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论文范文

2024-03-17

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启动,由地理上不连接的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区、浦东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洋山港保税区组成。这四个区域中只有浦东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与航运业没有直接关系,其余三个物流园区和保税区都与航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洋山保税港区。洋山保税港区作为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和离岸服务功能区的核心载体,对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洋山保税港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国际航运中转能力较低、高端航运服务少、航运金融服务较落后等,这将会直接影响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了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提高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的升级途径。

一、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发展的现状

(一)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制度的创新力度较大

上海自贸区为适应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与体系重塑的新形势,为适应(TISA)服务贸易协定、(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BIT)中美双边投资协定所倡导的内容,加大了国际航运制度的创新力度。这些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扩大国际航运服务的外资准入。如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放宽国际船舶运输企业外资股份比至49%、允许开展中资外轮沿海捎带业务、取消单机单船公司设立最低注册资本且允许融资租赁企业兼营商业保理业务等。据上海自贸区管委会2015年12月3日表示,截至2015年11月底,共有41艘符合条件的中资非五星红旗船舶获得交通运输部核准的从事沿海捎带业务,已有12家外资船舶管理公司落户自贸区,包括英国威仕集团、哥伦比亚等国际船管企业。二是试行国际通行的航运发展制度,如创新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用备案制取代核准制,优化登记流程等。三是让航运企业充分享受到金融改革红利。如以人民银行、银监会为首推出的51条创新举措和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研究制定的金改40条,主要集中在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投融资汇兑便利、离岸人民币市场、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改革等方面。金融改革在现有金融监管框架基础上,以功能监管实现市场全覆盖监管为重点,形成了“一线放开、二线严格管理的宏观审慎”的金融制度框架和监管模式。

(二)上海自贸区港口的国际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

洋山保税港区2009年成为国家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2013年列入上海自由贸易区。承借上海自贸区的快风,洋山保税港区的港口贸易蓬勃发展,推动上海自贸区港口的国际枢纽港地位越来越凸显。据上海自由贸易区管理委员会数据显示,洋山保税港集装箱吞吐量从 2006年的 345万标准箱增长到了2010年的 1000万标准箱。2014年首次突破了1500万标准箱。从2005年到2015年,洋山港十年累计吞吐量超过1.08亿标准箱,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1.5%,水中转吞吐量累计完成约5100万标准箱,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1%,国际中转吞吐量累计完成约1000万标准箱,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7%。此外,洋山港出入境(港)船舶和人员量分别从2006年的2000余艘次、5万余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7万余艘次和180万人次。促使上海港的国际中转箱量比例从2006年的1%左右增长到2015年的10%以上。并且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洋山港将进一步扩充航线,上海港国际货物中转比例由现在的10%以上提高到20%,水中转比例则超过50%。上海自贸区洋山保税港的国际枢纽港地位将日益凸显,东方大港的国际枢纽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三)上海自贸区港口硬软件方面的投资力度较大

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的发展,得益于较完备的港口硬软件环境。国家对上海自贸区港航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较大,如外高桥港区六期总投资达45.97亿元,使外高桥港区年通过能力达210万标准箱。再如2014年总投资约139亿元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的建设,预计2017年建成,届时自动化码头可以提高装卸效率30%,排放减少50%,完成上海港年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的目标。还有2015年上半年建成的“单一窗口”1.0版和下半年开始推进的2.0版。据建设工作相关规划,未来完善的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将集成银行、外汇、港航、企业等方面的数据,甚至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口岸相关系统对接,实现贸易数据的互通与共享。据上海海关统计,截至2015年9月底,上海口岸企业通过“单一窗口”平台进行货物进出口申报6.7万批,办理船舶离港手续1万艘次;共有115家企业参与货物申报试点,64家企业参与船舶申报试点。“单一窗口”平台不但简化了操作流程,还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公司从单一窗口发送的单证量达到90%以上。并且上海自贸区将搭建面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36个国家50个港口的信息共享平台、航运公司服务平台和港口合作平台。上海自贸区港航硬软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的发展尊定了基础。

(四)上海自贸区有效建设“互联网+”国际航运服务电子商务平台

2015年1月15日,由上海运力集装箱服务有限公司正式发布了全球首个集装箱远期运力交易第三方平台,航运电子商务平台“集装箱远期运力交易平台”。据运营方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参与上述交易平台的船公司、货代、无船承运人、货主等已有100多家,线上线下交易量达到1000箱/月。通过这一交易平台货主可以直接主动发包,获得比市场整体运价更低的价格优惠。船公司也可以提前2到12个月释放运力,提高了运作效率。此外,上海国际港务股份有限公司携手上海吉联公司共同缔造了航运物流O2O电子商务管理平台。O2O物流平台通过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来提升上港集团的网上服务能力,为上海自贸区全面实现O2O立体化整体物流服务和跨国境整体运营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海自贸区有效将“互联网+”理念与港口、航运、物流等传统行业的融合,加快了港口的信息化水平与经营模式的转型,为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一)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中转能力较低,航运服务以低附加值为主

随着上海自贸区对外资开放能力的扩大,上海润元船舶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南盛堡船舶管理有限公司等12家外资船管企业已落户自贸区,对自贸区港口国际中转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尽管我国港口的吞吐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基本是腹地型港口,国际中转量极其有限。据统计,新加坡、韩国釜山等地的国际中转比例分别达到了85%和50%,而我国上海港的国际中转比例仅徘徊在10%左右。同时,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集中于低附加值服务,如物流仓储及货代等传统领域。这些都制约着自贸区国际航运业的发展。在目前国际经济下行、航运市场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大部分航运企业只能通过削价来维持。据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显示,2015年6月份上海至鹿特丹的运价降至每集装箱243美元的历史低位。8月下旬,上海至欧洲的每集装箱运价跌至640美元。据业内人士透露,对于每集装箱运价低于1300美元的企业来说,将很容易进入亏损状态。可见,转型优化上海自贸区航运业的经营模式、经营结构,建设创新高附加值航运服务是必要的。

(二)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金融服务较落后,国际竞争力低下

目前,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在金融方面仍然和国际先进国家、地区存在着较大差距。据国际海事信息网数据分析,这种差距具体表现在,伦敦航运量是200万标箱,远远没有上海自贸区洋山港的1500万标箱、深圳的2000万标箱、南沙的1000万标箱那么多,但却控制着全球航运话语权“波罗的海指数”,拥有国际航运交易所,控制船舶交易和运输定价权,主导制定国际海洋法等规则,进而形成了以航运物流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产业,包括海运保险、海事仲裁、海运资讯、船舶管理等。数据显示,全球航运带来的增值利润50%在伦敦。相比之下上海自贸区以及香港在内的国内港口,占比不足10%。由于全球船级管理机构的20%、散货船业务的40%、油轮租船业务的50%、航运保险的20%、船舶融资规模的18%都在伦敦进行,因此,伦敦集聚了大量的人才和资金,国际航运金融服务发展成熟。而以上业务则是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业的不足之处。目前全球3000亿美元的船舶贷款规模,700亿美元的船舶租赁交易规模和150亿美元的航运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几乎都被伦敦、汉堡和纽约所掌控,上海自贸区在相关领域涉足甚少。

(三)自贸区税制优势不明显,与成熟航运市场的税制差距较大

上海自贸区有关航运税制创新主要集中在企业所得税、融资租赁出口退税等方面。目前,自贸区航运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15%,增值税返2.55%,企业所得税返5%(一年返一次)。融资租赁出口退税程序复杂,退税认定及申报、退税手续、申报期限等方面的要求繁多。与新加坡等相对比较成熟的航运市场相比并无明显的税收优势。新加坡实行“宽税基、低税率”的简单税制,采取一系列减免和优惠激励政策来发展国际航运。从企业承担的税种和税率看,新加坡航运企业仅仅缴纳企业所得税,综合税率为 16.5%,而自贸区航运企业除了缴纳企业所得税外,还要缴纳营业税、关税及进口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所得税等。此外,与免征船员个人所得税的国际惯例相比,我国只有远洋运输船员可享受到 4800元/月的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其余船员均没有任何税收优惠。可见,自贸区税收政策与国际标准有着明显差距。税负高且无法准确衡量,致使大多数自贸区航运企业将资金结算、工资发放等功能转移到境外,不利于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业的发展。

