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与写作的论文题目范文

2024-01-06

文献检索与写作的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 要: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基本尺度。作文素质更是语文素质的重要体现,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对目前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指出初中作文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并基于写作技巧训练,从初一至初三,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采用读写中借鉴升级、教学模式中专练升格、综合运用中优化升华的层级式上升策略来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写作技巧;层级式作文教学

一、课题研究的缘起

作文素质是语文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质之一。然而,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忧虑。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缺乏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指导,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极少有层级式的训练,学生大多不喜欢作文,教师大多不喜欢作文教学,写作教学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瓶颈。

(一)关于初中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情况的现状调查

被调查者:校语文教师

调查方法:(网络)问卷调查法

样本量:14份

调查目的:了解当前我校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基本状况、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作文教学改革的新目标、新方法,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率。

调查研究的内容:

本次问卷调查虽然有34题之多,但我们主要有十项内容:

(1)写作教学的状态;(2)如何确定训练的要点和题目;(3)训练指导的角度与频度;(4)有否写作指导与分层教学;(5)评分、评语和评讲的方式;(6)对于作文教学的观點;(7)对课外练笔的处理;(8)作

文教学技能的长处;(9)是否关注写作资料与理论研究;(10)好作文应具备的特点、思维与能力,进行调查。

(二)调查数据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作文教学随意性大,写作技巧的指导支离破碎

72.73%教师都认为自己有计划地进行作文教学,但从实际教学中看,计划只是成竹在胸,并未有效地落实在教学中。81.82%教师在了解学生的作文现状后,贯彻了自己的教学系统却只执行临时出现的对策。只有27.27%的教师有条不紊地按部就班,形成自己的作文教学特色。教师教学的随意性导致了学生的作文训练缺乏系统性。

2.作文教学缺少系统、有序的指导

从写作训练指导方面来看,36.36%的教师以专项指导为主,27.27%的教师从构思、选材等逐步深入指导。从实效性角度来看,二者各有所长,但都缺少系统性,不知道如何有序地展开写作指导。72.73%的教师只会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蜻蜓点水般的写作讲评,63.64%能点评当次作文的得失。其实,指导学生投稿到文学社团或张贴佳作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3.教师写作水平参差不齐,纸上谈兵式的说教无实效

从个人写作储备角度看,教师的写作水平也参差不齐,有心提高理论水平却又没有实际行动;课堂上注重作文技巧指导占据了主体地位;纸上谈兵式的说教难有成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下水写作,发掘校本资源,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发挥自己所长,形成自己的层级式作文教学模式,打造作文序列教学是才是最终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性思考

(一)核心概念界定

叙事文是学生写作中最常见、最基础的一类以写人记事来表现日常生活的写作文体。

所谓层级式训练,是指学生从初一到初三的写作实践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但要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更要关注初中生的写作起点。“层级式”技巧训练是基于学情的层递推进的写作能力训练体系,具体指:通过巧用教材教技巧、妙用专题学技巧和讲究个性用技巧三个层面的训练来达到让学生在读写中借鉴升级、在教学模式中训练升格、在综合训练中优化升华的效果。这里的“层级式”是让学生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三个训练梯度,从不会写到会写最终到能写的一个逐层提升写作能力的过程。

(二)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系统控制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系统的属性不仅要取决于各组成要素的属性,也取决于各要素间的联系。

三、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以初中生为对象开展研究。通过研究如何巧用教材教技巧、妙用专题学技巧和讲究个性用技巧三个层面来达到让学生在读写中借鉴升级、在教学模式中训练升格、在综合训练中优化升华的效果,从而提高叙事文写作的能力。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同时配合总结法和个案研究法。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成果

在当前淡化文体的形势下,本课题研究成员认为,在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之外,也应该适当强化写作技巧训练,并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实践强化技巧训练的途径:

(一)巧用教材教技巧,在读写中借鉴升级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在阅读中挖掘教材中精巧的语言训练点,进行适度的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语言积累。从写作技巧的的角度来说,我们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同类的货色”,还要求能够尝试运用范文中的典型技法。

