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调研报告论文范文

2024-07-16

企业调研报告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是企业能够在经济逐渐全球化趋

势下不断发展的重要抓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概念、对象、作用以及其发展历程着手,通过对我国目前企业开展的内控评价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企业内控评价工作的重点、难点,并针对我国企业内控评价工作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更好开展企业内控评价工作的思路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发展探索

1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概念、对象、作用及发展历程

1.1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概念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二条指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通过对企业目前存在的内部控制系统设计与执行情况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发现并整改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缺陷,达到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活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不仅是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必要系统性活动之一,同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与实施、评价与反馈、整改与提升等所有连续动态过程中相对较重要的环节。

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之后,就应该有计划并定期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设计有效性与运行有效性。设计有效性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存在缺少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控制,或现存控制设计不适当的问题。如果内部控制体系得到正常运行,可合理保证企业实现控制目标。运行有效性是指设计有效(合理且适当)的内部控制不存在由于运行不当(包括由不恰当的人执行、未按设计的方式运行、运行的时间或频率不当、没有得到一贯有效运行等)而影响企业控制目标实现的问题。

1.2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对象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对象是内控体系,是针对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发表意见。由于内控体系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五个要素组成,所以内控评价的对象也就是这五个要素。内部环境即企业内部实施控制的基础,通常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内部审计、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以及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等。风险评估即企业及时识别并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以此来制定合理应对策略。风险评估能够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必要时采取相应行动来管理风险。控制活动是企业通过对风险进行详细评估后采取的控制措施,并将风险控制在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并传递内部控制相关信息,以此确保企业内部信息以及与外部间的信息能够得到有效沟通。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的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督检查等监督检查,以此来评价内

部控制是否有效,并对内部控制的弱点和缺陷进行及时改进。

1.3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通过对企业及各部门组织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不断完善企业的内控体系,从而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

1.3.1 企业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并改进内部控制缺陷。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完善性不仅包括体系自身原因,也因为体系在执行过程中所存在漏洞而引发。因此,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就是找出内部控制的弱点或漏洞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

1.3.2 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可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不仅是能够使企业保持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促进企业走向成功的动力机制。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对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促使企业尽快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保证组织核心竞争优势等均有重要作用。

1.4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历程 早在1939年10月,美国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程序公告》里就增加了对内部控制审查评价的规定。早期内部控制评价仅是作为一种审计程序进行发展和研究,直到1979年4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的《管理层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中提议管理层要在年度报告中对企业内部控制做出评价,才逐渐开始涉及到企业自身内部控制评价的规定。1988年7月19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式颁布了《报告管理层的责任》,要求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负责并评价有效性,可惜的是最终由于其高昂的成本而未得以执行。

为了应对安然财务丑闻及随后的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事件所造成的美国股市危机,重树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美国国会于2002年07月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把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作为关注的具体内容,不仅要求管理层报告公司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而且要求外部审计师证实管理层报告的准确性。《法案》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强制执行,促使会计师事务所和各上市公司均积极针对内部控制评价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推动了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

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及保监会五部门于2008年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范》对内部控制的概念、框架和内部控制评价问题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首先施行,以此推动其他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执行。

2 我国企业目前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现状

由于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起步相对较晚,企业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下面就我国企业内部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2.1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在过去很长时间中更多用于为外部提供审计服务,主要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合规性、可靠性、资产安全性等方面。造成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在实务操作过程中更注重可靠性和规范性要求,而忽略或者较少关注其他方面的内容。由于财务报表审计时间和审计技术的限制使得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在时间方面也仅是针对某一个时间点的内部控制发表意见,而不能真正实现持续评价。

2.2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主要通过详细评价法以及风险基础评价法来实现。所谓详细评价法,是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要求与企业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比对,对五个内部控制要素逐一检查,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最终得出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评价结论。而风险基础评价法则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将风险作为导向,对有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逐一识别,基于这些风险的控制情况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重点评价,得出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评价结论。

2.3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 首先,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认识不足。我国通过三十多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企业内部控制意识得到了建立和增强,认识到内部控制是企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规矩,但对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认识比较肤浅。开展评价的目的还停留在满足外部监管的要求,没有上升为企业自身完善内部控制的需要,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尚处于要我评价的阶段。内控评价是对内控体系的监督和再控制,完善内控体系应该是开展内控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将要我评价上升为我要评价。

其次,企业内控评价的标准不统一,评价结论的可比性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企业外部相关方了解企业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企业依据各自的评价标准而做出的评价结论,可比性较差,会影响企业相关方对企业的认知,进而影响其决策。

再次,公众对企业内控评价报告的非理性解读,影响了企业内控评价报告的质量。个别投资者恶意炒作企业披露的内控缺陷,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市值,导致企业不敢如实披露评价中发现的内控缺陷,使企业评价报告成为报喜不报忧的官样文章,信息含量较低。这不仅对投资者来说利用价值较低,损害投资者利益,对企业内部控制法律法规的制定者与执行监管者来说也将会造成工作上的失误。

3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评价是重要的管理手段,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完善企业内控评价工作,才能逐步完成内控体系,进一步提高企业资本获利能力,对企业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全面性和实用性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灵魂。良好的企业内控制度,体现在企业经营各环节与层面的无死角控制中,即企业内控能够涵盖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同时,针对职责与责任进行具体明确的划分,使每个岗位的操作性大大增强,这也是良好企业内控的标准之一。规范的控制体系使内控评价工作受到重视,从而促进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将体系完善放在重要地位,并通过体系完善使企业风险大大降低。

从目前企业内控评价工作的实际执行情况来看,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重点与难点。

3.1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重点

首先,评价管理授权是否适度。万事万物均是遵循量变到质变这一规律的,“适度”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管理授权也是如此。企业经营管理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经营与管理过程中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之间无法避免合理授权的发生,所授权力是否适度非常重要,是内控评价的重点所在。

