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小学数学论文范文

2024-07-29

教学改革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世界范围的课程改革影响之下,我国的课程改革也紧随其后,其中最受瞩目的一科就是数学。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关键阶段。本文就对小学数学改革的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目前小学数学的教学要点,是促进小学数学学科发展的一项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改革 要点

这次小学数学改革的根本原因是数学科学本身的发展与传统数学教学水平之间的矛盾。二战后,科技发展飞速,促使各门学科广泛地运用数学,从而提出了更高的数学要求。而这次运动很快蔓延开得更为直接的原因是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这使美国大为震惊,而美国方面普遍认为美苏之间的差距与作为基础教育的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的落后有着重要关系。

一、小学数学改革的特点及缺点

随着这次教改的深入,新模式下数学的缺点在日益暴露,专家和学者对其主要的批评意见有以下几条:首先是只考虑了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数学逻辑思维培养的发展需要,但是却对数学的教法考虑不足。在对数学的抽象概念理解的比重上有所增大,这样,学生们在吃力理解这些概念的同时给学生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同时对于数学概念过于严密的追求直接导致了学生们对于数学概念了理解程度下降。其次是数学教材的难度增大,使得学生在进行教材授课时对于教材知识点吸收的程度直接下降。由于新课改相比以前的老教材来说难度直接上升了一个台阶,因此就教材的某些定义老师们都不敢保证一定能吃透,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也感到压力倍增。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师生门对于教材的兴趣甚至是数学这个学科的兴趣,使得学习数学的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第三是对学生在教材理解的程度方面要求过高,而对教学中数学技能的传授重视程度不够。比如教师十分吃力的给学生讲解了乘法交换律的含义,但是当教师向学生提问“5×8和8×5是否相等”这样的例子时,学生们就会不知所措。因为学生们知识强行记忆了乘法交换律的意义,而没有真正明白乘法交换律的本质。

二、探索课堂教学方法,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1.学习的启动阶段,以问题开路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知识的情境化。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动力。上课伊始,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把所要学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探索奥秘的强烈愿望。以疑促学,以问导读,学生就会学得投入和扎实。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计算下面四个图形的面积:①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②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③半径是2厘米的圆。④半径是3厘米的圆。在计算出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学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圆的面积计算还没有学过,该怎样办呢?圆的面积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我们能否用割补法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那样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情景由教师创设,问题由学生提出,方法由学生去研究,课堂呈现出浓厚的探究氛围。

2.知识的过渡阶段,以问题铺设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连贯性。任何新知的产生,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以学生的原有知识为基础。因此, 我们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过去我们运用割补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今天,大家能否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请同学们试试。”再如,当学生在学习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时(退位),可以启发学生从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时(进位)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造精神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不是泛指劳动力,也不再泛指一般的智力,而是指人的创造能力。因此,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具有创造性的思考力和独立探索知识的态度,就要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或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任何教学不可能只有一种方法。教学过程中,要用具体和半具体的教具,引导学生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获得探索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大脑风暴法”训练学生;布置创造性作业,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方法、经验等尝试解决的问题;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孩子自己独到的见解,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小心呵护这些独到的想法和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竞赛性质的活动,可诱发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能与潜力。

四、运用知识阶段,以问题扩展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通过运用知识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以问题密切知识间的联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这主要表现为思考问题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因此,教师必须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巧妙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善于变换思考角度的能力,在变化中求真、求新,同时以不变应万变的思考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和灵活性。

总之,数学的改革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关注技能的掌握,转向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培养、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学习者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它的教学目标更注重认知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有机整合,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文侃,《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黄欢欢,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年10期

教学改革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對话”被认为是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保证、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体现,是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更好促进“对话”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对话”应用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并探索性提出应用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对话 小学数学 教学 应用

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教师“说”的多、学生“说”的少,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缺少对话”。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对话教学”被认为是满足上述要求、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方式;那么,什么是“对话教学”?应用“对话”开展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具体如何应用“对话”开展教学?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与探求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促进“对话”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对话”应用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并探索性提出应用策略与建议。

一、小学数学“对话”教学概述

1.“对话”教学的涵义

所谓“对话”教学,是指教学、学习的主体借助于有意义的“交流”探究、解决教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预设的、也可能是生成的),教师、学生则通过这样的“交流”,达到更新知识认识、增进对方理解的目的及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就“对话”教学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基于教材文本知识探索的“地位平等”教学;第二,“对话”教学是融入了教师、学生关于教材文本知识深入认识的“情感体验”教学;第三,“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的心理、情感、智慧等获得共同发展的教学。