(四)综合配套服务较差,营商环境的吸引力不足

洋山保税港区位于浙江省嵊泗崎岖列岛,距离陆地32公里,与上海中心城区距离相对较远,没有充分享受到临港新城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所承载的居住、工作、文娱、购物、休闲等复合功能较不健全。与繁华的城区相比,办公、交通、商业、餐饮等配套服务都有待完善。洋山港在吸引船舶融资、保险、海事法律、航运交易、咨询、科研等高端国际航运业态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吸引国际航运业态和功能落地的亮点不足。以航运保险为例,截止2015年初,与香港共有86家获授权的海事保险公司相比,上海自贸区只有14家保险公司、2家保险中介机构和1家外资代表处。与香港相比自贸区航运企业的营商环境吸引力不足,存在一定差距。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公布的2015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中,香港港口的营商环境比2014年攀升两位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截至2015年6月底,在香港注册的船舶数目及总吨位分别为2,427艘和9,727.9万总吨。香港以优越的港口营商环境成为了全球船东理想的船舶注册地。相较之下,上海自贸区港口的营商环境较弱,吸引国际航运业态和功能落地的亮点不足。

三、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提升途径

(一)探索航运高端服务,不断丰富自贸区内涵

上海自贸区提供航运服务开放领域可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形成高端国际航运服务业态。如船舶融资、保险、海事法律、航运交易、咨询、科研仲裁、海损理赔、公证公估、航运组织、船舶管理等一系列服务。在积极借鉴成熟港口的高端航运服务运作模式的基础上,明确简化外商准入申报路径,尝试逐步向外资、中外合资企业开放船舶供应业务。二是推进供应链的整合。自贸区港口建设促使一些行业和企业向服务行业和平台经济方向发展,升级优化传统企业的结构、模式。自贸区航运企业可以把下游的仓储、物流进行外包或剥离出去,专门从事专业性航运贸易服务平台的建设,吸引位于全球前列的国船公司到自贸区港口发展,扩大外国轮船公司在华结算运输费规模,助推航运与金融中心融合发展。

(二)优化上海自贸区航运营商环境,提高国际航运业态和功能落地的吸引力

如何提升自贸区国际业界吸引力,除了建设高端服务业外,还要继续优化自贸区航运的营商服务环境,可分为硬软件环境。硬件配套服务环境方面,包括产业功能硬件配套和办公与生活硬件配套。在产业功能硬件配套上协调上港集团、中远中海集团,研究调整航线配置的可行性、逐步配置近洋航线,解决国际中转集拼功能开展客观条件的限制瓶颈。在办公与生活硬件配套上,明确自贸区和虹桥商务区为中心的贸易区域,建立洋山港、外高桥及北虹口为中心的航运产业格局,优化人口布局,优化教育、餐饮、公交、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配置。加强与南汇新城镇的合作,不断完善公共交通及其他市政配套,满足当地居民及来往人员出行与公共市政需求。软性服务环境方面,推进管理模式创新,逐步形成竞争机制。探索推进多元化的投资和经营模式,包括外资、民营、中外合资。通过不断提升自贸区港口的能级来提高资源要素的流动性。逐步开放散货和部分集装箱的运输、储存等环节的经营权,形成优势互补、层次分明、多元化竞争格局。优化通关运作效率,提升自贸区口岸信息化服务水平,为航运企业提供高端国际航运金融服务与创新服务,降低港口运作成本与物流运输成本;优化投资服务环境,简化国际航运企业注册登记流程,加强信息的公开、咨询与交流,实现办事流程透明化和标准化。通过优化自贸区信息服务环境的基础上,有效实现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的优化。

(三)推动航运税收制度改革与金融创新

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航运所得税制度,推行简单税制与低税率改革。在自贸区航运企业享受营业税免征政策的基础上对从事国际航运以及仓储、物流、船舶制造、船舶修理、船舶经纪、船舶租赁、船务基金、船务商业信托等航运服务的企业免除其企业所得税或适用优惠税率。除了洋山保税港区试点逐步降低外,还要对注册的航运企业所属船员的培训费实行税前扣除政策。对航运企业船员的培养费、 船员的继续教育费等培训费用,可作为航运企业运输成本在企业所得税,进行税前扣除。对船员自己缴纳的培训费用,可在船员缴纳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金融方面,建立资本项目可兑换、投融资汇兑、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改革为主的制度框架和监管体系,扩大金融开放领域,鼓励新兴金融业态发展,明确双向资金池业务的具体操作细则,开放离岸人民币业务。

(四)创新自贸区航运体制机制,适应国际航运发展新形势

在国际航运业东移,亚洲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竞争加剧的挑战下,上海自贸区应持续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适应国际航运发展的新形势。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创新税制改革方面,利用 “离岸” 金融政策,深化单机单船融资租赁业务发展。如国外发达国家为船舶融资和注册提供便利,为国际运输远洋船舶在国外税收特殊区域(即方便旗国 / 地区)设立了单船 SPV(特殊目的公司),为其发展提供方便,我国也可作为参考在境外设立 SPV 进行融资。二是国际航运法律方面,通过上海自贸区航运企业法律纠纷、仲裁和调解实际案例,引导我国海商法与国际接轨,逐步缩小与英国海事法律和标准的差距,引进国外航运仲裁制度和方法,逐步提高制定国际航运规则的能力。三是创新投资促进服务机制,结合“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开展海外招商,提供战略招商贴身服务;组织人员赴伦敦、新加坡等地学习等,探索自贸区港口与我国香港、新加坡合作发展的路径,优势互补,互促发展。借鉴我国香港制度创新经验以及新加坡政府国际航运政策和运作模式。四是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航运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航运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港区、企业携手国内外航运相关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培养多层次的航运人才。开展国际航运总部经济平台、产业基金平台等功能性平台的合作,带动自贸区高端航运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适应国际发展新形势。

参考文献:

[1]张文献.上海航运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建议[J].港行研究, 2014(6):16-17.

[2] 李恒.中国四大自贸区政策分析及展望[J].经济观察, 2015,11(31):15-16.

[3] 徐爽 陈继红 邹晶 汪涛.自贸区政策下船舶融资租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J].港口经济, 2014(8):5-6.

[4] 李 强.上海自贸区国际航运服务创新进展、 计划与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 2015(8):18-20.

[5] 徐乐灵 刘 博.我国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港口经济, 2015(10):7-9.

[6] 谢汶莉 李 强.上海自贸区洋山保税港区“十三五” 时期产业目标、重点与对策[J].科学·经济·社会, 2015, 33(2):4-6.

[8] 李伍荣,周艳.《服务贸易协定》的发展路向[J].国际经济评论,2014(6):111-130.

