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好的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20

云计算好的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云计算数据库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

3、大数据背景下高职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4、大数据精准帮扶贫困地区教师的实践逻辑  

5、浅谈新工科背景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改探讨

6、大数据时代信息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7、“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视听说一体化教学研究

8、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9、大数据专业《数据清洗技术》课程教学初探

10、大数据时代本科数据库课程体系改革设想

11、大数据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教学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12、大数据平台网络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应用

13、高校融媒体建设与大学思政课良性互动可行性研究

14、中学在线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浅析

15、需求驱动的数据挖掘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6、新形势下“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17、基于数据分析方法的线上教学数据预警机制探究

18、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X数据精选

19、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与中国高校的抉择

20、大数据时代应用统计学专业《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21、新工科背景下基于项目引导和线上线下联动的数据挖掘课程教学改革

22、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期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策略

23、搭建智能仿真综合实训平台培养高职烹饪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①

24、《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5、大数据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6、大数据时代下的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研究

27、新工科背景下数据库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28、基于云架构模式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体系研究

29、构建物流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有效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30、大数据在高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平台中的应用研究

31、大数据时代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

32、大数据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专业建设的教学探讨

33、教育大数据环境下高职物流专业的学习分析应用研究

34、新工科理念下数据库系列课程的整合与优化

35、学习管理系统和社交平台协作学习知识建构层次分析

36、大数据背景下财务分析课程教育改革策略

37、浅析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8、新商科背景下大数据与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39、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40、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对策探究

41、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42、发展教育大数据:内涵、价值和挑战

43、时代驱动下的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课程群建设研究

44、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45、数据库课程多元化教学策略改革研究

46、“互联网+”下基于数据驱动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47、适应计算机专业认证的“操作系统”课程改革

48、小中见大,藏于语文测试中的教育资源

49、对“四类人”接受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式研究

云计算好的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要:教育信息化治理是信息技术系统与教育治理系统实现融合后的系统形态,其实践过程是教育治理信息化。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教育治理系统与信息化系统逐步融合,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正朝着多元化、统合化、人本化方向发展,对治理体系研究提出新要求。同时,教育信息化治理特别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统筹不足、效能不够等问题,也迫切要求着我们加强治理体系研究。为此,该文运用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视角对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进行了理论建构,通过分析和总结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的“五主体”、教育治理过程的“四环节”和教育信息化治理的“五切点”,提出了以信息化治理主体层、信息化治理网络层和信息化治理应用层等为主要内容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三层”模型,梳理了治理主体信息化、治理网络全纳化、治理应用融合化等行动策略,以期为未来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治理;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证,既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1],为我们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行动遵循。强国必先治教,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独特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决定性作用,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理应把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当前,教育事业正迈入新发展阶段,被赋予“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使命,这也更加要求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信息化是推动教育治理、达成教育善治的必由之路[2]。当今世界,信息科技不断发展成熟,与各个行业不断融合,创生出许多新理念、新模式、新生态,对行业治理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教育治理领域,人们发挥信息化手段在提供物理载体、生产信息数据、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完善信息化条件支撑下的教育治理体系,不断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治理的融合研究[3],取得一定进步。但同时,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任务的变化和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在教育信息化治理特别是面向中小学校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领域,由于系统性理论研究相对缺乏而导致的体系建设“碎片化”、治理效能不足等问题也正日益显现出来,成为全面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此,本文着眼于新发展阶段“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积极响应推进新时代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要求,以探索构建面向中小学校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为研究主线,引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开展探究,试图为未来进一步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二、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发展基础

(一)概念界定

从词义结构看,“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了“县域”和“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两部分:

其一“县域”为概念边界,主要指以行政县为单位的区域。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省级统筹,县级主管”规定及现有治理实践,可将研究范畴框定为同一行政县范围内的中小学阶段教育。其二“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为概念核心,其中“体系”是多个系统的整体总称,对研究视角与方法提出了系统性要求;“教育信息化治理”则对“体系”的功能、目标以及演进路径等属性进行表征,基于现有信息化教育的论证基础[4],我们可从系统理论角度,将“教育信息化治理”明确为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系统与治理系统实现融合后的系统整体状态。

由此,结合教育“善治”目标理论[5],我们可进一步将“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界定为:以县域教育“善治”为目的,实现信息技术系统与教育系统相互融合后的整体系统。其演化发展过程为“县域教育治理信息化”,即县域教育相关治理主体将信息理念、信息技术、信息实践等贯穿于教育治理全域,以实现教育治理科学、高效、公平、有序“善治”目标的过程。

(二)实践发展

教育信息化治理是教育治理与信息化相互交融的系统整体形态,但其实践发展却是一个由点到面、逐步普及、逐步拓展的渐进过程。对于目前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而言,其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教育信息化治理的“游离”阶段。“教育治理”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其最早可见于1900年Science刊文对美国纽约州教育行政情况的介绍,但其“治理”内涵主要等同于“行政管理”[6]。直到20世纪70年代,“教育治理”才有学者以治理理论的视角运用到大规模城市与学校教育政策的探讨中[7]。我国“教育治理”则是历经20世纪80至90年代的教育“治理整顿”“薄弱学校治理”“乱收费治理”“社会综合治理”等行政为主的政策实践后,再有高校学者将治理理论引入高等教育领域治理实践中。另一方面,由于此阶段的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等技术尚不成熟,教育信息化应用尚未普及,教育治理与信息化的交集只零星存在于办公自动化等领域,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亦尚未形成。

二是教育信息化治理的“萌芽”阶段。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迈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改变,也对教育治理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各地将信息化作为教育治理实践中的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数字化、网络化优势,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治理场合的应用,相关学者也对信息化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等治理方面进行了探索,进一步丰富了教育信息化治理内涵[8]。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也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要求县域教育部门要加强协调,增加投入,加快完善信息技术基础环境[9] ,夯实教育治理基础,以“政府部门主导”为主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初步形成。

三是教育信息化治理的“扩展”阶段。随着各地“三通两平台”等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逐步完善,教育治理与信息技术的交融场景也日渐增加。2015年,刘延东同志在全国第二次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要求,各地要在建成“三通两平台”基础上,努力做到“四个提升”,继续推进以“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为特征的信息化教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10],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迈入“普及应用”阶段。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实践也由以政府为主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向教育系统相关主体协同参与的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方面扩展,中小学校、服务企业、研究单位等治理主体在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中作用更加显现,教育治理语境下的“多元主体、公私合作”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模式被人们日益重视[11],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逐步显现出多元化态势。

