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7

大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学生发展理论把大学生班级管理当作一种综合的发展过程,微时代的网络技术成为大学生班级管理的一种新颖的方式,社会主义大学的“四个服务”的办学方针加上“学生发展”理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链接,最终实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学生发展;微时代;大学生班级管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高等教育工作,多次召开中央层面的会议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高等教育工作。顶层设计的蓝图最终的落地还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高校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高等教育工作的主体,班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等教育工作最后一站,最小的组织单元。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时代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微”,微信、微博的扩张,让新时代成为了一个“微时代”,无时不网、无处不网、无人不网是“微时代”的鲜明特点,“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便捷性是‘微时代’的一个重要的特征”[1],大学生的班级管理受到环境和技术变革的挑战,本文尝试从“学生发展”理论的视角出发来全面剖析微时代的大学生班级管理,推动更好更快地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推动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步伐。

一、大学生班级管理以“学生发展”理论为先导

学生发展理论是人的发展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运用和发展,它是综合性理论,主要包括心理发展理论、认知结构理论、类型理论、人与环境互动理论和SLI(学生的学习)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大学生的发展,回答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发展什么、大学生发展是如何引起的、大学环境如何影响大学生发展、大学生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等问题[2]。由此可见,学生发展理论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针、办学目标和办学宗旨异曲同工,以学生发展理论为先导,就需要思考社会主义大学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发展什么?这种发展如何引起?大学环境如何影响发展?社会主义大学生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针告诉我们,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发展“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而“四个服务”的能力如何发展需要高校具体来回答,本文试图站在班级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和回答如何发展的问题。大学生的班级管理围绕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四个服务”方针,就要营造“四个服务”能力发展方向的班级环境,引导学生向“四个服务”发展能力前进,做新时代的大学生,主动地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统一,把个人发展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相统一,把个人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统一,把个人命运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相统一。社会主义大学在“四个服务”方面要下足力气,营造大学生发展“四个服务”能力的环境,高校在管理和教学双重育人的事务中,要向学生讲清楚说明白“为什么要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人才培养理念,为什么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培养人才,为什么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培养人才,为什么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培养人才”。班主任和辅导员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领会学校在“四个服务”层面的办学精神和人才培养理念,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学校的管理育人、教學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具体相融合,从而以接地气通天线地方式传达到班级,让所在的班级同学能够深刻理解和自行贯彻“四个服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针和主动发展“四个服务”的能力,而具体地落实和贯彻“四个服务”在班级管理中的体现,正是大学环境中的班级环境如何引发大学生的发展,如何引起大学生向“四个服务”的方向发展,微时代就是要从具体的实施手段和组织方式以及工具使用来分析和思考班级管理。总之,微时代是班级管理的时代技术变革的背景,学生发展理论是班级管理的理论先导,“学生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微时代班级管理就是要回答如何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回答大学生如何发展成为一个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时代的大学生[3]。

二、大学生班级管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办的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针是“四个服务”,而如何确保“四个服务”落地就需要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落实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会议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大学内在的逻辑所在。微时代的到来和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伴随着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的不断涌现而出,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活力不足,语言不新,方式手段落后的多种挑战,班级管理中要重视好微媒介,以便于班级的日常管理和班级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班级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以班级管理带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引领班级同学主动以“四个服务”开展自己的人生规划与目标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4]大学生班级管理中要围绕“四个服务”开展常态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讲好,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坚定不移地以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立场,始终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视人民群众为亲人,牢牢铭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5]。把“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理念阐述清楚,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的本质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党的领导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经过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选择,是历史的决定,是人民的决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大学生接力,主动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大学生的班级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后一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后一米,只有把大学生的班级管理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才能彻底地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的目标。把“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道理解析完整,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清晰地表明了,农民阶级的建国运动失败了,资产阶段的辛亥革命运动也失败了,只有以无产阶级为主的革命建国运动成功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起了中华民族新的历史篇章,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在总结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总设计师的党中央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故事,迈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步伐,“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6]。微时代的大学生班级管理要深刻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黄金内容,把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要求输入进当代大学生的脑中心中身中。让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大学生牢记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只有坚持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把“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搞明白,“四个服务”是一体的,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只有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会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微时代的大学生班级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守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解决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历史决断,深刻领会“四个服务”的内容,以班级管理为手段开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彻底打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后一米,引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发展“四个服务”的能力,把大学生人生选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相结合。

