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环境政策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2

企业融资环境政策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采用超效率DEA—环境变量回归—调整DEA的三阶段模型,对我国省级地区医药制造业的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和投入产出变量冗余进行了递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效率高的医药制造企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和资源禀赋丰富的地区,并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和市场开放程度的正面影响。技术无效率的产生,投入方面主要来自于劳动和资本资源配置低效所导致的冗余,产出方面主要来自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所导致的冗余。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技术效率;超效率DEA;三阶段模型

一、 引言

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目前国际流行的高阶DEA模型,通过超效率DEA-环境变量回归-调整DEA的三阶段方法,对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区域比较进行深化研究,一方面超效率DEA可以克服一般DEA计算可能产生的多重有效决策单元的排序冲突问题,另一方面环境变量回归和调整DEA的综合分析,剔除了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影响,使得分析结论更为科学有效。

二、 模型方法与变量选择

1. 三阶段DEA模型方法。

第一阶段:超效率DEA模型。本文采用了Per.Anderson和Niels Christian Petersen的超效率DEA模型(Super efficiency DEA,SE-DEA),主要贡献在于,在对某个DMU进行评估时,通过利用其他所有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线性组合代替该DMU的投入产出方法,把该决策单元排除在外,使得有效决策单元(效率值等于1)之间也能进行效率比较,从而实现所有决策单元的充分排序。设有N个DMU,M个投入变量和S个产出变量,超效率DEA模型可表示为

其中?兹o是第o个DMU的效率值,xji是第j个DMU的第i个投入变量,yjk是地j个DMU的第k个产出变量。一个有效的DMU可以使其投入按比例增加,而其效率可保持不变,其投入增加的比例即是超效率评价值。该阶段计算的效率值是由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变量二者共同决定的。

第二阶段:环境变量回归模型。为了进一步考虑不同DMU所面临的环境因素,并在最后的效率分析时剔除环境变量的影响,第二阶段将以第一阶段超效率DEA分析计算的效率值作为被解释变量,以环境变量作为解释变量,运用OLS方法分析环境变量对效率值的影响,其模型为

其中θi是第i个DMU第一阶段的效率值,βj是第j个环境变量的系数,Zij是第i个DMU的第j个环境变量,εi是随机误差项,n是DMU个数,m是环境变量个数。

第三阶段:调整DEA模型。利用第二阶段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进一步将所有的决策单元调整到相同的环境,并考虑随机因素的干扰,计算各个DMU在剔除了环境变量影响的效率值。为此,首先计算DMU效率的环境影响指数hi,然后将环境影响指数hi作为投入指标之一,重新对样本进行第一阶段的超效率DEA分析,即得到消除环境变量影响的效率值。环境影响指数hi的计算公式为

环境影响指数hi代表各个DMU所面临的综合环境,是一个投入性变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DMU环境指数hi值越大,说明该DMU所处的环境越有利;同时,在产出一定的条件下,环境指数hi值越大,则该DMU的效率越低。

2. 变量选择。医药制造业具有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因此在选择效率评价指标时除了考虑一般性投入产出指标外,还要考虑与该产业技术特征密切相关的指标。因此在第一、三阶段的超效率DEA分析中,本文在投入指标上选择了医药制造业的投资额(INV)、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HUM)作为一般要素投入指标,选择R&D经费内部支出额(R&D)作为研发投入指标。在产出指标上采用医药制造业的销售产值(SAL)作为衡量一般性产出的指标,采用拥有发明专利数(PAT)作为衡量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产出指标。

在第二阶段,环境变量主要指那些对医药制造业技术效率产生影响但又不在样本可控范围内的因素,这些影响既有可能来自行业本身,也有可能来自行业外部。本文根据数据的相关性和可得性,预先选择了各地区的人均GDP(GDPP)、外资及港澳台投资医药制造企业占地区医药制造企业总数的比重(FOR)、出口交货值占地区医药制造业销售产值的比重(EX)、国有及国有控股医药制造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GOV)、医药企业的平均资产水平(SCA)等作为环境变量。其中人均GDP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产业产生的外部影响,FOR、EX、GOV、 SCA四个影响变量反映了地区医药制造业对外资的依附程度、市场开放水平、产权结构和规模经济等行业特征,最终影响变量的取舍还需根据是否通过统计检验来决定。

三、 实证分析

本文的研究期为2003年~2012年,以省级行政区划为单位将医药制造业划分为26个样本(由于数据缺失,不包括海南、西藏、青海、宁夏和新疆),共计260个DMU。原始数据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4-2013)和《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3)。

在第一阶段,根据公式(1),使用分析超效率DEA的EMS1.3软件,根据规模报酬可变的投入主导模型进行计算,得到SDEA模型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在2003年~2012年期间,北京和贵州的DMU效率值处在生产前沿面之上,天津、江苏和山东的DMU计算值出现了数个或多个代表着极有效率的“big”,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河南、广东、四川、云南等地区的DMU效率值在半数以上的年份中都大于1,说明这些地区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包括河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和广西等七个省份在内的地区,研究期内的效率值都不高,说明这些地区的医药制造业发展中仍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从区域分布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医药制造业效率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中部各省之间效率相似,而西部各省之间效率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第二阶段的回归分析实证研究中发现,本文所选择的FOR和SCA两个环境变量对医药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予以剔除。根据公式(2),采用GDPP、EX、GOV三个影响变量对效率值的回归结果见表2。

由此得出我国医药制造业环境变量得分方程hi为

hi=0.012GDPP+29.316EX-12.000GOV(4)

以上回归结果表明了三方面问题,第一,外向型的市场拓展为医药制造业提供了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激励企业的创新行为,对提高技术效率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第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医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医药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有一定的支持作用。第三,国有企业比重高较明显的对医药制造业的创新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不断提高医药制造业市场化程度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将会成为医药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突破口。

