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风险分析范文

2023-09-23

中国银行风险分析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银行会计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现在的金融市场经济中,银行会计风险也在日益增加。强化江苏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建立金融风险补偿制度;加快会计电算化进程;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建立离岗审计和岗位轮换制度;加强会计内部培训。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银行会计风险管理,以提高银行会计信息质量,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为目标,按照会计法规的有关规定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对可能出现风险进行相应的措施和程序,组织和实施银行会计管理制度,会计业务核算业务会计岗位和人员管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程序提前预防,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防范、控制、监控,监督和修正,将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活动从银行会计方面进行控制。本文通过对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会计风险分析,为解决银行会计风险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江苏银行淮安分行的行业竞争力。

一、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发展现状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由原淮安市商业银行于2007年更名设立,是组建江苏银行的原十家商行之一。自融入江苏银行以来,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依托合并重组的资本、管理、网络等优势,在渠道、功能、服务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目前,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共有员工951人,下辖12家管辖支行,共有营业网点32家,自助设备和自助终端116台,离行式自助银行和离行式自助点15家,覆盖淮安五区四县。截至2012年末,江苏银行淮安分行资产总额194.31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82.5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8.19亿元,实现净利润1.9亿元。

二、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风险意识淡薄,经营指导思想不够端正

目前,江苏银行淮安分行金融管理模式依然存在一些缺陷。首先,金融管理法规和制度不够完善,和其他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不具有约束力。其次,对银行业的监管不够强,大多调控后没有发挥监管的作用,从而出现风险。三是银行管理层没有纠正重发展轻内控的思想。银行管理层因为片面的追求经营规模和存款效绩,只重视业务发展而疏漏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四是相关部门和会计人员对银行的风险防范知识掌握度不够,重视度不高,不严格执行银行相关的规章制度,缺乏一定的自觉性。

(二)业务系统功能不完善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会计核算防范体系过于陈旧,没有达到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的要求,在会计工作中也发挥不了作用。虽然信息基础设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大提高了,但早期预警和控制操作风险的业务系统往往是不够的,不能对会计人员的违规操作进行有效控制。在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实行的是一人一柜、综合柜员制,如果系统操作风险控制点和操作权限不行使有效的控制,会导致会计人员违规操作或误操作,导致业务出现差错。

(三)部分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一部分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偏低,处理业务的水平也比较薄弱。银行本身存在重发展轻控制的思想,在人力资源分配的时候,通常会把会计素质高、业务能力高的人员调理至其他相关部门,把部分不称职人员安排到会计岗位,整个会计团队的专业素质较低。此外,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只注重操作技能的培训,会计人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难以真正有效地开展会计核算,控制会计风险。

(四)分支行领导分工不合理,内控管理职责落空

现在江苏银行淮安分行的机构设置基本采取前、中、后台分离的管理模式,但部分领导分工是不合理的,不符合“责任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造成整个银行实际上是由一位行长负责的状况。领导对专注于银行会计风险的重要性远远小于对经营业绩的关注,高级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抓内部控制和管理,或者由于业务的扩展或其他原因,非法强迫在处理会计业务的会计部门或者会计人员违规进行业务办理,从而引发的会计操作风险。

(五)会计事后监督方法薄弱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会计事后监督是采用拉网式监督,复核复审所有的凭证,监督量大面广,重点问题不能突出,缺少必要的风险分析、预警,在事件发生后只进行简单的操作,忽视会计的监督职能,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反馈机制的分析。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对于应该由会计部负责批准的项目,也没有严格的审批或事后核准,而且监督没有起到作用。在检查项目的过程中,方法过于单一,不能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导致检测工作不够细致,促使所存在的问题不能够被发现。

三、强化江苏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金融风险补偿制度

欧洲发达国家通过加强对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和建立金融风险保险制度来对付目前加剧的会计风险。对于那些资本充足率和管理水平高的金融企业实行了低保险的政策以改善经营管理,这样可以有效的加快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业务的创新性和发展。金融会计风险的补偿机制,优先对一些风险较大的项目进行投保,例如支付结算票据险,现金收付安全险,联行往来风险等。江苏银行淮安分行自己还可以领取风险准备金的补偿机制,前提是要通过财政部门的审核才可以允许列入成本。

(二)加快会计电算化进程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不仅使资金的规划加速了,服务质量得到了提高,并且还改善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劳动条件。使得会计人员在思维观念、组织劳动、管理形式等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培养了很多能够掌握电算化的人才,拓宽了金融业务之路。为此,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应该加快业务处理电算化的应用。它可以使得该银行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占据一个有利地位,随着电算化的应用,可以很好的改善服务的效率跟质量。最关键的是,推广电算化可以让大大减少人工处理一些业务时的随意性,而且也可以减少工作人员出现差错。

(三)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

为提高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会计读物整体素质,重点要做到:一是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再教育;二是提高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理论知识和基本会计技能的认知度和教育力度;三是选出各个级别合适的管理职员;四是严格把关对会计重要岗位的人才选拔,做到多考核,严考核;五是学习和交流欧美银行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制度,加快与国际金融企业的接轨。

(四)建立离岗审计和岗位轮换制度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可以建立重要岗位会计离岗审计制度和会计机构负责人轮岗制度,进行离岗审计,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所在,防范案件的发生,促进外部威慑力的形成。会计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施重要岗位接受审计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离岗审计必须接受一年两次,轮岗至少两年,以减少犯罪分子作案,而且可以有效地形成外部威慑。

(五)加强会计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一直是中国的金融会计学发展中作为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21世纪以来,江苏银行淮安分行的会计十分强调内部制约管理,银行各项规章制度都贯穿着“内部制约”的精髓。办理各种银行业务都须避免控制权在个人或者小组身上,必须有另外一个人或小组进行监督,才能有效。

如果不认真对待和做好相关防范银行会计风险,将会增加银行因为金融危机导致的金融风险伤害。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应该根据自身的会计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从上到下,由横到纵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自身做起,方能使江苏银行淮安分行越来越好,提高自己在国内银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为地方经济和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玉华.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产生的成因分析[J].时代金融,2012,(27).

