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学毕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药物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药物配置;配药规范;质量管理

引言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也叫静脉配置服务,它是一个以国际相关标准为基础的、集科研和临床医药学为一体的机构,它是指在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良好操作规范)标准要求以及符合药物特性的环境中,专业的医药学技术人员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程序配置一些静脉用药。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于1969年在美國才出现第一所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静脉配置中心的建立在医学界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使配药的质量和用药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而且专业和规范的配药操作也使配药过程中出现药物浪费的情况更少,有效的降低了医疗成本,并且对患者的职业防护质量以及护理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现就如何保证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药物配置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进行总结。

1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作用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医护人员而言,静脉药物配置中的安全配药环境使配药过程更加安全,保证了医务人员的安全;对医嘱或处方的药学审核更加严格,增加了用药的安全合理性。让药物的输液工作和护理工作有了明确的分工,药师专注于药物的配置,而护理人员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复杂的输液工作,护理人员可以将精力专注于对病人的临床护理,提护理病人的质量。对患者而言,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在病区操作的方法,提高配药的安全性,保障了病人用药安全。而且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具有严格的药学审核,提高了病人用药的合理性,既提高了药物治疗水平,也减少了药物的浪费,为患者节省治疗费用。

2提高药物配置质量的措施

2.1熟练掌握药物和载体的配伍禁忌

首先要注意pH值和电解质是否会导致药物的药性发生变化。例如如果将灯盏花素和浓度为10%的葡萄糖混合[1],如果pH值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灯盏花素会出现沉淀的现象。其次,注意药物、辅料以及给药途径之间的配伍禁忌。例如临床上仍有一些医嘱将胃复安注射液和葡萄糖搭配使用进行静注的情况,而胃复安注射液只能进行肌肉注射[2],所以配药人员在遇到此类情况是要过短拒绝配药。除了此之外,配药人员还要重视药物配置完成后药效的稳定性。虽然一些药物的配伍不存在配伍禁忌的情况,但是,药物配置后可能会出现急性或慢性的化学反应,削弱了药物的药性。所以,在联合用药时,医生一定要按照和药物有关的药适应证、用法、疗程等相关标准来操作,而不能超出药物说明书范围操作。配药人员必须在医嘱通过审核之后才开始配药,并严格遵循安全、稳定以及配伍禁忌的要求进行配药操作。

2.2以药物溶解标准规范配药操作

溶媒量的选用有相关的标准,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配药人员要严格按照标准选用溶媒量。例如注射用氨甲环酸粉针配置标准为大于或等于8毫升[3],否则溶解不均而出现乳白色浑浊状;而助溶剂溶解部分难以溶解的药物时,一些药物说明书有特殊要求,配药人员不能忽视这一点,否则其所配药品可能出现用药安全或配药无效的情况。例如溶解头孢甲肟,通常使用碳酸钠调整溶媒的pH值[4],从而改善该药物的溶解性能。但是在溶解头孢甲肟时应注意溶媒量,并且必须在溶媒达到溶解头孢甲肟最合适的pH值时再进行溶解,等头孢甲肟在西林瓶中完全溶解后在注入输液瓶中。如果头孢甲肟未完全溶解,未溶解的头孢甲肟在输液瓶中仍然不会溶解,而是以固态的微粒出现在输液瓶中。

2.3 注意配药的加入顺序

药物加入的顺序是保障配药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要注意药物是否能加入输液瓶中。药物加入的顺序不合理可能导致药物的混合不均匀,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如氯化钾加入输液瓶中[5],氯化钾并不会完全溶解,而是会在输液瓶底部发生沉淀,如果被输入于患者身体内,可能引起患者出现高血钾的症状,症状严重可致患者死亡。中药也是如此,由于中药的成分较为复杂,将中药注入输液瓶后,输液瓶内的溶度极不均匀,注入患者身体后也容易导致患者身体出现不良反应。其次,要注意药物加入的顺序,药物加入的顺序不同可能导致药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而析出晶体。及时同种药物也要注意加入顺序,否则也会出现发生化学反应的状况。配药人员要坚持先稀释后混合,再逐步提高浓度的原则。药物加入的顺序除了会导致药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之外,也可能改变输液pH值,破坏后加入药物的pH值环境[6]。例如葡萄糖和脂肪乳的混合,会造成pH值大幅度下降,造成脂肪乳性能不稳定。如果要配置药物需要加入药物制剂,使药物、药物制剂以及辅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复杂,配药人员要更加重视药物的加入顺序。

