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第1篇

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成立于2006年7月2日,属于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建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为22.19平方公里,位于西安市东南部,与西安主城区相邻,距市中心钟楼仅7公里,绕城高速公路2.8公里。该区域南依秦岭,北瞰曲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众多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1、建设世界一流的航天科技产业新城

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坚持航天民用产业为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通过重点发展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卫星应用、装备制造等产业,形成对区域经济和航天经济具有带动作用的航天民用高技术产业集群,使西安成为我国最具规模的航天高技术研发基地、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航天产品制造基地、航天民用项目产业化基地。

同时,为了实现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宜商宜居以及“四节约一环保”的目标,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采取“一次规划,分期开发,市场化运作”的建设模式,加之“十一五”期间,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对航天基地不低于100亿元的投资,将实现航天基地跨越式发展,并早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航天科技产业新城。

2、全力打造国内领先的

半导体与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区

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在重点发展航天技术民用化产业的同时,本着“放眼全球,发挥优势,重点突破,承接转移,实现错位发展;统筹规划,营造环境,聚集资源,集群发展,着力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凭借西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技术人才为依托,在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半导体与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区。

西安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祥地和主要科研、教育基地之一,有多个国内“第一”诞生于此。近年来,国家先后在西安批准设立了“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基地”和“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因此西安具有非常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技术人才。同时在全球新一轮半导体产业转移的大潮流中,西安已形成以英飞凌公司为代表的设计企业群,以应用材料公司为代表的半导体设备制造企业群,以西岳电子为代表的芯片生产企业群,以美光科技、爱尔微电子为代表的封装测试企业群。

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方面,西安也已经具备了相对比较完整的产业供应链和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人才和科研基础。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是国内最早从事太阳能光伏研究的单位之一,多年来在太阳能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以西安理工大工厂、华山厂(741厂)、骊晶公司、矽美公司、华晶公司、希朗公司、碧辟佳阳公司、华陆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业内知名企业也为西安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上述优势考虑,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将半导体与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区定位在:先进半导体功能器件,包括第三代半导体功能器件的科研与规模化生产、封装与测试等;半导体光电器件与传感器,包括大功率蓝/白光LED、半导体传感器与MEMS的科研与规模化生产、封装测试与应用等;硅材料业,半导体级抛光片、太阳能级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研发制造,以及一批太阳能系统应用企业。园区力争在5-8年内,成为国际知名的半导体功能器件和太阳能光伏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基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超过50%;国内领先的先进半导体功能器件产业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企业孵化平台、产品研发平台、人才培养平台、规模生产平台,并通过培育和扶植一批基础好的中小型企业,在园区形成并发挥半导体功能器件产业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要素和资源的集聚效应,拥有从原材料生产到系统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规模企业集群雏形初现。建成后,园区将成为世界一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驱动型和技术密集型现代化科技园区。

3、政策优惠力挺高新项目

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扎根于西安,除了享受到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西安市为企业提供的各项区域优惠政策外,为了更好的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新技术项目,西安航天基地特别制定了“开拓者”计划,对前两年入区企业及项目给予重点扶植。

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热忱欢迎各位朋友到基地参观考察、投资兴业。让我们共同发展,共创繁荣,携手奋进,共创美好未来!

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以往经济高增长到经济稳增长阶段,轨道交通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国内方面,国家对轨道交通的投资持续加强,2015年继续保持8000亿元的高位;国际方面,国家领导人继续强力推进“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克强总理甚至亲自担当“高铁推销员”,我国轨道交通产业进一步“走出去”的空间已经打开。

成都吹响轨道交通千亿产业群集结号

四川省政府在《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中指出,将重点突破轨道交通等十大产业领域,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这一重任,落在成都。成都的行业力量多次参与轨道交通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及国家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是国内技术标准的领跑者和制定者之一。从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和发展水平来说,成都在国内仅次于北京,在某些领域甚至排名第一。

