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教学课程范文

2024-02-20

公共体育教学课程范文第1篇

摘 要:我国教育体系的诸构成要素之中,道德无疑居于核心地位。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能够在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提升其道德修养,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从而构筑其核心竞争力。文章阐述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剖析当前横亘在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进程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以促进思政教育在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中的高效开展,实现高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融合;探析

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重任,而人才的培育绝不仅仅局限在技能方面,还包括思想认识、身体素质等方面。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相关运动能力的重要渠道,欲充分凸显其教育成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尤为必要。一方面,思政教育与公共体育课程相融,能够使学生在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思想层面的教育和熏陶,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品质;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同体育教学的融合,可以为学生的运动提供内在驱动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切实提升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一、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1.契合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教育领域改革日渐深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正逐步成为教育的重点内容。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常需要相关实践体验来进行深入的阐释,仅仅通过教师课堂语言讲授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会催生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抵触情绪。公共体育课程同思政教育的融合,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不经意间作用于學生,使学生自觉形成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高职教育务求实现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承载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公共体育课程,在与思政教育融合后,就会具备端正学生思想认识的功能,这必定将素质教育带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新要求

当前,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使部分人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给社会清正风气的养成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观念尚不成熟,无法对部分思想进行正确的判别,如若陷入其中,必然抑制自身的长远发展。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就是助力高职院校学生正确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形成,是德育在实践层面的创新开展方式。将思政内容自然地融入体育教学,辅之以教师的从旁指引,可以确保学生的思想观念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为高职教育同时代发展趋势具有相合性提供保障,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丰富高职体育教学内涵的必由之路

体育学习不仅仅是运动技能的习得,还包括蕴含其中的各种精神、意识、价值、理念的获得。传统的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侧重于技能习得,忽视了其他教育内容。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则是对蕴含于体育之中的精神、意识、价值、理念的深度挖掘。如此一来,体育教学便实现了实践属性与人文内蕴的有机结合,内涵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丰富。任何学科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教育属性,高职体育亦是如此。对体育价值的深层次认识,往往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体育运动的意义所在,帮助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二、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存在滞后性

推进素质教育已在我国教育界达成了共识,由此涌现出的新兴教育理念虽然在理论层面有了较大发展,但在实践层面却并未深入。审视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状况可以发现,部分学校忽视体育及德育,高职体育教学工作者囿于此情形,无法实现自身教学理念的革新,致使教学理念存在滞后性。具体表现在,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深,也做不到对体育、德育二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准确把握,所以开展体育教学时仍侧重运动技能教学,而体育精神部分则鲜有涉及。

2.教学内容不具创新性

理论层面的研究表明,高职体育教学同思政教育的内在相合性能够使二者之间进行无缝衔接,然而落实到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存在教学内容编排不合理的问题,这导致体育教学同思政教育之间的割裂性依然存在。对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到,内容单调乏味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通常而言,一堂公共体育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15分钟,由体育教师进行相关技能要点的讲授。第二阶段,约持续15分钟,体育教师对讲授的内容予以示范。第三阶段,学生自由练习或开展相应的活动。思政教育内容基本没有涉及,如若有所涉及,亦相对较少,根本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僵化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方式僵化的不足。具体表现在:首先,教学流程的设置不够合理,要么侧重技能讲授与示范,忽视学生的互动参与,要么思政教育环节设置缺乏科学性,不利于学生自然地接受思政教育;其次,所选择的教学方式并未建立在准确把握学生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如没能将学生接受程度较高的新兴教学方式运用到实践中,无法使学生深入到相关教学环节中,严重时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这导致体育教学思政教育的效果适得其反。

4.教学专业素养亟待提升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给秉持传统体育教学理念的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引入了思政教育,高职体育教学内容需要进行重新编排,既要重视技能教学与思政内容在课程中的均衡配置,还要考虑以何种方式实现二者的高效融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许多体育专业出身的教师来说,研究得不够深入,相关的知识底蕴储备不足。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不够牢固,加之学校方面也未建立针对性的培训机制,所以制约了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成效。

5.教學考评机制不够完善

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完善的教学考评机制的支撑。教学考评的目的在于完整地把握学生体育学习情况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消化程度,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审视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考评机制,可以看到,考核方式缺乏层次性、考核指标选取缺乏合理性是横亘在高职体育教学发展进程中的一大制约因素,目前的考评体系对教学活动改善的作用较小。另外,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着考评机制流于形式的问题,校方制定的考核制度无法在实践层面得到充分落实。

