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范文

2023-09-21

影像检查范文第1篇

影像检查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8年7月至2010年9月期间收治了90例经临床证实的98例肢膝关节损伤患者, MIR和CT资料完整, 共有53处骨折。损伤半月板58个, 损伤韧带145条, 关节镜治疗42肢, 保守治疗3肢, 男性54例, 女性36例, 年龄17~61岁, 平均36.5岁, 45肢左膝, 53肢右膝, 全部患者均存在急性外伤史, 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现象, 病程2h~15d。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膝关节MRI和CT检查, MRI为GE公司生产SIGNA EXCITE0.2T开放式永磁型磁共振扫描仪, 该型号设备具有:无任何电离辐射造成的损伤、在无造影剂下可做水和血管成像、增加造影剂对人体无损害及可准确测量关节软组织等优点, 按以下参数设置常规扫描序列:OSAg SE T1 (TE/14、TR/400) , OSAg GRE T2 (TE/24、TR/520) , STIR (TE/34.4、tr/3000) , OAX FRSE T2 (TE/90.6、TR/3100) 。层厚度和层间距离分别为5~6mm和1mm, 视野和矩阵分别为28×24和192×256, 按4~5次标准进行激励。

CT为西门子公司生产SOMATOM Emotion 16层面CT, 是该公司2005年9月推出的第二代16层面螺旋CT, 采用全新的硬件和软件技术, 拥有高性能、低剂量、低消耗及高质量的成像等优点。按:130~200mAs、120Kv、层厚度2~5mm、螺矩0.975~1.375设置扫描参数, 并按层厚的50%设置重建间隔。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5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采用t检验,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种设备对于膝关节损伤的检测比较, 详见表1~3。

3 讨论

3.1 MRI与CT优缺点对比

3.1.1 MRI

优点:不会对机体产生放射损害;在检测软组织的密度分辨率方面要优于CT, 而且有与CT相当的空间分辨率, 能及时发现直径不超过2cm的微小病变;可以直接对身体进行任意切层的扫描;由于扫描方法及成像参数众多, 因而具有较CT更为丰富的诊断信息;由于新型增强剂的使用, 使之在检测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增强扫描;由于充分对质子流动效应进行运用, 因而保证了其在血管造影方面的独特优势;不会产生骨性伪影, 因而有比CT更优的诊断颅窝病变的准确率。

缺点:无法显示骨病灶及钙化, 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扫描过程, 影响了使用效率, 对于上腹部的检测仍受到运动伪影的影响, 不能检查体内存在磁性物质的患者, 同时价格较高[1]。

3.1.2 CT

优点:能准确显示骨病灶及钙化, 检测上腹部时不受运动伪影的影响, 能够对体内存在磁性物质的患者进行检测、价格低廉及扫描时间短, 从而充分保证设备的综合利用率等。

缺点:没有MRI那么高的软组织密度分辨率、对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放射损害、检测方法及成像参数较少, 从而无法获得充足的诊断信息以及存在骨性伪影, 进而影响对颅窝病变的诊断效果等[2]。

3.2 MRI与CT

只能提供二维检测图像, 医生只能根据多幅图像并结合多年经验去对病灶进行诊断, 并“构思”病灶的三维图像, 从而极大地影响了诊断的准确性, 为此, 三维重建技术应运而生, 它利用人类的视觉特性, 处理MRI及CT的二维图像序列中的三维体数据, 构造出“真实”的三维几何模型。在膝关节损伤的检测过程中, 通过三维重建技术能更直观体现膝关节软骨表面的形态变化以及反映膝关节软骨的真实立体形态, 由于三维重建图像可以对测量点的位置进行任意调整, 所以在测量膝关节软骨损伤时, 三维重建图像比二维图像更为准确, 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的准确度[3]。

