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课程改革论文范文

2024-07-14

文学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大学文学教育课程传统教学范式呈现出重文史、轻审美,重修辞、轻想象,重思想、轻情感的特征。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学校都提出要实现对于应用型大学文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本文将结合应用型大学文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改革应用型大学文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及途径。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 文学课 问题 教学改革

0 引言

近年來,人们对文学教育的批评声音不绝于耳,纷纷呼吁改革文学教育。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和日新月异的就业环境,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对于学校来说,要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及提升。当前应用型大学文学课堂教学都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思想落后以及教学内容片面化等问题,倘若这些问题不能够被及时有效地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文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探讨应用型大学文学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 当前文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大学文学课堂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教师大都采用“一书、一笔、一黑板”的教学模式,且教师大都采用“一言堂”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中,大都是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师生之间没有任何互动,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我们都知道,文学课堂本身就属于比较枯燥的一门课程,倘若教师一直采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进而降低对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降低课堂教学成效。

1.2 教学思想比较落后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并不在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也不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的改善以及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使用,进而导致数学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扮演灌输者的角色,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却没有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及学习,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很被动。另外,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即忽略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1.3 教学内容片面化

(1)重文史,轻审美。很多教师都注重于文史类知识的讲解,却忽略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面对文学作品,很多教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学脉络的分析上,竭力呈现清晰的文学发展脉络,尤其是其中存在复杂关联的各种文学思潮、流派和现象,但是对文章的审美价值的研究却比较少。其中在研究鲁迅先生的《野草》时,很多人还是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史的分析上,然而实际上,鲁迅先生的这部作品是属于审美色彩比较多的,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在内容上也比较晦涩难懂,但是由于大家将精力投放在了文史的分析上,进而导致该作品的分析存在很大的难度,对文本中所蕴含的审美色彩无法得以深入挖掘,进而使得学生对作品的赏析不是十分透彻。

(2)重修辞,轻想象。在目前的文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常用教学方法就是细读法,所谓的细读法,就是认真去品读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但是在品读的过程中,大家却将过多的注意力投放在对修辞的分析上,但是却忽略了对想象手法的应用。在创作过程中,很少有作者思维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这时就要求学生的思维也要和作者保持同步,跳出文字表面,实现思维的升华,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些许问题,进而导致很多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严重影响文学课堂教学质量。

(3)重思想,轻情感。传统教学环境下针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大多比较注重抽象思想的提升,往往将人生哲理或文化哲学观念作为文学文本价值的依归。这种将理性压制情感的逻辑思维,导致更加远离文学教育的本体。哲学类的作品大多比较注重思想,但是文学类的作品更多的是注重情感表达,借助于细腻的情感结合具体的人、事、物的描述,去传达作者的思想及感悟,这才是文学作品的真谛。然而就目前文学课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都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分析,却忽略了对情感的剖析,这种分析无疑是析骨未析肉,是具有局限性的。

2 改善大学文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及途径

2.1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若想实现应用型大学文学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提升,要让教师意识到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也可以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解,但是教学成效往往不如人意,学生可能具备很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但是也可能会缺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与中小学阶段不同,大学阶段除了要打牢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以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进而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使其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2.2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文学课本身属于比较枯燥的学科,因此,文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多样化,只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如此发达,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教师也可以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信息技术与文学课堂的有效结合。另外,教师可以采用PPT教学法代替传统的板书教学法,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减少教师的教学压力,最重要的是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所谓探究式教学法,主要指的是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事先设置几个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并将这几个问题作为本节课课堂教学考核的一部分,教师会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让学生们将这些教学问题的答案写在一张纸上上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通过学生上交的习题答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还可以完成课堂教学评价,可谓一举多得。当然,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三问三答法、小组竞赛法、开放式教学法和辩论教学等多种方法,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设计,提升大学文学课堂教学成效。

2.3 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性

(1)重塑课程理念,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对于教学内容,不能只偏重于某一部分,而是要实现各个部分的均衡发展,其中针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不能只将注意力投放在文史的分析及研究上,而是要实现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升,只有充分挖掘了文章中所蕴含的审美因素,才能达到文学品析的最高境界,实现情感升华。

(2)重视想象分析,促进思维发展。除了要注重文章中的审美价值体验的提升以外,还要注重想象分析,不能一味地注重作品中的詞汇及语句的分析,也要通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内涵,以及除去文字表面所蕴含的内容及信息,进而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更接近作者的本意,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剖析文章的基本内涵,进而实现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2.4 实现多样化教学内容的构建

(1)知识类课程。所谓的知识类课程,主要指的是借助于该类课程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进而实现学生的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知识类课程的开展,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增设中国文学概论、西方文学概论,辅助开设中西文化比较类课程。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本国的文学知识,还可以了解外国的文学知识,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且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中外文学的对比,可以发现中外文学之间的差异性,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2)鉴赏类课程。鉴赏类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借助这类课程强化学生对文学的感知及体验,通过开设文学鉴赏类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赏析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另外,在鉴赏过程中,还可以实现情感教育及道德教育的渗透,进而实现人文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能力训练类课程。所谓能力训练类课程,主要指的是除了传统的鉴赏及学习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尝试写作,学会不是最关键的,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对于这一类课程的开设,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同时,在创作过程中,还可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及想象能力的提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应用型大学文学课堂教学确实存在些许问题,但是相信在一系列改进措施的帮助下,这些问题一定可以迎刃而解,进而为我国应用型大学文学课堂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国家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海红.文学与人:反思应用型大学文学课教学改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3:130-132.

