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应用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8

政治教学应用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教学工作是高校的核心工作,要想保障教学工作高效的运行,就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要以高等教育的管理理论为指导,以人才为中心,认识到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建设,提高教学管理队伍能力,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以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使得高校的所有教学活动都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建议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大幅度扩招,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 高校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使各种教育资源日趋紧张,对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增加了巨大的压力,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跟不上毕业生数量的扩张,导致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管理手段上都存在许多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当前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观念落后

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管理还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大部分的教学管理者都认为教学管理只是管理教学中的一些具体事务和条框,以行政命令和教条式的管理方法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手段。这种管理观念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需求性,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完全被忽视,成为空中楼阁。近年来在教学改革中一直强调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问题,但是教学管理受计划经济时期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经验管理、行政管理还常占主导地位,管理者“人本主义”的管理观念,还尚未真正树立。高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与更新依然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2.教学管理模式行政化倾向严重

在当代管理理论的影响下,高校管理应采用科学化、市场化的先进管理模式,虽然我们国家早已进入市场经济的时代,但是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管理理念还很滞后。相对发达国家,我们的教学管理理念很陈旧,并且有很多高校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教学管理模式,即行政教育管理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参与程度很低,教学管理者成为支配教学运行的核心和主体,而教师成了高校管理的客体,这就使他们的教学管理权力流于形式,不注重学生的接受程度,只是一味地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在以往旧的行政型教育管理管理模式下,教学方法就必须按照规定,按部就班,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使得教学管理制度缺乏弹性和创造性,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尤其是学生个性、创造性的培养。强调按照行政法规和既定的规范程序实行教学管理,制定很多规章制度使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受控状态,容易激发师生的逆反心理,进而影响教师教学水平正常发挥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这种教学模式在建国初期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高校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高校对教学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手段流于形式,信息落后

很多高校为了评估和检查,努力的满足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的需要,多方筹措资金经费来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投地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的改善。对实验室的建设、网络系统、图书资源等也是加大力度的修建和增添。但是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机会少。部分高校认为教学管理就是调排课,保管学籍档案,安排考试、检查课程教学等等,导致高校领导将教学管理看成是例行工作,对教学管理经费和精力投入不足。另外,虽然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在高校早已得到普及,许多高校都搭建了网络化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以便使管理者、教师、学生都能及时掌握教学各环节所提供的实时信息。但是很多学校都是流于形式,不是按照本校的相应需求来搭建教务系统,导致教务系统软件的开发不适合本校学生和老师使用,利用信息化进行教学管理很难落到实处,许多高校建立了网络化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教学管理系统软件开发还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很难落到实处。只有诸如教学计划、排课、学生选课、考试以及考试成绩、学生的基本信息等一些简单的操作完成了信息化,而其他大部分事务普遍还处于手工操作状态。

4.教学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教学管理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 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和持续不断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的改革创新。教学管理队伍作为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在政治上、业务上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高等院校的素质、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素质往往都是由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的,但是各高等院校具有高素质的教育管理人员缺乏。大多高校各个管理人员被繁杂而具体的事务缠身,而且学校行政机构又繁杂,每天疲于应付,身心劳累,没有时间进行学习,对于教学管理前瞻性研究和教学管理改革等重大课题就更加缺少时间去研究学习。并且,很多的高效管理人员对于专业的教学管理知识教育毫无接触,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对教学管理理论性的学习和研究更是从未涉及,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完全模糊,缺乏教学管理的新思想、新观念和创新意识,这种滞后的现象很难适应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的需求。

二、提高教学管理的建议

1.更新教学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作为高校的教学管理者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进行研究,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逐步提高,带领高校教学管理逐步迈向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轨道。创建一个健全的教学管理机构,并且使管理职责明确化,制定教学规章制度科学化,使得各项教学工作规范性建设加强,充分协调各环节教学,让各个环节的教学有章可循。各高校教学管理者必须认识到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育管理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广大师生是自己的服务对象这一理念谨记于心,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激励自己。促使将教学管理转变为教学服务,对他们的管理是通过对他们提供完善的服务来进行的,实行服务式管理。在此过程中,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中来,使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发挥他们最大限度的才智,使效果达到最佳。

