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7

配置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山东省共投入引智专项经费7000万元,引进外国专家8.2万人次,派员出国(境)培训1.1万人次,引进国外新技术870多项、新品种1260多个,解决技术和管理难题5200余项,建成国家级引智示范基地21家、省级引智基地106家,建设“千村引智示范项目”示范村113个。

《国际人才交流》:近年来,山东引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请您介绍一下聘请外国专家、引进海外人才智力对转变山东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起到了哪些促进作用?

董国勋:近年来,山东省的引智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指导帮助下,引智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引智结构不断优化,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层次不断提高,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尤其近两年,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制定实施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力度,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引智工作优势,迅速转变工作思路,果断调整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引智工作力度,推动了引智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全省发展大局;通过实施重点高端引智项目,大力支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区域带动战略;通过引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成果,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引智工作为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全省共投入引智专项经费7000万元,引进外国专家8.2万人次,派员出国(境)培训1.1万人次,引进国外新技术870多项、新品种1260多个,解决技术和管理难题5200余项,建成国家级引智示范基地21家、省级引智基地106家,建设“千村引智示范项目”示范村113个。

《国际人才交流》:山东引进海外智力、人才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尤其在推动山东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方面有哪些成果和举措?

董国勋:山东引进海外智力、人才工作,始终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结构调整大局来开展。主要做法和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向重点行业和领域倾斜,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几年,全省围绕信息技术、新材料、低碳产业等高新技术行业和领域,组织实施了大批重点引智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带动了相关行业、产业的结构升级和发展,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应用开发能力,加快了产品的更新换代,产生了很好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重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省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项目占到了全部引智项目的40%以上。与此同时,我们围绕服务“三农”,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服务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引智工作的重点,积极引进新品种和高新技术成果项目,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促进了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出口农业的快速发展。仅2009年,全省就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000余项,分别实施国家和省农业引智成果推广项目89项和103项。其中临沂市引进推广的自然养猪法项目得到了回良玉副总理的充分肯定。

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国际人才交流》: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施区域带动战略过程中引智工作发挥了哪些作用?

董国勋: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区域带动战略部署,省人保厅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才智力支持工作的意见》,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30个引智示范基地,出国(境)培训、聘请外国专家项目占总项目的50%以上。利用国家外专局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局省合作项目机会,帮助建设一支能够支撑和引领我省蓝色经济区发展的人才队伍,为半岛蓝色经济区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国际人才交流》:在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工作中是如何为他们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的?

董国勋:各级政府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引进外国专家。我们与世界25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政府机构和专家组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邀请外国专家组织负责人来鲁考察和推荐专家。有的市赴发达国家和地区招聘高端人才;有的市通过驻华使领馆招揽专家。通过各类专项活动吸引外国专家。山东省政府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外国专家局每两年举办一届海内外高端人才技术项目洽谈会,从海内外引进数百名高层次人才。为了吸引和鼓励外国专家,省政府设立了“齐鲁友谊奖”,表彰外国专家。在山东工作过的外国专家已有303人获得“齐鲁友谊奖”。对特别突出的,推荐参加中国政府“友谊奖”的评选,已有41人获得该奖项。每年组织近200家外国专家需求单位参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和日本花甲专家项目洽谈会。开发了外国专家网上管理系统,实现了外国专家证和来华工作许可证的全程网上办理。积极推进外国专家网上洽谈项目系统建设,充实了专家库和项目库,项目信息总量达3200多个,国外人才需求1800多项,在库外国专家信息近900项。

《国际人才交流》:在引进海外人才的同时,是如何做好人才培训工作和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的?

董国勋:山东是高度重视出国(境)培训高层次和紧缺型人才工作的,平均每年选派1500名各类人才出国(境)培训。

围绕“三支队伍”建设,大力培训党政领导人才、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全省每年选派200多名县处级以上优秀中青年党政领导干部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进行为期半年的培训。选派近百名大型企业的高管人才到国外知名大学长期培训,或到世界500强企业挂职培训。另外,通过多种形式,选派我省两院院士、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专业人员出国培训。目前,我省专业技术人员的出国(境)培训项目占全部项目的60%。

围绕重点行业搞好培训。积极组织实施教育、节能、环保、农产品出口、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培训。组织实施了服务业于人培训工程、齐鲁名师工程、建筑节能、大气脱硝等多项培训。

围绕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搞好培训。围绕南水北调工程,组织实施了跨流域调水技术和水资源配置管理培训。围绕省政府提出的同纬度引智工程,组织实施欧洲油橄榄良种引进与产业化开发培训。枣庄被国家列为资源桔竭型城市,组织实施了煤炭绿色开采及生物复垦技术的培训。围绕黄河三角洲开发,组织实施了耐盐种质资源数据库管理及盐分监测监控技术培训。这

些培训项目的实施,学习了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引进了大批优良技术和成果。

促进区域带动战略实施新突破

《国际人才交流》:今年是应对后金融危机影响、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一年,如何发挥引智工作在促进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董国勋:今年是我省应对后金融危机、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又一关键之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全力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加快实施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等重点区域带动战略。这对引智工作也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科学发展,更加注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更加注重提高出国(境)培训质量和效益。