第三阶段调整的超效率DEA分析中,要考虑各个地区医药制造业DMU所受到的不同环境影响,即把第二阶段计算得出的各个DMU环境得分hi作为该DMU的附加投入变量重新做超效率DEA分析,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与第一阶段SDEA的计算结果对比发现,有171个DMU在剔除了环境变量的影响后效率值明显增加,并且其中有30个DMU的效率值大于1。这些效率值增加的DMU,其环境得分相对较低。即作为一个投入指标,环境变量越大意味着在相同产出的情况下,投入冗余也较多。第三阶段超效率DEA分析结果中依然有122个DMU效率值小于1,即存在某种形式的无效率。在进一步对这些无效率DMU的冗余变量进行分析时发现,大部分这些无效率DMU都在某几个投入和产出变量上存在冗余(见表4),其中在投入指标上,有超过42.62%的无效率DMU在资金投入指标INV上有冗余,有超过48.36%的无效率DMU在劳动投入指标HUM上有冗余,即这些无效率DMU存在较高程度的资金和劳动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的情况。投入指标R&D的冗余比例较低,说明R&D投入虽然还存在一定的无效率情况,但它在带动我国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产出指标上,有59.84%的医药制造业DMU在PAT指标上出现冗余,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高,发明专利大多没有转化了实际生产力。

四、 主要结论和建议

本文采用超效率DEA-环境变量回归-调整DEA的三阶段模型,对我国省级地区医药制造业的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影响因素分析和投入产出变量冗余分析,得出以下几方面的主要结论和建议。

1. 我国技术效率高的医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地区,如北京、山东、江苏、天津和贵州等地。东部地区拥有一批跨国制药企业和医药研发中心,在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等方面研发创新资源丰富,市场条件、市场化程度和市场开放程度较高,因此这些优势地区应积极带动周边着力打造区域性的医药产业群,通过合理布局形成新药研发中心-制药生产中心-医药营销中心的完整产业链。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则应充分发挥中药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加大中药的研究、生产及向世界市场推销的力度。另外,河北和黑龙江等地作为我国重要的医药制造业基地,拥有哈药、华北制药、石药、健民等龙头企业,这些地区的医药企业虽然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原料药的深加工能力强,但是其产品附加值低,初级产品比重大,需要进一步加快市场化进程,拓展国内国外两大市场,促进医药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2.我国医药制造业投入要素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存在于很多地区,其中资本要素的冗余度达到42.65%,劳动要素的冗余度达到48.36%,从而影响了这些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提高。我国医药制造业作为诸多地区的主导产业,在资源配置上会受到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双重影响,因此处理好政府配置资源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关系至关重要。对于医药制造这样的竞争性市场,应更多的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使企业直面市场,通过充分而有效的竞争,使产业在资本深化的过程中实现规模报酬递增,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效率提高,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要优化生产要素组合。而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侧重于打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维护市场秩序,用敏锐的嗅觉和长远的眼光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克服产业发展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3.提高医药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核心在于加快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突破路径是加大研发投入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根据《2012年全球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我国专利申请量已超过美国、日本等国,2011年成为世界第一,但是专利成果转化的平均实施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这方面的问题在我国医药制造业表现的也非常突出,2003年~2012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呈10倍增长,年均递增率接近30%,专利申请量逐年提高,年均增长率高达47.38%,但无效率DMU的专利产出冗余度已达到近60%,说明其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存在明显障碍。由于单纯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非常脆弱,易受到转化周期长、风险大、未来效应不确定等多方面的冲击和影响,因此要改变我国医药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首先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要大力发展以孵化器、交易平台、管理服务平台、中试基地等为主要功能的中介机构,三是要建立良好、稳定的风险投资资金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徐锋,李兰冰.中国医药制造业综合效率评价:基于双阶段效率评估模型.中国行政管理,2013,(3):85-88.

2.邹文杰.中国医药制造业研发效率及其收敛趋势——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实证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69-73.

3.张永庆等.中国医药制造业研发效率及影响因素.中国科技论坛,2011,(1):69-74.

4.Anderson, P., and Peterson, N.C.A Pr- 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1993,39(10):1261-1264.

作者简介:王燕,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添松,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吴蒙,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3-08。

企业融资环境政策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面对逐渐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及不断加剧的企业间竞争,现代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必须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出发,依照“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管理思路,对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利用及废弃各阶段的环境成本实施全过程的有效管理。本文通过生态设计、绿色采购、清洁生产、绿色营销、逆向物流等方法,探讨如何帮助企业加强环境成本管理,以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环境成本管理 生态设计 清洁生产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在反思传统发展模式弊端的同时意识到企业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生产方式正是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随着各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企业无偿使用自然资源,并将由此造成的环境影响推向社会的现象将彻底结束,长期游离在企业成本管理范围外的环境成本将不断增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获得成本优势,就必须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成本管理范围,并寻求总成本最低。本文试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的环境成本管理内涵入手,分析环境成本的管理方法,并对实现有效环境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的环境成本管理内涵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从产品产生直至灭亡整个过程所经历的期间,它可以从市场视角、生产者视角、消费者视角、社会视角加以阐述。从市场视角看,产品生命周期指从产品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所经历的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循环过程。从生产者视角看,产品生命周期指从产品研发设计到原料采购、制造、销售的循环过程。从消费者视角看,产品生命周期在生产者视角的基础上延伸到了消费者使用阶段。从社会视角看,产品生命周期涵盖了产品研发设计、采购、制造、销售、消费者使用及回收废弃阶段的全过程。本文从社会视角出发,探讨如何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实施有效环境成本管理。

(二)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分析

联合国国际会计核算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号文件指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结合该定义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将环境成本重新定义为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使用及回收废弃等整个生命周期内,为防止其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而发生的一切直接及间接支出。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环境成本内容包括:(1)研发设计阶段:环保产品研发费用、研发人员工资、研发设备折旧等。(2)采购阶段:选择绿色环保原材料支出等。(3)生产阶段:以环保为目的发生的生产设备改造、流程改进、处置“三废”支出。(4)销售使用阶段:绿色包装材料选用支出及使用中的污染治理支出等。(5)回收利用及废弃阶段:回收利用设备投入或改造支出、“三废”处理设备投资及维护、超标罚款、废弃物填埋降解支出等。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内造成资源耗减,同时在相关阶段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等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企业必须深入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分解环境成本,寻求降低环境成本的最佳途径。