三、构建大学生班级管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的新机制

大学生班级管理是一种微观活动,得其大者,兼其小。微观活动需要从宏观着眼,前面两部分已经解决了微时代班级管理的理论先导和微时代班级管理的核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部分主要从微观的机制入手,具体阐述和构建一种微时代的班级管理的机制,运用“学生发展”理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牛鞭子驾驭班级管理。在班级管理中以“学生发展”理论带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我们通过班级管理来践行大学生要发展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能力,班级管理要营造“四个服务”的思想环境,班级日常管理事务要以“四个服务”为导向,把“四个服务”主动融入到班级管理当中,构建以班主任/辅导员+班干部/学生党员+学生家长的班级管理的核心-外围群体,班主任和辅导员主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代表学校教育的一方;班干部和学生党员主要充当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桥梁,推动班级成员的自我教育的开展,代表自我教育的一方,是班级的牛鼻子队伍;学生家长是班级成员自我教育的补充力量,代表家庭教育。不管是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最终都会汇聚到社会教育中来,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当中,我们不能摆脱社会的影响,社会教育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来避免社会教育中的负面部分,抵御社会带来的不良风气和各种各样的消极影响。当然,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要积极面对社会教育的挑战,更要积极作为以学校教育引领社会教育,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三位一体加家庭教育的补充。

具体来说,围绕“四个服务”,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的班级管理的指导者要深刻领会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主动传达和理会学校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的精神,发挥思想引领者的作用,做好班级管理的“守门员”和“把关者”,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活动,强化班级的日常教育。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例,所学内容都比较宏观和高大上,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人生规划看似比较遥远,实际上非常有关联,这取决于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如何具体操作和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班会教育活动,如何发挥和调动班干部和党员的积极性,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班会扩散到班级所有成员和学生家长。以笔者所带的班级为例,首先作为班主任我主动召集班干部和党员学生策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班会活动,确定主题班会的子题目,然后确定班会的具体开展程序和细节,而且利用了微时代的各种平台:比如微博、微信的朋友圈、微电影、抖音等,要求不同的同学注册不同的微平台,把主题班会中的经典语句和台词分享到上述平台,并且点赞数、转发数作为奖励的标准,而且要求采访家长,让家长把个人的初心和使命分享给班级成员,同时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全面剖析党中央为什么要推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活动,最后活跃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上的“金句”是社会教育的重要体现,从主题班会的策划、执行、完结都是微时代大学生班级管理的一个具体的缩影。此次主题班会更是学校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大熔炉”,以“学生发展”理论为先导,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围绕“四个服务”的具体内容,最终通过学校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机制串通起来,实现了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和要求,具体鲜活地展示了微时代大学生班级管理的过程。

微时代的大学生班级管理是大学生班级管理在网络技术日益强大的新话题,运用“学生发展”理论分析微时代的大学生班级管理,给我们提供了微时代大学生班级管理的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而“学校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新机制是微时代大学生班级管理的一种创新,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班会,具体而生动地展示了围绕“四个服务”的内容,嵌入“学生发展”的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后一站,实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引领大学生发展“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能力,推动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蓄力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欧琳宗.“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培育的重要平台探索——基于“微平台”视角[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05):126-129.

[2]彭小孟.学生发展理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理论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3):3.

[3]周洪宇.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推進教育治理现代化[J].教育研究,2019,40(03):15-19.

[4]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高校思政工作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N].光明日报,2019-02-20(05).

[5]李怡,肖昭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创新与现实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07):26-33+159.

[6]袁曙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J].求是,2014(22):62.

大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压力管理

一、引言

据教育部公布的新的数据显示,随着高校的教育改革和扩招,高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随着在校大学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由此在高校中形成了就业困难群体,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如果他们的就业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业压力得不到缓解,会对他们的身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身心健康,严重时会导致抑郁的倾向。[1]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途径。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在就业上会面临更多纷繁复杂的问题,解决中国的就业任务更加艰巨和困难。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供应已经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约1800多万人,近几年新增工作岗位的数量估计在800万左右。这导致我国的失业率和自由职业者的人数不断上升。[2]

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不适应目前就业的形势,各种制度和管理模式不合理,社会用人制度不公正,户籍、人事制度尚未完全改革,加上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有较高的期望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媒体报道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50万,多于“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20多万,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到765万。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增幅呈现下降趋势,同时,由于大量城镇失业下岗人员、军队退伍人员以及中学毕业后不再继续求学的学生步入求职择业大军中,大学生就业压力激增。大学生就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3]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在就业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因素(身体、学习状况或能力状况)或其他原因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而影响了自己的就业选择,难以找到理想职位的大学生人群。

研究目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就业问题的重点,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问题上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就业困难群特的就业问题,探讨了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特征,分析造成他们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以制定有效的就业压力解决策略,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促进他们的充分就业。

研究意义: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有利于他们的充分就业,减少对身心发展上的不良影响,也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合理分配资源,有效促进和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特征

1、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在面临比较难的任务和工作时退缩和不敢轻易尝试和挑战,而且抗压能力比较差,心里比较敏感和脆弱,轻易会被一些挫折和失败打倒,缺少从头再来的勇气。心里承受能力较弱。

