象征手法,如佛到一处刻一脚印,说法的地方刻一法轮、宝座或菩提树等。直到公元1~2世纪犍陀罗才出现了佛的形象。 犍陀罗佛教艺术特点

其式样模仿希腊人之骨相,面貌不同于印度人,佛像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梁高而长﹐一反中印之螺发,而呈现波状发纹并有顶髻,身披希腊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佛及菩萨像有时且带胡须等。 中国的佛教雕塑艺术

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经历了直接取法印度佛教雕塑,到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相结合,再到中国化的过程。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初期,中国佛教造像迎来了它的兴盛期。

后赵石虎建武四年(公元338年)金铜佛像是我国现存有明确纪年的最早佛像,标志着定型化的单独佛教雕塑已普遍出现。 佛教造像的中国化

印度佛像传入中国后,适应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作了改造。这以南方东晋戴逵为代表。

据《历代名画记》卷五记载,逵“善铸佛像及雕刻,曾造无量寿佛木像,高丈六,并菩萨。逵以古制朴拙,至于开敬,不足动心。乃潜坐帐中,密听众议,所听褒贬,辄加详研,积思三年,刻像乃成。”“遂成东夏制像之妙„„致使道俗瞻仰,忽若亲遇。” 佛教造像的中国化

早期佛教造像,面相丰圆,肢体肥壮,神态温静。北魏孝文帝亲政以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并迁都洛阳。这时的佛教雕塑,受到南方以戴逵为代表的“秀骨清像”风格的影响,融合南北,出现了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面容清瘦,褒衣博带,性情爽朗,风神飘逸的佛教造像。 隋唐时期:雕塑艺术史的辉煌时代 佛教雕塑在武则天时代达到高潮。龙门奉先寺是唐高宗和武后开凿的大型摩崖像龛,包括卢舍那佛及弟子、罗汉、菩萨、天王、力士等十一尊巨像,主像高17米。群像布局严谨,刀法纯熟。佛像面容贴切近人,身体圆肥丰硕,笔意豪壮;菩萨细腰斜款、雍容华丽;天王、力士肌肉怒凸,纠纠雄武。

玄宗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黄金时代,此时的造像,圆润丰腴,宽妆高髻,充满生命的活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圆熟与完美。

唐代雕塑家竞相在佛教艺术舞台上献艺,此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雕塑家杨惠之,世称¡°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佛教石窟:佛教雕塑的宝库

佛教雕塑最集中地体现在佛教石刻艺术上。佛教有石窟寺,即在山崖河畔开凿的佛教寺庙。佛教石窟源于印度,中国石窟开凿始于3世纪,盛于7至8世纪,延及16世纪。 国内现有石窟寺遗存约为100多处,其中重要的有新疆拜克孜尔石窟,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云南大理剑川石窟和浙江杭州飞来峰造像等等。其中,敦煌、云冈、龙门是是我国最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

二佛教与中国绘画

中国关于佛画的记载见于东汉明帝时期(公元58-75年) 《魏书²释老志》:“明帝并命画工图佛,置清凉台显节陵上。”这是中国最初的佛教绘画,也大概是中国艺术家自作的佛教绘画。而中国佛画的兴盛始于魏晋南北朝。近代画家傅抱石指出:魏晋南北朝时代“洵可说是完全的佛教美术”时代。这个时代的佛画艺术家代表是戴逵、顾恺之、曹仲达、张僧繇。相传东晋顾恺之以《维摩诘像》所得布施为建瓦官寺捐款,此像以其神妙而得观者布施百万钱。东晋戴逵“十余岁时于瓦官寺中画”,代表作《五世佛》与顾恺之的《维摩诘像》和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北齐曹仲达亦工画佛像,他多画印度打坐入定的释氏人物,代表作有《禅定图》等。梁代画家张僧繇以善画佛像著名,梁武帝崇奉佛教,凡装饰佛寺多命其画壁。所画佛像,自成体系,有“张家样”之称,被雕塑者取作范式。

唐代,以吴道子和周昉为代表的初唐和中唐画风,都以创作“满壁风动”的寺观壁画而载誉史册。吴道子,擅长佛教人物画,尤长壁画。在长安、洛阳两地作壁画三百余间,情状皆不相同。他画人物或从臂起,或从足先,却能不失尺度,绘佛像圆光、屋宇柱梁都一笔而就,被后人誉为“画圣”。其佛画代表作是《地狱变相》。吴道子弟子卢楞伽所作《六尊者像》亦是今存佛画名作之一。 周昉“妙创水月观音之体”,在两京寺刹作佛教壁画多处,朱景玄认为“其画佛像皆神品。”(见《唐朝名画录》)

北宋以后,佛画虽不如从前发达,但一直占很大的比重。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收录从五代到宋神宗时画家250人,以释、道人物为主的画家有110多人。

据南宋邓椿继郭若虚之后统计:从北宋熙宁七年到南宋乾道三年载画家144人,其中仙佛鬼画家34人。

又《宣和画谱》将中国绘画分作十科,十科中道释人物科居首。

宋以后至元、明、清,以佛画而名垂画史的代不乏人。如元代的赵孟頫、任仁发,明代的丁云鹏、仇英、商喜,清代的禹之鼎、丁观鹏等。 赵孟頫《红衣天竺僧卷》、《无量寿佛图》,丁云鹏《罗汉图》,丁观鹏《释迦牟尼佛会图》、《法界源流图卷》 佛画特点 ⑴佛像特点:佛像虽然有千万之多,但相貌、体态、神情都大致相仿,他们的区别只是手印、法物、坐姿有所不同,衣饰、背光、莲座有所变化而已。佛像的相貌、神态就是:安祥、静穆、崇高、完美,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汉地佛像:颜容奇妙,常若少年,面如满月,眼如垂凤,鼻如悬胆,口如仰月,唇如涂朱,齿如编贝,两耳垂肩,双手过膝,足可容龟,肌如凝脂,胸背平满,远观巍巍,近观恰恰。 总之,具备一切贵美之相、大人之相,回避一切贱丑之相、贫薄之相,集真、善、德、福、神、妙、常、乐、净、定、慧、明等人间诸种妙好于一身。 ⑵菩萨像特点,菩萨像可分两类

