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论文范文

2024-09-21

科技创新的论文范文第1篇

科技创新是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教育不仅是让广大青少年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更要引导他们学会创新,埋下科学的种子。而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以下简称“科学思想方法”)则是学会创新的必要条件。学校的课堂则是掌握思想方法的主阵地。

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市“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之一,北京市在科技人才队伍方面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北京市科协作为首都地区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首都地区科技创新力量方面责无旁贷。依据《北京市科协深化改革方案》的有关要求,近年来,围绕如何全面推进科学思想方法的传播与普及,推动科学思想方法与学校课程相互融合,促进培养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由北京科技教育创新研究院牵头,组织国内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学家、学科教育专家及知名中学的一线教师,针对如何将科学思想方法融入课堂,从“课程、教师、学生、评价、学校”五个角度,以“五个一批”为抓手,逐步探索出一条以“科学思想方法进课堂”为主要特征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逐步探索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北京经验。

开发一批学科思维课程,为“科学思想方法进课堂”提供教学素材

科学思想方法是科学家在探究未知领域、推动科技创新的思维工具。我国的科学教育一直有重视科学思想方法的传统。但与知识教学相比,对科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方法碎片化、思想方法与知识脱节等。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合适的科学思想方法教学资源,具有明确指向的科学思想方法靶向资源则更是稀缺。

针对这一问题,北京科技教育创新研究院利用在京科技人才队伍方面的优势条件,组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大基础学科的一流科学家、高校教师、高新科技企业的杰出工程师等长期奋战在科学研究一线的专家贡献出他们的智慧,从长期科研实践中提炼出各个学科的主要科学思想方法。然后,与基础教育教研员、一线教师一起研究,在科学思想方法的构架下,针对各个学科的特点重新审视学科的主要内容,由学科教育专家进行顶层设计,梳理学科思想方面的脉络,将科学思想方法与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系列面向教师、科技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思维课程,为科学思想方法进入课堂奠定基础。

培养一批种子教师,为“科学思想方法进课堂”提供不竭动力

科学思想方法是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凝练的精华,但要把这些精华从科学家的头脑里传递给学生,靠科学家直接面对学生是难以实现的。一方面因为科学家本身有繁忙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任务,无法直接面对大量的青少年;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到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发展有阶段性,教育也有其自身规律,需要合适的教学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必须在教学经验丰富的基础教育教师中培育一批种子教师,成为科学家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种子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超的教学方法,对青少年的认识发展程度有准确的把握。经过与相关专家的交流研讨或科学思想方法的专门培训,提高他们对本学科体系的认识水平,加深其对科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从而能较好地把科学思想方法融入教学体系,走进课堂实践,以符合基础教育规律的方式传递给青少年。同时,种子教师队伍还可以通过教研活动、同行交流等方式实现“链式反应”,不断壮大。

在北京科技教育创新研究院已组织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大基础学科“科学思想方法进课堂”系列研究、研讨、工作坊和专门课程开发过程中,各学科已经逐步形成了种子教师团队,随着课程的推广和培训活动的开展,种子教师队伍将不断扩大,让科学思想方法进入课堂的工作由点带面,渐次铺开。

培育一批拔尖学生,为“科学思想方法进课堂”树立榜样示范

科学思想方法进课堂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全部学生齐头并进的过程,而是在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同时,发现有天赋、有兴趣的“好苗子”,并将其输送到有利于其个人成长,也满足国家、社会需要的培养体系中去,这也是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之一。

选拔一批拔尖学生,一方面能为同龄人做出榜样,产生带动效应,让更多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从事科学;另一方面他们和被他们带动的群体,则是未来优秀科技人才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

“强基计划”的推出明确了我国要在各个基础学科领域进行拔尖人才培养的方向。基础学科人才的储备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通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科研实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培育学生正确的科学思想方法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当代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加强我国在各个领域的科技后备人才储备。这也是北京科技教育创新研究院选择五大基础学科作为科学思想方法进课堂工作切入点的主要原因。

开发一批评价诊断工具,为“科学思想方法进课堂”保驾导航

对教和学进行科学思想方法的诊断性评价是引导教学,推动科学思想方法能在课堂持久落地、真正生根的保证。因此,需要开发一批明确指向科学思想方法的诊断性工具,特别是诊断性测试卷。通过考试评价引导教学,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进一步夯实在课堂教学当中加强科学思想方法培养的基础。要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不同角色在评价中的作用,从不同视角进行评价。

通过对种子教师的引导,在考核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依据反馈效果,进一步对科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提供导向和指南。依据科学思想方法课程及其教学情况,有侧重点地把科学思想方法的内容融合在学生各阶段的考试评价之中,逐步实现科学思想方法可教、可学、可评的目标。

