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导师制范文

2023-09-19

科研导师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德育工作 中职德育导师制

道德建设的成败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德”被置于教育目标的首位,“传道”历来都是教育的第一要务。在我国,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中西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学校德育被动与滞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他们处于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新时期新阶段的任务要求,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中职学校要切实重视德育工作,转变原有的德育观念,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我们要从中职学校目前德育现状出发,不断加强与改进德育工作,开创新的德育工作思路与方式,积极拓宽德育工作渠道,全面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探索中职学校德育的新思维、新方法、新途径,以“爱”为主题,以“个性化”为特色,深情召唤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树立大德育观、“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积极构建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不断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正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德育教学研究会主任蒋乃平提出的:“不只德育课老师是德育工作者,所有的老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其形式和方法有许多,我认为,中职德育导师制是其中比较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之一。

一、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必要性

德育导师制就是由一名德育导师带一名或几名有进步要求的学生,使他们提高政治觉悟,迅速成长。这种形式对于学校发现和培养优秀学生干部、转化后进生很有启发,效果较好。中职德育导师制是指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导师制,它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必要和有效的补充,具体说就是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等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德育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科任教师身上,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导师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的一种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青春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失去平衡。学生心理活动存在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等种种矛盾。他们心理抵抗能力弱,叛逆心和好奇心相对较强,心理不够成熟。于是,中职校园内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上网成瘾,打架,缺乏学习自觉性,不尊重老师和同学,随地乱扔垃圾,等等,这些都令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者感到头疼。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德育途径、措施不具体,缺乏实施性;德育方法重灌输,轻主体体验、内化,缺乏实效性。德育工作在中职学校工作中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无形之中走向边缘化,德育在学校中的首要位置难以落到实处。就学校德育的形式和方法来看,还普遍存在着陈旧简单,缺乏新意的弊病和套路化、模式化的问题。而且现在学校德育日趋“专人化”,德育工作主要是班主任、德育处的事情,任课教师则只管抓教学,学校德育与智育的剥离,使学校德育出现了很大一块“真空带”。传统德育只注重满足社会需要,片面强调社会规范的要求,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教师习惯于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理解,往往居高临下,摆师长权威,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实行班主任负责制,班主任的管理无论是质量还是时空都是有局限性的。中职德育导师制下,职责具体到个人。面对小批量的学生,导师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学习情况,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志趣和特长,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并进行指导,使每位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个人素质。这大大弥补了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不足。因此,在中职学校实施德育导师制有其必要性。

二、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目标、内容和任务

中职德育导师制的提出和推行,是我们对中职学校德育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现状深入反思的结果。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职德育导师制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目标应该是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目标,培养健康发展的学生。蒋乃平说:“中职学校中的德育工作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每年招收的800多万孩子,灰溜溜地进来,然后通过学校的教育,抬着头、挺着胸走出去。”

德育导师的主要工作是“导”,其指导内容应该是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爱国情感、心理健康、人格养成、行为规范、学生成长、职业素养等方面,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炼、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实行的中职德育导师制,偏重于思想、行为、生活和心理上的关心和指导,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养,注重学生遵守规范,发现学生的特点,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思想上、心理上的疙瘩,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各类学生对德育导师的需要是不尽相同的,德育导师应根据不同的指导对象设置不同的指导任务,包括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行为表现不良学生的转化、心理状态不良学生的心理调适等。美国现代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有一句名言:“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人格,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德育导师制正是德育个性化、亲情化的载体。导师是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员、生活上的指导员、心理上的疏导者,导师应成为学生最信任的人、成长中帮助最大的人。

三、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途径和方法

从德育导师任务实现的途径和方法看,主要是导师通过平时师生之间定期、不定期的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提供及时有益的指导。还可以通过班主任了解学生,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做好家校沟通,等等,从而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中的导师。德育导师采用正反面事例的对比会给学生较大的触动;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或难以当面说服的问题,通过留言条、发电子邮件、QQ聊天等方式与学生沟通,学生较容易接受。

要想德育工作取得好的效果,态度很重要。中职学生更愿意德育导师以平等的身份、朋友式的方式与自己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师生之间如朋友般交心式地沟通,采用双向互动、互相探讨的方法,偏重于听取学生的倾诉,在一种关爱和谐的氛围中,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态度认同、行为认同。师生之间有沟通、交流,就必定会有师生关系存在,这个关系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指导的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德育导师工作的基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1.德育导师要接纳学生,这是“导”的开始。

心理学告诉我们,接纳应该要有一个基本态度:导师对当事者都要无条件地接纳,不论其学业、个性、品行、行为如何。这里的“无条件接纳”是德育导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特别要注意的。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许多教师习惯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批评和指责学生的过错,一味说教。德育导师要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心里,真正平等地而不是居高临下地面对学生,就要从内心接纳学生。