[2]辛晓雨,王焕新.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及成因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2).

[3]杨熹.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成因及控制[J].今日财富,2010,(1).

[4]杜艳.浅析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防范措施[J].民营科技,2012,(4).

(责任编辑:宋 佳)

中国银行风险分析范文第2篇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点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风险的集中性。在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一直不很通畅,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仍以间接融资为主,使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由于目前银行以国有制为主,所以银行风险及损失最终主要由国家承担。历史上每一次较大规模核销呆账贷款就是有力的证明。

2.风险的隐蔽性。我国商业银行破产、兼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已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困难。各种金融风险仍以隐蔽的形式潜藏着。特别是具有庞大体系的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基层行处的经营不善并不会危及其生存,各种风险和损失都向上级行转嫁,最后都集中到了总行,再推给国家财政。

3.风险的社会性。我国在近几年的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人们的金融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但金融风险意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淡漠。绝大多数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经营风险认识还亟待提高。一旦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暴露,特别是支付能力出现问题时,肯定会引起群众不满,从而影响社会安定。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表现形式

从近年来已暴露出来的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隐患来看,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违约而导致贷款或证券等银行持有的资产不能如期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多年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持续下降,成为当前突出的金融风险。据2003年6月保守统计,全国不良贷款率平均高达22%,而东北地区高达30%,一些中等城市的不良贷款率更高。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下降的另一表现是,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利息大量增加,目前累计高达数千亿元。

2.流动性风险,它是指银行不能到期支付债务或满足临时性提现要求而使银行蒙受信誉损失或经济损失甚至被挤兑倒闭的可能性。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未显现,但潜在的支付困难因素日益增多,近几年来,人民币存款居高不下,2003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0.8万亿元,是未来商业银行保持流动性的一个巨大威胁。

3.利率和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水平变化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银行因存贷款利率变动带来的减少利润风险是经常存在的,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外汇价格变动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特别是日元、马克与美元汇率近年波动剧烈,直接影响外汇资产及负债的市场价值,使拥有大量外汇资产和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面临高汇率风险。

4.资本风险。资本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无法发挥最终清偿能力职能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据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不到5.01%,距《巴塞尔协议》要求的8%还有一大段距离,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证券市场不规范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发种种损失的可能性。一些企业和机构存在捞一把的侥幸心理,将大量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股市泡沫成分,危及银行信贷资金安全,使企业贷款清偿风险加大。

6.犯罪风险。犯罪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内部或外部人员通过不法手段牟取暴利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是巨额货币资金的集散地,容易滋生经济犯罪,也是抢劫、诈骗等犯罪活动的重要目标。尤其在现代,有的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以假乱真,使银行防不胜防。犯罪活动一旦发生,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额的财产损失和名誉损失。

三、我国商业银行防范经营风险的对策

1.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效率。目前,国内银行风险管理的一大劣势是管理成本过高且效果不明显,除信息科技支持手段落后等原因外,主要还是风险管理制度建设落后所致。因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效、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该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以风险管理委员会(或风险与内控委员会)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政策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应该涵盖所有的业务和领域,同时,又要针对不同业务和地区的特点在风险管理方面区别对待。风险管理政策制度主要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决策体系来体现。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核心是坚持公正和透明原则。风险管理政策制度要适应业务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就必须建立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从事后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行检查和回顾。只有建立起这样一套高效、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2.进行技术手段创新,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国内银行业对风险管理技术的认识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缩小这种管理技术上的较大差距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突出解决的重点问题。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是建立先进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通过收集大量和连续的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对客户的风险和市场的风险进行识别和预警,合理确定风险防范的措施。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开发易于量化、操作性强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方法。因此,没有先进有效的信息支持手段,就不可能有先进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建立高效、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已是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3.强化外部监管,防范和控制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中将监管当局监管和市场约束列为新协议框架下三大支柱中的两大支柱,我国监管当局应以此为契机,根据新协议对监管当局四项监管原则的具体要求,提高监管层次,规范监管行为,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的监督、检查和引导,促进商业银行自发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与此同时,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发挥市场约束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作用,准确、健全的信息披露可以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的筹资成本,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为使市场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应建立统一科学完善的会计制度,保证信息披露的质量;明确设定银行信息披露的基本规则,满足所有市场参与者的需要;并且还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市场参与者的监管的积极性。

4.建立完善的银行内部风险评估体系。最低资本要求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三大支柱中的第一位支柱,围绕这一核心,新协议提出了采用内部评级法来确定资本充足率。由于内部评级法赋予了银行更大的自由度,能够激励银行自发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当积极采用内部评级法。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估体系无论在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验证,还是在评级工作的组织等方面都与国际性银行有相当差距,如果要采用内部评级法,将有大量的基础工作及配套的管理制度需要建立。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应尽快着手进行下列几点工作:(1)尽快统一和完善内部评级系统,为实施《内部评级法》建立基础;(2)对相应内部评级的贷款进行违约率统计计算,同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以便接受监管当局的检查;(3)在适当的条件下,对协议中的部分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并统一向监管当局反应;(4)完善现有的客户评级和贷款五级分类体系,