建立一批特色学校,为“科学思想方法进课堂”创设良好氛围

科学思想方法培育是一件系统工程,可以有多种形式和渠道,但主阵地是学校和课堂。教师、学生、课程,也必须在学校的组织体系之下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在学校的统筹协调下,不同学科的课堂之间还可以产生联系和协同,在课堂中破除学科之间的壁垒,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开放头脑,形成整体认识,加深对科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建立一批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科学思想方法的特色学校,为课程落地的实践提供机会,为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支撑,为拔尖学生的培育提供平台,是科学思想方法进课堂的保障,也是达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后备人才战略目标的正确途径。

北京科技教育创新研究院将通过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育学院、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北京市多所优质中学开展强强联合,为科学思想方法特色学校的建设进行新探索,并将通过课程开发、教师培训、学生选拔等多维度多层次的协作,进一步推动该工作的进展。

科学思想方法进课堂,离不开科学家、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未来,在北京市科协的战略方向指引下,北京科技教育创新研究院将通过“五个一批”系列项目,从供给侧丰富课程资源,从需求侧引导课程建设;同时培养种子教师,培育拔尖学生,推动特色校建設,进一步加强科教融合,开展深度交流合作,促进科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中的落实,并在此基础上以培育掌握科学思想方法的创新型后备人才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面对未来瞬息万变的世界,掌握了科学思想方法也就拿到了解决未知问题的“金钥匙”。“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由课程、教师、学生、评价、学校“五个一批”撒下的“星星之火”,未来必将在课堂中渐渐形成“燎原之势”,以“科学思想方法进课堂”为抓手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北京经验将在更广范围内开花结果,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科技创新的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基于德尔菲法的技术预见活动方法体系在主观性方面存在较多争议,改善技术预见方法成为各国技术预见活动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在分析已开展的技术预见主要方法和问题、科学计量和知识可视化方法在技术预见中的作用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产业科技创新规划和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技术预见模型建议。

〔关键词〕科学计量;文献计量;知识可视化;技术预见;产业规划;企业技术创新

1技术预见及方法

1.1技术预见的作用

技术预见是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的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为目标,选定能够对经济和社会利益作出最大化贡献的通用技术[1]。技术预见对于一个国家的政府,抑或是企业都具有重要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2]:

通过技术预见可以更好地选择科技发展的战略性研究领域;

通过技术预见可以提高国家或地区创新体系的效率;

技术预见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只是一套方法,涉及科学团体、研究成果使用者、政策制定者的咨询和互动,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的优势;

开展技术预见对未来社会发展可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与全面进步;

通过技术预见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战略研究领域和通用新技术,实施相应的支持政策,使选定的技术按照人们期望的轨迹发展,这对于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具有特殊重要性。

1.2技术预见主要实践活动及方法

技术预见由技术预测发展而来。早在20世纪30年代,技术预测就出现在美国,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行了广泛应用,利用技术预测制定科技计划。美国通过对技术发展的过去推演判断未来,为制定科技政策服务[3]。日本、荷兰、德国、英国、西班牙、法国、瑞典、新加坡等国也开展了一些技术预见活动。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三大组织开展跨国性技术预见,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实施了“技术与学习文化”、“APEC大城市可持续性运输研究”及“关于APEC大城市人口未来健康状况的研究”;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实施了“面向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的技术预见项目”;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实施的“国际未来研究项目”。技术预见从单一国家的活动逐步向地区合作发展,各国、各地区都试图通过各种方法的技术预见活动的开展,以把握具有前瞻性的新兴技术研究方向,从而指导科技规划、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进而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4-11]。

1.3基于德尔菲法的技术预见的局限性

在研究多个技术预见实例过程中发现,基于德尔菲法的技术预见活动方法体系还存在很大局限性,主观性、有效性也存在较多争议,表2整理了预见活动过程中采用德尔菲法产生的局限及原因[12-16]。改善技术预见方法成为各国技术预见活动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日本从第8次技术预见活动开始增加了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领域发展调查、并结合德尔菲法从客观层面、主观层面分别对科学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社会需求进行了分析。

2科学计量和知识可视化在技术预见中的应用

2.1科学计量和知识可视化方法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科学计量法是运用数学、统计学等方法对一定时期内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特点和趋势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引文分析法、共引分析法、词频分析法、专利引文分析法等,各种方法各具优势,适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

2.1.1引文分析法

引文分析法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和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用与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达到预测、评价科学发展趋势目的的一种文献计量分析方法[17]。通过引文聚类分析,特别是从引文间的网状关系进行研究,能使两篇或多篇没有外部联系的论文客观地被联系起来,揭示科技文献之间错综复杂的结构关系,探明有关学科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结构,析出某研究领域的核心热点论文、研究机构、研究者、核心知识产权等;分析推测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衍生趋势;还能对某一学科的产生背景、发展概貌、突破性成就、相互渗透和今后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从而揭示科学的动态结构和某些发展规律,为制定学科、技术领域的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2.1.2词频分析法

