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实践意义范文

2023-09-21

开题报告实践意义范文第1篇

学院名称:********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2013年 9 月 1 日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分析

一、引言

1.1调查背景及意义

1.1.1调查背景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已进入恋爱阶段的大学生,对爱情充满了向往和追求。在大学校园里,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事情。本调查报告从大学生的恋爱观出发,通过网上问卷调查,探究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心理和存在的问题,就当代大学生恋爱观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自身形成的恋爱观,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恋爱观。

1.1.2调查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增长,现代的校园已不在是五六十年代的校园。大学生恋爱已经是普遍的现象,出入的双双对对、亲亲我我也不会被认为不正常的行为,虽然爱情可以让人陶醉,让人更好的工作、生活,但在另一方面,不合时宜的恋爱也有可能带来不好的影响,影响学习,影响生活。大学生应如何对待爱情、追求爱情,这将是每个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因此进行关于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就显得迫在眉睫。针对出现的问题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尽快的改善这种形式对于家庭和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上的《问卷星》自编《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以及邀请福大的同学填写,调查范围涉及全校各个学院。收到有效问卷56份,男生26份,占46.42%:女生30份,占53.58%。

二、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所用时间:2013年8月1日—2013年8月31日

调查位置:网上进行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恋爱的选修与必修:

调查显示,28.3%的人认为恋爱对大学生来说是必修课,71.7%的人认为是选修课。总体答案不够集中,表现出大学生爱情观比较矛盾,同时也显示出大学生恋爱观认识的不断提升,但仍有小部分人对恋爱的态度上存在不足。

2. 恋爱原因分析:

针对大学生恋爱原因,11.1%的同学选学习压力大,22.2%的同学选生活枯燥,11.1%的同学选恋爱风潮,19.9%的同学选心灵上的空虚,只有35.6%的人选择“真心喜欢”此项,体现了大学生处于成长阶段,迷茫期,在各种压力下为排解孤独的侵蚀而向恋爱发展,这只是一种对待感情问题的不确认,迷茫的心理,应加强教育与改善,调整此种心态。

3. 恋爱结果问题:

18,2%选有,2%选没有,63.6%选有可能,16.2%选不知道。认为大学生的恋爱最终有结果的可能性比较小,很难实现,大学生恋爱犹如空中楼阁一般,缺乏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导致成功率不高,由此可以认为,大学生注重的只是恋爱的过程,轻视其结果的可能性很大,反过来也反映了现今大学生恋爱的状况很难有结果。

4. 对于大学生对待恋爱态度方面的问题:

有68.7%的人认为应该一切随缘,26.3%的人认为应该积极追求,3%的人认为不应过问,而又有2%的认为应该旁听旁观,结果可想而知,表现出如今大学生的态度比较明朗,大部分都比较随缘,同时可以看出今天的大学生与过去的相比,推翻了错误的恋爱观,思想和认识上的高度提升,这又是非常可观的。

5.如今很多大学生在自己恋爱的同时,也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包括自己父母的。调查结果如下:

自己父母的大学中恋爱的赞同占20.9%,反对占的比例比较小,占15.5%,而默许的占的份额较大,占43.4%,但是正确引导的占的所占的比例不容乐观,只有20.2%,充分说明了当前家庭教育模式的却是是造成大学生恋爱观错误或有偏差的原因,而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父母的正确引导,只有正确引导的力度提升了,健康的积极的大学生恋爱观才有可能浮现质的飞跃。

6、 下面是恋爱中男生为女生花钱的做法正确与否的分析。

结果有22.2%理所当然,36.4%选不该,33.3%选考虑家庭,8.1%选没想过。认为应该男生付款的老一派的思想已经逐渐被抹杀,一方面可以体现出当前恋爱观的进步性,新兴的力量正在逐步蔓延,新时代的爱情非同一般,异于以往,另一方面,也突出反映女生地位的不断提升,男生不在认为为女生买单是应尽的义务,女生经济的独立使得恋爱中更平等,更和谐,介绍了经济矛盾,使恋爱过程更简单,纯洁,更值得人们的向往。

5. 对于在校学习期间恋爱对学业的影响方面,有如下结论:

结果显示,22.2%选负面影响,36.4%选影响不大,33.3%选互相帮助,8%选没有影响。当前的大学生自控能力有所加强,多数对生活不在盲目地跟风,不在茫然不知所措,懂得举足轻重,不再只是注重投入而轻视学业。这无疑是一个好的方面,值得再度的发扬。

6. 恋爱失败给自己心理上的影响:

在此调查中发现,有56.6%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失恋与恋爱所带来的诸多影响,另外9%的同学选造成打击,22.2%选积累经验,12.2%选没有影响。有的同学认为:“失恋,是人生交响乐中的一段小小的插曲,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丰富着自己的人生”,“这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失恋可以磨练自己的性格和意志,使其更加坚强起来!”有的人在经历失恋后在事业上往往会显得更成功。有的人怕失恋,怕自己的恋爱失败,怕失去已得到的东西。这样的同学则是思想不成熟的表现,恋爱难道就是生命的全部吗?没有了爱情,友情、亲情依然还会陪伴着你。恋爱使大学生心理成长,然而,仍有部分学生会受影响,应该加强教育心理辅导。

7. 同居的看法:

认为同居是“感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很自然”,和认为“虽不支持,但包容”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分别占31.3%和38.4%。对于社会上日益增多的同性恋人现象很多人认为人各有所好,应该包容,占比例58.6%之多。由此得知,当今大学生思维方式有了很明显的改变,大胆,开放,摒弃了以往的保守的思想,可谓是一个欣慰的进步。

综前文所述,当前恋爱观有如下特点:

1、浪漫性

调查反映,大学生的恋爱,谈论的话题大多是学习、娱乐、人生、社会等,注重花前月下,诗情画意,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对爱情浪漫色彩的追逐和窥探心理日趋强烈。浪漫性的追求自然缺少不了经济的支持。现在的大学生还没有经济来源,说白了就是在用父母的钱来制造浪漫。

2、盲从性

“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从理性上都知道学业是第一位的,感情是第二位的,但是真正的想法是这样吗?根据调查很多的大学生原本是抱着在校期间刻苦学习,不谈恋爱的想法,可看到周围的同学纷纷坠入爱河,生活富有浪漫的情调,特别是节假日,看到恋爱的同学都成双成对的出去玩,而自己却呆在学校里孤独寂寞,心里不是滋味,为了显示自己不比别人差,于是就匆匆加快了求爱的脚步,随意选择了一个,盲目跟从。同时他们也认为这比较时尚。

3、轻率性

现在大学生恋爱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恋爱过程而轻视恋爱结果。据调查,有22.2%的同学谈恋爱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寻找精神寄托,有66.7%的同学觉得无法把握与男(女)朋友的未来,认为未来有太多的变数。这是大学生的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需要正确的引导。

4、冲动性

大学生处在青春期,个性具有冲动性,因此其恋爱也有很明显的冲动性。一是对自己的感情缺乏审慎思考,有不少同学与恋人本来是不认识的,但是觉得好就主动追求,凭一时冲动就做出草率的决定;二是情感强度大,不易控制,有时候还有可能冲破理智的防线,偷吃禁果,所以最近有许多报道是关于大学生堕胎之类的事。三是情绪波动大,自控力差。感情一旦开始就久久不能平静,即热恋中的人常常处于激动、兴奋的状态,受情感支配的程度比平时大得多,而理智则处于比较脆弱的地位。因此一旦失恋则感到学习无动力。

5、开放性

以前的大学生谈恋爱很讲究是属于 “地下活动”状态,常常鲜为人知,而现在的大学生谈恋爱不仅不怕别人知道,而且还故意让人知道。走进大学的校园到处是出入的双双对对,卿卿我我。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也比以前开放了许多。

附录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问卷

性别:□男 □女年级:____所学专业:____

1、您认为在大学中恋爱是选修可还是必修课?

A、选修B、必修

2、您觉得周围有谈恋爱的同学,他们为什么贪恋爱?

A、学业压力大B、生活枯燥C、恋爱风潮 D、心灵上的空虚E、真心喜欢

3、您认为大学生的恋爱最终有没有结果?

A、有 B、没有C、有可能D、不知道

4、您对大学生谈恋爱采取什么态度?

A、一切随缘 B、应该积极追求C、不应过问D、应该旁听旁观

5、假如您在贪恋爱,您的父母会采取什么态度?

A、赞同 B、默许C、反对D、引导

6、您对恋爱中男生为女生花钱的做法采取什么态度?

A、理所当然 B、不该C、考虑家庭D、没想过

7、您认为在校学习期间恋爱对学业有什么影响?