3.3 2种技术在膝关节损伤检测中的对比

对于膝关节损伤的检测, CT与MRI表现的方式不同, CT主要体现在病变处局部走行紊乱、密度降低、边界不清晰, 而MRI更能直观表现病变处的实际情况, 表现出不清晰界面, 片状、斑片状和不规则的均匀、不均匀长T1和长T2信号等特征。通过本文3个表格数据的统计, 可以看出MRI在骨折诊断评价中的作用明显不及CT (34处对53处) , MRI在检测骨损伤和软组织损伤时的准确率明显高于CT。但在使用MRI时应注意区分膝关节退变中的关节面下的骨性改变情况, 以得出更准确的检测结果, 2种技术在积液方面的检测方面差不多, 要先将积液抽出, 注入玻璃酸钠液体, 以增加其它部位检测的准确性, 但CT能够分析积液的成分, 因此检测此方面要优于MRI[4]。

4 结语

在膝关节损伤检测中, 对于骨折的检测质量, MRI要差于CT, 而对于骨损伤和软组织损伤的检测, MRI则明显优于CT。由于大多数患者均属于复合性损伤, 因此, 单一检查方法无法准确、全面评价损伤情况, 最好在选择合适的检测手段基础上, 运用2种技术联合诊断, 以进一步提高对膝关节损伤检测的准确率。

摘要:目的 探讨超低场MRI和CT2种技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至2010年9月期间收治的90例经临床证实的98肢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CT和MIR资料。结果 MRI检测出138条韧带损伤和48个半月板损伤, 而CT相应只检测出24条和15个。对于骨挫伤, MRI和CT分别检测出122处和29处。结论 在膝关节损伤检测中, 对于骨折的检测质量, MRI要少于CT, 而对于骨损伤和软组织损伤的检测, MRI则明显优于CT。

关键词:膝关节损伤,MRI,CT

参考文献

[1] 邢伟.MRI的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及进展[J].常州实用医学, 2009, 25 (1) :70~71.

[2] 周泽俊.双源CT结构成像原理及临床应用[J].安徽医学, 2009, 30 (8) :977~979.

[3] 王守玉, 顾浩, 赵变歌.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CT及MRI影像表现分析[J].当代医学, 2009, 5, 15 (13) :59.

影像检查范文第3篇

数字动画中数字绘画的特性分析数字动画是指主要采用数字手段制作并以数字方式传播的动画。数字动画离不开数字绘画。数字绘画是指利用计算机绘画软件和数位板、光笔等来绘制画面。数字动画中的数字绘画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桌面(架上)绘画,也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的数字绘画。对其特性进行全面、细致、合理的分析,并因势利导,科学实践,便能深刻认识其专业性所在。于动画开发者而言,可以大大提升动画作品开发的品质和效率;于动画教育者来说,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将其独立分科,专设课程,更有助于正确培养现代动画专业人才。

独特的绘画技巧既然都是数字绘画,数字动画中数字绘画也具有一般数字绘画的共性,具有区别于传统桌面(架上)绘画的特性。数字绘画与传统意义上的桌面(架上)绘画在技巧上的区别是很大的。许多在桌面上很规范的画法,在计算机绘画中就可能变得不规范。以桌面绘画技巧替代数字绘画是不科学的,不利于数字绘画特长的发挥,会直接降低最终画面的可视性及结果获取的效率。数字画面生成的原理决定着数字绘画技巧的独特性。从这个角度,可将当前数字绘画软件分为两类,即像素绘画和矢量绘画。像素绘画是通过非常细小的像素点排列产生图像的,它细致地模拟现实世界中的任何景象。这类软件的典型代表是PhotoShop和Painter。其中Painter能模拟现实中各种画笔、画布、颜料的,画家在其环境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套用传统意义上的桌面绘画技巧,充分享受“画”的感觉。即便如此,其间仍然包含着许多实用、常常出奇制胜的技巧,如笔刷的定义,滤镜的使用,蒙版的制作,层的划分及其混合,等等。这些都是非数字环境下闻所未闻的东西。它们让画者体验“涂绘”的同时,扮演起“调度各种道具展示无尽神奇的”魔术师。它们构成了新工具最具革命性的功能板块,值得后学者认真挖掘、总结。