词频分析法是通过统计关键词、主题词、篇名词等核心词汇在某一类学术文献中所出现的频次高低来判别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知识结构和发展趋势的科学计量方法[18]。通过分析关键词或主题词出现的频率,可以找到某一领域或学科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发现新的研究方向及研究热点的转移趋势,为技术的发展和优先目标的实现提高洞察力。国内外借助词频分析和共词分析寻找学科前沿的研究很多,应用较为成熟。如Wordsmith Tools、Word-Stat、ROST、Thomson Data Analysis(TDA)、Derwent Analyties、CiteSpace、Winisis等,也有采用SQL Server、VBA、Access、Excel等程序和数据库进行词频处理分析。

2.1.3专利分析法

专利分析通过对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中大量零碎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组合,并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和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对相关领域专利及其引用文献对象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评价、预测科学和技术发展趋势,为科学研究、基础创新、产品开发决策提供参考。通过有关指标如专利数量、同族专利数量、专利引文数量等的统计分析,对统计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释义,确定技术领域的核心专利、关键专利权人或发明人;分析技术创新活动的重点用于遴选关键技术;获得技术动态发展趋势信息。尤其在新技术开发阶段,运用专利分析法可以确定快速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达到技术预见的目的。日本、韩国、美国、台湾等都曾开展过大规模产业技术专利分析,为制定技术预见、技术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规划提供重要决策支持。

2.1.4科学知识图谱法

应用自组织地图及信息可视化技术,通过把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科学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与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共现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结合,对文献和网络信息进行自动分类,制作具有知识导向的自组织知识图谱,以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的进化规律[19]。由大连理工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Drexel大学博士陈超美及其研究团队开发的可视化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将知识的宏观计量与微观计量相结合,利用可视化技术预测知识域中的突发趋势和技术,在科学文献中识别与可视化呈现科学研究新趋势与新动态,使我国的科学知识图谱研究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2.2科学计量和知识可视化在技术预见中的作用

2.2.1客观反映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产出情况

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降低了技术预见过程中德尔菲调查的主观性,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研究成果的产出。利用文献计量分析开展的快速发展科学研究领域分析可以获得:①哪些研究领域是快速发展的领域;②这些研究领域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③在这些领域中,本区域的发展水平如何(全世界范围内或横向区域比较)等等。

2.2.2为遴选德尔菲调研专家提供依据

基于德尔菲法的技术预见活动中,首先选定一批权威专家,然后由权威专家推荐其他参与专家名单,这种“同行评议”虽然简便易行,操作性强,但极易产生主观选择带来的偏差,且青年专家很难脱颖而出。利用引文分析、专利分析、聚类分析及知识可视化等科学计量方法,可避免上述偏差的产生,利于组建高质、全面的专家队伍。

2.3科学计量和知识可视化在技术预见分析中的应用实践为提高技术预见质量,改善技术预见方法体系,克服专家预见的主观性,国外的一些专家和机构提出了将专利分析作为技术预见的重要工具,探讨科学计量分析在技术预见中的重要性。从论文、专利说明书、网页等文本中抽取相关词语生成结构化数据,进而通过分类、聚类、共现矩阵、聚类图等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分析结果,挖掘文本间的隐含关系并发现新研究趋势、辨认技术热点,为技术研发与自主创新、专利评价与评估、专利权保护、技术合作等的创新、管理决策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日本第8、9次技术预见活动过程中,在前7次预见分析活动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将利用文献计量法提取研究领域作为开展技术预见分析的一个基础内容,并对这些研究领域进行内容分析,从而了解研究领域[14]。调查以ESI等文献数据库为论文样本库,从数据库中按照科学门类和研究前沿抽取每个年度一定比例的高引用论文,根据共引关系为高引用论文确定聚群关系。将一定量(大于2万篇)的高引用论文按照一定时间内引文变化情况确定热点前沿,包含有2个(含)以上热点前沿的研究领域定义为快速发展研究领域,同时包括的热点前沿越多,该领域快速发展的属性越高,并是核心的快速发展研究领域。最终确定快速发展研究领域和核心快速发展领域。这一科学计量学成果在技术预见活动中的应用实践,为优化技术预见模式提供了极有意义的参考。

3融合科学计量和知识可视化方法的技术预见模型构建不少发达国家在制定科技规划、确定创新领域过程中,已逐步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定性组合分析,从单纯依靠专家智慧向“专家智慧+定量数据+科学工具”的组合研究模式转变,其中对科学计量和知识可视化成果在技术预见中的应用逐步增加,提高了技术预见活动的客观性、方法的科学性。本文结合在技术预见过程中的目标要求和过程需要,将主、客观两类方法集成应用,尝试构建基于科学计量和知识可视化的技术预见分析方法模型,以期达到提高技术预见分析的质量,进而提高其对科技规划、技术创新活动的辅助作用。

