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背景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应用为核心、以能力为趋向。然而,当前,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類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着定位不准确、目标不科学、缺乏实践、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复合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积极探索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科学模式。研究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培养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而且对社会工商管理行业发展意义深刻。

1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要求

1.1以应用为核心

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应该以应用为核心,重视学生对工商管理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社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为社会培养人才。并且,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在学习工商管理知识之后,能够将工商管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另外,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应体现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评价上,开设应用性课程,开展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价。

1.2以工商为基本

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应以工商为基本,强调学生对工商领域相关知识的学习,夯实学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不断强化学生的工商管理类基本技能。同时,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应重视学生管理运营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不断提高学生的管理运营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1.3以需求为导向

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应以需求为导向,重视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为此,高校在工商管理类课程设置的时候在社会需求导向下对课程类型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以培养能够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另外,由于高校人才培养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周期较长,在培养模式选择方面要充分考虑未来一段时间中工商管理领域的发展需求,增强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1.4以能力为取向

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应以能力为导向,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学生在未来工商管理工作中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工商管理技能,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全面考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同时,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教学评价体系设计的时候应将学生综合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2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有些高校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中缺乏对高校的准确定位,制定的目标较高,强调重点专业的扩张,加快建设研究型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然而,高校教育资源有限,教学水平难以达到重点专业要求和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的要求,导致工商管理专业定位存在着较强的盲目性。另外,有些高校工商管理类教学重视教学而忽视学术发展,没有积极培养学术型人才。

2.2培养目标不科学

目前,有些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够科学,存在着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现象,一味强调学生在工商管理过程重要了解哪些知识,而没有教会学生在工商管理工作中要做哪些事情,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不符合社会应用型人才需求。

2.3课程体系不完善

有些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实践课程比重较小、理论课程比重较大。并且,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材十分陈旧,难以反映经济发展现状,不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另外,有些高校的工商管理类课程建设缺乏企业参与,没有根据企业的工商管理类人才要求开设相关课程,导致课程设置与企业要求不相符,严重影响工商管理类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4实践教学不足

很多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都存在着实践教学不足的现象。具体来讲,高校工商管理实践课程数量较少,学生缺乏工商管理实践的机会。并且,有些高校虽然设置了实践课程,但是却没有落实实践课程,没有按照课程要求及时开展实践教学,而是以理论教学代替实践教学。另外,有些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缺乏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践,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工商管理,不利于应用能力培养。

2.5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有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综合能力不强,难以开展高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讲,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毕业于高校工商管理教育专业,没有工商管理实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工商管理实践过程中不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工商管理行业发展情况和岗位要求,难以为学生的工商管理提供科学指导。另外,我国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教师参加继续学习,提高学历。然而,继续教育仍然重视对工商管理教师知识理论的教育,而忽视对工商管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导师工商管理教师实践能力不足,难以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2.6评价系统不完善

有些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评价系统不够完善,教学评价存在着较多问题。具体来讲,有些高校工商管理类教学评价只对学生的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学习进行评价,以试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并以学生试卷成绩为主要依据进行评价,没有对学生的工商管理技能、知识运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并且,有些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评价仅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了合作企业、家长等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评价,工商管理教学评价主观性较强,科学性较差。

3构建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从指导思想方面来讲,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应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专业定位政策开设工商管理专业,明确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向,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并且,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应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使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积极与国际接轨。另外,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应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开展应用能力培养工作。从培养目标方面来讲,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要设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其中,知识目标要强调学生对工商管理知识的学习,能力目标要强调学生工商管理能力、适应能力、职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素质目标要强调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3.2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措施

3.2.1优化课程体系

首先,高校构建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应科学设计工商管理类课程架构。为此,高校应明确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课、骨干课、选修课和实践课,夯实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加强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强化专业实践;其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重视课程结构的平衡性,合理安排课程结构,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安排工商管理类课程。

3.2.2教学方法设计

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以理论教学、实习实践教学、模拟小学、案例教学为核心,设计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能够强化学生对工商管理类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实习实践教学能够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案例教学能够强化学生对工商管理案例的分析,加强学生对实际工商管理的了解。实习实践教学能够积累学生的工商管理经验,提高学生的工商管理业务能力。

4构建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4.1明确定位

高校应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根据社会需求强调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及综合能力的锻炼。并且,高校应明确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结构,明确工商管理教学中能力培养的重点,合理构建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为此,高校可以以应用能力为重点、以专业能力为基础、以非专业能力为辅助,构建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

4.2加快课程改革

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应加快课程改革,不断提高工商管理课程教学质量。为此,高校应积极在重视工商管理课程的多样化发展,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民俗特点、学校资源特点和工商管理行业特点等开设个性化的工商管理课程,突出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并且,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促进课程综合化发展,加强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的综合能力,开设与工商管理相关的综合性课程。同时,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应积极重视课程的人文化发展,在工商管理课程讲解过程中引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加强学生对工商管理文化背景的了解,不断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应加快课程的应用化发展,根据应用型人才需求设置应用性较强的时间课程,强化学生对工商管理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4.3开展产学研结合

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可以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强调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锻炼。为此,政府应加强对高校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支持,制定产学研教学模式发展的相关政策,出台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法律规定,制定产学研教学模式发展的战略规划,加强对高校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支持。并且,高校在产学研模式开展的过程中应积极完善产学研模式的运行机制,确保产学研模式的合理化、法定化和制度化运行。为此,高校应制定工商管理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战略规划,加强对产学研教学模式的科学指导,加快产学研模式的科学发展。

4.4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建设是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能够为工商管理类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人才支持。因此,高校应加强师资建设。为此,高校应制定双师型教师建设战略规划,出台双师型教师引进制度和培训制度,增加双师型教师,优化工商管理教师结构。并且,高校应加强对工商管理教师的教育技能培训,强化工商管理教师对新课改教育理念、方法、技能等的学习,不断提升工商管理教师的教育技能水平。另外,高校应不断均衡工商管理类教师的年龄结构,技术引入年轻教师,加快青年教师发展,均衡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比例,增强教育活力。

5结论

总之,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工商管理专业不仅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更是对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高校需要针对本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特点,来在市场的导向下,对本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积极的优化和创新,以此来实现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作者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学者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本课题的研究中来,从各方面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提出更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我国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辛焕平,刘丽辉.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8,(14).