2、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到位。对于就业来说一方面就是考察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了解他们如何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基础。就业困难群体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到位导致他们无法在就业的时候脱颖而出。

3、社会参与感不强。很少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缺少与别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对各种团体活动和社会性的活动不感兴趣,不愿意参与到其中去。

4、角色转换困难。从大学生的身份转换到就业者,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还不太适应,在学校里就是上下课与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对于初入社会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比较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5、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欠缺。喜欢独来独往或者局限在自己的舒适圈,缺少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导致在很多事情上都无法或者不知道如何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碰壁。

三、造成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压力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当下,我国的很多高校同样存在类似的种种问题,比如:在培养的方式上就存在一定的差距,越是重点的名校他们的培养模式会大部分重心放在科研及研发的能力上,很多大一部分的科研项目一直位居国内前几的水平。即便是这样,在所有的本科教学上同样存在着很多消极的影响,很多的老师把工作重心放到科研上,很少一部分心力放到对学生的培养上,对学生的授课内容及深度更是少之又少、考试仅仅形式化、育人的态度颇显消极。正因为如此,导致很多的高校在学科建设当中形成了很严重的倾向性,使得文化及理想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学科类结构框架分配不均,最终的弊端就是这些种种因素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成为市场的需求型人才,达不到社会需要的能力。有些民办高校甚至由于资金的问题在“追求文,避其理”的发展模式下不断走独木桥,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对于未知的探索形成了禁锢思想,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过于饱和的市场学生很难去立足。[4]

2、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不到位。伴随全国的高等院校扩大招生的情况,大学生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当代大学生形成了巨大就业压力,面对着社会需求人才激增,内激了大学生的竞争。面对当下的就业状况,很大程度的原因是因为学校没有给学生过多的关于就业方面的引导以及课程和实践性的指导。[5]高校缺乏这方面的指导使得学生初次踏入社会会很吃力,尤甚者甚至会迷失自己,不管哪一类学科都应建设一个就业指导的领导团队,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及计划,全方位的引导学生树立适时的就业观念、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的全方位的认知。

3、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与联系不够。就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很多的高校未能与企业有较多的合作关系,也就是说无论是企业的供求数量,还是专业的设置都不能满足当下的社会发展需求,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们更是无从选择,在新时代的规划中,校企合作已经是未来高校发展的主流方向。对于大学生来说,除了在学校中完成自己的学业以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毕业时面临找工作难的问题,任何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但是对于就业困难群体来说,确实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很多高校忽视了大学生的这个问题,没有为他们的发展作长远的考虑。

4、就业结构不合理。由于很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导致学生虽然经过了几年的专业课学习,但是却与社会的就业实践不挂钩,学到的东西却不能运用到自己找工作的过程中去。就业结构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严重,比如规定男女在工作上的类型和比例,有些工作适合女生而有些工作适合男生去做,性别差异导致的就业难的问题非常突出,传统的男人在外工作女人在家洗衣做饭带孩子的思想导致女生在找工作时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所以就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

(二)主观原因

1、个人专业能力不足。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都会面临找工作的问题,有的人找工作比较难,而有的人就会相对容易一点。而对于专业对口的工作,考验的就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的运用,学习的知识多少和是否能够有效运用到找工作的过程中都非常的重要,所以说就业困难群体很难就业一大主要原因就是个人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不够和专业能力不足。

2、缺乏表现力。除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之外,找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面试过程中的表现能力,而面试过程中主要是考察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眼神、动作、表情的全面的综合,所以说语言表达和肢体动作传递给面试官的信息非常重要,就业困难群体可能就缺乏这一方面的能力。

3、社会适应性不强。从学校到社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对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来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学校学好相关的知识和解决就业问题,导致他们对与这两者无关的事情漠不关心,很少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去,对校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参与感不高,这样也缩小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范围,使他们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害怕与其他人交流,减少了人际交往的机会,所以最终导致了他们很难适应社会的节奏。

4、对就业期望过高。很多毕业生都会对自己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抱有很高的期望,对工作的各种条件和要求也比较高。比如:在薪资方面要求至少5000+,双休和节假日也会发工资等;在地域上希望自己可以在一线城市,提供住宿等;还会对工作环境和设施等提出很高的要求,导致他们很难找的合适的工作,没有认清现实和没有评估好自己能力的大小。对于较好的工作自己达不到他们的招聘要求,而对于一般的工作他们又不是很满意,所以导致他们就业困难。

5、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模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大学里基本都会开设相关的课程教学生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通过综合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因素,对自己的未来择业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对于就业困难群体就是对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工作比较模糊,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计划,导致他们在面临就业的时候非常困难。