1.巧用教材,积累写作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素材可以从生活中积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从教材中积累。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总会让学生归纳文章的写作特色,但仅凭课堂上的寥寥数语,学生的收获并不多。本课题组成员认为,分析写作特色是必要的,然而真正要想学生从文中学到一些写作技法,则需要加强作文指导的针对性,这里以课题研究组成员开设的一堂作文指导课为例作分析。

【课例一】在七年级上册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作者莫顿·亨特,通过描写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写出当遇到危险和困难时,只要把它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来处理,一步一步走下去,无论困难有多大都能闯过来。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参悟。

于是,我把这种写法确定为一种写作模式,其构成公式化为:个人经历+人生感悟。这种模式很易模仿而且写作此类文章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看,写作此类考场作文也很容易拿高分。此外,我还讲了写作时要注意的一些细节,比如运用心理刻画将情节生动地叙述出来。

2.巧用教材,教写作技能

写作是有一定的技巧而言的。比如,怎样命题,怎样点题,怎样根据中心合理地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等等。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把这些写作技能教给学生。通过把课标的总体要求化作若干个可操作的训练点,在实际教学中因“材”施教,统筹安排逐一落实。

下面就以《背影》教学的实践操作为例,谈谈部分写作技巧训练的落实。

(1)拟题的训练

准确、新颖的题目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在课堂上,不妨这样提问学生:这篇文章作者为什么以“背影”为题?改为“我的父亲”怎么样?由此你认为我们该怎样拟题呢?教师在和学生探讨交流后,归纳了一些拟题策略:

①题目要概括文章的内容。(《走一步,再走一步》)

②题目是作者情感高度浓缩的形象。(《背影》)

③揭示文章主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点题的训练

点题是避免偏题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能让读者体会到那种照应之美。总结归纳《背影》一文中点题之妙,得出了一些点题的原则和方法:

①开头点题

开头点题有入题和引出下文的作用,以精练的语词点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文中点题

文中的点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能同时做到点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更好。

③结尾点题

结尾点题有结束全文的作用,可根据行文的情况抒发感情、提出警示等。

(3)详略安排的训练

文章的详略安排,是学生写作中的一个难点。详略得当能让文章的结构紧凑,节奏感强。那么何处该详,何处可略呢?读《背影》不难发现,作者描绘最细致的地方莫过于望父买橘一部分了,父亲无私的爱,尽在这里呈现。而略写部分,如“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短短的几句话,一个复杂的背景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详略安排的方法:紧抓住关键情节进行详细描写;而略写部分,则注重用简略的语言让文章情节更连贯,思路更清晰。正所谓能突出文章中心的要浓墨重彩,与中心有关的略写,无关的不写。

3.巧用教材,教表达技巧

【课例一】《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最富有特色的是“千姿百态”的“说”。课题组老师就充分把握教材的这个特点,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表达技巧。

《羚羊木雕》——千姿百态表示“说”:

(1)“说”这个词是常常用的。如: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对话中有时不用“说”这个词。如:

“您已经给我了。”

(3)对话有时用其他的“说”。如: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4)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如: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这种教学,以“千姿百态表示‘说’”为例,教会了学生语言变化带来的生动性。可见,立足课堂,充分利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写作能力是绝对可行的。

(二)妙学写作技巧,在专题读写中训练升格

好的叙事文就出在写作的技法上。忽视写作技法,文章是徒具形体的行尸走肉;充分运用写作技法,就会把文章装扮得清秀美丽。

1.构建科学有序的写作技巧训练体系

主要包括审题方法、拟题方法、构思方法,寫人技巧、叙事技巧、写景技巧,说明技巧、议论技巧、抒情技巧等。

可以这样安排教学序列:初一的写作学习尽量保持写作的自然状态,文体上侧重记叙类作文训练。作文方法的指导隐性地贯穿在阅读教学中。初二就将作文方法的指导显性地呈现出来,文体上侧重推进记叙文写作,突出说明类写作训练。初三侧重于思辨能力的培养,侧重议论类作品的训练,并尝试各种文体的写作,写作上做一点特色和创新。