(三)未来趋向

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进一步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各地要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向“融合创新”转段升级,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各领域的交叉融合。从教育治理层面来看,信息化作用进一步凸显,任友群等学者率先从技术基础、流程再造、智能决策和治理交互等方面提出了教育治理的信息化路径,为研究新时代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提供重要参考[12],一些区域也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治理进行探索[13]。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教育部等五部门围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要求,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从国家层面明确要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引导教育信息化治理迈向深入[14]。未来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将进一步发展,并呈现以下态势:

一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多元化”。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是要构建满足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的教育治理体系,实现教育的“善治”。从治理理论角度来看,要实现教育“善治”目标,构建高质量教育治理体系,其首要关键是在于各个教育治理主体的充分参与,使治理决策经过充分博弈,以确保整体利益最大化。因此,未来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其重点是要结合本县域实际,着力打造“多元参与、高效协同、开放共享”的教育信息化治理生态,有效激发教育治理相关主体活力,进而实现教育信息化治理决策的科学化、治理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促使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决策水平不断提升。

二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统合化”。教育信息化治理是教育治理与信息化两个系统的统合,一方面,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必然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全面支撑,未来教育治理的提质增效无不有赖于现代信息理念、信息技术、信息实践的广泛应用,信息化将贯穿于教育治理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信息化自身发展也需要在教育治理的观照下推进,通过教育治理的有效引导,促使信息技术的建设应用符合教育伦理、教育规律与教育法制,实现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有序、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未来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过程将是本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治理相互融入、相互促进的过程,教育治理系统与信息化系统将日益迈向统合。

三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人本化”。教育是人的事业,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必然要以实现“人”的高质量发展为前提。未来教育信息化治理也应以“人”的高质量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取向,紧紧围绕解决新时代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核心问题来推进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作为面向中小学校的基础治理系统,更要积极响应党的教育方针,凸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力求避免陷入由技术复杂性等导致的“教育异化”陷阱[15],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治理正进一步深化发展,并正展现出更多的新趋势、新特征,这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完善系统模型,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
三、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系统检视

(一)CAS理论契合

1994年,圣塔菲研究所中的J.H.Holland教授结合生物进化系统观点,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以下简称CAS)理论。该理论以系统主体为核心,揭示了系统发展的实质是源自于主体相互作用,其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应性主体”的概念,明确了“系统的复杂性源于系统主体的适应性”思想[16]。教育信息化治理涉及的主体多、关系杂、过程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与CAS理论具有较高的契合性,为我们引入CAS视角开展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探索提供了客观条件:

一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主体具有“适应性”。系统主体的“适应性”被认为是CAS理论强调的第一特性,是系统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主要指 CAS的系统主体通过与其它主体产生相互作用而改变自身,进而又引起适应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这种“适应”特性的积累实现了系统整体的发展。在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中,也同样存在着治理主体因应其它治理主体需要而不断调整完善自身的情况。如:中小学校响应政府部门要求调整自身办学行为,服务企业因为中小学校教育治理需要提供信息化支撑服务等等,这些主体行为的积累实现了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发展。

二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过程具有“复杂性”。“复杂性”是CAS理论对系统的基本描述,其认为系统主体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系统主体的多样性、系统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在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过程中,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教育治理、信息化等各个领域的治理主体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它们的治理决策往往取决于主体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同时,各治理主体的治理行动也会由于实际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发生难以计量的复杂细节,这些都使得整个治理体系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使我们只能从总体上争取最大化治理成效,而无法绝对精确地控制每个治理环节。

三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具有“系统性”。CAS认为,系统由适应性主体组成,各主体相互作用产生适应变化,进而形成一定的关系结构,使得系统具有不同于组成部分简单叠加特性。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包含着同一行政县域下的涉及教育治理、教育信息化等领域的治理主体,如:政府部门、中小学校、服务企业、研究单位和学生家庭等,这些治理主体具有非常密切、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并非离散组合,满足系统性条件。同时,就概念而言,“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本身是由系统认识论所建构的概念,具备着系统逻辑,与CAS理论对系统的界定相符合。

(二)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五主体”

CAS理论认为,适应性主体(Agents)是复杂适应系统的核心要素,系统由各个适应性主体聚集而成,聚集主体相互作用造就了系统环境,引发主体适应性变化,进而使得系统不断发展。同时,这些主体又由各子级主体按照一定规则汇聚,形成了主体的边界。结合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实践,我们亦可依据治理主体的职能作用的不同,区分出政府部门、研究单位、服务企业、中小学校和学生家庭五类主体,它们在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中各具职能,并与其它主体相互作用:

一是“政府部门”,主要指县域人民政府负责教育工作的政府组成部门或者派出机构,其在教育信息化治理过程中主要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保障作用,负责引导着研究单位、服务企业、中小学校、学生家庭等主体共同落实上级和本地教育信息化治理决策,并为本地教育信息化治理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撑。

二是“研究单位”,主要是由具有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培训等职能的事业单位。其在教育信息化治理过程中主要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具体负责贯彻落实“政府部门”要求,为“政府部门”“服务企业”“中小学校”及“学生家庭”等治理主体提供业务指导咨询等服务。

三是“服务企业”。是指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从事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服务的单位组织。在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过程中,服务企业主要作用是落实政府部门政策,响应其它主体的教育信息化治理需要,为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提供网络条件、计算条件、资源开发、管理应用等服务,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中重要的实践者、创新者、支撑者。

四是“中小学校”。主要是由县域政府部门举办或者纳入管理的中职学校、普通中学、初级中学、小学及九年一贯制学校等学校单位组织,是实施和传導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决策的重要载体,负责落实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决策,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的普及、融合与创新。

五是“学生家庭”。主要指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及其监护人意愿的最小社会单元组织,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的重要服务目标,也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的重要参与终端,对其他治理主体决策具有着重要反馈作用。

(三)教育治理过程“四环节”

教育治理是教育信息化治理的根本。从CAS理论视角来看,教育治理过程的实质是教育治理系统中教育治理主体相互作用,相关主体产生适应性变化的过程。结合教育治理理论,我们可以构建出以下教育治理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

在上述模型中,教育治理主体间相互作用,根据治理进程与时序的不同,分为治理需求、治理决策、治理行动、治理反馈等四个环节。

治理需求环节,是指教育治理主体基于自身认识或受其它治理主体影响,对教育治理实然与应然之间存在的差距产生矛盾认识,进而在治理主体的相互作用下生成治理需求、形成解决方案的过程。

治理决策环节,是指相关教育治理主体基于自身发展利益对前述治理需求环节所生成的解决方案进行博弈,并经反复沟通协调后形成方案共识,进而作出治理决策,再由相关教育治理主体将决策分派回治理系统之中的过程。

治理行动环节,是指相关教育治理主体依据前述决策环节生成的共识及分派任务,结合自身实际组织治理决策落实,产生教育治理行动,并在行动过程中与相关治理主体相互作用产生行动协同的过程。