[2]王秋璐,杨宇.创新创业引领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市场论坛,2017,(10).

[3]杜海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改革與实践——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对外经贸,2018,(01).

[4]林海涛.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

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经济管理类本科 毕业论文指导模式 存在问题 重构

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及本科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学生为了能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把毕业论文放在了从属地位,加上用人单位很少关注毕业论文,更造成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怠慢心理,致使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日趋下降。其中,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更是令人担忧。

一、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毕业论文指导环节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1.指导时间偏少。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基本上都是从大四第一个学期开始,有些院校可能提前一点,也是从大三第二个学期才启动,而这个学期本科生的上课压力比较大。当他们刚刚对毕业论文有一些想法时,考试又将他们的想法打断。到了大四,各种求职、考试等压力扑面而来,到他们真正安心写作毕业论文时,距离毕业时间已经不多了。因此,从大三第二个学期开始毕业论文的指导,已经是比较晚了,表面看起来还有一年时间,可实际有效时间不到两个月。这时,指导教师指导基础较弱的学生,他们被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2.整体指导的策略。

现行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从指导策略上来看,属于一种整体指导。这种模式是指导教师从多方面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包括论文的主题、结构、表达和学术创新等。这种指导模式的结果是,学生自己不努力收集资料进行论文写作,大部分甚至全部依靠指导教师。这样的指导策略,使指导教师非常辛苦,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却呈逐年下滑的趋势,期望学生通过写作毕业论文培养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没有达到。

3.缺乏奖惩措施。

指导教师指导完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打过分之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就被束之高阁。某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否真的应得某个分数,毕业论文有没有抄袭的成分,也就没有人去关注了。由于没有明确具体的监督和奖惩制度,指导教师、本科生和有关的管理部门对毕业论文实质上都是不太重视的。在这种情况下,指导教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必然会有所下降。

二、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重构

针对上述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对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进行重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毕业论文采用的都是配给制,即由学院将学生平均分给每个教师指导,很容易出现学生的选题方向不是指导教师的研究范围,给指导教师带来困难。如:无法把握选题的意义,无法判断使用材料的准确度,无法判断论文有没有新见解,无法判断论文是否具有实用价值,等等。这样,指导教师只能从形式上予以指导,论文的质量很难把握。因此,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打破这种配给制,实行师生互选的制度,优化指导工作。笔者认为,具体操作可以这样:首先,征集学生的选题或选题方向,然后按学科方向将学生划分到不同的学科,由教师来选择学生;教师选定以后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如果对教师不满意,可以提出来换指导教师。在“经济管理类本科的毕业论文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希望毕业论文课题分组应采取的方式?78%的学生反映,希望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双向选择。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对对方有所了解,尤其是教师,他在选学生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自己能不能指导学生提交的选题。所以,双向选择是一种优化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方式,也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一种切实的制度保证。

2.对学生采用习惯培养的方式。

前已述及,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一般都安排在第四学年集中进行。这种突击战必须以学生训练有素为前提。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与水平,必须科学安排、强化平时训练、循序渐进、变突击式为习惯性培养式。当我们取消了年度论文的教学方式后,必须找到一种替代的方式,平时训练这一环不能少。笔者认为,可以落实到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去,通过加强学科课程平时作业的学术性训练,既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作要求,也可以撰写学术述评或学科课程论文的形式予以强化。在一门学科课程结束时,或要求学生就学科课程中的某一问题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加以评价,或提交有自己一定见解、符合学术规范的学科论文。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采取多渠道的指导模式。

所谓多渠道指导模式,就是以网络指导为主体,辅之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学生课外学术活动引导。具体实施如下:第一,在正式写作毕业论文之前,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行见面与不见面相结合的指导方式,使师生间的交流渠道变得畅通。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师生适时异地交流,同时也可通过电子邮件实现异地不同步的及时交流。第二,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机联系起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不好,是因为期刊论文读得少,理论基础薄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多讲期刊论文的前沿动态。同时,教师要结合自己的课程和自己的论文写作经验,向本科生谈论文该如何选题、如何查找资料、如何选用相关理论等。第三,利用各种学术活动激发本科生的学术兴趣和论文写作能力。如,院系进行教工的学术论文或教研论文研讨会,邀请本科生参加。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创新素养与学识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这种教学方式是以精英教育为背景的,它与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势并不十分贴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必须优化指导、相互协调,对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进行重构。从而,切实提高本科论文的质量,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小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滑坡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广场,2005,(11).

[2]冀满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刘巨钦.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论文撰写[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

[4]王宝华.指导经济管理学科毕业论文的几点体会[J].北京联合大学化学学报,2000,(增1).

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文章分析了工商管理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从多视角教学思维、立体化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构建组合式的教学模式,为创新创业导向下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创新创业;组合式教学模式;工商管理专业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在政策层面已多次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201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专门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对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我国高校开设较早的管理类专业,具有知识结构体系独特,所涉及理论复杂抽象,课程实践性强等特征,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中采用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现有的教学模式难以完全适应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相应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急需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对工商管理专业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与改革。

一、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就业难倒逼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一个社会问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大学生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系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训练,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技能培训相对滞后。因此,高等教育要不断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工商管理专业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我国高校开设较早的管理类专业,以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现代企业经营等方面知识,又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管理类人才为目标。而工商管理类课程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拥有独特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课程与实践结合紧密。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是最适合创新创业的专业,也是最需要将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于不同的企业和其他组织?为此,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整体研究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对于适应、满足和突破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该专业的要求,提高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重塑与提高人才质量是极其重要的。

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

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专业,工商管理在吸收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有效经营与管理企业的理念、制度和方法等,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虽然不同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定差异,但一般而言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这些课程的知识体系较为特殊,所涉及的各种概念、理论抽象性强,并且大多数知识点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其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后,所从事的职业主要包括传统管理类、市场营销类、人力资源管理类、物流管理类、项目管理师、咨询师等等。这些职业或多或少都需要一定管理经验或技术背景。而现有的教学模式又存在种种问题,制约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也导致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的毕业生应聘时受到强有力的冲击。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学理念陈旧