3结语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配药人员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配药工作也具有较高的风险,因此配药工作对配药人员的配药能力以及责任心都有很高的要求,要求配药人员同时具备较强的配药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责任心才能担任此工作,保证药物配置的质量。因此,配药人员的选择要建立一定的准入制度,配药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配药培训以及通过考核后才能担任配药工作。要对各种工作规章制度、流程以及质量标准的要求有足够的掌握,养成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流程配药的职业习惯。配药人员也应随时加强学习,及时更新配药知识库,不断提高配药能力,保障配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莫逢伟,付远清.静脉药物配制操作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7):143-145.

[2]罗利雄,陈健,彭宣艳.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药物配置过程中的质量管理[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06):382-384.

[3]李琳,刘云,张征,张凯,王俊美,戴勤勤.静脉药物配制中心安全配置的实施与管理[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08):865-867.

[4]张友亭.静脉药物配制中心药剂人员的职业防护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4,(01):29-31.

[5]覃海坤.浅谈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细节管理的实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3,(03):272-273.

[6]何艳明.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临床意义与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0,(09):264-265.

药物学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药物合理应用

高血压属于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环境、生活节奏等因素均会不同程度引起病发。通常情况下,临床经常采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有ARB降压药、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降压药及CCB降压药等,由于身体状况存在显著的差异,患者服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各类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存在显著差异[1]。因此选择适合患者的安全、有效、经济的降压药物正确指导患者临床应用、有效降低血压至关重要[2]。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就诊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對其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分析,具体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于2017年5月-2018年4月治疗的高血压患者2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通过临床得到确诊,并长期服用降压药物进行临床治疗。其中男122例,女78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61.4±4.8)岁。收缩压平均为140~185mmHg,舒张压平均为90~115mmHg。用药时间为半年以上,排除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精神异常的患者。

1.2 方法

采用ADRRMS软件统计不良反应病理报告,分析高血压患者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并针对药物不良反应总结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2 结果

2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经临床统计,结果发现不良反应病理报告总共有19例,占比9.5%。其中3例水肿,3例低血压,4例头晕恶心头痛,2例支气管痉挛,2例低血钾症,4例咳嗽,1例心动迟缓。结合患者实际病情,予以合理治疗,均得到明显好转或痊愈。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有着高发病率与致残率等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血压发病人数已经超过1.6亿,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病症[3]。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动脉血压升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引发心、脑、肾等人体器官病变。其中对老年人群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心血管。有大约40%的冠心病与80%的脑血管患者与血压不正常升高具有一定的联系[4]。如缺乏有效的治疗,就会引发病变,危及患者生命健康。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服用常用药物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不同种的不良反应。为提高临床治疗效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老年患者在服用药物的时候,需加强安全合理用药。合理的使用高血压患者的抗高血压药物始终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棘手问题,最根源的在于医务工作者不能够熟知各类抗高血压药的强项以及需要禁忌的一些因素。若想要对每位高血压患者进行合理的治疗,使抗高血压药合理的应用,那么就必须对每位高血血压患者的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解各类抗高血压药物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根据高血压患者出现的不同情况,选择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方案[5]。因而,高血压患者在服用常用药物的时候,应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深入了解患者的个体情况,指导患者临床用药,以此提高患者用药的合理性与可靠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

综上所述,熟知各类降压药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依据患者的病情、血管状态以及合并症情况,合理选择降压药,才能减少药物副反应的发生,充分达到降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莉.高血压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合理应用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8,15(8):157.

[2]王涛.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与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31(3):356-357.

[3]杜辉,胡金涛,赵雪冬.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药物的安全合理用药与不良反应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53):10484-10485.

[4]杨竹君.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药物的安全合理用药与不良反应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20):3089-3090.

[5]王淑云.高血压患者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1):115.

[6]张丽.高血压患者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合理应用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6,14(1):63,65.