2.德育导师要正确运用倾听技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倾听开始的。不会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就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而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教师一般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讲话上,而不是放在去听学生说话上,只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夸夸其谈地说大道理。他们当然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甚至由于“逆反”心理的作用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故意重犯错误。因而,在疏导的过程中,导师要学会“倾听”。要养成倾听的意识和习惯,要给学生充足的表达时间,会用热情和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真正的倾听意味着一种平等,一种尊重,是心与心的默默靠拢,是情与情的悄悄对流。所谓“倾听”并不是单纯地听对方说话,德育导师还要借助言语的引导,真正“听”出对方所讲的事实,所体验的情感,所持有的观念,等等。在学生诉说的过程中,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探究学生的心灵世界,进而寻求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倾听本身是一种教育,即使你没有给对方什么指点或直接的帮助,但有了耐心的倾听,你也会在心灵上给了他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

3.德育导师要学会“说”,能够与之“共情”。

学生普遍喜欢说服,讨厌粗暴地训斥。导师要把道理讲到他们的心坎儿里,与之“共情”,让他们觉得导师能够理解他们,与他们有共同语言,为他们着想,是真心诚意地“为他们好”,这时“说服”就不是问题了。所以,德育导师还要学会“说”。

德育导师如果能够“积极地无条件接纳”学生,做到“听”和“说”(倾听和说服)的完美结合,就能够对受导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通过实行中职德育导师制,完全可以做到全校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导师,每个学生都有结对导师,真正实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时时刻刻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

四、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几点思考

德育导师制拓展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路,使德育工作由“面”到“点”,变得更加细致、深入而富有实效,改善了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是中职学校开拓德育局面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在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1.师生要明确设置德育导师的目的。

中职德育导师制是学校德育管理的新思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其目的是“以人为本”,培养健康发展的学生。中职德育导师制不是给个别学生开小灶,也不同于以往的学习兴趣小组、第二课堂活动。

2.关于德育导师制的辅导对象定位问题。

中职德育导师制的辅导对象应该是学校全体学生。实际上,无论是哪一类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烦恼甚至是挫折。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初衷就是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发展成为坚强自信的优秀人才。我们要坚定这个初衷,避免使其变为“导差”或“扶差”工作。

3.关于德育导师队伍的素质问题。

建立一支良好素质的德育导师队伍,也是做好中职德育导师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需要怎样的德育导师,还是要让学生来说话。“性格好,有亲和力”是学生的主要标准。《现代德育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一个理想的德育教师,在我们看来,应该是一个道德哲学家、道德心理学家和教育艺术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必须苦练内功,既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准确揣摩学生。德育导师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尤其是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工作对象,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用新的理念影响学生。

4.充分调动德育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中职德育导师制实施的效果关键在德育导师。德育导师掌握着指导的主动权。只有德育导师全身心地投入,这种管理模式才不会流于形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多种方式、方法,结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充分调动德育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5.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把握好“度”的问题。

实行中职德育导师制,德育导师要注意协调同事关系,要与班主任要分清职责,相互理解与支持,不可各自为政;德育导师间要经常交流经验,相互了解学生的情况,避免形成以德育导师为主的小群体;把握师生间交往的尺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注意把握德育导师与学生家庭联系的度,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交流等问题。

6.开展不同形式的德育导师制。

各个学校的校情、学情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需要,实行不同形式的中职德育导师制,或者相关的德育导师制可以同步开展。职业学校可根据职业教育和中职学生的特点,分别试行“专业导师制”、“实习导师制”、“寝室导师制”等,便于学校、德育导师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状态等问题,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2008.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3]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细则.

[4]徐卫红.德育在“导”而不在“制”[J].江西教育,2004,(13、14):35.

[5]杨碧君.夷陵中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相关问题研究[D].2005.

[6]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

[7]戚万学,杜时忠等编著.现代德育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3.

[8]王文源主编.中小学德育概论[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8.

科研导师制范文第2篇

摘要:我国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医学检验发展迅速,在看到进步和发展的同时,认真研究我国医学检验的现状,并采取有效对策,推动我国医学检验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医学检验;现状;对策

新中国建立伊始,我国便大力发展医疗事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为以来事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为我国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但是,在看到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我国医学检验的现状,并采取有效对策,推动我国医学检验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医学检验工作人员素质和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医疗事业,为医学、科技和现代制造业发展迅猛。尤其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后,我国医学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相对完善的医学导师制度不仅带来了更多的高学历医学人才,更能够在具体实践中强化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技能。我国的医学专业人才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研究生、博士,已经相当成熟,尤其是医学院办学与医疗事业合办,坐诊医生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更加科学合理。我国的医学人才越来越丰富,质量越来高,尤其是我国的三甲医院,基本上实现了医学人员的本科化学历水平,人员结构大为优化,人员素质显著提升。

(二)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体系日臻完善

医学检验需要科学性,不能出现丝毫的马虎,需要有先进的医疗检验设备和医学人才,更需要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检验科学、准确,不出现任何差错。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疗机构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管理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后发优势明显,且我国在大力推动医疗管理改革,尤其是我国充分重视健康至上和生命重于泰山的医疗管理理念,充分重视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管理,一些先进医疗机构已经形成了非常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在不断推行的“循证医学模式”和“转化医学模式”背景下,检验医学业已进入了全程检验医学阶段。对医学检验的过程分析前、中、后都有质控,能够有效保障医学检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尤其是正在积极推动检验结果的的互认制度,不仅能够为患者节约更多的成本,更能提高医护的效率。