其次,评价组织架构(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是否合理。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从理论上讲要做到设计科学、权责分配合理、职能界定清晰,否则可能出现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的现象。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划分是内控评价的一个重点。

再者,评价企业的内控制度是否全面、科学、规范。企业内控不仅局限于财务控制的层面,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应覆盖到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环节。对企业是否针对不同经营管理活动制定的内控制度、标准进行评价,是进行企业内控评价工作的又一重点。

最后,评价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是否存在并有效运作和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能力。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发现内控缺陷,改善内控体系,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施行的有效性。对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是否存在并有效运作和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能力进行评价,是进行企业内控评价工作的又一重点。

3.2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难点

首先,提高内控评价人员的素质是这一工作的难点之一。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涉及企业的所有管理层面和业务领域,对评价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很长时间与很高的投入,是目前企业开展内控评价工作的难点。

其次,准确认定、分类内控缺陷是内控评价工作的又一难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将内控缺陷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并原则规定了划分标准。企业内控缺陷的认定与分类和企业的规模、发展阶段、所处行业、业务复杂程度、管理难度等高度相关。针对某一企业的某一时点制定一个恰当的划分标准是非常困难的。

4 我国企业内控评价工作的发展方向

伴随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与适应力。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变革使得我国企业在未来的内控评价工作中更加注重对企业的应变能力与快速的学习能力的评价。

对信息与沟通的评价在企业内控评价工作中的地位更加明显,信息与沟通能力的强弱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生存力与成长力的关键所在,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大量收集并及时分析处理内部与外部信息,并能够实现信息在企业各环节与部门进行及时地传递交流,以及是否能够率先进行知识创新,从而占领市场并把握先机。高效的沟通系统是所有控制运行的前提,也是企业内控评价的发展方向。

在实务中对企业文化的评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管理等环节在企业文化控制下更加柔韧,逐渐形成一门管理艺术。当今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在快速的市场经济变化中要具备敏捷的反应能力,这使企业随之进行分散决策,从而丰富了工作内容并使员工自主空间增大,这种情况下的企业只有通过企业文化来加强良性控制环境,对企业员工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与激励,使其面对压力时依然能够转化为动力,履行自我的职责,从而为企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5 如何开展良好企业内控评价工作

当今,在以人为本理论下,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工作人员应以行为理论作为指导,从而加强内控评价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并对管理理念与流程进行创新,以适应企业内部控制向人性化管理方向转变,以调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创造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政府来加大企业内控评价工作的推进力度,只有政府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法律法规,并采取适宜的措施来推进内控评价制度,切实引导企业将内部控制用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

另外还可以通过提高企业拥有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来积极实施企业内控评价,企业负责人只有在肯定了内部控制工作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够在企业重视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从而得到良好效果,由此可见,提高企业负责人对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视程度十分重要。

提高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的素质对开展内控评价也十分关键,企业管理者与企业员工只有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职责范围,才能与企业积极协调一致,进而推进企业内控评价工作的高效运行。

我国的企业内部评价工作起步较晚,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需要探索的问题很多。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从事内控评价实务工作的人员要勇于实践、勤于思考,促进我国内控评价工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取得双丰收,使我国的内控评价工作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文胜泽.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2]蔡俊杰,刘春志.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问题与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2(12).

[3]周小燕.国外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综述[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0(07).

[4]郝艳敏.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01).

[5]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讲解与案例分析,2010.

企业调研报告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在指出离任审计常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通过建立总审计师制度,开展跨级审计、跨任期审计等方式解决离任审计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离任审计 问题 对策 建议

离任审计属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一种,是典型的

事后审计,通过对审计对象各项经济指标的定量审查,形成定性结论,评价审计对象任职期间的总体工作表现,追究违法违纪行为经济责任,维护企业利益。

一、离任审计常见问题

一是审计独立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缺乏审计独立性,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就难以保证。许多企业内部审计报告的独立性常常受到影响,缺乏独立性的审计报告本身就存在缺陷,无法对审计对象进行定论。

二是审计人员认识有待提升。一方面,审计人员对新形势下企业运作的风险点认知不足。审计内容多样,要应对的企业风险也随着业务开展千变万化,即使只针对销售板块开展审计,也可能因缺乏一线工作经历不能充分掌握企业运作的风险环节,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蒙蔽。如果审计人员没有相关业务的工作经验,就无法了解各种业务的风险点,更无法从深层次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对新事物敏感度不强。当前时代背景下,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开展离任审计已不能紧跟风险的快速变化。只有对新事物保持强烈敏感度,不断提升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以开放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分析新事物,才能不被时代抛弃。

二、新形势下离任审计对策

(一)建立总审计师制度,维护审计独立性

未建立总审计师制度是国企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的根本所在。2018年3月1日起施行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明确了审计的独立性:一是进一步健全有利于保障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领导机制。规定“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或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内设机构应当在企业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明确“国有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建立总审计师制度,总审计师协助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管理内部审计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约束和保护制度,同时明确国有企业应建立总审计师制度。建立总审计师制度,就是为了提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赋予其审计权力,将审计工作从千丝万缕的内部关联中剥离,不受内部制约,真正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

(二)开展跨级审计,确保审计质量

一是配备充足的审计人员,在企业各层级建立审计队伍,确保审计工作不受人力资源掣肘,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二是开展跨级审计,即省级审计市级,市级审计区级,逐级开展审计工作,有利于拓展离任审计范围及深度,同时提升审计质量。