[2] 刘婧.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18-120.

[3] 农迎春. 切入传统融合现代——对大学课堂文学课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J].河池学院学报,2007.S1:23-26.

文学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时间超越百年,密切联系着百年历史、政治。现当代文学教学面临很多问题,教学内容及形式必须要进行改革。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改革 时间跨度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现状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从学生专业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对这门课程最为重视,而许多别的专业如广电新闻影视等专业则作为相应的选修课,为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制订不同的教学内容。

现在的学生较难接受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希望课程生动、有实用价值,和自己的专业有重叠。这给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带来了不少困难,因为,我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转折,作为文学,特别是现当代文学,是我国百年历史的现实反映。而现如今的学生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对于那个年代的历史生活难以准确地理解。不仅如此,最近这几年我国高校的课程安排有两大方向:一个是让学生的专业课课时更多,一个是让公选课具有更多的类别以及课时。这就导致中国现当代文学这种基础课的课时遭到了极大的削减,和前些年比起来,大概削减了三分之一课时,有的专业甚至削减了一半的课时。跨度百年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纷杂,学生自身的局限和课时的减少,所有这些需要教师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准确生动地讲解近百年的文学现象和不同风格的作品,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另外,随着影像视频的普及,单纯的文本阅读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进行改革就会落后于时代。运用影像教学,还需要考虑实际的效果以及是否破坏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现当代文学的教师,对此现状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对该课程的传授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改革方案

(一)当下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受到了中国社会百年来发展与变迁的重大影响,尤其是当代文学。所以,现当代文学教学需要让学生学习了解近百年中国社会,特别是当今社会之现状。而如今,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材涉及的内容,偏重于体现20世纪末的社会情况,涉及21世纪的文学作品则很少收录。比如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就没有收录到教材中;另外,教材所收录的内容比较严肃,不够接地气。特别是教材中没有80后作家以及网络文学作家的优秀作品,尤其是缺少比较流行的玄幻、穿越文学等一些新兴的文学样式,而这些正是当今90后学生所喜爱的。所以,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需要重视当下性,加入一些反映当下社会生活的作品和新的文学样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积极性。为了提高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当下性,需要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改革,增加能够反映21世纪社会现状及新样式的好作品,建议修订辅助性教材,以此来提高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当下性。

(二)历史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的历史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历史知识,学生就很难理解现当代文学传递的思想价值。在教学时,发现相当多的学生不了解我国那些特殊年代的历史,对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比较隔离,所以对很多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知识不感兴趣。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建议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新型教学设备,增加大量的图片以及影像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作品内容。比如新文化运动,可以穿插“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像及图片等。不仅如此,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课堂体验,还可以绘制文学发展与历史变迁的相关表格,将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标注。对于一些简单的历史时期,鼓励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经典文学的结合。这种结合是时代碰撞的产物,直接导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诞生与前进,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传达的思想。

三、结语

对中国现当代教学进行改革,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现当代文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燕.应用型文科专业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36).

[2]王慧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05).

[3]陈颖.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6(10).

[4]王桂荣.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07).

(作者简介:王理香,女,本科,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高级教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责任编輯 刘月娇)

文学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也只有当学生文学素养得到不断提升之时,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够得到综合性的提升。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素养渗透的重要性及具体策略进行了探讨,旨在促进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学素养;渗透策略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过于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及成绩提升情况,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文学色彩,使得学生的文学素养较低,无法将语文学科所具有的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作用发挥出来,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这就需要教师顺应教学改革的趋势,加强对文学素养渗透教学的研究,真正将文学素养的渗透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促使学生得到越来越全面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渗透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已成为教学的重点所在,而文学素养就属于科学文化素质范畴,所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基本教学要求。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文学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必然会采取创新的教学理念、方式,设计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能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中,逐渐达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2.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教学中注重文学素养的渗透,对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极为有利。比如:当学生具有一定文学素养时,能更快速地理解阅读文本中的语言,并对文本中所用到的描写技巧、词汇等进行掌握,这无疑能为学生写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奠基。3.完善学生的思想。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除了需要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化知识的教学之外,还需要注重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培养,这样才能够促使其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而在教学中渗透文化素养教育内容,其鉴赏能力会得到大幅度提升,这样学生在阅读各种文本之时,就能够快速地感知到其中蕴含的真善美内容,能越来越有效地完善学生的思想。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渗透的策略

