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职称论文范文

2023-09-17

食品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读者:黄女士

答:读者您好!现就您提出的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1989年的中学教师职称评审定额问题

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布〈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的通知》(国发〔1986〕27号)精神,从1986年全国职称改革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明确规定:“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结构比例”。国家《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小学各级教师职务的定额应依据学校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教师队伍结构及编制来确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通过试点,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各自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确定本地区各级教师职务定额”。广西《关于执行〈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细则》(桂职改字〔1987〕99号)明确规定:“关于定额问题,各级教师职务有定额。中学各级教师职务的定额应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教师队伍结构以及编制来确定。”同时,根据桂职改字〔1987〕99号文件精神及职称分级管理的模式,中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由各地市教育主管部门组建评审委员会,其评审管理由地市负责。因此,您反映的关于1989年中学一级教师职称评审时的定额问题,确有相关政策依据。

(二)关于退休人员能否评定中学一级教师职称问题

根据原人事部《关于重申离退休人员不再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通知》(人发〔1997〕30号)精神,对达到离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除因工作需要,并按政策规定办理了延长离退休手续的人员外,已经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不再评定职称。因此,由于您已经退休多年,不属于评审对象范围,不能参加中学一级教师评审。

食品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主要从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种类与实际应用入手,对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与食品安全进行相关概述,旨在有效降低塑料食品包装材料可能对食品安全及人体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以期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塑料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安全

就目前来看,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需国家进一步完善及优化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质监部门监管力度,提升塑料食品包装材料质量。同时,塑料食品包装企业生产期间也应紧抓生产质量,将保障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以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同行业竞争者中立于不败之地。

1、 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种类及实际应用

塑料食品包装已然成为食品生产、运输、仓储及销售必不可缺的材料之一,对提升食品食用期限,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玻璃、金属及纸张等材料而言,塑料食品包装材料具有阻透性高、防紫外线及耐冷冻性强等优势,可起到食品防潮、保香、防氧化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快餐及方便食品数量及生产规模不断增长,使得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也被应用在更多的食品生产环节中,成为食品工业重要的一部分。

1.1聚乙烯食品包装材料

聚乙烯食品包装材料又被称之为PE,具有高密度、低密度及线性低密度等多种类型、其中,高密度聚乙烯食品包装材料气密性、耐化学药品性较高,可在高温环境下使用,因此被大量应用在奶制品、果汁及果酱等食品包装中[1];低密度聚乙烯透明性、柔性及延伸度较高,抗冲击力及耐低温性均优于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因此可用作食品包装的热封层与防潮涂层中。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更加适用于塑料食品包装薄膜及薄膜袋的制作,具有较高的市场需求。

1.2聚丙烯食品包装材料

聚丙烯食品材料又被称之为PP,具有渗透性、透明性及加工性能高等特征。就目前来看,聚丙烯主要涂在薄膜及其他薄膜、玻璃纸、铝箔等复合材料制作容器中,如饮料包装等。

1.3聚酯食品包装材料

聚酯食品包装材料又被称之为PET,具有结晶效果好,无色无味、无毒害等优势[2]。同时,由于利用聚酯材料生产出的食品包装容器表面光泽度高,呈现出玻璃的特征,因此可广泛应用在茶饮料等需要加热的饮料包装中,具有极为广阔的生产前景。

1.4聚氯乙烯食品包装材料

聚氯乙烯食品包装材料又被称之为PVC,可分为硬质聚氯乙烯、软质聚氯乙烯及糊状聚氯乙烯等三种类型。其中,硬质聚氯乙烯增塑剂含量为5%左右,软质聚氯乙烯增塑剂为20%左右,糊状聚氯乙烯增塑剂很少几乎没有。经过多年试验研究发现,聚氯乙烯中的增塑剂对人体健康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在的使用聚氯乙烯食品包装材料时,也应选择糊状聚氯乙烯,保障食品安全。