如果说像素绘画还能使传统桌面绘画者找到自信的话,那么数字环境下另一种似乎更具普及性的绘画即矢量绘画一定会使其感觉茫然。这种绘画表面上看是人在绘画,实际上是人在调用软件内部绘图代指令并由软件实时绘制图形的。这类软件的典型代表有:Illustrator、CorelDraw、Flash,等等。它们很难如同像素绘画那么细致地表现对象,如果直接套用桌面绘画技巧效果不会很好,效率也会非常低。实际上,这种努力与矢量绘画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企图获得传统桌面绘画的肌理、笔触、颜色,只能成倍增加矢量软件的计算量而不能达到目的,甚至是弄巧成拙。这时的勾线填色,有着与传统桌面绘画截然不同的技巧。数字绘画的技巧与传统桌面绘画的技巧最大区别是:后者是直奔“妙笔生花”的目标,强调苦练、修行;后者却不仅要让画面出彩,还要尽可能降低创作的难度,让创作者轻松地完成每一幅作品。这种特点恰恰是动画制作者所梦寐以求的。动画是建立在一定量(通常都很大)的画面基础上,画面产生的速度如果跟不上,是完不成动画的。这也就是过去为何搞动画的人少,动画作品相对较少的缘故。如今因为有了数字绘画,数字动画便顿时风靡起来,可见数字动画的威力。

无限制的修改传统桌面绘画修改的机会也是有的,但是很受限制。如过度擦拭会弄破画布或画纸,反复涂抹,画面会弄脏,等等。在数字绘画中,却不存在这些问题。但凡需要,便可以无限制进行。这对艺术表现的充分发挥大大开拓了了心理空间。创作者无需小心翼翼,只管做各种的尝试,直到真实的效果与理想的创意完全一致为止。数字动画后期的逻辑合成为画面元素的无限次修改提供了可能性。因为逻辑合成元素主要是临时从外部载入的,而且随时可替换已有合成元素,这样,外部元素的生成、加工与动画后期合成处理可以分离开来同时进行。数字条件下,动画制作阶段界限的模糊化,使得数字动画中的数字绘画具有阶段多重性。

任意的复制传统桌面绘画中,妙手偶得的情形是存在的,但偶然获得同样效果的机率非常低。而在数字绘画中,只要画者愿意,可以将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绘制的效果做无限次的复制。而且,这种复制不只是简单的数据拷贝,还可以渗透到绘画过程,即可以记录当前的绘画过程,以后可以重复这些过程,自动绘制出新的画面。动画画面的渐变性或无动作的镜头画面的存在为画面的复制提供了机会。数字动画是基于帧的,一帧即一幅画,动作的连续性决定着前后帧画面内容的相似、渐变性。所以,在二维数字动画制作中,可以将某一帧进行复制,然后利用数字绘画技术,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便有可能获得下一帧需要的画面,而不必完全重画,如果是没有动作的镜头,则完全可以复制(当然可以利用合成技术直接延续),如此可以大大节省工作量。

绘制过程可程式化及精确的色彩指定传统桌面绘画也有程式化,如中国画,从起初的构图布局到后来具体的“勾、皴、点、染”,都有自己的诸多程式。这种程式是技巧和艺术的提炼,是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蕴含着很高的艺术魅力,后人几乎不必在绘画技巧上劳神,只需遴选出合适的内容来填满画面就可以创作出精彩动人的作品。数字绘画不仅可以仿效桌面绘画实现这种程式化,它还能将这些程式数据库化,使得画面的营造变成实实在在的图像符号的组合,从而使画面的获得变得更加容易。这在大规模、批量制作某同类风格、题材的动画片时,非常格外有意义。可以最大程度上压缩动画画面绘制的周期,节约动画制作成本。大千世界的缤纷色彩,进入计算机以后便统统数据化了,不同的颜色(包括色相、明度、饱和度)对应着不同的数据,相同的颜色对应着相同的数据。这种对应是绝对精确的。所以,如果利用数字方法填色,尤其是采用平涂时,无论是用原色还是复色,完全可以避免出现色彩偏差。不像传统桌面绘画,完全依赖经验,即使经验丰富也很容易出现前后颜色的偏差(尤其是使用复色)。动画画面的连续性特点给画面精确表现提出了严格要求。动画画面需要做到前后统一,保持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这在三维动画制作来说,可能问题不大,但对二维动画来讲,对前后帧的画面绘制提出了严格要求:形和色要一致。