药物学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药物分析 工作过程 课程设计

高职高专教育是具有一定特质的高等教育类型,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特定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所以,必须通过特定的教学模式进行培养。教学体系要从学科本位向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岗位能力本位转变,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要为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管理人才和创业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设计教学方式,加强实训环节的教学,使之更加符合学生和企业的实际,更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课程与教材作为教育的载体,伴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也呈现出新的内涵与特色。

高职高专课程是以就业导向为教育目标,将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智力特点,按照工作过程进行组合和序化,构成课程体系。所以,课程标准是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内容,以学生活动为实施场景,融“教、学、做”为一体,兼顾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和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定位

医药营销专业学生工作定向为医药公司、制药厂的药品销售,亦可进入药检部门、药厂从事药品生产和检验。无论进入哪一部门工作,均需要建立很强的药品质量观念和意识,而《药物分析》正是为了达到以上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医药营销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树立较强的质量观念和意识,掌握药物检测的基本方法和实操技能,能在药品生产和监督管理工作中,根据有关质量标准独立进行检测操作,有效完成药物检测任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根据药物的性质与质量检测方法,解决与处理药物检测中的异常现象以及药物在生产、贮存中的质量问题;同时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医药职业道德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态度,为以后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

1.“职业能力培养”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中心、以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社会能力,从而使其具备一定职业素质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环境。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医药营销专业的《药物分析》课程,应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以药检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完成药物检测真实工作任务为目标,以药检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组织与设计课程内容。

2.“必需、够用”理念。教学内容的选取以满足职业工作岗位需要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为依据,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做支撑,在《药物分析》课程内容选取上不再把系统讲授同类药物的质量分析方法及差异性等理论知识为重点,而是结合药物检测工作任务的完成、质量检测过程分析构建药物检测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突出学生药检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理论知识的选取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紧紧围绕药物检测工作任务的需要来组织,同时充分考虑高职高专学生可持续发展及继续学习的需要。实践操作技能与药物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相结合,重点掌握从事药检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高新技术。

3.“教、学、做”一体化理念。理论与实践知识有机融合,学生与教师始终处于“学中做、做中教、教中学”的良性循环,实现课堂教学现场化。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最关键的问题是将课程纳入专业体系中进行系统思考,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按照“工作岗位(群)→工作过程→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内容”的建设思路,开发符合岗位核心能力培养标准的课程标准。《药物分析》课程以检测工作任务的完成为目标,以药检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设计课程内容,突出培养学生药检职业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由传统的“药物分析学科体系”向“药物检测行动体系”转变,从而使教学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为医药行业培养职业化的药检人才。

四、课程内容

依据课程性质、课程定位及实用原则,本课程主要针对专业发展需求、药物分析检验岗位要求、职业技能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①针对专业要求设计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设置教学单元,可以充分体现《药物分析》课程的支撑作用。②针对工作岗位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以实际检测项目及相应行业标准实施教学内容,可以实现“学习”与“工作”零距离。③针对职业技能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根据各企业对分析检验人员的需求,结合“药品检验工”工种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评,将“分析工”培训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的取得可大大增强学生在求职时的竞争力。

1.课程教学目标。在课程设计中,从职业教育的目的及医药行业相关职业岗位要求出发,对药物检验职业领域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2.课程教学的组织。工作过程是教学内容确立的切入点,教学内容应指向岗位的工作任务、操作技能的内在联系和岗位工作过程知识。以能力为本的教学内容不是由理论知识引领的,而是由隐含在工作过程中的技能、技巧、程序化的理论知识等隐性知识为主体构成的。在教学内容中要将工作知识序化,以优化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相比较而言,大部分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习惯于在具体的实践场景中认知和学习。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过程性知识为主,纯理论知识为辅,理论教学运用简洁形象的语言,侧重学生掌握技能所必需知识的阐述和实验实训操作要领的解析。

药物分析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方法学科”。传统的教学内容按照药物结构特点进行分类讲解,优点是与其它药学课程有良好的衔接性,系统性强。缺点是与实际的药品检验项目相比,部分内容不够完善,不能显示检验全过程,且内容上有照搬本科教学研究型模式的倾向,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偏深偏难。故在内容上应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根据表1中教学目标,围绕前述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按检验工作程序设置了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别设定了一些教学情境,确定课程结构与内容如表2。

五、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主要包括三个过程:确定案例、讨论案例、评价案例。教学中收集实践性教学中典型的事例,和学生一起评价与分析,分组讨论、分析结果正确与否及原因。

2.视频演示法。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一些影像资料,尤其是播放一些药检所药物检验视频,既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又可以帮助他们规范药品检验实践操作。

