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的论文范文

2023-09-17

解剖学的论文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5年12月至2010年6月手术治疗的新鲜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并得到随访的8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 其中男58例, 女29例, 年龄在15~76岁, 平均38岁, 受伤原因:行走跌伤5例, 自行车摔伤7例, 机动车伤55例, 高处坠落伤12例, 挤压伤8例, 按Schatzker分类[1], 其中I型单纯外髁劈裂骨折7例, II型外髁劈裂伴关节面塌陷骨折10例, III型单纯中央型塌陷关节面被冲击下陷、外侧骨皮质仍保持完整15例, IV型内髁骨折, 可单纯劈裂, 也可为粉碎或塌陷骨折, 常累及胫骨棘19例, V型双髁骨折, 内外髁同时劈裂但其下部的干骺端与骨干仍保持连续性20例, VI型胫骨髁骨折同时伴干骺端与骨干分离16例。Schatzker分类的IV、V、VI型为复杂性骨折, 对复位、内固定的要求高, 本组患者中伴副韧带损伤29例, 叉韧带损伤18例, 半月板损伤5例, 开放性损伤6例, 伴胫骨干骨折2例。

1.2 诊疗方法

(1) 诊断:了解骨折及脱位情况依靠影像学检查, X线片需包括前后位、侧位和内外侧斜位、牵引位片, 若骨折复杂, X线片显示不清, 可作CT三维重建, 来描述骨折线的方向和骨折的严重程度, 必要时作磁共振成像 (MRI) 或关节镜了解半月板、叉韧带及副韧带损伤。 (2) 手术方法:麻醉:连续硬膜外或全麻。切口:多采用外侧髌骨旁直切口或膝前正中切口, 对于双髁骨折较大的后内侧骨块需要良好的复位和支撑, 可选择辅助的后内侧切口。本组87例胫骨平台骨折主要采用3种内固定方式, 单侧钢板固定46例, 双侧钢板固定27例, 单纯骨栓、螺钉及克氏针固定12例, 有交叉韧带止点骨折者用钢丝牵引固定, 骨折近平台关节面可用克氏针、松质骨螺钉、骨栓防止关节面下陷, 对平台关节面塌陷骨折, 先撬起关节面, 在关节面下通过骨折线或平台前下骨皮质凿孔植骨, 可采用自体骨或人工骨, 完全恢复平台关节面高度, 关节面软骨碎裂, 完全游离者, 清除碎片, 半月板损伤尽量修补, 不能修补者切除。

2 结果

依据Lysholm评分系统对每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作评分[2]。包括跛行5分, 拄拐5分, 交锁15分, 不稳定25分, 疼痛25分, 肿胀10分, 上楼梯10分和下蹲5分共8项100分, 得分90分以上为优, 75~89分为良, 60~74分为可, 59分以下为差, 本组总的优良率为87.4% (见表1、2) 。其中单侧钢板组优良率为84.8%, 双侧钢板组为92.6%, 单纯螺钉、克氏针、骨栓组为83.1%。随访中发现有20%患者膝关节偶有酸痛、5%的患者常有膝关节酸痛、27%患者诉说患侧肌力减少, 有2例患者出现膝关节不稳;其中1例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未修补, 另1例外侧副韧带损伤, 有1例膝关节完全僵直, 有1例屈膝不能达120°, 有1例屈膝至90°受限, 有2例伸膝差5~10°。有21例出现胫骨平台塌陷, Bennet等[3]将平台关节面塌陷或移位>5mm或轴向对线不良>5°作为在手术的指征。按Honkonen[4]认为平台向内或向外倾斜超过5°、塌陷>5mm、胫骨髁增宽超过5mm都应该手术治疗。其中塌陷>8mm15例, >10mm12例, >15mm7例, 出现膝内、外翻畸形各2例。其中1例平台向内倾斜超过5°, 3例出现膝平台关节面不平整、创伤性关节炎。详见表1、2。

3 讨论

(1) 胫骨平台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 可造成胫骨平台的塌陷、胫骨髁的分离移位, 常伴半月板、叉韧带、副韧带损伤,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是人体负重的重要关节, 其功能对人类个体生活质量有很大关系。经过随访分析认为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足量植骨、平台关节面确切复位、解剖复位后坚强内固定、平台周围膝关节辅助结构的妥善修复是胫骨平台骨折术中恢复平台高度的必要条件和措施, 术后适当外固定及功能锻炼是术后保持平台高度不丢失的保证, 若平台高度不丢失, 并发症随之明显减少。本组病人中7例平台塌陷严重并发膝内、外翻及创伤性骨关节炎。胫骨平台骨折术前软组织的评估及手术时机的选择尽管对平台骨折高度恢复和保持没有直接关系, 但对手术疗效及病程有重大影响, 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2) 固定方式:根据Schatzker分类法, 同型骨折具有相同损伤机制和预后, 可使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骨折类型不同, 治疗方法也不同[5]。对V型和VI型骨折采用双侧钢板内固定较好, 本组27例用双侧钢板固定, 优良率92.6%, 仅有2例出现胫骨平台塌陷, 考虑为该2例患者年龄>65岁, 且为女性, 骨质疏松较严重。若因各种原因, 造成内固定不充分, 应加用适当外固定保护。本组中螺钉、克氏针、骨栓固定组优良率低, 考虑为固定选择不适当、固定不确切等原因。