2.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制度创新是基础,机制完善是关键。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对于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十分有利,并且将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其认识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了解了如何培养人才。纵观改革全过程,要借鉴其他院校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到:将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并结合教学和学生管理最新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抓紧修订完善,并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继续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体制、督导组反馈等机制,对教学质量评估要准确、及时,方便尽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督导机制的导向作用和约束力充分发挥到极致,规范其管理,齐抓共管,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模式。

3.建立具有专业管理水平的管理队伍

进入21世纪后,迅猛发展的高等教育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适应这一要求的关键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数量与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高校教学管理的水平和发展速度。首先,挑选对于相关专业知识了解、基本功扎实,职业道德良好、品德高尚,拥有极强的责任感、责任心,对人对事认真负责而且要强调其办事能力、沟通能力和具体协调能力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其次,要加强对管理人员培训,注重知识的更新,要对相应的培训和考核制订计划,通过教育管理者对最新研究成果完全掌握和熟练运用,提高综合专业素质,通过运用教育管理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再次,应具有信息化管理素质,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学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化、现代化和规范化。使教育管理人员既要懂得教育科学、心理学、教育管理等基本原理,又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应用水平,具备操作计算机和使用网络的能力,利用好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以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4.增加教学管理工作投入,努力实现微机化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给予教学管理充分的重视,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加大对教学管理的投入。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能够有效地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正确、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往往需要完成大量的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工作,全部靠手工操作完成是不可能的。在现代化进程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学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平台,为教学管理工作打造一个良好的支撑环境。因此,高校在教学管理中,要及时淘汰陈旧落后的设备,广泛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设备,以实现微机化的教学管理。面对机遇与挑战,高校的教学管理改革刻不容缓,因为教育管理关系着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的基础。为使教学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轨道,教学管理工作者应该不断完善自身修养,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努力打造一个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以促进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未兵.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5).

[2]陈宏涛,吴锡冬.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0,(8)

[3]王青.浅谈高校本科教学管理的人本化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0,(12).

[4]张兄武,徐银香: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7,(2).

[5]张锋.高校院(系)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3).

[6]黄金莲,龙飞,莫艳云.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10,(Z5).

政治教学应用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高校管理类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大势所趋,但目前高校多媒体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本文根据两年来管理类多媒体实验教学的经验,借助Shannon传播理论模式图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多媒体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秩序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Shannon传播理论模式 多媒体教学 管理

现代传播学著名理论家Shannon认为:传播的过程是信息源传播者把要提供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选择适应的途径送至信息的接受者(学习者),信息接受者的接受效果受传播方式、传播途径、接受者的自身因素、其他外在干扰因素等的共同影响,要强化信息接受效果的有效性,信息传播者必须了解信息接受者的具体状况,从而决定是保持还是调整传播信息的决策,并形成一种对以知识为信息流的环闭结构的信息传播活动实施有效控制过程。(如图表1所示)

从Shannon的传播理论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信息传播者、信息、信道、接受者、其他外在干扰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几大要素。只有合适的信息选用合适的方法通过适当的途径传递给接收者,传播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信息接受者。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无法选择作为教学活动的接受者——学生;教学内容又相对固定,不可能作大范围的调整;外在的干扰因素更是无法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要增加或者改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最佳的接收效果,教师只有从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入手。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已被广泛地采用。

一、高校管理类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引用大量的典型案例以及场景模拟、实物模型展示等。传统教学方法在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板书时间长、信息传播速度慢、沟通模式单一、效率低等缺点。相对于传统教学,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其主要优势在于:

1.信息量大,效率高

多媒体教学模式采用电子教案,通过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仪放映出来,其速度快而清晰,避免了教师大量而繁杂的板书,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可以集中精力组织教学、系统讲解,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大量信息,提高学习效率。据统计,一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程的信息量要比传统教学手段的信息量高20%以上。

2.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效果好

多媒体教学丰富了信息的传播形式,一些大型的管理、营销的案例分析,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公共关系的场景模拟,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视觉形象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了感染力。并且通过提供多重的综合视听觉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对学习材料的学习兴趣,达到长久记忆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垂直传播,平行交流

由于采用电子教案,教师可以提前将教案上传至教师个人网站或学校资源网,使学生可以随时上网预习或下载教案。同时也便于开展交流活动,同一门课程或者相关课程的教师可以相互合作,如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学科的涉及面都非常广泛,每个任课教师因为专业背景和经验积累有所不同,因此可以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素材的搜集、组织、加工等方面取长补短,共享资源,充分交流,共同设计开发制作较为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进一步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高校多媒体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逐渐地意识到:大信息量不等于大接收量;高效率传播不等于高效果接收;人机对话不等于师生互动。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目前对其使用价值的认识以及在其推广、使用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传播过程的不同层面。

1.从信息源层面看

目前的多媒体教学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授课内容是纯粹的教科书的电子版,多媒体只是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因此表现在教学课程内容的编排上,为图方便,将课件设计成顺位式结构,课程软件从内容到例题都与教材相差无几。教师在教学过程过多注意设备的操作,虽然省去了板书的麻烦,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但不自觉地忽略了对学生接收效果的关注,在传播过程中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节奏,也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打折扣,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

2.从接受者层面看

客观地说,多媒体教学是便捷和繁难并存。首先对于接受者,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能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但时间一长学生会产生疲劳感。其次,超大量的信息输入,弱化了学生深层思辨能力和敏锐性,使学生容易满足于浅表性,信息的遗忘速度加快,导致资源的浪费,使教学活动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从反馈层面看

Shannon传播理论模式图来看,“反馈”是信息传递的重要一环,它决定了教师何时调节、如何调节自己的传播手段及内容使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传统的教学手段能通过提问、讨论、观察等方法有效地监控学生的状态,能有目的地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进而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而这一环节恰恰是多媒体教学的弱项。由于教师过多关注设备和课件而忽略了学生的反应,上课只能是“人机对话”,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作用,违背了使用多媒体手段的初衷。

三、对高校管理类课程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为使多媒体传播系统达到最佳的循环状态,使教学秩序、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同步提高,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跟踪调查,有如下体会。

1.合适的信息

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讲应当以人为本,多媒体教学手段仅是教师的一种辅助手段。教学中仍应以传统教学为主,尽可能避免一味地只发布大量信息的做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案例分析、资料引用上的优势,提高信息传播效率。课件的设计应该在系统、合理和完善的前提下力求精练,重点明确,扩展性信息尽量采用链接技术。一些可有可无的声光效果应尽量省略。

在多媒体教学中要注意我们的接受者——学生的需要,适当的“迎合”其口味。课件的素材上要富有时代感,如央视经济频道的《经济半小时》、《对话》和《新闻调查》;案例选取最好是选择身边发生的,最近发生的,他们关注的经典案例,如“超级女生”,要知道笔迷、凉粉和玉米。

2.合适的方式: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课堂形式多变

由于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被课件牵着鼻子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力被减弱,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把传统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模式有机结合,适时互换互补,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方式上鼓励其采用自主学习和协作性学习模式,网络为他们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网络协作式的学习,模糊了师生的界限,谁都可以解答或提出问题,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全面交互的新型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四、结论

Shannon传播理论模式在管理类多媒体中的应用分析表明:多媒体教学并不是万金油,只有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以传统教学为主,并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为辅助,强调传播和反馈作用,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合理地位,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方芳.对多媒体网络教学及传统教学的再认识.中国电化教育,2001(7)