2013年,由成都市政府主导,由世界双500强企业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旗下全资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实施并独立运营的全球首座拥有综合性、国际型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落户成都。中铁产业园旨在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创新与服务基地,通过中铁二院行业引领作用,挖掘设计、施工、运营等系统产业链中的新需求、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孵化出一大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创新型科技企业,树立轨道交通的中国标准,同时带动产业链上其它入园企业共闯市场、共谋发展,最终建成一个全球化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

龙头企业引领创新基地

中铁产业园不同于目前国内大热的PPP项目,是典型的总部基地(ABP)项目(即政府不参与投资和运营,只协助项目招商引资、并提供政策及优惠扶持)。按照成都轨道交通产业“一总部两基地”战略规划,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作为轨道交通产业创新总部,与新筑轨道交通产业新津基地,新都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形成“金三角”,集科研教育、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维护等轨道交通产业板块于一体,完成三大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重点开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业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帮助实现轨道交通产业有效的聚集和落地。

外界普遍认为,产业园成功需要具备3个要素:一是政府的大力支持,二是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三是区域内聚集一批资源禀赋的企业。中铁产业园成立之初就得到了省市区政府大力支持,项目落地在素有“铁半城”之誉的成都市金牛区,这里聚集了中铁二院、西南交大、中铁二局、中铁八局等大量轨道交通资源。由此可见,中铁产业园具备了成功必要的三个要素,其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中铁二院的行业带头引领作用。中铁二院一直在业内扮演着“轨道交通智力源”的角色,并确立了“创新驱动”为核心的产品产业化道路。中铁二院处于轨道交通产业链上游,时刻掌握综合交通领域的前沿信息,时刻把握工程实践中的新需求,在科技创新上,具有其它企业无法比拟的先导优势。由中铁二院独立运营,是中铁产业园与其它产业园在管理模式的最大区别。

中铁产业园作为科技创新和产品产业化的物理空间载体,中铁二院对其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将中铁二院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高新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轨道交通联盟、防灾预警综合实验室等多个核心研发机构放入园中。中铁二院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是以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为核心业务的独立研发机构,将自主创新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在铁路设计行业内尚属首创。四川高新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在四川省科技厅领导下,以中铁二院为依托单位,联合西南交通大学、南车集团等业内知名科研院校、企业建立的科技型民办非企业,集产业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公共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五位一体”的机构,同时帮助入园企业进行科技成果鉴定、课题研究帮助、科研经费申请、高新企业技术申报等工作。国家轨道交通联盟是由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共同发起创建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机构,凡入园企业均可申请加盟,目前已拥有60多家会员单位。国家轨道交通联盟通过不定期召开各种主题会议,共享所有科技前沿的信息和资源,介绍会员单位新产品和新技术、加快科研技术向产品成果转化,协助与中铁二院的合作研发机会,帮助园区企业提升核心科技竞争力、提高市场渠道和订单量。

目前,中铁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综合实验大楼、中试检测基地、核心技术孵化中心等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手段,研发组织模式也由一单位独立研发向多单位以及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共同协作研发转变,带动中铁二院和入园企业共同进行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的进步。

五大体系服务最适合企业发展

“依托中国中铁的产品产业化战略,以中铁二院作为龙头企业的牵头实施,形成‘龙头企业+平台+体系’的产业化运营核心,从而打造一个中国最适合发展的产业园。”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中铁产业园总经理徐银光介绍,中铁产业园是一个将轨道交通相关企业聚合在一起的高端平台和创新基地,近的来看是为了发挥产业聚集的集约效应,提高入园企业的产出比,长远来看则是为了将轨道交通的“中国标准”发扬光大,让“中国标准”再出发、再创新。

目前,中铁产业园的运营已经从初期步入加速阶段,园区设立专门的运营团队,为入园企业提供基础服务、招标及工程信息共享、技术人员共享、行业协会活动共享等独特的产业运营服务。运营服务以入园企业及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产业服务为核心,依托中国中铁和中铁二院自身优势,打造基础服务、产业合作、创新、创业、金融服务等五大服务体系,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科技创新孵化打造轨道交通硅谷

中铁产业园依托中铁二院强劲研发实力、多种技术资源,以创新驱动为导向,正在创建“省级现代轨道交通创新中心”和“国家级轨道交通创新基地”。目前,中铁产业园已获得“成都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称号。

