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范文

2023-09-23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范文第1篇

分享到:9

新华网消息(记者王逸涛、杨庆民):在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发布《国际战略形势与中国国家安全》2013-2014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之际,本网记者独家专访了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报告主编綦大鹏教授,就国际战略形势和中国国家安全现状进行分析评估,并对国际大变局特征、美日安全困境的影响、南海争端新趋势、中美关系、美俄关系、非洲战略形势等热点进行深入解读。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国家安全战略学研究的机构,长期跟踪研究国际战略形势与中国国家安全,与诸多国内外研究机构保持着频繁的学术交流关系,向国家和军队提供了大量的咨询报告。此番公开发布这份报告(中、英版),向国内外学术界、政府和公众,提供中国专业研究机构对国际战略问题和国家安全的专业分析,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并为各方决策提供参考,为建立广泛的国际互信提供学术支持。发展竞争决定国际大变局走向

綦大鹏介绍,报告重点关注了当前纷乱形势背后的国际战略基本走势,指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开启了一场非同以往的国际大变局。2013年以来的形势变化深刻揭示了这场大变局的特征:

第一,最重要却很容易被忽视的是激烈的发展竞争,它真正决定着国际大变局的主要走向。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展开建立自由贸易安排的竞争,其激烈程度可以说前所未有。这些贸易安排的竞争,不像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内战、南海与东海争端等军事热点问题吸引人们的眼球,但它们将从根本上影响国际格局的长远走向。

第二,各国围绕发展竞争展开一系列的国内改革,其成败将从根本上决定各自在未来国际格局的地位。第三,地缘政治矛盾,已经演变为各国特别是霸权国发展竞争的工具。南海问题、东海问题、乌克兰问题等,实际上成为美国遏制中、俄发展与复兴的战略工具。

第四,大国之间的安全困境,呈现螺旋上升的严峻局面。俄罗斯与美国、美国与伊朗、中国与美国、中国与日本、日本与美国都存在着更加严重的安全困境。

第五,尽管存在上述问题,但国际关系总体上仍运行在以合作为基础的国际政治框架之下。举例来说,中美“安全困境”尽管比较严重,但“战略与经济对话”照常举行,双方几十个政府部门参加,就像是两国政府的“联合办公”。

美日也存在安全困境

綦大鹏认为,美日安全困境常被人们所忽视,但它一点也不比中美、中日安全困境弱。美国加给日本的“和平宪法”、《美日安保条约》与驻日美军,是真正导致日本失去战略自主权与普通国家地位的“三大枷锁”。

因此日本要获取战略自主、成为所谓“普通国家”,其真正的斗争对象是美国,而非中、韩等东亚国家,实际上这些国家都难以阻挡日本拥有正式的军队和对外战争权力。对这一点,美日彼此心知肚明。

所以,美国对日本任何从美日安保体制中独立出去的努力,都保持高度警惕;反过来,日本也会对美国暗中压制其“普通国家化”的努力积累着怨恨。这是日本右翼势力仇华但更仇美的根源所在。随着安倍内阁不断推动“普通正常化”,美日之间潜在的安全困境将会浮出水面。

日钻美“战略漏洞”实现阴谋

由于美国手中掌握着“三大枷锁”,所以日本很难通过挑战美国的方式,摆脱美日安全困境,鸠山首相下台就是例子。日本必须在美国东亚战略之中寻找可以利用的漏洞与契机。

美国东亚战略的是什么?綦大鹏认为,一言蔽之,就是保持一个分裂的东亚,即让中日之间保持战略距离。安倍抓住这一点,极尽对华挑衅之能事,表面上满足美国分裂东亚的需要,实际上就是瞅准美国实力下降和借日制华的漏洞和时机,寻求发展军事力量、拉台日本在同盟中的地位,为摆脱美国的“三大枷锁”做准备。所以,美日安全困境在安倍政府操弄之下,成为中日对抗的一个重要原因。未来安倍可能还会借此制造更多、更大危机,用同盟关系绑架美国,迫使美国支持日本“普通国家化”,并使中美关系拉开更大距离,这应该是安倍的“如意算盘”。

美国会听安倍支配吗?

綦大鹏分析,这正是安倍失算的地方。美国认为美日同盟是其亚太安全的基石,但美国也同时认为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固然想以美日同盟威慑中国,但并不会随日本起舞,搞坏中美关系。对美国振兴经济而言,毕竟中国市场远比日本市场重要的多,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议程而言,毕竟中美合作要比美日合作重要的多。所以,安倍企图将中美两大国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想法,不过是他的南柯一梦。

南海争端:国际司法将承担其不能承担之重

菲律宾2013年初将南海问题单方面提交国际海洋法法庭。报告明确指出,司法手段并非是解决南海问题的成熟手段。全球近60个国家有争议岛屿近千个,海域划分争端则更多,而大多数国家未有将这些争端提交国际仲裁。报告详细列举了目前仅有的19个由国际法院、仲裁法庭及国际海洋法法庭判决的海域划界案例。为什么大多数国家不愿采取司法手段解决此类问题?綦大鹏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此类争端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和民族感情等诸多复杂因素,若要以司法手段解决这些争端,必须相关国家在达成政治共识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国际司法实际上将承担其不能承担之重,其仲裁结果,是有利于解决分歧,还是激化矛盾,都是未知之数。从这个角度来讲,菲律宾单方面进行司法诉讼的做法,明显是恶意的和不负责任的,怀有极强的战略目的。而中国采取不应诉的做法,也符合包括《国际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准则要求。因此,国际海洋法庭应当认真研究这些因素,将驳回菲律宾的起诉作为一个重要考虑。

中美关系:是麻烦战略?还是攀崖合作?