1.5聚偏二氯乙烯食品包装材料

聚偏二氯乙烯食品包装材料又被称之为PVDC,具有较高的透气透水性,能够有效防止异味透出,可直接用于食品保鲜及保香中。同时,聚偏二氯乙烯因其耐酸、碱及其他化学药品性能高,抗油脂性及热缩效果好而受到了塑料食品包装行业的高度关注,并广泛应用在负荷材料或聚偏二氯乙烯涂布中,适用于含水食品的包装。

2、 塑料食品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影响

2.1塑料安全性影响

塑料是由小分子单体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分子量大,不易向食品迁移。但由于塑料单体相对分子量少,存在或多或少的毒性,残留单体或低聚物也会透过包装迁移到食品中,从而大大降低食品的安全性。不仅如此,在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会因塑料老化或裂解等问题而在食品中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3]。举例而言,聚乙烯及聚丙烯塑料是当前市场需求量最高的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但质量不合格的聚乙烯及聚丙烯中会含有较高的未聚合单体,并向食品中迁移,對食品安全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

2.2塑料食品包装添加剂影响

在塑料食品包装材料实际应用过程中,生产厂家为提升塑料自身的加工性能及使用性能,往往会在加工期间添加增塑剂、稳定剂及抗氧剂等其他添加剂,使得添加剂化学物质向食品中迁移,对身体带来严重的损害及负担。具体而言,塑料食品包装材料添加剂对食品安全造成的不良影响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塑剂可使塑料食品包装材料柔韧性及加工性能较高。但由于增塑剂属于小分子,不可于基体高分子相互结合,极易从塑料食品包装中迁移到食品内部,不仅大大影响到了食品的安全性,更会使塑料包装制品老化。经过试验调查发现,增塑剂中苯类物质会在人体中积累,干扰人体激素分泌,具有一定的致癌风险;第二,抗氧剂可使塑料食品包装材料氧化延缓,切实提升材料使用寿命,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抗氧剂中的物质也会迁移到食品,特别是油脂类食品中,对人体肝肾造成较大负担。

3、 从塑料食品包装材料角度保障食品安全的具体措施

3.1完善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管理机制

为更好的提升塑料食品包装材料质量,保障食品安全,相关管理部门也应从完善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监管机制入手[4]。不断优化与完善《食品安全法》、《食品包装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等规定中关于塑料食品包装材料质量与选择的相关条例,提高塑料食品包装材料卫生标准,确保塑料食品包装生产、加工及使用的规范性。

3.2细化塑料食品包装生产职责

在塑料食品包装材料实际生产期间细化各部门应履行职责。举例而言,对于食品生产厂家而言,需在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应用期间提升自身安全生产意识,严把塑料包装材料质量就卫生关口,保障消费者核心权益。而对于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生产厂家而言,就应加大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监管力度,做好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工作,杜绝质量不合格塑料食品包装材料流入市场,促进塑料食品包装生产行业的有序发展。

4、 总结

总而言之,高质安全的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不仅可提升食品的观感,满足大众消费心理,更能够防止食品与空气直接接触,保障食品安全。但就目前来看,塑料食品包装材料数量及种类与相关生产规定的完善度存在明显矛盾,需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生产单位能够塑料食品包装安全与食品安全放在同等地位,积极开发及应用无毒害、绿色环保的塑料包装材料,切实提升食品安全,带动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张飚,张红. 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6):28-30.

[2]毛希琴,郑顺利,于利军,姜子波,陈吉平. 比较国内外塑料食品包材及溶剂残留管理现状[J]. 包装工程,2008(03):42-46+52.

[3]叶挺,黄秀玲,刘全校. 国内外纸塑复合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法规的现状[J]. 包装与食品机械,2012,30(01):48-51+58.

[4]郝倩,苏荣欣,齐崴,于艳军,王利兵,何志敏. 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迁移行为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2014,35(21):279-286.