(三)检验医学理论体系不完整,资源结构不合理

医学检验涉及面非常广,不仅有直接的基础医学、医学物理学,还有与之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化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综合性非常强,需要建立起非常系统完善的理论发展体系。但是,我国的检验医学至今还没有真正建立,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此同时,我国卫生资源分配和分布不合理,很多的先进医疗检测设备都分配给了大型医院,国家为之投入了更多的人力、财力。大中型医院能够采购各种先进的医学检验设备,能够招收到非常优秀的医学专业人才,且这些重要的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主要是因为机构设置重复问题突出,臃肿的人员队伍又分散地分布在不同的检验科室里。不少实验室缺乏合理布局和长远发展规划,不能根据安全防护要求进行维护和造作。而与之相对的是一些乡镇医院实验室检验条件非常简陋,不能及时添置和更新相应的仪器设备,且人才分布和医学检验试验分布因为城市医院的布局不合理。

二、推动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强化医学产业融合

医学检验需要进一步强化与医院和产业机构的合作,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养,确保医学检验设备更符合医院检验实际需求,医学院结合医疗机构工作实际和医疗设备研发实际,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医学院设计独立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科,成立独立的学院,根据现代医学检测发展需要,培养综合性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临床医院和检验中心根据岗位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与大型医疗检验设备企业做好深度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优秀的临床专业医学检验人才。

(二)进一步促进资源均衡发展和共享

在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的基础上,推动我国医学检验资源的均衡发展,一方面是为更多的乡镇医院和设备条件相对落后的医疗机构添置医学检验设备,分配更多的优质检验人才。另一方面,做好各种资源的共享共建工作,优质医疗机构做好各种资源共享和帮扶,为下一级医疗机构捐献多余的设备,提供相应的人才培养服务。另外,努力探索区域性医疗检验中心,成立更加开放的跨医院乃至夸区域医学检测中心,建立医学检验信息网,确保所有参与病号诊治的医院都能通过网络共享检验信息。

(三)紧跟医学检测发展前沿

医学检测需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把握好行业发展趋势,紧跟医学检验发展前沿,以转化医学模式为参照,建立起基础研究工作者与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的有效联系,消除基础医学、林庄医学和药学研发间的各种壁垒,实现前期诊断和预后的全方位检验,实施信息化跟踪管理。以循证医学模式为参照,做好全面质量监控,更加有效的服务临床治疗诊断。

总之,随着我国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医学检验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最近几年,国家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我国不断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各种先进的检验仪器研发并投放到医院,基于现代科技发展的自动化监测设备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的医疗检测水平不断提升。在看到进步的同时,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拿出有效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戴随.医学检验人员素质培养诌议[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06)

[2] 陈斌,盧中心.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实施现状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13(06)

科研导师制范文第3篇

成长导师制是我省中职学校选择性课改背景下,学生德育工作和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的重要抓手,是新时期中职教育德育实践的改革创新。为落实我区《关于全面推进鄞州区中小学德育导师制工作的实施意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课改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关于全面推进鄞州区中小学德育导师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浙教职成〔2014〕126号)为指导,通过教师对学生个人发展规划、思想发展、学业发展、心理成长发展全面的指导和辅导,做到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让学生有倾诉的老师,让老师有牵挂的学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意识,养成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学生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纵向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确立发展目标、实现自我完善。

2、尊重信任原则。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

3、全面关爱原则。关心学生在专业、生活、品行、心理、职业发展等方面情况,拓宽渠道、创新方式,努力成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良师益友。

三、工作机制

1、团队协作机制。成长导师制以现行班级建制的首席导师和导师组成,首席导师由教学部选派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导师由所在年级任课教师担任。首席导师负责对导师团队的协调指导工作。

2、交流沟通机制。导师与学生每月至少进行一次谈话交流。采用面谈、书信、电话等形式,了解学生各方面成长情况,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导师主动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本人及家庭情况,注重家庭教育指导,协调家长与学生关系。

3、协助教育机制。首席导师与导师、任课教师应加强联系与沟通。学生发展中心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讨论会、联谊会、经验交流会与案例分析会等。

4、工作档案机制。导师的工作应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每项活动都要有时间、地点、主题、内容纪要、工作后记等,认真填写导师工作表册、案例分析等有关记录。

四、实施内容

1、导师职责 导师共同职责

成长导师制的根本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均能得到教师的具体、细致和专业的指引,导师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学业发展的辅导员,是学生身心健康的维护者。导师的基本职责为:

(1)思想上引导。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2)专业上指导。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职业观,正确认识产业发展走向,提升专业核心能力。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特长、学业水平、家族背景,较好完成选择性课改专业、课程、方向的选择。指导学生制订高中阶段个人发展规划,确立职业发展目标。