綦大鹏认为,长期以来,中美两国不仅未能建立起战略互信,而且随着中国的崛起与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双方相互猜疑加重,出现严重的信任赤字。特别是美国鼓动日本、菲律宾、越南在东海、南海挑战中国的做法,已经被视为牵制中国发展的“麻烦战略”。目前中美地缘政治竞争突出,最近中美代表团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的舌剑唇枪,反映了这种形势。

但是,綦大鹏分析,中美共同利益巨大,任何一方都不能承受走向冲突的代价。美国尽管对菲律宾、日本做出安全承诺,对越南做出支持姿态,但美国清楚,它已今非昔比。一个在伊拉克、叙利亚都不愿负起责任、不愿再承受战争代价的美国,也许尚有余勇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进行军事对抗,但它必将丢失对整个世界的霸权。所以,美国不可能为这些国家付出如此重大的代价。所以,稍稍展望一下中美竞争与对抗可能产生的后果,双方还是不得不进行合作。

所以,非常有趣的是,中美在经济等领域因为存在共同发展利益,会产生合作需要,但在安全领域,因为冲突前景可能产生的巨大代价,双方还是不得不进行合作。这就像落入悬崖下的两个人,双方可能彼此并不喜欢,但为了攀上悬崖,却不得不开展合作。

俄美关系:出“冷战”,入“凉战”

报告指出,尽管俄美不会陷入另一场冷战,但双方进入了“凉战”阶段。綦大鹏认为,这与俄美在长期冷战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思维、习惯、官僚机制等密切相关,正是这些基因的存在,使得对峙仍然是目前两国关系的自然状态。所以,一点都不奇怪,乌克兰危机发生后,双方陷入地缘政治角力与“经济战争”。反过来,围绕乌克兰问题的斗争,又会强化双方的这些基因。因此,俄美关系的“凉战”可能要持续很长时期。东盟应保持大国关系平衡,约束菲、越等成员

綦大鹏认为,长期以来,东盟成功的一条根本经验,就是保持与各大国平衡关系。这不仅提高了东盟的国际地位,也促进了东盟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当前,地区战略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但东盟仍会把握这一根本外交方向。

但当前的一个重要挑战是,菲、越等南海周边国家,为谋取南海私利,极力拉入区域外大国,并企图促使整个东盟采取同样的政策,这就可能使东盟外交失去平衡。菲、越这种绑架东盟、抗衡中国的做法,必然影响东盟未来发展。所以,基于南海和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东盟需要约束菲、越等国。

中亚力量格局呈多元化、复杂化趋势

报告指出,一个时期以来,俄罗斯通过关税同盟、欧亚联盟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努力加强在中亚的主导地位。美国则针锋相对,明确表示“美国将不会让苏联复活,将努力抵制俄罗斯的后苏联空间一体化政策”,并鼓励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参与中亚事务。土耳其的政策目标是利用泛突厥主义的构想,来创造一个广泛的

突厥语国家联盟。印度积极进军中亚,正在争取在塔吉克斯坦共和国艾尼机场建立一个军事基地。沙特、阿联酋一直在扩大在中亚的伊斯兰教传播。伊朗则谋求与中亚有关国家建立军事联盟或波斯语族联合体。中国基于反恐和发展的需要,努力推动上合组织发挥作用,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

綦大鹏认为,在这样的复杂局面下,中亚地区力量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中亚国家坚持多元化的外交政策,符合其国家利益。

中东地区新洗牌 美国霸权快速衰落

报告指出,虽然现在还没有国家能在中东取代美国,但中东地区秩序的洗牌正在进行。中东作为世界主要能源供应地,它的持续动荡,将对包括中国在内世界经济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綦大鹏认为,中东地区的乱局,特别是目前叙利亚危机、伊拉克反政府武装攻城掠地,用铁的事实说明美国中东霸权的快速衰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危机主要始作俑者恰恰是美国自己。它发动伊拉克战争和以所谓“巧实力”颠覆叙利亚,今天反过来让美国付出了惨重的政治代价。历史将会记载,美国正由一个地区秩序的建设者,变身为一个地区秩序的不负责任者甚至是破坏者。

半岛困局何解?能源战略建构?非洲战略前景?

