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分类范文

2024-07-08

要素分类范文第1篇

通过研究近几年国际及国内物流快递行业分析报告,专家论着及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发现物流快递行业的关键成功要素和盈利模式,即是将优势资源集中在服务和管理上,加强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投入,细分各产品的边际利润,有取舍地实现产品多元化经营。

世界物流10强企业,都是能提供快递物流方面的多项服务,并且在与物流相关的一些行业或者新领域里联合或者兼并,借以巩固或者占领新的市场,从而达到增加利润、赢得客户的目的。UPS是全球最大的包裹递送公司,同时也是世界上一家主要的专业运输和物流服务提供商。FedEX公司的前身为FDX公司,是一家环球运输、物流、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供应商。其子公司包括FedEXExpress(经营速递业务)、FedEXGround(经营包装与地面送货服务)、FedEXCustomCritical(经营高速运输投递服务)、FEDEXGlobal(经营综合性的物流、技术和运输服务)以及VikingFreight(美国西部的小型运输公司)。DHL公司业务涉及与物流相关的诸多领域,电子商务、金融、代理、运输、仓储等。DHL目前在中国已设立3个具有国际水准的物流中心,负责与DHL签约的全球大客户的货物仓储,快速报关,提供担保等服务。物流中心不但为快件业务提供了前后端支持,而且将公司整体实力推上了新台阶。

我国国际货运代理行业起步较晚,历史较短,但是发展十分迅速。到2002年12月底为止,我国已有国际货运代理企业3775家(包括分公司),从业人员近30万人。其中,国有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占了近70%,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占了近30%但由于我国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历史较短,绝大多数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成立不足十年,服务功能较少,不能提供有关法规和规章允许的所有服务。从资产规模、经营规模角度来看,大型、集团型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数量较少,中小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占70%以上,多数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缺乏精通有关业务的专业人

才。利润前景广阔目前国际上50家最大零售商业跨国采购集团当中,有三分之二已进入我国,在我国的采购金额已达到200多亿美元;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物流市场将达到11972亿元,每年保持20%的增长速度;速递市场目前的规模是200亿元,每年的增长在30%以上;而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的承诺,中国物流业将在2005年底向外资全面开放。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诱人的宏观政策,为中国物流快递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业内竞争激烈

国际四大快递巨头DHL敦豪国际、FEDEX联邦快递公司、UPS联合包裹公司、荷兰邮政TNT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并迅速囤积力量,发展各自的分销和运输网络。DHL不仅稳拿中国国际快件市场老大的头衔,而且挥师中国国内快件市场,增设服务网点,最先向中国EMS发起进攻;FEDEX及UPS在《中美航空协定》签署后,立即增发航班抢滩中国航空;TNT另辟蹊径开展连锁经营,主力攻占汽车零部件快递市场。

瑞士达沃斯论坛提出,21世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应具备3个标准:企业内部组织外部化、全球知名品牌和协同电子商务。国际快递巨头们纷纷加强这三方面的建设,挖掘行业内的关键成功要素,使其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DHL可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快递巨头,无论在中国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其业务运作和产品创新都引领着快递市场的发展,并昭示出快递公司的盈利趋势和关键成功要素。

1、加强网点建设,扩大品牌知名度

快递行业的竞争最终落在网点、服务和品牌这三方面。中国EMS(中国邮政)、宅急送、天地快运等领衔的我国速递业目前还局限于点到点、户对户的单一速递模式,尤其是众多私营个体快递公司,服务范围更是狭窄,在很大程度上还充当着“跑龙套”的角色。出现这种现象虽然与我国速递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不无关系,但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认识上的差距。国际快递公司在中国开设的网点不但位于业务量较大或能够盈利的地区,而且近年来,DHL、TNT、UPS、FEDEX等分公司和代理点已开始从沿海伸向内地,从一级城市向二级城市扩展,这对其品牌和服务营销至关重要。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速递巨头,DHL和中方合作伙伴中外运所共同组建的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目前已在全国各主要城

市开设有56家分公司,覆盖全国318个城市,成为国内拥有速递服务网络最大的国际快递公司,这样广阔的服务网点成了其他竞争对手难以快速逾越的屏障。同时DHL还于今年组建了香港转运中心,进一步提升中国快递服务质量和速度。从2004年初到现在,DHL在亚太区的投资占其全球投资的近三分之一,而其中对中国的投资超过任何一个亚太区国家或地区。国际速递巨头不仅重视在中国的速递网络建设,而且善于通过全球通讯技术将中国的速递网络纳入其全球网络管理范围之内。对国际速递巨头来说,中国国内的网络建设是他们决胜中国市场的关键。