促进区域带动战略实施新突破。重点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开展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大力引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优势产业开发方面的高层次外国专家来鲁服务。在蓝色经济区建立一批国家级引智示范基地或示范单位,促进经济区快速发展。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引智项目,为开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服务。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引智项目,带动引智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组织实施服务业“千人培训工程”,抓好高层次服务业人员赴国(境)外的培训工作。实施半岛蓝色经济区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高端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优势产业开发技能人才和具有创新能力的海洋经济管理人才,提高半岛7市发展海洋产业的管理水平。

开创国际交流合作新局面

《国际人才交流》:在应对后金融危机影响的形势下,怎样开展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

董国勋:开创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新的局面,是今后引智工作的主要任务。我们将安排组织好一系列有影响的大型引智活动,搭建山东与国外高层人才智力交流与合作平台。举办第六届中国山东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暨技术项目洽谈会。邀请高层次外国专家和高端人力资源机构、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来山东对接高新技术项目,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活动。筹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高层国际论坛活动。以“黄河三角洲大开发,推动山东大发展”为主旨,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汇集世界各国优秀人才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献计献策,贡献力量。组织参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按照“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精品化”的标准组织好参展项目和洽谈项目,充分展示齐鲁引智风采,吸引更多高水平海外人才和项目落户山东。承办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和中国(昌邑)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协助承办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帮助省内企业引进新能源领域的高层次外国专家和科研机构来鲁交流洽谈,促进太阳能产业的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

加快国外成果推广,拓宽引智工作新领域。推广国外先进农业种养殖技术、优良品种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实施“新农村建设引智工程”、“千村引智示范项目”和“引智扶贫项目”,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果,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为推动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国外智力支撑。支持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领域的引智项目,为重点流域环境治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等提供更有效的国外智力资源。

不断完善管理和服务,开辟海外人才智力新渠道。不断完善外国专家管理、服务和表彰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重点培养高端紧缺人才,提升出国培训工作新水平。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选派高层次人才、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企事业高级管理人才、优秀中青年党政领导干部到国(境)外培训;加大组织实施高级技能人才与师资力量出国(境)培训力度,解决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组织实施服务业“干人培训工程”,做好出国(境)培训总结和成果推广工作,扩大出国(境)培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配置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前,利用国外银行矩阵式管理模式优化我国银行的组织结构已经成为银行界的共识。但是如何借鉴国外银行的经验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各家银行都处在探索当中。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小银行在采用矩阵式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只有对矩阵模式进行适当改造才适合我国中小银行的特点,并就构建中小银行的组织模式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中小银行;组织结构;矩阵模式;事业部制

近几年,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进行和金融业开放步伐的加快,银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是中小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如何调整设计组织结构以保证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又是所有中小银行必须解决的迫切的现实问题。

目前,部分银行借鉴国外银行的模式,在优化组织结构上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的来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说明组织结构设计和优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国银行的组织优化过程刚刚开始。

本文之所以选择中小银行作为探讨的对象,是因为相对于国有大银行,中小银行由于其灵活性。虽然容易在组织结构优化和设计上取得较快进展,但因此承担的风险也就更大,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组织结构,对其发展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本文就此问题谈些尚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对我国中小银行的组织优化有所启示。

一、如何看待国外银行的组织模式

目前,对我国银行来说,要优化组织结构除了国外银行以外没有别的参照系。而国外银行的组织结构是在长时间市场竞争中形成的,是适应市场环境、监管政策变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发展成果,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产物。国外银行组织结构本身体现着在竞争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所以对经历竞争时间不长而且要继续竞争并希望生存发展下去的我国银行来说,才有学习借鉴的价值。

但是在看待国外银行的模式时不能盲目追从,生搬硬套。

原因是:

第一,组织的变动是外部压力和内部知识积累更新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借鉴国外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外部压力,而忽视了组织内部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以及基于此进行的局部的渐进的改良运动,而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内容。实际上国外银行的组织一直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的经常是一段时间中的特征,而这个特征就是过去组织运动的结果。我们不能只看到结果,而不深入研究导致这个结果的细致的运动过程及其促使因素。

第二,不存在最佳的组织结构。

这意味着对每家银行来说其组织结构从来就不是最佳的,所以也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战略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还意味着从来就不存在适用于所有银行的最好的组织结构。观察国外银行的组织结构,我们会发现每家银行的组织结构都不尽相同,有的按照地区构建组织结构,有的按照产品/部门来构建,有的采取矩阵式,有的采取混合型等等,但是不论何种模式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强市场战略的执行力,高效率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

第三,银行组织结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与内部员工和外部环境(主要是客户、监管政策等)相互作用之中。

组织和员工及外部环境有一个相互适应的问题。国外银行的组织结构是与其员工的行为模式、客户群的特点以及监管环境相适应的。组织模式是一个载体和媒介,借此来梳理和优化以上主体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利于实现银行的发展战略。在借鉴国外银行的经验时,不能不考虑员工的行为模式、客户群的特点以及国内的监管政策。

第四,我国银行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也积累了一些适应我国国情和地方市场特点的好的经验,不能在借鉴外国模式的同时彻底否定自己。

二、我国中小银行在组织结构优化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银行引进的组织结构看,主要是矩阵式管理模式和产品事业部制,而且一般是二者结合。

引进银行分为两类,一种是新成立的银行,直接引进国外银行的模式,一种是对原有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和优化。