(三)开展跨任期审计,形成审计威慑

离任审计除了考察任期情况,还应进一步查看任前审查报告,对前期职务履职情况进行评估,查找薄弱环节,为任期审计提供指导。调阅领导干部任前工作情况资料,结合任前审查,开展跨任期审计,加大审计纵深,考察审计对象在不同职务间是否工作目标前后矛盾、是否全心全意为企业创造效益。参照领导干部管理的相关规定,采用往期责任追溯法,形成有力的制度威慑,促使企业干部无论何时何地,任何职务都要谨记法律法规及企业制度。

(四)多头并举,培育素质过硬的审计队伍

为充分了解企业运作各环节的风险点,单纯依赖审计理论是不够的,审计人员要了解各环节的风险点,只有具备相关实践经验,深入实际,才能真正掌握发生风险的环节。培养一支熟悉整个企业运作流程的综合素质过硬的审计队伍,较为高效的做法是从各专业线条抽调业务人员,组成审计组。

(五)提升思想认识,保持审计活力

快速跟上企业发展形势变化和新业务开展步伐,时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提升对新事物的认知和包容能力,摒弃抵触心态,防止思想僵化,保持审计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销售企业在转型发展中,业务重心有所转移,油非互促、业务外包托管、合资合作等新盈利模式层出不穷。同时,互联网浪潮促使经营方法由“线下”逐渐变为“线上”,再加上新能源的兴起,要求审计手段也要随之快速变化,不断以新知识武装头脑,保持工作活力。

三、相关建议

(一)掌握第一手资料

为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必须讲究审计方法,应注重查看被审计单位内部的现场巡检记录。翻查巡检记录可以高效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快速发现风险环节。企业对下级单位的巡检往往是真实可靠的,因为下级单位的违规行为会侵害上级单位的利益,所以上级单位会不遗余力地进行检查。审计覆盖面要全、广、重,避免收集资料的片面性影响离任审计的客观评价。

(二)明确审计重点

一是围绕审计重点,在进行必需的内审工作外,跳出常规审计流程的桎梏,模拟场景寻找业务中可能出现的漏洞,转换角色思考问题;二是倾听基层的建议和意见,基层员工是各项事务的直接执行者和操作者,风险往往隐藏在员工对日常工作的抱怨中,匿名抽选员工进行访谈,可以获得对企业管理者的真实评价。

(三)开展闭环测试

借助大数据平台,对企业整个运作流程进行穿行测试,发现未闭环的薄弱环节。要借助数据平台提高审计手段,看清审计对象真实的业绩情况,结合关键指标综合考察,深挖业绩指标的真实性,防止隐性风险点被掩盖。

(四)突出四项内容

1.突出效益审计。通过实地查看、走访调查、查看报表等方式,重点评估被审计单位传统的业务经营、财务能力、经费开支等经济行为是否具有真实、广泛的经济效益,经济活动是否坚持阳光操作并倡导勤俭节约。例如,中石化近年来积极转型发展,新业务如APP线上业务量、汽服洗车、代办违章、粤通卡充值、各种代销联销业务量逐年增长,新业务的效益审计应成为重中之重。

2.突出制度审计。重点查看各项经济决策依据是否合法合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是否齐全完备,是否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监督制约制度是否健全,项目实施程序是否科学严谨,制度是否真正落到实处。

3.突出管理审计。在决策职能的审查上,主要检查决策方法是否科学恰当,决策结果是否正确;在控制职能的审查上,主要检查有无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各项控制制度是否严格执行,实际效果是否达到预期,以此对领导干部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性意见和建议。

4.突出廉政审计。按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规定,重点审查领导干部乘坐车辆标準及资金来源的合规性,有无向下属及有关单位无偿调用车辆、摊派小车费用,招待费、差旅费、交通费是否合乎标准,有无在单位报销个人有关费用、有无经手费用自签自报等情况。

(五)掌握四个方法

1.主要绩效指标完成情况审计——账表入手。通过查阅审计期间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账表、业务数据以及各指标排名数据等,在调取和审阅有关账簿、凭证的基础上,客观评价绩效指标完成情况。

2.制度建立及执行效果审计——综合分析。收集被审计单位各业务条线的制度规定,并通过获取与之相关的文件、指标数据,综合分析各业务条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情况,并且通过实地调查、电话访谈等方法实际评价制度的执行效果。

3.决策及管理审计——测算分析。决策及管理审计应通过事前事后的效益分析和测算,根据事前事后的复核性分析对比,揭露决策是否恰当和科学,是否将资金精准落实到关键项目。领导干部离职前已经决策的项目如离职时还未完成,应当对该项目完成后的效益按照实际情况进行重新测算,并计入该离职领导的决策管理审计之中。

4.廉政审计——检查和观察。从漏洞和疑点出发,顺藤摸瓜,结合文件检查和实地取证,重点关注领导干部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舞弊等行为,维护企业根本利益。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销售安徽石油分公司,邮政编码:230009,电子邮箱:447576990@qq.com)

企业调研报告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实现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企业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以规范与控制经济业务活动,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及提高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但我国企业在实际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仍存在着缺少监督、人才素质有待提高及制度设计不合理等问题,亟待我国企业通过完善制度、提高人才业务素质等手段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效率。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高解决内部控制制度问题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因素 对策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及重要性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企业通过制定审批授权、不相职位分离、内部审计等制度,旨在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及保證企业资产安全完整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贯穿于企业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及投融资全部过程中,企业通过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以促使企业财务工作人员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财务管理效率,同时,内部控制制度中有关资产管理、定期盘点等规定可以有效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完整,避免企业工作人员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侵害企业资产行为发生的机率。

