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

2024-09-16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电子技术正以飞快速度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因此它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我们有理由相信电力电子技术必将为国民经济强有力的发展造就坚实的基础,同时作为这一领域的教育教学,我们必须认清这一发展形势,并对这一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确保电力电子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更新思路,优化教学过程,以我们的实际行动为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实际贡献。

关键词:可持续性 策略构建 机遇 发展

引言

电力电子技术在新世纪的作用已不言而喻,为此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建立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显得尤其重要。笔者以为,为了促进我国高校和电力电子技术相关内容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我们不仅应当从电力电子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等宏观方面入手,我们也得从对国内外高校电力电子技术的教育现状的剖析、并针对我国高校电力电子技术的教育现状提出合理的教育教学建议,以建立新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体系的方式方法,应强调有效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笔者拟重点谈一谈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一、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开发可持续性发展的背景分析

众所周知,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和电力电子技术有关的行业同样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中,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相关产业的日趋成熟,将反过来极大地推动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将演绎出一系列的新技术,不难推测这些新技术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如这些新技术的发展给电动机控制带来的新机遇,再从控制理论、控制器、电力电子技术以及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佐证。同时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置中,随着内容向系统层面的不断展开和电路拓扑结构复杂程度的加大,传统的方法在讲解和表达相应内容时也将有瑕疵,从这一背景出发我们必须确保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电力电子技术本身发展进程和演变的关注和分析

1、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进程

关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必然少不了了解电力电子技术本身的发展进程。我们知道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是从以低频技术处理问题为主的传统电力电子学,向以高频技术处理问题为主的现代电力电子学方向转变。电力电子技术起始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硅整流器件,其发展先后经历了整流器时代、逆变器时代和变频器时代,并促进了电力电子技术在许多新领域的应用,这一发展进程折射出关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演变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演变就整流器时代而言,大功率的工业用电由工频(50Hz)交流发电机提供,但是大约百分之二十的电能是以直流形式消费的,其中最典型的是电解、牵引和直流传动三大领域。大功率硅整流器能够高效率地把工频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因此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大功率硅整流管和晶闸管的开发与应用得以很大发展;就逆变器时代而言,七十年代出现了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交流电机变频惆速因节能效果显著而迅速发展。变频调速的关键技术是将直流电逆变为0~100Hz的交流电。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随着变频调速装置的普及,大功率逆变用的晶闸管、巨型功率晶体管(GTR)和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0)成为当时电力电子器件的主角。类似的应用还包括高压直流输出,静止式无功功率动态补偿等。这时的电力电子技术已经能够实现整流和逆变,但工作频率较低,仅局限在中低频范围内;就变频器时代而言,进入八十年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将集成电路技术的精细加工技术和高压大电流技术有机结合,出现了一批全新的全控型功率器件。首先是功率M0SFET的问世,导致了中小功率电源向高频化发展,而后绝缘门及双极晶体管(IGBT)的出现,又为大中型功率电源向高频发展带来机遇。MOSFET和IGBT的相继问世,是传统的电力电子向现代电力电子转化的标志。新型器件的发展不仅为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提供了较高的频率,使其性能更加完善可靠,而且使现代电子技术不断向高频化发展,为用电设备的高效节材节能,实现小型轻量化,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三、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开发可持续性发展策略的构建

1、产学研相互结合的模式构建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各国高校都在改革教学,力图打造成一门属于新时代的电力电子技术,日本、美国、丹麦、瑞士等发达国家的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方案中就非常注重“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同样在我国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尤其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开发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中,对一些相关学科和内容的深入了解同样必须从社会实际出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同时我们认为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系统集成是当前电力电子技术领域人们普遍关注的前沿课题,如何建构这一课题的完整思路,我们必须探求其中的连接点,在这连接点中我们有必要研究电力电子系统集成的若干关键技术,如电力电子系统集成芯片、模块标准化、集成系统芯片、标准集成模块关键技术、电力电子系统集成理论等等。

2、电力电子器件研究热点构建

无庸讳言,就电力电子现阶段研究热点而言,可以概括为:电力电子器件、谐波抑制、电磁兼容、灵活交流输电、软开关技术、变频技术、控制与驱动等方面。而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置中,我们必须首先准确把握这一领域的器件研究重点。因为电力电子器件是以半导体器件物理学、集成电子学、固体物理学、电子学、电力电子学、半导体材料为基础的一种高新科学技术,同时,它又是跨越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一种新产业的基石,而且电力电子器件在电力系统、交通运输、电气牵引及传动、工业生产、航天及国防、民用与消费品等方面的应用,发展及趋势势头强劲,当然我们在关注对电力电子器件方面的最新发展的同时,也得关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和电能质量控制、牵引、电机驱动、绿色照明中的应用及电力电子系统集成等方面的问题,只有这样本课程开发可持续性发展才能落到实处。