[2]郭炜.新媒体调研报告:形态 状态 业态.www.people.com

[3]骆得汉,姚会春,朱茂峰.媒体教学效率和效果的研究与探讨.教育与现代化,2002(2)

[4]马杰.多媒体教学最优化设计探讨.www.jywin.com

[5]教育传播学.http://www.etr.com.cn/xsk/xgjc/study/chapter2/21.html

[6]胡学增等编著.现代教学论基础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政治教学应用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刚柔互补的教学管理方法,可以取得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相对管理 刚性管理 柔性管理

1 什么是相对管理

相对管理包括刚性管理和柔韧性管理。我们通常所说的管理是指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们在这种环境中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传统的管理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是刚性管理的实施,刚性管理强调的是外在的规范,是管理者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其主体是管理者。柔韧管理则是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的方式,对人的心理施加潜在的影响,从而把管理者的意志变成其职能也转变为教育、协调、激励、互补,人们的自觉行动,其主体是被管理者。

教学过程也是一种管理过程,管理的一些基本原则同样适用教学。我们之所以把柔性管理引入体育教学,首先是基于教学思想的革命性转变,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由“为教而教”变为“为学而教”。其次,现代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思考,渴望成材,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这就使我们有可能把柔性管理引入语文教学的实践。

2 相对管理基本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注重内在管理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有内在管理和外在管理两种形式。刚性管理是外在的,比如课堂纪律、教学目标和要求等,这种物化的管理形式带有强制性。柔韧性管理管理方式是内在的,即通过激励、感染、说服等各种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自觉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激励学生提高自我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这些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内在动力。而且这种动力所产生能力十分巨大且持久。比如,在文言文的教授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老师强制学生学习的情况,但是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但是如果我们尝试换一种方法,激发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吸收民族智慧”的学习欲望,提高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把强制学习变为引导学习,让学生把学习变成是一个自觉的行动。

2.2重视个体管理

柔性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要重视个体的管理,个体是群体的组成部分,每个个体的特征都不相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一个班、一个集体也不能一概而论,要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兴趣及爱好,尊重每个学生的需求和性格,不能搞一刀切式的教学方式,这样就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新的教学标准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现在,很多学校开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开展分级和专项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更大的自我发展的空间,加强了针对性、专门性教学。我们可以在课后让学生提交学习感受、体会和建议,交给老师去认真分析,然后针对学生的普遍需求尽可能地改变一些不是十分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可以让每个学生有适合自己学习的空间和环境,也能促使整个集体也得到不断进步。

2.3肯定重于否定

管理中经常把肯定和否定作为对工作成果的评价方法,而柔韧性管理的重点则是更加强调肯定这一面。人的基本需求就是得到尊重,这是心理学的观点,包括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别人的尊重来自赞扬、肯定以及支持和鼓励,这些都是个体存在的主要精神支撑,也是自信、自立和自强的基础。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也需要一视同仁,对于起点低、能力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把让他们完成一些容易达成的学习目标作为教学工作的起点,不断给他们以学习的信心。经过学习目标的简化和渐进,让学生取得每一个阶段的成功,同时我们要及时对他们的进步做出肯定,让他们以更强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投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任务中去。

2.4身教重于言教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言教为主,言教往往就是纯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会让教与学主体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感。身教则更倾向于平等的交流,更能够增加老师和学生间的情感。柔性管理就是要求以身作则,所以一定程度上认为身教重于言教。在我们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时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关键因素,如果师生之间有着深厚感情,那么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会变得相对轻松。培养师生感情不仅需要我们有扎实的业务水平,还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引起学生的羡慕和赞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端正品行,严格自律,以平易近人和乐观向上的态度影响学生,所有这些可能会在现在和将来很长的时间都影响学生人生发展的道路。

3 小结

相对管理是管理科学的一个新的领域。尽管其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曾在一些方面被分别运用过,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引入小学语文教学尚属一种尝试。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庆.我的小学语文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9.