中国银行风险分析范文第3篇

一、强化人本教育,抓操作风险防范的核心。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防范操作风险的核心内容。因此,抓员工教育培训,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是防范操作风险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工作。

(一)抓员工入口关。把好入口就把好了操作风险发生的源头关。一是招聘员工市场化。农村信用社应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按工种和岗位从社会人才市场上择优选录员工,确保招聘员工渠道的多样化。二是招聘员工多元化。农村信用社由于经营商品的特殊性,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这就要求员工应当是通才。三是招聘员工高标化。农村信用社员工招聘定位要高、起点要高,不能因管理体制、发展现状等束缚人事管理的思想和理念。

(二)抓业务培训关。一是对新入社员工,根据不同文化层次扎实搞好岗前业务技能培训,不能留空档和盲区。二是对现有员工,企业也要根据工种、岗位、文化结构,有针对性、有目的地搞好在岗培训。经过培训,员工要能清晰地知道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和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农村信用社内控规章对风险的控制和对违规操作出现风险的惩处,从而增强操作风险控制的针对性和约束力。

(三)抓职业操守关。一是加强职业操守教育,让员工清楚地懂得农村信用社的职业操守行为准则,知道操作风险的危害性。二是培养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使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行为准则观,增强其操作风险控制意识和自觉性。

二、强化制度建设,抓操作风险防范的根本。

(一)及时梳理修订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农村信用社已有的规章制度、操作程序和实施细则很多,但缺乏有效的整理修订。农村信用社应将现有的内控管理制度(含各种执行登记簿)分门别类地进行全面清理,汇编成册,分发到各个层面的管理者、执行者、操作者。并迅速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堵塞漏洞,以杜绝管理“断层”和风险控制“盲区”,有效防范操作风险的产生。

(二)准确把握制度制定的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一是制度制定要统一规划,适用范围和对象要具体明确,确保执行效果。二是制度制定要科学严密,以形成固有的业务操作流程和权限,有效控制风险环节。三是制度制定针对性要强,并要进行周期性的论证、评价、修订,不断适应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保持制度持续有效和管理的连续性以及风险的可控性。

三、强化稽核监察,抓操作风险防范的保障。

(一)加强稽核监察队伍建设。一是有效整合稽核监察机构设置,充分发挥行政监察和内审稽核部门的职能作用,达到齐心协力,齐抓共治,有效防范业务操作风险和员工个人行为。二是配齐人员。农村信用社应按机构网点、员工经营管理水平合理配备稽核监察人员,以全面监控防范各网点机构的操作风险。三是加强稽核监察人员教育培训,提升其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加大稽核监察审计力度。一是扎实搞好常规稽核检查,加大稽核频率,增强稽核深度和广度,提高稽核效率和质量。二是积极有效实施专项稽核和重点稽核。要加强对案件高发单位和易发部位及可疑人员经办的业务的专项、重点稽核检查,发现问题苗头及时延伸检查,直至查清为止,达到控制操作风险的发生。三是实行月度稽核会审制、季度稽核例会制。

(三)加大处罚力度。俗话说:“十案九违规。”违规就是风险。为防止风险案件发生,要务必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对稽核监察查出的问题,就要按农村信用社内部规章严肃处罚,触犯刑律的要移送司法机关,绝不能姑息迁就,养奸为患。

四、强化风险管理,抓操作风险防范的措施。

(一)建立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一是各级农村信用社管理部门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组建操作风险管理专门科室,落实操作风险管理责任制。二是建立操作风险预警机制。诸如建立信贷管理、财务管理、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卫、人事管理等操作风险预警系统。三是建立操作风险暴露机制,防止有操作风险不暴露,或弄虚作假的行为发生。四是建立操作风险报告机制。农村信用社要结合银监会制定的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制定操作风险报告细则,对发生的操作风险第一时间向决策层、管理层报告,同时报告控制操作风险损失的补救措施以及查处的进展情况等。五是建立操作风险分析通报机制。

(二)有效利用操作风险管理资源。一是积极借鉴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农村信用社工作实际,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高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二是积极运用银监会针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自主研究开发的非现场监管数据系统,组建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管理数据库,及时预防、控制操作风险的产生。三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有效利用农村信用社开发的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门柜业务操作系统软件,对所有网点机构实行实时监控管理,控制操作风险。

中国银行风险分析范文第4篇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各计划单列市分行,总行营业部:

现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称《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原《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做好贷款八级归人五级分类统计上报工作的紧急通知》(农发行字[2002]120号),自本《办法》下发之日起废止。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办法》坚持以借款企业自身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和情况作为贷款分类标准,同时结合农发行贷款资金占用形态与贷款实物占用形态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利用贷款质量八级分类成果的基础上,对贷款进行五级分类。

二、各级行要严格按照《贷款五级分类归并关系一览表(报银监会)》(见附3)所列出的归并关系,统计生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情况监测表(报银监会)》(见附2—1和附2—2),并报送银监会。总行统一制作报送银监会口径的监测表模板,2004年1月30日放于Notes统计分析数据库中。(表格略)

三、在农发行内部统计分析或进行对外披露时,要按照《贷款五级分类归并关系一览表(对外披露)》(见附5)所列出的归并关系,由各级行自行制作《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情况监测表(对外披露)》(见附4—1和4—2)。(略)

四、各级行要继续按季度做好商品粮棉油正常库存和超期库存潜亏分析,将潜亏分析作为农发行贷款五级分类结果的补充材料,上报当地银监局,以利于全面动态地反映农发行的贷款质量状况。 2004年1月14日

