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信息安全论文范文

2024-07-15

校园网信息安全论文范文第1篇

1 影响信息系统安全的因素

1.1 信息系统漏洞威胁

信息系统的漏洞威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操作系统本身的漏洞。操作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存在很多缺陷漏洞, 木马、病毒通过这些缺陷漏洞感染系统。比如装有微软操作系统的计算机, D L L劫持木马 (Trojan.Win32.Generic.123A306D) 就是利用微软的KB2269637漏洞, 该病毒通过伪造USP10.dll文件, 利用动态库加载顺序进行劫持。当用户不慎中毒之后, 会在用户计算机中开启后门, 添加管理员账户和指定端口从而方便黑客进行远程控制, 并从黑客服务器下载大量病毒, 盗取某网络游戏的账号密码信息, 并从黑客服务器源源不断下载病毒, 很难彻底清除。

另一方面, 信息系统本身也会存在漏洞, 这将降低系统的安全性。计算机病毒、木马等通过信息系统的漏洞进行感染, 破坏信息系统。

1.2 黑客攻击

黑客攻击的种类很多, 有的对系统数据进行攻击, 有的对信息系统攻击, 有的对操作系统进行攻击。对信息系统和操作系统进行攻击可能导致系统运行效率降低, 甚至导致信息系统或操作系统崩溃, 造成服务中断。对数据的攻击则会破坏系统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导致数据的泄漏, 造成不良影响。

1.3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在给用户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用户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烦恼。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计算机病毒会对信息系统造成严重损害。计算机病毒带来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 其危害有:直接破坏信息系统;占用系统存储空间;占用操作系统资源, 影响系统运行效率等。

1.4 用户使用不当

由于操作系统和信息系统都存在缺陷, 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很多问题。由于用户的层次不同, 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误操作;由于用户的安全意识不一致, 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不规范操作。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 可能会导致系统安全性能的下降, 甚至导致系统异常、死机等。

1.5 其他因素

对信息系统安全构成的威胁还有不少因素, 比如雷电、火灾、水灾、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此外影响信息系统安全的还有盗窃、停电等不可预测的威胁。

2 信息系统安全策略

针对信息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因素制定不同的安全防范策略, 使用安全防范尽量避免信息系统受到安全威胁。

2.1 网络安全策略

网络安全策略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网络资源不被非法攻击和使用, 保障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网络安全设计到网络身份认证, 网络资源的访问控制等。

2.2 数据安全策略

主要是防止数据的泄漏、篡改和非法删除, 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合法性、可用性和保密性。数据安全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存储的安全, 另一方面是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存储的安全可以使用数据加密和数据一致性校验来完成。数据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主要是防止非法攻击, 比如sql攻击。应对这些攻击采用的主要手段是对接收数据进行严格规定, 限定数据类型, 数据长度等。对于sql攻击还可以使用正则表达式对据库系统漏洞。

为了防止病毒、木马等有害程序攻击计算机系统, 安装专业杀毒软件, 及时更新杀毒软件, 开启主要监控, 比如邮件监控、内存监控、文件监控等。要求计算机用户定期进行全盘杀毒, 加强管理账户口令管理, 防止攻击者利用弱口令进行攻击。

2.4 系统安全策略

系统安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提高系统安全可靠性。为了让系统稳定运行, 减少各类攻击, 必须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系统维护和运行机制。对各办公室计算机的管理, 信息系统的使用, 信息系统的维护, 网络通讯等建立合理的使用规范。对相关使用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以及安全教育, 减少不必要的误操作而带来安全威胁。要求计算机用户不随意打开邮件中的附件, 特别是来历不明的邮件, 及时更新杀毒软件等。最后还要做好系统运行和系统维护资料, 各种相关记录等的相关备份, 以便于后续对信息系统的恢复。

2.5 灾难恢复策略

什么事都有可能会出错, 再稳健的系统也有出问题的时候。我们得在计算机系统运行的时候, 防范于未然, 建立一个系统崩溃时的恢复方案, 尽量让灾难来临时将损失降到最低点。因此做好信息数据的备份十分有必要。

3 结语

随着高校校园网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进, 信息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涉及到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安全策略, 并将这

摘要:随着高校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校园网经常会受到非法攻击, 造成数据和文件的损坏, 甚至是信息系统的瘫痪。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各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强网络安全, 防范于未然。

关键词:校园网,安全分析,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 杨方圆, 徐秋亮.加密数据计算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7, 10:4885~4887.

[2] 王群.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校园网信息安全论文范文第2篇

拨号上网是高校内部网络的最初连接方式, 带宽从1兆网络提升到十兆、百兆、千兆甚至是万兆光纤网络, 这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果。逐渐规模化应用校园网, 特别是在高校中, 学生几乎每人都拥有一台笔记电脑, 还有手机,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连接到无线网络, 目前用户群体不断增加, 如果受到病毒感染, 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扩散, 会导致破坏和泄露数据信息, 威胁到高校的网络安全。

在高校中, 没有办法做到进行统一管理学生计算机设备, 导致没办法对防火墙与杀毒软件等等进行统一更新, 在网络安全方面, 学生的意识并不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校园网的安全管理难度。学生的电脑、手机都是自己购买, 所以, 电脑都是学生自己对其进行安装系统与日常使用。在高校内服务器、网络设备与办公电脑, 有统一采购和专门的维修人员, 这样以来, 对于网络管理与信息安全, 也仅仅确保这些重点部位。学生很感兴趣于计算机与网络的各种新知识以及新软件, 对于这些, 学生的安全意识并不高, 会随手就点击下载自己感兴趣的工具, 殊不知有些工具包含有病毒, 很容易就威胁到电脑的安全[1]。

对于网络基础投资建设, 是目前高校相对重视的方面, 然而意识在网络安全管理上并不强, 没有注重网络安全防御与防火墙管控等技术软环境方面, 由网络管理员负责网络安全防范责任, 在日常维护这方面也会存在由IT相关专业学生兼职负责的现象, 学生要做到完全能处理好网络安全中心出现的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 由于学生目前只掌握了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对网络安全问题处理的经验。

二、高校网络安全面临问题

(一) 终端操作系统漏洞与恶意入侵

在高校中, 有些用户的电脑自带的操作系统与软件是有合法授权的, 但是其它都没有合法阿授权, 修复漏洞加上更新杀毒软件不及时, 如果病毒感染一台电脑会导致快速传播。倘若有人非法利用这些系统漏洞, 会严重影响到整个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与高校内各种科研数据, 泄露学生信息。

对于操作系统、硬件漏洞或安全设置漏洞, 入侵者正是利用这些, 借助黑客软件或者对源代码进行攻击后对于管理员的权限就能获得, 进行非法获取网络内科研资源或数据信息,

或以此作为跳板, 对外发动黑客攻击利用高校服务器资源, 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 入侵者能对自己的身份信息进行抹除, 导致高校无法对其的真实身份进行追踪。

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是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主机采用的系统, 有很多漏洞与安全隐患存在, 入侵者能轻易利用黑客工具或木马病毒实施攻击行为, 因此需要及时更新补丁、软管理程序与操作系统, 要选择的版本是经过安全测试的, 要定时更新防火墙与杀毒软件, 定期更换管理员账户密码[2]。

(二) 系统木马与病毒

快的传播速度, 高危害是网络病毒与木马的最大特点, 然而当局域网内存在修复不完全的漏洞、更新不及时的杀毒软件, 导致存在泛滥病毒, 大量的网络流量与服务器资源被占用, 校园网安全运行受到严重危害。

另外, 高校的老师和学生的工作与生活的便利是离不开校园网WEB管理系统、校园网内运行的办公管理系统与教学教务软件系统, 然而在编写这些软件与数据库期间, 是有源代码漏洞存在的, 如果黑客攻击网络内的一台设备, 会以最快的速度扩散, 高校科研信息会被窃取, 教育系统或者高校数据库的数据也会遭到篡改, 校园网系统甚至会瘫痪, 最终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3]。

(三) 广泛传播非法信息和滥用资源

互联网能接入到高校校园网内, 同时较低的资费价格, 不强的高校网络管理职能, 没有及时更新防火墙规则设置, 对于网络访问情况不能实时检测到, 用户滥用网络资源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例如:代理是通过自己设置, 对他人网络账户通过非法手段获取, 对影视资源连续上传下载, 大量网络资源被耗费。对于不好的网上信息, 学生没有较强的抵抗力, 像暴力网络游戏、钓鱼网站等非法的网站, 都会带来恶劣的影响。

