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范文

2024-02-20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论述高职院校体育学科引入职业体能的必要性,提出基于职业体能需求的体育课程改革策略:明确课程定位,优化课程方案,整合课程资源;建立多维度课程考评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体能需求 体育教学 课程改革

职业体能是指与职业有关的身体素质及应对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推进,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职业体能体育课教学已经成为体育学科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将职业体能训练纳入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大纲,以深化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能,将体育比赛以及职业体育活动作为课程的主线,通过课外职业体育活动、实用性家庭作业等方式,吸引青年学生参与活动。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还存在对职业体能的训练重视不够、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不高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拓宽高职院校的教学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身体的时间和机会,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本文对基于职业体能需求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探析。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与普通本科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大致相同:专项选修课、“体育与健康+专项选修课”两种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度,不足之处是没有以职业体能需求为依托,没有根据学生的能力、运动技能特点,增设体育教学“主题模块与组成模块”捆绑课程,学生无法获得职业体能训练。

(一)体育教学模式陈旧,缺少职业体能训练

现有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设计,基本沿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没有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实施职业体能教学。笔者通过对广西生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进行访谈,了解到一些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增加理论课时、压缩体能课时,未能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修改、调整。如球类运动的教学与考核、艺术与技巧类项目的评价等都没有改变。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在人才培育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两者在体育课方面虽然存在较高的相似性,但是无法忽略两者在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方面存在的差别。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以下简称《纲要》)中把体育课程目标划分为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每个层次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具体目标。《纲要》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审视高职体育教学时,较多的是对应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一般要求,未能在高职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强调职业体能、职业对应的工学结合能力需求。为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了解其在自身教育方面的重点,明确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中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员,更为突出的是职业技能与素养,并以培养学生形成相应的能力作为课程教育体制的主线。从调查结果看,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投入不足,没有明确人才培养工作要点,未对学生肌肉力量、反应速度、爆发力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训练,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体能素质的提升。

(二)体育课程内容单一,职业体能教学关注度不够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单一,限制了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笔者通过对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进行访谈与调查得知,多数高职院校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以基础课为主,涉及内容有快速跑、中长跑、引体向上及坐位体前屈等项目,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以体育专项课程为主,主要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武术等。未考虑到高职院校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如针对一些长期静坐的职业,要根据岗位体能需要开展肩颈运动、形体坐姿的运动项目的教学。出现此类情况与高职院校对体育课程教学方面的关注度不够有关。学校未能根据学生身体素养培育要求合理设计训练内容,致使学生身体素质无法在体育课程中得到提升。

(三)体育课校本教材缺乏,职业发展特点不突出

高职院校大多采用三年制教学或是两年制教学体制。很多高职院校使用的体育教材内容陈旧,没有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编写校本教材。学生使用的体育课程教材内容有重叠,专业性知识有缺失,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啦啦操运动规则变化较快,学习内容如果无法与规则及时衔接更新,则难以适应项目发展,从而降低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内容的积极性,导致体育课程教学容易遇到瓶颈,难以凸显课程教育特色。

(四)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未能采用多元化的体育评价手段

教学评价是体育课程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的体育课程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教师以学生活动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体能素质的主要依据,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体现学生的综合体能素养。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没有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情况打分,评价手段单一,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在体育課程中的培训情况,无法及时发现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致使教学水平低下,这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育极为不利。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引入职业体能的作用

职业体能是指与职业有关的身体素质。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课引入职业体能训练符合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是学生职业体能训练的主体,是培养学生职业体能的关键。将职业体能融入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符合学生职业适应,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职业体能训练,提高学生速度、耐力、力量,帮助学生储备足够的体能和精力,以便应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社会发展看,各行各业、各工作岗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出了较高要求。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岗位技能,还提出完成日常工作的职业体能要求。例如,近年来铁路行业大部分招聘工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出速度和力量要求。毕业生面试前需要进行3000米达标测试和引体向上测试,两项符合要求才给予面试机会。

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职业技术人才,全方位地发展学生的能力。体育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对学生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的体育课程教学偏重体育的公共属性,未体现岗位体能的职业需求。体育教师应加强课程改革,将职业体能需求理念引入体育教学。教师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目标,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职业体能训练角度出发,明确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要融入职业体能训练内容,提高体育教学针对性,使体育课程从公共体育课向职业体能课程转变。