引进的方式,要么是聘请国外著名的咨询公司,如波士顿咨询公司、麦肯锡咨询公司等,要么由战略投资者提供技术支持。不论是哪种银行,哪种方式,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引发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引进的都是跨国性大银行的模式,都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这是改革方案提供者不很了解中国的情况,往往低估组织优化的复杂性,简单移植国外银行的模式,而国内银行改革心切,难免辨识力受到影响。

比如有的银行引进矩阵式组织模式,期望通过职能部门和产品部门的有效结合,克服传统金字塔模式的管理层级多、部门各自为战、信息衰减和决策效率低下的问题,提高决策效率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但是,事与愿违,新的模式在运行中非但没有发挥出优势,反而效率更低,成本更高,部门之间各自为战更加严重。由于业务条线实行分权垂直管理,出现了只管条线,不顾全局的问题。

处在市场前端的分支行在发展业务中出现需要跨条线解决的问题时,在总行竟然多次协调不果。而且分行功能定位过于单一,业务条线各自为政,分行开拓市场的合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于是出现了一切围绕流程转,但是流程不是围绕客户转的尴尬局面。

这里面引申出两个问题,一个足大银行尤其是跨国性大银行的模式是否适合中小银行,另一个是国外银行的模式是否适合中国。

对这两个问题,我们目前不能给出确定是科学的答案,即使是将来,答案也不可能是惟一的。因为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探索性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适用于跨国大银行的矩阵式管理和产品事业部制相结合的模式不完全适合中小银行。这里的“不完全适合”,含义是矩阵式模式和产品事业部的基本理念是应该借鉴的,但是具体的组织结构和模式未必完全适用,不能照搬,一定要根据国情和行情进行改造调整。

依据管理学理论,矩阵式管理模式与产品事业部制相结合的模式更适合大企业和大集团,这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进入更多的业务领域和地域空间,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既要围绕产品研发和销售进行资源配置和分权管理,又要加强条线的协调、配合和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对于银行来说,这种模式的顺利运转需要一定的支撑条件。

第一,需要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数据库,配备一个完备、先进的包括客户管理系统在内的管理信息系统,使全行各部门能够充分共享各种资源。各级管理人员打开电脑,就能获得完整准确的业务信息,包括客户资料的最新信息,与银行往来记录等。同时,通讯手段要先进,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要没有时差,没有阻隔。

第二,要有制度化的管理流程,制定出基本覆盖管理各环节的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并能有效协调组织,在银行业务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发挥战略性作用。

第三,无论是部门或业务单元还是员工个体,都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并建立起相应的问责制和绩效考评体系。

第四,员工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对自己在全行背景下应该承担的职责以及自己所在的业务单元和所参与的流程有深刻的理解,并具备相关能力来完成分配给自身的各项任务和职责。

第五,全行要有一套科学的核算系统,能够准确地记录、计算和分析成本,行内资金转移定价要科学、准确,各地区、各业务、各小组、各个人、各个客户的成本和利润核算要细化到最小微观单位。资源的占有、收入的创造都要合理计算、贡献要准确度量。

第六,国家政策和监管制度要与之相适应。

总之,只有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自发产生了分权管理和条线业务发展的需要,而且具备以上支持条件的情况下,矩阵式管理与产品事业部结合的模式才能发挥作用,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整合资源,实现战略目标。

之所以说我国中小银行不完全适合这种模式,原因主要有两点:

1.中小银行不适合分权管理。

银行在发展初期,业务规模相对较小,业务种类不是很多,需要集中资源,明确目标,步调一致,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搞好专业化服务,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尤其要发挥分行熟悉各地市场的优势,提高分行对各地市场的灵活适应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搞分权管理,过分强化业务条线功能,削弱分行资源整合力度,会导致目标模糊,条块分割,互相牵制,内耗严重,发展动力不足,难以发挥后发优势,不利于加大分行的市场开拓力度和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

2.实行矩阵模式的支持条件不具备。

主要体现在人、管理制度、信息系统和政策环境四个方面。

首先是人的因素。矩阵式管理模式要求员工清楚整个流程的运行状况,不仅有能力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其他部门,使个体行为和部门行为都符合整个流程的最大利益。而我国中小银行的员工多熟悉过去金字塔模式下运行流程,行为的主动性较差,本位意识较强,要适应矩阵模式需要观念和行为的调整。

其次,在管理制度上,我国中小银行还不熟悉矩阵模式,很难制定出适合其组织架构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尤其是与岗位相适应的责权利统一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考核跟不上,势必产生推诿扯皮、懈怠等传统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再次,我国银行的适应我国银行业IT建设需要和符合矩阵模式管理要求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尚处在摸索当中。

最后,在监管政策方面,矩阵管理和产品事业部模式下一般采取前、中、后台分离,大后台、大集中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如果不适当改造,在现金管理、监管报表报送等业务上就与人民币结算方式的特殊性和监管机构属地化管理相矛盾,尤其是在处理异地分行业务时表现得更为明显。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矩阵管理模式也有两种,一种是适应全球市场被大跨国银行的采用的管理模式,另一种是被这些银行的地区事业部采用的模式。