二、影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效率的因素

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本身设计不合理。首先,多数企业出于对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成本考虑,加之为应付财政部门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硬性规定,直接照搬其他企业内控制度,以该制度作为本企业财务管理的指导依据,未能将制度与本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人员结构等实际情况相结合,导致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少可执行性,造成财务管理混乱。其次,个别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中缺少对不相容职位分离及审批授权制度,财务部门经常由出纳一人办理现金支付所有业务,重大投资项目未经企业集体决策,最终导致企业面临较高的投资及贪污舞弊风险。

2.企业财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有待提高。一是财务人员业务方面。个别企业财务人员由于年龄、学历及专业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完全适应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其财经法律、电算化操作及办公自动化运行等工作,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不能对财经、税收等专业知识进行及时更新,缺少财务管理创新理念,工作中表现懈怠、无进取心,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职业道德方面。个别企业财务人员由于职业道德缺失,在受到企业领导授意情况下,不能坚持原则,在违背职业道德情况下编制虚假会计凭证,甚至个别财务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串通后侵占企业资金,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未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进行有效监督。首先,企业内部方面,多数企业未能在企业内部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导致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与执行情况无法取得有效的监督,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混乱及效率低下。个别企业虽然在内部建立了审计部门,但由于审计部门隶属关系、人才配备及各部门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开展受到阻碍。其次,外部监督方面,各地财政部门由于人员数量限制,未能对所有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同时,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开展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工作,但由于审计费用由被审计企业承担的原因,对会计师事务所独立、公开开展审计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三、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效率的对策

随着我国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在规范企业财务核算、保证资产安全与完整、降低个人侵害企业资产风险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按照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内控制度,并保证内控制度有效运行,但个别企业由于受到思想意识、人才队伍、审计监督等方面的影响,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与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我国企业通过提高认知、强化人才培训及健全内控制度等手段予以解决。

1.树立正确的内控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应在内部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定期对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速度及现金比率等指标进行计算与分析,一旦某指标达到警戒线时,应及时向企业管理层进行汇报,以便企业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同时,企业应指定专人定期对国家宏观政策、财经法规与税率等变动情况进行实时关注,降低外部宏观影响因素对企业造成的财务风险。最后,鼓励企业各部门及全体员工从自身作起、从身边作起,将日常工作中所发现的生产工艺改进、产品成本降低等细小建议进行收集、反馈,以此作为企业改进生产经营管理、降低经营风险的科学依据,保证企业内部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观念。

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首先,企业应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要求并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特点设计内控制度,并根据内审机构出具的内控审计报告及各部门在内控执行中提出的问题对内控制度进行及时修订,以保证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其次,内控制度中应详细列明各部门及员工在内控执行工作中应具体负责的内容,保证部门及员工在执行中有章可循,避免相互推诿。同时,企业应根据制定的内控制度岗位设置情况配备一定数量且掌握专业技能的财务人员,保证内控制度执行的顺利。

3.利用内外部监督规范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运行。一是在企业内部成立内审机构,并为了保证内审机构独立开展监督工作,将其隶属关系直接由企业董事会领导,定期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与执行有效性进行审计,并督促企业各部门及员工严格按照内审报告中发生的问题及建议进行整改。二是财政部门应定期对辖区内企业内控制度执行情况与建立情况进行监督,加大对企业内控制度监督处罚力度,以督促企业积极建立与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4.加大财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力度。首先,企业应聘请财经院校教授、财政部门工作人员就《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在设计、与执行中应关注的事项等内容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一来促使企业财务人员能够领会控制制度规范的精神,二来可以保证企业财务人员在制定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时能够有效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操作性。其次,在企业各部门及员工之间广泛宣传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性,在增加企业员工法律意识的同时,使其树立正确的内部会计控制观念。

5.建立内控制度考核机制。 企业在开展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监督的同时,也应在企业内部建立内控执行考核机制,通过组织对各部门及员工一定期间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情况进行考评,对于积极并出色执行内控制度的部门及员工给予物质、精神方面的奖励,同时,对未能认真履行内控制度的部门及员工给予严厉的惩罚,以此鼓励企业全体员工树立内部会计控制意识,不断提升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效率。

6.严格企业授权与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首先,企业应建立审批授权制度,按照经济业务金额及重要性对各级领导设置审批权限,例如,对于1000元以下由部门领导进行审批,1万元以上由企业总经理审批,10万元以上必须经企业董事会集体决策通过方可执行。其次,企业应建立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对经济业务风险点进行查找,并对各个风险控制点设置相应岗位,规定不准由一人经办某项经济业务全部过程,以降低个人因追求经济利益侵害企业资产的风险,经济业务由不同岗位工作人员之间形成有效制衡。例如,对于采购业务而言,禁止询价岗位与签订合同岗位由一人担任,避免办理人员与供应商串通侵害企业利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应科学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积极查找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漏洞,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提升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建立考核机制等对策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效率,以充分发挥内控制度在保证资产完整、规范会计核算过程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作用,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促使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红:浅议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及防范,中国集体经济,2016年06期.

[2]刘学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及措施,企业导报,2014年10期.

企业调研报告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本文在论证市场调研对企业营销管理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归纳出市场调研在产品市场生命周期,安索夫模型、AIDA模型、4PS模型和SWOT模型等五个方面的应用,并且提出了市场调研在日常应用中容易出现的十个误区。

[关键词] 市场调研 营销管理

市场调研是企业了解市场和把握顾客的重要手段,是辅助企业决策的重要工具。对于现代管理者来说,掌握和运用市场调研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市场调研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科学有着庞大而复杂的内容体系。

一、市场调研对营销管理的重要性

市场调研具有三种功能:描述、诊断和预测。它的描述功能是指收集并陈述事实,调研的第二种功能是诊断功能,指解释信息或活动,最后一种功能是预测功能。

市场调研对营销管理有重要作用,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它有助于管理者了解市场状况,发现和利用市场机会