(三)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内涵

传统环境成本管理采用末端治理方式,缺乏预防意识,环境成本管理集中于生产过程,范围狭窄。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是对产品生命周期内发生的所有环境成本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考核,注重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其目标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最大化及对人类伤害最小化。这种管理模式使环境成本管理的对象更加全面、范围更加广泛,管理更加主动。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这种现代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使得企业更具竞争力。因此,实施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管理意义重大。

二、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

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现代成本管理方法,我们可以将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管理划分为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评价三个阶段,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环境成本管理。

(一)事前规划阶段的环境成本管理

事前规划阶段指产品生命周期的研发设计阶段,它既是环境成本管理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该阶段将决定未来发生的大多数成本。该阶段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是对产品实施生态设计。生态设计是荷兰公共机关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世纪90年提出的一个环境管理概念,也称绿色设计。它是指利用生态学思想,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综合考虑与产品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将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安全问题有机融入设计方案中。生态设计有助于企业在源头重视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问题,变被动为主动,为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奠定基础。实施生态设计主要应做好如下工作:

1.确定产品的绿色定位。在开展生态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产品在材料选择、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使用及回收废弃阶段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树立绿色产品观念,贯彻预防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设计理念。

2.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在制定设计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要求、产品的性能要求、成本效益要求、消费者喜好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尽可能设计出符合各方面需求的合格绿色产品。

3.进行设计方案的评价。方案制定后,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从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不断完善设计方案。

(二)事中控制阶段的环境成本管理

事中控制阶段指产品生命周期的采购、生产、销售、回收利用及废弃阶段,这也是环境成本实际发生的主要阶段。针对该阶段不同时期的活动特征,应分别采取不同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

1.在采购阶段实施绿色采购。所谓绿色采购是指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应选择具有良好使用性能和对环境损害小的原材料,从而减少环境问题,推动绿色消费观念。实施绿色采购首先要建立绿色材料数据库,搜集材料在使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资源能源量、材料在废弃处理时可能花费的成本及材料在生命周期内可能产生的环境负面影响信息等。其次应对供应商进行科学评估,选择合适的绿色供应商,并与之建立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

2.在生产过程实施清洁生产。所谓清洁生产指将整体预防持续应用于生产、产品及服务过程,以增强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将“清洁生产”引入生产阶段,将帮助企业有效控制环境成本,降低末端治理成本。实施清洁生产首先应选择绿色材料,减少日后的环境处置成本;其次要做好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回收利用,提高材料利用率和减少回收成本;三是应在生产过程中持续改进生产工艺和更新生产设备,减少三废排放;最后要建立科学的环境成本管理体系,加强生产中的环境风险检查,合理安排生产进度,完善信息收集,增强职工环保意识。

3.在销售过程实施绿色营销。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销售阶段对产品进行的环保包装、绿色广告宣传及绿色运输等一系列方法。实施绿色营销企业应做好环保包装,选择可重复利用的无毒无污染包装产品,并避免过度包装;其次应加强绿色形象宣传;最后加强运输过程的环境成本管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在回收废弃环节实施逆向物流。所谓逆向物流是指通过对产品及产品包装实施的回收、改进、翻新及循环再生等技术,使已经废弃的产品重新得到利用。它既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又减少了对自然的破坏。而对回收回来的确定无使用价值的废弃物可通过集中回收进行填埋、焚烧,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三)事后评价分析阶段

事后评价分析阶段指整个生命周期结束后对该周期的环境成本控制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改进的方法。该阶段应设置专门的环境成本管理部门,搜集环境成本信息,设置合理的环境成本管理绩效考核指标,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绩效考核。环境成本绩效考核指标包含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主要包括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增长率、环境成本率、环境投资收益率、环境恢复费率、事故罚款赔偿费率等。非财务指标包括企业环境成本管理部门的设立、环境管理制度条例的制定、员工的环保培训、环保技术创新投入、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环保设备利用率、清洁能源利用率、废弃物回收利用率等。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合理的环境成本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分析与目标成本的差距,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设计工艺流程和产品功能结构。

三、实施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加大企业监管力度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实现两者良性互动、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追求的目标。面对当前依然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制定实施分区域分阶段的环保标准,完善产能退出机制,研究制定有利于环保的产业政策。同时,应加大企业监管力度,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工作,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追究相关部门、企业和人员的责任。

(二)提高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意识,树立绿色企业形象

随着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企业加强环境成本管理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从产品生命周期对环境成本实施全面科学管理,寻求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最优化。同时,企业应加强内部各部门的合作,提升员工环保意识,加大奖惩力度,提升企业绿色形象。

(三)建立健全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制度,设立环境成本责任中心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环境成本管理制度,制定环境成本控制标准,严格依照标准控制环境成本。此外,企业应结合各部门设置环境成本责任中心,按照分工明确、责任易辨的原则,结合产品生命周期原理,在各环节各部门层层分解环境成本责任,区分可控和不可控的环境成本,协调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将不可控纳入可控范围。编制各环节的环境成本责任预算,并将其纳入成本评价标准中,落实企业环境成本责任。

(四)建立绿色供应链,加强企业间合作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拓展了成本管理的范畴,环境成本管理范围不再局限于生产过程,而是向上延伸至供应商,向下延伸至消费者。构建“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的绿色供应链,将加强企业间的战略性合作,更有助于企业从整个生命周期全面考虑环境影响,帮助企业选择绿色环保原材料,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企业可以通过与供应商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和企业间技术和信息的共享来实现绿色供应链的建立。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是一种全面、系统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它立足于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以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评价为主,通过产品的生态设计、选择绿色环保材料、实施清洁生产、开展绿色营销、变废为宝等多种方式,将企业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尽可能的遏制在萌芽中,真正实现环境成本的降低。

参考文献:

1.殷俊明,王平心,吴清华.成本控制战略之演进逻辑:基于产品寿命周期的视角[J].会计研究,2005,(3).

