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学现状论文范文

2024-07-16

大学体育教学现状论文范文第1篇

1 高职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

高职体育课采取学生自主选择所学项目, 学生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有比较大的空间, 学校开设体育项目的内容也比较丰富, 大多数运动项目基本都具备最广泛的是乒乓球, 篮球, 足球, 排球, 健美操, 羽毛球, 武术等。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锻炼内容来充实课外生活, 但在各运动项目的场地安排和学校管理上仍有不足之处。

通过对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因素的调查发现, 影响一年级学生课外锻炼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运动场地器材不足”和“不会运动技能”, 二、三年级主要因为“运动场地器材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 “运动场地器材不足”、“不会运动技能”、“没人组织指导”是大学生共同的影响因素。学校方面应在扩充场地器材上加大投入, 并作好各运动项目的场地器材协调, 如高职院校的篮球场地较充分, 但乒乓球、羽毛球, 武术等场地吃紧, 不利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多元化, 同时也限制了部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虽然有影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几种客观因素, 但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根本原因是不正确的体育观, 高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视体育锻炼的现象, 他们不懂得自觉锻炼身体, 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学生的健康意识差, 缺乏现代人的健康观念、保健知识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直接原因是体育锻炼目的性不明确, 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和从事课外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 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差, 许多学生只对体育考试的内容进行练习。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发展, 学生人数的增多, 出现了运动场地拥挤的局面,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 由于课外体育锻炼缺少必要的组织, 学校体育设施不够, 体育器材少, 使他们感到没有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 逐渐失去了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

2 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途径

2.1 加强体育教学改革, 增强健康意识, 培养锻炼能力

随着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体育教育的目标应该与学校的总目标相一致, 将教学目标、目的和内容视为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参与锻炼、增强体质的硬件, 为学生的课外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要增加《科学健身学》的教学内容, 加强目的性和科学性身体锻炼教育, 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健身的作用, 学会科学锻炼身体和健身的基本方法, 能运用课堂学到的体育理论知识及锻炼方法去参加课外锻炼。教学内容和考试项目的选择, 应充分体现体育锻炼实践为主的特点,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兴趣爱好, 逐步增加一些学生喜爱并适用于学生未来需要, 便于开展的体育项目, 满足学生的健康需要, 以提高锻炼的积极性, 使大学生能够自觉、持久地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2.2 加大对体育资金的投入、重视体育场地、器材的改善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发展, 学生人数的增多, 要求运动场地也要不断的增加和改善, 建立良好的体育环境。学校必须每年逐步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 可采取学校自投、社会赞助, 逐步改善场地、器材的现有条件, 保证学校能有计划、有重点增置体育设备, 维修场地, 为课外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适应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 运动场地器材设施应根据学生喜欢锻炼项目人数的比例设置。对场馆的开放时间应该更灵活。

2.3 加强组织管理, 成立学生体协

高职院校应有组织地成立学生体协, 请有经验的体育专家担任顾问, 组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 使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以达到强化体育意识,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增强体质的目的。根据学校情况, 在学生体协下设立各运动项目的俱乐部, 每个俱乐部都要制定出规章制度, 由学生负责组织管理, 培养学生的体育组织和管理能力。各单项俱乐部分别由体育教师担任监督指导, 学生可根据自己爱好和兴趣参加一个俱乐部的锻炼, 满足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需要。各俱乐部按年级分为若干锻炼小组,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按计划指导学生锻炼。

2.4 举办体育文化节, 促进课外体育锻炼的

开展

举办体育文化节, 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 可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引导学生发挥特长, 提高运动能力, 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 培养学生锻炼兴趣、习惯。改革校园竞赛活动, 每年应有计划地举行一次体育文化节, 把校运会办成竞赛、健身、娱乐、育人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文化节, 俱乐部所开展的项目可列为比赛项目, 使具有各种特长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举办体育文化节的竞赛项目多, 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观看体育项目的自由, 引导学生由产生运动兴趣逐渐形成运动习惯, 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健身的氛围, 带动校内体育锻炼的全面开展,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 结语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但有一定的盲目性, 无计划, 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总体上是健康、积极的, 希望通过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掌握运动技能, 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是最主要动机。

4 建议

随着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逐步形成, 对高职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同时, 应向学生传授更多的运动技能, 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并加强在课余时间里对学生的辅导工作。