比如渣打香港银行也采用矩阵模式,但是局限在香港。这种适用于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矩阵管理模式,尤其不适合我国那些面向全国市场的银行。因为它的总分行和我国银行的总分行概念相差甚远。国外银行的分行通常规模小,人员少、功能单一,每个分行负责营销的地区和客户有限。如渣打香港银行在香港地区有30多家分行,这些分行实际上相当于我国银行的支行,其功能类似便利店。

而我国分行类似一个地区事业部,负责整个行政区域的市场拓展、营销策划、产品销售和综合客户服务,负责对支行的管理,其作用远大于国外银行的分行。相对于全球性管理模式,适应某个城市或地区的矩阵式管理更容易采取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模式以及大集中、大后台的业务流程。

我国中小银行在借鉴国外银行模式时要注意区分,如果采用了外国银行适用一域的模式,反而会起到消极作用。

 

三、适合我国中小银行的组织模式

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在设计优化组织结构时,应该把握矩阵和事业部模式的精髓,而不是简单套用其框架。就像设计服装,同样风格的服装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款式,要量体裁衣。雍容华贵的服装穿在妙龄少女身上就不合适。

矩阵和事业部模式的精髓是对市场的专注,并通过扁平化管理,快速反应,灵活调控资源,适应市场的变化。如果中小银行能够把握这种精髓,根据自身特点设计优化组织结构,就会发挥组织优势,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笔者认为,目前适合中小银行的组织模式应该是一种类似地区事业部与总行业务和职能部门相结合的弱矩阵的组织模式。要弱化业务条线的垂直管理功能,加强业务指导作用,强化分行的地区事业部功能,在控制风险前提下,扩大其开展业务的权限,加大分行的相对独立性。

总行要成为“管理和建设中心”,负责制定全行的战略计划、分行之间的协调、全行的资金调控和风险管理、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对分行进行监督考核、开发新的业务产品、统一开发各种业务系统和技术平台、管理全行的数据库等,并按照经营板块、财务审计、风险控制和支持板块设立部门。业务部门可以按条线划分为公司银行部、零售银行部和投资银行部等,独立核算。

职能部门可以分为资金计划部、人力资源部、信息技术部、审计稽核、风险管理部、战略规划部、产品开发部等,同时设立后台业务处理中心。在主要经济中心城市设立分行,分行不再进行分级,都直接归总行管理。随着分行数量增加,可以设立几个区域管理中心,协助总行监管分行。分行下设支行,分行和支行都作为销售中心和利润中心发挥作用。

分行管理支行,支行不设管理部门,仅发挥营销作用,全力贴近市场。分行根据经营需要,设立公司银行、零售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财务、人力资源等必要部门。

该模式的总体架构是总行一分行一支行,突出分行经营职能,弱化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分支行的营销中心作用。

在运作上条块结合,良性互动,既加强总行条线和职能部门对分行的指导,又突出分行相对独立的战略业务实体单位作用,使分行有较大的自主权,能够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灵活反应。

在组织模式上,分行行长对总行行长负责,分行行长负责日常行政管理和全面营销(或者侧重于某个条线)。分行副行长对分行行长负责,销售经理向分行副行长负责,直销员向销售经理负责。

在业务条线上,总行负责批发或零售等业务的副行长指导相应条线上分行行长(或副行长),具体职能部门指导分行相关部门。

在考核关系上,分行行长接受总行的考核,分行副行长接受分行行长和总行业务条线的双重考核。销售经理和直销员接受分行考核。

在风险管理上,建立地区专家和行业专家相结合的审贷和风险控制机制。各分行的审贷和风险控制部门由总行审贷和风险控制部门直接管理,总行风险控制人员实行行业分工,培养成行业专家,分行风险控制人员成为地区专家。分行风险控制专家由总行派驻。

在信贷审批上,分行行长和风险官共同负责,实行双签制。风险官同意的贷款,分行行长可以否定;风险官不同意的贷款,分行行长不能同意。审贷顺序是风险官在先,贷款的最终发放必须由分行行长签字。若出现不良贷款,行长承担主要责任和最终责任,风险官承担相应责任。

在审批授权上,总行应根据客户特点给予分行一定的信贷审批权限,以提高审贷效率。

比如某银行,对公司业务一般客户,分行有5000万元的自主审批额度;其中,AAA级及以上客户,分行有6000万元的自主审批额度。对零售银行客户(个人),分行有200万元的自主审批额度。

在业务流程上,支行只作为销售前端,分行承担部分管理职能和后台处理任务。随着分行的增加,中台和后台处理可以进一步集中到几个地区性的管理中心,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省级分行。总的趋势是集中中台、后台处理,弱化分行的管理职能,强化其销售中心和利润中心的作用。

这种模式类似目前新兴的SBU管理模式,既保留了矩阵模式的基本特点,减少了管理层级,体现了扁平化的要求,又有利于理顺分行和总行关系,调动分行的积极性,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条与块的有机结合。

当银行做到一定规模,有相当数量的客户基础,分行已经在当地市场站稳脚跟以后,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就可以适当加强业务条线的作用,向产品事业部转化。

战略决定组织,银行的组织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银行发展阶段的变化,适应银行战略目标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

另外不同银行有适合自己的不同组织模式,本文观点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 李 琳

配置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2.建立公司配置管理环境,并负责日常运行维护及系统优化,负责配置管理工作,包括基线管理、版本管理、发布管理、变更管理、配置审计等;负责配置管理报告的编写和分析。