2.冯巧根.从KD纸业公司看企业环境成本管理[J].会计研究,2011,(10).

3.林杰,李兵宽,张西征.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1).

4.周一虹.论生命周期成本法下的环境成本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05,(5).

企业融资环境政策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每个人都知道,人类是生活在地球上,我们依赖着自然,同时也在与自然相互影响。现在人类对于去改善环境,知道的最直接的办法是减少污染,其次是净化污染。对于普通人来说,在同样的条件下,住在环境好的地方,肯定是要比住在环境差的地方要好。因为环保对人来说是有利的,在进行电镀项目施工时可能达不到要求。因此去研究电镀项目施工环境保护和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电镀项目;环保;措施

1 电镀项目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1.1 电镀项目施工对生态的影响

人们是生活在生物链中的成员,人们的举动都是影响整个循环链的节点,进行电镀项目施工更是会造成生态环境的变化。在进行电镀项目施工时,首先需要建立工厂,这样就会造成原来土地的自然结构就会被破坏,还有就是相应的水循环生态系统就会破坏。水循环改变了,生物圈就会相应改变,生物的整个生活的环境也都随着改变了。

1.2 电镀项目施工直接对土地和水体的影响

人们都了解,对电镀项目施工,特别在那种人极罕见的地区,修建电镀项目工厂,会造成很多不明成分的排放物。由于地形地势原因,再加上项目的需要,就一定会排放一些自然界难以降解的污染物。污染物再怎么说,也是有极大的危险性的,在生产的时候都会极其注重过生产的安全,像是污染物感染中毒等都是非常有可能出现的。还有就会因为污染的原因,导致植物死亡,水土就会流失,从而河流淤积,最终影响人类自己。还有就是在河流边上修建镀金工厂的时候,对整个河流造成影响,水流的速度就会减慢。然后就是施工的那些废水和垃圾就会直接放进河里,这种工业污染的危害是极其高的。

1.3 电镀项目施工直接对空气的影响

从小我们就知道汽车尾气是有害的,容易形成酸雨等。但却不知道我们在看到的很多电镀产品时,他们的生产往往伴随着比汽车尾气更大的危害。但自从人对此重视时,电动车、新能源车都有兴起。像是以汽油柴油味燃料的车子,这些车产生的尾气会直接排在公路的旁边,里面的有害物质会直接排放到空气,然后被人们吸收,这样恶性循环。

2 如何在电镀项目施工上对环境进行保护

2.1 建立健全电镀行业施工的相关制度和管理

首先,完善企业管理工程的监管制度。我国监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借鉴国外的管理体制,科学的管理可以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例如,目前国外的可视化管理是非常有效和普遍的。电镀项目的管理人员使用复杂的IT系统来表示需要以清晰的形式管理的内容。另外监督管理系统开发和使用,在一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是实施管理工作是保障。首先,为了完善电镀工程建设的管理制度,需要从项目审批环开始,对不同的施工部位建立专门的管理制度。其次,科学控制施工进度。现在,一个高效的团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应对紧急情况下的高速度工作和建设过程。增强电镀行业施工管理人员意识水平。在选择管理人员的过程中,要进行笔试和面试。

2.2 根据自然做出相应的生态环保

每个地域的环境不一样,因此相对应的生态环保也需要因地域而变,比如说像是南方靠海的敌方,台风天多,就要做好防台风和防雨的工作,及时撤离电镀行业施工现场,尽量将因为自然灾害影响到工程,从而造成东西冲刷导致的环境污染减到最小。路基施工时,应及时保护路基两侧,种草绿化,开挖时尽量保留原有植被。加强施工环境保护监督,按照规定,不得滥砍滥伐花草树木,确保生态环境不受人为破坏,严格按照本规定进行监督、检查。选择先进的生产工艺,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原料,加强操作管理,改进清洗方法,减少废物排放等。资源回收,闭环循环是电镀污染控制的趋势。开发了电镀冲洗废水在线循环集成工艺,降低了加药成本,水质优于常规工艺,还可回收重金属。可设计自动控制,在浓缩重金属的同时保持洗浴水的稳定。

2.3 在电镀项目施工时减少自然环境的污染

电镀施工设备应经常维护,以避免污染的河流。电镀行业施工的所有员工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辅助软件进行工程量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测量过程的速度和精度。可以根據市场需求,或者客户需求,来确定产品,根据产品确定技术,从后往前做,再确定是怎么样将新技术融入本身的建设中。现代人们已经离不开网络,以积极的开放的心态去使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相关办公软件或手段,并且要积极进行摸索,找到或者创新办公方式。

2.4 企业的有效管理

企业管理对电镀项目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笔者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一个是企业员工。所以要留住人才,可以定期培训,提高员工价值,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去挖掘自己的潜在价值。二是企业环境。我们都知道市场是无法进行单方面控制的,在电镀项目市场上,要对号入座,可以去相应的市场生产的相应的电镀项目产品,让电镀项目产品去很好地适应市场。这个可以去和多家公司合作,或者请专家进行分析,让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在一定领先地位和优势。还有就是大环境下的发展。我们需要可持续发展,也提出绿色发展。但是电镀行业是个环境污染相当大的一个行业,因此在进行研究和生产在电镀项目企业时,应当充分考虑节约能源和减少废物排放,可以从技术和原料上入手,这个就不仅可以让我们有一定的节省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三是企业的设备。所以在进行生产时,进行生产设备的维修和维护,并且尽量避免材料被污染,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操作。当然安全第一,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安全,只有零安全事故,没有最少安全事故,像划伤擦伤就尽量避免。最后对点检人员也要加强责任心,这样才能确定产品坯的编号或无任何差错。

3 结束语

在金属电镀企业中,要想跟上时代的脚步,更好地发展,就需要生产出更好地产品。产品的质量是需要与时俱进,这是他的本质特征。质量是根本,只有质量上去了,才能有更大的发展。金属是人类现在不可或缺的东西,提高金属的质量,就可以增大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运用新型技术,合理高效的生产,形成良性竞争,让整个金属行业共同进步,也让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作人员更有工作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王三平,王浩宇,韩震等.电镀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保措施研究[J].电镀与涂饰,2019(4):214~216.