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内容提要:服务外包是当前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主要内容而且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服务外包现象的多元性,决定了单一理论不能对其发生、发展和运作机理做出较为全面的合理解释,本文试图运用服务外包所涉及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对服务外包进行多角度探讨,建立综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拟对服务外包的运作机理和决策要素作较为全面、系统地阐释,旨在更加清晰、更具层次性地解释服务外包,以达有助于企业基于理论所解释的服务外包带来的众多效应和优势,识别其关键资源和能力,经分析评估作出外包服务业务的正确决策。

关键词:服务外包;理论分析;实践指导

中图分类:F723

文献标识码:A

一、服务外包概述

服务外包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rr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供应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信息技术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业务流程外包)和KPO(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知识流程外包),以跨国公司为实现主体。服务外包商务模式是企业基于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整合、利用外部优秀的专业资源,优化价值链,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绩效、增强企业的环境应变能力。

根据服务外包承接商的地理分布状况,服务外包分为三种类型:离岸外包、近岸外包和境内外包。服务离岸外移代表着全球生产活动转移的新潮流,开辟了新的服务生产国际分工的前景。随着市场不断成熟及服务承接方掌握更多的流程和商业知识,目前的服务外包由最初的数据录入、采购委托、销售代理等发展到广泛应用于IT服务(应用开发、编程、测试及网络支持)、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金融、会计、客户服务、研发、产品设计、数据处理及管理等众多领域,服务层次不断提高,更为复杂的从头到尾整个流程的离岸服务外包也有了快速发展,服务附加值明显增大。

服务外包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深化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和国际服务业转移的主要内容,未来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30%~40%的速度递增。由著名国际经济学家郑雄伟主笔、亚太总裁协会与国际外包中心联合发布的“2008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报告”认为:服务外包已成为当今世界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转移中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根据国家商务部统计,在国际经济形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中国服务外包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1~8月共执行服务外包出口合同金额19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17%。截至2009年6月底,全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6673家,就业人员121,5万多人,累计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142.4亿美元(国际服务外包占94.9%)。全球服务外包市场2005年规模达到6000多亿美元,估计2008年达到1.5万亿美元。2009年1~6月,我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1409家,新增从业人员29.7万人,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32.9亿美元(国际服务外贸占77.8%),同比增长42.4%。

国际金融危机在重创我国货物对外贸易和外资的同时,却为服务外包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服务外包的理论分析综述

服务外包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理论的支持与引导,以往的文献中通常只提出了服务外包是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趋势之一,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是针对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所涉及的国际产业转移问题及劳动力部门转移论、“中心一外围”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本文认为服务外包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可从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中的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以及现代企业理论中得到理论解释与支持。

(一)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服务外包

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外包双方获益的理论基础,能有效地解释离岸服务外包现象。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个国家进行商品贸易时是出口自己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产品、进口自己生产率较低的产品。服务外包产生的最初动因就是降低成本,而服务外包的主要成本为人力资源成本。依据比较优势理论,生产过程的分解可以按照生产过程对劳动技能水平需求的不同进行,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禀赋结构及相对价格存在显著差异,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且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强,可实现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在技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将不同劳动生产率水平需求的生产服务模块转移到与其需求相匹配的地区或国家进行,企业将服务生产外包到低成本国家进行,可实现比较优势带来的成本节省或效率提升。经济全球化使得阻碍自由贸易的因素相对减少,信息技术的进步则使跨国使用别国人力资源简单易行,从而使国际分工基础上的国际服务外包得以快速发展。印度就是凭借劳动力的高性价比优势,在短短20年内发展成为软件接包大国。

(二)服务外包发展中的规模经济效应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认为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动力。假设企业不同流程的最佳规模存在差异,把所有生产流程纳入同一空间进行,则整个系统规模可能受制于某个关键环节的最佳规模;而外包可以在不同空间安排不同的生产工序,进行专业化生产并互相交换,多种工序流程可同时达到最佳规模,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与工业品生产类似,很多服务生产部门也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性,通过服务外包,把自身非核心技术的业务外包出去,从而把其他企业的人才、技术和管理等资源为我所用,以较低成本享受专业化服务,使本企业节省巨额投资用于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而降低成本,取得成本优势。例如,专业服务提供商配备有齐全的技术专家团队,构成了规模经济的来源。在某些经济领域,只有大规模运作的服务提供商才有能力在大范围内提供标准性能和质量稳定的服务,这种能力一般公司难以企及,因而这类规模经济效应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爱立信公司将手机生产外包给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Flex-tronics公司,实现了更专业化、产品价格更具竞争优势的目标。

(三)交易费用理论对服务外包的阐述与分析

1 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对服务外包的分析阐述

交易费用思想由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Coase,1937)提出。服务外包的交易费用指与外包商的缔约费用和管理费用,其高低对服务外包发生广度和深度具有根本的制约作用。科斯认为,通过签署长期合同,企业就可以避免寻找伙伴、谈判等费用,进而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在生产成本相同的假设下,企业内部提供服务会增加组织成本,外部购买要支付交易成本,企业的外包决策取决于由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降低与交易成本的权衡结果,理论平衡点在边际生产成本与边际交易成本相等的那一发包环节。当交易活动的市场成本大于内部交易成

本时,则该项活动应全部或部分地在企业内部进行,否则就应在企业外部进行。

与服务外包相关的交易费用包括:

(1)商务旅行、信息交流费用。服务外包合同具有难以准确事先陈述的特性,服务生产过程中常需技术和管理人员面对面交流,派生出了商务旅行成本和信息交流费用。

(2)服务项目移交费用。在行使合同的最初阶段,发包企业需花费时间帮助接包方掌握企业的业务。外包的业务越复杂,发包企业的移交费用越高。

(3)潜在的风险费用。在缺乏约束机制的交易过程中,服务发包企业面临服务提供商潜在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风险,例如,发包企业不能直接控制流程的风险、商业秘密和技术外泄的风险等,从而构成了发包企业的费用(成本)约束。

(4)其他交易费用。离岸服务外包中还存在服务贸易项目下壁垒因素限制而产生跨境活动的交易费用;不同国家相对制度和商业标准不同、对承接服务外包的政策差异、文化差距等构成了离岸服务外包的交易费用。

2 威廉姆森对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与企业的外包决策

威廉姆森(Williamson)发展并完善了交易费用理论。根据威廉姆森的观点,外包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本源就在于外包这种企业活动的重复性、长期性和合作性;企业业务外包与否,取决于交易的三个维度:交易频率、不确定性以及资产专用程度。威廉姆森讨论了“三方规制”和“双边规制”等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混合治理结构,如外包、战略联盟等;进而假设不确定性不变,根据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的程度,确定了四种交易类型和与之相适应的治理结构。如表1所示。

交易三个维度的改变对服务外包决策的影响:

(1)资产专用性的改变。远程通讯和控制技术的提高,使得企业服务提供的地点特殊性下降;发展中国家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使提供服务所需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有形资产专用性下降;离岸国家雇员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使人力资本专用性日益降低,三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使服务的资产专用性水平不断下降而导致服务更倾向于外包。

(2)交易频率的改变。信息技术和沟通系统使得企业服务外包每次交易的变动成本较小,主要是固定成本的分摊,从而增加了企业对服务外包的采用频率。

(3)不确定性的降低。服务外包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包括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合作关系中断的风险)和内部的不确定性(供应商不按承诺达到要求)。

综上所述,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环境的变迁,服务外包所涉及的交易三维度的改变,推动了服务外包的发展。当交易存在不确定性且交易频繁时,企业就应该选择内部化外包,反之,当交易的不确定性不高,交易频率不高时,外包或战略联盟就成了企业的最好选择。交易费用理论可以作为企业探讨企业与市场的边界进行外包决策的工具,但因缺少从企业战略角度的考虑,对外包现象的解释并不完全。

(四)全球价值链理论对服务外包发展的解释

近年来,服务外包的动因已从经济层面转向了管理层面,企业服务外包的动力由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追求提高经营绩效,价值链理论对此现象给出了合理解释。