成立各种运动俱乐部是使学生有组织、系统从事体育锻炼有效形式, 并且加强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 可以使体育活动的开展, 目的更明确, 内容形式更丰富, 从而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1) 完善高校体育设施与环境, 增加适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 使大学生有更多的健身场所;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的设置应结合学生对各运动项目的兴趣而不同。

(2) 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应实行高职体育的全程教育, 使之与终身体育接轨。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高职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进行分析, 并研究相关对策, 以期对高职大学生和学校领导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方面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思考

参考文献

大学体育教学现状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上海市 高职院校 大学生 体育消费 现状

专题推荐:

调查报告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上海市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在实际调研过程中,采用随机非概率抽样抽取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以及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发表的有关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论文和出版的著作,归纳总结相关经验。

(2)问卷调查法。本文依据研究目的设计了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调查问卷,根据不同场所,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范围包括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以及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共随机现场发放调查文卷610份,回收有效问卷590份,回收有效率96.7%,发得到随机样本。

(3)数理统计法。运用计算机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录入。

三、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1.高校院校学生体育消费性别特征

性别不仅是人的基本生理特征,同时也是人的基本社会特征之一。不同性别的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也迥然各异,具体到体育消费领域,性别对男性与女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显然亦存在诸多差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付诸体育消费行为时,男生有402人,占样本总数的68.1%;女生有188人,占样本总数的31.9%。这些统计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人数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对比女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更加积极活跃。

2.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观念及体育消费动机

3.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结构一般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和娱乐型体育消费。据统计资料显示,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物型的体育消费主要包括体育服装、运动鞋袜、体育音像产品,以及体育报刊等产品,实物型体育支出占据了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绝大部分,构成了目前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主流”。同时在被调查的4所高职院校中,通过对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进行比较发现,性别差异对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未呈现显著性差异(p=0.369),表明在进行实物型体育消费时,男女生体育消费结构的差异程度不大。从访谈情况看,大多数高职大学生表示假如他们选择某项自己喜欢的收费体育项目进行体育消费时,为保证更好地掌握所授体育技能,将会相应的购买所需体育设备。比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在报名参加跆拳道社之前,会以个别购买或团购的形式预购跆拳道服和相关的训练器具。显而易见,为保障参与体育活动,一些实物型的体育消费品已经自然而然的成为高职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实物型体育支出占据其体育消费主体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过进一步的追踪调查与统计分析,发现上海市高职大学生的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偏低,对娱乐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大多局限于现场观赏各类体育比赛的门票和业余时间参加各种体育项目培训费用等,并且男女生的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男生在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上大大优于女生。这些数据说明娱乐型体育消费在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较低,需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娱乐型体育消费水平。

4.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5.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项目

根据访问调查,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选择体育活动的项目中,多数青睐球类和健美类项目的体育健身活动。其中男生参与的体育项目按选择人数的多寡依次为:足球、篮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等,女生分别是:瑜珈、体育舞蹈、羽毛球、游泳、网球等。在选择这些项目进行体育活动时,由于身在学校的学生可以免费使用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加之学生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也能学到较多体育技术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发生体育消费行为时,主要体现利用业余或假期时间在校外的诸多社会经营场所的体育消费行为,例如,在收费场所打羽毛球、篮球,以及跆拳道训练等等,而在学校进行体育项目消费亦仅限于不满足体育课获得的体育信息量,或者本校不开设此项体育课程,学生转而借助学校体育设施并聘请体育人才以实施收费的形式进行体育健身。此种体育消费方式构成了校内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部分。这有力佐证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虽然体育消费项目种类繁多,但校内体育消费意识薄弱的事实。

四、结论

第一,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人数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对比女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更加积极活跃,这一结果与现场访问调查相吻合。

第三,体育消费结构一般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和娱乐型体育消费。据统计资料显示,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物型的体育消费主要包括体育服装、运动鞋袜、体育音像产品,以及体育报刊等产品,实物型体育支出占据了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绝大部分,构成了目前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主流”。