1.基础知识教学活动

基础知识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此类教学活动正是渗透文学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文学功底。具体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接触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体会文学,逐渐地热爱上文学,相信在这样的长期努力之下,学生的文学功底会越来越扎实,这无疑能为其文学素养的有效发展进行铺垫。其次,指明文学素养发展方向。基础知识教学活动中想要持续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必须要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及学生学习具有的个性化特点,在教学之中只能够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绝不能出现过度干预学生主观思维意识的情况,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地去体会文学艺术的高雅与深沉。

2.古诗词教学活动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古诗词是渗透文学素养教育的主要形式,因而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古诗词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设计,将之渗透及培养作用发挥出来。首先,体会古诗词意境。每首古诗中都蕴含着特定的意境,而让学生对具体的意境进行理解与体会,就能够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既能够达成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教育目的,又能够快速达成古诗词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静夜思》古诗之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设定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知作者对家乡的思念,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离家几小时或是几天后的那种思念情绪,对古诗的意境进行深刻理解。其次,运用诗人的人生阅历。每位诗人所创作出来的诗文,都与自身的人生阅历有直接关系,是对自身情感的一种表达。以诗人的人生阅读为材料,能让学生对人生产生更多的感悟,这能为其文学素养的提升奠基。比如在学习《出塞》古诗时,就可以为学生展示“王昌龄”的人生阅历,这样学生便会对古诗内容进行深刻理解,并被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所感染,从而对人生的价值有深层次的理解。再次,诗人字词应用方式。古诗词中所运用到的字词,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而通过对字词应用方式的了解,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汉语言文化的魅力所在,而这也正是渗透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3.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文学素养

教师作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者,自身的文学素养高低,直接会影响最终的培养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在课下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語言水平及教学水平,如多研读一些文学作品,多途径探索教学艺术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够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的魅力,达成最终的文化素养培养目标。

4.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之时,除了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之外,课下的自我学习也极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喜好,设计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逐渐拓展自身的文学视野,提高自身的实践运用能力,养成良好的课下自我学习习惯。

三、总结

小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最佳时期,语文教师可以从基础教学活动、古诗词教学活动、提升自身文学素养以及拓展学生文学视野等方面着手,逐渐强化学生的文学艺术理解与鉴赏能力,在实现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实现预设的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朱诗怡.品味童趣、激发想象、引发共鸣——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重要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6).

[2]关振华.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实施策略[J].北方文学,2017(18).

[3]马莲香.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A].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昆明会场)论文集(上)[C].2020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朱坊乡胜利小学341400)

文学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现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加强,现代文化开始向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学生不仅仅要学习中国优秀的文化,还要了解外国文化,这样才能全面发展。在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人文思想渗透方法,使英美文学教学更有内涵,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人文思想

基金项目:山西大同大学2016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JG2016222)。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我国高校将培养复合型人才放在首位,英美文学的教学方向随之发生变化,包括商务英语教学等,这些教学内容都会影响英美文学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英语课程种类不同、内容不同,但在教学模式上并没有很大的差异,许多高校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发挥出英美文学教学的作用,学生虽然掌握了英语知识,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并不全面,没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一、英美文学的教育价值

(一)反映英语民族的历史文化

许多英美文学作品都反映了创作时代的特点,也展现出了外国的历史和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看,英美文学是必修的课程之一,除了具有阅读理解、分析解答的意义外,还能深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了解西方的语言特点、文化背景等,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全面地感知生活、学习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不受国界的局限,所有的优秀文学作品都会蕴含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节,虽然文化背景、语言特色不同,但思想内涵、人文精神等有相似之处,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历史文化,也可以帮助学生有对比性地分析中外文学[1]。总的来说,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英语水平,通过欣赏文学作品使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与此同时,英美文学课程也能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从而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对英语语言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不局限于书本教材中的内容。

(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我国教育改革落实的时间比较短,许多教师虽然已经改变了教学形式,但还是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缺少主动性,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如果单纯依靠语法、口语等教学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英美文学作品则不同,文学作品具有故事性,内容比较丰富,且蕴含了智慧、情感、想象力、原创力、审美意识等多项内容,这些内容不会受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限制,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会获取到这些信息。不仅如此,英美文学作品的风格不同、流派众多,学生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英美文学在培养英语专业人才方面的作用