四、缓解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压力的指导策略

1、政府加强干预和指导。首先要完善各项有关就业的法规和章程,如完善劳动法、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制度、加大对人才市场的管理和调控、管理好就业中介的行为以及完善各项保证就业者合法权益的保障制度。其次应该在完善各项法规章程的基础上使这些法规得到贯彻实施,强调人才市场用人的公平性原则,规范秩序,反对就业歧视,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切实保证就业者的各项合法权益。出席相应的就业者扶持政策,减少雇佣未成年劳动者的措施。

2、用人单位与学校加强合作。学校应该主动的与用人单位加强合作和联系,为大学毕业生未来寻求工作提供一定的路径。现在很多专业都是校企合作办学,这样就会为一些就业困难者以后的就业提供了方便。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就业实践进行一定的指导,也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实习机会,方便他们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企业可以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可以考虑把他们发展成为以后企业的培养对象,毕业之后可以到他们的企业去工作,但是前提是学生要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不是谁都可能顺利进入企业中去。

3、高校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并进行指导。在当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高校不仅应将本校的教育指标作为目标还要加强对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避免盲目从众。还要指导学生从事多方位的就业任务,包括撰写自己的创业计划书等,让大学生适应当下市场形式,择优选择与自己匹配的就业岗位,做好学生未来的就业规划,指导学生全方位的去分析自己,这样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建立一个稳定且实际的目标。

4、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和心理素质。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自己未来的就业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在就业之前要学会分析就业形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和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且在就业的过程中不断不断变脸自己的各种能力,发掘自己的潜力同时也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在大学时就应该制定一些目标,锻炼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清晰明確的规划,让自己尽可能地减少迷茫,少走弯路。在学校还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团体活动,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认识一些新朋友,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还要学会自我调节,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会认真分析和调节,避免对自己的身心带来一定的压力,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认清自己的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结语: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需要妥善解决,高校专业设置也需要更新和优化。同时也需要多方的援助与支持,需要家庭、社会和就业困难者的有效配合。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促进他们能够充分的就业。有效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利于其家庭情况的改善,也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国家栋梁。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是国家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关乎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会长期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价值观、社会文化思潮、社会行为内化与凝固,甚至它还潜移默化地生成与改变国家的民族性。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问题的解决工作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家庭、企业、学校等多方形成合力,不断研究、总结经验,努力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科学的帮扶体系,以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帮助其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张莹,刘瑾.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压力管理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04:171-172.

[2]陈永晴,徐铮.试论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J].考试周刊,2011,32:192-193.

[3]陈木坤.浅析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7,3403:263-265.

[4]向中坤.浅析应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策略[J].就业与保障,2020,24:57-58.

[5]徐礼堂.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802:36-39.

大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落实 高等院校 学生管理新规定 加强 考试作弊 管理

一、精解新《全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

现行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是1990年颁布实施的。10多年来,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和巨大发展,对教育观念、体制、制度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年来,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成倍增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同时,大学生维权意识日益增强,而高校内部的一些规章制度和现行法律有的地方存在冲突。新修订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强调“育人为本”和“以学生为本”,在涉及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和依法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方面有重大改变。新《规定》授权高校自主确定学生学习年限、具体学习标准和成绩评定方式,自主决定学生调整专业,自主管理学生学籍。新《规定》明确开除学籍须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大学生受处分后有了申诉权。

新《规定》针对当前高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相关管理,并细化了作弊开除学籍的种类。针对考试作弊严重的问题,增写考试作弊或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可予以开除学籍等规定。明确了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可予以开除学籍等规定。新《规定》必将对解决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考试作弊现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高等院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

考试是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测和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近年来,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已经成为高校目前最严重的消极现象之一。它不仅违背了正常的教育规律,背离了考试目标,影响了教学质量评估的可靠性及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了整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和良好校风的形成,同时也助长了学生的不良品德,叫人痛心疾首。

导致考试作弊现象的原因很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社会原因、学校教育的原因及学生自身因素。

(一)社会原因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的诸多层面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无论是社会的经济形态,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都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其中尤以价值观念的变化更为深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知识层次较高,思维灵敏,因而这种影响在大学生身上得到很大的反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向个人倾斜,向金钱倾斜,向急功近利倾斜,考试作弊这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投机行为在这种背景下有一定的市场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从客观上讲,在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代替应试教育前提下,考试成绩仍是学校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主要依据,它决定了三好学生的评比、奖学金的发放、组织的发展以及毕业的分配等一系列与学生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于是一些学生把分数看成自己的“命根”,那些平时学习不认真而力图过关,顺利拿上毕业文凭的学生便毅然“以身试法”,“铤而走险”。

2.考试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严,给学生考试作弊提供了可乘之机。考试工作的管理制度是直接制约学生考试作弊的因素,尽管促使学生在考试中作弊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是考试有关制度不健全,或没有认真执行,制度落实不到位。