2、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业务操作能力

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系统应用到快递业务操作和服务中,是国际快递公司夺取成功的又一要素,在DHL上海建成的联合快递中心里,采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操作系统,货物可以全部自动分拣、直接装载、就地上机,大大降低了货机的等待时间,使货运周期缩短了近一倍。DHL还通过EDI技术系统与海关对接,使得进口包裹、文件在航班落地前实现清关,出口货件在飞机起飞前2小时内清关,大大缩短了清关和转运时间。另外,在快件服务领域,DHL最早推出全球货件跟踪系统用于客户查询服务,通过该系统,无论快件走到哪儿,货件在运送途中的各主要阶段都可以被及时跟踪;客户每天24小时均可以通过跟踪查询,取得对国际货件的完全控制。四大速递巨头还陆续使用了速递资料收集器(DIAD),这是目前较先进的高科技速递工具,收货司机只要用它扫描包裹上的条码,便完成递送记录,从而取代了传统的纸上递送记录,让收货人的签名数字化。

3、针对跨国公司业务特点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企业经营环境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而供应链管理(SCM)让买卖交易的每个环节在时效性上恰到好处,即达到所谓的“Just-in-Time”,这正是SCM的精髓所在。

中国正日渐成为全球加工工厂,许多高成长行业将制造总部设到了中国,他们是市场中最有潜力的客户群,占有80%的国际快递市场份额,锁定这些重要客户,也就赢得了市场。以DHL为例,它为这些大客户量身设计有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如运输时间要求精确,运送的货物价值较高,安全性方面要求高等,并成

功管理供应链的实施和运作,如2004年3月,DHL在上海推出“定时特派”,根据客户需求将快件于次日9点或正午12点之前派送到亚洲主要城市;4月,针对快件在运输途中因意外发生的损失或丢失,DHL推出“快件价值保险”服务,成为唯一一家提供此类增值服务的快递公司;5月,总结多年国际快件的运作经验,在母公司德国邮政高层访华后,拉开了进军中国业务禁区的序幕――国内包裹快递,这一举措更深的用意则在于对跨国公司客户提供在中国快递市场的“一站式快递服务解决方案”,即满足在华跨国客户通过一个账号,一张账单,一个客户服务热线就可解决全球性快递服务的需求。整合业务流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优质及个性化服务正成为快递行业赢取客户,赚取超额利润的主要趋势。

4、采用分公司的运营管理模式

拥有30多年跨国公司管理经验的国际快递巨头,已形成了成熟的公司管理体系和健全的制度,这对在中国开展业务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外运敦豪DHL采用分公司制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分公司既不是代理,亦非加盟,而是公司直接管理的运作实体,设有市场、销售、客户服务、作业、财务等所有业务部门,他们充分运用国际管理方法,实行严格的全球统一服务标准,并定期接受全球总部严格的审计和考核,以提高中国快递服务的质量。这样保证了统一的服务标准,也使得公司更加接近客户和市场,从而准确把握市场态势,及时应变。到2004年底,DHL已达到56家分公司,其资产回报率连续3年保持在20%以上,可谓物超所值。

5、重视人员素质的提升

21世纪竞争最终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这不论任何行业都得以体现。长期以来,由于中国EMS在速递市场上一直处于垄断地位,从而养成了EMS“以我为主”的“坐商”思想,不是从客户的需求入手不断拓展物流服务的范围,而是依靠传统邮政业务吃“老本”而裹足不前,经营理念的差距不仅体现在对速递业务经营范围的认识上,还体现在对速递人员素质的重视程度上。国际速递公司早就认识到,速递业务作为终端物流服务,速递人员要直接面对面地与客户打交道,速递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企业开拓新客户,巩固老客户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一直把提高速递人员的素质看得格外重要,每年对员工的培训投入都在成倍增

加,员工的培训从品德、仪表到对客户说话的语气,甚至走路速度等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范,而国内速递企业在提高员工素质方面,由于重视不够,投入较少,结果使得速递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而且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削弱了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

要素分类范文第2篇

如今,大多数企业和IT主管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如何知道企业的IT解决方案是否有效果,是否有效率?他们中的大多数感到茫然。有些人担心IT的预算太大了,或者回报达不到要求。但是多大的预算才是太大,在IT上的投资要求得到多少回报?仅仅参考其他企业的标准,还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是比起二十年前,现今的主管对IT的作用和成本结构了解得很不够。有些公司的年销售额达200亿美元,但是它们却不知道每年在业务应用程序上的开支有多少。你知道公司每个IT项目每年的成本是多少吗?你知道用户每打一个电话给服务台,它的成本是多少吗?你知道有多少人力花在维持现状上---对现有系统小修小补,对企业的利润很少或根本没有贡献?