(一)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

文学作品可以体现出作者的人生经验和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体现出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方式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和思想,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英语表意功能比较强,选择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同时也能体会西方文化的特点。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批判性,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西方社会,并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利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文学作品中,语言具有生动、优美、形象、凝练的特点,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还能强化自身的语言能力。学生可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和观察不同的语言现象,进而收获到多种多样的语言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使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英语知识,即使在不同的场合中、条件下学生也可以冷静地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才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中式英语”等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少跨文化意识,在学习英语、使用英语、阅读英语的过程中,往往用汉语的习惯和方式去分析和翻译,导致学生表述不清楚或理解不准确。语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兩种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不仅发挥出英语语言的工具性特点,还能体现出语言的文学性特点。具体来说,中国礼仪和西方礼仪不同,英语的ousin、aunt及un-cle可以对应八个不同的汉语称谓。在称呼方面,汉语言认为年幼的应该尊重年长者,中文中会使用老人家、老太太、老先生、大嫂、大妈等称呼表示尊重和礼貌。但在英文中,除了正式场合中使用先生、太太等称呼外,大部分情况下都会直呼其名,以此表示亲密,西方人并不会认为这样不礼貌,这与中国礼仪恰好相反[2]。这些礼仪上的差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逐渐有所感受并摸索出规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质,就是人在人文方面具备的综合品质,人文注意与科学主义有很大的区别,人文主义的重点在于人,以人的思想和精神为主。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即使有再高的文化也不过是一个知识的容器,并不能发挥出知识的作用。通过学习英美文学课程,学生可以了解经过历史筛选和积淀而成的文明成果,透过这些文明成果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生活,并对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三、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如今,许多高校都认识到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教育部门也积极提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以此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从整体的教育情况来看,许多教师还是更倾向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对思想文化的教学不够重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语法、口语等知识教学上,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造成学生缺少人文意识,在学生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和质量[3]。在课程设置方面,许多高校虽然设置了英语课程,但没有设置英美文学课程,只有一些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美文学,或者将英美文学设置成选修课程,选择该科目的学生比较少,教师也没有做出相应的引导。

(二)教学方法不创新

从教学方法来看,现代大部分教师都已经进行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多媒体设备和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尽管如此,教学方法还是需要创新和完善。有些教师虽然看似创新了方法,但依旧是“换汤不换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不高,即使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方法,也没有发挥出这些设备和方法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较少,教师只负责阐述课件中的内容,根据设计好的教学流程逐步实施。而学生则只负责听教师的讲解,并没有主动思考和探索,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全面,甚至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就已经模糊,课后也没有复习、重温的意识。许多文学名著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每次阅读都能获得新的观点和认识,但许多学生只会阅读一遍,甚至一开始就没有阅读和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具有功利性

如前文所述,语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特点,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还要通过学习英语了解西方文化。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语法知识,还要探索语言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书籍、文章的内容,对英语语言的掌握也会更加透彻。英美文学课程可以为学生学习英语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产生情感共鸣,也能了解到西方的历史和文化,进而对英语知识有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同时也能开拓学生的视野[4]。然而,现代高校教育往往将就业放在首位,不论哪个科目的教学都具有功利性,忽略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缺少人文素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比较单薄,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提高英美文学教学中人文思想渗透的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融入人文思想

高校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并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为此,学校首先要进行课程的优化和整改,提升英美文学在日常课程中的比重,使学生和教师都认识到英美文学教学的中重要性;其次,教师要明确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选择适合学生、学生感兴趣的英美文学作品,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根据学生需求的变化,教学内容也可以适当调整。教师要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每一节课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相应的任务,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使教学更加有序、灵活[5]。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作品进行教学。以《伟大的复兴》(《Great Instauration》)为主,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学教师要树立知识、情感、能力三个目标。在知识方面,教师要带领学生了解培根的生平、介绍培根的经历,使学生对培根有初步的认识;在能力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思辨能力、分析能力,使学生可以运用经典进行写作和翻译;在情感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理解、欣赏英国文学圆柱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英国文学的基本知识,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有条不紊地展开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向也更加明确,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加深学生对文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二)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阅读英美名著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感受阅读名著的乐趣,给学生更好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可以产生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共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文学体裁,按照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评论的顺序逐步深入,使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文学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选择名著经典。但如果只阅读片段,会影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判断,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罗列一些阅读清单,鼓励学生整部阅读,使学生掌握故事的前因后果,这样才能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教师也可以举办一些趣味性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的方式来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比赛、话剧表演、歌剧表演等活动,围绕某一个文学作品或主题设计互动内容。如果以《哈姆雷特》为例,学生就可以选择《哈姆雷特》中比较经典的情节桥段进行表演,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创作和改编。教师要对学生改编的内容严格把关,确保学生的创新符合原作思想,有内涵、有深度,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增强情感教育,丰富教学活动

在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就要增强情感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文学作品为基础,对文化、历史、价值观、世界观等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可以确定一个讨论的话题,然后带领学生共同讨论这个话题,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例如,在《論说文集》(《Essays》)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对培根的生平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介绍《论说文集》的主要内容,节选重点进行教学讲解并安排学生在课后全文阅读。学生将所有内容都阅读结束后,可以将自己的感想总结成一篇短文,也可以在课堂中直接就某一个观点进行讨论和表述。其他同学可以共同探讨,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驳。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内容。

五、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的面临着许多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学生需要学习多种文化知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利用英美文学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思想,使学生成为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菊菊.高校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人文思想的渗透[J].学园,2017(31):31-31.