教师在课堂中融入职业体能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体能水平,增强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发展中获得优势。目前,从企业用人需求角度看,用人单位不仅提出专业技术要求,还提出完成日常工作的职业体能要求。例如,在高铁乘务专业中,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优雅的形体,持久的站姿,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静力性耐受力。在火车调车编组岗位中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力量和较高的灵敏度,才能在规定时间完成车辆编组。因此,体育课程融入职业体能有利于增加学生职业体能储备,增强岗位适应性。

三、基于职业体能需求的体育课程改革策略

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市场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对其职业体能要求越来越高,出现了新变化、新需求。作为培养学生体育技能、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课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应当及时关注市场对学生职业体能要求的新变化、新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和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课程改革与实践。

(一)明确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引入职业需求理论,以就业为导向,侧重学生职业体能培养,这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体育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的体能发展、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增强学生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任务。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因教学任务和目标的特殊性,要兼顾公共体育和岗位职业体能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强健体魄,还要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岗位体能需求,实现公共体育和职业体能训练相统一。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优化课程方案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推进和市场对学生职业体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计方案凸显不足。主要集中在职业体能训练不受重视。体育课堂片面关注课程的公共属性、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学校对体育工作的考核评估、检查,通常仅对体育比赛、教师业务等进行考核,忽视了培养学生职业体能方面的规定与考核。体育课程虽然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但任课教师一般不参与方案制订,对岗位体能了解较少,无法针对性地开展职业体能靶向教学。对此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体能明确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职业体能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体育课程目标一般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目标领域。人才培养方案在对学生身体素质描述时,一般多用“具有健康的体魄”来表达,显得抽象和宽泛。对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要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体能需求,明确课程目标。例如,轨道交通行业的调度岗位,需要长时间坐在值班室,注视屏幕,在该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就要明确发展学生耐受力和背肌力量。

现阶段体育课程内容强调运动的公共属性,忽略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职业体能的需求。对此,体育课程应该从公共体育到与职业体能相融合的方向转变。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基础上,进一步突出职业体能的训练比重,为学生的岗位适应打下基础。例如,机电一体化、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工作时需要半蹲、弯腰搬运器材,或钻到车底进行维修。针对该类就业岗位体能需求,体育课要加强上肢力量、下肢力量和腰部力量练习。让学生提前储备职业体能,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更好地保护自己。

受传统体育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对学生评价集中在结果评价。教师通常根据体育健康达标和体能测试成绩对学生评价,忽视了过程评价和学生差异性评价。单一的评价形式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此,要完善体育课考核方式,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整合课程资源

针对课程资源质量不佳问题,要建立优质、系统化的课程资源库。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需要合理的应用课程资源,并且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对各类教学资源的利用与整合。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要制订职业体能教学大纲,明确职业体能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整合职业体能教学项目,通过分析专业岗位体能需求,整合运动项目。例如,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学生需要较强的力量,可以把引体向上、俯卧撑、跳跃等力量型训练项目进行优化整合。建立教学视频资源库,开展职业体能多媒体教学。加强职业体能师资培养,打造职业体能教学团队。学校要加强对校外资源的收集及利用,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力度,整合双方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组织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活动,并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要采用适合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让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提高职业体能,培养强壮体魄,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从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职业素质及身体素养。

(四)建立多维度课程考评体系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在引入职业需求理论后,建立多维度课程考评体系,是促进体育课程评价改革、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往的体育课程评价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忽略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忽视教学目标在评价中的横向宽度。在职业体能导向下,教学评价应采取多种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建立课堂即时反馈系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例如,教师可以建立学生身体素质、岗位体能、课内课外、过程与结果等相结合的多维评价体系,从而对学生做出正确评价。通过多维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可以采取测试、比赛、达标等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体育课程的多维度评价结果,对学生的职业体能成长是一种激励和暗示。多维度课程评价体系具备灵活性和综合性,能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要按照教育部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意识到体育课程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加强教学改革力度,引入职业体能需求理论。在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改方案、整合课程资源、完善考评体系等措施下,提升课程教育的合理性,教师还需要同步记录学生的学习信息,将其作为优化教学方案的数据,这是体育教学获得良好效果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志洪.职业体能需求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16).