2.打造“激发·借鉴·提升”课型模式

针对平时学生不喜欢写作,而且所写作文内容单调乏味,不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只会平铺直叙较为简单的生活、学习事件。我在教学中,通过介绍记叙文写作中如何写出事件波澜的基本方法,结合具体作文片段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情节突转法和设置悬念法来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和能力,由此构建出了打开·借鉴·提升“层级式”写作训练课型教学模式步骤:(1)范文展示,讲授写作技巧知识;(2)借鉴技巧片段写作训练;(3)互评总结(技巧为主题服务)修改;(4)整文续写,互评修改;

(5)教师下水作文和原著对照;(6)巩固写作。

3.以“技巧”为中心,进行层级式读写专题训练

课外读写专题是对教材内容的一个很好补充,它对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感悟生活、挖掘写作素材是很有帮助的。但是文质还需并重,以主题为单元的专题与以技巧训练为序列的专题都是训练学生写作的很好形式,这里着重强调的是以技巧训练为中心的读写专题。

专题编写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技巧点拨,使学生对本专题所要学习的写作技巧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二是范文引路,选文时把目光转向课外,根据专题的需要,挑选一些典型例文,可以是名家作品,也可以是时文美文,必要时,学生的优秀习作也可入选。例如,“一物贯穿式”专题,中考满分作文《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就是一篇难得的例文。范文可以让学生熟读,如果能背诵下来,烂熟于心则更好。三是仿照练习。例如,前一阵考场作文中盛行的“片段组合法”,结构简洁明晰,考试容易拿高分,课本中没有这类范文,于是我选编了赵丽宏的《雨声》、张晓风的《我喜欢》等一组美文,以“片段组合法”为训练专题,进行集中的强化指导,由于提供了具体可感的范例,先读后写,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种写法。以读写专题的形式形成序列,先读后写,学生有了参照,下笔成文也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技巧,作文也会由此慢慢“入格”。

4.在习作互评互改中强化学生的技巧意识

不可否认,习作互评互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用自己眼中的好作文的标准来评判同学的习作,本身就是一个写作训练的过程。但大多数学生的评改只是停留在浅表阶段,做出的评价也往往是感性的,久而久之,互评互改就成了一种形式,对学生的写作很难有实质性的帮助。如果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学生评改时就多了几分理性,评改水平也会逐步提高。以评改习作《父亲》为例,我们来看看下面几条学生评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你能细致地描写出父亲的眼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就更好。”“你文中多次提到了父亲的手,文章是否以此为线索?”“你选的事例虽小,但能以小见大,很能表现父亲的性格特点。”显然,这类评语反映出评改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知识,有较强的技巧意识,原作者看到这样的评语,再来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反思或修改,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只是作文教学中一些粗浅的思考。本课题研究成员始终认为,学生的写作不可长期处于一种自悟状态,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适当强化写作技巧不容忽视。当然,其途径是多方面的。教学中,只要教师有这种意识,就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三)讲究个性用技巧,在综合训练中优化升华

写作技巧的掌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技能”阶段,一是“熟练”阶段。“技能”阶段,是无法之中求有法,通过观察、体验、多读、多写,学习并掌握了一些写作的基本手法,且能将它们运用于写作实践。这是掌握写作技巧的第一阶段。“熟练”阶段,是有法之中求变化,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而掌握了包括写作的辩证艺术在内的多种写作手法,并能将它们纯熟自如、富于创造性地运用于写作实践。“优化”是针对写作的序列训练,提供构思巧妙、语言优美的中考满分作文,指导学生将自己以前写过的日记或作文,在不改变主旨的情况下,进行改写提升。同时也为不同层次、能力的同学,提供“看得见”的升格作文案例,激发学生写作的成就感、自信心、竞争力。