价值链理论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85)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主要用于分析单个企业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价值链理论及其管理思想是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定义为一条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组成的链条,链条上的所有环节分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增值活动,每一个活动都有不同的成本投入和相应价值增值,价值链管理就是发现企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分析其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合理地控制这些驱动因素而影响该环节的成本,最终在整条价值链总增值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由于企业拥有的资源有限,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了其应在价值链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上配置资源,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不同企业应展开合作,使用各自的核心能力组成新的价值链条,达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波特认为,提出价值链可以作为分析评价企业竞争优势新的战略工具,强调价值链分析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式活动分析,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外部活动分析;通过成本分析和差别分析,发现公司在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利弊。

全球价值链理论在价值链理论和全球商品链理论的基础上创建,解释了产业组织的垂直解体使得跨国公司的价值链向价值体系和价值网络深入发展,并在全球延伸;认为跨界生产在理论上要么垂直一体化进跨国公司内部,要么通过贸易等方式垂直分离出去;随着贸易的发展,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深,这就使得发达国家发现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和服务业务分离出去,使发展中国家有了融入全球价值链条中的机会。跨国公司的离岸服务外包行为正是其在世界范围内优化价值链的手段,体现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强调企业价值链的优化和跨企业集成管理的理论要义。

(五)资源基础理论对服务外包发展的贡献

1984年沃纳菲尔特(Wemeffelt)“企业的资源基础论”的发表意味着资源基础论的诞生。该理论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有价值、稀缺而不可完全模仿和替代的战略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资源属性是作出外包决策的出发点,企业的资源层级如图1所示,其中核心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应准确识别并重点培育;非核心资源包括外包资源和市场资源;外包资源与企业核心业务的关联度强,影响核心产品的质量和绩效,有一定的专用性;市场资源对企业产品或服务无特殊作用,可通过市场购买到质优价廉的标准资源。

邦尼(Barney)(1991)在《企业资源与持续的竞争优势》一文中指出,如果资源能够使企业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利用机会或抵御威胁,则这种资源对企业来说就是有价值的。有价值的异质性资源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其评判标准为资源的稀缺性(专用性)、非完美模仿性和非替代性。格兰特(Grant)(1991)提出整合利用外部资源的观点,认为企业不仅要关心现有资源和能力的部署,而且为了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并提高竞争优势,必须从外部采购互补资源和获取能力要素,因为任何企业无法掌管和拥有所需的所有资源,资源的稀缺性会促使企业发展与外部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充分利用外部组织的资源和力量。

依据资源基础理论,资源的开发、积累、整合与配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管理过程,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对构成企业竞争优势所需的关键资源具备识别和管理能力,资源的稀缺性会促使企业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通过外包来填补其资源缺口。资源基础理论解释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外部资源的必然性。结合泰吉(T.T.Tyehjee)和奥兰德(G.E.Osland)等人所提出“战略缺口”假设,(跨国公司的竞争环境客观要求它们必须取得的战略目标与它们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所达到的目标间存在的缺口被称为战略缺口),服务外包是跨国公司在分析内、外部环境并识别战略缺口后,借助信息网络平

台,整合、利用全球资源,最终实现资源全球网络运营的有效手段。

(六)核心能力理论与服务外包

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Gary Hamel)(1990)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指出,核心能力是“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常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核心能力具有稀缺性、延续性、价值性和难以模仿性的特点。企业间的竞争取决于核心能力、核心产品、最终产品三个层次。

根据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是企业可持续获得竞争优势与新业务发展的源泉,它们应成为公司的战略焦点,企业具备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市场导向这样的层次结构时,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持久的领先地位。当代经济全球化背景、市场环境以及技术创新的变化,生产和经营的高度专业化,使得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愈加复杂,企业立足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在企业的能力与资源有限条件下,企业必须整合自己的优势资源和力量,在具有核心能力的业务上进行重点投资,发挥自己核心竞争力所在领域的技术优势或其他方面的优势,将不具备强竞争力的领域进行外包,将相对有限的内部资源集中在实现更能增值的核心业务运作上,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第三方服务供应商产生了更广阔的需求,无疑促进了国际服务外包成长。

服务外包可以使本企业人员集中精力在核心技术或业务上保持前列。例如,NEC公司的数字技术,特别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系统集成技术是公司的立足之本。爱立信详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在无线电话网络设备方面,所以便从手机生产上脱身,解放出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并将其用于自己擅长的通讯领域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理论对服务外包解释局限性体现在难以界定“核心能力”;困难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对核心能力的识别是管理者对企业的定性分析,必然带有主观性因素;其次,环境不断变化、核心能力也在不断变化,需随着条件和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识别。

(七)商业模式转型理论与服务外包

根据发包企业目标的不同,可以将服务外包大致分为效率性服务外包(利用供应商的规模运营降低成本)、增强性外包(优化业务流程,使公司功能优化)、转型性外包(改造商业模式,获得更大收益)。其中,改造商业模式的转型性外包是最高层次的资源利用关系,直接触及公司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企业战略转型的工具。

威尔(Weill,2001)等从模块重组视角对商业模式转型理论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商业模式从本质上讲就是若干模块的不同组合,企业可以通过在自己的商业模式中添加、更换新的模块或改变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规则进行商业模式变革。他们提出了“原子商业模式”的概念,并且指出每个原子商业模式都具有战略目标、营收来源、关键成功因素和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这四个特征。原子商业模式组合方式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商业模式。原子商业模式彼此间的交互作用力不同,互相促进、相互补充的原子模式结合后的商业模式会产生强大的竞争力,互不兼容的原子模式组合成的商业模式则可能导致商业冲突而互相消耗,企业可以变换组合原子模式,并评估其可行性以建构最适当的商业模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促使企业对自己的原子商业模式进行不断地更新与重组。

在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变化中,企业以往的盈利模式需要适时改革。跨国公司必须将外部环境与内部战略需求相结合,通过服务外包,优化其全球运作模式,充分利用外包商的经验和即需即用的服务,精简组织结构,实现企业向柔性化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竞争能力,这是服务外包潜在利益的来源之一。

服务外包中正在兴起的属于服务外包的高端环节的知识流程外包是商业模式转型理论的典型实践,就是企业基于自身的发展战略,依靠外部的专业服务外包团队,获得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企业架构优化和整体升级的战略决策。

三、服务外包相关理论综合分析及其实践指导意义

上述理论从不同视角为服务外包迅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揭示了服务外包发展的动因。比较优势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解释了企业服务外包的最初动力——降低成本;交易费用理论旨在找出外包的逻辑规律,用于分析企业是否应选择外包这种治理模式;资源基础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则说明了资源和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强调企业应识别关键资源和能力,注重分析产业竞争环境,同时借助外部资源以增强竞争优势。这几种理论是对企业自身的分析,属于静态和局部的解释。价值链理论强调企业在关键环节的增值能力和跨组织提升整条价值链的集成能力;全球价值链理论则将企业置于全球价值网络体系中,将局部分析拓展为一般分析;商业模式转型理论将外部环境变迁和时间动态因素纳入研究范围,分析的主体是处于价值网络中并处于演进状态的企业,是动态的分析。

企业的外包决策取决于众多因素,每个企业都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和长期战略来评估这些因索,然后作经营决策。而这个过程又是动态的,随着企业自身发展变化,外包的策略选择也要随之变化。由此可见,上述理论对服务外包的分析载体由企业自体扩展到处于价值网络中的关联企业,再到处于演进状态的企业,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扩展,对国际服务外包作了从静态到动态、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性的分析。

上述理论对服务外包的解释具有层次性,如图2所示。

从现实分析,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服务外包快速发展成为现实,市场环境的变迁增强了服务外包的必要性,而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使服务外包成为企业在竞争中的必然选择。

(一)服务外包现象的多元性,决定了单一理论不能对其发生发展和运作机理做出全面的解释

建立综合的理论分析框架,可全面、系统地阐释服务外包的运作机理和决策要素,既能避免单个理论的片面性,又能运用相关理论的互补性。图3为服务外包机理和企业进行服务外包决策的模型。