3.教育者的松懈、放任是造成学生作弊泛滥主要的原因。个别教师在监考过程中不履行监考职责,监考教师对作弊行为视而不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想抓,不敢管,形同虚设,有的基层单位在处理作弊考生时为其说情或发现作弊学生不上报,或在处分的等级上做文章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考试作弊开了绿灯。

4.教师授课以及教材不合适、课程安排和考试安排不合理等原因,也造成学生在考试中作弊。有的学生对某些课程的考试内容或方式有抵触情绪,认为教学内容多为死记硬背的知识,考试方法呆板,不能考出真实水平。尽管这类学生对考试有抵触情绪,但又不得不参加考试,因而在考试时投机取巧以应付过关。课程安排不合理,课时较重,加之考试时间不合理,复习紧张,也会导致学生在考试中作弊。

5.高校学生作弊与中学诚信教育不足以及高等院校不重视诚信教育有密切关系。过去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中学阶段,由于有一个“高考指挥棒”效应,为了学到真才实学,学生很少作弊,但到了大学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考试反而出现作弊现象。

(三)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受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人数较多,有些班级、学校甚至出现了作弊人数群体化的倾向。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作弊持无所谓态度,考试作弊人数的群体化倾向及其对考试作弊的认同大大淡化了学生对考试作弊的耻辱感,从而也从根本上削弱了考试作弊这一行为的内部制约力量。

2.对大学生活的错误认识,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升入大学以后,学生们对学习普遍有了放松的心理,错误地理解了大学生活的自由与宽松,结果一味参加各类活动,而把学习抛在脑后,本末倒置,考试时便通过作弊来应付。

3.大学生系列错误心理驱动着大学生考试作弊。当代大学生大多数处于18-24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求知欲望强烈,却难辨清是非;情感丰富,却又不易稳定,在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且得不到及时引导和帮助时,得失心和虚荣心极易膨胀,形成一系列大学生生活的错误心理。这些错误心理主要表现有:

(1)侥幸心理:这类学生一般都有作弊经验,取得过成功,甚至取得较好成绩,有的学生作弊被抓住后,认为自己运气不好,甚至错误地吸取教训,总结更隐蔽的作弊手段,以求得逞。

(2)虚荣心理:考试作弊不再是学困生的专利,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有的甚至是学生干部有时因为虚荣心理也会产生作弊行为。

(3)从众心理:一些作弊的学生的成绩比不作弊的好,甚至评上奖学金,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生也产生了“作弊也是一种本事”的思想,在行动上也改变了自己的初衷。

(4)过关心理:这主要是体现在少部分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中。他们缺乏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不努力学习,在学校混日子。还有些则由于学习基础太差,身体欠佳等原因,学习起来很吃力,到了考试的时候,处于各种动机,便以作弊的方法达到及格的目的。

(5)逆反心理:其表现为:一是有的学生对某些课程的考试内容或方式有抵触情绪;二是一些学生本来看不起作弊行为,对作弊行为不屑一顾,但看到有的学生通过作弊未被发现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促使一些本来较正规的学生的心理发生逆反变化,于是也走上了作弊道路。

(6)功利心理:有的是为了谋取奖学金和荣誉称号等不当利益,同时也为组织发展以及毕业分配等创造条件,希望门门考试都能得高分,唯恐不能如愿,故在考试中作弊。

三、防止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塑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如果说加强监考工作对消灭考试作弊只是“治标”的话,那么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则是杜绝考试作弊的根本所在。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人人都有自尊心,都有进取心,这是我们通过教育减少甚至消灭作弊这种现象的关键,通过唤醒学生的自尊心和羞耻感,在学生中造成“作弊可耻”的氛围,同时在学生中开展道德观念教育,培养学生诚实的品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学习观,提高分辨是非、美丑、光荣与耻辱的道德标准能力,使学生自觉放弃作弊的动机和行为。

2.改革现行的考试方式,实行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的检查评价的需要,灵活运用笔试、口试、操作、课程论文、闭卷、开卷、半开卷及客观考试、问题情境考试等多种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有助于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熟练程度,同时也是加强考试内容的改革,尽可能减少死记硬背的成份,多出“活题”,少出“死题”,使学生无现成材料可抄,消灭考场上的夹带之风。

3.严格考场管理,加强监考工作。学生在考试作弊过程中最大的心理障碍是害怕被监考人员发现,因此,在产生作弊动机时,会有一种局促不安的感受,表现一定的特征状态,针对这一心理特点,加强监考工作,基本上就能杜绝学生的作弊行为。因此,考场管理一定要严格认真,要提高监考老师考纪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增强监考教师的责任感,把作弊动机扼杀在萌芽状态,使意图作弊的学生无机可乘。其次是强化考试监督,加强巡考,检查考场纪律及监考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不仅对作弊者有一定的威慑力,对监考人员也能起到检查、督促的作用。

4.制定考试管理规章制度,严惩违纪作弊行为。根据新修订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考场规则》、《考试违纪的处理规定》等有关考试规章制度,并加强宣传教育,对于已经发生任何作弊行为,一经查清事实真相,应从严从快处理,及时公告。防止个别教师、领导为作弊者说情,彻底打消学生对考试作弊的侥幸心理,维护考试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5.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诚信人才。“诚实守信”是每一个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诚信教育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生中开展道德观念教育,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的品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将学生培养成诚信人才,从根本上杜绝学生作弊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明国.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探索.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2]胡生泳.加强考试管理工作,杜绝考试作弊现象.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1.