工商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理念存在有误区。一方面,创新创业教学更多地被误解为面向少数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创办企业的指导,通过指导学生创业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是注重培养成功的创业者,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下所开设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将创新创业教学等同为专业理论课程,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的掌握,忽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符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为课堂灌输式教学,要么侧重于“案例教学”,要么特色在“讲授式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习惯于在课堂听讲记笔记、课后背诵。教师与学生课后联系少,教考基本上不分离。 同时,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工商管理专业特色课程及新开课程比较少,不利于学生掌握前沿的专业知识。甚至一些专业课设置还与市场需求脱节。例如,对于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很多高校往往都只是对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知识,并不能给学生提供接触企业实践的机会,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管理沟通能力。这种只重理论性的教学,并没有使学生获得到更多的知识,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三)不重视实践环节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习、软件应用、企业调查、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偏重理论,学生普遍缺乏参与项目或团队协作的实际经验。許多高校虽然提供一些校外参观的机会,但是,由于受实习单位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有些学校并不能联系企业让学生实习,只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这就导致学生常常利用家庭关系,开出实践证明交给学校应付了事,他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践能力锻炼。

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导向下工商管理专业组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文章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要求与培养目标,按照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能力统一、专业素养与专业思维互动的原则进行重新思考,从“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三个维度探索工商管理专业的“组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思维上,运用“创新思维,互动思维,多项思维、逆向思维、同向思维、例证思维”多视角组合的6项教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课堂组合式教学、课程组合研讨教学、课程组合技能教学”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运作能力;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等网络信息化手段,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有力工具支持。

(一)多视角教学思维探索

“人才培养——人才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对应的动态平衡过程,实现这一动态平衡过程的前提条件是人才培养的预应与随动。时至今日,创新创业导向下的教学指导思想已不是某个单一思维能完全覆盖的,而必须依靠多视角组合教学思维。针对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特点,文章侧重在“创新思维、互动思维、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同向思维、例证思维”多视角组合6项思维的具体内涵及其教学实践的关联上展开研究。

(二)立体化教学方法构建

1、课堂组合式教学方法

课堂组合式教学主要是指在课堂时间内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组合使同学充分利用课堂有限时间,充分掌握课程所要求的理论和知识点,达到课程教学要求。具体而言,主要研究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运用:

(1)“反馈式意境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反馈式意境教学法”是指根据相关课程内容的进程,通过创设意景、制造气氛,展现课程内容相关场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并及时反馈。具体而言,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对照工商管理课程中的理念、原理甚至方法,通过广泛搜集、寻猎、选辑相关主题的影视片段视频,在课题上随学随放,课堂研讨反馈,达到引导学生感悟、整合工商管理课程内容实践意义。

(2)“辩论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学习工商管理课程属于“易记不易理解”的事。同时,管理学理论都是管理实践的规律性总结和提炼,有些理论并非难懂,而是因为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历,致使难以理解成为必然。

而根据认知规律,人在大脑思维活跃、气氛急迫时,理解深度会超乎平时。为此,可以在工商管理专业的部分课程中采用辩论式教学。其实施要点是针对工商管理相关课程的不同章节,由教师确定选题,学生自主准备,在课堂上通过学生陈述、辩论。通过辩论来阐明道理,以及学生辩论中对大量素材的整理和紧急情景下的运用,达到逐步理解、逐步感悟的效果。如学生在进行“中小企业是否应该进行员工培训?”的辩论中,获得了“培训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效果截然不同”原理的辩证理解。

(3)“对话式教学法”在课题教学中的应用。教与学不仅是一种教者的知识、技能、思维的传授活动,更是一种学习者能动地学习知识、技能、思维的过程,而这种“能动性”的发挥,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重要影响。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对这种能动性的考虑有限,一般主要是通过课后辅导完成。但实践证明,时过境迁的滞后辅导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也有些大学采取课程全部让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的方式,教师主导作用受限有成问题。因此,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不同课程特点,开发出既能发挥教师主導作用,又能较好发挥学生学习能力的“双向”教学方法,是目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对话式教学法则是一种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走向知识构建的方式。对学生而言,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交流中的知识共享和生成。对话式教学不仅是指师生间狭隘的语言交流,也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心灵和彼此接纳。具体实施过程可归纳为四步:首先在对话中增加趣味性;其次,在对话中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再次,在对话中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最后,在对话中通过归纳引导,帮助学生有效总结所学习的知识。

综上,通过“反馈式意境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三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构建系统的“课堂组合式教学方法”体系。

2、课程组合研讨教学方法

(1)“沙龙式研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所谓沙龙式研讨教学法,就是为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和专业基础程度不同的学生学习工商管理课程的不同要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有余力的同学组成学术研讨(SEMINAR)班,指导学生研讨工商管理专业学科热点与前沿问题,来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扎实掌握学科知识。

(2)“前沿研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借鉴国外大学的做法,本研究设计“四板块”教学内容体系模式,即“专业基础板块、能力与方法板块、相关支持板块、前沿研讨板块”。其中前沿研讨板块教学是工商管理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专业能力与专业四维方面锻炼的最高层面教学环节,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研究方法,了解工商管理现实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了解工商管理学术前沿。

本教学法通过“任课教师理论与实践前沿讲座、参访公司、学生分组选择或自定课题作调研、学生自主资料整理和思路归纳、课堂主题研讨、按组撰写主题报告、课堂主题报告并答辩及修改完善考核”7个步骤实现,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自我主动探索学习效果。该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文献和运用知识撰写学术论文的水平,增强学生科研素质和提高学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体验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通过组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访人才市场、企业,撰写体会报告;同时安排课余模拟招聘、模拟应聘等活动。为课程教学期间学生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提供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并解决大学生实践知识不足的问题。

通过对“沙龙式研讨教学法”、“前沿研讨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三种教学方法的研究,构建系统的“课程组合研讨教学方法”体系。

3、课程组合技能教学方法

(1)“课程组合案例教学法”

传统案例教学多为课程后的单点式案例方式,本课题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特点,探索将不同案例分别划分为“知识点案例、知识线案例和知识面案例”,再划分为“概念案例、分析案例、决策案例”三类,构建一个立体组合案例架构。在每一章学习完成后,配备“知识点案例”,针对性的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定向训练;在若干章学习完成后,配备“知识线案例”,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训练提高。

(2)“课程组合设计法”