绘画为动画做准备动画是由一幅幅画构成的,数字方法中对应的是一帧帧画面。这些画面大多数并不是在中期一次性绘制完成的,而是在后期合成时由好几层叠加、混合而获得的。这是效果的需要,也是分工的需要。由于数字绘画与数字合成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所以在数字绘画时根据最终动画画面的合成需要进行合理分层的做法存在可行性,也显得非常必要。实践证明,恰当而的绘画分层将为后面动画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大提升动画的制作效率。

在三维数字动画里,绝大多数对象是通过数字建模来实现的,这些对象看起来是否真实,在相当程度上是取决于模型表面所贴的材质图像是否真实、生动。借助数字手段来仿效现实中某种材料的肌理,如生锈的钢铁、透明的玻璃、晶莹的钻石等,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这比纯粹的绘画方法来得快捷、有效得多。这是因为数字绘画不仅有丰富的绘画能力,更有无穷的制作功夫。我们无法想象,凭借传统桌面绘画技巧去获得同样视觉效果需要付出多么昂贵的代价!

绘画不再局限于平面和静止在三维数字动画制作中,为了获得模型的无缝贴图,或者更加直观地为模型表面绘制贴图,可以直接在相应立体对象上进行绘制,如同手工偶动画制作时直接在偶表面进行绘制一样。三维数字绘画最终可以获得一张平面图像,这样可以利用专业的绘画(图像处理)软件对其做更加细致的刻画或更进一步的效果处理。或者,对该图像做匹配性的内容变化,然后指定给具有相同拓扑结构的立体对象,立即就可以获得一个全新的模型。可见,数字立体表面绘画与手工表面绘制尽管相似,意义却有很大不同。数字绘画可以直接构建动画模型。这在以前根本想不到的事情,如今在数字环境下,却能轻松实现。目前流行的三维动画软件几乎都有专门的程序模块实现这一功能,即直接在模坯基础上进行绘画,使其表面产生凹凸起伏变化,进而获取预期的模型。这样,绘画就变成了雕塑。还有一种情形是,先绘制一幅垂直投射效果的灰度图,然后指定给某一立体表现,采用转换算法可产生相应的立体模型。当然,还有专业的三维绘画工具,如Z-Brush,绘画可以在X、Y、Z三个方向进行,最终可以获得非常细腻、生动的立体对象。

尽管数字绘画似乎已经远离传统意义的“绘”而执著于数字特色的“制”,但它绝对不会因此而丧失“画”的艺术魅力。数字绘画的技巧是将艺术家从技巧中解脱出来,免遭过去机械式的、无休止的技巧磨练,让他们的天才想象力得以任意驰骋,创作出更具欣赏性的作品。这对完全依赖想象、凭靠巨额数量画面构建作品的动画师们来说,无异已被注入了能刺激他们艺术创作灵感、使他们时刻充满活力和自信心的兴奋剂。

当今天的媒体、设计和艺术创意市场已经进入了数字化和多样化时代,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借助数字技术,以文字为中心的媒体内容正在向图像、影像和互动的方向做重大转移。如何培养出能够横跨科学和艺术领域的“两栖型”艺术设计人才,这是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对中国当前的数字艺术教育提出的重要课题。

参考书目:

(1)十一郎:《动画创作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期。

(2)李晓彬:《计算机二维动画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期。

(3)[美]Jeremy Sutton著,诸海波译:《数字绘画艺术》,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年第5期。

(4)[美]David Franson著:《游戏美术:2D艺术与3D建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影像检查范文第4篇

1、什么是布鲁氏杆菌病?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病。家畜患病后常常出现流产、死胎、不孕。人患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烧、乏力、多汗、肌肉及关节疼痛等。由于该病与其它疾病症状有相似之处,部分患者常因误诊、误治或不及时治疗易形成慢性化,导致严重后遗症,造成终身残疾,丧失劳动生活能力或死亡。

2、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什么?