第一类侍立菩萨:如释迦牟尼身旁的文殊、普贤菩萨,阿弥陀佛身旁的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等。其中观音菩萨像,就有几十种,如一面两臂观音、一面多臂观音、多面多臂观音、如意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等等。第二类是佛像旁所画的供养菩萨,如献花菩萨、献香菩萨、音乐菩萨等。菩萨外貌特征与佛相像,即刚足16岁的童男、童女相,凝聚着安祥之美,体现着慈爱精神。所不同的是佛顶有肉髻,菩萨顶无肉髻;佛面如满月,菩萨面如鸡子、芝麻或鹅蛋;佛的服饰单纯朴实,身披袈裟、偏袒右肩、显露心胸,菩萨的服饰华美庄严,首戴天冠、身披璎珞、手贯环玔、衣曳飘带。菩萨的相貌、衣饰相近,唯一的分别方法是手印和法物。如观音菩萨手持杨枝净瓶,而大势至菩萨手持莲花;衣饰则几乎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观音菩萨天冠中有一化佛(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天冠中有一宝瓶。弥勒菩萨(天冠弥勒)手持宝塔,文殊菩萨手持经筐或经卷,地藏王菩萨手持摩尼宝珠和锡杖等。

佛教传入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引起了美术创作队伍的变化;

二、佛教传入带给中国美术全新的内容;

三、佛教美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精彩纷呈的不同流派,促进了中国美术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

四、佛教传入给中国美术带来了全新的技法和理论。 三佛教与中国书法

(一) 佛教对书法的看法

1、书法是修行培福之道写经功德殊胜,易于收摄身心

2、书法有助扬佛教之功 (二) 佛教对书法的贡献

1、保存书法文化:佛教大量的写经、抄经、刻经、造像题记,以及有关佛教的碑、铭、志、记、帖等,累积了无数有关书法文化遗产,对研究各朝的书法贡献匪浅。

2、影响书法艺术创作:佛教与书法的结合,丰富了书法创作的题材 对中国书法风格的影响(“晋唐尚法”、“宋人尚意”)

四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固有文化融合而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佛曲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大体相同的过程。

中国佛教音乐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级:

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阶段;

二、自东晋至齐梁的华化及多样化阶段;

三、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阶段;

佛教与中国文化范文第2篇

佛教原产生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我国,迄今已经有1935年的历史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1800年的历史。佛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三期:前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发展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两部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其中上座部,分为南、北二传。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人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印度这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统的佛教。

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时期中,中国传入了印度佛教三个时期的全部内容,形成了三大语系的佛教。我们从阇那崛多、玄奘和阿底峡的传记及译经史实得知,大乘显密经论的原本中国保藏最多,其中不少重要经论,印度本土反而没有全部流行,如《华严经》、《大集经》、《大智度论》等。

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为典籍的浩瀚,二为宗派的繁多。

在汉语系佛教中,现存译典一千四百八十二部,五千七百零二卷,除去重译本还约有四千四百卷,其中声闻乘三藏约一千四百卷,大乘经论约三千卷,全部约合梵文二百五十万颂。另有历代汉文著述一万余卷,折合梵文

七、八百万颂。全部合计约有一千万颂。我国正在编辑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共收二万三千余卷。藏文《甘珠尔》及《丹珠尔》两部共收译典五千九百六十二部,约合梵文三百万颂。藏文著述数量亦极庞大,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编目工作。傣语系佛教除巴利语原典外,还有傣文译本及大量傣文著述。三个语系的佛教典籍之丰富是极其惊人的。以汉语系为例,汉文化历史悠久,文献之多,

古代无比。

大乘佛教在印度只分“中观”与“唯识”二“见”和“波罗密多”与“真言”二“乘”,并未形成学派或宗派。但传入中国后,在汉地由于长期对教义进行钻研和辨析,逐渐形成许多宗派。如地论师、摄论师、楞伽师、涅槃师,天台宗、三论宗、律宗、法相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三阶教等,禅宗后来又分七宗。西藏语系佛教也分为宁玛派、迦当派、迦举派、萨迦派、格鲁派、希解派、觉宇派、觉曩派、郭札派、夏鲁派等。傣族巴利语系佛教也分润派、摆庄派、多列派、左抵派等。佛教在中国所形成的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佛教内容丰富多彩的具体表现。

中国汉藏两语系的佛教虽与民族文化紧密结合而发展,但并未成为民族的宗教,反而广泛流传到其他民族和国家。如汉语系佛教即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地。西藏语系佛教即传入蒙、满各族。近代,这两语系的佛教又传入欧、美两洲各国。

中国禅宗丛林制度实施后,大大改变了佛教在中国社会和民众中的形象,也促进了禅宗自身的发展。近千年来,大小丛林在全国星罗棋布,遍及城乡,仅南京城就曾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宏伟景象。有的丛林建筑气势恢弘,肃穆的山门、巍峨的大殿、宽敞的禅堂、神秘的藏经楼、塔、阁,整个建筑群呈轴对称图形,其堂皇气派俨如皇家宫殿;也有的丛林建筑精巧别致,依山傍水,古朴典雅,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浑为一体;还有的丛林甚至建于险峻的山崖之颠,凿石埋桩做支撑,寺院建筑凌空悬立,人行栈道以往返,其奇妙的构思设计,高超的工艺技巧,令人叹为观止,拍手叫绝。千姿百态、美仑美奂的丛林建筑,给全国山光水色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充分表现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品格风貌,其建筑学、美学、力学和环境学都极具研究价值,也成为留给人类世界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源。中国古老丛林的所在地,不仅自古以来成为善男信女们心中的圣地,信众竟相前往朝拜,同时也是现代中外旅游者观光渡假的胜地,他们慕名而来,趋之若骛。最具特色的“四大丛林”: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目前仍以其宏大的规模,鼎盛的香火而闻名于世界。与此同时,禅宗的丛林制度及其同修互助的团体生活方式,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宋代以来我国所普遍实行的书院制度,就是借鉴佛教丛林制度建立起来的。一度对佛教持排斥态度的儒家学者们,特别是自宋朝以后的理学家们,也改变了原来的观念,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思想上深受禅宗的影响,而且在建立理学的门庭、讲学的风格、书院的规范和人格教育的方法上,有很多方面都得益于禅宗精神和丛林制度的经验和融和。其实,实行丛林制度的改革,是佛教为适应中国国情现实需求的举措,在行为仪式和