[2]李分停,梁娜娜.基于学生职业体能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设计[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12).

[3]曹娟.基于学生职业需求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

[4]胡洪安,孙亮.基于职业体能需求的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资源现状分析: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A]//四川劳动保障杂志出版有限公司.劳动保障研究会议论文集(二)[C].成都:四川劳动保障杂志出版有限公司,2019.

[5]李红.高校体育专业应用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基于UTSA《应用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9(3).

[6]王雁.高校体育专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山西省某高校体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6).

[7]景明.基于职业体能需求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

[8]袁守龙.体能训练发展趋势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J].体育学研究,2018(2).

[9]胡靖平,于可红.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9).

[10]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78/A17/twys_left/moe_938/moe_792/s3273/201001/t20100128_80824.html.

注:2020年度柳州市職业教育一般课题立项课题“‘三全育人’理念下聚焦‘健体育魂’培养的高职公共体育课程实践路径研究”(LZZJS2020C019);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校级课题“学习共同体理论视域下的高校专业《篮球》学习模式构建研究”(2020GKSYGA08);“基于SPOC混合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普修课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2020GKSYGB08)

【作者简介】周 勇(1979— ),男,汉族,湖南洪江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教师职业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罗 森(1979— ),男,瑶族,广西来宾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责编 苏 林)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范文第2篇

首先,要辨清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的区别与联系。我国历来把“三基”作为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三基”即是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但是基础教育的各门学科提的均是“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见,运动技术是体育学科特有的,较为明显地反映了体育学科的性质。我们有许多老师把运动技术说成运动技能,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资料显示运动技术被定义为“能充分发挥人的机体能力的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运动技术是固有的,本身客观存在的,是默会知识,它必须在实践中获得体验才能最终掌握。运动技能是通过后天的学、练逐步提高的。现在中小学的体育课针对这一问题存在两种误区,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有人原封不动地采用了高水平技术于体育教学之中,造成与学生的实际脱节,与体育的教学目标相悖;另一方面则认为技术对中小学生来说没有意义,应当彻底地排除技术传习式教学,把体育课上成身体锻炼课。看来这两种误解均是不足取的。

运动技术学习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在运动技能教学中可将运动技术游戏化,通过游戏手段和表现形式,以学习运动技术为内核的这种教材化改造来增加运动技术学习的趣味性,将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感到枯燥、单调的教材,巧妙地转化为学生尤为喜好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较量中掌握应学的运动技能,同时体验并感悟到运动和技术学习的乐趣所在。例如,哈尔滨市49中李铠老师的《蹲踞式跳远》一课就是将蹲踞式跳远的技术动作通过几个行之有效的游戏来达到练习、强化、提高技术动作的目的,起跳接球赛提高了学生的跳远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完成了助跑、起跳、跑成腾空步;短程助跑起跳成腾空步单脚触高物;慢跑起跳空中收腹成蹲踞落地;中短距离助跑跳远;全程助跑蹲踞式跳远等动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循序渐进中学会了技术动作。

其次,是针对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体育课堂确立“弹性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在体能、技能上所达到的水平基础上,制定出弹性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基础与需要进行分组教学,力求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都能得到符合自己的收获。对体能好的同学要提出技术要求;对技术好的学生提出经验类、战术类的要求;对基础差的学生应以兴趣、调动积极性进行参与为主,使他们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起对所学运动技能的概念,并辅之以鼓励性语言,而后通过简单动作的尝试,逐步过渡到主动积极练习、提高的阶段。

第三,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非运动技能的教学。事实上,非运动技能因其实用性和趣味性,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是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我们不能将以非运动技能作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教学说成是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看成是没有内容的活动课、游戏课和休闲课。相反,只要非竞技运动技能的教学有实用价值,正是体育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的好时机。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范文第3篇