2.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原则

(1)“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

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中的师生、生生及与教材文本的“对话”,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相互之间的问题、对答,教学中很多师生、生生之间的问答及教师、学生与教材文本之间“对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或者称为“对话教学”。真正的“对话”教学应该蕴含了教师、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认识、理解,蕴含了师生丰富的学习体验及情感,是师生相互之间敞开心扉的倾听和表达,且这种倾听、表达“对话”中蕴含着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欣赏与评价。

(2)“对话”并不是越多越好

“对话”教学不论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还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服务。所以详,在应用“对话”开展教学前,应该首先要明确应用目的,并不是教学过程中“对话”应用的越多越好,更不能为了应用而应用;在保证了“应用对话开展教学更好”、明确了应用目的后,再决定应用“对话”开展教学;坚决避免“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滥用”。

(3)“对话”目的不是达成共识

在小学数学教中应用“对话”教学,决不是了为了“消除异己”、达成共识,这不符合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应用“对话”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对话”是为了更好实现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使教师更及时、深入的了解学生,进而适时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思考、探索、发展。

二、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应用策略与建议

1.提高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有效性

教师与学生“对话”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由来已久,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话”更多体现为教师的“施舍”、“赠予”,而不是一种基于平等理念的对话、交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及效率的提高;以平等理念为指导,基于教师与学生个人真实情感和体验的、发自内心“对话教学”的出现与应用,使我们彻底改变上述现状成为可能。我们应该借机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演“独角戏”的状态,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及效率的提高。

2.鼓励与更多开展学生之间“对话”

与教师与学生“对话”相比,学生之间的“对话”更能促进个体思维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教师的刻意参与,学生可以彻底放下“拘谨”,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自主、大胆的进行探索、表达;学生与学生“对话”过程中,学生不再自我封闭,而是主动的进行思考、质疑,极大促进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内化,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对话教学”时,我们对其不应该有所畏惧,而应该大胆的鼓励学生、更多开展学生之间的“对话”。

3.提高教师与教材文本“对话”水平

教材文本是一切教学开展的基础,教师与教材文本之间的“对话”自然也就成为“对话教学”的重要根基。教师与教材文本的“对话”,我们可以理解为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备课”,备课对教学的影响不言而喻。为了切实提高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水平,必须提高教师与教材文本的“对话”水平;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文本,认真的与教材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中提高自己的知识与认知水平、形成自己真实的体验与情感,应用到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中。

4.加强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指导

学生与教材文本的“对话”,较之于学生之间的“对话”可谓是同等重要,且前者是作为后者的基础存在。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开展得好、收获多,学生之间的“对话”就会开展得好、收获多;反之亦然。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指导,切实提高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的水平;只有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理解了教材文本所蕴含的知识内容,有了真实体验与深刻感悟后才能更好投入到“对话”中。

参考文献:

[1]賴学亮.浅谈小学数学对话式教学[J].求知导刊,2015,(22).

[2]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5).

[3]钟华俊.浅议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J].学周刊,2016,(36).

教学改革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3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落脚点,作文水平的高低更是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综合性的尺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推进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作文教学,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确立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观念

世界是多元的、五彩的,我们的作文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

1.“开放”指小学作文教学向学校各学科、家庭和社会开放,注重教学与外部各个方面的联系,是个相互实施积极影响的开放的教学体系。

2.“多维”指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是整体多重的,不是单纯的文字技巧的训练,而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是只关注少数尖子生的成长,而是让所有学生学会听话、说话和作文。

3.“创新”是指作文教学的核心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生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者,还是应用者和创造者。除了学习范文做语言操练外,还必须引导学生将学会的作文本领应用到实际中去,决不能只在作文本上写家信,试卷中发通知、写启事。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要掌握这种工具,必须让小学生的作文尽一切可能,在尽可能大的范围里,在尽可能丰富的层面上得到实际应用和模拟应用。只有在充分的实践运用过程中,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写作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和全面素质。

二、作文能力应提前培养

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分为三个阶段:低段——激发兴趣,初步感知阶段;中段——培养习惯,尝试实践阶段;高段——培养能力,巩固提高阶段。对低段学生来说,他们掌握的字词较少,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但这个阶段的孩子却十分活泼,较少有拘束感,他们的好奇心、表现欲都很强,是语言学习的最佳阶段。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应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性认识,培养语感,可结合教材引导孩子模仿朗读,模仿造句,比一比看谁造得最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课文给学生讲与课文相关的小故事。同时开展“看谁的故事讲得好”活动,让孩子们模仿老师的语气讲故事,鼓励学生读书看报(拼音读物),把看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通过这样口头表达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感知语言文字美。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孩子都想表现自己,没那么多时间怎么办?学生识字太少,就用拼音把自己的故事写在纸上,教师评后贴上小红花,然后贴入墙上的“故事园”,供大家欣赏。这种活动孩子既有兴趣又不感到疲劳,会在很宽松的时间里看故事、讲故事、写故事。这就很自然地把说与写结合起来,为以后的写作做了铺垫。