綦大鹏认为,由于地区力量结构稳定,朝鲜半岛仍然处于困局之中。朝鲜进行“射星”与核试,目的是寻求对外关系特别是对美的突破,但朝美政治意识形态严重对立,美国诸事缠身、战略优先不在半岛方向,所以没有走向朝鲜设计的方向,反而以制裁加强对朝封锁。在这种局面之下,重启六方会谈,仍旧面临极大的困难。綦大鹏认为,按照中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规划要求,能源供应安全始终是我国的一个战略问题。2013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大约是56%,中国维护中东、中亚、非洲和美洲等地区石油进口安全,必须纳入中国国家安全筹划的范围。

綦大鹏认为,非洲地区的战略形势,与中国的发展和安全越来越息息相关。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地区,历史经历相近,发展使命相同,彼此经验易于借鉴,双方开展经济与安全合作,存在深厚的政治基础和广阔的战略空间。对非洲地区战略形势进行年度评估,就是要为这种合作提供依据,中国今天具备了这样的战略视野。

国际网络与太空军事斗争形势日益严峻

报告认为,目前网络空间与太空军事化倾向十分明显,各国网络军事力量建设已成普遍趋势,主要航天国家开始制定空间战略和空间作战理论。在这两个方面,执牛耳者是美国。目前,美国网络作战指挥体制、政策框架和作战理论已基本成型,网络战武器发展迅速,有能力对世界各国开展进攻性网络战;在太空军事化方面,美国发布了新版《空间作战》条令,并全面开展“如何应对太空项目与反卫星威胁能力”的研究。

綦大鹏认为,在网络与太空安全问题上,我们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军事力量建设,另一方面要与世界各国进行网络安全对话,维护这两个国际公域的安全。

我国今天有能力“主动塑造”战略机遇期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范文第2篇

近年来,农村金融市场发生较大的变化,作为长期扎根农村市场的农信社,面临内忧外患。农信社在产权结构、风险管控、信贷产品、人员专业化程度等方面比较薄弱。此外,市场环境方面,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变成储蓄和贷款业务并重,村镇银行进入农村,国有商业银行也卷土重来,挺进农村金融市场,股份制商业银行也试水农村信贷市场,无形之中加大了农信社的市场压力。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特征的“新农村”经济建设给农信社应对挑战带来了机遇。

农信社面临的五大挑战亟待“破题”

该地市全市农信社机构252个,占银行机构总数的36.8%,覆盖全市112个乡镇,员工3565人,占银行业机构员工总数的30.7%,其中80%以上员工分布在各乡镇及以下机构。截至2013年9月,各项存款182亿元,贷款165亿元,均列全市银行业机构第二位,但是目前是“大而不强”,虽然历经十年来的深化改革有所进步,但新形势下仍面临诸多挑战。

巨额存量资金风险。我国农信社系统发展极不平衡,优秀的能够接近或者达到商业银行标准,差的游离于生死边缘。该市农信社发展比较滞后,截至2013年9月,全市农信社社不良贷款余额26亿元,占全市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一半以上,不良率达到16%,受此影响,资本充足率仅为2.5%,有历史亏损挂账10亿元,能否解决这些存量不良贷款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

产权关系比较混乱。由于主要监管指标达不到准入标准,目前该市农信社不能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或者农村合作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举步维艰。

风险管控水平偏低。农信社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已经形成惯性,在没有产权制度改革的前提下,经营模式的改变也缺乏动力和压力。内部管理不能适应业务发展,在内部控制建设上简单粗放,忽视内控制度在具体业务操作中的贯彻执行,人员素质也有待加强。

适应政策环境的能力不强。按照政策定位,农信社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和小微企业。这些对象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处于末端,处于弱势地位,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受宏观政策影响较大。该市农信社在发放单个农户联保贷款时,该种贷款的不良率达到10.25%,不良额占全部不良贷款的57%。目前,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生产经营主体的迅猛发展,土地流转的加快,农信社依托的农村经济金融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需要及时转型。

外部竞争加剧,核心竞争力亟待加强。一方面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变成储蓄和贷款业务并重;村镇银行进入农村;国有商业银行也卷土重来,挺进农村金融市场;股份制商业银行也试水农村信贷市场,并逐步加大力量,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另一方面金融脱媒化趋势明显,融资结构多元化发展,民间借贷非常活跃,打乱了农信社的规划。在此环境中,如何加强核心竞争力,冲出重围,值得农村信用合作社深思。

农村专业合作社给农信社“破题”带来机遇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生产经营主体的迅猛发展,土地流转的加快,农信社依托的农村经济金融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给农信社“破题”带来机遇。据调查,截至2012年年末,该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548个,其中种植业合作社3452个,养殖业合作社1052个,农机合作社630个,其他合作社414个,注册资金总额超过90亿元,其中多数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全市入社社员36.4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39.3%,小的农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民专业合作社只有几户,多的几百户,全市入社耕地1213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32.3%。形成了“合作社+农民+市场”的运作模式,在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发展活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主要以土地、农机、林权等实物入股,形成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在生产、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方面都不能与单个农户相提并论,间接的为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供的贷款加大了安全系数。该市农信社不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信贷投放量稳步提升。截至2013年3月,该市下属县提供的贷款多的达到8200万元,收益率达到8%以上,贷款担保采取土地经营权抵押、农作物预期收益抵押、农机具抵押、专业合作社所在房屋抵押、第三方提供担保等方式。随着近两年来专业合作社资金需求的不断扩大,农信社也在担保方式上不断创新,先后推出了农村集体机动地承包权抵押、厂房库房抵押、大型农机抵押、担保公司抵押等方式,反过来推动者农村信用合作社在贷款品种、期限、方式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进。逐步演变成“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银行+担保公司+保险(放心保)”的产业链形式,带动农信社在机制、运作方式、风险控制、人员素质方面不断提升。