3.现场教学法。以现场为中心,以实际问题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边做边学,理论与技能训练并重,教师随时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强调注意事项和关键步骤,实现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4.角色扮演法。在实践教学现场如医药公司,学生扮演质检员进行样品抽样及检验,教师综合点评,评出最佳质检员,有利于提高积极性。

5.项目驱动法。在教学中突出“任务引领、项目驱动”,采用“教师布置实训项目→学生自主完成资料查询与策划→教师讲解并将任务分解→学生重新修定方案→分工协作完成方案实施与训练→记录数据与现象→师生互评→学生书写项目报告与总结→教师批改→意见反馈”的方式。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甘露醇或普鲁卡因注射液、诺氟沙星胶囊、复方磺胺甲噁唑、氢化可的松软膏、复方丹参滴丸的质量分析,充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探索和团队合作精神。该方法主要用于综合实训。

六、课程改革与创新

1.根据职业岗位设置课程内容。本课程依据药品检验分析,检验岗位要求,改革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将课程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加强技能训练和考工培养,为学生顺利考取“药品检验工”及职业药师等证书创造条件,实现课程与岗位“零距离对接”。

2.模拟企业真实场景和氛围设计实训教学情境。通过任务引领、项目驱动及“教、学、做”一体化等方法,“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置于职业岗位实践情境中,使学生在校就能学到企业工作方法,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

3.“以考促学,以考促训”。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与教学评价体系,采取阶段性测试及过程性考核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强化技能训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潜力,注重培养职业素质。

课程设计与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基础,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保证。为了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更加贴近工作实际,课程设计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药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4)1号.

药物学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针对部分高中学生的一些容易混淆的生物学术语进行浅析,指出学生易错的一些形式,以供广大师生参考。

关键词 高中生物 生物学术语 混淆

正确理解生物学术语的含义,对于正确认识理解生物现象、本质等有重要作用。

1 原生质体与原生质层

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植物细胞壁后得到的就是一团原生质体。

成熟植物细胞内由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者之间的细胞质构成的是原生质层。只在成熟植物细胞才有,动物及细菌细胞无此结构。部分学生常把去掉植物细胞壁后剩下的部分答成“原生质层”。

2 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

半透膜指某些小分子物质可以透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半透膜是没有生命活性的,如赛璐玢(俗称玻璃纸)。有些生物膜死亡后可以变成半透膜,如鱼死亡后,鱼鳔可用于渗透原理实验。

选择透过性膜是活细胞内的生物膜,主要由其中的载体决定物质是否能够通过。这种特性使生物膜起到了半透膜的作用,但不属于半透膜。学生易把选择透过性膜等同于半透膜。

3 脂肪与脂质

脂肪指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三酰甘油酯,属于脂质中的一类。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其化学组成元素是C、H、O。而脂质指脂肪酸和醇作用生成的酯及其衍生物,常见的有脂肪、磷脂和固醇等,其化学组成元素主要是C、H、O。学生易混淆的主要原因是不清楚二者的关系。

4 提取液与层析液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试验中,提取色素时,常用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作提取液,提取色素。利用的原理是叶绿体中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色素的分离用的是层析液,其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从而将色素分离开来。提取液与层析液在本实验中使用的目的和实验阶段是不同的。

5 中心体与中心粒

中心体是动物和一些低等植物细胞中的一种没有膜结构的、由蛋白质形成的细胞器,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参与形成纺锤体。而中心粒只是中心体的组成结构的一部分,不是细胞器。学生看到有的地方写成中心体,有的地方写成中心粒,就误认为这是同一种结构。

6 姐妹染色单体与染色单体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后,一个着丝点上连着的两条DNA分子(及其上面的蛋白质等)就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随着着丝点一分为二,一个着丝点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新的染色体。

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两条染色体分别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故称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这四条染色单体中,既有姐妹染色单体,还有非姐妹染色单体。所以不能说一个四分体中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学生常理解为四分体中含有4条姐妹染色单体。

7 龙胆紫与龙胆紫溶液(染液)

龙胆紫(俗称紫药水)是氯化四甲基副玫瑰苯胺、氯化五甲基副玫瑰苯胺和氯化六甲基副玫瑰苯胺的混合物。

观察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对染色体染色用的是质量浓度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