A、负面影响B、影响不大C、互相帮助D、没有影响

开题报告实践意义范文第2篇

1 语文情感教育的意义

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 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语文课程有着能引起体验的情感性内涵, 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情绪感染力, 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 激发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而且对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师生置还远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突出表现在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不够, 选材缺乏信息性、趣味性和前瞻性。因此, 外语教材必须进一步创新, 一方面必须紧跟国际最新发展步伐, 另一方面, 应从外语教育如何更好地为知识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综合提高学生的素质考虑。

3.4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建构主义提倡的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彻底改变教师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讲解、翻译、提问等方式, 在课堂上居高临下控制着整个课堂,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三个模式。

课题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个个学习单元, 即课题, 每一个课题围绕着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展开。学习者通过合作、讨论来分析问题、收集资料, 直至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 学生便可以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不仅能掌握语言形式, 而且可获得在实际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 即获取交际, 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知识结构。

情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与双方性情的陶冶, 理想境界的提升, 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职学生大部分在学习上处于劣势, 家庭环境糟糕, 笔者在教学班级进行的调查中, 学生们的学习障碍往往小学阶段就已经出现, 他们中单亲家庭或问题家庭的比例往往达到15%甚至20%, 家庭关爱的缺乏成为学习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的情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主要有:自卑, 认为自己比人低一等, 情感变得敏感;自暴自弃, 反正自己学习不好, 学也学不会, 于是混日子过, 情感变得麻木, 反应迟钝。这些学生往往更需要被老师关爱, 更需要积极的情感开发与熏陶。

1.1 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借用心理学的研究, 情感是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性格在内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 它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 是智力的发动机。情绪可以影响对信息的选择, 监视信息的流动, 促进或阻止工作记忆, 干涉决策推理和问题的解决。一般说来, 积极的情感在认知过程中起协调组织作用, 提高工作或学习效率;消极的情绪则起相反的作用。

英语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 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意义的问题, 让学生去思考, 去尝试解决。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尽可能采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材料, 创设好的问题情景, 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 从而参与问题解决, 建构新的知识。应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 开发潜能, 使整个教学活动向以“问题讨论为中心”转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 在不妨碍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 配合并促进他们解决问题。

双向传递式的小组活动。双向信息传递是由两人或多人组成一组, 每个学生都拥有对方或其他人不知道却需要的信息, 这样每个学生都必须给予信息, 也必须获得信息, 通过交流与合作才能完成交际任务, 达到解决某一问题的目的。这可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参与信息交流,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由于从教师那里得不到理所当然的答案, 因此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 尽量以自己有限的英语语言能力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找答案, 解决问题。通过以上活动, 可以营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竞争的教学环境, 促

布卢姆说“从认知这一角度来看, 学生可以被当作一架分析的机器, 一架解答问题的‘计算机’。反之, 从情感这一角度来看, 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动机、内驱力和情绪是引起掌握认知行为的因素”语文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 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同时它还是一个文化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的增长和智力的发展始终有情感发展相伴随。教师应该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 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带动起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 引导学生满怀激情地去追求人类文明。

1.2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是培养人格的事业, 如果仅仅是为了灌注知识、练习技能, 而不将理想教育贯穿其中, 则是机械教育, 不是真正的育人。而今,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未来人才不仅仅要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学习基础, 更要具有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建构良好知识结构。

4结语

在高职高专教学中, 采用建构主义理论, 可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教学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它为高职外语教学开拓了新的理论依据, 它符合当今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思想, 对外语教学将起到积极有效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成.当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及其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9.[2]范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

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4.[3]沈春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在英语教

学实践中的应用[J].武汉高职学报, 2004,

6.

[4]李晓.试论外语教学“三大原则”及其实

践途径[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8.所谓健全人格, 是指人格的构成要素如情感、意志、性格等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其中情感居于基础地位。情感教育不仅能通过发展人的情感直接推动健全人格的形成, 也能通过其他要素的促进作用而有助于健全人格的教育理想成为现实。

语文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 它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颐养人的心灵和性情, 促进人格发展。教学实践中, 语文教师更应该把每一次教学活动都当成是对学生人格的一次塑造和完善, 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精神世界增进民族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

1.3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近年来各国的教育却只注重开发认知而忽视情感培养, 而中职学生因为家庭背景, 特殊的教育经历, 学生厌学、逃学、自杀、校内暴力等现象尤为严重, 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知识的学习, 为学生未来做准备, 还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感受幸福人生。语文教材中的材料是主观感受的表达, 是内心情感的流露, 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获取这种感受, 体验这种情感, 理解这种见解, 转化这种智慧, 最终构筑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

2 语文情感教育的实践

语文教育应该发挥心灵净化的功能, 帮助学生进行情感建构, 使其心智更加健全, 意志更加坚强, 人格更加完整。关注情感教育, 重拾学生情感世界中被遗忘的珍珠, 应该是语文学科所担负的重要责任。