结束语

时代的脚步已迈入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电力电子技术在这一进程中正肩负着适应时代要求、迎接市场挑战的使命。从应用的实际角度出发,课程开发中研究和分析我国电力电子技术产业化发展中的思路,了解当前在我国电力电子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意义重大。与此同时随着与电力电子技术相辅相成的电力电子器件与电路拓扑研究的日趋成熟,我们广大的电力电子技术教研人员应致力于应用这些技术去解决各种领域的实际问题,努力使电力电子技术成为一门在工业应用领域中十分活跃的应用科学。

参考文献:

[1]葛耀中.数字计算机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

[2]吴斌.继电保护中的人工智能及其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5.

[3]黄苏南.智能控制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4.

[4]林渭勋.浅谈半导体高频电力电子技术[C].电力电子技术选编,浙江大学,1992.

[5]王梅义.大电网系统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5.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电力系统在社会经济的多元化运行下得到了迅猛发展。继电保护技术在电力系统的不断进步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形势下也得到了持续进步。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中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为维护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同时对保障电力系统正常运转以及电力系统安全与稳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发展应用

电力系统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各个行业能否稳定发展,继电保护技术是电力系统重要的保护技术之一,能为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保驾护航。随着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继电保护技术也需要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才能够确保电力系统能够安全、快速、稳定地发展。本文针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及未来的发展做了简要阐述和分析。

1、继电保护技术的内涵功能

继电保护技术就是在电力系统出现异常或发生故障时,利用一些电气自动装置迅速切除系统故障部分或及时发出信号,从而减小故障范围和损失,以保障系统安全的保护技术,主要包括测量、逻辑、执行等组成部分。继电保护技术具有选择性强、灵敏度高、运行速度快和安全可靠性等特点,能及时发现电路中存在的故障,为用电提供安全保障,对于保证系统安全运行,有效地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能够消除电力故障,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在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今天,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是至关重要的,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设备故障发生时间极其短暂,而造成的危害巨大。因此,有效提高预防能力,避免电力事故的发生就非常重要。继电保护技术能把故障的切除时间精确到毫秒,有效保护电力系统的被保护元件,只要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继电保护就会立即产生反应,迅速地向距故障元件最近且具有脱离故障功能的断路器迅速、准确地发出跳闸命令,使故障元件能够及时、快速地从电力系统中剥离,从而保证了无故障部分迅速恢复正常,并安全运行,同时也使电力系统元件避免受损。

1.2能够选择性发出故障报警信号,维护电力系统的畅通

预警功能是继电保护技术的重要功能,当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或设备故障时,继电保护技术的作用就显现出来,立即发出报警信号告知,值班人员就能根据警报出现的时间查找出现的鼓掌,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排除故障,避免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减少损失。并且当电力系统发生事故时,继电保护技术还能自动地切除故障,避免事故的扩大,保持线路的畅通运行,减少对其它用户的影响。

2、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

2.1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

继电保护装置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核心,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如何选择继电保护装置极为重要。继电保护装置的选择要遵循安全可靠、质量过硬的原则,只有选择这样的继电保护装置才能保证电力系统的畅通无碍,准确及时地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测,才能保证在电力系统产生故障时自动切除,及时排除故障。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把网络技术与继电保护技术进行整合是当前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当期继电保护装置功能的进一步发展,能够支持网络监控系统,满足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网络监控的客观要求。因此,继电保护装置的选择要从电力系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设备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科学性,以达到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目的。

2.2继电保护功能的应用

继电保护技术在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及时发现和切除故障并限制故障影响的范围。继电保护功能主要包括电容器保护、主变保护、母联保护以及线路保护四个方面。只有合理应用这些功能才能有效保护电力设备,及时排除故障,减少损失。继电保护装置主要采用二段或三段式的电流保护,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在设备产生故障时对变电设备损坏;继电保护装置通过母线保护和主变保护,能有效保护输变电设备,保障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减少电路故障的产生。有效地保护了电力系统,保证了输变电设备安全、有效、稳定的运行。

2.3现代网络化技术的应用

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网络化能保证在第一时间得到故障发生时的信息,这样能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排除故障,从而保障電力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行。因此,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和网络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继电保护过程中运用网络监控手段不但能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也能保障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正常安全工作。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和网络化发展,能对在继电保护中每个保护单元的运行和故障信息数据共享,保证了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发出警报,及时排除故障,从而保障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3、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继电保护技术也朝着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电力系统的发展和继电保护技术完善。