[3]满晖晖.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浅议.怀化师专学报,2000.6.

[4]郑可敏.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院,1999.4.

[5]刘万永,原春琳.精解新《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国教育和计算机网,2005.3.29.

[6]吕诺,张宗堂.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广州日报,2005.3.29.

大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当前,新媒体的广泛运用,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利用新媒体的特征,正确地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促进师生的信息交流,科学地开展大学生文化生活,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管理工作

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鉴于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新媒体能起到导向作用、信息交流作用和学习文化作用,笔者认为,把新媒体运用于大学生管理中,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新媒体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1.新媒体的导向作用

受市场经济和物质社会的冲击,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着新挑战。当今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受到的诱惑越来越多,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一项急需解决的课题。

2.新媒体的信息交流作用

当下,高校基本采用院校两级(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各系(学院)拥有相对独立的学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系部之间相对独立。校园网等新媒体的普及、运用,逐渐打破了系部之间的隔阂,教师交流、学生交往以及资源共享等现象已日趋普遍。

3.新媒体的学习文化作用

新媒体的多元性、娱乐性、互动性和虚拟性等特点,打破了学生靠教师指导的传统学习模式。通过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学生就能查找书本里没有的内容,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者通过贴吧、微信、博客等方式,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诉求;通过手机、DV拍摄图片、微电影,学生能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

1.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把新媒体技术运用于思想教育中,在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化教育,及时、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整合新媒体的优势资源,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搭建新媒体学生工作平台

高校教师必须时刻站在时代的前沿,紧跟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利用新媒体。如通过构建网络学习社区,创办校园手机报,开通学生论坛,构建辅导员网站和校园微博等形式,为学生搭建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形式多样、案例契合实际的教育管理平台,使得师生之间、校生之间的互动沟通越来越便捷、自然。

3.提升教师运用新媒体的本领

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只有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才能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媒体,逐步使教师成为学生管理工作阵地中的“舆论领袖”。提升教师运用新媒体本领的途径有三个:一是强化文字能力的训练,提升教师表述的准确性和师生交互的亲和力;二是通过加强网络技术及应用方面的业务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三是强化学科素养,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4.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

在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新媒体时代,拥有一定的新媒体素养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家庭、高校和社会教育,以选修课、讲座、调查实践、讨论等形式,能有效提升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海量的信息服务;能有效提升大学生新媒体信息的甄别和判断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辨别善、恶、美、丑;能有效提升大学生遵守新媒体相关法规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净化新媒体环境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正面舆论,做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

三、结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世纪,新媒体在教育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高校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吴春江.浅议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

学生管理[J].湖南社会科学,2011,

(3).

[2]杨明刚.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9).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大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我国目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都没有重视起来,很少有高校设立专门的组织和机构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培养。目标管理理论认为如果要安排工作的具体内容,首先需要有工作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按照计划再具体的实施,因此,目标管理理论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方面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目标管理;就业能力;就业指导

1目标管理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意义

就业能力是评价一个学校的办学效益以及学校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对其未来的发展、是否能够快速的由一个学生转变为一个社会人至关重要。大学生是我国经理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不仅能够使其自身的价值得到提升,也对国家的发现进步以及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管理研究也能丰富目标管理理论,为目标管理理论的发展贡献力量。在高校中普及目标管理理论,也可以提升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能力,促进其高效发展。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管理理论的研究也可以促进目标管理理论在生活中的普及运用,扩大其影响力。

2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我国现有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目标不明确、目标定位不明确。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大全,偏离实际的发展需求。其发展理念模糊不清,定位不准,并且很多学校都会把就业指导当做提升就业能力的培训,缺乏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指导。因此目标不明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

2.2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高校普遍不重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师资力量就相对的薄弱了跟多。很多高校虽然设立了就业指导部门,但是对老师的配置却一直不到位,学校的不重视导致就业指导部门的老师严重不足,以至于专业力量得不到保障。

2.3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现有的情况就是在教育上不愿意投资过多的资金,所以这种情况的存在就必然的使得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上的投资更少。这样的情况就致使在就业能力的软硬件条件跟不上需求。另外,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所以就不会有太多的经费去做推广,那么像家长面谈会、专家交流会、企业需求交流会这样的活动就会很少,这样就又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得不到较快的提升。