大学体育教学现状论文范文第3篇

1.1 师生对体育课程重视度不够

现阶段由于教师和学生对身体健康重视度不够, 学校没有真正落实好新型体育课程要求, 认为体育课不同于文化课, 存在着只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不重视实践教学的误区, 体育课程得不到重视。例如让学生自由活动或组织简单的运动项目代替了体育理论和实践教学, 导致许多学生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学生的课余时间和体育课程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分配利用, 学生在宿舍长时间打电子游戏或看电影之余没有进行适当运动, 出现诸如了肥胖症、脂肪肝、视力下降等健康问题。

1.2 体育教学形式单一, 学生兴趣缺乏

传统体育教学形式单一枯燥, 体育课程教学只设置了诸如跑步、体操、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 长此以往, 学生对体育课程渐渐失去兴趣, 对课程认识产生了误区, 认为体育课就是他们的自由活动时间, 并且体育考试对期末考核影响也不大, 把体育课当成选修课对待。体育教学观念的落后, 教学形式的单一, 导致学生丧失主动性和积极性。

1.3 体育教学场地及设备设施不健全

受到体育场地面积的制约, 学生无法尽兴地进行锻炼, 并且学校所设置的运动器材单一, 学生可选择性不多, 也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 除了和场地和设备问题, 学校对体育项目设置也具有局限性, 除了跑步, 球类运动以外, 有许多其他活动项目也能够开展, 只要学生乐于接受, 对身体锻炼有帮助的活动类型, 都可以运用到体育教学之中。

2 针对大学体育教学现状提出的改革措施

2.1 改变传统观念, 设置体育教学目标

想要师生把体育课程重新重视起来, 改变以往观念是关键。现阶段, 教师往往存在着惯性思维, 缺乏体育创新意识, 实现改革要从教师做起, 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 与时俱进, 设置严谨的教学目标和策略, 分阶段进行体育教学, 由易到难, 由浅至深层层深化。另外, 可以设置体育考核制度, 把体育成绩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分系统, 引导学生重新开始重视体育课程。除了教师方面的努力, 让学生关注自身健康也能促进改革目标的实现。例如可以通过大学广播站宣传体育运动对健康发展的好处, 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能够缓解文化课程造成的疲劳感, 兼顾体育运动和文化课学习才能收获健康的身体和理想的考试成绩。只有把教学计划落到实处, 转变师生的传统观念, 才能让体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2.2 优化教学形式, 丰富教学内容

想要优化体育教学内容, 可以从收集学生意见入手。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来丰富教学内容, 发掘学生爱好和潜能, 探索出新的运动项目, 吸引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例如增加健身操、跆拳道、跳绳等运动项目, 或者组织羽毛球, 舞蹈大赛等团队比赛, 来激发学生斗志,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现阶段, 课外拓展训练越来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欢迎, 学校也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拓展训练, 挑选一些距离学校较近的训练场地, 从选队长, 起队名队歌, 遍口号、喊队训、画队旗来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一些训练项目, 例如高空断桥, 信任背摔, 让学生学习到队友之间的互相配合, 信任的重要, 培养学生的友谊, 建立团队意识。当然, 更好的运动项目还有很多, 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发掘, 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都可以尝试。

2.3 完善教学设施, 增加运动项目

吸引学生体育兴趣可以设置新的运动项目, 扩大活动场地。经费允许的情况下, 申请和引进新的教学器材, 合理地配置体育资源, 借助新的设施优化体育课程内容, 把体育理念以生动合理的形式表现出来, 树立“健康体育”, “快乐体育”新概念, 拓展体育内涵。在增加体育运动项目时, 也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基于学生兴趣和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优化。除实践教学外, 要把理论教学贯彻落实, 让学生学习有益的体育理论知识。例如向学生讲解自我锻炼的方法、各种体育比赛项目的评分规则、各项体育项目练习和得分的关键点等等, 把一些实用的知识贯彻到体育教学当中, 教师要拥有发展的眼光,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体育教学,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合理地更新教学设备设施,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体育课程里得到全面发展。

3 结语

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是教育改革的要求, 学校应该确保学生每天进行不少于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体育教师肩负着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 应及时发现现行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优化改善, 改变传统观念, 优化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引进新的设施设备, 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 使体育课程不断丰富起来, 保证体育教学有效进行。

摘要:教育改革纲要提出新型教育需要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因此在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体育课程的贯彻落实情况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大学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需要针对现状适当的改革, 本文分析论述了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措施。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设施,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 宋晓琳.论大学体育的危机与改革[J].科学中国人, 2016 (30) .