工商管理专业所学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即理论、方法、技能,过去不足的训练,导致了学生素质能力的欠缺,直接带来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工作适应期的延长。根据工商管理专业不同课程中对能力的要求和具体内容,文章提出功能性课程组合设计专题,如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企业绩效管理制度设计、企业薪酬体系设计和企业文化设计等,并安排在课程之中或若干关联课程结束后进行。通过课程组合设计,让学生结合既有知识体系、方法和思维等方面的系统整合,也深刻认识了所学内容,同时增强了学习课程的信心与兴趣。

(3)“课程组合实习法”

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与实习一直是教学体系中两个独立的教学单元,传统的实习形式又依目的不同分为认识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实习采取集中时段的实习方式可以理解,但集中时段的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则往往成了“走过场”,效果不佳。其原因在于,集中认识实习感悟不深,集中课程实习则因时间上的滞后性、内容上的盲目性和操作上的困难性,使得课题教学时引发的最宝贵学习动力在时过境迁的后期实习中消失殆尽。

文章提出将传统集中性的认识实习、课程实现转变为与课程相结合的分散组合实习,从而达到实践与课程紧密结合。毕业实习仍实行集中实习法,而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则将过去整块的集中时间分散安排进了相应的课程内,由任课老师根据课程大纲要求自行安排。任课老师可以安排参观,也可作课程设计。既达到了实践的目的,又与课程紧密结合,加强了实习的效果。

综上,通过以上三种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构建系统的“课堂组合技能教学方法”体系。

(三)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

现代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改革实现的保证,因此,可将多媒体教学和网上远程教学两种手段引入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当中来。

(1)多媒体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如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等),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2)网上远程辅导。依托校园网的资源优势,建立工商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MOOC资源,综合运用作业网上传递、优秀作业网上展示、教师与学生网上交互教学辅导手段。同时利用网络的强大资源与工具,探索通过即时多人多点影音、多媒体会议服务等为学生开设网上研讨室,实现课余时间定时,多人集中教学研讨,以提高教学效果。

[參考文献]

[1]周建华,赵义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北华大学学报,2009(12).

[2]陈莉.创新创业理念下工商管理类学生“四实、四全、四创”能力培养[J].现代农业科技,2015(12).

[3]黄兴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

[4]庞永师.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经济管理类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来自广州大学的探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7).

[5]李钟林,文华.关于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例[J]. 延边大学学报,2015(7).

[6]周小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市场营销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观察,2015(10).

[7]易莹莹,骆公志.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建议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2(5).

[作者简介] 于 飞,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张 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电子商务;袁仲慧,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人事处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责任编辑 吾 言]

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冲击着大学生就业市场,使毕业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金融危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挑战,造成大学毕业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但同时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面对金融危机,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加快就业信息化建设,为毕业生提供丰富高效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加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做好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帮扶工作,以应对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影响;对策

文献标识码:A

一、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影响日见凸显。笔者近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郑州大学和黄淮学院4所本科高校的1200名毕业生中就“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经济危机对自己有影响的占56%,基本没影响的占18%,影响很大的占26%;就影响的范围来看,认为在就业方面有影响的占57%,生活方面有影响的占17%;对金融危机关注、非常关注的占60%和32%。从以上数字不难看出,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带来的诸方面影响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社会就业市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

(一)金融危机直接冲击就业市场,使毕业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1%左右,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促进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连续扩招,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水平的整体提升。但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增长。据统计,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将达到611万。以河南省为例,2008年高校毕业生32.5万,2009年将达到37万,而河南省每年能提供的有效岗位缺口仅有100万。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领域和相关产业受到很大影响,一是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下降,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国家统计局目前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2008年1~9月份同比增长9.9%,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点。如果这种局面持续发展,将会进一步影响我国就业增长空间。二是沿海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钢铁、服装、纺织加工制造等产业停工、歇业,使得部分农民工失业返乡。三是外资出口型企业出口减速,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部分民营企业用人计划缩水,裁工减员。据2008年《南风窗》报道:“仅珠江三角洲就有250万人失业,农民工占大多数。”以上事实表明,由于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使得大学生就业空间变小、就业难度加大、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数增多,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2008年12月12日~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沈阳人力资源市场向前来参加大学生专场招聘会的大学生询问求职情况。胡锦涛指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明年我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大学毕业生,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

(二)金融危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阶段,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教学内容、方法、学生就业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差距。这次金融危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挑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保持工作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专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与态度,知识是专业能力的基础,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操守等态度,是大学生专业能力中的关键。市场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展示专业能力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为了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大学生必须要了解整个劳动市场,了解职位的职责要求,同时必须改进自己的展示方式,提高展示自我的能力,而大学毕业生的技能、态度和市场能力恰恰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是市场经济最需要而大学毕业生最缺少、最不足的。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技能型就业岗位上竞争不过农民工,就是例证。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学校而言,名牌重点大学相对于普通院校,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小一些,就专业而言,财经类、国际金融与贸易、工商管理类的毕业生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大一些。据新闻媒体报道: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对外贸易大学等著名院校,往年毕业生招聘会上门庭若市,而今年也受到了“冷落”,“皇帝的女儿”也愁嫁了。

(三)金融危机造成大学毕业生心理压力过重

据“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影响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1200名大学毕业生中,金融危机造成心理影响的占20%,担忧找不到工作的占35%,认为对未来发展有影响的占17%。

从以上统计数字不难看出,金融危机造成就业难的严峻形势给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具体表现在,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部分毕业生表现出恐慌、迷茫、焦虑、担忧,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心理适应能力差、家庭经济困难、家住经济欠发达区域、依靠父母打工供学费、生活费的毕业生以及一些省辖市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心理压力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金融危机造成就业难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估计不足。二是择业观、就业观滞后。树立一个正确的就业观是当前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许多大学生不能紧跟时代发展而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据调查问卷数字显示,有90%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时都选择大中城市,而对于一些小城市的基层单位或县城,很少有人问津,有83%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国家机关、外企、国企、高校,而不愿选择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乡镇基层。一部分毕业生好高骛远,择业设计与实际脱钩,理想与现实脱钩,过高地估计自己,没毕业之前总是认为自己干什么都行,但往往实际能力却不尽人意。三是心理素质差,适应能力不强。大学毕业生多是独生子女,条件优越,个性张扬,在家里是“宠儿”,在社会上是“骄子”,一部分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选择,从吃喝到衣物购买都由父母操心、设计,依赖性强,陪读父母屡见不鲜,这部分学生一旦受到挫折便不知所措。