染料是能使纤维和其他材料着色的物质。而上述实验中对染色体染色的是配置成的特定的溶液。所以不能说用龙胆紫染料对染色体染色。与之类似的还有醋酸洋红、醋酸洋红溶液及醋酸洋红染料的区别。学生答题时经常写成用“龙胆紫”对染色体进行染色。

8 基因突变与突变

基因突变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又称为点突变。它是可遗传变异中的一种类型。

教材中生物进化内容里面,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两方面,它是生物进化重要的原材料。在遗传学中,基因突变属于狭义的突变,进化内容中的突变属于广义的突变。学生回答“什么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时常错误答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9 生长激素与生长素

生长激素是由动物垂体产生的一种多肽类动物激素;而生长素是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种激素,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是一种有机酸。二者虽然分别对动植物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但其来源、产生部位、化学本质等方面都不同。学生常见错误是将动物产生的“生长激素”错误写成“生长素”。

10 细胞液与细胞内液

细胞液是成熟植物细胞的液泡中的液体,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使植物坚挺。细胞内液指存在于细胞内的所有液体,属于体液的范畴。学生将二者混淆主要原因是对二者的含义没弄清楚。

11 二苯胺与二苯胺试剂

二苯胺是一种白色至浅灰色的晶体物质,有毒。

选修一中鉴定DNA分子用的二苯胺试剂,课本中的配制如下:1.5 g二苯胺溶于100 mL冰醋酸中,再加1.5 mL浓硫酸,用棕色瓶保存;临用前,在10 mL的上述溶液中加入0.1 mL体积分数为0.2%的乙醛溶液。溶液一般指物质的水溶液,很明显二苯胺试剂是一种较复杂的溶液,不仅仅是二苯胺的水溶液。DNA分子鉴定的显色是化学反应的结果,而染液染色原理是有色染料物质附着于物体上使其显示出染料的颜色来,所以本鉴定试验中颜色的出现与染料染色原理不同,不能说是二苯胺染液。学生答题时常将“二苯胺试剂”中的“试剂”二字漏掉。

12 双缩脲与双缩脲试剂

双缩脲指两分子的尿素反应生成的分子,在碱性条件下能于Cu2+发生紫色反应。双缩脲试剂是鉴定样品中是否有蛋白质而用的专门的试剂(由A液: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和B液:浓度为0.01 g/mL的CuSO4溶液组成。)。蛋白质鉴定时,依次向样品中加入A液和B液,摇匀观察颜色变化,如果出现紫色,说明样品中含蛋白质。学生往往答题时写成用“双缩脲”检测蛋白质,没搞清楚二者的实质。

13 胚胎与胚胎时期

胚胎是指受精卵经过多次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后形成的有发育成生物成体能力的雏体,指有性繁殖发展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物质实体。

胚胎时期是指从受精卵到胎儿出生的时期,指的是一段时间。在做填空题时,有些学生老是填成“人体细胞分化的最大限度是胚胎”,将实体结构与时间名词混淆。

14 自交与自由交配

自交是指来自同一个体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或具有相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交配。

自由交配也叫随机交配,指种群内各基因型个体之间均可进行交配,包括相同基因型个体间,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随机配对交配。而有的自由交配(像自然状态下的豌豆)实质上还是分别自交,所以在答题时应注意亲本能否自由交配。在已知亲本,计算子代基因型频率时,前者只需分别统计各自自交结果,然后相加就行,而后者往往要利用基因平衡定律(如果适合)计算子代的基因型频率。学生往往容易将两个名词意思理解错误,导致解错题。

15 基因重组与基因自由组合

广义的基因重组指任何造成基因型变化的基因交流过程,狭义的仅指DNA分子内断裂和连接而产生DNA片段的交换和重新组合。基因重组在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都可以发生,真核生物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间的自由组合,原核生物中的转化、转导、结合过程等都涉及基因重组。高中课本中的基因工程原理、格里菲斯及艾弗里的体内体外转化实验的实质都是基因重组。

基因的自由组合指真核生物减数分裂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过程。这是孟德尔遗传定律中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属于基因重组中的一个方面。有些学生答题时因不清楚二者的范围和具体指代而答错。