(四) 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不强

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 很多高校都加大投入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覆盖, 高校内基本完成了, 用户的数量是以很快的速度在上升, 然而对于网络安全, 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并不强, 看到感兴趣的工具或软件, 就随手下载, 这样以来, 增加了网络安全管理的难度, 对于整个网络的维护, 高校就需要专职维护人员来管理[4]。

三、高校校园网络管理要加强

现阶段高校信息安全中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网络安全, 其是在技术问题之内, 也是在管理问题之内, 要确保能有序运行网络安全, 要有先进的设备加上成熟的管理, 还有就是坚持培训用户这几个方面。

(一) 在能力范围内配置合适的软硬件设备

在高校预算的前提下, 在不超过高校的能力下配置合适的软硬件设备, 例如:可网管网络交换机、防火墙, 杀毒软件与网络监控系统和进行集中管理, 对于威胁到的物理层与应用层面能做到全面应对, 对网络中的用户不同的行为进行观察, 同时进行一体化的安全防护,

把异常网络波动扼杀于开始阶段发展, 另外, 对交换机、防火墙与杀毒软件最新的补丁包进行及时更新。

(二) 高校校园网安全管理条例需要做好

对于高校网络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高校需要对其进行完善, 对于校园网内用户的网络行为进行规范从制度上, 对于校园网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要让校园网使用者严格遵守, 能明白安全隐患的行为有哪些, 安全能控制的在行为又有哪些。另外, 作为网络安全管理人员, 对于自身的业务水平也要进行提升,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 网络病毒与木马处也在每时每刻在更新, 遇到新的病毒与漏洞, 安全预警方面, 网络管理人员要及时发布同时也要和全体用户通知, 同时也要做好日常备份的存储与管理重点防护的系统与数据库[5]。

(三) 安全技术和策略

软件或者硬件防火墙、杀毒软件、异常行为监测、用户ID验证与MAC地址验证等等都是属于高校校园网内常见的安全技术。为确保非法分子不能利用内部资源, 对访问控制进行设置, 关联到MAC地址匹配与用户ID验证, 这是网络安全防范的第一条;需要及时更新用户手机短信与用户的密码验证信息;把防火墙架设在校园网与公共网之间, 进行监控数据, 同时对防火墙的日志的信息要定期进行检查, 如果发现有异常, 需要对策略设置进行排查也要对有管理权限账户的密码进行更改, 为追查异常事件提供有用的依据。

(四) 用户培训与权限

要让用户能具有系统认知校园网络所面临的各类不安全因素, 对哪些能危害到用户系统以及泄露信息的危险有个明确的认知, 就需要借助网络教育, 用户的安全意识要提高, 确保自己使用到的电脑与手机的系统与数据能安全, 如果有遇到情况是自己不能处理好, 需要告知网络管理人员, 从而使系统与网络运行中的风险能够降低[6]。

四、结语

高校网络安全是属于一项较强的技术性的系统工程, 因此, 对于网络安全管理规定与使用制度, 高校就要进行制定与完善, 网络攻防技术在不断更新发展, 所以, 需要继续学习, 从而使老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网络运行中会有各种危机出现, 要学会防范, 高校网络的平稳运行与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证。

摘要: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每个高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校园网络,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网络, 学生的学习等其他方面的使用都离不开网络的应用承载。然而互联网的发展也存在安全隐患, 经常发生一些安全威胁, 当前, 高校需要迫切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笔者先对高校网络发展特点进行分析, 接着再进一步分析高校网络安全面临问题, 最后再提出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网络,信息安全,校内网

参考文献

[1] 周莲波.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5 (12) :16.

[2] 缪艳.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6 (12) :211-212.

[3] 如何利用有限预算加强网络安全[J].计算机与网络, 2010 (10) :23.

[4] 谭安芬.美国信息安全政策发展及其启示[J].计算机安全, 2011 (11) :2-5.

[5] 滕青蔓.浅谈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关系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8) :87.

校园网信息安全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智慧校园;智能化校园

一、引言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1];201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同时,全国各地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文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5G时代的到来,很多新技术将深入到教育领域中来。2019年6月,江苏省发布了《江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3]。这意味着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正在从智慧互联的“智慧校园”向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校园”校园转变。

二、教育信息化2.0解读

中央电化教育馆原馆长王珠珠在《教育信息化2.0:核心要义与实施建议》一文中阐述了制定《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目的,希望通过这项计划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三全”是指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是指着力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提高广大师生信息素养。“一大”是指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由此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进而形成三个新模式,即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4] 。那么,现有的智慧校园建设与运作模式能否适应教育信息化2.0的宏伟目标呢?

三、什么是智慧校园

2018年发布的《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讨论稿)中定义了智慧校园的标准: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是在教育科学、学习科学和管理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开展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优化和重构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师生全面发展[5]。

从定义来看,智慧校园通过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形成了新的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教师与学校之间以数据为纽带的交互环境。其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当今学校中面临的各种教育难题。同样,智慧校园还是国家系统性思维、全局性思维在校园的体现,也是教育行为和过程数字化、智慧化的载体。智慧校园具有可扩展性、便捷性、智慧性,只有这样才能服务于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整个教学学习过程。这样的智慧化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2015—2019年,滨海县组织了市级智慧校园创建工作。笔者之前也参与了市级智慧校园的验收和省级智慧校园标准的制订,学习借鉴了一些县、市的经验和做法,对于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智慧校园的实际建设与应用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智慧校园建设的种种不足之处。要想在中小学实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的“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就必须了解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四、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困境

智慧校园建设的初衷是给师生提供智慧化、可持续发展、可服务和可管理的教育、教学、学习平台,最终达到广大师生知识和品德等多方面的共同提高与发展。现阶段的智慧校园是建立在原有数字校园的基础之上,而后衍生出的具有数据化、智能化特点的校园环境,是现代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体,也是一段时间内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

随着《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6]《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的相继发布,2019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了《江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3]。除此之外,安徽省、广东省、福建省、重庆市纷纷出台省级“智慧校园”方案,宁波、阜阳、南京、盐城、南昌、西安、广州、深圳、青岛也出台了市级“智慧校园”创建方案。笔者对收集到的15份“智慧校园”方案进行了初步研读后发现,各地区智慧校园的整体创建思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内容模块上也差不多,在具体实施和应用上也存在诸多弊端。

盐城市2016年开始“市级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同时,盐城市把创建“省级智慧校园”的纳入“十三五”规划中,成立了智慧校园建设专项小组,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内容和方向进行了规划和设计[7],同时还建成盐城教育云平台,以配合“智慧校园”的创建。目前,濱海县已有40多所学校建设了“市级智慧校园”,两所学校建设了“省级智慧校园”。在本区的智慧校园创建以及后期具体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前大部分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包括已经通过“市级智慧校园”创建评定的学校,其与真正的智慧校园还存在很大距离。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现行的智慧校园方案与“教育信息化2.0”和将来的“智能化校园”在理念上还有很大距离,与一线师生理想中的“智慧校园”也有很大距离。

现阶段,中小学智慧校园实际应用层面以及后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中小学地域的“散”导致智慧校园模式无法做到覆盖全体学校

以滨海县为例,滨海县是一个具有百万人口的大县,现有小学54所、农村教学点18所、初级中学23所、高级中学4所、九年一贯实验制学校2所、中职一所,散布在整个县域中。学校所在地区的差异导致投入的天壤之别。以2018年市级“智慧校园”创建为例,县城重点学校投入数百万进行了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建设“创客教室”,创建“VR体验室”,有自己的网络平台、网络空间,有自己的机器人实验室等。而在农村教学点只有 “宽带+路由器+电脑”模式而已。要将村小建设为智慧校园的可能性为零。原因为:一是没有经费支持;二是没有必要将智慧校园建设在随时会关闭的教学点。笔者发现,其他县域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同样存在这种情况。

为了解决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矛盾、乡村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紧缺,以及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发展,国家制定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可现行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进一步割裂了城乡教育,形成“马太效应”,城市中的学校越来越好,农村办学点则越来越差,这和国家的办学政策相违背。

2020年初的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期间,为了让学生“停课不停学”,涌现出大量的 “网络教育”“空中课堂”“云课堂”。这些课堂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在“空中课堂”实践教学中:受技术限制,导致交互性很差;受地域限制,一些学段的名师都是“地方名师”,其在知识面和语言表达上和“名师”有差距;受条件限制,一些技能型、体验性的课程无法进行传授;受经济利益因素影响,很多名师都是应差式传授,没有体系,没有思路,仅仅是完成任务而已。这些没有交互、没有体验、应付任务形式的、没有灵魂的“空中课堂”并不能真正弥合城乡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2.中小学多方位人才的“缺失”导致教学应用难以覆盖全体教师