附: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加强信贷风险管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现行信贷险分类与监控办法,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以及《关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全面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的意见》(银监发[2003]24号)的要求,依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银发[2001]416号)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称农发行)贷款基本制度和各项贷款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关联资料:部委规章共2部

第二条 贷款风险分类是指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及其结果。通过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揭示贷款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

(二)及时反映贷款发放、管理、监控、催收以及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信贷管理;

(三)为贷款呆账准备金的足额提取和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第三条 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原则。贷款风险分类把严格坚持以借款企业自身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和情况作为贷款分类标准,同时结合农发行风险贷款的实际,坚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分类。

(一)贷款风险分类管理与贷款封闭管理相结合;

(二)贷款资金占用形态与贷款实物占用形态相结合;

(三)借款人自身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和情况与贷款风险的历史成因相结合。

第四条 本办法所指的贷款分类包括各项各类贷款及贴现等。

第二章 贷款风险分类的标准

第五条 评估贷款质量,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依据贷款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前两类为正常贷款,后三类为不良贷款。

第六条 使用贷款风险分类法对贷款质量进行分类,实际是判断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主要依据贷款的实际使用情况和物资保证程度;同时,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记录(即贷款逾期天数)和还款意愿,以及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和银行信贷管理等因素。

第七条 正常贷款。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归属此类的贷款包括:

(一)各类储备贷款(不包括储备挤占挪用贷款);

(二)粮棉油正常商品库存占用贷款(包括粮食合同收购贷款和种用大豆收购贷款);

(三)正常期限内粮棉油收购、调销费用贷款;

(四)正常期限内简易建仓贷款。

第八条 关注贷款。借款人目前有偿还贷款本息能力,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归属此类的贷款包括:

(一)商品粮油超期库存占用贷款;

(二)粮棉油正常结算资金占用贷款;

(三)商品粮销售应收补贴占用贷款。

第九条 次级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造成一定损失。归属此类的贷款包括:

(一)商品粮棉油陈化(变质)库存占用贷款;

(二)粮棉油销售超期结算资金占用贷款;

(三)逾期180天(含)以内的粮棉油收购、调销费用贷款和简易建仓贷款;

(四)未审核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挂账占用贷款;

(五)经审计认定的粮油企业各类政策性财务挂账占用贷款。具体包括91粮食末政策性财务挂账占用贷款、1998年5月31日前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贴息新增挂账和不合理贷款、地方政府消化本息新增挂账和不合理占用贷款等;

(六)各类棉花政策性财务挂账占用贷款。具体包括1992末中央和地方政策性棉花财务挂账占用贷款;1993—1998中央和地方政策性棉花财务挂账占用贷款;新疆棉花计息挂账占用贷款;竞卖1998及以前商品棉未弥补亏损占用贷款;竞卖出疆棉未弥补亏损占用贷款;棉花及国家专项储备其他未弥补亏损占用贷款等;

(七)处理商品陈化粮亏损占用贷款;

(八)老商品粮销售应收补贴占用贷款。

第十条 可疑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归属此类的贷款主要是无库存物资保证的贷款,具体包括:

(一)经审计认定由企业消化的粮食新、老财务挂账和其他不合理占用贷款;

(二)中央核复的棉花企业经营性财务挂账占用贷款;

(三)未划转的粮棉附营业务占用贷款;

(四)商品粮亏损挂账和其他不合理占用贷款;

(五)棉花未弥补亏损占用贷款;

(六)商品棉亏损挂账占用贷款;

(七)1998棉花以前发放的棉花初加工贷款;

(八)粮棉企业挤占挪用占用贷款;

(九)逾期180天以上的粮棉油收购、调销费用贷款和简易建仓贷款;

(十)未划出的除粮棉企业和其他储备企业以外的贷款。

第十一条 损失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归属此类的贷款包括:

商品粮棉油呆账贷款和储备呆账贷款、粮棉附营业务呆账贷款、其他呆账贷款等。

第三章 贷款风险分类的认定与监测

第十二条 贷款风险分类认定与监测要按照“适时认定、科目归类、按月监测、季度分析”的原则进行。

贷款五级分类

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参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贷款分类指导原则》,要求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即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

中国1998年之前的贷款分类

1998年以前,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分类办法基本上是沿袭财政部1998年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规定把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四种类型,后三种合称为不良贷款,在我国简称“一逾两呆”。逾期贷款是指逾期未还的贷款,只要超过一天即为逾期;呆滞是指逾期两年或虽未满两年但经营停止、项目下马的贷款;呆账是指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确定已无法收回,需要冲销呆帐准备金的贷款。中国商业银行的呆帐贷款大部分已形成应该注销而未能注销的历史遗留问题。

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易行,在当时的企业制度和财务制度下,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这种办法的弊端逐渐显露,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需要了。比如未到期的贷款,无论是否事实上有问题,都视为正常,显然标准不明,再比如,把逾期一天的贷款即归为不良贷款似乎又太严格了。另外这种方法是一种事后管理方式,只有超过贷款期限,才会在银行的帐上表现为不良贷款。因此,它对于改善银行贷款质量。提前对问题贷款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常常是无能为力的。所以随着不良贷款问题的突出,这蛾类分类方法也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编辑本段中国1998年的贷款五级分类

正常贷款

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一直能正常还本付息,不存在任何影响贷款本息及时全额偿还的消极因素,银行对借款人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有充分把握。贷款损失的概率为0。

关注贷款

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如这些因素继续下去,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受到影响,贷款损失的概率不会超过5%。

次级贷款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需要通过处分资产或对外融资乃至执行抵押担保来还款付息。贷款损失的概率在30%-50%。