[2]薛丹,滕刚.电镀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保措施研究[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7(8)215.

企业融资环境政策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与环境灾难等外部性问题,企业是积极应对、采取必要措施加以解决,还是漠不关心、甚至 趁火打劫,是衡量现代企业是否“良好社会公民”的“试金石”。企业明确并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提升其竞争力、促进国 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使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 方面做得更好,有赖于企业、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外部性;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 黄如安,军事经济学院财务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有资产与经济管理。(湖北 武汉 430035)

一、企业社会责任观的内涵

从经济学角度来界定企业社会责任,认为企业作为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其目标不单纯是生产商品、追求利润最大化,还应该向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出,并兼顾利害相关者的利益;从管理学角度来界定企业社会责任,认为企业承认并承担社会责任是其经营策略与发展战略的需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是为了将社会责任这种竞争压力转变为竞争优势,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从社会伦理学角度来界定企业社会责任,认为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自然对企业有着应该的整体利益作出奉献的伦理要求;从法学角度来界定企业社会责任,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就必须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守法规、重伦理、行公益,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根据科斯定理及其推论,由于信息不能免费获取、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等制约因素的存在,市场交易是有成本的,或者说存在利用市场价格机制的费用,这就是“交易费用”。它进一步说明自由市场经济(俗称“看不见的手”)并不能完全有效地配置资源,存在着大量的外部性(尤其是外部不经济)的问题。这就为企业的产生或存在提供了铺垫。企业的性质,或者说企业存在的内在特征是通过组织内部交易(或团队生产)来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及潜在的交易要素所决定的成本。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条件下,要使市场价格机制可供替代和选择,即企业运作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有效率的,经济权利的初始界定,也就是产权制度的合理安排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资源配置或经济绩效产生强烈的影响。可见,企业的产生或存在是产权制度的安排,也是一种市场制度。市场主体或生产要素所有者赋予企业家及企业一定的权利,这就是企业权利的初始界定,形成一定的企业制度,然后又通过制度或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根据权利与义务(责任)对等的原则,企业在依法行使法律制度赋予的资源配置与生产经营权利时,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从产权理论的角度出发,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一定的产权制度安排下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时所应承担的相应责任或履行的义务。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即支付的社会成本与其从社会取得的收益(或造成损害的补偿)应是对等的。换言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小应以其行使的产权边界为限。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或合理范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改善市场机制的责任。现代产权理论认为,企业并不是用非市场方式替代市场方式,企业也是一种市场经济制度。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之一,有权利用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包括利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权利,但也应当承担维护市场秩序,改善市场机制效率的责任。具体包括通过明晰产权关系与要素所有者激励的合约,降低或减少市场不确定性的风险预期;通过促进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协作,提高市场交易的效率;尊重市场供求规律及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有效率的组织计划与内在化行为改善市场价格机制。

二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责任。在市场交易费用为正的条件下,企业既是通过外部性内在化降低交易费用的主力,同时还是产生大量外部性问题的主要载体。要想让企业承担外部性责任并成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主体,就必须明晰产权、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与自愿的产权交易市场。企业应当承担或解决的外部性问题主要有,对资源的过度或无效率的利用;对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破坏;为追求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而将私人成本无偿地转嫁成社会成本,如无偿地使用自然或社会资源;为取得企业利益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如制造、出售假冒伪劣或不安全产品,行贿受贿、偷税漏税等。

三是调节资源配置的责任。企业的本质特征就是通过企业家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使用所掌握的生产要素,组织团队生产与内部交易,而转换市场交换关系,调节一部分资源的配置,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与增加社会总产出的目的。企业家或企业在完成这个历史使命的同时,就意味着他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还必须对相关利益者负责,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的责任不仅是促进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还应维护所有利害相关者的利益,承担对员工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供应商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和对社区的责任等。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意义

(一)有利于企业提升竞争力。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面临着各方面的竞争压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的基本面已经由过去的产品竞争或争夺客户(消费者),逐步转移为争夺人才与商业信誉,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产权明晰、产权制度合理有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在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各种经营权利的过程中,勇于承认社会责任,并主动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有利于树立正面的企业形象,吸引合作创业的优势人才,增强顾客的忠诚度,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拥有差异性或核心竞争力,其中包括技术创新、专有资产和商誉等无形资产。一个负责任的企业、主动承担社会义务的企业,无疑是一个竞争力强的企业,尤其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更是如此。反过来说,一个不承认企业社会责任、不愿意履行对社会公众的应尽义务的企业,肯定是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最终必将被市场所淘汰、被社会所抛弃。

(二)有利于改善社会对企业的看法。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资源与环境条件。因此,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息息相关。但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并不是完全对等与协调的,也就是说,在存在着交易费用的情况下,企业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并不相等。在资本主义早期,由于企业的数量与规模都较小,对社会公众利益的影响范围较小,因而社会对企业是持完全接受与欢迎的态度的。古典经济学(包括新古典经济学)甚至否认企业社会责任的存在,认为企业的唯一责任就是向社会提供产品和劳务,并由此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企业合理的产权边界或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明确,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权利意识或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社会公众也改变了对企业的看法,认为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护环境与生态、保护劳工权利、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发展社会慈善与公益事业等。那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主动效力的企业必将受到社会的欢迎;那些不讲信誉、不守道德、雇用童工、残酷对待工人的“血汗工厂”,必将遭到市场与消费者的抵制;那些为富不仁,对社会公共利益与慈善事业漠不关心的企业,必将为社会公众所不齿。