中铁产业园创新孵化器从创建至今,已成功为30余家企业提供孵化服务。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是已孵化成功并落户园区的从事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企业,四川旷谷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是从事铁路信号技术研究开发的企业,四川中铁二院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从事节能环保技术研究开发的企业,四川拓绘科技有限公司是从事轨道交通产品研究开发的企业,这些首批进入孵化器的企业分别获得产业园提供的科技项目申报、科技人才引进、融资贷款支持等积极有效的服务,并免费得到办公研发场地、工商税务报批、科技项目咨询、法律财务咨询等政策支持。中铁产业园同时打造有鲜明轨道交通特色的专业化众创空间--中铁融创汇,为入园企业提供优质的双创平台,并设立中铁高端交通装备创业投资基金,为入园企业提供投融资和税收返还等支持帮助。

在中铁二院的带领下,像成都亚佳、中铁科工、中铁工程装备等一大批高精尖的轨道交通产业总部企业在这里迅速集聚,它们的产品大都具有世界一流水准,努力将中铁产业园打造成为全球轨道交通研发高地,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提供一流的智力支持。由中铁二院、意大利ALGA S.P.A、台湾SEIKO等5家中外企业共同投资的成都亚佳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在国内外桥梁、建筑减隔震产品应用领域全球领先的意大利ALGA公司及法国Freyssinet公司的先进技术,并与中铁二院合作研发,开发出目前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TJGZ系列减隔震产品。

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第3篇

2、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煤化工产业的转型发展研究

3、江苏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任务与路径

4、找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5、长治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对策建议

6、产业转型系统复杂性认知与应对策略研究

7、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困境及对策

8、“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省产业转型的思路与方向

9、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与路径

10、经济新常态视角下的产业转型研究

11、资源型城市实现科技创新经济转型的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12、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产业转型与合作: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13、高质量发展视角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培育研究

14、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途径研究

15、探索经济工作新模式 开创转型升级新局面

16、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机制研究

17、对象、主体与功能:服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的高职产学研合作的三个基本问题探讨

18、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

19、生态循环农业与山区乡村扶贫联动发展探索

20、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21、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22、产业融合: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路径

23、产城融合视角下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24、基于SEM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研究

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绿色金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26、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27、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的角色互动模型及实践取向

28、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盐城沿海内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研究

29、新加坡的产业转型和创新驱动及其启示

30、建设湖北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思路研究

31、比较优势动态转换与产业升级

32、苏州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

33、资源型产业低碳转型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分析

34、对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建议

35、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动力解析及机理研究

36、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37、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38、中职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对接度的调查与分析

39、“互联网+”视域下鹰潭铜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思考

40、五大发展理念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评

41、解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绍兴秘笈

42、强化创新驱动 加快转型升级

43、纺织服装现代生产性服务型设计人才培养思考

44、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开辟科学发展新路

45、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应为、难为和可为

46、聚焦着力点攻坚克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47、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机制分析

48、加快科技创新,推进丰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49、解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用地政策并提出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第4篇

  一、2007年科技工作回顾

2007年山东省科技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据初步预测,2007年全省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9.2%,全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0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2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继续快速增长,2007年全省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预计将分别达到43000多件和20000多件,同比增长12%和13%。共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重点项目833项,经费13亿元。

(一)始终把发展高新技术,推进结构调整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目标

一是进一步加强了工作调度。提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通知》和《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实施指导意见》,制定了《2007年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导计划》,印发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二是大力实施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围绕着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的高效能服务器芯片、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先进制造及制造业信息化等15个高新技术产业群,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为纽带,优化机制,整合资源,加强产业链创新,会同省财政厅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组织实施了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经过申报推荐、筛选评审、公示立项等环节,最终确定了40个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力强。三是积极推进以创新型园区建设为核心的高新区“二次创业”。到11月底,省级以上高新区批准进区项目2289个,固定资产投资972.99亿元,同比增长9.7%。高新区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快、运行质量最好的重要产业基地,科技自主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区域和主要载体。济南市、济宁市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日照、聊城、滨州、菏泽和嘉祥5家开发区将纳入省级高新区序列,使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数量达到19家。