可疑贷款

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只是因为存在借款人重组、兼并、合并、抵押物处理和未决诉讼等待定因素,损失金额的多少还不能确定,贷款损失的概率在50%-75%之间。

损失贷款

指借款人已无偿还本息的可能,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和履行什么程序,贷款都注定要损失了,或者虽然能收回极少部分,但其价值也是微乎其微,从银行的角度看,也没有意义和必要再将其作为银行资产在账目上保留下来,对于这类贷款在履行了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应立即予以注销,其贷款损失的概率在75%-100%。

编辑本段贷款五级分类详细标准

企事业单位贷款和自然人其他贷款分类标准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充分分析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参照下列基本标准初步划分企事业单位贷款和自然人其他贷款分类档次后,严格依据核心定义确定分类结果。

正常类

(1)借款人有能力履行承诺,还款意愿良好,经营、财务等各方面状况正常,能正常还本付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有充分把握;

(2)借款人可能存在某些消极因素,但现金流量充足,不会对贷款本息按约足额偿还产生实质性影响。

正常类参考特征:

a、借款人生产经营正常,主要经营指标合理,现金流量充足,一直能够正常足额偿还贷款本息。

b、贷款未到期。

c、本笔贷款能按期支付利息。

关注类

(1)借款人的销售收入、经营利润下降或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征兆,一些关键财务指标出现异常性的不利变化或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2)借款人或有负债(如对外担保、签发商业汇票等)过大或与上期相比有较大幅度上升;

(3)借款人的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出现重大的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因素(如基建项目工期延长、预算调增过大);

(4)借款人经营管理存在重大问题或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

(5)借款人或担保人改制(如分立、兼并、租赁、承包、合资、股份制改造等)对贷款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6)借款人的主要股东、关联企业或母子公司等发生了重大的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变化;

(7)借款人的管理层出现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法定代表人和主要经营者的品行出现了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变化; (8)违反行业信贷管理规定或监管部门监管规章发放的贷款;

(9)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被划为次级类;

(10)宏观经济、市场、行业、管理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变化对借款人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并可能影响借款人的偿债能力;

(11)借款人处于停产或半停产,但抵(质)押率充足,抵质押物远远大于实现贷款本息得价值和实现债权得费用,对最终收回贷款有充足的把握;

(12)借新还旧贷款,企业运转正常且能按约还本复息的;

(13)借款人偿还贷款能力较差,但担保人代为偿还能力较强;

(14)贷款的抵押物、质押物价值下降,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抵(质)押物失去控制;保证的有效性出现问题,可能影响贷款归还;

(15)本金或利息逾期(含展期,下同)90天(含)以内的贷款或表外业务垫款30天(含)以内。

关注类参考特征:

a、宏观经济、行业、市场、技术、产品、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或财务状况发生变化,对借款人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但其偿还贷款的能力尚未出现明显问题。

b、借款人改制(如合并、分立、承包、租赁等)对银行债务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c、借款人还款意愿差,不与银行积极合作。

d、借款人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但贷款担保合法、有效、足值,银行完全有能力通过追偿担保足额收回贷款本息。

e、担保有效性出现问题,可能影响贷款归还。

f、贷款逾期(含展期后)不超过90天(含)。

g、本笔贷款欠息不超过90天(含)。

资料之一:关注类贷款,其他银行还列举如下特征:

借款还款意愿;贷款抵押物、质押物价格下降,或银行对抵(质)押物失去控制;贷款保证人的财务状况出现疑问;银行未能对贷款实施有效的监督或档案丢失。

次级类

(1)借款人经营亏损,支付困难并且难以获得补充资金来源,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为负数;

(2)借款人不能偿还其他债权人债务;

(3)借款人已不得不通过出售、变卖主要的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来维持生产经营,或者通过拍卖抵押品、履行保证责任等途径筹集还款资金;

(4)借款人采用隐瞒事实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贷款的;

(5)借款人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对正常经营构成实质损害,妨碍债务的及时足额清偿;

(6)借款人处于半停产状态且担保为一般或者较差的;

(7)为清收贷款本息、保全资产等目的发放的“借新还旧”贷款;

(8)可还本付息的重组贷款;

(9)信贷档案不齐全,重要法律性文件遗失,并且对还款构成实质性影响;

(10)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被划为可疑类;

(11)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发放的贷款;

(12)本金或利息逾期91天至180天(含)的贷款或表外业务垫款31天至90天(含)。

次级类参考特征:

a、借款人支付出现困难,且难以获得新的资金。

b、借款人正常营业收入和所提供的担保都无法保证银行足额收回贷款本息。

c、因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而需要对该笔贷款借款合同的还款条款作出较大调整。

d、贷款逾期(含展期后)90天以上至180天(含)。

e、本笔贷款欠息90天以上至180天(含)。

资料之二:次级贷款,其它银行还举例如下特征:

借款人净现金流量为负值,支付出现困难,借款人不能偿还其他金融机构的债务,借款人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妨碍债务的清偿,预计贷款损失在30%以下,贷款本金逾期91天至180天(含)。

可疑类

(1)借款人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处于停、缓建状态;

(2)借款人实际已资不抵债;

(3)借款人进入清算程序;

(4)借款人或其法定代表人涉及重大案件,对借款人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重大影响;

(5)借款人改制后,难以落实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债务或虽落实债务,但不能正常还本付息;

(6)经过多次谈判借款人明显没有还款意愿;

(7)已诉诸法律追收贷款;

(8)贷款重组后仍然不能正常归还本息;

(9)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被划为损失类;