3.1区域产业科技创新规划中的模型构建

图1提出了区域产业科技创新规划中的技术预见分析方法模型。首先以区域产业创新发展规划中的重大决策过程为起点,选择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战略研究前沿,运用词频分析、引文分析等科学计量和可视化方法,得到每个快速发展领域的研究内容、相关关系与进展图谱,并通过对本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发展水平、优劣势和态势变化的比较分析,结合专家咨询、市民愿景调查,确定优先发展领域、选择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提供区域产业规划及政策选择,政府将预见结果向产业界积极公布和推广,促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生态化发展。所示模型将专利分析、引文分析等科学计量和可视化方法与德尔菲法充分结合,强化工具对分析、预测技术发展趋势,识别新技术的客观描述,弥补完全德尔菲法技术预见的主观缺陷,更科学、高效地确定关键技术清单、调查专家人选,而德尔菲法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在科学计量分析阶段、区域产业发展现状研究、产业技术需求研究、产业发展SWOT分析过程中均包含着德尔菲法的应用。

3.2应用于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模型构建

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吸收、掌握、应用、创造新的技术成果的过程。技术预见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应用,可以是一次性的活动,也可以是持续的过程,它是对基于技术预见的区域产业科技创新规划的深化和细化。图2以高新技术领域为对象提出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技术预见分析方法模型。企业首先大量收集政府区域产业规划和相关政策、市场报告、商业评论、专家学者以了解产业、市场发展趋势,确定若干有利于加强企业技术核心圈的技术,通过科学论文、专利文献等的科学计量和可视化图谱展示,获得这些技术的研发态势、核心竞争对手和可合作者等信息。组织由外部专家和内部技术人员、市场人员、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专题讨论会,对企业当前技术力量、产业发展趋势、上下游产业状况、市场愿景、品牌及销售等情况进行充分讨论,根据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制定有实现可能的优先和核心R&D项目选择方案,提供合适的合作伙伴。 企业的技术预见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为目标,同时也是对近期、中期、长期商业策略实现的重要辅助。在技术预见活动中引入文献分析利于企业跟踪本企业核心技术圈的相关基础性科学研究进展和相关关键技术的研发态势,利于企业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统一认识和技术、管理行为协调。

4结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规划、关键技术选择、企业技术研发投入的选择将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未来新技术开发的成败。融合科技计量和可视化研究成果的技术预见模型,可为区域产业规划、企业科技投入和创新改革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Ben RMartin.Foresigh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nt,1995,7(2).

[2]蔡顺民.吉林省医药行业关键技术选择的技术预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3]秦艳艳.技术预见何以可能——基于技术发展模型的考察[D].上海:复旦大学,2011.

[4]孙中峰,崔志明,浦根祥,等.美国关键技术选择的兴起与走向[J].科学,2005,57(4):28-30.

[5]王国进.技术预见在韩国[J].世界科学,2002,(11):39-40.

[6]《技术预见报告》编委会.技术预见报告2005[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通过验收[Z].URL:http:∥www.cas.cn/ky/kyjz/200701/t200701161032591.shtml,2013-08-02.

[8]李健民.上海开展技术预见的实践与思考[J].世界科学,2003,(4):44-48.

[9]北京市科委软科学处.北京启动“技术预见行动计划”[J].科技潮,2004,(9):4-6.

[10]姚之坦.广州公布首份技术预见报告[Z].URL: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3-03/31/content510230.htm,2013-08-05.

[11]闫玖石.英国技术预见计划的背景及过程[J].天津科技,2004,(3):51-52.

[12]唐家龙.技术预见的实践局限性及其方法论根源[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5):71-74.

[13]杨耀武.技术预见学概要[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78-80.

[14]陈峰.日本第八次科学技术预见项目的竞争情报学解析[J].竞争情报,2007,春季刊:2-5.

[15]崔志明,等.技术预见“市场德尔菲法”的特点及实施程序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12):13-17.

[16]张冬梅,曾忠禄.德尔菲法技术预见的缺陷及导因分析:行为经济学分析视角[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8):24-27.

[17]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8]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25(2):163-171.

[19]秦长江,侯汉清.知识图谱——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新领域[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1):30-37.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

科技创新的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全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详尽阐述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并提出依托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举措,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21世纪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技创新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文规定,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对高校来说,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高校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

一、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1.认知能力欠缺

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金钱至上、待遇第一的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很多大学生把能获得多少经济收入作为选择单位的首要标准,片面地认为只要工资水平高、社会福利待遇好就是找到了好的工作。大部分毕业生对于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和将来在哪些领域中发展还没有认真地思考过,不能冷静地分析自身所到之处的环境是否与自身的条件相适应,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把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顾眼前利益,不求将来发展。

2.动手能力低下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很多毕业生都有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各种各样的荣誉证书,优秀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也都很好,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的动手能力太差,高分低能现象十分明显。

3.合作和交际能力偏弱

受当今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个性更加鲜明,我行我素,做事、说话都不太注意别人的感受。这些人往往不懂得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知道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自以为是,往往喜欢贬低别人而抬高自己。在交际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束缚了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加之近年来兴起的考研热潮,更是将即将毕业的学生卷入到茫茫书海,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毕业生往往难以应付日常生活的各种交际,更缺乏灵活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4.表达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有的甚至不能用语言或文字表述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很多大学生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各种心理情绪,遇事不沉着、处事不稳重。此外,部分大学毕业生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缺乏自信,不诚实,做事不扎实,作风不踏实,也是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原因。