(3)心理上疏导。研究与分析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成因,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健全个性,引导学生人格发展。

(4)学业上辅导。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解决学业上的困难,提高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促进全面发展。 (5)生活上倡导。关心学生日常生活,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指导学生明确生活目标,端正生活态度,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6)品行上督导。以校纪校规为要求,加强学生日常行为教育。以企业从业规范为要求,加强学生7S意识培养。以中华优秀传统为要求,加强学生美德品行培育。

首导必须职责

首席导师在履行导师基本职责基础上,同时要履行行政班班集体建设与所在班导师团队建设和管理工作。

(1)首席导师是导师团队的核心,负责统筹安排行政班级的学生和导师结对,牵头制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班级公约、班级常规等规章制度,统筹安排班级大型活动等综合性事务;

(2)负责召集本行政班导师团队定期召开思想分析会、经验交流会等,及时了解班级整体情况,分析班级存在问题,落实班级管理的各项举措;

(3)凝聚好整个导师团队,指导和帮助其他导师开展好班务工作,尤其要引领年轻导师快速成长。

(4)负责落实班集体总体常规事务工作(学籍、学分、保险、助学、收费、评优、档案等) 副导必须职责

(1 ) 各副导要履行导师基本职责基础上,同时要协助首席导师,在首席导师的行政班管理框架下,积极参与班集体和导师团队建设。

(2)协助首席导师共同组织学生集会、卫生、社会实践、公益事项等大型活动的管理。

(3)树立主人翁意识和积极的补位意识,当首席导师临时缺位时,副导要积极履行首席导师职责。

2、实施时间

2015年第一学期新生入学开始实施,逐年向各年级推行。 2015学年一年级全面实施,2017年所有班级全面推行。

3、导师确定

学校遵循“尊重意愿、统筹安排、各经所能、优势互补、男女搭配、老少搭配、学科搭配、性格搭配”为原则。首席导师初定人选于每年7月10日前确定,报学生发展中心审核备案。因个人原因当年不能胜任首席导师工作的教师须于6月20日前向所在教学部提交书面申请,并经校务会议讨论通过。考虑到我校教师人数等实际情况,暂定每个班级的首席导师和副导的比例为1:1。

其他导师确定:其他导师第一轮由任课教师和首席导师双向自愿选择,完成自愿选择后到教学部报备即可。剩余的副导在第二轮由教学部根据副导个人及任课班级情况进行统筹安排指定。副导所带学生主要是以学困生为主,同时辅助首导做好各类活动的组织工作。首导原则上承担班级2/3人数,副导承担班级1/3人数。

学生选报导师工作在开学二周内完成,选报学生情况汇总后报学生发展中心审核。每一学生选报1名成长导师,1年级学生第一学期结束后可在所在年级导师中另报导师。学期中,受导学生对导师工作有异议,可在家长同意情况下向首席导师提交另选导师书面申请,教学部受理,学生发展中心审核。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建立成人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楼梦红

副组长:钟庚宪、陆苏荣

刘平

娄海滨

组员: 童燕波、叶碧琼、俞伟宏、张敏敏、杨峥莹 德育副校长刘平负责具体工作。

2、制度保障

学生发展中心牵头制订相关工作制度,制度规定应包含以下内容

(1)工作内容规定: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内容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中心工作相适合,与促进受导学生健康成长相吻合。

(2)工作时间节点:导师对受导学生要开始形式多样,与学生特点特长相对应的教育指导工作,同时,也应对始业教育、选择性课改的“选择”、进企业见习、重要考试等关键时间节点,受导学生表彰或惩处、心理波动期、参与活动等时期等关键环节,落实相应工作内容。建立工作交流平台,定期推动班内导师研讨会、部内导师交流会、校内导师展示会。 (3)考核制度:建立以受导学生评议和档案材料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估制度。编制相应工作手册,深入推进师生、家校、校企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3、待遇保障

四、德育导师的待遇和保障

(1.) 担任首席导师工作的教师享受常规班主任津贴,担任导师工作的教师享受该班首席导师 1/2津贴标准。

(2.) 首席导师按实际工作时间计入班主任工作年限,其他导师按实际工作时间 1/2计入班主任工作年限。

(3).学校对担任德育导师的教师在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职称评定、小等级晋升中应予以适当倾斜。

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科研导师制范文第4篇

【摘 要】目的:介绍 ICU专科护士培训方法,探讨 ICU专科护士的培训模式。方法:回顾性总结2012年1月-2012年7月到我院进行专科护士培训的护理人员40人,对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培训。结果:接受ICU专科护士培训人员,均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无护理差错事故,理论及实践考核均达考核标准,圆满结业。颁发吉林省ICU专科护士格证书。