(10)本金或利息逾期181天以上的贷款或表外业务垫款91天以上。

可疑类参考特征:

a、因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经银行对借款合同还款条款作出调整后,贷款仍然逾期或借款人仍然无力归还贷款。

b、借款人连续半年以上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收入来源不稳定,即使执行担保,贷款也肯定会造成较大损失。

c、因资金短缺、经营恶化、诉讼等原因,项目处于停建、缓建状态的贷款。d.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率超过100%,且当年继续亏损。

e、银行已诉讼,执行程序尚未终结,贷款不能足额清偿且损失较大。

f、贷款逾期(含展期后)180天以上。

g、本笔贷款欠息180天以上。

资料之三:可疑类贷款,专业银行举例尚有:

预计贷款损失率在30%—90%之间;贷款本金逾期人(含展期后)180以上。

损失类

(1)借款人因依法解散、关闭、撤销、宣告破产终止法人资格,农村信用社依法对借款人及其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2)借款人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且复工无望,或者产品无市场,严重资不抵债濒临倒闭,农村信用社依法对其财产进行清偿,并对其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3)借款人死亡,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宣告失踪,农村信用社依法对其财产或者遗产进行清偿,并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4)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确实无力偿还的贷款;或者保险赔偿清偿后,确实无力偿还的部分贷款,农村信用社依法对其财产进行清偿或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5)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判处刑罚,其财产不足归还所借债务,又无其他债务承担者,农村信用社依法追偿后无法收回的贷款;

(6)借款人及其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农村信用社诉诸法律,经法院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借款人和担保人均无财产可执行,法院裁定终结执行后,农村信用社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7)由于上述(1)至(6)项原因,借款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农村信用社对依法取得的抵债资产,按评估确认的市场公允价值入帐后,扣除抵债资产接收费用,小于贷款本息的差额,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8)开立信用证、办理承兑汇票、开具保函等发生垫款时,凡开证申请人和保证人由于上述(1)至(6)项原因,无法偿还垫款,农村信用社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垫款;

(9)银行卡被伪造、冒用、骗领而发生的应由农村信用社承担的净损失;

(10)助学贷款逾期后,农村信用社在确定的有效追索期内,并依法处置助学贷款抵押物(质押物)向向担保人追索连带责任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11)农村信用社发生的除贷款本金和应收利息以外的其他逾期3年无法收回的其他应收款;

(12)已经超过诉讼时效的贷款;

(13)符合《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金[2005]50号)规定的被认定为呆账条件之一的信贷资产;

(14)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即使处置抵(质)押物或向担保人追偿也只能收回很少的部分,预计贷款损失率超过85%。

损失类参考特征:

a、借款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并终止法人资格,银行经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b、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或者已保险补偿后,确实无能力偿还部分或全部贷款,银行经对其财产进行清偿和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c、借款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被县级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终止法人资格,银行经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清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

d、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其财产不足归还所借贷款,又无其他贷款承担者,银行经追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贷款。

e、由于借款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贷款,银行诉诸法律经法院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借款人后担保人均无财产可执行,法院裁定终结执行后,银行仍然无法收回的贷款。

f、由于上述a至e项原因,借款人不能偿还到期贷款,银行对依法取得的抵贷资产,按评估确认的市场公允价值入账后,扣除抵贷资产接受费用,小于贷款办席的差额,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

g、开立信用证、办理承兑汇票、开具保函等发生垫款时,开证申请人和保证人授予上述a至f项原因,无法偿还垫款,银行经追偿仍无法收回的垫款。

h、经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贷款。

资料之四:损失类贷款,专业银行举例尚有:

经国税部门未能核销的贷款;预计贷款损失在90%以上。

说明:

1、正常、关注、次级、可疑类贷款的基本分类标准是各类贷款的风险表现基本特征形式,采用的是列举法,不可能穷尽。它们只是贷款分类的重要参考因素。

2、分类中,关键是要把握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贷款的损失程度,并结合担保分析后进行初分结果调整,依据核心定义,确定分类结果。

编辑本段延伸阅读

从2004年起,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类银行将奉行国际标准,取消原来并行的贷款四级分类制度,全面推行五级分类制度。

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是根据内在风险程度将商业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这种分类方法是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其中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此前的贷款四级分类制度是将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损失四类。

五级分类是国际金融业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公认的标准,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也就是说,五级分类不再依据贷款期限来判断贷款质量,能更准确地反映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从而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以前对银行不良贷款的分类方法是“一逾两呆”(逾期贷款是指借款合同到期未能归还的贷款,呆滞贷款是指逾期超过一年期限仍未归还的贷款,呆账贷款则指不能收回的贷款),这是一种根据贷款期限而进行的事后监督管理方法。“一逾两呆”的不足就是掩盖了银行贷款质量的许多问题,比如根据贷款到期时间来考核贷款质量,就会引发借新还旧的现象,这样就很容易将一笔不良贷款变为正常贷款,而实际上并没有降低风险。这种分类法很难甚至根本无法达到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目的,而五级分类法正是克服了它的有关弱点,可以及时反映商业银行的盈亏状况,因此成为改良贷款质量管理方法的选择。

贷款的五级分类仅提供了一种贷款的分类方法,与风险为标准的分类方法并不一致,因此,像“贷款风险的五级分类”这样的提法是错误的

实施信贷五级分类管理过程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提高信贷人员素质。五级分类工作对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但要有信贷管理经验,还要有丰富的财务、会计、法律、计算机等相关业务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敏锐的判断能力。因此,要着力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