3.监督和审核项目过程中配置管理规范的实施情况,为项目组提供配置管理流程、工具方面的咨询、培训和支持,参与公司产品及体系认证与维护工作。

配置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安全信息分析已经逐渐走向新的高度,尤其是对网络攻击的检测,可以充分弥补传统技术上的不足。基于大数据分析,构建网络攻击检测平台已经成为了学者们的重点研究对象,对该方面进行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笔者从大数据分析出发,探究大数据在网络攻击检测平台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并对网络攻击平台进行架构,阐明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技术的原理,推动大数据分析在网络安全信息中的发展与应用。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攻击检测平台;信息分析

引言:如今,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网络安全涉及到每个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同时也涉及到企业之间的交易信息等,一旦网络受到攻击导致信息泄露,对个人或者企业来说无疑都是严重的损失。近年来,网络安全攻击事件呈现出高发态势,各种网络病毒以及恶意程序等攻击事件屡见不鲜,这些网络攻击也成为了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传统的数据安全分析技术在对网络攻击入侵检测方面就已经有所应用,但随着安全数据的增加,传统数据分析的弊端逐渐显露。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出现,为网络信息安全提供了新的希望。笔者从大数据分析角度出发,对网络攻击检测平台的架构进行以下研究。

1 大数据分析在网络攻击检测中的应用

1.1大数据分析对网络攻击检测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接导致了网络安全分析数据量大幅度提升。传统数据分析以及存储成本较高,长期历史数据很难进行追踪,时效性与准确性难以保证,难以满足现代网络安全分析的需求。从大数据分析技术出现之后,该技术已经成为了信息发展的主要趋势,并在较多的领域迅速拓展与应用,同时也为网络安全分析提供了新的机遇。大数据分析对网络攻击检测来说具有几下优势与意义:

1.1.1大数据容量较大,能过够支撑数据存储与计算,让大量原始数据进行安全存储与分析成为了可能。

1.1.2技术成本较低。相对于传统的数据分析来说,大数据分析可以在配置较低的硬件上进行运行,对硬件要求不高,数据分析投入更少。

1.1.3分析速度更快。大数据信息存储与分析更加便利,分析效率大大提升,具有更快的分析与相应速度,方便进行信息采集与回收。

1.1.4数据挖掘能力强。大数据存储西悉尼可以进行采用多维多阶关联分析,对于历史数据可以建立直接的关系,充分利用历史数据并进一步提升数据的深度。

1.2大数据分析在网络攻击检测平台中的应用

在日常网络安全中,大数据分析主要是充分利用日常网络流量等数据,包括用户访问、行为、业务等多个方面,分析该计算机是否存在网络安全,检测其中是否存在主机入侵、网络安全风险、异常流量、网络入侵等。采用大数据分析可以进一步提高网络安全处理效率,对各种异常信息进行充分收集,防止部分网络攻击“钻漏洞”,采用的多阶段、多攻击关联技术,能够迅速从一丝异常中发掘网络危险,并提高网络安全防御的主动性。相关信息处理人员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来防止网络攻击,减少信息受损。

2 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攻击检测平台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大数据分析可以充分应用在网络攻击检测当中,通过对需要的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分析、检索等,提高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效率,并从大量的日常处理信息中发掘安全隐患,检测出网络攻击。因此,利用该技术可以构建网络攻击检测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的主要优势。

2.1平台架构

基于大数据分析对网络攻击检测平台进行构建,该平台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分别为数据采集层、大数据存储层、数据挖掘分析层以及数据呈现层。首先,大数据采集层子对结构化、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进行采集,包括日志、用户行为、漏洞、配置、镜像流量等,并将信息在存储层进行存储,数据挖掘分析层通过对采集到的历史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关联分析、情景分析等,将得出的数据传到呈现层,呈现层选取适当的方式对网络攻击情况进行呈现,并对当前的安全态势进行分析。

2.2关键技术

从以上平台架构过程可以看出,该平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技术,一是数据采集、二是数据存储,三是数据分析。网络攻击检测平台构建中,三种技术缺一不可。

2.2.1数据采集技术

数据采集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离线统计分析Hive系统,二是实时在线分析Storm系统。Flume能过够实现对数据进行分布式的传输与研究,因此数据采集层采用以上三种系统融合。采集数据主要是采集活跃数据与普通数据两种,活跃数据可以实现进行缓存,通过信息推动来拉取数据,达到数据才基层的负载平衡。

2.2.2数据存储技术

数据存储技术方面相对于信息采集较为容易,首先对采集到的各种分类数据进行分布式整理,而后进行列式存储,来实现高效大数据量的存储管理。选区合理的存储方式能够提高数据的应用效率,并实现数据之间的相互导入、导出。

2.2.3数据分析技术

数据分析技术是网络攻击检测平台的技术核心,主要采用MapReduce大规模数据运算,首先对数据按照分类进行划分,而后的进行分布式计算,各种计算之前相互协调与配合,来实现对存储数据的分批处理。为了提高数据分析的效果,可以采用多种数据分析算法,来提高各种数据之间的关联分析。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加深对网络信息数据的分析能力,笔者从大数据分析出发,对网络攻击平台进行架构,阐明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技术的原理,为更多网络攻击检测平台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于亚芳,潘耘,王励成.命名数据网络中的DoS/DDoS攻擊研究综述[J].信息技术,2017(06):78-82+87.