治理反馈环节,是指教育治理主体在治理行动启动后,通过治理主体间相互作用,对治理行动进行事中、事后的绩效评估,生成治理反馈并回传相关主体,从而驱动治理行动的调整或者生成新一轮治理需求的过程。

(四)教育信息化治理“五切点”

CAS理论提出,复杂适应系统具备着“流”的特性,即系统主体之间以资源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形态进行交互作用,使主体产生适应性变化,实现系统发展。治理体系是一个逻辑概念,治理主体在教育治理过程中将主要以“教育治理信息流”形态进行相互作用,这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治理体系融合提供了天然的切入前提。为此,结合前述教育治理过程的四个环节,我们可以梳理出适用于教育信息化治理的五个切点(如图2所示)。

一是治理主体切点。该切点是教育信息化治理的原点,通过推进信息理论、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等信息化体系与治理主体整合,使治理主体具备信息化思维,掌握信息化方法,实现治理主体推动教育信息化治理主动性的提升,为教育信息化治理提供根本动能。

二是治理需求切点。该切点是治理需求环节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点,是指在治理需求环节中,相关主体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引入、迭代和更新,形成基于信息条件下的更优解决途径,从而产生出教育治理新需求,实现传统教育治理解决方案变革和信息化创新。

三是治理决策切点。在该切点,相关主体将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治理决策的资源渠道、沟通管道,促使教育治理信息在教育治理主体间高效流通,助力决策共识的达成,并使得决策部署更加协调,实现治理决策效率提升。

四是治理行动切点。在治理行动切点中,信息技术将更多体现为赋能工具的作用,相关主体将信息技术作为治理行动的基础支撑、应用资源和创新工具,实现教育治理行动的信息化赋能,促使教育治理行动得以提质增效。

五是治理反馈切点。该切点是治理反馈环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点,即是相关教育治理主体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数据计算、推衍能力,对教育治理过程中的其它环节进行反馈控制,使教育治理更加精准有效。

(五)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三层”模型

CAS理论倡导对复杂适应系统采用分析与综合结合的研究方法,依托前述县域教育信息治理体系的“五主体”“四环节”“五切点”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从整体上建构出以下包含“信息化治理主体层”“信息化治理网络层”“信息化治理交互层”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三层”模型(如图3所示)。

一是信息化治理主体层。治理主体层由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五类治理主体构成。该层治理主体将依据其不同职能在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中发挥着不同作用,促使相关治理主体产生适应性变化,进而实现教育信息化治理。由此而言,治理主体既是信息化治理的供给者,也是信息化治理的需求者,其信息化治理水平决定着整个治理体系建设水平,对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全局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是信息化治理网络层。随着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日益发展,信息化治理主体层的治理主体也更加多元,相互作用更加密切,承载“教育治理信息流”的“管道”亦更为丰富,呈现出“多对多节点”的网络形态,形成了信息化治理网络层。该层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概念中“信息化”意蕴的重要体现,从狭义技术层面看,其包括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智—云—管—端—边”等适用于教育信息化治理的硬软件设施。从广义管理层面看,则囊括了信息化治理体系下的人、财、物、技等资源,对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起到基础保障作用。

三是信息化治理应用层。应用层内容主要为治理主体在教育治理需求、治理决策、治理行动和治理反馈等四类环节中的信息化融合应用,反映着治理体系的信息化治理实践水平。推进信息化治理应用层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技术与治理过程的融合,拓宽信息化治理融合应用覆盖面,打造更多信息化治理的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则是要创新和完善信息化治理应用机制,加强技术与治理过程融合的“元治理”,促使信息化治理应用绩效提升。
四、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优化策略

模型建构的目的,在于认清系统实质,解决实践问题。运用CAS理论视角,我们检视了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中治理主体、治理过程及信息化治理切入点,建构了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三层”模型,这也为我们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实践提供了以下三项策略:

(一)治理主体信息化

治理主体层是治理体系的核心层,对于治理体系建设全局具有决定性意义。推进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首先是要加强治理主体层建设,注重提升政府部门、研究单位、中小学校、服务企业、学生家庭等治理主体的信息化治理素养,使信息化治理的思想理念和行动能力成为其基本属性。具体要抓好以下三点:

一是注重信息化意识培育。“知为行之始”,信息化意识是治理主体发挥能动作用、推进教育信息化治理的思想源头,是治理主体运用信息化理论、科技尝试解决治理问题并生成信息化治理需求的先决条件。因此,推进治理主体的信息化,首先应着眼于树立培育治理主体的信息化意识,加强对治理主体信息理论、信息思维、信息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使其在教育治理过程中能够自觉主动运用信息化领域知识思考和解决教育治理问题。

二是注重信息化理念发展。科学可行的教育信息化治理,离不开科学可行的信息化理念。信息化理念是治理主体在信息意识作用下对教育信息化治理思想方法的进一步淬炼,对推进教育信息化治理具有导向性作用,是治理主体的信息化价值取向和信息化治理水平高低的重要表征。维系科学可行的信息化理念,一方面要引导相关治理主体将服务教育作为信息化融合目的,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推进融合创新,另一方面要提升治理主体的技术敏感度,使其善于运用技术方法创新教育信息化治理场景,优化信息化治理过程。

三是注重信息化能力建设。信息化能力是治理主体落实信息理念、实施教育信息化治理的关键,主要包括治理主体推进教育治理信息化的规划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行动能力与保障能力等,对治理主体信息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治理主体而言,提高信息化能力主要在于抓好治理主体的内部配置,做强信息化的人、财、物、技等方面保障。对于治理体系而言,则在于要抓好信息化治理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落实,促进主体间信息化治理协同,使各治理主体的信息化合力得以發挥。

(二)治理网络全纳化

信息化治理网络层是实现教育信息化治理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科学、高效、可靠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重要条件。要使信息化系统贯穿教育治理全程,实现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过程与信息化系统全面融合,就必须构建一张实现狭义技术资源与广义治理主体、治理应用等全面覆盖的信息化治理网络,推动信息化治理网络全纳化。具体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适时扩大信息技术的作用面。从狭义技术网络层面看,要结合教育治理实际需要,适时引入“智、云、管、端、边”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科学高效的技术全纳化治理网络。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治理网络提供信息智慧;运用云计算为治理网络提供信息载体,提高治理网络的分布存储和协同计算能力;运用5G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为治理网络打通更加优质的信息共享渠道;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为治理网络提供智能化、伴随式数据收集的能力。