三、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

1.积极推动教学理念的革新

高职院校教师应认识到体育教学同思政教育之间的内在相合性,准确把握体育同德育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体育教学全过程的“育人”导向,构筑集运动技能教学与意志道德培育为一体的全方位教学理念。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积极向思政化转变,以形成体育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巨大合力。具体来说,高职教师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其一,深化师生之间的沟通,正确对待学生的合理诉求,体育活动的安排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其二,加强意志道德方面的理论渗透,并将其同体育运动方法教学结合在一起。其三,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寻。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目的在于在强化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时,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教师应当一改以往体育教学侧重运动技能讲授和示范的状况,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充实到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之中。首先,教师要在经典思政内容与最新思政内容之间做好权衡取舍。融入体育课堂的思政内容既要体现本质属性,又要紧扣最新的理论发展动态,以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其次,思政教育的内容要自然地融入体育教学诸环节,以充实体育课堂的内容,让公共体育课程内容更加饱满。最后,教学结束阶段的内容亦应得到丰富。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点评,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予以总结,让学生对体育课堂中的思政内容进行深化理解。

3.秉持创新性原则转变教学方式

通常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抽象,高职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秉持创新性原则,用学生不排斥甚至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如对于部分理解较为困难的思政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相关体育活动的形式来加以阐释,让学生在高度参与之中达到对体育与思政教育内在联系的准确把握。另外,还可以从学生的职业发展出发,选择与之契合的体育项目来明晰具体岗位对学生的实际要求,让学生在项目参与过程中逐步掌握思政相关内容,并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总而言之,教学方式务求保证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要点的同时,还要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思政教育内容,并辅之以教师的鼓励和认可来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4.提高教师思政教育教学素养

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师思政教育教学素养的提高,可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体育教师的持续学习意识,使其能够主动学习思政内容,不断丰富自身的思政知识储备,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思政知识结构体系,提升自身教学的专业性。二是校方应建立常态化的思政教育教学培训机制,加大相关资源投入,为体育教师的思政教学素养提升提供良好的环境。具体来说,可以聘请思政教育专家赴校举办讲座,组织体育教师外出学习,使其掌握思政教育的关键要点,同时紧跟思政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动态。

5.建立科学全面的课程考评体系

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课程考评体系。为此,高职院校可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体育课程考评的层次性,即融入思政教育后的体育教学考评,相关内容与标准要进行相应的变化,可以将考评分为几个层级,即基础环节的运动技能习得考评、深化环节的思政内容消化考评、升华环节的综合考评。二是以过程评价模式代替之前的结果评价模式,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以便为教学内容后续的针对性调整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三是拓展课程评价的主体,学生、家长的意见亦应纳入考评体系。

四、结语

总而言之,道德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对社会发展与个人成才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开展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需要正视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积极推动教学理念的革新、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秉持创新性原则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思政教育教学素养、建立科学全面的课程考评体系等方式予以持续优化。广大体育教师应对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进行创新实践,为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洪亮,周晨,陈显建,彭小智,李晓龙.高职体育课程同向开展“课程思政”路径探究[J].体育教学,2020(11).

[2]包海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入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9(03).

[3]喻欣楠.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思政功能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2).

[4]赵玉婷.“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体育德育目标解读及实现策略[J].运城学院学报,2019(06).

[5]杨福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04).

[6]王哲.关于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9(06).

[7]谢大静.高职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4).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a Long

(Sichuan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 Chengdu 610000, China)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exploration

公共体育教学课程范文第2篇

中圖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摘 要 高职体育是高职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灌输职业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在整个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教育一直是其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新时期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高职体育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新时期以职业教育为先导的高职体育教学成为教学新的创新。本文主要是对这一问题的简单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高职体育 课程改革 教育创新

一、以职业教育为先导的高职体育教育创新背景

以制约教育为先导的高职体育教育创新是多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我们调查分析之后发现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高职教育全面发展

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在新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在体育教学中,就要求以职业教育为先导,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灌输职业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到职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二)高职体育教育发展现状

以职业为先导的高职体育教育理念模式,是新时期教育发展出现的新的理念方法,其是当前高职体育教育发展现状的必然要求。在我们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高职体育教学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时期高职体育教学发展态势良好