(3) 术后植骨:胫骨平台下为松质骨, 平台塌陷造成松质骨压缩、相对骨缺损, 如不植骨或植骨不充分, 则软骨下空洞使关节面无支撑而下陷, 且骨缺损难以愈合, 若早期不当负重则平台下陷更明显。术中恢复平台软骨面正常解剖位后植骨填充空腔, 防止平台面下陷, 促进骨折愈合。植骨以自体骨为佳。本组有2例植骨不充分致平台塌陷。

摘要:目的 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高度丢失的原因, 并以此提出预防对策。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各类胫骨平台骨折普查, 对进行随访的87例术后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的胫骨平台骨折病例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 随访1~2年, 平均16个月, 有24.1%发生平台高度丢失。判定标准:平台塌陷>5mm或轴向对线不良>5。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高度丢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因素, 胫骨平台骨折术中恢复平台高度, 术后适当功能锻炼是保持平台高度不丢失的保证。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解剖复位,高度丢失

参考文献

[1] 白建忠, 郁凯乐, 俞思勤.胫骨平台骨折的分级与治疗方法选择[J].临床骨科杂志, 2003, 6 (4) :321~323.

[2] 李国宏, 赵俊, 温宁生.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 2009, 12 (3) :352~353.

解剖学的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通过总结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相关经验,并结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学习,提升系统解剖学的教学效果,再辅助以思想道德教育和选择适合自我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系统解剖学;教学效果;改革探讨

所谓系统解剖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其主要是研究人体各器官形态结构位置之间的关系,是人体解剖学的一门分支。系统解剖学占据人体解剖学(包括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和神经解剖学)的绝大部分,是关联其他几门基础学科及相关临床研究的重要课程。但是由于目前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扩招规模逐渐加大等一系列因素,导致高校对系统解剖学的学时不断缩短,不能达到学以致用,更因为系统解剖学是大一新生的重要课程,若不能使其足够地重视该课程,无法完成学习目标,达到相关考核标准,将对后期的人体解剖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根据自身在系统解剖学中的教学体会,提出目前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对应的改革措施,期望能对系统解剖学的教学有一定指导作用。

一、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易产生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知道系统解剖学的课程是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进行的,其面对的对象是刚进入高校的大一新生。他们刚经历高中的艰苦环境,期待大学的美好生活。对这些刚进入新环境的学生若开始就进行传统式教学,讲解教材中的主要内容,要求强行记忆其中的重难点,结果将是徒劳无功,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耗费多时,还无法掌握学习知识,致使学习效果降低,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排斥该课程的学习。同时,系统解剖学本身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内容本身较枯燥,多是一些比较生疏需要记忆的结构名称。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思考,系统解剖学中是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强制记忆,该课程的关键之处究竟在哪里。因此,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解剖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次,由于系统解剖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所以内容多,其中涵盖的医学名词占医学知识中的25%,其内容之间无一定的逻辑性,不易理解,也没有趣味性,不易使人产生兴趣。而且目前的高校制定的理论课程学习时间不断减少,而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却没有改变,故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该课时的讲解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求快速,而不求学生理解。这样就在教学过程中明显表现出了学时少和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另外,新生对系统解剖学的知识也十分陌生,部分专业词汇更是难理解和记忆,因此,在不破坏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取舍,是化解学时少与内容多这一矛盾的关键所在。

最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好系统解剖学这门课程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解剖学正如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所说的,其内容抽象、不易理解,比如系统解剖学中介绍结构的空间位置毗邻关系就十分抽象,仅依靠在课程中的理论式的讲解,很难彻底理解,只有在结合实践过程中的观察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此外,高校配置的实验室设备不齐全,比如,实验室的通风条件差,在实验室教学时室内弥漫着福尔马林的气味,不仅致使学生在实验课中产生畏惧,还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一个设备完善的实验室,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际观察起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探讨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改革措施

1.双管齐下,提高系统解剖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针对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我们可以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部分高校对该模式已经有多年的使用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临床问题进行探讨,这样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程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系统解剖学内容庞大,要让新生明白仅仅依靠高中时期的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摒弃原来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另外,教师要在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下,精简教学内容,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掌握教学重点和次点,教师要熟悉系统解剖学内容并对其进行分类,使学生能针对性地去学习。在课余时间内,学生也能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如此学习既抓住了重点,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对于系统解剖学的学习,在掌握教材重点内容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实习课的实物观察去巩固知识。