[2]俞诗源. 大数据工具在网络攻击监测中的应用[A]. 中国计算机学会.第30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国计算机学会:,2015:5.

[3]俞诗源,程三军.大数据工具在网络攻击监测中的应用[J].信息网络安全,2015(09):149-153.

配置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在现代园林景观之中,植物景观成为重要的组成元素。在对植物文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探讨植物文化的内涵优化园林植物的配置,起到增加人文素养的作用。在探讨植物文化的基础上,试图为现代园林植物的配置提出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植物文化;现代园林;植物配置

在当前中国的园林景观之中,植物作为重要的组成元素和表达内容,不仅美化和绿化了园林,还承担了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蕴,在美学上和功能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植物文化在园林景观之中主要以现代园林之中的植物配置来得以表达,以植物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承载设计师的造园理念。

1 植物文化的主要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植物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达方式,在古诗文之中常常出现以植物入诗或以植物作为意象的例子。古人对不同植物寄托了不同的情感和思想,如认为竹子谦虚、坚韧,认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认为牡丹富贵华丽,认为松柏沉默坚定,这些美好的思想品质和吉祥象征赋予了中国的園林景观以更多地人文背景和思想深度[2]。通过栽种不同的植物,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可以表现出主题和主旨,以植物文化表达自身的美学追求和造园理念。

2 现代园林的植物配置

在现代园林的景观设计时,为了亲近自然、贴合人民对于自然环境和绿色植物的现实需要,植物的配置成为重要的景观设计内容。在实践之中可以发现,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有以下几点方法和对策。

2.1 结合地形设计植物景观的主题

当园林中植物种类较多、园区占地面积较大时,按照主题设计植物景观可以最好地做到多而不乱、繁而不乱,也能较好地表达设计师的设计主旨。

在设计植物景观的主题时,设计师可以结合地形进行主题的划分,如池塘、小河附近以“水”为主题进行设置,在池塘之中设置水生植物睡莲、荷花,在池边种植芦苇、菖蒲,在河岸上载重垂柳,结合池塘、小河的景观和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将河流、池塘和水生植物、河边植物相互映衬,再加上水中的游鱼和河岸上的行人,有静有动、生动活泼。

除了“水”为主题,结合地形以大量乔木间杂种植还能够塑造出山丘和林野,以灌木和乔木制造出地形起伏的山峦丘壑。园区较小的园林,设计师可以合理运用植物营造出景深,并巧妙运用植被对各个景观之间进行天然地隔断,使园林显得繁而不乱、层次分明。

在有着大片开阔地的园林之中,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植被时可以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特色植物,大范围种植某种花卉形成特色园区。等到花季,鲜花盛开,乍看好像漫山遍野、铺天盖地,这种密集种植单一花卉带来的景色极富冲击力和感染力。

2.2 以四季为主题配置植物

除了地形,占地面积较大的园区还可以设置各种富含人文底蕴的主题,例如以四季为造园主题,在各个分区之间以植物或是建筑隔断。在以“春”为主题的园区,设计师可以遍植花木营造出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气氛,主要选择迎春花、桃花、杏花等春季开花的花卉,使这一园区成为春季赏景的重点。在以“夏”为主题的园区,结合池塘可以塑造出夏季庭院深深、小荷初绽的景象,也可以以石榴花、紫藤等夏季花卉为炎炎夏日增添清爽绚丽。夏季植物生长繁茂,许多落叶乔木都会在夏季枝繁叶茂,像槐树、银杏和梧桐等树木都是营造夏季清凉绿阴的典范,为城市增添绿阴和凉意,也有助于城市夏季温度的降低[3]。

秋季的园区在造园理念上可以突出红叶的热烈和黄叶的绚烂,在秋季为主题的园区,园林设计师可以广泛种植枫树、槭树等秋季树叶变红的乔木及银杏、二球悬铃木之类秋季变黄乔木。对于园区较小、不适宜种植高大乔木的园林,秋季主题的园区也可以以菊花等盆景为主要景观,以菊花的凌冽风姿烘托秋季园林植物景观的英姿飒爽,营造出秋高气爽的景色。

冬季的造园主题受限于地区环境和环境温度,对于纬度较低、冬季温度较高的地区,冬季的植物选择范围较大,能够在野外越开花冬的花卉,茶花就是不错的选择。在冬季平均气温更加低的地区,造园时设计师可以选择腊梅和梅花,傲雪寒梅可以成为冬季赏园的重点。在中国北部,冬季的气候更为严酷,极端性天气也跟多,为了保证冬季的植物存活,设计师应该更多地选择耐严寒的植物。松柏等常青乔木、灌木四季常青不惧严寒,以此作为造园的主题能够营造出凛冽肃杀的气氛,在冬季大雪纷飞时也非常应景。

2.3 高低错落配置植物

除了按照主题配置植物,植物搭配时还要考虑植物之间的高度搭配。例如,在设计园林时进行植物配置,将灌木、乔木和草本植物混杂种植,将垂柳、旱柳等垂坠感较强的植物种植在水域附近的池塘、小河边,搭配水葱、芦苇、荷花和香蒲等生长在沼泽浅水中的水生植物,再配合水中的浮萍、睡莲、水葫芦等浮水植物,水波袅袅的景色搭配各种赏心悦目的植物,高低错杂,极富有画面感和层次感。