二是不断优化主体服务的支撑面。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信息化治理理念,构建时时可得、处处能用、人人共享的主体全纳化治理网络。要加强信息化治理网络层对治理主体的服务支撑,实现信息化治理网络对政府部门、研究单位、服务企业、中小学校和学生家庭等治理主体的全纳性联通。要强化广义治理网络建设机制,构建政府部门投入为主、相关主体多元参与、学生家庭广泛应用的县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机制,确保治理网络稳定可靠。要建立完善信息化治理网络安全机制,落实治理网络安全责任,加强人防、技防、物防措施,确保治理网络安全可靠、及时可达。

三是持续延展治理应用的覆盖面。要推进信息化治理网络层与教育治理的全方位融合,构建贯穿教育治理应用全程的应用全纳化治理网络。加大教育治理信息化实践力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智—云—管—端—边”的信息技术体系建设,普及教育治理信息化应用,推动实现信息技术体系对治理需求、治理决策、治理行动和治理反馈等环节的全覆盖,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对治理过程的变革与重构作用,带动教育治理效能提升。

(三)治理应用融合化

实现治理应用层与信息技术全面深度融合,是提升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实践水平的关键。从治理应用融合内涵来看,其主要包括以扩大信息化治理应用融合范围的“横向拓展”和以挖掘信息化治理应用成效的“纵向延伸”,推进治理应用融合化发展应围绕上述两方面采取行动。

一是丰富融合场景,推动信息化治理应用层的横向拓展。各治理主体应在教育信息化治理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运算传输迅捷、反馈形式多元等特性,不断创新治理应用融合场景。具体而言,其可以在治理需求环节中,采取问题导向与技术突破策略,更新迭代解决方案,创新治理需求;在治理决策环节中,运用信息技术健壮主体交互渠道、完善协同机制,促进科学决策;在治理行动环节中,运用信息技术赋能,提高治理行动质量与效率;在治理反馈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反馈系统,扩大数据基础,促进治理行动的精准控制。

二是提升融合绩效,推动信息化治理应用层的纵向延伸。提升治理主体融合应用参与水平,建立完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机制是融合绩效关键。要完善协同机制,有效发挥政府部门的规划保障、研究单位的服务指导、中小学校的应用融合、服务企业的创新支撑以及学生家庭的应用参与等作用,共同形成治理合力。要完善激励机制,推进融合应用试点示范,鼓励更多主体结合自身实际推进治理融合。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梳理了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概念与历程,从CAS理论角度阐释了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中的“五主体”“四环节”“五切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信息化治理主体层、信息化治理网络层和信息化治理应用层等为主要内容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三层模型”,提出了优化完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的行动策略,为下阶段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EB/OL] .http://www.gov.cn/ xinwen/2020-01/01/content_5465721.htm,2020-01-01.

[2] 任友群.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6-06-10(08).

[3] 顾小清,李世瑾.人工智能教育大脑:以数据驱动教育治理与教学创新的技术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80-88.

[4] 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2,(12):20-24.

[5] 褚宏启.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35(10):6-13.

[6] Anon.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in the State of New York [J]. Science,1900,11(268):256-257.

[7] Cunningham,L.Educational Governance and Policy Making in Large Cities [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70,30(4):333.

[8] 杨冠英.信息化: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催化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59-161.

[9] 教育信息化“十五”發展规划(纲要)[J].教育信息化,2003,(4):3-7.

[10] 教技[2015]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的通知[Z].

[11] 张进宝,梁跃.教育治理现代化语境下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的重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6,(4):7-13+51.

[12] 任友群.教育治理的信息化之路[J].中国教育网络,2015,(1):14.

[13] 赵国宏,罗宇晨等.“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与育人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8):126-142.

[14] 教科信函[2021]13号,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Z].

[15] 杨欣.智能时代教育异化的表征、病灶及治理[J].中国电化教育,2021.(8):34-41.

[16] Holland,J.H.周晓牧,韩晖译.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何易立:一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教育管理。

刘革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t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Governan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S Theory

He Yili1, Liu Geping2

(1. Chongqing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Center, Chongqing 400010; 2. Intelligent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責任编辑:邢西深

云计算好的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文章介绍了云计算技术的概念和应用范围,全面总结了隧道施工的风险因素,完成了基于云计算的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系统的设计,并以河池2#隧道施工为例,对该隧道的施工风险概率进行评估,论证了该风险控制系统设计的正确性。

云计算;隧道施工;风险控制

U458-A-33-113-3

0 引言

作为当前各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云计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行业的发展前景,这不仅是因为云计算技术自身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适用性,更是其高效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所决定的。云计算技术应用于岩土道桥施工领域是一次全新的探索,特别是在工程的施工风险控制方面,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1]。

1 云计算概念与应用范围

1.1 云计算概念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应用、网络存储等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依托云存储等底层设备,采用分布式计算的模式,使分布在云端的各节点(用户)根据自身的实际业务种类和需求获取相应的计算资源。这种按需使用云端资源(服务器、数据库及应用软件等)的模式,优化了网络资源配置,实现了多用户间协同、动态地工作,使用户无须了解系统底层架构细节便可进行各类应用的集成部署和使用。

1.2 应用范围

云计算在当前的各领域中均有广泛的使用,如教育、医疗、航空、铁路、金融和建筑施工行业。云计算技术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网络资源使用与交互模式,形成了海量数据资源存储、共享、分析与使用的架构模式,无论是在数据的存储还是计算方面,其效率都是过去常规算法无法企及的,且在数据资源的共享方面也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和可控性。综合来讲,云计算开辟了多个业务领域和分支的研究方向,为各类集约化系统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范围及优势分析如下页表1所示。

2 隧道施工风险因素分析

2.1 超前地质预报部分

作业面坍落、高处作业架失稳、安全防护措施失效、突泥涌水等。

2.2 隧道洞身开挖部分

开挖方式不当、循环进尺过大、支护措施不到位、作业面防护措施不全、爆破施工时缺少安全措施、违规爆破施工等。

2.3 隧道内部装、卸渣

围岩脆弱性导致的失稳坍落、隧道内部施工照明不足、施工机械设备导致的人身伤害、存在粉尘及其他有毒有害气体等[2]。

2.4 运输作业部分

运输车辆及设备的管理混乱、运输方案制定不当、隧道内部行车界限问题、临时支护设施占用车道、警示标志不全、警示信号故障、运输车辆占用人行道、施工人员占用机动车道、运输线路遭到损坏、车辆超载超限、人货混运等。

2.5 支护与加固部分

作业面照明不足、围岩形变失稳、工作面坍落、高处作业台失稳、防护措施不足、施工机械设备检验不合格等。

2.6 衬砌作业部分

衬砌时间不合理、距开挖面过长、高处作业平台失稳、防护措施不足、施工机械设备检验不合格、存在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等。