(二)始终把建立完善三个支撑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

1、加快新农村和海洋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攻关,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制定了《山东省建设新农村科技规划纲要》等政策性文件。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认定了莱州市西由镇等5个省级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基地,小麦玉米年均增产11.3%以上。近几年省科技计划扶持的49家企业已经获得省农发行33亿元贷款支持,有力推动了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二是认真贯彻全国科技特派员专项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努力建设科技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目前共选派科技特派员6019名,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共计4414项,试点县农民人均收入增幅14%以上。2007年又有4个县市区被科技部纳入富民强县试点县,使我省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数量达到了11个,省级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数量达到23个,共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支持1700多万元。三是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12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之一,“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正式立项并启动建设,建成后将大大提高我省乃至我国海洋科学探测和考察能力。

2、加快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一是制定了《关于加强节能减排科技工作的意见》,提出了要瞄准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抓龙头、抓示范、抓突破的工作思路及13项措施,投入经费2000万元,有效地推动了节能减排科技工作的开展。二是山东省继续组织实施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专项,在食品、发酵、造纸、冶金等传统高耗能行业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在东营、泰安、章丘、兖州建设了一批科技示范工程,主推了100项节约型社会建设共性技术,会同省政府节能办推广了40项重大节能技术、40项重大节能装备和40项重大节能示范工程,为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一五”综合能耗下降22%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安排专项经费组织实施“可持续发展十大科技示范工程”。

3、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7]7号文件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积极研究探讨依靠自主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措施。目前通过组织实施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工程、现代服务业企业重要技术标准、数字科技馆、“数字泰山”技术研究与开发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电子金融、动漫等若干重点产业及领域实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培育出一批创新型的现代服务业企业,逐步建立健全了技术市场、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推广体系,为建立健全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初步奠定了基础。  

(三)始终把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提高科

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一是我省与国家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共建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lllC)已正式奠基揭牌,园区建设规划、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建设等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集成电路等重大项目有望落户创新园。二是与中国科学院共建的“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和“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分别举行了奠基仪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我省在中科院新一轮战略布局中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加强与中科院沈阳分院的全面合作,中科院沈阳分院与省科学院共建了6个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联合组织申报科技项目14项,其中国家863计划4项,省重大专项1项。三是实验室建设有新的突破。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已正式获准筹建,有望成为我国第七家国家实验室。省作物生物学实验室获准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我省省属单位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年的突破,省眼科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经过一年的建设,近期拟向科技部提出申请,组织验收。目前,我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增加到3家、5家。四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进入国家级行列,省橡胶助剂、海藻、糖、马铃薯和手性药物等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分别达到8家和17家。五是全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运转效果良好。制定了《山东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暂行管理办法》,设立了共享激励资金,建立了技术保障服务体系。目前,全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已经收集和整合3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039台(套),入网仪器利用率已达61%,对外服务20余万次。

(四)始终把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作为推

动科技创新的有效形式

一是与中国工程院继续联合主办了“中国(济宁)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等传统展会,组织了德州、枣庄等一系列院士行活动,承办了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第六届学术会议。二是推动省政府与同济大学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合作研究与开发、人才培养、重大战略决策咨询、高科技成果转化开发、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三是配合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活动,组织了50多人参加的高规格代表团_出访俄罗斯、白俄罗斯,在莫斯科举办了中国年活动,包括中国(山东)一俄罗斯高新技术项目合作洽谈会,与俄罗斯60多名专家和企业、科研单位代表进行了洽谈,达成了碳纤维、碳化钨、海洋仪器装备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合作协议。四是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科技招商进展加快,首个科技招商项目“美国百利通石英振荡器生产”正式落户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首期投资3500万美元。通过面向美、日、韩等国招商,目前已有微软、思科、AMD、NE C等在内的近百家国内外知名公司前来洽谈,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五是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科技部批准,分别在青岛和济南建立了国家海洋仪器装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中国一白俄罗斯科技合作基地。  