在新时期教育全面发展的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发展迎来新的契机,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得到不断更新,在新理念和新方法的指导下,高职体育教学发展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在我们对此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提高,这都是新时期新理念和新方法发挥作用的表现。同时我们发现教师的个人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在教学中不仅仅是根据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得到明显提高。此外,在此背景下,将职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2.新时期高职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新时期从整体上看,高职体育教学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但是不得不承认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在我们调查分析之后发现,学生在体育课中真正学到的知识有限,不少学生都是利用体育课学习或者做其他事情,对于体育方面的知识缺乏关注度。同时在我们调查之后发现,高职体育教学和高职教学发生了脱节,高职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为先导的高职体育教学创新研究被提上议程,旨在创新高职体育教学模式,为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二、职业教育为先导的高职体育教育创新模式简单分析

以职业教育为先导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成为高职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其转变教学职能的重要表现。在新时期我们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全面宣传教育,促进传统教学模式创新

在新时期要对课程改革出现的新理念和新方法进行大力创新和发展,在新时期不断的提高宣传力度,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设备进行宣传,逐渐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个人思想观念,不断的推进思想进步,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二)立足教学实践,积极推进教学课程改革

在新时期要立足高职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在教学的过程中,立足自身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积极吸取其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结合自身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使其适合自身实践的发展,不断的实现创新,促进高职体育教学在新时期实现新的发展。比如说可以根据体育课程的课时安排,找到相关专业和体育教学的契合点,开展体育教学新模式。

(三)延伸体育课堂,推进体育和高职教学相联系

在新时期高职教学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应该为高职教学服务,体育教学也是如此,作为高职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新时期高职院校全面发展的背景下,体育课程不应该只是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服务更应该创新自身发展模式,为学生提高个人职业技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服务。我认为体育教学应该延伸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必要的职业技能,在体育课堂上开展训练,不断的使个人专业技能得到训练,使体育课堂和高职教学密切联系,创新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实现高职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兰士飞.浅析体育教学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1(22).

[2] 兰士飞.浅析快乐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1(20).

[3] 白世梅,黎苹.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职业教育的思考——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4] 刘帅.职业教育语境中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5).

[5] 丁勇江.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性体育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08).

[6] 张秀玲,来迎双.职业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现状调查与分析[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1(04).

公共体育教学课程范文第3篇

【摘要】以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审视民汉师范高校中的通识课程——公共心理学。面对新课改趋势,公共心理学课程应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模式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保证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民汉合校 公共心理学 多元文化教育

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文化传播的手段,它是经过选择和提炼,并加以系统化和组织化的社会共同经验[1]。课程改革则是为了使课程的功能更好的适应文化要求,进而提升课程对不同文化群体学生的适用性。

喀什师范学院,是新疆南部唯一一所师范类民汉高校,在这里聚集了各个民族的大学生,他们学习各类课程的过程,实质就是对各类文化进行选择、接受、重组和改造的过程。公共心理学作为学校的一门通识课,它与教育学、学科教材教法共同组成充分体现师范性的教育类课程,其目的是为未来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工作中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2]。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發展,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学生生活相联系,注重教材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强调教材与学生特点和需要的适应性,要求建立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机制,以提高课程的适应性[3]。面对这样的课改趋势,只有对少数民族高校心理学课程进行前瞻性的教学改革与理论创新,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开发与建设的需要。

一、改革传统的课程目标导向

传统心理学教学只注重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倾向,把掌握客观的标准化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4]。新课改实施到今天,如果再用单一的文化价值观去制定课程目标,用整齐划一的模式教育学生就显得和当下的高校师生格格不入。因此,要用多元文化的视角去审视少数民族高校的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要看到国家、地区和民族各文化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课程目标上的体现,要强调所选课程内容的文化差异性,体现少数民族对课程文化的选择权利,尤其注意课程结构及其组织过程中的多元文化策略。比如,课程制定者要在充分研究世界和国家多元文化一体内涵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去研究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把这些资料渗透在课程开发的各环节,以增强公共心理学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提升其学习积极性,满足其需求,真正培养出适合本土需求的高质量师资。

二、强化实用的课程内容体系

传统的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大多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阐述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内容十分详尽,而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性内容则非常单薄[5]。同时,也没有对前沿的研究结论进行梳理和概括,也缺乏对多元文化选择的关注,这样的心理学课程内容就成了一堆毫无生机的、无序的“碎绸布”精美而空洞[6]。因此,根据民汉合校的特殊性,对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应减少或删除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内容,吸收和补充与教育、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关于中小学生学习不良的研究、问题行为的研究、亲子关系的研究等,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索,强化他们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典型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训练,掌握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就是应当制定教材编写的多元文化教育标准,教材编写应当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性原则,在课程的章节安排上要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特点、思维模式和实际需求,重点体现出内容的时代性、地方性和民族性。