2.7 通风与防尘部分

通风措施不足、一氧化碳和瓦斯等气体含量超标、粉尘超标、通风系统遭到损坏等。

2.8 供电、供水部分

施工现场电压等级不匹配、照明不足、未采用漏电保护装置、线路安全距离不够、电缆漏电短路、电工防触电安全措施不足等;施工用水水质不达标、蓄水池无安全防护措施、蓄水池遭到损坏、抽水机械设备故障、电缆漏电短路、供水线路故障、管道破裂等。

2.9 不良地质和特殊环境施工

施工方案不合理、开挖方式不当、超前预报不充分、地质勘测数据不准、初支不及时、支护强度不够等。

3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

3.1 系统主体功能实现

隧道施工具有较高的安全风险,例如突泥涌水、岩体塌方、有毒有害气体等,上述风险因素在一定情况下可演变为施工事故,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严重的施工事故直接影响到隧道工程的施工周期和成本预算。因此,建立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系统十分必要。所搭建的风险控制系统核心功能是隧道施工全过程的风险识别和风险管控,既能及时检测到施工过程中的风险隐患,又能对下一阶段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即风险因素的识别应具有全面性,风险因素的分析应具有及时性,风险因素的判断应具有准确性,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应具有可行性[3]。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系统主体功能如表2所示。

3.2 云计算隧道施工风险控制系统核心架构设计

依据云计算隧道施工风险控制系统的主体功能,进行系统核心架构的设计。云计算隧道施工风险控制系统核心架构如图1所示。

由该系统核心架构可知,其主要功能为施工数据的获取、分析和施工风险的评估、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等。系统架构底层部署有云服务器和云数据库,用来存储获取的现场施工数据和历史施工数据,云服务器部署相关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包括施工监测人员的监控系统。施工现场的各类数据包括文本数据、音视频数据、数模转换数据等,由部署在施工现场的众多传感器获取,然后传送到分布式节点中进行分析、处理,可根据各施工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规划分布式节点的布局。通常使用系统配置较高的多台PC机来作为分布式节点,条件允许的企业可搭建分布式节点集群,这种分布式的数据处理方式能够提升施工数据的处理效率。分布式節点在处理隧道施工数据时主要是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预判,对比隧道施工的历史数据后实施数据的风险识别流程,根据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预判的结果来进行隧道施工的风险评估,提出风险控制措施并生成报告[4]。

4 工程应用与试验分析

4.1 工程概况

河池2#隧道位于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G78六宜高速百旺段,隧道采用双向分离式,设计长度分别是1 540 m和1 308 m,左线最大埋深约为340 m,右线最大埋深约为330 m。经过施工前的地质勘测可知,该施工区域附近的岩性较脆弱,岩体结构稳定性较差,隧道施工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较多,容易发生施工事故。鉴于此,将云计算风险控制系统应用到该隧道的施工监测过程中,通过施工全过程的大数据分析,来综合预判风险较高的施工区域和施工环节,进而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来避免施工事故的发生。河池2#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系统登录界面如图2所示。

4.2 风险控制有效性试验

系统风险控制有效性试验主要考察了以下四方面的指标:施工人员、施工环境、施工设备和施工方案。获取施工现场上述施工风险因素指标,与施工历史数据进行对比,经过云计算平台数据分析模块筛分处理,将上述风险因素指标进行量化展示。具体数据分析如图3所示。

选取四种较为常见且发生概率较高的风险因素作为试验对象,通过云计算架构中各施工节点(分布式节点)获取的历史数据可知,河池2#隧道综合施工风险概率均值在1.2%左右,因施工方案而导致的施工事故占比较低,多数情况由于施工设备因素所致。由图3可知,风险概率的评估值与理论值非常接近,证明了基于云计算的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系统在风险预判方面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5 结语

依托云计算技术分析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实时在线数据,施工企业能够对当前隧道工程存在的风险因素加以分析和定位,并对下一阶段的施工风险趋势进行评估和预测,以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使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可控,降低隧道施工事故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郝俊锁. 基于物联网的瓦斯隧道安全监控系统[J]. 隧道建设(中英文),2018,38(Z2):278-284.

[2]刘 挺. 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3.

[3]刘 颖.大数据时代下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城市隧道养管信息化初探[J/OL]. 科技展望,2015(4).

[4]李 涛,仇文革,李 斌,等.基于物联网及云计算的隧道掌子面地質信息管理研究[J]. 现代隧道技术,2016,53(6):18-24.

云计算好的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第四届中国云计算应用论坛”上,京东集团技术副总裁、首席科学家何刚做了“云计算在京东云的应用”精彩发言,与现场嘉宾一起分享了京东商城从电子商务角度如何看待云计算和发展云计算的相关观点。

京东对云计算的理解,是将内部资源和能力云化以后,通过互联网进行开放,并整合更多的外部资源。同时,何刚还谈到了京东电商云理念就是通过云技术和云服务模式,将京东十年的电商成功经验和信息系统提供给传统企业,助力其向电商转型。

京东”云”超越了IT范畴对京东来说,谈“云计算”,更多的是谈“云”而不是“计算”,因为京东对于“云”的理解超越了IT范畴。我们知道,得益于背后庞大的自建物流体系,京东的送货速度很快。但是买家也会发现他们在网上下的一笔订单,所买的五件商品可能会分开三个包裹发货,或者是一起送来了三个包裹。其原因就是该卖家在北京有好几个仓库,恰好买家所购买的产品分别分布在三个仓库,那么就会由配送员分别派送到买家的手中,其实这些快递的成本是不必要的。仅从物流的角度来看,如果能把分散的仓库、配送的资源整合起来,使用优化调度,就可以极大地减少成本、提高效率。这和云计算的思想是完全一样的,因此京东对于云计算的理解绝不仅限于IT。

我们对云的理解是:将内部资源和能力云化,也就是私有云。比如京东的仓储、配送环节,很多都可以在内部进行云化,IT只是一个方面。正如人家都知道什么是IaaS、存储,这些都是将计算资源云化。但是京东对云的理解远远超越了IT资源,我们认为要分为三步,首先各个企业内部要整合、优化、调度各自的资源,这是实现内部的私有云化;第二是当一种资源在企业的成本低于市场成本、效率却高于市场效率时,该资源能力就具有商业价值,就可以将之放到市场中去进行对外开放,统一谓之以开放:第三步是整合,即实现开放之后不但可以共享自己的能力,还能够整合、对接全社会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优质资源,形成一个大社会化的平台。最终这三个步骤就是:内部私有云化,开放和整合。

“三步走”发展京东”云”

那么,在了解了京东对于云计算的理解背后,就电子商务公司来说,其关于云计算的愿景、设想又是怎样的呢?