市场由供给和需求组成,它们之间彼此为对方提供市场。在商品日益丰富的情况下,作为供应一方的生产者面临既有产品竞争和资金、人才的竞争,也有技术水平和技术设备的竞争,而在这种市场条件下,谁能赢得消费者的垂青,谁就是成功者;反之,则面临着被挤出市场的命运。

一位营销经理可能会考虑在推出一种新的速冻食品时提供优惠券,优惠券可能与电视广告一起被用来引导人们尝试这种新的食品。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谁会接受这种优惠券呢?营销经理提出的下一个问题是:优惠券大量使用者和少量使用者之间是否存在可识别的人口统计特征?市场调研表明,统计上惟一有显著差别的是家庭的女主人没有工作。营销经理根据这一特征来购买新速冻食品优惠券的邮寄清单。

2.它有助于管理者制定正确的营销战略

在现代市场营销中,企业管理者如果对影响目标市场和营销组合的因素有充分的了解,那么管理将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市场调研在主动式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具有主动性的管理者不仅要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寻求新的机会,而且会通过战略计划的制定尽力为企业提供长期的营销战略,基于现有的和将来的内部能力,以及预计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计划可以用来指导企业资源的长期使用。

3.它有助于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任何企业的产品都不会在市场上永远畅销,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例如,索尼公司每年向市场推出1000种新产品。市场调研在新产品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市场调研可以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消费趋向、新的要求、消费偏好的变化,以及对产品的期望等,然后设计出满足这些要求的产品,使企业的销售出现新的高潮。

4.它有助于企业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在市场上,生产紧随消费的情况普遍存在,但生产也可以强制需求,即在消费者对产品有了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以后,认可产品并进行购买,这种强制需求一旦成功,企业就可率先进入产品的销售领域,从而在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

二、市场调研在现代企业营销中的应用

在营销实践中,进行任何市场调研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搞清楚战略失败的原因或减少决策中的不确定性。为这些目的而进行的市场调研被称为应用性市场调研。企业所做的都是应用性调研。它在现代企业营销中的应用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市场调研在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应用

(1)投入期——确认需求。早期确定对产品是否有需求,或者是否有尚未被满足的需求至关重要。市场调研可用来检验其概念或想法。

(2)成长期——让产品起飞、上升。在成长期,市场调研有许多用途。市场营销计划中有三个必须解答的问题:当前产品或公司处在什么地位?希望它走向哪里?即产品或公司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才能达到它的目标?

(3)成熟期——改进产品运营。当产品有了销量并迅速增长达到了极大值的时候,市场调研起到了强化的作用。它可用于一旦赢得了顾客以后保证他们继续满意和忠诚,它可确定品牌对人们意味着什么并建议怎样使之与市场更协调一致,以获得最大盈利。在这一阶段,成长期很有生命力的那些用途仍使我们期望市场调研对营销计划、定价、广告检验等做贡献。

(4)衰退期——规划下一步行动。当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开始衰退时,产品销量开始减少,需求正在下降。这一阶段市场调研有为产品寻找新用途的任务。最好的产品出口市场调研都是高度集中的。有时调研世界市场是必要的,但往往是不值得的。真正成功的出口商在同一时间选择一两个国家。他们知道对许多国家调研可能导致杯水车薪的结果。

2.市场调研在安索夫模型中的应用

尹格尔·安索夫模型主张用二维坐标轴来分析公司现有产品怎样进入新市场,或者把新产品卖给现有顾客。除了这些机会以外,公司还可以在全新的市场上用新产品来满足顾客的需求。

在每个安索夫矩阵方框中都能找到市场调研的用处。在现有市场或现有产品框中,市场调研最方便。在这一区域通过调研,可以发现人们在做什么和在想什么。在新产品或新市场框中最需要市场调研;但是在这一区域里调查最困难。要想知道未来人们要买什么,市场调研不能以高精度给出全部回答。但是无论如何,它能对向新市场投放新产品的管理决策提供帮助。

3.市场调研在购买行为AIDA模型中的应用

AIDA四个字母来自下列单词的缩写:A——知道(Awareness):通过某种促销使人们知道此产品;I——兴趣(Interest):通过促销活动激起顾客的兴趣:D——要求(Desire):引起一种购买该产品的渴望,使得为其效用而做出决策;A——行动(Action):全部之中最重要之点,一旦顾客被吸引并且想要该产品,就采取行动购买它。

市场调研人员常用部分或整个模型来揭示促销与沟通计划的有效性。询问顾客是否知道某产品或服务,如果沟通有效,目标人群中知者可能很多。

4.市场调研在市场营销组合(4PS)中的应用

市场营销组合(产品、价格、渠道,促销)通常称为4PS,它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四大支柱,被营销经理们奉为营销理论中的经典,也是企业市场营销的基本运营方法。在使用该模型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例如,四个“p”中每个“P”的重要程度;改变四个“P”中的某一个因素会对公司占有的市场份额有多大的影响等。

5.市场调研在SWOT模型中的应用

机会和问题分析是企业营销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在进行机会和问题分析时,常用SWOT模型。该模型的首字母来自把公司优势(Strengths)、弱点(Weaknesses),以及它所处的外部环境提供的机遇(Opportunities)和造成的威胁(Threats)放在一起分析,以辨认在营销计划期内,企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SW),机会、威胁(OT)的问题。这种分析是在出色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调研中所获取的大量营销状况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

三、市场调研的十大误区

企业数据化地解读市场与消费者不外乎有两种途径,或者自己去了解,或者借助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很多企业在与市场调查公司合作的过程中,觉得好像做不做市调结论都是一样的,没有显著的成效感。

事实上市场调查这个行业是20世纪80年代才进入中国,整个模式从西方输入,行业思维、方法、手段并不完全适合刚刚起步但是发展迅猛的中国企业,于是屡屡造成这样的尴尬:市场调查公司觉得自己提供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市场调查数据分析,而企业却感觉像是花钱听了一场几个小时的“市调秀”,没有实际作战的指导意义。