[2] 小学语文教学法.北京教育学院师范教研室.北京出版社,2009.11.

政治教学应用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由于特殊原因,中专生大都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强,有一定自卑的心理倾向,组织纪律观念淡漠、自律性差,追逐社会新潮,文化思想政治观念不成熟,价值取向多元化等特征,这决定了在其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重视情感教育,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精神在教育中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 中专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 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专学校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的特点。

第一,中专生大部分都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中专生在中学时代大多成绩一般,多数在中游以下水平,考入中专以后以拿文凭为目的,学习上得过且过,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第二,中专生自信心不强,存在自卑心理倾向。很大一部分中专生都是中考失利,迫于家长、亲戚等方面压力不得不面对现实,在无奈和失落中进入中专学校。第三,中专生组织纪律观念淡漠,自律性差。这些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烈,个性偏激,不服管教,做事冲动不愿负责任,人际关系紧张,没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违纪现象时有发生。第四,追逐社会新潮,崇尚非主流文化。现在虚拟的网络能满足中专生消遣娱乐、情感交流和情绪宣泄等方面的种种需要,不少中专学生回避现实世界,對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冷漠无情,丧失人性和道德社会性。这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第五,中专生思想政治观念不成熟。虽然从总体上看中专生思想政治状况呈现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强,不能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二)学校的特点。

中专学校为了学校的经济效益一般对生源素质要求很低,只要交钱一般就能上,造成中专学校学生在文化水平上差异很大,学校教学管理低下,一些教师上课来、下课走,对学生的学业问题、就业问题、人生问题等很少过问,很少关心,与学生缺乏沟通、交流和对话,师生关系不融洽,感情淡漠。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总认为教育者是上级,学生是被管教的对象,总从社会规范和制度入手,用行政命令和压服的办法让学生遵规守纪。另外,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差异。一般中专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一般高校培养有很大不同。中专教育通常以专业教育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主,通过专业教学、远程辅导等方式进行,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课程,学习方法和进度都比较灵活。中专学校培养方式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时间是比较少的,而且从事教学的教师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互动。

二、中专学校思想政治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需要。

中专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的有机结合,这是中专学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特征。中专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社会政治原理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在思想方法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更要渗透对学生情感的培育,情感教育不仅应成为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手段,而且应成为这一课程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二)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助情感教育这一重要手段,使学生在学好有关知识、观点和理论的同时,形成积极和健康的情感。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尤其要注意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运用情感因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情感在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使人积极接受教育,还可以促使外在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道德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三)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

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否正确处理教学与学生素质能力提高,能否正确处理情与理的辩证关系是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高低的重要因素,中专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教育者必须对教育对象实施真情实感的人文关怀,在师生情感的交流中运用情感力量感染感化学生,从而使学生沿着既定目标和路线顺利完成思想的转变和升华,这就要求学校不仅教育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交往能力、政治参与能力等。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加入情感教育对中专思想政治交易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三、中专学校思想政治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注重思想政治情感教育的方法和尺度。

中专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要把握好度,过犹不及。中专学校对学生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要有博大的胸怀,关爱、帮助学生。若教育者态度冷漠,只管严厉执行律令而缺乏耐心诱导,则不仅难以调动学生内在的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厌恶,相反如果对学生无原则百依百顺,放任自流,则必将减小学校的权威和教育工作的力度,二者应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学校把握好度的问题,首先要严格日常管理。人都是有惰性的,特别是年轻人更是如此,学校要对学生日常流程严格管理,但方法要特别注意,不能用“压”、“驯”、“堵”的办法,而应采取符合中专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情感疏导法,把握适当的时机和场合说理疏导增强教育效果。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师自身魅力。