【关键词】多种教学方法;ICU;专科护士培训

【中途分类号】R472

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护理的专科化已成为许多国家临床护理实践发展的策略和方向,专科护士已经在适应医学发展、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及提高专科专病护理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卫生部在2005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2005年—2010年)》明确要求:要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和展专科护士培训制度,无疑是提高护理专业技术平和促进护理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和方向[2]。在新形势下如何实施对专科护士的教育,是目前护理学科探讨的重要课题[3]。我院对ICU专科护士培训采取的多样化培训模式。培训内容方面依据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从知识、能力、态度[4]三个方面展开。现进行综述介绍,希望能为重症监护教育培训体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培训对象为2012年1月-2012年7月到我院进行专科护士培训的护理人员40人,年龄:26-36岁,文化程度:大专20名,本科18名,研究生2名。从事过临床重症监护工作或即将从事重症监护工作。通过半年的培训,使其掌握重症监护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1.2 教学方法

1.2.1 采取导师制教学方法 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是15世纪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创。在我国硕士、博士生的培养通常采用导师制。在我院,对专科护士培训采取此种方法,可以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把自己对护理专业的热爱和理解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学生,加深她们对人类健康事业所负责任的理解。导师制让学生与指导老师间有较多机会进行沟通与交流,指导老师良好的个人素质、对待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对护理专业的热爱与投入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5]。导师对学生进行身传言教,并指导撰写毕业论文一篇。

1.2.2 成立RICU培养管理小组 由护士长和科室教育委员负责,根据各班次人员合理分配专科护士培训学员,各班次均由资历深的护理骨干担任组长(均为N3至N4护士)负责该组一名专科护士的培训带教,对其进行常规工作、技术理论指导,入RICU前四周,由科室负责,统一授课。

1.2.3 分散集中的培训方法 由于带教老师的能力不同,专科护士培训学员受教育的机会也存在着差异,知识缺乏整体及连贯性,学生不能掌握重点,因此我们在导师制的基础上,采取集中式的授课方法,:指定教师进行集中授课,请ICU专科医生对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进行分专科重点讲解。采取授课、互动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使学员对知识技能深入了解,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1.2.4 情景模拟培训 即模拟建立与实际工作相似的培训环境的培训方法。例如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的培训,即可通过此方法进行培训,如意外停电(重点為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的应急处理)、停氧气、,意外脱管等护理工作情景,来培训护士对实践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1.2.5 采用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的生动、形象、可观、可感等特征制作多媒体教学,如呼吸机的三维授课,心电图波形的简单分析等,使学员对复杂的操作及理论通过形象的认识,更容易理解掌握。

1.2.6换位体验 通过换位体验,使学员们能亲身体验,设身考虑,如约束带约束时象犯人样的感受,叩背时的疼痛感等,加强学员责任心及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法律意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掌握沟通技巧,了解护患纠纷的常见原因及技巧。

2 培训效果

接受ICU专科护士培训人员,共计40人,均能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学习期间无护理差错事故,理论及实践考核均达考核标准,圆满结业。颁发吉林省ICU专科护士资格证书。

3 讨论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能够相互取长补短,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水平, 对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培养具有ICU专业意识、专科护理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专科护理人才具有一定意义 ,对ICU护士对职业素质的培养还要求护士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及慎独精神,突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员学会预测危重病人病情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速度,重视学员观察能力的培养,怎样对这些专业素质的培养还须我们继续研究和讨论。

参考文献:

[1] 尤丽丽, 孟彦苓,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及使用相关问题[J]. 护理研究,2010,S1.

[2] 阮华娟,专科护士的培养和合理利用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0,01.

[3] 杨旭希,陈凌,林丽霞,CCU专科新护士综合培训计划的实施与效果 [J].护理研究,2007, 21(8B):2052-2053.

[4] 梅人朗.医学教育全球标准[M].陈刚,杨益,编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9.

[5] 张美芬,尤黎明,刘可,等. “导师制”在护理本科生科研实践中的实施与成效[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71.

科研导师制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对近年来我国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状况进行分析,阐述了我国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的运用模式以及实施当中出现的问题;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本科生的培养、学分制的完善等各方面都是有现实意义的,但是如何能够恰如其分的实施好本科生导师制,还是需要社会各界学者长期的共同研讨和努力。

关键词: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学分制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而我国关注本科生导师制还得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浙江大学开创了大学生导师制的先河。随后国内其它高校开始纷纷效仿。新中国成立后,导师制只用于研究生教育,但近几年来,本科生导师制又变成各大高校研究和探讨的热点,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于2002年分别在本科生中试行导师制。

一、我国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缘由

本科生导师制能够在我国再次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素质教育理念的确立,使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了广泛的理论准备[1]。20世纪90年代,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又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当时,针对高校过分注重专业教育的情况,素质教育呼之欲出。可素质教育并不是以一种教育代替另一种教育,也不是以素质教育取代专业教育。因此,如何找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点,如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这是许多高校所正在努力的,这也是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所在。当时,我国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探讨和研究了一系列国外导师制的成功所在以及导师制对我国高校的教育意义。