语文老师在培养学生情感上应该关注“三情”教育:亲情、友情、民情, 这是情感教育的主旋律。应该引导学生从书本中抬眼, 倡导“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促使学生去了解社会, 从而激发社会责任意识, 并通过这种教育形式的长期熏陶, 使之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人文素养。

2.1 通过语文实践增加感性认识

在现实社会中, 人们生活状况有贫富差距, 中西部区域有经济落差, 许多外来民工涌入被看作天堂的城市求生、发展, 他们的经济生活是令人忧虑的。同时, 在学生当中, 普遍存在着苦乐观逐渐淡薄, 优越的生活使他们不知“贫穷”滋味的现象。对此, 我们可以利用周末时间, 布置一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网络查询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观察街头的不协调画面和关注小区周围的民工生活, 以此拓展视野, 体验民情, 鼓励同学们走进社会, 接触生活, 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同时要求学生在调查之后对比自己的生活现状, 列举出自己家庭拥有的优越之处。让青少年了解处于低生活水平下人群的生存状态, 可以让他们感受生活的艰辛, 对他们全面认识社会形成关心弱势群体、自觉扶贫济困的意识具有积极意义。此外, 我们还应进行一些以“感恩亲情”、“母亲节”等内容为专题的编报活动、诗歌朗诵、征文活动等, 极大增强孩子们内心的感恩意识。

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们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关注, 加强了学生明确的感性认识。

2.2 以阅读熏陶情感

“读一本好书能净化人的灵魂。”为此, 我们可以专门开设一周两节阅览课来进行师生之间的美文交流。这些课在文化课程中, 往往是学生最爱上的课。阅读课上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必须把看到的自己认为精妙的句子或者有感情的文段摘录下来。同时让他们写短评, 写感受。我们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古代圣贤大作《论语》、《孟子》;选读新课程推荐的名著《名人传》、《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也捧读时文《感动中学生的100个父亲》、《感动中学生的100个母亲》, 让《读者》和《美文》成为学生的阅读手册。课堂上自始至终由学生自己主持, 交流自己最得意的作文, 并当场评奖。平时自己也必须有目的、有需求地坚持阅读一两套传统的优秀著作, 并不断地把自己的感受, 特别是爱心、热情、同情心以及激励和想象力传播给学生, 而这份人文素养的长期熏陶正是中职学生所缺少的。

2.3 通过文本解读来增强情感体验

进行情感教育, 语文课堂是教师培养学生情感最好的途径。教师应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以达到语言感人的目的。在文本的阅读中,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深刻含义。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 作者用了三个“终于”来叙述父亲送“我”上车, 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学生结合语境来推敲, 会明白这样写能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照顾, 体现出深深的父爱。学生会慢慢意识到父母对儿女的爱无处不在, 渗透在琐碎的生活中。

通过这样有目的的教学手段, 加强学生对亲情、友情、民情的认识, 丰富其情感世界, 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2.4 结合自身体验, 加强情感教育

文学作品的艺术美, 具有多层次性。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广的审美空间里, 蕴涵在逼真的艺术意境之中。要使学生进入作者创设的审美空间和艺术意境中, 领悟艺术美的真谛,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自身对生活感悟。教师可设置与文本相似的情景让学生在与作者的共鸣中, 受到熏陶和教育。如学习都德《最后一课》的时候, 我们可以给学生放映一些日本侵华、英国占领香港的图片, 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自己置身于当时环境中, 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学习《致橡树》后, 让学生讨论对爱情的看法, 谈谈自己的个人情感经历, 然后写下来。这样就能针对职校生中谈恋爱比较多的现象, 有意识地让引导学生认识爱情及其对成长的影响,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爱情观。

“教育之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成其为池塘,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情感, 使之从而热爱生活, 向往未来, 拼搏进取, 学有所成,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并发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使语文教育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和世界观、价值观”的统一, 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摘要:语文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而且对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师生双方性情的陶冶, 理想境界的提升, 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职生因为其特殊的身份, 更需要重视情感教育。语文老师在培养学生情感上应该关注“三情”教育:亲情、友情、民情, 倡导“家事、国事、天下事”, 促使学生去了解社会, 从而激发社会责任意识, 并通过这种教育形式的长期熏陶, 使之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人文素养。

关键词:中职语文,情感教育,意义,实践

参考文献

[1] 韩雪屏.语文教育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 王文彦, 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 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4] 林庆欣.浅谈中学语文的情感教育[J].语文学刊, 2006, 8.

[5] 吴媛东.浅析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语文学习, 2005, 2.