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影响非常大。教师只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魅力就能使学生信服,从而强化教育效果。首先,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感情的真实、表情的庄重、态度的坚定、语气的铿锵有力、对真理的笃信无疑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有魅力的德育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还要有广阔的知识背景。一方面,德育课本身涉及范围广,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无所不包,对德育课教师的知识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当今学生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社会之中,思想意识变化纷呈,有魅力的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基本功,例如,语言要言之有味,如沐春风,引人入胜,有趣味性;用自己的一行一动教化学生。

(三)尊重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首先,尊重、关心学生。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应尊重别人。教师应该尊重、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在课堂上,教师以亲切的目光关注每一名学生,尽量使每一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努力做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的声音,使学生愿意与你相处,愿意成为你的知心朋友。其次,学会欣赏学生,促使学生学习不断进步。同时,融洽的教学关系会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热情,从而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树荫.新编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3,2.

[2]丁振中.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与德育对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

[3]杨利民.中专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策略[J].宿州学院学报,2005(6).

[4]赵春婷.论思想政治教育巾的情感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

政治教学应用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核心素养培养的提出,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重大影响,广大历史教师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深度教学在此背景下被提出来,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教学途径。笔者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的时候,也将深度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应用多样的教学策略着力建构深度教学的历史课堂。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教学经验,从深度把握历史本质,超越表层知识;深入创设历史情境,完整理解历史;深层探究历史问题,激活历史思维这三方面入手,详细阐述建构深度教学的历史课堂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深度教学;建构策略

自新一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初中历史教学获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初中历史课堂的一些固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最为主要的问题是教学表层化。简单地说,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解历史知识,很少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历史本质,导致学生对历史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历史思维发展效果也不佳,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针对此现状,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驱动着历史教师继续优化教学,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如何实现此要求呢?一线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提出了深度教学的理念和方式,呼吁历史教师立足历史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潜移默化地发展历史学习能力。基于此,在组织初中历史教学的时候,笔者尝试建构深度教学的历史课堂。

一、 深度教学的界定

建构深度教学的初中历史课堂,需要教师先搞清楚什么是深度教学。深度教学这一概念是由华中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提出来的。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到目前为止,深度教学的研究还处于进行时,同时获取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什么是深度教学,还没有明确的界定。郭源祥教授认为,深度教学是相对于表层教学而言的,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打破简单知识的限制,以知识结构为基础,完整地处理知识,驱动学生从符号化学习走向本质化学习的教学活动。罗祖兵教授认为,深度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走进教学活动,把握学习内容。李松林教授指出,深度教学是实现学科、学生和学习互动,由浅入深地驱动学生把握学科本质,获取学习本质,实现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活动。综合现有的研究,联系自身的初中历史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深度教学是反对浅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以驱动学生深度探究知识意义的教学活动。从这一概念中可以看出,深度教学具有如此特征:首先,深度教学与浅层教学对立;其次,深度教学强调深层知识;再次,深度教学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最后,深度教学驱动学生学会学习。立足深度教学的内涵和特征,笔者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的时候,探索、应用多样的策略引导学生超越表层知识,完整理解知识,激活历史思维,借此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提高历史学习效果。

二、 建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课堂的策略

(一)把握历史本质,超越表层知识

掌握历史本质是建构深度教学的历史课堂的关键,也是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保障。历史本质不是一个深奥的名词,是指对历史内容主线的把握。历史深度教学的原则之一是,准确把握历史教学内容,梳理清楚历史知识关系,在不迷信教材的基础上,也脱离教材。基于此,在实施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的时候,笔者以知识为切入点,应用如下策略探寻教材,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1. 整合教材内容,建立知识联系

教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历史教材是教材编写人员立足历史课程标准、学生历史学习规律等,整理知识内容,组建出的文本材料,是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源。浅层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过分地依赖历史教材,一般是教材中有什么自己就讲什么,教学行为为教材束缚,导致学生过分将教材作为唯一资源,同时唯教材是上,影响了历史学习质量的提高。深度教学课堂的建构,要求教师打破教材的束缚,分析、挖掘教材内容,整合教学内容,纵向和横向地建构历史联系,获取完整的历史结构,驱动学生在把握历史知识联系的基础上,建构出完整的历史结构,促进深度学习的实现。基于此,笔者在建构深度教学的历史课堂的时候,这个整合教材内容,建立知识联系。