提前作文不仅可能,也很有必要。实验表明提前作文满足了儿童用文字表达内心世界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心理发育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当然,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们必须明白,限于一二年级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水平和识字量,低段作文只能是涂鸦式的作文。提前作文以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和习作兴趣为主要目的,标准不能过高,要求不能太死板,更不能搞“作文先导”,削弱识字和阅读教学。否则,就会徒劳地增加孩子的负担,扑灭孩子的习作兴趣,效果适得其反。低段作文仍然以“把话写完整”作为基本要求,但训练的时候,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写作,写几句或一段有意义的话,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多少就写多少,让孩子觉得作文是很有意思的,是用来表达自己某种想法和情感的。这时候孩子写出来的作文总体面貌也许是:多数语句不通,前后不连贯,标点符号乱用,错别字连篇。但孩子是在非常放松、自由的心态下写作,作文中总有一句或几句话是完整的,这样既完成了作文的知识能力目标,又渗透完成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小学作文教学应遵循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的规律,鼓励儿童大胆写作

学习书面语主要满足儿童学习间接知识和今后参与社会的长远需要,与儿童现实生活的关联较少。书面语言的学习地点主要是学校和课堂,学习方式是人为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大多掺杂了成人的生活经验,与儿童自身的生活有一定程度的脱节,生活中应用书面语的机会不多。从语言要求上的差异来看,很多父母在孩子开始学说话时会有意识地用照顾性的语言同孩子交流,而对待孩子的书面语学习一开始就是高要求、高规范的,我们往往要在语言形式和内容选择上给孩子提出许多要求。老师认为,孩子文章写得好是正常的,写不好是不正常的,对孩子作文中的错误和不足非常“过敏”;从练习密度和频率上的差异来看,儿童整日生活在口语环境之中,而学习书面语主要限于几节语文课,作文课每周才2节,某种要求的作文,其练习的机会也就这么一两次,密度和频率都非常低;从学习结果反馈上的差异来看,口语习得的反馈是即时性的。孩子说“妈妈我要苹果”,妈妈立刻给苹果。孩子每次说话总能得到回应,且多半是积极的奖赏和强化,书面语的学习是在大班级授课的条件下进行的,大多数学生根本得不到老师的及时反馈,反馈的形式也非常单一。现行的作文教学模式通常是一节作文指导课布置任务,然后让孩子回去写作文,下一节作文讲评课作反馈,不仅反馈形式单一(以评语为主),反馈周期长,而且多数是以批评和指正为主的负面强化。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作文就为的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此乃作文教学的本意。”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就是要发挥小学生的先天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着重改进作文学习的外部环境,鼓励儿童大胆写作,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培养他们用作文与别人交流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改革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成为小学生相对苦恼的问题,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应充分践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强调以生为本的课堂,烘托学生的主体地位,制定更为规范性、科学性的教学模式。新时期,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应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其中,实现教学的个性化,为此,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小学数学 应用

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提出,主张教学工作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原有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打造更具规范性的教学模式,旨在达到数学教学实效性的目的。为了为小学数学增添活力,应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其中,将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教学素材与资源,会大大增强数学教学的说服力,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渗透,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必然结果。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将其优势进行全面突显,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是必然结果。

一、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通过对以往小学数学教学情况的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以灌输为主,且很多数学公式都是让小学生死记硬背,数学知识点不扎实,无法深度的感知数学知识点间的逻辑性顺序,且数学教学缺乏创意性与实用性,仅仅是按照数学课本中的例题、教材顺序进行知识点结构的制定,小学数学教学受到制约。面对当前问题,应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利用,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其中,且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真实性与说服力,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联想相关的案例,可大大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数学教学水平。为了充分突显案例教学法的价值,前期必须做好案例的精选,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选择合适的案例,并开展后续一系列的讨论与总结行为[1]。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科学、合理的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应充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特点与课程特征,选择科学、合理的案例,注重案例设计必须建立在小学数学基础之上,且案例的类型不受限制,可以以文字形式,也可以视频、声像案例的形式都可。案例的设计,应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通过相关案例的呈现,能将知识点更为立体、全面的呈现出来,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对小学生数学知识点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积极性。案例选择好后,教师应针对案例制作一系列的方案,优化课堂设计,及时挖掘案例中关于数学知识点的重要内容[2],及时将各项知识点进行更为规范性的设计,是提高案例教学法应用价值的重要基础。