1.有的放矢用技巧

初学写作的人,掌握了一些写作技法,并能够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这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其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一些初始习作的中学生,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采用写作技法的效应,就出现了写作技法无目的滥用的情况。表现是:在文章该略写处,也运用大量的写作技法去藻饰、染色,这样,的确是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了生动、形象、传神性,也增强了文采,可惜的是挥拳打错了地方,射箭脱离了靶子。写文章注重详略得当,该详处一定要详,该略处也是一定要略的。否则,把该略的写详了,就会出现主旨不明朗、不知所云的弊病。因此,运用写作技法也一定要注意写作的目的性,一切是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切不可把宜略处写具体详细了。

2.自然天成用技巧

俗话说:万法皆归自然;历尽沧桑而归淡泊;大智若愚,大勇若钝。写作方法的运用也是这样,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看似平易,实则内蕴其法,千山万壑皆敛于平淡自然之中。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所以成为名句,主要原因之一是: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对仗工整。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脍炙人口,也是由于这两句语言浅易,看似平白无奇,实则意象阔大,内蕴至丰。我也曾拜读过一些语言大师(如叶圣陶、吕淑湘、俞敏等人)的手笔,发现他们存在一个共性,那就是:追求平易、自然。

写作方法要用得巧、用得妙、用得自然、用得浑然天成。而应尽量避免刻意的斧刻雕琢之痕,尽量避免牵强附会,以免产生惺惺作态的令人生厌的反效果。

3.综合搭配用技巧

优美的语句文段,通常都是综合混用了写作技法的。这就像做菜一样:几种菜杂烩在一起,再辅以油、盐、各种调料,做出来后,要远比清炖单一菜的味道好得多。写作技法不必单一孤立使用,而要综合混用,道理就在于此了。

初學习作的中学生,要注意,不必把写作技法孤立地使用,而可以尽量地综合混用它们。

4.不拘一格用技巧

“文无定法”,没有谁规定文章必须怎样写,而不能怎样写;也没有谁规定写作技法必须这样用,而不能那样用。运用写作技法决不必墨守成规、宥于定式,完全可以不拘一格。老套熟套可以做借鉴用,但不可以做限定用。能有创意,才有新意。

5.个性彰显用技巧

再好的写作技法,终究是踏着前人的足迹亦步亦趋,这样纵是捷径,终是踩在了巨人的肩上眺望。再好,终究是别人的;只有自己会灵活运用,才是最好的。

五、问题与困惑

(一)学生作文能力的高低受很多因素影响,本课题研究方法、

文献检索与写作的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

3、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及建议

4、多元文化格局下城市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

5、后“4%时代”的民生追求

6、国家建设理论视野中的地方政府权力重构问题分析

7、国家治理的源代码及其转换逻辑

8、高职教育财政拨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正确认识“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10、政府与市场关系视角下住房问题治理对策研究

11、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研究

12、试析后“9.11”时代美沙关系的发展变化

13、国家财政教育投入的区域差异研究

14、财政分权、金融分权对城市化发展的作用研究

15、中国与欧盟关系发展现状与展望

16、央地关系法治化:文本与实践分析

17、我国自然遗产保护的立法合理性研究

18、中美越关系能否实现“三赢”?

19、2010,“多事”的一年

20、社区教育财政供给困境分析

21、乡镇政府作风转变如何影响政府信任

22、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职责视角分析

23、教育财政国内研究进展

24、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谈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对策思考

25、浅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探索实践及其积极意义

26、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实证分析

27、新疆财政性教育支出经济分析

28、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现状及改革方向

29、关于“古国”定义的理论思考

30、日本法学家论习惯与法

31、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开放30年来嬗变的实证研究

32、荷兰与日本高等教育分权的比较研究

33、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4、东盟对华政策和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