[2]王茜.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学的价值思考[J].才智,2018(8).

[3]刘志耀.试论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8(56).

[4]宋广波.人文主义教育与高校英美文学教学[J].大学教育,2017(1):99-100.

[5]张蓉.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评《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J].领导科学,2019(12).

作者简介:崔明(1980-),男,汉族,山西省大同市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文学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全国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存在不确定、不统一、不全面的问题,缺乏与小学文学教育目标的对接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符合小学教育需求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学、读、讲、写四种能力,并呼吁儿童文学课程亟待教材的修订、师资的优化和课时的保证。

关键词:小学教育;儿童文学;课程目标;改革

一、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目标的实施现状

全国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儿童文学课程虽然已有十年左右的历程,但各个学校的任课教师使用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大多是参照互联网或自己编撰的,并没有统一的版本。课程目标大多围绕以下几点:使学生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儿童文学不同文体的特点,扩大儿童文学的阅读量,提高儿童文学修养,具备分析和鉴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初步学会撰写儿童文学评论和创编简单的儿童文学作品。概括来说就是:理论、文体知识、阅读、鉴赏、评论、创编。有的教师因为课时有限没有设置“评论、创编”的目标,也有教师设置了“通过课程学习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文学接受特点,有较强课外阅读指导能力和文学活动组织能力”这样较高层次的目标。整体来说,儿童文学的课程目标设置多而杂,也没有目标的先后阶段和权重之分,更没有具体的教学方法指导与每一条目标相对应,这让任课教师拥有极大主动权的同时也产生很大的不确定性。任课教师又极少是专业出身,多由相近专业教师兼任,基本采取以教材为纲的“一言堂”式纯理论授课,没有从课程目标出发去研究教学环节,更是忽视了阅读指导、评论、创编这些实践环节,再加上课时量不足,极易造成授课简单化,让本该生动多彩的课堂变得沉闷乏味,学生也很难真正领略儿童文学的魅力。

培利·诺德曼认为:“文学教育的目标就是提供儿童阅读文学的乐趣。”[1]小学教育专业(文)是要培养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为小学生最重要的文学资源,其课程目标和教学环节设计一定要和小学阶段的文学教育目标相对接。小学的文学教育目标是“关注学生情感和价值观要素的培养,关注学生自身的经验世界的成长和丰富,也包括持续的文学阅读的习惯和兴趣的培养”[2],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完整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应该锻炼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

二、符合小学教育需求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

(一)学:提升专业的理论素养

和任何一门专业学科一样,儿童文学首先是一门具有独立学术体系的文学门类,并不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或读者对它的低幼而羸弱,恰恰相反,儿童文学的学科起点很高,理论研究长期处于先导地位,融合着儿童文学兼文学与教育的双重特性。学生在接触本门课程之前,所有关于儿童文学的了解几乎都是童年印象式的、片段式的,很有可能是似是而非的,要想经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对儿童文学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光有遥远而粗浅的阅读体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建立与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相联系的新的儿童文学观”[3]。

教师要从儿童文学的基本问题出发,讲清楚几个最本质的问题。例如“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美学特质,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儿童文学的不同文体特点,以及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关系等。理论的讲授要佐以生动鲜明的故事来举例(要求教师的阅读量、理论联系作品的能力、讲故事的能力);理论的讲授不宜过深,学界尚无定论地探讨论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观念混淆,可留给他们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时再做分辨;理论部分安排不宜太过紧凑,可按专题讲授,穿插一些实践课程。

(二)读:大量作品的阅读鉴赏

扎实的儿童文学基础首先要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是最直观的原始积累过程,也应对重要作家作品的了解而初步形成文学史印象。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单纯体会情节带来的快乐或感动,继而深思故事背后的深意和真善美的主题,再进一步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从不同层次纵深体会儿童文学,必然带来与童年阅读完全不同的情感和审美体验,也将成为他们日后从事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科研、阅读推广或创作的最大资源库。据调查,目前大学生的童年文学阅读状况并不可观,尤其对20世纪以来中外丰富的儿童创作闻所未闻,这是他们童年的缺失,需要通过大学来补课。

鉴于这样的现状,教师应提供具有经典性和代表性的阅读书目,应涵盖各种文体,跨越各年龄层次甚至民族。书目不宜过多。之后要检验阅读成果,分享阅读体验,可以通过课上交流、课下布置读后感、作品鉴赏等方式辅助实现。作品鉴赏是一个人文学功底和文学综合能力的体现,如文学感悟能力、文本细读能力等,刚开始不宜要求过高,毕竟小学教育专业不同于中文专业的训练,建议从读后感写起,写出真情实感、对细节、主题或人物的分析有自我见解即是值得赞赏和鼓励的。