2.提高教学环境,提升实验室设备

我们高校尽量提高实验室的设备质量,尽可能地排走实验室内挥发的刺激性气味。当然,我们也需要通过改进实验方案来改善解剖实习课的学习环境。比如用保存液和冰柜冷冻保存来替换原有的固定液福尔马林,并尽可能地降低福尔马林的浓度,减少其刺激性气体的挥发。

此外,我们还应该监督实验的卫生管理工作,加强实验室的卫生打扫和整理,通过一系列手段来改善解剖实习课恶劣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我们针对系统解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探讨,通过精简,优化教学大纲规定中的教学内容,掌握课堂教学中的重点知识。通过采用实际和理论结合的方式,不断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趣味性,还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積极性,使得系统解剖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郑敏麟,林海鸣.系统解剖学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4(01):50-51.

[2]杨慧科,马晶,张雅芳.五年制本科系统解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1(02):122-123.

[3]孙国刚,汤力.根据医学专业课特点进行学习指导的教学研究:系统解剖学的评论性思维合作教学法实验研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0(03):158-165.

编辑 范昕欣

解剖学的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专业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是学生学好其他理论课的基础,历年来一直被教育部列为体育专业必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自明。运动解剖学作为体育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课,其内容繁多、概念较为抽象和理论性强,体育院系学生觉得其难学,老师觉得其难教,一直以来是高校体育院系理论课程教学的难点。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院系教学计划的调整,运动解剖学的教学学时大大减少,教材内容趋向于简化,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和知识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为了培养更多符合未来教育需要的新型体育教育人才,迫切需要在高校体育院系教学中对运动解剖学教学进行系统改革,以改变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技能训练不得力、学生能力甚差的状况。如何改变运动解剖学教学当前的困局,是值得所有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解剖学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对运动解剖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以促进运动解剖学在高校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运动解剖学    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1.精简教学内容

运动解剖学包含的内容广泛,以徐国栋和袁琼嘉老师主编的《运动解剖学》(第5版)为例,除开绪论部分,共有17章,涉及的内容从运动系统到内分泌系统,而学习的时间为一学年,包括实验在内,总学时不超过88学时,在如此短的学时安排下,如果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那么想必大部分教师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运动解剖学教学内容精简已势在必行。但如何精简?从哪些方面精简?是大部分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解剖学教师不得不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根据现有课程的时间安排,运动解剖学一般是在运动解剖学之后,所以,与人体解剖学或医学院校重点要学习部分的内容是主要精简对象,如神经系统部分内容中,有关神经系统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简介,而不深入学习,因为学生感觉到这部分知识太过于复杂和难记忆,且相关知识与运动实践的关联不是很大;心血管系统与淋巴系统中血液和淋巴有关生化知识可以先作简单介绍,因为在后续的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会详细讨论,在此可节省部分时间用于其他方面的重点教学;在人体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教学中,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肾的结构与功能等,也可简单介绍,这些部分的内容应以学生自学为主;对于现实生活中联系较少,而与医学关系稍密切的内容,也可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如内分泌器官等方面内容。除此之外,还应对部分章节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如神经系统分为五章,可将神经系统概述、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和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脑室及脑脊液循环整合为一章内容进行教学,并对不同类型神经系统和通路进行比较,这样不但能精简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总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根据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取舍合理,是有效、全面和系统进行运动解剖学教学的重要保证。

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要求,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且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只是获得知识,而是在于应用和创造。在运动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现行的运动解剖学教材是在原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中的人体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综合为一门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尽管教材经过不断的修订,但现行教材中人体解剖学内容偏多,其中一些内容对体育院系的学生来说深奥难懂,且不够系统。而与运动密切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却显得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该课程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是摆在高校运动解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由于运动解剖学内容的抽象性和难懂性,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会使学习效果事倍功半。而如果教师采用中小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不照顾学生情绪,则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落千丈,更别说掌握知识了。因此,把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加强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所以,教师应在运动解剖学课堂教学中尝试“快乐教学”、“合作式教学”和“兴趣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强化运动解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相长。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如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中的普及是改进教学手段的重要标志。在运动解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生动的动画或视频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直观化解说,这样可以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容易,使运动解剖学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更突出。