学校领导信息素养的“缺失”导致智慧校园建设动力不足。有些学校领导认为智慧校园建设投入过大、收效不明显,还不如多做题、多考试、多练习,考试分数才是评判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些领导已经脱离了教育的“初心”,他们没有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以及智慧校园建设提升到全局性、基础性的地位。一些领导对智慧校园建设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缺乏远见,认为建设智慧校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分数。还有部分领导缺乏智慧校园建设的个性化思路,具体应用也缺乏相应的主见,在参观一些智慧校园先进校后,全盘照搬,经过一次验收以后,很多实验室、功能室都尘封起来。一些领导缺乏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全局思维,在推广应用方面都是为了应用而应用,无系统性、整体性和持续性。

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缺失”导致智慧校园实际应用引领不够。滨海县中小学一共有83所,从事信息技术教学以及相关工作人员286人,除去一所职业中学的计算机教学人员16人,每个学校3人左右。在这个数据中,有180人在县城的8所学校工作。也就是说,农村中小学只有1~2人从事信息技术工作。同时,每个学校的信息技术人员每周大约有10~20堂相关课程,除此之外还要负责学校的网络维护、计算机维修、课时统计、课程PPT的制作、各种系统的维护与输入……如此繁重的劳动,没有成熟的绩效体系,还要因为所教学科非主科,导致评职称困难。这使智慧校园应用的“实际领导者”疲于应付,无法发挥智慧校园实际工作的引领者作用。

中小学网络安全人员的“缺失”导致智慧校园运行环境存在安全因素。以滨海县通过“省级智慧校园”建设的学校来说,学校有核心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还有日志系统、负载均衡、入侵检测、容灾备份、虚拟化软件、智慧校园平台等软硬件平台及设施。一名普通高校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是难以用好这些软硬件的。笔者认为,目前滨海县的在职教师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胜任此项工作。投入巨资建设的智慧校园系统以及日常办公网络系统存在大量漏洞,是非常可怕的。

3.中小学实际应用“混乱”与“无序”导致学习应用难以覆盖全体适龄学生

学生各种应用“混乱”。2020年初,笔者对滨海县中小学APP进行了备案管理,发现学校APP使用十分混乱。市里、县里、学校、班级教师分别推荐安装一个APP,导致家长手机里安装了多个应用。疫情期间,学校又推荐了各种直播工具,不同学科教师由于不同原因而使用不同应用。笔者见到一个家长的朋友圈,一共是十二个应用,不得不为儿子建立一个专用的文件夹,用来存放各种应用。疫情期间,中小学生每天大约有4~6个小时进行网络上课。最后家长不得不重新购买平板,最后平板脱销,便用备用手机给孩子上课使用。各种没有经过教育部门认证的APP极大地搅乱了教学的系统性,同时还存在着学生信息泄露、家长信息资产丢失的风险。名目繁多的APP中却找不出一个能够覆盖学生全部学习活动的应用,值得相关工作者深思。

教师各种应用“无序”。在2016—2019年的“市级智慧校园”验收期间,为了迎合验收,在每一个项目寻找一个对应的网站或者APP。验收时,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建立专门的收藏夹,里面有10多个网站,分别针对智慧校园验收的条目,边上有一个笔记本记录着对应的用户名和密码,里面的内容杂乱无章,更新时间跳跃性很大,很多内容没有审核。这样的应用除了能够获得一块“市级智慧校园”铜牌之外,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没有什么价值。不仅“市级智慧校园”验收这一块有应用,再看中小学的扶贫、教育督导、中小学资助、教育装备、家校共育、心理健康等等都有各种应用。疫情期间,教师网络教研、中小学网课、教师直播等各种应用数量很多。据笔者统计,滨海县中小学的教师直播應用有9款,后期中学开设新课,教师有不得不学习各种剪辑、录播软件,这使教师疲于应付各种检查验收,奔波于各种无序的应用。这些应用只是暂时需要,没有发现能够给学生带来提高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应用。笔者一直从事混合式教学的应用与推广,近三年除了在表演性的学科比赛、优质课比赛中能够看见这种教学方式的身影,实际教学中使用的寥寥无几。

4.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边缘化”导致“两个提高”缺乏可行的操作方案

“两个提高”是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大家都知道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对于师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可是在中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一直是副科,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师都是业余的,连中学信息技术的“最高”等级考试——“学业水平考试”(江苏),内容和方式都是连续10多年没有改变,很难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在提高能力最为重要的方式“培训”方面,出现的现象是“专业的没机会培训,参加培训却接收不到专业内容”。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专业性的培训,领导会以各种借口推脱——因为不重要,能够参加培训主干课程的教师都听不懂。这样导致主干课程教师在进行涉及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时一带而过,或是主观臆测。多学科教师的融合教学才是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笔者有时也会在“公开课”“优质课”“展示课”“汇报课”上见到行云流水般的信息化能力展示。而那只是一种“熟能生巧”的展示,并不是真实课堂的样子,这时的信息技术能力只是一种“炫技”,而不是一种教学能力的体现。现有的“智慧校园”环境没能为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5.中小学智慧校园方案的“杂乱”导致无法建成统一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现在的“智慧校园”建设主体是学校,验收对象也是学校,进行实际应用的也是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装备和电教)只起到辅助的作用。这样的结构也符合人们常规的认识与建设过程的逻辑。学校领导的思维局限性导致“智慧校园”建设的狭隘性。学校层面没有能力做到整个教育体系“智慧校园”建设的统一性,也没有技术力量做到整个“智慧校园”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更谈不上考虑到整个“智慧校园”向“智能化校园”的可扩展性。

一些中小学由于智慧校园建设方案的“杂乱”,导致后期实际使用率偏低。现在的智慧校园建设验收模式是“任务下达→出去考察→全面照搬(资料)建设方案→公开招标→建设完成→通过验收→逐步荒废”。中标公司提供多种“智慧校园”解决方案,都能够满足领导的建设要求,这样就形成了一校一套的“智慧校园”方案。各个方案之间还不互通,在教师、学生发生流通的时候要重头再来,实际使用时会感觉太繁琐了。所以,通过“市级智慧校园”“省级智慧校园”验收的学校忙于接待各级各类领导的参观,会疏忽智慧校园的实际应用。在初期调研统计中,将智慧校园相关系统实际用于教学的教师占32.8%,用于日常办公的有11.7%,远低于利用QQ和微信办公的95.6%。“不好用、没法用”是一线教师对“智慧校园”的深刻体会。

五、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智能化校园

回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40年,现行的各种教育信息化模式都是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作为中小学校一线使用者,却没有发言权。正是一线使用者的缺失导致了现阶段的“智慧校园”“三通两平台”等信息化举措曲高和寡。那么,一线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环境呢?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笔者总结出师生理想的智能化校园模型。

1.智能化校园需要一个完美的基础网络

完美的网络要稳定,疫情期间的直播课程常常出现掉帧、断线、音画不同步等情况,这与网络服务应用有关,同样也与基础网络不稳定有关。

完美的网络要全覆盖。笔者在近几年的“智慧校园”评估验收工作中发现,经济条件优越的学校已经实现有线网络“班班通”、无线网络全覆盖,可是乡镇学校只有有线网络,农村办学点只有宽带,条件稍好一些的学校也只是无线覆盖教学区,离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还有距离。

完美的网络网速要快。同樣以滨海地区为例,2019年教育城域网改造后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带宽达到500M、完全中学和县城学校带宽达到了1000M、农村办学带宽点是50M,网速在江苏省县域中小学来说处于中游水平,在全国来说则处于中上游水平。从长远发展来看,如果全体师生的行为都转数字化,带宽还需要极大提高。

2.智能化校园需要一个“一劳永逸”的大平台

大平台有且只有一个入口。在笔者做的一项网络调查中发现,中小学师生常用的教育类网站有六个,常用的教育教学类APP也是六个。每个应用都有相同的注册程序,一些常用的基础信息需要多次录入,费时又费力。教师的流动又会导致用户名和密码丢失。这些APP的使用常常还会受到行政影响,如一届领导一个应用、一段时间一个应用,一线教师常常在不同应用之间来回切换。

大平台需要“简单化”的安全。2019年国庆期间,大量学校的网站纷纷关闭。不是学校不再需要网站,而是学校没有专业人员和先进的软硬件来应对各种网络安全问题。“大平台”商业化将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交给专业人士去维护,只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才能保障平台的安全。

大平台要具有可扩展性。平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建好的,也不是建设好后一成不变的。在建设初期规划时,就要充分调研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考虑到后期的硬件与软件扩展,千万不能一年一变、三年全变。这个平台可包容现有以及将来出现的各种教育类软件和硬件,类似于Windows操作系统,底层系统只是一个平台,各种信息共享的应用才是“灵魂”。