3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管理培养模式发展的具体方法

3.1明确培养目标

想要运用目标管理理论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首先就需要确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目标。因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高低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如果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了提升,那么其自身价值的提升就会更加容易,所以学校应该对这方面重视起来。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第一要义就是要审视自身的发展目标,给自身的目标一个准确的定位,对最基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等进行培养,使得自身的目标能够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当然,对目标的调整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不能过于死板、不知变通。

3.2完善就业指导课程

扎实的就业知识可以给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带来理论上的支持,加强大学生的理论基础,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上的帮助。学校在教学的时候,应该考虑带课程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可执行性。另外,课程要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和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当然在理论知识扎实之后,就要把侧重点转移到实践能力的培养之上了。那个多和学生交流,给学生安排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3.3增加资金投入

增加在就业指导、就业能力提升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强这方面软硬件实力,以确保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高效可以加强hE财政部门的沟通,争取让财政部门给高效更多的资金投入,一方面要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改善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变就业指导方面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增加教师资源的投入,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充分调动教师在就业指导方面的积极性。

3.4加强校企方面的合作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其实都是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满足了企业的需求,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使自己的价值得到企业的认同、赏识。为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学校可以和一些愿意培养没有经验的大学生的企业合作,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企业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合作为本公司储备一批人才。实践证明,经过实习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将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应对工作、适应新环境。所以校企合作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4结论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了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成了社会各界和各大高校所关注的问题,而目标管理理念的提出,让大学生在就业能力的提升有了理论的支持,也能让高校意识到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明确培养学生的目标,缓解师资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就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參考文献

[1]张荣.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02):48-53.

[2]闫向连,白凤峥.目标管理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太原市三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09):12-13.

[3]李东鹏.目标管理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7):9-11.

大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持续不断的优质人才供给。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储备国家发展所需力量的重任。课题组在分类指导思想的指导下,将研究视角转向大学生就业班级管理工作。首先,文章对分类指导的涵义进行概述;其次,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围绕基于分类指导思想的大学生就业班级管理工作,从分类、辅导、交流、考核和总结五个环节进行详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分类指导;大学生就业;班级管理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大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工作。如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班级管理工作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目前高校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将分类指导思想引入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之中,遵重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就业意向等方面的差异,在班级管理中成立不同的学习小组,有针对性、分步骤地实施就业指导,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就业形势,了解自身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

分类指导思想主要是指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类别划分,依据各个不同类别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的给予对应地指点,从而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分类指导是一种尊重事物特质和发展需求的思想,它要求必须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分类指导的中心思想是把握好事物的发展规律,引导事物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精华。在理解分类指导思想时,我们具体可以从分类和指导两方面来进行理解。

一方面,“分类”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分类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包括区分和鉴定分类单元、确定阶元等级和建立分类体系。在这过程中,就按照事物的特点、类型等把无规律的事物变成有规律的事物。因此,准确判断和掌握事物的性质,就是从本质上掌握了某一特定群体的基本规律,因此也就能通过分析因果关系判断事物的发展动态。

另一方面,通过“指导”指引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是一种影响性技术,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应用非常广泛。它既不规定事物朝着某一特定方向发展,又不任由事物无规律无方向地发展,而是通过“咨询-分析-对话”的方式,正确指引事物的前进方向,引导受众通过不断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促使新事物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大学生在校期间,将分类指导思想运用于班级管理工作之中,在帮助大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和就业意向进行定位的同时,给予针对性地指导。

一 基于分类指导思想的大学生就业班级管理工作的难题

目前,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将分类指导思想应用于大学生就业班级管理工作遭遇了一些难题。具体体现如下:

1 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分类存在一定难度

大学入学新生处于由高中阶段到大学阶段的过渡阶段,普遍未完全适应大学生活。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校园文化生活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他们大多在学习上以及未来可能的职业选择上缺乏明确的认识,暂时无法找到学习目标,致使行为上缺乏针对性。一般而言,具备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且学习劲头十足。他们在入学后会制定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时间,分步骤、分阶段地完成学习任务,为自己未来的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类学生占少数。大多数学生暂时找不到学习目标,造成无法对其进行归类。

2 学生热情难以持续保持,后期参与度较低

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对大学生能否高质量完成学习活动具有直接影响。在大学生就业班级管理工作中,能够准确地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给予学生对应地指导,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现实中在项目之初,不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都比较高,但随着项目的进一步实施,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同程度地减弱。特别是到了项目后期,学生参与度很低。因此,只有持续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这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和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关键,也是难点。