2、完全学分制的推广,使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化有了相应的制度支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完全学分制的推广使得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了可靠的支撑。学分制是以规定学生要修满多少学分才能毕业以及按学分的多少来算学生的学习量的一种制度。学分制的实施,突出了高校学生的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个性化增强;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程和指导方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不同个性需要,有利于培养有特色的人才。二是灵活性;学分制是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有了充分的选择权,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自由选课,自己安排学习计划[2]。但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出现了一系列有待研究的问题,例如:学生的自主性及自由活动空间的增加,就必须要求学校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充分体现“导学”的作用。如何使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要求,如何选择学习的课程,如何制定大学期间乃至人生的发展规划,这些都是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迫切需教师的指导,导师制的价值更加重大。

3、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前提保障。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有限的教师资源与相对无限的学生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3]批量式的输出与输入的教学方式完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多样性的选择以及学生个性化的差异性。

4、教书育人相结合的纽带。多年来,高等学校在对学生的培养制度上,大体分为教学和学生教育与管理两大块,由专业教师负责对学生的知识传授,由专职辅导员负责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我们一直以来都强调教师负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希望寓育人于课堂之中,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但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的作用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出现了教学与学生教育管理相脱节的现象[4]。这是长期以来制约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5、传统的辅导员制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管理的需要。近年来,高校扩招使得高校在校生成倍增加,这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考验。随着高校生人数的增多,课堂上学生人数也急剧增多,老师和学生的接触也就越来越少,学生的基础与个性差异也越来越大,传统的班主任制及辅导员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学里的学生需求,为了教书育人相结合,实施导师制势在必行。

6、对大一新生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重要意义。事实上,从高中进入大学的时期,学生的整个学习思维方式与大学不相适应,必须有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时大学有必要指定导师去帮助引导他们,使他们在升入大学后的四年中能够顺利成。从这一角度出发, 大学生本科施行导师制比研究生施行导师制更为重要,因为大学四年正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科研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趋于成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果能得到有经验的导师正确的指导,那将终身受益,对日后的成长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面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面临的就业及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指导似乎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不能单从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要树立全面的新人才教育观;应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应运而生。

二、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类型与实施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实行班级制及辅导员制的同时,学校组织一批学术带头人和大批教学科研骨干老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通过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实践、科研水平、身体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给予指导[5]。

1、我国现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类型。概括起来,我国目前导师制的模式多样,如按学习时段分类,有高年级导师制和低年级导师制;如按导师工作范围分类,则有科研导师、课程导师、生活导师、思想教育导师、优秀学生导师等;车承红提出导师在大一大二阶段为学生提供关于生活、思想方面上的指导,而到了大三阶段,学生可以再次选择与自身学习研究等相关的导师作为下个阶段的学习指导[6]。而戴雪梅从学生、导师、教学、激励考核等方面阐述了导师制的模式[7]。曹十芙也归纳出下面五种类型: (1)全程本科生导师制(2)高年级导师制(3)低年级导师制(4)英才导师制(5)学生宿舍导师制[8]。

笔者认为分阶段实施“双向选择”的导师制比较适合大一的新生,因为大学生刚刚走入大学校园,心智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加上新环境的影响,急需一名导师在生活、学习上给学生指明方向,引导学生融入到大学的学习生活当中。然而学生到了高年级,早已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应该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实践的学习上,这个时期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有再次选择导师的机会;这样的师生互选就多了更多的可操作性;而最终选择哪种合适的导师制类型还是要根据各高校的办学特点,充分考虑老师、学生的实际情况,最终制定出最适合自己高校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度。

2、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实施状况可以从以下就方面进行分析[9-10]:

(1)导师的任聘资格。不是所有老师都能成为本科生的导师,这与本科生导师制的定位有关;如果高校仅把本科生导师定位于辅助辅导员及班主任工作的人员,那么一般大学的行政人员就可以担任本科生的导师;如果把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及科研活动的指导作为导师的主要职责,那么本科生导师必须是专业的教师。这样的导师不仅学术造诣要深厚;在自己专业领域要有所特长,而且能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指导,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其次,思想作风好,能为人师表,愿意承担导师工作;最重要的一点是本科生的导师的对待学生的责任心和态度,因为对本科生的辅导,导师需要花更多额外的精力和时间,加上导师自身有许多科研任务及教学计划,有时会无暇顾及,所以导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责任尤为重要。

(2)““双向选择”与“组织安排”相结合。由导师向院系申报计划,包括科研方向、课题内容和所需学生的具体要求等,然后由学生根据个人志愿、兴趣爱好、特长和专业基础选择导师,未能通过“双向选择”达成意向的导师或学生由组织上统一协调和安排。

(3)沟通与交流。本科生导师与学生间要建立定期联系的制度,其中,面对面的交流与辅导是必备环节。导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全面掌握被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业、兴趣、特长以及心理等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4)导师指导选课。在学分制条件下,为了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专业以及发展方向,帮助学生了解培养计划,选择专业方向,制定选课计划,安排学习进程,并具体指导学生选课。

(5)倡导学生参与科研。导师指导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和科研素质训练。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有关科研实践活动,并完成有关科研报告或小论文。