16 起始密码子与启动子、终止密码子与终止子

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都在mRNA分子上,在翻译过程中起作用,起始密码子是AUG和GUG,终止密码子有三种,分别是UAA、UAG和UGA。启动子是基因5’端上游的一段DNA序列,是转录时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是开启基因转录的。终止子是位于基因尾端的一段DNA序列,在转录时起转录终止信号的作用。此处两类密码子与启动子终止子在部位、起作用时间和作用方面都不相同。学生混淆这几个名词的很可能的原因是对其实质未理解清楚。

药物学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系統生物学是以系统观点研究生命现象的交叉学科,代表着生物学未来研究的方向。然而,系统生物学涉及学科多,内容跨度大,学习曲线陡峭。针对系统生物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尝试从教材选择、课程内容优化以及教学方式等不同方面探讨进行教学改革的策略,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系统生物学;教学改革;工科院校

自日本学者北野宏明(Hiroaki Kitano)2002年在science上撰文系统阐述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概念后,在短短十几年期间,系统生物学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与传统的基于还原论的生物学研究不同,系统生物学尝试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角度从整体上研究复杂的生命现象,构建复杂系统元素间相互作用的网络模型,以期对各种生命现象的内在机制进行合理解释和预测,其研究方法涉及生命科学(以各种组学研究为主)、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目前,系统生物学已渗入到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生物医药研究中,系统生物学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药物新靶点的寻找以及个体化医疗等方面。目前,系统生物学正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综合上述背景,在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系统生物学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了。本文针对笔者在讲授系统生物学课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尝试从多方面探讨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和策略,以期降低学习难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系统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系统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学科发展历史较短,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1)相关教材的缺乏:与传统生物学科诸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相比,适合本科生学习的系统生物学教材十分匮乏,目前已出版的中文教材,有的内容深度不够,有的又过于偏重数学分析,单一书籍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2)学科知识分散,内容庞杂:系统生物学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分散,尤其是存在大量跨专业的内容,学生学习的难度较大。由于学时有限,不可能把相关知识点讲解透彻,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知识比较零碎,无法对该学科形成框架性的认识,往往是浅尝辄止,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3)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系统生物学是一门涉及多专业的新兴交叉学科,对高等数学、统计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知识有较高的要求,但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上述学科的基础知识均比较薄弱,这也极大影响了课程的学习效果。(4)传统的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方法不适应系统生物学的教学: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并不适用于系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由于课程中涉及较多数学及统计学运算以及计算机编程的相关知识,内容相对抽象,单纯的课堂讲授较为枯燥,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影响了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

二、系统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

针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系统生物学本科教学改革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初步探讨:(1)选择合适教材: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适合本科生的教材相对缺乏,国内出版的系统生物学书籍要么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度不足,要么是针对某领域的研究专著,对统计学和数学的要求较高,并不适合作为本科生的教材。针对以上情况,我在课程中同时使用了两本教材,将张自立,王振英编著的《系统生物学》作为课程前期的教材,主要用于介绍系统生物学的相关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而在课程后期使用U.阿隆的《系统生物学导论:生物回路的设计原理》,围绕转录调控网络进行深入讲解,将二者结合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针对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知识结构特点,补充相关学科基础知识: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在课程中适当穿插讲解统计、高数以及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比如在讲解希尔函数推导的过程中,适当复习了高数中函数求导、积分以及微分方程求解的相关知识,并在课堂上布置若干习题,通过强化练习以提高学生对相关数学运算的熟练程度,使其能更好地理解课程讲授的相关内容。(3)由多学科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讲授课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深感受到自身知识体系的局限,在涉及跨专业知识的讲解时感觉比较吃力,由于目前专职的系统生物学教师十分缺乏,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可以组建跨专业的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研究并制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案,相互取长补短将能显著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4)优化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视频动画及计算机仿真演示等多种手段,将课堂讲授的相关理论知识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加以呈现,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在课堂上也设置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将理论知识进行实际的运用。比如,指导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建立简单的转录调控模型进行仿真演示,通过改变相关参数,观察对动力学模型的影响,使学生对枯燥的数学方程有了直观、鲜活的认识,在加深知识理解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5)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系统生物学课程本身并非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它需要在完成多门先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讲授,且系统生物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阔,每个领域都自成体系,因此,本科阶段的系统生物学课程并非追求内容的深入,而是让学生对该门学科有一个整体的框架性认识,了解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未来的应用前景,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个研究领域进行深入探讨,为学生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三、小结

作为生物学的重要发展方向,系统生物学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目前在生物技术专业本科阶段开设该课程还存在诸多困难。为进一步普及系统生物学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应该从课程教材、师资等环节入手,逐步积累经验,优化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验并重,逐步完善适应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学的教材体系、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具备生物、数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阿隆(Uri Alon).系统生物学导论:生物回路的设计原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陈奇.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系统生物学课程教学体会[J].科教导刊,2017,(32):100-102.