(三)有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企业既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与市场经济的主要主体。因此,归根到底企业的社会责任还是属于经济责任,是企业在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经济权利时,对社会应当履行的相应义务。企业是主要物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使用(消耗)者,也自然成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载体。只有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有生命力的、有前途的人类社会经济目标。否则,一切将归于消亡。因此,企业必须明确这个道理,响应政府的号召,顺应社会的潮流,主动转变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战略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应主动与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从“社会利益本位”角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增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要逐步转变传统企业以“股东利益本位”为导向的治理结构,必须以“社会利益本位”导向来重构或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将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与外部治理结构结合起来,形成利害相关者共同参与的企业治理结构。要求经营管理者不仅从自身利益角度,还需要从社会的角度来进行决策思考;管理的重心应从股东向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转移,必须认同并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鼓励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社区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为企业生产经营与事业开拓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以“社会利益本位”为导向,有利于企业从以股东至上的“单边治理”模式向利益相关者“多边治理”模式转化,形成更有效率的治理结构和制衡机制,从而解决原股东与经理层之间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也可降低交易成本,增强企业经济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将社会责任列入企业经营战略,全方位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现代企业不能再漠视社会责任,但也不能仅停留在做慈善活动这样最基础的层面上,而应把社会责任“嵌入”其核心业务,列入企业经营发展战略,进行整体筹划。企业不应采取消极防御的策略对待外部性等社会责任问题,而应未雨绸缪,将可能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列入风险管理。比如,有的企业在今年初南方发生的雨雪冰冻灾害时,能够及时采取抗灾救灾等社会公益行动,就是因为它早有应对社会灾害及外部性问题的预案。企业可以主动与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谈判,与同行业竞争者进行协商,将外部性内部化;也可以设立员工工资保付基金与环境污染、生态灾难救助补偿基金等。正如2006年12月《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所说的,“如果采用战略的方式,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部分”。

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或人员,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操作透明度。设在美国纽约的一家鼓励企业慈善委员会称,一些大公司的慈善捐款比例从2004年的38%增长至2006年的48%。但是,这些公司的某些行动却与公司的战略相矛盾。丰田公司在汽车业首推油电混合的汽车,支持绿色环保事业,但却和其他汽车公司一道反对在美国实行更严格的节油标准。因此,企业必须设立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落实战略计划,履行社会责任。企业除设立公关部门之外,还可设置直属董事会领导下的企业道德、伦理与危机处理机构或主管,它是企业进行日常社会责任落实与执行的专门机构或负责人,主要职责就是进行日常的道德管理、预防和控制危机事件,处理与员工和利益相关者的纠纷,向董事会等管理层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与改进意见。目前,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企业大都设立了类似的机构或人员,而我国的企业还比较少见。

(二)政府应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规范,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化与规范化。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是确保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的根本保证。我国在《宪法》、《劳动法》、《公司法》等法律中虽然明确了保护劳动者及相关利益者权利,列有企业承担相关社会责任的条款,如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第5条明确要求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承担社会责任”;2002年证监会颁发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86条规定,“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续发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关注所在社区的福利、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问题,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但是,我国至今还没有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专门法规,公司法也是建立在“股东利益本位”基础之上的。因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并颁发《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政策与规程》,修改《公司法》,明确利害相关者的权利及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大作用,逐步使公司治理结构转入“社会利益本位”。

帮助制定行为规范与行动指引,树立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观与荣誉感。政府相关部门不仅要制定出台全国性的企业社会责任政策规章,还应指导和帮助企业制定明确履行社会责任的规章制度,将社会责任明确写入企业的相关制度,并严格执行,让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和经营活动之中。政府必须施加外部影响,引导企业以重视社会责任为荣,成为负责任的“社会公民”。

加强宣传教育与行政检查力度,确保企业社会责任的履约率与执行度。政府应利用所掌握的宣传教育资源,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尤其是企业重视社会责任问题,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各种履行社会责任的活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我国的兴起。中央和地方政府还应该利用行政执法与检查权利,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检查督促,对于社会责任履行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履行差、甚至从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揭露与行政处罚。

(三)社会应扮演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角色。社会各界既是企业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又是企业外部性的直接承受者。因此,社会公众最有资格担当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角色,发挥社会的力量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成立企业社会责任的非政府组织,发挥民间非盈利组织的监督作用。现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成立了企业社会责任专门的民间组织,以及一些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它们在制定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体系、监督企业(包括国内外相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企业成为负责任的“社会公民”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到2007年10月,只是在上海由13家中外企业成立了“企业社会责任中国联盟”,还没有其他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非政府组织。因此,我国目前亟待在政府的指导和社会的关心下成立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民间组织,以发挥行业自律与企业自身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和相互监督作用。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与审计制度,发挥社会中介的监督作用。西方国家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推动下,一些企业于20世纪80年代发起了承担社会责任的全球性社会运动。我国近年来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许多企业开始接受社会责任这一新概念,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露出端倪。因此,我们要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催生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非政府组织与中介机构,抓紧制定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制度,增加我国在国际上制定与修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的“话语权”。同时,如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环境保护协会、投资基金组织等社会中介机构应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审计,检查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并要求企业定期公布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切实保护各企业利害相关者的利益。

健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信用管理机制,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应以金融机构和企业社会责任非政府组织为主体,成立专门从事企业社会责任的征信、信用评级、债务与欠薪追收、外部性问题处理、信用管理等业务的信用中介机构。它们要及时收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并利用各种媒体定期公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操作的透明度,接受社会舆论的公开监督,形成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诚信制度。

参考文献:

[1]刘凡,刘允斌.产权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美]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上海:三联书店,1990.

[3]陈留彬.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4]袁华,皮菊云.美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研究[J].经济师,2007,(2).

[5]马力,齐善鸿.西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J].企业管理,2005,(2).