3.改革实验教学

运动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按现有学时的安排,实验课占整个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多,其实践性也体现在理论和实验的不可分割上。尽管运动解剖学实验课内容无统一的硬性规定,只需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所在院系实验室条件进行正常开设,但在标本和模型及其他仪器设备设施较齐全的体育院系,可开展有一定难度或较高级的实验,而在条件和设备较落后的地区,应选取简单可行的实验项目开展实验教学。具体来讲,应结合所选运动解剖学教材的内容,重点考虑验证性实验,如肌肉的观察、细胞与组织的观察和上肢骨和上肢关节等,并在实验教学大纲上要有所体现;而专业性较强的院系,在仪器设备较齐全的情况下,可有条件地开展一些较高难度的实验,实验项目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如开展肌肉功能练习的实验设计等设计性实验,激发学生对运动解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条件较难得到保证的院系,在自力更生的同时,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与兄弟院校或本校的相关院系实行网上预约,实现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使实验教学资源物尽其用。运动解剖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其概念不但多而且较为抽象,对于文化底子较为薄弱的体育专业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如果处理不当,则易使学生失去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有利于缓解长时间理论学习带来的压力,调节学习气氛,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对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益。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升华,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运动解剖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课程,是体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学习运动解剖学知识,不但有利于体育院系学生形成全面的理论体系,而且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中人体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使理论写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加深学生对运动动作的理解,为更好地开展运动训练、全民健身和运动处方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本文从精简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三方面对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提出了看法,以期为提高运动解剖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运动解剖学能更好地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于新凯,潘珊珊,余竹生,等.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研究与思考[J].解剖科学进展,2012,18(6):594-596.

[2]連玉龙.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及设想[J].城市地理,2014,(12):231.

[3]马志君.运动解剖学教学方法改革实证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102-104.

[4]王瑞静.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7):117-118.

[5]赵志敏,姚建勇,李洪涛,等.系统解剖学课程考试改革研究[J].农垦医学,2013,35(5):463-466.

[6]阎卉芳,陈安,余清平,等.中医大学生系统解剖学标本考试改革初探[J].光明中医,2014,29(5):1104-1105.

解剖学的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针对临床护士在静脉穿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解剖学应用到儿科静脉穿刺学习中,将穿刺技术与解剖学紧密结合,指导护士解决穿刺中经常与到的问题,提高穿刺成功率。

【关键词】解剖学;静脉穿刺;应用

在儿科临床治疗中,依靠静脉输液给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常能遇到因病情特殊,周围循环衰竭而导致外周浅静脉穿刺困难,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是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的关键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不是不敢操作就是盲目操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是解剖学知识不丰富,尤其是与护理操作技术密切相关的解剖结构不清楚,造成许多人员在操作中的盲目性,为此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特组织为期两个月护理解剖学知识学习,选取6名护理业务能手,一点带面,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方法

1.1 合理应用教材:使用丁自海主编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人体解剖学,组织科护士长与参加培训护士一起座谈讨论,提出儿科护理穿次工作中与解剖学相关的主题 ,根据提出的主题,找出局部解剖学相关的章节,确定学习内容。

1.2 运用多媒体制作局部解剖幻灯片,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在讲课时精心设计,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1],增加了人体表面的标志,体表投影,与内部器官的位置,毗邻组织血管之间关系图片说明,重点讲解解剖学理论,与儿科临床实际操作中密切相关的内容。

2 护理特设的局部应用解剖学内容的选定

2.1 头皮静脉:头皮静脉分布于颅外软组织内,数目多;在额部及颞区相互交通呈网状分布,表浅易见。正逆方向都能穿刺,故特别适用于小儿静脉穿刺。头皮静脉中的主要静脉有:(1)滑车上静脉为起自冠状缝处的小钵脉,沿额部浅层下行,与眶上静脉末端汇合,构成内毗静脉;(2)眶上静脉在内毗处构成内毗静脉;(3)颞浅静脉。

2.2 颈外静脉: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颈外静脉由前后两根组成,前根为面后静脉的后支,后根由枕静脉与耳后静脉汇合而成,在小儿病人常被选作穿刺抽血的静脉,尤其在小儿病人拼哭时或压迫该静脉近心端时,静脉怒张明显,更易穿刺。

2.3 上肢浅静脉:上肢常用作穿刺的浅静脉主要有手背浅静脉和前臂浅静脉。手背浅静脉较为发达,数目多。贵要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尺侧,在肘窝处接受肘正中静脉与头静脉相交通,贵要静脉本干则沿肱二头肌内侧缘继续上行,最后注入腋静脉。在前臂尺侧、尺骨头背侧缘处用手指仔细触摸有弹性感或沟痕感处,即可找到贵要静脉。头静脉起始后向上绕过前臂挠侧缘至前臂掌侧面,在肘窝稍下方发出肘正中静脉后;沿航二头肌外侧沟上升,予三角胸大肌间沟穿入深部,汇入锁骨下静脉或胶静糠肘。目前贵要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作为PICC穿刺的首选血管