3.1自动化发展趋势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充分发挥了计算机技术强大的存储、传输和处理信息的功能,这客观上要求继电保护系统具有良好的处理数据的能力,并且能够存储和传输信息,能够自主地与其他系统相联合,从而实现信息和数据的资源共享,这使得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继电保护系统也呈现出自动化发展的趋势。

3.2智能化发展趋势

伴随着智能算法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这些智能算法也越来越被应用到继电保护系统中,这直接导致了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功能向着智能化方向大步发展,也使得继电保护技术向着更高的标准不断发展。继电保护技术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将继电保护系统中各类不确定因素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维护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3网络化发展趋势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网络,因为实现信息及数据的资源共享,就必须实现继电保护系统的网络化。只有实现了继电保护系统的网络化,电力系统才能够共享继电保护装置提供的故障信息及数据,并且根据故障信息来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排除故障,消除影响,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3.4一体化发展趋势

由于地方保护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的电力系统不够统一,尚未实现对继电保护装置及技术信息和资源共享,更没有达到继电保护技术对整个电力系统及设备的维护,所以,我国当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走继电保护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结束语

总之,当前技术条件下,继电保护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多种综合性能的电力保护系统技术,以其便捷高效的技术优势,在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转,保证供电的可靠性方面,应用效果相对明显。随着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继电保护技术将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赵永昱.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J].科学之友,2011,(10).

[2] 米桂娣.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技术探讨[J].科技资讯,2010,(14)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明显进步与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我国的医疗事业发展进入了新领域,提升了整体的发展水平。电子技术在我国各大医院的精密医疗设备中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了主要医疗进步方向。同时也使我国的医疗事业整体发展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我国医疗设备中的电子技术应用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应用推广前景良好。通过研究和分析电子技术在医院精密医疗设备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支持作用。

关键词:电子技术 医院 精密医疗设备

科学技术是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和技术动力。该文从对于电子医学的概述入手,综合分析了现代电子技术在医院精密设备中的应用类型,包含了传感技术、全新无线网络数据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在家庭方便携带的医疗仪器中的广泛应用等内容。最后对现代电子技术在医院精密设备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了完整总结。

1 对于电子医学的概述

科学技术是各领域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持,同样也是医学技术和电子技术得到双方面进步与发展的基础,医学技术在现阶段已经逐步与电子技术得到了结合发展,带动了医学精密仪器的应用不断完善。医学技术与电子技术属于各自独立的学科,但是医学技术与电子技术本质上还是相互辅助和相互支持的。所以,电子医用设备的应用成为了医学事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支持动力[1]。

电子医学属于一门新兴学科,是在电子技术与医学领域结合发展下的产物,该学科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无法单一存在,包含了医学技术和电子技术以及工业科学等多方面内容,属于跨领域,多学科综合的新技术发展应用方向。该学科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正式成为了一门独立研究学科,在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类型医学仪器的使用已经开始精细划分到了分子,这也进一步带动了医学精密仪器的精密程度进一步提升[2]。电子医学在未来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大大提高医学水平,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3]。

2 现代电子技术在医院精密设备中的应用类型

医疗精密仪器中的电子技术主要以电子学原理为依据,运用不同类型的电子元器件来设计和制造可以达到医疗检查和治疗功效的设备,现代电子技术在医院精密设备中的应用比较广泛,有效实现了医疗检测以及治疗水平的有效提高。现代的电子技术应用和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应用发展成果丰硕,电子技术拥有明显的低能耗和便于携带的优势,所以电子技术已经开始逐步突破了医用领域的技术应用束缚。现代医疗不仅仅针对患病人员,已经开始深入到病前检查和健康维护等多个领域,医疗保健已经开始受到人们的更多的关注,人们更重视“治未病”。除了家庭精密电子健康检查仪器以外,电子技术结合制造的医院精密仪器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大提升了医院检测仪器的检测精准度,实现了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的有效提高,为患者疾病检查提供更多支持,减少误诊问题。以下是电子技术在医院精密设备中的常见应用类型。

2.1 传感技术在精密医用仪器中的应用

电子传感技术从宏观角度分析属于一种新型电子科技,可以应用该技术制造传感器,电子传感器可以及时感应到和分析出被测量物质的实际物理性能如何,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分析系统分析出其物理性质,进行数字化,转变为一种可供人类识别的信息。该类型信息可以为使用者提供精密数据,同时自动将分析后的信号数据录入网络系统,让计算机进行该部分数据检测分析,这都属于检测仪器的功能性体现,该仪器不仅仅应用了电子技术,同时包含了物理、生物、化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属于一种多学科交叉的新型高科技产物。通过利用该种仪器可以对仪器的输出信息数据进行详细分析,进而可以对被检查者进行身体状况判断。