三、发展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美国学者班克斯认为课程模式必须有助于内容的整合和知识的建构,充分体现平等和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和社会结构,这是多元文化课程模式应当遵循的原则。目前的高师心理学课程实施模式单一,基本都是不同版本的国家课程,没有体现出地域、文化和民族差异,远远不能满足本地区和本民族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最大程度的限制了课程的多元文化教育效应。因此,在高师院校尤其是在民汉合校,更应该发展多样化的课程模式。依据多元文化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采用三种模式实施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

一是平行模式。即在开设主流文化课程(即通用教材)的同时,依据少数民族的文化、需求等平行的开设有关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课程,以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比如,在开设普通心理学的同一学期,就要倾斜性和针对性的开设相关的以民族心理和文化差异为主要内容的选修课,它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需求而开设的课程类型,这类课程在讲授时主要以案例和视频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讨论、对比、了解和认识普通心理和民族心理的差异,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迁移。

二是整合模式。即通过公共心理学的平台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可以有效地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这样的课程整合教育,既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又帮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比如,在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某个知识点提出一个实际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选取贴近学生校园生活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来组织教学,通过对设计相应活动情景,让学生积极而自觉地参加到课堂心理训练活动中,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促进自我成长,使学生在真实的感知和体验中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三是拓展模式。即在原有课程结构体系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有所侧重的遴选课程内容,使公共心理学课程效果得到延伸与拓展。比如针对年级差异,对大一、大二的学生侧重大学适应、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大三、大四的学生则侧重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调适与人格的提升及职业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要发挥中小学实习基地的作用,加强和他们的联系,使教材内容能拓展到实际的教育环境中,建构起基于公共心理学实践取向的新的教学模式,这就无形中延伸了教学过程与教学空间,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了基础保障。

四、实施综合的课程评价方式

公共心理学课程传统的评价方式侧重于目标取向的评价,主要采用考试的形式,考试中重概念、轻结果,重心理规律的了解和掌握,轻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评价方式不合理、不科学[2]。因此,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要求下,应强调课程评价的多元性、主体性、动态性和差异性。一是评价标准要有区分度,在民汉合校中,因为涉及民汉教师交叉授课问题,评价者在制定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方式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区分,不仅仅是题型和题量的区分,更应该是课程目标在实践领域中的真实体现。二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化,除了传统过的目标达成评价外,更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比如学生在学习中的精神状态、主动参与和实践探索等要进行观察、记录,最终都要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做到客观、公平和实效。三是评价主体要系统化,参考教师的“三级评教”模式,对公共心理学课程的评价也采取学生自评和师生互评相结合,形成综合、客观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奇阿娜尔.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现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郑红渠.新课程背景下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166-169.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4]卢秀琼.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基于后现代知识型的视角.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3)3:156-159.

[5]桂守才.面向21世纪,优化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心理科学,2000(23)3:348-349.

[6]李崇爱,刘小群.整合本土拓延:高师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文化学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10,3:100-106.

作者简介:

王玉琴(1977.12-),女,甘肃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学。

公共体育教学课程范文第4篇

摘  要:在目前英语教学过程中,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实际需要。基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发展,以及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独特优势,网络教学及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结合英语课程教学实际,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CLIL英语教学模式创新,对英语教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加强对这种教学模式创新的了解和探究,才能正确理解CLIL英语教学内容,为英语课程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网络资源共享平台;CLIL(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英语教学模式

一、前言

英语教学不仅需要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课程教学之中,还需要在教学模式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和先进性。只有满足这两方面要求,才能保证英语教学取得实效。在国外英语教学中,CLIL作为重要的教学模式,不但在英语教学中得到了重要应用,同时也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整体效果。基于国内英语教学实际,以及国内英语教学存在的实际困难,积极应用CLIL教学法并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对英语课程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对英语课程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CLIL教学法的运用,给英语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启发。因此,本文拟探讨基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CLIL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期待对英语课程教学的开展以及提高英语课程教学效果具有借鉴意义。

二、CLIL的概述

CLIL(Content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是指将一门或多门外语作为非语言学科的教学语言,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和学科将共同发挥作用。CLIL教学模式把英语教学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为学生们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将学生从孤立的、纯粹的学习语言方式中解脱出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知识为背景,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习体验,注重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们实现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共同提高。