从机房建造、服务器、网络设备、机架、电源,再到软件系统,不管是IaaS层而还是PaaS层面的软件系统,最后再到应用,云计算的跨度是非常广泛的。对于京东这样一个电子商务公司来说,发展云计算的第一步是实现内部云化,京东去年实现了超过一千亿的交易额,背后正是有着庞大的上千种应用系统在内部运行,这些系统都运行在京东内部的私有云上。

而对外则就是上述提到的第二步开放乃至第三步整合。对于京东而言,必须要有硬件层(IDC、机房、网络),还有IaaS层和PaaS层,没有这些就无从谈起。而PaaS之上对任何一个应用开发者来说,仅提供简单的基础资源计算平台其实并不能真正帮助他们解决最核心的问题。一个应用开发者固然需要基础资源,但更多的是开发应用时所需要的一些模块,即要把各行各业做成模块化、形成相关的架构,便可以在服务流程的组合上去简化应用架构和提升应用开发速度。我们认为开发者需要很多应用基础模块,称之为“BPaaS业务流程服务”。之所以提出这个,是因为京东有着与国内很多电子商务公司部不一样的、庞大的电子商务系统。目前,在京东运行的是全流程全产业链模式,从供应链、采购、补货到交易平台、商品管理、订单管理、交易、促销、营销乃至广告、短信,再到后台的仓储、配送、售后、客服,一应俱全,因而它的信息系统必须能够支持全产业链,覆盖面非常广,因此我们在建设过程中通过相关的升级把内部电子商务系统进行了SOA化、模块化。京东具备了对外开放这些模块的能力,为开发者提供了电子商务应用的核心开发模块。当然,京东也不仅局限于此,从长远来看,还希望能有合作伙伴提供ERP、CRM等各种类型的服务模块,运行在基础平台之上。

第二个方面是数据服务。京东有很多供应商,他们会有大量的店铺数据、商晶数据和流量数据,京东将这些数据开放给自己的商家和业界的SOA开发商,后者又在开发各种各样的数据应用来服务京东上的商家。而在开放这些数据的同时,京东也在考虑是否能整合整个行业的数据,把这些数据部放在一个公共平台上(包括交通数据、电商数据等等),一起服务于行业开发者。

第三个方面是API。目前京东已经有400个API,后续还希望能把行业里的API进行整合。这对开发者来说,他们开发应用的关键是不想从零做起,而是希望你所提供的模块能让他们快速组建,如需要数据、输出数据、产生数据等等。有了这三点以后,开发者的工作就会非常轻松。我们也希望在此基础上,能让各行各业的人都来使用这个平台。

再则就是希望能集中整合,号召大家从硬件层面到应用层面提供资源,一起搭建一个完全开放的大平台,而不是由某个公司或个人来完成这件事。至此,就是京东关于发展云计算的具体愿景所在。

“京东电商云”助力传统企业信息升级

而在提出了愿景之后,京东又将怎样地落实呢?对此,何刚也做了简单的介绍:

第一,应用层面,我们称为“京东电商云”,就是通过云技术和云服务模式将京东过往十年积累的成功电商经验和信息系统提供给传统企业,助力其向电商型转化。

以往,我们在和客户的接触过程中发现传统企业面临很多挑战,具体包括用工成本上升、难以与电商竞争:用户对网络购物体验的喜好:网络购物发展,渠道扁平化革命等。企业们纷纷思考,如何才能走上快车道、保持快速的发展。而当下很多传统企业都在拓展电子商务业务,至少把线上销售当作自己的销售渠道之一,且网上甚至有人提出“企业应该都变成电商”。尚不论这样的想法是否绝对,但可以看到运作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可由于传统企业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了解不多,在开展电子商务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比如如何实现线上交易,如何获取新用户、维护老客户;如何做运营,尤其是多晶牌运营:如何抓住人数据、移动、O2O机会等等。

在这方面,京东做了十年的电子商务,去年首次实现了超过了一千亿的交易额,我们愿意把自己的经验通过云服务SaaS服务模式提供给用户使用。

这里面包括了很多价值,如我们提供的云服务可以让商户拥有自有交易平台、Web+移动商城、自有用户体系、云端CRM,还包括全流程、整合多平台运营、技术(不用传统企业花一分钱购买服务器、带宽、雇专业人员进行维护,所有都可以通过京东的电商云应用为大家提供服务)、开放(可以直接与传统企业原有的ERP电子信息系统打通,也允许了二次开发和拓展)。另外京东也在做互联网金融,已经拥有了包括供应商数据在内的非常宝贵的交易数据,可以实现很多供应商、商家的信用贷款及消费者的信用消费。我们也可以将这些资源提供给传统企业,哪怕他最终使用自己的平台,当然京东也可以向这些传统企业推出整套基于平台的金融服务。最后就是经验分享,我们愿意手把手地告诉大家如何来运作电商平台。

第二,京东提供了类似亚马逊模式的公有云服务,如托管服务(云主机、云存储、云数据库等),即提供一个弹性的计算环境,可以吸引很多开发者包括传统软件供应商等将他们的软件SaaS化,运行在此平台上,最终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服务。该价值也达到了业界的共识,同时京东也在提供SaaS服务。

第三,是私有云市场。我们已经意识到,包括业马逊这样的公司(国际化一流的IaaS公司),从早年的纯粹做公有云IaaS也开始逐步做一些大企业、政府机构的私有云项目,包括也签了一些美军的单子。而中国企业更为突出,因为中国企业对于公有云有着各种各样的担心,如权益的保护及受文化的影响等。

对此,我们观察到私有云市场是非常巨大的,且当前企业进行信息化升级也是众望所归。京东发展云计算已经两年时问了,内部有着几十种不同的云系统在运作,从最基本的弹性计算云到文件系统、云存储、中间件系统、分布式中间件系统(缓存、消息队列、SOD框架、实时处理)及到数据层面(数据同步、收集、采集、展示,源数据管理等等),一直到最后的运维自动化,也包括了如何从上千个系统里统一采集、统一监控,如何部署等。我们已经意识到一些企业在改革信息化的过程中有类似的需求,因而我们也在考虑,是否可以将京东内部的私有云经验拿出来和行业企业、政府机构一起分享,协助他们进行信息系统的升级。

记者手记

莫让“云途”成“囧途”

据Gartner数据统计,2013年全球广义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317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8%,预计2017年将突破2442亿美元。可见,云计算市场的前景广阔,已成为业界公认的新增长点。

纵观国内,近年来,云计算市场的发展也一直处于高速增长期。但我们也注意到,此前来自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研究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预计约达到47.6亿人民币,增速较2012年有所放缓。同时,根据有关方面所做的调查统计,去年仅有38%的企业客户已经有云计算应用,而2012年这一比例为37.5%。一年0.5%的增率,让我们不得不开始审视国内的云计算市场是否存在着概念过热、产能过剩的危机,是否已经从一个新兴产业转眼变成了市场饱和的传统产业?