[3]顾云燕.医学院校计算系统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7,(28):252-253.

[4]Hiroaki Kitano Systems Biology:A Brief Overview[J].Science,295(5560):1662-1664.

[5]谢青,吴元喜,杨广笑.用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系统生物学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9):105-106.

[6]张自立,王振英.系统生物学[M].科学出版社,2009.

Key words:Systems Biology;teaching reform;institutes of technology

药物学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先导性学科,但其教学难度大,知识点繁冗,是高职学生厌学情绪最大的一门学科。本文从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探讨怎样改革才能使药物化学课程更适应高职学生的就业需要。

关键词:“订单班”培养;药物化学;课程改革

一、问题与现状

药物化学课程在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这门课所阐述的理论知识复杂枯燥,化学反应机理抽象,药物化学课程量大,再加上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化学基础弱,导致对知识点难以掌握。总之,药物化学在高职药专学科建设中地处尴尬,传统的教学大纲已不适应高职学生的就业需求。

二、培养模式的确立

高职教育要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与工作岗位衔接。当今高职药专院校的培养模式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例如就业导向模式、双元制模式等,将国内外一些成功的培养模式进行借鉴和改进,并结合本校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制订和设计出更有利于本校人才发展的培养模式。

三、药物化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优化

当今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化学课程培养目标普遍是掌握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构效关系,研究化学药物制备原理、合成路线,熟悉化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机制,寻找和发现新药,为有效、合理地使用化学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为从事新药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订单班”培养模式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应更突出岗位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即根据所签订企业提供的岗位性质及要求制订课程内容。如企业所提供岗位包括车间技术工、药店营业员、药品检验员、仓库管理员等,且大部分属于基层岗位,因此必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药物化学知识。

四、药物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为了培养高职学生对药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必须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多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融于课堂,并借助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将药物化学课堂建成以师生互动,信息互递为特色的现代化全新课堂。

1.Flash动画教学。因为药物化学教学涉及很多复杂抽象的药物结构、作用机制,而这些结构与作用机制须以空间立体模型才能体现,若用单纯的肢体语言描述或静态图画来表达的话,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可采用Flash动画技术,将药物复杂的空间结构和作用机制过程用精美形象的动画模拟出来,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教学方式。

2.“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此教学法是指打破理论课、实验(训)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等环节融于一体,使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3.问题启发式教学模式。此模式以问题做课堂导入,引导学生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性和创新精神,提高其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可作为插入式教学方式进入理实一体化教学。

五、完善实训教学

“订单班”培养模式下的药物化学教学需注重其实践应用性,如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要以岗位技能为导向,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尽早接触工作一线,提高综合技能。

1.校内实验紧跟教材,与理论教学同步。可开设基础实验、拓展性实验与专业技能实验,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为以后职业技能操作打下基础。基础实验需结合药物化学理论教学,旨在夯实理论基础;拓展性试验以能用、会用为目的,促使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和创新型转变;专业技能实验与职业技能操作衔接。

2.校外实习。这主要通过顶岗实践展开,如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的医药企业参观药物制备、贮存、检测、制剂,指导学生思考药品养护、药库温度和湿度控制、药物应用和配伍与药物结构及性质的联系,充分发挥药物化学在实践中的作用。“订单班”培养模式可通过所签订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环境进行在岗实习,且实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直接相关,即实习与就业无缝衔接。

六、结语

如何将“订单班”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药物化学课程,改革成更适应高职药专学生的需要,更具时代特色的学科,这任重而道远。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要与时俱进,以上提到的一些改革方法存在很多不足,还需进一步完善,要全方位提高药物化学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孔艳娥.药物化学理论课堂教学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73-74.

[2]高炳淼,陈年根,等.合理药物设计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药学教育,2015 ,31(1):53-56.

[3]兰作平,谢庆娟.等.药物化学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5,44(3):422-424.

上一篇:进出口贸易论文范文下一篇:护理毕业生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