从CLIL教学模式的应用来看,它弥补了传统英语教学的缺点,使英语课程教学更加全面,并能做到以能力教学为主,保证英语教学能够达到多元化特征,提高英语教学的整体效果,满足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首先,CLIL教学理念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它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这种模式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推广是可行的。其次,目前我国大学专业分科明显,各专业学生都主修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各种课程,有很好的学科基础。并且公共英语专业的学生都已有一定程度的英语综合技能,具有阅读专业知识的语言基础。

三、基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CLIL英语教学模式特点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不断增多,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也成为了必然选择。结合当前CLIL的内容及特点,以及英语课程教学的现实需要,建立适宜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并将CLIL教学法与英语课程教学结合在一起,成为了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发展的重要趋势。基于当前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CLIL英语教学模式的发展,其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CLIL英语教学模式,具有多样性特点

从基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CLIL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来看,其整合的元素较多。首先,这种教学模式整合了网络资源,并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获得英语教学中的有价值的素材,提高英语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其次,这种教学模式正确使用了CLIL教学概念,并将这一教学理念作为英语课程教学的主要指导。再次,这种教学模式成为了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重要探索,对英语课程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只有认识到这些特点,才能保证基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CLIL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得到全面利用,最终满足英语课程教学需要。

2.基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CLIL英语教学模式,具有全面性特点

由于基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CLIL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整合了多种元素,使得这一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不但保证了英语课程教学获得了有力的指导,同时也满足了英语课程教学需要,使英语课程教学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提高英语课程教学的全面性。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英语课程教学得到有效开展,进而满足英语课程教学实际,为英语课程教学提供有力支持,推动英语课程教学发展。

3.基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CLIL英语教学模式,具有实效性特点

从目前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来看,基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CLIL英语教学模式,不但在教学资源上相对丰富,在教学理念和实际操作性上也具有较强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积极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对英语课程教学的开展以及提高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解,我们不但要看到其多样性和全面性的特点,还要看到其实效性的特点,要将其作为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英语课程教学中,积极选用这一教学模式,发挥其对英语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满足英语课程教学的现实需要。

四、基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CLIL英语教学模式的措施

鉴于英语教学实际,在实施基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CLIL英语教学模式过程中,要想提高教学模式效果,并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就要根据英语教学特点,以及CLIL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现实需求,制定具体的教学模式措施。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英语教学注重实效性

在CLIL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应注重提高教学实效性,这也是采用此模式的主要目的。只有注重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将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主要目标,才能保证基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CLIL英语教学模式能够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正确看待英语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意义,把握英语课程教学原则,使教学创新能够真正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教学模式应与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

从目前英语教学的发展来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以及CLIL教学法都对英语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一前提下,基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CLIL英语教学模式,具有了明确的方向,同时,也在教学资源上获得了有力的整合和促进。结合英语教学实际,以及英语教学方法的现实发展,基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CLIL英语教学模式,只有切合英语教学实际,并提高其针对性,才能保证英语课程教学获得有力支持,进而满足英语教学的实际需求。所以,教学模式创新应与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

3.教师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第一位

基于英语教学特点,在英语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学大纲,制定具体的教学措施。只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英语课程教学效果。无论是在具体的英语课程教学中,还是在英语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重视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教学的重要出发点和发展方向。因此,基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CLIL英语教学模式,应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第一位。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英语课程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但要重视基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CLIL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还要根据英语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全面创新,使基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CLIL英语教学模式取得实效。我们要明确教学创新的作用和意义,从选准着力点和制定具体的措施入手,确保CLIL教学模式创新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周辉.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比较探究[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14(02).

[2]王辰晖.CLIL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借鉴意义[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1).

[3]马莉.CLIL教学理念与高校公共英语教学[J].外语研究,2012(122).