大学体育教学现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提高,现在的就业率越来越高,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多,求职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机制改革

引言

大学生的就业跟我国的民生问题以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眼前的一个巨大问题,让每一个大学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在自己所学的范围领域是每个人的愿望。完美解决这一现象可以有利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学校面临这种问题的时候也应该提出相应的政策与整改,更好的解决大学生目前的就业问题。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分析情况

(一)就业人口数量过多,很难实现就业

我国人口是世界第一多的国家,而且大部分学校现在广泛招生,我国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据统计分析,我国2015年高校毕业人数达到700万,2018年提升到了800万,仅仅只过了3年就提升了100万,有的可能毕业那年还没有成功就业,第二年新的就业生就又来临了,这将会越来越多造成了恶性循环了,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没有实现就业问题[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抬高,现在单位对于用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企业或单位在招聘时更倾向新人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的考察,在学校期间,学校更多的是教学生相应的专业知识,这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求职的时候没有达到公司的要求,从而间接导致了就业难的问题。

(二)就业观念以及就业心理

人的思想观念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每个人对于不同的事物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也会表现出来不同的行为表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对自身就业有着深远的影响。根据某地区学院的毕业生数据分析,大部分学生还是管用传统的理念从事就业问题,还没有认识到自己随波逐流的思想观念,只有一部分学生有敢于挑战、创新的精神去竞争社会顶尖位置的行业,大部分学生都是从事最基本的工作。

从目前来看,部分学生的就业心理情绪非常不稳定,普遍都是顺从的心理,大学生就业从事工作,本来就是走进社会的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和坎坷应该属于正常现象,但是能够有勇气面对的还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很注重“面子”,间接影响了就业性,现在的大学生自我独立意识比较缺乏,而且没有树立独立的人生和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产生一些传统封建的思想观念[2]。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就业机构不够完善

受到传统封建的思想理念影响,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在从事工作时,愿意倾向于单一,不敢勇于尝试,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学校就业指导部虽然对毕业的学生有着不错的帮助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引导,但是受到人员和薪资等问题,指导学生的方式就比较单一了,与毕业生需求的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体系没有得到完善,受到了很多限制。只是单纯的将毕业的学生分配出去从而机械化的从事手中的工作,并没有起到给学生未来发展的推进作用。

(二)培养人才的方式过于单一

大学生缺乏主体意识,主要是因为大多数都收到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对未来没有考虑和规划,自己的未来没有定过明确的目标,这种现象的产生,一部分势因为学生自身的认识不足,还有一部分就是因为受到了学校传统形式的影响,大多数学校只注重给学生知识的“灌输”,学生没有从中获得实践能力、自身动手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初次进入企业各种不适应,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率低的问题,传统的方式只是给学生讲大量的理论以及知识点,没有让学生从中亲自体会、动手实践,没有考虑到为学生未来职业的深远考虑,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明确的理想和目标。

(三)过度的教育现象

我国的学生要经历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教育经历,而且现在大学生的增多,早已经超过市场劳动力的需求,还有许多人不愿意付出劳动力,也不愿意从事与自身学历不匹配的相关工作,结果导致没有及时就业问题,教育资源被大量浪费。我国目前各行业市场基本都属于饱和现象,想要找到完全符合自己心意的工作着实困难。

(四)部分高效的培养方式不够正确

许多学校忽略学生思想上的教育,从而只注重给学生一味的传授知识,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于学生不负责的一种表现,学生未来就业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应该在学校的时候得到学校的重视,对于学生不止注重知识的灌输,还应该从学生的心理教导多层次的深入培养。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改革的方法

(一)积极乐观融入社会实践和就业工作中

社会实践是高效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可以有效让学生做到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和体会,这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去了解当今的社会现状,例如:行业的选择、资金的补助、一些相关的劳动法律,从而增加自己的就业能力,又锻炼了意识品质、完善人格。学生可以实践中去体会自己真的是不是当前这个行业工作,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结合实践的过程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企业,加强学生自身的就业潜能[3]。