(三)讲:教学设计与模拟课堂

“讲课”能力包括两部分:儿童文学课堂授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正在逐步实现“儿童文学化”,这是一个可喜的发展趋势,现行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80%的内容选自儿童文学作品,可见儿童文学教学是未来语文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的学习训练,则难以胜任,或者说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方式止步不前。因此,大学里的儿童文学课程不能缺少这关键的环节。教师可以分年级分文体选取一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篇目,布置全班同学写教学设计,点评优缺点逐步完善教学设计,然后选拔两名同学进行“同课异构”的模拟课堂教学,再次对比研磨,直到让每个同学都能掌握儿童文学不同文体的授课方法。

在提倡全民阅读、尤其注重儿童阅读的今天,我们的毕业生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后,势必还要担任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等工作,因而务必学会怎么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学会根据学生年龄推荐书单(分级阅读),学会设置课前、课中、课后问题,学会引导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体验阅读乐趣,而不是将作为整体的阅读切割成零散的碎片。教师可选取几部经典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在班级中进行实验,教学方法则有别于儿童文学课堂授课。

(四)写:儿童文学创编与研究

儿童文学创编与研究是儿童文学课程最容易忽视和省略的环节,因为难度较大、费时较长、对文学的天赋、素养、理论基础要求较高,现行的大部分儿童文学教材都没有“创编和研究”,大多数教师的实际教学也未实行,大家认为“创编”是作家的事,“研究”是研究生和学者的事,总之不是未来小学教师的事。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从语文教学上来说,创编不止包括创作,还包括对优秀作品的仿写、改写、续写等形式,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和语言文字能力;从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需求上来说,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儿童文学创编能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文体特点,形成不同文体的教学特色,创编能激发他们对孩子的关注和观察,更有利于教师组织指导儿童文学创作大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儿童文学社团、编排儿童剧等多项校园或班级文化活动;从长远来讲,世界各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曾是小学教师的例子不胜枚举,小学教师最熟悉儿童的成长与喜好,他们是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生力军,鼓励他们创作,是对我国未来儿童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有力支持。儿童文学研究亦是如此,学会初步的研究方法,例如童话教学研究、中外对比研究、文学主题研究、文学语言研究等,有研究才有理论水平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为教师之路的长足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支持。

三、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变革的难题与挑战

(一)教材的修订

现行多个版本的《儿童文学》教材显示着国内儿童文学领域的渐趋繁荣和多家争鸣,是业内专家学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果,但是理论、实践、阅读、创编几大环节严重失衡。王泉根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是学科体系完整、极富创见的教材,点出了多个儿童文学本质性的问题,但是没有儿童文学选文和阅读指导、创编的内容,对本科生而言较难;朱自强教授的《儿童文学概论》是创造性的理论专著,也没有涉及选文、阅读指导、创编;方卫平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较为传统,适合本科生的接受水平,有儿童文学选文和简评,代表作家简介,在第二版中又加入了“儿童文学阅读指导与创编”一章,但实践方面还是用力不足;陈晖教授的《儿童的文学世界》是难得的重视实践环节的教材,专门针对小学各年级设置阅读教学设计和阅读教学方案,但缺乏创编环节。如果要培养四种能力,各版本教材须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

(二)师资的优化

这里所指的师资是高等师范院校从事儿童文学教学的专职教师。如果要通过儿童文学课程培养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教师自身应首先具备这些能力。然而事实上儿童文学的任课教师极少是专业出身,或者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不够,不能引导学生把握整体框架或本质特征以及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或者儿童文学阅读与关注不够,不能在讲课举例时信手拈来,无法推荐阅读书目和介绍当下动态;或者不熟悉小学语文教材或课堂,对实践环节的儿童文学课程设计经验不足;或者自身没有尝试过儿童文学创作或评论,更加无法指导学生的创作和评论。对儿童文学课程提出更高更全面的目标改革,也意味着本行高校教师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与挑战,他们需要静下心来进入并钻研这门课程,同时也需要进修与提升。

(三)课时的保证

纵观全国各地师范院校初等教育学院(或初教系)的儿童文学课程,开设的学年、学期和总课时量大相径庭,多则72课时,少则20课时。鉴于儿童文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建议将课程开设一学年,72课时~108课时,分两学期进行,周二或周三学时,并将此固定在小学教育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中,以此实现课时的保证。上学期理论与作品相结合学习,下学期就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课文进行设计、讲课、学会创编各种体裁的儿童文学,学会初步的研究方法,有利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善于发现问题,参与课题研究,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科研型教师。

参考文献:

[1][英]培利·诺德曼.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M].刘凤芯,译.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0:37.

[2]王泉根,赵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18.

[3]陈晖.儿童的文学世界(教师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4.