开题报告实践意义范文第3篇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开题报告实践意义范文第4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是重庆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十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02-dt-10)。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纤为网络骨干,采用千兆高速以太网,集视频教学、监控、信息服务、学校管理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实现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数字投影机、实物展示台、100英寸电动玻珠屏幕、多功能讲台、监控摄像机、29英寸电视机,上课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4、实践问题:网络是一个新环境,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21世纪的教师应该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②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③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纪的学生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变更传统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②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学会学习。

③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1世纪的学校应该思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学生的关键途径;加强资源库的建设,为网络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等问题:

①如何进行资源库结构的建设。

②如何

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意识。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资源库,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3)手段先进。利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资料,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2001年3月至2003年2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12轮培训,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到简单课件制作、网络课件制作,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基本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系统培训,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家、市、区各级的技能竞赛,多人获奖,从而推动了教师个人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论、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索引法、行动研究法。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采用观察、文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1、论文集:本课题研究的报告、总结、论文、案例、教案精编(内部印行,争取正式出版)。

2、专著:《扣开未来之门——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模式研究》(正式出版)

3、电子出版物:《求精中学优秀网络课件选》(若干辑)

八、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一)研究周期

三年,即2002年2月至2005年1月

(二)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1、2002年2月——5月为准备阶段

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

2、2002年6月——2004年8月为实施阶段

开题报告实践意义范文第5篇

一个多学期的时光已经过去了,当我们的足迹逐渐遍布了这个校园的每个角落,我们的思想也逐渐融入这里。刚来的新鲜与棋盘,羽化成了我们的行动和收获。这次的开题报告,给了我们一个回味生活,整理思路,规划未来的机会,让我们总更高的角度审视大学生活。

或反省、自责,或怀念、煽情,抑或梳理过去,抑或铺陈未来,我们精心准备的德育答辩开题报告让我们彼此有了更真切的了解。生命赋予我们相遇的权利,而此刻,我们正把这种相遇升华成相知。看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亮点,我们每个人都因此而变得更加透明、纯净。

开题报告会前,我们先观看了宣传委员制作的幻灯片。回忆着往昔的点点滴滴,每一丝欢笑,每一屡愁绪,都像五线谱上的一串串音符,有节奏的闪烁在你我的脑海中。十渡之游,在那个稍稍有些萧瑟的深秋,二十几个青春昂扬的时代精英来到了这个僻远的地方。没有初夏时节的渲染,却依旧有火一样的激情,我们放歌,我们呐喊,呼唤青春,体验成长。玉渊潭之旅,那可是个芳草青青、柳树依依的好时光。依旧是一群少男少女,踏着更加成熟的步伐,迈进了那片樱花的海洋中。拥挤的人群挡不住我们的执着前行,树荫下,游船里,车站旁,充斥着一片活泼洒脱的气息。五系辩论赛,我们展示风采的大舞台。四轮紧张忙碌的准备,换来的是沉甸甸的第一名的奖杯。不论在那里,我们都力求完美,追求卓越。

德育答辩的环境是清新的,像刚刚融化的春天,有着去年的春夏秋冬,也充溢着灿烂的希望之光。站在讲台上,我说,你听,我们不光在交流,还在理解。走上的时候或许还有些许的紧张,但当我们的感情融入其中,很多话就不由自主流露了出来。从台上走下,还有一丝不舍。我们在这样的气氛中感悟人生,是一种享受。

有一些同学的报告内容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华美、鲜艳的背景,动情的言语,真实的照片,每个人似乎都带领大家重温了一下自己成长的心灵历程。有的同学从昨天、今天、明天的发展的眼光,审视自己,不仅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说明了自我的不足;有的同学用煽情的言语,回味大学以来的琐碎,给同学一次享受生活的机会,让我们在感动中聆听他们的成长;有的同学以感谢的口吻,从她身边的人说起,提炼他人对自我的评价,在回报了他人的恩德的同时,自我的思想境界亦有所提升;有的同学以故事为引,娓娓道来那些使人凝思感悟的话语;有的同学引用明哲箴言,将人生哲理阐述的清晰易懂;还有的同学仿古效今,用自己在古典文学上的造诣,给大家诠释古今大家的风范„„

虽然每个人的风格迥异,内容多彩,但似乎所有人在结尾都想表达一个想法:我们属于这里,我们爱这个班。一句清新的祝福,凝结着太多浓重的感情。我们爱这里,因为我们曾经属于这里,曾经为她哭过、笑过;我们爱这个班,因为这里有太多爱我们的人,让我们不自觉的就以我们自己的爱来回报。

报告会间歇中发放的“大学生必备技能”的精美卡片,寄托了我们未来的梦,我们的理想和奋斗的方向。给了我们一个评价自我的标准,让我们看到差距,充满动力。是的,只有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完善不足,我们才能创造出绚烂的明天,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更加富有战斗力。