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也吸纳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其中包括了儒家以礼乐为主的制度和道家乐于自然的思想,形成了释道儒融通与共的中国特色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一千多年前,以佛教的丛林制度建设为特征,中国首先在文化机制方面开了“民主自由”的先河,在禅宗的佛教王国里建立起一个学术自由、民主生活的师道尊严的模范,它与中国封建君主独裁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发展是多方面的。

1、佛教与中国的思辨哲学相结合,而向学术化发展,对教义愈研愈精,由此引起各宗派的成立,使佛教本身达到高度的繁荣。

2、佛教与中国的精美工艺相结合而向艺术化发展,使佛教成为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

3、佛教与中国的人生理想相结合而向社会化发展,使佛教与中国社会密切联系。这三方面都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大乘佛教提出菩萨应以五明为修学的主要内容以来,佛教已由避世潜修的宗教信仰和思辨哲学转而向世间的学术、文艺、理论科学、生产工艺的领域迈进。我们千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佛教在中国大地上吸取中国文化的营养,沿着这一人间佛教的方向发展,取得极其巨大的成功。我们教祖释迦牟尼的“成熟有情,庄严刹土”的伟大理想已在东方的广大地区在一定的程度上化为具体的现实。在人类所创造的各支古老文化中,佛教已以独具的精深哲学思想,丰富的精神财富,庞大的文献宝藏,精美的文化遗产而成为东方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支柱。它在长期进行“成熟有情,庄严刹土”的崇高事业的同时也使自身成熟起来和严净起来了。

现在我们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现代化的事物层出不穷,各种社会变化应接不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生存,人们已渐渐麻木,渐渐缺少人生的思考,但是这种思考却是我们自古至今一

直都需要的。如果缺少了思考,人们便很容易陷入思想的恐慌。

那么,到底该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了?首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界上的一切事都如梦、如幻,如水面的气泡,转瞬即逝。我们平时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相,世界上真正的形相是“无相”。这样,世界上的一切便都不值得执着。

不执著,无念系,就可以达到真正的解脱。虽然在现实生活我们每个人很难做到真正的无欲无求,然而我们可以告诫自己不必太执着于俗世的种种“沽名钓誉”,学会有所“放弃”,一切随心所至就好。因为有这样一份心境才成就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淡泊;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感受才有了“诗佛”王维心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静谧。

佛教与中国文化范文第3篇

尊敬的院领导: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培养大家的兴趣爱好,提供给同学们一个放松休闲的方式,我们向学院提出申请,成立“唱月”吉他协会。成立这个协会,可以在每周开展一次至两次活动,请来专业老师前来讲解、指导,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音乐元素,提高大家的音乐知识水平和艺术素养。

同时,吉他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乐器,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深为人们喜爱. 协会的成立会将为同学们提供一个了解和掌握这门乐器的机会,让他们在音乐殿堂里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使大学生活更具情调,也使同学们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其宗旨是:提高同学们的吉他演奏水平,为校园吉他爱好者提供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为校园文化增添活力。

新成立的协会将会建立完善的管理层,高效的办事模式,严格遵守各项校规校纪,认真进行各项组织工作,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争取使协会成为全校吉他爱好者的家,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此致

敬礼

申请人:李伟 付振奇 黄勇宾

2006 年 5 月 31 日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唱月”吉他协会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社团名称为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唱月”吉他协会。

第二条 吉他协会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切活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及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社团活动遵循既要发扬民主,又要加强纪律;既要活跃气氛,又要保证秩序的原则,保证社团的健康发展,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展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条 社团宗旨:提高同学们的吉他演奏水平,为校园吉他爱好者提供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为校园吉他爱好者提供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为校园文化增添活力。积极有效地在校内外开展以吉他为主、其他乐器兼备的文艺活动,让广大会员更多地了解音乐,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具有吉他演奏和弹唱等技能的同学,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为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服务。 第四条 社团是由在校学生自愿组织参加的具有明确宗旨和完善组织机构的社团组织。隶属于学院团委,直接接受院团委的管理和指导.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五条 协会聘请专业吉他教师担任顾问,设会长1名,副会长1-2名;成立秘书处,设秘书长1名,理事若干;成立社团理事会,理事会由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会员代表组成。

第六条 社团理事会是本协会最高权利机构,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会员大会每学期召开一次,除特殊情况外,重大事务甴理事会成员2/3以上表决通过。下任“协会”干部由上任“协会”干部通过考察讨论后在会员大会上表决通过产生。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唱月”吉他协会组织机构负责人由协会内部民主产生,具体权责范围如下各部门职责:

1 会长、副会长总体负责管理和外务,负责与校团委等上级沟通工作,为协会创立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

2 秘书处负责日常事务财务管理,负责发放通知通告等指令性文告,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负责各活动的计划,总结和各类文件草案的起草。对协会干部名单及其他协会有关资料记录存档,整理工作记录及工作总结,向会员汇报会议思想内容。负责会员证件的办理和发放等工作。 3 各理事负责新会员的培养,经费的筹备,活动的策划,安排学员训练交流的时间、地点.组织协会成员学习和参与各种活动及协会宣传工作。

4 协会干部负责召开会员大会。

各理事及会员有义务参加与协会有关的一切活动,若有特殊情况,均需向理事会提出书面请假,超过5次无故不参加协会会议和活动者按自动退会处理。

第七条: 本协会干部本着“分工不分家”的原则,共同管理好本协会。

第三章 会员制度

第八条:吉他协会在每学年定期面向全院招收新会员。 第九条 会员要求:

1.承认“协会”章程,服从“协会”决议,遵守会员纪律,按时缴纳会费。

2.会员要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集体,品行端正,尊重师长。 3.会员必须取得安阳师范学院学籍,经过报名参加,交纳一定会费后都可以成为其中一员。

4.积极配合“协会”组织开展的活动,完成“协会”的任务。 5.团结、友爱会员,携手共同促进“吉他协会”发展与壮大。 6. 会员必须热爱自己的协会,关心“协会”声誉,自觉维护“协会”形象,不做有损“协会”声誉的事。

第十条: 会员纪律

1.不得无故不参加“协会”活动。

2.在开展活动时,听从安排,爱护场所财物,不打不闹。 3.活动不得无故迟到或早退。

4.在寝室要安排、控制好练琴时间,避免在休息、学习时间练琴而影响他人学习生活。 第十一条: 会员违纪处分:

1 .协会对违纪的会员,应当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按照错误性质和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2. 会员违纪由协会干部先私下对其提出批评指正,若批评指正后仍无悔改之意,在会员大会上公开提出批评,情节严重者勒令其退会。 3. 被勒令退会者将失去一切会员权利。 第十二条: 会员权利:

1.会员在本会有选举与被选举权。 2.会员有对本社团工作讨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 3.会员有监督协会工作的权利。 4.会员有对协会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权利。 5.会员有参加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的权利。

6.会员有权参加协会的有关会议活动,阅读协会的有关文件,接受协会的发放材料、帮助、奖励和提升推荐。

7.会员有权利在协会的会议、活动上,参与关于协会问题讨论。 8.如有各职能部门违反或不履行义务的,会员有权利向会长及各职能部门提出。会长及各职能部门应尽快处理,给会员答复,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脱。

第十三条: 会员义务:

1.会员有遵守吉他协会章程,执行协会决议的义务。 2.会员有参加本协会各项活动的义务。 3. 会员有推荐其他会员入会的义务。 4. 会员有帮助协会组织各项活动的义务。 5. 会员有义务为社团联合会和吉他协会进行宣传。

第四章 社团主要任务活动内容 第十四条: 主要任务本协会通过吉他这一艺术形式,创造我校良好的艺术气氛,使吉他协会成为广大音乐爱好者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场所。

第十五条: 每学期组织1-2场专场大型音乐会和若干场小型联谊晚会。

第十六条: 组织学员赴其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 第十七条: 不定期组织会员观看吉他教学录相和文艺演出。 第十八条: 协会定期邀请专业吉他手对学员进行培训。

第五章 资金来源及资产管理

第十九条: 资金来源:

1.新会员入会费15元,以后每年10元,无故退会者恕不退款。 2.社会单位赞助。 3. 特殊情况下的会员捐款。 4.其他合法收入。 第二十条: 资产管理:

1. 社团经费只用于社团活动和社团资料,设备补充等。 2. 社团经费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挪用等。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活动的产生程序活动由民主讨论后产生,通过协会管理层制定如下程序: 1. 策划提出; 2. 可行性分析; 3. 民主投票;

4. 拟定策划并向社团联合会提出; 5. 活动评估。

第二十二条: “唱月”吉他协会章程的修改程序: 1. 协会管理层对协会章程进行总结和评估; 2. 提出修改意见; 3. 分析修改意见的可行性; 4. 投票表决;

5. 拟定修改后章程。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章程的最终解释权归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唱月”吉他协会。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唱月”吉他协会

佛教与中国文化范文第4篇

类长校【2015】01号 类乌齐县长毛岭乡第二小学

关于《我校开展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活动方案》的通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座谈会精神,始终坚持中央关于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不动摇,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牢记历史、珍惜现

在”的意识,努力推进我校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的反动性,激励广大师生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坚定不移维护学校稳定大局,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组织领导: 组长:向秋多吉 校 长

副组长:格桑多吉 副校长 益西林周 副校长

巴桑次仁 副校长

成 员:加叁罗布 德育主任 旺 措 办公室主任 巴桑次仁 教务主任 罗布普尺 总务主任、各班主任。

三、时间、目标: 本次活动从3月28日开始,3月28日下午结束。3月28日前,开展“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宣传,张贴、悬挂标语、横幅,营造活动氛围。

本次活动,通过深化以新旧西藏历史对比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集中教育活动,切实使全校广大师生进一步认清新旧西藏变化,加强对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同时,进行西藏历史、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教育,法制教育,国家观念和国防教育,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教育,爱班、爱校、爱家乡等系列教育。

四、主要内容:

(一)营造氛围阶段 3月28日之前,开展“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宣传,张贴、悬挂标语、并积极利用宣传展板、黑板报等宣传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重大意义,营造活动氛围。

(二)活动开展阶段

1. 3月28日9:30,进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 2.我校校长为“3.28”活动发表祝词。 3.我校德育室负责人讲解了“3.28”的意义及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4.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红歌、舞蹈比赛。

(三)评比和总结表彰阶段 3月29日-3月30日,总结、评比、表彰及上报活动总结。

长毛岭乡第二小学

2015年3月10日篇二:西藏旅游路线策划书

西藏旅游路 策划书

线

目录

一、项目背景

二、主题创意

1、选择西藏的理由

2、对旅游品牌“心灵家园”的含

解释

三、品牌主导的旅游线路

四、配套的服务系统

五、管理和服务的旅游产品流程

六、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七、广告说明书

一、项目背景

生活在充满竞争激烈的经济社会,人们脑力、体力都在高速运转.......我们虽然获得了现代化的生活,但我们内心逝去了一些珍贵的东西,失去了平衡。为了调节心情,接受新事物,放松身体和心灵的释放,改变一成不变的居住环境,人们需要旅游,旅游可以开阔眼界,旅游是为了领略妙趣,旅游可以满足自己的特殊的兴趣,可以使人更好的成长,恢复人生的活力。

近年来,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林芝和阿里机场的通航,西藏的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西藏旅游业迅猛发展,国家加大对西藏的资源开发,投入决资金。人们逐渐揭开了西藏旅游业的神秘面纱。随便拉一个曾今去过西藏的人过来,问他们为什么去,大都数都会说西藏之行源于兴中渴望已久的神秘向往。这种神往也不是咱一个人有,有那么多的酷男靓女、驴友大侠,揣起“连滚带爬”的思想包袱,打起“风雨无阻”的精气神儿,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都呼啦啦的蜂拥而至,回收直指目的地——拉萨。

二、主题创意

直切主题,我为什么要悬着西藏和“心灵家园”主导的品牌的含义解释。

1、选择西藏的理由

1、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最圣洁的地方,心中那块清澈、明净的地方。

2、独特的地理风貌

3、实现人们的梦想

2 心灵家园 ①心灵洗礼

如果你是怀着单纯的信仰而来,那么,那里的蓝天白云、青山大川,加上明媚的阳光足以射透你的心灵。

西藏很远,却像我们的根,尽管我们很多人没有见过她。这就是西藏的魅力。

②回家的感觉”:

提起回家,大家的心头都会涌上一股暖流,莫名其妙,自然而然。而回家的感觉更无法形容。有人认为回家的感觉是快乐的,因为回家就等于团圆。有人认为回家的感觉是幸福的,因为回家得到关爱。所以,我们旅行社将整个旅程打造成远方亲人