二、注重分类过程。五级分类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覆盖了从贷款发放到帐面消失的整个周期,较为科学地判断贷款风险程度,可以及时发现贷款出现的问题,准确识别风险,因此,五级分类过程本身就是信贷管理的过程,要通过贷款五级分类的实施达到提高信贷管理水平的目的,不能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三、防止作为突击工作来抓。贷款五级分类要求不间断地对借款人的报表、现金流量、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是一项经常性的日常工作。因此,应通过制度建设对贷款五级分类程序和任务作明确的规定,不能当作突击工作来抓。

四、防止只作为事后的管理方式。贷款五级分类涉及贷款管理的全过程,贷款风险分类不仅在于对不良贷款的管理,重点在于对正常贷款的管理,贷款风险分类是一个循环的、严密的管理体系,它渗透到贷款的审查、发放、提取损失拨备、后续跟踪管理等各个环节。不能把贷款五级分类只作为事后的管理方式。

中国银行风险分析范文第5篇

险分析的报告

滁州市分行:

2011年三季度定远县支行接受了系统内滁州市分行审计部对定远县邮政储蓄网点的日常频次现场检查,同时协助配合审计部开展了对定远县支行“2011年度县(市)支行内控评价”活动。接受系统外中国人民银行定远县支行为期5天的“2010年反洗钱工作开展情况”检查,现将定远县支行二0一一年第三季度的风险情况分析、汇报如下:

一、2011年第三季度我行各类风险管理状况

(一)操作风险状况

1、网点硬件设施的配备向前迈进一大步,但问题是在设备配备前或同时未能对此设备的规范使用范围进行培训与指导,致使绝大部分网点将身份证鉴别仪、长短波鉴别仪完全作为一种摆设,经办柜员办理相关业务时应履行未能履行鉴别义务。

2、定远多数邮政代理网点柜员存在“储蓄专用章”与“业务专用章”、“转讫”与“现金讫”章使用范围模糊,实际使用错误现象。

3、重空凭证保管、使用方面存在操作风险。通过本季度对网点的现场检查情况来看,网点存在重空凭证未能按制度规定的要求进行使用、作废等处理;汇兑联网取款通知单

空白结存数网点时有账实不符。

4、网点三级权限制度名存实亡,时有综柜令牌公开在网点由普柜保管、使用;时有综柜使用他人普柜工号临柜劳业;时有两人共用一人工号营业等等。

(二)声誉风险状况

1、随着银行服务理念的强化,网点柜面人员及专职营销人员的规范化的宣传、服务正在逐步形成中,但由于过往业务的办理、管理方面存在的遗留问题时有带来邮储银行信誉的负面影响。

2、因一些柜员业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或言语或业务行为不恬当,致使一些客户可能在办理某类业务时往返于几个网点间,未能真正落实“谁受理,谁负责”的首问负责制,致使客户投诉的的概率可能上升。

3、通过近期人民银行定远县支行对我行的反洗钱检查情况来看,存在网点柜员、后台监控岗各有不同程度的对业务制度的不了解,更谈不上掌握并应用了,这就可能造成同一客户同一类业务在不同经办柜员处办理,需提供和满足的条件要求不同,可能致使客户的吵闹近而影响我行声誉。

二、2011年第三季度我行各类风险状况的分析及管控措施

(一)操作风险状况分析及管控措施

1、建议营业网点上级管理部门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

尤其是对客户身份及提供的交易凭证的鉴别,对相关业务操作层面需使用的设施要进行手把手演示,确保每个柜员都能掌握设施的规范使用,设每台设备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组织所有储汇业务人员进行一次对皖邮银发„2009‟290号文的学习。内容是省分行转发总行《关于印发<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印章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3、严格要求银行凭证管理部门对网点重空凭证的请领、使用、作废/上缴等操作进行把关审核,督促指导网点规范“使用”重空凭证。

4、要求各类网点的上级主管部门对各层面业务检查出的有关三级权限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进行统一梳理,并采取严惩措施,扼制“不良作为”的漫延。

(二)声誉风险状况分析及管控措施

强化系统功能。强化网点、后台监控岗人员的对新业务制度的学习氛围,杜绝个人业务素养高低不齐所致客户投诉。理性处理业务纠纷,确保邮政储蓄银行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

定远县支行

中国银行风险分析范文第6篇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影响下,商业银行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也逐渐加重了信贷风险,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對称。信息不对称不但会造成错误的社会资源分配,导致信贷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会干扰商业银行间的良性竞争,加重商业银行信贷的利率和风险指数。商业银行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对信贷风险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为了避免让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信贷风险,文章探索了信息不对称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所形成的影响,提出了控制商业银行风险的办法。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DOI]10.13939/j.cnki.zgsc.2020.34.044

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在和商业银行签订相关的条款后,企业有很大可能没有按照规定的项目去投资,而是去投资更高收益的项目,导致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对不上。信息不对称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金融信用风险,就需要采用有效的规避风险措施,这也是如今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问题。

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出现的原因

商业银行在办理贷款时,通常是通过存款进行放贷,从中获取高额利息差,是一个具备金融性质的组织。商业银行重要目的就是获得经济效益,因此其紧要业务就是信贷,信贷主要的经济活动就是日常商品货币的流通。信贷这一活动主要的形成条件就是利息的偿还,货币转移是单方面[1]。把银行的信贷和交易的商品相比较,可以发现商业银行实施贷款发放时,基本承诺的就是本金偿还,但是本金的偿还是否能按时,则不能得到保证,其中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因而风险率较高。在进行物品交易时往往将钱、货物结算清楚后,双方便不需要有其他权利、责任的承担,利用物品进行的信贷交换风险不会持续增加,因此整个的风险概率较小。对比物品交易活动,商业银行信贷的业务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2]。