如该市农信社在贷款的具体操作流程方面开始引进合作社客户评级管理办法和授信限额管理办法,将客户划为进入增加类、维持类、退出类三个类别并根据融资风险占比控制线、专业合作社经营年限等进行授信,大量采用受托支付方式进行款项的拨付。在风险控制方面形成闭合环状结构,贷款资金全部在环内流动,有效地保证了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各方构建控制关系,实施有效制约,确保供、产、销渠道的稳定。首先合作社和农户签订购销协议,保证统一销售;然后公司、合作社签订购销协议取保供销渠道通畅;最后引进保险公司,发展农业保险,降低经营风险,保险第一受益人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确保贷款资金安全。

农信社以农村专业合作社为突破口应对挑战

鉴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新生事物,商业银行机构缺乏对这种新型经济组织的认识和研究,没有针对性的金融创新产品,该市农信社借助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经验和一直扎根农村的独特的优势开辟了一条道路。在金融产品、营销模式、审批流程、风险管控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优化,亟待借此作为突破口,全面应对现阶段存在的挑战。

借助专业合作社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改善农信社自身机制问题。随着专业合作社专业化程度,经营能力的提高,农信社需要逐步理顺产权关系,建立对接机制,促使自身机制问题逐步改善,建立起核心竞争能力。

融入专业合作社产业链,强化风险管控能力。融入到“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农村信用合作社+担保公司+保险”的产业链中,闭环管理,跟踪管理,保险保障等方式,进一步强化风险管控能力。

借助扎根农村优势,提高专业化能力。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的不断投入,农业合作社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信社应借助扎根农村这一优势,逐步形成懂农业、懂农民、懂合作社经济的专业化银行机构,提供面向农村的专业化银行产品,提高专业化能力,做出自身特色,以农村专业合作社为突破口,全面应对挑战。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范文第3篇

[摘 要]“中国梦”在十八大之后成为热点话题。“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梦。客观地分析当前我国主要问题对于实现“中国梦”非常必要。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角度分析实现“中国梦”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中国梦;挑战;改革开放;社会主义

十八大之后,“中国梦”成为全国上下热议的话题。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自建国六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十八大报告对成就进行了具体的概括。但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面临许多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挑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这在世界其他国家是绝无仅有的。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0万亿元,排名世界第二。如何维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党和政府面临的最大考验。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了许多在未来发展道路上不得不克服的难题。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最大挑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廉价的劳动力、低廉的矿产资源、粗放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的。我国改革开放利用这种相对优势,推动了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具有惯性,但从长期来看是行不通的,必须要彻底转变。首先,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深入贯彻实施,人口增长逐步得到控制。劳动力成本相对以前大幅度上升。许多建立在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生存压力。其次,我国矿产资源尽管丰富,但人均占有量非常低。各大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随着粗放型的开挖正在不断地枯竭,资源使用的价格不断地攀升,增加了发展的成本。并且许多靠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面临资源发展的瓶颈,缺乏后续发展动力。最重要的是,尽管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科技应用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在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相对不足,同时如何使这两种能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重大作用,面临许多的难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健康稳定。我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经济的发展是当前最根本的任务。

(二)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挑战。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已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利用全球化的机遇,通过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推动自身经济的增长,同时推动我国的优秀企业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竞争。我国企业利用对外贸易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省了发展成本。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国经济发展受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日益增大,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日益增大,如何成熟的应对全球金融挑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挑战。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化和自身经济技术优势兼并国内优秀民族企业的威胁始终存在。

二、政治体制改革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在政治上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这是我国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目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政治改革的深入是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面。目前政治改革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腐败问题,这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最棘手的难题。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现两个“百年”目标,需要有清廉的政府、清正的干部、清明的政治。如何有效的防止和惩治腐败,是新阶段必须解决的难题。胡锦涛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1〕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挑战。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发展和完善社会建设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集中的计划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在很多领域存在“双轨运行”的状态。一些领域,政府职能越位或者错位,把本来属于市场和社会的职能交给了政府;很多具体的领域缺乏政府的监督和法律的约束,导致市场运行出现有问题无人管无法管;行政审批程序存在效率低下和滋生腐败的问题。政府与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之间关系需要进一步厘清。

三、文化建设挑战

当前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非常复杂的局面。社会主义市场济的深入推进,市场主体的平等、自由、竞争和法制观念深入人心。随着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西方思想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精华和糟粕并存。面临的思潮挑战主要有:

(一)西方文化霸权和舆论的挑战。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依然主导世界文化宣传和舆论阵地。利用发达的舆论宣传工具和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为自己的霸权主义辩护。在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中,西方国家利用媒体宣传工具进行子虚乌有的污蔑谩骂,输出所谓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国际传播实力对比严重失衡,中国的文化传播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有非常大的差距。西方媒体无法正视中国的快速发展,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介对中国的各种舆论攻击对我国国民和社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二)道德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十八大报告中凝练为24个字,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导向,是人们行为的价值评价标准。当前社会道德领域依然存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问题,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无视法律和道德。道德滑坡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构挑战。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在近现代一百年的历史上收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逐渐没落。建国六十年来尽管社会主义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面临许多的问题。如何引领当前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融合,如何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如何应对外来文化对国民思想的冲击是实现中国梦必须要面对的文化挑战。