回家的感觉,回到自己的故乡,心灵的故乡,西藏。

在家,没有什么包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家人会把你当小孩一样对待。去西藏,放下身心沉重的包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回家的感觉,就是重新捡起记忆的感觉。家就是一种珍贵的记忆。

三、品牌主导的旅游路线

1、主要是对整个旅程的意义解释,体现品牌的价值。

2、整个旅程的风景、食宿和所有活动的日程安排。篇三:2013西藏自助游策划书 川藏 [箴] 上帝如果是一位畫家,他一定會把自己最得意的畫卷印在西藏;上帝如果是一位織女,她一定會把自己最美的素錦織在西藏;上帝如果是一位歌者,他一定會把自己最陶醉的音符存在西藏。 -- 崇光 2013-7-12 篇四:西藏调研策划书

中国地质大学志愿者协会雄鹰之队三下乡调研活动策划书

赴西藏林芝县中学支教调研

活动介绍与执行方案(初级)

一. 项目背景

二. 活动内容及意义

三. 预期成果形式

四. 项目可行性论证

五. 操作流程

一) 团队建设前期准备(出发前)

二) 物资准备

三) 行程安排

四) 中期准备(具体调研安排)

五)

六. 财务预算

附录一:调研注意事项

附录二:成员工作明细安排

附录三:管理制度

一.项目背景 2011年,中央号召广大大学生援助西部,为西部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实行了“西部计划”等一系列西部偏远地区援助政策,改革开放以来藏区教育也发生的重大积极变化。本次实践调研活动,正是为响应国家号召,以调研的方式了解西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此外,在自身能力允许范围内,立足本职,传播先进文化,使藏区学生了解内地,开阔视野;同时,我们将积极联络林芝地区政府的相关部门,尝试建立长效教育援助合作体系,为林芝地区乃至其他藏区带来更多的公益资源本团队借此契机,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志愿者协会的名义出征西藏,前往林芝,进行关于藏区教育工作现状的调研,并带我们的爱心。

支教学校概况

1.学校地址: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县中学; 2.学校位置:该学校位于西藏林芝地区八一镇,八一镇是林芝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八一镇海拔2900米,位于尼洋河畔,距雅鲁藏布与尼洋河交汇处30余公里,距拉萨市400多公里,治安良好,保障了队员安全。 3.学校面临的困难: a. 建校33年来,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学校的相对办学质量没有实质性的跨越,在长期艰苦的办学环境里形成了“勤奋+奉献”的精神,但也形成一种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的氛围,缺乏超越自我,赶人为先的信心和勇气。相当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授课方式,而不是进行教学研究和认真反思,主要凭经验教学,缺乏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b.. 现有的教师当中第一学历不高,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处于较底水平,不能适应学校发展需要,而对新课程的改革,学校师资队伍不能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矛盾更加突出; c.. 虽然近两年来学校的硬软件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学校绿化和硬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现代化教学设施比如校园网络系统仍是空白,各实验室的设备齐全,但药物严重不足。体育课上用的学生健身器材、测量仪器还源源不够,学校发展急需补充以上设施,但有大量的资金缺口;

d..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学校发展; c.. 学生辍学问题仍然很严峻; e.. 农牧区学校卫生、安全隐患多,解决起来受家长、社会的负面影响一时很难治根。 4.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学校校长-普布次旦 联系电话:13989048488

二、活动内容及意义

1.改善学校硬件条件,给当地的学生筹集并送去一些文体用具,并建立一个

地质大学图书角,建立长期联系,持续不断得提供新的有针对性的书籍。 2.联系在林芝地区的援藏工作者或大学生支教团,以采访的形式了解他们

的基本工作及工作条件,现在仍存在的问题与期望。 3.在拉萨,林芝两地,联系当地学生,以家访的形式,了解两地中学生的

就学情况,了解他们的基本课程,接受汉语教育程度,有无接触过援藏

工作者的教育及毕业后规划打算等各项基本资料。 4.拜访林芝中学,向老师了解教学情况,师资力量,生源等问题,援藏教

育工作者对该学校的影响。 5.组织汉语兴趣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深入地域文化,与藏族中

学生进行互动,提高他们对汉语言学习的热情,对内地的了解程度等。 6.建立“中国地质大学阳光图书角”,捐赠一定量图书,并捐赠一定数量的 体育用品。

7.积极联系当地政府及学校,了解对教育的需求,如果可行,能否建立长

效教育援助机制,以支教或者物品援助为纽带,建立志愿友谊,长期促

进当地教育发展。

8.了解支教援助条件及计划,为以后希望前往藏区的支教志愿者搜集更多

信息。

9.总结汇总资料,评估藏区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宣传,呼吁更多的社

会资源关注藏区教育发展。

10.创造一次愉快的暑期生活体验,活动参与者从西藏之行中获得启示,从

精神上的互助中受益,改变生活态度,并向身边朋友传递这种快乐精神,

让更多人关注山区教育,推动公益事业发展; 11.从活动经验中提炼出效果好、可推广的模式,供后人借鉴。

三、预期成果形式

1、整理出小组成员的调研心得及调研日记,录像资料及图片文字记录,通

过校内校外各种媒体进行宣传;

2、相关新闻报道;

3、在回校后,将所有的图文资料收集整理,在学校人员流动最大处做一个

大型图片展;以志愿者协会官方名义开展后续活动,捐书和体育用品等。 扩大宣传,以海报宣传片的形式,在校内引起反响。

4、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顺利完成调研。通过参加答辩的形式,扩大影响

力。

四、项目可行性论证 1.本次活动希望以共青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委员会为领导,帮助团队完善不足之处,并以此为依托,促进与当地政府及学校的联络。 2.本次活动所选地区为西藏拉萨周边及林芝(八一镇)地区,地区海拔大多低于3000米,适合队员前往。 3.本次调研活动前期以联系当地政府,当地政府态度热情,且林芝地区八一镇为解放军援建地区,减少了团队行动阻力; 4.本次活动全程有藏族同学(部分为本校学生)做向导,帮助队员沟通交流,同时,已联系当地部分援藏工作者(大学毕业生,军人,和队员家属亲朋)愿意帮助团队实施活动。 5.本次活动以联络cupf,中国大学生公益论坛等其他国内知名网络媒体,cupf已承诺为本次活动提供网络支持,并积极帮助团队寻找联络其他组织或基金,提供其他形式的援助。