35、以教学为业:大学教学型教师发展的理据与制度构想

36、财税法制建设:财税改革之逻辑前提和制度保障

37、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

38、体制涅槃: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39、论特色学校创建中的公共关系管理

40、论社会转型背景下的高校办学自主权

41、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2、新时代高职产教融合的理论溯源、实践壁垒与破解路径

43、优化辽宁省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思考

44、新公平与效率观:消费社会下中国消费政策变革的选择

45、论中央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关系的法律调控

46、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47、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转型: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

48、把教育经费花到最需要的地方

49、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文献检索与写作的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文化冲突下的异族君主

3、“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究

4、逃离与回归:乡土中国教育发展的两种精神路向

5、巧析阅读策略,建构魅力语文课堂

6、《中西方财政运行状态及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评介

7、W.H.奥登的“抗日战争”:《中国十四行诗》对战争和政治的理解

8、差异视角下的优质均衡发展

9、法治社会的基本构成与新时代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路径

10、利己主义、理性与社会契约

11、浅析3Ps理论在掌中宽带业务营销策略中的应用

1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张天翼

13、时空意识与1980年代中国小说的形态变化

14、莫雷蒂“中心—(半边缘)—边缘”系统探析

15、民主的没落与公共性的扩散

16、论全球化、后工业化中的社会治理重构

17、2010年度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试题

18、竹内好对鲁迅和幻灯事件的理解

19、“中国制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20、初中物理主要课型教学策略研究

21、立足生活 感悟化学魅力

22、重农与轻商的中西比较

23、浅谈对当前高中教育的几点看法

24、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四重维度及中国参照

25、“中国崛起”内在逻辑与领袖抉择

26、探寻权利观念发生的历史踪迹

27、巫蛊、信仰与秩序的形成

28、制度伦理观建构与国家治理结构转型

29、橱窗设计在不同服装卖场的陈列风格运用

30、时代的实践要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特点

31、什么是一流本科教育?

32、中国企业的全球化竞争

33、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34、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探讨

35、用哲学智慧来谈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提问

36、试论网络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及价值

37、《中国言法》及其汉语韵律研究

38、乡村建设过程中的项目内卷化负债

39、流动性冲击下资产折价销售与风险传染

40、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探讨

41、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42、生态思维视域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范式转换

43、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二元性及其返乡消费高可见性符号特征

44、“李约瑟难题”之解——探寻实现“中国梦”的科技支撑

4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野下的“软实力”建设

46、立法文本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研究

47、多媒体外语教学中教师的中介作用

48、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高中立体几何教学实践

49、论以中关系的发展现状及其前景

文献检索与写作的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构建SPOC信息化课堂,探讨研究生课程改革

3、基于信息论的网络集成课程教学研究

4、冗余在科技文本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5、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息论诠释

6、独立学院“信息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7、信息论指导下的科普标题翻译

8、学习的过程—古与今的探讨

9、“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0、“信息论与编码”和“通信原理”课程内容的整合探讨

11、重构课程体系,打造有特色信息安全教学模式

12、信息论与编码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13、关于《移动通信》高职课堂教学的探讨

14、《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方法与改革

15、面向计算机人才培养的信息论与编码教学实践

16、大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探索

17、信息论与编码本科教学探讨

18、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19、“信息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信息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1、中美“信息论”课程教学的比较和启示

22、关于《信息科学基础》课程融合教学的探索

23、基于产出导向教学的信息论与编码教学改革与实践

24、连续信源的最大熵与最大熵条件

25、“信息论与编码”理论与实验教学研究

26、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27、中学语文自主创新性阅读教学探索

28、基于EDA实验平台的多课程融合式教学探究

29、浅谈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

30、电子测量技术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浅析

31、类比法讲授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绪论课

32、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实践

33、《信息论与编码》教学改革的探索

34、“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5、《扩频通信》课程教学实践初探

36、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37、信息类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

38、“信息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39、浅议信息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40、数字通信:用方波传输信息