[4]刘志文.混合式学习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南京师范大学,2014(05).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

公共体育教学课程范文第5篇

(一) 学生方面

高职院校以往英语公共课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统一、一概而论的, 教师只是根据全班学生的综合水平进行教学, 或者只注重大部分学生而采取针对性教学, 无法顾及到每名学生, 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且一直保持, 少部分学生仍然学习优秀, 而学习差的学生越来越差的现象, 差学生被完全忽视。此种教学模式, 无法满足优等生的学习欲望, 差等生又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久而久之优等生与差等生的学习热情逐渐被泯灭, 进而使优等生成绩逐渐跌落, 全班学习效率因此而下降;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而言极易形成消极应对的教学态度, 其根源便是教学的过于统一化, 对此英语公共课的教学模式一再被教师与院校关注, 并因此而采取新的教学方式, 分级教学因此而被使用, 并能够很好的满足现阶段学生层次不同而出现的教学现状, 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制定详细的学习目标与计划,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使优等生获得更多的知识量, 差等生更好的巩固基础较差的知识部分, 获得有效提升。

(二) 教师方面

在授课前, 教师要对本堂课教学内容精心研读与分析, 并设计教学方式、流程、内容编排。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因公共英语课学生人数较多教师要兼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 进而无法避免的会忽视少部分学生群体, 如优等生与差等生。对于较差的学生也只能采取鼓励的方法而无法落到实际教学改革中, 对于优等生也没有更多的精力为其挑选适合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知识扩展, 致使教学成效无法实现预定目标, 教师与学生也逐渐丧失对学习的热情。采用分级教学,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更加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内容, 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获取知识, 提升英语素养, 教学成效的提升会让教师对教学更加热情, 真正的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二、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分级教学模式的实践对策

(一) 入学分级

学生在入校前会有成绩档案或入校后对其进行英语评测, 依据英语成绩的高低对同年级公共英语课的学生进行分组, 可分为A、B、C三个类型的班级分别对应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 如此英语能力想接近的学生汇聚在一起, 方便教师进行统一教学, 并能够很好的掌握教学尺度, 以获得教学成效的显著提升, 另外在分班时要将同系学生分在一个班组, 更加方便沟通与学习。

(二) 教材分级

依据A、B、C三个班组的英语学习水平, 学校分别选订适合的教材, A班级为其选择文章较长、词汇量丰富、语句精妙的英语教材, 予以扩充学生的英语视角、知识储备等;B班级与C班级选取难度适中、以巩固基础知识为前提而稍有增加的英语教材;另外, 高职院校的英语公共课教学应着重突出英语实用性的价值, 将口语训练、翻译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并为学生增加突出实用性的高职院校口语教材与翻译教材;英语公共课教师针对A、B、C三个班组的教学特点进行统一备课, 并由科系负责人与班级负责人共同制订不同班组的教学计划, 结合现有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与改动, 使其符合教学的多样化原则, 丰富教材知识与教学方法, 突出高职院校的培养学生实用性能力这一育人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本着以引导为方向、教学为辅的教学理念, 增加教学中对学生口语及写作能力的培养;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提升教学的互动性, 使学生摆脱教学的枯燥感, 让英语课堂气氛变得欢快、有趣。

(三) 考试分级

不同层级的班级应选用不同的教学计划, A班级学生拥有较好的英语基础, 为此在对其制定计划时则要倾向与口语与写作、翻译能力的训练, 学时的安排上则应分配一半的总学时作为英语等级考试的备战训练, 同时参加每年12月的英语A级等级考试, 通过的学生可于次年参加更高级别的英语等级考试。B班学生与C班学生仍以基础知识的加固为学习重点, 同时增加语法、词汇、口语、写作的共同训练, 将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实践练习来增加掌握的熟练度, 可在第2学期的6月参加英语B级考试, 学生入学后, 英语教师就应告知学生英语计划的安排, 让学生明确教学计划的同时有所憧憬, 并形成积极的态度去迎合教师的安排。

(四) 多元化考评

在进行分级教学时, 传统的英语考核机制已然无法适应现状, 其英语考评应与培养学生英语实用能力为方向, 平时成绩以课题表现、社会实践、课堂小测验等共同组成。期末的大测验不应单纯以一张试卷为依据, 而是要增加朗读、听力、写作与日常表现共同视作期末评价成绩, 这种考评方式以更加全面的形式对学生做出了综合评价;另外, 教师应将各类大型英语竞赛活动及时的传播给学生, 并鼓励A、B、C三个班组的学生积极的参加, 同时应加以学分奖励的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五) 结合多媒体

学院应充分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到教学中, 创建多媒体语音教室。并定时为学生进行开放, 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训练, 以科技独有的新奇感吸引学生的热情, 提升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 使教学得到扩展。同时应提供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 不能空有框架无实际内容;学生通过这种人机互动来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分级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一) C级学生的问题