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要提高IT的价值和作用,就必须对"内部IT市场"进行管理:使IT产品和服务的供求相适应。要管理内部IT市场,还需要进行意义深远的企业行为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意义非常重大,即使最睿智的首席信息官也无法独自办到。

仅仅通过雄心勃勃的项目管理、聘用能人、甚至参考其他公司的IT开支额和采购内容,都无法使公司对IT的应用更具成效。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且使成果得以保持,企业的整个管理团队必须致力于贯彻IT战略管理的五个核心要素:自上而下进行规划、统筹治理、采用标准化的实施方法、平衡供求以及平台管理。

自上而下进行规划

在对IT进行规划时,很多企业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了解决中层经理日常所遇到的棘手问题的项目上。此类项目被称作"维持性项目",它们可能在很多方面有用,但它们的净现值往往很低或为负值。维持性项目能轻轻松松地花掉企业10%到20%的IT预算,但它们中的大多数都不能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为了使企业在IT上的投资取得更大回报,它们必须改进自己的规划过程, 让IT项目更好地反映业务目标和商业战略,获得真正的效益。传统上,企业的高级主管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决定企业的未来走向上,具有先进理念的企业高级主管则至少花同样多的时间、甚至更多的时间,研究如何才能达到目标以及为什么这么做能够成功。

让我们看看某个保险公司的规划过程。该公司的高级主管用三个月的时间制定公司的战略,他们仅仅选择了诸如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之类的财务指标。然后又用三个月的时间制定下一财年的预算。当被问及他们用多少时间思考企业如何才能达到他们所制定的战略目标时,他们回答说在预算完成后并没有再专门进行这方面的规划,而是由业务经理制定各自的计划。由于他们没有首先决定如何达到目标,所以也就无法知道目标是否可行。他们也没有采取各种措施去争取理想的结果和收 1

益。

作为比较,让我们再看看一个成功的公司是如何进行第一流的、自上而下的规划的。该公司的高管团队首先提出大致的目标,可能是财务目标,或以定性方式对业绩的提高提出要求。由经理层确定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并相应提出一组行动方案,涉及人员、流程和技术方面的变化。由高管团队决定这些方案和投资是否能以节约成本或增加收入的方式带来恰当的回报,以及计划是否与公司的财务能力、股东的期望等因素相匹配。

然后高管团队批准投资计划,并根据投资回报修改原先的目标。经理层得到授权,实施投资方案,并对每个项目的投资回报负责。最后一步由高管团队来做,他们根据营业收入、销售量和业绩等方面,对各个业务经理的预算和目标进行调整。

有效的自上而下的规划过程打破了各职能部门在预算上各自为战的局面,迫使高层管理人员仔细地考虑如何在各个内部部门之间分配IT投资(即各部门在"内部市场"中的份额)。此方法比"扫雪机"式预算法(在去年预算的基础上仅仅做些许改动)或"零基"预算法更具效率(零基预算不考虑去年的预算额,因此业务单元的领导不得不给出花每一分钱的理由)。从业务战略出发,自上而下的规划过程回答了以下问题:

●在业务转型时,我们必须投入什么样的人员、多少资金,以取得可以量化的收益---增加企业的真正价值,提高其盈利能力?

●运行现有系统(在生产支持和运营上维持现状)的成本有多高?

●为提高现有业务能力(其收益无法量化),我们最多能投入多少资金?

统筹治理

一旦投资方案得到了批准,企业就应当把人员、流程和技术方面的转型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项目来进行管理,以保证效果。很多公司都试图把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或者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松散地依附于一些小项目。这种办法不会成功,因为它没有考虑到有关人员、流程和技术的决策是相互依赖的。比如,在集中实施ERP流程方面,如果不了解它将如何影响流程的绩效,你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又如,不了解调整现有系统、使其能支持新流程的代价有多大,你不可能就改变流程问题做出正确决策。

没有缜密计划但是也能成功实施转型项目的经理们,通常依靠的是个人关系和达成目标的强制力---这种办法不是对任何项目经理都行得通的。缺乏统筹安排常常使项目不得不推倒重来或需要纠偏。此外,还会发生项目赶不上进度、资源浪费、为等待决策而原地踏步的情况。

在项目早期,管理人员有很多机会可以提出自己对项目的要求,但这段时间不会持续很长。在项目酝酿和计划阶段,高层经理需要给项目定位,推动对企业盈利能力有实质性影响的流程、系统和工作职责的转变。一旦项目开始实施,管理人员再要对项目做出改动,代价非常高,因为项目的各项费用主要发生在这个阶段。对管理人员来说,他们在IT项目中所面临的挑战包括项目范围和目标的优化、取得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以及确保项目所带来的变化能保持下去。统筹规划可以提 2

高IT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降低项目失败的风险、使项目预算和进度安排更加精确。

在项目进入收尾阶段时,高层管理人员应确保系统经过了合理和彻底的测试。他们必须确保整个组织在各个方面(沟通、培训、标准运作流程、政策等等)都已经发生变化,当系统改造真正实现时员工不会抗拒变化。如果没有勤勉尽职地进行组织变革管理,员工就有可能回复到老的工作方法,变化无法持久,投资回报率则受到影响。

企业运用统筹治理(integrated governance)的方法,为转型项目的实施制定全面的计划(IT管理是公司的信息及信息系统的运营,确定IT目标以及实现此目标所采取的行动;而IT治理是指最高管理层(董事会)利用它来监督管理层在IT战略上的过程、结构和联系,以确保这种运营处于正确的轨道之上---编者注)。各业务单元和支持部门(IT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等等)作为一个整体密切合作,共同对项目的成功承担责任。各部门经理必须避免战略导向不清晰、需求描述不完整、对人员和流程任务的管理不力、以及系统测试不严密。