四、社会建设领域

社会建设是实现中国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当前很长一个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阶段社会矛盾的凸显期,面临的挑战重重。

(一)新农村社会建设挑战。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农村是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石。我国新农村建设已有八年多的时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许多村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到位,参与度不高,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修几条路、盖几栋楼房而已。农村建设的资金不到位,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缺乏全面合理的规划,许多建设存在浪费和重复的问题。农村基层管理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村民参与村务自治积极性差,存在干群矛盾、组织管理系统涣散等问题。

(二)城市化社会建设挑战。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走向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国许多城市面临征地拆迁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各种暴力拆迁和暴力抗拆事件频频发生。同时,由于我国在分配、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农村和城市存在非常大的差距,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属于半城市化的状态,为城市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却没有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另外,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许多小城镇和农村的凋敝,农村常住人口主要为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

五、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条件。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我国社会的很多方面都取得非常大的进步,唯有生态环境在发展中出现倒退的情况。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主要的挑战,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当前生态环境现实状况不容乐观。在农业粗放型的生产中,水土流失、荒漠化问题非常严重。目前仍有近1/3的国土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3.6亿亩坡耕地和44.2万条侵蚀沟亟待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西南石漠化地区土地资源保护抢救的任务迫切,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治理。〔2〕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3.1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和18.03%。五年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91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717平方公里。〔3〕人类的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以及对动物的生存环境的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已经面临威胁。在工业化生产中,大肆的乱排放污水、废气,随意处理工业固体垃圾和电子垃圾等,城市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农业用水受到污染,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2012年,有关专家发布中国癌症村的分布情况,中国癌症村的数量应该超过247个,涵盖中国大陆的27个省份。癌症村之所以比例如此之高,很大原因与当地环境河流湖泊、地下水、空气受到污染有必然的关系,长期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当地居民为此深受其害。

(二)生态环境的治理举步维艰。生态环境涉及诸多利益,企业在核算成本的时候并没有把排污处理的成本纳入进去,对污染物的处理采取能逃则逃的做法。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为了GDP可以花大力气引进污染企业,或者从东部把落后的污染企业引入本地。这种短视的做法使当地的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环境治理需要技术与管理的全面配合。当前环境污染的治理仍然需要政府的大力监管和重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环境治理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缺乏全面协调,治理环境成本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梦”是中国人的和谐幸福梦,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有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需要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

〔参 考 文 献〕

〔1〕 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习近平讲话.〔EB/OL〕http://www.lwgcw.com/NewsShow.aspx?newsId=29622.

〔2〕 到2015年我国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EB/OL〕. 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2-02/25/content_24777176.htm.

〔3〕 截至200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1-01/04/c_12945029.htm.

〔责任编辑:张 港〕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范文第4篇

【摘 要】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当前各种国际会议和外交场合讨论的焦点,其集中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矛盾,是国家生存和发展要素的一次全球再分配。随着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 和南非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发达国家希望通过迫使新兴发展中大国承担相应的“气候责任”,以规避自身减排责任和援助义务。本文旨在对新兴发展中大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梳理分析,寻找新兴发展中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气候变化;新兴发展中大国;政策;措施

近年来,气候变化已演变成一个涉及全球环境、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贸易问题的复杂议题,呈现为大国争夺国际环境政治主导权的一场博弈。而发展中国家在解决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时常处于“尴尬的境地”。[1]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被发达国家指责为破坏环境的对象。2008年日本北海道八国集团峰会领导人宣言首次针对发展中大国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通过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的支持和扶持,发展中经济大国将努力采取适合本国的减排行动,以改变目前的排放水平”。[2]随着气候变化议题的持续升温,国际气候变化格局酝酿着深刻变化。

1.气候变化问题的兴起与国际气候谈判格局的变化

19世纪初,西方科学家就已发现大量燃烧煤炭将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并可能造成气候变暖。但在随后的几十年,气候变化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990年9月,欧共体在第二届世界气候大会部长级会议前夕,提出了立即启动“气候变化公约”谈判的倡议,拉开了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序幕。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第二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签署。1994年3月,《公约》在得到50个国家批准后正式生效。该公约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此后,缔约方大会(COP)每年举行一次,自1994年3月公约生效以来,迄今已召开了16次会议。

1997年12月,COP3在日本京都召开。会议通过的《京都议定书》首次为附件一国家 规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量化减排目标。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京都议定书》并未对发展中国家做出温室气体减排的具体要求。

上世纪80年代起,新兴发展中大国凭借全球化浪潮机遇迅速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政治力量对比。据统计,参加与八国集团对话的新兴发展中大国的经济总量已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2%,其中中国、印度、巴西三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至25%。在过去五年中,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超过三分之二。新兴发展中大国的迅速崛起,加快了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正在对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为继续控制政治经济的秩序、把握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发达国家纷纷以建立“低碳”社会为目标,采取刚性措施实施行业减排计划,打造“绿色”形象。2008年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后,经济衰退促使发达国家减排意愿更趋下降,纷纷提出通过开征边境碳税等气候壁垒,向发展中大国转移气候责任。