该种技术使用了高科技生物芯片,该芯片可以对不同生物集体进行样本采集、细胞检测以及化学排查,该芯片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硅类半导体材料,还有塑料和玻璃等非金属材料,该技术已经不仅仅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其他领域也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2.2 全新无线网络数据通信技术在医学精密仪器中的使用

无线网络数据通信技术在医学精密仪器中的应用也逐步受到关注,该技术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例如:该技术的操作距离近、技术能耗低、使用成本低廉、技术应用距离较近,属于双向和多向结合的电子技术。该技术通常情况下都是应用在低功耗、近距离和快速传播的仪器当中。通常情况下,距离的增加与仪器的复杂程度、功效的消耗量之间呈正比,所以从现阶段情况来看,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属于实用型技术。医疗环境中的无线网络通信技术适用于长时间护理工作,可以应用该技术制造医生与病患之间便捷沟通通信工具,进而也可以及时了解病人的情况,及时掌握病人信息,提升病患治疗效果。

2.3 电子技术在家庭方便携带的医疗仪器中的广泛应用

家庭方便携带的医疗仪器是现如今医院和民众都需求的仪器,该种仪器利用电子技术,可以实现无线网络和蓝牙信息传递,让病人可以随时携带该种医疗仪器,该种仪器的制造费用成本较低,售价合理,便于携带而不影响日常生活,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性,利用该种仪器,病患可以不用住院而得到医生的实时病情监测,同时该仪器也具有很好的精密性,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电子技术除用在数据监测和病患远程监控以外,还应用到病人身体检查中,该仪器也具有很高的精密性,由此才能确保检查和病情记录的真实和全面性,进而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症下药。

3 现代电子技术在医院精密设备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现代的电子技术在医院的精密仪器设备中的应用已经拓展到了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了人体检测、放射、病患远程监控等。在最前沿的医疗检测和治疗设备中都有电子技术的应用,例如,通过应用电子技术,可以有效提高X光仪器的施工功效,提升仪器的分辨率与清晰度,进而才能清晰显示出病变位置,该类型电子设备还可以在核磁共振、超声检查以及电子内窥镜等设备上应用。还可以采用让对比度上升的灰阶模式,尽量减少病患在进行医学检查过程中的伤害。

4 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技术目前已经在医学仪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属于医院精密医疗设备应用发展的良好开端,属于医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所以需要政府对医学仪器相关工作提高关注程度,制定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安全管理力度,进一步让电子技术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发挥最大价值,为患者的康复提供重要支持。通过研究和分析电子技术在医院精密医疗设备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景夏,胡澄.蓝牙技术在现代医疗电子设备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3(18):30-31.

[2] 傅立.现代电子技术在医院精密设备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3(22):70-71.

[3] 刘福臣,王飞.屏障技术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2):164-165.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国发〔201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为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增强农作物种业竞争力,满足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现就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形势

(一)农作物种业取得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作物品种选育水平显著提升,推广了超级杂交水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突破性优良品种;良种供应能力显著提高,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全部实现商品化供种,主要农作物种子实行精选包装和标牌销售;种子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培育了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实行政企分开,市场监管得到加强。良种的培育和应用,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生物技术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对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科研与生产脱节,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竞争力不强;供种保障政策不健全,良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低;种子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应农作物种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违法生产经营及不公平竞争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二、总体要求

(三)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法律法规,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增加农作物种业投入,强化市场监管,快速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

(四)基本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农作物种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国际合作,鼓励引进国际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农作物种业物质装备制造技术,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种质资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种子企业流动,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模式。

——坚持扶优扶强。加强政策引导,对优势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大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对具有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增强其创新能力。

(五)发展目标。

到2020年,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显著提高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三、重点任务

(六)强化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

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重点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重点开展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等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性研究以及常规作物育种和无性繁殖材料选育等公益性研究。推进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完善公共研究成果共享机制,为种子企业提供科技支撑。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投入,加大对生物育种产业的扶持力度。

(七)加强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

加强高等院校农作物种业相关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提升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学资源,加大农作物种业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为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八)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

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积极推进构建一批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有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立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引导和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力争到“十二五”末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其开办的种子企业基本实现“事企脱钩”。

(九)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

在企业注册资金、固定资产、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大幅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通过市场机制优化和调整企业布局。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鼓励种子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尤其是鼓励大型优势种子企业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十)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

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建立优势种子生产保护区,实行严格保护。加强西北、西南、海南等优势种子繁育基地的规划建设与用地保护。鼓励种子企业采取与制种合作社联合协作等方式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增强种子生产能力。