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以及患布病的啮齿类动物,如羊、牛、猪等。目前,在我省以羊、牛为主要传染源。

3、布病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从事家畜放牧、饲养、贩运、屠宰、肉制品销售、皮毛加工、乳制品加工、兽医等职业人群均为布病的高危人群。人与人之间不传染。

4、布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1)经皮肤粘膜接触感染: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可因直接接触病畜的流产物、乳、肉、内脏、皮毛等污染物,或间接接触被病畜污染的水源、土壤、草场、工具等而感染。

(2)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而感染。如吃生拌或未经煮熟的肉类,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

(3)经呼吸道感染:人吸入了被布鲁氏杆菌污染的飞沫、尘埃等而感染。如皮毛加工、饲养放牧、打扫畜圈卫生等。

5、怎样预防布病?

(1)检疫发现病畜、隔离病畜以及进行畜群免疫接种是预防布病发生的的根本措施。病畜及时扑杀、无害化处理。

(2)从事牛羊接生、屠宰,清理圈舍和加工皮毛等过程中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手套,穿工作服、胶靴等,工作后应对场所、防护品和手进行消毒处理。严禁赤手接触家畜流产物、皮毛、肉制品等。

(3) 定期对圈舍、挤奶厅(室)、产羔(犊)室及屠宰等场所进行消毒,对牲畜流产物、胎盘、流产羔(犊)等要无害化处理后深埋。流产胎儿和羊水污染的场地,用10%石灰乳或20%漂白粉浸透垫草和地面。

(4)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拌或未经煮熟的肉类。

(5)一旦出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及关节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咨询电话:7285720

影像检查范文第5篇

建立PACS系统, 实现数字化成像、存储和传输, 使得各种影像技术手段能够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从而实现综合化的诊断。提升医院整体经济技术实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前提是建设医学技术装备, 医学技术装备更是教学、科研和医疗的物质基础。

数字化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即是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 即PACS-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通过网络通讯设备和计算机对医学影像资料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管理。它使得影像设备变成PACS网上的一个节点, 不再是独立的一台设备, 能够快速实现医院内数据的无缝连接和资源共享, 解除了科室间数据的共享屏障 (表1) 。

而诊断的综合化是影像学科发展的一个方向, 即在诊断台上比较多种诊断设备的图像, 发挥各种设备的综合优势, 进而可以用工作站将不同检查设备的图像进行“图像融合”, 大幅度提高诊断准确率。随着诊断综合化的实现, 在影像学科内部管理模式上, 必将改变目前以诊断设备为主的“分工”分组, 转向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主的专业分组, 充分发挥影像技术人员和装备的系统性、整体性优势, 进一步提高技术-经济效益。

通过调整与改革医院医学影像科室的管理与服务模式, 实现病人影像图形与基本信息一体化, 可以有效地缩短手术待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提高住院病人的3d确诊率,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优良、快捷的医学影像信息服务, 同时也降低了病人的诊疗花费, 能够实现努力争取最佳治疗效果、力争实现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服务质量的目标。医学影像中心的组建, 通过PACS网络改造和优化了医院诊疗工作的作业流程, 不仅简化了医学影像流通的环节, 还提高了工作效率。PACS系统中的人卡登记服务, 同名、同姓的病人可以自动搜索出来, 而且能够保证其有唯一的影像图片及影像号。

然而以先进的技术包装陈旧的医学影像科室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影像科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以建立标准为依据、以质量为核心、以检查为约束、以激励为手段、以制度作保证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加强人才管理, 提高技术人员素质, 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发展特点, 采取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措施, 加快培养高知识水准、了解临床特点、精通专业技术新一代医技人才。对在岗技术人员进行科室阅片与业务交流, 注重技术人员科研作风的培养, 在技术人员系统中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加强对技师队伍的管理, 以保证和适应现代化设备发展的需求。

对综合性医院来说, 组建医学影像中心的物质基础是临床医学信息网络建设和医学影像装备建设的基础, 应该坚持“注重实效、掌握标准、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方针, 在建立PACS、RIS、CIS建设的基础上, 准备充分的人才、装备、技术条件、网络和管理经验来组建医学影像中心。

影像技术装备体系和影像学科室体系的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人才培养、学习水平和科研实力的大幅度的提升。增强医院医学影像 (输出) 的学科实力将会带动全院学科建设的发展, 并且能使医院的医、教、研能力从整体上提高。

摘要:当今医院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变革决定于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 医院必须完善影像科室的建设与管理, 以适应现代化的进程需求, 本文对此进行详细了论述。

关键词:影像科室,建设与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骏, 陈君坤.计算机放射摄影和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9, 12:857.