五、操作流程

(一)、团队建设前期准备(出发前)

1、预计各种情况,需保证个人安全和资金到位,并经家庭和时间允许,确定参与人数。

2、落实每人的具体任务,做好前期宣传与联系工作,确保活动正常进行,各小组充分发挥其职能: 队长:

副队长:

宣传组:

文字策划组:

联络实践组:

不强调各司其职,但各个部门之间需要相互合作、互相帮助,但必须保证每个部门有专人负责,使得个人有清晰的目标,行动才具有导向性。也避免出现一人多职或从众情况。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及时指正队长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二)、物资准备 1.资金来源:

捐赠物资:a.争取申请到校级重点三下乡团队,得到校方资金支持; b.公众募捐(校内进行闲置物品收集); c.社会公益社团捐赠;

生活上:a.在了解当地具体情况后,自筹衣物,药品,钱物等。了解当地物

价水平,按一月计自作预算,如:

饮食开支:30*7=210元

住宿:50*7=350元

游玩花费开支,视个人喜好不等。

车费:1200元(目的地与武昌往返)

总计:2000左右每人

注:建议一切从节约出发,个人用品等出发前带齐,游玩宜以娱乐身心为主,尽量减少不必要开支。另,身上要带足量现金,当地取款不方便。 (三)、行程安排 1. 初步定于7月25日从西安出发进藏,27日抵达拉萨; 2. 28日晚抵达林芝,与在林芝地区的学校联络,29至31号进行林芝地区学校教育现状的互动调研; 3. 8月1号返回拉萨,对联系好的在拉萨的援藏工作者进行采访,并参观工作环境。 4. 8月2号在拉萨进行资料的整理,查漏补缺,及时联系相关人员做好最后的信息搜集工作。

5. 3号结束西藏教育调研之行。 6. 8月4号至9月,对调研活动进行总结,与前期预计效果对比,整理出大体框架。 7. 9月开学,在全校范围内,以志协名义进行宣传,并与各分院联系开展捐书 活动。

(四)、中期准备(具体支教调研安排) 1.7月28日抵达林芝县八一镇,整理准备第二天的具体活动。(如果所捐物资随车携带的话,就清点物资,整理清单)。 2.7月29日正式开始行动。第一天联系校长及部分老师,对他们进行采访,向校长了解学校援藏工作者的数目及在援藏工作者的帮助下学校有了哪些进步,向老师了解日常基本课程及教学情况。观察学校环境,总结并记录学校存在的问题。 2.30号联系部分学生,允许的情况下,以家访的形式进行,初步调查学生掌握汉语的情况,及对学校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打算。 3.31日开展汉语交流活动(就近原则),将提前准备好的教学资源与同学们共分享,阅读所捐图书,帮助他们纠正汉语发音及书写。(我们将准备三天的教学内容,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几天完成内容)。 4.8月1号返回拉萨,继续后续调研工作。联系援藏工作者及拉萨同学,继续进行采访(预计至3号)。

5.3号借书调研支教之行。

(六)、后期准备(返校后) 1.团队成员工作总结及心得体会; 2.总结调研报告及采访稿; 3.借助各种媒介,构思宣传方式,更好的将本次调研的结果公布于众,引起关注。

六、计划捐赠物品财务清单 1. 捐赠图书,计划捐赠100本,计划500元. 2. 捐赠体育器械(根据那边学校需要)计划足球5个,篮球5个,羽毛球拍20副,羽毛球10个,乒乓球拍20副,乒乓球20个,毽子30个,共计1000元。 3. 运费小计400元。 4. 地大作业本200本,100元。

共计2000元。篇五:林芝桃花节旅游活动策划方案

林芝桃花节旅游活动策划方案

成思远 2011413102 委托方:林芝地区旅游局

策划方: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2014年2月28日

前言

这份策划书包括林芝桃花节的活动主题、活动背景、活动目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主要项目以及活动的预算估计。当远方的雪山还被皑皑白雪覆盖的时候,如绯云红霞般的野桃花早已挂满枝头。高大的野桃树一棵连着一棵让密密匝匝的桃花簇拥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片桃花云。林芝桃树属于毛桃类,花朵虽小,却粉得娇艳、红得诱人,虽不如碧桃和降桃的花形大,但密度高,花朵交织在一起,呼啦啦成千上万铺向远方。整个尼洋河畔漫山遍野盛开的桃花争奇斗艳。游客们在林芝不仅可以赏桃花、探秘“桃花源”,欣赏“雪域江南”那独特的旖旎风光,更能领略西藏最浪漫、最美丽的春天。

一、活动主题

这一刻爱吧

二、活动背景

林芝县位于西藏东南部,喜玛拉雅山脉与横段山脉的高山峡谷地带,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距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420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全县总面积1023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7万。

林芝县风景秀丽,景点密布。主要景区有尼洋河风光带,世界柏树王园林、措木及日森林公园、公众村古生态援、色季拉国家森林公园、鲁朗林海、古桑树王、比日神山、苯日神泉、东久温泉以及喇嘛岭寺。 这里居住着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以及登人、夏尔巴人,他们的生活习惯及宗教信仰皆保留着浓厚的传统色彩,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古老的传说,淳朴的民风,传统的民俗,宗教神话联系在一起,给这些古老的民族笼罩上了一层原始而神秘的色彩。

古老的传统的文化以及藏传佛教和本地兴起并盛行的苯教,使这里拥有了著名的寺院等人文景观与鲁朗林海、措木及日森林公尼洋河风光等奇特的自然景观构成了丰富多采的旅游资源。从2000年至今,林芝桃花节已经走过了第十个年头。桃花文化旅游季活动遵循了西藏自治区党委“在特色上做文章、在环保上下功夫、在富民上见实效”的要求,不仅丰富了西藏旅游者体验的内容和形式,增加和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也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群众支持、参与旅游的意识和热情。作为林芝最大规模的节庆活动,桃花节已经成为林芝县节庆活动的知名品牌。林芝节庆旅游成为林芝靓丽的名片和外向经济的助推器。