(十一)完善种子储备调控制度。

在现有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基础上,建立国家和省两级种子储备体系。国家重点储备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种子及其亲本,保障杂交种子供应和平抑市场价格;省级重点储备短生育期和大宗作物种子,保障灾后恢复生产和市场调剂。种子储备任务通过招投标方式落实,国家重点支持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要主动参与投标。

(十二)严格品种审定和保护。

进一步规范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品种保护测试、转基因农作物安全评价和品种跨区引种行为,统一鉴定标准,提高品种审定条件,统筹国家级和省级品种审定,加快不适宜种植品种退出。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强化品种权执法,加强新品种保护和信息服务。

(十三)强化市场监督管理。

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依法纠正和查处骗取审批、违法审批等行为。全面推进县级农业综合执法,加强种子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和日常执法,加大对种子基地和购销环节的管理力度,严厉打击抢购套购、套牌侵权、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对进出境种子的检验检疫。

(十四)加强农作物种业国际合作交流。

支持国内优势种子企业开拓国外市场。鼓励外资企业引进国际先进育种技术和优势种质资源,规范外资在我国从事种质资源搜集、品种研发、种子生产、经营和贸易等行为,做好外资并购境内种子企业安全审查工作。

四、政策措施

(十五)制定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

按照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编制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分作物、分区域、分阶段提出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明确今后10年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任务和措施。调整和优化农作物种业资源配置方式,在原资金渠道不变的前提下,统筹农作物种业财政和基建项目,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作物种业,加大对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十六)加大对企业育种投入。

按照“资格认证、定期复审、优进劣退”的原则,择优支持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中央财政增加“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投入,支持引进国内外先进育种技术、装备和高端人才,并购优势科研单位或种子企业,促进“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发展壮大。

(十七)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

加大农作物种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强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和试验、种子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设商业化育种基地,购置先进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和仓储、运输设备,改善工程化研究、品种试验和应用推广条件。

(十八)创新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

改进现有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评价方式,修改和完善商业化育种成果奖励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评价体系。在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方面探索建立品种权转让交易公共平台,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十九)鼓励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

支持从事商业化育种的科研单位或人员进入种子企业开展育种研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科技资源合理流动。企业所在地政府要参照有关政策解决进入企业科研人员的户籍问题。

(二十)实施种子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种子生产经营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给予税收优惠,具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十一)完善种子生产收储政策。

建立政府支持、种子企业参与、商业化运作的种子生产风险分散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农作物种子生产开展保险试点。加大高效、安全制种技术和先进适用制种机械的推广使用,将制种机械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完善种子收储政策,鼓励和引导相关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加大种子收储的信贷支持,中央和省级财政对种子储备给予补助。

五、保障措施

(二十二)完善法律法规。

适时修订完善种子法律法规和规章,健全并改进品种测试、品种审定、品种保护和品种退出制度,完善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审批和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提高违法行为处罚标准,制定育种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科研人员行为准则。

(二十三)健全管理体系。

强化各级农业部门的种子管理职能,明确负责种子管理的机构,保障种子管理工作经费,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和装备精良的种子管理队伍。地方政府要将属于公共服务范围的种子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二十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种子行业协会在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中的协调、服务、维权、自律作用。加强对企业的服务,组织开展企业间、企业与科研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开展种子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二十五)加强组织领导。

由农业部会同中央农办、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资委、税务总局、质检总局、国研室、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成立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工作协调组,研究解决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拟定重大政策。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并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农作物种业工作的领导,制定本省(区、市)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规划和方案。

国务院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铁路电力线路系统建设过程中,采用计算机科技、网络通信以及现代微电子技术手段对铁路电力线路进行管控以及监测,以此来有效提高铁路电力线路运行管理以及调度和运维管理水平,从而推进铁路系统电力线路运行安全稳定性。该文先对铁路电力线路工程自动化建设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应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某工程项目为例就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实践,谈一下个人的观点与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铁路系统 自动化技术 电力线路 应用实践

中圖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铁路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手段

1.1 馈线技术

馈线自动化是现阶段铁路电力工程中常用的自动化技术手段,基于技术特点分析,馈线模式可分为几种类型,即集中式、分布式以及综合式等几种控制模式。

第一,集中控制模式。该馈线模式下,主站以及通信系统和相关终端设施均已建成,而且可以保持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其中,主站利用通信系统收集终端设施信息,并且经网络拓扑进行综合分析,精确定位故障位置。故障定位以后下达指令,采用远程遥控等方法利用开关隔离故障区域,从而确保无故障区能够正常通电。