摘 要 本文从高校公共课的目的作用出发,了解高校公共课的现状,指出高校公共课的重要性,为以后开展高校公共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高校 公共体育课 运动项目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高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心素质、运动技能、终身体育习惯、社会意识等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快乐体育”、“阳光体育”、“终身体育”等新新体育观念的影响下,专家学者们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提出了大量有建设性的建议,这就促使我国的公共体育课从单纯的培养体育技能、增强学生体质逐步转向培养健康科学的体育健身习惯、终身受用的体育技能的方向发展。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现阶段正处于一个改革发展的阶段,正在逐步走出老式的公共体育课套路,向更加人性、合理、充分结合实际的方向发展。我将从以下几个角度讲述对公共体育课的理解。

一、高校开设公共体育课的目的和作用

当今高校开设公共体育课的目的还是比较明确的,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课时、掌握技能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学习专业的运动技能、培养团结协助意识,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对社会体育的适应性。高校开设公共体育课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用运动技能。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现状

(一)课程体系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大学生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体育专家学者经过大量的改革、探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在学生课程选择上,一般均以“三自主选择”为原则,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这是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中的重要一步。学生根据自身身心素质选择正确的运动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更有利于学生养成终身受用的体育习惯。

(二)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学生公共体育课的考核评价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重要环节,是对公共体育课效果最直接的检验方法。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有严格的规定,现在对学生公共体育课的考核评价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生运动技能的考核,应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等多个领域综合考核评定。例如,对运动技能、运动参与的考核,可由体育教师通过对学生体育课堂中的表现,直接给予评定。

(三)场馆设施等教学条件

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载体。在各地高校中,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高校的场馆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高校场馆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因此,国内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陈旧简陋的现象普遍。

由于国家教育资金有限,高校体育场馆的日常维护和保养不可能完全由国家来承担,高校体育场馆通过对外开放,自筹部分经费而出现场馆被占用也是无奈之举。大部分高校面对这一现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通过租用场馆,价格的层次化、学生日常上课免费开放等政策,充分合理地利用了有限的场馆资源,积极促进学生自主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三、从学生需求角度分析

学生作为公共体育课的主体,是影响高校公共体育课好坏的最直接因素。但国内近几次的学生体质测试中发现,学生体质持续下降,身心状况的不良趋势越来越严重,这与学生在学校、家庭中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体育锻炼、养尊处优有很大的关系。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着手,加强学生的体育思想意识建设,可由学校体育教学部与校团委、校学生会牵头,组织各类体育赛事,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其次,在学生公共体育课选课环节中,学生应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自身身心素质状况做出客观清醒的认知,找出适合自身身体条件的体育运动项目,再结合“自主选课原则”,选择体育课,不能盲目地为了选课而选课。学生在公共体育课堂中,应摆正心态,把公共体育课作为整个大学课程的一部分,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最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部在努力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时,应根据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偏好、考核评定结果,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设置做出调整,使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开展始终朝着解决学生需求、给予学生应有的体育教育方向发展。

四、从教师角度分析

作为高校体育课的授课人员,各体育教师应对自身职责、价值观、运动技能、职业意志等有明确清醒的认识,时刻加强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的学习。体育教师的职业不仅仅是上好一堂专业技能课,而应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为准则,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运动技能的同时,注意加强学生的体育思想品德建设,促使学生形成终身锻炼、自我锻炼的思想。例如,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给予足够的认识,引导学生根据本人的自身条件,合理选择体育课程等。

五、小结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自身的发展,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部应在明确高校开设公共体育课目的和作用的同时,应与时俱进,时刻根据学生的需求,对高校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体育场馆资源体系做出调整,促进高校公共体育课健康科学地开展。在体育技能逐渐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工具的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的重要性将逐渐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1] 都菊英.“阳光体育”语境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第22卷第5期):454-455.

[2] 李淑芳.高校公共体育课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河南大学体育部.