仅仅聘用适合的人做项目还不够,还需要对项目进行治理。有些经理人认为员工自然而然地就会把事情做好。大多数员工都有良好的愿望,也会努力去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但是公司中的每个员工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缺乏全局观的人所做出的决定对整个组织来说可能不是最佳的。有效的项目治理可以克服这个难题,它确保你能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并使关键的利益相关方和决策者参与到项目中。

有效的项目治理要具备这样两层结构:项目团队负责项目的规划、建议和执行,该团队必须向由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项目审批委员会或指导委员会汇报工作。项目审批委员会(PAC)对整个项目的成功负责。由此可以看出,项目要取得成功,项目审批委员会必须能从正确的角度观察问题并给予项目团队恰当的授权。

标准化的实施方法

自上而下的规划、统筹治理只能够保证公司"做正确的事",而为了让项目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公司还必须学会"正确地做事"。

被分派到项目小组中的员工往往缺乏必要的经验。在当今快节奏、流水线化的工作环境中,高级管理人员常常过高估计员工的能力。因此,他们随意地让员工承担起新的责任,而不考虑其是否胜任。此外,很少有公司能够确保在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所有的项目成员都能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造成项目失败的另外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公司未能明确界定项目成员承担的具体角色和职责,成员也没有就这一点达成共识。

项目失败的肇因常常出现在项目的开始和结束阶段。在项目周期的初始阶段,对业务目标和需求的定义不精确会延误项目的进展。最常见的不足之处是项目的发起人无法清晰地描述业务需求。因此就项目方向的选择出现多次反复;在有些公司内,直到项目临近结束还会出现这种反复。这类失误的代价非常高:它可以使一个项目的成本高出预算达一倍。这种情况就出现在一个大型的现金周转(cash-to-cash)管理系统项目中。虽然项目预算只有1,000万美元,但最终公司在这个项目上的投资超过了2,000万美元。

在项目周期的收尾阶段,无法使员工改变日常工作中的行为模式是导致项目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出现在很多销售自动化项目中。销售人员不愿意使用公司领导强加给他们的技术。高层主管可能完全支持此项目,但是中层经理和各个相关业务人员却没有给予全面支持。如果各级别的主管人员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没有在必要的人员和流程转变过程中给予支持,项目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这种项目失败的情况完全可以被避免。有几条专门原则可以使管理人员降低犯错的概率。实践证明,"组织准备度"(组织为变革准备就绪的程度)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它囊括了项目成功所需的所有关键步骤。例如,"倾听顾客声音(VOC)"保证企业已经彻底评估了项目在人员、流程和系统方面的业务需求,它使各方在"项目能为企业带来什么、不能带来什么"这个问题上形成一致看法。

其他能降低项目失败概率的方法还包括:为测试新流程进行试点,用分析手段保证有关人员对角色和职责有清晰的了解,以实施预演的方法保证各部门的具体需求在项目周期的早期就被考虑到。运用这些可重复运用的、标准化的方法大大提高了项目的成功概率。

平衡供求

很多企业都说它们的项目有轻重缓急之分,但是很少有企业真正把优先次序落到实处。顾名思义,优先级别高的项目可以"借用"优先级别低的项目的资源。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则意味着企业中某些人的利益受到损失,因此很多经理常常过于谨慎地回避利益冲突,而不能在优先次序和利益关系之间进行正确的权衡取舍。

当企业同时进行多个项目时,就会出现瓶颈,每个项目得不到足够的资源,人员在项目之间赶场,浪费了时间。不幸的是,管理人员很少意识到资源过分摊薄的严重性。如果现有项目所需资源超过企业的能力,如果员工排不出时间休假或接受培训,如果某个部门发现它缺乏应付意外事件的灵活机动性,那么经理人员应该断定公司同时进行的项目太多了。

要真正使信息化项目和服务的供求取得平衡,企业需要提高以下信息的透明度:人们在干什么(核查其所需的时间和技能),成本有多大(项目和成本核算),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水平(绩效考核)。未能搜集、整理这些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决策,可能是很多IT部门最大的失误。他们掌握的这些信息常常不够完整和精确,散布在不同的数据库中。但是只要处置得当,这个困扰IT部门的难题是可以被克服的。

让我们考虑一下数据问题。目前,有效管理IT项目和服务所需要的数据散布在不同数据库中。如,项目的财务信息在财务系统中,资源信息在人力资源系统中,项目的进展情况则需要到阶段评价报告和项目计划中去寻找。而项目成本核算信息通常就不存在。

通常,只有IT经理才会定期接触到这些数据,所以项目决策的重担落在了他们身上。但在很多公司,业务部门经理和IT经理没能跨越职能部门携手合作,平衡供给和需求。如果IT部门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太过超前以至于业务部门无法采用,那么对企业来说一点儿好处也没有。每个项目的资源模型不仅要考虑IT资源,而且还要包括完成项目所需的业务资源。项目核算应当兼顾项目的 4