大平台要做到真正的全覆盖。未来的智能化校园一定要对师生各类应用做到全覆盖。举个例子,在职称评定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太多,导致职称评定结果没有说服力,智能化校园可以记录教师在班级辛苦讲授、在办公室辛勤批改,在走廊上与学生谈心,甚至可以记录教师工作的所有,最终形成“数字化影像”。这些“数字化影像”可以用于优质课评比以及优秀工作者的产生,还可用于“四有好教师”评定。这样的职称评定结果就不会有人质疑。再举个学生的例子,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一直不温不火,原因是很多高中生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过程中人为干预太多,存在“霍桑效应”和“晕轮效应”,导致信度和效度都存在着一些争议。如前阶段的机器人大赛、现阶段的创客大赛以及高水平运动员不再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由于各种利益充斥其中,使学生能力并不如展现的那样完美。如果这些活动背后能够有智能化校园支撑,真实记录学生的一切活动轨迹,就没人会质参与活动学生的真实能力。再如体育锻炼、课间活动、综合实践、社会办学、城乡差异、大班额、高考改革、教育评价、教师惩戒权、中小学师生减负等等诸多教育问题都可以通过智能化校园的全覆盖来解决。

大平台可以减少实际教学工作中的重复性劳动,还可以解决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当前,中小学教师有很多重复性劳动。如笔者熟悉的一位高一语文教师,在疫情期间,她一周要录2节课(其中包括备课、制作课件、修改、教研员修改、录课、剪辑、审核、再修改、再录课、再剪辑),每天要在网上批改130多份作业,一周要批改130多份作文,要进行周练出题、周练批改,要统计人数,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给班主任。这位教师每天只睡5个小时,平时上班期间也是如此。如果智能化校园可以将教师相关应用中低效的、重复的、机械的,如试卷生成、作业批改、作文批改,以及繁琐的数据统计都交给人工智能去做,教师就会轻松一些。同样,专业技术特点强的工作,如一些危险的实验、一些自然世界发生的现象和过程、一些存在大脑中的假设和推理等也可以让人工智能去解决。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模式以及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上,这才是教师真正的工作内容。

3.智能化校园的应用需要人性化

2018年教师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8]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这是我国教育的初心,也是教育信息化推进的目的。

首先,智能化校园的所有设计和应用都要人性化。教师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教师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教师动手能力强,有的教师理论功底深厚。如果智能化校园应用的每个操作都有一套对应的流程,都需要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才能使用,那么这个应用就很难普及。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信息化应用只有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是人性化的设计。

其次,智能化校园的设计要与教师的真实需求相关。通过前期调研笔者发现,教师使用最多是与教育教学、自身利益相关的应用。在进行智能化校园相关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比如一位教师身兼多门学科的教学,那么在资源推送、学科建设、教学日记、教学评价等等方面,要考虑到他的实际需要。教师是一种职业,相关应用必须考虑到教师的职业发展、职称评定、工资金额、绩效考评、评优评先、提干等真实需求。要让“真干事”“干实事”的教师有“真实惠”。

还要铭记智能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智能化校园中,教师、学生在真实世界的生活轨迹都被数据化,这些数据最终形成了 “数字化影像”。而这些影像的最终作用是培养人,而不是“算命”。同时千万不要陷入“唯技术论”的怪圈中,技术只是优化教育,无法替代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交流。

最后,智能化校园需要首席信息官。首席信息官不仅可以提升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地位,还能引领全校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创新。首席信息官要懂技術,要参与学校核心管理层的决策,要有能力决定学校的信息战略,保证信息战略与学校战略相配合,并对学校信息化做出长远规划和实施。首席信息官还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协调、领导能力和强大的执行力。教育大国要变成教育强国,需要更多优秀首席信息官的出现。

六、结束语

智慧校园是对原有数字校园的提升和超越,也是未来“智能化校园”建设的起点。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到来之际,智能化校园的真正实施将对整个教育体系产生冲击,它将为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提供真正公平的、个性化的、可包容的环境,它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和教师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它将改变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让教育回归“育人”的初心。

参考文献:

[1]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 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3]苏教信[2019]1号.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通知[Z].

[4]王珠珠.教育信息化2.0:核心要义与实施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18(7):5-8.

[5]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EB/OL]:http://www.gyedu.net/news/zcfg/2017-03-1/13951.html.

[6]教技[2016]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 规划》的通知[Z].

[7]盐政办发[2016]76号.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盐城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Z].

[8]新华社.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10/03/content_ 5229429.html.

(编辑:王晓明)

校园网信息安全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流市场对物流信息化需求的激增,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服务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与物流的快速发展对其提出的能力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本文针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如何更好地为顾客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通过模型分析研究,找出并分析了影响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顾客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结果是: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信赖,内容和服务对顾客满意度有正的影响,顾客满意度对顾客忠诚有正影响,由此为物流信息系统的供应者运营成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顾客满意 影响因素

一、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和物流业的不断发展,与先进管理思想结合的信息技术给传统物流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得原先独立的各个物流环节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满足了不断发展的物流服务要求。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以物流过程为特定的对象,把物流和物流信息结合成一个有机的系列。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物流信息的收集、存储、传输、加工整理、维护和输出,为物流管理者及其他组织管理人员提供战略、战术及运作决策的支持,以达到组织的战略竞优,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与效益,最终实现企业及其社会物流成本不断下降。

根据《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中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市场总体上需求极大,而且不断增长。比如有41.6%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的需求层次较低,大约75%的企业需求仍然是以基本信息化层面为主。15%~20%的企业处于流程改造和运作优化层面的需求。只有不到10%的企业处于供应链管理层面的需求。[1]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使用物流信息系统,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企业如何提供服务和满足客户需求层次、如何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是物流企业和软件厂商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

本研究主要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析影响物流信息系统的顾客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分析各个要素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程度,进而判定影响顾客忠诚的意图和程度。最后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物流信息系统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模型与假设

(一)变量选择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新体系的开发和与安全相关联的技术、系统探索方面。到目前为止,结合顾客满意度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国内外一些学者以与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有关的顾客满意度研究为基础,考察物流信息系统顾客满意度的因素。Dav is为测定信息技术的技术性,利用了使用者感觉的有用性和便利性因素来分析。Hans和Tibert对网上购物利用的信赖性和技术性性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因为网上购物的交易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就必然要考虑信赖性对顾客满意程度的影响。此外还有利用SERVQUAL测定服务品质及对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的主观性的顾客满意度分析的研究。[2]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选用4个变量作为影响物流信息系统顾客满意度的因素。

(1)信赖方面指明确执行连续的服务的能力认可。顾客在使用物流信息系统时,需要感受系统的隐私和安全。因此物流信息系统的信赖体现在安全性和隐私性。(2)内容方面主要通过专业性、更新性、有用性、完整性等特征来体现。(3)设计方面则是通过便利性,视觉效果,画面构成等特点构成。内容和设计分别测试了物流信息系统的技术性。(4)服务则是通过反应性、保证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体现。影响物流信息系统顾客满意度的4个变量都是隐形变量,不能够直接测量出来,因此需要对隐变量进行逐级展开。根据中国顾客满意指数(CCSI)模型,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的影响也有研究。为了物流信息系统中是否有这样的关系存在,本研究也对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因此除了上述4个独立变量外,又增加了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影响物流信息系统顾客满意度图形,如图1所示。

图1 影响物流系统顾客满意的因素的图表

(二)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的设定

为方便分析,将信赖、内容,设计、服务作为自变量,顾客满意度作为中间变量,顾客忠诚作为因变量。

图2 物流信息系统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构建模型

以图2的研究模型为基础,可以得到以下假设:(1)信赖与顾客满意度呈正关;(2)内容与顾客满意度呈正相关;(3)设计与顾客满意度呈正相关;(4)服务与顾客满意度呈正相关;(5)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呈正相关。

三、数据收集和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构成,除上述5个自变量、1个中间变量、1个因变量相关问题外,增加了调查对象的一般问题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问题。问题都用Liker t5等级法提问。预测试调查的问卷以校园调查方式于2012年11月在西藏民族学院,共收集了50个样本,其中35个是有效样本。通过Cronbach alpha系数对数据可靠性进行检验,以衡量量表测量问项的内部一致性。经调整后,正式调查问卷于2013年3月向陕西省咸阳市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包括公司和个人)通过电子邮件和直接访问发放500份,收集有效样本是242份,有效回收率48.4%。分析统计软件使用的是SPSS13和AMOS6.O统计软件分析。在验证了调查问卷的可靠性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使用回归分析检验假设成立与否。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判定假设采用与否,由此得出影响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顾客满意度的决定因素,并对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描述性分析