其实不尽然。经调查发现,当前云计算产业中的投资过剩和重复建设多集中在价值最低的基础设施建设层面,整个产业链中更具价值的部分仍待发掘和创新。在此背景下,今后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应在政策环境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将重心从“建设”逐步转向“服务”,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云安全也是阻碍用户选择云计算应用的重要原因。国内的云服务商在网络安全方面的防护措施仍比较薄弱,一旦出现网络攻击,用户面临的数据丢失和隐私泄露等风险将较以往呈几何级数增加。而目前行业内的云计算发展远未实现标准化,且困难重重,这也是困扰云计算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难题。

综上,当下云计算的发展并非如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只有切实解决好这些潜在的发展隐患,才不会让“云途”成为“囧途”。

云计算好的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云计算环境;计算机;网络安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08.074

0 引 言

在云计算环境中,网络安全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目前,随着信息网络的应用,各种信息安全漏洞问题频繁出现,人们逐渐意识到隐私与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人们总结、探索出不同的网络安全对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云计算环境中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1 云计算的含义与特点

云计算指在互联网环境中,在网络服务中增加、应用以及交付的一种模式,其主要应用的资源是在互联网技术中提供动态、容易扩展的一种虚拟化的资源模式。云计算具有便捷、快速的特征,可以通过使用量计费模式,为人们快速提供网络资源,人们只需要少量的管理合计交互就能享受服务。在云计算环境中,计算机网络只有在用户授权的情况下,才可以实现信息数据资源共享,才能对信息数据进行随意更改、删除等处理。只有获得用户的授权与肯定,才能进行数据传播与应用。

在网络环境中,如果出现网络安全问题,授权用户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处理,进而保障信息数据应用的安全性。在云计算环境中,用户通过应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计算机硬件、软件出现问题,避免信息数据丢失,出现人为因素的破坏、更改以及泄露等问题。同时,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可以保障信息数据系统的安全性,提升系统应用的安全性、完整性,为人们的工作与学习提供支持。

2 云计算环境中网络安全的现状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比较依赖云计算、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早已渗透在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在此种环境中,如果云计算环境出现了技术故障等问题,会导致用户过于被动,无法积极主动地处理各种问题。同时,人们在网络计算环境中主要应用TCP/IP协议,应用人群数量庞大,但此种环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导致计算机出现完整性不足、可操作性不足等问题,很容易遭到黑客攻击。

目前,我国并没有及时完善法律法规,一些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并没有全面覆盖计算机网络环境,从而导致计算机网络缺乏安全监理制度,在保护与制裁等领域缺乏法律規范,出现各种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在网络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要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如果缺乏安全意识,不重视保密机制,就会在人为操作上存在问题,出现各种信息泄露、丢失以及损坏问题,不利于维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3 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作用

3.1 优化数据存储中心,提升数据中心安全性

企业在云计算环境中要明确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要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环境,避免出现信息数据丢失以及病毒入侵等问题。企业通过利用云计算技术能够优化数据存储中心,进行数据的安全备份与保护;通过计算机局域网的组合应用,构建数据信息中心,实现异地备份、多机备份,增强用户信息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提升整体的操作性;通过在线登陆与访问的方式处理信息,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信息处理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3.2 构建良好的信息数据应用与共享环境

在云计算环境中,合理应用各种加密技术,可以增强信息传输与接受处理的安全性,通过严格认证以及控制管理权限,可以让企业进行信息数据的加密操作与处理,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

3.3 实现实时监视与监测

在云计算环境中,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技术与网络客户端、软件等进行信息实时监测与处理,及时处理木马以及恶意的程序威胁行为,利用Server端实现自动分析与处理,进而有效保障计算机信息传输网络的安全性。

4 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措施

云计算是在原有网络环境的基础上,拓展形成的一种新型的计算机模型,包括公布式计算、网络计算等基础内容,可以构建一种更便捷的资源信息共享模型,真正实现信息数据的存储、资源信息处理、共享,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捷。在云计算环境中,网络安全问题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为了保障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企业就要结合实际状况,探究有效的对策,在实践中,综合现阶段云计算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完善的对策。

4.1 重视网络安全系统管理

在网络环境中,黑客、病毒、违规操作等行为不断出现,严重威胁了网络环境的安全性。为了保障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企业要合理应用各种安全技术,提升人们的防范意识。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保障用户信息数据的安全性,避免用户资料被窃取或者被随意更改,相关部门就要加强对网络安全新系统的研究。

4.1.1 重视身份认证

云计算环境中,计算机网络安全中最关键的就是系统的身份认证,这也是一项基础的工作内容,是预防不明用户、黑客侵袭以及第三方侵袭的关键。基于此,相关部门要综合分析云计算环境,基于实际状况进行安全防范管理,提升人们的安全意识,在根本上保障计算机网络信息以及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机密性,避免出现非授权访问等问题,加强监督控制,提升网络环境整体的安全性。

4.1.2 强化信息监督

加强对云环境中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的监督与控制,增强用户的安全意识,提升云计算环境中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用户要避免在公共电脑与网络环境中对系统进行数据操作与管理,要增加密码的等级,通过定期备份存储等方式,避免网络攻击、意外导致的数据损坏等问题。

4.2 强化安全技术研发,提升防护能力

4.2.1 应用数据备份技术

移动设备具有便携性,很容易受到各种外力因素的影响,严重的甚至无法恢复用户信息。对此,企业要重视信息数据的备份管理,通过在云服务器上传关键的信息数据内容,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在云计算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数据,移动设备也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为了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性,用户可以在无线网络下进行数据分析、存储。为了解决加密效率以及安全问题,企业要以加密方案为基础,探究安全性与效率的平衡点,综合实际状况对系统进行分析,探究合理的应对方式。

4.2.2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属于基础性的技术手段,可以抵抗木马病毒的攻击,提升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在云计算环境中,为了保障环境的安全性,就要合理应用防火墙技术,在根本上增强网络环境的安全性。

4.2.3 认证与数字签名技术

网络信息实名制技术的应用,可以强化对用户的约束与管理,合理规避各种非法行动,进而在根本上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同时,该技术也是一种避免第三方冒用造成信息数据破坏的有效技术手段。

4.2.4 应用程序和代理服务器技术

代理服务器应用的网页浏览技术可以在根本上增强网络整体的安全性,合理规避黑客攻击等破坏性行为,也可以通过安全扫描下载程序的方式合理控制病毒的入侵影响,在根本上提升网络终端的安全性,是一种增强网络安全性,提升网络稳定性的关键技术手段。

4.2.5 合理选择云服务供应商

云服务供应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在云计算环境中,要选择一些规模较大,具有专业能力,服务手段较为成熟的供应商,从而规避黑客以及病毒等问题,在根本上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性,避免因为技术不足而导致的信息数据丢失性问题。

4.3 进行信息数据的集中管理

在云计算环境中,企业应构建安全模型,强化边界信息数据的防护管理,通过整合计算机各种信息数据资源,合理分析各种信息数据,为信息数据申请服务提供更为精密的逻辑计划,也为其物理结构的稳定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从而保障在系统安全领域物理边界的安全性,为流量以及信息数据的交流、沟通与部署提供独立、系统的安全模式,增强网络环境的安全性。

5 结 语

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日益成熟,人们早已经进入到云计算机时代。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安全隐患日益突出,成为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为了在根本上保护云计算的安全性,增强云计算环境中网络的安全性,企业要增强用户的安全意识,合理应用各种技术数段,完善网络安全结构,合理规避、预防黑客以及病毒入侵,进而在根本上保障云计算环境中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主要参考文献

[1]计惠玲.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5).