市场调查的误区主要表现为:研究消费者,却远离消费者;市场调研与营销脱节;过渡热衷于研究模型;机械化式的调研程序;研究院不懂品牌、广告和策略;未看清楚真相和本质;中看不中用;只做常规数据分析;只做一次性调研;认为市场调研是万能的。

在现代市场营销环境中,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认识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把握住市场调研这一重要的工具,正确认识和避免踏入市场调研的误区,科学地将市场调研应用到企业的营销管理当中,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状况,发现和利用市场机会,制定正确的营销战略,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冯丽云:市场调研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应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11

[2]张广宏:谈并行思想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5.02

[3]张桂华:国际服务营销的顾客管理策略探讨.商业时代,2007.21

[4]李新月:农村信用社市场调研程序与设计.经济师,2006.01

企业调研报告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基于审计师决策视角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审计费用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越好,审计师要求的审计费用越少,审计师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低;控制相关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旧稳健。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信息渠道是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审计师决策的重要作用途径,社会责任水平越高,企业信息质量越好,信息质量在企业社会责任负向影响审计费用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费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信息质量

一、 引言

随着三鹿毒奶粉事件、四川长虹财务造假事件、紫金矿业水污染事件等公司丑闻的不断曝光,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履行及相关信息披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责任履行不力的企业往往面临较高的声誉损失风险及财务风险(Fombrun et al.,2000;Francois & Savaria,2004),因此审计人员越来越关注诸如企业社会责任的非财务信息。与财务数据不同,社会责任实践等非财务信息通过媒体的广泛报道而不易被操纵,能够为审计师提供更多企业真实信息,进而有助于财务信息的评估,有利于审计师更准确地把握企业整体业绩、风险以及发展前景(Bell et al.,2005;Dhaliwal et al.,2011;Brazel et al.,2014)。社会责任表现良好的企业通常拥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内控系统,管理层更具社会责任感,公司治理方面表现为较少的盈余管理和较低的税收激进,并会提供质量更高的财务报告(Groening et al.,2011)。充滿社会责任感的公司治理活动能够降低审计师的审计风险和审计资源消耗,从而影响审计师的决策及行为(Kim et al.,2012;Lanis & Richardson,2012)。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企业积极报告社会责任转移了投资者视线,掩盖了盈余操纵行为,盈余管理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正相关(Prior et al.,2008);有良好社会责任表现的企业加大了审计师的审计难度和审计风险。

近年来,持续经营审计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占非标审计意见的比例逐渐加大,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更多的增量信息。持续经营审计意见(Going-Concern Opinion,GCO)是指审计师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时出具的一种非标准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不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涉及企业利益相关者最为关心的企业持续经营能力问题,从而成为利益相关者进行投资决策时的重要参考。若审计师能够在审计报告中及时、充分地对涉及企业持续经营疑虑的重大事项进行披露,利益相关者则可及时调整决策、规避经济损失(张立民、李琰,2017)。综上,本文将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对审计费用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影响,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审计师决策之间的关系提供增量经验证据。此外,本文还将探究企业社会责任对审计师决策的影响机制,旨在明晰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审计师决策的作用途径,从而加深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在价值的认知。

二、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 相关文献述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可提升企业声誉、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企业踊跃参与社会活动有益于洞察外部环境变化,进而提升危机处理及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Orlitzky et al.,2003)。Starks(2009)指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可以降低诸如监管、诉讼、供应链及技术等方面的风险;杨艳和兰东(2015)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非系统风险负相关。社会责任表现好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方面不太会受到政府部门的严格管制(Sharfman & Fernando,2008);当负面事件发生时利益相关者对较多履行社会责任的公司表现得更加宽容,承担社会责任已被广泛认为是一种风险管理策略(Godfrey et al.,2009)。加强企业与社会公众的联系,减少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可以有效降低审计师的工作难度和审计风险。此外,社会责任实践活动可作为财务信息的有效补充,为审计师提供更多的有价信息,降低审计师与被审计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有益于审计工作的开展。

相关研究表明,有良好社会责任表现的企业对其财务报告及税收报告更为负责,会相应地减少盈余操纵行为(Kim et al.,2012)和税收激进性(Lanis & Richardson,2012),更有可能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从而降低了审计师的审计风险。宋岩等(2017)认为社会责任表现好的企业会增加信息透明度、减少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活动的减少能够降低审计师的审计成本,而税收激进行为则会增加审计风险(Lisowsky,2010)。沈洪涛等(2011)指出社会责任表现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张兆国等(2012)认为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向利益相关者传递了企业管理高效、交易透明、管理层负责的信号。如果企业信息被认为缺乏可信度,审计师将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开展实质性测试以确认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综上,企业社会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审计师的审计难度和审计成本,进而影响审计师的审计决策。

2. 企业社会责任与审计费用。Hay等(2006)认为审计费用主要由审计师在合约期内的努力程度决定,审计师努力程度则受企业具体因素和审计师所能接受的审计风险共同影响。实践中,审计师的工作难度取决于其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以及企业内控系统的可靠性;企业面临的监管风险、诉讼风险和声誉损失风险越大,审计师的风险承担水平越低;为降低审计风险,审计师会付出更多努力去搜寻充分证据以达到必要的担保水平,从而会向企业要求更多的审计费用。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向外界传递了信息透明、管理健全、内控有效等信号,有助于提升企业声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可有效降低外部监管风险、诉讼风险和声誉损失风险(Brazel et al.,2014;沈洪涛等,2011),从而能够减少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开展实质性测试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审计师对社会责任表现优异的企业会要求较少的审计费用,故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