以性别来看,男女分别为102名和140名,各占比例42.15%和57.85%。从年龄来看,30岁以下126名(52.1%),30到39岁以上80名(41.7%),40岁以上4名(6.2%)。其中,20~40岁的回答者占93.8%,可以看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呈年轻化趋势发展。从职业来看,自营业者45名(18.6%),企事业管理人员101名(40.7%),商业、服务业人员68名(28.1%),专业技术人员8名(3.3%),大学生20名(8.3%)。自营者、企事业管理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占87.4%,表明使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顾客层多为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人。从使用物流服务的目的来看,以包装为目的有12人(5.0%),保管为目的的有54人(22.3%),运输为目的的有158人(65.3%),加工为目的的有10人(4.1%),其他为目的的有8人,占(3.3%)。

(三)可靠性和有效性分析

1.可靠性分析。信度(Reliability)即可靠性,它是指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指标多以相关系数表示,Cronbach α信度系数是目前最常用的信度系数,这种方法适用于态度、意见式问卷的信度分析。所有变量的可靠性均超过为0.6(大于0.60即为可靠性良好),平均变量的可靠性为0.747,因此该问卷有效。

表1 信度分析

Note:n=242

2.有效性分析。效度是测量的有效性程度,即测量工具确能测出其所要测量特质的程度。我们使用SPSS里的因子分析来检验效度。首先KMO检验统计量为0.721,并且相关的重要水平参数接近0。因此调查数据是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2 KMO和Bartlett检验

表3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5类研究变量可感知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是相关的比较密切的因子。同时表3当中每种变量特征值都大于1,说明5种变量都是可归为同一类的因子。

表3 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

3.模型验证。本研究使用AMOS16.0统计分析软件。AMOS是线性结构方程的一种,它的涵义是对理论模型和现实数据拟合程度的一种再分析。即验证模型的成立与否。拟合指标表明模型拟合的程度较好;说明模型成立。如表4:

表4 模型拟合度分析

4.假设检验。假设的验证即变量之间的验证。经过回归分析,得出假设成立与否分析结果。如表5:

表5 路径参数和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5可以看出,信赖,内容和服务对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顾客满意度的影响是重要的,(β信赖=0.332,p<0.01;β内容=0.153,p<0.1,β服务=0.186,p<0.01).因此假设被采用。而设计对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影响是不重要的(βemp=0.048,p=0.538),因此被去掉。最后,结果显示顾客满意对于顾客忠诚的影响也是重要的(β顾客满意=0.541,p<0.01),因此此假设也被采用。

通过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得知,信赖,内容和服务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顾客满意有正的影响,服务满意对顾客忠诚也有正的影响。顾客在使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能否为企业和客服人员设身处地的着想,努力满足使用要求的设计问题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服务质量的影响不大。这是因为目前国内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水平刚刚处于起步阶段,顾客本身对为顾客提供的个性化的设计认识还很微弱。然而,基于未来发展趋势,物流信息系统化的投资构建,顾客会逐渐要求提供个性化的设计。因此,设计可能会在以后成为影响顾客满意度的一个因素。本研究发现在使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服务的情况下,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也有影响。顾客满意程度越高,顾客忠诚也就越高。测试结果如下:

四、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市场供需现状,使企业能够获得满足其需求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除国家应当加快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化进程之外,软件厂商应深入了解行业特征以及企业的需求,物流企业和客户应提高对自身经营战略以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3]

第一,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提升和信赖加强,有助于促进顾客满意度的提高。物流信息化的实质是对物流的组织与管理进行创新。软件厂商和物流企业应该在开发和实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时应改变陈旧的管理思想,积极地转换观念,引入新的科学高效的管理思想。根据业务现状和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流程进行改进,提炼企业物流需求,降低物流运行成本,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目前,尽管国家加强对物流信息标准和物流管理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以及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开发,但是依旧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物流标准体系,有的标准由于本身没有约束力,执行情况也形同虚设。这就造成了企业和客户对于我国物流信息系统的信赖性认识程度较低。今后的一段时间,我国应重点解决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以及行业标准的协调问题。针对众多中小企业实现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的信息化。

第二,建立在明确的产品定位或客户定位的基础上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也有助于促进顾客满意度的提高。软件厂商在积极理解先进物流管理思想的前提下对市场进行定位,同时不仅要考察客户企业,而且要考察客户企业所属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行业特征,要考虑物流企业及其客户的个性需求情况。在进行物流管理系统定位的时候,应仔细分析企业现行物流运作流程和价值链的结构,选准切入点。要与物流企业和客户一起商定物流服务目标,确定企业物流管理模式以及信息分享的机制。其次,软件厂商应该具有预见性提高系统二次开发能力,对新的物流信息技术进行研究。最后,软件厂商还应该考虑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减少企业的信息化成本。在实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时,希望实现对信息系统与原有系统进行集成交互。

第三,我国提高物流关系信息系统的顾客满意度还应从提升系统服务水平入手。根据目前调查,企业和顾客对现有系统服务,无论是服务的可得性、服务的快速响应性,还是服务的专业性、服务的完整性都不是很满意。这说明系统的服务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全方位、多功能的服务要求和能力。因此提高系统服务水平应从关键要素入手。大大提高客户的订货快速响应服务能力、处理数据分析的服务能力、提供个性化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能力、运输计划更改或延迟发生时快速通知当事人的服务能力、对客户投诉快速做出反应的服务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他要素,只是应把重点放在关键要素的发展上。同时,提高需求水平是促进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水平提高的外在因素。我国的物流企业和客户对于全方位物流系统服务的需求相对较低,其对物流系统服务需求主要停留在运输路径层面,对物流信息增值服务、信息延伸服务需求不高,这也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这方面的服务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物流市场信息化的培育,不仅要注重提高供给方的服务水平,同时也要加强需求方物流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以促进物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4]

参考文献

[1]孙胜楠,陈国华.《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供需状况分析与发展对策》[J],物流科技,2007.

[2]米利群.《关于影响网上银行顾客满意度因素的实证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3]胡健,印玺.《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现状、问题与解决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05(8).

[4]周京华,王玲.《第三方物流企业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物流技术,2005(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刘妤主持的校级“青年学人培育计划”资助项目(项目号:12myQP06)。

作者简介:刘妤,西藏民族学院财经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营销与物流管理。

校园网信息安全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    随着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加剧,高校做为科技与前沿的代表,实施网络化管理势在必行。但是网络安全问题却时有发生,尤其是一些关键数据的泄露问题,已经严重影响高校普及网络化 管理。目前大多数高校均通过防火墙及杀毒软件防范校园网安全事件的发生,但安全问题依然迫切。在网络日益发达,网络犯罪日猖獗的情况下重新规范校园网网络结构,采用最新的组网方法及安全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必然之举。当前我国高校校园网络的防御能力还不具备优势,相关制度还不健全,技术水平也不过关,如何维护好网络安全就成为了校园建设急需解决的事项。本文就结合当前高校校园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对其不足加以分析,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提出解决方案,为实现高校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字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安全防护;解决方案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的综合实力逐渐提升,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方面,基本上都实现了网络建设和优化,教育教学与现代技术实现了连接,学生可以借助网络系统查询分数、选择课程以及获取资料,使高校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也为科研和后勤工作提供了保障。但是随着网络系统的进一步应用,特别是信息的多元化发展,导致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带来了不良影响,甚至引发了数据泄密的情况。针对这样的现象,高校领导必须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对网络安全加以重视,找到网络系统频频被攻击的原因,进而结合实际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和设计方案,让高校网络回归安全,更好的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1  目前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

1.1  网络协议及系统漏洞频发

从源头上分析,网络系统及协议安全是网络安全的关键,网络协议的缺陷往往会给网络安全造成威胁,很多网络安全威胁都是从攻击网络协议缺陷而开始的。系统安全漏洞也是存在网络安全威胁的主要原因,根据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库(CNNVD)统计,2018年9月份新增安全漏洞共1324个,从厂商分布来看,Google公司产品的漏洞数量最多,共发布110个。其实无论是哪个操作系统,都存在一定的安全威胁,不可能百分之百安全。因此,校园网进行搭建是应尽量选用大众认可的较为安全的网络系统,方便对各种安全威胁做出补救,防止安全问题的发展。

1.2  病毒问题频发

目前校园网的网络安全网威胁还有一个大部分原因是计算机病毒。网络病毒的繁殖能力极强,传播速度较快,对资源的消耗及带宽的占用较多,严重影响校园网的正常使用。因此用户应通过安装杀毒软件、下载安全证书访问网站等方式优化校园网络安全环境迫在眉睫。