[3] 杨帅.对高校公共体育课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4] 张正雷.山东省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篮球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5] 王智斌.关于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以公共羽毛球课为例[J].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体育教研部.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范文第4篇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探究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在大游戏教学理念下的综合改革措施,研究认为:大游戏教学理念是一种将带有规则,具有愉悦身心和教育意义的各种游戏作为育人载体而融入到体育游戏课程中,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多元的教育体系,多环节教学实践相联系的教育模式。在深入揭示大游戏教学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特点与原则的基础上认为设立公共体育教学目标,建立新的教学内容框架,趣味性教育性有效结合,强度与负荷的有效调整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综合改革的有效措施。

长期以来,受知识技能教学和陈旧教学模式的束缚,高校教师忽视了游戏类活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导致培养方式“克隆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难以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基于此,“大游戏”教学理念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不断推广成为必然,也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更多优势,尤其是当下的体育游戏教学,完全秉承了大游戏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确保学生能够受到良好的身心培养。在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学生的身体机能、体力等相对薄弱,因此当下要基于“大游戏”教学理念,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从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本文在“大游戏”教学理念下,针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综合改革进行分析,为各大高校提供借鉴参考。

1 大游戏教学理念: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综合改革的背景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为何要进行改革,首先,传统体育教学理念培养的学生社会技能过于单一,所传授的知识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当下社会快速发展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其次,传统体育游戏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手段的设置对培养目标的作用范围过窄,应该对传统体育游戏课程进行相应的更改;最后,高校毕业的学生至少应该掌握几种体育游戏手段,以此服务工作单位或社区的体育文化活动或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基于上述背景,大游戏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大游戏教学理念是一种将带有规则,具有愉悦身心和教育意义的各种游戏作为育人载体而融入到体育游戏课程中,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多元的教育体系,多环节教学实践相联系的教育模式。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游戏多元发展态势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所呈现,这一现象表明,高等学校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应该相应的给学生提供多种培养体育游戏手段的机会,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

2 “大游戏”教学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特点

2.1 思想与体力教育统一

对于高校公共体育大游戏教学理念,这是一种融合游戏的教学方式,其内容会有计划的设计与安排,以便促使学生可以更加积极的投入到体育教学中,起到的效果也要比以往更好,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巧的同时,也可以锻炼到身体机能,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种体育游戏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思想与体力教育的相互统一,因为很多高中都在倡导素质教育,把思想品质培养作为重要任务,融合了大游戏理念的公共体育课程,就可以发挥出这一优势,并作为一个载体去让学生领悟相关思想。向游戏过程中的规则、游戏比赛中的规则、团队竞赛的协作精神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当然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既有个体竞争,也有集体性的对抗,而这与学生的体力良好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从而起到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2.2 兴趣与娱乐教育统一

为了能够进行公共体育教学综合改革,必须要充分融入大游戏教学理念,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游戏方面,尽量选择积极向上的内容,这样才能达到兴趣娱乐教育相统一,也更利于体育教学的开展。其次要尽量选择带有创意、新颖的体育游戏内容,也可以选择具有难度、挑战性的体育游戏内容,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性,促使学生能够带着浓厚兴趣,积极参与的体育教学中。目前来看娱乐性与趣味性是体育游戏教学的最大特点,可以充分展现在各个游戏环节中,包括游戏的设计、规则以及形式等等,都能为学生打造出愉快的体育活动氛围,这也与大游戏教学理念完美契合。

2.3 引导性与实践性统一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严重缺乏锻炼的机会,这就导致社会上的亚健康人群逐渐扩大,不仅如此,在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双重施压下,学生成天泡在自习室,身体素质严重下滑,成为当前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因此,高校体育学科和体育教师的教学广泛受到收回关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也越来越受大家的重视,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学生才能在毕业后以健康的体魄和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高校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身体的全面锻炼,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很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教师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从而有效提升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使学生终身受益。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还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教师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集体主义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体育运动能够使人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陶冶人的情操,使学生具备勇敢、坚毅、果断的品质,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知识学习和身体锻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在学生学会一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之后,一定要组织相关的体育知识竞赛和体育技能比赛,体育知识竞赛比如体育学科知识大讲堂、体育名人大讲堂等系列体育理论知识竞赛,体育技能比赛如篮球比赛、足球竞赛或户外生存挑战赛等。牢牢的将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体育技能的实践联系起来,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检验理论相结合。

3 “大游戏”教学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原则

3.1 教育原則

尽管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融合了大游戏教学理念,并向着游戏化发展,不过其核心内涵仍然要体现在教育上,也就是要秉承着教育原则,去开展体育游戏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拼搏精神以及行为规范等等。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运动技巧,育人也是当下最主要的任务,尤其在素质教育的标准下,应该充分利用好体育游戏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积极投入体育运动中。