2.4 下肢浅静脉:下肢常用做穿刺的浅静脉主要有足背静脉和大隐静脉起始段。足背浅静脉多构成静脉弓或网。弓的外侧端延续为小隐静脉。弓的内侧端延续为大隐静脉。

3 在技术操作中的应用

3.1 部位选择:根据年龄及病情可选择不同部位的静脉。婴幼儿多选用头皮静脉和颈外静脉,其次选用手背静脉和足背静脉。成人常选用手背静脉和足背静脉。

3.2 穿经层次:虽选用的静脉部位不同,但穿经的层次基本相同,即皮肤、皮下组织和静脉壁。因年龄不同,静脉壁的厚度、弹性及硬度有所不同。 做各种穿刺的穿经时注意穿次经层次、深度、角度;插管的深度、力度和方法。

4 讨论

4.1 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技术操作的实现是建立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广度和深度上紧密结合和充分反映护理专业特点,在阐述解剖学内容的同時,密切联系和有机结合护理操作技术[2]。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而设置,以解剖学引导,以临床护理为使用目的,将解剖学识与护理专业的有关内容紧密结合。

4.2 护理应用解剖学随着医疗、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出现,与之相关的解剖学问题又会不断提出。如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替代产品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技术操作简单,保留时间长,可减少患者因反复穿刺和高浓度液体、化疗药物对血管刺激带来的痛苦。但要求护士要掌握一定的护理解剖学知识,因此,解剖学教学对于护理临床操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勇,张秀君.多媒体技术与解剖学教学[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7,15(2):59-60

[2] 赖红,吕永利,赵海花.护理本科专业解剖学教学内容的改革[J].解剖科学进展,2005,11(3):285-287

解剖学的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论述了外生菌根的作用机理,分析了外生菌根在林木育苗、造林、逆境生长条件下的应用效果,同时阐述了外生菌根的实用技术及应用展望。

关键词外生菌根;应用效果;实用技术;应用展望

基金项目江苏省林业三新工程(lysx[2013]06);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2012]TK28号)。

作者简介鲍瑾(1989-),女,安徽砀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栽培学。*通讯作者,研究员,从事薄壳山核桃等干果育种栽培方面的研究。

菌根是土壤中的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一种共生体,广泛存在于各种生态系统中[1]。菌根可促进植物生长,增加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对提高林分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2]。根据菌根形态和解剖学特征,将菌根分为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和内外生菌根3种主要类型。外生菌根的特征是真菌不能侵染到根皮层细胞内,只在营养根表面形成菌套,同时侵入根的皮层细胞间隙形成哈蒂氏网[3]。

1 外生菌根的作用機理

1.1提高宿主植物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能力 外生菌根可提高植物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效率,显著改善土壤[4]。由于外生菌根的外生菌丝、菌丝套、菌索及其数量、长度、体积均远远超过根毛,显著扩大植物根对土壤的接触面积和吸收面积,提高土壤磷的吸收和有效性,吸收土壤中的氮,将有机态氮转换成植物可利用的无机氮。

1.2增强寄主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存能力 植物的逆境生长环境主要有土壤盐碱化、有毒物质含量高、干旱、寒冷、高温等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条件。植物在不良条件下与外生菌根形成共生关系,能极大地提高对不良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5]。外生菌根通过扩大植物根系吸收表面积,增加寄主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促进植物体内元素平衡,产生生长调节物质,改善植物细胞生理代谢,降解储存于土壤中的有毒物质等途径,改善植物体内营养状况,调节根部微生物环境,提高寄主的抗逆能力[6]。

1.3增强寄主植物抗病力外生菌根抵抗病害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外生菌根真菌的阻隔作用、菌根周围微生物群落的保护作用、菌根真菌诱导植物产生次生代谢产物等[7]。外生菌根真菌侵入植物根以后可以形成一些保护植物根系的结构[8]。外生菌根真菌对病原物具有重寄生作用,可通过侵入锥穿入病原菌菌丝行寄生生活[9]。外生菌根的特殊结构对病原菌的侵染起机械阻挡作用,同时外生菌根共生体在受到病原物侵染时可产生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水解酶等化学抑制剂和与抗病相关的酶类[10]。

2 外生菌根在农林业上的应用效果

外生菌根真菌与宿主形成共生关系之后,可增加苗木根系的吸水面积,提高水分利用率;通过分泌多种酶,扩大土壤有效利用空间等方式提高苗木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率。外生菌根通过增强苗木的适应性、抗逆性,帮助苗木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外生菌根可促进苗木生长,改善苗木质量,提高圃地生长力,其应用效果较明显。

2.1提高苗木育苗成林效果在苗木培育过程中,利用菌根生物技术培育菌根化苗木,不但可以提高苗木质量,使苗木提早出圃,增强苗木的适应能力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而且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加速幼林的早期生长。有关试验表明,采用菌根化苗木造林成活率可提高2~3倍,苗木各项生长指标提高3~4倍。