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

实践表明,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1.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拓宽和完善知识结构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才有动力,基础才牢固。科研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学习,需要大量运用基础课的知识,需要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获得成功。而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并不高。参加课外科技活动需要完成特定的任务,可通过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分析、对比、讨论,实验后撰写相应的报告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的学习便由被动变为主动,有助于拓宽和完善其知识结构。

2.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始终突出“以学生为主”可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实践的积极性,可为他们提供展现聪明才智、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机会。学生会把参赛作为锻炼能力和扩大知识面的自觉行为,把所学知识真正消化吸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3.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外科技活动过程中,学生对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能促使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来逐步解决问题,对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

4.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有助于专业知识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等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安庆师范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引导、鼓励学生参加一些重要的专业学科竞赛。2004年和2006年连续两届的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学校选拔了最优秀的学生参赛,由大赛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带队指导,最终程玉胜老师指导的作品获得了全国二等奖的佳绩。近几年,各类学科竞赛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学生参赛热情高涨。2006年至2009年连续四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学校代表队在安徽赛区乃至全国均获得了优异战绩,由苏本跃老师指导的团队在2009年取得了安徽赛区一等奖和本科组全国一等奖的骄人成绩。参赛学生载誉归来,谈的最多的感受便是通过参加此类专业竞赛使得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完善,更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的合作+个体创新是他们制胜的法宝。

三、依托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举措

近年来,我国大学广泛开展了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搭起了一个参与科技活动的舞台,同时也有效地激发起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

1.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平台

近年,安庆师范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以“让学生成长、成功、成才”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了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建立了有效的活动组织、考核、评价机制。程序设计大赛、课程案例设计、网页设计、Flash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比赛是该科创中心的常年活动项目。

2.建立、依托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表明,依托安庆师范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在计算机、信管及通信专业开展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案例设计竞赛活动不仅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启发教学改革思路,更体现了竞赛对学生主动实践的有效激励与引导作用,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大有益处。具体举措如下:

(1)突出“以学生为主”,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实践的积极性。

案例设计竞赛活动的开展为学生主动实践注入了一支强有力的兴奋剂,为他们提供了展现聪明才智、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机会。学生把参赛作为锻炼能力和扩大知识面的自觉行为,把能在参赛中获得奖励作为一个新的目标,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竞赛活动。

(2)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水平。学生在进行案例设计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与追踪社会热点问题,力求设计作品具有新颖性、典型性、启发性。这要求学生查阅一定的文献资料,获取相关信息,从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引导学生形成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协同力和领导力。以团队形式进行参赛,一是要求这个团队要有一个合格的领导人,这就使具有较强能力的学生得到了领导力的锻炼。二是团队成员必须统一协调,密切沟通,有助于培养小组成员的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

(4)搭建实践创新的平台,把学生社团纳入素质教育体系。在开展案例设计竞赛活动中,通过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能力和获取知识的平台。在案例设计竞赛中,教师处于引导和启发的地位,学生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动创新与实践潜力得到有效地激活和发挥,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得到增强,容易产生创造性的火花和行动。

综上所述,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广泛开展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计算机仿真大赛、网页设计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等赛事,通过自主选题与命题相结合、专业命题与非专业趣味命题相结合,在内容上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在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激发广大学生的科研兴趣,使大学生能得到全方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真正成为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周军,陈琦,浅谈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32-34,

[2]朱华山,徐杰,张荣才,高校学生科技活动创新的探索与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5,(2),

[3]成彩莲,张同存,王震宇,等,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53-55,

[4]李玉华,关旭,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缺陷与改善措施[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3-96,

[5]张丹,林燕,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艮(社会科学版),2008,(1):30-31

[6]张文涛,汪宏志,宋晓梅,参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意义[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97-99,

[7]周仲魁,夏菲,梁丽萍,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9-52,

[8]王平祥,唐铁军,着力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6,(1):102-105

(责任编辑:王祝萍)

科技创新的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得到了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关注。笔者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特点,分析了金融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促进作用,并通过国内外自主创新政策的比较分析,提出了重塑政府角色、建立切实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体系以及强化金融市场各要素三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自主创新 金融政策 金融市场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企业自主创新

自1912年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理论以来,创新理论已经逐渐发生一系列潜在、内质的变化。随着理论的发展,在如今技术竞争环境变化多端的趋势下,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仍是这一时代的要求。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由于金融泡沫的破裂,造成了市场需求萎缩,全球贸易大幅度下滑,经济总量减少,使全球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将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瞄准了新能源、低碳等新技术的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而技术创新带来的投资需求,将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见,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需求,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强烈需求。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虽然受到的冲击相对发达国家较小,且经济恢复的相对较快,但我国的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从长远来看,要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就要大力发展技术创新,要在产业发展中追赶国际的步伐就更应该加大对自主创新的重视和投入,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我国专有技术的水平,才能实现在国际市场中的长久立足。