第二,综合控制模式。该种馈线模式下,其基本原理与集中控制模式一致,虽然对故障问题能够有效地进行处理,但是实践中其效率相对较低,而且适用性差。

第三,分布控制模式。实践中可以看到,该种馈线模式下短时间内可以快速区分故障与非故障范围,将主站与终端任务相互分离开来,以此来有效提高故障问题的处理水平。

1.2 测控终端技术

在当前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尤其是电力线路测控终端优势特别明显,可对主站以及子站运行压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并且对系统中的各种故障问题自动化检测。故障问题检测到以后,可以实现故障自动化隔离处理。实践中可以看到,测控终端一般不受气候环境的影响,即便是在雨雪雷电气候条件下,也可以安全稳定地运行,为铁路可靠性供电提供有力的支撑。

1.3 通信技术

在现阶段铁路电力线路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通信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是光纤通信,其主要是以光波为信息载波,将光导纤维作为传输信号的主要渠道。电力通信中常用的是OTN(光传送网),是主要基于波分复用技术并在光层组织网络的一种新型的传送网,同时也是下一代骨干传送网。OTN集SDH优势以及DWDM带宽可扩展性于一体,兼顾传送以及交换等功能,是承载宽带IP业务的理想平台。OTN技术保留了SDH的很多应用优势,比如多业务适配以及分级疏导和故障定位与保护倒换等。OTN将光域划分成Och、OMS、OTS这3个子层,允许在波长层面管理网络并支持光层提供的OAM功能。为了管理跨多层的光网络,OTN提供了带内和带外两层控制管理开销。作为一种全新的电域以及光域电力系统传送网,该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兼容其他组网方式,对电力通信网可实现统一管理。OTN作为新一代光传输技术,在满足网络拓扑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电力通信网络的稳定性。

2 铁路电力线路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应用实践

某铁路客运系统沿线共设有13个车站,线路总里程为505km。该铁路电力线路主要由低压配电网络、变电所和10kV电力贯通线路构成,负责铁路沿线运输过程中的照明、信号以及通信等供电,除具备普通电力系统的供电线路功能外,还包含了故障多发、供电臂长以及负荷等特性。在该铁路电力线路系统中采用了自动化技术手段,其应用效果非常的显著。比如,可有效控制大面积停电问题及其发生概率,有利于提高电力运行和管理水平,杜绝或者减少电力事故的发生,保证铁路电力系统能够安全供电。

2.1 铁路电力线路自动化系统

该铁路电力线路系统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手段,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以及自动监测和监控技术等,紧密连接电力系统,从而实现了对贯通电路在内的所有系统自动化监控。通过应用自动化技术手段,实现了对电力网络系统进行动态化显示以及远程控制。同时,还可以准确甄别和有效处理实践中存在的故障问题,快速恢复供电,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损失。就该系统而言,从应用实践来看均有一级和综合贯通配电设备安装在沿线各远动被控端。对于低压设备而言,其所监控的内容主要包括低压开关设备的状态、低压相序报警和开关故障遥信以及电源低压开关远程管控等。在当前铁路电力线路系统中,远动系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可同时将高压电流以及电压互感器配备在高压设备上,能够有效地对高压供电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判断线路故障问题并及时切除。

2.2 线路故障数据信息分析与判断

(1)数据分析。从本铁路电力线路相邻供电方式来看,实际上是接力供电模式。通常情况下,配电所采用的是速断、失压以及过流等几种保护形式,同时还有自动投入设备与一次自动重合闸设施。其中,速断保护、过流保护两种动作均可对馈线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失压保护以及自动投入设备和一次自动重合闸功能是及时恢复供电。如果高压电力线路出现了故障问题,则各配电所以及开关站的相关数据信息均会以不相同的故障性质为依据,并且根据线路保护模块动作发生动作变化。

一是线路瞬时故障。对于该种情况,发生的无论是主送所自动合闸还是被动所自动投入设备动作,均对送电持续性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是主所、备所均配备速断、过流保护设备,而且具有自投和一次重合闸等功能。实践中若出现永久性故障,主送所首先会做出过流、速断等保护动作,而且备用所会有一次备自投或者主送所一次自动重合闸等动作。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发生哪种动作,在完成动作以后均会快速跳开。此时,故障点到重合闸端各处开关,均会感受到两次过电流,而相反故障点另侧只能感受到一次过电流。