[2]楊佳兰.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J].电脑迷,2018(9).

[3]郑邦毅,蔡友芬.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3).

[4]黄欢.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J].信息与电脑,2018(12).

[5]盛丹丹.基于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

[6]顾庆传,姜娜.基于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1).

云计算好的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安全

大数据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安全分析建立在数据库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的升级以及扩大居民安全防护意识等措施的基础上。互联网与网上平台同时为无数网络用户提供了便利的数据查找服务,并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实现了大数据共享。但计算机网络环境从始至终都是复杂且未知的,所以计算机支持下的数据库也正处于一个危险且脆弱的环境之中,所以如何维护数据库的安全是计算机网络安全领域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种大环境下,基于保护数据安全的计算机安全技术也由之诞生,保护着人们计算机中数据库的安全。所以发展数据安全技术是大势所趋,并且对保护网络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大数据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安全面临的风险

1.1 数据安全工作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过低

在计算机领域中,设计数据库的工作人员鱼龙混杂,这些人员的计算机知识能力往往也有高有低,往往数据库安全事故就出于工作人员缺少安全意识。在对数据库进行创建和维护时,不能设置过于普通的密码,更不能对外泄露数据库密码,对数据的操作与整理也要遵守操作规则,对于数据库的漏洞更要及时修补。除此之外,其他相关人员在使用数据库时也要保持高度警惕,不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高风险操作,更不能向外透露账户信息与密码信息。所以,数据库的安全需要多方共同维护,缺一不可。

1.2 用恶意软件窃取数据资料

恶意软件是一种在没得到计算机授权的情况下,就在计算机上运行不正规任务的病毒代码或者软件,恶意软件能够用一些设备干扰手段控制所在的计算机,然后以此来窃取计算机中的信息或者用户数据。随着我国各领域实力的不断增长,恶意软件的类型和传播方式也在更新换代,且传播速度还非常迅速。比如说我们经常见到的病毒代码、木马软件、脚本等这些非法代码都算是恶意软件,这些病毒代码能够随着电子邮件、网址链接、不明网站等各种方式发散,种类繁多的同时传播方式还非常隐秘,对计算机设备的破坏力极强。有些职业黑客会利用这些恶意软件攻击某些企业的计算机数据库,以此来窃取数据。

2 大数据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安全策略

2.1 始发端的网络安全技术运用

硬件设施非常重要,在目前材料非常充足的条件下,要采用很好的材质才能保证更好的硬件质量,让云计算机的安全得到再开始的保障。在云计算机的运行中要保持电力非常充足,不能出现短缺的问题,如果出现黑客攻击始发的服务器,就要去解决这个服务器的保护系统,采用更加复杂多元素性的保护措施。在环境中多进行安全系统防护措施,在始发端发出信号时进行加密保护措施,在里面的应用上很多都是进行着网络安全技术的保护,网络上的安全技术支持,更好的让云计算计算数据,在大数据的时代更好的进行交流沟通,让社会发展更迅速。硬件同时也是储存的地方,里面加入计算机安全网络保护也是对储存做保护,也要我们的各个计算机人员多注重这个网络安全,当初始的服务端产生问题就要有效的限制其中的用户,来保证用户的安全,还可以用代码做陷阱让黑客自己跳进去,使用网络安全技术设计代码陷阱,对始发的客户端环境要保护的很好很安全,才能保证正常的运行。

2.2 设置计算机账号使用权限

在目前的计算机网络领域中,维护数据库信息安全的最有效办法莫过于设置高强度的账号使用权限了,提高账号安全强度能够很好地保护计算机中的数据库。从大部分时间来看,很多人用来登陆数据库的账号强度都比较低,甚至一些基本的个人权限问题也没有完善到位,这就给了恶意软件和病毒入侵的机会。因此可以看出,设置高强度的账号权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数据库保护方法。我们可以对计算机账号进行权限更改,设置多样式、多种类的登陆人识别方式,以此来提升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系数。云计算机没有定时维修和安全防護,然后出现系统错误,导致很多人登入不进去网站或者输入密码错误等等现象,这些因素很多都能导致云计算受到威胁,要加大保护措施,建立出更好的安全防护系统保护防护云计算机上的数据信息。

2.3 时刻将数据进行备份和加密

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是计算机数据库运行中的两项最重要的手段,数据备份与恢复可以为数据库运行提供极强的保护,同样这项技术也是计算机安全技术中最常见的手段,我们也能在自己的计算机中找到这数据恢复与备份的选项。我们可以将电脑中的重要数据备份下来,并存储到独立的U盘或者磁盘中,养成随写随存的习惯。顾名思义,加密技术就是通过一种独特的加密算法,将计算机中的数据加密成一种不能直接阅读的文档,且数据库中的数据也以密文的形式进行传递,可以将恶意软件和攻击性代码阻挡在外,使其不能成功识别数据内容,即使这些加密的数据被不怀好意者窃取,其加密前的原始数据也不会暴露,从根本上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加密技术中的粒度可以分为数据选项项加密、属性级加密、记录级加密和表级加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数据库安全技术。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据库中包含了海量的数据信息,同时还保证了互联网中信息共享的稳定性,但随着网络环境越来越开放,数据库的安全程度也在不断下降。如果想要加强数据库的安全效能,那我们就要从不同角度出发研究策略,并且需要对每项网络漏洞和不足做出针对方案,由此来采用一对一式的防范手段,最终达到维护网络安全的目的。相关工作人员要不断研发使用新的安全技术让更多的用户得到安全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社会上普及的使用,让社会信息安全环境也变得更安全。

参考文献:

[1]岂欣.大数据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安全应用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3):6465.

[2]李韩.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8.36(4)224.226.

[3]卢成浪,郑城仁.大数据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安全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07)166-168.

上一篇:原因型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口岸物流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