宋瑞清等[11]对樟子松苗木进行外生菌根菌野外单接种试验,发现试验的9种外生菌根菌对樟子松苗木均有一定的促生长效果,苗木的苗高、地径、过氧化氢酶活性、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王艺等[12]在对马尾松苗木接种4种外生菌根后,苗高、地径、侧根长、侧根数显著增加,苗木体内水分增加,根吸收能力加强,叶绿素含量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脯氨酸、丙二醛含量降低,苗木对磷、钾养分的吸收增加。

2.2增强植物抗盐碱胁迫能力盐对植物的毒害机理主要是离子毒害、渗透胁迫和营养亏缺。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主要是降低土壤溶液的渗透势,造成植物生长的水分缺乏,导致植物生理性缺水。改善植物吸水能力或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能间接提高植物的抗盐能力[13]。

黄艺等[14]以油松为试材,在自然盐碱土上接种外生菌根,发现外生菌根真菌具有缓解盐碱土壤对植物生长量增长的抑制作用。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后,菌根通过增强油松苗木细胞质膜的稳定性,提高植物根系活力,增强植物对水分的利用能力,提高油松幼苗的耐盐能力。

2.3增强植物抗旱能力植物在形成外生菌根共生体后,可以增加附近土壤中的碳汇[15]。外生菌根可促进植物的生长以及土壤有机层的厚度增加,增强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有效率和效率,提高在干旱条件下的生存能力[16]。外生菌根还可以改善植物体内生长物质合成过程,促进生长,提高植物自身的抗旱能力[17-18]。宋微等[19]对3种松树实生苗进行外生菌根菌接种试验,对马尾松和湿地松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结果表明优良菌根真菌在促生的同时可以提高共生植物对干旱的耐受性;促生效果越好的菌根真菌,其接种的松苗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越强。

2.4增强植物抗病能力菌根对林木的病害有防治或减轻的作用。接种菌根菌作为生物防治林木幼苗根部病害的一种手段,具有显著效果。郭秀珍等[20]利用外生菌根接种油松幼苗,在田间接种试验中发病率比对照降低了16.3%~25.8%。在接种和未接种的杨树苗中,同时接种溃疡病菌,结果表明菌根苗木中溃疡病发病率为20%,病情指数为0.05,非菌根苗木发病率为60%,病情指数为3.17,可知杨树对溃疡病的抗性得到明显提高[21]。

3外生菌根的实用技术

菌根化技术是人工接种菌根真菌,使苗木菌根化的方法,可提高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外生菌根在农林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对于实生苗,可在苗床或营养钵育苗播种的同时接种菌根菌剂;对于组培苗,可在生根后移出容器外,直接给幼苗根系接种;对于大田作物,可对种子进行菌剂丸衣化、菌剂拌种或条播菌根真菌生物肥料。外生菌根菌剂的类型主要有液体菌剂、固体菌剂和胶囊菌剂3种。常见的接种方法有播种苗接种方法和移植苗接种方法[22]。

3.1播種苗接种方法

3.1.1菌块接种。播种时将菌剂撒入比正常播种沟深约5 cm沟内,菌剂用量为每米播种沟约25 g,上覆一层5 cm土,再按常规播种。

3.1.2菌土拌种。用培养的菌土按菌土∶种子2∶1比例拌种,采用常规法播种。

3.1.3 沟施。在生长季苗木大量生侧根时,距苗根5~10 cm处开沟,沟深3~5 cm,将菌剂掺土均匀施入沟内,用菌剂约150 g/hm2,覆土,常规管理幼苗。

3.2 移植苗接种方法

3.2.1菌块接种。将菌剂搓碎,每个容器从底向上1/3处装约7 g菌剂,按常规方法移植苗木。

3.2.2 菌土浆蘸根。用灭菌土或心土加菌剂按2∶1的比例混匀,盖上农膜,在室温下培养7 d得菌土,将菌土加水适量搅拌得菌土浆,苗木蘸根后装容器袋。

4 外生菌根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目前,我国的菌根化植株生产非常有限,不能满足大面积栽植的需要。通过直接施用菌根真菌制剂进行接种是菌根化苗木的重要方法。要实现大面积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最重要的是菌剂的大量生产、运输和保存[6]。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发菌根生物制剂,90年代发展迅速,现已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3]。近20年来,我国在外生菌根应用技术上取得一批有重要价值的成果,已赶上美国的水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木菌根研究中心研制开发成功了Pt(彩色豆马勃)菌根制剂,并形成规模化生产,创造性地提出截根菌根化育苗造林技术,应用于国家造林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对于外生菌根在农林业上的应用,应更加注重加强树种与菌根菌共生关系的研究,菌根育苗的容器化和工厂化研究,大面积生产应用研究,菌肥的研究与应用及菌根化育苗造林的配套技术研究[24]。针对我国主要造林树种和不同立地条件进行优良菌种和菌株筛选,侧重研究主要造林树种菌根化育苗和造林的新技术,才能逐渐克服外生菌根应用的局限性,使其在农林业上的应用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 揣泽尧,王冬梅. 菌根真菌增强植物抗盐碱胁迫能力的研究进展[J].华北农学报,2010,25(S1):254-258.