(五)始终把加强产学研合作作为新时期自主创

新的有效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省重大开发和产业化科技计划项目的70%和获奖科技成果的60%都具有产学研合作背景。产学研合作造就了离子膜、碳纤维、超级玉米新品种选育等一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成果,涌现出了省科学院、山东大学、浪潮集团、烟台东方海洋集团等一批联合开发项目、联合培养人才和联合建设研发平台的产学研合作典型,使产学研合作成为新时期科技创新的一种时代潮流和特征。

(六)始终把加强上下联动区域互动作为激发活

力、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从一般性计划到省市长计划项目,从攻关计划到产业化计划,我们都十分重视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的匹配,人才的整合和认识的提高。特别是2007年以来,我们特别注重利用省长项目在调动地方积极性,整合地方资源中的作用。按照这一思路,2007年的省长项目,通过筛选申报,最终超级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等5个项目经科技部批准,成为对我省给与重点支持的省长项目,共获经费支持1.2亿元,同时还带动地方配套支持45亿元,将有效地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参照科技部省长项目的形式,2007年我们把自主创新重大专项以“市长项目”的形式来安排,把地方认识、重视程度、调动配置资源能力、项目实施对地方产业链拉动情况等作为申请承担项目的重要条件,通过40个重大项目的安排,将进一步提高各市对实施产业链创新、壮大地方支柱产业重要作用的认识,增强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和内在动力。

(七)始终把加强科技宣传与普及作为营造自主

创新环境的有效途径

2007年我们围绕营造全社会创新氛围,大力组织开展科技宣传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连续第六年举办山东省科技活动周。二是加强信息宣传和网站建设。三是加强基层科技管理培训。

二、明确思路。努力开创2008年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全局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对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思路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九届三次全委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的有利机遇,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紧紧围绕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实施“四个三”创新驱动战略,即:加强三个科技支撑,构建三个平台,完善三个机制,强化三个保障,引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建设创新型山东,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确保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增加3个百分点以上,发明专利申请和拥有量增长20%以上,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有3—5家省级创新平台进入国家级行列。

(一)组织实施三大专项计划,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我们的总体设想是: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计划资源,充分发挥科技计划的先导作用,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科技创新向支撑经济社会民生全面发展转变。

1、以实施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为总抓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一是按照李建国书记在省委九届三次全委会上的要求,实施自主创新重大专项,突出抓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培植新的增长点,壮大产业规模,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今年重点抓好12英寸芯片、重大海洋装备、IED、太阳能光伏发电、离子膜、碳纤维等“省长项目”的实施。各市要参照科技部“省长项目”的运作模式,对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项目,通过省里的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市长项目”,增强省级计划引导和调动市县地方科技资源的能力。二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按照省里确定的15个高新技术产业群和62个产业链建设目标,突破制约产业链发展的瓶颈和断点,以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的发展,培植一批以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知名品牌。大力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根据不同区域和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趋势,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聚集,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运用信息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力争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传统产业中提升出一批高新技术行业、企业和产品,促进传统产业高新化。三是加快以国家信息通信技术国际创新园建设为带动的高新区“二次创业”步伐。建设国家集成电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积极筹建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进一步优化全省高新区发展规划布局,加强高新区特色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完善各类共用技术创新平台,推动企业联盟建设,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孵化培育相结合,努力实现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同步提升,大力推进创新型园区建设。四是在重大专项的实施中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把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立项的重要依据。要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与自主创新的有机融合,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力保障。要制定山东省专利推进工程实施方案,

促进我省知识产权工作再上新台阶。五是依靠高新技术促进海洋经济战略的实施。落实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突破海洋生物、海洋精细化工等一批关健技术,实施海水养殖、海洋天然药物开发等一批海洋科技工程,建设海洋苗种繁育、海产品深加工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培育海洋精细化工、海洋生物、海洋装备等一批新兴产业,创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海洋名牌产品。