对于分级教学中的C班, 其英语学习基础一般, 往往初设立分级时, 教师与各教学人员普遍觉得针对性的教学便可以让此班组学生逐渐提升英语能力, 但实际情况却不然, 因此此组学生长时间处于此阶段无人重视, 致使学习热情锐减、信心缺失, 已然不能自主进行英语学习, 严重者会经常缺席、请假逃避上课, 久而久之便形成恶性习惯。

(二) 教学管理问题

创建分级教学, 就是在固定的班级基础上增加了流动班级, 学生人数没有变化, 但所要进行管理的班级却增加, 这就无形中对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会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同时因为学生能力不断在变化, 那么就会经常的在A、B、C三个班级跳转, 然而教务处所掌握的学生名单却经常会与实际有所不同, 还存在于个别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会随意插班上课, 教师也无法每堂课都进行点名确认。

(三) 分级考评问题

在进行分班的过程中, A班优秀学生偶尔会出现因学习压力大、好朋友在其他班级等情况主动降级去其他班学习。此种情况非常之多。其分级考评机制涉及到学生的日常表现, 并以综合评分为主要依据, 同时考核是根据固定班级进行的, 这就出现了同班级A级学生分数却没C级学生的高, 进而对A级学生产生失落感, 另外还会影响到奖学金等的获得。

四、针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分级教学实践问题提出的改进方案

(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 特别是C级学生, 让班级具有公平、公正、热情、互助的精神, 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 这样学生才能回报给教师足够的尊敬, 另外在教学时要给与C级学生鼓励与关注, 使之重拾信心。当发现学生困惑或遇到挫折时, 要及时给予疏导, 以关心获取师生感情的增进。

(二) 依据学生水平制定相符的学习目标

院校在对学生制定目标时要以实际能够达到的目标为依据, 分级教学也为目标的制定提供了基础数据, 比如C级学生所参与的考评机制, 期末成绩不再单一作为评价标准。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让学生更加容易获得成就感, 提升信心、增强自主能动力, 积极的去面对各项学习任务, 进而使教学成效有显著的提升。

(三) 教学手段多样化

通过实际的教学中可以获知, 教学方法不是单一的, 教学也不是单向的, 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进行的灌输式教育已经无法适用了, 只依靠板书进行的教学活动对现今的学生是枯燥无趣的。为此应抓住学生的学习、生理、心理特点, 尤其是C级学生, 充分引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式, 将影视原音作品、英语歌曲等引入教学中, 积极开展互动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趣味性, 增加学生热情与课堂气氛, 提升教学成效。

(四) 健全分级考评机制

分级考评机制应与分级教学相对应, 各班级虽因学生分级的不同进步程度有所区别造成成绩的不对等, 但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是坚定的。为此要完善评价机制, 让高级班获得起始殊荣, 让学生能以进入A班为学习动力与目标;另外学生在毕业时以参加国家级英语等级考试通过作为结业依据而发放毕业证书, 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采取分级教学, 分级班的学生都处于同一起跑线, 其教材与教学方法针对的是同级学生, 这就使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 其教学内容与方法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 进而更加增加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 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摘要:伴随社会与科技的进步,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 这就使得院校必须要培养足够多的优秀人才, 为此英语公共课必须要做出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 并发挥出院校优势, 分级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方案被提出, 并在实践中践行, 本文对此展开了深度讨论。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分级教学模式,实践分析

参考文献

[1] 李彩云.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6 (06) :52-53.

公共体育教学课程范文第6篇

一、公共素质课程教学质量监控的意义及基本原则

(一) 公共素质课程教学质量监控的意义。

教学质量监控是指根据预定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检测和调控, 确保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以及最终结果都能达到预期目标。系部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控, 实现了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的结合, 是提升公共学科部教师整体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优化教学管理和纠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必然要求。

(二) 公共素质课程教学质量监控的基本

原则:1、教学质量监控目标性原则;2、全面质量管理原则;3、教学质量监控标准化原则;4、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化原则;5、教学质量监控可持续原则。