2.提倡案例设计的生活化

在案例应用方面,应提倡案例设计的生活化与实际化,注重小学数学知识点与生活化案例的紧密结合,保证案例教学法应用的规范性与合理性,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案例设计的生活化,如计算类问题、图形问题等,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优化案例的个性化设计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3]。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教师可以运用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案例来巩固与练习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如:做一个形状为长方体的鱼缸,其所耗费的材料是多少。鱼缸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可能学生仅仅是知道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与生活实际案例的练习相对较少,导致学生起初计算的结果不符合要求。其主要原因为多计算了长方体的上表面积,尽管知识点很简单,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新知识,无法深度、透彻的理解。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平台对该鱼缸表面积计算的相关问题提出质疑,“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是长方体?若计算鱼缸制作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即是计算该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是由六个面组成的吗?”针对一系列问题学生纷纷讨论。

3.强调小组合作的融合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仅仅是简单的案例呈现即可,还要强调小组间的有效合作,将小组合作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进而共同投入到后续的研究與讨论工作中。以上文提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相关内容为例,对一个形状为长方体的鱼缸所耗费的材料进行计算的问题,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方式予以呈现,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多媒体平台的展示,使得小组合作变得更具必要性,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合作,能最终将材料耗损量计算出来,最终得出总结。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数学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分析,使用案例教学法,能将数学知识点运用到案例之中,同时强调案例设计的生活化,能拉近数学与学生生活间的距离,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是必然结果。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诸多的优势,其极大的增强知识点教学的说服力,还丰富了课堂氛围,可让学生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谢祎.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法课中的应用[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06:127-128.

[2]江勋华. 浅谈小学数学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J]. 现代教育科学,2013,06:158+71.

[3]余樟平. 浅析小学数学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J]. 求知导刊,2014,06:143.

教学改革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进与更新,情境教学越来越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情境,它沟通了数学模型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联系,架起了抽象的数学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所以,“故事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讲故事;故事教学;重要性

一、问题提出

1.小学数学的特点

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数学的设计往往比较形象具体,创设情境成为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讲故事就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2.小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

小学生的认识更加需要形象化、具体化,他们更容易理解身边的人和物,所以“故事教学”可以更好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通过故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认真倾听中获得了数学知识。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情境教学有高度的要求

在《義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情境教学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讲故事”就是其中一种情境教学的模式。好的创设情境课题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挥想象思维的作用,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好数学。

二、小学数学教学故事化的研究策略

1.创设生活中的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选取现实的生活故事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选取生活中的故事更贴近他们的认知结构,对于知识的接受度比较局限,所以生活化的故事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2)构建开放的生活故事

教师在构建生活中的故事时,形式不能过于单一,问题与内容的设计应尽量开放化,让学生在丰富的讨论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看到精彩纷呈的结果呈现形式。

(3)创设多元化的生活故事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小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变得越来越丰富,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故事时尽量多元化,符合时代的要求,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兴趣,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2.教师主动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找准教学起点——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

教师在进行新授课的环节,应该兼顾到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哪些是学过的,哪些是以后将要学的,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教学情境。

(2)关注学生需求——情感需求和知识需求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备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和知识需求去备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有差异性有层次地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兼顾到所有学生。

三、讲故事的多种方式

1.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讲故事

游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载体,因为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低年级的孩子们课堂自控力弱,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比较短,很容易分心,所以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可以很容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一种参与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2.通过观察图片、动画的方式讲故事

课例:图片上有一个小池塘,小池塘的荷叶上有五只小青蛙,它们在愉快地玩耍,它们玩了好久好久,小青蛙的妈妈叫它们回家吃饭了,于是4只小青蛙就从荷叶上蹦走了,荷叶上还剩下一只小青蛙;用算式表示是:5-4=1。

这是一年级刚学习5以内减法的一道题,开学才刚刚一个月,一年级的小朋友能讲出这么完整的故事真的很难得,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减法的算理刻画得非常到位,而且小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思维的连续性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通过看图表的方式讲故事

课例1:小明骑自行车去学校1小时走了20千米,2小时走了40千米,3小时走了60千米。小明走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多么精彩的解读!抽象的函数关系通过学生丰富的故事变得更直观了,使学生在多种表征中增强了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4.通过方程的方式讲故事

师:30+x=50这个式子中,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叫方程,谁能结合这个式子讲一个小故事?