1.3  滥用校园网络资源

高校校园网运营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在网内进行数据下载和网络观看工作,占用带宽较多,进而影响其他用户通过校园网进行资源利用的人,给他们造成一定的网络安全威胁。

1.4  不良信息肆意传播

校园网运作过程中会有一些垃圾邮件及其相应的不良信息肆意传播,对学生及老师的身心健康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客观上分析也造成了网络的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安全威胁。

1.5  蓄意攻击行为较多

由于高校校园网是局域网,外界诸多人士难以介入,所以很多电脑高手存在蓄意攻击的行为,对网络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一些黑客为了访问校园网通过DOS攻击等诸多手段攻击网络,对校园网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引发系统漏洞等,造成网络安全威胁。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攻击,均对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如高校信息的泄露等问题,均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

除此以外,在云数据环境下,高校互联网的组网形式等发生改变,新的问题油然而生。诸如通过云主机对资源进行共享可能造成的资源抢位现象,或是云环境的边界模式可能因为被攻击而产生一定的断网现象,造成校园网安全受到威脅。

2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实施

2.1  落实好校园网络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防患未然,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关键。大部分网络安全隐患都与用户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有关,如违规操作、不定期杀毒、防火墙设置单薄等等。对此,校领导要提高重视度,积极宣传高校网络安全知识,强化网络安全维护与管理工作,并制定健全的安全制度法规,提高人们的网络基本技能,对安全隐患严加排查。

2.2  高防火墙安全性能,健全网络规划方案

防火墙是网络抵御外来侵害的第一步骤,也是积极防范的有效措施。一些高校不重视网络软件系统的建设工作,防火墙技术退化,没有及时更新升级,根本无法起到抵御病毒的作用。在用户观看视频、查询资料的途中,经常有垃圾信息和不良广告,也与防火墙安全防范不达标有关。基于此,高校校园网络必须规范制定系统的方案,注重软件系统的升级和开发,聘请专业人规划网络设备的方式位置,并定期对防火墙进行升级。

2.3  制定身份认证系统,防止IP地址盗用

高校应尽快制定一个身份认证系统,在校的学生及教职工通过扫描二维码信息或向网络系统出示身份明细等方式获得校园网络资源的访问与使用权,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IP地址被盗用的现象,在整体上提高了访问用户的安全性及可靠性,降低了黑客入侵校园网络的可能,同时也为高校实现校园管理的数字化及信息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a).校园网防火墙技术;

(b).入侵检测系统的应用;

(c).防病毒技术的应用;

(d).流控技术的应用;

(e).云安全技术的应用;

(f).VPN技术的应用;

(g).VLAN技术的应用;

(h).网络安全扫描技术的应用。

2.4  建立垃圾邮件审查系统用

垃圾信息和不良邮件及非法和黄色信息,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有非常不好的诱导作用,且邮件中可能存在病毒,一不小心很容易对网络造成威胁,导致网络系统的瘫痪。对此,高校要建立垃圾邮件审查系统,增设信息安全审计环节,对非正当信息及时的进行拦截,从而整顿网络环境,还高校洁净的学习氛围。

2.5  成立校园网络安全组织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校园网络安全维护工作中,不仅需要对校园网络的软件及硬件进行严格把控,而且需要成立一个系统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部门,由高校统一组织,成立相关的网络安全信息管理机构,包含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网络监控后勤人员等。该机构人员之间积极配合,通力合作,共同监管校园网络安全,为提高网络环境而努力。

2.6  实施人员安全管理规范

2.6.1  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重点考核

根据不同岗位的人员素质要求对员工进行定期重点考核,对其所掌握的技能及知识点进行考察,判断其是否能在现有的岗位上称职工作。

2.6.2  对全校师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及培训

应对全校师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可通过定期培训安全意识及讲授安全知识的方式增强网络安全思想及网络安全防护知识。可以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教授大家如何对漏洞进行修复、对补丁进行修整,对木马进行查杀。针对黑客等的访问,应不断加强安全人员的技术能力,最终保证网络安全策略的稳步实施。

2.6.3  管控外部人员相关操作

针对于网络维修工、临时考察人员等外部人员,如需进入校園网机房或进行相应校园网操作需要进行申请,此类工作应有专门人员负责。

如果所到区域较为核心,或所需操作影响较大,应提交相应的书面申请,必须在内部人员的监控下进行校园网信息的访问,同时针对于关键区域的访问应由专业人员进行陪同访问,保证风险降到最低,如果发生安全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方法,增强校园网整体访问管理的安全性。

2.7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根据目前各高校校园网的具体情况,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可以更好的保证校园安全规划及体系规划,在实际规划中,应遵循以下几点:

(a).制定《学院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组织体系和职责》和《学院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主要包含:信息资产评估、安全策略制定、补丁管理、病毒防护等各方面的安全管理规则,

并针对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方法、信息修改及网络实施等完善保障。

(b).配合《学院校园网络管理办法》,制定《学院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流程》。

(c).制定《学院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网络技术安全规范》,主要包含系统安全规范、IP管理规范、windows系统安全规范、数据库安全规范等。

(d).制定相关保密协议,主要用于约束在职及第三方人员,避免不法企图的发生,以便网络环境更加安全。

总的来讲,各高校校园网身处复杂的网络环境之中,要提高其安全性就应建立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而为网络的安全运行提供较好的环境。

3  结束语

高校校园网络建设直接影响学校的学术氛围,也是衡量高校管理和监督能力的重要指标。在网络安全愈加重要的背景下,要建立现代化的数字网络体系,就必须结合实际解决安全问题,做好防范工作,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此外,社会的发展导致高校对于互联网安全方面的技术要求也不断增强,校园网的安全防护工作将是一个可持续动态发展的工作,虽然现有的方案对于处理一般情况下的网络安全问题十分有效的,但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应保持动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应注意采用最新技术进行网络安全保护,针对校园网络安全防护方案应定期优化改进,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校园网络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

[基金项目:西安翻译学院2019年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9B08)。]

【参考文献】

[1] 王海明,孙志文,薛文辉.校园网络建设项目管理的指导原则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

[2] 黄健.网络安全技术及策略在现代校园网络中的应用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8.

[3] 张雪.基于APPDRR模型的校园网安全解决方案设计[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4] 袁胜.2018ISC互联网安全大会 探讨数字化转型时代网络安全挑战[J].中国信息安全,2018(09):104-105.

[5] 李书骏.校园网络安全防护方案的设计与实施[J].科技展望,2016,26(34):19.

[6] 张楠.某部门网络安全管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D].长春工业大学,2016.

[7] Rodrigo Roman,Javier Lopez.Integrating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d the internet:a security analysis[J].Internet Research,2009,19(2).

[8] 刘洋.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校园网安全设计[D].河北科技大学,2012.

[作者简介:张春华(1980.9.2--),男,工程师,西安翻译学院,研究方向: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管理与安全。]

校园网信息安全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现状;解决对策

2011年10月16日发生在河北大学的醉酒驾车肇事案件让“我爸是李刚”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极大关注。一直以来,大学是人们心目中的象牙塔,是知识的海洋和求知的乐园。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校园也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车来车往的校园交通更是加快了大学节奏,由此也给大学校园的道路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深入了解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现状,笔者以扬州大学为例,对大学校园道路交通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校园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

一、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的特点

《尔雅》中有云:“道者蹈也,路者露也。”意思是“道路是地上的野草被人们反复踩踏后露出的土地”。由此可见,道路的产生与人们有目的的定向活动密切相关。校园道路像人的血管一样沟通着校园的每个角落,方便交通是校园道路的基本功能。校园内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沟通构成了校园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而使校园道路也间接地起到了划分校园各功能区的作用。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到:“道路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人们正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它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因此与之密切相关的。”同样,校园道路伴随人们进入校园,并以此为线索去观察、认识和感知校园,其沿途的环境元素构成了人们对校园的第一印象。因此,校园道路景观也是校园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单单是为美化校园生态环境,更应体现出校园独特的人文精神与学术氛围。

而相对于城市道路,校园道路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其主要是为方便校内师生的通行。在对有关大学校园道路功能的调查中,有67.89%的被调查者希望校园道路可以为师生平时的散步、交流、休闲和娱乐提供场所。可见,对于校内师生来说,校园道路并不只是沟通四方的交通载体,还是其学习、生活的拓展空间,不同于城市道路,师生们更注重校园道路的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和艺术性。

校园交通也不同于城市交通,依附于校园道路的校园交通主要源自于校内师生围绕教学、生活的大量、经常性出行,以及教学、生活对各种物资的需求所产生的大量的货物流动。因为校园的教学管理有其自身的计划性和规律性,所以校内交通也因此而呈现出定时定向和阵发性的特点。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的大规模扩建,越来越多的社会车辆涌入大学校园,人车混杂,乱停乱放、乱鸣乱闯逐渐充斥校园。正如“我爸是李刚”案所表现出的,现实生活中的大学校园道路交通情况已不容乐观,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破坏了原本宁静、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