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其过程是将各种创新资源有机整合利用的过程,从创新想法的产生、到實践、到扩大、再到实现社会价值,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产生新产品或新技术,更是市场化价值利益体现,后金融时代下,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创新的难度也随之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企业能够控制自主创新的风险,以低成本、高质量、快速地提供各种创新性产品、技术和服务,以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创造出大批量被市场所接受的商品,是企业面临关键问题之一。

1.2 金融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

在众多关于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因素的研究中,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提到政府决策与支持这一因素对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政策的激励、引导和协调等方面政策为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虽然内因是主要矛盾,但是在自主创新这一复杂过程中,若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内因是无法起作用的。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在中小企业将技术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因为新技术、新商品和新市场不成熟,创业者的经验不足,三分之二的技术创业企业,在其产品未大规模进入市场前就已消亡,从25万美元到600万美元是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的空白点,被称为是中小企业的“死亡谷”。[1]可见,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而非技术的问题,导致新技术或新产品夭折。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主体应该是政府[2],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政府给予的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激励性措施是进行自主创新的大前提,否则一切创新冲动都是空谈。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提升竞争力,已经成为地方性的战略部署,政府也应进一步为当地企业量体裁衣,适时适地的制定税收、金融等政策,加大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尤其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有利的发展空间。

2 国内外金融政策比较及启示

2.1 国内外金融政策比较分析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水平与其创新投入密切相关,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50年代便开始将创新作为推动工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重点,虽然亚洲部分创新国家,例如日本、韩国等起步较晚,但在创新投入力度上与欧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见表1):

科技创新的投入受国家资本和生产力等多方面因素决定,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努力加大创新投入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从科技政策上给予科技型企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就金融政策而言,一般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三个方面,而国家金融政策扶持企业科技创新,通常采用低息贷款或贷款贴息、贷款担保等形式。[3]美国和日本在这方面的政策效用比较显著。美国对企业的创新种子期带来的风险代偿实施补贴投融资,鼓励商业银行和投资机构向种子期的科技型企业投资;日本政府出资建立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体系,由中小企业综合事务团对当地信用担保协会进行再担保,而政府来承担信用保证的风险,这样不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更主要的是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为企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此外,英国和德国也分别实施政府风险担保计划和低息贷款等政策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我国政府颁布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该《政策》指出,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将实施十个方面的配套政策。其中出台了七条金融政策支持科技自主创新,包括“加强政策性金融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引导商业金融支持自主创新”和“政府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等。可见,我国已将金融政策定为下一阶段促进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

2.2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瓶颈

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除了教训之外,更重要的应该是今后走自主创新之路的启发。在这场金融危机之后,企业一方面会更加注重自出创新,另一方面也会更加谨慎地进行自主创新,因为制约自主创新的方方面面中,最根本的压力或者动力来自于金融等方面因素,而政府从投入和政策两方面能给予企业最大的支持。就这一因素而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2.1 支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投入和金融性政策待加强

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大部分是依靠企业家或科学家的创新科研冲动。在产学研的结合中,企业家和科学家的结合具有偶然性和不稳定性,这一过程缺乏成熟的流通渠道和政策支持。其偶然性指没有第三方来引导合适的双方进行合作而导致冲动的流失,而不稳定性指因资金等因素带来的风险造成创新“流产”的可能。因此,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伊始,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其的关注和投入,包括人才、合作对象及资金的引导和支持,在创新过程中则应给予一定程度的风险承担,从而分解企业和科学家的创新顾虑,大大提升创新的成功率。

2.2.2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待创新

在我国科技创新型企业中,中小企业是资源较弱的一方,亦是有可能会强大的一方。资源弱体现在不如大型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富足,而有可能强大,指的是中小企业可以凭借其对创新的专一投入和专一产出成为竞争优势,因为如果中小企业不进行创新将很快被社会淘汰,但大企业相对来讲可凭借其固有的优势,延迟被淘汰。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资金来源及风险是制约其进行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应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从政府、中介、商业银行等多方面进行服务创新和完善,给予中小企业最大的支持和创新保障。

2.2.3 促进自主创新的金融市场待整合

“强大的资本市场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和发展的源动力,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保障,是推动创业投资的根本所在。”(蒋少华,2006)在后金融时代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金融市场不仅仅指资本市场,还包括了政府。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应该是通过政府同市场各方面资源的有机结合,发挥其引导、促进等多项功能,促进科技与资金的有效融合,实现自主创新同金融协同发展的市场。而现有的金融市场并未形成统一多功能的市场,仍需不断探索、改革和完善。

3 促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针对本文第二部分提出的瓶颈问题,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3.1 重塑政府角色,加大金融有关投入力度