(二)发挥全程化的指导

大学生刚步入社会处于探索实职业生涯的过程,大学生能力迅速提高,职业趋于也就越加稳定,大学生应该能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规划,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兴趣是有必要的。学生也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否能求职成功,是跟学生自身毕业实力有很大的关系的,因此学校更应该加强對学生的就业指导,展开各种相应的教学与活动,创建一个比较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学生们的就业率。

(三)创建相关的培训课程,领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首先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建设可以有效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学校可以寻找相关的专业的人士或者学校毕业后从事行业比较好的学生来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清晰的看到当前行业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素养,如何适应企业的要求,适应企业的环境,通过教学所带来的任务增加学生就业时间的机会,也能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步入社会工作的场景是怎样的,通过与相关人士的交流,找到学生目前还不足,还要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积极调整课程改革,对不同的大学生展开相应的培训的课程,让他们在毕业季能够更好的从事自己的工作。

(四)学校自身完善学校的就业服务部门

课程的改善和培训的同时,高校也应该改善自身的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相应的升级,通过现代多媒体的平台及时向网站发送相关的招聘信息,这样有助于学生第一时间拿到企业的相关资料,了解企业,或者建立属于自己的求职网站,让各个企业公司来学校进行筛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的就业,建立一个好的交流平台有助于他们的未来发展。

(五)相关政府积极做出调整,增加就业岗位,降低就业难度

如今大学生就业是大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重视,相关政府应该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解决眼前的问题,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市场需求,要求企业公司做到合理招聘,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培养,打造符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也应该多多鼓励大学生自行创业,让大学生的能力得以锻炼,对于自主创业表现好的进行资金奖赏,建立相关的制度,从而降低大学生就业难度。

四、就业指导的分析方向

随着趋势的发展,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与注重,上到国家政府下到每户居民,都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了重视。在大学生就业这方面,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起到带头作用,为毕业的学生创造良好的求职市场,发挥相关部门应尽到的作用。打破常规传统化的政策理念,开创新的、符合现代建设的方法。学生自身也应该根据自身需求,了解企业需求,规划自己的目标和想法,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就业时,不要光注重企业外表,更要注重企业内在的东西。从而理智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五、结束语

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相对繁杂的过程,它需要学生结合自身的学历、家庭、专业能力来进行选择。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现象应该结合学校、企业以及相关政府共同努力才能得以有效解决,如果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现象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可以非常有效的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为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有效的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侯俊丽,秦陈.以就业指导为导向提升设计类大学生就业意愿创新研究——以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11):108-109.

[2]肖晓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价值分析与实践探索[J].科教导刊(下旬),2018(10):173-174.

[3]易招娣.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J].才智,2018(29):131.

[4]康仕林.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34(05):127.

[5]赵振义.“互联网+”时代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8):20-21.

[6]史菲.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考[J].广东蚕业,2018,52(09):41-42.

作者簡介:张天锡海南三亚男1992.01,本科学士,研究方向:教育学。

大学体育教学现状论文范文第5篇

1.1 研究对象

泰山医学院、济宁医学院2008级、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共400名学生, 其中男女生各200人。

1.2 研究方法

文献调查法、专家访问法、问卷调查法。此次问卷共发放400份, 回收400份, 采用398份。

2 结果及分析

2.1 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根据调查结果, 两所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列入大学生作息制度的早操课间操; (2) 学校组织的高水平运动队 (校队) ; (3) 学生自由进行体育活动; (4) 学生自愿组成的锻炼小组; (5) 学校体育职能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 (各类各级竞赛) ; (6) 学校体育俱乐部或协会组织的活动。

2.2 对课余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2.2.1 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投入形式

从表1可知:对于运动的项目的选择, 学生一般离不开篮球、足球、排球、跑步、羽毛球、健美、武术、游泳等项目, 但由于男、女在生理和心理变化方面存在差异, 使得他们在体育运动的需求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男生比较注重竞技性和协作性, 因此, 他们多从事篮球、足球等一些对抗性较强的项目, 而女生比较喜欢轻便、平和的项目, 诸如跑步、排球之类 (见表1) 。

2.2.2 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

体育动机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动机内因包括健康因素、形态因素, 外因则关涉到环境、氛围 (群体性、区域性、传统性) 。从表2可知, 动机内因的来源优先顺序依次为“增强体质”、“娱乐、消遣”、“兴趣”、“健美”、“调整心态”、“扩大交际圈”、“提高运动成绩”、“改善体育价值观”、“发泄情绪”等。但男生对“娱乐、消遣”已有了很大的偏向性, 女生则越来越重视自己体形的发展;另外, 心理意识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效应 (见表2) 。