企业基于上述理论所解释的服务外包带来的众多效应和优势,通过识别关键资源和能力,分析产业竞争环境,权衡服务外包的成本和收益,经过多步骤的分析与评估过程作出外包服务业务的决策,服务发包企业与接包商建立起委托——代理的契约关系。信任是服务外包的基础和共生机制。但是,企业的外包决策需要考虑企业发展战略、业务性质、管理水平、成本优势等许多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需要我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决策。双方利益的分割和目标的冲突、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以及由于服务外包涉及地域广使双方的合作关系变得复杂。可以根据不完全契约关系的观点,通过确定长期合作方式并设计适当的协调与激励机制,对双边关系进行有效治理,以此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使发包企业与供应商服务外包形成持续信任,保证服务外包顺利实施,实现双赢。

(二)服务外包相关理论对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启示

从当前我国企业承接国外服务外包业务发展实践分析,此次金融危机情势下,很多跨国公司出于降低成本、借助外部资源以增强竞争力、提升其价值链的集成能力以达成其战略目标的需要,都可能对其“原子商业模式”重组,将业务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其正在实施的项目仍将继续,这就决定了我们所接受的外包业务可能出现增长;中国服务外包业务市场相对多元化,欧美等国基于政治、安全、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为分散风险,正在增加对中国的服务外包发包业务,中国可借机在巩固日、韩市场的同时,尽力挖掘欧美市场潜力。

当前金融危机使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欧美大型服务型企业破产,我国有可能出现海外人才回流潮,创造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吸纳高端人才、充实自身人力资源的机会;根据上述理论体系,从产业竞争环境分析,我国今后的发展强调自主创新,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而且制造业将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关键制造领域升级,这是我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各行业企业大力发展业务的良好环境条件和机会,服务外包企业也应借助商业模式转型理论等服务外包相关理论分析自己优劣势,识别关键资源和能力,做出正确的服务外包的接包或发包业务决策。

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旅游从业人员运用可控制的旅游资源向其他国家或地区旅游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报酬的一种活动,它是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包括两部分:即国外旅游者的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者的出境旅游。对于陕西而言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主要是国际旅游者的入境游。

一、陕西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近年来,陕西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在国际国内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取得了很大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政府主导模式作用巨大。陕西是旅游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陕西各级政府始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多年来,一直把旅游业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全省旅游行业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动作,成效显著。近年来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逐年增加,旅游外汇收入不断增长。旅游规划体系初步形成,《陕西省旅游业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为进一步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旅游新线路、新产品不断涌现。近年来,在各级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推出了一批又一批新的旅游线路,如红色经典游、华夏文明游、山川秀丽游、古镇乡村游、现代时尚游等。在旅游产品开发打造方面,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全力打造精品、名品。大型山水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推向市场后,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广泛关注,华山御温泉对外营业后,也受到游客的好评。另外,一批新的旅游产品正在打造、建设之中,如合十舍利塔、佛光大道、楼观道温泉、太白御温泉、大明宫遗址公园等。

3.旅游宣传、促销形式多样。陕西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全方位地进行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借助电信、网络、报刊等现代传媒进行宣传、促销工作。近年来,先后组团参加了印度旅游展、德国柏林旅游交易会、俄罗斯莫斯科国际旅游交易会,2008年11月21日,在泰国曼谷举办旅游推介会等。通过广泛地宣传、推销活动,使外国游客能全面了解陕西,并愿意到陕西旅游观光。

4.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近年来,陕西各级政府及旅游企业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使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目前,陕西省各种旅行社、旅游饭店结构布局日趋合理。截至2008年8月陕西省共有五星级饭店5家、四星级27家、三星级152家;有5A级旅游区(点)3家、4A级17家、3A级28家、2A级23家、1A级6家;截至2007年底共有国际国内旅行社300多家;目前已开通25条国际航线、国内航线基本上都能直达各省会城市及主要旅游城市,省内可以到达汉中、榆林、延安;公路、铁路省内已四通八达。

二、陕西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旅游基础设施不尽完善。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硬件,然而陕西旅游基础设施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陕西省共有五星级饭店5家,四星级27家,主要集中在西安;5A级景区3家,4A级17家,也主要集中在西安,其他地市相对较少,甚至没有。一些大的旅游项目设施建设缓慢,主要是投资渠道单一,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没有面向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全方位吸收资金。

2.市场发育不充分,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发展旅游业要依靠企业去做,如果没有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旅游业做大做强是不可能的。陕西虽然有一些相对较大的旅游企业集团,但不多,尤其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不多,这就严重影响了陕西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发育不充分,对非公有企业进入旅游业领域有很多体制和政策障碍,没有很好地对旅游业进行整合,实行集团化战略,通过联合、兼并或股份制等形式组建跨行业、跨地区的大企业集团。

3.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旅游资源不等于旅游产品。虽然陕西各地旅游资源很丰富,但开发利用不足,要把资源转变为产品就需要开发。目前,陕西旅游资源已大规模开发,但开发利用层次不高,程度较低,尤其是文化层面开发不足。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一切旅游产品的生命力。陕西在旅游开发中对旅游资源、产品文化内容的挖掘上有些不足。另外,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在产业链的延伸上也做得不够,对其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有限。

4.客源市场的开发力度不够。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最重要的一环是吸引境外游客。陕西境外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日、美、欧、东南亚及港、台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陕西已在这些客源国市场做了大量工作,如参加旅游交易会,举办旅游展等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对这些市场的开发力度仍显不足,没有对客源国市场进行细分,在客源市场开展旅游推介的密度不够。

5.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陕西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正向全球蔓延,虚拟经济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在此背景下,欧美、日本等西方主要国家,以及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都遇到了很大困难,经济已出现衰退。在经济出现衰退的情况下,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出境旅游就很困难,必然会对陕西的入境旅游市场产生很大影响,不利于陕西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

6.近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汇率变动对入境旅游的影响主要是价格效应。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境外旅游到我国旅游花费的增加,这对入境旅游是不利的。由于目前全球经济陷入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当中,西方主要国家经济发展不景气,甚至出现衰退。国际收支出现巨额赤字。在此背景下,西方主要国家为了缓解国际收支逆差,平衡国际贸易,仍将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因此,人民币将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存在较大的升值压力。如果再继续升值,必将影响中国入境旅游的发展。

7.旅游景区项目和内容单一,入境游客的花费水平低。陕西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主要是资源本身的初级开发,对资源的文化、商业价值挖掘不够,开发不足。入境旅游主要是传统的观光旅游,会展旅游、生态旅游、都市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红色旅游等新型旅游品种开发不足,有许多资源和项目没有变成产品进入市场。旅游商品开发和生产较落后,境外游客购物消费水平较低,景区文化娱乐设施较差,甚至没有,旅客花费较少。根据《2008中国统计年鉴》和《陕西统计年鉴2007》等有关数据计算,2007年、2008年入境游客人均花费497.56美元、525美元,而北京、上海2007年分别为1051.63美元和898.48美元。

8.旅游人才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发展旅游业就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各类人才,尤其是入境旅游对人才的要求更高。而目前陕西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人才不足的状况依然存在,一些高级研究、规划、管理的人才更是缺乏。由于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旅游服务质量也就不可能很高,境外游客投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三、陕西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对策选择

1.不断完善旅游业法规体系建设。法规体系建设应作为各级旅游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旅游业要发展,法规体系建设应是头等大事。一是要尽快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旅游社管理条例》、《陕西省旅游管理条例》、《投诉管理暂行规定》等。二是对已有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增强其可操作性,如在《陕西省旅游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陕西省旅游管理实施细则》。三是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相应的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是要对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甚至废弃。