(四)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挑战与机遇并存,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金融危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某种机遇。尽管大学生就业还面临着不少困难,解决这些困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但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看,大学生就业也面临着一些重大机遇。

大学生不必对就业形势过于悲观。因为我国经济从总体上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发生重大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2008年前三个季度经济增长还在9.9%以上,全国经济市场运行基本平稳有序,这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了保障。首先,为化解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措施,力促经济平稳运行,如最近中央出台了10项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投资4万亿以拉动内需上涨,新增投资44亿用于教育;其次,针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和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目前教育等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政策,拓展就业领域,疏通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创造更大的就业空间;同时,各高校一方面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正在将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转化为教学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学校就业中心的信息网络和校友的人脉资源,举行不同形式的招聘活动,借助讲座、座谈等手段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环境,树立就业信心,改进他们展示专业水平的能力,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增强就业能力,实现顺利就业。

二、金融危机条件下,实现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在危机中寻求生机,在困境中开拓新的出路,是人生的智慧。基于此,笔者认为,在金融危机的条件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第一,高校要把培养大量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第一要务,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第二,立足校情,找准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要在知识更新、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关键环节上下大力气;第三,要增强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逐步形成自身的品牌专业;第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五,掌握知识,积蓄力量,贮存发展后劲。经济史、科技史证明,经济的发展是有周期性的,但是克服经济周期性危机的问题,往往需要依靠科学的力量,知识和科技的力量能够增加人们的需求,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一系列新的变革,从而成为克服困难的更为有力的因素。经济危机并不证明知识无用,反而更加彰显了知识的价值。从这种意义上说,大学生应该努力掌握知识,积蓄力量,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

就业是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一步,越是就业形势严峻,越要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要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毕业生解疑释惑、稳定心态;第二,要引导大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掌握大学生就业工作主动权[5],科学合理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恰当分析自己,找准定位,防止“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极端现象发生,做到先就业,后择业、以就业求生存,以择业谋发展;第三,要形成到基层就业光荣,在基层锻炼成长成才的校园风尚,引导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基层最需要人才,也最能展示人的才华。无数实践证明:凡成就大事业者,必从小事做起,基层是事业的起点,是成才的舞台。第四,要建立宣传、教育、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拓宽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第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加快就业信息化建设,为毕业生提供丰富、高效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

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就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网络在促进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降低毕业生求职择业成本。要加快实现部门间、高校间、校企间求职招聘信息共享,依托网络开展政策咨询、企业推介、职业培训等多种服务,拓展服务功能,各高校要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通过网络提供个性化、深度信息服务。通过建立多极网络实现就业工作网络化是实现大学生就业工作创新的重要途径,有条件的学校要尽快为供需双方实现远程见面和网上初选提供便利,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进一步完善设施,丰富信息内容,突出网站特色,千方百计收集岗位信息,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招聘活动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四)加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做好特殊群体毕业生帮扶工作

当前,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重点做好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咨询,让毕业生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家和地方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各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加强分类指导,针对学生自身情况,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特别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灾区生源毕业生、残疾毕业生、长线专业毕业生、女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要建立就业帮扶机制,实施对口就业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难,同时对家庭特别困难的毕业生要在求职过程中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对一些心理素质差,心理负担过重的毕业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重点指导、帮扶,并优先推荐就业岗位。

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对我们办学的指导思想提出新的要求,作为以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一般院校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更是应对此引起重视。本文认为,我们要不断地调整办学思路、机制和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确保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一般院校 工商管理 专业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不仅仅意味“量”的增长,更是“质”的变化。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基本上是培养学术“精英”,侧重于按学科分类的理论学习与研究,追求学术价值,以适应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而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则以社会的就业需求为主要导向,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则是多样化的。除了培养学术“精英”之外,更多的是培养应用型(或职业型)人才,侧重按职业或行业分类的职业知识与技术教育,追求应用价值,以满足社会对掌握职业知识与技术的专门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以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一般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更是应对此引起重视。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以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为主的学校要不断地调整办学思路、机制和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确保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它是对实践活动的简约化表述,反映了实践活动中诸要素尤其是基本要素的规律性联系,模式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它的结构性。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相关的要素加以有机组合,形成一种有结构层次的相互关联的系统结构,以指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一般而言,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以下要素:

1.教学理念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理念居于支配地位,它制约着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

2.培养目标和规格

它是指某类学校、某种专业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基本的要素,既受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导,又是课程体系设置和培养过程选择的依据。

3.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现和落脚点,需要在紧扣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前提下,用系统化的观点和方法指导设计。

4.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执行环节,它由一系列教学活动和相应条件构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空上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的教学过程。

总之,人才培育模式是一个系统,系统中各要素既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又彼此制约、相互作用地构成复杂体系。其中人才培养目标规定了培养方向和培养层次,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作用,又是指导、监控和落实培养过程以及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

二、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新本科专业目录中把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列出来,在管理学门类下设置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和图书管理类等五个一级学科,工商管理被作为一级学科对待。在工商管理类一级学科下,设置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六个专业。按照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在培养上必然要求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导致了学生的知识不够深,对每个方向的知识只是一般的了解。特别是随着企业管理工作分工越来越明确,以前企业通常设有综合性的企业管理部门,但现在大多数企业不再设有综合性的企业管理部门,而是分解为质量部、销售部、市场部、生产部、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等部门。企业管理实践的这种变化,使得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很难最终定位在哪个具体职能部门,这样势必增加了学生找工作的难度。各所高校在具体修订工商管理类本科教学计划时也常常是苦思冥想,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绞尽了脑汁,在教学进度安排方面更是伤筋动骨,但由于对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方面却关注较少,结果是收效甚微。特别是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管理理念、模式、方法正发生重大变化,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新的理论不断被提出,这一切都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甚至二者还发生错位。现行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存在于:

1.培养目标定位偏高

不少二本商科院校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试想如果作为一般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那么重点大学应该定位在哪里?硕士和博士又该如何定位?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得到有效缓解,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在公司或企业的中层或基层部门,而非高层部门。从生源的素质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我们也很难将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