外因因素中, “受环境、群体 (同学) 影响”所占比率最大, 表明在高校的特定环境下, 大学生交往对象主要局限于身边的同学和朋友, 势必增强彼此之间的影响, 外因中还受“区域性、传统性”即受地方区域、传统项目的限制。

2.2.3 学生参加体育的兴趣

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倾向对高校组织和开展课外活动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访问, 除了学校规定的体育课外, 自主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与时间总体上比较少, 男生表现为每周自主参与体育活动活动频率较女生多, 且每次活动时间较女生长。

2.2.4 制约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显性因素

2.2.4. 1 场地器材因素

近几年, 由于普通高校大规模的“扩招”, 造成体育场馆设施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体育教学与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另外, 对现有的场馆, 还存在着场馆投入使用比率、场馆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是否匹配等问题 (见表3) 。

2.2.4. 2 时间因素

“没时间或时间不够”是制约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所占比例也达到了13.4%, 学生有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 但真正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的却不多, 许多课余时间都被各类社团活动、上网、交友等所占领。

2.2.4. 3 组织因素

“组织力度不够或根本没人组织”是制约课外体育活动的又一因素。调查表明, “希望有人指导”占63.1%, 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老师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能统一管理, 使学生不至于花掉时间却达不到健身效果。

2.2.5 制约大学生参加课余生活的隐性因素

表4表明, 大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知识不容乐观。由于体育知识的贫乏, 导致他们在健身实践及习惯养成等方面缺乏正确、科学的体育与保健的理论知识的指导。目前两所院校体育课理论课时设置极少, 由于体育理论课的不足, 影响大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卫生保健常识, 使学生运动时不但得不到健身, 反而有损健康 (见表4) 。

2.2.6 制约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

制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的首要因素是缺少运动场地器材和学习任务重等外在原因, 其次是没有养成锻炼习惯等内在原因。不参加课余体育者的主要制约因素同样是没有锻炼场地器材和学习任务重等外在原因, 其次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等内在原因。

3 结论与建议

(1) 学生存在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 但不能很好的应用到课余体育锻炼中去。

(2) 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 男生更注重项目的娱乐性和竞技性, 女生则以轻松、简便的项目为主;在体育活动的活动频率、投入时间、运动强度上, 女生明显不及男生;大学生从事体育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 女生侧重于体形发展, 男生有向“娱乐、消遣”转化的趋势。

(3) 加强课余体育的组织、指导工作, 加速体育单项俱乐部或体育协团组织的构建工作。

(4) 体育场地设施的严重缺乏、没时间、无人组织指导, 成为制约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最主要显性因素。另外, 在“隐性”因素方面, 大学生严重缺乏必要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与卫生保健常识。

(5) 开展运动处方的教学, 逐步构建医学院校职业体育课程体系。发掘校本课程资源, 教授学生喜欢的体育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能教学, 注重科学健身方法和运动损伤处置方法的教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医学院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 分析其制约因素, 为正确引导他们科学健身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医学院校大学生课余生活缺乏合理的安排, 在课余体育生活的动机上男女生有别, 制约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的主要因素是场地、器材、时间、老师指导等, 不少大学生还缺乏科学锻炼的方法和知识。

关键词:医学院校,课余体育,现状

参考文献

[1] 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 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2.

[3] 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109.

[4] 刘文蛟.试析大学生兴趣对体育课行为动机的激励与导向因素[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2, 5:99~101.

[5] 张慧春.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需求的调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 2003, 1:100~102.