[2] 宋福强,高长启,徐程杨,等. 菌根生物技术与林业生产[J].吉林林业科技,2001,30(5):10-14.

[3] KOTTKE I,OBERWINKLER F. Mycorrhiza of forest treesstructure and function[J]. Trees,1986,1(1):1-24.

[4] 蒋家淡,林延生,詹正宜,等.菌根生物技术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1,23(2):216-219.

[5] 朱教君,徐慧,许美玲,等.外生菌根菌与森林树木的相互关系[J].生态学杂志,2003,22(6):70-76.

[6] 王曙光,林先贵. 菌根在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作用[J]. 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56-59.

[7] 赵平娟,安峰,丁明明.菌根提高植物抗病机理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1):93-97.

[8] 唐明.陕西林木菌根研究[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

[9] 雷增普,金均然,王昌温.外生菌根真菌对植物根部病害病原菌诘抗作用的研究[J].林业科学,1989,25(6):502-507.

[10] 栾庆书,吴元华,白慧敏. 外生菌根共生体对病原菌拮抗作用机制[J]. 辽宁林业科技,2009(6):42-44.

[11] 宋瑞清,鞠洪波,祁金玉,等.外生菌根菌对樟子松苗木生长的影响[J]. 菌物研究,2007(5):142-145.

[12] 王艺,丁贵杰. 外生菌根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生理特征和养分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37(2):97-102.

[13] DUAN X, NEUMAN D,REIBER J,et al. Mycorrhizal influence on hydraulic and hormonal factors implicated in the control of stomatal conductance during drought[J]. J Exp Bot,1996,4(7):1541-1550.

[14] 黄艺,姜雪艳,梁振春,等. 盐胁迫下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生长及生理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6):1475-1480.

[15] HEINONSALO J,PUMPANEN J,RASILO T,et al. Carbon partitioning in ectomycorrhizal Scots pine seedling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0,42(9):1614-1623.

[16] NEHLS U,GOHRINGER F,WITTULSKY S,et al. Fungal carbohydrate support in the ectomycorrhizal symbiosis:a review[J]. Plant Biology,2010,12(2):292-301.

[17] 韩秀丽,贾桂霞,牛颖. 外生菌根提高树木抗旱性机理的研究进展[J].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42-44.

[18] 袁思安,贺玉祥,刘丹一,等. 林木-菌根菌共生体在抗旱造林中的作用机制[J]. 林业调查规划,2012,37(5):31-36.

[19] 宋微,吴小芹.13种菌根真菌对松苗生长及耐旱性的影响[J].学术园地,2009(4):6-8.

[20] 郭秀珍,谭菲.松树某些外生菌根真菌对防治油松猝倒病的作用[J].云南植物研究,1981,3(3):359-366.

[21] 陈辉,唐明.外生菌根对杨树抗溃疡病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1997,26.

[22] 张建国. 林木育苗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23] 王淼炎,王洪娴,刘润进,等. 菌根生物肥料的研究现状[J]. 山东科学,2006,19(6):94-97.

[24] 郭秀珍. 林木菌根及应用技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4,42(4):974-975

解剖学的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医者仁心、崇高理想是医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性,医学教育中要促进德育教育的渗透,以德为先,全面引领学生,增强学生道德素养,进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类课程的基础,应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医德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植入到学生意识中,增强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团结互助的良好职业素养。

关键词:人文教育;人体解剖学教学;应用

1人文教育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什么是人文教育呢?人文教育就是指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相应的教育活动、环境熏陶等途径帮助学生将人文精神内化成属于自己的人格因素,从而不断从心理层面、伦理层面完善自身。对于解剖学这一特殊且重要的基础医学学科而言,实施人文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体会到要成为一名医生,所接收或者说所获得的知识大部分都来源于许多逝者的无私奉献,学生在学习相关的解剖学知识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受到感化并产生思考,从而形成人性的概念,如此一来,学生自身人文修养也会相应得到提升。此外,人体解剖学作为帮助学生成为医生的重要知识桥梁,在解剖学知识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有效结合人文教育则是稳固这座知识桥梁的重要因素。

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是其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备素质,但在当下的教育模式下,人文教育的理念常被忽视。许多院校在这一方面的教育常以选修课程、讲座等方式开展,难以保障医学生接受充分的人文教育,同时,因课程性质不同,医学生难以深入体会人文教育的意义。同时,人文教育内容在学生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学生的人文教育课时占比也较低,且课程常以应试考查方式进行,学生缺乏投入性。在医学院的实践教学中,部分教师难以将人文教育与实践操作良好结合,导致人文教育未能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人体解剖学的学习中,也难以将实践与人文素质问题融汇学习。因此,应当重视人体解剖学中的人文教育运用,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2医学人文实践融入到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路径与方法