(作者单位: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食品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意见》指出,深化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对于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以及实现与人才培养等制度有效衔接等措施,形成设置合理、覆盖全面、评价科学且管理规范的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

《意见》强调,要健全制度体系。增设正高级工程师,扩展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实现与工程领域职业资格制度的有效衔接,实行职业资格考试的专业,不再开展相应层级的职称评审;实行评审专业动态调整,促进评审专业设置与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同步。要完善评价标准。分专业领域完善评价标准,淡化学历、论文和奖项要求,突出对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的评价,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可“一票决定”。要创新评价机制。建立以同行专家评议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社会和业内认可;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程技术人才,采取“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方式;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入国际同行评价。要促进职称制度与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推动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效衔接;强化协同育人理念,发挥企业等用人主体作用,实现评价标准与培养标准深度融合。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职称评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精简证明材料,减少证明事项,减轻人才评价负担。

《意见》指出,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涉及广大工程技术人才的切身利益,改革工作复杂,社会高度关注,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贯彻落实。各地区、各部門要精心组织,稳滇实施,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办法,细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预案。要加强宣传引导,搞好政策解读,引导工程技术人才积极支持和参与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推进改革的良好氛围。

联想与NetApp合资公司“联想凌拓”宣布正式成立

2019年2月25日,智能数据管理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联想凌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想凌拓”),在北京宣布正式成立。联想凌拓由联想和NetApp在中国共同注册成立,将利用包括闪存、存储与数据管理基础架构等在内的已有先进技术优势,赋能在华企业实现IT架构的现代化,并充分释放自身数据潜能。同时,联想凌拓还将把全球领先的存储解决方案和数据管理技术注入本土定制化和自主可控的解决方案,驱动人工智能、物联网、5G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联想凌拓的成立将进一步改写中国当前的IT产业格局,为中国存储与数据管理市场树立新的里程碑。

联想凌拓首席执行宫(CEO)一职由前埃森哲董事总经理陆大昕(Erie Lu)出任,下设销售部、技术部、产品与市场部和服务部等重要职能部门,并即将在国内建立研发中心。

联想凌拓首席执行官陆大昕表示:“当今,数字化转型浪潮已席卷中国,海量的数据正拍打着各行各业。数据可谓是企业撬起数字化转型杠杆的支点。数据的爆发让企业级用户更加需要从本地到多云环境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来对数据进行端到端管理。与此同时,企业级用户也越发青睐简化的基础架构来陕速构建新服务。联想凌拓的成立不仅将联想和NetApp的高性能数据管理技术与产品优势形成合力,还将产生更多更新的智能数据管理技术突破,赋能在华企业、释放其自身数据的潜能,从而拓展业务广度、加速转型创新并优化运营效率。”

食品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文化产业具有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产品附加值高等特点。本文通过相关的市场调研与产业发展理论研究,对文化产业在食品领域中的运用进行分析,研究其运用过程的可行性。

关键词:食品行业;文化产业;紫在堂

0 引言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然而,现代文化产业由于起步晚、发展不均衡等原因,存在着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发展较为滞后等问题。为此,国家于2009年颁布了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然而我国食品行业却由于缺乏监管、利益驱动等原因,出现了大量的食品安全問题,在国人对食品安全渐渐失去信心的情况下,食品行业和文化领域的融合能否打开一片市场呢,其又将如何打开这片市场呢。

1 当前中国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食品行业由于保护传承不成体系、产业链不完整、产业开发无特色、产业文化内涵不深挖、产业促销不积极、市场占有份额低、健康资源导向不足、市场引领性差等问题,在国人心中定位不强。

1.1 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了解程度低

当前,中国食品的加工多呈现出单打独斗、散兵游勇的状态,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低,消费者存在对食品用法单一、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由于缺乏必要导购知识,消费者消费水平低、消费能力差。如消费者对保健品的消费,多是基于送礼的角度考虑。

此外,许多消费者对中国食品文化内涵不了解、健康价值不清楚,在认识上存在众多误区;产品本身缺乏统一的标准,特别是针对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食品的评价体系的匮乏,导致当前我国食品市场引领性差、在国人心中地位較低、消费水平低、消费能力差等。这些都致使我国当前的食品行业面临极大的市场挑战。