三、目前我国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萌芽阶段,目前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各高校都是依据各校的特点制定符合该高校的人才培养制度,可以这么说,目前在各类高校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还只是在探索阶段,并非制度层面上的。由于它缺乏制度的约束性,所以在实施方面会有较大的随意性,因而往往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有些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只是流于形式,为了适应当下教育实践的趋势,其实高校本身还不具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能力。

1、导师资源不足,师生比例比过低。对于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合理的人数应该是一名导师带15名学生左右,但是由于近年来的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导师的队伍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学生多,导师少。目前一名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使得有的学校的导师制度名存实亡。

2、部分导师身兼数职,难有时间精力顾及本科生的指导。由于导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项目的研究,加上对研究生的指导任务,因此,让导师在工作之外再担任指导本科生的任务,工作量确实很大;同时,有些导师自身不重视对本科生的培养和指导工作,这种导师制对本科生来说也形同虚设。

3、缺乏监督制度和激励机制。目前各大高校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上有制度的规定,但真正落实的情况却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监督和考察;许多高校导师制只是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已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导师的义务劳动成分更多些,这不利于调动导师的积极行,也就不利于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展开。导师的教书育人地位在目前的学校工作体制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和切实保证。表面上学校重视,但实际操作中院系责权不清,党团组织、学工系统与导师缺乏联系,对导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没有及时、恰当的指导、考核和评定,导致导师对本科生导师制缺乏热心[11]。

4、学校及教师思想管理观念上的误区。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高校领导对学分制的实质、特点、利弊等认识不清,更不能科学地制定出本科导师制方案,从而造成各学院对本科生导师不重视。另外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一些高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身的事,学的好坏与己无关,作为教师只要该上的课上好就行,把教书和指导学生,教书和育人,人为地割裂开来。

除了以上几点外,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还有两点问题:一是尽管各高校都提出“双向选择”师生互选的办法;但学生对导师的了解仍不够全面,所以选择导师的自由度会比较少,这对学生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二是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没有必要的规范制度,这样不能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指导。

四、结束语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高校对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和思考,使得各大高校开始反思如何提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和解决目前高校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高校也根据自身的特点,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有些高校也走出了独具特色的道路,提出了一些导师制实施模式,可以这么说,牛津大学的传统的本科生导师制使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希望,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地方大学,许多高校都跃跃欲试,虽然有些高校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大部分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情况还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掘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实质;目前的研究和实践也存在着值得重视的许多误区: 片面套用外国或其他高校的成果,忽视本校的实际情况; 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考核办法、激励机制研究得较为深入,但对其监督和评价体系却很少涉足等。从历史上看,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应该是牛津大学导师制实施的哲学基础,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具有独立思想意识,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公民,而这个教学思想和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理念也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只是从表层把牛津大学的导师制移植过来了,本科生导师制中国化不是简单对制度进行一些修改就可以变成我国固有的本科生导师制,我们必须发现其深层次的内涵和实质性问题,并结合我国高校的现状和特点制定适合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

综上所述,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我国各大高校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多路要走,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不能照搬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模式,必须了解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再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解决上述的问题,各个击破,这样本科生导师制才能真正在我国高校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应 飚.导师制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2000,(5).

[2] 严 燕,耿华萍.论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制度的建立[J].河南师范大学报,2003,(6).

[3] 张金萍,周游.成功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几个关键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

[4] 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5] 王建武.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2008 (1).

[6] 车承红.谈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J].药学教育,2004,(3).

[7] 戴雪梅.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J].经济师,2004,(4).

[8] 曹十芙.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高校农业教育,2006,(3).

[9] 费英勒.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

[10] 陈高扬.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21).

[11] 罗国基.近年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8,(4).

科研导师制范文第6篇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一种制度创新,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国有很多地方高校也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但效果并不明显。本文结合地方高校发展的特点,分析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探索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行的路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有效性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

在外国教育史上,导师制(tutorial system)起源于英国,由曾任温切斯特主教和英格兰大法官的威廉·威克姆(William Wykeham)首创,牛津大学的新学院首推。[1]在我国,北京大学在1910年后最早试行美国模式的学分制。新中国成立后,大学生学分制和导师制被学年制取代,导师制只用于研究生教育。[2]近几年来,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知名高校已开始在本科生教育中实行导师制。应该说,无论外国史上的本科生导师制,还是现行国内重点高校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对地方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行的背景和内涵

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具有其客观的必然性。一方面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以来,地方高校生源的质量较以往有明显下降,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生活自律性亟待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学分制的普遍推行,扩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但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迫切需要教师的指导。同时随着学分制的普遍实行,又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模式和宿舍模式,使得以学生班级、宿舍为载体的教育管理的功能趋于弱化,学生的集体观念、交往能力、互助意识等有所降低。再有,部分地方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排名,而在科研政策上做出重大调整,加重科研的投入力度,这把教师精力全部导向名利双收的科研,出现了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精力少,与学生缺乏课堂交流,师生关系淡漠,教授不愿为本科生上课等,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开展心理疏导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在这种背景下,地方高校把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作为教育教学制度的补偿和完善,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普遍受到了高校的重视和学生的欢迎。因此,针对上述背景,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应该是既不同西方文化背景下教育的本科生导师制,也有别于国内重点高校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更不是本科毕业设计的导师制或研究生的导师制,而是一种个性化指导、综合性教育的人才培养制度。