报告会的最后,我们还进行了评选班徽和班歌的环节。同学精心用photoshop制作的班徽,体现着我们双语班独一无二的特色。大家推荐上的班歌,每首都经过了大家的推敲,悠扬的旋律回荡在教室中。多么艰难的投下一票,多么不忍的取舍。在大家庄重的投票和唱票

过后,班徽和班歌就此产生。报告会的情绪也达到了高潮。

开题报告实践意义范文第6篇

课题来源

企业文化做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其传入我国不过30多年。2005年3月1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理论方兴未艾。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些理论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性的企业文化理论能成为主流。

我在党群部门就工作了10多年,近几年开始参与本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经过这一年多对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理论和文献的研读,加之实际工作中的切身体会,感觉到目前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误区。所以,将自己的论文确立为“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困境与路径探索”。

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拟从目前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存在的企业文化表面化、标签化的认识误区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重视程度不够、需求欲望不强烈、具体措施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入手,提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采取适合国有企业特点的主要方法,将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确保企业文化的方向性和长期建设的有效性;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秉承本企业企业文化的精髓,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才能使企业文化发挥聚集一个志同道合团队的作用,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研究意义

目前国内在企业文化研究方面,阐述概念的多,实证研究的少,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不强。本课题研究通过对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结合国有企业的特点,讨论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应有的内容,着重讨论了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对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丰富了企业文化研究理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3000字左右)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企业文化研究则主要是以介绍和探讨企业文化的意义及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企业创新等的辨证关系为主,真正有理论根据的定性研究和规范的实证研究为数甚少,这也与当前我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乃至建设方法有很大关系。在没有实践做基础的研究,自然难以产生对企业发展有推动力的科学理论,更谈不上有实践指导意义。

国外研究现状

从企业文化研究三十年的迅猛发展来看,尤其是国外的学者,他们走的是一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

八十年代中期,在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进行探讨之后,国外学者便马上转入对企业文化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组织气氛、人力资源、企业环境、企业策略等企业管理过程的关系的研究,进而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量化的追踪研究。定量化研究是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于企业文化测量、诊断和评估的模型,进而开发出一系列量表,对企业文化进行可操作化的、定量化的深入研究。 九十年代,西方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因此,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从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的探讨发展到企业对文化在管理过程中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的研究。本杰明•斯耐得出版了他的专著《组织气氛与文化》,其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文化、组织文化、组织气氛与管理过程、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组织效益的关系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组织文化通过影响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践、影响组织气氛,进而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以及对组织的奉献精神,最终影响组织的生产效益。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较高级的文化管理模式,它需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一定阶段,才能将原有的价值、理念整合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很难想象小作坊和路边快餐店能塑造出整合程度高、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事实上,也没有必要。许多优秀的企业文化都出现在有一定实力的大集团、大企业中,因为这些企业都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需要用文化价值来进行整合。而且,这些企业有高素质的管理层,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有充裕的资金投入,所以有能力塑造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才能够对企业发展产生推动作用。能符合这些条件的企业无疑在中国目前来说,主要还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主要研究内容 一.国有企业文化概述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1.企业文化的基本概念 2.企业文化的基本结构 3.企业文化的作用

(二)国有企业文化的特征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重人情、轻制度 2.国有企业发展历程的影响:重精神、轻管理 3.市场经济的冲击: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发展

(三)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国有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2.国有企业打造民族品牌和自主品牌的需要

3.国有企业承担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的使命 二.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1.企业精神积淀深厚 2.主人翁意识强烈

(二)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1.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2.文化信息化的发展 3.市场经济的影响

(三)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企业文化建设有待深入 2.各部门缺乏沟通协作 3.企业文化建设不够系统

三.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认知偏差 1.对企业文化的需求不强 2.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不准 3.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困难准备不足

(二)企业文化建设受重视程度不够 1.企业文化建设的机构不健全 2.企业文化内容更换频繁 3.企业文化建设方法简单

(三)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对企业实践指导作用不强 1.国内企业文化的研究还只是理论阶段 2.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不够深入

3.国有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没有形成良性互动 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路径探索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树立企业精神 1. 回顾历史,凝炼企业精神 2. 到群众中去,增加时代元素 3. 从群众中来,确立企业精神

(二)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国有企业文化框架 1.上行下效,规范企业行为 2.言传身教,完善企业制度 3.以德为先,树立企业正气