1.2 研究者对食品资源的关注程度分散

研究者对我国食品总体上呈现越来越重视的状态,从现有的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分析,国内对食品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本身的理化分析层面,侧重于食品的营养元素构成、营养成分比例等;对传统食品的科学解读评价、产业化生产、标准化要求、特色化包装、文化内涵深度挖掘、产业战略推进、国内市场占有率提升、国际市场推进等方面研究,其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有不少研究者限于专业领域而偏于理化分析;而有的学者虽然在探索中国食品和文化产业的交合点,但也因限于多重因素,始终未能实现两者从理论到实践层面的有效组合;更有少量的学者甚至否定对传统食品的保护与传承。恰当处理特色化与标准化、产业化与秘方权,是众多学者研究的又一重大课题,但其在对此进行的研究时的重视程度亦远远不够。对食品综合评价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也存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无交融的现状,跨专业研究固然有难度,但更难的是寻找到二者的结合点。

2 食品行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

2.1 二者融合的典型事例——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早在上千年前,中国就已经发现了茶叶并开始饮茶,而且随着饮茶习惯的代代相传,中国也积淀了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在大量的历史文献中,可以找到许多记载茶叶及其文化的文字。在《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神农为尝百草,一天之内遇到十二毒,后来无意间发现茶叶而解毒”。由此文献记载可知,中国人用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上古时期,但是那个时期的茶主要是作为药物来使用的。

后来,饮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甚至是礼仪的一种代表。比如,在招待客人时,为其沏一杯上好的茶就表现了对来客极大的尊重;甚至在古时候的宫廷里,不同阶层等级的人员所能饮用的茶叶的等级也是一一对应的。

发展到现在,茶文化依然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并且没有减轻的迹象。茶叶代表着礼仪、尊重、君子之交,也是节日佳节、走亲访友的好礼物。

2.2 紫在堂文化——酒产业的转型升级

紫在堂文化是由作为桑文化研发中心的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的金良食品有限公司,以及作为桑文化传播中心的山东省潍坊市鸿福企划有限公司所组成。金良食品有限公司致力于将以桑产品为主的食品与硒元素结合起来,以研制出一系列具有防癌、抗癌功效的优良产品;鸿福企划作为桑文化传播中心,致力于品牌文化的推广宣传。两者合作,旨在以紫椹酒和桑果茶为主,将一系列桑产品以文化产业的形式推广,让桑产品被大众所熟知并造福于大众。

对酒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紫在堂文化在明白这一点的基础上,在探讨和研究的过程中,尝试对酒和文化进行融合与创新,希望在销售的同时把桑文化、硒文化、防癌抗癌等健康知识普及大众;并在产品的外包装上秉持自然质朴的风格。无论是随酒附送的《致全国人民的一封信》,还是始终如一的牛皮纸包装,紫在堂都将自己所想要追求的文化和内涵诉诸其中。在食品安全不断牵动着国人内心的当今社会,紫在堂坚持将桑饮品的食用与桑文化、硒文化相结合,在酒文化的研发中不断努力着。

3 食品行业的文化创新

以酒产品为例,如何将食品行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从而开拓市场是一个较大的难题。从微观实体来看,积极推动新兴技术与工艺的引入,通过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作用,积极推动食品行业设备的更新换代,确保食品行业设备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指导下进行生产,融入现代生产文化理念,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食品行业的生产现状。随着现今3D打印机等新兴设备的不断出现和完善,其也将在传统的食品行业的文化思维上进行有效革新,逐渐分化食品行业单一的生产模式,从而在提升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当然,积极鼓励自主设计与研发,针对食品的外包以及内涵进行文化创新也是食品行业转型必经之路。通过文化理念的融入,实现文化元素的有序引入,并巧妙结合,打造出具有创新文化理念的食品。

而在宏观的文化思维上,利用当下互联网科技的发展,食品行业也应积极拓展开辟新的市场领域,结合网络文化思维。如引入当下流行的网络元素,选取批量生产或量产的方式加以展现。

当今时代,低碳环保是现代化产品的一大主题,也是时代发展的主流。结合低碳环保文化发展特点,更新食品行业发展方向,促使其生产低碳环保的绿色食品,从而实现食品行业的转型升级,优化食品行业发展结构。通过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有效措施,对食品行业的文化创新进行有效调控,形成由文化元素有效结合或文化理念创新,到文化理念指导食品生产的文化创新的良性、有序的循环。

4 结语

食品和文化不可分割,且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甚至可以作为一个标签去代表一类文化,如中国的8大菜系、中国的养生饮食文化等等。饮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虽然食品行业的发展会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但食品的发展势必会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用文化思维指导食品行业来实现食品产业转型,尽管不是解决食品行业发展问题的唯一途径,但文化创新在食品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将愈发重要,并成为其升级转型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曹允泓.浅谈食品文化产业及其发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

[2] 胡付照.我国食品企业文化营销的创新路径探究[J].中国酿造,2010.