成本和利润。

平台管理

业务管理人员必须了解,对于每个投入使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来说,每年的运营、维护和安全保障费用是其实施预算的20%到40%。因此,在大多数公司里,固定的IT营运费用占到IT预算的70%之多。也就是说,大部分IT开支仅仅被用于维持系统现有的性能。

为了使信息化项目和服务更加有效,企业必须从这些错误中吸取教训,提高对应用和技术平台的管理水平。重要的是企业在对平台进行计划时应更加主动。具体说来,就是:

●在引进新的平台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明确新的系统如何才能在整个公司范围内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在系统升级前周密计划,使公司能更好地利用整个平台的新功能,以降低成本、改进工作流(workflow)或提高信息的可获得性,提高决策能力;

●明确平台之间的依赖关系,整合各业务部门所使用的平台,以此加快业务运转,使业绩信息具有透明度。

聪明的IT经理可以凭一己之力提高系统的效率,但是大幅降低固定运营成本最好的办法是从源头抓起。能对平台进行有效管理的企业知道,技术管理不能脱离组织行为管理,就像组织行为管理离不开技术管理一样。

在平台管理中,最重要的决策不是选择哪家供应商的应用程序,而是公司如何才能最有效地运用系统来提高盈利能力。在投资购买一项高达几百万美元的资产之后,公司应当知道如何才能从这项投资中获得最大回报。

信息系统战略管理的五个要素是相互促进的。例如,跨部门的管理结构对平台管理有帮助,使项目的运作视角更加具有全局性。自上而下的规划使公司专注于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让中层经理们各自为战。如果在商业可行性的分析中采用公认的最佳模式,可以保证企业在投资时已经考虑过项目的总体拥有成本(TCO)。

考虑到投资回报,落实五项核心要素的成本并不是太高。例如,一家公司如果每年把销售收入的3%投入到IT上,通常在今后的五年中,它每年因此可以节省的成本占到销售收入的1%。而我们并没有把IT投资所带来的增量收益计算在内。落实五项要素、进一步完善IT投资所耗费的资金每年不到IT预算的1%。

但是节约成本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首先,企业必须愿意为了降低成本而投入资金。不过,这些措施的投资回收期大多为一年,所以企业可以迅速地收回投资。

其次,高级管理人员还必须积极地参与对IT产品和服务"内部市场"的管理。前文所提到的企业行为模式的转变威胁到现行的授权方式,因为它改变了大多数企业多年以来形成的预算和责任 5

要素分类范文第3篇

企业价值评估资料搜集目录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及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经营许可证、国有企业产权登记证等;

2.企业简况、企业成立背景、法定代表人简介及经营团队主要成员简介、组织机构图、股权结构图;

3.企业章程、涉及企业产权关系的法律文件;

4.企业资产重组方案、企业购并、合资、合作协议书(意向书)等可能涉及企业产权(股权)关系变动的法律文件;

5.企业提供的经济担保、债务抵押等涉及重大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文件;

6.企业年度、半年度工作总结;

7.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政府部门文件;

8.企业近五年(含评估基准日)财务年度报表以及财务年度分析报告,生产经营产品统计资料;

9.企业现有的生产设施及供销网络概况,各分支机构的生产经营情况简介;

10.企业产品质量标准,商标证书、专利证书及技术成果鉴定证书等;

11.企业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12.企业未来五年收益预测(C表)以及预测说明;

13.企业历年无形资产投入统计资料(包括广告、参展等费用);主要客户名单、主要竟争对手名单;

14.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包括经营优势及主要风险);

15.新闻媒体,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的相关报道和评价等信息资料;

16.企业荣誉证书、法定代表人荣誉证书;

17.企业形象宣传、策划等相关资料;

18.企业现有技术研发情况简介及技术创新计划;

19所有长期投资的章程,被投资单位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基准日及前三年的会计报表;

20.其它企业认为应提供的资料;

21.企业承诺书;.

22、企业非经营性资产清查材料;

要素分类范文第4篇

行业企业调研报告提纲

一、调研背景

1.调研目的

2.调研意义

二、调研基本信息

1.调研对象与内容

2.调研方法与工具

3.调研过程与结果

三、调研分析

1.把握xxxxxx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

2.把握xxxxxx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各级用人层次及数量需求。

3.厘清xxxxxx专业匹配的职业内涵、职业岗位群与工作职责。

4.厘清xxxxxx专业匹配职业的技能人才层次分类及数量需求。

5.分析各层级技能人才主要工作任务、对应的能力特征以及与国家职业标准等级要求的对应情况。

6.分析各层级技能人才主要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与知识技能要求。

7.比较同类职业院校xxxxxx专业培养方向定位、培养层次定位与近年办学规模。

8.借鉴本学院xxxxxx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情况。

四、调研结论

1.人才培养方向定位

2.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要素分类范文第5篇

文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应用文写作是以实

用为目的的写作实践活动,从总体角度说,它是研究应用文体写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