2.在培养目标与层次定位方面,表现为模糊不清

不少高校制定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时,从整体上看大致相同,甚至有些共性的培养目标和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一样。如果我们从十个不同学校中抽查其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能很难区分哪个专业是哪个学校办的。不同院校的培养目标无差别化,表现为缺乏细分市场的意识,使人才培养出现同质化倾向。这种模糊不清还表现为:(1)不同学历层次的培养目标界限不明确;(2)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界限不明确。

3.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1)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由于培养目标的无差异化,进而导致课程体系僵化雷同,千篇一律,其结果是: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特性,专业特色无法体现,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知识结构单一,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进而导致人才市场上,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呈现结构性失衡。(2)课程设置缺乏柔性,不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许多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更新慢,而刚性的课程体系设置又限制了课程调整的空间,致使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调整大大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3)课程体系过于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偏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是一种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而每门课程都力求很完整、很系统,课程之间存在很多重复内容,课时总量膨胀,教师和学生都被压在繁重的课堂教学中无法自拔。(4)课程设置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志趣、需求相互脱节。课程设置往往盲目向一些名牌院校、重点院校看齐,而没有充分地、实事求是地考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志趣的学生的特点,难以因材施教,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导致相当部分学生厌学。

4.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仍以“授人以鱼”式的知识灌注为主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适应市场能力的培养尚不够重视,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走出校门后在变动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求生存能力的形成,影响到其竞争力的培育。

多项调查显示,社会对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满意度普遍偏低,在校大学生对高校现状满意度也不高,加之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国际化、市场化和普及化的挑战,亟待我们对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进行系统改革,以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具有独特技能和优势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三、中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纵观中外高校,他们在工商管理人才培育模式上存在许多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目标的确立方式和执行上不同

培养目标是专业培养计划的“灵魂”,它指导着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方向,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在我国,许多大学对培养目标的阐述还是比较重视,在培养计划中一般都包括培养目标,并将其置于首项,但是对其阐述不具体,相关要求也表现空泛,不同学校间培养目标的阐述形式和内容极为相像,并且主要表现为强调专业技能目标,缺少人文内容。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外大学培养目标在阐述形式上没有统一格式,但大都比较具体,指导性强,学生根据培养目标可以了解就业出向,可以设计学习计划。比如,美国巴尔提摩大学工商管理科学学士(the B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rogram)市场营销专业的目标是:毕业生能够设计和管理一些创新和销售公司产品和服务项目,而这些项目都是面向顾客的。市场营销工作职位包括广告和促销经理、会计主管、市场分析员、营销主管和公共关系经理。市场营销专业培训计划提供课程和学生亲自参与的案例有计划地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体现了国外大学的教育主要面向“客户”——学生,为学生服务,教学过程能够较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反观我国大学教育,仍然是以政府为导向,为学生服务意识不强。此外,国外在人才培养上有着鲜明的层次性。一方面,在国外不同商学院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宗旨是不一样的,如斯坦福大学培养的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强调其参与发现新知识过程的机会的把握,而卡内基--梅隆大学则强调培养学生在开放的背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定量方法和分析技巧来识别问题和发现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在同一学校内部,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培养的侧重点亦不一样,如美国大学本科教育主要重视通识教育,MBA教育则更注重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学校,有些老师在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用的基本上是同一套教材和讲义,内容深度毫无二致。

2.课程设置方面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占比重中外有较大差别

在中外大学的培养计划中,按课程的性质均可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按课程要求都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但是,课程总学分和学分分配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1) 通识教育课,我国高校一般将通识教育课称之为全校公共课,课程内容大致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与艺术及语言与技能等,一般占总学分的33%。通识教育课中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一般必修课占通识教育课71%左右。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一般占总学分的46%以上,通识教育课中必修课占通识教育课30%以下。由此看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占总学分的比例较美国要低13个百分点,通识教育课中必修课占通识教育课比重远远高于美国。事实上,我们的“两课”、外语和计算机占了较多的必修学分,而人文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以课程模块形式供学生选修的课程所占学分较少,一定程度影响到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为了拓宽专业人才的知识视野,国外大学一般都倾向于将专业基础课在学科内打通开设,一般称之为学科共同课,且大多以必修课形式开设,在科目设置上,基本上都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法学、数学等课程。

(3)专业课设置很不一样。在强调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的前提下,专业特色只能通过专业课来体现。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美国高校开设的专业课学分占总学分比重在19.53%~25%,其中选修学分占专业课学分50%~55.17%,而且专业选修课是按专业方向分模块选修。我国高校的专业课学分一般占总学分比重在18.28%~39.35%,其中选修学分占专业课学分27.5%~55.13%,而且专业选修课是多为限定选修,不设选修模块。这反映了我国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多、专业分流少,结构是学生专业方向趋同。

3.培养方法和途径方面存在相当差距。中外大学大部分都实行学分制,应该说国外尤其是欧洲和美国、日本实行学分制比较早。我国实行学分制改革是近几年的事情,在很大的程度上借鉴了他们的做法。但我国的学分制和欧美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1)学生在专业、课程选择上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不同。国外大学入学后首先修读校级通识教育课程,并根据专业意向修读所在学院的专业核心课程。三年级之后,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和专业兴趣选修某个专业的课程。专业选定之后,若不满意还可改选,大学还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设计一些专业方向,供学生选修。这样,学生的选修范围非常大,除核心课程和少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为必修外,其他都由学生自己选修。

反观我国,高校学生入学是通过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入学时专业已定,在校期间想较大比例地改换专业的可能性还很小。事实上学生在入学时对专业存在不少模糊认识,仅仅靠入学考试就定下终身专业,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就业都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近几年有部分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允许学生(特殊类别除外)在校学习两年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校考核情况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专业,选择专业的自由度有所提升,但与国外比仍然有不少距离。

(2)学生要获得学位所要求的总学分不同。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一般在120-130分之间,澳大利亚为144分,我国相对较高,一般在150—180分之间。并且我国高校更多注重的是课程的数量,而对课程内容的深度和质量重视不够。

(3)培养途径不一样。国外的大学因实行学分制,针对某一门课程所要求的学分,不管通过哪个途径完成,只要通过校方认证,均可视为通过。与之相比,我国大学在学分互认方面却比较落后。