2.新兴发展中大国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和行动

2005年以来,随着《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以及第二承诺期谈判工作的启动,新兴发展中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动力和国际压力进一步增加。2007年,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相继发布了本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或战略,南非则早在2004年就公布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

2.1中国

中国坚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减缓和适应并重的原则。在减缓方面,将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能源效率与节约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核电建设、煤层气利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林业和城市废弃物等重点领域采取一系列法律、经济、行政及技术等政策措施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在适应方面,将以农业、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海岸带和沿海地区为重点领域实施广泛的适应对策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同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政策[3](P20),开启了新兴发展中大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篇章。

2.2印度

印度强调其国家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消除贫困和经济增长,而增强能源供应和安全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必要条件。继续在能源领域实施一系列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做好在扩大和保障能源工业的同时降低能源使用的碳强度以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双重目标。印度每年用于增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的投资将达到GDP的2%以上,所关注的领域涉及农业、水资源利用,健康和卫生,森林,海岸带基础设施,灾害和极端气候事件的管理等。

2.3巴西

巴西减缓政策的重点包括能源活动、毁林排放和清洁发展机制三个方面。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节约能源方面,继续推进实施国家乙醇燃料计划,国家生物柴油生产和使用计划,替代能源发电扶植计划,国家节约用电计划,油气及其衍生品合理使用计划,以及促进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在控制毁林排放方面,加强实施“亚马逊地区行动计划”和“森林火灾预防和控制计划”;继续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参与国际减排合作,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评估必须满足和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2.4墨西哥

墨西哥的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2007-2012年的减缓、适應及相应的科研计划。墨西哥的减缓重点放在“能源生产和使用活动”以及“森林、土地利用变化和农业活动”两个主要领域。其中与能源活动相关的减缓措施主要是提高能源效率,在水泥、钢铁、制糖等行业发展热电联产,用天然气替代燃油发电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等;与森林和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的减缓措施则主要包括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再造林和商业化林业种植,转变农业土地种植模式,牧场和草地恢复等等。

2.5南非

南非的战略为政府公共部门及其相关执行机构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制定了一个广泛的,涉及法律体制、资金机制、制度安排和机构设立、意识教育、培训和能力建设、以及技术研发和项目示范等各个方面的行动框架。旨在提高政府部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能力,利用可持续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之间的协同作用同时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3.新兴发展中大国关于气候政策的基本立场

3.1国家定位

中、印、巴、墨、南等发展中国家是面临气候变化最严重后果的国家,发展是其第一要务,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极为薄弱。在国民收入、人均消费水平、医疗健康、教育水平等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方面,与附件一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仍有显著差距。五国目前仍有相当比例 的人口生活在每天消费不足1美元的国际贫困线标准以下。[4]

3.2强制减排指标

五个发展中大国均认为自身不应承担不相称的责任。首先,发展中国家在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总量上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2005年,五国能源利用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仅占世界的27.3%;但从人均水平看,五国拥有世界人口的42.7%,却仅消耗了世界能源的24.7%,排放了二氧化碳总量的27.3%。[5]其次,发展中国家承担着迅速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任,却被发达国家指责为破坏环境的对象。中、巴明确表示,反对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名,制造新的贸易壁垒。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且发展中国家承担了发达国家大量的转移排放。[6]中国就是最大的以内涵能源形式向经合组织国家的出口国家,中国用于生产的排放比消费所产生的排放多出了10%。[7] 印度基于其人均排放量为1.2吨,仅为中国的1/3,美国的1/20,认为其未来人均排放量将永远不会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3.3减排责任

发展中大国普遍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强调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消除贫困、促进发展;而反对承担量化减排,强调历史责任、人均排放责任和义务分担。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应承担排放的历史责任。统计显示,工业化时代起所排放的每10吨二氧化碳中,约有7吨是发达国家排放的。[8]新兴发展中大国认为只有通过技术合作和转移支付,帮助发展中国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

4.新兴发展中大国共同应对气候问题的前景和展望

发达国家以各种形式向新兴发展中大国转移全球环境危机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设置减排目标或产业标准积压新兴大国发展空间,巩固发达国家在未来低碳经济的优势地位。面对沉重的压力,发展中大国亟需加强协调和合作共同应对。

第一,强化集团性质,加强政策协调和共同行动。2008年,中、印、巴、墨、南五国领导人首次就气候变化问题举行会谈,确立了新兴发展中大国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协调机制。通过类似机制的建立,争取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推动包括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以一个声音讲话,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利益,特别是反映小岛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特殊关切。

第二,积极推动向其他发展中国家适应技术的非商业化技术转让。发展中大国根据自身国情所采取的发展、减缓和适应政策措施已初见成效,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利用包括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务实合作,向发展中国家低价或无偿转让适用技术。

第三,通过双边交流和合作,化解彼此分歧。由于具体国情不同,发展中大国在争取清洁生产发展机制市场份额和国际资金援助等方面存在一定分歧。在当前情况下,通过增强减缓、适应和技术转移上的共识和合作,逐步营造新兴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成为稳定现有发展中大国参与谈判格局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段钢.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J]. 探索与争鸣,2000.12.