本技能技巧的一门学问。在学校教育中,它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从接受

美学的角度来看,写作活动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即写作主体——作者;写作客体——所反映

的客观事物(包括精神客体);写作本体(或称载体)——文本;写作受体——接受和作用对 象即读者。 应用文写作具备以 下几个特点: (一)实用性 应用文的主要任务

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如:经济活动要写分析报告,要写 经济合同;法律行为要写起诉状、 答辩状;礼仪活动要写请柬、祝贺信、贺电,死了人要发布消息要写讣告,开追悼会要写悼

词,婚丧喜庆要在门框张贴对联;开会要发通知,有重要事项请求上级答复批准要写请求。

总之,为了办某件事,解决某个问题,交流某项经验,疏通某一情感,达成某种协议,都必

须选择适合表达的具体文种,讲求实效。可以说,每种文体都体现出很强的实用价值。 (二)真实性 应用文要求作者严

格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决不允许虚构和凭空想象。真实性是应用文体写作的 生命之所在。 (三)针对性 应用文写作有着明

确的功利目的性,它是为处理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因此,它有着明确的

特定接受对象,有强烈的针对色彩。 (四)时效性 时效性包括应用文

的时代性、及时性、作用时间的有限性三层含义。所谓时 代性,是说它要与现实紧密结合, 紧跟时代、适应时代的变化与需求。所谓及时性,是说它要求在一定时限内完成写作任务,

延期则会影响作用的发挥,甚至贻误工作。 (五)工具性 应用文本身不是人

们追求的目标,仅仅是能动地实现特定目标采取的手段。 (六)规范性 应用文的体式是固

定的,严格讲究格式准确。其文本形式和制发程序都有特定要求,讲究规范。在实际写作中,

不同种类的应用文都有一套为内容服务的相应的体式,都有其惯用的格式、结构、手法及写

作要求,且相对稳定,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有变化。当然,我们所说的固定,也只是一种相 对意义的固定。

写作过程: 1.确立主旨(文章题目);2.选择材料;3.安排结构;4.语言表达; 篇二:应用文写作概述 应用文写作概述(首页) 共页

审阅签名:年 月 日 应用文写作概述 教学说明

这是本课程的第一

课。首先要向学生强调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介绍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介绍学习本课程的

方法。其次,从微观探讨怎样写作应用文,希冀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认识。 教学媒体 教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应用文被应用到社

会生活各个领域,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成为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有

效管理工具,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交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社会,应用文的作 用越来越重要。 但是,在日常应用

文的运用中,仍有些人不能写格式规范、内容正确的请假条。如果这样,就会影响个人在社

会工作中的形象,俗话说文如其人。

二、对应用文的宏 观把握 1.应用文写作的概念 2. 应用文的种类 ?日常应用文书: 条据、启事、请柬、邀请函、求职信、感谢信和申请书等; ?行政公文:命令、决定、通告、

公告、通报、意见、议案、会议纪要、通知、报告、请示、批复、函等; ?事务文书:计划、总结、竞聘报告、述职报告、调查报告等; 3. 应用文的特点

?实用性 ?真实性 ?规范性 ?简明性 4. 应用文的功用 ?沟通和协调作用 ?凭证和依 据作用 ?领导和指导作用 ?宣传和教育作用

三、堂上巩固练习

(答案见教参) (二)判断题(对打?,错打×) 2. 应用文最常用 的表达方式是( ) 通过以上的学习,

我们对应用文写作有了整体的认识。明确了应用文与其它文章体裁有很大的区别。 第二课时

五、从微观掌握应

用文的写作 1. 写作的四要素 2. 研讨,写作的四 要素有什么关系, 的统领因素,起主导作用;“写作客体”是写作的指描对象;“写作载体”是物化的形态,是

写作考虑的文章图式、预期形式; “写作受体”是读者,他对写作过程、写作行为起制约作

用。“写作主体”进入写作状态,“四体”处于一个相互制约的运动过程。 3. 怎样写作应用

文(重点难点) 研讨: ? 怎样立意 语言是载体,是表

达方式的运用,。 思考:应用文语言得体的含义。 应用文的每一文体

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写作用语,包括特定用语、惯用语、缩略语等。 应用文写作一般用

叙述、议论和说明三种表达方式,而又以说明为主。 应用文用语得体,

体现在多方面。要考虑文种及该文种的性质,体现其语体色彩。要考虑环境场合。 4. 提高应用文写

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1)掌握应用文写

作知识,熟悉不同文种的规范格式。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

习,我们明确了写作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掌握了怎样立意,如何选材,确定结构,正确运用

语言。包含了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写作过程。

七、评估与检测(答 案见教参) 1. 填空题 ?写作有四个相互

制约的因素,写作的作者在写作行文时必须考虑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影 响,这四个因素是:———— ———— ———— ———— ?应用文写作的四