3.2 兴趣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国家体质标准测试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害怕体测,究其缘由是学生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因为教学方法、内容过于单一,从而使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随着大游戏教学理念的推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获得了良好的改革契机,充分融合了游戏化的内容,而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就在于轻松、愉快,充分体现了兴趣原则。因此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必须要注意竞争因素,这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其次要多增加一些新鲜事物,例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等,多样化的教学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大游戏教学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来说,尽管充分融入了游戏内容,但仍然要加入情節,包括惊险、刺激等因素,正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也能达到体力与智力的教育结合,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3 安全原则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的学生身体素质相对薄弱,并且掌握的体育运动非常少,因此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其目标就是为了改善这一现状,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接受良好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去增进自身的健康。目前随着大游戏教学理念全面推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获得了综合性的改革,不过在开展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安全性的原则,因为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技能、技巧掌握很少,容易出现受伤的风险,同时,游戏的设置必须根据课堂的每个时间段进行可调节性的安排,如在课得开始部分,由于学生的身体机能属于尚未唤醒状态,所以应该安排强度较低,动作缓和的游戏,而如果在一堂课的中间段,学生经过前面的预热,身体机能处于最好状态,所以可以安排一些教学类的游戏活动。因此教师要选择难度、强度适中的游戏内容,以确保在初级教学阶段的安全性。

3.4 可行性原则

在“大游戏”理念下构架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程必须具备可行性原则。长期以来,游戏教学法作为体育课程的一种辅助手段,经常被适当的运用到体育教学当中,但是作为条件性的原则,其融入体育教学使用是否合理科学,却没有合理的阐释。在“大游戏”教学理念指导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安排必须具备可行性,如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学校的器具设备是否能有效的配合,体育设施是否具备体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计划都应该进行科学的调查之后再计划。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师的组织能力、教学能力等,时常会出现一个四五十人的教学班有一半的学生不参与学习或实践,这就可能表明教师的教学能力或组织能力需要增强,也可能是平时教师在班级上的管理过于松散,导致学生行为散漫,如此教学内容的安排便不具备可行性。

4 “大游戏”教学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综合改革策略

4.1 设立公共体育教学目标

基于大游戏教学理念下的高校公共体育综合改革,首要任务就是设立新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明确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包括内容的设计、制定等。在设立教学目标时,必须要针对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例如体育教学的相关要求、当下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满足时代需求,培养出复合型体育人才。因此在融入大游戏教学理念后,可以建立公共体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体系,以学生掌握各类运动项目活动为目标,规划出新的体育教学任务,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理解。除此之外要充分设计体育游戏教学内容,充分掌握游戏的特点,以及在实践中能够为学生带来的教育意义,这样才能发挥出大游戏教学理念的作用和价值。

4.2 建立新的教学内容框架

在确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目标后,要建立新的教学内容框架,这也是开展体育游戏教学的基础,因此要广泛运用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内容,来打造出更适当的教学内容框架,例如个人游戏内容、团队游戏内容以及互动成长游戏内容等等,都可以作为新的教学框架来建立。需要注意的是新的教学框架要层次分明,教学内容要多样化,这样才能与传统的体育教学区分开,也能从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角度出发,促使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提高。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来说,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体育工作者,而是促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这也是大游戏教学理念的核心意义。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改革,并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体系,这样才会更加符合大游戏教学理念。

4.3 趣味性教育性有效结合

对于高中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来说,首先要融入大游戏教学理念,其次要保证体育游戏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育性能够充分结合,这样才能起到一定教育价值,并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因此游戏选材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既要反映出思想上的教育性,也要展现出一定趣味性,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运动技能时,确保其能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这样才符合大游戏教学理念。一般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室都会针对新的做好总结,包括对体育游戏活动结果的评判等,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出教育性作用,为比赛作风良好、遵守规则规定的学生或队伍给予适当表扬,其次也可以给优胜者我队伍适当的表扬,而失败的队伍也要进行鼓励,而违反规定者必须要严格处罚,整个过程教师要保持公平性原则,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意义。