2.1以经典誓言拉开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序幕

在第一次上课讲解绪论时,将经典誓言-希波克拉底誓言,引入课堂。大约五百多个字简短而精炼的的誓言,向世人公示了五条戒律:尊师重道,知恩图报;服务病人,患者至上;谦虚态度,诚实精神;尊重生命,一视同仁;不谋私利,严守秘密。誓言内容虽短但影响却非常深远,希望学生学习和感悟对医学道德修养的提倡。

2.2以经典活动的形式开启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大门

随着医学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的今天,一直弘扬“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学生在第一次上人体解剖学实验时,负责人会带领整个班级的学生进入遗体捐赠室,教师和学生开展悼念已故的遗体器官捐献者,缅怀他们对教学和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学生代表将鲜花摆放在照片前,并深深地鞠躬以表达内心的崇敬和感激之情。这类活动的意义深远,遗体器官捐献是生命的延续、社会的善举,向学生们传递的是一种积极乐观、无私奉献的大爱、博爱精神,相信生命在奉献中延续,希望学生们将这种精神传递下去。

2.3以经典语录来营造医学人文氛围

在我们解剖实验室墙壁上到处可见与解剖相关的一些古代名人的至理名言和一些图画,例如:达芬奇的名言———只有对人体进行解剖研究,才能认识到人体的美,只有直接研究人体,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恩格斯———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4]。这些的作用是为了让学生感悟意境及提升艺术与文化的内涵,消除对解剖的误解与恐惧心理等。

2.4以经典医学史人物故事引领学生学习人体系统

2.4.1将达芬奇图谱引用到第四章运动系统中

达?芬奇,一生共解剖和观察了30多具人类尸体,并画下18张解剖图手稿包含了240幅图和超过13000字的笔记。其作品包含了比现代医学设备所产生的图像更生动、更清晰的信息,不仅画出了他所看到的人体构造,更了解人体功能。真正的将艺术与解剖联系起来。将其解剖手稿引入到人体解剖学第四章运动系统中。学生可以全方位观看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同时还可将艺术与解剖联系起来,既提高了艺术涵养,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进入解剖实验室面对解剖标本前起到了一个心理暗示的作用,消除学生对解剖学标本的恐惧、焦虑、烦躁等情绪,从而保证了解剖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2.4.2将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引用到第七章循环系统中

在讲解循环系统时,以哈维为切入点,他于1628年发表了《论动物心脏与血液运动的解剖学研究》。在这本短短几十页的名作里,哈维粉碎了前人关于心脏和血液的谬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嘲笑和打击以及不被认可。但是真理终究是会被发现证实的,他的血液循环学说标志着生理学的开端。

2.5增强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培育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人体解剖学教学是一门形态学课程,学习好人体解剖学需要与标本打交道。人体解剖学具有特殊性,身为刚刚入学的学生,会对尸体的味道形成厌恶心理,影响到学生对人体解剖学学习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应发挥引领作用,渗透德育教育,从学生心理给予学生一定的鼓舞,坚定学生信念,鼓励学生不怕味道、不怕脏,让学生与标本多接触,消除学生不良反应,进而培育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让学生明晰“道具”与“尸体”之间的关系,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教育,增强学生敬畏生命心理,进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该课程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促进案例的运用,以案例为导向,实现课程知识与德育教育的相融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的明晰其中的德育教育,增强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在日常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实践,以正能量知识,丰富学生心灵,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进而培育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2.6以维萨里的批判精神作为人体解剖学教学最后一堂课的题材

夜半盗尸人说的就是维萨里,他的主要贡献是在1543年發表了《人体构造》一书,该书包含了许多杂乱而又详细的人体解剖图,从而奠定了近代解剖学的基础。后来维萨里为了捍卫科学真理,遭教会迫害。引用其事例是为了教育学生们,不要盲目崇拜古人的风气,委之于仆人,对知识要有批判精神和革新实践的精神,追求真理。这种精神是今天的医学工作者应当继承的最宝贵的财富。

总之,人文教育走进人体解剖学课堂后,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得到人文的熏陶,对医学事业的情感得到提纯,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疾病治疗者,更是兼具技术与人文的服务型医生。在医学教育中普及人文教育,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时代对医学生的期待、要求,通过展开医学人文教育,打造人性化医疗队伍,能够解决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深刻的、棘手的医患问题。未来的医学教育将建立起更完善的体系,学校将以培养医学素质水平高、人文素养强的医学人才为教育目标,向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有责任感的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必然是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为患者带去充满人文精神的关怀性治疗,这样能使医患冲突大大减少。

参考文献:

[1]何祖江,王湘军.人体解剖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J].2016,23(3):144-150.

[2]孙新红.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研究[J].2017,10(9):1-291.

上一篇:农产品贸易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生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