以“侵略与反抗”“近代化的探索”这两部分内容为例,旧版的历史教材中,将这两部分内容设定为了两个单元,分单元地进行讲述,旨在使学生整体地建构历史认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发展历史时空观。但是,新版的历史教材,却将这两部分内容,穿插地分布到了四个单元中,引导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进行穿插式地讲述。如此编排,割裂了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影响了深度教学的实现。对比新旧教材,在深度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尝试打破单元限制,将涉及“侵略与反抗”“近代化的探索”的内容,整合到一起,实现历史知识的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能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联系,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此外,在整体性地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发展时空观念,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 深化知识教学,挖掘教材价值

建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课堂,反对在历史课堂上,死板地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价值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使学生把握历史学科特征,学会正确地看待历史,能够了解到历史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在浅层化的历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围绕教材内容机械灌输知识,是在哗众取宠,在缺乏真情实感的情况下,无法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也难以建立深刻理解,对历史的理解停留在干巴巴的历史事件上。为了解决此问题,笔者在建构深度教学的历史课堂的时候,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价值,打破教材表层知识的限制,深化知识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把握历史背后的意义。

以《秦统一中国》为例,秦始皇是这节课的主要历史人物,围绕秦始皇这个人物,教师要引动学生梳理秦国是如何统一中国的,为了维护统一采用的措施等。为了避免在课堂上机械地引导学生分析现成的历史内容,笔者将秦始皇作为教学要点,创设了“追寻秦始皇”此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教材,经历秦始皇生活的时代,并要求学生从“统一中国”“维护统一”“暴政”等方面入手,对秦始皇进行深入的探究,联系他的生平事迹,建构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从而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加深对历史人物的认知,提高历史学习效果。在此探究过程中,笔者还以“暴政”为话题,驱动学生探寻秦始皇被称作是“暴君”的原因,同时探究秦始皇被称作“暴君”的疑点,从而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地探究秦始皇的功过,实现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同时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此教学,不仅大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还锻炼了历史探究能力,便于发展历史核心素养。

(二)创设历史情境,完整理解历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情境是唤醒学生已有认知,驱动学生有效学习的主要手段。历史课程标准中也建议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之一是引发学生的注意力,驱动学生探究。由此可以看出,创设教学情境,便于学生深度学习历史,完整地理解历史。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组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部分教师往往应用粗线条的方式,向学生客观地描述历史事件,很少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细致地分析,导致学生对历史事件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影响了学习效果,阻碍了对历史本质的把握。具有深度性的历史课堂,少不了对历史细节的分析和探究。因此,笔者在建构深度教学的历史课堂的时候,以细节内容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一方面点燃学生的历史探究兴趣,另一方面,驱动学生深入探究历史,加深对历史内容的理解。

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例,康乾时期是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代表时期,却也是封建王朝发展的最后一个辉煌时期。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隐藏的是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危机。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详细地向学生讲解此内容,是困难重重的,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理解负担。针对该情况,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笔者从网络上搜集了《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此信息,以案例的形式展现出来,创设出细节情境,驱动学生深入地探究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背后的危机和矛盾,借此实现对课堂所学的深刻理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探究歷史问题,激活历史思维