(2)故障判断。该铁路系统中的电力线路出现短路故障问题时,该故障点为永久性质,不管先进行重合动作亦或是自投动作,沿线各开关均会有过电流。在该种情况下,如果单一地以电流警报为故障判断依据,则对故障区段难以进行准确的判定。由于首次过流速断、二次合闸之后加速跳开的间隙有延迟,在综合分析基础之上报过电流报警时间,因此可对故障区段进行判定。在首次过电流方向尾端和远端相邻开关间,即为故障点位置所在。通过以上对故障判断分析,远动装置应当有以下要求:首先,提高上述操作环节完成的自动化程度,详细记录每个操作步骤,对通信进行严格要求。其次,基于严格的时间,各被控站均应当有GPS时钟系统。实践中,如果主控站能够满足故障问题的判断启动条件和基本要求,则应当先将信息数据信息从存在故障的线路被控站内精确而又完整地提取出来。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铁路电力线路工程建设过程中,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应用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管理效率,为电力线路以及铁路系统的运营安全稳定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实践中,应当加强重视,不断优化和改进自动化技术应用模式和方法,以此来实现其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立国.铁路施工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探讨[J].通讯世界,2017(8):84-85.

[2] 姚建国.铁路贯通、自闭电力线路自动化技术[J].科技创业家,2016(5):226-228.

[3] 宋安海.铁路电力线路单相接地点定位技术[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20):90-92.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能源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电力企业也被“卷入”了市场化管理的大潮中。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电力企业必须要与时俱进,从观念入手,细化管理,不断创新营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改善我国电力营销的现状,促进电力企业的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电力营销;现代化;电力企业

作者简介:张雪彬(1969-),女,四川眉山人,四川省电力公司眉山公司仁寿供电局,工程师。(四川 仁寿 620500)

电力营销管理是电力企业的核心工作,是电力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证。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也需要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基础上做出改变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稳快速地发展。

电力企业属于半服务性质的机构,其营销特点也自然具有多重性质。电力企业的目标客户范围极为广泛,但客户需求的往往是电价低廉、供电安全稳定且服务质量好,而企业则希望低投资、高收入,这是相互矛盾但又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也必须具备先进的市场经营管理机制,具有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高质量的客户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一、电力系统营销的现状

目前我国电力系统的营销方式在传统模式的影响下,营销模式单一,没有形成创新性的现代化管理机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电力部门营销管理机制不健全

受传统管理思想影响,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还没有建立电力营销职能部门,缺乏与其他部门的有效协调。营销管理机制不完善,内部机制不健全,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没有相应的奖惩制度。

2.电力营销管理意识淡薄

在管理上没有意识到电力营销对于电力企业的重要作用,没有给电力营销一个合理、准确的定位。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市场营销的需求是分不开的,目前电力营销受到产品和服务质量等因素的影响缺乏管理意识。长期以来,电力供不应求,“效益靠政策、发展靠政府、管理靠行政”等观念深深影响着企业营销观念的转变。

3.电力营销信息管理存在不足

当前,电力企业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着诸多不足,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风险问题,如技术风险等。违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个别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采用较为隐蔽的技术手段,更改某些重要数据而造成的风险;误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的误操作带来的风险,但这种风险相较上一种风险是属于无意识而为,如在电费标准修改后对电费的误算等。

4.电力营销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电力系统的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多数人员文化水平偏低,对于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不熟悉,习惯旧的管理模式,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很难被激发出来。

5.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有待加快

电力企业文化的良好建设对于企业的营销管理具有潜在而又重要的辅助作用,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也就不能很好地提高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及责任心等。目前多数企业在注重生产建设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企业的文化建设,缺少电力企业良好发展的文化氛围。

二、我国现代化电力营销发展方向

1.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电力营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电力工业同样如此,我们必须要利用好科技,提升科技含量,才能真正实现电力营销的有效增长,如采用联合循环机组、超临界参数机组、燃料电池等新的发电技术,提高电能效率;采用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提高电能在市场的利用率;逐步实施大区电网互联、洁净煤发电、开发新能源、节能节电和电力信息化等科技工程。

2.依靠可持续发展推进电力营销的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电力营销就要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我国电网建设和联网步伐,向效益型转变,不断发展核电和水电,逐步调整电力生产结构,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3.依靠市场带动电力营销

中国电力市场巨大且稳定不变,但在市场中也存在优胜劣汰,要想获得电力营销的良好成绩,就必须研究好市场、把握好市场,在市场中赢得发展与利润。实施科学合理的市场计划,逐步融入市场,了解市场,从而赢得更多的市场,带动电力营销的发展。

三、我国现代化电力营销发展对策

电力企业是社会基础性产业、社会公用事业型企业,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现代电力企业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其经营活动的立足点和归宿点在于满足社会需求。因此,电力企业必须且只能建立社会营销观念,使电力企业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环境保护、电力的社会效益、电力客户利益等问题上做出综合平衡,以满足整个社会的电力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力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才能实现其经营目标。在社会营销观念的指导下,我国电力营销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逐步实现电力企业经营思想的转变