(三)以企业活动为载体,传播企业文化 1.利用传播媒介,让企业文化入眼 2.通过日常活动,让企业文化入心 3.选树典型人物,让企业文化入行

(四)以企业管理机制为保障,建立企业文化建设体系

1.领导挂帅,组建企业文化建设核心层 2.率先垂范,形成企业文化建设执行层 3.纵横连通,形成全员参与的企业文化建设队伍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法、中外比较研究法、综合梳理法等方法完成了本课题的研究。

研究思路

本研究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企业文化的基本概念起论,介绍企业文化的由来、企业 基本结构及所涵盖的内容。简述了企业文化作用,提出要想建“百年名企”必须有企业文化做为支撑。既然关乎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于一身,必然要有长远发展的战略和需要,自然要以先进的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发展。同时列举了国有企业文化的特征,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所应具有的企业文化特征相比较,找出差距。进而得出结论,国有企业文化不是建设与否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建设好,即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从目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展开,讨论在认识上、建设上的误区和存在问题,列举了简单模仿、照抄照搬甚至企业文化“无用论”等错误认识和其危害性,认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还不能适应企业发展,没能发挥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第三部分详细分析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从企业对企业文化认知、重视程度、企业文化建设资源配备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以及“研、产、学”脱节等方面的剖析,认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还只是在起步阶段,不得其法。第四部分重点探讨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具备的基本内容,以及在建设中应采取的以适合国企特点的主要方法,将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要秉承本企业企业文化的精髓,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性,才能使企业文化发挥聚集一个志同道合团队的作用。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它的凝聚力、执行力、工作效率、创新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经费来源及概算

四、主要设备、仪器及材料,实验地点或协作单位

五、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综述

从企业文化研究三十年的迅猛发展来看,尤其是国外的学者,他们走的是一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

有人对企业文化的定义作过统计,共有180多种,几乎每一个管理学家和企业文化学家都有自己的定义,主要有: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是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通的文化现象。(约翰• 科特和詹母斯• 核斯克特) 员工做出不同凡响的贡献,从而也就产生有高度价值的目标感,这种目标感来自对生产、产品的热爱,提高质量、服务的愿望和鼓励革新,以及对每个人的贡献给予承认和荣誉,这就是企业文化(彼德斯.沃特曼)。

企业文化是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混合,即指在企业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在人群中和社会上发生了文化的影响。它不是指知识修养,而是指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不是利润,而是对利润的心理;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所体现的处世为人的哲学。企业文化是一种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的东西,它是企业的美德所在(许宏)。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潘肖珏、苏勇)。

企业文化结构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是表层的物质文化;第二层是幔层的(或称浅层的)行为文化;第三层是中层的制度文化;第四层是核心层的精神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物质层。企业文化的物质层也叫企业的物质文化,它是企业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它是企业物质文化的首要内容。其次是企业创造的生产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产品包装与设计等,它们都是企业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

(二)企业文化的行为层。企业文化的行为层又称为企业行为文化。如果说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最外层,那么企业行为文化可称为企业文化的幔层,或称为第二层,即浅层的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主要分为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行为、企业员工行为。

(三)企业文化的制度层。企业文化的制度层又叫企业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企业领导体制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进步的产物。企业组织机构,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包括正式组织机构和非正式组织。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时所制定的、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定或条例。上述三者,构成企业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文化是一定精神文化的产物,它必须适应精神文化的要求。人们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去完善和改革企业各项制度的,企业的组织机构如果不与企业目标的要求相适应,企业目标就无法实现。卓越的企业总是经常用适应企业目标的企业组织结构去迎接未来,从而在竞争中获胜。

制度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企业精神文化起反作用。一定的企业制度的建立,又影响人们选择新的价值观念,成为新的精神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总是沿着精神文化——制度——新的精神文化的轨迹不断发展、丰富和提高的。

企业的制度文化也是企业行为文化得以贯彻的保证。同企业职工生产、学习、娱乐、生活等方面直接发生联系的行为文化建设得如何,企业经营作风是否具有活力、是否严谨,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职工文明程度是否得到提高等,无不与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有关。

(四)企业文化的精神层。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又称为企业精神文化,相对于企业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来说,企业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它处于核心的地位。

企业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它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企业风范等内容,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它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升华,是企业的上层建筑。

八十年代中期,在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进行探讨之后,国外学者便马上转入对企业文化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组织气氛、人力资源、企业环境、企业策略等企业管理过程的关系的研究,进而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量化的追踪研究。定量化研究是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于企业文化测量、诊断和评估的模型,进而开发出一系列量表,对企业文化进行可操作化的、定量化的深入研究。