大学体育教学现状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我国计算机教育的普及,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成了大学各专业教学中的必修课程, 然而也因为各种差异性的存在, 使得大学计算机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这些差异性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缺乏合理的教学起点

在我国, 从小学到大学, 一定程度上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 计算机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是, 由于我国各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使得计算机教学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实施。例如, 很多乡村中小学, 因为本身的条件限制, 没有具备配置计算机教学所需要的设备, 有些即使通过申请, 相关部门给学校配备了设备, 也因为不具备相关的师资和条件而无法进行。此外, 计算机机房的要求相对较高, 需要一定的温度与湿度, 机房建设对于很多的乡村中学来说, 亦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因此, 许多学校的计算机信息课程不得不被自习或者其他的主课所替代。而在许多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中学, 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就相对的落到了实处。因此, 在这种状态之下, 进入大学的学生在其他的课程上也许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但在计算机的水平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异, 有些学生对于“计算机”是什么, 这一概念理解得相对模糊, 甚至有些学生只会开机关机。而相反, 有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受到过相对完善的计算机教育, 或者是高考之后, 参加过专门的培训班学习, 掌握的知识显然相对较多, 这就形成了大学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 而对于此种情况, 很多的大学计算机老师也缺乏一个合理的教学起点, 最后的结果就是弄巧成拙, 使得水平较差的学生没听懂课程, 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又觉得太过简单。

1.2 理论大于实践的教学方式

大学计算机的教学, 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 在很多时候是理论大于实践的教学方式。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计算机课程一般作为选修课程安排, 在考查中也相对宽松。据笔者教学经验, 在历年的计算机考查中, 一般采用的是笔试, 笔试的题型也相对单一, 一般就是选择题, 学生往往在临考之前看看书本, 背背题库里面的题目, 考试过线都不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偏重于讲书本知识, 同时, 不去机房, 课堂秩序也相对好维护, 这在无形之中就形成了计算机教学的理论大于实践的教学模式。

1.3 缺乏实际应用的教学内容

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 基于计算机考试过关的压力, 计算机的教学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到应用的目的。例如, 在大学计算机教学计划中, 除了最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之外, 就是程序学习, 笔者认为, 对于程序教学, 很多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不懂, 更多的时候是用不上。而一些应用软件和计算机基本维护的教学内容, 慎之又少。

2 教学思路的改革措施

面对以上种种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教学思路的改革是刻不容缓的。一个好的教学思路对整个学科的正确走向, 以及今后由这种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改进, 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1 根据实际情况, 寻求平衡点教学

面对学生水平良莠不齐的情况, 寻找到一个合理的起点即相对平衡的教学点, 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这里提出的改革方案是:计算机的选修内容可以分得更细致一些, 例如有专门面对基础极差的学生, 即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对于计算机相对好的学生, 可直接参加低级的考试, 考试通过即可直接进修相对专业的内容。水平较差的学生从低级开始教学, 这样, 就可以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解决计算机教学中的现状问题了。

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是任何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重视的问题。在大学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 不能一味地追求理论知识。计算机是一门应用的学科, 它是在计算机兴起的时代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能够自行解决一些小问题而设置的, 因此, 计算机课程的产生, 就是以实践为目的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是非常必要的, 要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 在计算机的教学中, 应该尽力加强实践教学, 也就是说, 机房实际操作的教学应该大于课堂理论的教学, 当然,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支撑, 但是实践才是理论的最终目的, 因此, 在教学中, 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操练, 平时加大机房的开放力度。

2.3 加强实际应用的教学内容

实际应用是学习计算机的根本目的, 很多学生学习完了大学计算机课程, 考试也能顺利的通过, 可是当真正的拿到一台电脑, 以及电脑出现一些小问题, 又或者是要使用某些常见的应用软件时, 却不知道从何下手, 面对这种情况, 笔者认为,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应该教会学生的应用知识, 例如, 教学生使用一些应用软件或者一些计算机最基本的维护, 如最简单的计算机系统的装置, 一些软件w o r d、p h o t o s h o p、会计软件, 收银软件等。此外, 在日常的学习中, 教会学生最基本的日常保护计算机的知识等等, 这些都是最实用的计算机教学法。

综上, 在计算机的教学中, 还有望于工作在一线的计算机老师多多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操守, 努力改变目前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使得大学生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 计算机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备工具, 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因而, 我们国家从小学到大学, 计算机课程也被列入选修课程之中, 在教学计划中, 计算机的教学也被提上了日程。然而, 在教学中, 却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本文将从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现状进行剖析, 进而提出相对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改革

参考文献

[1] (美) 特南鲍姆[著], 潘爱民[译].计算机网络[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8.

[2] 白中英.计算机组成原理[M].科学出版社, 2008, 1.

上一篇:汽车检测故障诊断论文范文下一篇:学习型组织建设论文范文