2.加强产业规划,整合各种资源。旅游业是陕西的支柱产业之一,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制定陕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产业规划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质量,决定着旅游业的未来。一是要根据陕西实际抓好各个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旅游项目规划的编制,尤其要抓一批重点的能吸引大量境外游客的景区、线路、项目的编制。二是要整合各种资源,对全省各种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安排。三是根据旅游业的特点,强化产业间整合,整合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努力延长旅游服务贸易产业链,一方面,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其他产业为旅游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四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运输、宾馆、饭店、景区等。

3.强化精品意识,加强精品建设。陕西旅游资源很丰富,但是资源不等于产品,只有经过开发、打造才能成为产品,也只有经过大量投入,精心打造,才能成为精品。为了适应境外游客的需要,旅游产品开发应有针对性和鲜明的特色。其一,各地要进一步丰富特色旅游的内容,关中注重“古”色旅游,陕南注重“绿”色旅游,陕北注重“红”色旅游。其二,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只有不断丰富特色旅游的文化内涵,才能使各种特色旅游具有生命力。其三,在传统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上,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努力打造新型旅游产品,如自然生态旅游、民俗风情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购物旅游等。

4.做好宣传促销工作,努力开拓海外市场。第一,对陕西入境客源地市场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分析希望在陕西旅游的境外游客需要看到什么,体验到什么,享受到什么,买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对客源市场进行细分,分析客源的收入状(下转第31页)(上接第33页)况、文化背景、素质、年龄等。第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开展促销活动,尤其要针对客源市场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促销手段。第三,在国外举办各种旅游宣传活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各个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都应积极参与。第四,应在主要的客源市场国和地区建立常设机构,定期、不定期组团来陕西旅游。第五,努力开拓新市场,如非洲、拉美、中东等。

5.面对金融危机,沉着应对,使国际旅游服务贸易逆势发展。这次金融危机已严重影响到各个经济实体,尤其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影响较大,也影响到陕西传统的客源市场国家和地区,加之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入境游客到中国(陕西)旅游比过去要花费更多的费用。在这种形势下,陕西应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第一,继续做好宣传促销工作。第二,对一些旅游线路、产品去粗取精,减少入境游客的花费。第三,各旅游企业要千方百计减少开支,降低各种费用,一定时期内坚持保本、微利经营。第四,简化出入境手续,海关在人员出入境、随行物品通关等方面提供更多方便。

6.加强旅游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旅游队伍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尤其是涉外旅游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就必须抓好队伍建设。第一,要抓好各旅游院校的建设,使这些院校能为旅游部门及企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第二,建立各种在职培训基地(或中心),对旅游在岗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培训。第三,岗前培训,对即将进入旅游岗位的各类人员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岗位技能等内容的培训。第四,对旅游管理部门及企业所需的高级人才也可以送到国外进行培训。

(作者单位:西安市行政学院)

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电子商务应用于贸易,缩短了时空距离,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和效益,简化了流程,增加了机会。数字贸易的战略地位越來越受到企业的关注。而小微企业基础相对薄弱,如何从数字贸易中寻找发展机遇,对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宁波小微企业为例,通过对小微企业数字贸易发展的环境分析,寻求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数字贸易;小微企业;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宁波市社科研究基地项目,名称:数字贸易下宁波外贸小微企业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编号:JD20XQY-1。

中国商务部发布的《2018年世界贸易报告》显示,数字贸易显著降低了贸易成本,为世界贸易发展注入新动能、开辟了新空间,不仅为货物贸易提供了新的交易方式,更促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催生了新的服务业态,物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和区块链技术等都有可能深刻改变贸易模式、贸易主体和贸易对象。目前,全球服务贸易中有一半以上已经实现数字化,超过12%的跨境实物贸易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1]。2014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 《美国与全球经济中的数字贸易Ⅱ》对“数字贸易”解释为互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在订购、生产以及递送产品和服务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国内商务和国际贸易活动[2],国内很多学者开始采用了这个概念。有数据显示,未来全球贸易的80%将会有中小企业贡献,而80%的商业都将以数字贸易的形式进行。宁波小微企业只有顺应数字化潮流,借力于数字贸易,才能寻求发展空间。而数量庞大的宁波小微企业发展将会成为宁波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强劲驱动力。

1、 数字贸易下宁波小微企业现状与环境分析

1.1 小微企业发展有潜力

截至2019年,宁波市共有小微企业31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比例达97%,其产生的GDP占到全市GDP总额的60%以上,是全市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和重要驱动力。全市小微企业实现增长值77亿多,同比增长53.2%,对全市经济贡献值为17%,同比增长4.3%。数字贸易逐渐成为宁波小微企业转型发展的助推器。2019年,宁波市跨境贸易进出口总额1282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7.2%,其中,进口增长41.6%,出口增长13.4%,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增速领先全省。整体上讲,宁波市小微企业在数量和种类上呈现出“数量多、种类杂”的特点,而在经济发展上又有“贡献足、潜力大、发展快”的特点。

1.2 电子商务发展有基础

数字贸易是在电子商务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宁波的电子商务发展基础较好。2019年,宁波市全年完成网络零售额 1934.5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全年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额1282.0亿元,增长17.2%。进口和出口额分别为206.1亿元和1075.9亿元,分别增长41.6%和13.4%[3]。宁波是全国首批跨境电商进口试点城市、第二批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宁波数字贸易港、易豹智能通关平台、“一带一路”全程国际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普洛斯宁波智慧物流园等项目提高了宁波跨境贸易效率和综合服务数字化水平。

1.3 信息技术设施有支持

依据《2019年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报告》,宁波在百强数字经济城市中排名24。宁波基础建设得分在100分以上,城域网出口宽带遥遥领先,互联网普及率仅次于杭州,移动互联网普及率高,数字产业化得分80.4,但落后杭州的84.1分。宁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用数字信息去进行生产、销售等行为,全市普及率超越杭州,登顶第一;人均电子商务销售额远远超越全省平均水平;社会数字化程度评分达102.7。2019年,宁波实现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为675.9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6%,较上年提高0.2%,城市数字经济指数中宁波以76.7分名列全国第八,比去年增加0.4分,位居全省第二,仅次于杭州,具备完善充足的数字贸易开展基础。

1.4 相关政策支持有保障

国家为了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从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政策层层推出,与之相应的是省级层面和市级层面的政策呼应,政策更加细化而有针对性,根据国策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国际层面政策30项,省级层面政策22项推出后,宁波国家在数字经济等方面出台了23项规定。2019年,宁波政府又发布了《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方案》,根据60条行动方案,到2025年,跨境电商、数字贸易、服务贸易、优质商品进口、转口贸易分别达到2000亿元。同时,政府创建宁波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聘任宁波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导师团,指导小微企业进行创业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并且开展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补助项目,财政专项经费补贴小微企业,科学完善体系助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这些政策都为小微企业的数字贸易发展提供了动力。

2、 数字贸易下宁波小微企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2.1 专业人才少

高素质的数字贸易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宁波数字贸易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高级人才缺乏且无法留用,纷纷跳槽到更大的企业平台。因为缺乏专业人才,小微企业无法成功转型升级,不能适应新兴经济业态的发展,企业数字化建设难以为继。2019年浙江省电子商务实现总收入30832亿元,比上年增长8.1%,数字贸易从业人员仅有60万人左右。2019年宁波成立专门培训数字贸易人才学院,采用“大数据+跨境电商”领域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将采取“政府引导、校企联动、社会力量主导”的方式培养数字贸易专业人才,但仍然无法满足该类人才的市场需求。虽然宁波当地高校近几年也设置了电子商务专业和跨境电子商务方向,但时间较短,学生的实战机会不多,还不能短时间满足企业的需求。