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问题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却缺少高质量的历史问题。高质量的问题是引发学生历史思维,驱动学生深度探究的关键。在高质量问题缺乏的情况下,学生是难以深度探究历史,实现深度学习的。解决此问题,在建构深度教学的历史课堂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分析历史内容,探究历史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切实地激活学生思维。学生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在体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阻碍,却也是学生突破历史学习阻碍,深度学习历史的关键。所以,在建构深度教学的历史课堂的时候,笔者立足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鼓励他们自主发问,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构对历史内容的深刻理解,同时锻炼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习效果。以《秦末农民大起义》为例,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有一名学生立足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如此问题:为什么在起义之前,陈胜、吴广要搞舆论呢?为什么他们前期做好了准备的,但是却起义失败了呢?针对学生自主提出的这个问题,笔者鼓励全体学生合作探究。

此外,教师是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高质量问题的提出者,在建构深度教学的历史课堂的时候,教师要切实地把握历史学科内容,立足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情况,围绕重难点内容,提出问题,用问题驱动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解决问题,建立对所学的深刻理解,同时锻炼历史思维,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比如,在组织《明朝的灭亡》教学的时候,笔者立足明末的农民起义向学生提出如此问题:为什么朝代更迭的时候,大都是进行农民起义呢?为什么农民起义会失败呢?

三、 总结

深度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在组织初中历史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立足深度教学的内涵和特征,深度把握历史本质,深入创设历史情境,深层探究历史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思维作用下,深度理解历史知识,建构历史结构,切实地提高历史学习质量,夯实形成、发展历史核心素养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高潮.在核心素养统摄下理解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思想内涵[J].历史教学问题,2018(5):113-114.

[2]周云华.设计有度 精彩无限:“核心素养时代”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7):52-56.

[3]曾治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构建历史高效课堂[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6):11.

[4]沈志伟.初中历史“深度学习”视角下的教学设计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5):96-97.

作者简介:

林铃容,福建省福安市,福建省福安市潭头中学。

政治教学应用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信息技术推动外语教学走上了信息化发展之路,而大学英语教学也在进行新的教学模式改革,视点之一就是加大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力度。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影响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而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和应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指出,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巨大影响,要不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强化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作为教育科研一线的教师更应该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进行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新旧课程的差异以及传统课程环境与新课程环境的不同。

一 课程整合的概念

整合是一个过程,即把一个系统内各要素在整体上协调、渗透,促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理论上,课程整合是用整体的、辩证的、联系的观点来认识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评价等,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研究者对课程整合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何培芬指出,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同时也是不断丰富教学环境的得力助手,将这些技能全面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相互融合,在整体上促进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即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林玲则指出,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方法与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二 课程整合的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思想的整合。教师要改变角色,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以及活动的导演者,而学生地位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多媒体作用也发生了变化,从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2)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途径的整合。大学英语的课程要求提倡“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即通过学生学习、运用英语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其主要特征是课堂教学交际化、交际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任务化、任务教学真实化、课外作业项目化以及评价方式过程化。

三 课程整合的原则

开展课程整合首先是手段,旨在不断地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不能为了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而牺牲课程目标。其次要与时俱进、加强交流、博采众长,在不断吸收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交流和借鉴,要充分发挥教师优势,形成具有特色风格的教学过程,不断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最后要开展整合实践,重视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原则,要努力做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和教学管理的整合。

四 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过程中都有应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词汇量大、词汇较难,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音频、视频、图片等信息进行大量展示,增大课堂容量、丰富课堂内容,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于听力而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运用信息技术简化课本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同时,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可以丰富教学活动,寓教于乐,让教学过程充满乐趣。除此之外,也可以进行比赛性游戏,使语言实践游戏化、丰富化,让口语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信息丰富、题材广泛、信息反馈及时,利用网络进行阅读教学可以丰富阅读教材、及时更新阅读内容,多种方法进行阅读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课堂写作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发展,有力地激活了大学英语写作的积极性,且网络资源的便利也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如何教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如何学,因为它既是展示现代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辅助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系统的英语教学,它是语言交际教学也是语法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利用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外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培芬.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07(1):14~19

[2]林玲.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深层次整合研究现状[J].科技信息,2012(34):292~294

〔责任编辑:项万和〕

上一篇:医院财务管理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测量技术地质灾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