[2] 朱嘉英, 宋赞.医学影像学科建立中文网络放射学信息系统的研究[J].中华放射线杂志, 2002, 1:21.

影像检查范文第6篇

摘 要:首先对离散小波变换算法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分析,并详实地讨论了离散小波变换算法的医学影像图像压缩实现研究。接着,对原始磁共振图像进行离散小波局部一次压缩和二次压缩的仿真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理论分析是合理的,设计是正确的。

关键词:医学影像图像;局部压缩;离散小波变换;算法;实现

文献标志码:A

小波变换在模式识别、信号处理、故障诊断、海洋探测、空气动力学等自然科学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与研究[1-3]。它突破了短时傅里叶变换的单分辨率限制,能动态调整时、频窗口,达到多尺度分析信号的功能。当信号处理平稳低频状态时,通过较低的时间分辨率达到对频率分辨本领的提升;反之,当高频信息频率改变较小时,通过较低的频率分辨率获得准确的时间点[4-7]。文献[8]研究了嵌入式零树小波的离散小波变换算法与霍夫曼编码相结合的图像压缩编码方法;文献[9]对遥感图像采用加权小波分析的融合算法进行了研究,有效解决了低频分量抑制导致图像朦胧的问题,实现了低频与高频空间分辨率的有机结合;文献[10-11]研究了Gabor小波和卷积神经网络判定新算法对图像进行特征粗提取问题。文献[12]讨论了小波变换的自适应分水岭边缘检测方法,并通过两次阈值法处理小波分解系数,实现图像的重建,以及进一步采用微分算子对图像进行了分割研究;文献[13]探讨了冗余小波变换与引导滤波的多聚焦图像融合算法,对源图像细节信息采用小波逆变换处理,可以获得有用的细节信息,克服了传统多尺度变换在多聚焦图像融合中导致的边缘晕圈现象。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对医学影像图像压缩过分现象,本研究提出一种离散小波变换的医学影像图像局部压缩方法,并详细地讨论了离散小波变换算法在医学影像图像压缩中的实现研究及仿真实验。

1 离散小波变换的医学影像图像局部压缩算法模型

2 离散小波变换在医学影像图像局部压缩中的仿真实现

通过分析和处理载有信息的图像信号,才能得到其中的有用信息。频域分析过程中把时域信号变换到频域,可以将信号点之间的关联性消除,提取主要特征,抑制次要部分,从而提高图像的压缩比率。而实际应用中不仅需要考查信号的频域性质,也要对时域特性进行研究。如远距离传输医学影像信号,既要求对整幅医学影像图像达到高压缩比,又要求被关注区域的分辨率高。而对医学图像进行傅里叶变换的频域分析法很难满足其某局部细节具有分辨率高的要求。即使图像经过分块细化分解后按照不同的阈值进行分割,块的大小也是相对固定的,因而灵活性受到限制[19-21]。对如上问题,利用小波变换兼顾时、频特性优势,可以对关注部分的图像信息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精度的压缩,以满足实际需求。

在研究文献[22-23]基础上,通过MATLAB平台编程,实现算法仿真。图2为对MRI运用离散小波变换,实行局部压缩处理的算法实现。运行程序,结果如图3所示。图3(a)为原始MRI;图3(b)为图3(a)经离散小波局部第一次压缩后的图;图3 (c)为图3(a)经离散小波局部第二次压缩的图。

通过比较图3(a)、(b)、(c)可观察到,第一次压缩获得的信息来源于原始图像中经过离散小波分解之后的第一层低频信息,压缩比约为1∶ 4,其值较小;第二次压缩是经离散小波分解后的第二层低频信息,有很大的压缩比,约1∶ 13,呈现出羽化现象,在医学图像的第二次压缩之后,其视觉效果可以接受。对于经一层离散小波变换后的图像,将图像中反映原图像各频率段的细节信息的系数设置为零,其压缩后的图像中呈现出只有中间部分图像变得模糊了,而其他区域的细节信息仍然可清楚地辨识。离散小波域的系数代表原始图像每个频率段的详细信息,通过设置图像局部细节系数,实现图像局部化压缩的程度。可见,离散小波变换在医学影像图像局部压缩中保留了原始信号的低频成分,能够得到理想的压缩要求、无需其他处理过程,方法简单、便利;具有压缩比高,速度快,图像的基本结构特性保持稳定,并在图像传输过程中,具有抗干扰强等优点。