二、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现状

(一)车辆增多,人车混杂

笔者通过校门保卫人员了解到,近几年校内来往车辆大幅增加,管理上愈加困难。校园的规模和开放程度对校内交通方式有着很大影响(见表1)。随着近几年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与扩建,高校校园规模越来越大,仅靠步行已经不能满足校内师生出行的需求。对于校内学生而言,步行仍是短途出行的首选方式,但如果步行超出10分钟,大部分学生会选择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也有一小部分学生会选择电动车;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增加,私家车成为越来越多学校教职工的出行工具;此外学校行政与后勤车辆也是校内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后,由于高校管理的开放性,大量外来车辆涌入校园,使得部分校园主干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城市道路的职能。另外,摩托车在校内“呼啸而过”也是屡见不鲜,这种高危险的交通工具,不仅严重威胁着校内师生的人身安全,也带来了严重的噪声和尾气污染。凡此种种使大学校园道路上人车混杂,交通环境日益严峻。

(二)“停车难”问题突出,交通设施落后

随着校内来往车辆的增多,车辆的停放问题日渐突出。在对校内停车环境的调查中,认为校内的停车情况较差或非常差的占了45.42%(见表2),可见目前校内的停车环境并不令人满意。在上课时间,经常可以看到教学楼前停满了自行车,使原本就不宽阔的道路更加狭窄,大大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和通行效率,也给师生存取车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见图1)。类似的高校老校区的交通设施大都已经老化而且没有及时进行维护,部分高校新校区在规划时未充分考虑校园道路的交通需求,导致停车泊位紧缺,使“停车难”问题成为高校交通管理的难点。调查数据显示,校园的教学区和生活区是车辆停放的重灾区,时常可以见到教学楼或是食堂周围杂乱地停满了车辆。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越来越多的机动车涌入有限的校园空间,占用了大量校内道路交通资源,使得大学校园内人、车、路矛盾日益激化。

(三)校内交通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校园内社会车辆和机动车辆的大幅增多,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调查数据显示,有56.66%的被调查者反映来往车辆产生的环境污染对他们的学习、工作产生了影响。一些学生反映:“停在教学楼外的电动车被碰撞后发出的报警声会持续好一段时间,弄得人心烦意乱。”除此之外,出入校园的机动车辆也带来了严重的尾气和粉尘污染,对校内师生的生活、健康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破坏了原本文明、整洁的校园环境。

(四)高校对校园道路交通管理重视不够

如果没有“我爸是李刚”这句狂言妄语,或许一起简单的校园交通肇事案件并不能引起人们如此多的关注。一直以来,高校自身对此也不够重视,安全保卫包括交通管理工作长期处于学校管理工作的边缘。大部分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只涉及到校门及行政楼、教学楼、学生公寓楼等,而针对校园道路交通的专门管理机构在高校的机构设置中则不多见。2002年12月,《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明确要在重点高校派驻公安机构,负责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高校公安派出机构党的关系实行由上级公安机关党委和高校党委双重领导,以上级公安机关为主的管理体制”。但是十多年过去了,公安机关派驻高校的问题始终无法实现。[1]除了机构与人员的缺失,大部分高校也没有校园道路交通设施与管理的专项经费,从而使大学校园道路交通设施的配置与维护难以得到保障。

(五)校园道路交通管理处于真空状态,无法可依

导致大学校园内人、车、路矛盾日益激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大学的开放性使校园的主干道成为了城市道路的一部分,大量社会车辆借道穿行。校门保卫人员反映:“现在进出校园的车辆越来越难管理,若一一换证进出,则很容易引起校门口的交通堵塞。”虽然大学校园牺牲了自己的道路资源为城市交通缓解压力,但在法律上却没有给它一个明确的“名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交法”)第119条规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内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对于大学校园道路是否属于“道交法”上的“道路”颇有争议,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大学校园道路并没有被纳入到城市道路管理系统之中。一般情况下,高校只有在举行重大活动时才会与公安机关进行联动管理,缺乏警校联动的长效机制。而高校保卫部门对于校园中普遍存在的乱停乱放、超速等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只能进行言语上的劝导,但多数不被理解和认同,且又缺乏强制执行力,因此保卫部门对校园的交通管理只能停留在制度上而无法落实,使大学校园的道路交通陷入了管理盲区。

表3 校园交通安全教育的开展情况

(六)高校交通安全教育欠缺,师生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导致现今校园交通事故频发除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不被重视的高校交通安全教育和师生淡薄的交通安全意识。在对学校校园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的调查中,有81.99%的被调查者反映学校很少或者没有开展过这方面的宣传教育(见表3)。由此反映出高校在校园交通安全教育方面的严重欠缺。我国的“道交法”第6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交通安全教育的欠缺使得高校师生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虽然高校师生是高知群体,但在校园道路交通问题上仍存在一些误区。如有些人认为校园足够安全,不存在交通隐患或者认为校园交通不同于城市交通,不需要遵守交通规则等等。正是有这些认识误区的存在,才使校园内乱开车、乱走路、乱停车现象屡禁不止。此外,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也导致了校内师生对学校道路交通管理规定的不理解、不认同,从而给学校保卫部门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

上述校园道路交通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校园正常的交通管理秩序,更威胁着校内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因此,加强对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已刻不容缓。

三、解决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对策探究

在对上述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管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综合现代校园道路交通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一)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的基本理念

校园道路交通主要是为方便校内师生的通行和校内各单位之间的交流,其管理的基本理念应当是以人为本,保障交通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为其营造一个安全、畅通、舒适、便捷的交通环境。另外,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校园道路交通系统的设计也应当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满足发展中的校园交通需求。

(二)重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

在由人、车、路、环境构筑的交通安全系统中,加强大学校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高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做好高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就需要高校平时注重加强对人的教育,提高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道交法”设定了高校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义务,因此,一方面高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体系,并采取适当形式予以考核;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广播、网络、宣传栏以及讲座等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校园内广泛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反对交通陋习,增强广大师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在思想上扎实校园交通管理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再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加强校园道路交通管理,营造安全、畅通、舒适、便捷的交通環境。

(三)制度设计层面上的解决对策探究

1.明确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依据

由于“道交法”中对道路这一概念的界定较为模糊,使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的管理一直徘徊在“道交法”之外。因此,当务之急是为大学校园的道路交通安全立法,使其能够得到法律的保障。根据我国《立法法》的相关规定,教育部可以商请公安部联合发文明确将校园道路归属于“道交法”中所指“道路”,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或者,教育部报请国务院或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由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释法要求。

另外,在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依据中,应当明确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主体。我国高校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一般由高校的安全保卫部门负责,但安保部门的管理一直因没有法律的强制规定作为后盾而不被认可,缺乏执行力。与我国不同的是,美国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校园警察,负责管理包括道路交通安全在内的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因此,如果将校园道路纳入城市交通进行管理,则可以请当地公安局在校园内安排校园交通警察,对校园交通进行管理;若为高校的道路交通安全专门立法,则应当在该法律法规中明确高校保卫部门对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主体地位,使之能够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

当然,如果能够为高校的安全保卫单独立法,那是最好不过了。但立法是一个长期的利益博弈与协调的过程,且前景并不明朗,正所谓“远水救不了近火”。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现有法律支撑,以解校园道路交通管理的燃眉之急。例如,对于校园内交通事故的处理,在我国现行法律“道交法”第77条规定:“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的,参照本法有关规定办理。”即不论校园道路是否属于“道交法”所称“道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接到报案后都应当依法处理校园交通事故。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67条规定:“在单位院内,居民居住区内,机动车应当低速行驶,避让行人;有限速标志的,按照限速标志行驶。”据此可以认为,高校在校园内设置的限速标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如果校内的机动车超速行驶,同样构成交通违章,交管部门应当依法予以处理。

2.建立健全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在明确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在法律上的地位之后,针对校园交通状况出现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建立一个统一的符合高校交通特点的交通规划与管理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针对不同校园的“校情”,根据校园所处的地理位置、校区面积、师生数量、道路规划和交通容量等情况,建立健全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在该制度中应当明确以下内容:(1)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2)负责本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3)校园内各个区域、各类道路的通行规则;(4)校园内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应遵守的交通规则;(5)对校园内各类交通违章行为的处理办法;(6)对发生在校园内的交通事故的处理程序与方法。

另外,健全高校内部的交通安全管理体系,要从校安全保卫部门一层一级到各学院、各单位的安全工作负责人,切实落实包括交通安全在内的安全保卫工作,使校园安全责任到人,不留盲区。