2、实施资源节约、现代服务业和可持续发展等科技计划,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科技支撑。一是继续组织实施“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专项”。瞄准节能降耗目标,围绕能源、资源和环境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进一步加大对资源节约和降耗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加快节能降耗技术的开发与转化应用。继续组织实施节约型城市、节约型区域、节约型企业技术示范工程等,加快构建我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二是实施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计划,加强现代服务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培育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大力促进贸易、金融、保险、通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三是继续组织实施“山东省十大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工程”,促进城镇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示范、公众健康和生物经济发展等科技专项行动的实施。

3、加快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一是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意见》,研究具有区域特色的《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积极构筑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国家农业科技黄淮海区域创新中心”建设进程。继续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工作,积极推动条件成熟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立省级农业高科技产业示范区,纳入省级高新区管理规划。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打道“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特色区域经济,大力扶持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培育知名农业科技品牌。二是继续组织实施好“良种产业化工程”和“粮食丰产工程”。加强绩效考核,提高实施效率,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建设省级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基地,逐步形成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和农户有机结合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机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强粮食生产技术储备能力。三是以实施特色农业科技示范等工程为突破,从村、乡镇、县(市、区)三个层次继续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培育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新农村建设科技典型。四是贯彻省委、省政府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加强对县市科技计划项目的扶持,继续组织实施经济强县科技创新工程和科技特派员工程。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继续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特派员技术推广工程,进一步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机制,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按照科技部的部署,加大国家和省两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的实施力度,大力提高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推广转化服务能力。

(二)加强三大平台建设,努力为科技计划的实

施提供载体

探索和创新平台建设模式,围绕产业链创新的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平台对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使之成为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依托,凝聚培养各类人才的基地,整合聚集科技资源的载体。

1、围绕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基础性研发平台建设。重点抓好以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为代表的重点实验室建设。对于省重点支持的12个实验室,要继续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使更多的实验室继省生物作物学实验室之后,进入国家实验室行列。要通过资金和政策引导,依托大学、科研机构和部分具备条件的企业发挥其学科、专业、人才和实验条件等方面的优势,按照机构相对独立、人才自由流动、科技资源共享的模式,新建或争取省部共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和企业重点实验室。省科学院、农科院、医科院等科研单位和山东大学等高校要发挥在原始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强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建设,构建我省原始创新体系。

2、围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工程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依托企业、科研机构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强化其功能,充分发挥其在工程化开发和产业化项目实施中的整合资源、组织协调和联合攻关职能,通过改革体制和机制,使其逐步成为项目的直接承担者、组织者,为高新技术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提供平台支撑和服务。积极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继续推进与独联体国家的科技合作,密切中一日一韩泛黄海经济圈科技合作关系,加快青岛国家海洋仪器装备、中国一白俄罗斯高科技园等国际科技合作工程平台建设步伐。继续保持近年来我省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长的良好势头,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大力培育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工程化水平和能力,争取用3-5年的时间集中建设1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0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各类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根据不同领域和不同环节创新工作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壮大一批服务于重大科技计划实施和项目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一批服务于科技咨询和技术评估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技术评估中心,一批服务于信息共享和技术转移的风险投资服务中心、技术市场、资源共享网络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服务门类,规范服务行为,实行动态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使之成为技术转移、创新创业和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基地。要进一步完善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不断提高网络覆盖面和共享程度,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建设科技文献、专利、标准、检测检验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规范服务于科技计划组织、申报、查新和管理的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行为,强化其服务功能。  

(三)完善三大创新机制,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1、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认真贯彻全省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精神,推动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在认真总结近年来产学研合作创新成功范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产学研共建研究开发基地、共同培养人才和共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的机制。加强引导,按照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要求,由企业牵头,大学和科研机构参加,以项目为纽带,以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探索和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的有效途径。继续深入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带动更多的企业进入创新型企业行列。鼓励和推动产学研各有关单位按照平等自

愿的原则,依托各自的产业、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在若干重点行业和领域,建立各种形式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权责明确、合作紧密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继续大力推动我省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大院大所的高层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果。加快与中科院共建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和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建设进程,继续办好济南信息技术博览会等五大展会。重点落实好山东省与中科院的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共建工作。