林芝嘎啦桃花村是欣赏桃花的首选之地。在尼洋河两岸的山坡上,桃林与麦田交相辉映;三面环山的林芝桃花沟,溪水从山顶倾泻而下,涧边长满了野生桃树,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玩,都让人回味无穷。在雪山的环抱之下,怒放的桃花延绵数里,犹如红色云海。桃花节上更有品不完的酥油香茶、喝完了青稞美酒、跳

不完的锅庄...... 2013林芝第十届桃花节文化旅游节”作为国内知名旅游节,吸引了大批游客。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东莞、潮州、成都、拉萨的嘉宾共约350人,近5000人参加了开幕式。通过举办第十届桃花文化旅游节,预计直接带动林芝旅游综合收入达1938万余元,其中,仅嘎拉村老百姓通过参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出售门票、土特产,提供餐饮、服装租赁等取得的收入近30万元。

桃花节期间,当远方的雪山还被皑皑白雪覆盖的时候,如绯云红霞般的野桃花早已挂满枝头。高大的野桃树一棵连着一棵让密密匝匝的桃花簇拥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片桃花云。林芝桃树属于毛桃类,花朵虽小,却粉得娇艳、红得诱人,虽不如碧桃和降桃的花形大,但密度高,花朵交织在一起,呼啦啦成千上万铺向远方。整个尼洋河畔漫山遍野盛开的桃花争奇斗艳。游客们在林芝不仅可以赏桃花、探秘“桃花源”,欣赏“雪域江南”那独特的旖旎风光,更能领略西藏最浪漫、最美丽的春天。

此届林芝桃花文化旅游节推出了多条精品旅游线路,游客们不仅能在林芝体验到“世外桃源”般的桃花仙境,整个行程还可以领略鲁朗、色季拉山、巴松措、雅鲁藏布大峡谷等多个景区的迷人风光。 2012林芝第十届桃花文化旅游节各项活动从2011年8月开始到2012年4月底止,历时半年多,其中4月1日隆重举办的开幕式将活动推向高潮。本届桃花节策划新颖,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安排紧凑,影响力大,效果显著,是一次林芝特色旅游品牌的成功策划与营销。

迄今,林芝桃花文化旅游节已成为西藏冬春季旅游“大美西藏、醉美林芝” 活动中的一大亮点,林芝桃花文化旅游节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更是辐射带动林芝地区乃至全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旅游节庆品牌。从节庆品牌效果来看,第十届桃花节参与人数和群体历届最多。本届桃花节现场参与人数约5000人,桃花节期间,广东中旅、林芝假日旅行社和广之旅等共组织了3100余人的游客到林芝。据统计,自2012年3月1日至4月10日,约有3.8万人次游客前往林芝县旅游,同比增长112%,各景区(点)游客量近达旺季临界点,极大带动了全地区旅游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桃花节期间全地区共接待区内外游

客8.95万人次,比上届桃花节增长39.4%,实现旅游收入4407.04万元,比上届桃花节增长62.4%,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次稳中有升。

林芝县节会组委会积极发扬吃苦耐劳、精益求精、争创一流、团结协作的精神,积极与承办方沟通协调,密切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扎扎实实地落实每一项工作,积累了大量举办大会盛会的经验,提高了协同作战能力。成功探索了政府办会、商业参与的办节模式,强化与企业、旅行商和媒体的合作,深度开发节会商业价值,财政予以补贴,吸引社会资金办会,将林芝桃花节品牌延续成经久不衰的知名节庆品牌。

三、活动目的

1、宣传林芝旅游,吸引更多游客。

2、提高林芝旅游形象,提高美誉度、知名度。

四、项目策略

1、活动项目 t台走秀:t台秀将集中展示林芝地区工布藏族、门巴族以及珞巴族等各民族极具特色的精美服饰。林芝地区工布藏族、门巴族以及珞巴族等各民族将会展示自己极具特色的精美服饰,让您尽情体会藏族人民服饰文化精华。

情侣活动:我在林芝桃花林等你。漫山桃花,浪漫气氛环绕,为情侣提供一个充满爱之地。经典的两人三脚、心有灵犀猜词、他(她)心目中的你 摄影展:山之女仍然戴着白色的雪帽,披着绿纱,而这桃花林是她衣服的点缀。希望摄影爱好者让这一刻永存,拍摄出更美更动人的照片。

2、目标受众:所有游客。

五、活动日程

佛教与中国文化范文第5篇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时,中国本土文化已十分繁荣,儒、道等思想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积淀为社会心理和民族心理。佛教与儒、道等本土文化,是宗教与非宗教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在理论思维上互有高下。一般说来,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以及两者的文化元素之间具有相通不相通、兼容不兼容、互补互斥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撞击、交涉过程中,与中国文化发生联系的机制主要是佛教思维,其内容和形式就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交涉的重要根源,也是佛教渗透、转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重要原因。

佛教价值观念的主要内容是人生解脱论。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多种原因和条件构成,并处于不断变化、流动的过程中。人生也是如此。人有生老病死的自然变化,有对自由、幸福、永恒的强烈追求,有从自我出发的无穷欲念。由于与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相矛盾、相冲突而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人生是痛苦的。中国僧人说,人的脸形就是“苦”字形,是一副苦相:眼眉是草字头,两眼和鼻子合成十字,嘴就是口字。佛教还认为,人要根据生前的行为、表现,死后转生为相应的生命体,这叫做“生死轮回”,轮回是无休止的。这样人就陷于不断的生死轮回的痛苦深渊中。佛教认为,人的理想、目标是解除痛苦、超脱生死轮回,就是解脱。解脱的境界称为“涅盘”,涅盘梵语原意为“火的熄灭”。涅盘作为佛教所追求的一种解脱境界,是通过佛教修持,熄灭、超越一切欲念、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而达到的理想境界。人生现实是痛苦的,这是现实性,人生理想是涅盘,这是超越性,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又要超越现实生活求得解脱,就是要由现实性转化为超越性,从而达到更高的主体性--理想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价值观是重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称人和天、地为“三才”,且有鲜明的人格意识,如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重视独立的意志、人格,提倡刚毅观念,强调自强不息。但是儒家又竭力主张等级制度,宣传浓厚的等级思想。儒家肯定人生是快乐的,主张“自乐其乐”、“乐天知命”。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道家的价值观念和儒家不同,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对现实不满。与此相应,道家以个人的自由超脱为人生理想,个人不受约束,也不损害社会。庄子更提出“逍遥游”的观念,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本性和客观环境,主张人要各任其性,消解差别,超然物外,从而在精神上产生一种超越现实的逍遥自在境界,成为“神人”。佛教传入后产生的道教则主张经过修炼得道,使形神不灭,超越生死,变幻莫测,成为“神仙”。道教是乐生、重死、贵生的,认为人生活在世上是一件乐事,而死亡是痛苦的,人们应当争取长生不死,起码要竟其天年。