3.编制校园交通事故应急预案

大学校园人流量大且流动性强,一旦出现校园交通事故将会对校内交通造成很大的影响。编制校园交通事故应急预案是增强校园交通安全的重要保障。虽然健全校园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加强交通管理可以大大减少校园交通隐患,但仍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一套完整的高校校园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应包括总预案和专项预案。总预案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应急方案,主要说明应急的整体框架和基本规则,确保一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指令通畅,应急救援有序;专项预案则是根据事故的类型、严重程度、发生地点等方面而确定的,是总预案的细化,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四)具体管理措施层面上的解决对策探究

对于大學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在制度层面上的规范,无论对于老校区还是新校区都是共通的,而在具体管理措施方面,老校区和新校区的管理和规划则不尽相同。下面笔者将区分新老校区,对加强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作具体分析。

1.老校区的道路交通系统优化

老校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在建设完成后,很难再做大的改建,但校园的交通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已不同往昔。对老校区的道路交通系统进行局部优化有利于缓解目前存在的种种交通管理问题。

(1)完善校园道路交通基础设施

高校老校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严重影响了校园内的交通安全。对此,应当对老校区的交通基础设施逐一进行排查和维护。按照交通需求和国家标准,对现有道路、交通信号(包括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停车场等道路交通设施进行改进和完善,消除校园交通安全隐患,满足校园交通需求。[2]例如整修路面,在教学区和生活区设置行车障碍,限制车辆进入;在有急转弯的路段设置反光镜;改善夜间道路照明设施;在路口设置减速带;在事故易发地点设置警示标志等等。

(2)步行者优先空间

校园交通系统总体上来说属于“慢行系统”,校内交通流量主要是步行人流,因此对于校内的步行者应给予特殊的保护——“步行者优先空间”。“步行者优先空间”是城市设计的概念,是指人行车行共存的情况下,对车辆进行一定的限制,对步行者给予优先权。这种形式可用于老校园的交通系统改造,处理人车共存这种情况的道路。[3]“步行者优先空间”这一交通方式可通过采用限速、部分区域分时分段限制通行、非直线化道路等方法实现。

基于校园道路慢行交通系统的特点,对校内行驶的车辆进行限速对保障校内步行者的安全是非常必要的。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对校内来往车辆的行驶速度进行了限制。针对不同的路况,设定不同的行车速度,使高速行驶的车辆在进入校园后自觉减速行进。而对于人流特别密集的教学区和生活区则应禁止机动车通行,以充分保证校园教学、生活的顺利运行;对于像摩托车这类高危险、高污染的车辆应当一律禁止其进入校园。另外,由于高校的教学、生活有着统一的作息时间,其人流具有阵发性和定时定向的特点,对此,则可以规定在上下课等人流密集的时间段,部分路段限制通行,充分保障师生上下班与上下课的通行自由与安全。限速与限行对于老校区的交通优化是一个非常简便易行的方法。

非直线化道路是指对于道路两旁的人行道,可将其设计成曲线小径并通过低矮灌木等绿化将其与主干道隔开,一方面可以保证步行者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创造层次丰富的步行系统和交往空间。除此之外,主干道边的绿化既可以吸收汽车尾气、减少噪音污染,又能美化校园环境,可谓一举两得。

(3)静态交通管理

除了动态交通混乱之外,静态交通中的“停车难”问题也是老校区交通管理中的难点。对于老校区而言,校园道路和建筑规划已然形成,再建设新的停车场难度较大,只能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设计停车位。例如,在规划路边停车位时要充分考虑道路交通流量、道路宽度、路口特性、单双向交通、公共设施及两侧土地使用状况等因素,为老校区开辟新的简易停车空间。

2.新校区交通系统的构建

新校区不同于老校区,可以综合最先进的道路交通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吸取老校区的道路交通规划的经验、教训,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系统。

(1)合理规划将功能分区与交通系统相结合

校园道路不仅承载着方便交通的使命,也间接起着划分校内功能区的作用。校内交通产生自校园内部各功能区之间的交流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因此,应当将校园的教学区、生活区、行政区等基础建设纳入到校园交通规划的范围内予以通盘考虑。对于新校区而言,“人车分离式”是一种能够较好地处理好人行与车行关系的一种交通形式。这其中又包括平面上的分离和垂直方向上的分离两种形式。

具体来说,平面上的分离就是采用内、外环设置的方法,以外环作为车行系统,内环作为步行系统,使两者尽量不交叉。外环以外设置各种辅助用房和对外设施,外环内设置教学设施,绿化等,创造一个步行系统。[4]步行系统在设计时应以生活区为中心,并考虑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合理设置步行系统中各功能区的布局。另外,在安排路线时,一方面要考虑人们会选择最短距离、最省时、最省力的心理;另一方面,要将其与沿途的建筑、绿化、广场等环境保持良好的联系。

对于校园面积有限但人流量又特别大的校园可考虑采用垂直方向上的分离,如设置人行天桥或在相邻教学楼之间用二层走廊连接,既可以分散人流又可以丰富空间层次,活跃气氛。

(2)路网结构

在合理设计宏观的交通系统之后,合理设计与规划校园路网结构的,是提高校园道路通行能力的核心。路网系统包括等级和宽度这两个指标,依照校园的规模、地理位置和校园道路的性质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规模较大的校园里,应设立明确的三级路网系统,包括主干道、次干道和支道。道路宽度则按照其等级计算确定。

(3)停车场的设置

吸取老校区道路交通中的“停车难”问题的教训,新校区在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整个校园的停车需求和停车容量。通常情况下,行政区和后勤区与外界交流较多,来往的车流量较大,在这些功能区附近应设置大型地下停车场以供来往车辆停泊。对于其他功能区附近临时停放的机动车,可以视道路宽度设置少量路边停车位。

而对于大多数出行不多且行程较短的在校学生而言,自行车是其首选的代步工具。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校内师生中有42.63%的人拥有自行车。因此自行车停车场地的设置对于校内师生的自行车停放和静态交通的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生活区和教学区是校内自行车的集散地,在这些区域合理设置自行车停车场地可以有效防止“停车难”问题。因此,在生活区、教学区等学生大量聚集的场所,必须设置大型的停车场地。在宿舍区,可将宿舍楼底层架空,设置地下停车库或半地下停车库,这样既可以节约空间,又可以方便学生存取车辆;对于像教学楼和食堂这样人流量大、流动快的区域,可以利用建筑的侧面或背面设置停车棚或者沿路设置简便易存取的路边停车位。

(4)景观和绿化

在道路空间中,各种形态的景观和绿化是整个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校园道路景观不仅反映一所大学的精神面貌和人文氛围,也会影响到校内师生的生活状态。因此,校园道路景观设计也尤为重要。道路两侧由建筑、植物、园林小品等构成有组织的空间,以植被、地面铺装、道路的宽窄和曲折等變化,形成层次丰富、各具特色,可游、可坐、可赏的廊道式景观,使道路成为观景线。[5]这样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又可以满足师生对室外交往空间的需求,使校园真正成为精神交流的乐园。

现代社会安全越来越依赖于电子科技,采用智能化的车辆管理、加强信息技术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无论对于老校区还是新校区,创新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管理模式,实现校园交通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是一致的。目前在我国已经有部分高校实施了校园车辆智能化出入管理系统,且已引起许多高校的重视与借鉴。车辆智能化管理系统,是以IC卡为载体,以读写系统、计算机软件、车辆挡车器为终端,配以其他辅助设施的车辆管理系统。[6]在校园内建立多功能信息监控系统与交通诱导系统,实施智能化的校园车辆出入管理,限制校园内车辆的通行速度,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监管,可以改善传统车辆管理方式的弊端,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四、结语

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关系到学生、教职工的人身、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的治安管理秩序,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与未来。对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探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大学校园交通组织指导思想,有利于保障师生员工的校内路权,建设安全、畅通、舒适、便捷的校园交通环境,促进大学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对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与有效管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当然,为实现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环境的安全有序,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亟待相关立法活动的完善、交通系统的科学构建以及各种管理措施的有效施行,从而使大学校园既能保持自由、民主的大学精神,又能与时俱进、永远以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刘艳华.中美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比较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34-236.

[2]李伟.高校交通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1(4):21-25.

[3][4]张涛.校园交通组织的探索[J].建筑学报,2000(6):57-60.

[5]陈凯.论校园的道路交通组织[J].高校讲台,2007(25):191.

[6]杨宁,管玉峰.校园车辆智能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9-100.

基金项目:2012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211117045)。

指导老师:张毅辉。

上一篇:中国化传统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抗滑桩质量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