41、信源编码的方法研究及应用

42、“信息论与编码”教学改革的探讨

43、网络编码在P2P网络中的应用

44、循环码的编码与译码研究

45、马尔可夫信源极限熵求解方法解析

46、《现代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47、基于理科学生的“信息科学基础”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48、医疗大数据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49、前沿问题驱动的“信息论”课程研究型教学探索与实践

文献检索与写作的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3、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员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4、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变化分析

5、浅析大数据时代事业单位会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6、IASB概念框架下数据资产准则研究

7、基于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研究

8、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职业能力建设探讨

9、互联网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系统整合探析

10、基于大数据的通信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应用研究

11、大数据背景下的云会计研究

12、大数据背景下完善石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策略

13、CEO和董事会的社会关系与会计稳健性研究

14、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

15、基于神经元反馈系统的管理会计系统构建

16、集中核算、平台变革与会计输入前端重塑

17、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会计学科发展的影响

18、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19、基于财务云平台的收支管理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20、大数据对会计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试析

21、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2、数据挖掘技术对会计的影响及应对

23、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审计实施框架构建

24、浅议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会计发展趋势

25、基于插件并支持多数据源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

26、管理会计中非财务数据价值挖掘研究

27、大数据时代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探讨

28、市场竞争、大股东掏空与薪酬粘性

29、大数据背景下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30、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和审计的影响

31、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标准适应性探讨

32、数据资产会计确认与要素市场化配置

33、旧金山湾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

34、财务智能可视化分析与文献综述

35、上市公司大股东与经营者合谋生成与治理分析

36、米与盐的时代 (下)

37、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生产制造企业成本控制

38、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39、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信息生态系统研究

40、大数据技术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41、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信息的应用探讨

42、名为帝国的记忆(上)

43、大数据背景下云会计应用问题研究

44、大数据时代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45、大数据对会计的挑战及其应对

46、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分析

47、股票股利与股权结构关系研究

48、大股东—管理者合谋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9、探究大数据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

文献检索与写作的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从思辨的历史哲学、批判或分析的历史哲学到文明论的历史哲学

3、从伦理学视野下看怎样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4、活在海里,或死在岸上

5、乡村家庭秩序的伦理逻辑与现代变迁

6、中学历史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7、重塑公民:当代中国农民公民身份的考察与反思

8、地方政府深化简政放权改革的困境与突破

9、东北书写的历史化与当代化

10、十字路口的中国司法改革:反思与前瞻

11、试析安倍第二次内阁期间日本与中东关系

1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13、司法刑法学的视域与范式

14、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基本格局

15、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历史变革中的责任与担当

16、西方“政党政府”理论的新解读涵义、运转、理论困境与发展趋势

17、司法审查正当性的证成路径及其评析

18、论我国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19、“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历史误读及其方法论批评

20、昨天和今天:生态人类学在中国

21、“基础”与“创新”关系辨析

22、“名教本于自然”伦理内涵新探

23、论20世纪中国小说的文化底蕴

24、价值与技术的辩证统一

25、解构与建构:文学世俗化的意义

26、法律:一种变异的道德

27、论教育技术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

28、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伦理力

29、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灾害书写

30、“推己及人”与“中华民族”建构的情感进路

31、全面理解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的科学内涵

32、生态伦理视野下的大学职能重审

33、在历史化与当代性之间

34、向明:他把明矾投向浑浊的池子

35、“同人”诗刊的更迭与新诗的现代性之路

36、我用一生奔向你(下)

37、对《经济数学》课教学感想

38、苦与不苦:时代规训与三线人的双重叙事

39、综合材料工艺设计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40、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及其实践研究

41、功能与机制:环境伦理对可持续发展实践的价值分析

42、会计是什么:基于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视角

43、从理念走向行动:消费社会公民消费责任的担当

44、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想象与建构

45、《草房子》:现代化中渐行渐远的田园牧歌

46、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初步构想

47、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48、高等学校廉政文化建设体系的系统性与创新性研究

49、未知之域的书写与新世纪文学观念的转型

上一篇:国际贸易学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江苏自考新闻学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