考虑到园林在四季的观赏效果,设计师需要保证园林在四季都有景可看、有花可赏,更多地将开花季节不同的植物搭配在一起。例如,春天开花的樱花、桃花和杏花花期不同,可以间杂种植,夏天的石榴花、睡莲、栀子和米兰等花卉也可以搭配在一起,再加上秋天包括丹桂、银桂和金桂在内的不同品种的桂花和深秋的菊花、冬季的腊梅水仙,四季花卉参杂种植,使园区时时鲜花盛开、四时之景各不相同,极大地提升观赏性和趣味性。

对于园区较大、有条件对园林进行进一步划分的园林,设计师在植物搭配时可以考虑到园区的色调统一和色彩和谐,能够进行更多地搭配尝试。例如,将枫树、槭树、鸡爪槭和红栎等树叶呈现红色的乔木搭配上石榴花、凌霄花等红色系的花朵,再加上石蒜、红玫瑰和红蔷薇等色泽红艳的花卉,园区的色泽将会非常统一和谐。除了红色系,黄色系的花卉植物也很好搭配,乔木中的银杏、梧桐、榆树和水杉秋季有着金黄的叶片,花卉中腊梅、金缕梅、迎春花和金合欢绽放着金色的花朵,将其搭配在一起,园区将有着金色的主题色调。

3 结语

由于城市化步伐的逐渐加快和人民群众对于生活条件的要求逐步提高,在当今中国园林景观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生活条件提高后对于绿色生活和减少废气噪音的实际需要,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绿化和城市中植物覆盖率有着更高的要求,植物景观成为当前造园的重点。结合植物文化,合理配置植物形成良好的植物景观成为现代园林设计的重中之重和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杨絮飞,李国新.论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语素的多维审美意蕴[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2).

[2]于冰沁,王向荣.论园林植物配植形式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文化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李乃昕,杨茂川.因借用地人文属性 彰显植物文化内涵[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5).

(责任编辑:刘昀)

配置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为了找到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相对低下的原因,本文通过分析贵州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量及结构配置状况,发现贵州财政支农资金支出总量呈波动下降趋势,结构配置不合理,并进一步探索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的思路。

[关键词]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情况及问题

0.引言

本人在其它文章中,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进行考察,发现贵州财政支农资金对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对贵州农业的总体贡献水平偏低。在对贵州财政支农资金结构配置绩效回归分析中,发现支援农村生产和各部门事业费支出、农业救济费支出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具有正相关关系,但是两者的弹性系数都很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不但没有带动作用,反而工值检验为负数,而科技三项费也未通过检验。本文借助贵州统计年鉴和其他统计資料,具体对贵州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以便找到改善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水平偏低状况的思路。

1.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情况分析

1.1贵州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总量分析

近年来,贵州财政支农资金在逐年增长,但相对数量却波动徘徊呈下降趋势。2000年之后,财政农业支出的增长速度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显得很不协调。财政支农支出力度渐于削弱,缺乏稳定性。下面具体对1996年-2006年间贵州财政支农资金总量的变化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见表1)。

从表1口J以看出:

1.1.1贵州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呈波动下降趋势,从绝对数量看,贵州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除2003年比2002年有所下降外,都在逐年增长,从1996年的15.59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91.18亿元,增长了6倍多。从相对数量看,贵州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波动徘徊整体下降的趋势。1996年一2000间徘徊上增,2001年后除了2004年陡然增加到17.28%外,呈下降趋势。说明贵州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波动徘徊,很不稳定。

1.1.2贵州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增长速度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相比,前几年财政农业支出增长速度略高,后几年偏低。我国《农业法》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根据这条以法律形式确定的动态衡量指标,如果把“国家对农业的总投入”理解为预算内财政支农支出,那么,1996年-2001年贵州财政支农支出符合《农业法》规定的要求,但从2002年起到2006年(其中排除2004年的59.59%,这主要是由于2003年贵州财政支农支出偏低造成的),均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进一步说明贵州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在逐渐下降。

1.2贵州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结构分析

贵州财政支农支出,主要由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基本建设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其他支出五个部分组成。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事业费,用字母A代替,主要指对农村兴办的小型农田水利,农村开荒和水土保持等的补助费以及农业事业单位人员机构经费:基本建设支出,用字母B代替,主要指用于公路建设,农业水利设施等建设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的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字母c代替,指用于农业科研方面的支出,包括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投资等:农村救济费,用字母D代替,指通过转移支付手段,直接给农村贫困以及失去劳动能力的居民的补贴:其他支出,用字母E代替,指除了以上支出项目以外的其他支出。表2、表3列举出1996-2006年贵州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结构及比重。

根据表2、表3得出如下分析:

1.2.1支援农村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农支出比重偏高,1996年到2006年的平均比重超过财政支农总支出的一半。从表2、表3可以看出,1996年到2006年,支援农村生产和各项事业费支出总量除2003年以外,其余每年都呈上升趋势。支援农村生产和各项事业费占财政支农的比重先是逐年有所下降(除2000年比1999年有所上升外),2001年下降到最低点42.64%,之后又基本上呈上升趋势,2004年最高,达到72.34%。