假设1: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越好,审计师要求的审计费用越低。

3. 企业社会责任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持续经营是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基本假设之一,它假定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终止经营或面临破产清算,可以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规定,持续经营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企业是否存在影响其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事项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评估管理当局的改进计划,以最终确定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并决定是否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厉国威等,20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责任表现较好的企业拥有更强的能力去应对经济环境变化、法律环境变化和政府监管审查。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为企业建立了道德资本,其功能相当于负面事件的保险,减轻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制裁或惩罚的力度,从而降低了负面事件对企业经营活动、持续经营能力的冲击(Godfrey et al.,2009)。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了企业声誉,发挥了规避风险的作用,减少了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强化了企业自身的持续经营能力,因此审计师向社会责任表现优异的企业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越低,故提出研究假设2:

假设2: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越好,审计师向其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低。

三、 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本文以2008年~2016年我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ST公司以及相关变量缺失与异常的样本,最终得到14 946个企业-年度观测值。借鉴厉国威等(2010)的研究,在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关系时选用财务困境企業作为研究对象,将满足经营活动现金流净值为负、营业利润为负、净营运资本为负、留存收益为负四个特征之一的企业判定为财务困境企业,共得到9 182个财务困境公司—年度数据,其中被出具GCO审计意见的企业有443个。此外,对所有连续变量在1%和99%分位进行缩尾处理。研究中所涉及的财务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相关数据通过巨潮资讯网手工收集。

2. 变量定义。

(1)审计费用:为消除公司规模的影响,使用审计费用率来衡量企业承担的审计费用,取值为审计费用总额除以年末总资产。

(2)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虚拟变量,当企业的审计意见为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时取1,否则取0。该变量数据通过研读2008年~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所有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报告获得。参照江伟和李斌(2011)的研究,当审计报告中明确出现“存在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等与持续经营相关术语时,我们认为该审计意见属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此外,鉴于当前我国审计报告缺乏规范一致性,若审计人员列举了诸如“已严重资不抵债”“主要财务指标显示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等事项提示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问题时,本文也将其视为持续经营审计意见。

(3)企业社会责任:借鉴陈玉清和马丽丽(2005)以及李长青等(2016)的方法,本文构建6个利益相关者贡献率指标来综合衡量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并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确定不同的责任权重,最终通过加总得到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标。

(4)控制变量:借鉴已有研究成果(Hay et al.,2006;江伟、李斌,2011),选取企业规模、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财务报表复杂程度、经营现金流量比、国内“十大”事务所、诉讼风险、监管风险作为控制变量,并加入行业变量和年份变量控制行业和年份因素的影响。

3. 研究模型。为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构建OLS模型进行研究;为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构建Logit模型进行研究。

四、 结果分析

1. 企业社会责任对审计费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与审计费用的回归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与审计费用在1%水平下显著负相关(β=-0.012,p<0.01),说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越好,其负担的审计费用越低。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标志着企业信息透明、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有效以及管理层负责等,这些均与企业的外部监管风险、诉讼风险和声誉损失风险密切相关。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降低审计师执行审计工作时的时间和精力,还可减少审计师的误报风险,因此审计师对社会责任表现优异的企业会要求更少的审计费用,研究假设1得证。

企业社会责任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回归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1%水平下显著负相关(β=-0.248,p<0.01),说明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减少了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不确定性,有助于削弱经营风险,因此被审计师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降低,研究假设2得证。

2. 内生性控制。

(1)为解决遗漏变量问题,借鉴权小锋等(2015)的方法,使用企业社会责任的年度—行业—区域平均值作为工具变量,采用两阶段回归进行内生性控制。第一阶段回归结果表明,工具变量与内生变量在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说明工具变量能较好地预测社会责任水平;第二阶段回归结果显示,被工具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审计费用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关系依旧显著为负,与前文结论一致。

(2)为解决反向因果问题,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对审计费用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跨期效应,检验滞后一期的企业社会责任对当期审计费用和当期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影响。结果表明,滞后一期的企业社会责任依旧与审计费用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显著负相关。

(3)为解决样本选择偏误问题,使用倾向值匹配法对财务困境样本进行配对。首先使用相关控制变量估计企业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概率并计算倾向得分,然后基于倾向得分对收到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样本进行一一配对,得到样本量为886的子样本,然后对该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本文结论稳健可靠。

3. 影响机制分析。企业踊跃承担社会责任能够向利益相关者传递管理高效、交易透明、管理层负责的信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通常会减少盈余操纵行为和税收激进性,更有可能向外界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以此降低审计师与被审计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影响审计师的审计决策。作用机制方面,企业社会责任对审计师决策的影响可能存在信息渠道。采用分步法(温忠麟等,2004)检验信息质量在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审计费用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过程中是否存在中介效应,使用经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得出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绝对值来衡量企业信息质量,操纵性应计利润绝对值越大则企业信息质量越低。

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信息质量在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审计师决策的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企业社会责任对审计费用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影响部分是通过信息质量的中介效应实现的。综上,信息渠道是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审计师决策的重要作用机制,企业通过提升社会责任表现可改善企业信息质量,进而有助于减少审计费用以及被审计师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风险。

五、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我国2008年~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审计师决策视角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审计费用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影响,并探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审计师决策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發现:(1)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提升有助于降低审计师收取的审计费用,还可减少被审计师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概率,控制遗漏变量、反向因果、样本选择偏误等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旧稳健;(2)信息渠道是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审计师决策的重要作用机制,企业信息质量在企业社会责任负向影响审计费用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具体表现为社会责任水平越高,信息质量越好,企业承担的审计费用越少,被审计师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低。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向外界传递了信息透明、管理健全、内控有效、经理人负责等信号,降低了审计师的审计难度和审计风险,因此审计师会向企业要求更低的审计费用,并减少向企业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本文研究结论对于公司治理和审计师活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1)对企业而言,优异的社会责任表现可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声誉,提高信息质量,从多个方面规避企业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风险(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还具有相应的经济价值(减少审计费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已成为企业重要的风险管理策略;(2)对审计师而言,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降低了审计风险和审计难度,审计师在执行审计任务时除了聚焦财务信息,还应关注额外的非财务信息,综合多方面意见后进行科学审计决策;(3)对监管而言,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尚不规范,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公司占比较少,为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

参考文献:

[1] Godfrey P C, Merrill C B, Hansen J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hareholder Value: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Risk Management Hypothesi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4):425-445.