[责任编辑:陈齐芳]

企业融资环境政策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这些年,我国经济在以明显的速度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但另一方,我国的生态遭到了大量的破坏,质量大不如前,比如说我国目前水污染特别严重,能源消耗过快。这一系列问题对人类也是严峻的挑战,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固然重要,但以牺牲环境的方式去换取经济的发展亦不可取,也无法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策略也不明智,毕竟有些资源耗尽将无法弥补、生态破坏难以恢复、气候恶化将难以控制。

二、企业环境建设与会计成本的协调

(一)企业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外部不经济性”是造成企业环境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即外部性市场失灵而导致社会资源利用率低下,资料被大量的浪费。我们呼吸着空气,享受着地球上的资源,环境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是属于整个集体的,企业在经营时,往往不用支付或者只用支付相对来说非常少的金钱就可以获取像水、空间等资源。很多企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之环境成本的认识,还停留在满足环保法规定的基本要求,企业并没有重视与环境成本相关的全面管理。

(二)实施环境成本管理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于环保法的不断完善,对于企业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加大,常看到一些企业因为污染问题,被政府强制关闭,严重者面临淘汰倒闭风险。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开始倾向于选择“绿色”产品,国际贸易中也有对绿色壁垒的设置。企业环境成本提高了会不会导致它的盈利水平降低,有关资料显示,企业每提高百分之二十对环境方面的资金投入,其利润会提高百分百。这些研究的结论虽然会和实际存在一些偏差,但也从中可以发现一些道理,其实在环境方面的投入可以提高企业的总体盈利水平和声誉,能够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会计观念变革

怎么样合理地把控环境会计成本,帮助企业实现维护生态质量的同时,又可以为企业创造相应的好处,使企业可以长期稳定的发展。那么,有效管理企业环境建设与成本的关系,变革传统会计理论,改变传统会计指导下的会计模式,在当今社会显得十分必要。传统会计理论仅仅局限于计量财务资本的投入与增值,忽略了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消耗与补偿的反映,导致目前国际整体资源的短缺,生态系统平衡性出现严重问题,这些问题进一步导致人类社会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冲突,最终严重限制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

三、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的发展

我国的环境会计理论相对于国外其他国家的研究来说,还属于初级阶段。九十年代初,葛家澍教授曾在自己写的有关文章里详细描述了西方提倡绿色会计理论产生的缘由和它的概念,并第一次把该理论带进中国,文中指出绿色会计是指:“为了交易以及促进公共福利、为了创造未来用途的财富以及保护资源时,根据资源管理者和资源所有者一致同意的惯例,来核算计量这些资源耗费的会计。”

在环境会计核算方面,徐瑜青、王燕祥,觉得作业成本法特别适合计算环境成本,先建立有关的作业成本库,然后再根据成本动因规范、准确地分配有关成本。王寿冰、王祥荣、王如松,认为可以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环境成本,并觉得这是和存货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都有交集的一种成本。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和实物界在环境成本计算方法上的看法没有一致结论,企业应该以自身的特点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方法。

四、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目标

(一)环境效益最大化

企业应该考虑如何用尽可能少的能源以及物资,以达到尽可能产出量多质优的商品。企业应该将科学利用能源并入企业的经营思想,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使用能源;积极开发新能源、新材料;对材料的循环利用等。这些举措必将促进能源开发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为人类提供一个清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生活环境。

(二)经济效益最大化

采用高效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加强资源的回收利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会计不仅要确认企业投资者的投入与产出,还要同时确认和反应环境资源的投入与消耗;不仅需衡量所消耗材料的成本,还得将环境资源投入的财务增值情况纳入到考察的范围之内。

五、基于环境成本管理下的会计路径探讨

(一)运行模式的变更

如上图,以往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没有把生态系统面临的负荷纳入到考察范围之内,导致生态系统遭到巨大的破坏。在当今社会,企业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企业自己本身也将承担严重的法律和经济代价。而现代环境管理模式应该把生态维护渗透进每个环节里。

如图所示,分为四个阶段:1.事前规划阶段,就是企业在产品制造开始之前的计划,需要充分考虑整个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并需要会计计算相应的成本,尽可能用最低的环境成本换得最高的环境以及经济效益,比方说提高机器的性能、研发高质量的新产品等。2.)生产准备阶段,即原材料的选择阶段,与传统材料采购只考虑成本不同,在考虑环境因素后,企业应优先考虑绿色材料,同时会计需要考虑绿色材料的成本与收益,在贯彻绿色采购的前提下,达到收益最大化。3.生产阶段,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提高产能,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的水平,寻找绿色和耗材较少的包装设计,达到环保和经济效益的最优。4.污染治理阶段,对于企业生产产生的污染物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需要会计测算再利用、再使用项目的投资与运行费用,将企业实际的支付水平作为基础,分析出企业可以负担的环境治理成本,不同的企业具体分析以找出每个企业特定的可行性方案。

(二)强化生态环境资源信息披露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在1998年第15次会议上,通过了《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立场公告。ISAR认为:目前生态质量有关的问题已经上升到政治、经济等层面上,企业的生存走向已经和环境会计密不可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关心环境成本对企业的股东和所有者回报存在的潜在影响,而且也关心企业的环境业绩会如何影响其财务状况,与之相关的财务信息是怎么样描述、控制环境风险的。

六、总结与展望

会计行为将产生经济后果,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可引导社会经济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能够帮助社会提高资源调配的效率。显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传统会计只局限于狭隘的资本观念下的利益最大化已不适用,所带来的影响将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如何提高环境质量引起了高度重视。但如何缓解环境压力呢?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站在企业的位置思考生态治理问题颇具意义。

关键词: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会计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恒,论环境成本管理在我国企业的应用[J].西南财经大学,2007.

[2] 周守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8:10.

[3] 葛家澍李若山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J].会计研究,1992,(05).