1.2.2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呈抛物线形状,先是上升,之后下降,总体走势波动最大。从表2可以看出,从1996年到2001年间,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总量(除1997年略有所下降外)基本上都在上升,且上升速度很快,从1996年的0.62亿元上升到2001年的12.54亿元,增加了近20倍,这对贵州省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2001之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总量(除2006年较之2005年有所增加外)基本上都在下降,这与财政支农总量不断增长的趋势不相匹配,不利于贵州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1.2.3农业科技三项费和农村救济费支出总量较少,比重偏低。根据表2、表3显示,贵州农业科技三项费支出总量呈波动螺旋上升的状况,但此项支出太少,比重一直都很小,1996年到2006年没有任何一年超过1%,且平均只有0.34%,这不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换代升级,致使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救济费支出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占农业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6年到2004年比较稳定,大体维持在0.4%-0.65%之间,2005年和2006年均超过3%,但总体上看,农业救济费总量较少,占财政支农的比重偏低。

1.2.4其他支出总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所占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2.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问题分析

2.1公共财政在农村严重缺位和越位,财政支农力度较弱

尽管贵州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在逐年增长,但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较低,且呈下降趋势,这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公共财政在农村的严重缺位和越位,导致农业产出的低效益。1996-2006年,贵州一般预算支出为3192.9亿元,但农业支出仅为461.08亿元,仅占14.4%。到2006年末,贵州农业人口相对相对全省总人口比重为72.6%,但仅占14.93的公共财政。贵州农业公共财政还有严重的越位现象,投入了不少本该由市场承担的经营性和竞争性农产品生产及加工项目,但不少项目因经营不善而不了了之。同时,本应由公共财政承担的农业基础设施、医疗保健、科教文化、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长期未能得到改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得不到应有提高,使得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使得财政支农目标实现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2贵州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

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贵州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在贵州财政支农支出中,支援农业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占主体地位,而该项目中农业事业费

支出又占主体,农业事业费中很大部分又用于人员经费开支,形成“养人”财政,其真正用于支援农业生产支出的比重并不高,削弱了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另外,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偏低,科技三项费投入更低。在基本建设支出中,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如防洪防汛、绿化建设等比重较大,而这些投入大多与农民增收无关:在科技三项费支出中,相当一部分用于农业科技推广、技术改良的资金在实际操作中却大量流向科研院所及其他工业企业和农业管理部门。这样,使得真正投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和农业科技开发、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费用较少,普通农民从中能直接得到的收益更少。而农村救济费支出也较低,基本上属于“输血式”补贴支出。贵州财政支农的结构状况,造成支援农村生产和事业费支出和农业救济费支出对推动农民收入增长贡献低下,而基本建设支出和科技三项费支出没有对农民收入增收起到带动作用的不合理局面,不利于贵州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2.3农村财政支出职责与财力不匹配,加剧县乡财政困难

贵州农业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由掌握主要财力的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而广大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项目,主要由财力薄弱的县、乡财政去投资解决,同时,县、乡财政还要承担绝大部分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卫生经费等公共财政职能。2006年,贵州县、乡级一般预算收入总额为124.53亿元,而相应的一般预算支出为351.99亿元,收支相差227.46亿元。长期以来,贵州绝大部分县、乡需要中央和省的转移支付维持政权运转,成为“吃饭财政”,往往只能勉强保证工资的发放,很难有更多的资金支持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事业。

2.4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督

受我国当前的财政分配体制投资体制影响,贵州财政支农资金财权与事权划分不清,长期存在多头管理,缺乏统筹协调,难以统一运作形成整体合力。而且分散投资与重复投资并重,在使用中资金挤占、挪用现象严重,支农资金到位率低,监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贵州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2001-2005年間,中央财政和贵州省级财政对贵州农业总共投入189.32元,分别由8个业务部门管理分配,具体为贵州省发改委以工代赈资金14.25亿元,省农办扶贫资金27.03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2.33亿元,省农业厅农业专项资金9.59亿元,省林业厅林业专项资金71.18亿元,省乡镇企业局乡镇企业发展基金1.38亿元,省农机局农机项目资金0.3亿元,省水利厅水利建设资金53,26亿元。这些资金涉及项目上万个,规模小,零星分散,政府不但难以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管理,而且项目之间的资金相互不配套。贵州财政支农资金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的监管,但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责权划分不明确,部门配合不协调,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阳劫,2008)

3.分析结论及改善思路

通过分析贵州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量及结构配置状况,发现贵州财政支农资金支持力度呈波动下降趋势,结构配置也不合理,支援农村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农支出比重偏高,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农支出波动很大,农业科技三项费和农村救济费支出总量较少,比重偏低。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贵州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存在公共财政在农村严重缺位和越位、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县乡财政支出职责与财力不匹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提出以下几点改善思路:(1)应该在总量上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增加对关系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投入,并努力多角度拓展财政支农资金的来源。(2)应科学确定投资重点,优化支农结构。(3)应当努力增强县、乡财政实力,同时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支出责任,使农业财政支出职责与财力相匹配。(4)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参考文献]

[1]贵州统计年鉴[出].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7年各年.

[2]阳劫,财政资金支持我省新农村建设问题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贵州大学。2008.

上一篇:食品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说课技巧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