[2] Prior D, Surroca J, Tribo J A.Are Socially Responsible Managers Really Ethical?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8,16(3):160-177.

[3] 权小锋,吴世农,尹洪英.企业社会责任与股价崩盘风险:“价值利器”或“自利工具”?[J].经济研究, 2015,50(11):49-6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基于社会网络的企业社会责任与绿色治理的关系研究”(项目号:16BGL004)。

作者简介:冯戈坚(1988-),男,汉族,河南省商丘市人,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企业社会责任;王建琼(1966-),男,汉族,重庆市人,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司治理。

收稿日期:2019-06-13。

企业调研报告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以知识为载体的经济形式正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经济舞台。财务会计报告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也需要不断的完善,但是在财务报告中也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文章主要对未来财务报告可行性进行分析,并针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提出理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们对财务报告越来越重视,人们要求对现有的财务报告进行改革。如何解决财务报告中遇到的问题,仍需要对未来财务报告进行预测,并依托于未来预测,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财务环境,使财务报告得到更好的完善。

一、未来发展趋势可行性研究

(一)未来财务报告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会计目标也在随时代的发展相应的改变着。未来财务报告目标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着眼于为企业利益的决策者提供快捷、方便可靠的信息上。知识经济的到来,资本市场在不断的完善,企业结构也变得多元化,在当今时代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利益,就必须将企业推向投资者,并利用投资者潜在的资金,不断地满足自身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必须通过相应的财务会计报告来表明自己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相关的盈亏预测及本企业的资金运作等。在做相应的财务报告时,必须依赖于网络的优势查询相关的信息,特别是相关性信息。对未来的时间预测必须与相关性进行联系,并注重规范预测信息,是预测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有所提高,使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矛盾减弱,更好地实现财务报告目标。

(二)未来财务报告模式展望

未来的财务报告在信息量方面会不断的扩大,并且较为复杂,不利于使用者随身携带,使用者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不方便。外部信息使用者由于对企业的内部经营状况不够了解,彼此信息的不对称,只能通过大量的信息对彼此进行了解。但是大量的信息不便彼此了解且浪费时间。为了满足彼此的需要可以借鉴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使彼此更好的了解,使之在规定的范围内与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使用户主动的接受会计信息。使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做到知己知彼,减轻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也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这种报告模式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可以使信息的使用者和经营者在有效的时间里做出正确的决策。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成本效益,做到及时交易及时报告。这种实时报告对网络技术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但是对企业做出正确的判断却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模式可以通过收益报表的模式使使用者一目了然地了解企业财务业绩信息,以便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未来资金与测量的需求。

(三)未来财务报告方式

随网络化、信息化的到来,原有的纸质财务报告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未来的财务报告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其发布在网上,快捷迅速的方式省去不必要的流程,给使用者带来了方便,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所需要的财务报告,同时也提高了企业效益。以信息为载体的未来财务报告在传递方式与表述方式上都优于传统的方式,信息表达上,不再限于传统的表格、文字,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图像及音响,这种信息化的方式是财务报告更加形象、易懂,方便使用者对其理解和接受。未来的财务报告是以网络化为载体的新型的报告方式,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在使用者面前,使观看者一目了然,可以加深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理解。

二、未来发展趋势的可行性建议

会计在各个学科中属于规范性较强的学科,在做财务报告时,必须依据政府出台的会计准则进行。如拓展财务报告的模式,特别是大量表外信息的披露。此外,还要对改进审计工作,使审计范围能够得到有效的拓展,要增加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审计预测,避免因不确定信息而导致诉讼危机的出现,也可以有效的避免企业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进行操纵。要依据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建立与财务会计报告相关的会计准则,使财务报告有据可依,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的价值或是拓展现行价值、公允价值的范围;由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标不一样,可以将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分开,为取得财务会计报告成果创造相应的条件。具体来说,财务会计是主要是想信息决策者提供的是真实、可靠信息,而税务会计则是保证国家征税能够公平、足额的前提下,需要考虑信息的确定性和现实性。由于现有的财务报告的标注比较长,企业在处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冲突时必须依照相关的法律制度来进行。要对注册会计师市场进行规范,为财务报告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使注册会计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为财务报告有效的实施提供真实可靠的保证。

三、结束语

随着网路化、知识化的到来,知识经济成为经济界的主流思想。随着知识经济发展,企业财务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随着而来的财务会计报告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大。相关专家对未来财务报告作了种种预测,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财务报告的缺陷和不足。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仍需要继续预测,可以依赖于取得的成果或是从财务报告目标、报告方式的分析入手,继续对财务报告趋势进行研究预测,确立一种适应未来财务环境,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财务报告弊端的财务报告模式,以便更好地满足现代化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锡立.浅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6).

2、徐海岩.浅谈当前财务会计报告的改革与发展方向[J].魅力中国,2010(8).

3、于秋.浅析新金融形势下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J].才智,2010(20).

4、尚爱欣.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0(3).

(作者单位:浙江厚鹏化工有限公司)

上一篇:经济新常态学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创新创业课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