电力市场具有自然垄断性,能够引入竞争机制、进入市场竞争的环节,例如:发电市场、用电市场等应尽可能开放;对于涉及整个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环节,如输电市场等应保持统一经营,以保证电力整体效率、社会效益的提高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我国目前的电力市场已经开放发电市场,并将逐步开放供电(售电)市场,而输电和配电市场将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其自然垄断,且全国已形成了几家区域性的电网公司并实施半开放的方式,以逐步进入市场化运营,在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过程中逐步转变电力企业的营销观念。

2.优化电力企业工作流程

充分发挥营销技术支持系统的作用,对营销业务认真梳理、整合,以优化工作流程。确保每一个岗位都成为营销管理“流水线”上的一个作业环节,并做到环环相扣。

(1)细化工作。对营销管理工作实行分类,由分类到分项,由分项到分步骤,由分步骤到分细节。

(2)细化职责。按照工作情况,首先确定全面职责,其次确定分类职责,再次确定分项职责,最后确定细节职责。

(3)明确岗位职责。建立严密的岗位职责体系,界定职能、划分责任。明确业务范围,减少交叉,防止工作缺位;要做到按要求集中、按环节设岗、按流程运作、按岗位定责、按岗位职责要求标准运行。

(4)修正偏差。建立监测修正体系,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要确定控制原则。并研究确定一旦出现运行偏差如何进行修正以及修正的原则、程序和措施。

3.坚持电力营销思想转变与电力体制改革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电力市场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原理,结合我国电力工业的现状,我国电力市场的建立可分为发电、输配电、售电三段市场,即发电市场放开、售电市场放开、输配电市场逐步实现半放开。

4.坚持电力市场的层次性原则

不同类型的电力企业采取不同的市场营销方式。我国输配电市场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国家电力市场、区域(跨省)电力市场、省级输电市场、城乡配电市场。各层次电力市场的经营目标与经营范围不同,电力企业的营销方式也有所区别。国家电力市场经营区域间交换的电量与服务;区域电力市场经营省间交换的电量与服务;省级电力市场经营城乡配电网络之间交换的电量与服务;城乡配电市场直接向售电市场销售电力。因此,不同层次电力市场中的电力企业也应采用不同的市场营销方式,以保证整个电力市场的整体效益最佳。

四、现代化电力营销发展的具体实施措施

第一,要以供电公司为核心,以供电分公司为基础,以省电力公司为最高授权控制单位。

第二,要实现从省公司到各供电公司的紧密联系和信息共享,各供电公司要实现其营销计量管理、负控管理、市场开发管理、供用电合同管理、用电检查管理、反窃电管理、营业管理及相关管理系统的紧密联系和信息共享。

第三,要通过动态跟踪和过程管理确保高效率和高质量地做好客户服务保障、工作保障、业务监督工作;利用客户关系管理和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数据集成技术做好数据信息的收集、加工、整合,确保日常业务管理、市场信息掌握和决策支持等环节的时效、精准。

第四,要完善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首先,要开展调查研究,自我定位检查企业信息系统的各类问题,针对查找到的问题,结合电力市场的市场情况和可预见性的风险做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制定出相关的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其次,要建立预算机制,具体的责任到人,对营销管理系统的安全全面负责,提高企业对于风险的抵抗能力。

第五,要调整人员结构,提高职员素质。要完善企业的用人机制,严格招聘纪律和制度,提高招聘门槛,招收一些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并且符合学历要求的优秀人员,并在上岗前对其进行培训,以提高营销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道德水平。

第六,要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电力企业应不断提高优质的服务水平,并充分体现在整个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使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员工都能真正树立起营销的观念,为企业的社会形象全面负责。同时,应与客户建立并保持一种共同发展的新型供用电关系。另外,应建立全程营销理念,实行服务承诺制度,引导客户合理用电,推广节能、环保的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开拓电力市场。对供电电量、供电电压、供电频率和供电可靠性作出承诺,对窗口服务作出承诺,对办事效率作出承诺,提高服务质量,使用电客户对企业提供的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满意,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信誉,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立足并扩大电力消费市场供应。

五、总结

一定程度上,危机和机遇是并存的,电力企业只有不断完善企业营销体系建设,抓住市场的机会和机遇,才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陈亚捷,崔椿洪.供电企业加强电力营销策略创新的思考[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8,(2).

[2]杨燕.试论供电企业推行营销精细化管理的意义及方法[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3]余立军.从企业价值链看电网企业“三集五大”集约化管理[J].能源技术经济,2011,(5).

[4]陈强,陈广兴,胡俊强.电力营销面临的诸多问题[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1).

(责任编辑:孙晴)

上一篇:数字化时代下公共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煤炭行业安全成本会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