2.2 产品同质化

产品同质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缺乏大量的专业人才资源,企业人员技术能力低,缺乏创新精神,并且企业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如在跨境进口电商中,产品的同质化主要体现为进口商品的同类性,企业经营产品品种单一,没有形成规模化,难以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4]。同时容易产生价格战,竞争激烈,不能体现企业优势。宁波产品跨境电商产业链不够完整,许多企业都不注重产品的生产研发,商品采购主要靠厂销合作,工厂根据企业订单要求生产,或者由采购人员直接采购市场。这种不完善的采购方式无法有效避免产品质量不足、创新性不足等安全隐患。并且在宣传和销售渠道上,也都是传统形式为多,缺乏创新性,没有让人们耳目一新的创新点。

2.3 物流遇瓶颈

电子商务整体交易规模呈现稳步发展态势,这也进一步说明物流行业肩上的担子将越来越重。宁波小微企业在国际物流运输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快速的互联网技术发展与相对滞后的物流产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不匹配造成的,具体表现为配送的成本过高、速度过慢等等。很多小微企业订单多、仓库储存能力小,时效要求高多重因素叠加,而物流信息系统能力较弱。尤其是跨国物流,需要专业人员的同目标协作,这就要求物流人才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具有国际化协同项目能力,以及具有良好的空间配送能力。与国外完善的物流培训体系相比,宁波在物流和配送方面培训相对落后。目前宁波物流行业人员素质不高,不能满足电子商务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宁波市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高等院校很少,职业技术学校也很少开通物流培训方面的课程,所以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2.4 售后服务难

数字贸易涉及消费、购买、检验、物流、报关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发现过错都会产生退换货等售后服务问题,這往往比传统贸易需要更多功夫,也大大增加运营成本,因此宁波部分小微企业在数字贸易的管理和运营上,对售后问题采取了“回避式”处理态度。即使小微企业积极处理了售后问题,时效性仍无法保证,低效率的处理依旧会导致消费者失去购买或再次购买的欲望。数字贸易的发生往往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不同国家对于售后的处理方式均不相同,不同国家地区间的礼仪习俗也不尽相同,售后方式的选择便困难起来。宁波现有的数字贸易平台起步较晚,不够成熟,有可能无法处理问题或成功率低,客户的满意度依旧会下降。

3、数字贸易下宁波小微企业发展对策分析

3.1 挖掘提升产品特色

首先,宁波小微企业可以争取创办自主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品知名度。根据调查,目前社会的主要消费人群主要是八零九零后,他们已经成为消费的主力军。所以小微企业的生产必须依托需求,不断满足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喜好,使产品具备“有颜有才”。所以宁波小微企业可以选择导入本地优秀的设计公司,加大研发机制和制造企业的对接,加大与海外智力资源的对接,扩宽思路,开创各种创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全球化思维,提高小微企业产品生产的技术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品牌价值。也可以加大与宁波本地高校合作,开展产学研对接项目,提高宁波高校学习实际动手和创作能力,赋予小微企业员工高等专业知识。逐步进行品牌聚合联名等,与国内外知名品牌联名,互利共赢,布局品牌全球化,逐步扩大国际市场。

3.2 提升网络营销能力

在数字贸易的大趋势下,宁波的小微企业必须不断提高网络营销能力。导入用户互动平台,可以依托目前流行网红社交平台,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宣传企业和产品、邀请抖音千万级网红录制宣传产品的小视频,在新浪微博让明星宣传产品等,通过与用户的交流,改变小微企业与用户互相脱离的局面,也让企业更好的了解用户最真实最强烈的需求。加大抱团,推动小微企业在各个渠道的深度布局,依靠传统电商平台,淘宝、天猫、京东等几十个电商平台,联合宣传销售,增加产品曝光率。积极发展数字贸易垂直化平台,加强同行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建立企业官网门户,宣传和发展数字贸易。

3.3 优化供应链的管理

供应链是数字贸易发展重要的一个环节,宁波小微企业需要重视供应链管理理念的学习和运用,小微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到宁波本地高校进行供应链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在数字贸易中实际践行和学习。也可以加强与企业供应商的合作,鼓励和引导合作企业战略性的创新。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尝试海外仓的建设与管理。没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平台与消费者保持密切的联系,密切关注消费者的需求,随时将其需求反馈到相关的供应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等,提高对消费者需求的相应速度,增加消费者的体验感。

3.4 转变数字贸易思维

宁波小微企业要转变传统的贸易思维,从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要有数字化的创新意识,把数字技术应用于生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物流配送等领域,培育理念创新,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分步骤,分领域进行企业数字化转型。丰富企业文化,建设学习型组织,关注国内外行业的最新动态,促进宁波小微企业实现国际化发展。充分利用国际交流机会,利用“一带一路”和中东欧国际展会为宁波小微企业宣传推广其优势技术、产品和服务,并且学习了解国际数字贸易新动态。

参考文献

[1] 马述忠,房超,梁银锋.数字贸易及其时代价值与研究展望[J].国际贸易问题,2019(02):176.

[2] 把握好数字贸易规则的主动权,中国贸易报,网络(http:// www.chinatrad)

[3] 2017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波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宁波日报》-2018-02-06

[4] 谢蓉.宁波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17(36):31-32.

[5] 朱瑶.供应链优化管理视域下传统零售业营销策略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20(03):68-69.

作者简介:

谢行恒,宁波工程学院,讲师,硕士,国际贸易学;

覃诗琦,宁波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将引入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等指标,对五个主要旅游服务贸易国家的竞争力进行国际比较,说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尚处于世界中游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成熟的旅游产业差距较大,是旅游大国而不是强国。

[关键词] 旅游 服务贸易 竞争力

旅游服务贸易作为我国服务贸易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始终保持着我国第一大服务出口部门的地位,贸易额均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但是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份额只占到了3%-4%,仅是美国的四分之一,也远远落后于法国、西班牙等西欧旅游强国。为了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本文将进一步基于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通过与世界旅游服务业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对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

一、旅游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即TC指数,也称为贸易专业化系数,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它的取值范围是[-1,l],指数越接近1,说明竞争优势大,反之则说明行业竞争力小。

从表1可知,英国和德的指数均为负值,是旅游服务贸易中的净进口国。西班牙、美国和法国的指数均为正值,说明这三个国家都是旅游服务贸易的净出口国。其中,西班牙指数最高,出口竞争力强,法国次之,美国相对较低,其指数尚未突破0.2。我国旅游贸易竞争指数一直为正,但值不高,一直徘徊在0.1左右,这说明虽然我国旅游出口一直大于进口,具有一定的出口国际竞争力,但优势微弱,与欧洲发达旅游国家差距显著。近几年,我国对出境旅游的限制逐渐放宽,出境游发展迅速,该指数有缩小的趋势,且有变为负数的可能。这对我国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竞争力提出了挑战。

二、旅游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旅游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一国旅游出口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旅游出口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对于服务贸易,若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极强;指数介于2.5-1.25区间内,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指数介于1.25-0.8区间内,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中度的國际竞争力;当指数小于0.8时,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西班牙旅游服务贸易平均RCA指数大于2.5,这种优势甚至超过旅游服务贸易总额排名第一的美国,表明该国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和法国的RCA指数大部分介于2.5-1.25之间,其国际竞争力不可小觑。英国和我国RCA指数大部分介于1.25-0.8之间,旅游服务贸易具有中度国际竞争力。而德国的RCA指数一直在0.8以下,是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的国家。我国的RCA指数从2003年开始大幅下降,显示性比较优势从中度变到了微弱。说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与世界旅游强国相比还是略逊一筹。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旅游业具有竞争优势,但是竞争力不强,是贸易大国而不是贸易强国。