生1:小红买一盒巧克力用了30元,还买了其他一些东西,总共付给售货员50元,请问,买了其他东西花了多少钱?

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仅能用语言描述方程的意义,又能在同一个方程中嵌入不同的故事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方程式既简单又强大。

四、讲故事在不同教学环节的作用

1.课堂情境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堂一开始就引入故事情境,无疑是对学生积极性唤起的良好催化剂;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通过开头的故事情境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以便后续内容的顺利进行。

2.重难点突破中运用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重难点中如果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来突破知识重点,这样数学知识就不会那么枯燥乏味,反而更容易接受。

3.课堂练习中引入

课堂练习往往是教师比较容易忽视的环节,所以避免学生对练习的轻视,如果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指导练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周卫红,陈凤伟.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谦,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6-47.

编辑 鲁翠红

教学改革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师主导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暴露出明显的弊端。为了顺应新课程的改革进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加快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尝试改变惯有的数学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引导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利用数学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思考,更加深刻地体会与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问题引导型;小学数学;策略

问题引导型的小学数学教学能通过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数学学习,大大提高了数学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能够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从真正意义上增强数学课堂的实效性。本文首先从问题引导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特征进行分析,对如何有效地在小学数学中对问题引导型数学教学模式加以运用提出策略分析。

一、问题引导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分析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价值、值得探索与解决的问题。而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是使小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在数学应用题中,一些有关数据、事项等内容的信息已经通过文字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而学生要做的是寻找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问题引导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能够顺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化与拓展数学的应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数学情景中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和数学知识的学习。

二、问题引导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1.设置高质量的数学问题

为了更好地运用问题引导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设置高质量的数学问题。设置数学问题可以由教师为主体,也可以由学生为主体。对于以教师为主体的数学问题设置,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综合考虑。对于信息比较分散的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注意看图和关注其他内容;当遇到信息比较隐蔽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其他方面的读题细节;而遇到信息量比较大的题目,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问题来有效地收集相关解题信息。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设置,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心中的数学问题。在提出问题的一系列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并且必须包含解题的必要信息。在现实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往往缺乏这样的意识,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大胆提问的氛围,唤醒学生的疑问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比如,在上《除法入门》一课时,教师可以改变习惯性的例题思路,可以通过结合现实中分配物品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问和探讨。比如,鼓励学生观察生活,提出“每月末,爸爸去银行还贷款,爸爸是怎么计算每个月需要还的贷款呢?”“我家附近的一条主干道上经常堵车,怎么帮交警叔叔计算平均每分钟路上通过的车辆呢?”等有意义有深度的问题。比如针对第二种问题,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找到交通局提供的基本数据,选择其中每月统计的道路通过车辆平均总数,然后将总数作为被除数,将30天、24小时、60分钟依此作为除数,得到的就是要的答案。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合作交流是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合作交流能力。具体来说,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效的指导。当学生遇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清晰时,或者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策略时,数学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形成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形成不同的解题体系,保证学生下次再次遇到相似的问题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从而大大提高解题的效率。比如,在讨论解鸡兔同笼问题有几种不同的解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尝试从不同层面来解决问题。

3.指导学生在问题引领下自主性探究

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设置之后,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由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然后进行积极的思考。比如,在上《分数混合计算》一课时,教师首先为学生设置以下的题目:将一根长10米的绳子首先用掉五分之三,然后再用掉剩下的二分之一,求这一根绳子还剩多少米。随后,教师根据条件,在黑板上画出与题目相关的线段图,指导学生结合所画的线段图進行分析,找出不同数量之间的关系。当学生依据题目中的先后顺序列出等式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列式方法,拓展思维,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同的解决办法。最后,在解决问题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自主探究进行评价,比如,当学生找到利用绳子长度为10米不变的特性来列两个等式的解决方案时,教师要表示肯定,并且给出其他的建议,帮助学生总结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4.总结问题题型的规律

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对同一类问题加以及时归纳与总结,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与解题技巧,从而提高解题效率。比如,在提出“1( )3( )5( )10,括号里应该填什么使式子成立”的问题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找出一些与之相似的题目,让学生学会如何对这类题型进行分析,并且总结这些题目中的规律,形成解决这类题的思路,节约解题的时间,增加做题的把握程度。

总之,问题引导式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善传统教师主导型的数学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问题的引导下开展数学课程的学习,从而增加数学学习的目的性,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马艳辉.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科园月刊,2017(7).

[2]孙学武.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的思考[J].数学大世界,2017(1).

编辑 李琴芳

上一篇:语文作文训练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作文写作水平提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