2、完善科技管理和服务机制。继续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要提高项目实施效率,缩短项目安排周期,2008年的项目争取上半年安排下去。要推动计划管理由重立项向立项和实施并重方向转变。对重大专项实行分工负责制,各位厅领导和处室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抓好各分工项目的组织实施。要积极推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评审办法,充实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审专家诚信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省科技奖励评审工作的监督。要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上情,吃透下情,转变工作方式,逐步由自下而上转变为上下互动,由被动等待转变为主动服务。

3、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进一步落实培养、引进、使用高层次人才和海外人才的有关政策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等人才激励政策。学习江苏等先进省市的经验,从今年开始利用科技计划等手段探索海内外顶尖人才纷的引进、使用办法,特别是探索吸引海外优秀创业人才来山东省创业的有效措施。积极推动各类科技计划与“泰山学者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和引才引智等人才培养计划相衔接配套,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定向、连续、跟踪支持。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杰青计划”,促使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积极探索在科研单位改革中建立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新机制,推动科研单位内部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科研单位能够引来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四)强化三大保障,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

1、强化政策保障。一是重点抓好省委、省政府不久前出台的《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以及我省去年制定的《山东省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和《山东省科技风险投资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几个政策的落实到位,充分发挥这些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推动全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学习落实好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结合工作实际,准确把握主要内容,做到依法行政,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三是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山东省区域科技发展布局,积极构建由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经济技术创新示范区和鲁南特色产业创新区组成的“一带两区”的区域科技发展布局,制定规划,完善政策,强化驱动,紧紧围绕着“一体两翼”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强化科技投入保障。根据科技创新活动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结合各类资金的不同功能,充分发挥好科技投入的作用。一是用好财政性投入。认真落实(《山东省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选好项目,用好资金,配合财政和审计部门加强监管,提高财政科研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力争在争取项目和资金数量上继续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二是用好资本性投入。与有关金融机构加强合作,按照“政府部门推荐、银行独立审贷、双方联合监管”的工作机制,继续加强与农发行和开发银行的合作,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的健全和规范,完善我省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同业联盟。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培育和辅导,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重点推介一批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通过各种渠道上市融资。会同财政部门管理使用好科技风险投资资金,支持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是用好政策性投入。今年计划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企业研发投入等有关税收政策的宣讲,让企业学习吃透有关财政税收政策精神,加强对相关政策的梳理和编纂,进一步落实好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技术产品开发、科研机构改革等方面的财税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间接投入功能,通过落实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3、强化社会环境保障。一是要在全省科技系统迅速掀起一个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新高潮。二是加强科技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政务公开。三是加强组织和作风建设,努力造就高素质科技管理干部队伍。使全省科技系统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于创新型山东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注:本文系山东省科技厅厅长翟鲁宁同志在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标题编者所加,略有删节。)

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一、发展优势

(一)《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出台。2011年3月1日,国务院正式通过《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经济增长极之后的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涵盖广安在内的四川15个市和重庆31个区县,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布局。位于“五带”中的渝广达发展带,具备打造临渝经济区的先决条件。

(二)“川渝合作示范区”确立。2007年以来,川渝两地先后签署《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框架协议》、《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等一系列合作协议。广

- 12

规划建设中的园区主路网结构图

能源信息配套。率先在建立了水、电、气“三大要素保障小组”。现有的水厂日供能力达1万吨。建成110KV变电站1座,主变2台,容量为47500KVA;35KV变电站6座,变压器10台,容量为50150KVA;启动220KV变电站建设。天然气储量1800亿立方,年供气能力7300万立方,日出气量20万立方;园区规划建设配气站1个,配置DN159x6mm中压燃气干管。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三网”融合、3G、数字电视等新技术,推进园区宽带信息建设,信息化水平较高。

市政设施完善。新建150吨/天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1座,垃圾渗滤液处理站1座,建成后年处理垃圾5.48万吨。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1座,占地面积1.3公顷,日处理污水不少于1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2015年将达到70%以上,2020年达到90%以上。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100%。已建成道路2.15千米,敷设排水管网3.3千米,铺设供水管网1.6千米。