[3] 张炳文.中国传统食品的科学评价与文化解读[A].食文化发展大会[C]. 2015.

[4] 庞广昌.中华饮食文化和食品科学探源[J].食品科学,2009.

[5] 王亚平.从设计创新、产品创新到文化创新[J].美术学刊,2011.

[6] 吴存兵.谈中国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2012.

食品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基于基层食品安全现状,从机构改革模式和问题角度入手,以基层监管工作人员的视角,对基层食品监管权责划分和机构设立、监管技术水平和监管能力、法律法规现实应用、食品安全社会监管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分析组织机构、标准体系、法律法规、监管能力和监管责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关键词:食品;监管;基层

食品安全关乎全体国民的身体生命安全,依托监管体系的健全和其功能的有效发挥。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的人口大国,虽然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但不能照搬照抄,忽略我国实际国情。[1]本文就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方案和制度对策,对于重塑我国食品行业的对内对外形象,具有较强研究意义。

1 基层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1)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以分段监管为主,市场中的食品会被分为原材料种养殖环节、流通以及餐饮消费环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并按照不同的运转模式采取不同的监管。[2]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这种模式逐渐不适应,再加上监管部门的职责是由法律赋予的,但法律并不具备前瞻性,需要在问题发生后逐步修改修订。随着食品种类的不断增加,经济活动呈多样化发展,一些“独特”的经济活动暂无法确定是属于种植环节、生产环节、还是流通环节,如此监管盲区就会出现,职能重叠现象频发。

2)食品安全宣传力度不足,社会认知度不高。现阶段的食品安全问题,往往停留在对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大家的声讨,以及媒体对个别事件的分析和宣传上。但是在平时,针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违法行为的处理上,社会公众基本都不关心,以至于我们在违法行为的查处上存在,大企业横,小企业怕,个体户蛮不讲理的情况。很多经营者认为,一点点的违法行为不算什么,其他群众甚至也会为违法经营者求情,表示及时改正就好了,没有必要出发,都是小问题。食品安全还没有像酒驾,偷窃那样成为社会深恶痛绝的违法行为。

3)奖惩机制束缚,多劳多得成多劳多责。现在基层干部在对食品安全问题处理时,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要面临案件的内容不严谨,案件事实不易调查清,违法者抗法等情况,但是随着法制社会的健全,对于案件办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执法人员局限于自身的能力和现在残酷的现实环境,对执法办案产生了抵触心理。奖励机制的缺失,更是让执法办案人员提不起工作热情,对于违法案件的自由裁量时,首先考虑的是顺利拿到罚款,完结案件,减轻案件办理难度,而不是依照案件情节,违法程度来确定处理金额,变相上纵容了违法行为的发生,降低了违法成本。

4)此外还存在,机构设置不合理,案件办理涉及因素过多;同时基层人员配置不足,工作任务重,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强;法律体系不健全,事件处理方式手段单一等问题。

2 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对策建议

1)整合监管机构,提供制度保障。将食品安全监管整合为一个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有机整体,要进一步实行“大部制”改革,整合食品监管职责,使得职责不清、体制不顺、多头监管等老大难问题也可以从源头上被解决,给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带来更多的期待,新的展望。

2)加大食品宣传,引入社会力量。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新闻媒体加入到食品安全监管中,设立食品安全志愿服务小组,成立食品安全专家智囊团,构建食品安全民间摸排队,制定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增强社会监管力量,无死角的对食品违法行為进行监管。