3 项目实施时间长,影响因素较多

基于分类指导思想的大学生就业班级管理工作,需要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需要在大学生学校生活每一个阶段均有所体现。因此,其实施时间比较长。项目实施时间较长且涉及环节较多,在实施的过程中,项目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学校、来自学生自身等各方面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班级管理工作中,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就业意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也采取主题班会、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来分享经验和促进交流。此外,还需要使学生通过分类指导获得自身就业认知和就业经验积累等方面的提升。因此,必须综合多方面因素,多管齐下,促进项目的最终完成。

二 基于分类指导思想的大学生就业班级管理工作策略

1 依据学生专业与兴趣的差异,设立不同类型学习兴趣小组

在分类指导思想的指导下,依据就业形势,在大学生就业班级管理工作中,可以依据大学生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兴趣爱好,成立对应的“学习型兴趣小组”。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参与“学习型兴趣小组”。在对学生进行学习群体划分时,应依据不同学生的职业定位,例如考取研究生、公务员、执业药师和其他事业单位等。分类指导思想下具备相同或相似兴趣或职业定位的学生被安排到同一“学习兴趣小组”。同时可以在各类学生群体中选择具备较强自控能力、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来担任“学习兴趣小组”组长。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参加“学习兴趣小组”的各项学习活动。

2 依据学生群体学习需求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辅导措施

在合理划分学习兴趣小组基础上,应根据不同学习群体在学习需要上存在的差异的情况,来采取对应的分类辅导策略。目前,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院校以及学生大多比较重视职业化考试。以卫生资格考试等为例,广泛地包括了执业医师证、规培证等职业资格考试。因此,学校可以依据学生未来就业意向的差异,采取如下针对性的辅导策略。

首先,以班费作为基础来订购一些考试涉及到的书籍。在订购书籍时,必须注重针对性,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兴趣,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通过学习这些专业性的书籍,可以为学生在未来通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奠定扎实的基础。

其次,通过“学习兴趣小组”中成员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的质量,对提高参加相关考试的通过率也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大学生就业班级管理工作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具备一定职业经历和经验的辅导员或者往届优秀毕业生,到班级中来分享一些成功的经验。对学生而言,前辈的榜样作用是十分有效地。在分类指导思想下,选择这些成功人士或前辈时,也应充分考虑与学生兴趣、学生未来职业定位的契合,保证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可以正确地进行职业定位,为在未来的就业中进行更好地进行职业的选择奠定基础。

3 定期安排主题班会,交流学习心得与感受

辅导员针对学习兴趣小组的情况以及一些就业相关的话题,可以定期安排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通过安排主题班会,为不同学习群体交流心得和感受提供机会。在主题班会中,每人负责一次主讲,讲述近期的学习心得与感受。班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小组班会,一种是全体班会。其中小组班会,主要针对组内相关学习活动的完成情况以及本兴趣小组未来的就业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分享感受和心得。全体班会则主要是围绕各个学习兴趣小组的学习情况来进行汇报和分享。无论是小组班会,还是全体班会,都可以使学生形成分享知识、交流知识以及与人互动,与人协作的良好习惯。

4 期末对学习小组进行考核,适当给予学生奖励

在每一个学期的期末,可以针对各学习兴趣小组的学习情况,召开学习经验分享会,主要围绕各组学生学习情况来进行考核。这里我们认为考核内容可以涉及学生各自目标的实现情况,学生在学习兴趣小组中的协作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对职业的态度等方面。各学习兴趣小组的学生中进步明显的,应当作为小组代表来进行发言。针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以班费进行适当奖励,鼓励其他学生积极进取。

最后,应当针对本届毕业生实现各自目标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及时改进不足之处。分类指导思想下,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即包括了自身的重视,也包括了辅导员对其的重视,进而通过发挥主动性,借助“学习兴趣小组”分步骤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交流与讨论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将面临更为复杂而激烈的市场就业竞争环境,只有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一起努力,才能发挥高校毕业生今后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到社会需要且适合自己的地方贡献一份力量,为更好地建设美好家园,发挥最大的作用。在分类指导思想的引导下,应充分结合学生兴趣的差异和就业意向的不同,分别成立不同形式的学习兴趣小组,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策略,进而通过主题班会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就业意向相关学习成绩的提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最终通过适当地考核反应学生目标实现情况,通过适当的激励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淑珍.班级引入企业化管理,助推中职学生就业能力

提升[J].职业,2014(35).

[2]齐慧霞,李明超,胡振妍,贠小波,李双民,宋士清.以就

业为导向的大学生班级教育教学管理[J].考试周刊,

2014(67).

[3]胡昀.班级管理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J].甘肃

高师学报,2013(02).

[4]王彩霞.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对高职贫困生的就业指导

[J].大家,2012(02).

[5]张冠鹏.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6]欧渊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分类指导研究[D].西北

农林科技大学,2012.

[7]马博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类指导研究[J].山西财

经大学学报,2012(S4).

上一篇:解剖学的论文范文下一篇:材料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