生活配套齐全。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场镇开发、风貌塑造”三大工程,场镇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场镇面积达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00余人,是省级试点小城镇和广安市重点发展小城镇。商业金融、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建设公租房230套,场镇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三)资源集聚。土地资源。现征用土地1500亩,完成土石方180万方,整理土地1200亩,新报征土地950亩,为打造川渝合作基地优先配置了土地资源。金融资源。作为川渝合作打造的产业新城,正积极通过高起点规划和优质土地资源,撬动域外金融资本向配置。目前,正通过1000亩的优质江景资源吸引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投入巨资打造产业新城。人力资源。全县拥有富余劳动力20余万人,各类学校、培训机构224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1.5万人,每年可提供大量的技工人才。针对两大主导产业的需要,规划建设职业技术培训城,开设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营销、会计等专业,为园区产业发展培育一般员工、

- 56亩,以配套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及富士康为主,建设为集成电路、笔记本电脑、手机配套的各类新型电子元器件、PCB板、汽车电子、LED封装及应用、通信装备制造业、太阳能电池等配套型生产企业。到2015年,引进入园企业20—30家,建成研发中心3—5个,培育进入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达到2—3家,进入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百强的企业达1—2家,培育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公司1家以上。规划发展区用地3000亩,引进集成电路制造、平板显示器件、LED芯片制造、片式元器件等生产企业入驻。到2020年,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现代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

工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起步区产业布局规划图

(三)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建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打造村镇合作的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搭建制度化、智能化的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吸引更多的项目落户。

(四)生产服务配套基地。整合资本、科研、设计创意、商务、现代物流、人力资源等六大类生产性服务,搭建生产要素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产业园区建设,形成配套的高端房地产、生态休闲、商贸物流板块。

园区50平方公里产业空间布局图

四、模式创新

(一)产城互动。以工业化催生城市化,以城市化支撑工业化。实现以城兴业、以业活城。通过在镇区发展各类生产型服务业,形成片区的生产型服务业基地;在物流产业聚集区和产业园区配套相应的高端房地产,实现城市建设和产

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第6篇

一、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搭建创新平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平台,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载体。2010年,〃〃以实施科技创新计划为契机,继续以产品创新为核心,大力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并取得积极成效。一是着力建设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突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集成科技资源,重点抓好伯乐达光伏技术中心、微磁传感器技术中心等项目建设。二是搭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打造技术合作战略联盟,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2010年,围绕LED光伏、光电等特色产业的技术需求,组织开展产学研重大科技交流交易活动2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5项;与中科院光电研究所、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院所所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3个;签订产业技术合作协议书10多项。

二、整合科技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推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是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重要载体。2010年,〃〃围绕“建设全市一流光电产业园” - 1 -

的建设目标。按照规划先行、配套先行的思路,着力抓好园区配套服务区的规划建设。光电园区规划核心区4平方公里,外部拓展区7平方公里,结合编制园区城市设计,在园区东南角、飞驰大道南侧规划了约1平方公里的配套服务区,布局了光电科技体验馆、休闲商业街、展览交易中心、研发中心、科学家工作室、产业学院、中小企业园、酒店接待中心、企业公馆、管理和技术人员公寓、花园式独立办公楼、商务办公区等配套设施。

三、加强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和优化创新氛围,服务产业技术创新

2010年,我市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产业优惠政策措施、建立创新工作机制以及建立产业人才小高地等措施,重点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一是科技创新投入大辐增加,创新条件明显改善。2010年,〃〃光电产业共投入技改资金1500万元,比2007年的500万元增长300%,连续两年大幅增长。二是制定和出台相关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措施,为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近年来,亭湖〃〃为了光电产业快速发展,制定和出台了优势产业技术改造、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等一系列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整合各类科技资源,重点引进中科院院士、科学家1名、教授2名、副教授3名、博士8名,并建成省级技术中心、半导体研究中心、光电研究所和博士后工作站。三是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工作机制,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亭湖〃〃把建立和落实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考核责任制,作为促进区域科技进步的首要工作来抓紧抓

上一篇:艺术培训论文范文下一篇:药品质量管理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