文学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基于高职日语教学发展的现状,本人尝试对高职基础日语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将德国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入高职基础日语教学的课堂中。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上从被动讲授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卡片法、旋转木马、搭档拼图等行动导向教学法,使教师在课堂中从讲授的位置转移到观察、协助、引导的位置上;从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中,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交能力,成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职业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 行动导向教学法 基础日语

外语教学方法包括翻译法、直接法、结构法、暗示法、交际法等等各种。其中,我国外语教学多采取结构法和翻译法。“结构主义语言学”及“行為主义学习论”是结构法的理论依据。把目标语言结构中与母语中语法的不同之处作为外语学习的难点,通过重复、模仿来掌握外语,把知识的讲解和反复操练作为重点。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一些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但这种教学方式也带有一定的机械性,部分学生并不能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恰当有效地运用目标语言,因此我国的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实际运用能力不足”问题。

教师为了提高外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在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多的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聚焦学习理论,随着人们对学习的认知不断深入,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进而发展到构建主义。学习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联结,教育者的目标是传递客观的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确定的目标,这是行为主义所坚持的观点。而认知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内部的认知结构,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征,把外界的客观事物的认知结构内化为学习者内部的认知结构。构建主义主张世界虽然是客观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意义的赋予是由每个人自己所决定的,因此不存在唯一的理解,它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里结构以及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张建伟、陈琪1996)。这三种学习理论反映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活动的不同的发展历程。我们必须全面衡量三组因素的利弊,吸收合理的见解,创立我们自己的教学理论,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德国职业教育界就开展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讨论,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由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所组成的。包括文本阅读法、卡片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这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旨在培育独立的、负责任的(在团队条件下)能够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学生。在行动导向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处于中心的位置,教师则担任组织者与观察者。通过“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六个环节,在教学中以完成项目的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小组合作及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独立完成一系列任务后,掌握方法能力、专业能力以及社会能力,构建起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体系。

如今的职业教育必须面对这样一种情况:现在及未来的技术工人如果仅具备专业能力是无法胜任工作的。随着行业发展及技术革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加工制造业的工作层次等级逐步消失,专业技术工人承担着完全不同以往的、独立的工作责任。而工作岗位也从单一标准的重复性工作转变为面向全球的综合性工作任务。所以,仅仅追求一个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职业教育是非常容易被淘汰的。孤立的专业知识、单一的应用技能是无法达到当今社会对职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必须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尽早开始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应用知识、能力和技能,独立解决任务和问题的能力。

日语作为一门外语类学科,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要求较高,相对的就业面却很宽泛。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多种多样,很难以定向培养、岗位零对接等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因此、我们在日语的教学中更应该追求对学生独立思考、自学能力及跨文化理解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各种职业岗位的需求。注重能力而非专业知识的培养,早已体现在日语教育的方方面面。我国《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2011)中明确指出: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活泼、接近实际的学习环节。在《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而语言知识以及语言技能是语言交际技能的基础。与此相对,日本也在2010年对日本语能力等级考试进行了全面改革。在改革前,虽然也有注重实用性的考题出现,但许多考生通过反复练习熟练考试题型、牢记语法点与单词、掌握考试技巧等来通过考试。改革后的日语能力考试增加了题型的灵活度、更加注重考试的实用性,改革后的主要方针是选拔学而能用的人才。原来的语法部分只有选择题,现在增加了排序题和完形填空,考生必须通过对全文的理解来运用语法,这种题型强调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而在阅读部分增加了情报检索题和综合理解题,对考生的快速检索能力和综合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听力则注重考生的迅速反应及应对能力;并且在题目中出现许多日本留学生活中的场景。改革后的考试强调了学生的知识面及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减少了死记硬背的部分,如果没有良好的日语基础知识、语言运用能力及对日本社会的全面了解,考生想通过改革后的能力考试难度将会越来越大。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在2010年开发了一套日语学习、教育、评估的参考标准-《JF日语教育标准》(简称JF标准)。这个标准被认为是日语学习、测评和评估领域新的指导性文件。JF标准对语言使用的熟练程度做了等级划分。分为六等,初级使用者(A),初级使用者又分为入门级(A1)和基础级(A2);独立使用者(B),独立使用者又分为进阶级(B1)和高阶级(B2);熟练使用者(C),熟练使用者又分为流利运用级(C1)和精通级(C2)。这些等级的划分与设计给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基准的框架。同时也为各个级别的能力提供了具体的描述,这就是“Can-do”的概念。“Can-do”表示的是日语的“达成度”,也就是利用已掌握的日语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进行什么样的活动。

以前的日语教学模式在基础阶段大多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以学生的记忆练习为辅,对日语知识进行灌输式教育,通过此种教学方式为快速入门打下基础主要是采用翻译教学法,重视词汇与语法的解释,使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结构快速达到国际日语能力考试标准,但是口语与听力却很难跟上学习进度,并且在生活中无法灵活应用。因此,JF标准中提出的“Can-do”模式改变了之前以掌握单词和语法点为目标的教学方式,而是将完成某项任务或某个课题作为教学目标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将这一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基于以上的日语教学发展现状及职业教育的理念及教学方法,本人尝试对高职的基础日语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将以上理念和方法实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下面将对课程设计做简单介绍:

高职日语专业的学生在入校时多为零基础,在教学的最初阶段我们不应该太关注教学内容,而应将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让学生习惯高职的课堂教学方式上,要让学生从被动讲授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许多学生虽然在入学时对日语怀有一定的兴趣及激情,但往往随着难度的加深及强度的加大在最初的学习阶段无法跟上学习的步伐,很快就丧失了兴趣。所以我们要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学的最初阶段是最关键的阶段,在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后,今后的两三年中他们才能有效学习。学习能力的建立应从基础能力开始,当我们教授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必须及时练习,观察学生学习效果。如果有学生效果不好,下次必须多关注这名学生的学习效率。学 习行为的改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耐心的、反复的练习,培养。因此我们要尽量帮助学生建立在无人指导状态下的学习模式。

本校学生在基础日语学习阶段使用的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日语》。以该教材的第二册为例,共而20课,分为四个单元,每单元的最后一课为复习课,该教材的特点是以语法的串联为主线,能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法基础,但实用性较差,难以融入任务式教学。因此我们在上课时,要适当调整教学方法,采取能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式,将任务型教学引入基礎日语的课堂。

《新编日语》每课都是由前文、会话、功能用语、解说、读解文以及练习六个部分。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习惯由单词的讲解开始,随后在前文,会话的学习中穿插语法的讲解与练习,最后通过读解文的学习加深对语法的认识,同时拓宽阅读面。但通过一学年的教学,笔者发现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笔者现在所带的班级共有35名学生,通过平时及期末的检查,能够良好掌握的学生不足四分之一,剩下四分之三的学生中,三分之一能够跟上进度,三分之一比较吃力,余下的三分之一基本从第一册过半开始就掉队了。在教学中,学生们往往对刚学过的内容记忆深刻,效果比较好,但一旦学了新的内容后,很容易与旧知识点混淆、遗忘,所以在期末检测时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并且学生始终存在读写能力较强,会话、听力及阅读能力较弱,鉴于此现状,针对基础日语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本学期,笔者将教授日语专业大二学生的综合日语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仍是《新编日语》第二及第三册,每周8课时。笔者计划对课堂教学进行如下调整:

首先在课前十分钟采用小演讲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准备ppt,用日语进行演讲,内容不限,用时5分钟。听讲的学生必须对演讲内容进行翻译及提问,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这种小演讲的形式,既能锻炼学生的查找,组织及发表能力,也对听讲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将学生很好的引入日语学习的氛围中。

在进入新课的教学前,首先要对已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上学期笔者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练习的方法,但效果并不显著。本学期笔者计划采取卡片法或把关键词打在ppt上,随机让学生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总结,如有不充分的地方允许其他学生补充,学生在回答时可以看教材或笔记,但不能照本宣读,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归纳,并在必要时进行造句。学生在听老师总结时往往听过即忘,但采当自己的讲解时,则必须再一次对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不仅能加深印象与理解,并且也能让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在学习新课时,老师往往会先讲解新单词,并重点讲解比较重要的单词,让学生做笔记。本学期,笔者计划采取用布置课下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查字典的方式,对新单词进行注解、标记。并且必须采取日日注释,而非日中注释的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已有的日语知识来理解新的词汇,而非简单的翻译成汉语理解。学生通过自己查询的方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查阅能力,在注释的过程中往往能找到自己学习的重点及兴趣,比单纯的听讲更能加深理解。在课堂上,教师采取重点单词随机抽学生讲解的形式,检测其学习及掌握的效果。

在前文及会话的学习中,原本遇到新的语法会由老师进行讲解,学生仅需做到熟读、理解并做好笔记即可。本学期,笔者计划在课文的学习中,锻炼学生阅读及标记的能力。在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及阅读新课文,要求学生自主找出新的语法点,对照课后解说进行理解。在新课文的学习中,不再采用教师讲授法,而是让学生来朗读,讲解对语法的认识,针对学生的讲解,老师进行补充及纠正。并且改变过去提供中文让学生翻译的形式,改为提供关键词或情境,由学生自主造句。实验证明,在人脑的记忆中,自己用关键词进行造句比阅读别人提供的例句记忆更加深刻。

在读解文的学习中,笔者计划针对该课的学习内容,适当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并在阅读中采取标记法、两人拼图法、旋转木马法等形式,让学生对阅读材料加深理解。通过互相讲解,锻炼学生的表达及倾听能力,同时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在考核方式上,改变原本期末考试占80%的比例,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采用更合理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教师能够在课堂中,从讲授的位置转移到观察、协助、引导的位置上,从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中,真正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模式。笔者计划通过本学年的记录与观察,检验新的教学方法能否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交能力,成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建伟、陈琦 从认知主义到构建主义[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Z]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张萱萱(1987年),女,汉,上海,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日本近现代文学。

上一篇:喉舌声乐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项目合同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