个要素是:主题(立意)———— ———— ——— 2. 判断题(对打?,错打×) 应用文写作主要考

虑写什么,怎么写,不需要受受文对象的制约。 篇三:应用文写作试卷 华北

电力大学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考试试卷(a)

一、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应用文写作包括

四个基本要素是( )、( )、( )、结构。

3、 国务 院、中央军委授予李鸿武同志 “抗洪救险民兵营 长”荣誉称号的命令 国发[1992]13号 这则公文标题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要素。

5、诉状一般由首部、

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有各自的要求。

9、《合同法》对合 同的内容作了指导性规定。

二、简答题(选做 其一,5分)

2、什么是可撤销合 同,

3、消息有何特点,

三、写作(共25 分)

1、给下列消息加一

标题和导语(3分,标题1分,导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4页,第1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传统对联三要

求辨析下边的各幅对联是否合格,不合格的请改正(3分) a改革春风吹绿山 河 革命火炬照亮天地 b九州大地百花齐

放好春光 四化征程万马奔腾新气象 c劳动致富喜临门 政策落实春如锦

3、指出这份合同存 在的错误之处(9分) 经济合同 立合同人:××食 品公司第四车间(甲方) ××第二建筑公司 生产科(乙方)

3、甲方委托乙方建 造东厂方一座。 立合同人: ××食 品公司第四车间( 公章) 主任: ×× ×(私 章) ××第二建筑公司

生产科(公章)科长:×× ×(私章) 1995年5月12日 11月7日下午,杨

勇平副校长莅临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进行科技工作调研,听取人文学院科技工作汇报。

汇报会在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会议室举行,院长蔡利民、副院长法政系主任沈 长月、副院

长王学棉、法政系副主任梁平、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主任周凤翱等领导和教研室主任以及

多位教师代表参加了汇报会。汇报会由学院党总支书记范立主持。 汇报结束后,檀勤

良处长指出学校此次组织大规模科技工作调研的目的是听取一线科研人员的心声,开拓思路,

更好的制定学校“十二五”科技规划。 杨勇平副校长最后

发表了讲话。杨勇平副校长高度赞扬人文学院的工作与5 年前相比有了天壤之别,呈现出良

好的发展势态,并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适应国家和北京市能源发展 需要,准确定位,方向很好,代表了学校在人文社科方面的科研实力。 同时,杨勇平副校

长指出人文学院发展面临的优势不多,劣势更多。从横向比较来看,我校人文学科与其他院

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人文社科标志性科研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获取还不多。 杨勇平副校长随后

要素分类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和专家访谈,对篮球意识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及篮球意识的培养途径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篮球意识是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是运动员在球场上进行感知、分析、判断、思维等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

关键词:篮球意识 构成要素 影响因素 提高途径

前言

篮球比赛是一项集体的对抗项目,它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而且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篮球意识。运动员如具有了良好的篮球意识,就能在比赛场上根据攻守态势,主动地寻求和掌握战机,采取恰如其分的对策和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本人和本队的优势,克敌制胜。因此,对篮球意识的研究一直受到篮球界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调查近几年有关文献,从心理学的角度着重探讨篮球意识的概念内涵,为提高我国篮球训练科学化水平做些有益的探索。

1.篮球意识的概念

所谓篮球意识是指篮球运动员在从事篮球实践活动中,经过大脑积极思维、提炼积累的,一种正确反映篮球运动规律性的、特殊心理素质和心理机能的反射能力。人的意识过程是通过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感知并进行思维加工而完成的心理活动的最高级形式,并且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篮球意识是在篮球运动中产生的心理活动,它涉及篮球运动的各个方面。它的形成是两个信号系统相互协调的结果,其中第二信号系统的思维能力是篮球意识产生的重要条件。

2.篮球意识的特点

2.1协同性

篮球是一个集体运动的项目,要求运动员的认识高度统一。假如场上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水平参差不齐,配合就很难协调一致,就会影响全队技战术水平的发挥,甚至会影响团结,导致比赛失败。所以对一个球队来说,不仅有一流水准的个体战术意识,而且要有协同一致的整体战术意识。

2.2灵活性

篮球场上的技战术丰富多样,场上形式变幻莫测。如果运动员固执己见,死板机械,为预定的战术设想所束缚,不能根据场上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反映,必然会被对方牵制,难以获得比赛的胜利。因此,高层次的篮球意识必须具有灵活性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必须根据场上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以便更有效地制约对手,克敌制胜。

2.3实践性

篮球意识是在运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运动员在跑、跳、运、传的运动中,通过观察判断,形成战术意义上的认识,并迅速付诸相应的技、战术行动之中。同样,篮球意识的体现与修订,必然要以运动实践的需要为根本原则。任何战术意识必须符合比赛实际情况和行动规律。同样的技术,由不同的运动员使用出来,其效果也会有异。所以在比赛场上,必须迅速做出合乎客观实际的抉择,而不能盲目或错误的判断。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技战术的优势。