4.4 强度与负荷的有效调整

针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以此来调整体育教学的强度与运动负荷,虽然融入了大游戏教学理念,但不能为了游戏而进行教学,因此教师要严格规划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进行综合改革。例如教学内容、方法以及分组等等,甚至是游戏进行的先后顺序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其次就是体育游戏运动的难度、时间以及负荷,也都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这样才能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中。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安排体育游戏教学,必须要针对学生所能承受的强度、运动负荷考虑,以此来合理制定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场地器材的选择,确保能够在学生的承受范围之内,这样才能避免受伤的风险,也能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最终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会有良好的学习体验。

5 结束语

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来说,其改革必须要以大游戏教学理念为基础,并针对体育游戏的概念、作用、特点以及原则等进行详细分析,这样才能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全面推广,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促使学生获得身心双重发展。总体来说大游戏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可以全面捕捉学生的优缺点,表现出学生的体育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注意主次分明,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体育教学。不过在开展实施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选择适当的游戏活动,这样才能起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力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实现学生的体能培养。

学校教研教改项目;项目名称:基于大游戏教学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cgkjg——202031。

(作者单位: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范文第5篇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要素是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以发展学生身体、心理健康为主要依据,进而对高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考如何才能让高校公共体育课朝着更加健康、更加符合学生兴趣、更加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方向发展。

1、原有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教育与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日益深人,原有的学校体育教学的体制与现代培养人才的方式不能相互融合,出现脱轨现象。由此发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1.1教学主体不明确

在过去的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体育课的组织者、决裁者,学生则在被动学习中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痛苦,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问题,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

1.2教学内容枯燥无味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中心。教学形式主要集中在田径运动项目中,教学手段比较单

一、教学效果不明显,在学习安排的内容上显得枯燥无味,毫无趣味可言,完全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观念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1.3课程评价体系单一

体育课程评价是学生体育课总结性的评价指标,课程评价分数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体育成绩的好坏。在此评价的过程中忽视了过程性的评价,而是单一的达标性评价,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体育课考试只有素质好的同学才能通过,给学生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阴影。

2、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2.1明确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与目标

体育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公共体育的建设与改革,对学校自身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坚持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运动项目结合起来,始终将“兴趣”和“终身体育’,放在教学的首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掌握终身锻炼方法,发展终身锻炼的能力,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提高学生身心健水平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

2.2转变教学观念,实行学生主体教学模式

高校传统的公共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遏制。首先,必须改变体育教师自身不利于教学的传统旧模式,每位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都形成了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却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做徒手操的方式,无论遇到什么课都是如此。这种因定的模式会给学生带来很大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达不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其次,必须转变过分地强调课堂结构的旧作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时一般采用“三部分”的结构模式:准备部分一基本部分一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构成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再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充分强调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首要目的,尊重学生的权利,了解学生学习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的提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使学生身体和心理得到全方位的促进,体会实践体育教学带来的愉悦心情,消除传统体育教学所产生的错误认识。

2.3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在体育教学中不光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还需培养其对体育的正确的价值观,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参与体育的意识。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和兴趣,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从而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身体娱乐能力以及体育欣赏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享受,激发其长期参加身体锻炼的兴趣和欲望,建立爱好锻炼的生活方式。这对体育课的内容、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内容丰富、新颖,课堂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要把兴趣放在学生学习的首要位置。

2.4与社会接轨,开设新型时尚体育运动项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体育与外界体育运动项目也呈现出交汇的现象。公共体育由过去的行政班授课转化为选项班授课,选项课的开设也越来越丰富。学校体育强调对学生身体、个性、心理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这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同时,增多了对新型体育运动项目的接触和了解。新型时尚项目的渗人无疑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为学校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基础,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2.5推行体育教师再教育,提高业务水平

搞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是高校体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也是体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体育科学化的主力军。21世纪世界高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才取决于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决定于高素质的教师。因此,未来高校体育的成败,对人才的培养最终取决于教师的素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是改革和发展高校体育的前提。公务员之家:

2.6完善课程评价系统,注重过程性的综合评价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范文第6篇

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问题

(一) 缺乏认识

许多人对公共体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公共体育存不存在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学生对公共体育的积极性不高, 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性也不强, 再加上学校也没有相关规定, 逐渐使高校形成了一种忽视公共体育的氛围。同样, 家长也是这样的观点, 认为公共体育浪费了学生的宝贵课时, 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帮助不是很大。正是因为这种观念, 使学生们很难接触到正规的公共体育课程, 由此降低了体育教学效率, 使整个高校体育教学进入到尴尬之境。

(二) 教学单一化

在现实中, 许多高校仅仅只是单纯地认为提升素质教育, 就是增加学习科目, 就是拓展之前单一的教学内容。在短短时间里, 体育教学发生了较大改变, 由单一化逐渐变得丰富化。但要想学好这些项目, 就要保证充分的运动时间, 可在课时设计方面却没有任何改变, 学时安排平均到每类运动上, 时间少之又少。由于得不到时间保障, 学生很难学到技术要领, 逐渐就会降低学习积极性。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 仍旧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 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 这个过程学生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由此导致学生的体育素质的逐渐下降。

(三) 重技术, 轻锻炼

公共体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但现实中很多人都没意识到此。许多人认为学生学习公共体育就是为了完成学校的课程任务, 拿到学分就足矣, 学生也经常是敷衍了事, 最终没有通过公共体育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 反而将其当做了心理负担。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因素就在于过多强调表面评测, 这种评价方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未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先天差异。所以, 在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来实施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

(四) 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决定了学生专业培养的发展, 其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能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然而, 现实中却出现了一些负面问题, 课程依旧按照传统设置, 未能融入进学生的社会拓展能力, 无法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这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课堂效率难以提升。

(五) 教学投入欠佳

许多高校对公共体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并且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增大, 导致高校财政开始紧张, 所以对公共体育方面的预算是非常少的, 投入欠佳。公共体育教学与其他专业教学有着本质区别, 它强调实践与操作, 因而硬件要求非常高, 但资金不足导致了高校在公共体育教学投入上的不足, 硬件跟不上, 教学质量由此削弱。

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对策

(一) 改革教学理念

我国实行素质教育已久, 但效果不佳, 公共体育教学中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施行措施的前提。教学重点应从以教师为主体转为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的意愿, 从“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创造性教学。体育教师在课时内应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终身体育意识。

(二) 完善评价机制

教师应该使公共体育充满趣味和娱乐,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产生学习动力。开展难度小、能沿用一生的适合成年人的实用性体育运动, 让学生在毕业后依然可以凭借兴趣发挥一技之长, 成就终身体育, 使转型期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建设顺应时代发展。

(三) 精简教学内容

许多学生在毕业后一般不会参与在校学习的体育运动, 其参与的多为大众体育项目。高校可教授效果好并且被普遍接受的运动, 这样教学时间就相对延长, 保证了教学质量。唯此, 不仅不会让学生感到疲惫, 又不容易忘记所学知识。

(四) 改变教学模式

现如今, 传统的教学观念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 摒弃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与兴趣爱好, 量身制定课程, 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师的辅导下完成教学任务。

(五) 调整教学比例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中, 一定要有一个准确定位, 多角度培养体育人才。体育锻炼的准确应用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教学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公共体育教学并不是都是实践课, 一定的理论课也是极为必要的, 这在考验着教师的专业能力。理论课分析公共体育的运动技巧与运动原理, 实践课强调示范、练习与纠正。与竞技体育不同的是, 公共体育教学重视学以致用与身心健康。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校要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前行, 改革教学理念, 完善评价机制、精简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比例, 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这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摘要: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限制较多, 不具个性化, 学生的潜能无法得以真正发挥, 致使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失去了优势。若要想从本质上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采用公共教学模式, 让每个学生都能切实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高校体育,公共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孙汉超, 秦椿林.体育管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

[2] 李淑芳.高校公共体育课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6) .

[3] 赵顺来.试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1 (01) .

[4] 陈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体育师友, 2005 (05) .

[5] 张月会.关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 (03) .

[6] 陈波, 于楼成, 郭伟平.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 2011 (05) .

[7] 于奎龙, 吴长稳.“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03) .

上一篇:骨干教师培训讲话范文下一篇:公共体育教学课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