直接的政府创新支出和补贴是重要的创新激励手段。[4]政府虽然不直接参与自主创新,但在创新的过程中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可谓是企业坚实的后盾。在现有的众多研究中,政府被广泛且主要看作是自主创新投入的主体,从人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最多的投入,而在金融危机之后,政府的角色应当重新被定义。无论是投入还是保障,政府应该是最大程度降低创新风险的主体。基于这样的角色定位,政府应在分析创新风险因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因为企业家和科学家首先考虑的是创新风险,他们最不可控的也是创新风险,因此,只有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创新风险的政府作保障,企业和科研机构才能在短时间内尽全力进行创新,否则,再多的资源都是空谈。

就金融这一风险因素来讲,政府应注重政策性金融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通过对金融性政策的建立和改革,实现政策性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帮扶,尤其是对中小企业以及重点项目和重点创新资源的金融支持。《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中也指出了“国家开发银行在国务院批准的软贷款规模内,向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软贷款,用于项目的参股投资。中国进出口银行设立特别融资账户,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倾斜支持政策。”

3.2 建立切实服务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体系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创新大海中最需要扶持的角色,也是我国自主创新实现的主要力量,创新方面一般具有本土化、专一性、周期短的特点,在融资方面具有需求持续性强、时效性强和单笔资金相对较小的特点。政府应当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量体裁衣,建立切实能够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起到鼓励和推进作用的金融体系。该体系应包含风险机制、鼓励机制和市场机制。

风险机制指政府同金融机构协调建立分散企业创新风险的机构和政策,我国在中长期规划中也指出“政府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这种担保机构可以参考日本的成功经验,旨在通过政府对企业的信用担保,给予企业更广阔的创新空间。另一方面,也应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对当地创新活力强的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机制指特定为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制定的鼓励政策,例如建立融资绿色通道。这种创新能力包括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冲动、匹配的创新团队等,以最优创新资源优先为原则,为这些中小企业的融资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减少费用,使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有利的金融支持,从而实现创新收益。市场机制指为创新能力强、创新成果优异的中小企业搭建快速的市场流通桥梁,使创新成果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收获最多利益的机制。

3.3 强化金融市场中各要素,使其发挥最大功能

金融市场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首要环境,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金融市场是一个由政府及金融机构组成的二元市场,它的健全和完善直接影响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在现有的金融市场中,由于政府和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之间的结合度相对较低,导致了部分企业未能在金融市场得到有利支持,这就需要加强金融市场中各要素的结合,使其合力发挥到最大。首先,政府应当将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同相应的企业类别组合,例如中国进出口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倾斜支持政策,商业银行为当地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实施融资优惠政策等。其次,政府应建立相关的金融性政策,对金融机构同企业的结合进行实时监督、反馈和调控,及时地了解市场需求和变化,以不断完善。

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历程中,创新能力的提升一直是企业界、学术界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创新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也受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经历金融危机时代之后,金融政策等相关因素成为今后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发展中应当关注的重点,笔者认为应当重塑政府的角色,加大金融投入和政策制定的力度,建立切实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体系,在不断完善的金融市场中寻求发展的平衡点和提升路径,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建环,赵君丽.对我国支持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的反思,2007,4.

[2]蒋少华.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6,4.

[3]姜黎.科技政策引导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9.

[4]朱园圆.政府支出、税收和自主创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8.

作者简介:

蔡铎(1988-),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技术创新。

项目资助: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本市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模拟研究》(11ZLZLZT05500)。

科技创新的论文范文第5篇

目前, 我国开展的各类“挑战杯”大学生竞赛对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 各地高校也纷纷出台了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行动计划, 但总的来看, 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 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为搞好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参考意见。

1 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1.1 科技创新活动方法单一

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要为两类, 一类就是前文所述的参加“挑战杯”等竞赛;另一类为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前者参加者往往为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 而后者参加者往往为由指导老师选定的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学生参与面不广, 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学校有科技创新活动, 更不知道参加途径。因此, 在学生中没有产生广泛影响, 对学生整体创新能力培养没有起到推动作用。

1.2 目的不明确

教育部制定的质量工程和一系列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文件, 其目的是充分调动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热情, 造就一大批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但是, 科技创新活动落到实处, 却成为一部分学校争取名利的面子工程,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目的只为取得荣誉, 为学校的业绩评估增光添彩。因此, 本应以学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项目申请、科技创新成果奖申报, 实际上成了教师的科研项目申请和成果奖申报, 学生从中只起到挂名的作用。这实在是应该引起我们深思的问题。

1.3 学生原创性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 (发现) 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他本人正是因为提出了解决牛顿力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或矛盾而建立了相对论。一些学校对学生缺乏相应的创新性能力训练, 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欠缺, 学生参加的科技创新活动, 大多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 他们在科研中更多的是被动执行老师布置的任务, 很少独立思考, 设计出自己的技术路线。有些虽是学生原创的项目, 但因学生未受过专业训练, 选题往往只凭感觉, 对所研究领域又缺乏系统了解, 就盲目展开研究, 最后的研究成果要么是别人研究的重复, 要么根本没有实用意义。