儒家是入世的,道家带有出世的倾向,道教是出世的,佛教也讲出世。在价值观念上,佛教与儒家是对立的,与道家则有相通之处,既同又异,主张超越现实是同,超越的途径、方式和目标不同是异。儒家更注重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而佛教认为生死事大,讲生也讲死,特别重视人的“来世”。生和死是人生的两个对立面,是一个十分严肃的整体人生观问题。儒家重视生,是一个方面,佛教重视死也是一个方面,两者可以互补。道教追求的长生不死,成神成仙,事实上不可能。佛教讲有生必有死,在理论上比道教圆满,更具有思想吸引力。

否定思维是佛教所特有的重要思维方式。佛教追求超越现实的人生理想境界,除了运用直觉思维外,还运用否定思维,以否定现实的真实,赞美肯定理想。这种否定思维是奠定在相对性的原理和以破为立的方法论的基础上的。佛教的基本哲学学说是缘起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条件、原因)和合而成,都是互为因果、互相依存的,都是相对的、变化的,并由这种相对性、变化性说明事物没有永恒实体,没有主宰,是空的。 与缘起论相应,佛教还提倡以破为主,甚至是只破不立的思维方法,强调主观上对世界破除净尽是成佛的基本条件,甚至就是成佛的理想境界。佛教运用否定思维方式主要是否定两种真实,即主张主体和客体的空,这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两个著名命题。“我”指实体、主宰。“法”,存在。人和一切存在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是不断变化的,是没有永恒的实体和主宰的,也就是说是空的。佛教还特别强调,人和事物都是“假名”,即假立的名言、名称、概念,并不是事物的本身,因此人们对外界不能执为实有。由此佛教又对主体提出一种思维规定,排除欲望、妄念、情感、意志、认识等精神活动,呈现“无心”状态,这种主观的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寂灭,被禅宗视为是众生成佛的基本条件,甚至是成佛的理想境界。

在中国本土文化中,否定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发展,儒家讲现实,不重玄想和否定。道家虽有批判意识,但它的顺应自然观念仍然是肯定思维的运用。道教多虚幻怪诞,但它肯定人的形神不灭,成仙得道。佛教的否定思维方式具有两重性,它在否定人和事物的客观真实存在的同时,也否定人和事物的主宰性、永恒性,并揭示了名称、概念和事物之间的差异、矛盾。佛教的否定思维方式受到儒家等本土文化的排拒,但却为具有强烈宗教意识和宗教需要的人们所接受,一些佛教学者并运用于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领域,从而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也是佛教的重要思维方式,这是与佛教的宗教特质直接相关的。佛教既是人们受自然力和社会关系的压抑的表现,也是对这种压抑的超越。它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彼岸世界是排除卑俗的欲求、污浊的功利的。与之相应,它所描绘的人类应当超脱的地狱、饿鬼等是充满罪恶和痛苦的。这两种带有强烈反差的世界,极易使信徒或引生美感,或引生恐怖感,或抒发虔诚的情感,或抒发畏惧的情感。佛教用丰富、奇特、浪漫神异的意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去描绘佛国境界和地狱苦难,描绘佛、菩萨的法术威力,高僧大德的灵异事迹,这就要充分运用形象思维。佛教的形象思维既是具象思维,又是意象思维。具象思维是一种对特定的具体形象的反复、专一的思维活动,意向思维是一种内心的意想活动,在意想中形成各种形象,这两种思维是相联相通的。

佛教与中国文化范文第6篇

在经过了本学期数次医学检验概论课程的学习之后,我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并在最后一次课以参观为形式的教学中亲自认识到医学检验专业在医学上的运用。

从第一节课,徐克前讲授了医学检验专业的历史,运用,组成,发展等等。在课上我知道了在血与尿的现代检验技术中需要的一些技术,通过图片看到了相关的设备。从最开始的未知,到朦朦胧胧的明白,再到最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觉得这门课程对于我们本专业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这里,老师们会告诉我们关于医学检验所需要的技术,人员文化要求等等。当然,老师也会说一些老师们在工作中遇到的趣事,以增加我们的兴趣。

在课程中我自己也得到了很多相关的专业信息。在学习这门课程中,我知道了我们医学检验,将来还会有一个更加系统的分类学习。医检分为七类:临床常规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分子遗传学检验和输血学。我们将来会在见习与实习中不断的接触各类检验学并学习掌握所需的知识。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后,我感受到了医学检验这个专业在逐步地改变其传统形式。它是一个紧跟科技浪潮的专业,科技的创新就意味着检验医学的进一步改进。

医学检验这个专业将来的就业或许并不与病患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但是我们却对于病人的病情是最早的知情人。我们得出的每一个结论对于病人和医生诊治都至关重要。在参观了湘雅附一后,看到了一体流程化的检验科设备和操作。对我们这个系的就业环境,以及我们工作的形式有了更多的了解。在飞速发展的科技支持下,我们医学检验在实际操作方面的检验项目逐渐减少。很多项目可以选择各种高科技的设备在短时间内得出检验结果,而我们现在更多的时间投入于检验结果的核对及高危险的检验、研究。

我想作为一个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在五年的本科学习中,我需要更加努力的去掌握基础知识。因为我觉得在检验的制片取样等等准备中,很多都是医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更加注意这些基本操作的熟练度与正确性。任何一个操作不好,就会影响结果,影响病人的人生。我们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要有足够的临床知识和娴熟的实验操作能力,特别是检验结果与临床表现不一致时,要能准确、迅速判断引起差异的原因和采取补救的措施。

在数次课程上,每一位老师都有不同的主题向我们介绍了医学检验专业的各类检验,从中获得了不少相关专业的信息。检验医学一方面为临床提供数据,服务于临床,另一方面这些数据又将影响临床医生的诊断结果和医治方案。因此检验医生不仅要与临床医生而且要与病人沟通,不仅要掌握各种临床指标的测定方法,还要了解疾病,了解处于特定社会和生物环境中的病人。

上一篇:防火办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法式新古典家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