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常常希望用最小的投资取得最大的利益,在办理信贷业务中,企业的优势相对较大,并且获得丰富的信息量。企业在填写信息时往往会把在经营中存有的问题进行隐瞒,并且在后续操作中对公司财务信息虚假上报,使商业银行接收到的信息缺少真实性和准确性,导致银行工作人员无法准确分析,增加了信贷风险[3]。

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方式

利率风险是说商业银行在利润经营、资产评估方面遭受经济利益损失,此类别的风险通常是由资产负债时期的结构和利润缺少匹配性而导致。在信贷的交易市场中,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在信息上缺少对称性从而加大了投资风险,从企业信贷角度出发,每个项目都具有较大的投资风险,但作为借款方的商业银行,在签订协议之前,没有办法对企业投资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进而使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利率风险逐步增加。贷款抵押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建立的协议关系中,除了社会信誉较高、规模较大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在申请借贷时,都需要提供给银行相应的抵押物,当企业出现与签订协议中不符的行为时,商业银行的有关部门有权按照合同中所规定的对企业抵押物进行处理和变卖,进而弥补银行本身的经济损失[4]。这一现象就导致了商业银行信贷的有关部门缺乏对抵押物的正确认识,盲目觉得企业交付的抵押物可以帮助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的回避。但在实际情况中,有些抵押物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使得银行不能准确评估出其价值,这加重了银行在回收抵押物时的风险[5]。

3 信息不对称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措施

(1)预防信息不对称措施。信息不对称就会发生道德方面的风险,为了保证信贷关系中的良好性,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应该进行良性的友好竞争,以避免社会信誉度极度缺乏的企业进行非法贷款,有利于让企业建立良好的信誉观念。商业银行应及时了解客户的基本信息,掌握市场的经济动向来更新系统信息,建立良好的数据模型、完善的信贷信息管理系统,使信息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实现信贷信息管理系统远程的多方面监测和管制。商业银行也应不断完善制度,找到企业和银行共同获利的方向,按照具体需求建造组织结构,避免银行相关部门人员出现道德风险。商业银行不仅应该保证优质性的金融服务,更应该大力支持诚信度较高的企业,通过新闻报道、报纸登载等手段对缺少诚信度的企业进行裁决,从而实现双赢局面[6]。

(2)建立完整的信贷档案。为了保证信贷相关信息的来源扩大,应构建完整的信贷系统体系,并保证该体系具备完整性和合理性。在进行放贷前,商业银行应当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充分的调查,以保障借贷企业填写的数据信息具备真实性、完整性和实时性。通过对借款人的信誉程度、授权额度等进行科学评估,来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性。在对借款人进行贷款审核时,应建立相应均衡的体制,对借款者所具备的合作能力进行有效的考虑,以便确认信贷的利率、物品的抵押率等,对不守信的借款者给予适当的惩罚。根据贷款合同中的条款内容,银行与企业双方应明确自己所具有的权利与应当承担的责任,在签订合同时双方应再次确认权利与责任,并制定违约的惩罚内容。商业银行应不断地完善信贷档案,提高本身的预测和监管能力,并在放贷后进行定期的检查、问询等工作。要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多种影响,在放贷前,银行相关责任部门应深度了解企业的背景、财务状况等,记录在信贷档案中,方便信贷部门制定放贷额度,通过全面的信用等级评估,商业银行可以制定更好的信贷政策,减少信贷风险[7]。

(3)建立约束的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约束管理机制,包含银行信贷部门和企业工作人员,建立的约束管理机制不会对任何一方进行袒护。建立经济产权的约束管理机制,明确规定了企业与银行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对经济改革制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加大约束管理的行政工作,市场经济在如今的经济发展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有关的部门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加大对银行债券的保护力度。建立银行约束管理机制和企业约束管理机制,通过报酬奖励的激励方法,让信贷业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调动,加强控制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资产利益。

完善银行与企业部门的监督机构,惩治贪污受贿的现象,实施绩效制度。利用监督部门去看管信贷相关工作人员,使用审查信贷分明制度,改用计算机核算体系,除此之外还需完善银行领导人的管控制度。银行应彻底杜绝收受贿赂的现象发生,通过法律手段构造合理的信贷责任制度,保证银行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中的风险,从而预防所发生的风险。

4 结论

当前经济金融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因为信息不对称因素使得银行信贷部门之间的竞争也更加频繁,信息不对称直接波及商业银行信贷的风险,这就需要加强对信贷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商业银行在办理放贷业务时,与企业之间信息的对称性具有重大意义。如果银行与企业之间缺少信息的对称性,则会加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银行放贷之前必须对借款人或企业进行严格的考核,充分保证信息的对称性,从而减小商业银行因信息化不对称所带来的信贷风险。相关政府部门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案和管理方式,保证信息更加公正化和透明化,降低商业银行信贷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丁杰.信息不对称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影响分析及讨论[J].时代金融,2017(27):81-82.

[2]武春桃.信息不对称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J].经济经纬,2016,33(1):144-149.

[3]游宇.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范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4]罗洎.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现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规避的博弈分析[D].长沙:湖南大学,2005.

[5]莫万贵. 信息不对称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1.

[6]庞素琳,刘永清,徐建闽,等.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银行信贷风险决策机制及分析(Ⅱ)——信贷风险决策机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5):82-87.

[7]庞素琳,黎荣舟,刘永清,等.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银行信贷风险决策机制及分析(Ⅰ)——信贷风险决策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4):80-83.

上一篇: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范文下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