九十年代,西方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因此,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从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的探讨发展到企业对文化在管理过程中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的研究。本杰明•斯耐得出版了他的专著《组织气氛与文化》,其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文化、组织文化、组织气氛与管理过程、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组织效益的关系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组织文化通过影响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践、影响组织气氛,进而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以及对组织的奉献精神,最终影响组织的生产效益。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效益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霍夫斯帝德及其同事将他提出的民族工作文化的四个特征(权力范围、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化-女性化和不确定性回避)扩展到对组织文化的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增加了几个附加维度,构成了一个企业文化研究量表。

爱德加•沙因的《组织文化与领导》增加了在组织发展各个阶段如何培育、塑造组织文化,组织主要领导如何应用文化规则领导组织达成组织目标,完成组织使命等,他还研究了组织中的亚文化。爱德加•沙因与沃瑞• 本尼斯出版了他们的专著《企业文化生存指南》,其中用大量的案例说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

特瑞斯•迪尔和爱兰•肯尼迪再次合作出版了《新企业文化》,在这本书中,他们认为稳定的企业文化很重要,他们探寻企业领导在使企业保持竞争力和满足工人作为人的需求之间维持平衡的途径。他们认为,企业经理和企业领导所面临的挑战是建立和谐的企业运行机制,汲取著名创新型公司的经验,激励员工,提高企业经营业绩,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约翰• 科特教授和詹母斯• 核斯克特教授出版了他们的专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在该书中,科特了他们在1987-1991年期间对美国 22个行业 72 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状况的深入研究,列举了强力型、策略合理型和灵活适应型三种类型的企业文化对公司长期经营业绩的,并用一些著名公司成功与失败的案例, 表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预言,在近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英国的JAI出版公司的《组织变革与发展》第5卷刊出了五篇关于组织文化的论文,其中,有关企业文化测量的论文有三篇:(1) “组织文化和组织发展:竞争价值的方法",主要介绍了竞争价值框架,描述在此框架下所定义的四种主要的文化指向,目的在于探讨竞争价值模型对于研究组织文化的用途; (2) " 组织文化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用聚类的方法提供了混合研究的范例; (3)“竞争价值文化量表的心理测验和关于组织文化对生活质量影响的分析”表明不同文化类型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密切关系。

还有一套组织文化测量和优化量表,其中包括用于组织的模型和用于组织文化的步骤。其模型包括七个方面:(1)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市场竞争等);(2)管理(包括使命、价值观、原则等);(3)对工作情景的组织(包括组织结构、决策过程等);(4)对工作情景的知觉(包括对工作的知觉和对管理的知觉);(5)反应:组织行为(包括工作满意度、 工作压力.工作动机和归属感等);(6)企业经营业绩(质和量两方面);(7)个人和组织变量(包括年龄、职位、个人价值观等)。

与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则主要是以介绍和探讨企业文化的意义及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企业创新等的辨证关系为主,真正有理论根据的定性研究和规范的实证研究为数甚少,这也与当前我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乃至建设方法有很大关系。在没有实践做基础的研究,自然难以产生对企业发展有推动力的科学理论,更谈不上有实践指导意义。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较高级的文化管理模式,它需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一定阶段,才能将原有的价值、理念整合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很难想象小作坊和路边快餐店能塑造出整合程度高、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事实上,也没有必要。许多优秀的企业文化都出现在有一定实力的大集团、大企业中,因为这些企业都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需要用文化价值来进行整合。而且,这些企业有高素质的管理层,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有充裕的资金投入,所以有能力塑造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才能够对企业发展产生推动作用。能符合这些条件的企业无疑在中国目前来说,主要还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参考文献

[1] [美]帕斯卡尔、阿索斯:《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中国科学技术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 [2]威廉•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3]爱德加•沙因:《组织文化与领导》,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年

[4]特雷斯•迪尔,阿伦•肯尼迪:《企业文化》,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9年 [5]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6]约翰• 科特和詹母斯• 核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1997年 [7]韩岫岚:《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8]刘嘉:《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

[9]王吉鹏 李明:《企业文化诊断评估理论与实务》,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 [10]魏星 蔡佳峻《现代商贸工业》2007:19-06 [11]刘光明:《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12]刘光明:《中外企业文化案例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13]刘志迎:《企业文化通论》,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李玉海:《企业文化建设实务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5年 [16]江金权:《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7]《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科学发展》,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 [18]《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

[19]《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论文开题前准备工作

1、选题并与导师确定论文研究视角

2、调研工作具体展开

3、搜集相关资料及筛选

开题

1、文献综述报告的撰写

2、开题报告的撰写

3、确定论文的写作提纲

论文的撰写

1、完成初稿

2、完成二稿

上一篇:考试鼓励的话范文下一篇:化学多媒体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