二、教学质量监控的具体操作

(一) 对教学输入质量的监控。

1、明确公共素质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数学类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文类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为学生以后能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课程的设置: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要求, 在听取专业系部的意见和建议后, 每年公共学科部都会对公共素质课程的设置做一些微调。在2009年的教学计划中, 人文组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邓思想概论和就业指导课程。数学组根据各系部专业特点开设了物流数学、经济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等课程;在普遍提高学生五大身体素质的基础上, 也根据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练习。3、师资: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与否以及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发展。因此, 建立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 系部主要从教师数量、结构和质量方面进行监控。其中兼职教师的聘用主要是通过苏州大学推荐、学院网站发布兼职教师招聘启示和朋友推荐等多条途径广泛搜集兼职教师信息, 以此建立兼职教师库, 按照应聘流程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板书、教学效果、学生的互动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六个方面对试讲教师择优录取。教学副主任和教学秘会在上课前要对兼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4、办学条件:实施对教学条件的监控, 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前提, 公共学科部对教学条件监控的重点是多媒体教室、普通教室和运动场所的人均占有量、教学器材的数量和质量等。每学期正式开课前一周各任课教师会自行检查教学场所的门窗、桌椅、多媒体设备、话筒和卫生情况, 若有异常就直接上报给各校区的行政部, 保证教学顺利开展。

(二) 对教学运行质量的监控。

1、课堂教学应成为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公共学科部一直延续着完善的听课教研制度。以学科组为单位, 月初制定每月的公开课计划、听课计划和教研活动计划, 月末上交听课记录本和教研活动记录表, 以便做好相关资料的归档工作。每月至少一次的听课制度让大家相互之间有取长补短的机会, 在每月两次的教研活动中每组教师有一个零距离的交流, 可以及时解决本学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集思广益做好下一步工作的部署。期中教学检查是每学期的常规工作, 根据教学科研部期中教学检查要求, 制定教学检查计划, 编制问卷调查表, 召开教研主任会议, 布置工作, 实施检查。通过随堂听课、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会等途径收集信息, 并将信息及时总结和反馈。2、教学文件准备情况的监控。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表、教学进度记录表、课程考核表、教案和教材等文件的准备是学期初教学准备工作检查内容之一。每次被听课时教师需出示六大教学文件, 听课教师会在听课记录本上做好相应的记录。3、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出勤率、听课纪律和学习效果也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 我们将检查的情况反馈给相关班级的班主任或系部的学工专员, 和公共学科部共同做好教学质量监控。通过学生学习状况的反映, 教师会对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组织的合理性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改进。

(三) 对教学输出质量的监控。

1、完善考试制度。考试是课堂“教”与“学”效果最有效的评价手段之一。加强对考试的改革与管理, 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同时加强对考风、考纪的监控与管理, 严格阅卷环节, 对促进教学、形成健康向上的学风具有积极的作用。2、建立成绩分析制度。每门课考试结束后, 要求各任课教师从课程教学总体情况、教师队伍及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效果分析、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方面填写课程小结表。对一学期本课程的教与学做一个整体的回顾和总结。3、用人单位意见反馈。根据招就部、学生处、系部对毕业生跟踪调查, 以及市场对人才全面素质需求的调整, 对公共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及时调整。

三、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 组建全员、全程参与的监控实施力量。

个别学科组、任课教师对教学质量监控的认识不足, 参与不够, 不能真正发挥教学质量监控的作用, 甚至还有个别老师对教学监控工作产生了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需要多多宣传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做到“质量第一、人人有责”。坚定质量意识, 营造全员参与的环境氛围。让听课者和被听者直接交流, 消除个别老师的逆反心理。

(二) 加强针对高职教学特色的监控。

教学过程的监控往往偏重于课堂理论教学, 而对体现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则较少监控, 公共学科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实施探究式教学以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忽略了对实践环节的监控。

(三) 提高教学质量改进的力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应“不在于证明, 而在于改进”。因此, 有效地教学质量监控不仅应该“鉴定教学质量的全面状况”, 而且应该提供反馈信息, 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和持续改进。而每一次听课反映的问题特别是期中教学检查中所暴露的问题老师认认真真反省, 踏踏实实改进的力度不够, 还有待学院和系部教学质量督导组进行更加严格和进一步的跟踪。

(四) 建设高素质教学质量监控的管理队伍。

学院自建设示范高职起, 一直在努力地进行着教学改革, 将项目导入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CDIO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到教学改革中, 因此为了让教学质量监控的管理队伍跟上先进的理念, 我们需更新全体教师和所有督导的思想观念。教学管理工作重在“导”字, 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才能在教学监控中真正起到“导”的作用。

摘要:结合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学科部对公共素质课程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情况, 本文简述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意义及基本原则, 着重阐述了教学质量监控的具体操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素质课程,教学质量监控

参考文献

[1] 杨义波, 阮涛, 方舒燕.建立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06 (2) ;

上一篇: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范文下一篇:给高考生的祝福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