3 结语

离散小波变换在处理医学影像图像压缩问题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它为医疗诊断影像的互联网络化提供了便利算法,推动着数字化医疗设备技术、医院信息化管理技术等一系列远程医疗核心技术的发展。远距离传输医学影像信号,既要求对整幅医学影像图像达到高压缩比,又要求被关注区域的分辨率高。本文分析了离散小波变换的数学模型,并详细讨论了离散小波变换算法在医学影像图像压缩中的实现,对原始磁共振图像进行离散小波局部一次压缩和二次压缩的仿真实验探讨,为实际医学影像图像压缩应用和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柳建新, 李杰, 杨俊. 改进的小波分频重构算法在石油地震勘探中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0, 25(6): 2009-2014.

[2]明平寿, 李倩倩. 带通滤波与小波分析对侧扫声呐参数测试研究及算法改进[J]. 海洋技术学报, 2018, 37(1): 50-53.

[3]牟希农. 基于小波域马尔可夫随机场的医学影像图像提取实现研究[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7(1): 74-77.

[4]刘义鹏.  超复数描述下的超声图像压缩算法研究[D]. 哈爾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5]王亚超.  基于小波变换的木材图像处理技术研究[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

[6]曹玉茹, 郑戟明. 基于Matlab的图像压缩实现[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9, 30(12): 2998-3000,3004.

[7]刘晶, 奚晓梁, 周晓东, 等. 基于小波包的图像压缩处理[J]. 光电技术应用, 2006, 21(1): 51-53, 66.

[8]詹為, 段先华, 於跃成.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压缩编码方法研究[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8, 28(6): 21-25.

[9]莫才健, 田健榕, 武锋强, 等. 基于加权小波分析的遥感图像融合算法[J].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8, 56(3): 617-624.

[10]OSHER S, PARAGIOS N. Geometric level set methods in imaging, vision, and graphics[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2003: 175-194.

[11]李鹏程, 吴涛, 张善卿. 基于Gabor小波和CNN的图像失真类型判定算法[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9, 36(10): 3179-3182.

[12]温金玉, 宣士斌, 肖石林. 基于小波变换的自适应水岭边缘检测技术[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8, 28(6): 77-79,84.

[13]杨艳春, 李娇, 党建武, 等. 基于冗余小波变换与引导滤波的多聚焦图像融合[J]. 计算机科学, 2018, 45(2): 301-305.

[14]董湘君.  基于小波域的数字图像复原研究[D].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05.

[15]尹慧平,  张耀楠,  何颖.  基于CT图像的全心脏分割方法研究[J].  现代计算机,  2016(32): 62-66.

[16]胡云.  基于小波半规则网格压缩均方误差的近似方法[D]. 无锡:江南大学, 2008.

[17]任慧斌.  基于JPEG2000的图像渐进传输及感兴趣区域编码[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18]王秀君, 林小竹, 史立勇. 小波分析在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应用[J].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06, 14(2): 14-17.

[19]张德丰, 马莉, 范灵, 等. 基于小波图像压缩技术的算法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7(2): 42-45.

[20]陈军. 基于小波分析的医学影像图像除噪设计及仿真研究[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7(5): 78-81,88.

[21]吴星, 林林, 陈海军, 等. 基于小波阈值法的脉搏波去噪算法[J].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1, 40(1): 38-45.

[22]牟希农. 基于MATLAB的医学影像图像恢复实现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28(1): 36-41.

[23]贾剑锋, 马萍. 小波变换在图像压缩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20): 347,383.

(责任编辑:曾 晶)

Firstly,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 algorithm is analyzed, and the realization of medical image compression based on 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 algorithm is discussed in detail. Then, the local primary compression and secondary compression of discrete wavelet are simulated for the origi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is reasonable and the design is correct.

Key words:

medical images; local compression; 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 algorithm; realization

上一篇:教师节小短句范文下一篇:旅行社年度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