3)完善追责制度,撑好监管人员的保护伞。想让马儿跑,就要让马儿吃饱草。[3]我国政府在近年来开始重视监管执法人员在工作中的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并对上述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追责,但是随着负激励的逐步完善,本应该配套建设的正激励机制却还未到位,应当让基层监管人员在承受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同时,可以享受更好的工资提高和职位晋升渠道。要在优秀先进评选中,让成绩说话,让数据说话,让有辛勤付出的监管人员,得到公正的评价。时时谈责任,事事论追责的现状亟待改变,每一位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都理应,有权被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一味的基层监管人员成为食品安全事故和风险的替罪羊。

4)鼓励社会参与,共组安全壁垒。要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使消费者有能力保护自身的安全,增强和部门的沟通交流提供有效的线索,帮助查处食品违法行为。政府机关要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兼顾食品安全宣传,让消费者全面轻松了解食品安全知识,投入到食品安全宣传、改善对食品违法行为的看法等,还要利用“现场讲解”,“食品安全进校园”,“食品安全进农村”,大型广场宣传和自媒体知识科普等多种方式来多渠道多方式的传播,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学习氛围。

3 结语

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需要政府提高监管力度,也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和努力,是人类需要长期面对和探讨的难题。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本文分析基层食品安全的问题所在,提出适合基层食品监管对策建议,进一步提升食品监管效率,也为其他研究提供参考。第二、本文提出要加强监管部门独立性、明确监管机构权责等有关合理建设监管体制的建议,并阐明了社会力量在食品监管中的不可替代,鼓励和推动社会参与,共同建设安全放心的食品市场。第三、本文以基层监管者的角度出发,提出要配套监管人员奖惩机制,激活基层监管能动性。

由于受到作者理论水平和实际经验的研制,本文仅仅从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缺少了宏观上对食品安全整体趋势的把握,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各有不同,且食品安全监管的改革过程是艰难漫长的,需要公众和社会的积极参与,政府力量继续投入。

参考文献:

[1]金征宇.食品安全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石守锋.浅析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J].体制改革,2013(7):2123.

[3]黄小勇.当前问责制功能失调的完善策略[J].行政管理改革,2011(09):3639.

食品职称论文范文第6篇

完成自治区本级食药监管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任务,推进盟市、旗县食药监管机构改革,遴选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管专家596名,组织“四品一械”注册、生产、流通、认证、检验等培训近20次,培训监管人员1200余人次,培训管理相对人3500余人次,行政审批项目由原来的30项减为21项。健全完善相关法规规章,狠抓机关内部制度建设,制定《工作规则》等20多项工作制度。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全力打造呼和浩特国家级乳肉制品检验检测中心,各盟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实验室改造建设项目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9项,目前5个项目已经下达。用2至3年时间为102个旗县及旗县以下乡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配备食品安全监管快速检测设备。

加强“四品一械”日常监管,全面开展“四品一械”生产经营企业摸底调查,扎实推进食品生产许可、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的注册管理,新发、换发、变更食品生产许可证818张,依法注销、吊销66张,1万余家食品加工小作坊纳入食品生产监管环节,全区餐饮服务单位已评定分级66986家,占全部餐饮服务单位的81%。对在产的90家药品生产企业实施日常监督检查,出动914人次检查315家次。对80家医疗机构制剂室实施169家次的全覆盖性监督检查,监督抽验466批次制剂品种,针对40家次问题制剂室,分别采取整改、停产、处罚、立案查处等措施。

积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执法监督和违法案件查处力度。重点开展乳及乳制品、肉及肉制品、蒙药材、医疗器械“五整治”、保健食品打“四非”、药品领域“两打两建”、农村牧区食品市场“四打击四规范”等专项整治行动,对学校食堂(托幼机构)、建筑工地食堂、旅游景区景点食品安全、“鲜奶吧”等进行规范管理。全区组织各类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专项整治行动20多项,检查各类企业32万户次,立案查处“四品一械”违法案件12679起,移送司法机关60起,其中,药品、化妆品案件结案率达到97.8%,查获不合格、伪劣食品、药品、医疗器械货值金额1499.5万元,罚没款3474万元,向工商部门移送违法广告21334条次。

上一篇:护理教育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配置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