[2]G8 Hokkaido Toyako Summit Leaders Declaration [EB/OL],http://www.g8summi

t.go.jp, 2008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4]联合国2007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EB/OL]. http://mdgs.un.org/unsd/mdg/Reso

urces/Static/Products/Progress2007/UNSD_MDG_Report_2007c.pdf

[5]IEA.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Highlights 1971-2005 [EB/OL].2007.

[6]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International Energy Annual 2005. http://www.eia.doe.gov/iea/, 2007,10,01.

[7]成帅华.贸易,气候变化和中国的选择[J]. WTO经济导刊. 2008.1-2.

[8]Nadim Ahmad and Andrew Wyckoff,(2003)“Carbon Dioxide Emission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oods”, OECD, STI Working Paper 2003/15, http://www.oecd.org/sti/working-papers.

[9]UNDP. http://hdr.undp.org/en/reports/global/hdr2007-2008/. 2008.08.01

[10]巴西科学技术部.Brazil’s Initial National Communication to the United Natio

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Z]. 2004-11.

[11]巴西外交部,等.Brazil’s Contribution to Prevent Climate Change White Paper[Z].2007.

[12]墨西哥气候变化委员会秘书处,Mexico Nation Strategy on Climate Change[Z].2007.

[13]南非环境和旅游事务部. South African National Climate Change Response St

rategy[Z].2004-09.

[14]南非礦务和能源部. Energy Efficiency Strategy of 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

an[Z].2005-03.

[15]印度环境和森林部. India’s Initial National Communication to the United Nat

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Z].2004-06.

[16]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Z].2007-06.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范文第5篇

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是贸易互补关系, 双方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随着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由贸易互补关系变为贸易竞争关系, 贸易摩擦也随之加剧。

因能够描摹博弈参与者的思想动向, 分析错综复杂的博弈现象中可能存在的普遍性质, 博弈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国际关系。因此, 本文将应用博弈论构建贸易摩擦模型。

2 贸易摩擦博弈模型的建立

一般情况下贸易摩擦都要经历一个从起因、发展、升级到结束的过程, 双方的选择行为有先后次序, 因此本文将构建一个动态博弈模型。这个模型包含以下假设:博弈中有两个博弈方, 分别称为A国 (发达国家) 和C国 (新兴发展中国家) ;A国的目标是如何用最小的成本实现自己的某项经济诉求, C国的目标是维持合作;两国均是理性的独立行为体, 能够计算不同的政策选择带来的利益和成本, 从而找到效益最大化的政策。

2.1 模型的建立

在博弈的第一阶段, A国先行动, 有两个策略选择:向C国提出某项经济诉求, 或者维持合作状态。接着博弈进入第二阶段, C国采取行动, 有两种策略选择:接受A国的要求, 或者拒绝A国的要求。如果C国选择前者则博弈结束, 否则博弈将进入第三阶段。A国做出下一步的策略选择:放弃诉求, 或者坚持诉求并以贸易制裁相威胁。如果A国选择前者则博弈结束, 否则博弈进入第四阶段。C国对A国的威胁采取应对措施:妥协并接受A国的要求, 或者仍然拒绝其要求, 并且采取贸易报复, 反威胁A国。如果C国再次拒绝A国的要求, 则博弈进入第五阶段, A国威胁失败后面临两种策略选择:提出磋商请求或者将贸易战升级。如果贸易战升级, 则A国贸易制裁措施真正实施, 博弈结束, 否则博弈进入下一阶段, 此时C国有两个策略选择:接受磋商或者拒绝磋商。如果C国选择后者, 贸易战同样升级, 如果C国选择前者, 则进入谈判阶段。因此, 本文构建的是一个6阶段动态博弈模型, 如图1中扩展形所示。

2.2 A国、C国的策略分析

(1) A国的策略选择。A国在第三阶段发出贸易制裁威胁的原因是:迫使C国在第二阶段接受A国的经济诉求, 这样A国的得益在UA的基础上增加PA, 所以A国在第一阶段的最优策略就是破坏合作均衡以得到更大的得益。如果C国没有如A国所愿, 拒绝A国的要求进行贸易报复, 则A国的策略会发生调整。此时采取贸易战会损失CA的贸易战成本, 所以理性的A国在第五阶段会选择磋商。当两国走向谈判磋商阶段, 若谈判损失CA*为正值, 则此时得益UA-CA*

(2) C国的策略选择。在A国的贸易制裁威胁下, 如果C国妥协, 则受损PC (贸易诉求对C国的价值) , 贸易战没有升级。如果C国拒绝A国要求并进行贸易报复则贸易战升级, 进入下一阶段。若A国和C国进入贸易战阶段, 则C国损失CC。如果进入谈判磋商阶段, 则损失CC*的值由两国谈判决定。综上, 若CC>CC*>PC或CC*>CC>PC, 则C国在第二阶段选择接受要求或第四阶段选择妥协是C国的最佳策略。若PC>CC*>CC, 则C国在第二阶段拒绝A国, 在第四阶段进行贸易报复, 使得贸易战升级是最优策略。若PC>CC>CC*, C国在第二阶段拒绝A国, 在第四阶段进行贸易报复, 在第六阶段接受磋商是其最优策略。