2.4瞬时性

篮球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具体过程,而运用往往只在一瞬间。篮球比赛的特点是高速度、强对抗,完成运作的时间及为有限。机会的把握只有短短的一刹那,这就要求运动员对场上的各种情况随时作出快速而正确的反映,即在动作的瞬间,经过瞬间思维产生行动意图并付诸于实施。任何迟疑都将会贻误战机。

2.5节奏性

在比赛中,篮球技战术意识表现出极强的节奏性。篮球比赛的速度呈现相对的快与慢,运动员篮球意识表现的强弱与正确程度,时刻受到比赛速度和比赛节奏的制约。有时由于反应和瞬时思维落后于赛情突变的速度,以至来不及形成合理的战术意识,而不得不借助于直觉、推测和事先确定好的意图行动。同时,具有极好篮球意识的运动员不仅体现在技战术应用上,而且体现在对比赛节奏的把握上。篮球场上,如果控制不了比赛的节奏,就是有再好的技术和战术,也只能以失败告终。

3.影响篮球意识的因素

运动员在比赛时所采取的每个行动,都要受篮球意识的支配。因此,篮球意识对比赛起着巨大的促进或妨碍作用。影响篮球意识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的因素有:专业和文化知识的水平,技战术水平,智力意志品质,神经类型,性格气质等因素。客观方面的因素有:教练员的训练水平、管理水平、知识水平,同伴水平,训练的环境、场地、器材及训练的时间、内容等因素。

4.培养篮球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4.1提高文化素质,加强篮球理论知识的学习

运动员在比赛中对场上出现的复杂情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需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较强的逻辑性。应该让运动员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充分了解篮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深刻理解规则和裁判法,学习一些生理、心理、运动力学、运动技巧等基础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4.2观察能力的提高

观察能力是形成篮球意识的前提,因此必须重视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两个以上技术动作组合与衔接练习中,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提高用眼的余光观察的能力。

4.3在技术训练中渗透篮球意识训练

在技术训练中渗透篮球意识训练,是培养篮球意识的基础。篮球意识是在长期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中科学地、潜移默化地形成的,一个篮球运动员从开始接触篮球活动起到结束篮球比赛生涯,教练员都应对其不间断地采取各种途径和手段进行篮球意识的培养和深化,而这种过程在最初的技术基础训练阶段却是个关键。在技术训练阶段培养运动员的篮球意识应着重培养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应变能力。

4.4在战术训练中强化篮球意识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性的运动项目,必须充分地体现集体的力量、配合和智慧;篮球战术正是场上队员紧密结合、协同作战的纽带。战术训练的主要目的,除了使运动员熟悉一种或多种战术的模式组合外,还要培养和提高其篮球意识及战术运用能力。比赛中每一个行动都属于战术性的活动,都有其明显的战术目的。在同伴间的战术配合中,篮球意识起着支配行动和战术衔接及变化的作用。它关系到战术的实现和成功与否,所以,应在战术训练中强化篮球意识训练。在战术训练阶段培养篮球意识应着重培养运动员的视觉选择力、战术思维能力、应变能力。

4.5通过心理训练培养篮球意识

心理训练是逐步培养和提高篮球意识的主要辅助手段。篮球意识是随着技战术训练而产生的,加之动机训练、自信心训练、认知训练、意志训练和心理调整训练等,使篮球意识逐渐成熟、完善。而比赛期间的心理训练,则是培养和提高篮球意识的主要促进手段,即通过赛间、临赛的心理训练,使运动员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促进运动员的篮球意识得以正确、及时地运用或超水平地发挥。通过心理训练,能培养运动员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稳定性(自我控制能力),使篮球意识得以正确、及时地运用或超水平地发挥。而心理训练的主要目的也正是如此,它们相互辅助和促进,还相互依赖。这是篮球教学与训练中所不容忽视的重要手段之一。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篮球意识是篮球运动员对篮球运动规律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它支配着运动员的心理活动过程。

5.1.2影响篮球意识的因素包括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分析能力以及训练及比赛时的心理素质等。

5.2建议

5.2.1篮球意识是决定比赛进程的重要因素,应加强对其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促使篮球意识教学更为科学化。

5.2.2应加强技战术训练与篮球意识的有机结合,在技战术训练中加强篮球意识的培养,促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从而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篮球运动的本质规律。

参考文献:

[1]叶国雄,陈树华.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3.

[2]樊西宁,蒋明朗.篮球意识之我见[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4):65—67.

[3]樊西宁.体育专业学生篮球意识培养的探索[J].商洛师范学院学报,2001,(3):93—96.

[4]孙民治,谭朕斌.篮球意识及培养[J].北京休育大学学报,1995,(6):53—56.

[5]郭永波,孟文娣.“篮球意识”定义辩析[J].北京休育大学学报,1996,(3):19.

[6]黄汉萍.篮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及其培养[J].山东体育科技,1996,(1):49.

上一篇:中国商圈范文下一篇:燕赵福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