三、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本科生导师制起步比较晚,也没有完全铺开,仍是个新生事物,仍处于试点或试验的探索阶段,在学术界与教育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现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实行的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导师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导师的责任心不强;导师制模式不符合实际;缺乏配套的保障激励机制。

四、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行探索

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就是为了应对学校的规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降低之间的矛盾。如高校扩招导致师生比过大,造成师资不足、资源短缺,不能很好地实行因材施教;多校区办学导致师生接触交流少,不能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给予全方面指导;学校新的科研政策导致教师科研压力大,甚至追名逐利、不愿意为本科生上课等等。因此,有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克服现有导师制中存在的问题,是解决这些矛盾的重要途径。

1.科学合理的定位是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行的前提。对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科学合理的定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本科生导师制在学校总体工作中的位置定位。很多学者都认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对教学工作的补充,是对教育管理工作的完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在学校总体工作中应该和教学质量管理一样,作为常规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二是导师的职责定位。根据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提出的背景和实行的目的,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应是教学上的补充,管理上的延伸,生活化的教育和个性化的培养。因此,导师的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疏导和职业指导等。三是导师与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关系定位。导师和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关系,从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上来说,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其关系定位应是密切联系、相互合作。而从具体工作的性质和工作的对象上来说,又具有相对差异性,其关系定位应具有相对独立性、互不干涉。因此,导师与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关系定位应是既相互联系、互相补充,又是相对独立、互不干涉。

2.选择合适的导师制模式是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行的根本。在合理定位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前提下,还要选择适合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现状的导师制模式,这也是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行的根本。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选择多元化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更适合地方高校。即,新生全员导师制、“问题学生”导师制和“英才团队”导师制。新生全员导师制,就是对刚入学的大学一年级新生,每人都配有导师,导师可以代3到5名学生。导师的职责帮助新生尽快转变角色,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奋斗目标,做好大学四年规划和人生规划,避免学生从中学到大学这一断乳期过长,出现迷茫或彷徨。应该说新生全员导师制经过一年的指导,绝大部分学生能够了解大学生活,明确学习任务,知晓努力方向。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自律意识差、心理情绪波动大等,导致补考挂科、违规违纪、抑郁孤独等,这就需要给予进一步的关心和指导。因此,到了高年级后就需要实行“问题学生”导师制。这种导师制要求一对一帮扶,每名导师只指导一名“问题学生”,从而保证导师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更具有针对性地指导好学生。

3.注重导师的选拔、任用和培养是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行的关键。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性质就是“导”,即导师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和辅导,这就说明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开展的好坏,决定于导师队伍质量的好坏。在目前地方高校现有的教师队伍状况下,如何更好地做好导师的选拔、任用和培养,这是保证导师队伍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首先应做好导师的选拔。导师的选拔应注重三个原则。一是选拔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教师。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深的研究领域、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对学生的专业指导、生活辅导等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二是选拔党政管理干部。他们具有科学的管理理论、成功的实践经验,对于加强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等具有巨大的说服力。三是选拔责任心强、乐于为学生服务的年轻教师和辅导员。他们充满朝气、精力旺盛、年富力强,他们和学生心理相近,容易和学生沟通,能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师生之间有巨大的亲和力。其次应大胆地使用。在导师制工作过程中,除了要求导师按规定的指导内容、主要的时间集点和常用的指导方法外,还应积极鼓励导师大胆创新,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坚持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坚持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能够结合指导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不断提高工作效果。当然,术业有专攻,不同的导师对学生的综合诉求指导,既有自身的优势,也有明显的不足,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导师的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指导能力。

4.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行的保证。目前,一些地方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考评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首先应有明确的目标责任。也就是对于不同的导师制类型和不同的指导对象,对导师都应有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考核的依据就是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和要求执行的情况。其次要有严格的过程管理。目标考核可能重在开始和结果,这样的设置有可能掩盖了过程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因此,还需要加强过程的监管,这样能够保证导师指导的延续性,而避免出现为了完成任务而突击指导或集中指导等。另外,在考核方式上还应该坚持多样化、全方位。要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坚持目标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坚持集中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坚持领导考核、同行考核和学生考核相结合,这样既能避免不重视考核,也能防止考核过细过死,从而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有效的激励能使导师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指导的有效性得到持续的发挥。因此,在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中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学校应高度重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要把导师制工作放在党委的议事日程上,把它看做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要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做好导师制工作的顶层设计。其次,要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学校应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看做是教师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师工作业绩同教师劳动报酬、评优、奖励以及职称晋升挂钩,以此来吸引广大优秀教师来担任本科生导师工作,并愿意积极地投身其中。

总之,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几年的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实践结果表明它对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的解决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高昀.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我国本科生教育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2]刘月秀.谭仕林,徐正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上一篇:食品加工技术范文下一篇:城市绿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