企业融资环境政策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财务管理环境决定财务管理目标,是构建财务管理结构的逻辑起点。因此,企业必须认真研究所面临的各种环境,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同时主动改造内部环境,为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创造先决条件。

关键词 企业 财务管理 环境 金融市场

财务管理环境虽然不是财务管理的起点,但是由于财务管理的目标是由企业内外部环境决定的,因而间接地决定着财务管理的活动。企业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认真研究所面临的内外部各种环境因素,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同时主动地改造内部环境,为财务目标的确定以及财务战略的制定提供创造前提条件。

一、财务管理环境在财务管理系统构建中的重要性

环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是一个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财务管理也是一个系统,它由由财务管理本身及其外部环境所构成的。通俗地讲,财务管理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内外各种条件的统称。环境构成了企业财务活动的客观条件。财务管理环境是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的起点,理由如下:

(一)财务管理环境对财务管理的决定作用。

企业财务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财务管理发展历史证明,财务管理的对象和内容、职能和方法、特别是财务管理目标的演变,无不是由财务管理的环境决定的。

(二)财务管理环境是财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财务管理与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此,无论是构建财务管理理论,还是确定财务管理目标,或者制定财务管理战略、组织财务管理活动,都必须从财务管理环境分析人手,不断地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审视和评估,并根据其所处的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以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

二、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分析

财务管理环境分为宏观财务管理环境和微观财务管理环境,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因此,财务管理环境分析包括宏观环境分析和微观环境分析两个层面。

(一)宏观财务管理环境PEST分析。

宏观环境为企业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各种保障和约束,宏观环境的不同将导致市场交易成本的差异,而交易成本的大小将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PEST分析是宏观环境分析的基本工具,分别是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技术(Technological)。

1、政治法律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是指对组织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体制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因素。根据政治环境与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可以细分为政府关联、政府干预和政府控制三个方面。政府关联是指政府对企业拥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关系。与政府存在关联关系的企业拥有相对的经营特权优势、融资优势等,从而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政治关联会降低行业自由竞争,因而可能会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政治关联提高了新的竞争者进入的壁垒,降低了供应商和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政府之所以干预市场,多的是着眼于矫正市场失灵。在支撑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制度建立起来之前,政府替代市场是有效率的。一般而言,是政府替代市场,还是市场替代政府管制,这样取决于谁更有效率。在政府干预下,企业通常需要承担部分社会责任,从而增加额外的支出。政府控制是指国家以企业终极所有者的身份,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国家持股给上市公司债权融资带来了优势,同时会形成一股独大的局面,损害小股东的利益。

企业财务管理的法律环境主要包括税收法规、企业组织法规和财务法规和市场法规四个方面。组织法规如《公司法》、《经济合同法》、《破产法》、《证券法》等;税收法规如《企业所得税法》、《关税》等。税法会影响资本结构,从而影响企业财务管理。例如,当企业所得税率提高的时候,利息可以充分發挥税盾作用,因而会促进企业扩大债务资本,谋取税收利益;企业组织法规如《公司法》。财务法规如《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等。如果一个国家法制健全,对投资者利益保护比较充分,公司利益则不容易被内部人侵占,有利于降低资本成本。市场法规主要有《反不正当竞争法》、《环境保护法》、《专利法》和《劳动保护法》等。

2、经济金融环境。经济金融环境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是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最直接的因素之一。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战略要素有GDP、财政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失业率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汇率、能源成本、市场机制等。经济环境可以概括为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和经济政策三大方面。经济周期与企业个体盈利水平正相关。通货膨胀增加资产购置成本,使成本补偿不足、利润虚增。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等,当货币政策紧缩时,企业会主动增加现金持有水平。

金融环境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利率等。我国主要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政策银行、商业银行倾向于为大型企业服务,大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对小型企业不利;金融工具创新程度越高,企业调度资金的能力也就越强,越能够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例如,短期融资券发行之后,增强了非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金融市场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金融市场是企业筹资和投资的场所,它可以实现企业长短期资金的相互转化,并且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宝贵的信息,离开了金融市场,企业无法生存,企业难以做大。利率与财务活动的关系,它会改变资本结构,因为利息有税盾作用,影响财务治理效率。当利率降低的时候,企业会扩大债务规模,增加流动资产的储备,增强资产的流动性,同时,企业可以调整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在不调整资本结构的情况下,也会降低利息支出,降低财务风险。

3、社会和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指组织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构成社会环境的要素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收入分布、消费结构和水平、人口流动性等。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决定了一个国家居民的行为习惯,进而决定了该国市场需求结构和消费行为;人口规模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市场容量;人口的年龄结构则决定了消费结构及消费方式。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甚至会对利润分配政策产生巨大的影响,崇尚个人自由的国家、比较倾向高股利政策。

4、技术环境。科技发展正在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并提高服务质量。科技发展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例如网上银行;科技发展还可以创新分销渠道,例如网络书店、网上订购机票等。

(二)微观财务管理环境分析。

微观财务管理环境又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境,是在特定范围内对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作用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它可以分为行业环境和企业环境。行业环境主要是行业竞争状况,企业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生产经营规模及特点、管理水平与管理状况、人员素质等因素。研究不同企业的微观理财环境,其意义在于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理财策略及措施。

1、行业环境。行业环境指的是市场竞争环境,它反映了企业商品在销售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影响企业商品在市场上竞争程度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参加交易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二是参加交易的商品的差异化程度。一般而言,参加交易的生产者数量越多,产品差异化程度越低,市场竞争程度越高,市场风险越大。此时,企业的经营杠杆风险较高,企业倾向于保守型融资策略,即与较低的财务杠杆相匹配。

2、企业生产状况。企业生产状况主要是指由厂房设备、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等所构成的生产条件,以及企业产品结构的复杂性和产品生命周期阶段。一般而言,产品结构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较多,而技术密集型企业长期资金需求量大。因此,企业的生产状况会影响企业融资结构和融资规模。另外,在企业产品的壽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资金需要量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策略也有所不同。

3、企业所有制和组织结构。企业组织体制包括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企业类型、企业内部组织形式等。国有、民营等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公司、分厂、集团等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其财务管理的原则、方法、目标等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财务管理的组织程序、财务管理的内容和财务关系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作者单位: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审计部)

参考文献:

[1]易阳艳.试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J].投资与合作,2010(12) .

[2]吴腾烽.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研究[J].经济问题,2001(10) .

[3]王化成,彭文伟,张顺葆.宏观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研究——基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分析视角[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上一篇:地质环境下的地质灾害论文范文下一篇: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