3 结论和政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 贸易战的走向取决于两国贸易战的成本和两国的谈判能力。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会导致两国间发生低级别贸易摩擦的概率增加, 但是两国会通过磋商来解决双方的摩擦。所以新兴发展中国家需要增强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相互依赖程度, 增加贸易战的成本来避免贸易战的发生。此外, 新兴发展中国还应该增强自己的谈判能力, 建立各种贸易摩擦的预警和应对机制, 在贸易摩擦发生后积极进行申诉和应对来争取有利的仲裁结果。

摘要:针对近年来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频发的现象, 基于对贸易摩擦的总结和认识, 本文构建了一个动态博弈分析框架来分析贸易战。模型表明:贸易战的结果取决于贸易战的成本和两国的谈判能力。因此, 增强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相互依赖程度, 提高谈判能力是减少贸易摩擦, 促进贸易合作, 实现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范文第6篇

现阶段,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是国际分工逐步完善和生产力提高的表现, 同时也是现代化科技力量和市场作用推动的结果。尤其是进行信息时代以来, 极大提高了世界各国间市场间的联系。但对发展中的国家而言, 受科技落后和经济实力薄弱的影响, 在全球化中会面临着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2 经济全球化和发展中国家概念

2.1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 指的是经济生活由国家化和地区化向全球化发展的过程, 是国际分工更加明确精细和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是在不断进行改革发展的和生成国际化的推动中, 使世界各国经济逐步形成一种相互渗透和依赖的关系, 进而形成一个经济整体, 全世界各国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组织部门和经济发展环节都是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

2.2 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主要指的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经历过被殖民和统治剥削, 在国家独立后, 经济发展状况较为落后, 在国际经济政治中容易处于被动地位的国家。这些国家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

3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3.1 正面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经济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可以利用和引进外资的机遇, 同时先进技术和国外管理经营理念的进入, 不仅可以推动国内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为国内企业的带来了发展的活力, 而且还为国内进行自主创新奠定了基础。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在引进外资和外企的过程中, 还增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并且在此过程中, 还促进了国内企业的结构调整, 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2 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 给发展中的国家带来了机遇的同时, 还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经济全球化对其在国际市场中的分工极为不利。在进行国际分工中, 发展中的国家通常占据的是中低端市场, 被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加工厂和原料基地, 长此以往会导致发展中国家面临生态环境危机和资源危机;其次,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会面临极高的经济风险, 由于其市场机制和金融体系的不健全, 经济全球h化容易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极大的冲击力, 影响国家经济的进步和稳定;最后, 世界经济全球化会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主权安全带来影响, 甚至可能会导致国家的经济命脉被发达国家掌控, 受制于人。

4 发展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4.1 积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

对于发展国家而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 多数时间处于被动地位, 随时都会面临着挑战, 会使经济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面对这一局面, 就需要发展中的国际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积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 从中获得新技术, 国外资本和先进的管理发展经验, 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并以此来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在面对国际中发达国家的经济冲击时, 发展中国家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 就需要知难而进, 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学习其先进的经营理念, 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技术和理念等进行创新, 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促进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4.2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发展中国家为了有效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市场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风险防范体制, 这样才能进一步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而发展中国家为了保障其在经济全球化可以带动国内企业的有效发展, 除了建立与企业相适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外, 更加需要重视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进而实现对其制度的改革。同时政府部门为了加强对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 还需要充分研究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 提高本国的产品优势。另外, 还要重视国内产业经济结构的适当调整和模式转换, 利用好全球产业结构优化的机遇, 实现对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而加快国家经济发展, 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经济等方面的差距。

4.3 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是国家进步和发展的保证, 人才是国家生产力提升的有效因素。而人才的培养需要用教育来完成, 由此可见, 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决定了决定着国家未来发展。另外, 由于现代化各国家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对此就需要发展中国家重视对人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加强国家的人才培养力度, 并将人才开发和保护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用人才的发展来提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地位。

4.4 扩大对外贸易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载体, 也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力,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 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发展程度主要是由跨国公司及其产品来决定的。而跨国公司通过对国外市场的占据和对国外企业的投资, 实现获利主体的全球化, 从而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空间。因此, 发展中的国家要取得更好的发展, 就需要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扩大对位贸易, 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占据更加有力的地位, 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5 结语

综上所述,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世界各国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尤其是对发展中的国家影响极大, 面对这一难以避免的趋势, 发展中国家需要找到趋利避害的方式, 处理好不同国家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在遵守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基础上, 迎接国际经济全球化挑战和机遇, 维护好国家的经济和主权安全。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经济已经呈现全球化的趋势, 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机遇, 同时也带来的挑战, 尤其是对发展中的国家而言,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在步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对国家的经济和主权提出的新的挑战, 对此本文就主要分析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机遇和挑战,对策

参考文献

[1] 刘菲.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浅析[J].长江丛刊, 2017 (3) .

上一篇:职场挑战赛策划书范文下一篇:中国银行风险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