(4)对实践经验的重视程度有差别。国外学校注重理论与实习一体化,理论讲授和实习配套进行,注重教学社会化。如沃顿商学院的校方积极支持学生社团组织和俱乐部的活动,并为其提供经费和其他支持,特别是定期给社团组织的主要领导者提供培训和指导。对他们来说,领导和发展社团本来就是很好的社会实践。我们更多的还是强调课堂学习,尽管大四有半年到一年的实习,但基本上是“放羊”式管理。

(5)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美国的一些大学设置研讨课,有的是和理论授课结合起来,每门课程安排一定次数的研讨和案例分析讨论课,有的是整门课程都采用研讨的方式学习,目的在于培养适用新世纪的创新性人才。以伯克利分校为例,作为一所以培养高级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而著名的美国高等学府,研讨课(seminar)是近年来伯克利分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该校每个学期开设大约100门,其中有些是专为一年级学生开设的,有些是专为二年级学生开设的,有些则一、二两个年级的学生都可以修读,形成一个连续的系列。?国内一些重点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尤其是一些有着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也积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分析、实践教学、课堂模拟、课堂讨论、双语教学等新兴的方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数量上还是只占一小部分,而且由于这些新兴方式的运用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达到较高的素质,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具有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如积极发言的勇气、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等,而中国学生的这种能力和意识是很欠缺的,也不是在大学时代就能全部解决的。只有两方面同时提高,才能保证运用了新兴的教学和授课方式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一般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的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目标定位过高且雷同,缺少特色,培养途径单一,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在借鉴国外先进培养模式前提下,结合我们的具体情况理性选择好一个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

1.科学定位一般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从目前来看,许多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体现为:宽口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在层次(指本科、硕士、博士)上的差异,体现为下宽上窄的“三角形”的特点。对于这样的培养目标,其实要结合当前的社会需要、学科体系来分析。从目前的管理层次的实际安排来看,从低到高的设置是:总经理(负责全面工作)——副总经理(负责专项工作)——部门经理(负责一个职能的专项工作)。此外还有项目经理作为中层经理人员。加之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人才的层次亦有了明显的提高,本专科毕业生数量明显增多尤其是在我国MBA教育方兴未艾的背景下,一般院校的本科生毕业进入企业后,往往只能从较低的管理层次干起,能否成为企业高管,还非常不确定。因此现实的结果往往是:本科——企业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或职能部门领导;硕士——企业职能部门的领导或企业高管后备力量;MBA——企业职能部门领导或企业高管后备力量;博士——理论研究人员。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其工作内容和能力取向是不一样的,作为高层管理者主要是从事战略性、方向性的工作,基层管理者更多是从事操作性的、具体的工作,中层则处于中间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对本科、硕士(含MBA)以及博士的培养应有所侧重,本科生教育应该以通识教育为主(兼顾方向模块)、普通硕士研究生则以专业教育为主、MBA学习应该强调其知识面的广泛性、博士生应该注重培养思维和研究能力。为了使本科毕业生适应当今环境变化,一般本科教育的使命就应该强调: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宽厚的综合性多学科基础知识,使他们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掌握某一类职业生涯所需要的专门知识与方法,初步具有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操作层所需要的执行力和中层管理者所需要的沟通能力。这样的培养目标才能使得供求实现动态平衡。

2.构建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以上确定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通过课程体系来加以落实。因为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专业的教学思想,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由于现行的课程体系还存在一定的计划经济烙印,难以实现市场的需要,因而有赖重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包括专业必修模块、专业实践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专业任选课程、专业讲座课程几大组成部分构成,为解决复杂多变的生源和就业两个动态市场的需求与实现稳定办学的矛盾提供了可能,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这一体系在结构上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其它工商管理类二级学科专业相比,工商管理专业的最大优势表现为企业管理综合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无论定位于培养中层管理者还是高层管理者,虽然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很有可能从事基层管理,但和管理类其它专业毕业生相比,其劣势在于某项专门技能知识稍浅,而综合能力要强一些)。如果达不到这个目标,显然意味着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失败。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工商管理类一般本科的定位,考虑如何来发挥其专业优势。我认为至少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课程体系的构建:

(1)强化课程结构的一体化。目前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生产运作等职能管理课程,缺乏足够整合各职能管理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学生学完很多课程后,很难有整体观,综合能力的培养就很难实现。为了实现工商管理专业的优势,应该设置一些综合性更强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上下和横向沟通的能力,以及观察和思考问题时的全局观念。课程结构的一体化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而且还体现在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上,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各门课程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能够打通不同课程之间的脉道,使之能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真实世界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一是调整类似文书写作课程。从企业管理实际来看,文书写作中所涉及到的行政公文、经济合同、经济诉状等的写作不应属于企业管理者的职责范围,而应属于其它专门人才(如法律顾问和行政秘书等)的工作,因此我们在该课程中应淡化这部分内容。而在管理者的专业报告(如营销策划书、投资分析与计划书、年度部门工作计划、质量分析报告等)方面应该加强,这些报告的完成也是工商管理者的主要职能之一,也反映了其综合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技能。因此,应调整商务文书的内容,将以上的这些专业报告的书写作为商务文书的主要内容,通过这样的课程,将不同的课程联系起来,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培养成专业的经营分析师。二是将管理模拟实验作为学生锻炼其综合管理能力重要环节。比如,在大三通过开设沙滩模拟实验,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企业运作的全部过程,也使他们认识到在经营企业时,他们还有哪些知识上的漏洞该弥补,应该如何全面思考问题,还有哪些差距,从而激发他们有主动学习热情。三是要重视各种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将暑假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纳入到专业培养环境,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在实习过程中要派专业教师指导,因为这是学生从理论进入实践的开始,也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门课程知识来解决问题的途径。

(2)突出工商管理专业的兴趣模块建设。由于一般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的落脚点是针对企业的某个管理部门设计,因此在强调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管理知识和技能优势的基础上,还应突出学生在某种项职能的管理能力(这是学生进入企业的立足之本)。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强调兴趣模块——按专项职能设置课程群,否则该专业就会给人一种空洞化的感觉。对于同时招收工商管理类二级学科的学校,在确定专项职能管理方向时,要避免与其他二级学科相冲突,因此,可以考虑设置“工业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等兴趣模块,一方面现在企业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较为强劲,另一方面当前这方面人才培养相对较少,很有市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可通过加大选修课比重来实现。