三、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旅游服务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得到了政府和全社会的认可,我国已把旅游列入第三产业优先发展的第一序列。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是逐年上升的,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两项指标都已经进入世界前5名,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4%,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但通过与旅游强国竞争力相比较可以看出,我国旅游服务业竞争指数处于波动有所上升状态,总体水平处于中游地位,说明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渐提高,但优势不稳定,与美国、法国、意大利这样成熟的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这与13亿人口以及旅游资源及其丰富的国情是不匹配的。我国是旅游服务贸易大国,却不是旅游服务贸易强国,必须继续培养竞争优势以提高我国未来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这样我国才能在未来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参考文献:

[1]陈 洁:浅谈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J].北方经贸,2008

[2]董小麟 庞小霞: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07

[3]金博轶:基于进出口数据的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

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论文范文第6篇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加强关注环境和生态问题,维护社会经济环境的稳定发展。在生态语言学的背景下,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模式类似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但是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影响生态平衡状态的不利因素,从而影响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和发展,间接影响了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综合竞争实力,因此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发展现状,推行更加高质量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针对生态语言学背景下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的困境和措施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 高校 英语 教学困境 措施

随着国内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其中对于英语水平的要求更加严格,英语语言学得到了众多学生的青睐,但是针对高校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和分析,并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大部分高校仍然保持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发展不利于国际贸易的稳定发展,因此高校管理部门加强对语言学的管理,根据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对应的解决办法,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状态和态度,带动学生对英语语言学的兴趣,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还能够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升高校的综合竞争实力。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的语言类别,主要指的是在语言教学中,加强对研究和实践的教育和研究,从而加强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高校将学生培养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如果盲目的应用,会给教学带来一些矛盾的情况,反而不利于高校教学的发展,因此加强对语言学教学模式的管理和创新,减少给高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关于生态语言学的主要內容和特点

(一)生态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生态语言学主要在生态环境的整体背景下,实行对语言方面的研究和分析,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比较创新的教学方法。根据现代社会中的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态势,在生态语言背景的推动下,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加强对英语语言专业的教学,通过改变英语语言专业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增加英语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我国外贸经济的稳定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的地位。

(二)生态语言学的发展特点

关于生态语言学在发展的情况中,具有动态性、整体性、互动性以及环境性的特点,同时对于我国语言学教学具有积极作用。动态性主要是指在生态语言学的影响下,改变传统的一成不变发展形势,实行多元化的发展;整体性是代表生态语言学中生态和语言学是以共同体的形式存在的,并且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共同进行创新和发展;互动性主要指的是加强与生态语言学的交流和沟通,也就是对生态环境中语言的深入探究;最后是环境性的特点,指的是对生态环境进行语言方面的研究,从而促进生态语言学的健康发展,完成创新发展的目的。

二.分析在生态语言学的环境下加强完善英语语言学教育的重要性

英语由于不是本国语言,所以高校应该从根本上加深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便于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并且根据社会调查发现,英语语言学中涉及大量的哇外国文化,因此高校可以加强教师对语言文化的见解,从而带动学生对于英语语言学的兴趣,因此通过加强完善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模式,明确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英语语言学的学习,有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关于在生态语言学环境下高校英语语言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关于英语语言学的教师团队能力不足

根据对高校的调查发现,现代社会中关于英语语言学的老师和教授团队比较少,实力与其他专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性,导致在课堂一般采用集体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利于学学习英语,并且直接影响了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一些高校选择外教老师,不仅费用高昂,同时外教老师对于中国文化没有系统的了解,同时会导致课堂的效果不是特别良好,因此加强引进高学历和能力的英语专业老师,也是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

(二)关于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理念应该加强完善

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方式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偏向注重英语成绩的高低以及英语实力的考核,但是不注重教学过程的质量,教师只关注最后的考核成绩,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对于学习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英语课堂,教师不会针对内容进行系统的解读,只会针对重要的部分或者考核会出现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进行重点记忆,长期发展会违背教育发展的理念,不利于高校的健康发展。

(三)高校英语语言学中学生的能力存在差异性

关于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育发展需要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由于每个学生的天赋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于英语语言专业的学习需要进行分层处理,如果学生不进行分班处理,在课堂上教师无法按照所有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良好的教学,会出现两极化的现象,一种是认为老师讲课过于简单和缓慢,另一部分学生无法跟上老师的讲课速度,长期这样教学,会导致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出现下降的态势,不利于英语语言学成绩的提升。同时由于学生的差异性,教师无法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应该改变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四)保持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模式,延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整个课堂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尽可能的理解其中的内涵,课堂结束后教师会布置关于教学任务相关的作业,学生在课后将题目完成,已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但是特别针对英语的学习,大部分注重读和写的教学,从而忽略听和说两个方面,对于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具有阻碍作用,不利于学生英语实力的提升,因此需要改变教学方式,明确教学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完善英语的教育模式。

(五)高校内部针对英语语言学的教学资料比较缺少

英语教学都是在教室内开展的,主要通过一些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根据时代的发展,能够发现教学设备的先进程度对于教学效果带来关键性的影响,因此高校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教学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任务,从而保证在教学阶段保持正常运行,否则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任务完成进度和教学质量,甚至会影响学生对于英语语言学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因此加强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对于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针对生态语言学背景下高校英语语言学的问题制定的处理措施

(一)增强英语语言学的师资力量

关于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发展,应该增强高校英语专业的师资力量,加强引进高学历和能力的英语教师,并且监督好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任务,保证教师能够有自由时间进行研究工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校教育的稳定发展。

(二)加强完善英语语言学的教学理念

关于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理念,应该理解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任务以学生为主导,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制定高效的教学计划,并且加强学生和教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保证教师能够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从而提升學生英语专业水平和英语实践能力,保证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展现自身的价值。

(三)加强对英语语言学的宣传力度

高校针对英语语言学的教育模式,应该加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融入英语语言的事物,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且加强巩固学生的英语能力,同时加强英语学习的宣传,可以通过海报、广播等方式进行宣传,锻炼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从而提升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四)优化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模式

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高校应该加强完善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模式,并且加强开展一些教育活动,同时需要高校建立一些校企合作,便于锻炼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英语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力。

(五)高校英语语言学增加设备成本的投入

关于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模式,需要借助到先进的教学设备,通过设备的展现,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同时高校管理层加强对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保证在教学过程中的正常使用。

结语:综上所述,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国家加强发展外贸经济,社会中对于英语专业的综合型人才需求逐年增加,因此高校加强对英语语言学中学生的管理,培养学生的英语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国家企业外贸活动的稳定发展。本文主要指的是在生态语言的背景下,高校英语语言学类似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但是在现代生活中,教学质量和系统出现矛盾性问题,不利于语言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者应该加强完善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模式,增加校企合作与交流,同时增强高校英语语言学的师资力量,重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实践能力,保证学生在社会中能够展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邓丽君.生态语言学背景下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困境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7)

[2]曹静.现代英语语言学教学理论与发展趋势研究——评《英语语言学理论与发展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21)

[3]田涑琳.探讨多维视角下英语语言学理论体系的建构[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1)

[4]王海洲.基于英语语言学的著作翻译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9(06)

[5]李炳军.英语语言学翻转课堂产出导向式学习评价[J].中外企业家.2020(16)

[6]鲍贵.我国英语语言学博士生实验研究类论文质量评价[J].外国语文.2020(01)

[7]孙莹.基于多维视角分析英语语言学发展流变[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11)

[8]李娜.互联网+背景下英语语言学课程改革的优化思路[J].农家参谋.2019(07)

[9]王芳.生态视角下英语语言学理论教学探析——评《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03)

[10]解芳.论英语语言学多维研究视角的选取策略[J].传播力研究.2019(03)

(作者介绍:王涵,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不区分研究方向)

上一篇:供电系统电力电子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两型社会环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