1.4 缺乏长效机制

虽然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大家共识, 有些管理部门也一再强调, 但是不少学校仍未出台确实保障学生科技创新的措施, 也没有制订相应的科技创新长效激励机制。科技创新活动缺乏一定的校园氛围, 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就是为了参加比赛、申报项目, 往往具有临时性。由于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也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2], 如时间、实验条件、经费等, 因此参加的科研活动缺乏连续性, 许多学生开始时热情很高, 但最后却因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坚持下去。

2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几点建议

2.1 思想上重视

科技创新活动并非必修课, 学生们参加与否建立在自愿基础上, 要提高高校学生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必须使广大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因此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渠道, 如校园网、专栏、校园广播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发动, 在学校形成科技创新的氛围。与此同时, 也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实惠, 学校应制定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如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可折抵选修课学分, 对科技创新有成果的, 给予奖励等。总之, 通过各种措施, 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参加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2.2 建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管理制度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需要贯穿到整个大学过程, 特别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和养成,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能力训练。学校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报告会, 课题报告会, 了解学科前沿和科研选题、申报、立项等要求和流程;另一方面, 学校必须制订政策给学生科技创新提供硬件保障, 保证科技创新的实施。学校各部门应密切配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开放实验室, 并派专人管理辅导;设立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 资助学生科研项目研究。另外, 学校也应制订政策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如在我校, 对指导科技创新成绩显著的老师给予嘉奖, 并计算科研工作量, 教师积极性大大提高。

2.3 加快课程改革、强化课堂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代高等教学的目标,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完全由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完成, 课堂教学担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因此, 学校必须加快课程改革, 强化课堂教学改革, 改进教学方法。本科教学在紧扣教学大纲, 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和学, 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基础上, 培养学生勤于动脑, 大胆实践,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自古道名师出高徒, 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需要有能力的老师指导、点拨, 一个教师科研水平平平的学校, 很难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 学校应重视教师开展科研活动, 加大对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投入, 为学生科研创新打好基础。

2.5 坚持学生为主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学生如果在科研活动中只是被动执行老师的意图, 就达不到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 教师主要起引导的作用, 应该坚决杜绝有些学校为了学校的“荣誉”而让教师代劳学生科技创新的现象。

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高等学校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方法单一、目的不明确、学生原创性少、缺乏长效机制。为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高等学校应采取重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建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管理制度、加快课程改革和强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学生为主等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 蔡苇, 余波, 兰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科技创新的论文范文第6篇

1 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 而只有教师的创新, 才能培养出创新的学生。教师的创新, 应该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创新。为此, 教师必须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接受新知, 强化创新精神。教师本身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1 教师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

打铁要靠自身硬。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动态的教学意识, 在确定所教的内容、手段、时间及评价教学效果的办法时, 自觉与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兴趣和能力水平等相吻合, 致力于研究与教学有关的问题, 博取众家之长, 并勇于创新,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 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品牌。

1.2 教师要掌握创新教育理论, 并能运用于教学实践

教师要随时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 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要不断总结自己和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 并恰当地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从而克服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注意在实践中转化和拓展经验知识, 并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以及必要的实证材料的支持, 将经验上升为具有一般规律性的可以推广的理论知识。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巧妙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改革教法, 不断总结, 不断创新。

1.3 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具有自我更新和创新的品质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作为科学文化知识传播者的教师, 要掌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不仅要成为智力资源的开发者, 而且要成为传统教育的改革者、现代化教育的开拓者, 要敢于冒险、敢于创新,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实施创新教育, 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树立以学生的学习为本,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思想, 给学生创设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1 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重视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 又要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此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要处处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教师还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有一个亲自思考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功利性的, 更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求, 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综合概括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2.2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如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网络教学等手段, 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方式转变, 使教师从单纯讲授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转变。教学实践证明,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手段。

2.3 重视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

培养创造性个性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创造的本质就是多样性、差异性和非重复性。创新教育客观上要求教师淡化标准答案, 淡化统考的指挥棒作用, 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 用自己的思路去思考和回答问题。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的机会。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教师管理学生的方式应当充满民主的气氛

创新活动与专制的管理是不相容的。探究, 冒险, 提出新的想法, 对失败和挫折的无所畏惧, 尝试新事物后的喜悦等, 都只有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实现。创新教育中的所有这些变化, 将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弘扬与主体地位的确立。

3 实施创新教育, 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学生思维逐渐成熟的特点, 开展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挑战性的教学活动, 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的勇气, 激发探索真理的兴趣。

(1) 开展一些教学论坛活动、文体活动, 建立多种学社、社团,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 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锻炼其良好的观察、想象、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如搞社会调研、市场分析、进行热点追踪等。

(3)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教育活动, 让学生消除创新神秘感,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使自己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不断提高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 为将来从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是因为它符合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是时代赋予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 必须站在教育改革前列, 掌握探索教育新理念, 并勇于实践, 为社会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需要的是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推进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保障。实施创新教育, 要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在课堂教学中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铣.教师必读——教学原则新论[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1.

[2] 付永昌.浅谈创新教育质量观[J].教育探索, 2001 (9) .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技巧论文范文下一篇:改进工作作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