3.一般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的选择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强调实际效果,不片面追求形式,不强调千篇一律,具体教学方法应因课程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应特别重视和鼓励基于问题学习、网络教学、案例教学等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为使学生切实感受企业家及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创业与管理实践,培养其创业创新意识,在发动学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研讨会,邀请企业家讲座,聘请商界人事担任兼职教授等形式,使学校成为民营企业家谈道论剑的场所。随着我国经济的日趋国际化,市场对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有较好的外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而双语授课是通过“用英语、学专业”的方式实现这一突破的有效途径。双语课程设置可以不以必修课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而是以选修模块的方式开设,在模块内,加大课程密度和强度,以求实效。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培养目标和模式的调整,课程体系的改造,一般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职业企业家的摇篮。湖南商学院院报,2007.4.29

[3]韩玉志: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取向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4,1,P80—81

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一、总论

人才强则行业强,行业强则国家强,中国复兴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因此通过职称制度对于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程度进行直观评价,能够在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利用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职称评审以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评审基体,对其技术能力,行业素养以及专业成绩进行统筹评判,从而对其专业能力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早在建国初期计划经济背景下我国便开始推行职称制度,然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职称评审制度缺陷频现,很难适应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职称制度亦是成为我国优化升级的重点所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及2016年《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先后颁布,代表着我国又将掀起新一轮职称改革浪潮,2018年7月3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列出诸条更具科学性及实践性的优化措施,为打造更符合国情,更具备需求的全新职称系统提供重要借鉴。

概念角度来看,“职称”是一种直观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专业层次的等级称号,自建国初期的任命制,逐步演变为更符合国情发展的评审制,在专业人才评价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职称管理具有宏观性,体系性,全面性等特点,受到国家政策影响较大。[1]以形式作为切入点,职称管理工作又可分为:一是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条件政策的执行;二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任职资格的评定;三是专业技术技术资格考试;四是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制度。

二、做好职称工作的意义

职称评审管理体制对于提升职称管理效率,严格职称管理规范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逐步完善职称评审细则,健全职称评审管理架构,切实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探究职称管理体系,深入研究申报资格,任职条件等诸多细节要求,第二,与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沟通,交流职称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发掘专业技术人员主观能动性,对于自身工作严格要求,对于职称管理认真配合。第三,秉持公平公正理念,建立追责制度,做到有责必罚。坚持公开规则,真正做到提前公布评审要求,坚持开放评审流程,透明公开评审结果。

三、建立完善的职称评审机制

职称评审必须秉持考评结合理念,既要通过客观数据进行考量,又需要通过主观感受进行评委会评审,其中评委会评审属于任职资格最终步骤,在职称评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评审机构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评审结果的公正是否,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评审架构,夯实评审精神,坚持公平公正透明公开的原则。第一,提升评审组织专业性。评审组织必须具备完善严谨的组织结构,评审组织人员需要经过严格审核,保障评审组织专业水平,与此同时,评审组织人员应该具备全面的专业覆盖面积,从而真正做到专人专业,对口评审。[2]评委必须夯实专业技术,提升认知理念,重视审阅材料,坚持评审记录,进行小组碰头,恪守评审规范。如果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必须严惩不贷,申报过程如果黑箱操作,立即剥夺任职权利。第二,重视评审条件,在评审流程进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明确标准要求,履行制定规范,选择优质人才,提升评审效果,在确认专业技术人员评审资格时尽可能做到规范严谨,保障其求学经历以及工作资历满足底限要求,在此之后对于各类相关要素诸如学历资历、专业技术能力、业绩成果、继续教育证书、个人情况一览表、考核结果、公示材料及成果、论文、荣誉称号等等逐一进行检验排查,确认真实性,提升评审效果,确保不漏过任何一个优秀人才。除此之外,(二)还需要通过专业答辩的方式,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面谈交流,以主观感受与客观评价的方式再次检验其专业素养水平,专业答辩过程中,评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省内文件下达的淘汰率,将其分至各专业分组之中,从而真正实现贯彻落实政策方针,保障职称评审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三)、恪守公平公正公开的理念,打造评审流程透明化,塑造良好的良性竞争氛围。[3]首先是政策公开,任何与评审相关联的国家政策,都要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诠释,确保每位专业技术人员心中有数,通晓评聘重点以及政策要求,能够较为轻松有效的确认评聘资格应该满足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成果公开,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如实申报自身专业成就以及取得成果,评审小组则应该对其成果加以审核确认准确无误,另外所得成果還应该进行公示,确保不会存在漏网之鱼。再次是答辩公开,不可提前泄露试题,各类试题需要保障难度适宜,避免题目难度不等影响公正判断。最后还需要完善监督体系,同样对于受聘情况加以规范,确保其能够将所学所得落到实处。[4](四)建全受聘考核体系,重视阶段考试作用同时亦是关注日常表现,避免受聘人员存在临时抱佛脚情况。提升考核应用范围,提升考核频次,确保技术人员随时能够感受到考核压力,并将考核压力转化为竞争动力。职称管理关乎专业技术人员荣誉,亦是与其利益息息相关,因此重视程度亦是不言而喻。必须重视职称管理工作重要意义,挖掘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组建稳定有序的人才团队。工作过程中,更需要一日三省,时刻提升自我认知,吸收工作经验,在实践基础上提升理论水平,实现科研创新。

四、结语

未来竞争是创新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更是人才的竞争,是否拥有一支专业知识过硬,专业素养踏实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直接决定着未来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与影响力,通过职称管理对其进行直观评价,在把控人才质量,维持人才水平,挖掘人才潜力方面意义重大。因此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缺失,研究策略,如今更是拟出台《关于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希望能够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体系性与针对性,流动性与多元性,专门性与普适性的全新职称管理制度以及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5],对于不同行业执行不同侧重点的职称管理制度,真正为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行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宣正.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J].中国劳动,2009(9).

[2]宋魅.如何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工作[J],管理世界,2015(3)

[3]陆安.浅谈加强职称评审监督[J].中国人才,2007(12):56-57.

[4]黄慧《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6期。

[5]黄梅.我国职称制度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与相关路径探析——基于2013年全国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状况调查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5(11).

作者简介:

雷蕾(1990.03.21),性别女,籍贯:河北省三河市,单位:三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称:经济师,学历:硕士研究生(2012 级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分系列职称制度评价与专业技术人才管理。

上一篇:医疗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学生法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